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吳承恩 Wu Chengen
  《西遊記》是古代長篇小說浪漫主義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美國大百科全書》認為它是“一部具有豐富內容和光輝思想的神話小說”,《法國大百科全書》說:“全書故事的描寫充滿幽默和風趣,給讀者以濃厚的興味。”從19世紀開始,它被翻譯為日、英、法、德、俄、等十多種文字流行於世。
  吳承恩的詩文多散佚,有後人輯集的《射陽先生存稿》4捲存世。
  
  
  【寫作背景】
  
  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衹身到天竺(印度)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過高昌國時,那裏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見他們是從大唐來的和尚,非常高興,願封他們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弟子動搖了,最後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偷偷溜了出來嚮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國士兵截住。沒想到他們是前來護送玄奘西去取經的。士兵送給玄奘一匹白馬和一些文書,玄奘感激不已。他嚮王宮方向拜了幾拜,就騎馬西去了。玄奘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裏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後十九年,行程幾萬裏,是一次傳奇式的萬裏長徵,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捲。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麽故事。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麯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文學巨著。
  
  
  【文學價值】
  
  在中國古典小說中,《西遊記》的內容是最為龐雜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傢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裏註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掉書袋似的插進幾句儒傢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莊亦諧,妙趣橫生。這種特點,無疑使該書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
  《西遊記》的出現,開闢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着諷刺小說的發展。《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
  
  [附]學者對《西遊記》的評價
  《西遊記》一書,自始至終,皆言誠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學,並無半字涉於仙佛邪淫之事。或問《西遊記》果為何書?曰實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清代學者)張書紳
  吳承恩撰寫的幽默小說《西遊記》,裏面寫到儒、釋、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內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統治意義的神話作品。吳承恩本善於滑稽,他講妖怪的喜怒哀樂都近於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歡看。——魯迅
  《西遊記》其想像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極為鮮明,而且讀者面最寬,老少咸宜。此書的副作用極小,是一部鼓舞人積極鬥爭、永不灰心、為達到目標而百折不撓的書。——(北大教授)白化文
  沒讀過《西遊記》,就像沒讀過托爾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一樣,這種人侈談小說理論,可謂大膽。——(法國當代比較文學家)艾登堡
  《西遊記》全書故事的描寫充滿幽默和風趣,給讀者以濃厚的興味。——《法國大百科全書》
  
  似莊而諧的神魔小說在中國古典小說名著中,《西遊記》要算是最駁雜的一部書。它糅合進了佛、道、儒三傢之言,對這樣一部神魔小說,要想做出比較確切的、與普通讀者的閱讀感受吻合的理性解析,首先考察一下它的成書過程以及作為小說情節主體的唐僧取經故事的演變過程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從這中間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出,這個本來是弘揚佛法的故事怎樣會加入道教的內容,又怎樣蛻變為富有文學魅力、情趣的小說,以及由其自身矛盾所形成的藝術特點。
  在中國古代小說中,《西遊記》是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都臻於第一流的偉大作品。它也是明代長篇小說的重要流派之一——神魔小說的代表作。它在神魔小說中的地位,相當於《三國演義》之於歷史演義小說。
  神魔小說通常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部分叫做出身傳,另一個部分叫做靈應傳或降妖傳。《西遊記》的結構也是這樣。第一至十二回是全書的引子,其中前七回講孫悟空的出身和大鬧天宮等故事,為他的神通廣大和後來追隨唐僧去西天取經提供背景材料;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則介紹小說的另一主人公唐僧,交代取經的緣由。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全書的主要部分,演述唐僧、孫悟空師徒四人降妖伏魔、西天取經的故事。
  孫悟空出身傳中的大鬧天宮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機智的、堅強的孫悟空的形象。他具有強烈的反抗性格,藐視腐朽無能的天宮統治者,喊出了“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傢”的口號。正像有人所說的,“如果沒有歷史上發生的許多次規模巨大的、猛烈地衝擊了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農民戰爭,大鬧天宮的情節不可能想像得那樣大膽,孫悟空作為一個叛逆者的形象也不可能塑造得那樣光彩奪目。”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神魔小說的兩大主題:尋找與追求,斬妖與降魔。《西遊記》把二者巧妙地聯繫和結合起來。它告訴人們:為了尋找、追求、實現一個美好的理想和目標,為了完成一項偉大的事業,必然會遇上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的、各種各樣的睏難和挫折,必須去頑強地戰勝這些睏難,剋服這些挫折。
  
