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描寫了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集體表現了統治者之間政治和軍事鬥爭。該書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刊印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分24捲,240則,每則一個七言標題。此後新的刊本迭出,捲數、回目、引用詩詞等均有改動。清康熙時,毛綸、毛宗崗父子對《三國志演義》進行了修訂,遂成為最通行的本子。今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我國古代歷史演義小說的代表作。明代小說傢羅貫中依據有關三國的歷史、雜記,在廣泛吸取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成果的基礎上,加工、再創作了這部長篇章回小說。作品寫的是漢末到晉初這一歷史時期曹魏、蜀漢、孫吳三個封建統治集團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復雜鬥爭。通過這些描寫,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與腐朽,譴責了統治階級的殘暴與姦詐,反映了人民在動亂時代的苦難和明君仁政的願望。其結構宏偉而又嚴密精巧,語言簡潔、明快、生動。小說也反映了作者對農民起義的偏見,以及因果報應和宿命論等思想。戰爭描寫是《三國演義》突出的藝術成就。這部小說通過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鬥爭,運用誇張、對比、烘托、渲染等藝術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諸葛亮、曹操、關羽、張飛等一批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註】。《三國演義》標志着歷史演義小說的輝煌成就。在傳播政治、軍事鬥爭經驗、推動歷史演義創作的繁榮等方面都起過積極作用。
《三國演義》的版本主要有明嘉靖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和清毛宗崗增刪評點的《三國志演義》。
(註:《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將436人,文官451人,漢、三國、晉的皇裔、後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 有的評論認為這部作品在藝術上的不足之處是人物性格缺乏發展變化,有的人物渲染誇張過分導致失真。)
【作者介紹】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誰,至今並無定論。不過一般認為是羅貫中。
羅貫中,名本,別號湖海散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詳。相傳為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縣),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羅仲祥後唐時仕青州(即今清徐),後因原籍水災且路遠途遙落籍太原清源,遷居城西白馬山(今白石溝)寺溝村;其父羅錦生有六子,羅貫中行居第二。或云其師傅為施耐庵。也有記載說曾當過元末起義軍首領張士誠的謀士。著有《三國志通俗演義》、《三遂平妖傳》、《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等。
另一版本介紹:
羅貫中(1330——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傢、戲麯傢,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竜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演義年表】
漢章帝以來,東漢政府一直處於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的權力鬥爭,這兩大集團力量的互相鬥爭,形成了東漢獨特的政治局面;權力每次交接,無不伴隨大規模的殺戮,嚴重削弱了東漢帝國的勢力。
公元184年,中國大地上爆發了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的、規模空前的農民起義;東漢政府為了鎮壓黃巾起義,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默認並支持地主階層組織私人武裝,對抗起義軍。經過近一年的較量,基本上把黃巾軍鎮壓下來。但是經過黃巾起義,東漢政府已經遙遙欲墜,加上權力下放到州、郡一級和容許地主階層擁有私人武裝;各州牧、太守紛紛擁兵自重,地方豪強為了共同利益,形成利益共同體,並推舉德高望重或有能力的當塢帥,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
公元189年,靈帝亡,劉辯即位;宦官和外戚展開新一輪權力爭奪,為了在權力爭奪中取得决定性勝利,何進聽取袁紹建議,徵調四方猛將、英雄豪傑率兵入京,造成董卓亂政;地方勢力藉口討伐董卓,紛紛招兵買馬,後王允計殺董卓,西涼軍閥再度把持政權,並互相拼殺;而各地軍閥為了搶奪地盤,紛紛兵刃相交,亂世正式來臨。
公元196年,盤踞袞州的曹操擊敗呂布,聽取部下的意見,推行屯田,並西迎獻帝,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政治優勢,其後擊敗劉備、袁術、呂布等,占有袞、司隸和徐州、青州的一部分;河北的袁紹也攻剋易京,徹底消滅軍閥公孫瓚,占據了冀州、幽州、並州、青州的絶大部分,成為最大的割據勢力;江東的孫策先後打敗許貢、王郎等人,占有會稽、丹陽、吳郡等地,在江東立穩了陣腳。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焉、劉璋父子也成為軍閥中的有力競爭者。
公元200年,袁紹挑選10萬精銳步兵,騎兵萬餘,南下與青少年好友曹操爭鋒,曹操先後擊殺袁紹勇將顔良、文醜後勒兵官渡;袁紹在正面戰場無法撕開曹操防綫,同時在青州、並州和曹操後方汝南開展第二戰場,先後被曹操采取相應措施一一瓦解。後曹操放火燒掉袁紹屯放於烏巢的軍糧等軍用物資;袁紹大將張郃、高覽投降曹操,袁軍士氣全無,曹操乘機發動大反攻,殺萬餘,俘虜7萬餘。其後袁紹一蹶不振,二子爭位,曹操加以利用,公元207年,曹操遠征烏丸,出其不意,大勝,平定了北方,一舉成為最強大的軍閥。江東孫策準備在曹操和袁紹决戰時偷襲許昌,不料正在加緊策劃的時候給刺客刺殺,傷重身亡,其弟孫權即位,加強了對南方發展的力度。
公元208年,荊州牧劉表病死,幼子劉琮在地方豪強蒯良、蒯越兄弟和舅舅蔡瑁的支持下當上了荊州牧;寄居劉表的劉備和江東孫權也加緊搶奪荊州;曹操知道劉表死亡後,馬上率領精銳騎兵5000,輕裝簡備,日夜兼程,南下搶奪荊州;並於長坂擊潰南逃的劉備;劉琮投降,曹操拘有荊州大部分。孫權、劉備為了對抗曹操,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曹操,208年11月,曹操率領14、5萬大軍,水陸並進,進軍赤壁,與孫劉聯軍對持。周瑜用黃蓋計,大燒曹操連環船,加上曹軍水土不服,大敗而歸,荊州所受降的水軍全部死亡或者投降。曹操失去了水軍和部分的嫡係部隊,急劇上升勢頭受到嚴重打擊,從此致力於北方。赤壁之戰後期,周瑜與曹仁在南郡展開激烈爭奪,劉備乘機搶奪了荊州南部四郡,並派關羽北上攻打襄陽,被守將樂進擊敗;經過一年的爭奪,曹仁不得不奉命撤回襄陽,徹底失去了南下的據點;同時,孫權從合肥方向進攻也被曹軍挫敗。
公元211年,劉備聽取謀士龐統、諸葛亮的建議,留關羽鎮守荊州,自己帶領大軍藉口抵抗張魯,入川謀取益州;經過3年的爭奪,終於奪取了益州。從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公元214,曹操藉口進攻張魯,挑撥關中割據勢力馬超、韓遂等公開作反;曹操乘機消滅關中勢力並一舉攻下割據漢中的張魯;劉備恐懼曹操乘機攻擊成都,馬上嚮孫權退步。公元218年,劉備在攻取三巴後,親自帶領主力部隊北上爭奪漢中,擊殺漢中守將夏侯淵;曹操不得不親自到漢中前綫指揮作戰,無法輓回敗局,不得不退出漢中,也失去了進軍益州的據點,三國勢力達到了平衡,鼎立局面正式出現。
公元219年,關羽受劉備勝利勝利攻取漢中的鼓舞,出兵進攻襄陽,遇上山洪爆發,水淹曹軍於禁所督7支救兵,包圍襄陽、樊城;曹操馬上派遣徐晃領軍救援曹仁,同時和孫權達成短暫同盟,徐晃於襄陽城外擊敗關羽;孫權以呂蒙為都督,偷襲南郡,並利用政治手段來鞏固在荊州的統治,擒殺企圖逃走的關羽;徹底粉碎了劉備利用南郡為據點北上攻取襄陽並乘機進軍中原的戰略。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即位,同年稱帝,國號魏;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229年,孫權進位稱帝,國號吳;三國纔正式出現。
公元222年,劉備遣將軍吳班、陳式督水軍進入夷陵地區,鎖江東西岸;自己帶領步兵主力,準備奪回南郡。孫權求和不成,任命陸遜為都督,領50000大軍,橫兵夷陵,阻擋劉備大軍,並利用劉備補給綫長遠的優勢;劉備求戰不成,士氣日益衰減,加上天氣炎熱,放鬆戒備;陸遜利用這一有利形勢,先是派朱然帶領水軍主力,截斷劉軍歸路,然後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劉備經此一役,元氣大損,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本,自己也死於白帝城。
公元229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利用魏文帝曹丕病故,出師漢中,北伐曹魏;派趙雲為偏師,揚言從斜𠔌攻打長安,吸引曹魏主力;自己親自帶領萬軍,從祁山出發,準備奪取關西。曹睿親臨長安,派大將軍曹真帶領10萬大軍攔阻趙雲,同時派駐防關中的名將張郃帶領5萬精銳部隊日夜兼程救援祁山。張郃在街亭大敗蜀漢先鋒馬謖,諸葛亮失去了街亭,處處為張郃所製,無奈衹有退兵。後蜀漢多次出兵,都被對手張郃、司馬懿所牽製,由於補給不足,不得不退兵。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與司馬懿對陣於五丈原;司馬懿堅守不出;8月,諸葛亮病亡,蜀漢退兵。
公元241年,司馬懿發動政變,一舉消滅曹魏宗親曹爽勢力;255年,257年,司馬師、司馬昭分別平定曹魏餘黨;確立了西晉的基礎。
公元263年,曹魏以鐘會、郭淮、諸葛緒帶領共18萬大軍進攻蜀漢。鄧艾率兵3萬多,自狄道嚮甘鬆、沓中,進攻駐守在此的姜維;諸葛緒率3萬多人馬,自祁山嚮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鐘會率主力10餘萬人,分別從斜𠔌、駱𠔌、子午𠔌,進軍漢中;取漢中後與姜維相對於劍閣。鄧艾出奇兵從陰平小路歷經艱辛,突然出現在成都附近,諸葛亮子諸葛瞻戰死,後主阿鬥遂投降;蜀漢滅亡。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曹奐稱帝,改國號晉。
公元279年12月,王渾出江西,王戎嚮武昌方向進攻,鬍奮出擊夏口,杜預自 駐地襄陽進軍江陵,王戎、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順江流而下,大舉進攻東吳。公元280年,王渾於三山擊潰東吳丞相張悌主力,不久,吳主孫皓投降;西晉統一全國,三國正式宣告結束。
【歷史年表】
184年2月:黃巾起義爆發。
10月:張角病死。
187年:曹操任東郡太守。
189年9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立九歲的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
12月:曹操號召各路諸侯一同起兵討伐董卓。
190年1月:各路諸侯起兵反董卓。董卓令李儒毒死弘農王(少帝),卒年15歲。
190年2月: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洛陽古都殘破。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
191年:孫堅破董卓,斬都督華雄。袁紹奪冀州牧韓馥的冀州,自領州牧。
192年4月:王允設連環計,呂布殺死董卓。
6月:李傕、郭汜圍長安,殺王允,敗呂布。曹操擊敗青州黃巾軍,收編為“青州兵”,實力得以壯大。孫堅攻擊劉表,中流矢戰死。
193年:曹操東徵徐州,大敗陶謙。
194年:呂布攻擊曹操。 陶謙病亡,劉備領徐州牧。
195年10月:曹操領兗州牧。孫策攻打江東大敗劉繇。李傕、郭汜爭奪獻帝。
196年7月:獻帝在楊奉等人護送下,回長安。呂布占徐州,劉備投曹操。曹操始興屯田,將獻帝迎奉到許。
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曹操討伐張綉,失敗(宛城之戰)。袁紹占領冀、幽、青、並四州。
198年9月:呂布攻打劉備,破小沛。
198年12月:曹操擒殺呂布。周瑜同小喬成親。
199年11月:張綉投降曹操。董承與王子服等密謀除曹操。孫策襲取廬江,敗劉勳。劉備討伐袁術,袁術病死。
200年:曹操誅殺董承一夥。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位。陳琳為袁紹撰寫討曹檄文,官渡之戰開始。
10月:曹操偷襲烏巢。
201年:曹操擊敗袁紹於倉亭。劉備投奔劉表。
202年5月:袁紹病死。
203年:孫權討伐黃祖。
204年:曹操平定冀州。遼東公孫度死,子公孫康繼位。
205年: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曹操平定並州。
207年8月:曹操大破烏桓,消滅袁氏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曹操從南匈奴贖回蔡文姬。
208年6月:曹操封為漢丞相。
7月:曹操南徵劉表。
8月:劉表病死。曹操殺孔融。
9月:劉琮投降曹操。
11月:赤壁之戰,曹操被孫劉聯軍打敗。
209年10月:劉備與孫權之妹孫仁成親。
210年:曹操建成銅雀臺。周瑜在巴丘病故。
211年:曹操攻破馬超、韓遂。劉備入川。
212年10月:曹操南下進攻濡須口。劉備駐紮葭萌關。孫權移治所秣陵,改名建業。
213年5月: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
214年5月:孫權攻破宛城。
7月:孫權進攻合肥,被張遼擊敗。
10月:獻帝、伏後與國丈伏完密謀除曹操,事泄,曹操誅殺衆人。劉璋投降劉備,劉備自領益州牧。
215年7月:曹操徵張魯。
11月:張魯降曹操。逍遙津之戰。曹操在濡須打敗孫權。
216年:曹操稱魏王。
217年2月:曹操進攻濡須口,孫權敗。
218年:曹彰大破烏桓軍,鮮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7月:劉備進位漢中王。關羽水淹七軍。
10月:關羽失荊州,被孫權殺害。
220年1月:曹操病故。
10月:曹丕稱帝,建魏國。改元黃初,追謚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221年4月:劉備稱帝,建元章武。劉備起兵伐吳,張飛遇害。
222年:孫權稱吳王(曹魏藩王)。彝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建元黃武。
223年4月:劉備死於白帝城,劉禪繼帝位。
8月:曹丕五路伐蜀。蜀吳重修和好。雍闓叛亂。
225年:諸葛亮南徵。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平定蜀國南方。
226年:曹丕病亡,謚號文帝。曹睿繼位。
12月:曹睿封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孫權圍攻江夏,兵敗。
227年:諸葛亮上書北伐。
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姜維降蜀。馬謖失街亭。周魴詐降誘曹魏攻吳,陸遜大敗曹休。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229年:孫權稱帝,建元黃竜。諸葛亮第三次北伐。
230年:吳派衛溫、諸葛直航海到夷洲。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亡。
231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
234年:諸葛亮六出祁山。
8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吳大舉攻魏合肥。
235年1月:曹睿封司馬懿為太傅。馬鈞製造司南車和水轉百戲。
237年:遼東公孫淵自立為燕王。
238年:司馬懿平遼東,殺公孫淵。倭邪馬臺女王卑彌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
239年1月:明帝曹睿亡,曹芳繼位。
240年:蜀將張嶷平定蠻族之亂。
241年:魏國在淮河興修水利。
242年:孫權派軍攻打海南島。
244年:曹爽派兵攻打蜀漢不利,傷亡慘重。
245年:吳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權,陸遜因受牽連,憂憤而死。
246年:毌丘儉兩度攻破高句麗。
247年:蜀姜維出隴右攻魏,接應附蜀的羌、鬍部落。
248年:司馬懿被封為丞相。
249年1月:司馬懿殺曹爽一夥。夏侯霸叛魏降蜀。姜維伐魏。
250年:孫權廢太子孫和為庶人,賜魯王孫霸死,立孫亮為太子。姜維攻魏西平失敗。
251年:魏國太尉王凌陰謀叛變,被司馬懿平定。
7月:司馬懿亡。
252年:司馬懿長子司馬師為大將軍。孫權亡,太子孫亮繼位。司馬昭攻吳,失敗。
253年:諸葛恪進攻魏國,無功而返。姜維攻魏狄道失敗。吳孫峻誅殺諸葛恪。
254年9月:司馬師廢曹芳為齊王。
10月:高貴鄉公曹髦繼位。吳 孫英謀殺孫峻未果。
255年:魏鎮東將軍毌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討伐司馬師。司馬師亡。司馬昭為大將軍。姜維攻魏狄道,先勝後敗。
256年4月:司馬昭討伐諸葛誕。姜維伐魏被鄧艾擊敗。吳孫峻死,弟孫琳專吳政。孫綝殺死滕胤等人。
257年:魏諸葛誕與孫吳聯合起兵反魏。姜維出駱𠔌攻魏失敗。
258年:魏軍攻破壽春,斬諸葛誕。孫綝廢吳帝孫亮為會稽王,立琅琊王孫休為帝。孫休與丁奉設計殺死孫綝。
260年5月:賈充、成濟殺死曹髦。
6月:曹奐繼位。
262年10月:姜維攻魏,被鄧艾擊敗,退屯沓中。
263年:司馬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鐘會和姜維密謀叛亂,失敗被殺。司馬昭稱晉王。吳帝孫休亡,孫皓繼位。
265年:司馬昭亡,其子司馬炎繼任晉王。
12月:司馬炎廢曹奐為陳留王,自稱晉武帝,建立西晉,魏亡。
271年:吳孫皓出兵攻晉,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司馬炎派楊肇、羊祜等率軍支持戰略要地西陵。陸抗大敗楊肇,殺步闡。
277年:晉文鴦擊破鮮卑族。
278年:羊祜死,杜預駐紮襄陽。
279年:西晉出動六路兵馬攻打吳國。
280年:西晉消滅吳國,吳帝孫皓投降,吳亡。
至此,三國結束。
【作品回目】
第 一 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第 二 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何國舅謀誅宦竪
第 三 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第 四 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謀董賊孟德獻刀
第 五 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第 六 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匿玉璽孫堅背約
第 七 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孫堅跨江擊劉表
第 八 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第 九 回 除暴兇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第 十 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報父仇曹操興師
第 十一 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第 十二 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曹孟德大戰呂布
第 十三 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楊奉董承雙救駕
第 十四 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第 十五 回 太史慈酣鬥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第 十六 回 呂奉先射戟轅門曹孟德敗師淯水
第 十七 回 袁公路大起七軍曹孟德會合三將
第 十八 回 賈文和料敵决勝夏侯惇拔矢啖睛
第 十九 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
第 二十 回 曹阿瞞許田打圍董國舅內閣受詔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論英雄關公賺城斬車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馬步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
第二十三回 禰正平裸衣駡賊吉太醫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國賊行兇殺貴妃皇叔敗走投袁紹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敗兵折將關雲長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裏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第二十八回 斬蔡陽兄弟釋疑會古城主臣聚義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斬於吉碧眼兒坐領江東
第 三十 回 戰官渡本初敗績劫烏巢孟德燒糧
第三十一回 曹操倉亭破本初玄德荊州依劉表
第三十二回 奪冀州袁尚爭鋒决漳河許攸獻計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亂納甄氏郭嘉遺計定遼東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隱滄單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元直走馬薦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戰長江孫氏報仇
第三十九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第 四十 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諸葛亮火燒新野
第四十一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竜單騎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張翼德大鬧長坂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第四十三回 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衆議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决計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幹中計
第四十六回 用奇謀孔明藉箭獻密計黃蓋受刑
第四十七回 闞澤密獻詐降書龐統巧授連環計
第四十八回 宴長江曹操賦詩鎖戰船北軍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
第 五十 回 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孔明一氣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諸葛亮智辭魯肅趙子竜計取桂陽
第五十三回 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第五十四回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孔明二氣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銅雀臺孔明三氣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臥竜吊喪耒陽縣鳳雛理事
第五十八回 馬孟起興兵雪恨曹阿瞞割須棄袍
第五十九回 許諸裸衣鬥馬超曹操抹書問韓遂
第 六十 回 張永年反難楊修龐士元議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趙雲截江奪阿鬥孫權遺書退老瞞
第六十二回 取涪關楊高授首攻雒城黃魏爭功
第六十三回 諸葛亮痛哭龐統張翼德義釋嚴顔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計捉張任楊阜藉兵破馬超
第六十五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劉備自領益州牧
第六十六回 關雲長單刀赴會伏皇后為國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
第六十八回 甘寧百騎劫魏營左慈擲杯戲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輅知機討漢賊五臣死節
第 七十 回 猛張飛智取瓦口隘 老黃忠計奪天蕩山
第七十一回 占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雲寡勝衆
第七十二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𠔌
第七十三回 玄德進位漢中王云長攻拔襄陽郡
第七十四回 龐令明擡櫬决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第七十五回 關雲長颳骨療毒呂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戰沔水關雲長敗走麥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關公顯聖洛陽城曹操感神
第七十八回 治風疾神醫身死傳遺命姦雄數終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侄陷叔劉封伏法
第 八十 回 曹丕廢帝篡炎劉漢王正位續大統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張飛遇害雪弟恨先主興兵
第八十二回 孫權降魏受九錫先主徵吳賞六軍
第八十三回 戰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
第八十四回 陸遜營燒七百裏孔明巧布八陣圖
第八十五回 劉先主遺詔托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 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 徵南寇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
第八十八回 渡瀘水再縛番王識詐降三擒孟獲
第八十九回 武鄉侯四番用計南蠻王五次遭擒
第 九十 回 驅巨善六破蠻兵燒藤甲七擒孟獲
第九十一回 祭瀘水漢相班師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 趙子竜力斬五將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薑伯約歸降孔明武鄉侯駡死王朝
第九十四回 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剋日擒孟達
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
第九十六回 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發賺曹休
第九十七回 討魏國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維詐獻書
第九十八回 追漢軍王雙受誅襲陳倉武侯取勝
第九十九回 諸葛亮大破魏兵司馬懿入寇西蜀
第一〇〇回 漢兵劫寨破曹真武侯鬥陣辱仲達
第一〇一回 出隴上諸葛妝神奔劍閣張郃中計
第一〇二回 司馬懿占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第一〇三回 上方𠔌司馬受睏五丈原諸葛禳星
第一〇四回 隕大星漢丞相歸天 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第一〇五回 武侯預伏錦囊計魏主拆取承露盤
第一〇六回 公孫淵兵敗死襄平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第一〇七回 魏主政歸司馬氏姜維兵敗牛頭山
第一〇八回 丁奉雪中奮短兵孫峻席間施密計
第一〇九回 睏司馬漢將奇謀廢曹芳魏傢果報
第一一〇回 文鴦單騎退雄兵姜維背水破大敵
第一一一回 鄧士載智敗薑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
第一一二回 救壽春於詮死節取長城伯約鏖兵
第一一三回 丁奉定計斬孫綝姜維鬥陣破鄧艾
第一一四回 曹髦驅車死南闕姜維棄糧勝魏兵
第一一五回 詔班師後主信讒托屯田姜維避禍
第一一六回 鐘會分兵漢中道武侯顯聖定軍山
第一一七回 鄧士載偷度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
第一一八回 哭祖廟一王死孝入西川二士爭功
第一一九回 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
第一二〇回 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
【相關詩詞】
1、三國演義篇首詞(《臨江仙》—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2、結尾贊詩:
高祖提劍入鹹陽,炎炎紅日升扶桑;光武竜興成大統,金烏飛上天中央;
哀哉獻帝紹海宇,紅輪西墜鹹池傍!何進無謀中貴亂,涼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計誅逆黨,李傕郭汜興刀槍;四方盜賊如蟻聚,六合姦雄皆鷹揚;
孫堅孫策起江左,袁紹袁術興河梁;劉焉父子據巴蜀,劉表軍旅屯荊襄;
張燕張魯霸南鄭,馬騰韓遂守西涼;陶謙張綉公孫瓚,各逞雄纔占一方。
曹操專權居相府,牢籠英俊用文武;威挾天子令諸侯,總領貌貅鎮中土。
樓桑玄德本皇孫,義結關張願扶主;東西奔走恨無傢,將寡兵微作羈旅;
南陽三顧情何深,臥竜一見分寰宇;先取荊州後取川,霸業圖王在天府;
嗚呼三載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願以衹手將天補;
何期歷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勞;
鐘會鄧艾分兵進,漢室江山盡屬曹。丕睿芳髦纔及奐,司馬又將天下交;
受禪臺前雲霧起,石頭城下無波濤;陳留歸命與安樂,王侯公爵從根苗。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
3、三國經典詩詞八首
①《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②《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③《武侯廟》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④《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⑤《詠赤壁》 李白
二竜爭戰决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
⑥《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⑦《書憤》 陸遊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⑧《檀溪詩》 蘇軾
老去花殘春日暮,宦遊偶至檀溪路;停驂遙望獨徘徊,眼前零落飄紅絮。
暗想鹹陽火德衰,竜爭虎鬥交相持;襄陽會上王孫飲,坐中玄德身將危。
逃生獨出西門道,背後追兵復將到。一川煙水漲檀溪,急叱徵騎往前跳。
馬蹄蹄碎青玻璃,天風響處金鞭揮。耳畔但聞千騎走,波中忽見雙竜飛。
西川獨霸真英主,坐下竜駒兩相遇。檀溪溪水自東流,竜駒英主今何處!
