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一作《握机经》,一作《幄机经》。旧本题风后撰,汉丞相公孙宏解,晋西平太守马隆述赞。案《汉书·艺文志·兵家阴阳》风后十三篇。班固自注曰:图二卷,依讬也。并无《握奇经》之名。且十三篇,《七略》著录,固尚以为依讬。则此经此解,《七略》不著录者,其依讬更不待辨矣。马隆述赞,《隋志》亦不著录,则犹之公孙宏解也。考唐独孤及《毗陵集》有《八阵图记》,曰:黄帝顺煞气以作兵法,文昌以命将。风后握机制胜,作为阵图,故八其阵,所以定位也。衡抗於外,轴布於内,风雲附其四维,所以备物也。虎张翼以进,蛇向敌而蟠,飞龙翔鸟,上下其旁,所以致用也。至若疑兵以固其馀地,游军以案其後列,门具将发,然後合战。弛张则二广迭举,犄角则四奇皆出云云。所说乃一一与此经合。疑唐以来好事者因诸葛亮八阵之法,推演为图,托之风后。其後又因及此记,推衍以为此经,并取记中握机制胜之语以为之名。《宋史·艺文志》始著於录,其晚出之显证矣。高似孙《子略》曰,马隆本作《幄机》。序曰:幄者帐也,大将所居。言其事,不可妄示人,故云《幄机》。则因握幄字近而附会其文。今本多题曰《握奇》,则又因经中有四为正,四为奇,馀奇为握奇之语,改易其名也。似孙又云:总有三本,一本三百六十字,一本三百八十字,盖吕尚增字以发明之。其一行间有公孙宏等语。今本衍四字。校验此本,分为三章,正得三百八十四字,盖即似孙所谓衍四字本也。经後原附续图,据《书录解题》亦称马隆所补。然有目而无图,殆传写佚之欤?
---出《四库总目提要》
《握奇经》又名《握机经》。是中国古代八阵布列的兵书。旧本题风后撰,所以有时也称《风后握奇经》。
风后是传说中轩辕黄帝的大臣。有人考证系晋武帝时西平太守马隆伪托。晋史记载马隆曾与西羌作战,制作用于防御的编箱车,在广阔地带依八阵图联车为营并用磁石放路旁,使穿铁甲的敌人行走不便,在军事上是颇有创造性的。
本书内容混杂,可能是不同时期不同人的作品混合而成,主要论述商周时代车兵和徒兵方阵的队形变换,对后代讲阵法的兵书影响很大。它用正兵和奇兵来说明八阵,指出:“经曰八阵,四为正,四为奇。”徒兵在车的四周组成方阵,自身队伍可以进行变换,“或合而为一”,将兵车首尾连接;变为圆阵;“或离而为八”,将兵车、徒兵分别配置变为八阵。它还提出要有“余奇”之兵,即游军,执行“从后蹑敌,或惊其左,或惊其右”的机动任务,认为无论八阵或游军都应根据“天文、气候、山川、向背、利害,随时而行”。布阵时,一般先由游军于阵前两端警戒;布阵毕,游军即撤至阵后待命。作战时,一般用四正四奇之兵与敌交锋,游军视情况由阵后出击,配合八阵作战。这种灵活多变的布阵方法,突出了军队的机动性,体现了一定的辩证思想。
《握奇经》最大的特点有二:
一、游军:中外古代军事思想一般都不很重视游击部队的作用,但《握奇经》的游军理论明显已经关乎军事战役的成败。对游击作战的重视很能与现代世界“少而精”的部队组建及“快速反应”作战战略相媲美。
二、阵法:《握奇经》应该说是中国古代阵法的专著,而阵法在中国古代的军事作战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它所体现不仅是队形与排列的简单关系。如果没有全局性的战略谋划及整体性的兵种配合思想与协调能力,是无法恰当组织与应用的。而《握奇经》以哲学的高度抽象概括出了一些基本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正、奇”的概念。
虽然《握奇经》没有就军事作战的每个方面都给以论述,但其“奇正”的军事哲学观却可实践到军事艺术的每一个环节。严格的说,它更是一部哲学著作——军事哲学著作。而这部军事哲学著作只有380个字(据说原始文本只有19个字)。
