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詩歌>>筆記雜錄
  《泊宅編》十捲,《遂初堂書目》著錄於子類小說類,《宋史·藝文志》著錄於子類小說傢類,《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傢類。是書所載多為元祐迄政和(1111-1118年)間朝野舊事。捲五記方臘青溪之變甚詳。
  
  方勺稱韓愈詩多悲,白居易詩多樂,原其情以論詩風,可備一說。援引陳與義評秦觀、陳師道語,所見深切,而於師道尤為推許,稱其為柳宗元後一人而已。
北梦琐言
  《北夢瑣言》二十捲,《郡齋讀書志》著錄於子類小說傢類,《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於子部小說傢類,《宋史·藝文志》著錄於子類小說傢類。
  
    《左傳》有“畋於江南之夢”,孫光憲“從事於荊江之北”,“瑣細形言”,故名《北夢瑣言》。此書記唐至後唐、梁、蜀江南諸國史實。《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記載頗猥雜,教次弈頗冗沓,而遺文瑣語,往往可資考證。哉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多采其文。”
  
    《北夢瑣言》記載唐五代著名詩人軼事,尤以詩人之坎坷遭際為多。如孟浩然、白居易、李商隱、溫庭筠等人所受之壓抑,均有所反映。特別是書中記述了一些女詩人如樂安孫氏、魚玄機、蕭惟香等的不幸遭遇,於研究古代婦女作傢有一定參考價值。
  
    孫光憲長於詩詞,風格秀朗,故論詩主“清麗”而排“粗鄙”,要求“言近意遠”和有真情實感。
  
    據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筆記叢書·北夢瑣言》本錄校製作,原書校錄部分全部刪除,正文非詩話部分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詩話部分以淺色標示。
洛陽縉紳舊聞記
張齊賢 Zhang Jixian閱讀
  哈哈兒據嶽麓書社1985年8月版《中國歷代詩話遜錄校製作。
  《雞肋篇》三捲,《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傢類。據自序,是書當成於紹興三年(1133)。書成之後,或續有所增。書中多記異聞、政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統觀其書,可與後來周密《齊東野語》相埒。”
  
  莊季裕論詩以考證為主。如考李白《魯郡東石門送杜二子》詩,杜甫《飲中八仙歌》,韓愈《昭王廟》詩等,均為有據。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臣等謹案:《雞肋編》三捲,宋莊季裕撰。季裕名綽,以字行,清源人。其始末未詳,惟呂居仁《軒渠錄》記其狀貎清癯,人目為細腰宮院子。又薛季宣《浪語集》有季裕《筮法新儀》序,亦皆不著其生平。據書中年月,始於紹聖,終於紹興,蓋在南北宋之間。又“尹孝子”一條,自稱嘗攝襄陽尉;又“原州棠樹”一條,稱作倅臨涇;“李倢食糟蟹”一條,稱官於順昌;“瑞香亭”一條,稱官於澧州。其為何官,則莫可考矣。此書前有自序,題紹興三年二月五日,而所記有紹興九年事,疑書成之後,又續有所增。世無刊本。陶宗儀《說郛》僅錄其二三十條,此本較《說郛》所載約多五倍。後有至元乙卯仲春月觀陳孝臣先跋曰,此書莊綽季裕手集也。綽博物洽聞,有《杜集援證》、《炙膏肓法》、《筮法新儀》行於世。聞其他著述尚多,惜未之見。此書經秋壑點定,取以為悅生隨抄,而誤謬最多,因為是正如右,然掃之如塵,尚多有疑誤雲雲。蓋猶季裕之完本也。季裕之父,在元祐中與黃庭堅、蘇軾、米芾諸人遊,季裕猶及識芾及晁補之,故學問頗有淵源,亦多識軼聞舊事。書中如不知《竜城錄》為同時王銍所作,反據以駁《金華圖經》之類,間失考證,然可取者多。其記遼宋誓書一條,大旨以和議為主,亦各抒所見。季裕方浮沉郡縣,與當時朝士附合秦檜者,固自有殊。統觀其書,可與後來周密《齊東野語》相埒,非《輟耕錄》諸書所及也。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道山清話》一百三十四條,撰者失考。書後有建炎四年(1103)朝奉大夫、主管亳州明道官暐之《後跋語》,稱“先大父國史在館閣最久,多識前輩,嘗以聞見著《館秘錄》、《曝書記》,並此書為三。”前二書皆佚,此書舊題王暐撰,非是。據是書所載,撰者與秦觀張耒等人有所過從,記蘇黃事又特詳,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為蜀黨中人,固灼然可見矣”。
  
  《道山清話》,《說郛》(涵芬樓本)捲八十二錄九十條,作一捲,撰者題“道山先生”,《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於子部小說傢類,《宋史·藝文志》著錄於子類小說傢類,作《道山新聞》一捲;《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傢類。
  
  《道山清話》所記親歷事,最早為元祐二年(1087)雪中過範堯夫,記事則終於崇寧五年(1106),《後跋語》又作於暐之晚年,故是書當成於哲宗(1086-1100)、徽宗(1101-1125)二朝時。
  
  《道山清話》所記皆為當代雜事,對名臣如司馬光、呂公著、王安石、章惇、富弼、范镇、劉摯、彭汝礪,道學如邵雍、程頤,文人如張先、晏殊、石延年、歐陽修、蘇洵、李覯,劉攽、蘇軾、黃庭堅、秦觀、張耒、張舜民等人軼聞、言論頗多采錄,其中關於蘇軾、黃庭堅之集外言論尤為珍貴。書中引司馬光詆王安石“天資僻執好勝,不曉事”等語,顯係出於黨見。
  
  陶詩自唐聲譽始隆,至宋不衰,宋人視其為“清淡之宗”(蔡絛《西清詩話》)。蘇軾“獨好淵明詩”,於陶詩之“質而實綺,癯而實腴”,推崇備至,以為曹、劉、鮑、謝、李、杜所不能及(《與蘇轍書》)。《道山清話》所載蘇稱美“平疇交遠風”聯一事,可見一斑。又述曾紆以黃庭堅“信筆戲書”白居易之詩為“點鐵成金”,於江西末流詩弊亦不無針砭。
  