  
  【主要內容】
  
  1、內容摘要:
  寫作時代為明朝中期,當時社會經濟雖繁榮,但政治日漸敗壞,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對此不合理的現象,透過故事提出批評。共一百回,六十餘萬字。分回標目,每一回目以整齊對偶展現。故事敘述唐三奘與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竜馬,經過八十一次磨難,到西天取經的過程。
  內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紹孫悟空的神通廣大;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敘三藏取經的緣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書故事的主體,寫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終到達西天取回真經。
  2、人物簡介:
  唐僧:小說裏的唐僧是虛構的人物,與歷史上的真實人物玄奘法師是有區別的。小說裏的唐僧,俗姓陳,小名江流,法號玄奘,號三藏,原為佛祖第二弟子金蟬子投胎。他是遺腹子,由於父母凄慘、離奇的經歷,自幼在寺廟中出傢、長大,在化生寺出傢,最終遷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戶、修行。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在寺廟僧人中脫穎而出。最終被唐朝皇上選定,前往西天取經。在取經的路上,唐僧先後收服了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
  孫悟空:又名美猴王、齊天大聖、孫行者。是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靈石孕育迸裂見風而成之明靈石猴。在花果山中,有一群猴子衹着花果山水簾洞洞天說了一聲,有誰敢進去,為我們尋個按傢之地,不傷身體者,我等拜它為王,石猴藉此機會將“石”隱去了。後歷經八九載,跋山涉水,在西牛賀洲靈臺方寸山拜須菩提為師,習得七十二變化之本領。此後,孫悟空大鬧天宮,自封為齊天大聖,被如來佛祖壓製於五行山下,無法行動。五百年後唐僧西天取經,路過五行山,揭去符咒,纔救下孫悟空。孫悟空感激涕零,經觀世音菩薩點撥,拜唐僧為師,同往西天取經。取經路上,孫悟空降妖除怪,屢建奇功,然而三番兩次被師傅唐僧誤解、驅逐。終於師徒四人到達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經。孫悟空修得正果,加封鬥戰勝佛。孫悟空生性聰明、活潑,勇敢、忠誠,疾惡如仇,在中國文化中已經成為機智與勇敢的化身。所以孫悟空很容易就會成為中國小男孩崇拜的偶像。孫悟空也是傳說的捨利子中最主要一顆名叫無𠔌捨利的利子後原身。
  豬八戒:又名豬剛鬣、豬悟能、豬烈剛,呆子。原為天宮中的天蓬元帥,因調戲嫦娥,被罰下人間。但錯投了豬胎,長成了豬臉人身的形狀。在高老莊搶占民女,後被孫悟空降伏。修得正果的封號為淨壇使者。豬八戒的兵器是九齒釘鈀。豬八戒衹會三十六種變化。豬八戒這個形象是吳承恩塑造很成功的形象,它雖好吃懶惰,卻是孫悟空的左膀右臂。雖然自私,卻討人喜歡。
  沙和尚:又名沙悟淨、沙僧。原為天宮中的捲簾大將,因在蟠桃會上打碎了琉璃盞,惹怒王母娘娘,被貶入人間,在流沙河畔當妖怪(塘虱精),後觀音菩薩收服,命沙河尚拜唐僧為師,保他去西天取經。因他最後拜唐僧為師,衹好負責挑擔。使用的兵器是降妖寶杖。書中又將沙和尚稱為“沙僧”。取經後被封為金身羅漢。
  在去西天取經的路上,師徒四人歷經十四年寒暑,九九八十一磨難,與各路妖魔鬼怪進行搏鬥,最後到達西天取回真經。其中最經典的故事有孫悟空大鬧天宮、高老莊收八戒、八戒大戰流沙河(藉機收沙和尚)、三打白骨精、人參果、盤絲洞、火焰山、真假美猴王等。在與妖魔鬼怪進行鬥爭中刻畫了師徒四人鮮明的個性,故事十分生動。
  
  【文學特色】
  
  《西遊記》嚮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人們無不在作者豐富而大膽的藝術想象面前驚嘆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作為神魔小說傑出代表的《西遊記》亦不例外。 正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西遊記》“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加以鋪張描寫”。又說:“作者稟性,‘復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確如此。通過《西遊記》中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實社會的投影。如在孫悟空的形象創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孫悟空那種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奮起金箍棒,橫掃一切妖魔鬼怪的大無畏氣概,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種正義的力量,表現出人民戰勝一切睏難的必勝信念。又如取經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災難的幻化,或是邪惡勢力的象徵。他們的貪婪、兇殘、陰險和狡詐,也正是封建社會裏的黑暗勢力的特點。不僅如此,玉皇大帝統治的天宮、如來佛祖管轄的西方極樂世界,也都濃濃地塗上了人間社會的色彩。也而作者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態度也頗可玩味,在《西遊記》中,簡直找不出一個稱職的皇帝;至於昏聵無能的玉皇大帝、寵信妖怪的車遲國國王、要將小兒心肝當藥引子的比丘國國王,則不是昏君就是暴君。玉皇大帝手下十萬天兵天將,竟然抵不過孫猴子一條金箍棒,而讓真正的賢才去當不入流的馬夫,其統治之昏暗,虛弱,不言而喻。如來佛祖所創佛教,僧人自然不能以錢財所迷,可是佛祖竟然默許手下人收取賄賂,而《西遊記》一路上妖魔鬼怪,多與神佛有瓜葛,如青牛精是太上老君坐騎,金銀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獅駝嶺三魔王均與文殊,普賢菩薩甚至如來佛祖有關係,這反映封建社會官官相護的黑暗情景。
  對這些形象的刻畫,即使是信手拈來,也無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西遊記》不僅有較深刻的思想內容,藝術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豐富奇特的藝術想象、生動麯折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詼諧的語言,構築了一座獨具特色的 《西遊記》藝術宮殿。《西遊記》在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創造了孫悟空、豬八戒這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 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第一主人公,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無窮的本領,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人性,神性和猴性三重特點。大英雄的不凡氣度,對師父師弟有情有義,也有愛聽恭維話的缺點,機智勇敢又詼諧好鬧,是為人性,毛臉雷公嘴,山大王則是猴性,而七十二變,一個跟頭十萬八千裏,則是神性。而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敢鬥。與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鬥,楞是叫響了“齊天大聖”的美名;與妖魔鬼怪敢鬥,火眼金睛决不放過一個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對妖魔留情;與一切睏難敢鬥,决不退卻低頭。這就是孫悟空,一個光彩奪目的神話英雄。大鬧天宮的桀驁不馴,與西天取經相比似乎改變許多,其實悟空的個性仍然沒有變,比如在騙取妖怪的二件寶物,讓玉帝派人裝天,威脅道:“若不從,即上靈霄寶殿動起刀兵。”在得知妖怪是觀世音菩薩所派,咒她“活該一世無夫”,對如來佛祖更是以“妖精的外甥稱呼”,孫悟空,這麽一個不“聽話”,不為強勢屈服的硬漢子,躍然紙上。
  說到豬八戒,他的本事比孫悟空可差遠了,更談不上什麽光輝高大,但這個形象同樣刻畫得非常好。 豬八戒是一個喜劇形象,他憨厚老實,有力氣,也敢與妖魔作鬥爭,是孫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滿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睏難,常常要打退堂鼓,心裏老想着高老莊的媳婦;他有時愛撒個謊,可笨嘴拙腮的又說不圓;他還時不時地挑撥唐僧念緊箍咒,讓孫悟空吃點苦頭;他甚至還藏了點私房錢,塞在耳朵裏。他的毛病實在多,這正是小私有者的惡習。作者對豬八戒缺點的批評是很嚴厲的,但又是善意的,畢竟他在西天一路上披荊斬棘,當開路先鋒,不辭辛苦污臭,所以他並不是一個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們並不厭惡豬八戒,相反卻感到十分真實可愛。特別是他的很多小聰明比孫行者強,這也是孫行者做夢也不想不到他認為的呆子居然是這麽一個“陰險”“狡詐”的傢夥,行者化緣的齋飯,八戒吃的最多,行者打敗妖怪,八戒撿便宜,沒事挑撥唐僧念緊箍咒“製裁”一下行者,可是在唐僧眼中,他還是一個老實人,是個好徒弟,這也是行者的聰明不如豬八戒的地方。
  唐僧的形象寫得也不錯,但比起孫悟空、豬八戒來,則要遜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鮮明的性格特點,這不能不說是《西遊記》的缺憾。儘管如此,《西遊記》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驚人的,孫悟空、豬八戒這兩個形象,以其鮮明的個性特徵,在中國文學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藝術豐碑。 而且,這裏的人物也給現代管理學帶來很多值得參考的價值。
  《西遊記》成書於16世紀明朝中葉,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中國,乃至亞洲部分地區西遊記傢喻戶曉,其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為人熟悉。幾百年以來,西遊記被改編成了各種地方戲麯,及電影、電視劇、動畫片、漫畫,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亞洲國傢也出現了以孫悟空為主角的文藝作品,樣式衆多,數量驚人。關於西遊記的作者,一般認為是明朝的吳承恩。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麯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大文學巨著。
  
