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李漁 Li Yu
合錦回文傳
李漁 Li Yu閱讀
  原本:笠翁先生 重輯:鐵華山人 校點:徐明 
  十六捲,不分回目,有清代刊本。書署“笠翁先生原本”、“鐵華山人重輯”。近代有人考證,笠翁先生即清代著名文學家李漁,至於鐵華山人的真實姓名與生平事跡皆無可考。李漁(1611—1680),原名仙侶,號笠翁,別署覺世稗官、湖上笠翁等,浙江蘭溪人,生在江蘇如臯,中年流寓各地,晚年終老杭州。他一生著述甚豐,尤以戲麯、小說創作著稱,有《無聲戲》、《十二樓》等作品傳世。本書雖是一部才子佳人小說,但褒揚忠良和正義,斥責姦佞和邪惡的主題貫穿其中,使作品在愛情故事之外,又包含了一定的社會政治內容。同時,書中的故事情節變幻奇異,小說結構精巧細密,文字亦通俗流暢,在藝術上別具特色。
  《十二樓》,清代著名孤本小說,(清.李漁 光緒聚德堂藏本)十二座亭臺絶非空中樓閣,奪錦樓裏英雄識英雄,三與樓裏教人孝、仁、智、夏宜樓應識時令,衹宜夏日登臨,歸正樓讓愚人迷途知返,莫施刻毒心……樓中真語,後人銘記。
  清順治八年(1651),李漁來到杭州,一住十年。在美麗的本子湖畔,他漁迎來了自己的創作高潮,寫作了大量的戲麯小說作品。著名的話本小說集《十二樓》就是此期間完成的。
  《十二樓》共十二捲,每捲寫一故事,因為每個故事裏都有一座樓閣,人物命運和情節展開往往與樓有關,故全書命名為“十二樓”,由此可看出李漁做小說之匠心。
  《十二樓》具有很強的娛樂性,格調輕鬆快樂。他的作品往往不具有深刻的社會內涵和思想境界,但每一篇都清新風趣,惹人喜愛。
  十二個故事,絶大多數出身於李漁自己的構思,而不是引用別人素材。
  作品都主題鮮明,綫索明晰,中心人物貫穿始終,在敘述過程中决不橫生枝蔓。情節設計新穎奇特,盡量麯折出奇,懸念叢書,出人意表,但銜接上自然合理,不留破綻。而結局又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十二樓”其名源於《史記》。《史記·封撣書》:“方士有言‘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於執期,命曰迎年’。”《漢書·郊祀志下》:“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應邵註:“昆侖玄圃五城十二樓,仙人之所常居。”比+喻仙境。
  《連城璧》是李漁創作的一部擬話本小說集。也是清代屢遭禁毀的小說之一。李漁(1611-1680),原名仙侶,字笠鴻、謫凡,號笠翁,別署覺世稗官、笠道人、隨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世又有《無聲戲》流傳。《無聲戲》有一集、二集之分,出版後很受歡迎,李漁友人杜碮加以篩選,編成《無聲戲合集》,又稱《無聲戲合選》,隨即被封殺,現在《合集》僅存殘本。後來又有《連城璧》和《十二樓》面世,內容與一集、二集大致相同,惟回目改易而已。這是書商的慣技。這兩本小說因查禁而稀見,後來上海古籍出版社將《連城璧》《十二樓》編入了“十大古典白話短篇小說”叢書係列,所以現在市面上應該不難找到。《連城璧》計有12捲,又有《連城璧外編》6捲,每捲都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連城璧外編
李漁 Li Yu閱讀
  連城璧:又名《無聲允》與《十二樓》,同為清代文學大傢李漁所撰。
  
  全集12集外編6捲。全集演一個故事,外編另演一故事。整體上有主要描寫市井人情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重在勸善懲惡,有較強的市民情感人傾嚮。語言、情節和人物都有聲有色,在描寫男女愛情上尤為細微宛轉,頗具傳奇神采,值得一讀。
  《無聲戲》又名《連城璧》,題“覺世稗官編次,睡鄉祭酒批評”。作者李漁,是清初著名劇作傢和戲麯理論傢,也是傑出的短篇小說作傢,原名仙侶,字笠鴻、謫凡,號笠翁,原籍浙江蘭溪,生於江蘇如臯,少時聰穎過人,遊歷四方,後居金陵,有家庭戲班,晚年於杭州終老。
  