  哈哈兒據文淵閣本《四庫全書》點校錄入製作,非詩話部分亦全部錄入,以窺本書全貌。個別錯謬之處,據它本校改。
  《侯鯖錄》八捲,《郡齋讀書附志》著錄於雜說類,《遂初堂書目》著錄於子類小說類,《宋史·藝文志》著錄於史類傳記類,《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傢類。是書名曰《侯鯖錄》,意以書味比鯖。漢有“五侯鯖”,為天下之至味。另有《侯鯖詩話》一捲,係日人近藤元粹就《侯鯖錄》中論詩文字輯錄而成。
  
  趙令畤與蘇軾多有過從,並為蘇所賞識,故其論詩亦多推重蘇軾。又推重黃魯直、晁無咎等江西派詩人。規範於蘇、黃,留意於詩之用字、佳對、使事,以及詩人之風調、才氣。
  
  哈哈兒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宋元筆記小說大觀》錄校製作,非詩話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原書中點校錯誤,徑改之。
  《青箱雜記》十捲,一百八十條。《郡齋讀書志》著錄於子類小說傢類,《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於子部小說傢類,《宋史·藝文志》著錄於子類小說傢類,題黃朝英撰,《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傢類。
  
  《青箱雜記》十捲,一百八十則,所記皆朝野雜事,屬詩話者為數不少。其論詩稱:“詩以言志,言以知物,信不誣矣。”又稱“白居易賦性曠遠”,故其詩有“曠達者之詞”;“孟郊賦性褊隘”,故其詩有“褊隘者之詞”。即認為詩當言志,詩可見性。然又稱:“文之神妙,莫過於詩賦。見人之志,非特詩也,而賦亦可以見焉。”乃多舉詩句以證人之禍福,以為詩讖,則不足齲主要版本有《稗海》本、《四庫全書》本、《筆記小說大觀》本、《說郛》本、夏敬觀校本及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等。
  
  哈哈兒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宋元筆記小說大觀》錄校製作,非詩話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原書部分點校錯誤,徑改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據文淵閣本電子版補入。
  《聞見近錄》一捲,一百零四條,《宋史·藝文志》著錄於集部文史類,《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傢類。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所記上起周世宗,下迄宋神宗,而太祖、太宗、真宗、仁宗事為多”。“皆記東都舊聞”,“間涉神怪,稍近裨官,故列之小說類中,然而所記朝廷大事為多,一切賢姦進退,典故沿革,多為史傳所未詳,實非盡小說傢言也”。評價甚高。
  
  《聞見近錄》語涉詩文者不多,然亦偶有所采,不乏精到之見。如記王禹玉與章子厚為蘇軾“此心唯有蟄竜知”句爭論事,明白表示了反對以詩定人之罪,羅織罪名,欲置詩人死地“覆人傢族”的作法,可見作者對“烏臺詩案”這場文字獄的鮮明反對態度。王氏亦能在論詩時不囿於黨見,肯定王安石稱李杜“初無高下也,李、杜自昔齊名者也,何可下之”的看法,這與當時宋人揚杜抑李之風適成對照,無疑也值得肯定。從書中亦可見當時文人間相互交往唱和之事,彼此間常能破除黨爭之域,足資後人參考。
  
  是書一捲有《四庫全書》本、《知不足齋叢書》本,另有《說郛》(宛委山堂)本,為二捲(一捲,續一捲)。
  
  哈哈兒據中華書局1991年版《叢書集成初編》錄校製作,非詩話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
玉壺清話(玉壺野史)
釋文瑩 Shi Wenying閱讀
  《玉壺清話》(又稱《玉壺野史》)十捲,宋文瑩撰。文瑩,生卒年不詳,錢塘僧人,字道溫,又字如晦,嘗居西湖菩提寺,後隱於荊州金鑾寺。主要活動於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年間。工詩,喜藏書,潛心野史,留意世務,多與士大夫遊。另著有《湘山野錄》、《續錄》。
  
  《玉壺清話》,《郡齋讀書志》著錄於子類小說類,《遂初堂書目》著錄幹小說類,《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於子部小說傢類,《宋史·藝文志》著錄於子類小說類,《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傢類,作《玉壺野史》。
  
  《玉壺清話》是文瑩於神宗元豐元年(1078)作於荊州的又一部野史筆記,內容、體例與兩年前所撰《湘山野錄》、《續錄》相仿。本書前八捲近一百六十條,雜記北宋開國至神宗朝百年間君臣行事、禮樂憲章、詩文逸事、市井見聞等;而第九捲《李先主傳》、第十捲《江南遺事》,則詳細記錄了五代後期南唐政權“纍世之隆替”、“聖賢治亂之跡”,是研究五代史和北宋史的珍貴資料;其中談詩論文之語,清曹溶則冠以“玉壺詩話”輯入《學海類編》,顯現它的詩話價值。
  
  本書在南宋時已有《玉壺野史》的別稱,在宋元時均著錄為十捲。明初編修《永樂大典》後,逐漸散闕,僅得前五捲流傳,天一閣範欽等人抄訪得後五捲,遂合成十捲刊行。現存《玉壺清話》有《知不足齋叢書》本、《筆記小說大觀》本、《說郛本》;稱《玉壺野史》則有《四庫全書》本、《墨海金壺》本、《守山閣叢書》本。
  
  另有《玉壺詩話》一捲本,三十五條,係就《玉壺清話》論詩之語輯集而成,輯者佚名。其於記事中間有論評。作者贊揚杜甫詩為一時之史,批評徐東野詩“浮脆輕豔,皆鉛華嫵媚,侑一時樽俎”,反對詩歌內容空泛,徒衹吟詠風月。他對楊徽之、魏野、鄭毅夫等人,較註意於詩歌風格的評論。又述友人楊經臣言,肯定詩應“知其然而為”,貶抑“神驅於氣使之為”,似有強調以理為詩的傾嚮。
  