臨流三嘆心欲酸,斜陽寂寂照空山;三分鼎足渾如夢,蹤跡空留在世間。
【相關成語】
1、如飲醇醪(周瑜):形容一個人氣量廣阔,起源於正史上周瑜對程普的諒解,形容周瑜心胸寬廣。
2、髀肉復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3、後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4、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5、三顧茅廬(劉備):形容求纔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6、初出茅廬(劉備):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7、虎踞竜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8、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衆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9、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10、空城計(諸葛亮):指一種作戰方法。
11、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2、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將崔琰):指代人寫文章。
13、纔占八鬥(曹植):形容學問高,文采好。
14、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15、超群絶倫(關羽):形容高出衆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16、一身是膽(趙雲):攻取漢中時,趙雲偃旗息鼓大敗曹操,得到劉備贊揚,稱贊子竜一身都是膽。形容膽量極大。
17、顧麯周郎(吳國都督周瑜):指精通音樂戲麯的人。
18、傾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的兩個兒子):比喻國傢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然不能幸免。
19、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睏死敵人的一種作戰方法。
20、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21、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22、勢如破竹(杜預):比喻軍隊一路連打勝仗,形勢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樣的順利。
23、車載鬥量(吳國的中大夫趙咨):形容數量很多並不稀罕。
24、斷頭將軍(巴郡太守嚴顔):形容壯士英勇不屈,寧死不降。
25、吳下阿蒙(吳國名將呂蒙):形容沒有學識的粗人。
26、想當然(孔融):形容沒有事實根據的主觀臆斷。
27、兵貴神速(魏國謀士郭嘉):指用兵貴在神奇而快速。
28、出言不遜(張郃):形容說話不客氣,沒有禮貌。
29、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器。
30、負重致遠(人稱“鳳雛”的龐統,陸績,顧邵):背着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
31、樂不思蜀(劉禪):比喻樂而忘本。
32、得隴望蜀(曹操):隴,指甘肅南部一帶;蜀:指四川一帶。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
33、萬事俱備,衹欠東風(周瑜):赤壁之戰裏,周瑜藉東風用火攻的方法想戰勝曹操大軍,可是什麽都準備好了,衹欠差東風。形容什麽事都準備好的,衹差最重要的。
34、偃旗息鼓(趙雲):攻取漢中時,曹操大軍追擊黃忠至趙雲寨前,趙雲匹馬單槍站在門前,寨內偃旗息鼓,最終打敗曹軍。比喻趙雲渾身是膽,形容悄無聲息的做事,但孕育了很大的能量。
35、颳目相看(呂蒙):吳國的呂蒙一介武夫出身,對兵法,戰略一竅不通,因此老將軍程普非常看不起他。後來呂蒙開始飽讀兵書,終於成為吳國數一數二的兵法傢。連程普也對他贊賞有加,稱“士別三日,當颳目相看”。比喻人進步很快,令人意想不到。
【相關歇後語】
1、曹操食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2、劉備藉荊州——有藉無還
3、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4、周瑜打黃蓋——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5、呂布戲貂蟬——英雄難過美人關
6、徐庶進曹營—— 一言不發
7、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8、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9、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10、草船藉箭——滿載而歸
11、孔明揮淚斬馬謖——執法如山
12、張飛捉螞蚱——有勁使不上
13、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14、劉備藉荊州——有藉無還
15、孔明斬魏延——藉刀殺人
16、孔明遊東吳——舌戰群儒
17、黃忠出陣——人老心不老
18、白門樓上綁呂布——叫爺也不饒
19、曹操遇馬超——割須棄袍
20、曹子建七步成詩——逼出來的
21、東吳殺人——嫁禍於人
22、關公降曹操——身在曹營心在漢
23、龐統做知縣——大材小用
24、司馬懿破八陣圖——不懂裝懂
【影視作品】
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於1990年開始拍攝,1994年開始播映,是目前唯一一部由名著《三國演義》改編而成的電視劇。
總策劃: 王楓
策劃:於廣華 王扶林 方慶浩 劉瑾如 阮若琳 任大惠 張天民 周明 洪民生 賈文增 戴臨風
總監製: 王楓
監製: 戴臨風 楊偉光 張天民 於廣華
總導演:王扶林
導演:蔡曉晴 張紹林 孫光明 張中一 瀋好放
總製片:任大惠
製片人:周明 劉瑾如
製片主任:郝恆民 尤世軍 單雨生 張光前 張紀中 王小穎
攝影: 陳軍 王殿臣 劉書亮 畢福劍 吳喜增 鄭宏宇 魏秀志 張紹林 李耀宗 鞠峰 趙新昌 黃河清 顧人柏 張靜宇 張宏林 顧其銘 水泓 任萌 張馳 張林 尹滔
特技攝像:陶坤明
總美術:何寶通
美術:高國良 勞保良
主題麯作詞:王健
主題麯作麯:𠔌建芬
音樂:李一丁 王憲
主題麯演唱:楊洪基
片尾麯演唱:毛阿敏
插麯演唱:劉歡 呂繼宏 崔京浩 戴建明 萬山紅
燈光:孫永福 李榮惠 葛樹文 張宏偉
化妝:張立棠 李金祥
道具監製:牛玉謙
總剪輯:傅正義 洪梅
總錄音:宋寧寧 毛玉山
三國志影視故事撰寫:張天民 張笑天 蘇叔陽 於力 畢必成
【電視劇演員】
東漢部分
馬精武 飾 張寶
呂中 飾 董太後
鄭天煒 飾 何太後
張福元 飾 何進
朱峰 飾 漢少帝
蘇可 飾 少年漢獻帝
鮑大志 飾 中年漢獻帝
楊兆權 飾 盧植
韓新民 飾 鄭泰
劉竜 飾 董承
施長金 飾 王子服
秦昭 飾 蔡邕
譚宗堯 飾 王允
丁志誠 飾 吉平
劉建為 飾 伍孚
芮麗容 飾 丁原
裏坡 飾 董卓
畢彥君 飾 李儒
嚴燕生 飾 李肅
張光北 飾 呂布
劉岩 飾 呂布之女
陳紅 飾 貂禪
高寶寶 飾 嚴氏
李建義 飾 青年陳宮
修宗迪 飾 中年陳宮
陳友旺 飾 袁術(十八路諸侯會盟)
王福生 飾 袁術(壽春)
洪宇宙 飾 青年袁紹
李慶祥 飾 中年袁紹
鄧曉光 飾 袁譚
韓善續 飾 張綉
魏慧麗 飾 張綉嫂
王顯 飾 審配
薑彤 飾 審榮
王志強 飾 沮授
張連仲 飾 田豐
郭壽陽 飾 郭圖
謝加起 飾 顔良
蘇德斯琴 飾 韓猛
周萬紅 飾 淳於瓊
黃文俊 飾 馬騰
王奕 飾 韓遂
張達 飾 劉表
劉曉媚 飾 蔡夫人
梁遲 飾 劉琮
張瞳 飾 陶謙
鄭榕 飾 孔融
馬玉良 飾 張魯
王忠信 飾 伏完
黃小力 飾 韓玄
薛文成 飾 鮑隆
陳之輝 飾 鮑信
劉少春 飾 鮑忠
周中和 飾 張任
劉宗仁 飾 劉璝
劉建偉 飾 楊鬆
蘇民 飾 司馬徽
趙小川 飾 崔州平
馬書良 飾 石廣元
嚴鳳歧 飾 孟公威
王忠信 飾 華佗
狄鳳程 飾 都郵
劉樺 飾 潘鳳
佟小虎 飾 秦慶童
孫傑 飾 許貢
吳剛/王剛/劉樺 飾 許貢三門客
曹魏部分
鮑國安 飾 曹操
李鳳英 飾 卞氏
楊俊勇 飾 曹丕
王良波 飾 曹植
王光輝 飾 曹睿
安志勇 飾 曹芳
姬晨牧 飾 曹髦
汪涵 飾 曹奐
鄭強 飾 曹真
康銘 飾 曹爽
孫振纔 飾 曹訓
遲重根 飾 曹羲
邰祖輝 飾 曹仁
巴拉珠爾 飾 曹洪
巴拉珠爾 飾 夏侯惇(官渡)
魯建國 飾 夏侯惇 (赤壁)
錢玉林 飾 夏侯淵
焦玉成 飾 夏侯尚
石天生 飾 夏侯霸
王基明 飾 夏侯懋
楊立新 飾 夏侯傑
徐少華 飾 張遼(官渡)
張亞坤 飾 張遼(赤壁)
王衛國 飾 張遼(合肥/逍遙津)
田野 飾 張虎
霍爾查 飾 徐晃(官渡)
劉洪林 飾 徐晃(赤壁)
尼格木圖 飾 徐晃(戰馬超)
謝東 飾 徐晃(戰關羽)
王建國 飾 許褚(官渡)
盧映 飾 許褚(赤壁)
陳之輝 飾 許褚(戰馬超)
韓東 飾 許褚(洛陽)
王化南 飾 張郃(定軍山)
邢國洲 飾 張郃(戰諸葛)
芒萊 飾 高覽
張甲田 飾 典韋
畢力格 飾 文聘
斯琴畢力格 飾 於禁(宛城)
齊剋健 飾 於禁(樊城)
張英武 飾 李典(官渡)
桑寶 飾 李典(赤壁)
瀋竜 飾 樂進
張元鵬 飾 龐德
楊子斌 飾 韓浩
霍爾查 飾 劉岱
芒萊 飾 王忠
蔣愷 飾 郭嘉
澹臺仁惠 飾 徐庶母
翟萬臣 飾 徐庶
戴敬國 飾 程昱(徐州)
於連増 飾 程昱(赤壁)
徐永亮 飾 賈詡(洛陽)
李緒良 飾 賈詡(宛城)
顧嵐 飾 荀彧
於傢乃 飾 荀攸
馬玉森 飾 劉曄
魏憲 飾 劉曄
周惠林 飾 毛玠
馬興躍 飾 辛毗
鈕荼亮 飾 陳珪
王長立 飾 陳登
馬吉春 飾 蒯越
劉義 飾 蔣濟
王幼童 飾 許允
常玉平 飾 郭淮(戰諸葛)
孫啓成 飾 郭淮(戰姜維)
劉庚 飾 鐘繇
管越 飾 鐘會
劉毓濱 飾 黨均
吳文慶 飾 鄧忠
王洪光 飾 鄧艾
張世軍 飾 陳群
石小滿 飾 許攸
畢彥君 飾 楊修
王濤 飾 陳琳
宋戈 飾 華歆
周舟 飾 蔣幹
董驥 飾 王朗
尹華生 飾 張緝
郝躍國 飾 夏侯玄
張洪英 飾 王經
李鬆橋 飾 崔諒
高小寶 飾 楊陵
秦寶林 飾 馬遵
李世纔 飾 郝昭
齊文強 飾 費耀
幺嶽 飾 蔡瑁
李小舟 飾 蔡中
李化 飾 蔡和
朱德倉 飾 張當
楊軍 飾 孫禮
楊艾夫 飾 李勝
文毫 飾 桓範
許鴻達 飾 蘇越
張平 飾 成濟
蘇德斯琴 飾 孟坦
莫歧 飾 王植
劉立偉 飾 秦琪
張旭廷 飾 羌王迷當
段煉 飾 俄何燒戈
姬崇恭 飾 師勖
汪瑞 飾 鬍遵
陳長竜 飾 秦良
洪宗義 飾 吳押獄
張福元 飾 王垕
蜀漢部分
孫彥軍 飾 劉備
許娣 飾 糜夫人(千裏走單騎)
王璐瑤 飾 糜夫人(當陽)
伊淑芳 飾 甘夫人(千裏走單騎)
郭淑萍 飾 甘夫人 (當陽)
趙越 飾 孫夫人
李華彤 飾 青年劉禪
李鐵 飾 中年劉禪
魯繼先 飾 老年劉禪
陳旭 飾 劉諶
壯麗 飾 崔夫人
尹力 飾 劉琦
梁振亞 飾 劉璋
趙振平 飾 劉封
唐國強 飾 諸葛亮
包海竜 飾 諸葛瞻
石霓 飾 諸葛均
王洪武 飾 黃承彥
祝士彬 飾 龐統(赤壁)
金書貴 飾 龐統 (耒陽/川中)
張民甫 飾 法正
張登橋 飾 姜維母
張天舒 飾 青年蔣維
樊志起 飾 中年和老年姜維
陸樹銘 飾 關羽
陳兵 飾 關平
李威 飾 青年關興
顧建榮 飾 中年關興
李靖飛 飾 張飛
遲國棟 飾 張苞
張山 飾 青年趙雲(赤壁)
楊凡 飾 青年及中年趙雲
侯永生 飾 老年趙雲
王洪濤 飾 黃忠
葉鈞 飾 黃忠(入川)
喬琛 飾 黃忠妻
安亞平 飾 馬超
陳關欣 飾 青年馬岱
李建平 飾 中年馬岱
王文有 飾 嚴顔(巴郡)
林中畢 飾 嚴顔(天蕩山)
劉威 飾 青年魏延(赤壁)
王紹文 飾 中年魏延(入川)
王心海 飾 晚年魏延 (祁山)
崔岱 飾 王平
芒萊 飾 廖化(千裏走單騎)
陳之輝 飾 廖化(水淹七軍/姜維北伐)
杜文祿 飾 廖化(諸葛北伐)
張治中 飾 馬謖
劉潤成 飾 周倉
時來群 飾 法正(成都)
張民甫 飾 法正(定軍山)
李弘 飾 費禕
姬崇恭 飾 鄧芝(出使東吳)
李志毅 飾 鄧芝(諸葛北伐)
洪希邁 飾 郗正
魏德山. 飾 杜瓊
郭傢慶 飾 孫乾(徐州)
夏均寅 飾 孫乾(荊州)
劉竜濱 飾 伊籍(荊州)
王輝 飾 伊籍(荊州/成都)
朱秉謙 飾 糜竺(徐州)
任東升 飾 糜竺(荊州)
楊乃煌 飾 糜竺(荊州)
安基 飾 簡雍
劉宏坤 飾 蔣琬
張勤 飾 許靖
王志強 飾 李恢
王忠信 飾 秦宓
王德林 飾 黃權
隗和國. 飾 糜芳
張楠 飾 孟達
張炬 飾 張鬆
劉傑 飾 譙周(諸葛北伐)
王鳳文 飾 譙周(姜維北伐)
王顯和 飾 馬良(荊州)
李平 飾 馬良(荊州/成都)
莫·道爾基 飾 張嶷
張浩 飾 馬忠
齊文強 飾 張翼
李世纔 飾 吳班
孟憲禮 飾 楊儀
袁利堅 飾 高翔
張世軍 飾 陳式
曾革 飾 黃皓
李保安 飾 李福
遲重根 飾 王甫
韓新民 飾 趙纍
司耕田 飾 楊鐸
鬍戰利 飾 孟獲
李鼕果 飾 孟優
李延魁 飾 孟節
李雲娟 飾 祝融夫人
劉赫 飾 朵思大王
秦寶林 飾 董荼那
葉金森 飾 鬍班
魏德山 飾 範疆
李寶華 飾 趙範
蓋剋 飾 趙範嫂樊氏
白利衛 飾 裴緒
薛勇 飾 裴元紹
東吳部分
吳曉東 飾 孫堅
陳秀英 飾 吳太夫人
俞若娟 飾 吳國太早期
林默予 飾 吳國太晚期
濮存昕 飾 孫策
惲漿錚 飾 孫權幼年
吳曉東 飾 孫權
潘粵明 飾 孫休
周繼偉 飾 張昭
洪宇宙 飾 周瑜
龔麗君 飾 大喬
何晴 飾 小喬
江金 飾 喬國老
曹力 飾 青年魯肅(赤壁)
馬玉良 飾 中年魯肅
宋幫桂 飾 晚年魯肅
郭沫浪 飾 呂蒙(赤壁)
張京海 飾 呂蒙(荊州)
初國良 飾 呂蒙 (白衣渡江)
高飛 飾 陸遜
李洪濤 飾 太史慈
吳桂苓 飾 黃蓋(壽春)
許福印 飾 黃蓋(赤壁)
閆懷禮 飾 程普(壽春)
陳惠良 飾 程普(赤壁)
韓東 飾 甘寧(赤壁)
張玉海 飾 甘寧(百騎劫營)
任萌 飾 程咨
王奕 飾 中年丁奉
楊寶和 飾 老年丁奉
尹偉/張瑩 飾 周泰
朱軍 飾 韓當
楊勝雁 飾 蔣欽
王剛/韓增祥 飾 凌統
張啓成 飾 潘璋(赤壁)
黑水寬 飾 潘璋(虓亭)
任萌 飾 程咨
種玉傑 飾 諸葛瑾(赤壁)
汪兆桂 飾 諸葛瑾
何冰 飾 諸葛恪
張喜前 飾 闞澤
啜二勇 飾 呂範
楚建富 飾 步騭
王鷹 飾 薛綜
趙丕玉 飾 陸績
李譚 飾 嚴畯
王勉之 飾 張溫
董九如 飾 程秉
李燕平 飾 顧雍
晉國部分
呂鎖森 飾 司馬望
唐振環 飾 司馬懿(青年)
魏宗萬 飾 司馬懿
李赤尤 飾 司馬昭(少年)
高蘭村 飾 司馬昭
潘引來 飾 司馬師(少年)
雷鐵流 飾 司馬師
韓青 飾 司馬炎
韓新民 飾 賈充
王鷹 飾 邵悌
劉英魯 飾 陳泰
趙丕玉 飾 丘健
蔣崇俠 飾 鬍烈
齊健波 飾 鬍淵
鄭緒 飾 師纂
鄭大鵬 飾 王韜
【電視劇目錄】
一共5部,84集。
第一部 群雄逐鹿
1 桃園三結義
2 十常侍亂政
3 董卓霸京師
4 孟德獻刀
5 三英戰呂布
6 連環計
7 鳳儀亭
8 三讓徐州
9 孫策立業
10 轅門射戟
11 宛城之戰
12 白門樓(上)
13 白門樓(下)
14 煮酒論英雄
15 袁曹起兵
16 關羽約三事
17 挂印封金
18 千裏走單騎
19 古城相會
20 孫策之死
21 官渡之戰(上)
22 官渡之戰(下)
23 大破袁紹
第二部 赤壁鏖戰
24 躍馬檀溪
25 劉備求賢
26 回馬薦諸葛
27 三顧茅廬
28 火燒博望坡
29 攜民渡江
30 舌戰群儒
31 智激周瑜
32 周瑜空設計
33 群英會
34 草船藉箭
35 苦肉計
36 龐統獻連環
37 橫槊賦詩
38 諸葛祭風
39 火燒赤壁
40 智取南郡
41 力奪四郡
42 美人計
43 甘露寺
44 回荊州
45 三氣周瑜
46 臥竜吊孝
47 割須棄袍
第三部 三足鼎立
48 張鬆獻圖
49 劉備入川
50 鳳雛落坡
51 義釋嚴顔
52 奪占西川
53 單刀赴會
54 合肥會戰
55 立嗣之爭
56 定軍山
57 巧取漢中
58 水淹七軍
59 走麥城
60 曹操之死
61 曹丕篡權
62 興兵伐吳
63 火燒連營
64 安居平五路
第四部 南徵北戰
65 兵渡瀘水
66 絶路問津
67 七擒孟獲
68 出師北伐
69 收姜維
70 司馬復出
71 空城退敵
72 司馬取印
73 祁山鬥智
74 諸葛妝神
75 六出祁山
76 火熄上方𠔌
77 秋風五丈原
第五部 三國歸一
78 詐病賺曹爽
79 吳宮幹戈
80 兵睏鐵籠山
81 司馬昭弒君
82 九伐中原
83 偷渡陰平
84 三分歸晉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我國古代歷史演義小說的代表作。明代小說傢羅貫中依據有關三國的歷史、雜記,在廣泛吸取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成果的基礎上,加工、再創作了這部長篇章回小說。作品寫的是漢末到晉初這一歷史時期曹魏、蜀漢、孫吳三個封建統治集團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復雜鬥爭。通過這些描寫,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與腐朽,譴責了統治階級的殘暴與姦詐,反映了人民在動亂時代的苦難和明君仁政的願望。其結構宏偉而又嚴密精巧,語言簡潔、明快、生動。小說也反映了作者對農民起義的偏見,以及因果報應和宿命論等思想。戰爭描寫是《三國演義》突出的藝術成就。這部小說通過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鬥爭,運用誇張、對比、烘托、渲染等藝術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諸葛亮、曹操、關羽、張飛等一批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註】。《三國演義》標志着歷史演義小說的輝煌成就。在傳播政治、軍事鬥爭經驗、推動歷史演義創作的繁榮等方面都起過積極作用。
《三國演義》的版本主要有明嘉靖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和清毛宗崗增刪評點的《三國志演義》。
(註:《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將436人,文官451人,漢、三國、晉的皇裔、後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 有的評論認為這部作品在藝術上的不足之處是人物性格缺乏發展變化,有的人物渲染誇張過分導致失真。)
【作者介紹】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誰,至今並無定論。不過一般認為是羅貫中。
羅貫中,名本,別號湖海散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詳。相傳為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縣),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羅仲祥後唐時仕青州(即今清徐),後因原籍水災且路遠途遙落籍太原清源,遷居城西白馬山(今白石溝)寺溝村;其父羅錦生有六子,羅貫中行居第二。或云其師傅為施耐庵。也有記載說曾當過元末起義軍首領張士誠的謀士。著有《三國志通俗演義》、《三遂平妖傳》、《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等。
另一版本介紹:
羅貫中(1330——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傢、戲麯傢,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竜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演義年表】
漢章帝以來,東漢政府一直處於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的權力鬥爭,這兩大集團力量的互相鬥爭,形成了東漢獨特的政治局面;權力每次交接,無不伴隨大規模的殺戮,嚴重削弱了東漢帝國的勢力。
公元184年,中國大地上爆發了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的、規模空前的農民起義;東漢政府為了鎮壓黃巾起義,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默認並支持地主階層組織私人武裝,對抗起義軍。經過近一年的較量,基本上把黃巾軍鎮壓下來。但是經過黃巾起義,東漢政府已經遙遙欲墜,加上權力下放到州、郡一級和容許地主階層擁有私人武裝;各州牧、太守紛紛擁兵自重,地方豪強為了共同利益,形成利益共同體,並推舉德高望重或有能力的當塢帥,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
公元189年,靈帝亡,劉辯即位;宦官和外戚展開新一輪權力爭奪,為了在權力爭奪中取得决定性勝利,何進聽取袁紹建議,徵調四方猛將、英雄豪傑率兵入京,造成董卓亂政;地方勢力藉口討伐董卓,紛紛招兵買馬,後王允計殺董卓,西涼軍閥再度把持政權,並互相拼殺;而各地軍閥為了搶奪地盤,紛紛兵刃相交,亂世正式來臨。
公元196年,盤踞袞州的曹操擊敗呂布,聽取部下的意見,推行屯田,並西迎獻帝,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政治優勢,其後擊敗劉備、袁術、呂布等,占有袞、司隸和徐州、青州的一部分;河北的袁紹也攻剋易京,徹底消滅軍閥公孫瓚,占據了冀州、幽州、並州、青州的絶大部分,成為最大的割據勢力;江東的孫策先後打敗許貢、王郎等人,占有會稽、丹陽、吳郡等地,在江東立穩了陣腳。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焉、劉璋父子也成為軍閥中的有力競爭者。
公元200年,袁紹挑選10萬精銳步兵,騎兵萬餘,南下與青少年好友曹操爭鋒,曹操先後擊殺袁紹勇將顔良、文醜後勒兵官渡;袁紹在正面戰場無法撕開曹操防綫,同時在青州、並州和曹操後方汝南開展第二戰場,先後被曹操采取相應措施一一瓦解。後曹操放火燒掉袁紹屯放於烏巢的軍糧等軍用物資;袁紹大將張郃、高覽投降曹操,袁軍士氣全無,曹操乘機發動大反攻,殺萬餘,俘虜7萬餘。其後袁紹一蹶不振,二子爭位,曹操加以利用,公元207年,曹操遠征烏丸,出其不意,大勝,平定了北方,一舉成為最強大的軍閥。江東孫策準備在曹操和袁紹决戰時偷襲許昌,不料正在加緊策劃的時候給刺客刺殺,傷重身亡,其弟孫權即位,加強了對南方發展的力度。
公元208年,荊州牧劉表病死,幼子劉琮在地方豪強蒯良、蒯越兄弟和舅舅蔡瑁的支持下當上了荊州牧;寄居劉表的劉備和江東孫權也加緊搶奪荊州;曹操知道劉表死亡後,馬上率領精銳騎兵5000,輕裝簡備,日夜兼程,南下搶奪荊州;並於長坂擊潰南逃的劉備;劉琮投降,曹操拘有荊州大部分。孫權、劉備為了對抗曹操,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曹操,208年11月,曹操率領14、5萬大軍,水陸並進,進軍赤壁,與孫劉聯軍對持。周瑜用黃蓋計,大燒曹操連環船,加上曹軍水土不服,大敗而歸,荊州所受降的水軍全部死亡或者投降。曹操失去了水軍和部分的嫡係部隊,急劇上升勢頭受到嚴重打擊,從此致力於北方。赤壁之戰後期,周瑜與曹仁在南郡展開激烈爭奪,劉備乘機搶奪了荊州南部四郡,並派關羽北上攻打襄陽,被守將樂進擊敗;經過一年的爭奪,曹仁不得不奉命撤回襄陽,徹底失去了南下的據點;同時,孫權從合肥方向進攻也被曹軍挫敗。
公元211年,劉備聽取謀士龐統、諸葛亮的建議,留關羽鎮守荊州,自己帶領大軍藉口抵抗張魯,入川謀取益州;經過3年的爭奪,終於奪取了益州。從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公元214,曹操藉口進攻張魯,挑撥關中割據勢力馬超、韓遂等公開作反;曹操乘機消滅關中勢力並一舉攻下割據漢中的張魯;劉備恐懼曹操乘機攻擊成都,馬上嚮孫權退步。公元218年,劉備在攻取三巴後,親自帶領主力部隊北上爭奪漢中,擊殺漢中守將夏侯淵;曹操不得不親自到漢中前綫指揮作戰,無法輓回敗局,不得不退出漢中,也失去了進軍益州的據點,三國勢力達到了平衡,鼎立局面正式出現。
公元219年,關羽受劉備勝利勝利攻取漢中的鼓舞,出兵進攻襄陽,遇上山洪爆發,水淹曹軍於禁所督7支救兵,包圍襄陽、樊城;曹操馬上派遣徐晃領軍救援曹仁,同時和孫權達成短暫同盟,徐晃於襄陽城外擊敗關羽;孫權以呂蒙為都督,偷襲南郡,並利用政治手段來鞏固在荊州的統治,擒殺企圖逃走的關羽;徹底粉碎了劉備利用南郡為據點北上攻取襄陽並乘機進軍中原的戰略。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即位,同年稱帝,國號魏;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229年,孫權進位稱帝,國號吳;三國纔正式出現。
公元222年,劉備遣將軍吳班、陳式督水軍進入夷陵地區,鎖江東西岸;自己帶領步兵主力,準備奪回南郡。孫權求和不成,任命陸遜為都督,領50000大軍,橫兵夷陵,阻擋劉備大軍,並利用劉備補給綫長遠的優勢;劉備求戰不成,士氣日益衰減,加上天氣炎熱,放鬆戒備;陸遜利用這一有利形勢,先是派朱然帶領水軍主力,截斷劉軍歸路,然後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劉備經此一役,元氣大損,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本,自己也死於白帝城。
公元229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利用魏文帝曹丕病故,出師漢中,北伐曹魏;派趙雲為偏師,揚言從斜𠔌攻打長安,吸引曹魏主力;自己親自帶領萬軍,從祁山出發,準備奪取關西。曹睿親臨長安,派大將軍曹真帶領10萬大軍攔阻趙雲,同時派駐防關中的名將張郃帶領5萬精銳部隊日夜兼程救援祁山。張郃在街亭大敗蜀漢先鋒馬謖,諸葛亮失去了街亭,處處為張郃所製,無奈衹有退兵。後蜀漢多次出兵,都被對手張郃、司馬懿所牽製,由於補給不足,不得不退兵。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與司馬懿對陣於五丈原;司馬懿堅守不出;8月,諸葛亮病亡,蜀漢退兵。
公元241年,司馬懿發動政變,一舉消滅曹魏宗親曹爽勢力;255年,257年,司馬師、司馬昭分別平定曹魏餘黨;確立了西晉的基礎。
公元263年,曹魏以鐘會、郭淮、諸葛緒帶領共18萬大軍進攻蜀漢。鄧艾率兵3萬多,自狄道嚮甘鬆、沓中,進攻駐守在此的姜維;諸葛緒率3萬多人馬,自祁山嚮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鐘會率主力10餘萬人,分別從斜𠔌、駱𠔌、子午𠔌,進軍漢中;取漢中後與姜維相對於劍閣。鄧艾出奇兵從陰平小路歷經艱辛,突然出現在成都附近,諸葛亮子諸葛瞻戰死,後主阿鬥遂投降;蜀漢滅亡。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曹奐稱帝,改國號晉。
公元279年12月,王渾出江西,王戎嚮武昌方向進攻,鬍奮出擊夏口,杜預自 駐地襄陽進軍江陵,王戎、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順江流而下,大舉進攻東吳。公元280年,王渾於三山擊潰東吳丞相張悌主力,不久,吳主孫皓投降;西晉統一全國,三國正式宣告結束。
【歷史年表】
184年2月:黃巾起義爆發。
10月:張角病死。
187年:曹操任東郡太守。
189年9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立九歲的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
12月:曹操號召各路諸侯一同起兵討伐董卓。
190年1月:各路諸侯起兵反董卓。董卓令李儒毒死弘農王(少帝),卒年15歲。
190年2月: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洛陽古都殘破。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
191年:孫堅破董卓,斬都督華雄。袁紹奪冀州牧韓馥的冀州,自領州牧。
192年4月:王允設連環計,呂布殺死董卓。
6月:李傕、郭汜圍長安,殺王允,敗呂布。曹操擊敗青州黃巾軍,收編為“青州兵”,實力得以壯大。孫堅攻擊劉表,中流矢戰死。
193年:曹操東徵徐州,大敗陶謙。
194年:呂布攻擊曹操。 陶謙病亡,劉備領徐州牧。
195年10月:曹操領兗州牧。孫策攻打江東大敗劉繇。李傕、郭汜爭奪獻帝。
196年7月:獻帝在楊奉等人護送下,回長安。呂布占徐州,劉備投曹操。曹操始興屯田,將獻帝迎奉到許。
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曹操討伐張綉,失敗(宛城之戰)。袁紹占領冀、幽、青、並四州。
198年9月:呂布攻打劉備,破小沛。
198年12月:曹操擒殺呂布。周瑜同小喬成親。
199年11月:張綉投降曹操。董承與王子服等密謀除曹操。孫策襲取廬江,敗劉勳。劉備討伐袁術,袁術病死。
200年:曹操誅殺董承一夥。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位。陳琳為袁紹撰寫討曹檄文,官渡之戰開始。
10月:曹操偷襲烏巢。
201年:曹操擊敗袁紹於倉亭。劉備投奔劉表。
