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別史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歷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徵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
  
  【題解】
  
  關於國語的作者是誰,自古至今學界多有爭論,現在還沒有形成定論。司馬遷最早提到國語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其後班固、劉知幾等都認為是左丘明所著,還把國語稱為《春秋外傳》或《左氏外傳》。但是在晉朝以後,許多學者都懷疑國語不是左丘明所著。直到現在,學界仍然爭論不休,一般都否認左丘明是國語的作者,但是缺少確鑿的證據。普遍看法是,國語是戰國初期一些熟悉各國歷史的人,根據當時周朝王室和各諸侯國的史料,經過整理加工匯編而成。國語按照一定順序分國排列,在內容上偏重於記述歷史人物的言論。這是國語體例上最大的特點。
  
  【評價】
  
  國語在內容上有很強的倫理傾嚮,弘揚德的精神,尊崇禮的規範,認為“禮”是治國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國語的政治觀比較進步,反對專製和腐敗,重視民意,重視人才,具有濃重的民本思想。
  
  國語記錄了春秋時期的經濟、財政、軍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種內容,對研究先秦時期的歷史非常重要。
  
  【研究參考書目】
  
  • 薛安勤、王連生《國語譯註》,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ISBN 780626138
  
  • 董立章《國語譯註辨析》,暨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
  
  2、漢語的一種語音體係名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推行的把北京話作為漢民族共同語的運動。它提出“言文一致”和“國語統一”兩大口號。“言文一致”是書面語不用古代文言,改用現代白話。“國語統一”是現代白話要以北京話為全國通用的國語。這個運動對於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建立和推行,對於文體改革和文字拼音化,都有一定的貢獻。
  
  【産生的經過】
  
  由於受到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在清末的後十年,就已經提出統一國語的問題。最早提到“國語”這個名稱的,是當時被委任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的桐城派古文名傢吳汝綸。1902年他去日本考察學政,看到日本推行國語(東京話)的成績,深受感動,回國後寫信給管學大臣張百熙,主張在學校教學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推行以“京話”(北京話)為標準的國語。1909年,清政府資政院開會,議員江謙提出把“官話”正名為“國語”,設立“國語編查委員會”,負責編訂研究事宜。1911年學部召開“中央教育會議”,通過《統一國語辦法案》,决議在京城成立國語調查總會,各省設分會,進行語詞、語法、音韻的調查,審定“國語”標準,編輯國語課本、國語辭典和方言對照表等。1912年民國成立後,召開“臨時教育會議”,决定先從統一漢字的讀音做起,召開“讀音統一會”。 1913年“讀音統一會”開會,議定了漢字的國定讀音(即“國音”)和拼切國音的字母“註音字母”(也叫“國音字母”)。議定以後,北洋政府遲遲不予公佈。於是在1916年,北京教育界人士組織“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簡稱“國語研究會”)掀起了一個催促北洋政府公佈註音字母和改學校“國文”科為“國語”科的運動。
  
  研究會規定了5項任務:①調查各省方言;②選定標準語;③編輯標準語的語法辭典;④用標準語編輯國民學校教科書及參考書;⑤編輯國語刊物。提出學校的“國文”教科書改稱“國語”教科書。運動得到各地教育界人士的響應。國語研究會的會員4年中增加到12000多人。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開“全國高等師範校長會議”,决定在全國高等師範附設“國語講習科”,專教註音字母及國語,並於11月公佈了“註音字母”。同年,《新青年》等刊物提出“文學革命”的口號,開始用白話文寫作。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在這個運動的推動下,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政府的推行機構“國語統一籌備會”,並訓令全國各國民學校改“國文”科為“國語”科。與此同時,又通令修改原來的《國民學校令》,規定首先教授註音字母,改革教科書的文體和教學方法等,這樣,國語運動在學校方面得到了初步的成功。
  
  【“國語”的推行】
  
  “五四”以後,國語運動進入推行期。主要工作是修訂註音字母方案,製訂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調整“國音”標準,擴大國語的教育和應用,以及出版、宣傳等。
  
  
  
  臺灣語言與族群密切相關。按通俗的分法,臺灣人可分為4大族群,其中閩南人約占74%,客傢人約12%,外省人約 13%,原住民為1%左右。閩南人以閩南話為母語,客傢人以客傢話為母語,外省人以“國語”為母語。原住民分為11個民族,分別使用不同的原住民語,並把它們當做母語。
  
  閩南話其實是正宗的中原古語。從漢末到唐末藩鎮之亂,黃河沿岸的中原人陸續嚮南方遷移,把河洛古語帶到東南沿海;明清時期一些大陸移民渡過海峽,又把這一語言帶到臺灣,因此閩南話又被稱為“河洛語”。後來,臺灣閩南話演變出“臺南腔”、“臺北腔”和“宜蘭腔”等,其中以“臺南腔”最具代表性。
  
  唐代以來,中國北方持續動蕩,外族侵擾不斷,中原各民族的語言相互融合,相互吸收,逐漸形成元代白話、明清官話,最後演變為北平話,中原古語在北方完全消失。民國初期,北平話改名“國語”,成為中華民族的通用語。國民黨退踞臺灣後,設立“國語推行委員會”,研究並推廣“國語”。由於外省人中蘇、浙、閩、粵人較多,勢力較大,所以臺灣“國語”受到江浙方言及閩南方言的影響,帶有明顯的吳越腔調。新中國成立後,大陸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對異讀字、輕聲和兒化等語言現象進行了進一步規範,兩岸“國語”差別由此拉大。
  
  除了上述語言外,外語在臺灣也有一定地位。受過中學以上教育的人都會說一些英語。在涉外學術、商貿和旅遊領域,英語是通用語。現今70歲以上的臺灣人一般還會說一些日語。大量來自菲律賓、印尼和越南的外來勞工則使用其本國語言。
  
  大部分臺灣人能夠使用母語及“國語”。“國語”是島內各族群的通用語,是學校教育使用的正式語言,是新聞、出版和公文中使用的官方語言。有研究說,在臺灣各地火車站,旅客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言是“國語”,平均約49%;閩南話次之,約 47%;“國語”∕閩南話混用約1.7%;客傢話約1.7%;原住民語約0.3%;其他語言約0.3%。一般來說,越是都市地區,越是經濟發達地區,使用 “國語”頻率越高,越是農村地區,越是經濟落後地區,閩南話使用頻率越高。年齡越小,使用“國語”頻率越高,年齡越大,使用閩南話頻率越高。女性比男性更傾嚮使用“國語”。
  國語現存的最早註本,韋昭在分析實詞的詞性和用法、訓釋虛詞和分析特殊句式等方面均有獨到的見解,反映出三國時代漢語語文學者的語法觀念和分析語言所達到的實際水平
  《戰國策》
  
  戰國時遊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劉嚮編定為三十三篇。宋時已有缺佚,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註,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註。吳原師道作《校註》,近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註》。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記述戰國時事,定名《戰國縱橫傢書》,與本書內容相似。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捲,約12萬字。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傢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傢遊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題解
  
  戰國策的作者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定,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西漢末年,劉嚮校錄群書時在皇傢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傢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嚮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嚮衹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傢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嚮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
  
  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傢書》。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
  
  體例,今本共33捲。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知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
  
  
  評價
  
  《戰國策》一書反映了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當時士人的精神風采,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歷史散文。它作為一部反映戰國歷史的歷史資料,比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是戰國歷史的生動寫照。它詳細地記錄了當時縱橫傢的言論和事跡,展示了這些人的精神風貌和思想才幹,另外也記錄了一些義勇志士的人生風采。
  
  《戰國策》的文學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它標志着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一個新時期,文學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畫,語言文字的運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戰國策》的思想內容比較復雜,主體上體現了縱橫傢的思想傾嚮,同時也反映出了戰國時期思想活躍,文化多元的歷史特點。《戰國策》的政治觀比較進步,最突出的是體現了重視人才的政治思想。
  