  哈哈兒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宋元筆記小說大觀》錄校製作,非詩話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原書部分點校錯誤,徑改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據文淵閣本電子版補入。《玉壺詩話》,既從《玉壺清話》中摘抄,故不重複收入。
  《湘山野錄》,北宋詩僧文瑩撰。三捲。是書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於子部小說傢類,《宋史·藝文志》著錄於子類小說傢類,《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傢類。有關本書之寫作、內容等,《郡齋讀書志》雲“皇朝熙寧(1068-1077)中僧文瑩撰,記國朝故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書成於熙寧中,多記宋雜事,以作於荊州之金鑾寺,故以湘山為名”。《津逮秘書》本跋曰,“多紀錄北宋事跡,凡名公巨卿、高僧韻士、風雅酬酢,著筆叟詳”。
  
  是書以記載北宋前期之見聞雜事為主,於當時社會經濟外交等情亦有記載,對統治集團之腐敗昏庸、官吏之殘暴無知,有所揭露,雖述及鬼神怪異和釋道之事較多,然所記材料多來自作者目接耳聞,故多足資參考。如宋太宗即位一條,即嚮為治宋史者所註目,他如記祥符中日本國進貢等事也殷實可信。書中記當時文人交往之事甚多,如楊大年詩才神速,寇準與惠宗池亭分題等條對後人瞭解北宋文人創作交往均有裨益,作者論詩亦頗有見地。如提出“詩與江山相表裏”,認為“文字所忌者,格弱字冗”,推崇“唐人風格”,卻鄙薄專事模擬唐人之作。不徒以語意清切、脫灑孤邁為高,重“傳神”等,大多可齲他又主張詩人應慎於落筆,以蘇舜欽贈秘演詩“垂頤孤坐若癡虎,眼吻開合猶光精”句,改“無光精”為“猶光精”為例,說明有時雖僅一字之差,卻全句迥異,故創作時務必再三推敲,不可草率下筆。《湘山野錄》捲上曾載錄李白《菩薩蠻》詞“平林漠漠煙如織”,後記曰:“此詞不知何人寫在鼎州滄水驛樓,復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輔泰見而愛之,後至長沙,得古集於子宣(曾布)內翰傢,乃知李白所作”。為此詞現存之最早見於載籍,具有很高史料價值,頗為後代李白和唐宋詞研究者所重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朱弁《麯洧舊聞》曰宇文大資言文瑩嘗遊丁晉公(謂)門,晉公遇之厚,《野錄》中凡記晉公事,多佐佑之,人無董狐之公,未有不為愛憎所奪者,然後世豈可盡欺?是則誠其一瑕耳”。可見此書有護襢丁謂之傾嚮。
  
  《湘山野錄》嚮有三捲(《宋史·藝文志》)、四捲(《郡齋讀書志》《津逮秘書》本、《學津討原》本、《四庫全書》本)、六捲(《文獻通考》、《鐵琴銅劍樓書目》)三種不同版本。目前所能見之《津逮秘書》本、《學津討原》本、《四庫全書》本、《學海類編》本等皆為三捲、續錄一捲,共四捲。
  
  哈哈兒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宋元筆記小說大觀》錄校製作,非詩話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原書部分點校錯誤,徑改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據文淵閣本電子版補入。
  《歸田錄》,北宋歐陽修撰,二捲。是書陳振孫《直齋解題》、《四庫全書》均收於於部小說傢類。歐氏自序“《歸田錄》者,朝廷之遺事,史官之所不記,與士大夫笑談之餘而可錄者,錄之以備閑居之覽也”。“唐李肇《國史補》序雲言報應、敘鬼神、述夢卜、近怪異悉去之,記事實、探物理、辨疑惑、示勸戒、採風俗、助談笑則書之,餘所錄大抵以肇為法,而小異於肇者,不書人之過惡,以為職非史官,而掩惡揚善者,君子之志也,覽者詳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多記朝廷軼事及士大夫談諧之言……大致可資考據,亦《國史補》之亞也”。
  
  《歸田錄》所記,以北宋前期人物事跡、職官制度、官場軼聞為主,亦涉足詩文。如記宋祁之初為人賞識,祁“為布衣時未為人知,孫宣公奭一見奇之,遂為知己,後宋舉進士,驟有時名。”記楊大年文思敏捷,作文時常與門人賓客飲博投壺奕棋語笑喧嘩,而不妨構思,“揮翰如飛,文不加點。每盈一幅,則命門人傳錄,門人疲於應命,頃刻之際成數千言。”記其寫韓子華、王禹玉、範景仁、梅公儀等唱和評詩,評“子華筆力豪贍,公儀文思溫雅而敏捷,皆勍敵也”。再如記“石曼卿磊落奇才,知名當世,氣貌雄偉,飲酒過人”,“燕竜圖肅有巧思”。記林逋善為詩畫,文士林逋居於杭州西湖之孤山,逋工筆畫,善為詩,‘草泥行郭索,雲木叫鈎輈’,頗為士大夫所稱。又《梅花》詩云:‘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評詩者謂‘前世詠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他如記晏殊喜評詩,楊大年巧對,宋文人索討潤筆等條均足資後人參考。因書中所記多係作者親身耳聞目睹,史料價值較高,對瞭解當時文人交遊往來、詩歌創作、文學趣味、時代風尚等均不無裨益。毆氏推崇格高簡淡,“意新語工”的詩風,欣賞不拘一格,隨意灑脫的創作態度,這在書中也時有流露,而這些,也正是宋人所着力之處。此書行文之輕便,筆觸之流暢,也對宋代散文,特別對筆記、雜感、隨筆之類文體的創作有相當影響。
  