  
  【主要版本】
  
  1、《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簡稱世德堂本或世本。二十捲一百回。
  封面、扉頁未見。目錄頁首題“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尾題“出像西遊記”。正文每捲多題“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其中捲十二至十六、十八、二十首題“新刻官板大字出像西遊記”;正文每捲尾:捲一、捲七題“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捲二、四、五、八、十二、十三、十九題“出像西遊記”,捲六題“新刻官板大字出像西遊記”,捲十四題“西遊記”,其它各捲缺。正文每捲首第二行下題:“華陽洞天主人校”;第三行下題“金陵世德堂梓行”,其中捲九、十、十九、二十則題“金陵榮壽堂梓行”,捲十六則題“書林熊雲濱重鍥”。版心上題“出你西遊記”,偶或題“西遊記”。金書二十捲一百回,每捲五回。以宋邵雍《清夜吟》詩“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二十字為捲目。目錄頁每五回回目前分別題“月字捲之一”、“到字捲之二”等,餘類推;正文每捲首書題下亦題“月字捲之一”、“到字捲之二”等,但三、四、十四缺捲目。
  2、《新鎸全像西遊記傳》,簡稱楊閩齋本。二十捲一百回。
  封面題“新鎸全像西遊記傳”,大字分兩行;中題小字“書林楊閩齋梓行”。目錄頁首題“新鎸京板全像西遊記”。正文每捲捲首和捲尾題署不一。捲首:捲一、捲二題“鼎鎸京本全像西遊記”,捲三、四、五、十一、十三題“鼎鎸原本全像唐僧西遊記”,捲六、十、十八題“鼎鎸京本全像唐僧取經西遊記”,捲七題“鼎鎸原本全像西遊記”,捲八題“新刻京本全像西遊記”,捲九題“新刻原本全像西遊記”,捲十二題“新鎸全像西遊記”,捲十四、二十題“鼎鎸京本全像唐僧西遊記”,捲十五題“新刻全像唐僧西遊記”,捲十六題“新鍥全像唐僧取經西遊記”,捲十七題“鼎鍥原本全像唐僧取經西遊記”,捲十九題“鎸原本全像唐僧取經西遊記”;捲尾:大多數題“西遊記”,捲二、十一、十六題“全像西遊記”,捲五題“京本全像西遊記”,捲十四題“新刻京本全像西遊記”,捲十題“新鎸原本全像西遊記”,捲十三、十五題“新刻原本全像西遊記”,其它各捲無。
  3、《唐僧西遊記》,二十捲一百回。
  4、《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白文簡稱李評本,一百回。
  5、《西遊證道書》,白文簡稱證道書本,一百回。
  6、《西遊真詮》,白文簡稱真詮本,一百回。
  7、《西遊記評註》,白文簡稱評註本,一百回。
  8、《西遊原旨》,白文簡稱原旨本,一百回。
  9、《通易西遊正旨》,白文簡稱正旨本,一百回。
  10、《新說西遊記》,白文簡稱新說本,一百回。
  