202年5月:袁紹病死。
203年:孫權討伐黃祖。
204年:曹操平定冀州。遼東公孫度死,子公孫康繼位。
205年: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曹操平定並州。
207年8月:曹操大破烏桓,消滅袁氏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曹操從南匈奴贖回蔡文姬。
208年6月:曹操封為漢丞相。
7月:曹操南徵劉表。
8月:劉表病死。曹操殺孔融。
9月:劉琮投降曹操。
11月:赤壁之戰,曹操被孫劉聯軍打敗。
209年10月:劉備與孫權之妹孫仁成親。
210年:曹操建成銅雀臺。周瑜在巴丘病故。
211年:曹操攻破馬超、韓遂。劉備入川。
212年10月:曹操南下進攻濡須口。劉備駐紮葭萌關。孫權移治所秣陵,改名建業。
213年5月: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
214年5月:孫權攻破宛城。
7月:孫權進攻合肥,被張遼擊敗。
10月:獻帝、伏後與國丈伏完密謀除曹操,事泄,曹操誅殺衆人。劉璋投降劉備,劉備自領益州牧。
215年7月:曹操徵張魯。
11月:張魯降曹操。逍遙津之戰。曹操在濡須打敗孫權。
216年:曹操稱魏王。
217年2月:曹操進攻濡須口,孫權敗。
218年:曹彰大破烏桓軍,鮮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7月:劉備進位漢中王。關羽水淹七軍。
10月:關羽失荊州,被孫權殺害。
220年1月:曹操病故。
10月:曹丕稱帝,建魏國。改元黃初,追謚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221年4月:劉備稱帝,建元章武。劉備起兵伐吳,張飛遇害。
222年:孫權稱吳王(曹魏藩王)。彝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建元黃武。
223年4月:劉備死於白帝城,劉禪繼帝位。
8月:曹丕五路伐蜀。蜀吳重修和好。雍闓叛亂。
225年:諸葛亮南徵。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平定蜀國南方。
226年:曹丕病亡,謚號文帝。曹睿繼位。
12月:曹睿封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孫權圍攻江夏,兵敗。
227年:諸葛亮上書北伐。
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姜維降蜀。馬謖失街亭。周魴詐降誘曹魏攻吳,陸遜大敗曹休。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229年:孫權稱帝,建元黃竜。諸葛亮第三次北伐。
230年:吳派衛溫、諸葛直航海到夷洲。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亡。
231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
234年:諸葛亮六出祁山。
8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吳大舉攻魏合肥。
235年1月:曹睿封司馬懿為太傅。馬鈞製造司南車和水轉百戲。
237年:遼東公孫淵自立為燕王。
238年:司馬懿平遼東,殺公孫淵。倭邪馬臺女王卑彌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
239年1月:明帝曹睿亡,曹芳繼位。
240年:蜀將張嶷平定蠻族之亂。
241年:魏國在淮河興修水利。
242年:孫權派軍攻打海南島。
244年:曹爽派兵攻打蜀漢不利,傷亡慘重。
245年:吳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權,陸遜因受牽連,憂憤而死。
246年:毌丘儉兩度攻破高句麗。
247年:蜀姜維出隴右攻魏,接應附蜀的羌、鬍部落。
248年:司馬懿被封為丞相。
249年1月:司馬懿殺曹爽一夥。夏侯霸叛魏降蜀。姜維伐魏。
250年:孫權廢太子孫和為庶人,賜魯王孫霸死,立孫亮為太子。姜維攻魏西平失敗。
251年:魏國太尉王凌陰謀叛變,被司馬懿平定。
7月:司馬懿亡。
252年:司馬懿長子司馬師為大將軍。孫權亡,太子孫亮繼位。司馬昭攻吳,失敗。
253年:諸葛恪進攻魏國,無功而返。姜維攻魏狄道失敗。吳孫峻誅殺諸葛恪。
254年9月:司馬師廢曹芳為齊王。
10月:高貴鄉公曹髦繼位。吳 孫英謀殺孫峻未果。
255年:魏鎮東將軍毌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討伐司馬師。司馬師亡。司馬昭為大將軍。姜維攻魏狄道,先勝後敗。
256年4月:司馬昭討伐諸葛誕。姜維伐魏被鄧艾擊敗。吳孫峻死,弟孫琳專吳政。孫綝殺死滕胤等人。
257年:魏諸葛誕與孫吳聯合起兵反魏。姜維出駱𠔌攻魏失敗。
258年:魏軍攻破壽春,斬諸葛誕。孫綝廢吳帝孫亮為會稽王,立琅琊王孫休為帝。孫休與丁奉設計殺死孫綝。
260年5月:賈充、成濟殺死曹髦。
6月:曹奐繼位。
262年10月:姜維攻魏,被鄧艾擊敗,退屯沓中。
263年:司馬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鐘會和姜維密謀叛亂,失敗被殺。司馬昭稱晉王。吳帝孫休亡,孫皓繼位。
265年:司馬昭亡,其子司馬炎繼任晉王。
12月:司馬炎廢曹奐為陳留王,自稱晉武帝,建立西晉,魏亡。
271年:吳孫皓出兵攻晉,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司馬炎派楊肇、羊祜等率軍支持戰略要地西陵。陸抗大敗楊肇,殺步闡。
277年:晉文鴦擊破鮮卑族。
278年:羊祜死,杜預駐紮襄陽。
279年:西晉出動六路兵馬攻打吳國。
280年:西晉消滅吳國,吳帝孫皓投降,吳亡。
至此,三國結束。
【作品回目】
第 一 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第 二 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何國舅謀誅宦竪
第 三 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第 四 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謀董賊孟德獻刀
第 五 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第 六 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匿玉璽孫堅背約
第 七 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孫堅跨江擊劉表
第 八 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第 九 回 除暴兇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第 十 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報父仇曹操興師
第 十一 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第 十二 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曹孟德大戰呂布
第 十三 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楊奉董承雙救駕
第 十四 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第 十五 回 太史慈酣鬥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第 十六 回 呂奉先射戟轅門曹孟德敗師淯水
第 十七 回 袁公路大起七軍曹孟德會合三將
第 十八 回 賈文和料敵决勝夏侯惇拔矢啖睛
第 十九 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
第 二十 回 曹阿瞞許田打圍董國舅內閣受詔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論英雄關公賺城斬車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馬步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
第二十三回 禰正平裸衣駡賊吉太醫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國賊行兇殺貴妃皇叔敗走投袁紹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敗兵折將關雲長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裏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第二十八回 斬蔡陽兄弟釋疑會古城主臣聚義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斬於吉碧眼兒坐領江東
第 三十 回 戰官渡本初敗績劫烏巢孟德燒糧
第三十一回 曹操倉亭破本初玄德荊州依劉表
第三十二回 奪冀州袁尚爭鋒决漳河許攸獻計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亂納甄氏郭嘉遺計定遼東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隱滄單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元直走馬薦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戰長江孫氏報仇
第三十九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第 四十 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諸葛亮火燒新野
第四十一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竜單騎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張翼德大鬧長坂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第四十三回 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衆議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决計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幹中計
第四十六回 用奇謀孔明藉箭獻密計黃蓋受刑
第四十七回 闞澤密獻詐降書龐統巧授連環計
第四十八回 宴長江曹操賦詩鎖戰船北軍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
第 五十 回 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孔明一氣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諸葛亮智辭魯肅趙子竜計取桂陽
第五十三回 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第五十四回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孔明二氣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銅雀臺孔明三氣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臥竜吊喪耒陽縣鳳雛理事
第五十八回 馬孟起興兵雪恨曹阿瞞割須棄袍
第五十九回 許諸裸衣鬥馬超曹操抹書問韓遂
第 六十 回 張永年反難楊修龐士元議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趙雲截江奪阿鬥孫權遺書退老瞞
第六十二回 取涪關楊高授首攻雒城黃魏爭功
第六十三回 諸葛亮痛哭龐統張翼德義釋嚴顔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計捉張任楊阜藉兵破馬超
第六十五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劉備自領益州牧
第六十六回 關雲長單刀赴會伏皇后為國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
第六十八回 甘寧百騎劫魏營左慈擲杯戲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輅知機討漢賊五臣死節
第 七十 回 猛張飛智取瓦口隘 老黃忠計奪天蕩山
第七十一回 占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雲寡勝衆
第七十二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𠔌
第七十三回 玄德進位漢中王云長攻拔襄陽郡
第七十四回 龐令明擡櫬决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第七十五回 關雲長颳骨療毒呂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戰沔水關雲長敗走麥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關公顯聖洛陽城曹操感神
第七十八回 治風疾神醫身死傳遺命姦雄數終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侄陷叔劉封伏法
第 八十 回 曹丕廢帝篡炎劉漢王正位續大統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張飛遇害雪弟恨先主興兵
第八十二回 孫權降魏受九錫先主徵吳賞六軍
第八十三回 戰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
第八十四回 陸遜營燒七百裏孔明巧布八陣圖
第八十五回 劉先主遺詔托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 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 徵南寇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
第八十八回 渡瀘水再縛番王識詐降三擒孟獲
第八十九回 武鄉侯四番用計南蠻王五次遭擒
第 九十 回 驅巨善六破蠻兵燒藤甲七擒孟獲
第九十一回 祭瀘水漢相班師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 趙子竜力斬五將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薑伯約歸降孔明武鄉侯駡死王朝
第九十四回 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剋日擒孟達
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
第九十六回 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發賺曹休
第九十七回 討魏國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維詐獻書
第九十八回 追漢軍王雙受誅襲陳倉武侯取勝
第九十九回 諸葛亮大破魏兵司馬懿入寇西蜀
第一〇〇回 漢兵劫寨破曹真武侯鬥陣辱仲達
第一〇一回 出隴上諸葛妝神奔劍閣張郃中計
第一〇二回 司馬懿占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第一〇三回 上方𠔌司馬受睏五丈原諸葛禳星
第一〇四回 隕大星漢丞相歸天 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第一〇五回 武侯預伏錦囊計魏主拆取承露盤
第一〇六回 公孫淵兵敗死襄平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第一〇七回 魏主政歸司馬氏姜維兵敗牛頭山
第一〇八回 丁奉雪中奮短兵孫峻席間施密計
第一〇九回 睏司馬漢將奇謀廢曹芳魏傢果報
第一一〇回 文鴦單騎退雄兵姜維背水破大敵
第一一一回 鄧士載智敗薑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
第一一二回 救壽春於詮死節取長城伯約鏖兵
第一一三回 丁奉定計斬孫綝姜維鬥陣破鄧艾
第一一四回 曹髦驅車死南闕姜維棄糧勝魏兵
第一一五回 詔班師後主信讒托屯田姜維避禍
第一一六回 鐘會分兵漢中道武侯顯聖定軍山
第一一七回 鄧士載偷度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
第一一八回 哭祖廟一王死孝入西川二士爭功
第一一九回 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
第一二〇回 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
【相關詩詞】
1、三國演義篇首詞(《臨江仙》—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2、結尾贊詩:
高祖提劍入鹹陽,炎炎紅日升扶桑;光武竜興成大統,金烏飛上天中央;
哀哉獻帝紹海宇,紅輪西墜鹹池傍!何進無謀中貴亂,涼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計誅逆黨,李傕郭汜興刀槍;四方盜賊如蟻聚,六合姦雄皆鷹揚;
孫堅孫策起江左,袁紹袁術興河梁;劉焉父子據巴蜀,劉表軍旅屯荊襄;
張燕張魯霸南鄭,馬騰韓遂守西涼;陶謙張綉公孫瓚,各逞雄纔占一方。
曹操專權居相府,牢籠英俊用文武;威挾天子令諸侯,總領貌貅鎮中土。
樓桑玄德本皇孫,義結關張願扶主;東西奔走恨無傢,將寡兵微作羈旅;
南陽三顧情何深,臥竜一見分寰宇;先取荊州後取川,霸業圖王在天府;
嗚呼三載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願以衹手將天補;
何期歷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勞;
鐘會鄧艾分兵進,漢室江山盡屬曹。丕睿芳髦纔及奐,司馬又將天下交;
受禪臺前雲霧起,石頭城下無波濤;陳留歸命與安樂,王侯公爵從根苗。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
3、三國經典詩詞八首
①《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②《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③《武侯廟》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④《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⑤《詠赤壁》 李白
二竜爭戰决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
⑥《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⑦《書憤》 陸遊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⑧《檀溪詩》 蘇軾
老去花殘春日暮,宦遊偶至檀溪路;停驂遙望獨徘徊,眼前零落飄紅絮。
暗想鹹陽火德衰,竜爭虎鬥交相持;襄陽會上王孫飲,坐中玄德身將危。
逃生獨出西門道,背後追兵復將到。一川煙水漲檀溪,急叱徵騎往前跳。
馬蹄蹄碎青玻璃,天風響處金鞭揮。耳畔但聞千騎走,波中忽見雙竜飛。
西川獨霸真英主,坐下竜駒兩相遇。檀溪溪水自東流,竜駒英主今何處!
臨流三嘆心欲酸,斜陽寂寂照空山;三分鼎足渾如夢,蹤跡空留在世間。
【相關成語】
1、如飲醇醪(周瑜):形容一個人氣量廣阔,起源於正史上周瑜對程普的諒解,形容周瑜心胸寬廣。
2、髀肉復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3、後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4、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5、三顧茅廬(劉備):形容求纔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6、初出茅廬(劉備):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7、虎踞竜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8、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衆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9、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10、空城計(諸葛亮):指一種作戰方法。
11、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2、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將崔琰):指代人寫文章。
13、纔占八鬥(曹植):形容學問高,文采好。
14、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15、超群絶倫(關羽):形容高出衆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16、一身是膽(趙雲):攻取漢中時,趙雲偃旗息鼓大敗曹操,得到劉備贊揚,稱贊子竜一身都是膽。形容膽量極大。
17、顧麯周郎(吳國都督周瑜):指精通音樂戲麯的人。
18、傾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的兩個兒子):比喻國傢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然不能幸免。
19、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睏死敵人的一種作戰方法。
20、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21、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22、勢如破竹(杜預):比喻軍隊一路連打勝仗,形勢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樣的順利。
23、車載鬥量(吳國的中大夫趙咨):形容數量很多並不稀罕。
24、斷頭將軍(巴郡太守嚴顔):形容壯士英勇不屈,寧死不降。
25、吳下阿蒙(吳國名將呂蒙):形容沒有學識的粗人。
26、想當然(孔融):形容沒有事實根據的主觀臆斷。
27、兵貴神速(魏國謀士郭嘉):指用兵貴在神奇而快速。
28、出言不遜(張郃):形容說話不客氣,沒有禮貌。
29、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器。
30、負重致遠(人稱“鳳雛”的龐統,陸績,顧邵):背着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
31、樂不思蜀(劉禪):比喻樂而忘本。
32、得隴望蜀(曹操):隴,指甘肅南部一帶;蜀:指四川一帶。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
33、萬事俱備,衹欠東風(周瑜):赤壁之戰裏,周瑜藉東風用火攻的方法想戰勝曹操大軍,可是什麽都準備好了,衹欠差東風。形容什麽事都準備好的,衹差最重要的。
34、偃旗息鼓(趙雲):攻取漢中時,曹操大軍追擊黃忠至趙雲寨前,趙雲匹馬單槍站在門前,寨內偃旗息鼓,最終打敗曹軍。比喻趙雲渾身是膽,形容悄無聲息的做事,但孕育了很大的能量。
35、颳目相看(呂蒙):吳國的呂蒙一介武夫出身,對兵法,戰略一竅不通,因此老將軍程普非常看不起他。後來呂蒙開始飽讀兵書,終於成為吳國數一數二的兵法傢。連程普也對他贊賞有加,稱“士別三日,當颳目相看”。比喻人進步很快,令人意想不到。
【相關歇後語】
1、曹操食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2、劉備藉荊州——有藉無還
3、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4、周瑜打黃蓋——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5、呂布戲貂蟬——英雄難過美人關
6、徐庶進曹營—— 一言不發
7、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8、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9、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10、草船藉箭——滿載而歸
11、孔明揮淚斬馬謖——執法如山
12、張飛捉螞蚱——有勁使不上
13、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14、劉備藉荊州——有藉無還
15、孔明斬魏延——藉刀殺人
16、孔明遊東吳——舌戰群儒
17、黃忠出陣——人老心不老
18、白門樓上綁呂布——叫爺也不饒
19、曹操遇馬超——割須棄袍
20、曹子建七步成詩——逼出來的
21、東吳殺人——嫁禍於人
22、關公降曹操——身在曹營心在漢
23、龐統做知縣——大材小用
24、司馬懿破八陣圖——不懂裝懂
【影視作品】
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於1990年開始拍攝,1994年開始播映,是目前唯一一部由名著《三國演義》改編而成的電視劇。
總策劃: 王楓
策劃:於廣華 王扶林 方慶浩 劉瑾如 阮若琳 任大惠 張天民 周明 洪民生 賈文增 戴臨風
總監製: 王楓
監製: 戴臨風 楊偉光 張天民 於廣華
總導演:王扶林
導演:蔡曉晴 張紹林 孫光明 張中一 瀋好放
總製片:任大惠
製片人:周明 劉瑾如
製片主任:郝恆民 尤世軍 單雨生 張光前 張紀中 王小穎
攝影: 陳軍 王殿臣 劉書亮 畢福劍 吳喜增 鄭宏宇 魏秀志 張紹林 李耀宗 鞠峰 趙新昌 黃河清 顧人柏 張靜宇 張宏林 顧其銘 水泓 任萌 張馳 張林 尹滔
特技攝像:陶坤明
總美術:何寶通
美術:高國良 勞保良
主題麯作詞:王健
主題麯作麯:𠔌建芬
音樂:李一丁 王憲
主題麯演唱:楊洪基
片尾麯演唱:毛阿敏
插麯演唱:劉歡 呂繼宏 崔京浩 戴建明 萬山紅
燈光:孫永福 李榮惠 葛樹文 張宏偉
化妝:張立棠 李金祥
道具監製:牛玉謙
總剪輯:傅正義 洪梅
總錄音:宋寧寧 毛玉山
三國志影視故事撰寫:張天民 張笑天 蘇叔陽 於力 畢必成
【電視劇演員】
東漢部分
馬精武 飾 張寶
呂中 飾 董太後
鄭天煒 飾 何太後
張福元 飾 何進
朱峰 飾 漢少帝
蘇可 飾 少年漢獻帝
鮑大志 飾 中年漢獻帝
楊兆權 飾 盧植
韓新民 飾 鄭泰
劉竜 飾 董承
施長金 飾 王子服
秦昭 飾 蔡邕
譚宗堯 飾 王允
丁志誠 飾 吉平
劉建為 飾 伍孚
芮麗容 飾 丁原
裏坡 飾 董卓
畢彥君 飾 李儒
嚴燕生 飾 李肅
張光北 飾 呂布
劉岩 飾 呂布之女
陳紅 飾 貂禪
高寶寶 飾 嚴氏
李建義 飾 青年陳宮
修宗迪 飾 中年陳宮
陳友旺 飾 袁術(十八路諸侯會盟)
王福生 飾 袁術(壽春)
洪宇宙 飾 青年袁紹
李慶祥 飾 中年袁紹
鄧曉光 飾 袁譚
韓善續 飾 張綉
魏慧麗 飾 張綉嫂
王顯 飾 審配
薑彤 飾 審榮
王志強 飾 沮授
張連仲 飾 田豐
郭壽陽 飾 郭圖
謝加起 飾 顔良
蘇德斯琴 飾 韓猛
周萬紅 飾 淳於瓊
黃文俊 飾 馬騰
王奕 飾 韓遂
張達 飾 劉表
劉曉媚 飾 蔡夫人
梁遲 飾 劉琮
張瞳 飾 陶謙
鄭榕 飾 孔融
馬玉良 飾 張魯
王忠信 飾 伏完
黃小力 飾 韓玄
薛文成 飾 鮑隆
陳之輝 飾 鮑信
劉少春 飾 鮑忠
周中和 飾 張任
劉宗仁 飾 劉璝
劉建偉 飾 楊鬆
蘇民 飾 司馬徽
趙小川 飾 崔州平
馬書良 飾 石廣元
嚴鳳歧 飾 孟公威
王忠信 飾 華佗
狄鳳程 飾 都郵
劉樺 飾 潘鳳
佟小虎 飾 秦慶童
孫傑 飾 許貢
吳剛/王剛/劉樺 飾 許貢三門客
曹魏部分
鮑國安 飾 曹操
李鳳英 飾 卞氏
楊俊勇 飾 曹丕
王良波 飾 曹植
王光輝 飾 曹睿
安志勇 飾 曹芳
姬晨牧 飾 曹髦
汪涵 飾 曹奐
鄭強 飾 曹真
康銘 飾 曹爽
孫振纔 飾 曹訓
遲重根 飾 曹羲
邰祖輝 飾 曹仁
巴拉珠爾 飾 曹洪
巴拉珠爾 飾 夏侯惇(官渡)
魯建國 飾 夏侯惇 (赤壁)
錢玉林 飾 夏侯淵
焦玉成 飾 夏侯尚
石天生 飾 夏侯霸
王基明 飾 夏侯懋
楊立新 飾 夏侯傑
徐少華 飾 張遼(官渡)