  《戰國策》一書對司馬遷的《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戰國策》歷來為研究者稱贊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卻是衆說紛紜。這是由於該書與後世的儒傢思想不符,過於追逐名利。而且過於誇大縱橫傢的歷史作用,降低了史學價值。
  
  研究參考書目
  • 熊憲光,《戰國策研究與選譯》,重慶出版社,1988年 ISBN 753660020
  • 孟慶祥,《戰國策譯註》,黑竜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統一書號:10093•701
  • 王守謙,《戰國策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ISBN 722102444
  • 朱友華,《戰國策選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 趙丕傑,《戰國策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 藍開祥,《戰國策名篇賞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1年
  • 何建章,《戰國策註釋》,中華書局,1990年 ISBN 710100622
  • 何 晉,《戰國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ISBN 730105101
  《戰國策》是匯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匯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後。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嚮考訂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策》。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為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遊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係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戰國策人物
  
  1、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傢,東周洛陽人。事跡在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中。蘇秦出身寒微,讀書刻苦,嚮往富貴生活,具有強烈的功名心,且知識豐富,能言善辯,善於運籌帷幄,為人主出謀劃策,但沒有自己固定的政治主張與理想,在戰國時代縱橫傢中他是比較典型的。
  2、甘茂:戰國中期秦國名將。下蔡(今安徽鳳臺)人。事跡在《蘇代勸秦王留甘茂》中。甘茂自秦國逃出後,準備到齊國去。出了函𠔌關,遇見蘇代(蘇秦之兄),說:“您聽說江上女子的故事嗎?”蘇代說:“沒聽說過。”甘茂說:“在江上的衆多女子中,有一個傢貧無燭的女子。女子們在一起商量,要把傢貧無燭的趕走。傢貧無燭的女子準備離去了,她對女子們說:‘我因為沒有燭,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掃屋子,鋪席子。你們何必愛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點餘光呢?如果賜一點餘光給我,對你們又有什麽妨礙呢?我自認為對你們還是有用的,為什麽一定要趕我走呢?’女子們商量以後,認為她說的對,就把她留下來了。現在我由於沒有纔德,被秦國趕走,出了函𠔌關,願意為您打掃屋子,鋪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趕走。”蘇代說:“好,我將設法讓齊國重用您。”
  3、周公旦,西周政治傢。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稱叔旦。周文王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製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傢、軍事傢,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勢力擴展至海。後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相傳他製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
  戰國策》是一部先秦歷史文獻,因長於說事而著名,是一部國別體史書,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共33捲,約12萬字。上接春秋,下至秦並六國,記事約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戰國策》還有《國事》《國策》《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原著者名字不可考。
  西漢末年,劉嚮校錄群書時在皇傢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傢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嚮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嚮衹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傢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嚮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 ,沿用至今。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的縱橫傢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所記人物是復雜的,有縱橫傢,如蘇秦;有義士,如魯仲連、唐雎、顔;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荊軻、聶政。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畫得栩栩如生。
  《戰國策》的文章長於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渲染誇大,充分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此外,描寫人物形象極為生動,而且善於運用巧妙生動的比喻,通過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傢書》。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
  今本共33捲:東周策1捲西周策1捲秦策5捲齊策6捲楚策4捲趙策4捲魏策4捲韓策3捲燕策3捲宋衛策1捲中山策1捲共497篇。
  《戰國策》一書對司馬遷的《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戰國策》歷來為研究者稱贊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卻是衆說紛紜。這是由於該書與後世的儒傢思想不符,過於追逐名利。而且過於誇大縱橫傢的歷史作用,降低了史學價值。
  戰國策成語
  一塵不染——聖人具有三者之德,而無一塵之纍。
  大庭廣衆——以敞大衆。
  兩敗俱傷——今兩虎爭人而鬥,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南轅北轍——猶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補牢——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捨,漁者,得而並擒之。
  羽毛未豐——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引錐剌股——讀書欲睡,引錐自剌其股,血流至足。
  門庭若市——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反璞歸真——顔斶知足矣,歸反於璞,則終身不辱也。
  狡兔三窟——狡兔有叁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
  窟。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長百獸,字若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
  行,子隨我後,百獸見我敢有不走者?虎以為然,遂與之偕行,獸見皆走,虎不知獸之畏
  己,以為畏狐也。
  驚弓之鳥——弓弦響,驚密林之鳥。
  安步當車 《戰國策·齊策四》
  不遺餘力 《戰國策·趙策》
  不翼而飛 《戰國策·秦策》
  側目而視 《戰國策·秦策》
  反璞歸真 《戰國策·齊策》
  高枕無憂 《戰國策·魏策一》
  汗馬功勞 《戰國策·楚策》
  狐假虎威 《戰國策·楚策一》
  畫蛇添足 《戰國策·齊策二》
  揮汗成雨 《戰國策·齊策一》
  狡兔三窟 《戰國策·齊策四》
  門庭若市 《戰國策·齊策一》
  亡羊補牢 《戰國策·楚策四》
  