  
  【外國翻譯】
  
  《西遊記》還被翻譯成了多種語言,譯名也有多種:《聖僧的天國之行》,《一個佛教徒的天國歷程》,《猴》,《猴王》,《猴與豬神魔歷險記》。在其他國傢,最早關於唐僧取經故事是明代前期的朝鮮文譯本,不過那是取經故事,與《西遊記》不完全是一回事。《西遊記》最早的正式譯本是18世紀中葉的日文譯本。
  ⑴《猴》:關於中國古典小說方面的譯著,以阿瑟·戴維·韋利(Arthur David Waley,英國,1889—1966)的《猴》(《西遊記》)最為著名。由於《猴》之譯筆生動活潑,使《西遊記》這部古典名著在西方盡人皆知。韋利譯為《猴》(Monkey)的《西遊記》節譯本,1942年由倫敦喬治艾倫與昂溫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後多次再版,並被轉譯成西班牙文、德文、瑞典文、比利時文、法文、意大利文、斯裏蘭卡文等,在歐美産生廣泛的影響。書前附有鬍適《西遊記考證》一文。雖是節譯本,但譯文能傳達原著的風格,在西方被認為是高水平的。歐美一些重要的百科全書,在評介《西遊記》時都是以韋利的譯本為依據的。如《英國大百科全書》寫道:“十六世紀中國作傢吳承恩的作品《西遊記》,即衆所周知的被譯為《猴》的這部書,是中國一部最珍貴的神奇小說。”美國大百科全書寫道:“在十六世紀中國出現的描寫僧人取經故事的《西遊記》,被譯為《猴》,是一部具有豐富內容和光輝思想的神話小說。”
  ⑵美國1944年出版的韋利譯本之兒童版,書名《猴子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Monkey),共130頁,為譯文的節略本。書中附有庫爾特·威斯(Kurtwiese)所作插圖。
  ⑶新的日文譯本:岩波文庫版《西遊記》以明代《李卓吾批評本》為藍本,共分10捲,每捲10回。該版本最初的譯者是曾經翻譯《金瓶梅》的日本著名翻譯傢小野忍。1983年小野忍去世 之後,中野美代子承接了從第4捲開始的翻譯工作,並於1998年譯出了4至10捲的初稿。此後,中野美代子對全書的風格、文字進行了統一、潤色。還重新翻譯了1至3捲,以更好地體現《西遊記》原著的全貌。
  
