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尼斯.德.瑪爾不到五點就醒了,風搖晃着拖車,嘶嘶作響地從鋁製門窗縫兒鑽進來,吹得挂在釘子上的襯衣微微抖動。他爬起來,撓了撓和,慢騰騰地走到煤氣竈前,把上次喝剩的咖啡倒進缺了個口兒的搪瓷鍋子裏。藍色的火焰登時裹住了鍋子。他打開水竜頭在小便槽裏撒了泡尿,穿上襯衣牛仔褲和他那破靴子,用腳跟在地板上蹬了蹬把整個腳穿了進去。
風沿着拖車的輪廓呼嘯着打轉,他都能聽到沙礫在風中發出颳擦聲。在公路上開着輛破拖車趕路可真夠糟糕的,但是今天早上他就必須打好包,離開此地。農場被賣掉了,最後一匹馬也已經運走了,前天農場主就支付了所有人的工錢打發他們離開。他把鑰匙扔給埃尼斯,說了句“農場交給房地産經紀吧,我走了”。看來,在找到下一份活兒之前,埃尼斯就衹好跟他那已經嫁了人的閨女呆在一起了。但是他心裏頭美滋滋的,因為在夢裏,他又見到了傑剋。
咖啡沸了。沒等溢出來他就提起了鍋子,把它倒進一個髒兮兮的杯子裏。他吹了吹這些黑色的液體,繼續琢磨那個夢。稍不留神,那夢境就把他帶回了以往的辰光,令他重溫那些寒冷的山中歲月??那時候他們擁有整個世界,無憂無慮,隨心所欲……
風還在吹打着拖車,那情形就像把一車泥土從運沙車上傾倒下來似的,由強到弱,繼而留下片刻的寂靜。
他們都生長在蒙大拿州犄角旮旯那種又小又窮的農場裏,傑剋來自州北部邊境的賴特寧平原,埃尼斯則來自離猶他州邊境不遠的塞奇郡附近;兩人都是高中沒讀完就輟學了,前途無望,註定將來得幹重活、過窮日子;兩人都舉止粗魯、滿口髒話,習慣了節儉度日。埃尼斯是他哥哥和姐姐養大的。他們的父母在“鬼見愁”唯一的拐彎處翻了車,給他們留下了二十四塊錢現金和一個被雙重抵押的農場。埃尼斯十四歲的時候申請了執照,可以從農場長途跋涉去上高中了。他開的是一輛舊的小貨車,沒有取暖器,衹有一個雨刷,輪胎也挺差勁兒;好不容易開到了,卻又沒錢修車了。他本來計劃讀到高二,覺得那樣聽上去體面。可是這輛貨車破壞了他的計劃,把他直接鏟回農場幹起了農活。
1963年遇到傑剋時,埃尼斯已經和阿爾瑪.比爾斯訂了婚。兩個男人都想攢點錢將來結婚時能辦個小酒宴。對埃尼斯來說,這意味着香煙罐裏得存上個10美元。那年春天,他們都急着找工作,於是雙雙和農場簽了合同,一起到斯加納北部牧羊。合同上兩人簽的分別是牧羊人和駐營者。夏日的山脈橫亙在斷背山林業局外面的林木綫上,這是傑剋在山上第二次過夏天,埃尼斯則是第一次。當時兩人都還不滿二十歲。
在一個小得令人窒息的活動拖車辦公室裏,他們站在一張鋪滿草稿紙的桌子前握了握手,桌上還擱着一隻塞滿煙頭的樹膠煙灰缸。活動百葉窗歪歪斜斜地挂着,一角白光從中漏進來,工頭喬.安奎爾的手移到了白光中。喬留着一頭中分的煙灰色波浪發,在給他倆面授機宜。
“林業局在山上有塊兒指定的露營地,可營地離放羊的地方有好幾英裏。到了晚上就沒人看着羊了,可給野獸吃了不少。所以,我是這麽想的:你們中的一個人在林業局規定的地方照看營地,另一個人??”他用手指着傑剋,“在羊群裏支一個小帳篷,不要給人看到。早飯、晚飯在營地裏吃,但是夜裏要和羊睡在一起,絶對不許生火,也絶對不許擅離職守。每天早上把帳篷捲起來,以防林業局來巡查。帶上狗,你就睡那兒。去年夏天,該死的,我們損失了近百分之二十五的羊。我可不想再發生這種事。你,”?他對埃尼斯說??後者留着一頭亂發,一雙大手傷痕纍纍,穿着破舊的牛仔褲和缺紐扣的襯衫??“每個星期五中午12點,你帶上下周所需物品清單和你的騾子到橋上去。有人會開車把給養送來。”他沒問埃尼斯帶表了沒,徑直從高架上的盒子裏取出一隻係着辮子繩的廉價圓形懷錶,轉了轉,上好發條,拋給了對方,手臂都懶得伸一伸:“明天早上我們開車送你們走。”
他們無處可去,找了傢酒吧,喝了一下午啤酒,傑剋告訴埃尼斯前年山上的一場雷雨死了四十二衹羊,那股惡臭和腫脹的羊屍,得喝好多威士忌才能壓得住。他還曾射下一隻鷹,說着轉過頭去給埃尼斯看插在帽帶上的尾羽。
乍一看,傑剋長得很好看,一頭捲發,笑聲輕快活潑,對一個小個子來說腰粗了點,一笑就露出一口小齙牙,他的牙雖然沒有長到足以讓他能從茶壺頸裏吃到爆米花,不過也夠醒目的。他很迷戀牛仔生活,腰帶上係了個小小的捕牛扣,靴子已經破得沒法再補了。他發瘋似地要到別處去,什麽地方都可以,衹要不用待在賴特寧平原。
埃尼斯,高鼻梁,瘦臉型,邋裏邋遢的,胸部有點凹陷,上身短,腿又長又彎。他有一身適合騎馬和打架的堅韌肌肉。反應敏捷,遠視得很厲害,所以除了哈姆萊的馬鞍目錄,什麽書都不愛看。
卡車和馬車把羊群卸在路口,一個羅圈腿的巴斯剋人教埃尼斯怎麽往騾子身上裝貨,每個牲口背兩個包裹和一副乘具??巴斯剋人跟他說“千萬別要湯,湯盒兒太難帶了”??背簍裏放着三衹小狗,還有一隻小狗崽子藏在傑剋的上衣裏,他喜歡小狗。埃尼斯挑了匹叫雪茄頭的慄色馬當坐騎,傑剋則挑了匹紅棕色母馬??後來纔發現它脾氣火爆。剩下的馬中還有一頭鼠灰色的,看起來跟埃尼斯挺像。埃尼斯、傑剋、狗、馬、騾子走在前面,一千多衹母羊和羊崽緊跟其後,就像一股濁流穿過樹林,追逐着無處不在的山風,嚮上涌至那繁花盛開的草地上。
他們在林業局指定的地方支起了大帳篷,把鍋竈和食盒固定好。第一天晚上他們都睡在帳篷裏。傑剋已經開始對喬讓他和羊睡在一起並且不準生火的指令駡娘了。不過第二天早上,天還沒亮,他還是一言不發地給他的母馬上好了鞍。黎明時分,天邊一片透明的橙黃色,下面點綴着一條凝膠般的淡緑色帶子。黑黝黝的山色漸漸轉淡,直到和埃尼斯做早飯時的炊煙渾然一色。凜冽的空氣慢慢變暖,山巒突然間灑下了鉛筆一樣細長的影子,山下的黑鬆郁郁葱葱,好像一堆堆陰暗的孔雀石。
白天,埃尼斯朝山𠔌那邊望過去,有時能看到傑剋:一個小點在高原上移動,就好像一隻昆蟲爬過一塊桌布;而晚上,傑剋從他那漆黑一團的帳篷裏望過去,埃尼斯就像是一簇夜火,一星綻放在大山深處的火花。
一天傍晚傑剋拖着腳步回來了,他喝了晾在帳篷背陰處濕麻袋裏的兩瓶啤酒,吃了兩碗燉肉,啃了四塊埃尼斯的硬餅幹和一罐桃子罐頭,捲了根煙,看着太陽落下去。
“一天光換班就要在路上花上四小時。”他愁眉苦臉地說,“先回來吃早飯,然後回到羊群,傍晚伺候它們睡下,再回來吃晚飯,又回到羊群,大半個晚上都得防備着有沒有狼來……我有權晚上睡在這兒,喬憑什麽不許我留下。”
“你想換一下嗎?”埃尼斯說,“我不介意去放羊。也不介意跟羊睡一起。”
“不是這麽回事。我的意思是,咱倆都應該睡在這裏。那個該死的小帳篷就跟貓尿一樣臭,比貓尿還臭。”
“我去看羊好了,無所謂的。”
“跟你說,晚上你可得起來十多次,防狼。你跟我換我很樂意,不過給你提個醒,我做飯很爛。用罐頭開瓶器倒是很熟練。”
“肯定不會比我爛的。我真不介意。”
晚上,他們在發着黃光的煤油燈下了呆了一小時,十點左右埃尼斯騎着雪茄頭走了。雪茄頭真是匹夜行的好馬,披着冰霜的寒光就回到了羊群。埃尼斯帶走了剩下的餅幹,一罐果醬,以及一罐咖啡,他說明天他要在外面待到吃晚飯的時候,省得早晨還得往回跑一趟。
“天剛亮就打了匹狼,”第二天傍晚,傑剋削土豆的時候埃尼斯對他說。他用熱水潑着臉,又往臉上抹肥皂,好讓他的颳鬍刀更好使。“****。大得跟蘋果似的。我打賭它一準兒吃了不少羊崽??看上去都能吞下一匹駱駝。你要點熱水嗎?還有很多。”
“都是給你的。”
“哦,那我可好好洗洗了。”說着,他脫下靴子和牛仔褲(沒穿,沒穿襪子,傑剋註意到),揮舞着那條緑色的毛巾,把火苗扇得又高又旺。
他們圍着篝火吃了一頓非常愉快的晚餐。一人一罐豆子,配上炸土豆,還分享了一誇脫威士忌。兩人背靠一根圓木坐着,靴子底和牛仔褲的銅扣被篝火烘得暖融融的,酒瓶在他們手裏交替傳遞。天空中的淡紫色漸漸退卻,冷氣消散。他們喝着酒,抽着煙,時不時地起來撒泡尿,火光在彎彎麯麯的小溪上投下火星。他們一邊往火上添柴,一邊聊天:聊馬仔牛仔們的表演;聊股市行情;聊彼此受過的傷;聊兩個月前長尾鯊潛水艇失事的細節,包括對失事前那可怕的最後幾分鐘的揣測;聊他們養過的和知道的狗;聊牲口;聊傑剋傢由他爹媽打理的農場;埃尼斯說,父母雙亡後他傢就散了,他哥在西格諾,姐姐則嫁到了卡斯帕爾;傑剋說他爹從前會馴牛,但他一直沒有聲張,也從來不指點傑剋,從來不看傑剋騎牛,儘管小時候曾把傑剋放到羊背上;埃尼斯說他也對馴牛感興趣,能騎八秒多,還頗有點心得;傑剋說錢是個好東西,埃尼斯表示同意……他們尊重對方的意見,彼此都很高興在這種鳥不生蛋的地方能有這麽個伴兒。埃尼斯騎着馬,踏着迷蒙的夜色醉醺醺地馳回了羊群,心裏覺得自個兒從來沒有這麽快樂過,快樂得都能伸手抓下一片白月光。
夏天還在繼續。他們把羊群趕到了一片新的草地上,同時轉移了營地;羊群和營地的距離更大了,晚上騎馬回營地所用的時間也更長了。埃尼斯騎馬的時候很瀟灑,睡覺的時候都睜着眼,可他離開羊群的時間卻越拉越長。傑剋把他的口琴吹得嗡嗡響??母馬發脾氣的時候,口琴曾經給摔到地上過,不那麽光亮了。埃尼斯有一副高亢的好嗓子。有幾個晚上他們在一起亂唱一氣。埃尼斯知道“草莓棗紅馬”這類歪歪歌詞,傑剋則扯着嗓子唱“what?I?say-ay-ay”(我所說的……),那是卡爾.帕金斯的歌。但他最喜歡的是一首憂傷的聖歌:“耶穌行於水上”。是跟他那位篤信聖靈降臨節的母親學的。他像唱輓歌一樣緩緩地唱着,引得遠處狼嚎四起。
“太晚了,不想管那些該死的羊了”埃尼斯說道,醉醺醺地仰面躺着。正是寒冷時分,從月亮的位置看已過了兩點鐘。草地上的石頭泛着白緑色幽光,冷風呼嘯而過,把火苗壓得很低,就像給火焰鑲上了一條黃色的花邊兒。“給我一條多餘的毯子,我在外面一捲就可以睡,打上四十個盹,天就亮了。”
“等火滅了非把你的屁股凍掉不可。還是睡帳篷吧。”
“沒事。”他搖搖晃晃地鑽出瞭瞭帆布帳篷,扯掉靴子,剛在鋪在地下的毯子上打了一小會兒呼嚕,就上牙嗑下牙地叫醒了傑剋。
“天啊,不要哆嗦了,過來,被窩大着呢。”?傑剋睡意朦朧,不耐煩地說到。被窩很大,也很溫暖,不一會兒他們便越過雷池,變得非常親密了。埃尼斯本來還鬍思亂想着修柵欄和錢的事兒,當傑剋抓住他的左手移到自己的上時,他的大腦頓時一片空白。他像被火燙了似的把手抽了回來,跪起身,解開皮帶,拉下褲子,把傑剋仰面翻過來,在透明的液體和一點點唾液的幫助下,闖了進去,他從來沒這麽做過,不過這也並不需要什麽說明書。他們一聲不吭地進行着,間或發出幾聲急促的喘息。傑剋緊綳的“槍”發射了,然後埃尼斯退出來,躺下,墜入夢鄉。
埃尼斯在黎明的滿天紅光中醒來,褲子還褪在膝蓋上,頭疼得厲害,傑剋在後面頂着他,兩人什麽都沒說,彼此都心知肚明接下來的日子這事還會繼續下去。讓羊去見鬼吧!
這種事的確仍在繼續。他們從來不“談”性,而是用“做”的。一開始還衹是深夜時候在帳篷裏做,後來在大白天熱辣辣的太陽下面也做,又或者在傍晚的火光中做。又快又粗暴,邊笑邊喘息,什麽動靜兒都有,就是不說話。衹有一次,埃尼斯說:“我可不是玻璃。”傑剋立馬接口:“我也不是。就這一回,就你跟我,和別人那種事兒不一樣。”山上衹有他倆,在輕快而苦澀的空氣裏狂歡。鳥瞰山腳,山下平原上的車燈閃爍着晃動。他們遠離塵囂,唯有從遠處夜色中的農場裏,傳來隱隱狗吠……他倆以為沒人能看見他們。可他們不知道,有一天,喬.安奎爾用他那10*42倍距的雙目望遠鏡足足看了他們十分鐘。一直等到他倆穿好牛仔褲,扣好扣子,埃尼斯騎馬馳回羊群,他纔現身。喬告訴傑剋,他傢人帶話來,說傑剋的叔叔哈羅德得肺炎住院了,估計就要挺不過去了。後來叔叔安然無恙,喬又上來報信,兩眼死死地盯着傑剋,連馬都沒下。
八月份,埃尼斯整夜和傑剋呆在主營裏。一場狂風挾裹着冰雹襲來,羊群往西跑到了另一片草場,和那裏的羊混在了一起。真倒黴,他們整整忙活了五天。埃尼斯跟一個不會說英語的智利牧羊人試着把羊們分開來,但這幾乎不可能的,因為到了這個季節,羊身上的那些油漆標記都已經看不清了。到最後,數量是弄對了,但埃尼斯知道,羊還是混了。在這種惶惶不安的局面下,一切似乎都亂了套。
八月十三日,山裏的第一場雪早早地降臨了。雪積得有一英尺高,但是很快就融化了。雪後第二周喬捎話來叫他們下山,說是另一場更大的暴風雪正從太平洋往這邊推進,他們收拾好東西,和羊群一起往山下走。石頭在他們的腳邊滾動,紫色的雲團不斷從天空西邊涌來,風雪將至,空氣中的金屬味驅趕着他們不斷前行。在從斷雲漏下的光影中,群山時隱時現。風颳過野草,穿過殘破的高山矮麯林,抽打着岩石,發出野獸般的嘶吼。大山仿佛被施了法似的沸騰起來。下陡坡的時候,埃尼斯就像電影裏的慢動作那樣,頭朝下結結實實地摔了一個跟頭。
喬.安奎爾付了他們工錢,沒說太多。不過他看過那些滿地亂轉的羊後,面露不悅:“這裏頭有些羊可沒跟你們上山。”而羊的數量,也沒有剩到他原先希望的那麽多。農場的人幹活永遠不上心。
“你明年夏天還來嗎?”在街上,傑剋對埃尼斯說,一腳已經跨上了他那輛緑色卡車。寒風猛烈,冷得刺骨。
“也許不了。”風捲起一陣灰塵,街道籠罩在迷霧陰霾之中。埃尼斯眯着眼睛抵擋着漫天飛舞的沙礫。“我說過,十二月我就要和阿爾瑪結婚了,想在農場找點事做。你呢?”他的眼神從傑剋的下巴移開,那裏在最後一天被他一記重拳打得烏青。
“如果沒有更好的差事,這個鼕天我打算去我爹那兒,給他搭把手。要是一切順利,春天的時候我也許會去德州。”
“好吧,我想我們還會再見面的。”風吹起了街上的一隻食物袋,一直滾到埃尼斯的車子底下。
“好。”傑剋說,他們握手道別,在彼此肩上捶了一拳。兩人漸行漸遠,別無選擇,唯有嚮着相反的方向各自上路。分手後的一英裏,每走一碼路,埃尼斯都覺得有人在他的腸子上掏了一下。他在路邊停下車,在漫天席捲的雪花中,想吐但是什麽都吐不出來。他從來沒有這麽難受過,這種情緒過了很久纔平息下來。
十二月,埃尼斯和阿爾瑪.比爾斯完婚,一月中旬,阿爾瑪懷孕了。埃尼斯先後在幾個農場打零工,後來去了沃什基郡羅斯特凱賓北部的老愛爾伍德西塔帕,當了一名牧馬人。他在那一直幹到九月份女兒出世,他把她叫做小阿爾瑪。臥室裏充斥着幹涸的血跡味、乳臭味和嬰兒的屎臭味,回蕩着嬰兒的哭叫聲、吮吸聲和阿爾瑪迷迷糊糊的聲。這一切都顯示出一個和牲畜打交道的人頑強的生殖力,也象徵着他生命的延續。
離開西塔帕後,他們搬到了瑞弗頓鎮的一間小公寓裏,樓下就是一傢洗衣店。埃尼斯不情不願地當了一名公路維修工。周末他在Rafter?B幹活,酬勞是可以把他的馬放在那裏。第二個女兒出生了,阿爾瑪想留在鎮上離診所近一點,因為這孩子得了哮喘。
“埃尼斯,求你了,我們別再去那些偏僻的農場了,”阿爾瑪說道,她坐在埃尼斯的腿上,一雙纖細的、長滿了雀斑的手環繞着他。“我們在鎮上安傢吧?”
“讓我想想。”埃尼斯說着,雙手偷偷地沿着她的襯衫袖子嚮上移,摸着她光滑的腋毛,然後把她放倒,十指一路摸到她的肋骨直至果凍般的,繞過圓圓的小腹,膝蓋,進入,最後來到北極或是赤道??就看你選擇哪條航道了。在他的撩撥下,她開始打顫,想把他的手推開。他卻把她翻過來,快速地把那事做了,這讓她心生憎惡??他就是喜歡這個小公寓,因為可以隨時離開。
斷背山放牧之後的第四年夏天,六月份,埃尼斯收到了傑剋.崔斯特的信,是一封存局候領郵件。
夥計,這封信早就寫了,希望你能收得到。聽說你現在瑞弗頓。我24號要去那兒,我想我應該請你喝一杯,如果可以,給我電話。
回信地址是德州的切爾裏德斯。埃尼斯寫了回信,當然,隨信附上了他在瑞弗頓的地址。
那天,早晨的時候還烈日炎炎,晴空萬裏。到了中午,雲層就從西方堆積翻滾而來,空氣變得潮濕悶熱。因為不能確定傑剋幾點鐘能到,埃尼斯便幹脆請了一整天的假。他穿着自己最好的白底黑色寬條紋上衣,不時地來回踱步,一個勁兒朝布滿灰白色塵埃的街道上張望。阿爾瑪說,天實在太熱了,要是能找到保姆幫忙帶孩子,他們就可以請傑剋去餐館吃飯,而不是自己做飯。埃尼斯則回答他衹想和傑剋一起出去喝喝酒。傑剋不是個愛下館子的人,他說。腦海中浮現出那些擱在圓枕木上的冰涼的豆子罐頭,還有從罐頭裏伸出來的髒兮兮的湯匙。
下午晚些時候,雷聲開始隆隆轟鳴。那輛熟悉的緑色舊卡車駛入了埃尼斯的眼簾,傑剋從車上跳出來,一巴掌把翹起來的車尾拍下去。埃尼斯象被一股熱浪灼到了似的。他走出房間,站到了樓梯口,隨手關上身後的房門。傑剋一步兩臺階地跨上來。他們緊緊抓住彼此的臂膀,狠狠地抱在一起,這一抱幾乎令對方窒息。他們嘴裏念叨着,混蛋,你這混蛋。然後,自然而然地,就象鑰匙找對了鎖孔,他們的嘴唇猛地合在了一處。傑剋的虎牙出血了,帽子掉在了地上。他們的鬍茬兒紮着彼此的臉,到處都是濕濕的唾液。這時,門開了。阿爾瑪嚮外瞥了一眼,盯着埃尼斯扭麯的臂膀看了幾秒,就又關上了門。他倆還在擁吻,胸膛,小腹和大腿緊貼在一起,互相踩着對方的腳趾,直到不能呼吸纔放開。埃尼斯輕聲地,柔情無限地叫着“小寶貝”??這是他對女兒們和馬匹纔會用到的稱呼。
門又被推開了幾英寸,阿爾瑪出現在細窄的光帶裏。
他又能說些什麽呢。阿爾瑪,這是傑剋.崔斯特,傑剋,這是我妻子阿爾瑪。他的胸腔漲得滿滿的,鼻子裏都是傑剋身上的味道。濃烈而熟悉的煙草味兒,汗香味兒,青草的淡淡甜味兒,還有那來自山中的凜冽寒氣。“阿爾瑪,”他說,“我和傑剋四年沒見了。”好像這能成為一個理由似的。他目不轉睛地盯着她,暗自慶幸樓梯口的燈光昏暗不明。
“沒錯。”阿爾瑪低聲說,她什麽都看到了。在她身後的房間裏,一道閃電把窗子照得好象一條正在舞動的白床單,嬰兒開始哇哇大哭。
“你有孩子了?”傑剋說。他顫抖的手擦過埃尼斯的手,有一股電流在它們之間噼啪作響。
“兩個小丫頭。”埃尼斯說,“小阿爾瑪和弗朗仙。我愛死她們了。”
阿爾瑪的嘴角扯了扯。
“我有一個男孩。”傑剋說,“八個月大了。我在切爾德裏斯娶了個小巧可愛的德州姑娘,叫露玲。”他們腳下的地板在顫動,埃尼斯能夠感受到傑剋哆嗦得有多麽厲害。
“阿爾瑪,我要和傑剋出去喝一杯,今晚可能不回來了,我們想邊喝邊聊。”
“好。”阿爾瑪說。從口袋裏掏出一美元紙幣。埃尼斯猜測她可能是想讓自己帶包煙,以便早點回來。
“很高興見到你。”傑剋說。顫抖得像一匹精疲力盡的馬。
“埃尼斯。”阿爾瑪傷心地呼喚着。但是這並沒能使埃尼斯放慢下樓梯的腳步。他應聲道:“阿爾瑪,你要想抽煙,就去臥室裏我那間藍色上衣的口袋裏找。”
他們坐着傑剋的卡車離開了,買了瓶威士忌。20分鐘後就在西斯塔汽車旅館的床上翻雲覆雨起來。一陣冰雹砸在窗子上,隨即冷雨接踵而至。風撞擊着隔壁房間那不算結實的門,就這麽撞了一夜。
房間裏充斥着、煙草、汗和威士忌的味道,還有舊地毯與幹草的酸味,以及馬鞍皮革,糞便和廉價香皂的混合怪味兒。埃尼斯呈大字型攤在床上,精疲力竭,大汗淋漓,仍在喘息,還半着。傑剋一面大口大口地抽煙,一面說道:“老天,衹有跟你幹才會這麽爽。我們得談談。我對上帝發誓,我從來沒指望咱們還能再在一起……好吧,我其實這麽指望過,這就是我來這兒的原因,我早就知道會有這麽一天。我真恨不得插上翅膀飛過來。”
“我不知道你到底去了什麽鬼地方。四年了,我都要絶望了。我說,你是不是還在記恨我打你那一拳。”
“夥計。”傑剋說,“我去了德剋薩斯州,在那兒碰見了露玲。你看那椅子上的東西。”
在骯髒的桔紅色椅背上,安尼斯看到一條閃閃發光的牛仔皮帶扣。“你現在馴牛啦?”