張亞坤 飾 張遼(赤壁)
王衛國 飾 張遼(合肥/逍遙津)
田野 飾 張虎
霍爾查 飾 徐晃(官渡)
劉洪林 飾 徐晃(赤壁)
尼格木圖 飾 徐晃(戰馬超)
謝東 飾 徐晃(戰關羽)
王建國 飾 許褚(官渡)
盧映 飾 許褚(赤壁)
陳之輝 飾 許褚(戰馬超)
韓東 飾 許褚(洛陽)
王化南 飾 張郃(定軍山)
邢國洲 飾 張郃(戰諸葛)
芒萊 飾 高覽
張甲田 飾 典韋
畢力格 飾 文聘
斯琴畢力格 飾 於禁(宛城)
齊剋健 飾 於禁(樊城)
張英武 飾 李典(官渡)
桑寶 飾 李典(赤壁)
瀋竜 飾 樂進
張元鵬 飾 龐德
楊子斌 飾 韓浩
霍爾查 飾 劉岱
芒萊 飾 王忠
蔣愷 飾 郭嘉
澹臺仁惠 飾 徐庶母
翟萬臣 飾 徐庶
戴敬國 飾 程昱(徐州)
於連増 飾 程昱(赤壁)
徐永亮 飾 賈詡(洛陽)
李緒良 飾 賈詡(宛城)
顧嵐 飾 荀彧
於傢乃 飾 荀攸
馬玉森 飾 劉曄
魏憲 飾 劉曄
周惠林 飾 毛玠
馬興躍 飾 辛毗
鈕荼亮 飾 陳珪
王長立 飾 陳登
馬吉春 飾 蒯越
劉義 飾 蔣濟
王幼童 飾 許允
常玉平 飾 郭淮(戰諸葛)
孫啓成 飾 郭淮(戰姜維)
劉庚 飾 鐘繇
管越 飾 鐘會
劉毓濱 飾 黨均
吳文慶 飾 鄧忠
王洪光 飾 鄧艾
張世軍 飾 陳群
石小滿 飾 許攸
畢彥君 飾 楊修
王濤 飾 陳琳
宋戈 飾 華歆
周舟 飾 蔣幹
董驥 飾 王朗
尹華生 飾 張緝
郝躍國 飾 夏侯玄
張洪英 飾 王經
李鬆橋 飾 崔諒
高小寶 飾 楊陵
秦寶林 飾 馬遵
李世纔 飾 郝昭
齊文強 飾 費耀
幺嶽 飾 蔡瑁
李小舟 飾 蔡中
李化 飾 蔡和
朱德倉 飾 張當
楊軍 飾 孫禮
楊艾夫 飾 李勝
文毫 飾 桓範
許鴻達 飾 蘇越
張平 飾 成濟
蘇德斯琴 飾 孟坦
莫歧 飾 王植
劉立偉 飾 秦琪
張旭廷 飾 羌王迷當
段煉 飾 俄何燒戈
姬崇恭 飾 師勖
汪瑞 飾 鬍遵
陳長竜 飾 秦良
洪宗義 飾 吳押獄
張福元 飾 王垕
蜀漢部分
孫彥軍 飾 劉備
許娣 飾 糜夫人(千裏走單騎)
王璐瑤 飾 糜夫人(當陽)
伊淑芳 飾 甘夫人(千裏走單騎)
郭淑萍 飾 甘夫人 (當陽)
趙越 飾 孫夫人
李華彤 飾 青年劉禪
李鐵 飾 中年劉禪
魯繼先 飾 老年劉禪
陳旭 飾 劉諶
壯麗 飾 崔夫人
尹力 飾 劉琦
梁振亞 飾 劉璋
趙振平 飾 劉封
唐國強 飾 諸葛亮
包海竜 飾 諸葛瞻
石霓 飾 諸葛均
王洪武 飾 黃承彥
祝士彬 飾 龐統(赤壁)
金書貴 飾 龐統 (耒陽/川中)
張民甫 飾 法正
張登橋 飾 姜維母
張天舒 飾 青年蔣維
樊志起 飾 中年和老年姜維
陸樹銘 飾 關羽
陳兵 飾 關平
李威 飾 青年關興
顧建榮 飾 中年關興
李靖飛 飾 張飛
遲國棟 飾 張苞
張山 飾 青年趙雲(赤壁)
楊凡 飾 青年及中年趙雲
侯永生 飾 老年趙雲
王洪濤 飾 黃忠
葉鈞 飾 黃忠(入川)
喬琛 飾 黃忠妻
安亞平 飾 馬超
陳關欣 飾 青年馬岱
李建平 飾 中年馬岱
王文有 飾 嚴顔(巴郡)
林中畢 飾 嚴顔(天蕩山)
劉威 飾 青年魏延(赤壁)
王紹文 飾 中年魏延(入川)
王心海 飾 晚年魏延 (祁山)
崔岱 飾 王平
芒萊 飾 廖化(千裏走單騎)
陳之輝 飾 廖化(水淹七軍/姜維北伐)
杜文祿 飾 廖化(諸葛北伐)
張治中 飾 馬謖
劉潤成 飾 周倉
時來群 飾 法正(成都)
張民甫 飾 法正(定軍山)
李弘 飾 費禕
姬崇恭 飾 鄧芝(出使東吳)
李志毅 飾 鄧芝(諸葛北伐)
洪希邁 飾 郗正
魏德山. 飾 杜瓊
郭傢慶 飾 孫乾(徐州)
夏均寅 飾 孫乾(荊州)
劉竜濱 飾 伊籍(荊州)
王輝 飾 伊籍(荊州/成都)
朱秉謙 飾 糜竺(徐州)
任東升 飾 糜竺(荊州)
楊乃煌 飾 糜竺(荊州)
安基 飾 簡雍
劉宏坤 飾 蔣琬
張勤 飾 許靖
王志強 飾 李恢
王忠信 飾 秦宓
王德林 飾 黃權
隗和國. 飾 糜芳
張楠 飾 孟達
張炬 飾 張鬆
劉傑 飾 譙周(諸葛北伐)
王鳳文 飾 譙周(姜維北伐)
王顯和 飾 馬良(荊州)
李平 飾 馬良(荊州/成都)
莫·道爾基 飾 張嶷
張浩 飾 馬忠
齊文強 飾 張翼
李世纔 飾 吳班
孟憲禮 飾 楊儀
袁利堅 飾 高翔
張世軍 飾 陳式
曾革 飾 黃皓
李保安 飾 李福
遲重根 飾 王甫
韓新民 飾 趙纍
司耕田 飾 楊鐸
鬍戰利 飾 孟獲
李鼕果 飾 孟優
李延魁 飾 孟節
李雲娟 飾 祝融夫人
劉赫 飾 朵思大王
秦寶林 飾 董荼那
葉金森 飾 鬍班
魏德山 飾 範疆
李寶華 飾 趙範
蓋剋 飾 趙範嫂樊氏
白利衛 飾 裴緒
薛勇 飾 裴元紹
東吳部分
吳曉東 飾 孫堅
陳秀英 飾 吳太夫人
俞若娟 飾 吳國太早期
林默予 飾 吳國太晚期
濮存昕 飾 孫策
惲漿錚 飾 孫權幼年
吳曉東 飾 孫權
潘粵明 飾 孫休
周繼偉 飾 張昭
洪宇宙 飾 周瑜
龔麗君 飾 大喬
何晴 飾 小喬
江金 飾 喬國老
曹力 飾 青年魯肅(赤壁)
馬玉良 飾 中年魯肅
宋幫桂 飾 晚年魯肅
郭沫浪 飾 呂蒙(赤壁)
張京海 飾 呂蒙(荊州)
初國良 飾 呂蒙 (白衣渡江)
高飛 飾 陸遜
李洪濤 飾 太史慈
吳桂苓 飾 黃蓋(壽春)
許福印 飾 黃蓋(赤壁)
閆懷禮 飾 程普(壽春)
陳惠良 飾 程普(赤壁)
韓東 飾 甘寧(赤壁)
張玉海 飾 甘寧(百騎劫營)
任萌 飾 程咨
王奕 飾 中年丁奉
楊寶和 飾 老年丁奉
尹偉/張瑩 飾 周泰
朱軍 飾 韓當
楊勝雁 飾 蔣欽
王剛/韓增祥 飾 凌統
張啓成 飾 潘璋(赤壁)
黑水寬 飾 潘璋(虓亭)
任萌 飾 程咨
種玉傑 飾 諸葛瑾(赤壁)
汪兆桂 飾 諸葛瑾
何冰 飾 諸葛恪
張喜前 飾 闞澤
啜二勇 飾 呂範
楚建富 飾 步騭
王鷹 飾 薛綜
趙丕玉 飾 陸績
李譚 飾 嚴畯
王勉之 飾 張溫
董九如 飾 程秉
李燕平 飾 顧雍
晉國部分
呂鎖森 飾 司馬望
唐振環 飾 司馬懿(青年)
魏宗萬 飾 司馬懿
李赤尤 飾 司馬昭(少年)
高蘭村 飾 司馬昭
潘引來 飾 司馬師(少年)
雷鐵流 飾 司馬師
韓青 飾 司馬炎
韓新民 飾 賈充
王鷹 飾 邵悌
劉英魯 飾 陳泰
趙丕玉 飾 丘健
蔣崇俠 飾 鬍烈
齊健波 飾 鬍淵
鄭緒 飾 師纂
鄭大鵬 飾 王韜
【電視劇目錄】
一共5部,84集。
第一部 群雄逐鹿
1 桃園三結義
2 十常侍亂政
3 董卓霸京師
4 孟德獻刀
5 三英戰呂布
6 連環計
7 鳳儀亭
8 三讓徐州
9 孫策立業
10 轅門射戟
11 宛城之戰
12 白門樓(上)
13 白門樓(下)
14 煮酒論英雄
15 袁曹起兵
16 關羽約三事
17 挂印封金
18 千裏走單騎
19 古城相會
20 孫策之死
21 官渡之戰(上)
22 官渡之戰(下)
23 大破袁紹
第二部 赤壁鏖戰
24 躍馬檀溪
25 劉備求賢
26 回馬薦諸葛
27 三顧茅廬
28 火燒博望坡
29 攜民渡江
30 舌戰群儒
31 智激周瑜
32 周瑜空設計
33 群英會
34 草船藉箭
35 苦肉計
36 龐統獻連環
37 橫槊賦詩
38 諸葛祭風
39 火燒赤壁
40 智取南郡
41 力奪四郡
42 美人計
43 甘露寺
44 回荊州
45 三氣周瑜
46 臥竜吊孝
47 割須棄袍
第三部 三足鼎立
48 張鬆獻圖
49 劉備入川
50 鳳雛落坡
51 義釋嚴顔
52 奪占西川
53 單刀赴會
54 合肥會戰
55 立嗣之爭
56 定軍山
57 巧取漢中
58 水淹七軍
59 走麥城
60 曹操之死
61 曹丕篡權
62 興兵伐吳
63 火燒連營
64 安居平五路
第四部 南徵北戰
65 兵渡瀘水
66 絶路問津
67 七擒孟獲
68 出師北伐
69 收姜維
70 司馬復出
71 空城退敵
72 司馬取印
73 祁山鬥智
74 諸葛妝神
75 六出祁山
76 火熄上方𠔌
77 秋風五丈原
第五部 三國歸一
78 詐病賺曹爽
79 吳宮幹戈
80 兵睏鐵籠山
81 司馬昭弒君
82 九伐中原
83 偷渡陰平
84 三分歸晉
《紅樓夢》是成書於清代乾隆年間的一部章回體古典長篇小說,曾用名《石頭記》《情僧錄》《風月寶鑒》《金陵十二釵》,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又名《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據考證,學者普遍認為作者為:曹雪芹。評閱者:脂硯齋。現存大約八十回。
由於原著結尾散失,許多續作紛紛出爐,據統計,《紅樓夢》續書種類高達五十餘種。較為著名的續作者有清代纔女顧太清及通行本續作者或整理者高鶚等。而通過此書中的後四十回詩詞可以看出續作者大大宣揚迷信的因果報應、虛無宿命的封建毒素,嚴重歪麯了小說揭露和抨擊現實政治和社會黑暗的思想傾嚮。後高鶚續40回,大多數以此與前80回構成全本《紅樓夢》
【原作者介紹】
在20世紀初,“紅樓夢原作者究竟是誰”這個問題曾經引起中國學界的爭論,這個爭論至今仍然存在。大致上可分為二說:
一、紅樓夢是由曹雪芹所撰寫的
曹雪芹,中國清代偉大的文學家,名沾(zhān),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寧遼陽,生於1724年,卒於1764年。其先世原是漢族,後為滿洲正白旗包衣(傢奴)。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祖父曹寅,父輩的曹顒和曹頫相繼擔任江寧織造達60餘年之久,頗受康熙帝寵信。曹雪芹在富貴榮華中長大。雍正初年,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牽連,曹傢遭受多次打擊,曹頫被革職入獄,傢産抄沒,舉傢遷回北京,傢道從此日漸衰微。這一轉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更清醒地認識了封建社會制度的實質。從此他生活一貧如洗他能詩會畫,擅長寫作,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專心緻志地從事小說《紅樓夢》的寫作和修訂,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寫出了這部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推嚮巔峰的文學巨著。《紅樓夢》以其豐富的內容,麯折的情節,深刻的思想認識,精湛的藝術手法成為中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曹雪芹陷於過度憂傷和悲痛,到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貧病無醫而逝世(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和二十九(1764年)年兩種說法)(曹雪芹逝於1763年是脂硯齋說的: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餘嘗哭芹,淚亦待盡),入葬費用由好友資助。
《紅樓夢》第一回正文中,將作者歸之為“石頭”,這自然是小說傢言。緊接著又提到,此書經“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而早期抄本中的大量脂批則直指曹雪芹就是作者。如甲戌本第一回有批語:“若雲雪芹披閱增刪,然則開捲至此這一篇楔子又係誰撰?足見作者之筆狡猾之甚。”據一部分紅學家研究,脂批還多次說《紅樓夢》的故事很多取材於曹傢史實,也可作為旁證。由於脂批中透露作批者與曹雪芹及其傢族關係緊密,也熟知甚至部分地參與了《紅樓夢》的創作,因此脂批可以說是曹雪芹作為《紅樓夢》作者的最直接證據,但有些派別認為脂批純屬後來者杜撰,不能作為研究證據。
清代詩人富察明義在其《題紅樓夢》詩序中說:“曹子雪芹出所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蓋其先人為江寧織府。其所謂大觀園者即今隨園故址。惜其書未傳,世鮮知者,餘見其鈔本焉。”另一位清代宗室詩人永忠作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詠《紅樓夢》詩題曰:“因墨香得觀《紅樓夢》小說吊雪芹三絶句(姓曹)”。這大概是除《紅樓夢》本身和脂批之外,最早指出曹雪芹是《紅樓夢》作者的記載。明義和永忠都是曹雪芹同時代人,雖然沒有證據表明他們認識曹雪芹,但他們與曹雪芹的朋友敦誠、敦敏兄弟有密切往來,因此他們的說法被認為是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迄今沒有在敦誠、敦敏兄弟的文字中找到關於曹雪芹是《紅樓夢》作者的記載。
另外,在與曹雪芹同時代或稍晚的袁枚、裕瑞等人,以及更晚的其他人的筆記中,也都有曹雪芹是《紅樓夢》作者的記載。1921年,鬍適發表《紅樓夢考證》,在對清人筆記和曹雪芹傢族考證的基礎上,確定曹雪芹為《紅樓夢》作者,從此成為定說。稍後脂本脂批的發現更強有力地支持了這一結論,但問題是不同脂批間具有非常多的矛盾,脂批很可能為假造。
二、紅樓夢的作者另有其人
近年來雖不斷有人提出《紅樓夢》作者另有其人,但均缺少證據,不足為憑。
【故事簡介】
女媧煉石補天時,所煉之石剩一塊未用,棄在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此石已通靈性,大小隨心,來去任意,因未被選中補天常悲傷自怨。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見其可愛,便將它攜至“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地、富貴溫柔鄉走了一道”。不知多長時間以後,空空道人經過這裏,見石上刻着它那番經歷,便從頭到尾抄下,交曹雪芹披閱增刪、分出章回。以下便為石上所刻內容。姑蘇閶門外有個葫蘆廟,鄉宦甄士隱居住廟旁,可憐寄居廟內的窮儒賈雨村,贈銀讓他趕考。元宵之夜,甄的女兒英蓮被拐走;不久因葫蘆廟失火;甄傢又被燒毀。甄帶妻子投奔嶽父,遭白眼,隨跛道人出傢。
賈雨村中進士,任縣令,由於貪財被革職,到????政林如海傢教林的女兒林黛玉讀書。京城起復參革人員。賈雨村托林如海求嶽傢榮國府幫助:林的嶽母賈母因黛玉喪母,要接黛玉去身邊。林便托賈雨村送黛玉到京。賈雨村與榮國府聯宗。並得林如海內兄賈政幫忙,得任金陵應天府。
黛玉進榮國府,除外祖母外,還見了大舅母,即賈赦之妻邢夫人,二舅母,即賈政之妻王夫人,年輕而管理傢政的王夫人侄女、賈赦兒子賈璉之妻王熙鳳,以及迎春、探春、惜春和銜玉而生的賈寶玉。寶黛二人初見有似曾相識之感,但寶玉因見美如天仙的表妹黛玉,便砸自己的通靈寶玉,惹起一場不快。
賈雨村在應天府審案,英蓮被拐賣。買主為皇商之傢、王夫人的姐姐薛姨媽之子薛蟠。薛蟠雖為爭英蓮打死原買主,但賈雨村胡亂判案,放了薛蟠。薛蟠與母親、妹妹薛寶釵也一同到榮國府住下。
寧國府梅花盛開,賈珍妻尤氏請賈母等賞玩。賈寶玉睡午覺,住在賈珍兒媳秦可卿臥室,夢遊太虛幻境,見“金陵十二釵”圖册,聽演《紅樓夢》麯,與仙女可卿雲雨,醒來後因夢遺被丫環襲人發現,二人發生關係。
京官後代王狗兒已淪落鄉間務農,因祖上曾和王夫人、鳳姐娘傢聯宗,便讓嶽母劉姥姥到榮國府找王夫人打秋風。王熙鳳接待,給了二十兩銀子。
薛寶釵曾得癩頭和尚贈金鎖治病,以後一直佩帶。黛玉忌諱金玉良緣之說,常暗暗譏諷寶釵,警告寶玉。
賈珍之父賈敬放棄世職,離傢求仙學道。他生日之日,賈珍在傢設宴相慶。因林如海得病,賈璉帶黛玉去姑蘇,他的族弟賈瑞調戲鳳姐,被鳳姐百般捉弄而死。
秦可卿病死,賈珍恣意奢華,不僅東西都選上等,還花千兩銀子為兒子捐竜禁尉,以便喪禮風光。送喪途中,鳳姐貪圖三千兩銀子,拆散情人,使一對青年男女含恨而自殺。
林如海死後,黛玉衹得常住榮府。一種寄人籬下的凄涼感籠罩着她,常暗暗流淚,身體也更加病弱。
賈政長女元春被册封為妃,皇帝恩準省親。榮國府為了迎接這大典,修建極盡奢華的大觀園,又采辦女伶、女尼、女道士,出身世傢、因病入空門的妙玉也進榮府。元宵之夜,元春回娘傢呆了一會兒,要寶玉和衆姐妹獻詩。黛玉本想大展奇才,但受命衹能作一首。襲人嬌嗔說要離開寶玉,深感遺憾的寶玉求襲人別走,襲人趁機規勸寶玉讀書“幹正事”。寶玉和黛玉兩小無猜,情意綿綿。又因有薛寶釵或其他小事。二人常爭吵,在不斷爭吵中情感愈深。
寶釵過生日唱戲,小旦像黛玉,賈母娘傢孫女史湘雲口快說出,寶玉怕黛玉生氣阻攔、結果惹得二人都生寶玉氣。元春怕大觀園空閑。便讓寶玉和衆姐妹搬進居住。進園後,寶玉更成天和這些女孩子廝混;書童將《西廂記》等書偷進園,寶玉和黛玉一同欣賞。這是經典的一回。
賈政妾趙姨娘所生子,寶玉庶弟賈環嫉妒寶玉,抄寫經書時裝失手弄倒蠟燭燙傷寶玉,王夫人大駡趙姨娘。趙姨娘又深恨鳳姐,便請馬道婆施魘魔法,讓鳳姐、寶玉中邪幾乎死去。癩和尚、跛道人擦拭通靈玉、救好二人。黛玉性格憂鬱,暮春時節傷心落花,將它們埋葬,稱為花塚,並寫《葬花辭》。寶玉丫環晴雯失手跌壞扇子,寶玉說她。她便頂撞,襲人勸,她又諷刺,氣得寶玉要趕走她。到晚間晴雯乘涼。寶玉又讓她撕扇子以博她一笑。有一次史湘雲勸寶玉會官員,談仕途,被寶玉搶白,並說黛玉從不說這種混賬話;恰巧黛玉路過聽到,深喜知心。王夫人丫環金釧兒與寶玉調笑,被王夫人趕出投井而死,被賈環告訴賈政。寶玉又結交忠順王爺喜歡的伶人蔣玉菡,使得王爺派人來找。賈政大怒,將賈寶玉打得皮開肉綻。王夫人找襲人,要她隨時報告情況。並决定將來襲人給寶玉做妾。
大觀園中無所事事,探春倡導成立詩社。第一次詠白海棠,寶釵奪魁;第二次作菊花詩,林黛玉壓倒衆人。
劉姥姥二進榮國府,被賈母知道,便留她住下。在大觀園擺宴,把她作女清客取笑;這位飽經世故的老婦也甘心充當這一角色。賈母又帶劉姥姥遊大觀園各處。在攏翠庵,妙玉招待黛玉、寶釵飲茶,寶玉也得沾光。
為鳳姐慶生辰,從賈母起,各人出分子辦席。鳳姐飲酒過多,想回傢休息,撞到賈璉正勾引僕婦。鳳姐哭鬧。逼得僕婦上吊,賈母迫使賈璉嚮鳳姐賠禮。
由於行酒令黛玉引了幾句《西廂記》麯文,被寶釵察覺,並寬容了她,二人關係好轉。黛玉承認寶釵為好人,自己多心。黛玉模仿《春江花月夜》寫出《秋窗風雨夕》,抒發自己的哀愁。賈赦垂涎賈母丫環鴛鴦,讓其妻邢夫人找賈母。鴛鴦不肯,賈母也不願意,便斥責邢夫人。賈母與賈赦母子關係更加不好。薛蟠在一次宴席上調戲會唱戲而又豪爽的柳湘蓮,被柳毒打,柳怕報復,逃往他鄉。薛蟠無臉,也外出經商。其妾香菱(即英蓮)到大觀園學詩。又有幾傢親戚的姑娘來到,大觀園中作詩、製燈謎,空前熱鬧與歡樂。襲人因母病回傢,晴雯夜裏受寒傷風,身上燒得燙人。寶玉為舅舅慶壽,賈母給他一件俄羅斯裁縫用孔雀毛織的雀金裘,他不慎燒個洞。晚上回來、街上裁縫不敢修補。晴雯重病中連夜補好。
年關到,寧國府莊頭交租,送的東西數量驚人,賈珍還嫌少。由於過年操勞,鳳姐小産,無法理傢,便由探春、寶釵、李紈等人協同理事。探春為趙姨娘所生,趙姨娘弟弟死,探春按例不多給錢,母女大鬧一場。探春又在園中實行一些改革,將各處派專人管理,既交公一些財物.又給管理人一些利益。
黛玉丫環紫鵑試探寶玉對黛玉是否真心,假說黛玉要回姑蘇,寶玉相信而發病精神往復失常,由此,黛玉更知寶玉心理,衆人也以為他們定成美滿姻緣。黛玉又要認薛姨媽為幹媽,釵黛二人達到關係最融洽時期。
榮國府矛盾重重。賈環在寶玉處見到擦癬的薔薇硝,想要些,寶玉丫環芳官卻給賈環一些茉莉粉。趙姨娘到寶玉處大鬧一場。芳官又給她幹娘一些玫瑰露、引出她幹娘的侄兒偷茯苓霜。幾件事鬧得大亂,險些打破僕人間的平衡。正當寶玉生日歡宴時,賈敬吞丹喪命。尤氏國喪事繁忙。請母親和妹妹尤二姐、尤三姐來幫忙。賈璉見二姐貌美,要作二房,偷居府外。二姐和賈珍原有不清白,賈珍還想攪渾水,賈璉又想把三姐給賈珍玩弄。尤三姐卻正氣凜然,將珍、璉大駡,並說她已有意中人,即毒打薛蟠的柳湘蓮。賈赦派賈璉外出辦事,賈璉路遇薛蟠、柳湘蓮。薛蟠遇強盜,被柳搭救,二人結為兄弟,賈璉為柳提媒,柳答應。到京城後,柳先嚮三姐之母交訂禮,遇寶玉閑談尤氏一傢而起疑,又去索禮退婚,尤三姐自刎,柳出傢。鳳姐知道賈璉偷娶之事,裝成賢惠。將二姐接進府。請賈母等應允。賈璉回來,因辦事好,賈赦賞一妾。鳳姐藉妾手逼使尤二姐吞金自殺。粗使丫鬟傻大姐在園中擡到綉有春宮畫的香囊,王夫人大怒;在一些僕婦攛掇下抄檢大觀園,迎春懦弱,聽憑丫環被趕走;探春生氣,怒打僕婦;惜春這時和哥哥嫂子斷絶往來。晴雯被王夫人趕出,抱恨而死;賈寶玉無可奈何,寫《芙蓉誄》祭她。薛蟠娶妻夏金桂後,貪陪嫁丫環寶蟾美色,金桂為除香菱,答應了。在夏挑唆下。薛毒打香菱,薛姨媽不準。夏金桂和婆婆吵鬧。薛蟠無法在傢。衹得外出。
(之後由於原著散失,內容不可知。上世紀一些學者開始根據現存八十回的伏筆等寫作特點,開始係統探索八十回後的情節,如俞平伯先生、周汝昌先生以及梁歸智、林冠夫,劉心武等。)
【人物大全】
《紅樓夢》中究竟寫了多少人物,清朝嘉慶年間薑祺統計共四百四十八人。
民國初年蘭上星白編了一部《紅樓夢人物譜》,共收七百二十一人,人各有傳,字數長短不一,此書中又收《紅樓夢》所述及的古代帝王二十三人,古人一百一十五人,後妃十八人,列女二十二人,仙女二十四人,神佛四十七人,故事人物十三人,共二百六十二人,每人略考其生平及傳說。連上二者合計,共收九百八十三人。
近年,徐恭時作新統計。基礎工作是:在歷年閱讀過程中,先以庚辰本作底本,逐回逐段地把人名材料作成札記,廣覽諸傢表譜,相互核對,最後把人物歸類。統計出:
(一)寧榮兩府本支:男十六人,女十一人,寧榮兩府眷屬女三十一人。
(二)賈府本族:男三十四人,女八人。
(三)賈府姻婭:男五十二人,女四十三人。
(四)兩府僕人:丫環七十三人,僕婦一百二十五人,男僕六十七人,小廝二十七人。
(五)皇室人物:男九人,女六人。太監二十七人,宮女七人。
(六)封爵人物:男三十七人,眷屬十四人。
(七)官吏:有姓名及職名冠姓的男二十六人,衹有職稱的三十八人,胥吏男三人。
(八)社會人物:各階層男一百零二人,女七十一人。大夫男十四人,門客男十人。優伶男六人,女十七人。僧道男十七人,尼婆四十九人。連宗男四人,女四人。
(九)外國人:女二人。
(十)警幻天上:女十九人,男六人。總計:男四百九十五人,女四百八十人,合計:九百七十五人。其中有姓名稱謂的七百三十二人,無姓名稱謂的二百四十三人。
最重要的當是“四大傢族”——賈、史、王、薛,有詩云:“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阿房宮,三百裏,住不下金陵一個史;東海缺少白玉床,竜王來請金陵王;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足顯四傢之富。
“琴棋書畫”:抱琴、司棋、侍書、入畫。
“四珍寶”:珍珠、琥珀、玻璃、翡翠。
四大傢族:賈(寧、榮二公之後)、史(保齡候尚書令之後)、王(都太尉統治縣伯之後)、薛(皇商紫薇捨人之後)
金玉良姻:薛寶釵和賈寶玉 另外伏史湘雲和賈寶玉(金麒麟)
木石前盟:賈寶玉和林黛玉
一、賈寶玉
主人公賈寶玉是一個又奇又俗的人物。構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徵是叛逆。他行為“偏僻而乖張”,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他鄙視功名利祿,不願走“學而優則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駡讀書做官的人是“國賊祿蠹”,懶於與他們接觸拜會。
他不喜歡所謂的“正經書”,卻偏愛於“雜書”,鐘情於《牡丹亭》、《西廂記》。他還對程朱理學提出了大膽的質疑,認為“除《四書》外,杜撰的太多了。”這充分顯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貳臣”。
他認為“山川日月之精秀,衹鐘於女兒,須眉男子不過是些渣滓濁沫而已”。在這種駭世驚俗的思想指導下,寶玉終日“在內幃廝混”,並鐘愛和憐憫女孩子,鐘愛她們的美麗、純潔、洋溢的生氣、過人的才智,憐憫她們的不幸遭遇,憐憫其將嫁與濁臭的男子,失去了她們的聖潔之美。賈寶玉道:女子出嫁前為珍珠,嫁人後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與污濁男子同流,成為死魚眼了。他甚至為自己生有一個男子之身而感到無可輓救的遺憾。
在他的生命歷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無疑就是與林黛玉的相愛了。這場戀愛,一方面開始於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終形成。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為。寶、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戀愛中背離了封建社會的人生之道。他們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後導致了兩人的悲劇結局。
二、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個才華橫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纔。玉帶林中挂,金簪雪裏埋”中的"堪憐詠絮纔。玉帶林中挂",則是她的寫照。她從小失去雙親,寄居在榮國府,雖然賈母對她疼愛有加,但由於清高自尊的個性,她常生“寄人籬下”的傷感。
她多愁善感,常常為別人不註意的小事而悲傷流淚。正如小說中所描寫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這一點。花開花謝本來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卻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聚散無常。她為落花嘆息,她把寶玉引為知己,同看《西廂記》,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寶玉身上。她深愛着寶玉,但又感到很難如願。於是,她因想爭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敗而顧影自憐,暗泣於無人之處。
她的內心世界似難捉摸,但也常常將其顯露於外。若寶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氣,淚水漣漣,甚至為他而生病。表面上這樣,其實內心仍是挂念着他,藉口去看他。寶玉一病,她為之而傷心,為之而哭泣。但由於封建禮教道德的約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終在寶釵出閣之日鬱鬱而死,沒能了卻自己的心願。
三、王熙鳳
榮府內,還有一個與衆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鳳。王熙鳳的陰毒可謂人人皆知,作為榮府“總管”,她弄權作勢,兩面三刀。她用毒計害死賈瑞,又陰謀逼死尤三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後害了全家。她的個性是潑辣的,文中處處都不忘點明這一點,像她過生日那天,與那淫婦拼命,嚮老太太求救,足以見得。但畢竟她很能幹聰明,榮府上下大小事務都得她說了算,又善於迎合賈母,深得老太太的寵愛。又因此遭到嫉妒。
四、探春
賈探春,賈政之女——她沒有黛玉的纖細憐人,沒有寶釵的乖巧伶俐,沒有湘雲的活潑開朗,卻有卓超的才幹,過人的智慧,深僻的見解,遠大的眼光,這些在第五十六回“敏探春興利除宿弊,賢寶釵小惠全大體”中精彩地表現出來了。
王熙鳳因病臥床不起,便由探春、寶釵,李執等人主持傢務,此期間,探春查看傢中大小賬目,發現發放給各個房的月錢和發放給買辦的重疊了,便想出了兩全的辦法,與寶釵等人商議.“年裏往賴大傢去,與她們那兒的姑娘閑談,纔知她們吃的筍菜魚蝦,一年還有人包了,年終足有二百兩銀子,從那日我纔知道,一個破荷葉,一根破草根子都是值錢的。”發放月錢重疊之事於賈府已早有弊,可滿園子的姑娘丫頭無一人能指出個一二三來,探春卻從賴大傢中得到啓發,和自傢的情況對比,最後提出好的辦法,豈不是足以見她的辦事能力和精幹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分析綜合解决問題的素質。誰怪寶釵說“真真膏粱 之談!你們雖是個千金,原不知道這些事”而後寶釵又玩笑似的說“你纔辦了兩天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虛了。你再出去,見了那麽利弊大事,越發連孔子也都看虛了呢。”探春聞此言,卻一本正經地回答“你這樣一個通人,竟沒看見姬子書,當日姬子云:“登利祿之場,處運等之界者,窮堯舜之詞,背孔孟之道……”如此一番精闢的言辭,豈是一位普通女兒說得出的,非有政治眼光能矣!
第五十六回中的探春,以處事的果斷幹練顯示出了她卓超的才幹,而寶釵的嬉言卻引出了她政治性的言論,真是叫人回味無窮,拍案叫絶!
五、薛寶釵
金陵十二釵之一,薛姨媽的女兒。她容貌美麗,肌骨瑩潤,舉止嫻雅,表面上看似乎是當時正統淑女的典範,但實際上她骨子裏卻頗有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她對當時的社會抱有一種強烈的批判精神。比如,《紅樓夢》第38回,她就作《螃蟹詠》,對當時那些橫行無道的官場人物如賈雨村之流,進行了尖銳的諷刺。而她自己最喜愛的詞麯,居然也是一首富於孤憤、反叛色彩的《山門•寄生草》!由於受程高本的誤導,紅學界對薛寶釵思想性格的認識長期偏離實際情況。比如,傳統觀點認為薛寶釵“城府頗深,能籠絡人心,得到賈府上下的誇贊”。但事實卻是,在曹雪芹的筆下,寶釵恰恰因為自己的個性而得罪了傢長!如小說第22回,寶釵就曾一首《更香謎》,引得賈政大為掃興,以為是“小小之人作此詞句,更覺不祥,皆非永遠福壽之輩”。第40回,在賈母攜劉姥姥參觀大觀園的時候,寶釵蘅蕪苑那“雪洞”一般樸素的室內佈置,又引起了賈母的大為不滿,認為是在親戚面前很掃了她的面子。賈母對寶釵,一則曰“使不得”,二則曰“不象”,三則曰“忌諱”,四則曰“不要很離了格兒”,五則曰“我們這老婆子,越發該住馬圈去了”。——全是清一色的負面評價。到後來,“榮國府元宵開夜宴”的時刻,賈母命自己所心愛的寶琴、湘雲、黛玉、寶玉四人,與自己同坐主桌,卻惟獨將寶釵排擠到了主桌之外,同李紋、李綺輩坐在一起。毫無疑問,這些都是寶釵在賈母面前由“受寵”轉為“失寵”的重要標志。如果寶釵真是“城府頗深,能籠絡人心”,她何以會落到如此結果呢?可見,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寶釵恰恰是最不屑於玩弄什麽“城府”,以討好傢長的人!正好,脂硯齋對於釵、黛寫應製詩一事的評語也是:“在寶卿有生不屑為此,在黛卿實不足一為”。對弱者真切的同情,卻對權勢者“不屑”,這纔是寶釵行事的基調!
