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李昌齡 Li Changling
  《太上感應篇》係道教善書,托名為太上老君所述。全書共1274字。
  
  1、《太上感應篇》的成書年代
  
  關於《太上感應篇》成書年代,該書和其他書籍均無明確記載。歷史上,有人說該書為老子所著,有人說周秦古籍,有人說是漢世道戒,有人說為葛洪所撰,有人說即晉慕容皝所撰《太上章》。衆說紛紜,莫衷一是。
  
  考《太上感應篇》內容,與《抱樸子》所述《玉鈐經》、《易內戒》諸書相近。則《感應篇》之內容由於已久,後人乃增添敷衍造作成書。
  
  宋《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子類·道傢》著錄:“《太上感應篇》一捲”。《正統道藏》收有李昌齡傳、鄭清之贊的傳贊本《太上感應篇》30捲,書內第7捲有《虛靜天師頌》。虛靜亦作虛靖,係道教正一派第30代天師張繼先於宋微宗崇寧四年(1105)所受賜號,繼先卒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鬍瑩微《進太上感應篇表》稱該篇出自《寶藏》(表,第一)。《寶藏》即《瓊章寶藏》,乃抄錄《政和萬壽道藏》而成。據此《太上感篇》正式成書當不遲於北宋。造作者不詳。
  
  2、《太上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問世以後,最初流傳民間。自真德秀始,該篇始獲上層統治者的註意,以後一直受到官方重視,經常由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親自提倡。真德秀是南宋著名理學家,理宗時曾任宰輔這職,門生故吏遍天下。他為《太上感應篇》寫了第一篇熱情洋溢的《序》,影響很大。後來他又寫了一篇《跋》。太一宮道士鬍瑩策刊該篇,理宗在捲首親題“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八字,稱《禦題太上感應篇》。執政右相、著名學者鄭清之為該篇評贊。
  
  《道藏》本《太上感應篇》有繁簡兩種註本,今北京圖書館藏明刻1捲本、元刻8捲本和明刻8捲本。《道藏》本3捲,乃由8鄭本析捲而成。張元濟《涵芬樓燼餘書錄》和董康《太上感應篇集傳》序稱,二人皆目睹宋版8捲本,與《道藏》本合。鬍瑩微刊刻時,即8捲。
  
  3、《太上感應篇》的註本
  
  《道藏》本《太上感應篇》為李昌齡註,李昌齡是《太上感應篇》的第一個作註者。《宋史·史文志》神仙類載:“李昌齡《感應篇》1捲。”趙希弁《郡齋讀書附志》神仙類有:“《太上感應篇》8捲。”謂“漢嘉夾江隱者李昌齡所編也。”傳文中出現策宗廟號及紹興、乾道等南宋年號,傳文蓋撰於南宋前期。有人以為該李昌齡係經北宋御史中丞,有人以為係南宋初期《樂善錄》的作者李石,皆不足據。
  
  李昌齡之後,為《太上感應篇》作註者代不乏人。較著名者有無陳堅,明金杭、昌起宗,清惠棟、俞樾、黃正元、姚學 、於覺世、任命嶽、泉日豐、陶寧祚、羅衍、鮑繼培、王仁俊等。至於作序、刊刻、施送之人更是難以勝計。
  
  4、《太上感應篇》內容大要
  
  《太上感應篇》通篇以:太上老君“的口吻宣教,全篇宣揚天人感應,抑惡揚善之義。大義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天在有司過之神,三臺北斗神君三屍神、竈神等錄人善惡,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並言積善多者,可成神仙。文中詳列諸善與衆惡條文,後人計之善事凡26,惡事凡170。
  
  5《太上感應篇》之影響
  
  《太上感應篇》將道教思想與世俗生活結合起來,將善惡與神仙修養合為一體,使人們不必從事宗教活動也可信教,不必從事煉養方述也可修仙,較為適合一般民衆的需要,因而對後世中國社會産生了一定影響。
  
  據清人王硯堂綜述,明世宗序《太上感應篇》,清世神令人刊刻該篇,頒賜群臣,至舉貢監生皆得遍及,並曾詔領詞翰諸臣註釋刊布,順治皇帝御制序言,清儒群起為之作註。《太上感應篇》甚至被鼓吹成為人們得道成仙的法寶。黃正元輯《太上感應篇》聲稱:“人能依經而行,則心之精誠發為英華,經文字字皆現寶光“,大丹可成而白日上升。
  
  在《太上感應篇》的影響下,《文昌帝君陰騭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功過格》等道教善書陸續出現,在民間流傳範圍愈來愈廣。《太上感應篇》後來還流傳到朝鮮、日本等國,國外亦為之作註。清代並譯為滿文。
  
  《感應篇》
  道教書名。全名《太上感應篇》。一捲。作者不詳。宋《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搜羅北宋亡書,子類道傢著錄:“《太上感應篇》一捲”。《感應篇》千餘字,宣揚天人感應,勸善懲惡。大意謂天地有司過之神,三臺北斗星君、三屍神、竈神等錄人善惡,行善必降之福,為惡必降之禍,依所犯輕重奪人算紀,按立善多少為各等神仙。其詳列諸惡與衆善,皆符合儒傢倫理。後人計之,善事凡博引三教典籍,歷述靈驗故事,謂感應靈驗,天神難欺,並融宋儒理學於其中。鄭清之為理宗名相,博引《四書》、《五經》,其贊極稱《感應篇》句句不虛。《續道藏》之《水鏡錄》中輯錄本文。三十捲。宋李昌齡傳、鄭清之贊。捲七內有《虛靜天師頌》。“虛靜”亦作虛靖,係正一道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於徽宗崇寧四年(1150)所受賜號。繼先卒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鬍瑩微《進太上感應篇表》稱該篇出自《寶藏》(表節一)。《寶藏》即《瓊章寶藏》,乃抄錄《政和萬壽道藏》而成。是書為李昌齡註。《宋史•藝文志》神仙類載:“李昌齡《感應篇》一捲”。趙希弁《郡齋讀書附志》神仙類有:“《太上感應篇》八捲”。謂“夾江隱者李昌齡所編也”。傳文中出現徽宗廟號及紹興幹道等南宋年號。傳文蓋撰於南宋前期。一捲與八捲,蓋為簡繁兩種註本。
  
  今北京圖書館藏明刻一捲本和元刻八捲本、明刻八捲兩種,可為印證。《道藏》太清部收三十捲本,乃由八捲本析捲而成。張元濟《涵芬樓燼餘書錄》和董康《太上感應篇集傳》序稱,二人曾目睹宋版八捲本,與《道藏》本合。鬍瑩微刊刻是傳時,即八捲。《感應篇》版本很多,流傳甚廣。除李昌齡註外,歷代均有註釋,較著名者有元陳堅、清惠棟、俞越、黃正元、於覺世、鮑繼培、王仁俊等。該篇尚流傳於朝鮮、日本等國,國外亦為之作註。清代並譯成滿文流傳。對後世影響頗大。
首頁>> 文學>>李昌齡 Li Chang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