“是啊,有一年我纔賺了***三千多塊錢,差點兒餓死。除了牙刷什麽都跟人藉過。我幾乎走遍了德州每一個角落,大部分時間都躺在那該死的貨車下面修車。不過我一刻也沒想過放棄。露玲?她是有幾個錢,不過都在她老爹手裏,用來做農業機械用具生意,他可不會給她一個子兒,而且他挺討厭我的。能熬到現在真不易……”
“你可以幹點兒別的啊。你沒去參軍?”粼粼雷聲從遙遠的東邊傳來,又挾着紅色的冠形閃電離他們而去。
“他們不會要我的。我椎骨給壓碎過,肩胛骨也骨折過,喏,就這兒。當了馴牛的就得隨時準備被挑斷大腿。傷痛沒完沒了,就像個難纏的*子。我的一條腿算是廢了,有三處傷。是頭公牛幹的。它從天而降,把我頂起來,然後摔出去八丈遠,接着開始猛追我,那傢夥,跑得真他媽快。幸虧有個朋友把油潑在了牛角上。我渾身零零碎碎都是傷,肋骨斷過,韌帶裂過。我爹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要發財得先去上大學,或者當運動員。像我這樣的,想賺點小錢衹能去馴牛。要是我玩兒砸了,露玲她爹一分錢都不會給我的。想清楚這一點,我就不指望那些不切實際的理想了。我得趁我還能走路出來闖闖。”
埃尼斯把傑剋的手拉到自己的嘴邊,就着他手裏的香煙吸了一口,又吐出來。“我過得也是跟你差不多的鬼日子……你知道嗎,我總是呆坐着,琢磨自個兒到底是不是……我知道我不是。我的意思是,咱倆都有老婆孩子,對吧?我喜歡和女人幹,但是,老天,那是另外一回事兒。我從來沒有想過和一個男人幹這事兒,可我手淫的時候總在沒完沒了地想着你。你跟別的男人幹過嗎?傑剋?”
“見鬼,當然沒有!”傑剋說。“你瞧,斷背山給咱倆的好時光還沒有走到盡頭,我們得想法子走下去。”
“那年夏天,”埃尼斯說,“我們拿到工錢各分東西後,我肚子絞痛得厲害,一直想吐。我還以為自己在迪布瓦餐廳吃了什麽不幹淨的東西。過了一年我纔明白,我是受不了身邊沒有你。認識到這一點真是太遲、太遲了。”
“夥計,”傑剋說。“既然這樣,我們必須得弄清楚下一步該幹什麽。”
“恐怕我們什麽也幹不了。”埃尼斯道。“聽說我,傑剋。我已經過了這麽多年這樣的生活,我愛我的丫頭們。阿爾瑪?錯不在她。你在德州也有妻有兒。就算時光倒流,咱們還是不能正大光明地在一起,”他朝自己公寓的方向甩了甩腦袋,“我們會被抓住。一步走錯,必死無疑。一想到這個,我就害怕得要尿褲子。”
“夥計,那年夏天可能有人看見咱們了。第二年六月我曾經回過斷背山??我一直想回去的,卻匆匆忙忙去了德州??喬.安奎爾在他辦公室對我說了一番話。他說:小子,你們在山上那會兒可找到樂子磨時間了,是吧?我看了他一眼。離開的時候,發現他車子的後視鏡上挂着一副比屁股蛋子還大的望遠鏡。”
其實,還有些事情,傑剋沒告訴埃尼斯:當時,喬斜靠在那把嘎嘎作響的木頭搖椅上,對他說:“崔斯特,你們根本不該得酬勞,因為你們鬍搞的時候讓狗看着羊群。”並且拒絶再雇傭他。他繼續說道:“是的,你那一拳真讓我吃驚,我怎麽也想不到你會打得這麽狠。”
“我上面還有個哥哥K.E,比我大三歲。這蠢貨每天都打我。我爹真煩透了我總是哭哭啼啼的。我六歲的時候,爹讓我坐好,對我說:埃尼斯,有麻煩,要麽解决,要麽忍受,一直忍到死。我說,可他比我塊兒頭大呀。我爹說,你趁他不註意的時候偷偷動手,揍疼他就跑,甭等他反應過來。我依計行事。把他弄進茅坑裏,或者從樓梯跳到他身上,晚上他睡覺的時候把枕頭拿走,往他身上粘髒東西……這麽折騰了兩天之後,K.E再也不敢欺負我了。這件事兒的教訓就是,遇上事兒,廢話少說,趕快搞定。”
隔壁電話鈴響了起來,一直響個不停,越來越高亢,接着又嘎然停止。
“哼,你甭想再打到我。”傑剋說。“聽着,我在想,如果我們可以在一起開個小農場,養幾頭母牛和小牛,還有你的馬,那日子該有多滋潤。我跟你說,我再也不去馴牛了,我再也不幹那斷老二的活兒了,我可不想把骨頭都給拆散了。聽見我的計劃了嗎,埃尼斯,就咱倆。魯玲他爹肯定會給我錢,多多少少會給點……”
“不不不,這不是個好法子,我們不能那麽幹。我有自己的生活軌道,我不想捅婁子。我也不想變成我們有時候會看到的那種人。我不想死。以前,我們傢附近有兩個人??厄爾和瑞奇??開了爿農場。爸爸每次經過都要對他倆側目而視。他們是所有人的笑柄,儘管倆人都又英俊又結實。我九歲的時候,他們發現厄爾死在灌溉渠裏。是被人用輪胎撬棍打死的,他們拖着他的**滿世界轉,直到把那玩意兒給扯斷了。他全身血肉模糊的,像一攤西紅柿,鼻子都被打得稀巴爛。”
“你看見啦?”
“我爹讓我看的,他帶我去看的。我和K.E。我爹笑個不停。老天,他要是還活着,看見咱們這樣,也會拿棍子把咱倆整死!兩個男人一起過?不,我覺得咱倆倒是可以過段時間聚一次……
“多久一次?”傑剋說。“***四年一次怎麽樣?”
“不,”埃尼斯說。忍着不去爭辯。“我***想起你明天早晨就得走而我得回去工作就生氣。但是,碰上麻煩,要麽解决,要麽忍受。操!我經常看着街上的人問自己,別人會這樣嗎?他們會怎麽做?”
“在咱們俄懷明不能有這種事,要是真發生了,我不知道他們會怎麽做,也許去丹佛。”傑剋說。他坐起來,轉過身。“我不想怎麽着,操,埃尼斯,就幾天。我們離開這,立刻走,把你的東西扔到我的後車廂,咱們動身到山裏去。給阿爾瑪打電話告訴她你要走了。來吧,埃尼斯,你剛把我幹得夠嗆,現在你得補償我。來吧,不會出事兒的。
隔壁房間那空洞的電話鈴再度響起,好像要應答它似的,埃尼斯拿起桌邊的電話,撥通了傢裏的號碼。
埃尼斯和阿爾瑪之間,有什麽東西正在慢慢腐爛。並沒什麽真正的矛盾,但距離卻越來越遠。阿爾瑪在雜貨店當店員。她不得不出來工作,這才能把埃尼斯賺的錢存下來。阿爾瑪希望埃尼斯用,因為她怕再懷孕。但是他拒絶了,說你要是不想再給我生孩子我就不要你了。她小聲嘟囔:“你要是能養得起我就生。”心裏卻在想,你喜歡幹的那事兒可生不出孩子來。
她心裏的怨懟與日俱增:她無意中瞥見的那個擁抱;他每年都會和傑剋.崔斯特出去兩三回,卻從不帶她和孩子們度假;他不愛出門也不愛玩兒;他老是找些報酬低,耗時長的粗重活幹;他喜歡挨墻睡,一沾床就開始打呼;他就是沒辦法在縣城或電力公司找份長期的體面差事;他使她的生活陷入了一個無底黑洞……於是,在小阿爾瑪9歲,弗朗仙7歲的時候,她和埃尼斯離婚,嫁給了雜貨店老闆。
埃尼斯重操舊業,這個農場幹幹,那個農場呆呆,沒掙多少錢,不過倒是挺自在。想幹就幹,不想幹就辭職,到山裏呆上一陣子。他衹有一點點被背叛的感覺,不過也不是很在意。每次跟阿爾瑪和她的雜貨店老闆以及孩子們一起過感恩節,他都會表現出輕鬆的樣子。坐在孩子們中間,講馬兒的故事,說說笑話,盡量不顯得像個失意老爹。
吃過餡餅後,阿爾瑪把他打發到廚房裏,一邊刷盤子一邊說自己擔心他,說他應該考慮再婚。他看到她懷孕了。大約四五個月了,他估計。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他斜靠着櫃櫥說,覺得這房間好小。
“你現在還跟傑剋.崔斯特出去釣魚嗎?”
“有時候會去。”他覺得她要把盤子上的花紋都擦掉了。
“你知道麽?”她說。從她的聲音裏,他預感到有些不對勁。“我以前老是奇怪,你怎麽從來沒帶一條半條鮭魚回來過,你總是說你抓了好多啊。於是,在你又要出去釣魚的前一天晚上,我打開了你的魚籃子。五年前的價格簽還在那兒挂着呢。我用繩子綁了根紙條係在籃子裏。上面是這麽寫的:嗨,埃尼斯,帶些魚回來。愛你的阿爾瑪。後來你回來了,說你們抓了一堆魚,然後吃了個精光,記得不?我後來找了個機會打開籃子,看見那張紙條還綁在那兒,繩子連水都沒沾過。”仿佛為了配合“水”這個詞的發音似的,她擰開水竜頭,衝洗着盤子。
“這也證明不了什麽嘛。”
“別扯謊了,別把我當傻子,埃尼斯。我知道那是怎麽回事兒。傑剋.崔斯特是吧?都是那個下流的傑剋,你跟他……”
她戳到了他的痛處,他一把抓住她的手腕。她的眼淚痛得涌出來,盤子掉在地上摔個粉碎。
“閉嘴!”他說,“管好你自己的事兒吧,你根本什麽都不明白!”
“我要喊比爾了!”
“隨你的便,你儘管喊啊。我要讓他在地板上吃屎,還有你!”他猛地又一扭,她的手腕立刻火燒火燎地痛起來。他把帽子嚮後一推然後重重甩上了門。那天晚上他去了黑藍鷹酒吧,通宵買醉,還狠狠打了一小架。
之後很長時間,他都沒有去看自己的女兒。他想過幾年她們就能明白他的感受了。
他們都已不再青春年少。傑剋的肩膀和屁股上都堆滿了肉。埃尼斯還像晾衣竿兒那麽瘦,一年四季穿着破靴子、牛仔褲和襯衫,衹有在天冷的時候纔會加一件帆布外套。歲月使他的眼皮兒都耷拉下來,斷過又接好了的鼻梁彎得像衹鈎子。
年復一年,他們跨越高原,穿過峽𠔌,在崇山峻嶺之間策馬放牧。從大角山到藥弓山,從加勒廷山南端到阿布薩羅卡斯山,從花岡山到夜梟灣,?還有橋梁般的特頓山脈。他們的足跡直至佛瑞茲奧特山、費雷斯山、響尾蛇山和????河山脈。他們還曾兩度造訪風河山。還有馬德雷山脈、範特雷山、沃什基山、拉臘米山??但是再也不曾回過斷背山。
後來,傑剋的德州嶽父死了。露玲接手了她爹的農牧機械生意,開始展示出經商的手腕兒。傑剋稀裏糊塗地挂了個經理的頭銜,成日價在牲口和機械展銷會之間晃蕩來晃蕩去。他有了些錢,不過都雜七雜八地花掉了。說話也帶上了點兒德州口音,比如把“母牛”說成“木牛”,把“老婆”說成“撈婆”。他將前面的大牙給磨平了,鑲了鑲,倒也沒多疼。還留上了厚厚的唇髭。
1983年5月,他們在幾處結冰的高山湖泊邊過了幾天冷日子。接着便打算穿過黑耳斯圖河。
一路前行。天氣雖然晴好,水流卻湍急幽深,岸邊的濕地泥濘難走。他們闢出一條狹窄的道路,趕着馬穿過了一片小樹林。傑剋的舊帽子上還插着那根鷹羽。他在正午的烈日下擡起頭,嗅着空氣裏的樹脂芬芳,還有幹樹葉和熱石頭的氣味兒。馬蹄過處,苦刺柏紛紛歪倒零落。埃尼斯用他那飽經風霜的眼睛嚮西了望,但見一團濃雲將至未至。頭上的青天依然湛藍深邃,就像傑剋說的,他都要淹死在這一片蔚藍之中了。
大約三點鐘,他們穿過一條羊腸小道,來到了東南面的山坡上。此處春日正暖,冰雪漸消。流水潺潺,奔嚮遠方。二十分鐘之後,他們被一頭覓食的黑熊給嚇了一跳。那熊朝他們滾過來一根圓枕木,傑剋的馬驚得連連後退,暴跳如雷。傑剋喝道:“籲……”又拉又拽的費了好半天勁兒。埃尼斯的馬也是又踏又踩又打響鼻兒,不過好歹還算鎮定。黑熊倒給嚇壞了,一路狂奔逃進森林。步履沉重,地動山搖。
茶褐色的河水,帶着融化的積雪,匯成一股急流,撞擊在山石上,濺起朵朵水花,形成漩渦逆流。河堤上楊柳微動,柳絮輕?,好似漫天飛舞的淡黃色花瓣。傑剋跳下馬背,讓馬飲水。自己則掬起一捧冰水,晶瑩的水滴從他指間滑落,濺濕了他的嘴唇和下巴,閃閃發亮。
“別那麽做,會發燒的。”埃尼斯說道。接着又說:“真是個好地方啊。”河岸上有幾座陳舊的狩獵帳篷,點綴着一兩處篝火。河岸後面隆起一面草坡,草坡四周黑鬆環繞,地上還有一些幹木頭。他們默不做聲地安營紮寨,然後把馬牽到坡上去吃草。傑剋打開一瓶威士忌,喝了一大口,又深深吐了口氣,說道:“威士忌正是我兩件寶貝之一。”然後把瓶子蓋好,拋給了埃尼斯。
到了第三天,不出埃尼斯所料,那塊雨雲果然挾着風,夾着雪片,灰蒙蒙地從西面涌來。過了一個小時,風雪漸緩,化作了溫柔的春雪,空氣變得潮濕而厚重。夜更深更冷了,他們上上下下地搓着自己的關節,篝火徹夜不滅。傑剋駡駡咧咧地詛咒着天氣,拿根棍子翻動着火堆,一個勁兒地換臺,直到把收音機折騰得沒了電。
埃尼斯說他和一個在狼耳酒吧打零工的女人搞上了??他如今在西格諾給斯圖特埃米爾幹活??不過也沒什麽結果,因為那女的有的地方不太招他待見;傑剋則說他近來和切爾德裏斯公路邊上一傢牧場的老闆娘有一腿。他估計總有那麽一天,露玲或者那戴緑帽子的老公會宰了他。埃尼斯輕輕笑駡道“活該”。傑剋又說他一切都還好,就是有時候想埃尼斯想得發瘋便忍不住要拿起鞭子抽人。
馬兒在暗夜的火光中嘶鳴。埃尼斯伸臂摟住傑剋,把他擁進懷裏。他說他大概一個月見一次女兒,小阿爾瑪17歲了,靦腆害鱢,長得跟他似的又瘦又高,弗朗仙則是個瘋丫頭。傑剋把冰涼的手擱在埃尼斯大腿中間,說擔心自傢兒子有閱讀障礙什麽的,都已經十五歲了,什麽都不會念。露玲硬是不承認,非說孩子沒事兒??有錢頂個屁用。
“我曾經想要個小子,”埃尼斯邊說邊解開紐扣,“沒想到上天註定是嶽父命。”
“我兒子閨女都不想要,”傑剋說,“操!這輩子我想要的偏偏都得不到。”他說着把一截朽木扔進了火堆裏,火星子和他們那些絮絮叨叨的廢話情話一起四下裏飛濺,落在他們的手上、臉上。就這樣,他們又一次滾倒在髒兮兮的土地上。這麽多年以來,在他們屈指可數的幾次幽會當中,有一點從來不曾改變:那就是時間總是過得太快,總是不夠用,總是這樣。
一兩天之後,在山道的起點處,馬匹都被趕上了卡車。埃尼斯要動身回西格諾去了,傑剋則要回賴特寧平原看他爹。埃尼斯靠着車窗,對傑剋說:他已經把回程推遲了一周,得等到十一月份鼕牧期開始之前,牲口們都被運走之後,他才能再次出來。
“十一月?!那八月呢?咱們不是說好了八月份抽個十來天在一起的?老天爺,埃尼斯,你為什麽不早點說,你***一個禮拜屁都不放一個!為什麽我們非得挑那種凍死人的鬼天氣啊?不能這樣下去了,幹嗎不去南方?我們可以去墨西哥啊。”
“墨西哥?傑剋,你知道的,我不能去那麽遠的地兒。我八月一整月都得打包,這纔是八月份該幹的事。聽着,傑剋,咱們可以十一月去打獵,逮它一頭大麋鹿。我看看還能不能藉到羅爾先生那個小屋子,咱們那年在那兒多開心。”
“嘿,夥計,我可***開心不起來。老是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你以為你是誰?”
“傑剋,我得工作??以前我倒是可以拍拍屁股就走人。你有個有錢的老婆,有份好工作,你已經忘記當窮光蛋的滋味兒了。你知道養孩子有多難嗎?這麽多年來我不知道花了多少錢,以後還得花更多。讓我跟你說,我不能扔掉這個飯碗。而且那時候我真走不開,母牛要産仔,且有得忙呢。斯圖特埃米爾很麻煩,他因為我要遲回去一星期可沒少為難我。我不怪他,我走後他連個囫圇覺都甭想睡。我跟他講好了,八月份我不走??你能說出什麽更好的法子來嗎?”
“我從前說過。”傑剋的聲音苦澀,帶着抱怨。
埃尼斯默然不語,緩緩站直身子,輕輕摸了摸自己的額頭。一隻馬在車上跺腳。他走嚮自己的卡車,把手放在車廂上,說了些衹有馬兒才能聽見的話,接着慢慢地走回來。
“你去過墨西哥了,傑剋?”墨西哥那種地方他聽說過,他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弄個水落石出。
“去過怎麽着,有***什麽問題嗎?”這個話題時隔多年又再度被提起,有點兒遲,也有點兒突然。
“我總有一天得跟你說說這事兒,傑剋,我可不是傻瓜。我現在是不知道你幹了什麽,”埃尼斯說,“等我知道了你就死定了。”
“來啊,你倒是試試看,”傑剋說,“我現在就能跟你說:我們本來可以一起過上好日子,那種真正的好日子。但你不肯,埃尼斯,所以我們有的衹是一座斷背山,全部的寄托都在斷背山。小子,要是你以為還有別的什麽,那我告訴你,這就是***全部!數數二十年來我們在一起的日子,看看你是怎麽象拴狗一樣拴住我的。你現在來問我墨西哥,還要因為你想要幹又不敢幹的事兒殺了我?你不知道我過得多糟糕!我可不是你,我不願意一年一兩次在這種見鬼的高山上偷偷摸摸地幹。我受夠了,埃尼斯,你這個該死的****,我真希望我知道怎麽才能離開你!”
就象是鼕天裏突然迸發的熱氣流,這麽多年來他們之間從不曾說出口的感受??名分,公開,恥辱,罪惡,害怕……統統涌上心頭。埃尼斯的心被狠狠地擊中了。他面如死灰,表情扭麯,閉上了眼睛。雙拳緊握,兩腿一軟,重重地跪在地上。
“天啊,”傑剋叫道,“埃尼斯?”他跳下卡車,想看看埃尼斯是心髒病犯了還是給氣壞了。埃尼斯卻站起身,像個衣架子似的,直挺挺地嚮後退去。他爬上卡車,關上車門,又蜷縮了起來??他們仍舊是在原地打轉,沒有開始,沒有結束,也沒有解决任何問題。
讓傑剋.崔斯特一直念念不忘卻又茫然不解的,是那年夏天在斷背山上埃尼斯給他的那個擁抱。當時他走到他身後,把他拉進懷裏,充滿了無言的、與性愛無關的喜悅。
當日,他們在篝火前靜立良久,紅彤彤的火焰搖曳着,把他倆的影子投在石頭上,渾然一體,宛如石柱。衹聽得埃尼斯口袋裏的懷錶滴答作響,衹見火堆裏的木頭漸漸燃成木炭。在交相輝映的星光與火光中,埃尼斯的呼吸平靜而綿長,嘴裏輕輕哼着什麽。傑剋靠在他的懷裏,聽着那穩定有力的心跳。這心跳仿佛一道微弱的電流,令他似夢非夢,如癡如醉。直到埃尼斯用從前母親對自己說話時常用的那種輕柔語調叫醒了他:“我得走了,牛仔。你站着睡覺的樣子好像一匹馬。”說着搖了搖他,便消失在黑暗之中。傑剋衹聽到他顫抖着說了聲“明兒見”,然後就聽到了馬兒打響鼻的聲音和馬蹄得得遠去之聲。
這個慵懶的擁抱凝固為他們分離歲月中的甜蜜回憶,定格為他們艱難生活中的永恆一刻,樸實無華,由衷喜悅。即使後來,他意識到,埃尼斯不再因為他是傑剋就與他深深相擁,這段回憶、這一刻仍然無法抹去。又或許,他是明白了他們之間不可能走得更遠……無所謂了,都無所謂了。
埃尼斯一直都不知道傑剋出了意外,直到數月之後,他寄給傑剋的明信片被蓋上“收件人已故”的戳記退了回來。於是他撥通了傑剋在切爾德裏斯的號碼??這號碼他衹打過一次,那還是在和阿爾瑪離婚之前。當時傑剋誤會了他的意思,驅車120英裏匆匆趕來卻一無所獲。
沒事兒的,傑剋一定會聽電話,他必須聽??但是傑剋並沒有,接電話的是露玲。當他問起傑剋的死因時,露玲說當時卡車輪胎突然爆裂,爆炸的碎片紮進了傑剋的臉,撞碎了他的鼻子和下巴,把他砸暈了過去。等到有人發現時,他已經死在了血泊之中。
不,埃尼斯想,他肯定也是給人用棍子打死的。
“傑剋常提起你,”她說。“你是他釣魚的夥伴還是打獵的夥伴來着?你瞧,我不太清楚你的姓名和住址。傑剋總喜歡把他朋友的地址記在腦袋裏??出了這種事兒真可怕,他纔39歲。”
巨大的悲傷如北方平原般籠罩住了他。他不知道這究竟怎麽回事兒,到底是意外還是人為。血卡在傑剋的嗓子裏,卻沒人幫他翻一翻身。在狂風的低吼中,他仿佛聽到鋼鐵刺穿骨頭的聲音,看到輪胎的金屬圈砸碎了傑剋的臉。
“他埋在哪兒?”他真想破口大駡:這娘們兒就讓傑剋死在了那樣一條土路上。
那細細的德州口音從電話裏傳來:“我們給他立了塊碑。他曾經說過死後要火化,然後把骨灰撒在斷背山上,我也不知道那是什麽地方。按照他的願望,我們火葬了他。我留下了一半骨灰,另一半給了他傢人,他們應該知道斷背山在哪。但是,你也知道傑剋,斷背山大概衹是他憑空想象的地方,一個藍知更鳥聲聲吟唱,威士忌暢飲不衰的地方。”
“有一年夏天,我們在那裏放羊。”埃尼斯幾乎說不出話來。
“哦,他總說那是他的地盤。我還以為他是喝醉了,威士忌喝多了。他經常喝。”
“他的傢人還住在賴特寧平原麽?”