  
  《戰國策》簡介
  
  《戰國策》是匯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匯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後。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嚮考訂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策》。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為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遊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係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雖然習慣上把《戰國策》歸為歷史著作,但它的情況與《左傳》、《國語》等有很大不同。有許多記載,作為史實來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寫唐且在秦廷中挺劍脅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一類內容,與其說是歷史,還不如說是故事。《戰國策》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來說,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嚮序說:“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戰國時代,是春秋以後更激烈的大兼併時代,過去還勉強作為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說,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策士,也衹是以自己的才智嚮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毫不為怪。如蘇秦始以連橫之策勸說秦王並吞天下,後又以合縱之說勸趙王聯合六國抗素。他遊秦失敗歸來時,受到全家人的蔑視;後富貴還鄉,父母妻嫂都無比恭敬。於是他感慨道:
  嗟夫,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作者以欣賞的筆調,描繪了蘇秦躊躇滿志的神情。這些在今天看來也許是不值得贊賞,但在當日的歷史條件下,原本受貴族壓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這樣寫比虛假的說教更富於真實性。
  另一方面,由於策士以一種比較自由、可以擇君而輔之的身份,在當時的政治與外交中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而《戰國策》又主要取材於策士著作,故書中對士的個人尊嚴和個人作用,給予強有力的肯定。《齊策》中記顔斶見齊宣王,王呼:“斶前!”斶亦呼:“王前!”他還滔滔不絶地論證了國無士則必亡,故“士貴耳,王者不貴”的道理。《秦策》中贊揚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卻使得“天下之大,萬民之衆,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决於蘇秦之策”。這當然是誇大的,但這誇大中顯示了策士們的自信,也是平民中優異人物的自信。
  《戰國策》還熱情謳歌了多位義俠之士的豪情壯舉。
  “俠”也是一種遊離於統治集團、不受權勢拘勒的人物。他們以自身的標準、個人的恩怨來决定自己的行動,重義輕生,感情激烈,顯示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觀。所以“俠”總是為放任不羈的人們所喜愛。
  總而言之,《戰國策》既體現了時代思想觀念的變化,也體現出戰國遊士、俠士這一類處於統治集團與庶民之間的特殊而較為自由的社會人物的思想特徵,不完全是為了維護統治秩序說話。由於《戰國策》突破了舊的思想觀念的束縛,又不完全拘泥於歷史的真實(當然從歷史學的眼光看這是缺陷),所以就顯得比以前的歷史著作更加活潑而富有生氣。從文學上看,《戰國策》的特色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富於文采。《左傳》也是以文采著稱的,但兩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戰國策》的語言更為明快流暢,縱恣多變,委麯盡情。無論敘事還是說理,《戰國策》都常常使用鋪排和誇張的手法,絢麗多姿的辭藻,呈現酣暢淋漓的氣勢。在這裏,語言不僅是作用於理智、說明事實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於感情以打動人的手段。如《蘇秦始將連橫》、《莊辛說楚襄王》等篇,都是顯著的例子。
  第二,《戰國策》描寫人物的性格和活動,更加具體細緻,也就更顯得生動活潑。《左傳》描寫人物,大抵是簡筆的勾勒。
  如前面舉出的重耳嚮懷贏陪罪的例子,雖然也能傳神,畢竟過於簡單。而《戰國策》中,如《齊策》寫馮諼,一開始,描繪他三次彈鋏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質待遇的奇特行為,初步刻畫了他的不同凡響而又故弄玄虛的性格。接着,展開了“馮諼署記”、“矯命焚捲”、“市義復命”、“復謀相位”、“請立宗廟”等一係列波瀾起伏的情節,將這位有膽識、有策略、有手段,同時也是恃纔自傲、多辭善辯的“奇士”風采,表現得淋漓盡致。著名的《荊柯刺秦王》一篇,更是精彩紛呈,激動人心。易水送別的一節這樣描寫: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徽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這段描寫力極強。文章大師司馬遷作《史記·刺客列傳》,對有關荊軻的部分,也大量抄錄了《戰國策》的原文。“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傳聞天下。
  第三,《戰國策》所記的策士說辭,常常引用生動的寓言故事,這也是以文學手段幫助說理。這些寓言,形象鮮明,寓意深刻,又淺顯易懂,獨立地看,也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諸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畫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補牢”、“南轅北轍”等,歷來傢喻戶曉。由於《戰國策》在相當程度上背離了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常常受到嚴厲的批評。但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它正是體現了戰國時代活躍的思想氛圍。它對語言藝術的重視,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學史上更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秦漢的政論散文、漢代的辭賦,都受到《戰國策》辭采華麗、鋪排誇張的風格的影響;司馬遷的《史記》描繪人物形象,也是在《戰國策》的基礎上更為嚮前發展。
  《戰國策》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其時代上接春秋,下至秦並六國,約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書名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於蒯通。大概是秦漢間人雜采各國史料編纂而成。後來劉嚮重加整理,定名為《戰國策》,遂相沿至今(一九七三年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大批帛書,其中一部分,經文物考古工作者整理研究,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萬行,一萬一千多字,定名為《戰國縱橫傢書》。其中十一章內容見於《戰國策》和《史記》,文字大體相同。另十六章,是佚書。這部大約編成於秦漢之際,類似後來劉嚮重編許多縱橫傢言為《戰國策》所根據的一種被埋沒的縱橫傢言的輯本。其中佚書為司馬遷、劉嚮所未見,為戰國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戰國策》的基本內容是戰國時代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及其有關的謀議或辭說。它保存不少的縱橫傢的著作和言論。春秋以來,長期分裂戰亂,人民無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復和平統一生活。諸侯中的強大者,都想“並天下,凌萬乘”。所以戰國末年,秦齊二國皆各自稱帝。由於社會變革的影響,“地勢形便”的秦國後起變法以致富強,打破六國均勢局面。從此以後,秦以新興力量嚮外擴張,企圖蠶食諸侯,統一海內,引起各國間的復雜矛盾和鬥爭。在這種情況下,諸侯間的勝負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於武力,但也决定於謀臣策士的勝算和縱橫勢力的消長。所謂“橫成則秦帝,從成則楚王”,那就是說,勝負的最後關鍵並不完全决定於軍事,而更重要的是决定於政治的巧妙運用。這時候,春秋時代所講的禮法信義,不得不變為權謀譎詐;從容辭令的行人,不得不變為劇談雄辯的說士。所以《戰國策》中所載一切攻守和戰之計,鈎心鬥角之事,正是這一時代政治鬥爭的反映。而其時許多謀臣策士的遊說和議論,也是春秋時代行人辭令的進一步發展。
  《戰國策》所寫的人物是極其復雜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個人功名富貴的利己主義者,例如蘇秦起初本是以“連橫”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乃轉而以“合縱”說燕趙。陳軫先仕秦而後仕楚,既仕楚而又貳於秦,朝秦暮楚,立場不定。但也有排難解紛而無所取的“天下之士”,如魯仲連的義不帝秦。也有意在收買人心、焚券“示義”的馮諼(齊策四),雖然他是為統治階級效勞,卻也替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也有敢於反抗強暴,蔑視王侯的義俠和高士。如唐且的“布衣之怒”(魏策四),顔斶的直叱“王前”(齊策四)。而後者更反映士的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擡頭。此外書中還從側面揭露統治階級女性固寵的鬥爭和宮闈的醜行,如鄭袖的讒害魏美人(楚策四)、秦宣太後欲以魏醜夫殉葬(秦策二)表現了她們的陰險與無恥。以上這些雖然衹作客觀敘述,但也反映了戰國時代各種歷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戰國策》的文章特點是最長於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誇張渲染,充分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如蘇秦說趙王(趙策二),張儀說秦王,司馬錯論伐蜀(並秦策一),虞卿斥栲緩(趙策三)等,就歷史散文的明白流暢來說,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策士們估計形勢,分析利害,往往細緻準確。如蘇秦勸薛公留楚太子,分析它有十個可能的結果(齊策三);齊索地於楚,而慎子告襄王三計並用(楚策二)。雖然《戰國策》記述事件的後果不盡可靠,但作為縱橫傢論事的本身來看,則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其次是描寫人物的形象極為生動。如蘇秦說秦不行及相趙歸傢,前後頽喪和得意的情狀,以及庸俗的世態人情(秦策一),魯仲連的俶儻奇偉,慷慨慕義,“不詘於諸侯”的精神,無不栩栩如生,維妙維肖。特別是燕策中用全力寫刺客荊軻,是一篇完整的俠義故事。例如易水送別一段:
  遂發。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在一種悲壯淋漓的氣氛中,把一個怒發衝冠、沉毅勇决的英雄形象十分鮮明生動地表現出來。
  至於書中說事,常常運用巧妙生動的譬喻,通過許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強論者的說服力,甚至有時還可以節省文辭。如江乙以狐假虎威對楚宣王(楚策一),蘇代以鷸蚌相持說趙惠王(燕策二),蘇秦以桃梗和土偶諫孟嘗君(齊策三),莊辛以蜻蛉、黃雀說楚襄王,汗明以驥服????車說春申君(並楚策四)等,入情入理,也是一個特點。特別像鄒忌諷諫的方法更為巧妙。他拿親自體驗的生活瑣事來啓發齊王,小中見大,步步進逼,使齊王感到四面八方被陷臣包圍的危險,不得不下令大開言路。鄒忌的生活體驗可能是事實而非虛構,但藉來作為一種增強說服力的手段,依然帶有寓言意味,可謂別開生面。
  先秦史籍。本名《周書》,隋唐以後亦稱《汲塚周書》。
  今本全書十捲,正文七十篇,其中十一篇有目無文,四十二篇有晉五經博士孔晁註。各篇篇名均贅“解”字。又序一篇,各本或在捲端,或附捲尾。序與《尚書》序相類,分言各篇之所由作。正文基本上按所記事之時代早晚編次,歷記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厲王及景王時事。
  書之來歷,漢劉嚮《隋書‧經籍志》及劉知幾《史通》皆以為是孔子刪削《尚書》之餘篇,今人多不信從,而以為是戰國人所編;各篇寫成時代或可早至西周,或晚至戰國,另有個別篇章,可能還經漢人改易或增附。如《時訓》以雨水為正月中氣﹐驚蟄為二月節氣﹐與漢以前歷法相左。該書在漢代已散佚不全。劉嚮校書﹐即謂存者四十五篇。今傳六十篇本﹐蓋又經後人改編。
  有人認為今本蓋後人合舊本與晉太康間汲塚所出之周書而成﹐故有“汲塚周書”之名。但多數人認為稱今本《周書》為《汲塚周書》﹐是一種誤解。《逸周書》內容龐雜﹐各篇體例不盡一致﹐性質亦有不同。如前三篇《度訓》﹑《命訓》﹑《常訓》﹐皆以王者師的口吻﹐講為政牧民之道﹔第五篇《糴匡》和第十一篇《大匡》﹐講救助災荒的措施與制度﹐第六篇至第十篇《武稱》﹑《允文》﹑《大武》﹑《大明武》﹑《小明武》及等三十二篇《武順》﹑第三十三篇《武穆》和第六十八篇《武紀》﹐均類兵傢言﹔而自第十一篇以下﹐各篇又多以“維(王)某祀(或某月)”的形式開頭﹐記事或言。第三十至第五十篇﹐主要記伐商前後事。如《酆謀》記伐商前的準備﹐《和寤》記伐商途中事﹐《剋殷》記剋殷的經過及善後﹐《世俘》主要記伐殷戰果﹐《商誓》主要記武王訓告商舊臣諸侯之辭﹐《度邑》記周公規擬伊洛而定“天室”之事﹐《作雒》記營建成周之緣起及成周之製。第五十一篇《月令》是有關天文歷法的文字。第五十二篇《時訓》記一年中二十四節氣及七十二時之物候。第五十四篇《謚法》言給謚的法則。第五十八篇《官人》與《大戴禮記‧文王官人》文同而人異(《大戴禮》為文王與太公望﹐此為文王與周公旦)。第五十九篇《王會》﹐記成周之會的盛況及各方貢獻。第六十篇《史記》﹐記歷史上諸王國滅亡的原因與教訓。第六十二篇《職方》﹐即《周禮‧夏官‧職方氏》文。第六十三篇《芮良夫》﹐記芮良夫訓誡厲王之辭。第六十四篇《太子晉》﹐記周景王太子晉行事。第六十七篇《周祝》﹐則又為韻語﹐純係說教。今存五十九篇中﹐屬於或基本屬於西周作品者大概有﹕《世俘》﹑《商誓》﹑《皇門》﹑《祭公》﹑《芮良夫》等篇。這些篇記事當較可靠﹐此外﹐《度邑》所記之事在周初銅器何尊亦有反映﹐《剋段》所記﹐朱右曾以為“非親見者不能”﹐也當有較可靠的根據﹐此二篇皆為《史記‧周本紀》所采用。即使時代較晚各篇﹐也有研究價值﹐如《度訓》等篇對於研究孟子﹑荀子等人的思想淵源﹐《程典》等篇對於研究古代倫理思想﹐類兵傢言的幾篇對研究先秦兵傢﹐《王會》對於研究古代少數民族的分佈及民族關係﹐均有特殊意義。
  由於《逸周書》部分內容及思想與儒傢道德理論相違背﹐其書迄清代一直不甚為人所重﹐故乏精校﹐版本文字脫誤嚴重。今傳世本有十餘種﹐以元至正十四年(1354)嘉興路學宮刊本為最古﹐但不易得。《四部叢刊初編》所收為明嘉靖間四明章檗刊本。清乾隆間盧文弨合衆本校刊﹐是為抱經堂本﹐世推“最善”。清人著者數傢﹐以朱右曾《周書集訓校釋》流傳最廣﹐然其註較簡﹐且說多本丁宗洛《逸周書管箋》。另有潘振《周書解義》﹑陳逢衡《周書補註》﹑唐大沛《逸周書分編句釋》﹐及王念孫《讀逸周書雜志》﹑俞樾《周書平議》﹑孫詒讓《周書補》﹑劉師培《周書補正》和陳漢章《周書後案》﹐均可參考。
  