  是書有《四庫全書》本、《說郛》(宛委山堂)本、《學津討原》本、《四部叢刊》本、中華書局排印本等。
  
  哈哈兒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宋元筆記小說大觀》錄校製作,非詩話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涵芬樓小說叢書》等本原均有夏敬觀所作校語,上海古籍版無,一律不予校補。佚文部分據中華書局1981年版《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歸田錄》錄校增補,上海古籍版原有補遺二條,分別為“太宗飛白書張詠”及“李文靖公沆為相”條,已見中華書局本佚文,不重錄。附錄部分據嶽麓書社1985年版《中國歷代詩話遜錄校。
  《南部新書》十捲,《郡齋讀書志》題《南郡新書》,作五捲,著錄於子部小說傢類,《遂初堂書目》著錄於小說類,《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於史部傳記類,《宋史·藝文志》著錄於子部小說傢類,《四庫全書》題作《南部新語》,收於子部小說傢類。
  
  是書為錢易知開封縣時所作,約成於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前後。據書前錢明逸序,全書原“凡三萬五千言,事實千,成編五,列捲十”。現所見之本多有散亂,其以幹支為序,記事凡八百餘條。主要記述唐五代故事,其中以記載主要官職的興廢、朝章政製的因革和官場儀式的掌故為主,對研究唐代政治史頗具參考價值;而書中不少有關唐代科舉製、文學家故事的著錄,又有裨於文學史的研究。《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朝章國典,因革損益,亦雜載其中”,足補新、舊《唐書》之闕。
  
  是書不僅保存了不少詩文和詩壇掌故,而且論詩亦多獨到深刻之見。作者認為詩樂可觀時代興衰,要求作詩必須真實,反對以“虛語作賦”,指出如果以虛語陳詩觀風,就是“教人以妄”。在詩歌表現形式上,崇尚自然,主張“文貴天成”,不露斧鑿痕,“如千兵萬馬,而無人聲”,反對雕琢強作。稱“李白為天才絶,白居易為人才絶,李賀為鬼纔絶”,此語常為後人所稱引,如嚴羽謂“太白天仙之詞,長吉鬼仙之詞”,王士禎謂“李白為飛仙,李賀為纔鬼”,即本錢說。
  
  哈哈兒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宋元筆記小說大觀》錄校製作,非詩話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詩話部分以斜體標示。
  《幽閑鼓吹》一捲,二十五篇。《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遂初堂書目》、《直齋書錄解趣》、《柬史·藝文志》均著錄於子部(類)小說傢類,《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傢類。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幽閑鼓吹》:“其事多關法戒,非造律虛辭無裨考證者比。唐人小說之中,猶差為切實可據焉。”張固於詩雖未正面表述自己的看法,而主要記述故實,但“詩人之言不足有實也”一語,卻道出了詩須想象的特點。顧況賞識白居易的佳話,李賀詩使韓愈援帶而起的故事,多賴《幽閑鼓吹》而流傳。
  
  哈哈兒據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中華野史·唐朝捲》錄校製作,非詩話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窺全貌,詩話條以另色標之。
  《雲仙雜記》十捲,舊本題唐金城馮贄撰。《宋史·藝文志》著錄於子部小說傢類,題作《雲仙散錄》。《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傢類。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言:“《雲仙雜記》實偽書也。無論所引書目皆歷代史志所未載,即其自序稱天復元年(901年)所作,而序中乃雲‘天祐元年(904年)退歸故裏,書成於四年(907年)之秋,又數歲始得終篇。’年號先後亦復顛倒,其為後人依托,未及詳考明矣。”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亦以為偽書,並謂係宋元人所為。《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稱:“舊本題唐馮贄撰,或以為王銍所偽作也。皆雜記古人逸事,各註其所出之書,而其書皆古來史志所不載,依托顯然。然工於造語,詞賦傢轉相引用,知其贋而不能廢焉。”
  
  《雲仙雜記》論詩語簡潔,精闢,富有啓發性。如“胸次吞雲夢澤”條稱詩人胸襟開闊,筆下始能氣勢磅礴,詩意浩瀚。“田水聲過吾師丈人”條,言詩須師造化、法自然。“作詩如綉花”條,謂作詩要善於籠絡枝葉,形成藝術整體。“句中喜得魚竹”雜,記孟浩然作詩多註重觀察,印記實物,力戒疏謬等。
  
  哈哈兒據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雲仙雜記》錄校製作,非詩話條亦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
  《鑒誡錄》十捲,《郡齋讀書志》、《宋史·藝文志》著錄於子部小說傢類,《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傢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書多記唐及五代間事,而蜀事為多。皆近俳偕之言,各以三字標題,凡六十六則。”
  
  《鑒誡錄》中談詩部分反映出五代文學批評的一些特點,如以“吟詩多著尋常容易言語”為高格;主張詩要“悉幹教化”;又認為詩須有新意。“千百集中,無以加此”,才能為人所稱道。
  
  哈哈兒據中華書局1985年繁體竪排本《鑒誡錄》錄校製作。非詩話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
  《雲溪友議》,《宋史·藝文志》作十一捲,《直齋書錄解題》作十二捲。《四部叢刊續編》作三捲,似較諸本完善,今從之。《崇文總目》著錄於丙部小說傢類。《郡齋讀書志》、《遂初堂書目》、《直齋書錄解題》均著錄於子部小說傢類。
  
  是書共六十五條,每條各以三字標題冠之。書中多記中晚唐雜事,除涉及方術神仙及因果報應的內容外,多為詩壇軼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六十五條之中,詩話居十之八七,大抵為孟棨《本事詩》所未載,逸篇瑣事,頗賴以傳。又以唐人說唐詩,耳目所接,終較後人為近。故考唐詩者,如計有功《紀事》諸書,往往據之以為證焉。”足見是書可為研究唐詩之參考。
  
  哈哈兒據《四部叢刊續編》本錄校製作,非詩話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
  《晉書·幹寶傳》說他有感於生死之事,“遂撰集古今神祗靈異人物變化,名為《搜神記》。”
  這是一部記錄古代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故事的小說集,大部分故事帶有迷信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內容
  