  
  【作品研究】
  
  1、作者之謎
  現在出版的各種版本的《西遊記》都署名吳承恩,但是自《西遊記》問世以來,就一直對其作者存有爭議。
  明朝流傳的《西遊記》,各種版本都沒有署名。清朝汪象旭在所撰《西遊證道書》中提出《西遊記》為南宋時的邱處機所著。這一看法提出後,清朝的文人大多贊同。清朝中葉紀昀等人開始懷疑此說,認為《西遊記》中多處描寫明朝的風土人情,而邱處機是南宋末代人(是明朝以前的朝代的人);此外《西遊記》中多處使用江蘇淮安方言,而邱處機一生在華北地區活動,並未在淮安居住過。也有明朝清朝道士、文人以為《西遊記》是道士煉丹之書。
  清代山陽人吳玉晉提出《西遊記》是吳承恩所作。但在很長一段時間未得到回應。後其同鄉作傢,名氣很大的阮夔生在《茶捨客話》中也承認是吳承恩所著。
  民國期間,魯迅、鬍適等人根據明朝天啓年間《淮安府志》上所載,又據前人所論,推定淮安吳承恩是小說《西遊記》的作者。民國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1980年以後,有關《西遊記》作者的研究漸成熱點。仍不斷有學者對吳承恩的作者身份表示質疑。理由是今存吳承恩詩文及其友人文字中從未提及撰寫《西遊記》一事;二是《淮安府志》所載吳承恩著《西遊記》一事並未說明是演義、稗官,而通常情況下演義、稗官是不錄入地方志的;三是在清朝藏書傢黃虞稷所著《千頃堂書目》中吳承恩所著《西遊記》被列入輿地類(即地理類)。因此,有人重新提出《西遊記》是邱處機所著,或是其弟子、傳人所著。
  也有少數數學者立論:《西遊記》是明朝的“青詞宰相”李春芳所著。但是由於論據稀少、牽強,絶大多數學者都不贊同此說。另外一方面,證明吳承恩就是《西遊記》作者的論據似乎更多起來,而且更有說服力。主要有:一,吳承恩的個人情況與《西遊記》創作者的特徵完全吻合。二,對各種質疑給出了較為合理的符合實際情況的解釋。三,也是最有說服力的,是關於《西遊記》各文本中方言的研究。1980年以後這方面的研究有突破性進展,幾乎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吳承恩就是《西遊記》的作者。(相關的研究請參閱劉脩業的著作及顔景常著《〈西遊記〉詩歌韻類和作者問題》)所以現在一般認為,明朝社會宗教盛行,有關唐朝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的傳記、傳說及其它宗教傳說、民間故事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吳承恩是在這樣的社會及文化背景下,以上述的傳記、傳說、故事為素材,創作了現今我們看到的小說《西遊記》。
  經由吳承恩的重新構思、組織和編寫,較之此前流傳的傳記、傳說、故事、評話,小說《西遊記》不僅內容大大豐富,故事情節更加完整嚴謹,而且人物塑造更加鮮活、豐滿,想象更加多姿多彩,語言也樸實、通達。更為重要的是,小說《西遊記》在思想境界、藝術境界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謂集大成者。
  《西遊記》全書一百回,從大的結構上看,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回至第七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寫了孫悟空出世、拜師、大鬧天宮,這是全書最精彩的章節,熱鬧非凡,孫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頓折騰,將他的反抗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寫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經的緣由。第十三回至最後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寫唐僧西天取經,路上先後收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徒弟,並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到了真經,修成了正果。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註:《廣弘明集》捲二十五載玄奘《請御制三藏聖序表》稱貞觀元年開始西行,今從《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定在貞觀三年。)玄奘不顧禁令,偷越國境,費時十七載,經歷百餘國,前往天竺取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震動中外。歸國後,玄奘奉詔口述所見,由門徒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介紹西域諸國的歷史人情、宗教信仰、地理資源,打開了人們的眼界。以後門徒慧立、彥琮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了神化玄奘,在描繪他突破艱險,一意西行的同時,還穿插了一些神話傳說,如獅子王劫女産子,西女國生男不舉,迦濕羅國“滅壞佛法”等。它們雖還遊離於取經故事之外,卻啓發後來作者創作出更多的有關取經的神話。
  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開始把各種神話與取經故事串聯起來,形式近乎寺院的“俗講”。書中出現了猴行者的形象。他原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化身為白衣秀士,自動來護三藏西行。他神通廣大、足智多謀,一路殺白虎精、伏九馗竜、降深沙神,使取經事業得以“功德圓滿”。這是取經故事的中心人物由玄奘逐漸變為猴王的開端。我國古代的稗史、志怪小說如《吳越春秋》、《搜神記》、《補江總白猿傳》等,都寫過白猿成精作怪的故事。而《古嶽瀆經》中的淮渦水怪無支祁,他的“神變奮迅”和叛逆特色同取經傳說中的猴王尤為相近。《取經詩話》雖然粗糙簡單,某些細節如蟠桃變幻、虎精破腹等都不近情理;但已比較清楚地顯示了取經故事的輪廓。從深沙神、鬼子母國、女人國的描寫上,也多少可以看到《西遊記》某些章回的雛形。
  取經故事在元代已經定型。元時磁州窯的唐僧取經枕上已有唐僧、孫悟空、豬八戒等沙僧師徒四人的取經形象。《永樂大典》一三一三九捲“送”韻“夢”條,引有一千二百餘字的“夢斬涇河竜”,標題作《西遊記》,內容和世德堂本《西遊記》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麯,老竜王拙計犯天條”基本相同。可以想見,至遲在元末明初曾有過一部類似平話的《西遊記》。此外,古代朝鮮的漢、朝語對照讀本《樸通事諺解》也載有取經故事的梗概。註云:“詳見《西遊記》。”我們雖還不能斷定《永樂大典》及《樸通事諺解》所引出自一書,但從它們時代的相近與規模的相當來看,卻完全可以肯定在吳承恩著《西遊記》之前,取經故事的主要內容已基本具備。《樸通事諺解》復述了“車遲國鬥聖”的梗概,和《西遊記》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強欺正法,心猿顯聖滅諸邪”十分相似。從書中有關的八條註裏,還可以窺見元末明初取經故事的輪廓。一條註說:“法師往西天時,初到師陀國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黃風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獅子怪、多目怪、紅孩子兒怪,幾死僅免。又過棘釣洞、火炎山、薄屎洞、女人國及諸惡山險水,怪害患苦不知其幾。”可見取經故事本身已十分豐富復雜。註中還提到了住在花果山水簾洞鐵板橋下“號齊天大聖”的老猴精,它偷得仙園蟠桃、老君丹花,又竊王母仙衣“來設慶仙衣會”。李天王奉命“引領天兵十萬及諸神將”,“與大聖相戰失利”。終賴二郎神捕獲,被觀音押入石縫,“饑食鐵丸,渴飲銅汁”。唐僧取經,路過此山,將他放出,“收為徒弟,賜法名悟空,改號孫行者”。寫孫悟空的來歷和鬥爭歷史已和吳氏《西遊記》大體相同。註中還提到另兩名護法弟子:一個是從《取經詩話》中的深沙神演變而成的沙和尚;一個是《取經詩話》中不曾提到的黑豬精朱八戒。但是他們的神通都不及孫悟空。可見這時百回本《西遊記》的重要情節早已定型,為吳承恩後來的創作提供了主要的素材,打下了相當的基礎。
  和取經故事在話本中逐步定型的同時,類似的戲麯創作也産生了。金院本《唐三藏》和元代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均已失傳。現存元末明初人楊訥所著《西遊記》雜劇,(註:按《錄鬼簿》載:吳昌齡有《西天取經》,題目正名為“老回回東樓叫佛,唐三藏西天取經”;又有《鬼子母揭鉢記》,相當於楊本《西遊記》雜劇第三捲“鬼母皈依”。天一閣鈔本《錄鬼簿續集》載:“楊景賢,名暹,後改名訥,號汝齋。”名下有《西遊記》劇目,當即今存《楊東萊批評西遊記》。)以敷演唐僧出世的“江流兒”故事開場,這同樣是後來《西遊記》小說的一個重要內容。