  逸周書
  十捲(內府藏本)
  
  舊本題曰《汲蒙周書》。考《隋經籍志》、《唐藝文志》,俱稱此書以晉太康二年得於魏安釐王蒙中。則汲蒙之說,其來已久。然《晉書·武帝紀》及《荀勖》、《束晳傳》,載汲郡人不準所得《竹書》七十五篇,具有篇名,無所謂《周書》。杜預《春秋集解後序》,載汲蒙諸書,亦不列《周書》之目。是《周書》不出汲塚也。考《漢書·藝文志》先有《周書》七十一篇,今本比班固所紀惟少一篇。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凡七十篇,《敘》一篇在其末。京口刊本,始以《序》散入諸篇,則篇數仍七十有一,與《漢志》合。司馬遷紀武王剋商事,亦與此書相應。許慎作《說文》,引《周書》“大翰若翬雉”,又引《周書》“豲有爪而不敢以撅”。馬融註《論語》,引《周書·月令》。鄭玄註《周禮》,引《周書·王會》,註《儀禮》,引《周書·比黨州閭》。皆在汲塚前,知為漢代相傳之舊。郭璞註《爾雅》,稱《逸周書》。李善《文選註》所引,亦稱《逸周書》。知晉及唐初,舊本尚不題“汲塚”。其相沿稱為汲塚者,殆以梁任昉得《竹簡漆書》,不能辨識,以示劉顯。顯識為孔子刪書之餘。其時《南史》未出,流傳不審,遂誤合《汲塚》、《竹簡》為一事,而修《隋志》者誤采之耶。鄭玄祐作《大戴禮後序》,稱《文王官人篇》與《汲蒙周書官人解》相出人。《汲塚書》出於晉太康中,未審何由相似雲雲。殊失之不考。《文獻通考》所引《李燾跋》及劉剋莊《後村詩話》,皆以為漢時本有此書,其後稍隱,賴汲蒙竹簡出,乃得復顯。是又心知其非而巧為調停之說。惟舊本載嘉定十五年《丁黼跋》,反覆考證,確以為不出汲塚。斯定論矣。其書載有太子晉事,則當成於靈王以後。所云文王受命稱王,武王、周公私計東伐,俘馘殷遺,暴殄原獸,輦括寶玉,動至億萬,三發下車,懸紂首太白,又用之南郊,皆古人必無之事。陳振孫以為戰國後人所為,似非無見。然《左轉》引《周志》“勇則犯上,不登於明堂”。又引《書》“慎始而敬終,終乃不睏”。又引《書》“居安思危”。又稱“周作九刑”。其文皆在今《書》中,則春秋時已有之。特戰國以後又輾轉附益,故其言駁雜耳。究厥本始,終為三代之遺文,不可廢也。近代所行之本,皆闕《程寤》、《秦陰》、《九政》、《九開》、《劉法》、《文開》、《保開》、《八繁》、《箕子》、《耆德》、《月令》十一篇。餘亦文多佚脫。今考《史記·楚世傢》引《周書》“欲起無先”,《主父偃傳》引《周書》“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貨殖傳》引《周書》“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絶,虞不出則財匱少”;《漢書》引《周書》“無為創首,將受其咎”,又引《周書》“天子不取,反受其咎”;《唐六典》引《周書》“湯放桀,大會諸侯,取天子之璽,置天子之座”,今本皆無之。蓋皆所佚十一篇之文也。觀李燾所跋,已有脫爛難讀之語,則宋本已然矣。
  又名《丙子平宋錄》,3捲,記敘至元十三年(1276年)地軍南下臨安及宋幼主趙(顯)被俘北遷事,頗有史料價值。
  《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史書。這部書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於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
  
  《貞觀政要》雖記載史實,但不按時間順序組織全書,而是從總結唐太宗治國施政經驗,告誡當今皇上的意圖出發,將君臣問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為君之道、任賢納諫、君臣鑒戒、教戒太子、道德倫理、正身修德、崇尚儒術、固本寬刑、徵伐安邊、善始慎終等一係列專題內容歸類排列,使這部著作既有史實,又有很強的政論色彩;既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歷史記錄,又藴含着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驗。這部書是對中國史學史上古老記言體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創作出來的,是一部獨具特色,對人富有啓發的歷史著作。
  
  《貞觀政要》全書1040篇,8萬餘言,作者是唐代史學家吳兢。
  
  《貞觀政要》寫作於開元、天寶之際。當時的社會仍呈現着興旺的景象,但社會危機已露端倪,政治上頗為敏感的吳兢已感受到衰頽的趨勢。為了保證唐皇朝的長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總結唐太宗君臣相得、勵精圖治的成功經驗,為當時的帝王樹立起施政的楷模。《貞觀政要》正是基於這樣一個政治目的而寫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國安民的重大參考價值,而得到歷代的珍視。
  