  《搜神記》原本已散失。今本係後人綴輯增益而成。20捲。共有大小故事454個。所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一部分屬於民間傳說。其中《幹將莫邪》、《李寄》、《韓憑夫婦》、《吳王小女》、《董永》等,暴露統治階級的殘酷,歌頌反抗者的鬥爭,常為後人稱引。
  
  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設想奇幻,極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後有托名陶潛的《搜神後記》10捲和宋代章炳文的《搜神秘覽》上下捲,都是《搜神記》的仿製品。《搜神記》對後世影響深遠,如唐代傳奇故事,蒲鬆齡的《聊齋志異》,神話戲《天仙配》及後世的許多小說、戲麯,都和它有着密切的聯繫。
  
  
  材料來源
  
  幹寶,晉新蔡人,初為著作郎,以平杜弢功,封關內侯,是一個有神論者,他在《自序》中稱,“及其著述,亦足以發明神道之不誣也。”就是想通過搜集前人著述及傳說故事,證明鬼神確實存在。故《搜神記》所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不少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雜糅佛道。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設想奇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
  
  另附:搜神記新序
  
  搜神記,人傢都知道他是中國小說界裏一部名著。不過,人傢誤認他是文人編造的“神怪小說,”其實,他是一部古代的民間傳說,是一部古代的神話。
  我們要研究中國古代的民間傳說及神話,除了楚辭,淮南子等幾部書而外,就要說到他了。他中間所收的傳說,有許多至今還流傳在平民口上。例如“蠶神的故事,”(捲十四)如“盤瓠的故事,”(捲十四)“如顓頊氏二子的故事,”(捲十六)如“細腰的故事:”(捲十八)或至今整個的流傳於民間,或經過許多變化,而演成今日流行的傳說。我們衹要留心考察,就可以看得出。總之:他是古代民間傳說的總匯,而有一部分是後來民間傳說的根源。
  搜神記的作者,是晉朝時候的幹寶。不過,現在流傳的二十捲本搜神記,並非幹寶的原書,有後人增改的地方。這是民間傳說常有的事。他的原文,也有許多,不是自己寫出來的,是抄錄他人的作品。這也是民間傳說的通例。如四庫目錄提要說:“第六捲,第七捲,全抄續漢書五行志。”對於他很不滿意。其實,當他民間傳說看,抄不抄就不成問題。他全書中間,有幾個故事,大同小異的,他也兼收並載。這尤可以看得出是民間故事的本色。如“丹陽道士謝非的故事,”(捲十九)和“ 魏郡張奮的故事,”(捲十八)和“安陽書生的故事,”(捲十八)三個是從一個演繹出來的。“古巢老姥的故事,”(捲二十)和“由拳老嫗的故事,”(捲十三)兩個也就是一樣。“晉時吳興人父子的故事,”(捲十八)和“北平田琰妻的故事,”(捲十八)兩個妖怪:一冒充人父,一個冒充人夫,也是一樣的結構。這幾個故事,很可以做我們研究的數據,不但供我們的賞鑒。
  當然,全部搜神記中,並不全是有價值的民間傳說,而大部份卻是好的。不幸為舊文學家當作談神說怪的小說而屏棄,又不幸為新文學家當作文人編造的神怪小說而不屑一讀。這真是冤枉了。
  在搜神記以後,再有一部後搜神記,十捲,舊題為陶淵明撰。這當然是後人假托的。就說不假,也沒有前搜神記好,所以我們沒有註意的必要。
  搜神記的作者,是幹寶,可以說是真的。不過,今二十捲本搜神記,已非幹寶的原文,這話也不錯。但是我們現在當他是古代民間傳說看,衹知賞鑒作品,不必問作者;那麽,作者的問題,就不成問題了。
  《搜神後記》又名《續搜神記》,是《搜神記》的續書。題為東晉陶潛(365-427)撰。所記有元嘉十四年(437年)、十六年(439年)事,其偽不可待辯。皆陶潛死後事,故疑此書為偽托,或以為經後人增益。
  
  《搜神後記》與《搜神記》的體例大致相似,但內容則多為《搜神記》所未見。該書凡十捲,一百一十六條。《搜神後記》在魏晉南北朝的志怪群書中是頗具特色的。它內容上略為妖異變怪之談,而多言神仙;藝術上是蕪雜瑣碎的記敘減少,成片的故事增多。從題材內容上,全書大致有四種類型。一類是神仙洞窟的故事,如《桃花源》、《穴中人世》、《韶舞》、《袁相根碩》等,主要講了服食導養、修道求仙之事。一類是山川風物、世態人情的故事,如《貞女峽》和《舒姑泉》就是有關當地風土的民間故事。作者賦予這些山川風物豐富的人情美,所以顯得美麗動人。一類是人神、人鬼的愛情故事。著名的有《白水素女》、《李仲文女》、《徐玄方女》等。這類題材寫得絢麗多姿,極富浪漫夢幻意味,且往往加以悲劇的結尾,使他們成為全書引人註目的篇章。再一類是不怕鬼的故事,敘事機智詼諧,是《搜神後記》區別於其它志怪小說另一頗具特色的地方。
關於韓詩外傳
韓嬰 Han Ying閱讀
  一、內容
  
  《韓詩外傳》是一部由360條軼事、道德說教、倫理規範以及實際忠告等不同內容的雜編,一般每條都以一句恰當的《詩經》引文作結論,以支持政事或論辯中的觀點,就其書與《詩經》聯繫的程度而論,它對《詩經》既不是註釋,也不是闡發。《漢書·藝文志》第1708頁還著錄了其他幾部韓派《詩經》方面的著作,現在都已失傳,估計其性質與《韓詩外傳》類似。《韓詩外傳》是實際運用《詩經》的示範性著作。
  