另一種觀點也同樣錯誤不堪。即認為寶釵“熱衷於仕途經濟”,衹會“談講談講仕途經濟”。事實正好相反,寶釵恰恰與寶玉一樣,最痛恨當時的官場、最痛恨以賈雨村為代表的這種官場人物!寶釵勸寶玉讀書做官,不過是希望寶玉能夠掌握權力,去消滅那些“祿蠹”而已。正如她在《螃蟹詠》裏所說的“酒未敵腥還用菊,性防積冷定須薑”。由於寶釵對寶玉的直言進諫,她的話還一度引起了寶玉的誤會,以為那是所謂的“混帳話”。但誤會終究是誤會,後來寶玉讀到寶釵所作的《螃蟹詠》,也禁不住要為寶釵憤世嫉俗的思想叫好,高呼“寫的痛快”!耐人尋味的是,被寶玉當成是“從不說混帳話”的“知己”的那個林妹妹,後來卻一再真的拿“混帳話”去勸告寶玉,告誡他說:“你從此可都改了罷”、“我勸你把脾氣改改罷”。而且,在對待賈雨村的問題上,寶玉、黛玉的態度幾乎判若天淵!寶、黛之間這種似近而實遠的情況,倒與寶玉、寶釵那種似遠而實近的情形,形成了一種反嚮的“鮮明對比”。
對於書中的這種情況,曹雪芹生前的知己——脂硯齋倒是洞若觀火。他(她)很早就已經指出,在這些人生觀、價值觀的選擇上,“釵、玉二人形景較諸人皆近,……二人之遠,實相近之至也。至顰兒於寶玉似近之至矣,卻遠之至也”,“釵與玉遠中近,顰與玉近中遠,是要緊兩大股,不可粗心看過”!所以,寶玉與黛玉看似有共同的理想與志趣,實際二人的思想立場卻南轅北轍;寶玉與寶釵看似沒有共同的理想與志趣,實際二人的選擇卻是殊途同歸!——都是基於對當時那個社會的極度憤懣!
故而,作者藉他的化身——癩頭和尚與跛足道人之手,為寶玉、寶釵安排了一場“金玉良姻”。這場婚姻的目的,就是藉助寶釵在老莊、禪宗等“出世”哲學方面的“博知”,來引導寶玉“悟道”,並最終推動他出傢為僧,使沉迷於紅塵中的頑石盡快返回大荒山。而事實上,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寶玉的第一次“禪悟”,就是寶釵嚮他推薦的那首《山門•寄生草》給引出來的。這就叫做“聽麯文寶玉悟禪機”。在脂評本的後三十回佚稿中,寶玉最後在寶釵的引導下出傢為僧。寶釵為此犧牲了自己的塵世幸福,付出了半世孤凄的代價。但她卻並無怨言,因為幫助所愛之人解脫精神上的痛苦,正是她一生的使命。這就是脂批所提示的“歷着炎涼,知著甘苦,雖離別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謂香可冷得,天下一切無不可冷者”。
程高本後四十回顯然篡改了曹雪芹原來的構思,抹殺了原著中寶釵引導寶玉“悟道”的重大主題。致使後來的論者對寶釵結局的評說,皆發生了一係列的誤判。這明顯是對曹雪芹原著的極大歪麯和褻瀆!
【情榜】
涉及情榜的脂硯齋批語有:
1、庚辰雙行夾批:妙卿出現。至此細數十二釵,以賈傢四豔再加薛林二冠有六,添秦可卿有七,熙鳳有八,李紈有九,今又加妙玉僅得十人矣。後有史湘雲與熙鳳之女巧姐兒者共十二人,雪芹題曰“金陵十二釵”是本宗《紅樓夢》十二麯之意。後寶琴、岫煙、李紋、李綺皆陪客也,《紅樓夢》中所謂副十二釵是也。又有又副册三斷詞乃晴雯、襲人、香菱三人,餘未多及,想為金釧、玉釧、鴛鴦、苗雲(按:書中不見此人,想是彩雲?)、平兒等人無疑矣。觀者不待言可知,故不必多費筆墨。
2、庚辰眉批:妙玉世外人也,故筆筆帶寫,妙極妥極!畸笏。
3、庚辰眉批:是處引十二釵總未的確,皆係漫擬也。至回末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諱。壬午季春。畸笏。
(註:第一段批語批者應為脂硯齋, 後兩段為畸笏叟。)
【藝術成就】
《紅樓夢》是中國小說史上不可超越的頂峰。《中國大百科全書》評價說,紅樓夢的價值怎麽估計都不為過。《大英百科》評價說,《紅樓夢》的價值等於一整個的歐洲。
《紅樓夢》是一部大書。有評論傢這樣說,幾千年中國文學史,假如我們衹有一部《紅樓夢》,它的光輝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紅樓夢》是言情小說,它言男女之情,以言情而至偉大,必須有一個條件:起於言情,終於言情,但不止於言情。通常的言情之作常常易於流於淺薄,而偉大的言情則有一個不言情的底子,這樣才能襯出情的深度。《紅樓夢》之所以偉大,首先是在結構的偉大上。在如此精妙的佈局和秩序下,這等空間、這群人物中,看似龐雜的故事在作者的筆下事無巨細,分明清晰的娓娓道來。
一、毛澤東對《紅樓夢》的評價與看法:
1、《紅樓夢》我至少讀了五遍……我是把它當歷史讀的。開頭當故事讀,後來當歷史讀。什麽人都不註意《紅樓夢》的第四回,那是個總綱,還有《冷子興演說榮國府》、《好了歌》和註。第四回《葫蘆僧亂判葫蘆案》,講護官符,提到四大傢族:“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阿房宮,三百裏,住不下金陵一個史;東海缺少白玉床,竜王來請金陵王;豐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鐵。”《紅樓夢》寫四大傢族,階級鬥爭激烈,幾十條人命。統治者二十幾人(有人算了說是三十三人),其他都是奴隸,三百多個,鴛鴦、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講歷史不拿階級鬥爭觀點講,就講不通。
2、中國有三部名小說,《三國》、《水滸》和《紅樓夢》,誰不看完這三部小說,不算中國人!
3、不讀五遍《紅樓夢》,沒必要發表評論。
4、大觀園裏賈寶玉的命根是係在頸上的一塊石頭,國民黨的命根是它的軍隊,怎麽好說不“保障”,或者雖有“保障”而不“確實”呢?
5、《紅樓夢》不僅要當做小說看,而且要當做歷史看。他寫的是很細緻的、很精細的社會歷史。他的書中寫了幾百人,有三四百人,其中衹有三十三人是統治階級,約占十分之一,其餘都是被壓迫的。犧牲的、死的很多,如鴛鴦、尤二姐、尤三姐、司棋、金釧、晴雯、秦可卿和她的一個丫環。秦可卿實際是自殺的,書上看不出來。賈寶玉對這些人都是同情的。你們看過《金瓶梅》沒有?這部書寫了宋朝的真正社會歷史,暴露了封建統治,揭露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矛盾,也有一部分寫得很細緻。《金瓶梅》是《紅樓夢》的祖宗,沒有《金瓶梅》就寫不出《紅樓夢》。但是,《金瓶梅》的作者不尊重女性,《紅樓夢》、《聊齋志異》是尊重女性的。
二、魯迅對《紅樓夢》的評價與看法:
1、《紅樓夢》是中國許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這名目的書。誰是作者和續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 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傢看見排滿,流言傢看見宮闈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寶玉,卻看見他看見許多死亡;證成多所愛者當大苦惱,因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災樂禍,於一生中,得小歡喜少有罣礙。然而憎人卻不過是愛人者的敗亡的逃路,與寶王之終於出傢,同一小器。
2、“全書所寫,雖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跡,而人物事故,則擺脫舊套,與在先之人情小說甚不同。……蓋敘述皆存真,聞見悉所親歷,正因寫實,轉成新鮮。……”(《中國小說史略》)
三、戚序本序:
吾聞絳樹兩歌,一聲在喉,一聲在鼻;黃華二牘,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見也。今則兩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牘而無區乎左右,一聲也而兩歌,一手也而二牘,此萬萬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頭記》一書。嘻!異矣。夫敷華掞藻、立意遣詞無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賞,姑不具論;第觀其藴於心而抒於手也,註彼而寫此,目送而手揮,似譎而正,似則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詞、史傢之多麯筆。試一一讀而繹之:寫閨房則極其雍肅也,而豔冶已滿紙矣;狀閥閱則極其豐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寫寶玉之淫而癡也,而多情善悟,不減歷下琅琊;寫黛玉之妒而尖也,而篤愛深憐,不啻桑娥石女。他如摹繪玉釵金屋,刻畫薌澤羅襦,靡靡焉幾令讀者心蕩神怡矣,而欲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猥褻,不可得也。蓋聲止一聲,手衹一手,而淫佚貞靜,悲戚歡愉,不啻雙管之齊下也。噫!異矣。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遷乎?然吾謂作者有兩意,讀者當具一心。譬之繪事,石有三面,佳處不過一峰;路看兩蹊,幽處不逾一樹。必得是意,以讀是書,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衹挹清輝;如雨天花,但聞香氣,庶得此書弦外音乎?乃或者以未窺全豹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環,萬緣無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轉語,而千萬領悟,便具無數慈航矣。彼沾沾焉刻楮葉以求之者,其與開捲而寤者幾希!
【人物名字的諧音】
書中很多人物的名字,其諧音都有特殊的含義,或諷刺,或感嘆,是為紅樓夢的藝術之一。脂硯齋的批文指明了部分的隱意。
甄士隱——真事隱
甄英蓮——真應憐
霍啓——禍起
賈雨村——假語存
嬌杏——僥幸
馮淵——逢冤
秦可卿——情可輕、情可親(2種說法)
秦鐘——情種
詹光——沾光
卜固修——不顧羞
卜世仁——不是人
吳新登——無星戥
石呆子——實呆子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應嘆息
賈化——假話
單聘仁——擅騙人
墜兒——罪兒
靛兒——墊兒
戴權——大權
張友士——張有事
秦業——情孽
瀟湘館——消香館
梨香院——離鄉怨
蘅蕪院——恨無緣
仁清巷——人情巷
十裏街——勢力街
怡紅院——遺紅怨
青梗峰——情根峰
賈政、賈敬——假正經
蔣玉涵——將玉含
花襲人——花惜人
賈王薛史——傢亡血史
賈府——假府
【主題思想】
由於這部巨著是以數個大主軸穿插衆多小故事而成,因此關於《紅樓夢》的主題,至今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其中最為人所重視的是賈寶玉和林黛玉及薛寶釵之間的愛情婚姻悲劇,也有人認為這部巨著是在描寫傳統中國貴族生活的腐敗與頽廢。全書中有很多關於佛教、道教、儒傢的思想,富含神話的色彩,並且反映著作當時的政治禮教、社會生活、經濟制度及文化發展,乃至服裝穿戴、飲食藥膳、建築亭閣、舟車行轎等等層面。
【主要續書】
《紅樓夢》續書多為續貂之作,我們可以將其作為一種現象研究。主要續書有:
1、《紅樓圓夢》
異名:繪圖金陵;十二釵後傳
回數:30,自120回續起
作者:臨鶴山人
刊本:嘉慶十九年紅薔閣寫刻本;大連市圖書館收藏
2、《紅樓夢影》
回數:24,自120回續起
作者:顧春
刊本:光緒三年聚珍堂活字印本,遼寧省圖書館藏
3、《紅樓幻夢》
異名:幻夢奇緣
回數:24,自97回續起
作者:花月癡人
刊本:道光二十三年疏影齋刊本,遼寧省圖書館藏
4、《綺樓重夢》
異名:紅樓續夢;蜃樓情夢;新紅樓夢
回數:48,自120回續起
作者:王蘭沚
刊本:初刊本為嘉慶四年則園漫士敘本,原書未見,僅存書目。現存較早刊本為嘉慶十年瑞凝堂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5、《補紅樓夢》
異名:補石頭記
回數:48,自120回續起
作者:嫏環山樵
刊本:嘉慶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6、《紅樓夢補》
異名:紅樓姊妹篇
回數:48,自97回續起
作者:歸鋤子
刊本:嘉慶二十四年藤花榭刊本,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藏
7、《續紅樓夢》
異名:秦續紅樓夢
回數:30,自97回續起
作者:秦子忱
刊本:嘉慶四年抱甕軒刊本,遼寧省圖書館藏
8、《紅樓真夢》
異名:石頭記補
回數:64,自120回續起
作者:郭則澐
刊本:民國二十九年傢印鉛字本,遼寧省圖書館藏
9、《紅樓復夢》
回數:100,自120回續起
作者:陳少海
刊本:嘉慶四年刊本,英國皇傢亞洲學會藏
10、《續紅樓夢新編》
異名:續紅樓夢;增紅樓夢;增補紅樓夢;紅樓重夢;海續紅樓夢
回數:40,自120回續起
作者:海圃主人
刊本:嘉慶十年文秀堂刊本,天津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11、《續紅樓夢稿》
異名:續紅樓夢
回數:20,自120回續起
作者:張曜孫
刊本:此書未終捲,稿本九册,周紹良藏
【歇後語】
1、大觀園裏哭賈母——各有各的傷心事
2、賈寶玉的丫環——喜(襲)人
3、王熙鳳害死尤二姐——心狠手毒
4、劉姥姥出大觀園——滿載而歸
5、劉姥姥進大觀園——眼花繚亂
6、林黛玉葬花——自嘆命薄
7、賈寶玉住在小西屋——到哪兒說哪兒
8、正白旗的曹雪芹——真個別
原著前八十回:
9、胳膊折了往袖子裏藏——自掩苦處(第7 焦大)
10、坐山觀虎鬥——坐收其利(第16 王熙鳳)
11、藉劍殺人——不露痕跡(第16 王熙鳳)
12、引風吹火——費力不多(第16 王熙鳳)
13、站幹岸——不沾事(濕)(第16 王熙鳳)
14、推倒油瓶不扶——懶到傢了(第16 王熙鳳)
15、狗咬呂洞賓——不識好歹(第25 彩霞)
16、千裏搭長棚——沒有個不散的宴席(第26 紅玉)
17、丈八的燈臺——照見人傢,照不見自傢(第19 李嬤嬤 )
18、黃鷹抓住了鷂子的腳——扣了環了(第30 王熙鳳)
19、金簪子掉在井裏頭——有你的衹是有你的(第30 金釧)
20、九國販駱駝的——到處兜攬生意(第46 鴛鴦)
21、宋徽宗的鷹,趙子昂的馬——都是好話(畫)兒(第46 鴛鴦)
22、狀元痘兒灌的漿兒——又滿是喜事(第46 鴛鴦)
23、黃柏木作磐槌子——外頭體面裏頭苦(第53 賈珍)
24、聾子放炮仗——散了(第54 王熙鳳)
25、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第60 芳官)
26、倉老鼠和老鴰去藉糧——守着的沒有,飛着的有(第61 柳氏)
27、清水下雜面——你吃我看見(第65 尤三姐)
28、見提着影戲人子上場——好歹別戳破這層紙(第65 尤三姐)
29、耗子尾巴上長瘡——多少膿血兒(第68 王熙鳳)
30、頂梁骨走了真魂——嚇得要命(第68 王熙鳳)
31、鋸了嘴子的葫蘆——沒口齒(第68 王熙鳳)
32、小蔥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第74 王夫人)
33、可着頭做帽子——要一點富餘也不能(第75 鴛鴦)
續書後四十回:
34、羊群裏跑出駱駝來了——就衹你大(第88 賈母)
35、含着骨頭露着肉——吞吞吐吐(第88 王熙鳳)
36、焦了尾巴稍子——絶後(第117 衆人)
【影視資料】
最早將《紅樓夢》故事搬上銀幕的是梅蘭芳。1924年秋,民新影片公司將梅蘭芳演出的5出京戲片段,拍攝剪輯成一部兩本長的戲麯短片,其中就有《黛玉葬花》。
1927年電影《紅樓夢》:林黛玉-陸劍芳 賈寶玉-陸劍芬。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紅樓夢》影視作品,它的結構十分巧妙,以劉姥姥為全劇結構的主綫,頗有點“後現代”意味。上海復旦影片公司。
1929年,夏佩珍,殷明珠,嚴月嫻版電影《紅樓夢》。上海孔雀影片公司
1936年,有聲故事片,李雪芳,馮俠魂版《黛玉葬花》。上海大華影業公司
1939年,顧蘭君,梅熹,白虹版《王熙鳳大鬧甯國府》。上海新華影片公司
1942年,《紅樓夢》。偽“中聯”影片公司
1944年電影《紅樓夢》:林黛玉-周璇 賈寶玉-袁美雲 薛寶釵-王丹鳳 此時正處於中國電影的一個黃金時期,演員都是當時紅得發紫的大明星。上海昆侖公司
1951年,言慧珠,林默予,路珊版《紅樓二尤》。上海國泰影片公司
1952年,李麗華,嚴俊,陳娟娟版《新紅樓夢》。導演:嶽楓,香港長城影片公司
1962年,童芷苓,王熙春版《尤三姐》(京劇)。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
1962年香港電影《紅樓夢》:林黛玉-樂蒂 賈寶玉-任潔。
1962年越劇電影《紅樓夢》:林黛玉-王文娟 賈寶玉-徐玉蘭。非常不幸,由於政治原因,這部片子一拍出來就被禁了,直到80年代纔解禁。
1975年香港無綫版電視《紅樓夢》:林黛玉-汪明荃 賈寶玉—伍衛國。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片子裏有個跑竜套的後來成了巨星,他就是扮演蔣玉涵的周潤發。
1977年香港佳視版電視《紅樓夢》:林黛玉-毛舜筠 賈寶玉-伍衛國 薛寶釵-米雪。
1977年香港電影《金玉良緣紅樓夢》:林黛玉—張艾嘉 賈寶玉—林青霞 薛寶釵—米雪。香港邵氏電影公司
1977年香港電影《紅樓春上春》:林黛玉-黃杏秀 賈寶玉-張國榮。這是張國榮的第一部電影,也是一部三級片。香港思遠電影公司
1978年,餘莎莉、思維《紅樓夢》。導演:牟敦沛,香港邵氏電影公司(性質同上)
1978年香港電影《新紅樓夢》:林黛玉-周芝明 賈寶玉-凌波。
1987央視版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林黛玉—陳曉旭 賈寶玉—歐陽奮強 王熙鳳—鄧捷 薛寶釵—張莉 鴛鴦—鄭錚 賈璉—高宏亮 賈母—李婷 史湘雲—郭宵珍 賈探春—東方聞櫻 賈赦—李頡 尤氏—王貴娥 王夫人—周賢珍 邢夫人—夏明輝 賈惜春—鬍澤紅 賈迎春—牟一 賈珍—李志新 香菱—陳劍月 襲人—袁枚 晴雯—張靜林 尤三姐—周月 薛姨媽—李鳳英 薛蟠—陳洪海 平兒—瀋琳 巧姐—李端 秦可卿—張蕾 李紈—孫夢泉 賈元春—成梅。最經典的紅樓夢版本,影響力非常大,之後的許多紅樓夢片子嚮它看齊。導演:王扶林,編劇:周嶺。
1989年北影版電影《紅樓夢》:林黛玉-陶慧敏 賈寶玉-夏欽 薛寶釵-傅藝偉 王熙鳳-劉曉慶。這也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版本,當年曾經獲得多項金雞奬,現在也偶爾能在電影頻道發現它的影蹤。
1996年,鐘本偉飾寶玉,張玉嬿飾黛玉,73集電視劇《紅樓夢》。導演不明,臺灣華視電影公司
2002年,30集越劇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浙江省文聯浙江長城影視公司
2007年籌劃拍攝新版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並於北京臺進行了《紅樓夢中人》大型選秀,林黛玉,賈寶玉,薛寶釵三名角色將最終選出飾演者,公衆對此有衆多爭議,廣泛認為新人不可能超過舊版。
新版紅樓夢開拍,主要演員陣容如下:
·賈寶玉(成年):楊洋—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專業學生。
·薛寶釵(成年):白冰—白冰從寶釵組選秀季軍一躍成為正印寶釵人選。
·賈元春:何琳—何琳曾因出演楊陽導演的《牽手》榮獲中國電視金鷹奬。
·賈迎春:張迪—曾在電影《落葉歸根》中與趙本山對戲,出演潑辣發廊妹。
·賈探春:丁荔—代表作品:《真情人生》。
·賈惜春:徐行—資料暫無。
·史湘雲:馬曉燦—資料暫無。
·妙 玉:高洋—代表作品:《情人節禮物》、《純真年華》、《兄弟》。
·李 紈:池華瓊—代表作品:《劉鬍蘭》、《十六歲的花季》、《蟋蟀宰相》、《紅色警戒》。
·巧 姐:李曼嘉—暫無資料。
·秦可卿:唐一菲—代表作:《追愛總動員》、《darkness bride》;mv:《披着羊皮的狼》。
·賈寶玉(少年):於小彤—來自北京舞蹈學院,他曾在陳凱歌電影《梅蘭芳》裏飾演小梅蘭芳。
·林黛玉(少年):蔣夢婕—蔣夢婕來自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專業。
·薛寶釵(少年):李沁—李沁是上海戲校的學生,是20年難得一見的昆麯閨門旦苗子。
·賈 母:周采芹—周采芹是京劇大師周信芳的女兒,年已七旬,畢業於英國皇傢戲劇學院。
·王夫人:歸亞蕾—王夫人是戲中僅次於賈母的中老年角色。李少紅稱:歸亞蕾是不二人選。
·邢夫人:王馥荔—邢夫人被稱作“尷尬人”,她的確是那種讓別人也令自己尷尬的人。
·劉姥姥:葉琳琅—劉姥姥沒讀過書但膽識過人。能進入賈府混的農民也許衹有劉姥姥能當此任。
·薛姨媽:龔麗君—送薛寶釵上京待選,貫穿全書,是一個較重要的陪襯人物。
·尤 氏:賈妮—尤氏,賈珍之妻。雖為寧國府當傢奶奶,但並無實權,也沒什麽才幹。
·賈 璉:王竜華—王竜華中央戲劇學院表演係,曾出演多部話劇。
·秦 鐘:石津宇—資料暫無。
·柳湘蓮:徐堯—1984年出生,身高180釐米,上海戲劇學院表演係。
·薛 蟠:王鵬—代表作:《尋找廬山戀》。
主創人員總製片人:韓三平—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執行製片人:李小婉—製片人,榮信達影視公司創始人。
總導演:李少紅—中國電影第五代的女導演代表。
攝影指導:曾念平—第26屆金雞奬最佳攝影奬獲得者。
美術指導:葉錦添—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得主。
【紅樓夢中的判詞】
正册判詞
1、林黛玉和薛寶釵
畫:兩株枯木,木上懸着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詞: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纔。玉帶林中挂,金簪雪裏埋。
2、賈元春
畫: 一張弓,弓上挂着香櫞。
判詞: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
3、賈探春
畫:兩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
判詞:纔自清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裏東風一夢遙。
4、史湘雲
畫:幾縷飛雲,一灣逝水。
判詞:富貴又何為?襁褓之間父母違;展眼吊斜暉,湘江水逝楚雲飛。
5、妙玉
畫:一塊美玉,落在泥垢之中。
判詞: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6、賈迎春
畫:一惡狼,追撲一美女——欲啖之意。
判詞:子係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梁。
7、賈惜春
畫:一所古廟,裏面有一美人,在內看經獨坐。
判詞: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可憐綉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
8、王熙鳳
畫:一片冰山,山上有一隻雌鳳。
判詞: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纔。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嚮金陵事更哀。
9、賈巧姐
畫: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裏紡績。
判詞:勢敗休雲貴,傢亡莫論親。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
10、李紈
畫:一盆茂蘭,旁有一位鳳冠霞帔的美人。
判詞: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
11、秦可卿
畫:高樓大廈,有一美人懸梁自縊。
判詞: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寧。
副册判詞
12、香菱
畫: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幹,蓮枯藕敗。
判詞: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
又副册判詞
13、晴雯
畫:又非人物,亦非山水,不過是水墨滃染的滿紙烏雲濁霧而已。
判詞: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誹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
14、花襲人
畫:一簇鮮花,一床破席。
判詞:枉自溫柔和順,空雲似桂如蘭。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
【紅樓夢十四支麯】
1、《紅樓夢引子》
開闢鴻蒙,誰為情種?都衹為風月情濃。趁着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因此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
2、《終身誤》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衹念木石前盟。空對着,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3、《枉凝眉》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挂。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鼕盡,春流到夏!
4、《恨無常》
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眼睜睜,把萬事全拋。蕩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遠山高。故嚮爹娘夢裏相尋告: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
5、《分骨肉》
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傢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
6、《樂中悲》
襁褓中,父母嘆雙亡。縱居那綺羅叢,誰知嬌養?幸生來,英豪闊大寬宏量,從未將兒女私情略縈心上。好一似,霽月光風耀玉堂。廝配得才貌仙郎,博得個地久天長,準折得幼年時坎坷形狀。終久是雲散高唐,水涸湘江。這是塵寰中消長數應當,何必枉悲傷!