  書中所記述的封建政治問題是全面而詳備的。吳兢把君主作為封建政權的關鍵,他在開捲的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討了為君之道。他列舉唐太宗的言論說明:要想當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須先正自身。把安民與修養自身當作為君的兩個要素,對於封建政治來說,是抓到了點子上的。對於君主的個人修養,他以唐太宗為例,說明清心寡欲和虛心納諫是相當重要的。做到這兩點,是唐太宗成功的關鍵,從歷代統治者的施政實踐上看,這兩條對於政權安危具有普遍意義。
  
  在書中,吳兢還重點記述了人才使用問題。書中介紹了唐太宗知人善任、任人唯賢的事跡。唐太宗對用人有較深刻的認識,他一再強調"為政之要,唯在得人。"(《貞觀政要·崇儒》)對於人才,他提出了必須具有高尚品德,能夠剋己恭儉,正直廉潔等要求。為此,他不但采取了一係列選拔人才的措施,而且非常重視對官員的考核和賞罰。通過唐太宗的努力,一批人才集中於初唐政壇,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大批人才的出現,也在鞏固封建政權,組織民衆生産,安定民衆生活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正是君明臣賢,上下一心,纔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吳兢在此似乎同意魏徵的觀點:"大廈雲構,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隋書》66"後論")知賢用賢一直是古代政治傢非常重視的問題,唐太宗君臣相得的實踐,為此提供了一個成功的佐證。《貞觀政要》對此的記述,則把這一問題的討論引嚮了深入。
  
  吳兢在書中還對太宗朝的大政方針進行了歸納和概述,其中做得成功的有偃武修文、崇尚儒學、加強禮治、執法寬弛、休養生息、安定民衆,采取懷柔政策,安撫周邊少數民族等等。農業是安定民心、治理國傢的根本,這是歷代有識統治者的共識,但真正能抓住這一環節不放,取得實際效果的,卻不多見。唐太宗也非常重視農業生産。他說:"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若兵戈屢動,土木不息,而欲不奪農時,其可得乎?"(《貞觀政要·務農》)這個說法比之前代政論傢的言論,應該說沒有太多新意。但作為一個執政者本身,有了這個認識,又能把它貫徹到自己的政策方針中去,其作用就難以估量了。唐太宗在兵戈擾攘之後,把自己的簡靜無為,推廣為對天下民衆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貞觀後期天下豐足,可以上比漢初的文景盛況。對此,歷代統治者都心往神追,可通過努力把它變為現實,卻是相當大的難題,《貞觀政要》對此的記述,很有理論指導意義。
  
  唐太宗是一位非常精明的政治傢,對於如何保持長治久安,使李傢天下穩如磐石是非常關心的。他看得非常明白:"前代撥亂創業之主,生長民間,皆識達情偽,罕至於敗亡。逮乎繼世守文之君,生而富貴,不知疾苦,動至夷滅。"(《貞觀政要·君臣鑒戒》)有鑒於此,他對於皇位繼承人的選擇、教育,頗費了一番苦心。雖然他的一番努力最後歸於失敗:他的皇太子李承乾因驕奢淫逸被廢,另一位太子李治庸懦無能,沒能很好繼承他的事業。但他慮及身後,嚴教子弟的作法,顯示出他的政治遠見,對於封建帝王來說,他的作法值得學習。吳兢特立《太子諸王定分》、《教戒太子諸王》等篇,對此進行記述,說明他也認為這是關係國傢安危的重大問題。
  
  《貞觀政要》中,也反映了吳兢思想中的一些消極東西。如書中第五捲羅列了關於封建倫理道德的一些說教;第六捲中又列舉了許多關於修身養性的議論。這固然是希望統治者能夠正身修德,作出表率,但也表明吳兢對封建倫理的重視和虔誠。
  
  《貞觀政要》在史料學方面也具有重要價值。現在唐代起居註、實錄、國史已不存,《貞觀政要》是現存記載太宗朝歷史較早的一部史書。書中保存了較多的重要史實,比它晚出的《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書所記貞觀年間史實,有些方面也不如它詳盡。
  清太宗時修《清太祖努爾哈赤實錄》之別一種,又名《清太祖實錄戰跡圖》,八捲。成於天聰九年(1635),繪有滿洲起源傳說及明萬歷十一年(1583)努爾哈赤起兵後徵戰事跡各圖,附以滿、漢文圖說。崇德元年(1636)所纂之《武皇帝實錄》,即取其圖說另行編纂而成。原書八册,已不存。今本為乾隆時重繪者,圖說文字亦經修訂。當時重繪兩本,一本貯上書房,一本送往盛京(今遼寧瀋陽)藏貯。用重繪本與《武皇帝實錄》相校,文字大體相同,而與乾隆改定之《太祖實錄》相差甚遠。緣其修訂時,受圖說字數限製,衹能做個別字句刪改,故較多保存了原本面貌。是書為研究清開國初期歷史的珍貴資料,1936年偽滿影印之《大清歷朝實錄》已將其收入,另有1930年遼寧通志館本。
東觀漢記校註
吳樹平 Wu Shuping閱讀
  今人吳樹平《東觀漢記校註》版本最佳,其中許多資料為《後漢書》所不備,深為學林所珍重。故有人稱輯佚是一項嘉惠後人,有益學林的工作。此輯佚之意義二也。
  