“是的,他們生生世世都住在那裏。我從沒見過他們,他們也沒來參加葬禮。你要是能聯繫他們,我想他們會很高興幫助傑剋完成遺願。”
她無疑是彬彬有禮的,但那細細的聲音卻冷如冰霜。
去賴特寧平原的路上要經過一座孤零零的村莊,每隔8到10英裏就能看到一處荒涼的牧場,房子伫立在空蕩蕩的草堆中,籬笆東倒西歪。其中一個信箱上寫着:約翰.C.崔斯特。農場小得可憐,雜草叢生。牲口離得太遠,他看不清楚它們長得怎麽樣,衹覺得都黑乎乎、光禿禿的。一條走廊,一幢褐色的泥房子,四個房間,上層兩間,下層兩間。
埃尼斯和傑剋的老爹坐在廚房的餐桌旁。傑剋的母親,身形矮胖,步履蹣跚,好像剛做完手術。她說:“喝杯咖啡吧?要不吃塊櫻桃蛋糕?”
“謝謝,夫人。我要杯咖啡就好,我現在吃不下蛋糕。”
傑剋他爹卻一直悶聲不響地坐着,雙手交疊放在塑料桌布上,怒氣衝衝地盯着埃尼斯,一副“我什麽都知道”的模樣。他相貌尋常,長得像池塘裏的大頭鵝。他從這兩位老人身上找不到半絲傑剋的影子,衹好深深地嘆了口氣。
“對傑剋的事,我難過極了……說不出的傷心。我認識他很久了。我來是希望你們能讓我把傑剋的骨灰帶到斷背山。傑剋的太太說這是他的願望。如果你們同意,我很樂意代勞。”
一片沉默。埃尼斯清了清嗓子,但什麽也沒說。
老爹開口了。他說:“我跟你說,我知道斷背山在哪兒。他大概也知道自己不配埋在祖墳裏。”
傑剋的母親仿佛沒聽到這話,說,“他每年都回來,即使結了婚又在德州安了傢也還是那樣,他一回來就幫他爹幹活,整個星期都在忙,修大門啊,收莊稼啊,什麽都幹。我一直保留着他的房間,跟他還是個小男孩那會兒一模一樣。要是你願意,可以去他房間看看。”
那老爹生氣地接口:“我看沒必要。傑剋老是念叨?‘埃尼斯.德.瑪爾’,還說‘我總有一天會把他帶來,我們一起打理爹的農場’。他還有好多好多半生不熟的主意,都是關於你倆的。蓋個小屋,經營農場,賺大錢……今年春天他帶回另外一個人來,說是他在德州的鄰居。他還說要和他那德州老婆分手回這兒來呢。反正他那些計劃沒一個實現的。”
埃尼斯現在知道了,傑剋一準兒是給人打死的。他站起來,說‘我一定得看看傑剋的房間’,說這話的同時想起了傑剋和他爹之間的一件往事:傑剋的是彎的,但他爹不是。這種生理上的不一致讓做兒子的很是睏擾。有那麽三五次,傑剋在厠所裏待着不出來,解開褲子紐扣,估量着馬桶和那玩意兒的位置,結果尿得滿地都是。這可把他爹氣壞了,簡直是勃然大怒(傑剋當時回憶說):“老天爺,他差點兒宰了我。把我往洗澡盆上撞,用皮帶抽我,對我大吼:你想知道尿了一地是啥滋味嗎?讓我來告訴你!接着他就把那東西抽出來朝我身上尿,淋了我滿頭滿臉。然後扔了塊毛巾給我,讓我擦幹淨地,又命令我把衣服脫了洗幹淨,還有毛巾,也得洗幹淨。從那時起,我突然發現我跟他不一樣,那種不一樣,就像缺了衹耳朵或者燙了個烙印一樣明顯。從那之後,他就沒再正眼看過我。”
陡峭蜿蜒的樓梯把埃尼斯帶進了傑剋的臥室。房間又小又熱,下午的陽光從西窗傾瀉進來,把一張窄小的男孩床逼進墻角。一張墨跡斑斑的桌子,一把木椅子,一桿雙筒槍挂在床頭手工製作的槍架上。窗外,一條碎石路嚮南延伸,他驀然想起,傑剋小時候就衹認得這一條路。床邊貼着一些從舊雜志上剪下來的照片,照片上那些黑頭髮的電影明星,都已經褪色發黃。埃尼斯聽到傑剋的媽媽在樓下燒開水、灌滿水壺、又把它放回爐子,同時在和傑剋的老爹小聲兒嘀咕。
臥室裏的衣櫥,其實就是一個淺淺的凹槽,架着根木棍。一條褪色的布簾子把它跟整個房間隔離開來。衣櫃裏挂着牛仔褲,仔細燙過,並且折出筆直的褲綫。地上放着雙似曾相識的破靴子。衣櫥最裏面,挂着一件襯衣。他把衣服從釘子上摘下來,認出那是傑剋在斷背山時曾穿過的。袖子上已經幹涸的血跡卻是埃尼斯的??在斷背山上的最後一天,他們扭打的時候,傑剋用膝蓋磕到了埃尼斯的鼻子,血流得他們兩個身上都是,大概也流在了傑剋的袖子上。但埃尼斯不能肯定,因為他還用它包過折斷翅膀的野鴿子。
那襯衣很重。他這纔發現裏面還套着另外一件,袖子被仔細地塞在外面這件的袖子裏。那是埃尼斯的一件格子襯衣,他一直以為是洗衣店給弄丟了。他的髒襯衣,口袋歪斜,扣子也不全,卻被傑剋偷了來,珍藏於此。
兩件襯衣,就象兩層皮膚,一件套着另一件,合二為一。他把臉深深埋進衣服纖維裏,慢慢地呼吸着其中的味道,指望能夠尋覓到那淡淡的煙草味,那來自大山的氣息,以及傑剋身上獨特的汗香。然而,氣味已經消散,唯有記憶長存。斷背山的綿綿山巒之間,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它什麽都沒留給他,卻永遠在他心底。
最終大頭鵝老爹也不肯把傑剋的骨灰給他:“告訴你,他得埋在自傢的祖墳裏。”傑剋的媽媽用削皮器削着蘋果,對他說:“你可得再來啊。”
回去的路上,埃尼斯顛簸着經過村裏的墓地。那衹不過是一小塊林間空地,鬆鬆垮垮地圍着柵欄。有幾座墓前擱着塑料假花。埃尼斯不知道傑剋的墓是哪一座,不知道他被埋在這片傷心平原的哪個角落。
幾個星期後的一個周六,他把斯圖特埃米爾傢那些髒毯子扔上卡車,拉到洗車處,用高壓水槍衝洗。在工人們將洗幹淨的濕毯子往車上搬的空當兒,他走進了辛吉斯禮品店,開始忙着挑選明信片。
“埃尼斯,你這是找什麽呢?”玲達.辛吉斯問他,順手把用過的咖啡濾紙扔進了垃圾筒。
“斷背山的風景明信片。"
“在弗裏蒙特的那座?”
“不是,北面那座。”
“我沒進這種明信片,不過我可以把它列在進貨單上,下次給你進上一百張,反正我也得進點兒明信片。”
“一張就夠。”
明信片到了,三十美分。他把它貼在自己車裏,四個角用黃銅大頭釘釘住。又在下面敲了跟鐵釘,拿鐵絲衣架把傑剋和他的襯衣挂了起來。他後退幾步,端詳着套在一起的兩件襯衣,淚水奪眶而出,刺痛了他的雙眼。
“傑剋,我發誓……”他說。儘管傑剋從沒要求過他發什麽誓,傑剋自己就不是一個會發誓的人。
從那時起,傑剋開始出現在他的夢裏。還像初次見面時那樣,頭髮捲麯,微笑着,露出虎牙。他也有夢到那些放在枕木上的豆子罐頭和從罐頭裏伸出來的湯匙柄。形狀象畫,顔色也很怪異,使他的夢境顯得又滑稽又色情。湯匙柄還會變成輪胎撬棍……一覺醒來,他有時傷心,有時高興。傷心的時候枕頭會濕,高興的時候床單會濕……
他知道發生了什麽事,卻無法相信它。到如今已經回天乏力,於事無補,衹好默默承受。
(完)
風沿着拖車的輪廓呼嘯着打轉,他都能聽到沙礫在風中發出颳擦聲。在公路上開着輛破拖車趕路可真夠糟糕的,但是今天早上他就必須打好包,離開此地。農場被賣掉了,最後一匹馬也已經運走了,前天農場主就支付了所有人的工錢打發他們離開。他把鑰匙扔給埃尼斯,說了句“農場交給房地産經紀吧,我走了”。看來,在找到下一份活兒之前,埃尼斯就衹好跟他那已經嫁了人的閨女呆在一起了。但是他心裏頭美滋滋的,因為在夢裏,他又見到了傑剋。
咖啡沸了。沒等溢出來他就提起了鍋子,把它倒進一個髒兮兮的杯子裏。他吹了吹這些黑色的液體,繼續琢磨那個夢。稍不留神,那夢境就把他帶回了以往的辰光,令他重溫那些寒冷的山中歲月??那時候他們擁有整個世界,無憂無慮,隨心所欲……
風還在吹打着拖車,那情形就像把一車泥土從運沙車上傾倒下來似的,由強到弱,繼而留下片刻的寂靜。
他們都生長在蒙大拿州犄角旮旯那種又小又窮的農場裏,傑剋來自州北部邊境的賴特寧平原,埃尼斯則來自離猶他州邊境不遠的塞奇郡附近;兩人都是高中沒讀完就輟學了,前途無望,註定將來得幹重活、過窮日子;兩人都舉止粗魯、滿口髒話,習慣了節儉度日。埃尼斯是他哥哥和姐姐養大的。他們的父母在“鬼見愁”唯一的拐彎處翻了車,給他們留下了二十四塊錢現金和一個被雙重抵押的農場。埃尼斯十四歲的時候申請了執照,可以從農場長途跋涉去上高中了。他開的是一輛舊的小貨車,沒有取暖器,衹有一個雨刷,輪胎也挺差勁兒;好不容易開到了,卻又沒錢修車了。他本來計劃讀到高二,覺得那樣聽上去體面。可是這輛貨車破壞了他的計劃,把他直接鏟回農場幹起了農活。
1963年遇到傑剋時,埃尼斯已經和阿爾瑪.比爾斯訂了婚。兩個男人都想攢點錢將來結婚時能辦個小酒宴。對埃尼斯來說,這意味着香煙罐裏得存上個10美元。那年春天,他們都急着找工作,於是雙雙和農場簽了合同,一起到斯加納北部牧羊。合同上兩人簽的分別是牧羊人和駐營者。夏日的山脈橫亙在斷背山林業局外面的林木綫上,這是傑剋在山上第二次過夏天,埃尼斯則是第一次。當時兩人都還不滿二十歲。
在一個小得令人窒息的活動拖車辦公室裏,他們站在一張鋪滿草稿紙的桌子前握了握手,桌上還擱着一隻塞滿煙頭的樹膠煙灰缸。活動百葉窗歪歪斜斜地挂着,一角白光從中漏進來,工頭喬.安奎爾的手移到了白光中。喬留着一頭中分的煙灰色波浪發,在給他倆面授機宜。
“林業局在山上有塊兒指定的露營地,可營地離放羊的地方有好幾英裏。到了晚上就沒人看着羊了,可給野獸吃了不少。所以,我是這麽想的:你們中的一個人在林業局規定的地方照看營地,另一個人??”他用手指着傑剋,“在羊群裏支一個小帳篷,不要給人看到。早飯、晚飯在營地裏吃,但是夜裏要和羊睡在一起,絶對不許生火,也絶對不許擅離職守。每天早上把帳篷捲起來,以防林業局來巡查。帶上狗,你就睡那兒。去年夏天,該死的,我們損失了近百分之二十五的羊。我可不想再發生這種事。你,”?他對埃尼斯說??後者留着一頭亂發,一雙大手傷痕纍纍,穿着破舊的牛仔褲和缺紐扣的襯衫??“每個星期五中午12點,你帶上下周所需物品清單和你的騾子到橋上去。有人會開車把給養送來。”他沒問埃尼斯帶表了沒,徑直從高架上的盒子裏取出一隻係着辮子繩的廉價圓形懷錶,轉了轉,上好發條,拋給了對方,手臂都懶得伸一伸:“明天早上我們開車送你們走。”
他們無處可去,找了傢酒吧,喝了一下午啤酒,傑剋告訴埃尼斯前年山上的一場雷雨死了四十二衹羊,那股惡臭和腫脹的羊屍,得喝好多威士忌才能壓得住。他還曾射下一隻鷹,說着轉過頭去給埃尼斯看插在帽帶上的尾羽。
乍一看,傑剋長得很好看,一頭捲發,笑聲輕快活潑,對一個小個子來說腰粗了點,一笑就露出一口小齙牙,他的牙雖然沒有長到足以讓他能從茶壺頸裏吃到爆米花,不過也夠醒目的。他很迷戀牛仔生活,腰帶上係了個小小的捕牛扣,靴子已經破得沒法再補了。他發瘋似地要到別處去,什麽地方都可以,衹要不用待在賴特寧平原。
埃尼斯,高鼻梁,瘦臉型,邋裏邋遢的,胸部有點凹陷,上身短,腿又長又彎。他有一身適合騎馬和打架的堅韌肌肉。反應敏捷,遠視得很厲害,所以除了哈姆萊的馬鞍目錄,什麽書都不愛看。
卡車和馬車把羊群卸在路口,一個羅圈腿的巴斯剋人教埃尼斯怎麽往騾子身上裝貨,每個牲口背兩個包裹和一副乘具??巴斯剋人跟他說“千萬別要湯,湯盒兒太難帶了”??背簍裏放着三衹小狗,還有一隻小狗崽子藏在傑剋的上衣裏,他喜歡小狗。埃尼斯挑了匹叫雪茄頭的慄色馬當坐騎,傑剋則挑了匹紅棕色母馬??後來纔發現它脾氣火爆。剩下的馬中還有一頭鼠灰色的,看起來跟埃尼斯挺像。埃尼斯、傑剋、狗、馬、騾子走在前面,一千多衹母羊和羊崽緊跟其後,就像一股濁流穿過樹林,追逐着無處不在的山風,嚮上涌至那繁花盛開的草地上。
他們在林業局指定的地方支起了大帳篷,把鍋竈和食盒固定好。第一天晚上他們都睡在帳篷裏。傑剋已經開始對喬讓他和羊睡在一起並且不準生火的指令駡娘了。不過第二天早上,天還沒亮,他還是一言不發地給他的母馬上好了鞍。黎明時分,天邊一片透明的橙黃色,下面點綴着一條凝膠般的淡緑色帶子。黑黝黝的山色漸漸轉淡,直到和埃尼斯做早飯時的炊煙渾然一色。凜冽的空氣慢慢變暖,山巒突然間灑下了鉛筆一樣細長的影子,山下的黑鬆郁郁葱葱,好像一堆堆陰暗的孔雀石。
白天,埃尼斯朝山𠔌那邊望過去,有時能看到傑剋:一個小點在高原上移動,就好像一隻昆蟲爬過一塊桌布;而晚上,傑剋從他那漆黑一團的帳篷裏望過去,埃尼斯就像是一簇夜火,一星綻放在大山深處的火花。
一天傍晚傑剋拖着腳步回來了,他喝了晾在帳篷背陰處濕麻袋裏的兩瓶啤酒,吃了兩碗燉肉,啃了四塊埃尼斯的硬餅幹和一罐桃子罐頭,捲了根煙,看着太陽落下去。
“一天光換班就要在路上花上四小時。”他愁眉苦臉地說,“先回來吃早飯,然後回到羊群,傍晚伺候它們睡下,再回來吃晚飯,又回到羊群,大半個晚上都得防備着有沒有狼來……我有權晚上睡在這兒,喬憑什麽不許我留下。”
“你想換一下嗎?”埃尼斯說,“我不介意去放羊。也不介意跟羊睡一起。”
“不是這麽回事。我的意思是,咱倆都應該睡在這裏。那個該死的小帳篷就跟貓尿一樣臭,比貓尿還臭。”
“我去看羊好了,無所謂的。”
“跟你說,晚上你可得起來十多次,防狼。你跟我換我很樂意,不過給你提個醒,我做飯很爛。用罐頭開瓶器倒是很熟練。”
“肯定不會比我爛的。我真不介意。”
晚上,他們在發着黃光的煤油燈下了呆了一小時,十點左右埃尼斯騎着雪茄頭走了。雪茄頭真是匹夜行的好馬,披着冰霜的寒光就回到了羊群。埃尼斯帶走了剩下的餅幹,一罐果醬,以及一罐咖啡,他說明天他要在外面待到吃晚飯的時候,省得早晨還得往回跑一趟。
“天剛亮就打了匹狼,”第二天傍晚,傑剋削土豆的時候埃尼斯對他說。他用熱水潑着臉,又往臉上抹肥皂,好讓他的颳鬍刀更好使。“****。大得跟蘋果似的。我打賭它一準兒吃了不少羊崽??看上去都能吞下一匹駱駝。你要點熱水嗎?還有很多。”
“都是給你的。”
“哦,那我可好好洗洗了。”說着,他脫下靴子和牛仔褲(沒穿,沒穿襪子,傑剋註意到),揮舞着那條緑色的毛巾,把火苗扇得又高又旺。
他們圍着篝火吃了一頓非常愉快的晚餐。一人一罐豆子,配上炸土豆,還分享了一誇脫威士忌。兩人背靠一根圓木坐着,靴子底和牛仔褲的銅扣被篝火烘得暖融融的,酒瓶在他們手裏交替傳遞。天空中的淡紫色漸漸退卻,冷氣消散。他們喝着酒,抽着煙,時不時地起來撒泡尿,火光在彎彎麯麯的小溪上投下火星。他們一邊往火上添柴,一邊聊天:聊馬仔牛仔們的表演;聊股市行情;聊彼此受過的傷;聊兩個月前長尾鯊潛水艇失事的細節,包括對失事前那可怕的最後幾分鐘的揣測;聊他們養過的和知道的狗;聊牲口;聊傑剋傢由他爹媽打理的農場;埃尼斯說,父母雙亡後他傢就散了,他哥在西格諾,姐姐則嫁到了卡斯帕爾;傑剋說他爹從前會馴牛,但他一直沒有聲張,也從來不指點傑剋,從來不看傑剋騎牛,儘管小時候曾把傑剋放到羊背上;埃尼斯說他也對馴牛感興趣,能騎八秒多,還頗有點心得;傑剋說錢是個好東西,埃尼斯表示同意……他們尊重對方的意見,彼此都很高興在這種鳥不生蛋的地方能有這麽個伴兒。埃尼斯騎着馬,踏着迷蒙的夜色醉醺醺地馳回了羊群,心裏覺得自個兒從來沒有這麽快樂過,快樂得都能伸手抓下一片白月光。
夏天還在繼續。他們把羊群趕到了一片新的草地上,同時轉移了營地;羊群和營地的距離更大了,晚上騎馬回營地所用的時間也更長了。埃尼斯騎馬的時候很瀟灑,睡覺的時候都睜着眼,可他離開羊群的時間卻越拉越長。傑剋把他的口琴吹得嗡嗡響??母馬發脾氣的時候,口琴曾經給摔到地上過,不那麽光亮了。埃尼斯有一副高亢的好嗓子。有幾個晚上他們在一起亂唱一氣。埃尼斯知道“草莓棗紅馬”這類歪歪歌詞,傑剋則扯着嗓子唱“what?I?say-ay-ay”(我所說的……),那是卡爾.帕金斯的歌。但他最喜歡的是一首憂傷的聖歌:“耶穌行於水上”。是跟他那位篤信聖靈降臨節的母親學的。他像唱輓歌一樣緩緩地唱着,引得遠處狼嚎四起。
“太晚了,不想管那些該死的羊了”埃尼斯說道,醉醺醺地仰面躺着。正是寒冷時分,從月亮的位置看已過了兩點鐘。草地上的石頭泛着白緑色幽光,冷風呼嘯而過,把火苗壓得很低,就像給火焰鑲上了一條黃色的花邊兒。“給我一條多餘的毯子,我在外面一捲就可以睡,打上四十個盹,天就亮了。”
“等火滅了非把你的屁股凍掉不可。還是睡帳篷吧。”
“沒事。”他搖搖晃晃地鑽出瞭瞭帆布帳篷,扯掉靴子,剛在鋪在地下的毯子上打了一小會兒呼嚕,就上牙嗑下牙地叫醒了傑剋。
“天啊,不要哆嗦了,過來,被窩大着呢。”?傑剋睡意朦朧,不耐煩地說到。被窩很大,也很溫暖,不一會兒他們便越過雷池,變得非常親密了。埃尼斯本來還鬍思亂想着修柵欄和錢的事兒,當傑剋抓住他的左手移到自己的上時,他的大腦頓時一片空白。他像被火燙了似的把手抽了回來,跪起身,解開皮帶,拉下褲子,把傑剋仰面翻過來,在透明的液體和一點點唾液的幫助下,闖了進去,他從來沒這麽做過,不過這也並不需要什麽說明書。他們一聲不吭地進行着,間或發出幾聲急促的喘息。傑剋緊綳的“槍”發射了,然後埃尼斯退出來,躺下,墜入夢鄉。
埃尼斯在黎明的滿天紅光中醒來,褲子還褪在膝蓋上,頭疼得厲害,傑剋在後面頂着他,兩人什麽都沒說,彼此都心知肚明接下來的日子這事還會繼續下去。讓羊去見鬼吧!