  取經故事的最後完成者是吳承恩(1510?—1582?)。(註:劉修業《吳承恩年譜》將生年定為弘治十三年(1500年)左右。今按吳承恩《石鼎聯句圖題詞》雲:“因憶少小時,侍客談此,僕率爾對曰……回思此對,二十餘年矣!”自署“丙午秋日”。丙午即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距此“二十餘年”尚雲“少小”,則吳承恩生年最早當在正德初年(1510年)。他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山陽(江蘇淮安)人,出身於一個從“兩世相繼為學官”,終於沒落為商人的家庭,“髫齡即以文鳴於淮”,卻“屢睏場屋”,直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三十多歲時,始補歲貢生;後因母老傢貧,作過短期的長興縣丞。但他長期度過的,卻是一種賣文自給的清苦生活。這固然銷磨了他“少年人謾比終軍”的銳氣和壯志,卻也激發他“迂疏漫浪,不比數於時人”的憤慨和狂傲,使他比較容易接受當時廣大人民迫切要求變革的思想感情。而他的“善諧劇”的風趣,酷愛野史奇聞的癖好,一旦和那種深沉的憤滿情緒結合,便很自然地引起他繼承“志怪”傳統,諷刺社會黑暗的創作動機。他的《禹鼎志》就是寓有鑒戒意味的短篇志怪小說。他的詩如《瑞竜歌》、《二郎搜山圖歌》等,也都表現了藉神話傳說,寄托掃蕩邪魔、安民保國的願望。所謂“坐觀宋室用五鬼,不見虞廷誅四兇;野夫有懷多感激,撫事臨風三嘆息: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正是通過歌頌二郎神的搜山除妖來寄寓自己的理想的。它的浪漫主義風格,不僅可以和小說《西遊記》互相印證,而且也流露了他創作《西遊記》的旨趣。吳承恩雖處在前後七子“馳鶩天下”的時代,而他的詩文創作卻能獨出胸臆,不入藩籬。這種追求藝術獨創的精神,在小說《西遊記》中,則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
  《西遊記》的作者是不是吳承恩?
  數百年來一直是一個歷史懸案。二十年代,鬍適與魯迅從清代學者中論證出《西遊記》作者是淮安嘉靖中歲貢生吳承恩。但是,從目前所能見到的各種《西遊記》版本,都沒有一部是署名吳承恩所作的。最近,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推出《話說吳承恩———〈西遊記〉作者問題揭秘》一書,提出《西遊記》的作者不是吳承恩,而是明嘉靖的“青詞宰相”李春芳。其考證思路是從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大字官板西遊記》捲首的“華陽洞天主人校”的“校”字入手,對比楊緻和《西遊記》和朱鼎臣《釋厄傳》兩個版本之間增、刪、改的故事情節變化及發展,論證小說的成書過程,理順這三個版本的出版順序,結合其中所體現的佛、道、儒三傢思想脈絡,追根溯源論證《西遊記》作者的閱歷及身份,考證出《西遊記》一書與吳承恩毫無關係,真正作者應為明嘉靖時代的“青詞宰相”李春芳。
  吳承恩有詩《贈李石麓太史》,石麓為李春芳的號。李籍隸江蘇興化縣,嘉靖年間狀元及第,因善撰“青詞”而纍升宰輔。少時曾在江蘇華陽洞讀書,故又有號“華陽洞主人”。曾受命總校《永樂大典》。在《西遊記》第九十五回有一首詩:“繽紛瑞靄滿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虹流千載清河海,電繞長春賽禹湯。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潤有餘芳。古來長者留遺跡,今喜明君降寶堂。”瀋先生發現,這首詩的第四、五、六、七四句,暗含“李春芳老人留跡”,與捲首“華陽洞天主人校”指的是“編撰《西遊記》”之意。
  鬍適與魯迅主張吳承恩為《西遊記》作者的根據是明天啓間《淮安府志》,該志記有吳承恩作《西遊記》,但未說明此為何類圖書。清代鹹豐重刻《淮安府志》刪去這一條。
  1983年末,章培恆先生在《百回本〈西遊記〉是否吳承恩所作》中指出,從《西遊記》問世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三百餘年裏,各種刊本或署朱鼎臣編輯,或衹署華陽洞天主人校而不署作者姓名,或署丘處機撰,沒有一本承認吳承恩的著作權。鬍適1921年的《西遊記序》也說此作“是明朝中葉以後一位無名的小說傢做的”。後來魯迅先生力主吳承恩說,鬍適得到魯迅抄給他的材料,便在《〈西遊記〉考證》中也持此主張。然而細觀他們的考證,所依據的間接材料有二條,直接材料僅一條。
  間接材料1:吳玉搢(1698-1773)《山陽志遺》捲四:天啓舊《志》(指天啓《淮安府志》)列先生(指吳承恩)為近代文苑之首,雲“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復善諧謔,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初不知雜記為何等書,及閱《淮賢文目》,載《西遊記》為先生著。考《西遊記》舊稱為證道書,謂其合於金丹大旨,元虞道園有序,稱此書係其國初邱長春真人所撰;而郡志謂出先生手。天啓時去先生未遠,其言必有所本。意長春初有此記,至先生乃為之通俗演義,如《三國志》本陳壽,而《演義》則稱羅貫中也。書中多吾鄉方言,其出淮人手無疑。或云:有《後西遊記》,為射陽先生撰。
  吳玉搢距《西遊記》問世已近二百年,判斷的依據又唯有明天啓《淮安府志》,他的發言權其實和我們差不多。
  間接材料2:阮葵生(1727-1789)《茶餘客話》捲二十一:按舊《志》,稱射陽性敏多慧,為詩文下筆立成,復善諧謔,著雜記數種。惜未註雜記書名,惟《淮賢文目》載射陽撰《西遊記》通俗演義。是書明季始大行,裏巷細人樂道之,而前此未之有聞也。……按明郡志謂出自射陽手,射陽去修志未遠,豈能以世俗通行之元人小說攘列己名?或長春初有此記,射陽因而演義,極誕幻詭變之觀耳;亦如《左氏》之有《列國志》,《三國》之有《演義》。觀其中方言俚語,皆淮上之鄉音街談,巷弄市井婦孺皆解,而他方人讀之不盡然,是則出淮人之手無疑。
  這裏判斷的唯一依據仍是天啓《淮安府志》,據魯迅先生分析,阮葵生實際上是據吳玉《山陽志遺》捲四寫成,因為它沿襲了該書將《淮安府志》中“復善諧劇”作“復善諧謔”的誤書。吳、阮兩人都提到書中淮上方言,但都是在先肯定吳承恩之作就是小說《西遊記》之後的旁證,但學術界對小說中的方言問題一直有較大爭論,清初黃太鴻《西遊記證道書跋》就已稱:“篇中多金陵方言”。清代稱吳承恩為作者的還有丁宴《石亭記事續編》、焦循《劇說》等,但他們或據《淮安府志》,或依《茶餘客話》,這意味着將著作權判給吳承恩的依據其實衹有一條。
  直接材料:天啓《淮安府志》捲十九《藝文志》一《淮賢文目》:吳承恩:《射陽集》四册口捲;《春秋列傳序》;《西遊記》。章培恆先生根據這條材料,從正反兩方面進行了論證。正面:《淮安府志》沒有說明吳承恩《西遊記》的捲數或回數,也沒說明該篇的性質。歷史上常有兩種著作同名的現象,如清初瀋謙與唐孫華就各有一部《東江集鈔》,明代與清代都有一部小說名為《如意君傳》。約比吳承恩大二十歲的安國也寫過《西遊記》,不過那是遊記之作。因此,並不能據此斷定吳承恩的《西遊記》就是百回本《西遊記》。反面:清初著名藏書傢黃虞稷的《千頃堂書目》捲八史部地理類有如下著錄:唐鶴徵《南遊記》三捲吳承恩《西遊記》瀋明臣《四明山遊籍》一捲其時距萬歷二十年(1592)《西遊記》首刻刊行已有半個多世紀,它已是大傢熟知之書,可是黃虞稷卻將吳承恩的《西遊記》明確歸入地理類,足見該書衹是一般意義上的遊記,就像與吳承恩同時代的人寫過《東遊記》、《南遊記》之類的遊記一樣。
  專傢們認為,關於《西遊記》作者歷來有種種不同說法,大都否認為吳承恩所作。也有人認為,關於《西遊記》作者,以往也有人提出是李春芳。衹根據《西遊記》中的一首詩是暗含李春芳,還不夠有說服力,這衹能是一傢之言。要真正解開《西遊記》作者的歷史之謎,還需要進一步發掘更多的第一手資料。
  2、古本《西遊記》
  在吳本之前,是否有一本與之相近的《西遊記》?《永樂大典》載有殘文,但內容太少,難以考證。
  3、吳本、朱本、楊本的先後順序
  自鄭振鐸以來,各傢自有其理,難以說服對方。
  4、孫悟空由來
  哈努曼?無支祁?或者是混血兒,尚無定論。
  5、《西遊記》在韓國
  《西遊記》是從高麗(918—1392)末期開始傳入韓國的。在明代通俗長篇小說《西遊記》以前,宋元時期已有關於《西遊記平話》的介紹。譯官們的漢語教科書《樸通事》裏已經有關於《西遊記平話》的部分內容——《車遲國鬥聖》。現在在韓國對《西遊記》的研究雖不能算活躍,但也始終沒有間斷過。經調查,現有博士學位論文4篇,碩士學位論文8篇,小論文數十篇。在韓國,不但有關於《西遊記》的學術研究成果。而且,人們對於《西遊記》的翻譯出版也懷有極大的興趣。現在不但有幾種全譯本,而且精讀本及童話書籍也有幾十種之多。(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西遊詩詞】
  