  《東觀漢記》是記載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光武帝到靈帝時期的一部史書,采用紀傳體,名字得自官府的修史館所在地東觀。該書並非一次修成,而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纔合成的。漢明帝劉莊命班固、陳宗等人一同寫成了《世祖本紀》。班固等又寫了功臣、平林等,並作列傳、載記共二十八篇。這時期是此書的奠基期。到安帝時,劉珍、李尤等接着寫了紀、表、名臣、節士、儒林、外戚等傳,從光武帝建武年間到安帝永初年間,這時纔有了《漢記》的名稱。以後,伏無忌、黃景等又撰寫了諸王、王子、功臣、恩澤侯表和南單於、西羌傳和地理志。桓帝在位時也讓崔、朱穆等編撰孝穆、孝崇二皇傳和順烈皇后傳。崔又和延篤合作寫成了百官表和順帝功臣孫程、郭鎮及鄭衆、蔡倫等傳。到這時候,前後共有一百一十四篇。靈帝時,蔡邕、楊彪等補寫了紀、志、傳幾十篇,時限順延到了靈帝。
  范晔所著的《後漢書》寫成之前,《東觀漢記》還有些地位和影響,並和《史記》、《漢書》共稱“三史”,是當時人學習的主要書籍。等到范晔的《後漢書》一出現,《東觀漢記》的地位逐漸下降。根據《隋書。經籍志》記載,全書一百四十三捲,到《舊唐書。經籍志》則是一百二十七捲,官方收藏本減少了十六捲,《宋史。藝文志》衹記載了八捲,說明絶大部分已經散失。
  清朝人姚之集錄了佚文八捲,但依據也衹是《續漢書》十志劉昭註、《後漢書》李賢註、《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等五書,成就不高,遺漏較多。乾隆時期修撰《四庫全書》時,大臣便以姚氏本為藍本,再對照《永樂大典》記載的內容,加上其他書的佐證,查漏補缺,增訂成二十四捲,包括帝紀三捲、年表一捲、志一捲、列傳十七捲、載記一捲、佚文一捲,最後刊入《武英殿聚珍叢書》,這個輯本比姚氏的完備一些,但還是有些缺陷,其中《稽瑞》、《開元占經》、《事類賦》、《記纂淵海》等書引的一些條目沒有收進去。
  姜氏秘史
  作者:薑清
  捲一
  捲二 捲三
  捲四 捲五
  北洋軍閥史話
  (丁中江著)
  作者簡介
  序言
  一、北洋時代
  二、早年的袁世凱
  三、朝鮮練兵
  四、列強逐鹿朝鮮
  五、張謇和袁的恩怨
  六、甲午戰爭與馬關和約
  七、窮則求變
  八、小站練兵
  九、康有為鼓吹變法
  十、百日維新
  十一、新政功敗垂成
  十二、康有為逃脫
  十三、袁的《戊戌日記》
  十四、義和團之變
  十五、八國聯軍攻占北京
  十六、辛醜和約
  十七、北洋大臣任內
  十八、北洋軍係的形成
  十九、預備立憲的遠期支票
  二十、死裏逃生洹上歸隱
  廿一、革命事業風起雲涌
  廿二、黃花崗之役和保路運動
  廿三、辛亥武昌起義
  廿四、各省響應革命
  廿五、拔大樹
  廿六、南京光復
  廿七、清廷最後的掙紮
  廿八、和談
  廿九、南京臨時政府
  卅、北方的革命活動
  卅一、軍心搖動
  卅二、清帝退位
  卅三、孫大總統薦袁自代
  卅四、北方兵變
  卅五、第一任民國政府
  卅六、袁唐分手
  卅七、內閣性質爭議
  卅八、陸徵祥超然內閣
  卅九、張振武被殺
  四十、黎元洪賣身投靠
  四十一、宋教仁毀黨造黨
  四十二、孫、黃、袁、黎四巨頭協定
  四十三、趙秉鈞張冠李戴
  四十四、俄侵外蒙、英侵西藏
  四十五、大藉款似毒藥
  四十六、政府和國會
  四十七、宋教仁被刺
  四十八、宋案水落石出
  四十九、袁世凱的真面目
  五十、李烈鈞湖口誓師
  五十一、第二次革命
  五十二、雖勝猶敗得不償失
  五十三、蹂躪民主
  五十四、熊希齡名流內閣
  五十五、民國正式總統
  五十六、袁和國會交惡
  五十七、袁解散國民黨
  五十八、黎元洪北上入甕
  五十九、章炳麟竜泉寺“讀書”
  六十、袁傢的新約法
  六十一、徐世昌出山復古
  六十二、白朗軍神出鬼沒
  六十三、復闢謬說
  六十四、歐戰給日本造機會
  六十五、日本提出廿一條
  六十六、中日會談經過
  六十七、馮、段離心離德
  六十八、張作霖和陳宦
  六十九、楊度和籌安會
  七十、國體論戰
  七十一、梁士詒和請願聯合會
  七十二、外交上遭遇阻力
  七十三、假戲真做
  七十四、“半”推“全”就
  七十五、皇帝總統
  七十六、孫中山討袁
  七十七、蔡鍔和小鳳仙
  七十八、唐繼堯待機而動
  七十九、雲南護國起義
  八十、討袁軍事部署
  八十一、康有為和袁世凱
  八十二、貴州緊隨雲南
  八十三、四川戰役
  八十四、廣西響應
  八十五、廣東被迫獨立
  八十六、浙江獨立
  八十七、軍務院組成
  八十八、張宗昌暗殺陳其美
  八十九、袁被迫下令撤銷帝製
  九十、衆叛親離
  九十一、馮、張、倪南京會議
  九十二、陳宦求和與四川獨立
  九十三、段祺瑞組責任內閣
  九十四、湖南陝西獨立
  九十五、皇帝總統歸天
  九十六、川、陝、粵取消獨立
  九十七、洪憲餘波
  九十八、黎元洪繼任總統
  九十九、段祺瑞大權獨攬
  一○○、將星殞落,國喪元勳
  一○一、府院不和黎段水火
  一○二、國會和政黨復活
  一○三、徐樹錚和閣潮
  一○四、浙江的變動
  一○五、奉天的內訌
  一○六、段閣和日本交往
  一○七、私憤介入國策
  一○八、張勳的三次徐州會議
  一○九、對德絶交
  一一○、督軍團和公民團大鬧北京
  一一一、督軍團再施壓力
  一一二、黎免段職
  一一三、徐州的復闢會議
  一一四、黎元洪引狼入室
  一一五、復闢鬧劇
  一一六、偽諭、偽官
  一一七、段祺瑞馬廠誓師
  一一八、辮子軍不堪一擊
  一一九、劫後的北京城
  一二○、馮國璋扶正
  一二一、羅佩金督川被逐
  一二二、戴戡戰死四川
  一二三、孫中山在粵護法
  一二四、段祺瑞在湖南碰壁
  一二五、桂係自救反皖
  一二六、關外的變化
  一二七、馮段暗鬥明爭
  一二八、段辭職和天津會議
  一二九、天津督軍會議
  一三○、段祺瑞改任參戰督辦
  一三一、馮國璋南下受阻
  一三二、主和派低頭
  一三三、奉軍首次入關
  一三四、北洋軍進占嶽州
  一三五、段祺瑞三度組閣
  一三六、南方軍閥各行其是
  一三七、湖南戰役
  一三八、亦戰亦和
  一三九、吳秀纔脫穎而出
  一四○、徐樹錚殺陸建章
  一四一、安福國會
  一四二、徐世昌就任總統
  一四三、副總統難産
  一四四、和平之聲不絶如縷
  一四五、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一四六、徐樹錚西北籌邊
  一四七、外蒙撤治
  一四八、巴黎和會
  一四九、山東問題失敗
  一五○、“五四”愛國運動
  一五一、學潮結合政潮
  一五二、曹、章、陸免職
  一五四、反日愛國運動遍全國
  一五五、和談兩個難題
  一五六、上海和會
  一五七、王揖唐上海碰壁
  一五八、張作霖統一東北
  一五九、直皖爭奪上海
  一六○、靳雲鵬組閣
  一六一、皖係直係明爭暗鬥
  一六二、滇軍在粵分傢
  一六三、七總裁內訌
  一六四、吳佩孚衡陽撤軍
  一六五、張敬堯為害三湘
  一六六、湖南重見天日
  一六七、張作霖扮演和平先生
  一六八、直皖兩係正式翻臉
  一六九、奉軍入關助直
  一七○、直皖的三天戰爭
  一七一、懲辦禍首處理善後
  一七二、天津巨頭會議
  一七三、唐繼堯出亡廣州
  一七四、聯省自治運動
  一七五、廣州軍政府的顛沛
  一七六、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
  一七七、湘軍援鄂
  一七八、吳佩孚揚威兩湖
  一七九、山東五子
  一八○、唐繼堯重返雲南
  一八一、湖南譚、程、趙之爭
  一八二、孫中山在桂林主持北伐
  一八三、孫中山北伐的阻礙
  一八四、第三任靳閣垮臺
  一八五、梁士詒短命閣揆
  一八六、曹、張、吳三角之間
  一八七、直奉兩係翻臉
  一八八、第一次直奉戰爭
  一八九、馮玉祥進軍河南
  一九○、徐世昌辭職
  一九一、黎元洪再作馮婦
  一九二、吳佩孚調馮玉祥離豫
  一九三、廢督裁兵徒托空言
  一九四、“黎”菩薩自身難保
  一九五、直係分裂
  一九六、羅文幹案
  一九七、陳炯明叛變
  一九八、孫中山離粵去滬
  一九九、福建的三角鬥爭
  二○○、從汪大燮到張紹曾
  二○一、臨城劫車案
  二○二、滇桂軍逐走陳炯明
  二○三、孫中山回粵就任大元帥
  二○四、南北之間
  二○五、黎元洪被迫下臺
  二○六、國會自行延長任期
  二○七、曹錕賄選
  二○八、賣布總統
  二○九、東南的和平公約
  二一○、江浙戰爭齊勝盧敗
  二一一、西南局勢紛擾
  二一二、創辦黃埔軍校
  二一三、張作霖率軍六路入關
  二一四、吳佩孚四照堂點將
  二一五、第二次直奉之戰
  二一六、吳佩孚浮海南下
  二一七、曹錕變成階下囚
  二一八、馮玉祥和國民軍
  二一九、段祺瑞入京攝政
  二二○、廢帝被逐出宮
  二二一、張作霖入京出京
  二二二、孫中山北上逝世
  二二三、蕩平兩廣群魔
  二二四、長江的戰火
  二二五、五卅慘案
  二二六、孫傳芳驅逐奉軍
  二二七、吳佩孚查傢墩再起
  二二八、郭鬆齡聯結馮玉祥
  二二九、灤州兵變
  二三○、郭鬆齡兵敗被殺
  二三一、徐樹錚廊房遇害
  二三二、馮玉祥通電下野
  二三三、唐生智迫走趙恆惕
  二三四、從許閣到賈閣
  二三五、奉軍入關擊馮
  二三六、國民軍退守北京
  二三七、吳拒馮係投靠
  二三八、顔惠慶攝閣
  二三九、吳、張兩巨頭北京會晤
  二四○、南口馮軍苦戰
  二四一、軍閥殺記者
  二四二、誓師北伐
  二四三、唐生智加入國民革命軍
  二四四、吳佩孚痛失湘鄂
  二四五、北伐軍底定江西福建
  二四六、奉張就任安國軍總司令
  二四七、北伐軍攻占江浙
  二四八、吳佩孚揮淚離鄭州
  二四九、吳佩孚凄涼蜀道
  二五○、張作霖自封大元帥
  二五一、馮玉祥會師中原
  二五二、閻錫山加入國民革命軍
  二五三、竜潭大捷
  二五四、蔣中正的下野與復職
  二五五、日本出兵山東和濟南慘案
  二五六、光復北京
  二五七、日本軍閥炸死張作霖
  二五八、張學良殺楊宇霆、常蔭槐
  二五九、東北易幟全國統一
  1. 民國元年至17年北京政府名單1.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歷任元首
  2.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歷任國務院國務總理
  3.北洋政府歷任國務院及閣員姓名表
  蒙古秘史
  餘大鈞 譯註
  