7、《世難容》
氣質美如蘭,才華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視綺羅俗厭,卻不知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可嘆這,青燈古殿人將老;辜負了,紅粉朱樓春色闌。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髒違心願。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須,王孫公子嘆無緣。
8、《喜冤傢》
中山狼,無情獸,全不念當日根由。一味的驕奢淫蕩貪歡媾。覷着那,侯門豔質同蒲柳;作踐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嘆芳魂豔魄,一載蕩悠悠。
9、《虛花悟》
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緑待如何?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清淡天和。說什麽,天上夭桃盛,雲中杏蕊多;到頭來,誰把秋捱過?則看那,白楊村裏人嗚咽,青楓林下鬼吟哦。更兼着,連天衰草遮墳墓。這的是,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似這般,生關死劫誰能躲?聞說道,西方寶樹喚婆娑,上結着長生果。
10、《聰明纍》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傢富人寧,終有個傢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蕩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
11、《留餘慶》
留餘慶,留餘慶,忽遇恩人;幸娘親,幸娘親,積得陰功。勸人生,濟睏扶窮。休似俺那愛銀錢忘骨肉的狠舅姦兄!正是乘除加減,上有蒼穹。
12、《晚韶華》
鏡裏恩情,更那堪夢裏功名!那美韶華去之何迅!再休提銹帳鴛衾。衹這帶珠冠,披鳳襖,也抵不了無常性命。雖說是,人生莫受老來貧,也須要陰騭積兒孫。氣昂昂頭戴簪纓;光燦燦胸懸金印;威赫赫爵祿高登;昏慘慘黃泉路近。問古來將相可還存?也衹是虛名兒與後人欽敬。
13、《好事終》
畫梁春盡落香塵。擅風情,秉月貌,便是敗傢的根本。箕裘頽墮皆從敬,傢事消亡首罪寧。宿孽總因情。
14、《收尾·飛鳥各投林》
為官的,傢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裏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幸。看破的,遁入空門;癡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
【紅樓夢寫了多少夢】
《紅樓夢》起於夢結於夢,表面寫夢,實際並非寫夢,那它到底寫了多少夢?據統計,全書共寫大大小小的夢32個,前80回寫了20個夢,40回寫了12個夢。另外對《紅樓夢》的“笑”和“哭”也有統計,笑的描寫有173次,其中王熙鳳戲謔21次。哭的描寫有260次,其中林黛玉哭40次。
紅樓夢中的夢(前80回)
甄士隱夢幻識通靈(第一回) 賈寶玉一遊太虛幻境(第五回) 賈瑞死前一夢(第十二回) 鳳姐夢可卿勸立傢業(第十三回) 賈寶玉夢中聽見秦可卿死訊(第十三回) 秦鐘彌留之際見小鬼(第十六回) 茗煙說卍兒因母夢得錦疋而生(第十九回) 小紅私情癡夢(第二十四回) 賈寶玉夢見蔣玉菡金釧兒(第三十四回) 絳雲軒賈寶玉夢斥金玉(第三十六回) 香菱夢中得佳句(第四十八回) 賈寶玉夢遇甄寶玉(第五十六回) 上夢中,甄寶玉說夢見賈寶玉(第五十六回) 賈寶玉夢見黛玉已回去(第五十七回) 賈寶玉夢見有人來接黛玉(第五十七回) 湘雲醉夢說酒令(第六十三回) 柳湘蓮夢醒出傢(第六十六回) 尤二姐夢見尤三姐勸斬妒婦(第六十九回) 鳳姐夢被人強奪錦疋(第七十二回) 賈寶玉夢見晴雯死後來別(第七十七回)
【歌麯《石頭記》】
麯:劉以達
詞:邁剋/陳少琪/進念二十面體
唱:達明一派
看遍了冷冷清風吹飄雪漸厚
鞋踏破路濕透
再看遍遠遠青山吹飛絮弱柳
曾獨醉病消瘦
聽遍那渺渺世間輕飄送樂韻
人獨舞亂衣鬢
一心把思緒拋卻似虛如真
深院內舊夢復浮沉
一心把生關死結與酒同飲
焉知那笑黶藏淚印
絲絲點點計算
偏偏相差太遠
兜兜轉轉
化作段段塵緣
紛紛擾擾作嫁
春宵戀戀變挂
真真假假
悉悲歡恩怨原是詐
(花色香皆看化)
【《紅樓夢》版本】
1、甲戌本 2、己卯本 3、庚辰本 4、列藏本 5、戚本 6、蒙府本 7、甲辰本
8、己酉本 9、鄭藏本 10、靖本 11、端方本和三六橋本 12、程高本
由於原著結尾散失,許多續作紛紛出爐,據統計,《紅樓夢》續書種類高達五十餘種。較為著名的續作者有清代纔女顧太清及通行本續作者或整理者高鶚等。而通過此書中的後四十回詩詞可以看出續作者大大宣揚迷信的因果報應、虛無宿命的封建毒素,嚴重歪麯了小說揭露和抨擊現實政治和社會黑暗的思想傾嚮。後高鶚續40回,大多數以此與前80回構成全本《紅樓夢》
【原作者介紹】
在20世紀初,“紅樓夢原作者究竟是誰”這個問題曾經引起中國學界的爭論,這個爭論至今仍然存在。大致上可分為二說:
一、紅樓夢是由曹雪芹所撰寫的
曹雪芹,中國清代偉大的文學家,名沾(zhān),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寧遼陽,生於1724年,卒於1764年。其先世原是漢族,後為滿洲正白旗包衣(傢奴)。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祖父曹寅,父輩的曹顒和曹頫相繼擔任江寧織造達60餘年之久,頗受康熙帝寵信。曹雪芹在富貴榮華中長大。雍正初年,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牽連,曹傢遭受多次打擊,曹頫被革職入獄,傢産抄沒,舉傢遷回北京,傢道從此日漸衰微。這一轉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更清醒地認識了封建社會制度的實質。從此他生活一貧如洗他能詩會畫,擅長寫作,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專心緻志地從事小說《紅樓夢》的寫作和修訂,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寫出了這部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推嚮巔峰的文學巨著。《紅樓夢》以其豐富的內容,麯折的情節,深刻的思想認識,精湛的藝術手法成為中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曹雪芹陷於過度憂傷和悲痛,到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貧病無醫而逝世(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和二十九(1764年)年兩種說法)(曹雪芹逝於1763年是脂硯齋說的: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餘嘗哭芹,淚亦待盡),入葬費用由好友資助。
《紅樓夢》第一回正文中,將作者歸之為“石頭”,這自然是小說傢言。緊接著又提到,此書經“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而早期抄本中的大量脂批則直指曹雪芹就是作者。如甲戌本第一回有批語:“若雲雪芹披閱增刪,然則開捲至此這一篇楔子又係誰撰?足見作者之筆狡猾之甚。”據一部分紅學家研究,脂批還多次說《紅樓夢》的故事很多取材於曹傢史實,也可作為旁證。由於脂批中透露作批者與曹雪芹及其傢族關係緊密,也熟知甚至部分地參與了《紅樓夢》的創作,因此脂批可以說是曹雪芹作為《紅樓夢》作者的最直接證據,但有些派別認為脂批純屬後來者杜撰,不能作為研究證據。
清代詩人富察明義在其《題紅樓夢》詩序中說:“曹子雪芹出所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蓋其先人為江寧織府。其所謂大觀園者即今隨園故址。惜其書未傳,世鮮知者,餘見其鈔本焉。”另一位清代宗室詩人永忠作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詠《紅樓夢》詩題曰:“因墨香得觀《紅樓夢》小說吊雪芹三絶句(姓曹)”。這大概是除《紅樓夢》本身和脂批之外,最早指出曹雪芹是《紅樓夢》作者的記載。明義和永忠都是曹雪芹同時代人,雖然沒有證據表明他們認識曹雪芹,但他們與曹雪芹的朋友敦誠、敦敏兄弟有密切往來,因此他們的說法被認為是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迄今沒有在敦誠、敦敏兄弟的文字中找到關於曹雪芹是《紅樓夢》作者的記載。
另外,在與曹雪芹同時代或稍晚的袁枚、裕瑞等人,以及更晚的其他人的筆記中,也都有曹雪芹是《紅樓夢》作者的記載。1921年,鬍適發表《紅樓夢考證》,在對清人筆記和曹雪芹傢族考證的基礎上,確定曹雪芹為《紅樓夢》作者,從此成為定說。稍後脂本脂批的發現更強有力地支持了這一結論,但問題是不同脂批間具有非常多的矛盾,脂批很可能為假造。
二、紅樓夢的作者另有其人
近年來雖不斷有人提出《紅樓夢》作者另有其人,但均缺少證據,不足為憑。
【故事簡介】
女媧煉石補天時,所煉之石剩一塊未用,棄在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此石已通靈性,大小隨心,來去任意,因未被選中補天常悲傷自怨。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見其可愛,便將它攜至“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地、富貴溫柔鄉走了一道”。不知多長時間以後,空空道人經過這裏,見石上刻着它那番經歷,便從頭到尾抄下,交曹雪芹披閱增刪、分出章回。以下便為石上所刻內容。姑蘇閶門外有個葫蘆廟,鄉宦甄士隱居住廟旁,可憐寄居廟內的窮儒賈雨村,贈銀讓他趕考。元宵之夜,甄的女兒英蓮被拐走;不久因葫蘆廟失火;甄傢又被燒毀。甄帶妻子投奔嶽父,遭白眼,隨跛道人出傢。
賈雨村中進士,任縣令,由於貪財被革職,到????政林如海傢教林的女兒林黛玉讀書。京城起復參革人員。賈雨村托林如海求嶽傢榮國府幫助:林的嶽母賈母因黛玉喪母,要接黛玉去身邊。林便托賈雨村送黛玉到京。賈雨村與榮國府聯宗。並得林如海內兄賈政幫忙,得任金陵應天府。
黛玉進榮國府,除外祖母外,還見了大舅母,即賈赦之妻邢夫人,二舅母,即賈政之妻王夫人,年輕而管理傢政的王夫人侄女、賈赦兒子賈璉之妻王熙鳳,以及迎春、探春、惜春和銜玉而生的賈寶玉。寶黛二人初見有似曾相識之感,但寶玉因見美如天仙的表妹黛玉,便砸自己的通靈寶玉,惹起一場不快。
賈雨村在應天府審案,英蓮被拐賣。買主為皇商之傢、王夫人的姐姐薛姨媽之子薛蟠。薛蟠雖為爭英蓮打死原買主,但賈雨村胡亂判案,放了薛蟠。薛蟠與母親、妹妹薛寶釵也一同到榮國府住下。
寧國府梅花盛開,賈珍妻尤氏請賈母等賞玩。賈寶玉睡午覺,住在賈珍兒媳秦可卿臥室,夢遊太虛幻境,見“金陵十二釵”圖册,聽演《紅樓夢》麯,與仙女可卿雲雨,醒來後因夢遺被丫環襲人發現,二人發生關係。
京官後代王狗兒已淪落鄉間務農,因祖上曾和王夫人、鳳姐娘傢聯宗,便讓嶽母劉姥姥到榮國府找王夫人打秋風。王熙鳳接待,給了二十兩銀子。
薛寶釵曾得癩頭和尚贈金鎖治病,以後一直佩帶。黛玉忌諱金玉良緣之說,常暗暗譏諷寶釵,警告寶玉。
賈珍之父賈敬放棄世職,離傢求仙學道。他生日之日,賈珍在傢設宴相慶。因林如海得病,賈璉帶黛玉去姑蘇,他的族弟賈瑞調戲鳳姐,被鳳姐百般捉弄而死。
秦可卿病死,賈珍恣意奢華,不僅東西都選上等,還花千兩銀子為兒子捐竜禁尉,以便喪禮風光。送喪途中,鳳姐貪圖三千兩銀子,拆散情人,使一對青年男女含恨而自殺。
林如海死後,黛玉衹得常住榮府。一種寄人籬下的凄涼感籠罩着她,常暗暗流淚,身體也更加病弱。
賈政長女元春被册封為妃,皇帝恩準省親。榮國府為了迎接這大典,修建極盡奢華的大觀園,又采辦女伶、女尼、女道士,出身世傢、因病入空門的妙玉也進榮府。元宵之夜,元春回娘傢呆了一會兒,要寶玉和衆姐妹獻詩。黛玉本想大展奇才,但受命衹能作一首。襲人嬌嗔說要離開寶玉,深感遺憾的寶玉求襲人別走,襲人趁機規勸寶玉讀書“幹正事”。寶玉和黛玉兩小無猜,情意綿綿。又因有薛寶釵或其他小事。二人常爭吵,在不斷爭吵中情感愈深。
寶釵過生日唱戲,小旦像黛玉,賈母娘傢孫女史湘雲口快說出,寶玉怕黛玉生氣阻攔、結果惹得二人都生寶玉氣。元春怕大觀園空閑。便讓寶玉和衆姐妹搬進居住。進園後,寶玉更成天和這些女孩子廝混;書童將《西廂記》等書偷進園,寶玉和黛玉一同欣賞。這是經典的一回。
賈政妾趙姨娘所生子,寶玉庶弟賈環嫉妒寶玉,抄寫經書時裝失手弄倒蠟燭燙傷寶玉,王夫人大駡趙姨娘。趙姨娘又深恨鳳姐,便請馬道婆施魘魔法,讓鳳姐、寶玉中邪幾乎死去。癩和尚、跛道人擦拭通靈玉、救好二人。黛玉性格憂鬱,暮春時節傷心落花,將它們埋葬,稱為花塚,並寫《葬花辭》。寶玉丫環晴雯失手跌壞扇子,寶玉說她。她便頂撞,襲人勸,她又諷刺,氣得寶玉要趕走她。到晚間晴雯乘涼。寶玉又讓她撕扇子以博她一笑。有一次史湘雲勸寶玉會官員,談仕途,被寶玉搶白,並說黛玉從不說這種混賬話;恰巧黛玉路過聽到,深喜知心。王夫人丫環金釧兒與寶玉調笑,被王夫人趕出投井而死,被賈環告訴賈政。寶玉又結交忠順王爺喜歡的伶人蔣玉菡,使得王爺派人來找。賈政大怒,將賈寶玉打得皮開肉綻。王夫人找襲人,要她隨時報告情況。並决定將來襲人給寶玉做妾。
大觀園中無所事事,探春倡導成立詩社。第一次詠白海棠,寶釵奪魁;第二次作菊花詩,林黛玉壓倒衆人。
劉姥姥二進榮國府,被賈母知道,便留她住下。在大觀園擺宴,把她作女清客取笑;這位飽經世故的老婦也甘心充當這一角色。賈母又帶劉姥姥遊大觀園各處。在攏翠庵,妙玉招待黛玉、寶釵飲茶,寶玉也得沾光。
為鳳姐慶生辰,從賈母起,各人出分子辦席。鳳姐飲酒過多,想回傢休息,撞到賈璉正勾引僕婦。鳳姐哭鬧。逼得僕婦上吊,賈母迫使賈璉嚮鳳姐賠禮。
由於行酒令黛玉引了幾句《西廂記》麯文,被寶釵察覺,並寬容了她,二人關係好轉。黛玉承認寶釵為好人,自己多心。黛玉模仿《春江花月夜》寫出《秋窗風雨夕》,抒發自己的哀愁。賈赦垂涎賈母丫環鴛鴦,讓其妻邢夫人找賈母。鴛鴦不肯,賈母也不願意,便斥責邢夫人。賈母與賈赦母子關係更加不好。薛蟠在一次宴席上調戲會唱戲而又豪爽的柳湘蓮,被柳毒打,柳怕報復,逃往他鄉。薛蟠無臉,也外出經商。其妾香菱(即英蓮)到大觀園學詩。又有幾傢親戚的姑娘來到,大觀園中作詩、製燈謎,空前熱鬧與歡樂。襲人因母病回傢,晴雯夜裏受寒傷風,身上燒得燙人。寶玉為舅舅慶壽,賈母給他一件俄羅斯裁縫用孔雀毛織的雀金裘,他不慎燒個洞。晚上回來、街上裁縫不敢修補。晴雯重病中連夜補好。
年關到,寧國府莊頭交租,送的東西數量驚人,賈珍還嫌少。由於過年操勞,鳳姐小産,無法理傢,便由探春、寶釵、李紈等人協同理事。探春為趙姨娘所生,趙姨娘弟弟死,探春按例不多給錢,母女大鬧一場。探春又在園中實行一些改革,將各處派專人管理,既交公一些財物.又給管理人一些利益。
黛玉丫環紫鵑試探寶玉對黛玉是否真心,假說黛玉要回姑蘇,寶玉相信而發病精神往復失常,由此,黛玉更知寶玉心理,衆人也以為他們定成美滿姻緣。黛玉又要認薛姨媽為幹媽,釵黛二人達到關係最融洽時期。
榮國府矛盾重重。賈環在寶玉處見到擦癬的薔薇硝,想要些,寶玉丫環芳官卻給賈環一些茉莉粉。趙姨娘到寶玉處大鬧一場。芳官又給她幹娘一些玫瑰露、引出她幹娘的侄兒偷茯苓霜。幾件事鬧得大亂,險些打破僕人間的平衡。正當寶玉生日歡宴時,賈敬吞丹喪命。尤氏國喪事繁忙。請母親和妹妹尤二姐、尤三姐來幫忙。賈璉見二姐貌美,要作二房,偷居府外。二姐和賈珍原有不清白,賈珍還想攪渾水,賈璉又想把三姐給賈珍玩弄。尤三姐卻正氣凜然,將珍、璉大駡,並說她已有意中人,即毒打薛蟠的柳湘蓮。賈赦派賈璉外出辦事,賈璉路遇薛蟠、柳湘蓮。薛蟠遇強盜,被柳搭救,二人結為兄弟,賈璉為柳提媒,柳答應。到京城後,柳先嚮三姐之母交訂禮,遇寶玉閑談尤氏一傢而起疑,又去索禮退婚,尤三姐自刎,柳出傢。鳳姐知道賈璉偷娶之事,裝成賢惠。將二姐接進府。請賈母等應允。賈璉回來,因辦事好,賈赦賞一妾。鳳姐藉妾手逼使尤二姐吞金自殺。粗使丫鬟傻大姐在園中擡到綉有春宮畫的香囊,王夫人大怒;在一些僕婦攛掇下抄檢大觀園,迎春懦弱,聽憑丫環被趕走;探春生氣,怒打僕婦;惜春這時和哥哥嫂子斷絶往來。晴雯被王夫人趕出,抱恨而死;賈寶玉無可奈何,寫《芙蓉誄》祭她。薛蟠娶妻夏金桂後,貪陪嫁丫環寶蟾美色,金桂為除香菱,答應了。在夏挑唆下。薛毒打香菱,薛姨媽不準。夏金桂和婆婆吵鬧。薛蟠無法在傢。衹得外出。
(之後由於原著散失,內容不可知。上世紀一些學者開始根據現存八十回的伏筆等寫作特點,開始係統探索八十回後的情節,如俞平伯先生、周汝昌先生以及梁歸智、林冠夫,劉心武等。)
【人物大全】
《紅樓夢》中究竟寫了多少人物,清朝嘉慶年間薑祺統計共四百四十八人。
民國初年蘭上星白編了一部《紅樓夢人物譜》,共收七百二十一人,人各有傳,字數長短不一,此書中又收《紅樓夢》所述及的古代帝王二十三人,古人一百一十五人,後妃十八人,列女二十二人,仙女二十四人,神佛四十七人,故事人物十三人,共二百六十二人,每人略考其生平及傳說。連上二者合計,共收九百八十三人。
近年,徐恭時作新統計。基礎工作是:在歷年閱讀過程中,先以庚辰本作底本,逐回逐段地把人名材料作成札記,廣覽諸傢表譜,相互核對,最後把人物歸類。統計出:
(一)寧榮兩府本支:男十六人,女十一人,寧榮兩府眷屬女三十一人。
(二)賈府本族:男三十四人,女八人。
(三)賈府姻婭:男五十二人,女四十三人。
(四)兩府僕人:丫環七十三人,僕婦一百二十五人,男僕六十七人,小廝二十七人。
(五)皇室人物:男九人,女六人。太監二十七人,宮女七人。
(六)封爵人物:男三十七人,眷屬十四人。
(七)官吏:有姓名及職名冠姓的男二十六人,衹有職稱的三十八人,胥吏男三人。
(八)社會人物:各階層男一百零二人,女七十一人。大夫男十四人,門客男十人。優伶男六人,女十七人。僧道男十七人,尼婆四十九人。連宗男四人,女四人。
(九)外國人:女二人。
(十)警幻天上:女十九人,男六人。總計:男四百九十五人,女四百八十人,合計:九百七十五人。其中有姓名稱謂的七百三十二人,無姓名稱謂的二百四十三人。
最重要的當是“四大傢族”——賈、史、王、薛,有詩云:“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阿房宮,三百裏,住不下金陵一個史;東海缺少白玉床,竜王來請金陵王;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足顯四傢之富。
“琴棋書畫”:抱琴、司棋、侍書、入畫。
“四珍寶”:珍珠、琥珀、玻璃、翡翠。
四大傢族:賈(寧、榮二公之後)、史(保齡候尚書令之後)、王(都太尉統治縣伯之後)、薛(皇商紫薇捨人之後)
金玉良姻:薛寶釵和賈寶玉 另外伏史湘雲和賈寶玉(金麒麟)
木石前盟:賈寶玉和林黛玉
一、賈寶玉
主人公賈寶玉是一個又奇又俗的人物。構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徵是叛逆。他行為“偏僻而乖張”,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他鄙視功名利祿,不願走“學而優則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駡讀書做官的人是“國賊祿蠹”,懶於與他們接觸拜會。
他不喜歡所謂的“正經書”,卻偏愛於“雜書”,鐘情於《牡丹亭》、《西廂記》。他還對程朱理學提出了大膽的質疑,認為“除《四書》外,杜撰的太多了。”這充分顯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貳臣”。
他認為“山川日月之精秀,衹鐘於女兒,須眉男子不過是些渣滓濁沫而已”。在這種駭世驚俗的思想指導下,寶玉終日“在內幃廝混”,並鐘愛和憐憫女孩子,鐘愛她們的美麗、純潔、洋溢的生氣、過人的才智,憐憫她們的不幸遭遇,憐憫其將嫁與濁臭的男子,失去了她們的聖潔之美。賈寶玉道:女子出嫁前為珍珠,嫁人後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與污濁男子同流,成為死魚眼了。他甚至為自己生有一個男子之身而感到無可輓救的遺憾。
在他的生命歷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無疑就是與林黛玉的相愛了。這場戀愛,一方面開始於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終形成。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為。寶、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戀愛中背離了封建社會的人生之道。他們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後導致了兩人的悲劇結局。
二、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個才華橫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纔。玉帶林中挂,金簪雪裏埋”中的"堪憐詠絮纔。玉帶林中挂",則是她的寫照。她從小失去雙親,寄居在榮國府,雖然賈母對她疼愛有加,但由於清高自尊的個性,她常生“寄人籬下”的傷感。
她多愁善感,常常為別人不註意的小事而悲傷流淚。正如小說中所描寫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這一點。花開花謝本來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卻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聚散無常。她為落花嘆息,她把寶玉引為知己,同看《西廂記》,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寶玉身上。她深愛着寶玉,但又感到很難如願。於是,她因想爭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敗而顧影自憐,暗泣於無人之處。
她的內心世界似難捉摸,但也常常將其顯露於外。若寶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氣,淚水漣漣,甚至為他而生病。表面上這樣,其實內心仍是挂念着他,藉口去看他。寶玉一病,她為之而傷心,為之而哭泣。但由於封建禮教道德的約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終在寶釵出閣之日鬱鬱而死,沒能了卻自己的心願。
三、王熙鳳
榮府內,還有一個與衆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鳳。王熙鳳的陰毒可謂人人皆知,作為榮府“總管”,她弄權作勢,兩面三刀。她用毒計害死賈瑞,又陰謀逼死尤三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後害了全家。她的個性是潑辣的,文中處處都不忘點明這一點,像她過生日那天,與那淫婦拼命,嚮老太太求救,足以見得。但畢竟她很能幹聰明,榮府上下大小事務都得她說了算,又善於迎合賈母,深得老太太的寵愛。又因此遭到嫉妒。
四、探春
賈探春,賈政之女——她沒有黛玉的纖細憐人,沒有寶釵的乖巧伶俐,沒有湘雲的活潑開朗,卻有卓超的才幹,過人的智慧,深僻的見解,遠大的眼光,這些在第五十六回“敏探春興利除宿弊,賢寶釵小惠全大體”中精彩地表現出來了。
王熙鳳因病臥床不起,便由探春、寶釵,李執等人主持傢務,此期間,探春查看傢中大小賬目,發現發放給各個房的月錢和發放給買辦的重疊了,便想出了兩全的辦法,與寶釵等人商議.“年裏往賴大傢去,與她們那兒的姑娘閑談,纔知她們吃的筍菜魚蝦,一年還有人包了,年終足有二百兩銀子,從那日我纔知道,一個破荷葉,一根破草根子都是值錢的。”發放月錢重疊之事於賈府已早有弊,可滿園子的姑娘丫頭無一人能指出個一二三來,探春卻從賴大傢中得到啓發,和自傢的情況對比,最後提出好的辦法,豈不是足以見她的辦事能力和精幹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分析綜合解决問題的素質。誰怪寶釵說“真真膏粱 之談!你們雖是個千金,原不知道這些事”而後寶釵又玩笑似的說“你纔辦了兩天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虛了。你再出去,見了那麽利弊大事,越發連孔子也都看虛了呢。”探春聞此言,卻一本正經地回答“你這樣一個通人,竟沒看見姬子書,當日姬子云:“登利祿之場,處運等之界者,窮堯舜之詞,背孔孟之道……”如此一番精闢的言辭,豈是一位普通女兒說得出的,非有政治眼光能矣!
第五十六回中的探春,以處事的果斷幹練顯示出了她卓超的才幹,而寶釵的嬉言卻引出了她政治性的言論,真是叫人回味無窮,拍案叫絶!
五、薛寶釵
金陵十二釵之一,薛姨媽的女兒。她容貌美麗,肌骨瑩潤,舉止嫻雅,表面上看似乎是當時正統淑女的典範,但實際上她骨子裏卻頗有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她對當時的社會抱有一種強烈的批判精神。比如,《紅樓夢》第38回,她就作《螃蟹詠》,對當時那些橫行無道的官場人物如賈雨村之流,進行了尖銳的諷刺。而她自己最喜愛的詞麯,居然也是一首富於孤憤、反叛色彩的《山門•寄生草》!由於受程高本的誤導,紅學界對薛寶釵思想性格的認識長期偏離實際情況。比如,傳統觀點認為薛寶釵“城府頗深,能籠絡人心,得到賈府上下的誇贊”。但事實卻是,在曹雪芹的筆下,寶釵恰恰因為自己的個性而得罪了傢長!如小說第22回,寶釵就曾一首《更香謎》,引得賈政大為掃興,以為是“小小之人作此詞句,更覺不祥,皆非永遠福壽之輩”。第40回,在賈母攜劉姥姥參觀大觀園的時候,寶釵蘅蕪苑那“雪洞”一般樸素的室內佈置,又引起了賈母的大為不滿,認為是在親戚面前很掃了她的面子。賈母對寶釵,一則曰“使不得”,二則曰“不象”,三則曰“忌諱”,四則曰“不要很離了格兒”,五則曰“我們這老婆子,越發該住馬圈去了”。——全是清一色的負面評價。到後來,“榮國府元宵開夜宴”的時刻,賈母命自己所心愛的寶琴、湘雲、黛玉、寶玉四人,與自己同坐主桌,卻惟獨將寶釵排擠到了主桌之外,同李紋、李綺輩坐在一起。毫無疑問,這些都是寶釵在賈母面前由“受寵”轉為“失寵”的重要標志。如果寶釵真是“城府頗深,能籠絡人心”,她何以會落到如此結果呢?可見,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寶釵恰恰是最不屑於玩弄什麽“城府”,以討好傢長的人!正好,脂硯齋對於釵、黛寫應製詩一事的評語也是:“在寶卿有生不屑為此,在黛卿實不足一為”。對弱者真切的同情,卻對權勢者“不屑”,這纔是寶釵行事的基調!
另一種觀點也同樣錯誤不堪。即認為寶釵“熱衷於仕途經濟”,衹會“談講談講仕途經濟”。事實正好相反,寶釵恰恰與寶玉一樣,最痛恨當時的官場、最痛恨以賈雨村為代表的這種官場人物!寶釵勸寶玉讀書做官,不過是希望寶玉能夠掌握權力,去消滅那些“祿蠹”而已。正如她在《螃蟹詠》裏所說的“酒未敵腥還用菊,性防積冷定須薑”。由於寶釵對寶玉的直言進諫,她的話還一度引起了寶玉的誤會,以為那是所謂的“混帳話”。但誤會終究是誤會,後來寶玉讀到寶釵所作的《螃蟹詠》,也禁不住要為寶釵憤世嫉俗的思想叫好,高呼“寫的痛快”!耐人尋味的是,被寶玉當成是“從不說混帳話”的“知己”的那個林妹妹,後來卻一再真的拿“混帳話”去勸告寶玉,告誡他說:“你從此可都改了罷”、“我勸你把脾氣改改罷”。而且,在對待賈雨村的問題上,寶玉、黛玉的態度幾乎判若天淵!寶、黛之間這種似近而實遠的情況,倒與寶玉、寶釵那種似遠而實近的情形,形成了一種反嚮的“鮮明對比”。
對於書中的這種情況,曹雪芹生前的知己——脂硯齋倒是洞若觀火。他(她)很早就已經指出,在這些人生觀、價值觀的選擇上,“釵、玉二人形景較諸人皆近,……二人之遠,實相近之至也。至顰兒於寶玉似近之至矣,卻遠之至也”,“釵與玉遠中近,顰與玉近中遠,是要緊兩大股,不可粗心看過”!所以,寶玉與黛玉看似有共同的理想與志趣,實際二人的思想立場卻南轅北轍;寶玉與寶釵看似沒有共同的理想與志趣,實際二人的選擇卻是殊途同歸!——都是基於對當時那個社會的極度憤懣!