  《韓待外傳》儘管名義上依附於《詩經》,但它使用的材料卻來自幾個哲學學派的著述並加以折衷。《荀子》是最常用的來源,不過《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也都被使用過。道德說教為其主要基調,但也有一些趣聞軼事,缺乏明顯的道德意義。由於有24段缺乏引自《詩經》的起結論作用的詩句,這說明文本有缺損。考慮到尚存的先秦典籍提供的資料占全書的三分之一還多,而且其中有些材料自身已經用《詩經》引文作結束,根此可知,《韓詩外傳》與其說是一部創作,還不如說是一部編作。《韓詩外傳》作為一個源頭,可能啓發了為了不同目的而編纂成的其他摘錄性的選集,如其他漢代著作《說苑》、《新序》、《列女傳》等。
  
  二、成書年代和真偽
  
  這部書被認為是韓嬰寫的,他為文帝(公元前180—157年在位)時的博士,武帝(公元前141椙—87在位)時他與董仲舒(約公元前179椙— 104)辯論過。他的傳記(《史記》捲一百一二十一,第3124頁及《漢書》捲八十八,第3613頁)對他的生活年代提供的綫索僅是這些,他肯定生活於公元前 200年到公元前120年之間,因此《韓詩外傳》的日期應定在約公元前150年左右。
  
  該書為韓嬰所寫,這從未受到懷疑,很難想象偽造之人會有什麽動機采編纂這樣的一部著作。然而關於這部書的完整性卻有些疑點,因為《漢書·藝文志》第 1708頁列舉了名為《韓外傳》的書6捲及名為《韓內傳》的書4捲,《漢書》中的韓嬰傳也提到了這兩部書。但到了《隋書·經籍志》(第915—916頁)時《內傳》已經消失,儘管唐代的註傢引用了屬於《韓詩內傳》的幾條語錄。《外傳》在《隋書》的(經籍志》、兩唐史書(《舊唐書·經籍志》,第1970頁;《新唐書·藝文志》,第1429頁)、《宋史·藝文志》(第5045頁)中都列為十捲。凡是現代的版本都含有十捲。
  
  楊樹達(《漢書補註補證》,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版,第28頁)認為《外傳》與《內傳》兩書被結合於《韓詩外傳》一名之下,因為它們所含的資料其性質沒有任何差異,兩者也都不是闡發性的著作。實際情況可能比起楊所提出的簡單並置更為復雜。在唐代各種類書以及唐代對經書和史書的註解者所引大批屬於《韓詩外傳》的文字不見於傳世的通行本中。在《太平御覽》引自該書的157條文句中,其中有23條為今本所無。
  
  三、版本
  
  1.已知最早的刊本是宋本,洪邁(1123-1202)說它屬於慶歷年間(1041—1048),毛晉(1599-1659)認為他擁有這個本子的抄本,他翻刻在《津逮秘書》之中。在明代的幾個版本中,《四部叢刊》所翻印的瀋辨的本子淵源於元本(由錢惟善於1355年作序)。
  
  2.帶有註解的校本被趙懷玉(1747—1823)單獨刊入他的《亦有生齋》中(序作於1790年,《竜溪精捨叢書》予以重印),又被周廷萊作為《韓詩外傳校註》(重印於《安徽叢書》)而加以刊印,其序文標定為1791年。上述版本中的第二種用本是一更保守的版本,它被拿來作為兩種版本合併版的底本,由吳棠於1875年出版(《望三益齋》,由《畿輔叢書》予以重刊,《叢書集成》也作了重刊,並加了標點,又見上海商務印書館於1917年的排印本)。一種未知出處而含有大多相應段落的版本由陳士珂於1818年以《韓詩外傳疏證》名字刊印(見《文淵樓叢書》中)。
  
  3.收有《韓詩外傳》的其他叢書還有《漢魏叢書》。《廣漢魏叢書》、《三十三種叢書》等。
  
  4,許維遹(1905—1951)的《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該書是在他死後出版,繁體字,加了標點和註釋,其中有的為珍奇難得的資料及許自己的見解。
  
  5.賴炎元的《韓詩外傳今註今譯》,該書有註釋有標點,並有用現代漢語譯成的譯文,臺北: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
  
  四、校註
  
  1.孫詒讓《札迻》捲二,涉及有十個段落的內容。
  
  2.俞樾的《讀韓詩外傳》對22段疑難的段落進行了校勘;見《麯園雜纂》捲十七(《春在黨全書》)。
  
  3.趙善詒的《韓詩外傳補正》(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年),幾乎處理每篇經文中的疑難段落,用來自相應段落的引文來支持他的考評及校勘,而且總是指出前人對這同一段所作的校註。(見國學小叢書)。他的著作被收入賴炎元的《韓詩外傳考徵》中(見下文五第2條)。
  
  4.幀炎元:《韓詩外傳考徵》,2册,臺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63年版。第一册詳細研究了漢代的韓詩,《韓詩外傳》的版本,校勘記,韓詩異文與包括毛詩在內的其他諸傢詩註解和文字上的不同。第二册考察了早期和後來著作中所引的《韓詩外傳》之文,並詳盡地羅列了為現代版本中所無的《韓詩外傳》佚文。
  
  五、索引
  
  1.《韓詩外傳逐字索引》,劉殿爵、陳方正主編,收入《先秦兩漢古籍逐字索引叢刊》,香港:商務印書館,1992年。
  漢 劉歆 著  宜黃 洪占銓 校
  
  《西京雜記》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漢的首都長安。該書寫的是西漢的雜史。既有歷史也有西漢的許多遺聞軼事。其中有人們喜聞樂道、傳為佳話的"昭君出塞",即宮女王嬙不肯賄賂畫工緻遠嫁匈奴;"卓文君私奔司馬相如",等許多妙趣橫生的故事皆首出此書,且為後人為典故。還有一句成語“鑿壁藉光”,也是從該書的匡衡的故事中流傳出來的。
  
  此書,歷代指為偽書,但從語氣及內容看,當是雜抄漢魏六朝佚史而成。所述西漢之事,怪誕不經,多不足信。但有關南越趙佗獻寶於漢朝、昭君出塞前後漢宮畫師事跡、劉邦築新豐以迎太公、漢俗五月五日生子不舉、鄧通得蜀山以鑄銅錢、茂陵富人袁廣漢莊園之奇、司馬遷有怨言下獄死、劉子駿作《漢書》諸事,均可開闊思路,有裨研史。中華書局《古小說叢刊》本較佳。
  