這種事的確仍在繼續。他們從來不“談”性,而是用“做”的。一開始還衹是深夜時候在帳篷裏做,後來在大白天熱辣辣的太陽下面也做,又或者在傍晚的火光中做。又快又粗暴,邊笑邊喘息,什麽動靜兒都有,就是不說話。衹有一次,埃尼斯說:“我可不是玻璃。”傑剋立馬接口:“我也不是。就這一回,就你跟我,和別人那種事兒不一樣。”山上衹有他倆,在輕快而苦澀的空氣裏狂歡。鳥瞰山腳,山下平原上的車燈閃爍着晃動。他們遠離塵囂,唯有從遠處夜色中的農場裏,傳來隱隱狗吠……他倆以為沒人能看見他們。可他們不知道,有一天,喬.安奎爾用他那10*42倍距的雙目望遠鏡足足看了他們十分鐘。一直等到他倆穿好牛仔褲,扣好扣子,埃尼斯騎馬馳回羊群,他纔現身。喬告訴傑剋,他傢人帶話來,說傑剋的叔叔哈羅德得肺炎住院了,估計就要挺不過去了。後來叔叔安然無恙,喬又上來報信,兩眼死死地盯着傑剋,連馬都沒下。
八月份,埃尼斯整夜和傑剋呆在主營裏。一場狂風挾裹着冰雹襲來,羊群往西跑到了另一片草場,和那裏的羊混在了一起。真倒黴,他們整整忙活了五天。埃尼斯跟一個不會說英語的智利牧羊人試着把羊們分開來,但這幾乎不可能的,因為到了這個季節,羊身上的那些油漆標記都已經看不清了。到最後,數量是弄對了,但埃尼斯知道,羊還是混了。在這種惶惶不安的局面下,一切似乎都亂了套。
八月十三日,山裏的第一場雪早早地降臨了。雪積得有一英尺高,但是很快就融化了。雪後第二周喬捎話來叫他們下山,說是另一場更大的暴風雪正從太平洋往這邊推進,他們收拾好東西,和羊群一起往山下走。石頭在他們的腳邊滾動,紫色的雲團不斷從天空西邊涌來,風雪將至,空氣中的金屬味驅趕着他們不斷前行。在從斷雲漏下的光影中,群山時隱時現。風颳過野草,穿過殘破的高山矮麯林,抽打着岩石,發出野獸般的嘶吼。大山仿佛被施了法似的沸騰起來。下陡坡的時候,埃尼斯就像電影裏的慢動作那樣,頭朝下結結實實地摔了一個跟頭。
喬.安奎爾付了他們工錢,沒說太多。不過他看過那些滿地亂轉的羊後,面露不悅:“這裏頭有些羊可沒跟你們上山。”而羊的數量,也沒有剩到他原先希望的那麽多。農場的人幹活永遠不上心。
“你明年夏天還來嗎?”在街上,傑剋對埃尼斯說,一腳已經跨上了他那輛緑色卡車。寒風猛烈,冷得刺骨。
“也許不了。”風捲起一陣灰塵,街道籠罩在迷霧陰霾之中。埃尼斯眯着眼睛抵擋着漫天飛舞的沙礫。“我說過,十二月我就要和阿爾瑪結婚了,想在農場找點事做。你呢?”他的眼神從傑剋的下巴移開,那裏在最後一天被他一記重拳打得烏青。
“如果沒有更好的差事,這個鼕天我打算去我爹那兒,給他搭把手。要是一切順利,春天的時候我也許會去德州。”
“好吧,我想我們還會再見面的。”風吹起了街上的一隻食物袋,一直滾到埃尼斯的車子底下。
“好。”傑剋說,他們握手道別,在彼此肩上捶了一拳。兩人漸行漸遠,別無選擇,唯有嚮着相反的方向各自上路。分手後的一英裏,每走一碼路,埃尼斯都覺得有人在他的腸子上掏了一下。他在路邊停下車,在漫天席捲的雪花中,想吐但是什麽都吐不出來。他從來沒有這麽難受過,這種情緒過了很久纔平息下來。
十二月,埃尼斯和阿爾瑪.比爾斯完婚,一月中旬,阿爾瑪懷孕了。埃尼斯先後在幾個農場打零工,後來去了沃什基郡羅斯特凱賓北部的老愛爾伍德西塔帕,當了一名牧馬人。他在那一直幹到九月份女兒出世,他把她叫做小阿爾瑪。臥室裏充斥着幹涸的血跡味、乳臭味和嬰兒的屎臭味,回蕩着嬰兒的哭叫聲、吮吸聲和阿爾瑪迷迷糊糊的聲。這一切都顯示出一個和牲畜打交道的人頑強的生殖力,也象徵着他生命的延續。
離開西塔帕後,他們搬到了瑞弗頓鎮的一間小公寓裏,樓下就是一傢洗衣店。埃尼斯不情不願地當了一名公路維修工。周末他在Rafter?B幹活,酬勞是可以把他的馬放在那裏。第二個女兒出生了,阿爾瑪想留在鎮上離診所近一點,因為這孩子得了哮喘。
“埃尼斯,求你了,我們別再去那些偏僻的農場了,”阿爾瑪說道,她坐在埃尼斯的腿上,一雙纖細的、長滿了雀斑的手環繞着他。“我們在鎮上安傢吧?”
“讓我想想。”埃尼斯說着,雙手偷偷地沿着她的襯衫袖子嚮上移,摸着她光滑的腋毛,然後把她放倒,十指一路摸到她的肋骨直至果凍般的,繞過圓圓的小腹,膝蓋,進入,最後來到北極或是赤道??就看你選擇哪條航道了。在他的撩撥下,她開始打顫,想把他的手推開。他卻把她翻過來,快速地把那事做了,這讓她心生憎惡??他就是喜歡這個小公寓,因為可以隨時離開。
斷背山放牧之後的第四年夏天,六月份,埃尼斯收到了傑剋.崔斯特的信,是一封存局候領郵件。
夥計,這封信早就寫了,希望你能收得到。聽說你現在瑞弗頓。我24號要去那兒,我想我應該請你喝一杯,如果可以,給我電話。
回信地址是德州的切爾裏德斯。埃尼斯寫了回信,當然,隨信附上了他在瑞弗頓的地址。
那天,早晨的時候還烈日炎炎,晴空萬裏。到了中午,雲層就從西方堆積翻滾而來,空氣變得潮濕悶熱。因為不能確定傑剋幾點鐘能到,埃尼斯便幹脆請了一整天的假。他穿着自己最好的白底黑色寬條紋上衣,不時地來回踱步,一個勁兒朝布滿灰白色塵埃的街道上張望。阿爾瑪說,天實在太熱了,要是能找到保姆幫忙帶孩子,他們就可以請傑剋去餐館吃飯,而不是自己做飯。埃尼斯則回答他衹想和傑剋一起出去喝喝酒。傑剋不是個愛下館子的人,他說。腦海中浮現出那些擱在圓枕木上的冰涼的豆子罐頭,還有從罐頭裏伸出來的髒兮兮的湯匙。
下午晚些時候,雷聲開始隆隆轟鳴。那輛熟悉的緑色舊卡車駛入了埃尼斯的眼簾,傑剋從車上跳出來,一巴掌把翹起來的車尾拍下去。埃尼斯象被一股熱浪灼到了似的。他走出房間,站到了樓梯口,隨手關上身後的房門。傑剋一步兩臺階地跨上來。他們緊緊抓住彼此的臂膀,狠狠地抱在一起,這一抱幾乎令對方窒息。他們嘴裏念叨着,混蛋,你這混蛋。然後,自然而然地,就象鑰匙找對了鎖孔,他們的嘴唇猛地合在了一處。傑剋的虎牙出血了,帽子掉在了地上。他們的鬍茬兒紮着彼此的臉,到處都是濕濕的唾液。這時,門開了。阿爾瑪嚮外瞥了一眼,盯着埃尼斯扭麯的臂膀看了幾秒,就又關上了門。他倆還在擁吻,胸膛,小腹和大腿緊貼在一起,互相踩着對方的腳趾,直到不能呼吸纔放開。埃尼斯輕聲地,柔情無限地叫着“小寶貝”??這是他對女兒們和馬匹纔會用到的稱呼。
門又被推開了幾英寸,阿爾瑪出現在細窄的光帶裏。
他又能說些什麽呢。阿爾瑪,這是傑剋.崔斯特,傑剋,這是我妻子阿爾瑪。他的胸腔漲得滿滿的,鼻子裏都是傑剋身上的味道。濃烈而熟悉的煙草味兒,汗香味兒,青草的淡淡甜味兒,還有那來自山中的凜冽寒氣。“阿爾瑪,”他說,“我和傑剋四年沒見了。”好像這能成為一個理由似的。他目不轉睛地盯着她,暗自慶幸樓梯口的燈光昏暗不明。
“沒錯。”阿爾瑪低聲說,她什麽都看到了。在她身後的房間裏,一道閃電把窗子照得好象一條正在舞動的白床單,嬰兒開始哇哇大哭。
“你有孩子了?”傑剋說。他顫抖的手擦過埃尼斯的手,有一股電流在它們之間噼啪作響。
“兩個小丫頭。”埃尼斯說,“小阿爾瑪和弗朗仙。我愛死她們了。”
阿爾瑪的嘴角扯了扯。
“我有一個男孩。”傑剋說,“八個月大了。我在切爾德裏斯娶了個小巧可愛的德州姑娘,叫露玲。”他們腳下的地板在顫動,埃尼斯能夠感受到傑剋哆嗦得有多麽厲害。
“阿爾瑪,我要和傑剋出去喝一杯,今晚可能不回來了,我們想邊喝邊聊。”
“好。”阿爾瑪說。從口袋裏掏出一美元紙幣。埃尼斯猜測她可能是想讓自己帶包煙,以便早點回來。
“很高興見到你。”傑剋說。顫抖得像一匹精疲力盡的馬。
“埃尼斯。”阿爾瑪傷心地呼喚着。但是這並沒能使埃尼斯放慢下樓梯的腳步。他應聲道:“阿爾瑪,你要想抽煙,就去臥室裏我那間藍色上衣的口袋裏找。”
他們坐着傑剋的卡車離開了,買了瓶威士忌。20分鐘後就在西斯塔汽車旅館的床上翻雲覆雨起來。一陣冰雹砸在窗子上,隨即冷雨接踵而至。風撞擊着隔壁房間那不算結實的門,就這麽撞了一夜。
房間裏充斥着、煙草、汗和威士忌的味道,還有舊地毯與幹草的酸味,以及馬鞍皮革,糞便和廉價香皂的混合怪味兒。埃尼斯呈大字型攤在床上,精疲力竭,大汗淋漓,仍在喘息,還半着。傑剋一面大口大口地抽煙,一面說道:“老天,衹有跟你幹才會這麽爽。我們得談談。我對上帝發誓,我從來沒指望咱們還能再在一起……好吧,我其實這麽指望過,這就是我來這兒的原因,我早就知道會有這麽一天。我真恨不得插上翅膀飛過來。”
“我不知道你到底去了什麽鬼地方。四年了,我都要絶望了。我說,你是不是還在記恨我打你那一拳。”
“夥計。”傑剋說,“我去了德剋薩斯州,在那兒碰見了露玲。你看那椅子上的東西。”
在骯髒的桔紅色椅背上,安尼斯看到一條閃閃發光的牛仔皮帶扣。“你現在馴牛啦?”
“是啊,有一年我纔賺了***三千多塊錢,差點兒餓死。除了牙刷什麽都跟人藉過。我幾乎走遍了德州每一個角落,大部分時間都躺在那該死的貨車下面修車。不過我一刻也沒想過放棄。露玲?她是有幾個錢,不過都在她老爹手裏,用來做農業機械用具生意,他可不會給她一個子兒,而且他挺討厭我的。能熬到現在真不易……”
“你可以幹點兒別的啊。你沒去參軍?”粼粼雷聲從遙遠的東邊傳來,又挾着紅色的冠形閃電離他們而去。
“他們不會要我的。我椎骨給壓碎過,肩胛骨也骨折過,喏,就這兒。當了馴牛的就得隨時準備被挑斷大腿。傷痛沒完沒了,就像個難纏的*子。我的一條腿算是廢了,有三處傷。是頭公牛幹的。它從天而降,把我頂起來,然後摔出去八丈遠,接着開始猛追我,那傢夥,跑得真他媽快。幸虧有個朋友把油潑在了牛角上。我渾身零零碎碎都是傷,肋骨斷過,韌帶裂過。我爹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要發財得先去上大學,或者當運動員。像我這樣的,想賺點小錢衹能去馴牛。要是我玩兒砸了,露玲她爹一分錢都不會給我的。想清楚這一點,我就不指望那些不切實際的理想了。我得趁我還能走路出來闖闖。”
埃尼斯把傑剋的手拉到自己的嘴邊,就着他手裏的香煙吸了一口,又吐出來。“我過得也是跟你差不多的鬼日子……你知道嗎,我總是呆坐着,琢磨自個兒到底是不是……我知道我不是。我的意思是,咱倆都有老婆孩子,對吧?我喜歡和女人幹,但是,老天,那是另外一回事兒。我從來沒有想過和一個男人幹這事兒,可我手淫的時候總在沒完沒了地想着你。你跟別的男人幹過嗎?傑剋?”
“見鬼,當然沒有!”傑剋說。“你瞧,斷背山給咱倆的好時光還沒有走到盡頭,我們得想法子走下去。”
“那年夏天,”埃尼斯說,“我們拿到工錢各分東西後,我肚子絞痛得厲害,一直想吐。我還以為自己在迪布瓦餐廳吃了什麽不幹淨的東西。過了一年我纔明白,我是受不了身邊沒有你。認識到這一點真是太遲、太遲了。”
“夥計,”傑剋說。“既然這樣,我們必須得弄清楚下一步該幹什麽。”
“恐怕我們什麽也幹不了。”埃尼斯道。“聽說我,傑剋。我已經過了這麽多年這樣的生活,我愛我的丫頭們。阿爾瑪?錯不在她。你在德州也有妻有兒。就算時光倒流,咱們還是不能正大光明地在一起,”他朝自己公寓的方向甩了甩腦袋,“我們會被抓住。一步走錯,必死無疑。一想到這個,我就害怕得要尿褲子。”
“夥計,那年夏天可能有人看見咱們了。第二年六月我曾經回過斷背山??我一直想回去的,卻匆匆忙忙去了德州??喬.安奎爾在他辦公室對我說了一番話。他說:小子,你們在山上那會兒可找到樂子磨時間了,是吧?我看了他一眼。離開的時候,發現他車子的後視鏡上挂着一副比屁股蛋子還大的望遠鏡。”
其實,還有些事情,傑剋沒告訴埃尼斯:當時,喬斜靠在那把嘎嘎作響的木頭搖椅上,對他說:“崔斯特,你們根本不該得酬勞,因為你們鬍搞的時候讓狗看着羊群。”並且拒絶再雇傭他。他繼續說道:“是的,你那一拳真讓我吃驚,我怎麽也想不到你會打得這麽狠。”
“我上面還有個哥哥K.E,比我大三歲。這蠢貨每天都打我。我爹真煩透了我總是哭哭啼啼的。我六歲的時候,爹讓我坐好,對我說:埃尼斯,有麻煩,要麽解决,要麽忍受,一直忍到死。我說,可他比我塊兒頭大呀。我爹說,你趁他不註意的時候偷偷動手,揍疼他就跑,甭等他反應過來。我依計行事。把他弄進茅坑裏,或者從樓梯跳到他身上,晚上他睡覺的時候把枕頭拿走,往他身上粘髒東西……這麽折騰了兩天之後,K.E再也不敢欺負我了。這件事兒的教訓就是,遇上事兒,廢話少說,趕快搞定。”
隔壁電話鈴響了起來,一直響個不停,越來越高亢,接着又嘎然停止。
“哼,你甭想再打到我。”傑剋說。“聽着,我在想,如果我們可以在一起開個小農場,養幾頭母牛和小牛,還有你的馬,那日子該有多滋潤。我跟你說,我再也不去馴牛了,我再也不幹那斷老二的活兒了,我可不想把骨頭都給拆散了。聽見我的計劃了嗎,埃尼斯,就咱倆。魯玲他爹肯定會給我錢,多多少少會給點……”
“不不不,這不是個好法子,我們不能那麽幹。我有自己的生活軌道,我不想捅婁子。我也不想變成我們有時候會看到的那種人。我不想死。以前,我們傢附近有兩個人??厄爾和瑞奇??開了爿農場。爸爸每次經過都要對他倆側目而視。他們是所有人的笑柄,儘管倆人都又英俊又結實。我九歲的時候,他們發現厄爾死在灌溉渠裏。是被人用輪胎撬棍打死的,他們拖着他的**滿世界轉,直到把那玩意兒給扯斷了。他全身血肉模糊的,像一攤西紅柿,鼻子都被打得稀巴爛。”
“你看見啦?”
“我爹讓我看的,他帶我去看的。我和K.E。我爹笑個不停。老天,他要是還活着,看見咱們這樣,也會拿棍子把咱倆整死!兩個男人一起過?不,我覺得咱倆倒是可以過段時間聚一次……
“多久一次?”傑剋說。“***四年一次怎麽樣?”
“不,”埃尼斯說。忍着不去爭辯。“我***想起你明天早晨就得走而我得回去工作就生氣。但是,碰上麻煩,要麽解决,要麽忍受。操!我經常看着街上的人問自己,別人會這樣嗎?他們會怎麽做?”
“在咱們俄懷明不能有這種事,要是真發生了,我不知道他們會怎麽做,也許去丹佛。”傑剋說。他坐起來,轉過身。“我不想怎麽着,操,埃尼斯,就幾天。我們離開這,立刻走,把你的東西扔到我的後車廂,咱們動身到山裏去。給阿爾瑪打電話告訴她你要走了。來吧,埃尼斯,你剛把我幹得夠嗆,現在你得補償我。來吧,不會出事兒的。
隔壁房間那空洞的電話鈴再度響起,好像要應答它似的,埃尼斯拿起桌邊的電話,撥通了傢裏的號碼。
埃尼斯和阿爾瑪之間,有什麽東西正在慢慢腐爛。並沒什麽真正的矛盾,但距離卻越來越遠。阿爾瑪在雜貨店當店員。她不得不出來工作,這才能把埃尼斯賺的錢存下來。阿爾瑪希望埃尼斯用,因為她怕再懷孕。但是他拒絶了,說你要是不想再給我生孩子我就不要你了。她小聲嘟囔:“你要是能養得起我就生。”心裏卻在想,你喜歡幹的那事兒可生不出孩子來。
她心裏的怨懟與日俱增:她無意中瞥見的那個擁抱;他每年都會和傑剋.崔斯特出去兩三回,卻從不帶她和孩子們度假;他不愛出門也不愛玩兒;他老是找些報酬低,耗時長的粗重活幹;他喜歡挨墻睡,一沾床就開始打呼;他就是沒辦法在縣城或電力公司找份長期的體面差事;他使她的生活陷入了一個無底黑洞……於是,在小阿爾瑪9歲,弗朗仙7歲的時候,她和埃尼斯離婚,嫁給了雜貨店老闆。
埃尼斯重操舊業,這個農場幹幹,那個農場呆呆,沒掙多少錢,不過倒是挺自在。想幹就幹,不想幹就辭職,到山裏呆上一陣子。他衹有一點點被背叛的感覺,不過也不是很在意。每次跟阿爾瑪和她的雜貨店老闆以及孩子們一起過感恩節,他都會表現出輕鬆的樣子。坐在孩子們中間,講馬兒的故事,說說笑話,盡量不顯得像個失意老爹。
吃過餡餅後,阿爾瑪把他打發到廚房裏,一邊刷盤子一邊說自己擔心他,說他應該考慮再婚。他看到她懷孕了。大約四五個月了,他估計。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他斜靠着櫃櫥說,覺得這房間好小。
“你現在還跟傑剋.崔斯特出去釣魚嗎?”
“有時候會去。”他覺得她要把盤子上的花紋都擦掉了。
“你知道麽?”她說。從她的聲音裏,他預感到有些不對勁。“我以前老是奇怪,你怎麽從來沒帶一條半條鮭魚回來過,你總是說你抓了好多啊。於是,在你又要出去釣魚的前一天晚上,我打開了你的魚籃子。五年前的價格簽還在那兒挂着呢。我用繩子綁了根紙條係在籃子裏。上面是這麽寫的:嗨,埃尼斯,帶些魚回來。愛你的阿爾瑪。後來你回來了,說你們抓了一堆魚,然後吃了個精光,記得不?我後來找了個機會打開籃子,看見那張紙條還綁在那兒,繩子連水都沒沾過。”仿佛為了配合“水”這個詞的發音似的,她擰開水竜頭,衝洗着盤子。
“這也證明不了什麽嘛。”
“別扯謊了,別把我當傻子,埃尼斯。我知道那是怎麽回事兒。傑剋.崔斯特是吧?都是那個下流的傑剋,你跟他……”
她戳到了他的痛處,他一把抓住她的手腕。她的眼淚痛得涌出來,盤子掉在地上摔個粉碎。
“閉嘴!”他說,“管好你自己的事兒吧,你根本什麽都不明白!”
“我要喊比爾了!”
“隨你的便,你儘管喊啊。我要讓他在地板上吃屎,還有你!”他猛地又一扭,她的手腕立刻火燒火燎地痛起來。他把帽子嚮後一推然後重重甩上了門。那天晚上他去了黑藍鷹酒吧,通宵買醉,還狠狠打了一小架。
之後很長時間,他都沒有去看自己的女兒。他想過幾年她們就能明白他的感受了。
他們都已不再青春年少。傑剋的肩膀和屁股上都堆滿了肉。埃尼斯還像晾衣竿兒那麽瘦,一年四季穿着破靴子、牛仔褲和襯衫,衹有在天冷的時候纔會加一件帆布外套。歲月使他的眼皮兒都耷拉下來,斷過又接好了的鼻梁彎得像衹鈎子。
年復一年,他們跨越高原,穿過峽𠔌,在崇山峻嶺之間策馬放牧。從大角山到藥弓山,從加勒廷山南端到阿布薩羅卡斯山,從花岡山到夜梟灣,?還有橋梁般的特頓山脈。他們的足跡直至佛瑞茲奧特山、費雷斯山、響尾蛇山和????河山脈。他們還曾兩度造訪風河山。還有馬德雷山脈、範特雷山、沃什基山、拉臘米山??但是再也不曾回過斷背山。
後來,傑剋的德州嶽父死了。露玲接手了她爹的農牧機械生意,開始展示出經商的手腕兒。傑剋稀裏糊塗地挂了個經理的頭銜,成日價在牲口和機械展銷會之間晃蕩來晃蕩去。他有了些錢,不過都雜七雜八地花掉了。說話也帶上了點兒德州口音,比如把“母牛”說成“木牛”,把“老婆”說成“撈婆”。他將前面的大牙給磨平了,鑲了鑲,倒也沒多疼。還留上了厚厚的唇髭。
1983年5月,他們在幾處結冰的高山湖泊邊過了幾天冷日子。接着便打算穿過黑耳斯圖河。
一路前行。天氣雖然晴好,水流卻湍急幽深,岸邊的濕地泥濘難走。他們闢出一條狹窄的道路,趕着馬穿過了一片小樹林。傑剋的舊帽子上還插着那根鷹羽。他在正午的烈日下擡起頭,嗅着空氣裏的樹脂芬芳,還有幹樹葉和熱石頭的氣味兒。馬蹄過處,苦刺柏紛紛歪倒零落。埃尼斯用他那飽經風霜的眼睛嚮西了望,但見一團濃雲將至未至。頭上的青天依然湛藍深邃,就像傑剋說的,他都要淹死在這一片蔚藍之中了。
大約三點鐘,他們穿過一條羊腸小道,來到了東南面的山坡上。此處春日正暖,冰雪漸消。流水潺潺,奔嚮遠方。二十分鐘之後,他們被一頭覓食的黑熊給嚇了一跳。那熊朝他們滾過來一根圓枕木,傑剋的馬驚得連連後退,暴跳如雷。傑剋喝道:“籲……”又拉又拽的費了好半天勁兒。埃尼斯的馬也是又踏又踩又打響鼻兒,不過好歹還算鎮定。黑熊倒給嚇壞了,一路狂奔逃進森林。步履沉重,地動山搖。
茶褐色的河水,帶着融化的積雪,匯成一股急流,撞擊在山石上,濺起朵朵水花,形成漩渦逆流。河堤上楊柳微動,柳絮輕?,好似漫天飛舞的淡黃色花瓣。傑剋跳下馬背,讓馬飲水。自己則掬起一捧冰水,晶瑩的水滴從他指間滑落,濺濕了他的嘴唇和下巴,閃閃發亮。
“別那麽做,會發燒的。”埃尼斯說道。接着又說:“真是個好地方啊。”河岸上有幾座陳舊的狩獵帳篷,點綴着一兩處篝火。河岸後面隆起一面草坡,草坡四周黑鬆環繞,地上還有一些幹木頭。他們默不做聲地安營紮寨,然後把馬牽到坡上去吃草。傑剋打開一瓶威士忌,喝了一大口,又深深吐了口氣,說道:“威士忌正是我兩件寶貝之一。”然後把瓶子蓋好,拋給了埃尼斯。
到了第三天,不出埃尼斯所料,那塊雨雲果然挾着風,夾着雪片,灰蒙蒙地從西面涌來。過了一個小時,風雪漸緩,化作了溫柔的春雪,空氣變得潮濕而厚重。夜更深更冷了,他們上上下下地搓着自己的關節,篝火徹夜不滅。傑剋駡駡咧咧地詛咒着天氣,拿根棍子翻動着火堆,一個勁兒地換臺,直到把收音機折騰得沒了電。
埃尼斯說他和一個在狼耳酒吧打零工的女人搞上了??他如今在西格諾給斯圖特埃米爾幹活??不過也沒什麽結果,因為那女的有的地方不太招他待見;傑剋則說他近來和切爾德裏斯公路邊上一傢牧場的老闆娘有一腿。他估計總有那麽一天,露玲或者那戴緑帽子的老公會宰了他。埃尼斯輕輕笑駡道“活該”。傑剋又說他一切都還好,就是有時候想埃尼斯想得發瘋便忍不住要拿起鞭子抽人。
馬兒在暗夜的火光中嘶鳴。埃尼斯伸臂摟住傑剋,把他擁進懷裏。他說他大概一個月見一次女兒,小阿爾瑪17歲了,靦腆害鱢,長得跟他似的又瘦又高,弗朗仙則是個瘋丫頭。傑剋把冰涼的手擱在埃尼斯大腿中間,說擔心自傢兒子有閱讀障礙什麽的,都已經十五歲了,什麽都不會念。露玲硬是不承認,非說孩子沒事兒??有錢頂個屁用。
“我曾經想要個小子,”埃尼斯邊說邊解開紐扣,“沒想到上天註定是嶽父命。”
“我兒子閨女都不想要,”傑剋說,“操!這輩子我想要的偏偏都得不到。”他說着把一截朽木扔進了火堆裏,火星子和他們那些絮絮叨叨的廢話情話一起四下裏飛濺,落在他們的手上、臉上。就這樣,他們又一次滾倒在髒兮兮的土地上。這麽多年以來,在他們屈指可數的幾次幽會當中,有一點從來不曾改變:那就是時間總是過得太快,總是不夠用,總是這樣。
一兩天之後,在山道的起點處,馬匹都被趕上了卡車。埃尼斯要動身回西格諾去了,傑剋則要回賴特寧平原看他爹。埃尼斯靠着車窗,對傑剋說:他已經把回程推遲了一周,得等到十一月份鼕牧期開始之前,牲口們都被運走之後,他才能再次出來。
“十一月?!那八月呢?咱們不是說好了八月份抽個十來天在一起的?老天爺,埃尼斯,你為什麽不早點說,你***一個禮拜屁都不放一個!為什麽我們非得挑那種凍死人的鬼天氣啊?不能這樣下去了,幹嗎不去南方?我們可以去墨西哥啊。”
“墨西哥?傑剋,你知道的,我不能去那麽遠的地兒。我八月一整月都得打包,這纔是八月份該幹的事。聽着,傑剋,咱們可以十一月去打獵,逮它一頭大麋鹿。我看看還能不能藉到羅爾先生那個小屋子,咱們那年在那兒多開心。”
“嘿,夥計,我可***開心不起來。老是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你以為你是誰?”