故而,作者藉他的化身——癩頭和尚與跛足道人之手,為寶玉、寶釵安排了一場“金玉良姻”。這場婚姻的目的,就是藉助寶釵在老莊、禪宗等“出世”哲學方面的“博知”,來引導寶玉“悟道”,並最終推動他出傢為僧,使沉迷於紅塵中的頑石盡快返回大荒山。而事實上,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寶玉的第一次“禪悟”,就是寶釵嚮他推薦的那首《山門•寄生草》給引出來的。這就叫做“聽麯文寶玉悟禪機”。在脂評本的後三十回佚稿中,寶玉最後在寶釵的引導下出傢為僧。寶釵為此犧牲了自己的塵世幸福,付出了半世孤凄的代價。但她卻並無怨言,因為幫助所愛之人解脫精神上的痛苦,正是她一生的使命。這就是脂批所提示的“歷着炎涼,知著甘苦,雖離別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謂香可冷得,天下一切無不可冷者”。
程高本後四十回顯然篡改了曹雪芹原來的構思,抹殺了原著中寶釵引導寶玉“悟道”的重大主題。致使後來的論者對寶釵結局的評說,皆發生了一係列的誤判。這明顯是對曹雪芹原著的極大歪麯和褻瀆!
【情榜】
涉及情榜的脂硯齋批語有:
1、庚辰雙行夾批:妙卿出現。至此細數十二釵,以賈傢四豔再加薛林二冠有六,添秦可卿有七,熙鳳有八,李紈有九,今又加妙玉僅得十人矣。後有史湘雲與熙鳳之女巧姐兒者共十二人,雪芹題曰“金陵十二釵”是本宗《紅樓夢》十二麯之意。後寶琴、岫煙、李紋、李綺皆陪客也,《紅樓夢》中所謂副十二釵是也。又有又副册三斷詞乃晴雯、襲人、香菱三人,餘未多及,想為金釧、玉釧、鴛鴦、苗雲(按:書中不見此人,想是彩雲?)、平兒等人無疑矣。觀者不待言可知,故不必多費筆墨。
2、庚辰眉批:妙玉世外人也,故筆筆帶寫,妙極妥極!畸笏。
3、庚辰眉批:是處引十二釵總未的確,皆係漫擬也。至回末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諱。壬午季春。畸笏。
(註:第一段批語批者應為脂硯齋, 後兩段為畸笏叟。)
【藝術成就】
《紅樓夢》是中國小說史上不可超越的頂峰。《中國大百科全書》評價說,紅樓夢的價值怎麽估計都不為過。《大英百科》評價說,《紅樓夢》的價值等於一整個的歐洲。
《紅樓夢》是一部大書。有評論傢這樣說,幾千年中國文學史,假如我們衹有一部《紅樓夢》,它的光輝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紅樓夢》是言情小說,它言男女之情,以言情而至偉大,必須有一個條件:起於言情,終於言情,但不止於言情。通常的言情之作常常易於流於淺薄,而偉大的言情則有一個不言情的底子,這樣才能襯出情的深度。《紅樓夢》之所以偉大,首先是在結構的偉大上。在如此精妙的佈局和秩序下,這等空間、這群人物中,看似龐雜的故事在作者的筆下事無巨細,分明清晰的娓娓道來。
一、毛澤東對《紅樓夢》的評價與看法:
1、《紅樓夢》我至少讀了五遍……我是把它當歷史讀的。開頭當故事讀,後來當歷史讀。什麽人都不註意《紅樓夢》的第四回,那是個總綱,還有《冷子興演說榮國府》、《好了歌》和註。第四回《葫蘆僧亂判葫蘆案》,講護官符,提到四大傢族:“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阿房宮,三百裏,住不下金陵一個史;東海缺少白玉床,竜王來請金陵王;豐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鐵。”《紅樓夢》寫四大傢族,階級鬥爭激烈,幾十條人命。統治者二十幾人(有人算了說是三十三人),其他都是奴隸,三百多個,鴛鴦、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講歷史不拿階級鬥爭觀點講,就講不通。
2、中國有三部名小說,《三國》、《水滸》和《紅樓夢》,誰不看完這三部小說,不算中國人!
3、不讀五遍《紅樓夢》,沒必要發表評論。
4、大觀園裏賈寶玉的命根是係在頸上的一塊石頭,國民黨的命根是它的軍隊,怎麽好說不“保障”,或者雖有“保障”而不“確實”呢?
5、《紅樓夢》不僅要當做小說看,而且要當做歷史看。他寫的是很細緻的、很精細的社會歷史。他的書中寫了幾百人,有三四百人,其中衹有三十三人是統治階級,約占十分之一,其餘都是被壓迫的。犧牲的、死的很多,如鴛鴦、尤二姐、尤三姐、司棋、金釧、晴雯、秦可卿和她的一個丫環。秦可卿實際是自殺的,書上看不出來。賈寶玉對這些人都是同情的。你們看過《金瓶梅》沒有?這部書寫了宋朝的真正社會歷史,暴露了封建統治,揭露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矛盾,也有一部分寫得很細緻。《金瓶梅》是《紅樓夢》的祖宗,沒有《金瓶梅》就寫不出《紅樓夢》。但是,《金瓶梅》的作者不尊重女性,《紅樓夢》、《聊齋志異》是尊重女性的。
二、魯迅對《紅樓夢》的評價與看法:
1、《紅樓夢》是中國許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這名目的書。誰是作者和續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 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傢看見排滿,流言傢看見宮闈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寶玉,卻看見他看見許多死亡;證成多所愛者當大苦惱,因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災樂禍,於一生中,得小歡喜少有罣礙。然而憎人卻不過是愛人者的敗亡的逃路,與寶王之終於出傢,同一小器。
2、“全書所寫,雖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跡,而人物事故,則擺脫舊套,與在先之人情小說甚不同。……蓋敘述皆存真,聞見悉所親歷,正因寫實,轉成新鮮。……”(《中國小說史略》)
三、戚序本序:
吾聞絳樹兩歌,一聲在喉,一聲在鼻;黃華二牘,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見也。今則兩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牘而無區乎左右,一聲也而兩歌,一手也而二牘,此萬萬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頭記》一書。嘻!異矣。夫敷華掞藻、立意遣詞無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賞,姑不具論;第觀其藴於心而抒於手也,註彼而寫此,目送而手揮,似譎而正,似則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詞、史傢之多麯筆。試一一讀而繹之:寫閨房則極其雍肅也,而豔冶已滿紙矣;狀閥閱則極其豐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寫寶玉之淫而癡也,而多情善悟,不減歷下琅琊;寫黛玉之妒而尖也,而篤愛深憐,不啻桑娥石女。他如摹繪玉釵金屋,刻畫薌澤羅襦,靡靡焉幾令讀者心蕩神怡矣,而欲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猥褻,不可得也。蓋聲止一聲,手衹一手,而淫佚貞靜,悲戚歡愉,不啻雙管之齊下也。噫!異矣。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遷乎?然吾謂作者有兩意,讀者當具一心。譬之繪事,石有三面,佳處不過一峰;路看兩蹊,幽處不逾一樹。必得是意,以讀是書,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衹挹清輝;如雨天花,但聞香氣,庶得此書弦外音乎?乃或者以未窺全豹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環,萬緣無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轉語,而千萬領悟,便具無數慈航矣。彼沾沾焉刻楮葉以求之者,其與開捲而寤者幾希!
【人物名字的諧音】
書中很多人物的名字,其諧音都有特殊的含義,或諷刺,或感嘆,是為紅樓夢的藝術之一。脂硯齋的批文指明了部分的隱意。
甄士隱——真事隱
甄英蓮——真應憐
霍啓——禍起
賈雨村——假語存
嬌杏——僥幸
馮淵——逢冤
秦可卿——情可輕、情可親(2種說法)
秦鐘——情種
詹光——沾光
卜固修——不顧羞
卜世仁——不是人
吳新登——無星戥
石呆子——實呆子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應嘆息
賈化——假話
單聘仁——擅騙人
墜兒——罪兒
靛兒——墊兒
戴權——大權
張友士——張有事
秦業——情孽
瀟湘館——消香館
梨香院——離鄉怨
蘅蕪院——恨無緣
仁清巷——人情巷
十裏街——勢力街
怡紅院——遺紅怨
青梗峰——情根峰
賈政、賈敬——假正經
蔣玉涵——將玉含
花襲人——花惜人
賈王薛史——傢亡血史
賈府——假府
【主題思想】
由於這部巨著是以數個大主軸穿插衆多小故事而成,因此關於《紅樓夢》的主題,至今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其中最為人所重視的是賈寶玉和林黛玉及薛寶釵之間的愛情婚姻悲劇,也有人認為這部巨著是在描寫傳統中國貴族生活的腐敗與頽廢。全書中有很多關於佛教、道教、儒傢的思想,富含神話的色彩,並且反映著作當時的政治禮教、社會生活、經濟制度及文化發展,乃至服裝穿戴、飲食藥膳、建築亭閣、舟車行轎等等層面。
【主要續書】
《紅樓夢》續書多為續貂之作,我們可以將其作為一種現象研究。主要續書有:
1、《紅樓圓夢》
異名:繪圖金陵;十二釵後傳
回數:30,自120回續起
作者:臨鶴山人
刊本:嘉慶十九年紅薔閣寫刻本;大連市圖書館收藏
2、《紅樓夢影》
回數:24,自120回續起
作者:顧春
刊本:光緒三年聚珍堂活字印本,遼寧省圖書館藏
3、《紅樓幻夢》
異名:幻夢奇緣
回數:24,自97回續起
作者:花月癡人
刊本:道光二十三年疏影齋刊本,遼寧省圖書館藏
4、《綺樓重夢》
異名:紅樓續夢;蜃樓情夢;新紅樓夢
回數:48,自120回續起
作者:王蘭沚
刊本:初刊本為嘉慶四年則園漫士敘本,原書未見,僅存書目。現存較早刊本為嘉慶十年瑞凝堂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5、《補紅樓夢》
異名:補石頭記
回數:48,自120回續起
作者:嫏環山樵
刊本:嘉慶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6、《紅樓夢補》
異名:紅樓姊妹篇
回數:48,自97回續起
作者:歸鋤子
刊本:嘉慶二十四年藤花榭刊本,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藏
7、《續紅樓夢》
異名:秦續紅樓夢
回數:30,自97回續起
作者:秦子忱
刊本:嘉慶四年抱甕軒刊本,遼寧省圖書館藏
8、《紅樓真夢》
異名:石頭記補
回數:64,自120回續起
作者:郭則澐
刊本:民國二十九年傢印鉛字本,遼寧省圖書館藏
9、《紅樓復夢》
回數:100,自120回續起
作者:陳少海
刊本:嘉慶四年刊本,英國皇傢亞洲學會藏
10、《續紅樓夢新編》
異名:續紅樓夢;增紅樓夢;增補紅樓夢;紅樓重夢;海續紅樓夢
回數:40,自120回續起
作者:海圃主人
刊本:嘉慶十年文秀堂刊本,天津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11、《續紅樓夢稿》
異名:續紅樓夢
回數:20,自120回續起
作者:張曜孫
刊本:此書未終捲,稿本九册,周紹良藏
【歇後語】
1、大觀園裏哭賈母——各有各的傷心事
2、賈寶玉的丫環——喜(襲)人
3、王熙鳳害死尤二姐——心狠手毒
4、劉姥姥出大觀園——滿載而歸
5、劉姥姥進大觀園——眼花繚亂
6、林黛玉葬花——自嘆命薄
7、賈寶玉住在小西屋——到哪兒說哪兒
8、正白旗的曹雪芹——真個別
原著前八十回:
9、胳膊折了往袖子裏藏——自掩苦處(第7 焦大)
10、坐山觀虎鬥——坐收其利(第16 王熙鳳)
11、藉劍殺人——不露痕跡(第16 王熙鳳)
12、引風吹火——費力不多(第16 王熙鳳)
13、站幹岸——不沾事(濕)(第16 王熙鳳)
14、推倒油瓶不扶——懶到傢了(第16 王熙鳳)
15、狗咬呂洞賓——不識好歹(第25 彩霞)
16、千裏搭長棚——沒有個不散的宴席(第26 紅玉)
17、丈八的燈臺——照見人傢,照不見自傢(第19 李嬤嬤 )
18、黃鷹抓住了鷂子的腳——扣了環了(第30 王熙鳳)
19、金簪子掉在井裏頭——有你的衹是有你的(第30 金釧)
20、九國販駱駝的——到處兜攬生意(第46 鴛鴦)
21、宋徽宗的鷹,趙子昂的馬——都是好話(畫)兒(第46 鴛鴦)
22、狀元痘兒灌的漿兒——又滿是喜事(第46 鴛鴦)
23、黃柏木作磐槌子——外頭體面裏頭苦(第53 賈珍)
24、聾子放炮仗——散了(第54 王熙鳳)
25、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第60 芳官)
26、倉老鼠和老鴰去藉糧——守着的沒有,飛着的有(第61 柳氏)
27、清水下雜面——你吃我看見(第65 尤三姐)
28、見提着影戲人子上場——好歹別戳破這層紙(第65 尤三姐)
29、耗子尾巴上長瘡——多少膿血兒(第68 王熙鳳)
30、頂梁骨走了真魂——嚇得要命(第68 王熙鳳)
31、鋸了嘴子的葫蘆——沒口齒(第68 王熙鳳)
32、小蔥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第74 王夫人)
33、可着頭做帽子——要一點富餘也不能(第75 鴛鴦)
續書後四十回:
34、羊群裏跑出駱駝來了——就衹你大(第88 賈母)
35、含着骨頭露着肉——吞吞吐吐(第88 王熙鳳)
36、焦了尾巴稍子——絶後(第117 衆人)
【影視資料】
最早將《紅樓夢》故事搬上銀幕的是梅蘭芳。1924年秋,民新影片公司將梅蘭芳演出的5出京戲片段,拍攝剪輯成一部兩本長的戲麯短片,其中就有《黛玉葬花》。
1927年電影《紅樓夢》:林黛玉-陸劍芳 賈寶玉-陸劍芬。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紅樓夢》影視作品,它的結構十分巧妙,以劉姥姥為全劇結構的主綫,頗有點“後現代”意味。上海復旦影片公司。
1929年,夏佩珍,殷明珠,嚴月嫻版電影《紅樓夢》。上海孔雀影片公司
1936年,有聲故事片,李雪芳,馮俠魂版《黛玉葬花》。上海大華影業公司
1939年,顧蘭君,梅熹,白虹版《王熙鳳大鬧甯國府》。上海新華影片公司
1942年,《紅樓夢》。偽“中聯”影片公司
1944年電影《紅樓夢》:林黛玉-周璇 賈寶玉-袁美雲 薛寶釵-王丹鳳 此時正處於中國電影的一個黃金時期,演員都是當時紅得發紫的大明星。上海昆侖公司
1951年,言慧珠,林默予,路珊版《紅樓二尤》。上海國泰影片公司
1952年,李麗華,嚴俊,陳娟娟版《新紅樓夢》。導演:嶽楓,香港長城影片公司
1962年,童芷苓,王熙春版《尤三姐》(京劇)。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
1962年香港電影《紅樓夢》:林黛玉-樂蒂 賈寶玉-任潔。
1962年越劇電影《紅樓夢》:林黛玉-王文娟 賈寶玉-徐玉蘭。非常不幸,由於政治原因,這部片子一拍出來就被禁了,直到80年代纔解禁。
1975年香港無綫版電視《紅樓夢》:林黛玉-汪明荃 賈寶玉—伍衛國。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片子裏有個跑竜套的後來成了巨星,他就是扮演蔣玉涵的周潤發。
1977年香港佳視版電視《紅樓夢》:林黛玉-毛舜筠 賈寶玉-伍衛國 薛寶釵-米雪。
1977年香港電影《金玉良緣紅樓夢》:林黛玉—張艾嘉 賈寶玉—林青霞 薛寶釵—米雪。香港邵氏電影公司
1977年香港電影《紅樓春上春》:林黛玉-黃杏秀 賈寶玉-張國榮。這是張國榮的第一部電影,也是一部三級片。香港思遠電影公司
1978年,餘莎莉、思維《紅樓夢》。導演:牟敦沛,香港邵氏電影公司(性質同上)
1978年香港電影《新紅樓夢》:林黛玉-周芝明 賈寶玉-凌波。
1987央視版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林黛玉—陳曉旭 賈寶玉—歐陽奮強 王熙鳳—鄧捷 薛寶釵—張莉 鴛鴦—鄭錚 賈璉—高宏亮 賈母—李婷 史湘雲—郭宵珍 賈探春—東方聞櫻 賈赦—李頡 尤氏—王貴娥 王夫人—周賢珍 邢夫人—夏明輝 賈惜春—鬍澤紅 賈迎春—牟一 賈珍—李志新 香菱—陳劍月 襲人—袁枚 晴雯—張靜林 尤三姐—周月 薛姨媽—李鳳英 薛蟠—陳洪海 平兒—瀋琳 巧姐—李端 秦可卿—張蕾 李紈—孫夢泉 賈元春—成梅。最經典的紅樓夢版本,影響力非常大,之後的許多紅樓夢片子嚮它看齊。導演:王扶林,編劇:周嶺。
1989年北影版電影《紅樓夢》:林黛玉-陶慧敏 賈寶玉-夏欽 薛寶釵-傅藝偉 王熙鳳-劉曉慶。這也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版本,當年曾經獲得多項金雞奬,現在也偶爾能在電影頻道發現它的影蹤。
1996年,鐘本偉飾寶玉,張玉嬿飾黛玉,73集電視劇《紅樓夢》。導演不明,臺灣華視電影公司
2002年,30集越劇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浙江省文聯浙江長城影視公司
2007年籌劃拍攝新版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並於北京臺進行了《紅樓夢中人》大型選秀,林黛玉,賈寶玉,薛寶釵三名角色將最終選出飾演者,公衆對此有衆多爭議,廣泛認為新人不可能超過舊版。
新版紅樓夢開拍,主要演員陣容如下:
·賈寶玉(成年):楊洋—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專業學生。
·薛寶釵(成年):白冰—白冰從寶釵組選秀季軍一躍成為正印寶釵人選。
·賈元春:何琳—何琳曾因出演楊陽導演的《牽手》榮獲中國電視金鷹奬。
·賈迎春:張迪—曾在電影《落葉歸根》中與趙本山對戲,出演潑辣發廊妹。
·賈探春:丁荔—代表作品:《真情人生》。
·賈惜春:徐行—資料暫無。
·史湘雲:馬曉燦—資料暫無。
·妙 玉:高洋—代表作品:《情人節禮物》、《純真年華》、《兄弟》。
·李 紈:池華瓊—代表作品:《劉鬍蘭》、《十六歲的花季》、《蟋蟀宰相》、《紅色警戒》。
·巧 姐:李曼嘉—暫無資料。
·秦可卿:唐一菲—代表作:《追愛總動員》、《darkness bride》;mv:《披着羊皮的狼》。
·賈寶玉(少年):於小彤—來自北京舞蹈學院,他曾在陳凱歌電影《梅蘭芳》裏飾演小梅蘭芳。
·林黛玉(少年):蔣夢婕—蔣夢婕來自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專業。
·薛寶釵(少年):李沁—李沁是上海戲校的學生,是20年難得一見的昆麯閨門旦苗子。
·賈 母:周采芹—周采芹是京劇大師周信芳的女兒,年已七旬,畢業於英國皇傢戲劇學院。
·王夫人:歸亞蕾—王夫人是戲中僅次於賈母的中老年角色。李少紅稱:歸亞蕾是不二人選。
·邢夫人:王馥荔—邢夫人被稱作“尷尬人”,她的確是那種讓別人也令自己尷尬的人。
·劉姥姥:葉琳琅—劉姥姥沒讀過書但膽識過人。能進入賈府混的農民也許衹有劉姥姥能當此任。
·薛姨媽:龔麗君—送薛寶釵上京待選,貫穿全書,是一個較重要的陪襯人物。
·尤 氏:賈妮—尤氏,賈珍之妻。雖為寧國府當傢奶奶,但並無實權,也沒什麽才幹。
·賈 璉:王竜華—王竜華中央戲劇學院表演係,曾出演多部話劇。
·秦 鐘:石津宇—資料暫無。
·柳湘蓮:徐堯—1984年出生,身高180釐米,上海戲劇學院表演係。
·薛 蟠:王鵬—代表作:《尋找廬山戀》。
主創人員總製片人:韓三平—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執行製片人:李小婉—製片人,榮信達影視公司創始人。
總導演:李少紅—中國電影第五代的女導演代表。
攝影指導:曾念平—第26屆金雞奬最佳攝影奬獲得者。
美術指導:葉錦添—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得主。
【紅樓夢中的判詞】
正册判詞
1、林黛玉和薛寶釵
畫:兩株枯木,木上懸着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詞: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纔。玉帶林中挂,金簪雪裏埋。
2、賈元春
畫: 一張弓,弓上挂着香櫞。
判詞: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
3、賈探春
畫:兩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
判詞:纔自清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裏東風一夢遙。
4、史湘雲
畫:幾縷飛雲,一灣逝水。
判詞:富貴又何為?襁褓之間父母違;展眼吊斜暉,湘江水逝楚雲飛。
5、妙玉
畫:一塊美玉,落在泥垢之中。
判詞: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6、賈迎春
畫:一惡狼,追撲一美女——欲啖之意。
判詞:子係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梁。
7、賈惜春
畫:一所古廟,裏面有一美人,在內看經獨坐。
判詞: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可憐綉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
8、王熙鳳
畫:一片冰山,山上有一隻雌鳳。
判詞: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纔。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嚮金陵事更哀。
9、賈巧姐
畫: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裏紡績。
判詞:勢敗休雲貴,傢亡莫論親。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
10、李紈
畫:一盆茂蘭,旁有一位鳳冠霞帔的美人。
判詞: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
11、秦可卿
畫:高樓大廈,有一美人懸梁自縊。
判詞: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寧。
副册判詞
12、香菱
畫: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幹,蓮枯藕敗。
判詞: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
又副册判詞
13、晴雯
畫:又非人物,亦非山水,不過是水墨滃染的滿紙烏雲濁霧而已。
判詞: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誹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
14、花襲人
畫:一簇鮮花,一床破席。
判詞:枉自溫柔和順,空雲似桂如蘭。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
【紅樓夢十四支麯】
1、《紅樓夢引子》
開闢鴻蒙,誰為情種?都衹為風月情濃。趁着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因此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
2、《終身誤》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衹念木石前盟。空對着,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3、《枉凝眉》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挂。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鼕盡,春流到夏!
4、《恨無常》
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眼睜睜,把萬事全拋。蕩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遠山高。故嚮爹娘夢裏相尋告: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
5、《分骨肉》
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傢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
6、《樂中悲》
襁褓中,父母嘆雙亡。縱居那綺羅叢,誰知嬌養?幸生來,英豪闊大寬宏量,從未將兒女私情略縈心上。好一似,霽月光風耀玉堂。廝配得才貌仙郎,博得個地久天長,準折得幼年時坎坷形狀。終久是雲散高唐,水涸湘江。這是塵寰中消長數應當,何必枉悲傷!