  【關於本書作者】
  
  關於本書的作者,《隋書·經濟志》未曾著錄,而新舊唐書均著錄為東晉葛洪著。這是因為六捲本末有葛洪跋文一篇。跋文言“洪傢世有劉子駿《漢書》一百捲,無首尾題目,但以甲乙丙丁紀其捲數。先父傳之。歆欲撰《漢書》編錄漢事,未得締構而亡,故書無宗本,止雜記而已,失前後之次,無事類之辨。後好事者以意次第之,始甲終癸為十帙,帙十捲,合為百捲。洪傢具有其書,試以此記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劉書,小有異同耳。並固所不取,不過二萬許言。今抄出為二捲,名曰《西京雜記》,以裨《漢書》之闕。”按照葛洪的說法,這部書的作者是劉歆,他不過將班固寫《漢書》不用的二萬餘言抄錄出來,給它起個名字而已。後人對葛洪的跋語並不相信,以為這是他“依托古人以取自重耳”。其實《西京雜記》就是出自葛洪之手。但書中故事也並非全是葛洪杜撰,有些條目可能是他從當時所存典籍中 摘取來的。
  
  葛洪(284—364),字稚川,號抱樸子,東晉丹陽句容人,道教理論傢, 其著作還有《抱樸子》、《神仙傳》等。
  
  誰是該書的真正作者?這一疑案至今懸而未决。
  
  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顧頜剛在《中國史學入門》書中曾明確指出:《西京雜記》這本書,"講了漢朝的許多故事。書的作者是誰?沒有定論。有的說是劉歆,有的說是晉朝的葛洪",甚至還有吳均撰書之說。為研究工作帶來極大睏難。
  
  隋唐之際,特別是唐太宗繼位後,為了以史輔國,以古鑒今,非常重視編修歷史。當時的史官們盡博採史籍"朝廷也"命天下計書"、"搜訪異本","盡收其圖書古籍",但由魏徵等人窮搜苦索而編纂的《隋書·經籍志》卻對《西京雜記》的真正作者未能考究出來,所以衹好不著撰寫人。400餘年後,宋人黃伯思在《東觀餘論》中采取折衷說法,謂《西京雜記》書中事皆劉歆所說,葛洪采之。後晉劉胞等人編纂的《唐書·經籍志》則題名葛洪撰。清朝末年,一批考證類的著作問世。但考證者對"西京雜記"一書真正作者並沒有考證出名堂,作補的也未補出個頭緒來。
  
  在近代學者專傢的一些著作中,對誰是誰非也各執一說,甚至避而不談。如李宗鄴在《中國歷史要籍介紹》中說:"《西京雜記》二捲集是劉歆所撰,《唐書·經籍志》誤題為葛洪";但金少英《中國歷史要籍選讀》中卻肯定為葛洪撰。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裏,對《西京雜記》一書曾有較為詳細的考證。他說,至於雜載人間瑣事者,有《西京雜記》本二捲,今六捲者宋人所分也。末有葛洪跋,言"其傢有劉歆《漢書》一百捲,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劉氏,小有異同,固所不取,不過二萬許言。"
  
  魯迅既然把《西京雜記》列入《今所見漢人小說篇》,在"目次"中列了"劉歆,這就否定了葛洪。有些考證文章也說,《西京雜記》屬筆記類雜史,《漢書》不記,晉卻語曰:"舊題西漢劉歆撰,經考證作者實為晉葛洪"。有何根據?辭書未引,故不得而知。可能由於上述原由,所以張舜徽主編的《中國歷史學名著題解》,儘管在書中列舉歷代雜史,筆記類書名達數十種之多,卻偏偏沒有《西京雜記》。柴德賡編寫的《史籍舉要》等就更不便列舉。其它的一些文著,乃至工具書多相不一。誰是誰非,沒有定論。
  西周的歷史神話典籍之一。西晉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縣發現一座戰國時期魏國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簡,均為重要文化典籍,通稱“汲塚竹書”,竹簡長二尺四寸(古尺),每簡四十字,用墨書寫。其中有《穆天子傳》﹑《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後合併為至今流傳的《穆天子傳》。由荀勖校訂全書六捲。
  
  【主要內容】
  
  《穆天子傳》是一部記錄周穆王西巡史事的著作,書中詳載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率師南徵北戰的盛況,有日月可尋。名為傳,實際上屬於編年,其體例大致與後世的起居註同。所以,《隋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都把它列入史部起居註門。關於《穆天子傳》的真偽問題,幾經爭辯,仍是個不解之謎。
  
  《穆天子傳》主要記載周穆王率領七萃之士﹐駕上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緑耳等駿馬﹐由造父趕車﹐伯夭作嚮導﹐從宗周出發﹐越過漳水﹐ 經由河宗﹑陽紆之山﹑群玉山等地﹐西至於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飲酬酢的神話故事。其中的宗周﹐經學者研究﹐認為是指洛邑(今河南洛陽)﹔穆王的西行路綫 ﹐當是從洛邑出發﹐北行越太行山﹐經由河套﹐然後折而嚮西﹐穿越今甘肅﹑青海﹑新疆﹐到達帕米爾地區(西王母之邦)。
  
  【貢獻】
  
  《穆天子傳》所提供的材料,除去神話傳說和誇張的成份,有助於瞭解古代各族分佈、遷徙的歷史和他們之間的友好交往,及先秦時期中西交通徑路以及文化交流的情況。它說明遠在漢武帝劉徹派張騫通西域以前,中國內地和中亞之間就已有個人和團體的交往接觸。這一點已有不少考古材料可資證明。
  
  【晉郭璞的註解】
  
  晉郭璞為該書作註。清檀萃有《穆天子傳註疏》﹐其後有洪頤煊校正本﹐繼洪氏而作者有翟雲升之《覆校穆天子傳》。近幾十年來﹐有丁謙《穆天子傳地理考證》﹑顧實《穆天子傳西徵講疏》等作品。
  