“傑剋,我得工作??以前我倒是可以拍拍屁股就走人。你有個有錢的老婆,有份好工作,你已經忘記當窮光蛋的滋味兒了。你知道養孩子有多難嗎?這麽多年來我不知道花了多少錢,以後還得花更多。讓我跟你說,我不能扔掉這個飯碗。而且那時候我真走不開,母牛要産仔,且有得忙呢。斯圖特埃米爾很麻煩,他因為我要遲回去一星期可沒少為難我。我不怪他,我走後他連個囫圇覺都甭想睡。我跟他講好了,八月份我不走??你能說出什麽更好的法子來嗎?”
“我從前說過。”傑剋的聲音苦澀,帶着抱怨。
埃尼斯默然不語,緩緩站直身子,輕輕摸了摸自己的額頭。一隻馬在車上跺腳。他走嚮自己的卡車,把手放在車廂上,說了些衹有馬兒才能聽見的話,接着慢慢地走回來。
“你去過墨西哥了,傑剋?”墨西哥那種地方他聽說過,他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弄個水落石出。
“去過怎麽着,有***什麽問題嗎?”這個話題時隔多年又再度被提起,有點兒遲,也有點兒突然。
“我總有一天得跟你說說這事兒,傑剋,我可不是傻瓜。我現在是不知道你幹了什麽,”埃尼斯說,“等我知道了你就死定了。”
“來啊,你倒是試試看,”傑剋說,“我現在就能跟你說:我們本來可以一起過上好日子,那種真正的好日子。但你不肯,埃尼斯,所以我們有的衹是一座斷背山,全部的寄托都在斷背山。小子,要是你以為還有別的什麽,那我告訴你,這就是***全部!數數二十年來我們在一起的日子,看看你是怎麽象拴狗一樣拴住我的。你現在來問我墨西哥,還要因為你想要幹又不敢幹的事兒殺了我?你不知道我過得多糟糕!我可不是你,我不願意一年一兩次在這種見鬼的高山上偷偷摸摸地幹。我受夠了,埃尼斯,你這個該死的****,我真希望我知道怎麽才能離開你!”
就象是鼕天裏突然迸發的熱氣流,這麽多年來他們之間從不曾說出口的感受??名分,公開,恥辱,罪惡,害怕……統統涌上心頭。埃尼斯的心被狠狠地擊中了。他面如死灰,表情扭麯,閉上了眼睛。雙拳緊握,兩腿一軟,重重地跪在地上。
“天啊,”傑剋叫道,“埃尼斯?”他跳下卡車,想看看埃尼斯是心髒病犯了還是給氣壞了。埃尼斯卻站起身,像個衣架子似的,直挺挺地嚮後退去。他爬上卡車,關上車門,又蜷縮了起來??他們仍舊是在原地打轉,沒有開始,沒有結束,也沒有解决任何問題。
讓傑剋.崔斯特一直念念不忘卻又茫然不解的,是那年夏天在斷背山上埃尼斯給他的那個擁抱。當時他走到他身後,把他拉進懷裏,充滿了無言的、與性愛無關的喜悅。
當日,他們在篝火前靜立良久,紅彤彤的火焰搖曳着,把他倆的影子投在石頭上,渾然一體,宛如石柱。衹聽得埃尼斯口袋裏的懷錶滴答作響,衹見火堆裏的木頭漸漸燃成木炭。在交相輝映的星光與火光中,埃尼斯的呼吸平靜而綿長,嘴裏輕輕哼着什麽。傑剋靠在他的懷裏,聽着那穩定有力的心跳。這心跳仿佛一道微弱的電流,令他似夢非夢,如癡如醉。直到埃尼斯用從前母親對自己說話時常用的那種輕柔語調叫醒了他:“我得走了,牛仔。你站着睡覺的樣子好像一匹馬。”說着搖了搖他,便消失在黑暗之中。傑剋衹聽到他顫抖着說了聲“明兒見”,然後就聽到了馬兒打響鼻的聲音和馬蹄得得遠去之聲。
這個慵懶的擁抱凝固為他們分離歲月中的甜蜜回憶,定格為他們艱難生活中的永恆一刻,樸實無華,由衷喜悅。即使後來,他意識到,埃尼斯不再因為他是傑剋就與他深深相擁,這段回憶、這一刻仍然無法抹去。又或許,他是明白了他們之間不可能走得更遠……無所謂了,都無所謂了。
埃尼斯一直都不知道傑剋出了意外,直到數月之後,他寄給傑剋的明信片被蓋上“收件人已故”的戳記退了回來。於是他撥通了傑剋在切爾德裏斯的號碼??這號碼他衹打過一次,那還是在和阿爾瑪離婚之前。當時傑剋誤會了他的意思,驅車120英裏匆匆趕來卻一無所獲。
沒事兒的,傑剋一定會聽電話,他必須聽??但是傑剋並沒有,接電話的是露玲。當他問起傑剋的死因時,露玲說當時卡車輪胎突然爆裂,爆炸的碎片紮進了傑剋的臉,撞碎了他的鼻子和下巴,把他砸暈了過去。等到有人發現時,他已經死在了血泊之中。
不,埃尼斯想,他肯定也是給人用棍子打死的。
“傑剋常提起你,”她說。“你是他釣魚的夥伴還是打獵的夥伴來着?你瞧,我不太清楚你的姓名和住址。傑剋總喜歡把他朋友的地址記在腦袋裏??出了這種事兒真可怕,他纔39歲。”
巨大的悲傷如北方平原般籠罩住了他。他不知道這究竟怎麽回事兒,到底是意外還是人為。血卡在傑剋的嗓子裏,卻沒人幫他翻一翻身。在狂風的低吼中,他仿佛聽到鋼鐵刺穿骨頭的聲音,看到輪胎的金屬圈砸碎了傑剋的臉。
“他埋在哪兒?”他真想破口大駡:這娘們兒就讓傑剋死在了那樣一條土路上。
那細細的德州口音從電話裏傳來:“我們給他立了塊碑。他曾經說過死後要火化,然後把骨灰撒在斷背山上,我也不知道那是什麽地方。按照他的願望,我們火葬了他。我留下了一半骨灰,另一半給了他傢人,他們應該知道斷背山在哪。但是,你也知道傑剋,斷背山大概衹是他憑空想象的地方,一個藍知更鳥聲聲吟唱,威士忌暢飲不衰的地方。”
“有一年夏天,我們在那裏放羊。”埃尼斯幾乎說不出話來。
“哦,他總說那是他的地盤。我還以為他是喝醉了,威士忌喝多了。他經常喝。”
“他的傢人還住在賴特寧平原麽?”
“是的,他們生生世世都住在那裏。我從沒見過他們,他們也沒來參加葬禮。你要是能聯繫他們,我想他們會很高興幫助傑剋完成遺願。”
她無疑是彬彬有禮的,但那細細的聲音卻冷如冰霜。
去賴特寧平原的路上要經過一座孤零零的村莊,每隔8到10英裏就能看到一處荒涼的牧場,房子伫立在空蕩蕩的草堆中,籬笆東倒西歪。其中一個信箱上寫着:約翰.C.崔斯特。農場小得可憐,雜草叢生。牲口離得太遠,他看不清楚它們長得怎麽樣,衹覺得都黑乎乎、光禿禿的。一條走廊,一幢褐色的泥房子,四個房間,上層兩間,下層兩間。
埃尼斯和傑剋的老爹坐在廚房的餐桌旁。傑剋的母親,身形矮胖,步履蹣跚,好像剛做完手術。她說:“喝杯咖啡吧?要不吃塊櫻桃蛋糕?”
“謝謝,夫人。我要杯咖啡就好,我現在吃不下蛋糕。”
傑剋他爹卻一直悶聲不響地坐着,雙手交疊放在塑料桌布上,怒氣衝衝地盯着埃尼斯,一副“我什麽都知道”的模樣。他相貌尋常,長得像池塘裏的大頭鵝。他從這兩位老人身上找不到半絲傑剋的影子,衹好深深地嘆了口氣。
“對傑剋的事,我難過極了……說不出的傷心。我認識他很久了。我來是希望你們能讓我把傑剋的骨灰帶到斷背山。傑剋的太太說這是他的願望。如果你們同意,我很樂意代勞。”
一片沉默。埃尼斯清了清嗓子,但什麽也沒說。
老爹開口了。他說:“我跟你說,我知道斷背山在哪兒。他大概也知道自己不配埋在祖墳裏。”
傑剋的母親仿佛沒聽到這話,說,“他每年都回來,即使結了婚又在德州安了傢也還是那樣,他一回來就幫他爹幹活,整個星期都在忙,修大門啊,收莊稼啊,什麽都幹。我一直保留着他的房間,跟他還是個小男孩那會兒一模一樣。要是你願意,可以去他房間看看。”
那老爹生氣地接口:“我看沒必要。傑剋老是念叨?‘埃尼斯.德.瑪爾’,還說‘我總有一天會把他帶來,我們一起打理爹的農場’。他還有好多好多半生不熟的主意,都是關於你倆的。蓋個小屋,經營農場,賺大錢……今年春天他帶回另外一個人來,說是他在德州的鄰居。他還說要和他那德州老婆分手回這兒來呢。反正他那些計劃沒一個實現的。”
埃尼斯現在知道了,傑剋一準兒是給人打死的。他站起來,說‘我一定得看看傑剋的房間’,說這話的同時想起了傑剋和他爹之間的一件往事:傑剋的是彎的,但他爹不是。這種生理上的不一致讓做兒子的很是睏擾。有那麽三五次,傑剋在厠所裏待着不出來,解開褲子紐扣,估量着馬桶和那玩意兒的位置,結果尿得滿地都是。這可把他爹氣壞了,簡直是勃然大怒(傑剋當時回憶說):“老天爺,他差點兒宰了我。把我往洗澡盆上撞,用皮帶抽我,對我大吼:你想知道尿了一地是啥滋味嗎?讓我來告訴你!接着他就把那東西抽出來朝我身上尿,淋了我滿頭滿臉。然後扔了塊毛巾給我,讓我擦幹淨地,又命令我把衣服脫了洗幹淨,還有毛巾,也得洗幹淨。從那時起,我突然發現我跟他不一樣,那種不一樣,就像缺了衹耳朵或者燙了個烙印一樣明顯。從那之後,他就沒再正眼看過我。”
陡峭蜿蜒的樓梯把埃尼斯帶進了傑剋的臥室。房間又小又熱,下午的陽光從西窗傾瀉進來,把一張窄小的男孩床逼進墻角。一張墨跡斑斑的桌子,一把木椅子,一桿雙筒槍挂在床頭手工製作的槍架上。窗外,一條碎石路嚮南延伸,他驀然想起,傑剋小時候就衹認得這一條路。床邊貼着一些從舊雜志上剪下來的照片,照片上那些黑頭髮的電影明星,都已經褪色發黃。埃尼斯聽到傑剋的媽媽在樓下燒開水、灌滿水壺、又把它放回爐子,同時在和傑剋的老爹小聲兒嘀咕。
臥室裏的衣櫥,其實就是一個淺淺的凹槽,架着根木棍。一條褪色的布簾子把它跟整個房間隔離開來。衣櫃裏挂着牛仔褲,仔細燙過,並且折出筆直的褲綫。地上放着雙似曾相識的破靴子。衣櫥最裏面,挂着一件襯衣。他把衣服從釘子上摘下來,認出那是傑剋在斷背山時曾穿過的。袖子上已經幹涸的血跡卻是埃尼斯的??在斷背山上的最後一天,他們扭打的時候,傑剋用膝蓋磕到了埃尼斯的鼻子,血流得他們兩個身上都是,大概也流在了傑剋的袖子上。但埃尼斯不能肯定,因為他還用它包過折斷翅膀的野鴿子。
那襯衣很重。他這纔發現裏面還套着另外一件,袖子被仔細地塞在外面這件的袖子裏。那是埃尼斯的一件格子襯衣,他一直以為是洗衣店給弄丟了。他的髒襯衣,口袋歪斜,扣子也不全,卻被傑剋偷了來,珍藏於此。
兩件襯衣,就象兩層皮膚,一件套着另一件,合二為一。他把臉深深埋進衣服纖維裏,慢慢地呼吸着其中的味道,指望能夠尋覓到那淡淡的煙草味,那來自大山的氣息,以及傑剋身上獨特的汗香。然而,氣味已經消散,唯有記憶長存。斷背山的綿綿山巒之間,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它什麽都沒留給他,卻永遠在他心底。
最終大頭鵝老爹也不肯把傑剋的骨灰給他:“告訴你,他得埋在自傢的祖墳裏。”傑剋的媽媽用削皮器削着蘋果,對他說:“你可得再來啊。”
回去的路上,埃尼斯顛簸着經過村裏的墓地。那衹不過是一小塊林間空地,鬆鬆垮垮地圍着柵欄。有幾座墓前擱着塑料假花。埃尼斯不知道傑剋的墓是哪一座,不知道他被埋在這片傷心平原的哪個角落。
幾個星期後的一個周六,他把斯圖特埃米爾傢那些髒毯子扔上卡車,拉到洗車處,用高壓水槍衝洗。在工人們將洗幹淨的濕毯子往車上搬的空當兒,他走進了辛吉斯禮品店,開始忙着挑選明信片。
“埃尼斯,你這是找什麽呢?”玲達.辛吉斯問他,順手把用過的咖啡濾紙扔進了垃圾筒。
“斷背山的風景明信片。"
“在弗裏蒙特的那座?”
“不是,北面那座。”
“我沒進這種明信片,不過我可以把它列在進貨單上,下次給你進上一百張,反正我也得進點兒明信片。”
“一張就夠。”
明信片到了,三十美分。他把它貼在自己車裏,四個角用黃銅大頭釘釘住。又在下面敲了跟鐵釘,拿鐵絲衣架把傑剋和他的襯衣挂了起來。他後退幾步,端詳着套在一起的兩件襯衣,淚水奪眶而出,刺痛了他的雙眼。
“傑剋,我發誓……”他說。儘管傑剋從沒要求過他發什麽誓,傑剋自己就不是一個會發誓的人。
從那時起,傑剋開始出現在他的夢裏。還像初次見面時那樣,頭髮捲麯,微笑着,露出虎牙。他也有夢到那些放在枕木上的豆子罐頭和從罐頭裏伸出來的湯匙柄。形狀象畫,顔色也很怪異,使他的夢境顯得又滑稽又色情。湯匙柄還會變成輪胎撬棍……一覺醒來,他有時傷心,有時高興。傷心的時候枕頭會濕,高興的時候床單會濕……
他知道發生了什麽事,卻無法相信它。到如今已經回天乏力,於事無補,衹好默默承受。
(完)
11月,北方的秋天一如兩年前,那個南方城市的鼕天,吹着涼風,中午有暖暖的黃色太陽挂在頭上,仰着頭迎着光,分外的溫暖。中午休息的時候,站在樓外的小徑上,低頭看路邊盛開的花,不知從哪扇窗戶傳來了一陣任賢齊的歌。這是很久以前喜歡的歌聲,他寬厚的嗓音和認真的表情都曾經讓我感動。而多久沒有聽這些煽情的歌,日子平淡了多久了,我也說不清。就好象在這陽光下,我常常恍惚着,不知道時間的流動。
下午,沒什麽事。我又看了一遍你發給我的故事《我愛你,如果你愛我》。房間裏很安靜。燈整日亮着,看不出天色變化,不冷,沒有風。我看的很慢,故事寫的極好,流暢自然,象一部電影故事,我仿佛都可以看見那些有星光海水的日子,看見她們的快樂和憂傷,聽見有人在說話,小凡說“今夜的月亮和星星作證,林木秀,我愛你。”
《我愛你,如果你愛我》是一部同志小說中少見的喜劇。說它是喜劇,其實是種藉代。它並非讓你感到好笑。而是自然真摯的感情在經過憂鬱和懷疑後,終於可以達到面對和擁有。即兩情相悅。異性之間常會有這樣的溫情,街頭相擁而過的男女,咖啡屋裏竊竊私語的情人,他們因少了世俗和自己的障礙而更容易得到簡單直接的愛情,得到兩人靠在一起擁抱的溫暖。而這一切在同性之間有着遙不可及的距離,一旦得到,就仿佛是夢境。於是,木秀在得到小凡的愛之後說“今天發生的一切,好得讓人不相信是真的,象做夢一樣。小凡,我擔心。”
我不否認,我的心底藏着很多懷疑和恐懼。我知道你明白的,所以讓我看這個故事。是告訴我一些希望嗎?是想讓我看見木秀的話嗎?“事實是沒有絶對的答案。我重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否同志,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重要。”是說,我們該勇敢一點,面對真相,面對自己的感情嗎?
我對你說過,看完故事後,我的手是冰涼的。我久久不能說話,包括現在,我說出這些也完全無法表達自己心裏的意思。一切都是自然的,一切都是真實的,真實到裏面的許多感受就如同身受。感情自然流動,無法抑製。而旁觀的我們又能說什麽呢?
人不是衹是面對疼痛面對打擊纔會木然呆立,有時看見幸福也是如此。感動無與言表,於是我衹能久久的握着自己的手,握着我的冰涼,在人們的視綫之外發呆,感到疼痛。
兩年前的秋天,我的手是熱的。我從小活潑好動,帶給別人的總是熱氣。到了鼕天,朋友都喜歡拉我的手,因為好溫暖。陽光日復一日的照耀着漸漸幹枯的季節,我和她是好朋友,一切還沒有開始,我不知道我在愛,她也不知。我們常常牽着手在鼕天的街道上曬太陽,風吹起她的長發,我揮手幫她撥開,日子如此簡單而快樂。
我們一起聽歌。有時她聽我唱。她喜歡王菲的《執迷不悔》,她的倔強一如歌裏的表達。她有傷痕。她的手是冰涼的。我希望可以溫暖她。我喜歡任賢齊。喜歡他的情深。有天她對我說,聽太多這樣的歌不好,會影響情緒。我說不會,裏面有很多現實裏沒有的溫情。真的有。
她住四樓。我下了課順路就會上去玩。她有時不在。我就和別的女孩子聊天。我們都是好朋友。樓梯很暗,我總是一口氣跑上去,一邊還唱着歌。她們常常笑我。說人未到歌就到了。那時流行任賢齊的《傷心太平洋》,我都喜歡。但她知道我最喜歡哪首歌。
“我愛你,你愛我,不要變,行不行,不多聽,不多看,衹認定這份感情。誰愛我,誰愛你,都不變,行不行,讓未來象從前,風平浪靜,永遠都盡全力捍衛相愛的權利”
我總是沒事就亂唱歌。有時她們聽到了什麽歌,會忽然笑,呀,這不是你的歌嗎?她也笑。我知道她會喜歡聽這樣的歌。她有時冷漠。她說怎麽會不變呢?不要變,行不行?不要變。那時,我衹是全心的希望,卻不知道,這世上,有太多的問題永遠沒有人回答。也不會有答案。比如,誰愛我,誰愛你,都不變,行不行?行嗎?不行嗎?