  《西遊記》詩詞甚多,意境深遠,但也有重複雷同的缺點。今選數篇,希求管中窺豹:(原著沒有題目,題目為編者所加)
  西遊開篇(選自第一回)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水簾洞(選自第一回)
  翠蘚堆藍,白雲浮玉,光搖片片煙霞。虛窗靜室,滑凳板生花。乳窟竜珠倚挂,縈回滿地奇葩。鍋竈傍崖存火跡,樽罍靠案見餚渣。石座石床真可愛,石盆石碗更堪誇。又見那一竿兩竿修竹,三點五點梅花。幾樹青鬆常帶雨,渾然象個人傢。
  花果山(選自第一回)
  勢鎮汪洋,威寧瑤海。勢鎮汪洋,潮涌銀山魚入穴;威寧瑤海,波翻雪浪蜃離淵。水火方隅高積土,東海之處聳崇巔。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鳳雙鳴;削壁前,麒麟獨臥。峰頭時聽錦雞鳴,石窟每觀竜出入。林中有壽鹿仙狐,樹上有靈禽玄鶴。瑤草奇花不謝,青鬆翠柏長春。仙桃常結果,修竹每留雲。一條澗壑藤蘿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會處擎天柱,萬劫無移大地根。
  通天河(選自第四十七回)
  洋洋光浸月,浩浩影浮天。
  靈派吞華嶽,長流貫百川。
  千層洶浪滾,萬迭峻波顛。
  岸口無漁火,沙頭有鷺眠。
  茫然渾似海,一望更無邊。
  晚風古意(選自第六十四回)
  岩前古廟枕寒流,落目荒煙鎖廢丘。白鶴叢中深歲月,緑蕪臺下自春秋。
  竹搖青佩疑聞語,鳥弄餘音似訴愁。雞犬不通人跡少,閑花野蔓繞墻頭。
  五客詩詠(選自第六十四回)
  禪心似月迥無塵,詩興如天青更新
  好句漫裁摶錦綉,佳文不點唾奇珍
  六朝一洗繁華盡,四始重刪雅頌分
  半枕鬆風茶未熟,吟懷瀟灑滿腔春
  古風·月夜懷故(選自第三十六回)
  皓魄當空寶鏡懸,山河搖影十分全。瓊樓玉宇清光滿,冰鑒銀盤爽氣旋。
  萬裏此時同皎潔,一年今夜最明鮮。渾如霜餅離滄海,卻似冰輪挂碧天。
  別館寒窗孤客悶,山村野店老翁眠。乍臨漢苑驚秋鬢,纔到秦樓促晚奩。
  庾亮有詩傳晉史,袁宏不寐泛江船。光浮杯面寒無力,清映庭中健有仙。
  處處窗軒吟白雪,傢傢院宇弄冰弦。今宵靜玩來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園?
  寶塔聽夜(選自第六十二回)
  四壁寒風起,萬傢燈火明。六街關戶牖,三市閉門庭。
  釣艇歸深樹,耕犁罷短繩。樵夫柯斧歇,學子誦書聲。
  雷音古剎
  頂摩霄漢中,根接須彌脈。巧峰排列,怪石參差。懸崖下瑤草琪花,麯徑旁紫芝香蕙。仙猿摘果入桃林,卻似火燒金;白鶴犧鬆立枝頭,渾如煙捧玉。彩鳳雙雙,青鸞對對。彩鳳雙雙,嚮日一鳴天下瑞;青鸞對對,迎風耀舞世間稀。又見那黃森森金瓦迭鴛鴦,明幌幌花磚鋪瑪瑙。東一行,西一行,盡都是蕊宮珠闕;南一帶,北一帶,看不了寶閣珍樓。天王殿上放霞光,護法堂前噴紫焰。浮屠塔顯,優鉢花香、正是地勝疑天別,雲閑覺晝長。紅塵不到諸緣盡,萬劫無虧大法堂。
  