  《蒙古秘史》,或稱《元朝秘史》、“脫卜赤顔”,共十五捲,成書於1240年,作者不詳。自成吉思汗二十二代先祖孛兒帖赤那、豁埃馬闌勒,至窩闊臺可汗十二年(1240年)為止。被譽為蒙古史三大要籍之首。鹹豐、同治年間,廣東順德人李文田感《元朝秘史》多滋葛,為之作註。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蒙古秘史》列為世界名著。
  
  《蒙古秘史》的各種版本
  
  《蒙古秘史》本名“(Mongghol-un nighuca tobciyan)”,明代人音譯為“忙豁侖·紐察·脫卜赤安”,意為“蒙古的秘密書册”,即《元史·虞集傳》的“脫卜赤顔”及《元史·察罕傳》“脫必赤顔”。此書原是蒙古文。元朝被明朝推翻後,《蒙古秘史》蒙文版本似乎仍在少量地流傳着。直到18世紀蒙古僧侶羅卜藏丹津篇寫的蒙文史書《黃金史》(羅氏黃金史)竟保留了《蒙古秘史》原文的2/3章節。可是,我們已無法得知羅氏是在何時何地看到那個版本的《蒙古秘史》。羅氏《蒙金史》是在1926年纔被外蒙古學者札木薩喇諾(Zamzarano)發現,得自內蒙古察哈爾部舊貴族永謝布臺吉(Yungshiyebu taiji),被西化學者稱為Altan Tobchi Nova。
  元朝曾經將《金册》(Altan tobchi)頒給波斯的伊利汗國Il-Khanate,他們編寫的波斯文史書《史集》(Jami al-Tawarihk)稱利用了《金册》作史料。《史集》當中的確有不少衹見於《蒙古秘史》的史事,學者們相信這本《金册》其實就是《蒙古秘史》的另一個稱謂。但這伊利汗國的《金册》已經佚失。
  元朝也有《蒙古秘史》的漢文譯本,即《元史·察罕傳》記載的《聖武開天記》。但今日流傳的卻是清朝學者錢大昕所發現的《聖武親徵錄》。其內容與《元史·太祖紀》相仿,但卻明顯是《蒙古秘史》的簡略版。
  
  最原整的版本──《元朝秘史》
  
  明朝推翻元朝、占領元朝首都大都(北京)時,獲得了蒙古王室世代相傳的金匱之書——《蒙古秘史》。朱元璋為了訓練通曉蒙古語的翻譯人才,命令投降明朝的通曉蒙古語的色目人撰寫教材,精細地用漢字標蒙古詞彙的發音,編成了蒙漢對照的生字表《華夷譯語》;更將《蒙古秘史》用同樣方法翻譯——漢字意譯、標音,並給予漢文名字《元朝秘史》。
  《元朝秘史》輾轉傳抄,蒙古原文已佚,衹餘下漢字的標音與意譯,以及一段段的簡單總譯。直到清朝中後期纔被學者葉德輝、錢大昕、李文田等大為推廣。雖然《元朝秘史》失去蒙古文原文,但內容卻保留完整。近代學者皆以漢字版的《元朝秘史》為本,比對羅氏《黃金史》以還原《蒙古秘史》的全文內容。
  
  《蒙古秘史》的價值
  
  《蒙古秘史》記載了大量成吉思汗一身的經歷,大部份都是第一手史料,甚至是唯一的記載。尤其是成吉思汗年幼時殺死異母弟別剋帖兒、成吉思汗年幼曾被泰赤烏人俘虜但得到赤老溫一傢私放、成吉思汗的妻子孛兒帖曾被衊兒乞人擄走、成吉思汗曾投靠札木合、成吉思汗在十三翼之戰被札木合打敗並退守深山、成吉思汗四位妻子的史事、長子術赤及次子察合臺的爭拗、窩闊臺重病時弟弟拖雷飲下有咒語的酒而死等等,大量史實在其他史書絶口不題或輕輕帶過,卻詳細地記載於《蒙古秘史》。
  《蒙古秘史》是13世紀蒙古語的重要來源,是蒙古語音韻學的依靠。書中有大量的押頭韻詩,是蒙古文學的鼻祖。《蒙古秘史》是遊牧民族歷史上第一部史書,書中對遊牧民族的生活、思想都有史無前例的詳細記載,絶對是遊牧民族的經典。
  
  成書年份的爭議
  
  一般來說,由於《蒙古秘史》最後講到第二任大汗窩闊臺可汗晚年,因而不少學者簡單地認為這個“鼠年”是1240年。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因為1240年並沒有在蒙古怯祿連河(Kerulen moren)的麯雕阿蘭(Kodege Aral)舉行忽裏臺宗親大會。唯一在此地舉行宗親大會的鼠年是1228年,即成吉思汗去世後大傢準備推舉窩闊臺繼位那年的宗親大會。其實此書在1228年完成最初版本,記載成吉思汗的祖先及其一生功業,其後不斷增加內容及修訂,加入了簡略的窩闊臺生平,更加入了拖雷攻滅金國的戰功,卻使時間混亂、事史顛倒。多次加入內容後,寫作年份、地點就作為跋文附在《秘史》最後,成為最後一章,結果讓後人誤以為《秘史》成書於比窩闊臺更晚的時代。1228年作書的說法越來越被學界接受。
  
  參考文獻
  
  甄金:《蒙古秘史學概論》(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6)
  亦鄰真:〈元朝秘史的流傳與價值〉,《亦鄰真蒙古學文集》(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亦鄰真:〈元朝秘史及其復原〉,《亦鄰真蒙古學文集》(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札奇斯欽:《蒙古秘史新譯並註釋》(臺北:聯經,1992)
  札奇斯欽:《蒙古黃金史譯註》(臺北:聯經,1979)
  王國維:《蒙古史料四種》(臺北:正中書局,1975)
  額爾登泰: 《蒙古秘史校勘本》
  阿爾達紮布:《蒙古秘史還原註釋》蒙古文版、《新譯集註蒙古秘史》
  