  【穆天子傳的考證】
  
  其實,《穆天天傳》之所以能夠面世,必定有學者認為其真。西晉年間,著作佐郎郭璞第一個替《穆天子傳》作註,此風一開,不下卜數傢,大多 據後世情狀釋三代山川部落,使讀者能夠更清楚地瞭解周穆王的戎馬生涯。據《穆天子傳》的記載及註本的詮釋,周穆王曾經西徵犬戎於隴西,入河伯之邦並禮河於蘭州一帶,觀昆侖丘、舂山於青海湖頭,巡骨仟、重黎、巨蔸等部落於武威地區,會西王母於張掖南山,休獵於疏勒河、北山地區,涉流沙於居延海、巴丹吉林大漠,涉黃渡濟,浪遊太行、漳水、滹沱河,雁門山,進而驅馳於陰山、蒙古高原、塔裏木盆地、蔥嶺、中亞,共計行程十九萬裏(周裏比今裏小),其內容極為豐富。西晉韌的荀勖在《穆天子傳目錄》中寫道:“古文《穆天子傳》者,太康二年汲郡縣民不準(人名)盜古塚所得書也,皆竹簡素編。以臣勖前所考定古尺,度其簡長二尺四寸,以墨書,一簡四十字。”王隱修《晉書》於東晉元帝大興初年,在《束皙傳》中提到此《穆天子傳》,也雲:“汲塚竹書大凡七十五捲。……有《周莊遊行》五捲,說周穆王遊行天下事,今謂《穆天子傳》。”由此看來,《穆天子傳》原名為《周王遊行》,民間有傳本,似乎可避偽書之嫌了。
  
  然而,歷代許多學者對於《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的遠遊行程抱懷疑態度,對《穆天子傳》的可靠性提出質疑。清代學者姚際恆是力主《穆天子傳》為偽書的代表。經過考證,他認為《穆天子傳》源出《左傳》、《史記》,多用《山海經》語,體例則類似起居註,應當是漢朝以後好事者的偽作。一些疑古派文獻學者,則進一步斷定其為晉人的偽造。法國學者沙畹,甚至以為“穆天子;並非指周穆王,而是指秦穆公,故《穆天子傳》與《山海經》一樣,屬於荒誕之書,毫無史料價值。
  可是,這樁公案並沒有了結。今學者常徵舊題新作,意欲推倒《穆天子傳》為偽書的成說。原來,常徵曾讀過洪頤煊氏校註本《穆天子傳》,竟發現書中所記山川村落都可一一考出。又與《水經註》對照,有酈道元據《穆天子傳》註釋有關山川的明顯痕跡。驚訝之餘,他用力研究,逐條加以排比訓釋,終於在1977年完成《穆天子傳新註》一書,力證其書不偽,並且明確指出:“《穆天子傳》者,西晉所出汲塚周書也,非晉人偽造,非漢人偽文,亦非戰國時人作”,而是“身髓周穆王徵巡四海的周史官作的先秦古籍之—”。
  
  關於《穆天子傳》真偽問題的討論,經歷了真——偽——真的過程。然而,仍然不能認為爭論已經結束了。
  東晉·葛洪撰。十捲。書中收錄了古代傳說中的84位仙人的事跡。雖事多怪誕,但其中不少人常為後世養生文獻所引用;有些內容對研究中國古代養生學術也不無參考意義。
  
  現存《神仙傳》有兩種版本。一為九十二人附二人傳本,見於《道藏精華錄百種》等道典中。二為八十四人傳本,見於《四庫全書》中。此外唐人梁蕭又稱其“凡一百九十人”,可見今人《神仙傳》並非全本。
  
  《神仙傳》中故事衆多,故篇幅較長,故事情節大多復雜、奇特、生動。如《欒巴傳》寫仙人欒巴為民除害的故事,中間說一廟鬼化作書生,騙太守許以女兒。欒巴見之,遂做法驅之,使廟鬼現形為老狸。故事以生動的情節,刻畫了道教的法力,筆墨雖少,卻塑造了一個為民除害的正面形象。類似的故事還有《王遠傳》、《劉根傳》、《呂恭傳》等,均以想象豐富,記敘生動著稱。
  
  
  【記載】
  
  《神仙傳》十捲,東晉葛洪(二八三~三六三)撰。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東晉道教理論傢、醫學家、煉丹術傢。該書記載古代傳說中八十五位神仙故事(王遠傳附蔡經傳),大體繼《列仙傳》而作,其中容成公、彭祖二條與《列仙傳》重出。體現了各時期的神仙觀念及魏晉文士風氣。
  義慶秉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遠近必至。當時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陸展、何長瑜、鮑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禮遇。撰有《世說新語》八捲,今本作三捲,還有36門.《世說新語》可能就是他和門下文人雜采衆書編纂潤色而成,是志人小說集。這部書記載了自漢魏至東晉的遺聞軼事。所記雖是片言數語,但內容非常豐富,廣泛地反映了這一時期士族階層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談放誕的風氣。這部書對後世筆記小說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而仿照此書體例而寫成的作品更不繼其數,在古小說中自成一體。書中不少故事,或成為後世戲麯小說的素材,或成為後世詩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魯迅先生稱它為"名士的教科書".《世說新語》原為8捲,今本作3捲,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等36門,主要記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行事,較多地反映了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魯迅曾指出:“這種清談本從漢之清議而來。漢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議論政事,其初在社會上很有勢力,後來遭執政者之嫉視,漸漸被害,如孔融、禰衡等都被曹操設法害死,所以到了晉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議論政事,而一變為專談玄理;清議而不談政事,這就成了所謂清談了。但這種清談的名士,當時在社會上仍舊很有勢力,若不能玄談的,好似不夠名士底資格;而《世說》這部書,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的教科書。”
首頁>> 文學>>詩歌>>筆記雜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