  
  【西遊另說】
  
  (本評為對西遊記的惡評,使得大傢對西遊記一書的瞭解更為全面,如不願接受者請不要讀此段。)
  在人們一片叫好西遊記的一書的過程中也有很多人對西遊記的文化內涵人文背景産生了懷疑,樹大必然有瑕疵,在西遊記的正面背後也有一段佛教文學和道教文化爭端。
  1、觀音何以可以抓紅孩兒為奴僕?
  庸俗的話說觀音這個變性人為什麽好抓了道教的紅孩兒為奴僕?根據瞭解牛魔王為天界的一職員紅孩兒為牛魔王的兒子,而牛魔王和佛教根本沒有一點關係,和三十三天外的原始天尊倒有關聯。那麽觀音為什麽可以拿紅孩兒為奴,做自己的金童,以差遣其惡毒之心昭然若揭?用現代的話就是觀音這個非政府組織的高級成員為什麽可以抓另一個非政府組織的高級成員?如紅孩兒的確有錯殺之即可為什麽要侮辱他?一旦為奴觀音如何對待其童子,在其對黑熊精等的過程中手段便能得知。一旦犯了錯誤後果非常嚴重。此為西遊記為了佛教利益漠視人性的第一條。
  2、孫悟空能力的問題
  孫悟空大鬧天宮這是大傢都知道的。為什麽這個官員下到地方連天宮裏的太上老君的牛都鬥不過?從這裏看來孫悟空定有一靠山!使得他大鬧天宮之時恣意妄為,不然一修煉幾年的猴子再有靈根難道天宮裏其他的人沒有?哪個天宮成員不是來自洪荒宇宙?而他被如來所抓證明他的靠山的等級是天宮級別以上如來級別以下或者同級,那麽孫悟空的師傅便是這靠山的首要嫌疑人。因為他師傅恰恰是如來的師弟。
  
  
  【影視作品】
  
  1、《西遊記》
  拍攝時間:1982年至1988年
  地區:中國大陸
  類型:古裝神話
  集數:25集
  導演:楊潔
  主演:孫悟空—六小齡童
  唐僧—汪粵、徐少華、遲重瑞
  豬八戒—馬德華
  沙僧—閆懷禮
  2、《西遊記續集》
  拍攝時間:1998年至1999年
  地區:中國大陸
  類型:古裝神話
  導演:楊潔
  主演:孫悟空—六小齡童
  唐僧—徐少華、遲重瑞
  豬八戒—崔景富
  沙僧—劉大剛
  3、《西遊記後傳》
  導演:曹榮
  主演:孫悟空—曹榮
  豬八戒—閭漢彪
  唐僧—黃海冰
  沙僧—李京
  喬靈兒—吳鍵
  無天—黑子
  4、《西遊記》(內地引進譯名《齊天大聖》)
  地區:香港(TVB)
  香港首播時間:1996年
  主演:
  孫悟空—張衛健、唐僧—江華、豬八戒—黎耀祥、沙僧—麥長青、如來—楚原、觀音—恭慈恩、二郎神—馬德鐘、吳剛—郭政鴻、嫦娥—李穎、涇河竜王—李國麟、牛魔王—劉傢輝、鐵扇公主—陳秀珠、紅孩兒—許秋怡、白骨精—陳妙瑛、老蜘蛛精—羅蘭、蜘蛛精(恩恩)—劉玉翠、蜘蛛精(詩詩)—張慧儀、雞精—鄧兆尊、蜈蚣精—錢嘉樂、飛虎大將軍—惠英紅
  5、《齊天大聖孫悟空》
  地區:香港
  主演:孫悟空—張衛健
  唐僧—梁漢民
  豬八戒—葛民輝
  沙僧—李燦森
匯評證道西遊記
吳承恩 Wu Chengen閱讀
  匯評證道西遊記,正文以明本《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為底本,增加清本《西遊證道書》以來的第九回。批語包括(葉晝)《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憺漪子(汪象旭) 笑蒼子(黃周星)《西遊證道書》、悟元子(劉一明)《西遊原旨》、悟一子(陳士斌)《西遊真詮》、張書坤《新說西遊記》、張含章《通易西遊正旨》、含晶子《西遊記評註》的批語。各本批語多收集於網絡,參考山東文藝《西遊記》會評本、齊魯書社《西遊記》李評本。
首頁>> 文學>>吳承恩 Wu Chen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