  註釋
  
  ^ 《元史·虞集傳》載:“奎章閣以纂修《經世大典》,請從翰林國史院取《脫卜赤顔》一書以紀太祖以來事跡,紹以命翰林學士承旨押不花、塔失海牙。押不花言:“《脫卜赤顔》事關秘禁,非可令外人傳寫,臣等不敢奉詔。”“脫卜赤顔”即“脫卜察安”,“秘史”也。
  ^ 蒙古采用十二生肖紀年,十二年為一輪回,書中提到“鼠兒年七月”是指何年,衆說不一。有1228年、1240年、1252年、1264年、1276年、1324年等說法。
  ^ 札奇斯欽:《蒙古黃金史譯註》(臺北:經聯,1979)
  ^ 王國維:《蒙古史料四種》(臺北:正中書局,1975)。
  ^ 札奇斯欽:《蒙古秘史新譯並註釋》(臺北:經聯,1992)。
  成吉思汗爭霸天下:中文白話版《蒙古秘史》
  
  成吉思汗徵霸天下——中文白話版《蒙古秘史》,是一部記述蒙古民族形成、發展、壯大之歷程的歷史典籍,是蒙古民族現存最早的歷史文學長捲,由正集十捲、續集二捲組成。
  
  它以人物傳奇和民族崛起,包容着大量社會變遷史、文化風俗史、宗教信仰史和審美精神史的資料,保存了蒙古族及中亞諸民族神話、傳說、宗教信念和儀式、故事、寓言、詩歌、格言、諺語的資料。從而以幾乎是百科全書的方式,成為非常值得重視的世界人類狩獵遊牧文化的一座高峰。
  
  它從成吉思汗二十二代先祖孛兒帖赤那、豁埃馬蘭勒寫起,直到斡歌臺罕十二年(1240)為止,共記載了蒙古民族約五百年的盛衰成敗的歷史。以成吉思汗軍團艱難地崛起並統一蒙古高原的驚心動魄的歷史悲壯劇為主幹。
  
  書中既有蒙古高原父係氏族製時代狩獵生活,以及與它相關的圖騰崇拜現象的記載;也有從氏族發展成部落,又從部落發展成部落聯盟,從而又發展成為一個民族的歷史脈絡的講述;還有從狩獵文化嬗變到遊牧文化的如實記錄;更有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及以成吉思汗為代表的風雲一代,拋頭顱,灑熱血,從夾縫中崛起,成就霸業的全程寫照。這便是該書之所以成為解讀蒙古民族全貌的“百科全書”式巨著的原因。
  本書是一部對祖國寶島臺灣的歷史充滿了激情的書。作者是一個受過專業史學訓練的媒體人,在從事媒體業務、文學創作的同時,下工夫搜集有關臺灣歷史的資料,懷着對臺灣和臺灣歷史的熱愛,撰寫出這樣一部融史學與文學於一體的臺灣史書。本書以時間為經,以臺灣歷史大事和重要人物為緯,意在凸顯出臺灣特有的開放包容、崇敬自由的精神風骨,同時也展示了兩岸人民自古以來休戚與共、血肉相連的歷史畫捲。本書融詩歌之美、史料梳理與手記於一體,利用考古最新成果及鮮為人知的歷史檔案,介紹臺灣歷史中最真實、最重要的人和事,可謂是第一部史料翔實、詩文並茂的臺灣通史。
加拿大華僑移民史(1858-1966)

賈葆蘅 Jia Baoheng
加拿大华侨移民史(1858-1966)
  《加拿大華僑移民史(1858-1966)》以華人在加拿大一個半世紀的歷史風雲為主綫,全面敘述加拿大華人的百年歷史。老移民和新移民並重,加拿大視野與中國視野交叉,展現中國人走嚮世界的艱難麯折、艱苦卓絶的奮鬥經歷,如實反映中華文化與加國文化在華人移民群體生活中的衝突、理解、接納和轉化,為全球化過程中的移民生態提供歷史與現實的雙重典範。
  序一:為百年移民史留下見證
  序二:移民史需要全球視野
  鳴謝
  序篇 華工出國的歷史背景
  第一編 自由出入時期(1858-1884)
  第一章 兩次移民的熱潮
  第一節 淘金熱潮時期
  第二節 建築鐵路時期
  第二章 唐人街的建立與華僑社會
  第一節 唐人街的分佈
  第二節 人口分佈、男女兩性比例及籍貫
  第三節 職業和政治、經濟地位
  第四節 洪門、房口和善堂的形成
  第五節 宗親僑團、地區僑團和中華會館的成立
  第三章 與白人和原住民的關係
  第一節 與白人的關係
  第二節 與原住民的關係
  第二編 管製入境時期(1885-1922)
  第四章 排華事件和華僑的抗爭
  第一節 人頭稅
  第二節 白人排華法案和事件
  第三節 華僑的抗爭
  第五章 與中國的關係
  第一節 清政府與華僑的關係
  第二節 保皇會
  第三節 辛亥革命與加拿大
  第四節 南京臨時政府及北洋政府與華僑的關係
  第五節 援助祖國和家乡建設
  第六章 人口及職業的變遷
  第一節 華僑人口
  第二節 職業和生存狀況
  第七章 各地唐人街的發展和僑社僑團
  第一節 唐人街的發展
  第二節 華僑社區中的種種弊端
  第三節 華僑社團的發展與作用
  第四節 華僑社團內部衝突及其原因
  第八章 華文教育、報刊和戲劇、建築、醫療衛生、宗教、墓葬活動
  第一節 創辦華文學校
  第二節 戲麯、報刊、中國特色建築
  ……
  第三編 禁止入境時期(1923-1946)
  第四編 選擇入境時期(1947-1966)
  早期華工們為了在這片新大陸生存和發展,沒有選擇地接受或者采取了群居在城鎮中心邊緣地區,既可以維持自己傳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依賴群體的力量,免受無所不在的白人欺負,這樣,唐人街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成為華人在異國他鄉躲避主流社群肆意凌辱華人的避風港。
  面臨舉目無親,語言風俗根本相異的環境挑戰,以及淘金修路的艱難營生,華工們在唐人街相聚而居,除同文同種之外,還是同鄉同村,不但鄉愁得以慰藉,孤獨得以排遣,而且彼此可以相助,信息可以交流,這就使唐人街形成了它的第二個特點,那就是成為以鄉情為基礎的高凝聚力社區。
  由於華工在唐人街集中居住,給唐人街提供了穩定的消費市場,使得唐人街上的中國餐館、雜貨和零售商店興旺起來。之後,華人傢具店、藥店、蔬菜水果店、燒烤店和米店等漸漸出現在唐人街裏,帶動了華僑經濟的成型,在這樣的基礎上,北美華僑社會慢慢發展起來,這就給唐人街帶來了第三個特點,即唐人街成了白人主流社會以外,最具自給自足能力的社區,集生産、生活和社交為一體。這樣發展下去的結果,唐人街就進入了繁榮時期。在繁榮時期的唐人街,華人在求得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建立了各種類型的華人社團、寺廟、教堂、學校和其他機構。“唐人街”開始有“小政府”了,“小政府”的華人領袖往往是從商界産生出來的,他們代表華人與主流社會打交道,他們在充當調解大使時,也要求同宗同族成員對自己忠誠和服從,由此擴展了他們自己的利益,而社區的權力也集中在這些華商精英的手中了。
  早期的唐人街,因為要抵禦白人的欺凌暴力,乃至體製性的排斥,自然就具有很強的封閉性和排外性,是加拿大大社會中的獨立小社會,這就是唐人街的第四個特點。這個特點導致了華人社會內部無視或者忽視外部大社會的法律秩序,也導致了外部社會對唐人街的歧視、疑慮乃至仇恨。
  這裏的華人們除了行政和商業上的需要,很少同外界接觸或聯繫,更少捲入當地的政治鬥爭,在排華的時代,更被剝奪了參與政治的權利,成為“化外之民”,這反而給唐人街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首頁>> 文學>>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