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道德論史,不以考據為文,縱橫捭闔梳理千年歷史,三言兩語點破王朝利弊,尺度拿捏之處尢見黃仁宇獨到的史傢眼光。
黃仁宇這部書以短短的二十餘萬字的篇幅,勾畫了整個中國歷史長達數千年的全貌。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對於歷史的人物與事件細細地加以描述來顯示其“大歷史”的特點的。大歷史之為“大”歷史的理由在於,作者一改以往中國歷史學家的著述進路,不以史料的堆砌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單一歷史事件的描述為著作的主要關註點,更不以對接近作者時代的歷史大事的歡呼喝彩為能事。在著作的意圖上,首先確立起一個大意嚮,“利用歸納法將現有的史料高度的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綱領,和西歐與美國史有了互相比較的幅度與層次,”然後去做進一步的研究。可見,這種“大”歷史的著述方式,註重的是對歷史宏觀綫條的勾畫,註重的是歷史本身相沿成型(即湯因比所說的文明類型,或斯賓格勒所說的文化形態)的狀描,並且是在區域歷史的相互比較中凸現其歷史特質。這種歷史著述,固然沒有引經據典滿篇考證那樣的學理感,沒有繼承傳統史學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卻可以使我們免除習史的價值負纍。因此,我們不必將歷史讀作“資治通鑒”,不必將歷史認作弘揚某種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歷史“應當如是”的價值旋流,滿足今天人們習史對歷史“何以如是”的因果關係的好奇心。
《中國大歷史》目錄
自序:為什麽稱為“中國大歷史”?
第一章西安與黃土地帶
第二章亞聖與始皇
第三章土壤、風嚮和雨量
第四章兵馬俑的幕後
第五章第一帝國:樹立楷模
第六章名士成為軍閥
第七章長期分裂的局面
第八章歷史嚮側面進出
第九章統一的途徑
第十章第二帝國: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第十一章北宋:大膽的試驗
第十二章西湖與南宋
第十三章蒙古人的插麯
第十四章明朝:一個內嚮和非競爭性的國傢
第十五章晚明:一個停滯但註重內省的時代
第十六章滿洲人的作為
第十七章1800年:一個瞻前顧後的基點
第十八章從鴉片戰爭到自強運動
第十九章百日維新、民國成立和五四運動
第二十章現代中國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二十一章臺灣、香港與澳門
黃仁宇這部書以短短的二十餘萬字的篇幅,勾畫了整個中國歷史長達數千年的全貌。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對於歷史的人物與事件細細地加以描述來顯示其“大歷史”的特點的。大歷史之為“大”歷史的理由在於,作者一改以往中國歷史學家的著述進路,不以史料的堆砌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單一歷史事件的描述為著作的主要關註點,更不以對接近作者時代的歷史大事的歡呼喝彩為能事。在著作的意圖上,首先確立起一個大意嚮,“利用歸納法將現有的史料高度的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綱領,和西歐與美國史有了互相比較的幅度與層次,”然後去做進一步的研究。可見,這種“大”歷史的著述方式,註重的是對歷史宏觀綫條的勾畫,註重的是歷史本身相沿成型(即湯因比所說的文明類型,或斯賓格勒所說的文化形態)的狀描,並且是在區域歷史的相互比較中凸現其歷史特質。這種歷史著述,固然沒有引經據典滿篇考證那樣的學理感,沒有繼承傳統史學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卻可以使我們免除習史的價值負纍。因此,我們不必將歷史讀作“資治通鑒”,不必將歷史認作弘揚某種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歷史“應當如是”的價值旋流,滿足今天人們習史對歷史“何以如是”的因果關係的好奇心。
《中國大歷史》目錄
自序:為什麽稱為“中國大歷史”?