整個八月,日子過的如同天氣一樣黏黏糊糊,汗始終流着。我不想動,也不想改變。到了晚上,有時一個人在街上走走,看着滿街匆匆的人,一地的垃圾,冒着黑煙的公共汽車,和閃爍的霓虹,無意識的亂走。一夜,在路邊的一傢小書店,看見了張愛玲的《十八春》。看過《半生緣》,看過《十八春》,不知道為什麽還是想看。
張愛玲是個奇異的女子,她筆下的蒼涼是那個變成發黃照片的年代獨有的麯調。一切都是新的,一切又都來不及了。於是愛也染上了悲調。“自從遇見了他,她就變的很低很低,跌落到了塵埃裏,開出花朵。”初讀的時候並不懂。後來,有一日看着離自己很近的人,忽然想到這句話。竟呆住了。不知她心中隱藏着怎樣緊張和惶恐,還有快樂。即使面對她,跌落到塵埃裏,也是快樂。
世均和曼貞在一起的時候,他的心裏是怎樣的快樂,張愛鈴藉他的想法說,世間相愛的人很多,可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仍覺得難以置信。自己愛着的人,在這茫茫人海中剛好也愛着自己。就那麽兩個孤零零的人,彼此愛着。象一個奇跡。 極美的時刻,我們並不能快樂,而是害怕和懷疑,不衹是走的最快的總是最美的時光,還怕眼前的過於美麗的光綫不過是夜空中的煙火。一切都來不及,一切都那麽無法把握。
房間裏常常很暗。是我不太喜歡到強烈的陽光下。我抱着書,安靜的看着,汗一直流。有時哭了。昏暗的光綫裏,我就帶着一臉的水迷迷糊糊的分不清自己是在過去的年代裏,還是在現實中。感情在淡漠的語言裏不動聲色的訴說,都是蒼涼,都是故事,都是歲月中無法預知的錯過。
其實我想對你說,世間多的是幸福的人,而幸福真的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卻是難以置信的。那麽多的人,我愛的是你,你也恰恰剛好愛着我,不多不少,不是別人。然後我們可以在一起,我可以問你“不要變,行不行”。沒有疑慮,沒有恐懼,沒有害怕,衹有真情。人和人之間的感情。這些其實衹要是在愛情中,無論男女,同性異性,都是奇跡。那時侯,我不要我們會分開,不要錯過,不要吵鬧,不要十八年的等待和誤會。
〈我愛你,如果你愛我〉是這樣的奇跡,每個愛着和被愛着的人都是這樣的奇跡。王小波說,人在愛着,同時又被愛着的時候最幸福。而我們這樣的人,因為更多的障礙,幸福是如此遙遠,所以,如果得到,更顯可貴。
然而生活依然沿着它本來的方向延續。也許該有所期待,或者去相信奇跡。
你對我說,別再追究過去了。
其實回憶有時代表遺忘。很多暗淡的日子我已經記不起來了。人在歲月裏慢慢衝刷,最初是什麽,而現在是什麽,沒有人能說的清。在oicq上遇見好友影的時候,我問她,你現在好點了嗎?她笑,說,其實衹有在給你寫信的時候,我的腦子纔想到那些,感到難受。而更多的時候,是沒有那些情緒的。我打了三個字“都一樣”。
如果你看見我的字,認為我是個憂傷的人。那是不對的。因為回憶在我想的時候纔會出現,憂傷也是如此,有時也是表現。很多東西我已經記不起來了,真的記不起來了。於是,沒有疼痛,沒有難過,沒有哀傷,事實上,在我真實的生活裏,這些東西如同歌麯裏的悲情一樣,離的很遠很遠,聽聽而已。
我現在衹說,我曾在別人的故事裏流過自己的淚,一滴,很快就不見了。
如果我愛你,你能愛我嗎?
下午,沒什麽事。我又看了一遍你發給我的故事《我愛你,如果你愛我》。房間裏很安靜。燈整日亮着,看不出天色變化,不冷,沒有風。我看的很慢,故事寫的極好,流暢自然,象一部電影故事,我仿佛都可以看見那些有星光海水的日子,看見她們的快樂和憂傷,聽見有人在說話,小凡說“今夜的月亮和星星作證,林木秀,我愛你。”
《我愛你,如果你愛我》是一部同志小說中少見的喜劇。說它是喜劇,其實是種藉代。它並非讓你感到好笑。而是自然真摯的感情在經過憂鬱和懷疑後,終於可以達到面對和擁有。即兩情相悅。異性之間常會有這樣的溫情,街頭相擁而過的男女,咖啡屋裏竊竊私語的情人,他們因少了世俗和自己的障礙而更容易得到簡單直接的愛情,得到兩人靠在一起擁抱的溫暖。而這一切在同性之間有着遙不可及的距離,一旦得到,就仿佛是夢境。於是,木秀在得到小凡的愛之後說“今天發生的一切,好得讓人不相信是真的,象做夢一樣。小凡,我擔心。”
我不否認,我的心底藏着很多懷疑和恐懼。我知道你明白的,所以讓我看這個故事。是告訴我一些希望嗎?是想讓我看見木秀的話嗎?“事實是沒有絶對的答案。我重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否同志,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重要。”是說,我們該勇敢一點,面對真相,面對自己的感情嗎?
我對你說過,看完故事後,我的手是冰涼的。我久久不能說話,包括現在,我說出這些也完全無法表達自己心裏的意思。一切都是自然的,一切都是真實的,真實到裏面的許多感受就如同身受。感情自然流動,無法抑製。而旁觀的我們又能說什麽呢?
人不是衹是面對疼痛面對打擊纔會木然呆立,有時看見幸福也是如此。感動無與言表,於是我衹能久久的握着自己的手,握着我的冰涼,在人們的視綫之外發呆,感到疼痛。
兩年前的秋天,我的手是熱的。我從小活潑好動,帶給別人的總是熱氣。到了鼕天,朋友都喜歡拉我的手,因為好溫暖。陽光日復一日的照耀着漸漸幹枯的季節,我和她是好朋友,一切還沒有開始,我不知道我在愛,她也不知。我們常常牽着手在鼕天的街道上曬太陽,風吹起她的長發,我揮手幫她撥開,日子如此簡單而快樂。
我們一起聽歌。有時她聽我唱。她喜歡王菲的《執迷不悔》,她的倔強一如歌裏的表達。她有傷痕。她的手是冰涼的。我希望可以溫暖她。我喜歡任賢齊。喜歡他的情深。有天她對我說,聽太多這樣的歌不好,會影響情緒。我說不會,裏面有很多現實裏沒有的溫情。真的有。
她住四樓。我下了課順路就會上去玩。她有時不在。我就和別的女孩子聊天。我們都是好朋友。樓梯很暗,我總是一口氣跑上去,一邊還唱着歌。她們常常笑我。說人未到歌就到了。那時流行任賢齊的《傷心太平洋》,我都喜歡。但她知道我最喜歡哪首歌。
“我愛你,你愛我,不要變,行不行,不多聽,不多看,衹認定這份感情。誰愛我,誰愛你,都不變,行不行,讓未來象從前,風平浪靜,永遠都盡全力捍衛相愛的權利”
我總是沒事就亂唱歌。有時她們聽到了什麽歌,會忽然笑,呀,這不是你的歌嗎?她也笑。我知道她會喜歡聽這樣的歌。她有時冷漠。她說怎麽會不變呢?不要變,行不行?不要變。那時,我衹是全心的希望,卻不知道,這世上,有太多的問題永遠沒有人回答。也不會有答案。比如,誰愛我,誰愛你,都不變,行不行?行嗎?不行嗎?
整個八月,日子過的如同天氣一樣黏黏糊糊,汗始終流着。我不想動,也不想改變。到了晚上,有時一個人在街上走走,看着滿街匆匆的人,一地的垃圾,冒着黑煙的公共汽車,和閃爍的霓虹,無意識的亂走。一夜,在路邊的一傢小書店,看見了張愛玲的《十八春》。看過《半生緣》,看過《十八春》,不知道為什麽還是想看。
張愛玲是個奇異的女子,她筆下的蒼涼是那個變成發黃照片的年代獨有的麯調。一切都是新的,一切又都來不及了。於是愛也染上了悲調。“自從遇見了他,她就變的很低很低,跌落到了塵埃裏,開出花朵。”初讀的時候並不懂。後來,有一日看着離自己很近的人,忽然想到這句話。竟呆住了。不知她心中隱藏着怎樣緊張和惶恐,還有快樂。即使面對她,跌落到塵埃裏,也是快樂。
世均和曼貞在一起的時候,他的心裏是怎樣的快樂,張愛鈴藉他的想法說,世間相愛的人很多,可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仍覺得難以置信。自己愛着的人,在這茫茫人海中剛好也愛着自己。就那麽兩個孤零零的人,彼此愛着。象一個奇跡。 極美的時刻,我們並不能快樂,而是害怕和懷疑,不衹是走的最快的總是最美的時光,還怕眼前的過於美麗的光綫不過是夜空中的煙火。一切都來不及,一切都那麽無法把握。
房間裏常常很暗。是我不太喜歡到強烈的陽光下。我抱着書,安靜的看着,汗一直流。有時哭了。昏暗的光綫裏,我就帶着一臉的水迷迷糊糊的分不清自己是在過去的年代裏,還是在現實中。感情在淡漠的語言裏不動聲色的訴說,都是蒼涼,都是故事,都是歲月中無法預知的錯過。
其實我想對你說,世間多的是幸福的人,而幸福真的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卻是難以置信的。那麽多的人,我愛的是你,你也恰恰剛好愛着我,不多不少,不是別人。然後我們可以在一起,我可以問你“不要變,行不行”。沒有疑慮,沒有恐懼,沒有害怕,衹有真情。人和人之間的感情。這些其實衹要是在愛情中,無論男女,同性異性,都是奇跡。那時侯,我不要我們會分開,不要錯過,不要吵鬧,不要十八年的等待和誤會。
〈我愛你,如果你愛我〉是這樣的奇跡,每個愛着和被愛着的人都是這樣的奇跡。王小波說,人在愛着,同時又被愛着的時候最幸福。而我們這樣的人,因為更多的障礙,幸福是如此遙遠,所以,如果得到,更顯可貴。
然而生活依然沿着它本來的方向延續。也許該有所期待,或者去相信奇跡。
你對我說,別再追究過去了。
其實回憶有時代表遺忘。很多暗淡的日子我已經記不起來了。人在歲月裏慢慢衝刷,最初是什麽,而現在是什麽,沒有人能說的清。在oicq上遇見好友影的時候,我問她,你現在好點了嗎?她笑,說,其實衹有在給你寫信的時候,我的腦子纔想到那些,感到難受。而更多的時候,是沒有那些情緒的。我打了三個字“都一樣”。
如果你看見我的字,認為我是個憂傷的人。那是不對的。因為回憶在我想的時候纔會出現,憂傷也是如此,有時也是表現。很多東西我已經記不起來了,真的記不起來了。於是,沒有疼痛,沒有難過,沒有哀傷,事實上,在我真實的生活裏,這些東西如同歌麯裏的悲情一樣,離的很遠很遠,聽聽而已。
我現在衹說,我曾在別人的故事裏流過自己的淚,一滴,很快就不見了。
如果我愛你,你能愛我嗎?
不知從何時起,江月朗和她的同居女友朱丹青開始以“怨婦”稱呼我。我知她們是玩笑,有時也會反駁,其實我哪裏怨了?我可怨誰?我都沒人可怨。說了方醒悟,心知,這般的一疊連聲,也將變成她們的笑柄。果然。
《蜘蛛女之吻》是普伊格的第四部小說,這無疑是他的小說中影響最大的一部。在1976年發表後,幾次再版,被譯成多種文字,並改編成電影。
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監獄的一間牢房裏關押着兩個囚犯,一個是政治犯瓦倫丁,另一個是同性戀者莫利納。小說以他們兩個人的對話為主綫索,逐步展現出他們的內心世界,撥動了埋藏在他們意識深處的心弦,從一個側面剖露了阿根廷社會的現實。作者以主人公敘述電影故事的方法,一方面揭示了力圖改變社會的革命者的復雜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又從社會、心理和生理諸方面多層次地剖析了同性戀這個日益引起人們重視的社會問題。
對於同性戀的産生與存在,作者以嚴肅的態度進行了具體的分析。他采用新穎的表現手法,頗具匠心地將許多藝術技巧巧妙地糅合在一起,精心構築了小說的結構,一部部異彩紛呈的電影故事,與小說正文相互呼應的理論柱石,穿插在對話當中的意識流,還有簡潔明快的行書公文,讓人讀起來興味盎然,餘絲不斷,真可謂集嚴肅文學與通俗小說於一身,既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又有對社會學和性心理學等問題的深刻探求, 還有耐人琢磨的文學魅力。這種將文學性、趣味性、社會性、科學性融合在一起的特點是這部小說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這部小說中運用得最為突出的手法就是在兩個人的對話中敘述電影故事。深諳電影藝術的普伊格巧妙地將六部電影的情節貫穿於整部小說的始末。這些電影故事的構思巧妙,安排得當。每部電影雖然都獨立成篇,卻有着共同的深邃的內涵,即從不同的角度隱喻同性戀的不同的表現方式及其心理特徵。作者采用蒙太奇的手法,將電影與電影,電影與兩個囚犯的現實生活剪切對比、明敘暗喻,像多棱鏡一般折射出一幅幅既有情趣又耐人思索的畫面。
The novel can be read as an indictment of a disengaged aesthetic perspective in the context of a world where people have to take sides. Valentin, the Marxist protagonist, has risked his life and willingly endured torture for a political cause and his example helps transform his cell-mate into a citizen, someone who will enter the world. Likewise, the other protagonist, Molina's love of aesthetics and cultural life teaches Valentin that escapism can have a powerfully utopian purpose in life; escapism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just as subversive and meaningful as actual political activity.
The novel was adapted into a stage play by Puig in 1983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llan Baker). It was also made into a film (1985) and a Broadway musical (1993).
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監獄的一間牢房裏關押着兩個囚犯,一個是政治犯瓦倫丁,另一個是同性戀者莫利納。小說以他們兩個人的對話為主綫索,逐步展現出他們的內心世界,撥動了埋藏在他們意識深處的心弦,從一個側面剖露了阿根廷社會的現實。作者以主人公敘述電影故事的方法,一方面揭示了力圖改變社會的革命者的復雜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又從社會、心理和生理諸方面多層次地剖析了同性戀這個日益引起人們重視的社會問題。
對於同性戀的産生與存在,作者以嚴肅的態度進行了具體的分析。他采用新穎的表現手法,頗具匠心地將許多藝術技巧巧妙地糅合在一起,精心構築了小說的結構,一部部異彩紛呈的電影故事,與小說正文相互呼應的理論柱石,穿插在對話當中的意識流,還有簡潔明快的行書公文,讓人讀起來興味盎然,餘絲不斷,真可謂集嚴肅文學與通俗小說於一身,既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又有對社會學和性心理學等問題的深刻探求, 還有耐人琢磨的文學魅力。這種將文學性、趣味性、社會性、科學性融合在一起的特點是這部小說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這部小說中運用得最為突出的手法就是在兩個人的對話中敘述電影故事。深諳電影藝術的普伊格巧妙地將六部電影的情節貫穿於整部小說的始末。這些電影故事的構思巧妙,安排得當。每部電影雖然都獨立成篇,卻有着共同的深邃的內涵,即從不同的角度隱喻同性戀的不同的表現方式及其心理特徵。作者采用蒙太奇的手法,將電影與電影,電影與兩個囚犯的現實生活剪切對比、明敘暗喻,像多棱鏡一般折射出一幅幅既有情趣又耐人思索的畫面。
The novel can be read as an indictment of a disengaged aesthetic perspective in the context of a world where people have to take sides. Valentin, the Marxist protagonist, has risked his life and willingly endured torture for a political cause and his example helps transform his cell-mate into a citizen, someone who will enter the world. Likewise, the other protagonist, Molina's love of aesthetics and cultural life teaches Valentin that escapism can have a powerfully utopian purpose in life; escapism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just as subversive and meaningful as actual political activity.
The novel was adapted into a stage play by Puig in 1983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llan Baker). It was also made into a film (1985) and a Broadway musical (1993).
放下茨威格《情感的迷惘》,我想起我自己寫下的詩句,
所有那些
頭頂上的驚濤
狂野地 洶涌
卻沒有聲音
像凝固的雕塑
在幽藍的月光下
靜默的掙紮
那樣一種絶望而壓抑的愛,如灼熱的岩漿般奔流,卻永遠不能恣意,甚至,不能言說,無法觸動。
他,羅蘭德,一個年輕的大學生,一個天性中隱含着激情的少年,在經歷了揮霍青春的放縱之後,渴望着投身於文學的懷抱。
他,一個沉默的大學教授,優雅而憂鬱,孤獨而激情,已經漸入蒼白的老年。
羅蘭德來到那座外省大學,第一個遇見的就是他。而這第一次會面,就宣告着一種徹底的臣服。那是一堂關於莎士比亞的演說,然而他的優雅和激情使得語言成為音樂,傾聽成為迷醉,藝術成為夢境。
我的身子一動也不能動,好像心口正中了一彈。激動萬分的我發動了所有的感官,理解他所講的一切,我第一次感到自已被一個老師、被一個人所吸引,感覺到他的優勢,在這種優勢面前甘拜下風將是一種義務和享受。
他成為他的學生,租下了他樓上的小閣樓,亦由此走近了他的生活。
這個沉浸於精神世界的學者有一位年輕的妻子,有着男孩般瘦削的身體和男孩般活潑的性格。
他喜歡和她在一起,運動,交談,和歡笑,喜歡那種親切和明快的世俗節奏。
但是他更沉迷與和他在一起的感覺,這樣的時光裏,對文學的癡迷如同悄然而瘋狂成長的森林,隔離了世俗的生活。世界如同潮水般喧囂着退去,留下一片幽暗的淨土,在這裏,他癡迷於他音樂般的聲音所描述的文學的本質,那些激動着他靈魂的宛如交響樂般的語句,那些遠去的人物在他的話語中神靈一般的復活,還有他溫暖的宛如擁抱一般輕柔的目光。一切都激發起這個敏感的少年天性中所隱藏着那種狂熱,像以前迷醉於放縱一樣,他迷醉於這種對老師宛如神靈般的崇拜。
我節省了睡眠、享受、聊天,節省了任何形式的娛樂,衹為了珍惜時間,珍惜第一次覺得寶貴的時間。但激勵我如此勤奮的,首先卻是虛榮心,要經受住老師的考驗.不使他的信任失望,獲得一個贊許的微笑,讓他對我的感覺像我對他的一樣。每個最微不足道的原因都是一次考驗;我不停地刺激着那些不靈敏的,但出奇振奮的感官,讓他贊嘆,讓他驚訝…… 我的絶不寬容大度的熱情衹把他一個人當成領袖,覺得所有的同學都是敵人,嫉妒的意志每天都想超過他們,超越他們。
迷醉之後便是渴望走進,走進的他的思想,然而這種渴念是痛苦的。
在這個優雅的男人的身上,始終籠罩着一層謎一樣的憂鬱,以及莫名所以的孤獨。他遠離着周圍的人們,亦似乎被周圍冷淡着。他總是長久的沉默着,除了走上講臺的那一瞬間的華美的爆發 —— 那時所有沉默的思想宛如桀驁不遜的野馬,呼嘯着衝出沉默的柵欄,激動並迷醉着年輕的傾聽者。
他分明感受着少年對他的狂熱和癡迷,卻又不斷的用一種突兀的生硬,尖銳的冷淡和嘲諷將他推離。
他體驗過激情,又在我的心中培養、喚醒了我開放的心靈渴望的激情,現在卻突然把激情像一本做得很差的作業裏的一個錯誤一樣劃掉了,而且他越是看到我開放的心靈渴望着他的信任,越是狂怒地用“這您不懂”或“別這麽誇張”諸如此類的冷言冷語來抵擋。這樣的話讓我又氣憤,又絶望。我是怎樣忍受着這個怒氣衝衝、忽冷忽熱的人的啊。這個不知不覺地點燃我的激情,而後又突然讓我冷水澆頭,這個人狂熱地激起我的狂熱,而後突然抓起諷刺挖苦的鞭子——一是啊,我有一種可怕的感覺,我越是與他接近,他越是堅决地、恐懼地推開我。他不讓什麽東西,也不允許什麽東西接近他,接近他的秘密。
這個神秘的男人有着神秘的生活方式,他常常突如其來的消失,像一個瓶塞,突兀地消失在空氣裏,再神秘的歸來。沒有理由,亦沒有蹤跡,然而這種神秘的出走亦成為折磨羅蘭德的一種痛苦,他渴望窺透,卻永遠無法穿越這灼人的秘密。
這一突然的出走像一種疾病一樣折磨着我:這兩天裏,我失魂落魄、惶惶不安地四處遊蕩。我已經習慣於他在身邊,沒有了他,上學對我來說突然失去了任何意義;我在紛亂的、嫉妒的猜測中折磨着自己,一種對他的緘默的惱恨在我心中滋長起來,他把我這個渴慕他的人擋在他真實生活的外面,就像把一個乞丐擋在冰天雪地裏一樣。我徒勞地想說服自己,我是個孩子,是個學生,還無權要求解釋和說明,他的善心已經給了我比一個業師有義務給予的多百倍的信賴。但理智無法控製這種燃燒的激情:我這個傻乎乎的孩子每天十次地去問他是否回來了,直到我最終在他的妻子越來越生硬的否定的回答中感到了怨怒。
然而,羅蘭德依然固執的希望幫助這個孤獨的人,他提出幫助他完成他一直未能完成的著作。每天晚上,他來到他的書房,為他記錄口述,那是一段令人心醉神迷的時光,當老師的語言響起的時候,這個正在成長的年輕人第一次有機會窺視創作的秘密:他看到蒼白的、熱流一般的思想像鑄鐘的銅計一樣流出激情的熔爐,逐漸冷卻成形,變得渾圓,並顯露出它的形狀來,終於就像鐘錘敲響大鐘那樣,這一詩情洋溢的思想發出清晰的聲音,並以人類的語言表達出來。
我縮在寫字檯邊上,仿佛站在家乡的沙丘旁,聽到萬頃波濤的喧囂和呼呼的風聲嚮我撲來。一句話誕生時那種像生命誕生時一樣痛苦的戰慄,第一次闖進了我驚恐而又幸福的心靈。我的老師一停止口述——在這些口述之中強大的靈感奪去了科學思想的發言權,思維成了文學創作——我一下子就癱軟了。強烈的疲乏傳遍我的全身,我的疲憊不堪與他的完全不同,他的是精疲力竭,是發泄殆盡,而我卻因為被思想的浪濤淹沒而戰慄。
在這樣的時刻裏,他的青春沉醉於他的智慧,亦激發出智慧的活力。但同時,迷醉中的羅蘭德時常被睏惑和屈辱所折磨。他渴望走近,渴望信任,卻永遠無法得到。這一刻,他似乎已經甩下身上那層冷漠,親切地走近他。而下一刻,他又忽然斬釘截鐵的把一切冷冷的推開。這種變幻無常一次次將天真的崇拜者推入混亂與迷惘 —— 這個生活在神秘陰影裏的男人,靠近他,會感到激情的煎熬,而遠離他,卻又悵然若失。
奇怪的是,失落的時候,羅蘭德會逃到她 —— 那個男孩般的年輕妻子的身邊尋求安慰,似乎她是唯一理解的他的人,也或許,共同的疏遠讓他們互相理解。她似乎明白一切,卻總是保留着那個灼人的秘密,衹是溫柔的安慰他。
决定性的一刻終於到來,在又一次冷漠的拒絶和尖刻的侮辱之後,他又一次的神秘離去。絶望中的羅蘭德在尋求安慰的迷亂和她走到了一起,卻隨即在羞愧中試圖倉皇逃竄。
就在他試圖逃離的慌亂中,他卻突然歸來,出現在他面前。於是,在黑暗中,在他離去的那個夜晚,一切的謎障轟然崩潰,驚心動魄的真相忽然毫無遮攔的襢露在他眼前:那衹是簡單的三個字 ——我愛你。生平第一次,他從一個男人嘴裏聽到這如此溫柔的三個字——我愛你。
那個黑夜裏,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羅蘭德傾聽着他的心靈,在黑暗中,宛如天鵝之歌,這個天真的少年,忽然發現自己正驚惶地立在崢嶸的懸崖上,戰慄窺視着一個人情感的深淵,在那裏,所有隱秘的激情痛苦而紛亂的糾結並洶涌着,無聲無息,卻比所有莎士比亞的戲劇更加驚心動魄:
這個優雅而敏感的男人,有着對最純淨藝術的與生俱來的感悟,卻有着對於同性與生俱來的渴慕,這樣一種無法剋服的渴慕最終將他的生活撕裂成兩半。白天,他是優雅嚴肅的學者,在古典藝術的殿堂裏放任思想翺翔。夜晚,則流連於煙霧彌漫名聲可疑的都市角落裏,為自己的感官尋求着低賤的滿足,然後又沉浸於厭惡和恐懼的無盡嚙咬之中。
然而,這顆受盡折磨的飽受驚嚇和痛苦的心靈從來沒有得到過真正的愛。直到少年的出現,純真和狂熱地點燃了他的心靈。然而,恰恰是在這個純真戀人的身上,他無法揭示真相,無法領受來自他的反感,亦無法把無常命運的最後恩賜交予肉欲做感官的遊戲。於是,他衹能舉起侮辱的鞭子保持漸漸失卻的距離,用失蹤的遊戲掩飾奔騰的欲望……
在黑暗中,在那個聲音裏,生平第一次,羅蘭德感受到一種灼熱而無望的愛,而亦突如其來地明白了自己混亂與迷惘的激情的由來 ……
那個黑夜,羅蘭德永遠地逃離了這間最愛的房子,這個最愛的人。
我再也沒有見過他,沒有收到他的一封信或者一點消息。他的著作沒有出版,他的名字早已被人遺忘,但是直到今天,就像當年那個無知的男孩一樣,我依然感到,在他之前我有父母,在他之後我有妻兒,但我最感激的是他,我最愛的,是他。
最初看這篇小說應該是七八年前了,那是一種難以描述的感覺,不是流淚,甚至也不是感動。而是 —— 精疲力竭,仿佛所有的情感都被抽空。那是閱讀,也是一種歷程,我就這樣被那些一氣呵成的文字的攜裹着,跌跌撞撞地跟着“我”—— 羅蘭德迷失在情感的迷沼裏,經歷着那些不可言說的迷惘、混亂、渴念、迷醉、痛苦、渴慕、戰慄、絞痛 …… 直到真相如同天鵝之歌絶望而痛苦的驀然響起,又忽然,戛然而止 ……
第一次被那樣一種愛情撼動,一場師生之戀,一場同性之戀,亦是一場無望的愛,一場沒有結局的愛,如同黑暗中奔突的灼熱岩漿,日日夜夜煎熬着敏感而脆弱的心靈,卻無法吶喊 …… 忽然間,心中所有那些自以為是的道德和戒律在一瞬間分崩離析,變得蒼白無比,我就那樣長久的沉默着,然後,眼睛忽然濕潤了……
想起王爾德,那一種無法說出口的愛和他的毀滅,教授對於羅蘭德,應該也是如此:
那一天,站在法庭上的王爾德說:不敢宣之於口的愛,在這世紀,是指年長男人對年輕男人的愛,就像聖經中的大衛和約拿但的愛,這是柏拉圖哲學的基礎,這種愛在本世紀被人誤解了,更被指為不敢宣之於口的愛。正因如此,我被逼站在這裏。它是美麗的,完美的,是一種高貴的情感,沒什麽不自然。它是理智的愛,不斷發生於年長於年少者之間。這種愛是一個老年人對青春的熱愛。老年人擁有智慧,年輕人則擁有所有的快樂和希望。這種對青春的眷戀,原本沒有什麽不能說出口的,衹是因為社會規範的存在,壓迫了這種真實的情感,纔使人掩飾這種愛,並以這種愛為恥……”
可是教授不是王爾德,那個恣意而放縱的浪蕩子,他衹能把自己撕裂成兩半。白天在古典藝術的殿堂裏高蹈,黑夜在迷亂情欲的泥沼裏打滾,他不斷激發起那些簇擁在他身邊的年輕人的熱愛,卻不得不一次次倉皇逃離,在黑暗的角落裏,用卑賤的感官刺激來遏製對他們的情愛 …… 他沒有像王爾德那樣在衆目昭昭下身敗名裂,卻註定煎心日日復年年……
而羅蘭德對於教授,始於崇拜,之後是迷醉和渴慕,這個純真的少年在情感的迷宮中一步步走近真相,卻對自己那混亂的情感一無所知。直到真相如閃電般剎那撕裂一切。
與王爾德不同的是,最終,教授選擇了拯救。在這個唯一的遲來的戀人身上,他試圖保持純潔,他不願讓對方與自己一起墜入肉欲的深淵而在罪惡感中迷亂終身。於是,在真相揭示的那一剎那,在羅蘭德不由自主的走嚮他的那一剎那,他選擇了驅逐,用驅逐保持了最後的驕傲和尊嚴……
在不可抗拒的命運面前,他心中的最後一點點仁慈不願再讓我,他所愛的人,淪為人們嘲笑的談資及排斥的對象。所以他纔如此苦苦地拒絶我的熱情,突然用冰冷的嘲諷一古腦兒將我的滿腔熱情趕走,將溫柔、友善的語言變得尖銳、世俗、生硬,將溫存擁抱的雙手緊緊捆住……
也許,茨威格本質上還是古典主義者,又或許,這樣的愛比起王爾德和波西的那交織着靈與肉的糾纏更接近柏拉圖的高貴。儘管,它是以自身心靈的撕裂為代價。
很多年之後,當年那個純真的少年亦成為垂暮的老人,一位優雅而深邃的教師 ,他依然感到他的存在,永恆的存在:
當我的話語擺脫了我,自由飛翔的時候,我還會忽然被這種感覺攫住,仿佛不是我,而是另外一個人藉着我的嘴在說話,我聽出那是一個高貴的死者的聲音,一個衹有呼吸還留在我唇上的死者的聲音。每當我激情澎湃的時候,我就成了他……
也許,這就是愛,亦是靈魂的復活,那些共同迷醉於藝術的溫暖的時光,以及他那些奔騰而優美的思想,最終在他身上復活,並且永恆。
可是,與其說這是一部愛情小說,不如說它是一部心靈的歷程,一種對人類心靈深淵的探索。就像茨威格的幾乎全部作品一樣。
或許,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掙紮着隱秘的不為人所知的甚至連自己也不曾察覺的激情與欲望。衹是,對於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它們都被習俗,道德,理智…… 所束縛與掩蓋。但是,忽然間,在某一個瞬間,由於某種難以預料的奇特因素,這奔突在靈魂深淵裏欲望與激情突然蘇醒,爆發,於是一切固有的理智習俗道德在一瞬間化為烏有,然後便是無可輓回無可自拔的溺陷、沉淪甚至毀滅。愛情抑或罪行?天使抑或撒旦?一個孤獨的人物,一股突如其來的的激情,一種無望的命運,這一主題,在茨威格的作品中一再出現……
我們經歷無數的分分秒秒,但總是衹有一瞬,唯一的一瞬使我們整個的內心世界沸騰。在這一瞬裏,心中那朵用各種汁液澆灌的花朵在剎那間結晶,這一瞬是有魔力的一秒,就像生育的那一秒鐘,像它一樣深藏在自己身體溫暖的內部,看不見,摸不着,感覺不到,像是唯一經歷的秘密。沒有哪種思想的代數學可以算出它,沒有哪種預感的煉丹術可以猜出它,即使自己的感覺也很少抓住它。
你的那神秘的一瞬在哪裏?我的那神秘的一瞬又在哪裏?在漫長的一生中,我們是最終平靜地在茫然無知中與它擦肩而過,還是猝不及防地迎頭撞上?