一作《握机经》,一作《幄机经》。旧本题风后撰,汉丞相公孙宏解,晋西平太守马隆述赞。案《汉书·艺文志·兵家阴阳》风后十三篇。班固自注曰:图二卷,依讬也。并无《握奇经》之名。且十三篇,《七略》著录,固尚以为依讬。则此经此解,《七略》不著录者,其依讬更不待辨矣。马隆述赞,《隋志》亦不著录,则犹之公孙宏解也。考唐独孤及《毗陵集》有《八阵图记》,曰:黄帝顺煞气以作兵法,文昌以命将。风后握机制胜,作为阵图,故八其阵,所以定位也。衡抗於外,轴布於内,风雲附其四维,所以备物也。虎张翼以进,蛇向敌而蟠,飞龙翔鸟,上下其旁,所以致用也。至若疑兵以固其馀地,游军以案其後列,门具将发,然後合战。弛张则二广迭举,犄角则四奇皆出云云。所说乃一一与此经合。疑唐以来好事者因诸葛亮八阵之法,推演为图,托之风后。其後又因及此记,推衍以为此经,并取记中握机制胜之语以为之名。《宋史·艺文志》始著於录,其晚出之显证矣。高似孙《子略》曰,马隆本作《幄机》。序曰:幄者帐也,大将所居。言其事,不可妄示人,故云《幄机》。则因握幄字近而附会其文。今本多题曰《握奇》,则又因经中有四为正,四为奇,馀奇为握奇之语,改易其名也。似孙又云:总有三本,一本三百六十字,一本三百八十字,盖吕尚增字以发明之。其一行间有公孙宏等语。今本衍四字。校验此本,分为三章,正得三百八十四字,盖即似孙所谓衍四字本也。经後原附续图,据《书录解题》亦称马隆所补。然有目而无图,殆传写佚之欤?
---出《四库总目提要》
《握奇经》又名《握机经》。是中国古代八阵布列的兵书。旧本题风后撰,所以有时也称《风后握奇经》。
风后是传说中轩辕黄帝的大臣。有人考证系晋武帝时西平太守马隆伪托。晋史记载马隆曾与西羌作战,制作用于防御的编箱车,在广阔地带依八阵图联车为营并用磁石放路旁,使穿铁甲的敌人行走不便,在军事上是颇有创造性的。
本书内容混杂,可能是不同时期不同人的作品混合而成,主要论述商周时代车兵和徒兵方阵的队形变换,对后代讲阵法的兵书影响很大。它用正兵和奇兵来说明八阵,指出:“经曰八阵,四为正,四为奇。”徒兵在车的四周组成方阵,自身队伍可以进行变换,“或合而为一”,将兵车首尾连接;变为圆阵;“或离而为八”,将兵车、徒兵分别配置变为八阵。它还提出要有“余奇”之兵,即游军,执行“从后蹑敌,或惊其左,或惊其右”的机动任务,认为无论八阵或游军都应根据“天文、气候、山川、向背、利害,随时而行”。布阵时,一般先由游军于阵前两端警戒;布阵毕,游军即撤至阵后待命。作战时,一般用四正四奇之兵与敌交锋,游军视情况由阵后出击,配合八阵作战。这种灵活多变的布阵方法,突出了军队的机动性,体现了一定的辩证思想。
《握奇经》最大的特点有二:
一、游军:中外古代军事思想一般都不很重视游击部队的作用,但《握奇经》的游军理论明显已经关乎军事战役的成败。对游击作战的重视很能与现代世界“少而精”的部队组建及“快速反应”作战战略相媲美。
二、阵法:《握奇经》应该说是中国古代阵法的专著,而阵法在中国古代的军事作战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它所体现不仅是队形与排列的简单关系。如果没有全局性的战略谋划及整体性的兵种配合思想与协调能力,是无法恰当组织与应用的。而《握奇经》以哲学的高度抽象概括出了一些基本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正、奇”的概念。
虽然《握奇经》没有就军事作战的每个方面都给以论述,但其“奇正”的军事哲学观却可实践到军事艺术的每一个环节。严格的说,它更是一部哲学著作——军事哲学著作。而这部军事哲学著作只有380个字(据说原始文本只有19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