第一章西安與黃土地帶
第二章亞聖與始皇
第三章土壤、風嚮和雨量
第四章兵馬俑的幕後
第五章第一帝國:樹立楷模
第六章名士成為軍閥
第七章長期分裂的局面
第八章歷史嚮側面進出
第九章統一的途徑
第十章第二帝國: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第十一章北宋:大膽的試驗
第十二章西湖與南宋
第十三章蒙古人的插麯
第十四章明朝:一個內嚮和非競爭性的國傢
第十五章晚明:一個停滯但註重內省的時代
第十六章滿洲人的作為
第十七章1800年:一個瞻前顧後的基點
第十八章從鴉片戰爭到自強運動
第十九章百日維新、民國成立和五四運動
第二十章現代中國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二十一章臺灣、香港與澳門
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歷經自強運動、甲午中日戰爭、康梁百日維新、民國肇建、五四運動、軍閥混戰、北伐、抗日…… 在這一連串長久遠大的過程中,舊體製已經瓦解。過去的農業體製往往成為改革的障礙,所以要加以改造。在這裏,作者提出一個“立”字:以“立”字下端的一長橫,代表社會低層結構,“立”字上端的一點和一橫,代表創建的國傢與社會的高層結構,眼前的工作即加入當中的兩點,此即執行商業往來時,在法律面前釐定個人的權利與義務。本書是作者歷次精彩演講、訪問及評論的結集。對作者所有著作中的觀點提出補充,並且對讀者有疑慮的地方,也加以解說,為其所有著作的精華解釋。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史學著作,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著。
這是一部有關中國自先秦至元末歷史的漫筆集。《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一書,列舉了從春秋戰國到元順帝北撤約2000年歷史中的幾十個重要人物,細緻入微的分析了中國歷史進程因果。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所包括的內容自先秦至元末。其重點則在用“大歷史觀”論述中國歷史,及表彰中國歷史有它的特色,經過各朝代及政治上分裂的階段,前後連貫。各篇雖大致以人物傳記之體裁為主,所敘事之影響,已遠逾當時人之人身經驗。
本書和黃仁宇的其他作品一樣也較好地體現作者深厚的知識底藴及其對中國歷史的深刻領悟,亦深刻表現了作者的“大歷史觀”。
這是一部有關中國自先秦至元末歷史的漫筆集。《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一書,列舉了從春秋戰國到元順帝北撤約2000年歷史中的幾十個重要人物,細緻入微的分析了中國歷史進程因果。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所包括的內容自先秦至元末。其重點則在用“大歷史觀”論述中國歷史,及表彰中國歷史有它的特色,經過各朝代及政治上分裂的階段,前後連貫。各篇雖大致以人物傳記之體裁為主,所敘事之影響,已遠逾當時人之人身經驗。
本書和黃仁宇的其他作品一樣也較好地體現作者深厚的知識底藴及其對中國歷史的深刻領悟,亦深刻表現了作者的“大歷史觀”。
本書論述萬歷,本在於說明皇帝的職位是一種應社會需要而産生的機構,而每一個皇帝又都是一個個人。又比如海瑞,這也是一個容易惹起是非的題目,15年前的一段公案,至今人們記憶猶新。在本書中專設海瑞一章,並不是要在這段已經了結的公案再來畫蛇添足,而意在嚮讀者介紹當日地方政府的一些形態。
青年黃仁宇親歷抗戰的戰地筆記:緬北之戰
這是一部青年黃仁宇親歷緬北反攻的戰地筆記,也是黃仁宇個人的第一部作品。
這場戰爭對黃仁宇最終成為歷史學家産生了無可磨滅的影響。
身為戰地記者的他,筆下的緬北戰場自然極其真實而生動。作者從中國軍隊進入緬北地區保護“東京路”開始,以記事的方式描述了一幕幕感人的戰鬥場面。作者親身經歷了這場戰爭,以最切身的感受記錄下了這場戰爭的各種實況,是難得的珍貴資料,所以本書也是研究緬北戰爭的第一手歷史資料。
這是一部青年黃仁宇親歷緬北反攻的戰地筆記,也是黃仁宇個人的第一部作品。
這場戰爭對黃仁宇最終成為歷史學家産生了無可磨滅的影響。
身為戰地記者的他,筆下的緬北戰場自然極其真實而生動。作者從中國軍隊進入緬北地區保護“東京路”開始,以記事的方式描述了一幕幕感人的戰鬥場面。作者親身經歷了這場戰爭,以最切身的感受記錄下了這場戰爭的各種實況,是難得的珍貴資料,所以本書也是研究緬北戰爭的第一手歷史資料。
黃仁宇先生以其獨特的視角以及流暢的運筆,撰寫了一係列膾炙人口的著作,産生了廣泛的影響,使海峽兩岸出版界和知識界産生了良好的互動。他的“大歷史觀”(macro-history),在史學界影響深遠,為歷史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方法。
作者以其“大歷史”的宏觀視野,涉足歐美等國的近代歷史,講解世界現代化發展的歷史路徑。《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以意大利、荷蘭、英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和俄羅斯等國的社會轉型為中心,研究和分析了資本主義興起時的社會經濟與經營方式,及其在各國不同的民族特性和文化背景之中的演化過程。書中側重分析資本主義的技術性格,將資本主義綜合為一種組織和一種運動。
(全14册)黃仁宇先生被中國知識界稱為影響整整一代人的歷史學家,近日,為紀念黃仁宇先生九十誕辰,由黃仁宇先生之子黃培樂先生(JeffersonHuang)授權,《黃仁宇全集》近日由九州出版社首次出版。全集由十四捲組成,涵蓋學術專著、歷史隨筆和小說,包括在內地首次面世的《從大歷史的角度看蔣介石日記》。黃仁宇先生的胞弟黃競存先生為本書撰寫了序言,黃培樂先生為全集的每一捲都提供了珍藏的黃仁宇照片,其中的一些照片屬於首次公開。
本書是黃仁宇先生僅有的兩部小說之一,原用英文寫成,1990年由臺北時報出版社出版繁體中文版,後又於1998年在臺北商務印書館出版,出版時署名“李尉昂”。 書中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灘,通過一位涉世未深的青年之眼,看着一整代的人,一整座的城市,如何在睏境危局中追求生存與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