事實上,讀茨威格。如同讀陀思妥也夫斯基一樣,是會讓人感到驚懼與戰慄的,甚至,産生對自身的動搖與懷疑。面對他筆下那些迷失的靈魂,宛如面對一面犀利的鏡子。會讓你審視你的理智,動搖你對於善惡對於戒律的信念,那些自以為不可動搖的東西,真的是那麽堅固而無暇嗎?會不會,在某一個無可預料的瞬間,它會被一種突如其來的激情的狂風吹得煙消雲散。
他也會讓你審視你的內心,在那無人觸及的深淵裏,究竟蟄伏和洶涌着怎樣的無法言說的欲望與激情?甚至邪惡?於是,你畏懼了,也睏惑了。茨威格—— 這位靈魂的獵者,弗洛伊得的門徒,就這樣,用他的深情而又無情的文字颶風般捲過人類靈魂的深淵,讓你無可逃避也從此無法驕傲 ……
讀茨威格,亦讓我身上那些關於道德和習俗的自以為是的優越如石膏般片片碎裂。從走近他的那一刻起,便無法自以為是地蔑視那些迷失在情感深淵或者規則邊緣的遊魂。因為我不知道,就在不可知的下一刻,我是否,也會忽然迷失 ……
所有那些
頭頂上的驚濤
狂野地 洶涌
卻沒有聲音
像凝固的雕塑
在幽藍的月光下
靜默的掙紮
那樣一種絶望而壓抑的愛,如灼熱的岩漿般奔流,卻永遠不能恣意,甚至,不能言說,無法觸動。
他,羅蘭德,一個年輕的大學生,一個天性中隱含着激情的少年,在經歷了揮霍青春的放縱之後,渴望着投身於文學的懷抱。
他,一個沉默的大學教授,優雅而憂鬱,孤獨而激情,已經漸入蒼白的老年。
羅蘭德來到那座外省大學,第一個遇見的就是他。而這第一次會面,就宣告着一種徹底的臣服。那是一堂關於莎士比亞的演說,然而他的優雅和激情使得語言成為音樂,傾聽成為迷醉,藝術成為夢境。
我的身子一動也不能動,好像心口正中了一彈。激動萬分的我發動了所有的感官,理解他所講的一切,我第一次感到自已被一個老師、被一個人所吸引,感覺到他的優勢,在這種優勢面前甘拜下風將是一種義務和享受。
他成為他的學生,租下了他樓上的小閣樓,亦由此走近了他的生活。
這個沉浸於精神世界的學者有一位年輕的妻子,有着男孩般瘦削的身體和男孩般活潑的性格。
他喜歡和她在一起,運動,交談,和歡笑,喜歡那種親切和明快的世俗節奏。
但是他更沉迷與和他在一起的感覺,這樣的時光裏,對文學的癡迷如同悄然而瘋狂成長的森林,隔離了世俗的生活。世界如同潮水般喧囂着退去,留下一片幽暗的淨土,在這裏,他癡迷於他音樂般的聲音所描述的文學的本質,那些激動着他靈魂的宛如交響樂般的語句,那些遠去的人物在他的話語中神靈一般的復活,還有他溫暖的宛如擁抱一般輕柔的目光。一切都激發起這個敏感的少年天性中所隱藏着那種狂熱,像以前迷醉於放縱一樣,他迷醉於這種對老師宛如神靈般的崇拜。
我節省了睡眠、享受、聊天,節省了任何形式的娛樂,衹為了珍惜時間,珍惜第一次覺得寶貴的時間。但激勵我如此勤奮的,首先卻是虛榮心,要經受住老師的考驗.不使他的信任失望,獲得一個贊許的微笑,讓他對我的感覺像我對他的一樣。每個最微不足道的原因都是一次考驗;我不停地刺激着那些不靈敏的,但出奇振奮的感官,讓他贊嘆,讓他驚訝…… 我的絶不寬容大度的熱情衹把他一個人當成領袖,覺得所有的同學都是敵人,嫉妒的意志每天都想超過他們,超越他們。
迷醉之後便是渴望走進,走進的他的思想,然而這種渴念是痛苦的。
在這個優雅的男人的身上,始終籠罩着一層謎一樣的憂鬱,以及莫名所以的孤獨。他遠離着周圍的人們,亦似乎被周圍冷淡着。他總是長久的沉默着,除了走上講臺的那一瞬間的華美的爆發 —— 那時所有沉默的思想宛如桀驁不遜的野馬,呼嘯着衝出沉默的柵欄,激動並迷醉着年輕的傾聽者。
他分明感受着少年對他的狂熱和癡迷,卻又不斷的用一種突兀的生硬,尖銳的冷淡和嘲諷將他推離。
他體驗過激情,又在我的心中培養、喚醒了我開放的心靈渴望的激情,現在卻突然把激情像一本做得很差的作業裏的一個錯誤一樣劃掉了,而且他越是看到我開放的心靈渴望着他的信任,越是狂怒地用“這您不懂”或“別這麽誇張”諸如此類的冷言冷語來抵擋。這樣的話讓我又氣憤,又絶望。我是怎樣忍受着這個怒氣衝衝、忽冷忽熱的人的啊。這個不知不覺地點燃我的激情,而後又突然讓我冷水澆頭,這個人狂熱地激起我的狂熱,而後突然抓起諷刺挖苦的鞭子——一是啊,我有一種可怕的感覺,我越是與他接近,他越是堅决地、恐懼地推開我。他不讓什麽東西,也不允許什麽東西接近他,接近他的秘密。
這個神秘的男人有着神秘的生活方式,他常常突如其來的消失,像一個瓶塞,突兀地消失在空氣裏,再神秘的歸來。沒有理由,亦沒有蹤跡,然而這種神秘的出走亦成為折磨羅蘭德的一種痛苦,他渴望窺透,卻永遠無法穿越這灼人的秘密。
這一突然的出走像一種疾病一樣折磨着我:這兩天裏,我失魂落魄、惶惶不安地四處遊蕩。我已經習慣於他在身邊,沒有了他,上學對我來說突然失去了任何意義;我在紛亂的、嫉妒的猜測中折磨着自己,一種對他的緘默的惱恨在我心中滋長起來,他把我這個渴慕他的人擋在他真實生活的外面,就像把一個乞丐擋在冰天雪地裏一樣。我徒勞地想說服自己,我是個孩子,是個學生,還無權要求解釋和說明,他的善心已經給了我比一個業師有義務給予的多百倍的信賴。但理智無法控製這種燃燒的激情:我這個傻乎乎的孩子每天十次地去問他是否回來了,直到我最終在他的妻子越來越生硬的否定的回答中感到了怨怒。
然而,羅蘭德依然固執的希望幫助這個孤獨的人,他提出幫助他完成他一直未能完成的著作。每天晚上,他來到他的書房,為他記錄口述,那是一段令人心醉神迷的時光,當老師的語言響起的時候,這個正在成長的年輕人第一次有機會窺視創作的秘密:他看到蒼白的、熱流一般的思想像鑄鐘的銅計一樣流出激情的熔爐,逐漸冷卻成形,變得渾圓,並顯露出它的形狀來,終於就像鐘錘敲響大鐘那樣,這一詩情洋溢的思想發出清晰的聲音,並以人類的語言表達出來。
我縮在寫字檯邊上,仿佛站在家乡的沙丘旁,聽到萬頃波濤的喧囂和呼呼的風聲嚮我撲來。一句話誕生時那種像生命誕生時一樣痛苦的戰慄,第一次闖進了我驚恐而又幸福的心靈。我的老師一停止口述——在這些口述之中強大的靈感奪去了科學思想的發言權,思維成了文學創作——我一下子就癱軟了。強烈的疲乏傳遍我的全身,我的疲憊不堪與他的完全不同,他的是精疲力竭,是發泄殆盡,而我卻因為被思想的浪濤淹沒而戰慄。
在這樣的時刻裏,他的青春沉醉於他的智慧,亦激發出智慧的活力。但同時,迷醉中的羅蘭德時常被睏惑和屈辱所折磨。他渴望走近,渴望信任,卻永遠無法得到。這一刻,他似乎已經甩下身上那層冷漠,親切地走近他。而下一刻,他又忽然斬釘截鐵的把一切冷冷的推開。這種變幻無常一次次將天真的崇拜者推入混亂與迷惘 —— 這個生活在神秘陰影裏的男人,靠近他,會感到激情的煎熬,而遠離他,卻又悵然若失。
奇怪的是,失落的時候,羅蘭德會逃到她 —— 那個男孩般的年輕妻子的身邊尋求安慰,似乎她是唯一理解的他的人,也或許,共同的疏遠讓他們互相理解。她似乎明白一切,卻總是保留着那個灼人的秘密,衹是溫柔的安慰他。
决定性的一刻終於到來,在又一次冷漠的拒絶和尖刻的侮辱之後,他又一次的神秘離去。絶望中的羅蘭德在尋求安慰的迷亂和她走到了一起,卻隨即在羞愧中試圖倉皇逃竄。
就在他試圖逃離的慌亂中,他卻突然歸來,出現在他面前。於是,在黑暗中,在他離去的那個夜晚,一切的謎障轟然崩潰,驚心動魄的真相忽然毫無遮攔的襢露在他眼前:那衹是簡單的三個字 ——我愛你。生平第一次,他從一個男人嘴裏聽到這如此溫柔的三個字——我愛你。
那個黑夜裏,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羅蘭德傾聽着他的心靈,在黑暗中,宛如天鵝之歌,這個天真的少年,忽然發現自己正驚惶地立在崢嶸的懸崖上,戰慄窺視着一個人情感的深淵,在那裏,所有隱秘的激情痛苦而紛亂的糾結並洶涌着,無聲無息,卻比所有莎士比亞的戲劇更加驚心動魄:
這個優雅而敏感的男人,有着對最純淨藝術的與生俱來的感悟,卻有着對於同性與生俱來的渴慕,這樣一種無法剋服的渴慕最終將他的生活撕裂成兩半。白天,他是優雅嚴肅的學者,在古典藝術的殿堂裏放任思想翺翔。夜晚,則流連於煙霧彌漫名聲可疑的都市角落裏,為自己的感官尋求着低賤的滿足,然後又沉浸於厭惡和恐懼的無盡嚙咬之中。
然而,這顆受盡折磨的飽受驚嚇和痛苦的心靈從來沒有得到過真正的愛。直到少年的出現,純真和狂熱地點燃了他的心靈。然而,恰恰是在這個純真戀人的身上,他無法揭示真相,無法領受來自他的反感,亦無法把無常命運的最後恩賜交予肉欲做感官的遊戲。於是,他衹能舉起侮辱的鞭子保持漸漸失卻的距離,用失蹤的遊戲掩飾奔騰的欲望……
在黑暗中,在那個聲音裏,生平第一次,羅蘭德感受到一種灼熱而無望的愛,而亦突如其來地明白了自己混亂與迷惘的激情的由來 ……
那個黑夜,羅蘭德永遠地逃離了這間最愛的房子,這個最愛的人。
我再也沒有見過他,沒有收到他的一封信或者一點消息。他的著作沒有出版,他的名字早已被人遺忘,但是直到今天,就像當年那個無知的男孩一樣,我依然感到,在他之前我有父母,在他之後我有妻兒,但我最感激的是他,我最愛的,是他。
最初看這篇小說應該是七八年前了,那是一種難以描述的感覺,不是流淚,甚至也不是感動。而是 —— 精疲力竭,仿佛所有的情感都被抽空。那是閱讀,也是一種歷程,我就這樣被那些一氣呵成的文字的攜裹着,跌跌撞撞地跟着“我”—— 羅蘭德迷失在情感的迷沼裏,經歷着那些不可言說的迷惘、混亂、渴念、迷醉、痛苦、渴慕、戰慄、絞痛 …… 直到真相如同天鵝之歌絶望而痛苦的驀然響起,又忽然,戛然而止 ……
第一次被那樣一種愛情撼動,一場師生之戀,一場同性之戀,亦是一場無望的愛,一場沒有結局的愛,如同黑暗中奔突的灼熱岩漿,日日夜夜煎熬着敏感而脆弱的心靈,卻無法吶喊 …… 忽然間,心中所有那些自以為是的道德和戒律在一瞬間分崩離析,變得蒼白無比,我就那樣長久的沉默着,然後,眼睛忽然濕潤了……
想起王爾德,那一種無法說出口的愛和他的毀滅,教授對於羅蘭德,應該也是如此:
那一天,站在法庭上的王爾德說:不敢宣之於口的愛,在這世紀,是指年長男人對年輕男人的愛,就像聖經中的大衛和約拿但的愛,這是柏拉圖哲學的基礎,這種愛在本世紀被人誤解了,更被指為不敢宣之於口的愛。正因如此,我被逼站在這裏。它是美麗的,完美的,是一種高貴的情感,沒什麽不自然。它是理智的愛,不斷發生於年長於年少者之間。這種愛是一個老年人對青春的熱愛。老年人擁有智慧,年輕人則擁有所有的快樂和希望。這種對青春的眷戀,原本沒有什麽不能說出口的,衹是因為社會規範的存在,壓迫了這種真實的情感,纔使人掩飾這種愛,並以這種愛為恥……”
可是教授不是王爾德,那個恣意而放縱的浪蕩子,他衹能把自己撕裂成兩半。白天在古典藝術的殿堂裏高蹈,黑夜在迷亂情欲的泥沼裏打滾,他不斷激發起那些簇擁在他身邊的年輕人的熱愛,卻不得不一次次倉皇逃離,在黑暗的角落裏,用卑賤的感官刺激來遏製對他們的情愛 …… 他沒有像王爾德那樣在衆目昭昭下身敗名裂,卻註定煎心日日復年年……
而羅蘭德對於教授,始於崇拜,之後是迷醉和渴慕,這個純真的少年在情感的迷宮中一步步走近真相,卻對自己那混亂的情感一無所知。直到真相如閃電般剎那撕裂一切。
與王爾德不同的是,最終,教授選擇了拯救。在這個唯一的遲來的戀人身上,他試圖保持純潔,他不願讓對方與自己一起墜入肉欲的深淵而在罪惡感中迷亂終身。於是,在真相揭示的那一剎那,在羅蘭德不由自主的走嚮他的那一剎那,他選擇了驅逐,用驅逐保持了最後的驕傲和尊嚴……
在不可抗拒的命運面前,他心中的最後一點點仁慈不願再讓我,他所愛的人,淪為人們嘲笑的談資及排斥的對象。所以他纔如此苦苦地拒絶我的熱情,突然用冰冷的嘲諷一古腦兒將我的滿腔熱情趕走,將溫柔、友善的語言變得尖銳、世俗、生硬,將溫存擁抱的雙手緊緊捆住……
也許,茨威格本質上還是古典主義者,又或許,這樣的愛比起王爾德和波西的那交織着靈與肉的糾纏更接近柏拉圖的高貴。儘管,它是以自身心靈的撕裂為代價。
很多年之後,當年那個純真的少年亦成為垂暮的老人,一位優雅而深邃的教師 ,他依然感到他的存在,永恆的存在:
當我的話語擺脫了我,自由飛翔的時候,我還會忽然被這種感覺攫住,仿佛不是我,而是另外一個人藉着我的嘴在說話,我聽出那是一個高貴的死者的聲音,一個衹有呼吸還留在我唇上的死者的聲音。每當我激情澎湃的時候,我就成了他……
也許,這就是愛,亦是靈魂的復活,那些共同迷醉於藝術的溫暖的時光,以及他那些奔騰而優美的思想,最終在他身上復活,並且永恆。
可是,與其說這是一部愛情小說,不如說它是一部心靈的歷程,一種對人類心靈深淵的探索。就像茨威格的幾乎全部作品一樣。
或許,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掙紮着隱秘的不為人所知的甚至連自己也不曾察覺的激情與欲望。衹是,對於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它們都被習俗,道德,理智…… 所束縛與掩蓋。但是,忽然間,在某一個瞬間,由於某種難以預料的奇特因素,這奔突在靈魂深淵裏欲望與激情突然蘇醒,爆發,於是一切固有的理智習俗道德在一瞬間化為烏有,然後便是無可輓回無可自拔的溺陷、沉淪甚至毀滅。愛情抑或罪行?天使抑或撒旦?一個孤獨的人物,一股突如其來的的激情,一種無望的命運,這一主題,在茨威格的作品中一再出現……
我們經歷無數的分分秒秒,但總是衹有一瞬,唯一的一瞬使我們整個的內心世界沸騰。在這一瞬裏,心中那朵用各種汁液澆灌的花朵在剎那間結晶,這一瞬是有魔力的一秒,就像生育的那一秒鐘,像它一樣深藏在自己身體溫暖的內部,看不見,摸不着,感覺不到,像是唯一經歷的秘密。沒有哪種思想的代數學可以算出它,沒有哪種預感的煉丹術可以猜出它,即使自己的感覺也很少抓住它。
你的那神秘的一瞬在哪裏?我的那神秘的一瞬又在哪裏?在漫長的一生中,我們是最終平靜地在茫然無知中與它擦肩而過,還是猝不及防地迎頭撞上?
