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吳樹平《東觀漢記校註》版本最佳,其中許多資料為《後漢書》所不備,深為學林所珍重。故有人稱輯佚是一項嘉惠後人,有益學林的工作。此輯佚之意義二也。
《東觀漢記》是記載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光武帝到靈帝時期的一部史書,采用紀傳體,名字得自官府的修史館所在地東觀。該書並非一次修成,而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纔合成的。漢明帝劉莊命班固、陳宗等人一同寫成了《世祖本紀》。班固等又寫了功臣、平林等,並作列傳、載記共二十八篇。這時期是此書的奠基期。到安帝時,劉珍、李尤等接着寫了紀、表、名臣、節士、儒林、外戚等傳,從光武帝建武年間到安帝永初年間,這時纔有了《漢記》的名稱。以後,伏無忌、黃景等又撰寫了諸王、王子、功臣、恩澤侯表和南單於、西羌傳和地理志。桓帝在位時也讓崔、朱穆等編撰孝穆、孝崇二皇傳和順烈皇后傳。崔又和延篤合作寫成了百官表和順帝功臣孫程、郭鎮及鄭衆、蔡倫等傳。到這時候,前後共有一百一十四篇。靈帝時,蔡邕、楊彪等補寫了紀、志、傳幾十篇,時限順延到了靈帝。
范晔所著的《後漢書》寫成之前,《東觀漢記》還有些地位和影響,並和《史記》、《漢書》共稱“三史”,是當時人學習的主要書籍。等到范晔的《後漢書》一出現,《東觀漢記》的地位逐漸下降。根據《隋書。經籍志》記載,全書一百四十三捲,到《舊唐書。經籍志》則是一百二十七捲,官方收藏本減少了十六捲,《宋史。藝文志》衹記載了八捲,說明絶大部分已經散失。
清朝人姚之集錄了佚文八捲,但依據也衹是《續漢書》十志劉昭註、《後漢書》李賢註、《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等五書,成就不高,遺漏較多。乾隆時期修撰《四庫全書》時,大臣便以姚氏本為藍本,再對照《永樂大典》記載的內容,加上其他書的佐證,查漏補缺,增訂成二十四捲,包括帝紀三捲、年表一捲、志一捲、列傳十七捲、載記一捲、佚文一捲,最後刊入《武英殿聚珍叢書》,這個輯本比姚氏的完備一些,但還是有些缺陷,其中《稽瑞》、《開元占經》、《事類賦》、《記纂淵海》等書引的一些條目沒有收進去。
《東觀漢記》是記載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光武帝到靈帝時期的一部史書,采用紀傳體,名字得自官府的修史館所在地東觀。該書並非一次修成,而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纔合成的。漢明帝劉莊命班固、陳宗等人一同寫成了《世祖本紀》。班固等又寫了功臣、平林等,並作列傳、載記共二十八篇。這時期是此書的奠基期。到安帝時,劉珍、李尤等接着寫了紀、表、名臣、節士、儒林、外戚等傳,從光武帝建武年間到安帝永初年間,這時纔有了《漢記》的名稱。以後,伏無忌、黃景等又撰寫了諸王、王子、功臣、恩澤侯表和南單於、西羌傳和地理志。桓帝在位時也讓崔、朱穆等編撰孝穆、孝崇二皇傳和順烈皇后傳。崔又和延篤合作寫成了百官表和順帝功臣孫程、郭鎮及鄭衆、蔡倫等傳。到這時候,前後共有一百一十四篇。靈帝時,蔡邕、楊彪等補寫了紀、志、傳幾十篇,時限順延到了靈帝。
范晔所著的《後漢書》寫成之前,《東觀漢記》還有些地位和影響,並和《史記》、《漢書》共稱“三史”,是當時人學習的主要書籍。等到范晔的《後漢書》一出現,《東觀漢記》的地位逐漸下降。根據《隋書。經籍志》記載,全書一百四十三捲,到《舊唐書。經籍志》則是一百二十七捲,官方收藏本減少了十六捲,《宋史。藝文志》衹記載了八捲,說明絶大部分已經散失。
清朝人姚之集錄了佚文八捲,但依據也衹是《續漢書》十志劉昭註、《後漢書》李賢註、《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等五書,成就不高,遺漏較多。乾隆時期修撰《四庫全書》時,大臣便以姚氏本為藍本,再對照《永樂大典》記載的內容,加上其他書的佐證,查漏補缺,增訂成二十四捲,包括帝紀三捲、年表一捲、志一捲、列傳十七捲、載記一捲、佚文一捲,最後刊入《武英殿聚珍叢書》,這個輯本比姚氏的完備一些,但還是有些缺陷,其中《稽瑞》、《開元占經》、《事類賦》、《記纂淵海》等書引的一些條目沒有收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