  《無聲戲》最早的版本是《無聲戲一集》和《無聲戲二集》,今已佚。現在存世的版本主要有五種:一是《無聲戲合集》本,清初刊本,現存二篇,藏北京大學圖書館;二是《無聲戲合選》,現存九篇,藏開封私人處;三是《連城璧》抄本,包括全集十二回,外編四捲,共十六篇。此外還有藏於日本的尊經閣本,佐伯圖書館藏足本《連城璧》等。
  
  尊經閣藏《無聲戲》前有偽齋主人序。偽齋主人即本書刊刻者張縉彥,張是明代兵部尚書,曾在安徽聚兵抗清,後降,入《貳臣傳》,傳中載他人彈劾之文曰:“縉彥仕明為尚書,闖賊至京,開門納款,猶曰事在前朝,已邀上恩赦宥。乃自歸誠後,仍不知洗心滌慮。官浙江時,編刊《無聲戲》二集,自稱‘不死英雄 ’,有‘吊死在朝房,為隔壁人救活’雲雲,冀以假死塗飾其獻城之罪,又以不死神奇其未死之身。臣未聞有身為大臣,擁戴逆賊、盜竊宗社之英雄,且當日抗賊殉難者有人,闔門俱死者有人,豈以未有隔壁人救活遜彼英雄?雖病狂喪心,亦不敢出此等語,縉彥乃筆之於書,欲使亂臣賊子相慕效乎?”為此張縉彥幾遭斬决,雖蒙恩赦,終流徙而死。《無聲戲》因此而遭禁更是不言而喻。以下分回介紹該書的主要內容。
  
  《無聲戲》之名,取與“有聲戲”、即戲麯相反之意,意在描繪一出出人生舞臺上的活劇。其中所收錄的故事大都是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傳聞,涉及了社會生活的各方各面:士、農、工、商,無所不包。李漁自己說:“竊怪傳奇一書,昔人以代木鐸。因愚夫愚婦識字知書者少,勸使為善,誡使勿惡,其道無由,故設此種文詞,藉優人說法,與大傢齊聽。謂善者如此收場,不善者如此結果,使人知趨避,是藥入壽世之方,救苦驅災之具也”。可見作者對於這些民間故事的采擇利用是有其鮮明目的的。懲惡勸善是這部小說集的基本主題之一。如第八回中對丫環碧蓮的贊美,第十回中對陳氏的貶斥,第十一回中通過僕人百順與逆子逆孫間的對比,突出了 “奴僕好的,也當得子孫;子孫不好的,尚不如奴僕”這樣一個中心論題,總之幾乎每一篇小說都有些寄寓,有的還非常深刻。
  
  李漁寫小說藉鑒了戲麯的一些手法,這在《無聲戲》中表現得很明顯。如故事往往立意新奇,出人意料,確有“當世耳目為我一新”的氣象。如第四回中的情節別具匠心,一波三折,但又合情合理,令人信服。此外對於人物形象的刻畫也非常鮮明,如第八回中將周氏、莫氏、碧蓮三人的身份地位和內心變化都惟妙惟肖地表現於讀者面前,其他人物也大多有這個特點,個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另外從結構章法上看,作者在麯折多變的情節中把握住分明的脈絡,有次序地進行敘述。在交待完背景材料後,隨着人物的活動,展開矛盾衝突,在情節、綫索擴大中,主次分明而又互相交織,有時還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雙綫或雙綫交叉發展的佈局,頭緒不亂,前後照應。最後從語言上看,《無聲戲》運用淺近生動的語言,且多詼諧戲謔之語,貫徹了李漁小說“讀書人、不讀書人及婦人小兒同看”的主張。因此《無聲戲》一出版就受到了大衆的普遍歡迎,屢禁不止,這也說明了該書強盛的生命力。
閑情偶記
李漁 Li Yu閱讀
锦香亭
锦香亭
  偷部
笠翁對韻
李漁 Li Yu閱讀
  李漁(1611-1680年),原名仙侶,號天徵,後改名漁,字笠翁,一字笠鴻、謫凡。 李漁祖籍在浙江蘭溪下李村,生於雉臯(即今江蘇如臯)。李漁是明末清初一位傑出的戲麯和小說作傢,他仿照《聲律啓蒙》寫的旨在作詩的韻書因此叫《笠翁對韻》。
首頁>> 文學>>李漁 Li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