事實上,讀茨威格。如同讀陀思妥也夫斯基一樣,是會讓人感到驚懼與戰慄的,甚至,産生對自身的動搖與懷疑。面對他筆下那些迷失的靈魂,宛如面對一面犀利的鏡子。會讓你審視你的理智,動搖你對於善惡對於戒律的信念,那些自以為不可動搖的東西,真的是那麽堅固而無暇嗎?會不會,在某一個無可預料的瞬間,它會被一種突如其來的激情的狂風吹得煙消雲散。
他也會讓你審視你的內心,在那無人觸及的深淵裏,究竟蟄伏和洶涌着怎樣的無法言說的欲望與激情?甚至邪惡?於是,你畏懼了,也睏惑了。茨威格—— 這位靈魂的獵者,弗洛伊得的門徒,就這樣,用他的深情而又無情的文字颶風般捲過人類靈魂的深淵,讓你無可逃避也從此無法驕傲 ……
讀茨威格,亦讓我身上那些關於道德和習俗的自以為是的優越如石膏般片片碎裂。從走近他的那一刻起,便無法自以為是地蔑視那些迷失在情感深淵或者規則邊緣的遊魂。因為我不知道,就在不可知的下一刻,我是否,也會忽然迷失 ……
《魂斷威尼斯》
在《魂斷威尼斯》(又譯作《威尼斯之死》,1912)中,成熟的 名作傢古斯塔夫馮阿申巴赫讓想象中道德上的疑點服從於防古典藝術 的嚴格的倫理和美學的要求,他的生活處於理智的嚴格掌控之中。然 而,在他前往威尼斯度假的過程中,他的理智堡壘受到了猛烈衝擊而 最終崩潰。而引發這場衝擊的則是一個美麗絶倫的14歲波蘭男孩塔齊 奧。塔齊奧也在威尼斯與傢人一起度假。阿申巴赫窺視著塔齊奧的一 舉一動,男孩那如同古希臘雕塑般美麗的容貌一開始似乎衹是印證了 作傢關於美的理想。然而,阿申巴赫發現自己越來越難以自拔。原本 保守剋製的作傢完全迷失於自己對男孩的迷戀之中,他每天坐在海灘 邊就是為了看到塔齊奧在那裏戲耍,他在城裏散步也是為了能碰到塔 齊奧,他甚至塗脂抹粉,穿上色彩鮮豔的衣服,以使自己看上去年輕 一些。阿申巴赫同塔齊奧之間從來沒有說過一句話。當阿申巴赫從熟 人那裏得知威尼斯開始流行霍亂時,他卻選擇了留下來,衹為了每天 能看到塔齊奧。終於,阿申巴赫也病倒了,直到他臨死的那一刻,他 仍然望着他心中的美少年在海灘上玩耍,而塔齊奧也似乎在遠處召喚 他“進入那無限浩瀚的富饒前景之中。”
托馬斯.曼自己的興趣和經歷無疑是這部中篇小說的靈感之源。 1911年,他在威尼斯度假時被一個14歲波蘭男孩所吸引。和阿申巴赫 一樣,曼也從未結識那個男孩。
托馬斯.曼的日記和信件以及一些散文提供了作傢本人受到同性 ──尤其是英俊的年輕同性──吸引的證據。文學史傢具有特殊興趣 的兩個關係,一個是曼與保羅.尤倫伯格之間的(大約在1899-1903年 間),另一個是曼與剋勞斯.郝賽爾之間的(開始於1927年,郝賽爾 當時16歲,保持了好幾年)。曼的同性戀情結曾經一直是許多文學評 論傢拒絶承認的事實。而過去幾十年間曼日記的出版則使得類似這樣 的否認不再可能了。
Plot summary
The main character is Gustav von Aschenbach, a famous author in his early fifties who has recently been ennobled and thus acquired the aristocratic "von" to his name. He is a man dedicated to his art, disciplined and ascetic to the point of severity, who was widowed at a young age. As the story opens, while strolling outside a cemetery, he sees a coarse-looking red-haired man who stares back at him belligerently. Aschenbach walks away, embarrassed but curiously stimulated. Soon afterwards, he resolves to take a trip.
He decides on Venice, reserving a suite in the Grand Hôtel des Bains on the Lido island. While shipbound and en route to the island he sees an elderly man, in company with a group of high-spirited youths, who has tried hard to create the illusion of youth with a wig, false teeth, makeup, and foppish attire. Aschenbach turns away in disgust. Soon afterwards he has a disturbing encounter with an unlicensed gondolier —another red-haired man— who keeps repeating "I can row you well" when Aschenbach orders him to return to the wharf.
Aschenbach checks into his hotel, where at dinner he sees an aristocratic Polish family at a nearby table. Among them is an adolescent boy in a sailor suit; Aschenbach, startled, realizes that the boy is beautiful. His sisters, however, are so severely dressed that they look like nuns. Soon afterward, after spying the boy and his family at a beach, Aschenbach overhears the lad's name, Tadzio, and conceives what he tells himself is an abstract, artistic interest.
Soon the hot, humid weather begins to affect Aschenbach's health, and he decides to leave early and move to a more salubrious location. On the morning of his planned departure, he sees Tadzio again, and a powerful feeling of regret sweeps over him. When he reaches the railway station and discovers his trunk has been misdirected, he pretends to be angry, but is really overjoyed; he decides to remain in Venice and wait for his lost luggage. He happily returns to the hotel, and thinks no more of leaving.
Over the next days and weeks, Aschenbach's interest in the beautiful boy develops into an obsession. He watches him constantly, and secretly follows him around Venice. One evening, the boy directs a charming smile at him, looking, Aschenbach thinks, like Narcissus smiling at his own reflection. Disconcerted, he rushes outside, and in the empty garden whispers aloud, "I love you!"
Aschenbach next takes a trip into the city of Venice, where he sees a few discreetly worded notices from the Health Department warning of an unspecified contagion and advising people to avoid eating shellfish. He smells an unfamiliar strong odour everywhere, and later realises it is disinfectant. However, the authorities adamantly deny that the contagion is serious and the tourists continue to wander round the city, oblivious. Aschenbach at first ignores the danger because it somehow pleases him to think that the city's disease is akin to his own hidden, corrupting passion for the boy. During this period, a third red-haired, disreputable-looking man crosses Aschenbach's path; this one belongs to a troupe of street singers who entertain at the hotel one night. Aschenbach listens entranced to songs that, in his former life, he would have despised – all the while stealing glances at Tadzio, who is leaning on a nearby parapet in a classically beautiful pose. The boy eventually, returns Aschenbach's glances and though the moment is brief it instills in the writer a sense that the attraction may be mutual.
Next, Aschenbach rallies his self-respect and decides to discover the reason for the health notices posted in the city. After being repeatedly assured that the sirocco is the only health risk, he finds a British travel agent who reluctantly admits that there is a serious cholera epidemic in Venice. Aschenbach decides to warn Tadzio's mother of the danger; however, he decides not to knowing that if he does, Tadzio will leave the hotel and be lost to him.
One night, a dream filled with orgiastic Dionysian imagery reveals to him the sexual nature of his feelings for Tadzio. Afterwards, he begins staring at the boy so openly and following him so persistently that Aschenbach feels the boy's guardians finally notice, and take to warning Tadzio whenever he approaches too near the strange, solitary man. But Aschenbach's feelings, though passionately intense, remain unvoiced; he never touches Tadzio, or even speaks to him; and while there is some indication that Tadzio is aware of his admiration, the two exchange nothing more than the occasional surreptitious glance.
Aschenbach begins to fret about his aging face and body. In an attempt to look more attractive, he visits the hotel's barber shop almost daily, where the barber eventually persuades him to have his hair dyed and his face painted to look more youthful. The result is a fairly close approximation to the old man on the ship who had so appalled Aschenbach. Freshly dyed and rouged, he again shadows Tadzio through Venice in the oppressive heat. He loses sight of the boy in the heart of the city; then, exhausted and thirsty, he buys and eats some over-ripe strawberries and rests in an abandoned square, contemplating the Platonic ideal of beauty amidst the ruins of his own once-formidable dignity.
A few days later, Aschenbach goes to the lobby in his hotel, feeling ill and weak, and discovers that the Polish family plan to leave after lunch. He goes down to the beach to his usual deck chair. Tadzio is there, unsupervised for once, and accompanied by an older boy, Jasiu. A fight breaks out between the two boys, and Tadzio is quickly bested; afterward, he angrily leaves his companion and wades over to Aschenbach's part of the beach, where he stands for a moment looking out to sea; then turns halfway around to look at his admirer. To Aschenbach, it is as if the boy is beckoning to him: he tries to rise and follow, only to collapse sideways into his chair.
His body is discovered a few minutes later.
Origins
Der Tod in Venedig,
first print 1912.
Mann's original intention was to write about "passion as confusion and degradation", after having been fascinated by the true story of Goethe's love for 18-year-old Ulrike von Levetzow, which had led Goethe to write his Marienbad Elegy. The death of Gustav Mahler and Mann's interest in a boy during summer vacation (more below) were additional experiences occupying his thoughts. He used the story to illuminate certain conviction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nd mind, with Gustav representing the intellectual. Mann was also influenced by Sigmund Freud and his views on dreams, as well as by philosopher Friedrich Nietzsche. He had visited Venice several times.
Allusions
The novella is constructed on a framework of references to Greek mythology and Aschenbach's Venice seems populated by the gods. By dedicating himself to Apollo, the god of reason and the intellect, Aschenbach has denied the power of Dionysus, the god of unreason and of passion – a voluntary act of what Freud would call "suppression". Dionysus seems to have followed Aschenbach to Venice with the intent of destroying him: the red-haired man who keeps crossing von Aschenbach's path, in the guise of different characters, could be none other than Silenus, Dionysus's mythological chief disciple. Silenus' role is disputed, however, since he bears no physical resemblance to the secondary characters in the book. In the Benjamin Britten opera these characters (The traveller, the gondolier, the leading player and the voice of Dionysus) are played by the same baritone singer, who also plays the hotel manager, the barber and the old man on the Vaporetto. The trope of placing classical deities in contemporary settings was popular at the time when Mann was writing Death in Venice: in England, at almost the same time, E. M. Forster was at work on an entire short-story collection based on this premise. The idea of the opposition of the Apollonian and Dionysian was first proposed by Nietzsche in The Birth of Tragedy and was also a popular motif of the time.
Aschenbach's name and character may be inspired by the homosexual German poet August von Platen-Hallermünde, whose poems about Venice are alluded to in the novella. The character's last name may be derived from von Platen's birthplace, Ansbach. However, it still has another clear significance: Aschenbach literally means "ash brook". The character of Aschenbach was also based partly on the composer Gustav Mahler. Mahler had made a strong personal impression on Mann when they met in Munich and Mann was shocked by the news of Mahler's death in Vienna. Mann applied Mahler's first name and facial appearance to Aschenbach but did not talk about it in public. (The soundtrack of the film based on the novella thus made use of Mahler's compositions, particularly the "Adagietto" movement from the Symphony No. 5).
The Real Tadzio
Thomas Mann's wife Katia recalls that the idea for the story came during an actual holiday in Venice, which she and Thomas took in the spring of 1911:
All the details of the story, beginning with the man at the cemetery, are taken from experience … In the dining-room, on the very first day, we saw the Polish family, which looked exactly the way my husband described them: the girls were dressed rather stiffly and severely, and the very charming, beautiful boy of about thirteen was wearing a sailor suit with an open collar and very pretty lacings. He caught my husband's attention immediately. This boy was tremendously attractive, and my husband was always watching him with his companions on the beach. He didn't pursue him through all of Venice —that he didn't do— but the boy did fascinate him, and he thought of him often … I still remember that my uncle, Privy Counsellor Friedberg, a famous professor of canon law in Leipzig, was outraged: "What a story! And a married man with a family!"
The boy who inspired "Tadzio" was Baron Władysław Moes, whose first name was usually shortened as Władzio or just Adzio. This story was uncovered by Thomas Mann's translator, Andrzej Dołęgowski, around 1964, and was published in the German press in 1965. Some sources report that Moes himself did not learn of the connection until he saw the 1971 film version of the novel. See also "Władysław Moes – Tomasz Mann".
Moes was born in 1900 and was aged 11 when he was in Venice, significantly younger than Tadzio in the novella. Moes died in 1986 and is interred at the Powązki Cemetery in Warsaw. He was the subject of a biography, The Real Tadzio (Short Books, 2001) by Gilbert Adair.
Translations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1925 as Death in Venice and Other Stories, translated by Kenneth Burke. W. H. Auden called it the definitive translation.[citation needed]
A new translation was published in 2005 by Michael Henry Heim which won the Helen and Kurt Wolff Translation Prize.
Adaptations
* A film of Death in Venice starring Dirk Bogarde was made by Luchino Visconti in 1971.
* Benjamin Britten transformed Death in Venice into an opera, his last, in 1973.
* The novella was also dramatised by Peter Wolf for BBC Radio 3 in 1997
* It was made into a ballet by John Neumeier on his Hamburg Ballet company in December 2003.
在《魂斷威尼斯》(又譯作《威尼斯之死》,1912)中,成熟的 名作傢古斯塔夫馮阿申巴赫讓想象中道德上的疑點服從於防古典藝術 的嚴格的倫理和美學的要求,他的生活處於理智的嚴格掌控之中。然 而,在他前往威尼斯度假的過程中,他的理智堡壘受到了猛烈衝擊而 最終崩潰。而引發這場衝擊的則是一個美麗絶倫的14歲波蘭男孩塔齊 奧。塔齊奧也在威尼斯與傢人一起度假。阿申巴赫窺視著塔齊奧的一 舉一動,男孩那如同古希臘雕塑般美麗的容貌一開始似乎衹是印證了 作傢關於美的理想。然而,阿申巴赫發現自己越來越難以自拔。原本 保守剋製的作傢完全迷失於自己對男孩的迷戀之中,他每天坐在海灘 邊就是為了看到塔齊奧在那裏戲耍,他在城裏散步也是為了能碰到塔 齊奧,他甚至塗脂抹粉,穿上色彩鮮豔的衣服,以使自己看上去年輕 一些。阿申巴赫同塔齊奧之間從來沒有說過一句話。當阿申巴赫從熟 人那裏得知威尼斯開始流行霍亂時,他卻選擇了留下來,衹為了每天 能看到塔齊奧。終於,阿申巴赫也病倒了,直到他臨死的那一刻,他 仍然望着他心中的美少年在海灘上玩耍,而塔齊奧也似乎在遠處召喚 他“進入那無限浩瀚的富饒前景之中。”
托馬斯.曼自己的興趣和經歷無疑是這部中篇小說的靈感之源。 1911年,他在威尼斯度假時被一個14歲波蘭男孩所吸引。和阿申巴赫 一樣,曼也從未結識那個男孩。
托馬斯.曼的日記和信件以及一些散文提供了作傢本人受到同性 ──尤其是英俊的年輕同性──吸引的證據。文學史傢具有特殊興趣 的兩個關係,一個是曼與保羅.尤倫伯格之間的(大約在1899-1903年 間),另一個是曼與剋勞斯.郝賽爾之間的(開始於1927年,郝賽爾 當時16歲,保持了好幾年)。曼的同性戀情結曾經一直是許多文學評 論傢拒絶承認的事實。而過去幾十年間曼日記的出版則使得類似這樣 的否認不再可能了。
Plot summary
The main character is Gustav von Aschenbach, a famous author in his early fifties who has recently been ennobled and thus acquired the aristocratic "von" to his name. He is a man dedicated to his art, disciplined and ascetic to the point of severity, who was widowed at a young age. As the story opens, while strolling outside a cemetery, he sees a coarse-looking red-haired man who stares back at him belligerently. Aschenbach walks away, embarrassed but curiously stimulated. Soon afterwards, he resolves to take a trip.
He decides on Venice, reserving a suite in the Grand Hôtel des Bains on the Lido island. While shipbound and en route to the island he sees an elderly man, in company with a group of high-spirited youths, who has tried hard to create the illusion of youth with a wig, false teeth, makeup, and foppish attire. Aschenbach turns away in disgust. Soon afterwards he has a disturbing encounter with an unlicensed gondolier —another red-haired man— who keeps repeating "I can row you well" when Aschenbach orders him to return to the wharf.
Aschenbach checks into his hotel, where at dinner he sees an aristocratic Polish family at a nearby table. Among them is an adolescent boy in a sailor suit; Aschenbach, startled, realizes that the boy is beautiful. His sisters, however, are so severely dressed that they look like nuns. Soon afterward, after spying the boy and his family at a beach, Aschenbach overhears the lad's name, Tadzio, and conceives what he tells himself is an abstract, artistic interest.
Soon the hot, humid weather begins to affect Aschenbach's health, and he decides to leave early and move to a more salubrious location. On the morning of his planned departure, he sees Tadzio again, and a powerful feeling of regret sweeps over him. When he reaches the railway station and discovers his trunk has been misdirected, he pretends to be angry, but is really overjoyed; he decides to remain in Venice and wait for his lost luggage. He happily returns to the hotel, and thinks no more of leaving.
Over the next days and weeks, Aschenbach's interest in the beautiful boy develops into an obsession. He watches him constantly, and secretly follows him around Venice. One evening, the boy directs a charming smile at him, looking, Aschenbach thinks, like Narcissus smiling at his own reflection. Disconcerted, he rushes outside, and in the empty garden whispers aloud, "I love you!"
Aschenbach next takes a trip into the city of Venice, where he sees a few discreetly worded notices from the Health Department warning of an unspecified contagion and advising people to avoid eating shellfish. He smells an unfamiliar strong odour everywhere, and later realises it is disinfectant. However, the authorities adamantly deny that the contagion is serious and the tourists continue to wander round the city, oblivious. Aschenbach at first ignores the danger because it somehow pleases him to think that the city's disease is akin to his own hidden, corrupting passion for the boy. During this period, a third red-haired, disreputable-looking man crosses Aschenbach's path; this one belongs to a troupe of street singers who entertain at the hotel one night. Aschenbach listens entranced to songs that, in his former life, he would have despised – all the while stealing glances at Tadzio, who is leaning on a nearby parapet in a classically beautiful pose. The boy eventually, returns Aschenbach's glances and though the moment is brief it instills in the writer a sense that the attraction may be mutual.
Next, Aschenbach rallies his self-respect and decides to discover the reason for the health notices posted in the city. After being repeatedly assured that the sirocco is the only health risk, he finds a British travel agent who reluctantly admits that there is a serious cholera epidemic in Venice. Aschenbach decides to warn Tadzio's mother of the danger; however, he decides not to knowing that if he does, Tadzio will leave the hotel and be lost to him.
One night, a dream filled with orgiastic Dionysian imagery reveals to him the sexual nature of his feelings for Tadzio. Afterwards, he begins staring at the boy so openly and following him so persistently that Aschenbach feels the boy's guardians finally notice, and take to warning Tadzio whenever he approaches too near the strange, solitary man. But Aschenbach's feelings, though passionately intense, remain unvoiced; he never touches Tadzio, or even speaks to him; and while there is some indication that Tadzio is aware of his admiration, the two exchange nothing more than the occasional surreptitious glance.
Aschenbach begins to fret about his aging face and body. In an attempt to look more attractive, he visits the hotel's barber shop almost daily, where the barber eventually persuades him to have his hair dyed and his face painted to look more youthful. The result is a fairly close approximation to the old man on the ship who had so appalled Aschenbach. Freshly dyed and rouged, he again shadows Tadzio through Venice in the oppressive heat. He loses sight of the boy in the heart of the city; then, exhausted and thirsty, he buys and eats some over-ripe strawberries and rests in an abandoned square, contemplating the Platonic ideal of beauty amidst the ruins of his own once-formidable dignity.
A few days later, Aschenbach goes to the lobby in his hotel, feeling ill and weak, and discovers that the Polish family plan to leave after lunch. He goes down to the beach to his usual deck chair. Tadzio is there, unsupervised for once, and accompanied by an older boy, Jasiu. A fight breaks out between the two boys, and Tadzio is quickly bested; afterward, he angrily leaves his companion and wades over to Aschenbach's part of the beach, where he stands for a moment looking out to sea; then turns halfway around to look at his admirer. To Aschenbach, it is as if the boy is beckoning to him: he tries to rise and follow, only to collapse sideways into his chair.
His body is discovered a few minutes later.
Origins
Der Tod in Venedig,
first print 1912.
Mann's original intention was to write about "passion as confusion and degradation", after having been fascinated by the true story of Goethe's love for 18-year-old Ulrike von Levetzow, which had led Goethe to write his Marienbad Elegy. The death of Gustav Mahler and Mann's interest in a boy during summer vacation (more below) were additional experiences occupying his thoughts. He used the story to illuminate certain conviction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nd mind, with Gustav representing the intellectual. Mann was also influenced by Sigmund Freud and his views on dreams, as well as by philosopher Friedrich Nietzsche. He had visited Venice several times.
Allusions
The novella is constructed on a framework of references to Greek mythology and Aschenbach's Venice seems populated by the gods. By dedicating himself to Apollo, the god of reason and the intellect, Aschenbach has denied the power of Dionysus, the god of unreason and of passion – a voluntary act of what Freud would call "suppression". Dionysus seems to have followed Aschenbach to Venice with the intent of destroying him: the red-haired man who keeps crossing von Aschenbach's path, in the guise of different characters, could be none other than Silenus, Dionysus's mythological chief disciple. Silenus' role is disputed, however, since he bears no physical resemblance to the secondary characters in the book. In the Benjamin Britten opera these characters (The traveller, the gondolier, the leading player and the voice of Dionysus) are played by the same baritone singer, who also plays the hotel manager, the barber and the old man on the Vaporetto. The trope of placing classical deities in contemporary settings was popular at the time when Mann was writing Death in Venice: in England, at almost the same time, E. M. Forster was at work on an entire short-story collection based on this premise. The idea of the opposition of the Apollonian and Dionysian was first proposed by Nietzsche in The Birth of Tragedy and was also a popular motif of the time.
Aschenbach's name and character may be inspired by the homosexual German poet August von Platen-Hallermünde, whose poems about Venice are alluded to in the novella. The character's last name may be derived from von Platen's birthplace, Ansbach. However, it still has another clear significance: Aschenbach literally means "ash brook". The character of Aschenbach was also based partly on the composer Gustav Mahler. Mahler had made a strong personal impression on Mann when they met in Munich and Mann was shocked by the news of Mahler's death in Vienna. Mann applied Mahler's first name and facial appearance to Aschenbach but did not talk about it in public. (The soundtrack of the film based on the novella thus made use of Mahler's compositions, particularly the "Adagietto" movement from the Symphony No. 5).
The Real Tadzio
Thomas Mann's wife Katia recalls that the idea for the story came during an actual holiday in Venice, which she and Thomas took in the spring of 1911:
All the details of the story, beginning with the man at the cemetery, are taken from experience … In the dining-room, on the very first day, we saw the Polish family, which looked exactly the way my husband described them: the girls were dressed rather stiffly and severely, and the very charming, beautiful boy of about thirteen was wearing a sailor suit with an open collar and very pretty lacings. He caught my husband's attention immediately. This boy was tremendously attractive, and my husband was always watching him with his companions on the beach. He didn't pursue him through all of Venice —that he didn't do— but the boy did fascinate him, and he thought of him often … I still remember that my uncle, Privy Counsellor Friedberg, a famous professor of canon law in Leipzig, was outraged: "What a story! And a married man with a family!"
The boy who inspired "Tadzio" was Baron Władysław Moes, whose first name was usually shortened as Władzio or just Adzio. This story was uncovered by Thomas Mann's translator, Andrzej Dołęgowski, around 1964, and was published in the German press in 1965. Some sources report that Moes himself did not learn of the connection until he saw the 1971 film version of the novel. See also "Władysław Moes – Tomasz Mann".
Moes was born in 1900 and was aged 11 when he was in Venice, significantly younger than Tadzio in the novella. Moes died in 1986 and is interred at the Powązki Cemetery in Warsaw. He was the subject of a biography, The Real Tadzio (Short Books, 2001) by Gilbert Adair.
Translations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1925 as Death in Venice and Other Stories, translated by Kenneth Burke. W. H. Auden called it the definitive translation.[citation needed]
A new translation was published in 2005 by Michael Henry Heim which won the Helen and Kurt Wolff Translation Prize.
Adaptations
* A film of Death in Venice starring Dirk Bogarde was made by Luchino Visconti in 1971.
* Benjamin Britten transformed Death in Venice into an opera, his last, in 1973.
* The novella was also dramatised by Peter Wolf for BBC Radio 3 in 1997
* It was made into a ballet by John Neumeier on his Hamburg Ballet company in December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