7、《世難容》
氣質美如蘭,才華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視綺羅俗厭,卻不知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可嘆這,青燈古殿人將老;辜負了,紅粉朱樓春色闌。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髒違心願。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須,王孫公子嘆無緣。
8、《喜冤傢》
中山狼,無情獸,全不念當日根由。一味的驕奢淫蕩貪歡媾。覷着那,侯門豔質同蒲柳;作踐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嘆芳魂豔魄,一載蕩悠悠。
9、《虛花悟》
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緑待如何?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清淡天和。說什麽,天上夭桃盛,雲中杏蕊多;到頭來,誰把秋捱過?則看那,白楊村裏人嗚咽,青楓林下鬼吟哦。更兼着,連天衰草遮墳墓。這的是,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似這般,生關死劫誰能躲?聞說道,西方寶樹喚婆娑,上結着長生果。
10、《聰明纍》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傢富人寧,終有個傢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蕩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
11、《留餘慶》
留餘慶,留餘慶,忽遇恩人;幸娘親,幸娘親,積得陰功。勸人生,濟睏扶窮。休似俺那愛銀錢忘骨肉的狠舅姦兄!正是乘除加減,上有蒼穹。
12、《晚韶華》
鏡裏恩情,更那堪夢裏功名!那美韶華去之何迅!再休提銹帳鴛衾。衹這帶珠冠,披鳳襖,也抵不了無常性命。雖說是,人生莫受老來貧,也須要陰騭積兒孫。氣昂昂頭戴簪纓;光燦燦胸懸金印;威赫赫爵祿高登;昏慘慘黃泉路近。問古來將相可還存?也衹是虛名兒與後人欽敬。
13、《好事終》
畫梁春盡落香塵。擅風情,秉月貌,便是敗傢的根本。箕裘頽墮皆從敬,傢事消亡首罪寧。宿孽總因情。
14、《收尾·飛鳥各投林》
為官的,傢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裏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幸。看破的,遁入空門;癡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
【紅樓夢寫了多少夢】
《紅樓夢》起於夢結於夢,表面寫夢,實際並非寫夢,那它到底寫了多少夢?據統計,全書共寫大大小小的夢32個,前80回寫了20個夢,40回寫了12個夢。另外對《紅樓夢》的“笑”和“哭”也有統計,笑的描寫有173次,其中王熙鳳戲謔21次。哭的描寫有260次,其中林黛玉哭40次。
紅樓夢中的夢(前80回)
甄士隱夢幻識通靈(第一回) 賈寶玉一遊太虛幻境(第五回) 賈瑞死前一夢(第十二回) 鳳姐夢可卿勸立傢業(第十三回) 賈寶玉夢中聽見秦可卿死訊(第十三回) 秦鐘彌留之際見小鬼(第十六回) 茗煙說卍兒因母夢得錦疋而生(第十九回) 小紅私情癡夢(第二十四回) 賈寶玉夢見蔣玉菡金釧兒(第三十四回) 絳雲軒賈寶玉夢斥金玉(第三十六回) 香菱夢中得佳句(第四十八回) 賈寶玉夢遇甄寶玉(第五十六回) 上夢中,甄寶玉說夢見賈寶玉(第五十六回) 賈寶玉夢見黛玉已回去(第五十七回) 賈寶玉夢見有人來接黛玉(第五十七回) 湘雲醉夢說酒令(第六十三回) 柳湘蓮夢醒出傢(第六十六回) 尤二姐夢見尤三姐勸斬妒婦(第六十九回) 鳳姐夢被人強奪錦疋(第七十二回) 賈寶玉夢見晴雯死後來別(第七十七回)
【歌麯《石頭記》】
麯:劉以達
詞:邁剋/陳少琪/進念二十面體
唱:達明一派
看遍了冷冷清風吹飄雪漸厚
鞋踏破路濕透
再看遍遠遠青山吹飛絮弱柳
曾獨醉病消瘦
聽遍那渺渺世間輕飄送樂韻
人獨舞亂衣鬢
一心把思緒拋卻似虛如真
深院內舊夢復浮沉
一心把生關死結與酒同飲
焉知那笑黶藏淚印
絲絲點點計算
偏偏相差太遠
兜兜轉轉
化作段段塵緣
紛紛擾擾作嫁
春宵戀戀變挂
真真假假
悉悲歡恩怨原是詐
(花色香皆看化)
【《紅樓夢》版本】
1、甲戌本 2、己卯本 3、庚辰本 4、列藏本 5、戚本 6、蒙府本 7、甲辰本
8、己酉本 9、鄭藏本 10、靖本 11、端方本和三六橋本 12、程高本
《水滸傳》的成書,取材於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據《東都事略·侯蒙傳》:“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又據《宋史·徽宗本紀》:“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宋史·張叔夜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嚮,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擄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此外,李□的《十朝綱要》,宋代陳均《九朝編年備要》和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也都有類似的記載。還有的記載說宋江投降後曾參加過徵方臘之役。從這些記載裏,可以知道這支起義軍,人數不多(但也决不止36人),戰鬥力很強,在群衆中甚有影響,曾經給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脅。宋江等起義的年代大約在宣和元年(1119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前後三年多。
宋代說書伎藝興盛,民間流傳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說書人采來作為創作話本的素材,南宋羅燁《醉翁談錄》記有小說篇目《青面獸》、《花和尚》和《武行者》,這當是說的楊志、魯智深、武鬆的故事,此外,《石頭孫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滸故事。這是有關《水滸傳》話本的最早記載。南宋末有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並序》,序裏說:“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並說在龔開之前有畫院待詔李嵩,曾畫過宋江等人像。但龔開的贊並未說故事內容。現在看到的最早寫水滸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遺事》(見《宣和遺事》),它或出於元人,或為宋人舊本而元時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認為它是說書藝人的底本。它所記水滸故事梗概,從楊志賣刀殺人起,經智取生辰綱、宋江殺惜、九天玄女授天書,直到受招安平方臘止,順序和現在的《水滸傳》基本一致。這時的水滸故事已由許多分散獨立的單篇,發展為係統連貫的整體。元代雜劇盛行,有大量的水滸戲出現,元雜劇和《大宋宣和遺事》所記水滸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義地點不同,雜劇說的是梁山泊,《遺事》說的是太行山;雜劇中已有“一百八個頭領”之語,《遺事》衹提到了36將的綽號姓名;《遺事》中寫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28,雜劇中李逵是第13頭領,燕青是第15頭領。凡此種種,可見在《水滸傳》成書以前,水滸故事在流傳中內容細節上頗有異同。這或者同在不同地區流傳也有關係。施耐庵正是把這些在不同地區流傳的故事,匯集起來,經過選擇、加工、再創作,纔寫成這部優秀的古典名著《水滸傳》。《水滸傳》的故事最初起源於北宋宣和年間,從南宋開始就成為了民間口頭文學的主要題材。目前流傳下來的根據說書人編成的話本中就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元朝初年,出現了話本《大宋宣和遺事》,描述了晁蓋、吳加亮(吳用)等36人的故事,初步具有了《水滸傳》的故事梗概。元朝,元雜劇中還出現了一些水滸故事劇本。
【小說版本】
簡本
簡本包括了受招安,徵遼,徵田虎、王慶,打方臘以及宋江被毒死的全部情節。之所以稱為簡本,主要是文字比較簡單,細節描寫少。已發現的簡本有:一百十五回本、一百十回本、一百二十四回本
繁本
繁本寫得比較細緻,也是流傳最廣的。但主要改寫增添的部分都是在招安之後的情節。
一百回本
在宋江受招安後,又有“徵遼”,徵方臘等情節。
一百二十回本
明萬歷末楊定在一百回本的基礎上又插入了徵田虎、王慶等情節,合成一百二十回本。
七十回本
清朝金聖嘆進行刪改,腰斬一百回本招安以及之後的事,以原書第七十一回盧俊義的夢作為結尾,再將第一回作為楔子,此為七十回本。
一般認為衹有百回本可能是《水滸》故事成型定書的最早本子,也最接近傳說故事的版本。現知和現存《水滸傳》較早刻本都係明刊本。正德、嘉靖間人李開先《詞謔》記有20册本的《水滸傳》,有的研究者認為“二十册”即“二十捲”。一般認為,嘉靖時郭勳刊刻的武定板《水滸傳》比較接近於原本,但郭勳原刊本已無存,有的研究者認為今殘存 5回的嘉靖刊本《忠義水滸傳》即郭本,並且由此認為郭本是20捲本。明嘉靖年間高儒《百川書志》所錄《忠義水滸傳》為100捲,今天所能見的比較早而又比較完整的100回本是天都外臣序本,序文撰於萬歷己醜(1589年)。天都外臣序本從郭本出,不過分捲不同,郭本是20100回,天都外臣序本是100捲,100回。這個本子於排座次之後緊接受招安、徵遼、平方臘,而無平田虎、王慶故事。萬歷年間又出現了楊定見的120回本,主要是根據100回本,又插增平田虎、平王慶的故事(文字和繁本不同,或是吸收簡本而加以潤色)。明末金聖嘆(見金人瑞)刪去了排座次以後的部分,添了個盧俊義的噩夢作為結尾,夢中一百單八人全部被殺。又把原來的第一回改為楔子,作成70回本。這個本子,入清以來最為流行。今存較早的簡本有明刊《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慶忠義水滸全傳》和明刊《忠義水滸志傳評林》,惟都為殘本。清刊本10捲 115回《忠義水滸傳》是今存比較齊全的簡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陸續整理出版過70回本及120回本、100回本等繁本,並影印過100回本,及排印過幾種繁本。還影印過簡本《水滸志傳評林》。
譯本
英文版通常將《水滸傳》翻譯成Water Margin或Outlaws of the Marsh。衆多譯本中,最早的當屬賽珍珠女士在1920年代中後期翻譯的All Men Are Brothers(四海之內皆兄弟)。書名出自《論語》“四海之內,皆兄弟也”。1933年出版,是《水滸傳》的第一個英文全譯本,當時在美國頗為暢銷。迄今為止《水滸傳》被認為比較好的英文版本,應該是中國籍的美國猶太裔學者沙博理先生(Sidney Shapiro)在文革期間受命譯的一百回版的"Outlaws of the Marsh"(水泊好漢)。其譯本,被認為更忠實於原著,且很貼切地反應了原文的神韻,符合翻譯的“信,達,雅”的原則。法語版則將其直譯為Au bord de l'eau。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搞笑的翻譯,居然是《一百零五個男人和三個女人在山上的故事》,智取生辰綱則節譯為《強盜設置的圈套》。日文版的《水滸傳》的版本非常之多,甚至被改編和演繹成了許多漫畫,電影,電視作品。
【思想內容】
《水滸傳》以它傑出的藝術描寫手段,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和失敗過程的一些本質方面。《水滸傳》的社會意義首先在於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及統治階級的罪惡,說明造成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作品開頭寫了一個一嚮被人厭棄的破落戶子弟高俅,靠踢球被端王看中,後來這位端王作了皇帝(徽宗),高俅一直被提拔到殿帥府太尉,而這位皇帝也不過是個專會串瓦走捨的浮浪紈絝兒。他的親信大臣還有蔡京、童貫和楊戩等,他們構成了一個最高統治集團,蔡、高等人以他們的親屬門客為黨羽心腹,如梁世傑、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賀太守之流,在他們的下面,則是一些貪官污吏、土豪惡霸,從上到下,狼狽為姦,殘害忠良,欺壓良善,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形成了一個統治網。《水滸傳》在揭露這些貪官污吏、土豪惡霸如何欺壓人民的罪行時,首先敘述了高俅迫害王進的故事,因為王進的父親早年比武時,一棒打翻了高俅,高俅任殿帥府太尉後,到任的第一天就公報私仇,無端責罰王進,害得王進連夜奉母逃走。作者還寫了高俅為了讓兒子霸占林衝的妻子,千方百計謀害林衝。高俅作為那個統治集團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身上體現了兇殘、陰險的權臣特點,也體現了封建統治階級的醜惡和腐朽的本質。此外,《水滸傳》中還寫了地主惡霸的種種作惡行為,如鄭屠霸占金翠蓮,西門慶害死武大郎,毛太公勾結官府構陷獵戶解珍、解寶。
【藝術成就】
《水滸傳》在藝術上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寫出復雜的性格內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環境的依據,同時隨生活環境的變化而發展。人物形象帶有理想色彩,同時又深深地紮根於生活的土壤之中。《水滸傳》不單以情節的生動緊張取勝,還有較豐富真實的細節描寫。小說在民間口語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通俗、簡練、生動、富於表現力的文學語言。與內容相適應,前70回連環套式的藝術結構也獨具特色。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對於這些英雄人物,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熱情的謳歌,歌頌了這些人物的反抗精神、正義行動,也歌頌了他們超群的武藝和高尚的品格。一些出身下層的英雄人物,如李逵、三阮、武鬆、石秀等,對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感受最深,因此當他們一旦造反後,他們的反抗性也最強,什麽統治階級的法度條例,對他們毫無約束,像李逵連皇帝也不放在眼裏。他們為了起義的正義事業,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作者對這些英雄人物的贊揚,完全是出自內心的熱愛。作品歌頌這樣一批被統治階級視為所謂“殺人放火”的強盜、朝廷的叛逆,一些所謂“不赦”的罪人,把他們寫得如此光輝動人,可敬可愛,這顯示了作者的膽識和正義感情。與此相反,作者對於統治階級的人物,則將他們寫得醜惡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啓發人們去愛什麽人,恨什麽人。金聖嘆評論《水滸傳》“無美不歸緑林,無惡不歸朝廷。”不管金聖嘆主觀動機如何,這句話卻確實說明了施耐庵的思想傾嚮和《水滸傳》的深刻社會意義。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的農民起義,中國的農民富有武裝鬥爭的傳統和經驗,但用文學形式來歌頌農民戰爭,並且真實生動地作全面的藝術再現的,衹有《水滸傳》。《水滸傳》在記敘歌頌起義軍的武裝鬥爭時,還比較重視戰爭經驗的總結,起義軍戰勝敵人,不僅憑勇敢,還靠智慧。《水滸傳》中這方面的事例很多,“三打祝傢莊”是一個較為突出的例子,毛澤東曾經贊揚“三打祝傢莊”是合乎辯證法的最好的事例。梁山起義軍在這次戰役中能夠重視調查研究,對敵分化瓦解,並采取打入內部裏應外合的辦法,終於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水滸傳》中有關戰爭的描寫,可與《三國志演義》相媲美。清代劉鑾的《五石瓠》裏說:明末農民起義軍的張獻忠“日使人說《三國》、《水滸》諸書,凡埋伏攻襲皆效之”。
《水滸傳》中所描寫的起義軍的政治主張,雖然說得不十分明確,卻可以看到他們有着“八方共域,異姓一傢”,不管什麽出身“都一般兒哥弟稱呼,不分貴賤”的理想。聯繫到他們“殺富濟貧”的行動,表現了人民反對封建經濟的貧富懸殊和政治上的等級貴賤之分,反對封建社會的階級剝削和政治壓迫,這是對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思想的宣戰,反映了廣大受壓迫人民的願望。
《水滸傳》中用以組織群衆和團结群衆的思想基礎是“忠義”。這裏所說的義,它在某種程度上註入了被壓迫階級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觀念,這一點,有些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是有所覺察的。明人郎瑛就說過:“逆料當時非禮之禮,非義之義,江必有之。”這實際上是說《水滸傳》所說的義不完全同於歷來統治階級所說的義。在中國封建社會裏,下層人民也常講義,他們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免受暴力的欺凌,自然産生一種團结禦侮的願望,這種願望,在為生活所迫、流落他鄉異地的一些遊民身上,反映得尤為強烈,他們最講朋友之間的義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進而至於“濟睏扶危”、“殺富濟貧”,都是“義”的表現。因此,《水滸傳》中所寫的義,在特定的環境中,具有反封建反壓迫的性質,而不同於儒傢的綱常倫理中的“義”。但是“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所以《水滸傳》裏的“義”,還不能取代舊的倫常觀念的地位和作用。《水滸傳》裏的“忠”,有忠於梁山事業的內容,但它又有忠君思想,在許多場合裏,“忠孝”這種封建倫理大節被放在首位,而把“義”置於次要地位,這就是江湖義氣沒有突破封建道德的表現,梁山泊一些鬥爭性最強、革命最堅决的人物,最終也不免在講義氣的情況下跟着宋江接受招安,義氣服從了忠君,就是《水滸傳》所寫的“義”本身存在嚴重缺陷的證明。
《水滸傳》作者歌頌梁山義軍,卻又反對方臘起義,實際說明他同情、歌頌的是一種不徹底的農民起義,也就是不去推翻封建王朝的起義,不“僭號稱王”的起義。所以,《水滸傳》中出現了“替天行道”的口號。“替天行道”固然有其反抗的意義,但是由於遵奉天命,這就不能突破君主觀念,因為在封建社會裏,正是統治階級藉天命來欺騙人民,所謂“奉天承運”,“天命所歸”,歷來帝王正是藉天命來統治萬民的。《水滸傳》中“替天行道”的意義,說的是朝廷無道時,由這些好漢來“替天行道”,而朝廷昏暗的原因,則是“賊臣蒙蔽了聖聰”,因而他們造反便是衹反貪官,不反皇帝,所以最終又不得不歸服天子腳下,而“替天行道”的大旗,也終於換成“順天”、“保國”了。這也是《水滸》英雄們最終走上悲劇結局的原因之一。
在《水滸傳》的描寫中,可以看出作為梁山泊領袖的宋江,他的思想和行動,關係着整個梁山事業的興衰和存亡。宋江出身於小地主家庭,“自幼曾攻經史”,養成 “忠孝”觀念,後來在縣裏作了押司,“刀筆精通,吏道純熟”,對於衙門裏公事和官府的應酬,十分熟悉。他雖為官府中人,卻又喜歡結交江湖上好漢,對下層人民也富有同情心,“濟人貧苦,□人之急,扶人之睏”,在江湖上享有“及時雨”的美名。這樣的一種特殊經歷,形成了他思想性格的兩面性,一方面他要作個忠臣孝子;另一方面,在同江湖人士的接觸中,使他較多地瞭解下層人民的苦難和願望,又成為仗義扶危、同情勞動人民對官府的反抗行為的人物。總之,宋江在上梁山之前,他對人民的造反,衹是抱着同情態度,或在某種情況下在行動上作一點有限的支持。從他思想上說,他是不願投身到造反行列裏去,他後來上梁山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他是一個廣有謀略的人物,决不甘心長久屈居下僚,他原本希望靠着他的才能將來能夠“為國立功”,作出一番事業來。“博得個封妻蔭子”,以圖日後 “名垂青史”。而當時朝政黑暗,□臣當道,一些才能之士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恰在這時宋江又犯了殺人罪,流配到江州,又因醉後題了反詩,被江州知府拿住,問成死罪,靠了梁山好漢的搭救,纔得保全性命,衹有這時,宋江纔上了梁山。
宋江有組織才能,善於團结人,再加上他在江湖上的聲譽,前後有大批好漢隨他上山,壯大了山寨力量,給山寨事業帶來了一番興旺發達的氣象。梁山起義軍在他的領導和指揮之下,接連打了許多勝仗,給予一些貪官污吏以嚴重的打擊和懲罰,並且震動了朝廷,這些勝利都是和宋江的功勞分不開的。但由於他忠孝觀念根深柢固,雖造了反而這種觀念並未改變,這就伏下了他日後接受招安的契機。他上了梁山後口口聲聲說皇帝是“至聖至明”,衹是“□臣當道,讒佞專權。”他反復申言:“小可宋江怎敢背負朝廷”,“衹被濫官污吏逼得如此”。因此他是“權藉水泊棲身”,“專等朝廷招安”。他在與官軍對陣中,總是想到如何為日後的招安預留地步。這樣,梁山起義軍的力量越強大,梁山的事業越興旺,也就越為宋江的受招安積纍資本。他終於在兩贏童貫、三敗高俅,打得朝廷軍隊大敗虧輸之後,光榮體面地受了招安,而把梁山起義事業斷送。宋江投降之後,又奉朝廷之命去鎮壓方臘起義軍,正如魯迅說的:“替國傢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這是對《水滸》的最尖銳的批評,也揭示了作者思想的嚴重局限。
火燒草料場——選自明代崇禎袁無涯刻本《水滸全傳》插圖
《水滸傳》全書可分前後兩大部分,前半寫各路英雄紛紛上梁山大聚義,打官軍,受招安。後半有五個部分組成,即徵遼、平田虎、平王慶、平方臘及結局。其中田虎、王慶兩部分是後來加的,今所見較早的百回本,徵遼之後緊接平方臘。但有的研究者認為,徵遼也可能是插增的,因為第一,徵遼的事不同於受招安和平方臘,歷史上無跡可尋。其次,和平田虎、王慶一樣,徵遼中梁山一百單八人無一死亡。這個看法尚有爭論。從思想內容來說,《水滸傳》前半是寫人民反官府,是反映階級矛盾的,後半則是寫忠臣反□臣,是反映統治階級內部的忠□矛盾。作者寫了宋江的受招安,固然是表現出嚴重的思想局限,但也反映了民族愛國思想,魯迅說:“其中招安之說,乃是宋末到元初的思想,因為當時社會擾亂,官兵壓製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離而為盜……但一到外寇進來,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時候,人民因為仇視外族,便想用較勝於官兵的盜來抵抗他。”這話是有根據的,水滸故事流傳的時間正是民族矛盾尖銳的時代,《水滸傳》的後半部分寫宋江等人受招安,和這一背景不無關係。而徵遼部分的出現,則是這一思想的繼續和發展。至於忠臣反□臣,也是和這一思想有關的。在小說結尾寫“史官有唐律二首哀輓” 宋江等梁山人物,其中說:“不須出處求真跡,卻喜忠良作話頭。”《水滸傳》的作者是把宋江作為忠臣來描寫的。第85回遼國歐陽侍郎招降宋江,吳用嚮宋江獻策:要富貴,投降遼國;要忠義,報效宋朝。宋江說:“吾輩當盡忠報國,死而後已。”這裏的“盡忠報國”實際上就是具體歷史條件下的民族立場。宋江投降之後,“水滸”英雄始終受賊臣排擠、打擊和陷害,最後宋江被等賊臣害死。這樣的悲劇結局,對於揭露統治者的罪惡,和作者對受招安者的鑒戒來說,也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總之,《水滸傳》通過藝術形象表現的“官逼民反”的現象,深刻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本質,它所表現的梁山泊英雄轟轟烈烈的大起義,有力地衝擊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在文學史上是罕見的。它描寫的梁山義軍受招安後儘管講忠義,打外敵,平內亂,還是不見容於當權執政者,還是落得悲慘的結局,也深刻地傳達了一種歷史教訓。
《水滸傳》的藝術特色
《水滸傳》作者以其高度的藝術表現力,生動豐富的文學語言,敘述了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塑造了衆多可愛的個性鮮明的英雄形象。
《水滸傳》繼承與發展了中國古代小說與講史話本的傳統特色。故事極富傳奇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伏跌宕,變化莫測。每一故事的高潮,都緊扣讀者的心弦。如“拳打鎮關西”、“智取生辰綱”、“宋江殺惜”、“武鬆打虎”、“血濺鴛鴦樓”、“江州劫法場”、“三打祝傢莊”等等,數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但《水滸傳》並不是單純為了追求故事情節的離奇而迎合群衆的,而是緊緊圍繞着“官逼民反”這一思想,把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融合在一起。武鬆、林衝、盧俊義三人都武藝高強,是梁山第一等好漢,三人都受過官府的陷害,被充過軍,而武鬆和林衝、盧俊義的表現卻大不相同。林衝、盧俊義在充軍的路上受差人任意擺布,忍氣吞聲,有時還嚮差人乞憐哀告。兩人又都是受騙被捆在樹上低頭受死。武鬆則相反,第一次充軍孟州,一路上反而是兩個差人服侍他。二次充軍恩州,押解他的兩個差人被人收買,再加蔣門神的兩個徒弟,合謀在半路上害死他,四個帶刀的兇手,對付他一個帶枷的犯人,反被他輕而易舉地給收拾了。他還不解恨,一口氣奔回孟州,殺了張都監、張團練和蔣門神等,纔算出了一口惡氣。林衝、盧俊義不是武藝不精,原因在於,他們一個是北京首富,一個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各有傢室,不幸遭受冤枉,衹希望服刑期滿,重振傢聲。兩人又是懂法度的人,又存有幻想,在公人面前是懷怒未發,忍一口氣。而武鬆,無傢室之纍,久走江湖,養成強悍的性格,無所顧忌,也就無所畏懼,加上他受欺被誣,不斷被人暗算,所以報復心強,手段也狠。林衝、盧俊義和武鬆,表現截然不同,但他們二人也有些不同,林衝的反抗性還較盧俊義為強。
又如魯智深、武鬆、李逵三人,他們都是性情剛直,好打不平,不畏強暴,不避危難;但他們又各有其特點,魯智深是軍官出身,閱歷較深,富有正義感,痛惡社會的不平,他雖然性格急躁,行動莽撞,但在鬥爭中有時又很細心機智。拳打鎮關西,沒想到三拳把他打死了,他立刻想到要為此吃官司坐牢,自己單身一人無人送飯,於是假裝氣忿,“指着鄭屠屍道:‘你詐死,灑傢和你慢慢理會。’一頭駡,一頭大踏步去了。”這樣便脫身而去了。在大相國寺菜園子裏,幾個潑皮要算計他,故意跪在糞窖邊不起來,引起他的疑心,走到跟前沒等潑皮上身,一腳一個把兩個為頭的踢到糞坑裏去了。這些都說明他是個粗中有細的人。武鬆性情剛強,好打那些不明道理的人,死也不怕。在行動上有時表現得粗魯蠻橫,象是有意的尋釁生事,如快活林對蔣門神;有時是裝出假象迷惑與麻痹對手,如十字坡對孫二娘。他為了替兄報仇,考慮得極為周密,從調查情況入手,到殺嫂逼取口供,殺西門慶,自首縣衙,一步步按着他的安排都作到了。這又說明他很有心計。而李逵則和兩人大不相同,憨直、剛強、粗心、大膽,極忠於梁山事業,反抗性最強,打起仗來,赤膊上陣,勇猛無比。他是個真正的粗人,一味蠻幹,不計後果,又有幾分天真,好管閑事,又常常惹出事端,在江州因奪魚和張順撕打,被張順騙到水裏,淹得他兩眼發白;去薊州搬取公孫勝,路上偷吃酒肉,受到戴宗的懲治;斧劈羅真人,被真人罰到薊州大牢裏受苦;打死殷天錫,連累柴進坐牢,差點送了性命。作者對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把握得十分準確和細緻。《水滸傳》對這些英雄人物個性特點的描繪,真正作到毫發不失,這就更加強了這些形象的動人力量。
《水滸傳》的語言是以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提煉而創造的文學語言。其語言特色是明快、洗煉、準確、生動。無論是作者的描述語言,還是作品人物的語言,許多地方都惟妙惟肖,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寫景、狀物、敘事、表情,極為靈動傳神。《水滸傳》敘事,善於白描,簡潔明快,沒有滯拙的敘事和冗長繁瑣的景物描寫。偶有寫景文字,又極精彩。如武鬆不聽酒傢勸告,乘着酒興單身上山,看了廟門上的告示,纔知真的有虎,他稍為猶豫了一下,還是硬着頭皮上了崗子。這裏作者衹用了兩句話襯托此時的氣氛和心情:“回頭看那日色時,漸漸地墜下去了”,武鬆“踉踉蹌蹌直奔過亂樹林來”,既寫出了老虎活動的時間,又寫出了老虎出沒的環境。兩句話就把一種恐怖悲涼的氣氛和心情和盤托出,讓人感到此時此地不知什麽時候會突然跳出一隻活老虎來。《水滸傳》的敘事,要言不煩,恰到好處,而又繪聲繪色,鮮明生動。“武鬆打虎”是歷來傳誦的好文章,寫得極為傳神,寫人虎相搏,寫老虎一撲、一掀、一剪三般拿人的本事,和聲震山崗的吼聲,一隻活生生的真老虎就躍然紙上。幾經搏鬥,老虎威風漸減,最後如何被武鬆按住,如何掙紮,如何被武鬆打死,寫得活靈活現,十分逼真。通過這些描寫也就更好地突出了武鬆的英雄形象。
《水滸傳》人物語言的性格化,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通過人物的語言不僅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點,而且對其出身、地位以及所受文化教養而形成的思想習慣有時也能準確地表現出來,所謂“人有其性情。……人有其聲口。”如李逵第一次見宋江,就問戴宗:“哥哥,這黑漢子是誰?”戴宗責備他粗魯,他不服,等戴宗嚮他介紹了情況,他還說:“莫不是山東及時雨黑宋江!”他心裏怎麽想,口裏就怎麽說,他是個粗人,見人不懂得什麽客套和應酬之事,不受禮節的約束,他剛上梁山便大發狂言:“便造反怕怎地,晁蓋哥哥便作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作小宋皇帝……殺去東京,奪了鳥位。”象大宋皇帝、小宋皇帝等話,衹有李逵纔說得出,是極富個性化的語言。其他如阮小七的心直性急,吳用的足智多謀,宋江的謙虛下人,通過他們的對話,無不令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魯迅曾經指出:“《水滸》和《紅樓夢》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讀者由說話看出人來的。”
【業內評價】
金聖嘆將《水滸傳》與《離騷》、《莊子》、《史記》、《杜詩》、《西廂記》合稱為“六才子書”。馮夢竜將《水滸傳》與《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定為“四大奇書”。與《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共列“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到了20世紀,文學評論傢除了評論《水滸傳》的文學成就,亦開始對《水滸傳》所反映的社會狀況和價值觀産生興趣。1930年代初,魯迅在《三閑集·流氓的變遷》中曾這樣評論《水滸傳》:“‘俠’字漸消,強盜起了,但也是俠之流,他們的旗幟是‘替天行道’。他們所反對的是姦臣,不是天子,他們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將相。李逵劫法場時,掄起板斧來排頭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滸》,說得很分明:因為不反對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受招安,替國傢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終於是奴才。”
對於《水滸傳》的思想傾嚮歷來有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認為《水滸傳》表現的是忠義的思想。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明代的李贄。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這是一部寫給強盜看的書,是教人做強盜的書。主要是明朝的左懋第提出的,他認為《水滸傳》教壞了百姓,強盜學宋江。並且認為如果不禁毀《水滸傳》,對於世風的影響是不堪設想的。當時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議,將《水滸傳》在全國各地收繳。另外一個持這種觀點的人是金聖嘆。這也是他把七十回以後砍掉的原因之一。此外,清朝的俞萬春也支持這種觀點,並親自撰寫《蕩寇志》,承接金聖嘆一書第七十回後,從七十一回寫起,杜撰出一大篇宋江等如何“被張叔夜擒拿正法”的故事。
19世紀50年代,當時所持的看法是認為《水滸傳》是描寫歌頌農民起義的。這種看法是當時各種教科書,文學史和小說史所持的一個主流的看法。
【人物數量】
據統計,水滸傳全書描寫的人物,有名有姓的有577位(包括主要人物108位),有名無姓的有8位,有姓無名的有99位,書中提到但沒有出場的有102位,共計787位。
【內容梗概】
宋哲宗時,東京有一個浪蕩子弟名叫高俅,他踢得一腳好球,被哲宗弟弟端王看中,成了端王的親信。後來端王當了皇帝,這就是徽宗,不到半年,就把高俅提升為殿帥府太尉。高俅上任的第一天,就整治因病未到的教頭王進,逼得王進帶着母親逃離東京。王進來到華陰史傢村,被史進收留,拜為師父。後因高俅追捕得緊,王進衹好告別史進投奔延安府。王進去後,史進與少華山的頭領結交為友,華陰知縣知道此事後,誣陷史進私通草寇,史進燒了史傢莊。
史進衹得離開華陰,去尋王進。途經渭州,結識了渭州經略府提轄魯達,二人來到酒樓飲酒。飲酒正酣,忽然隔壁傳來啼哭聲。魯達頓生性魯莽而又素好行俠仗義,叫酒保將啼哭之人帶來。金氏父女被帶到,女兒哭着說:因到渭州投親無着,狀元橋肉鋪的鄭屠乘人之危,要強娶小女為妾,今被趕出,那鄭屠反要我父女給他銀錢。魯達聽後大怒,决心懲治鄭屠。次日早上,魯達送走金氏父女,來到狀元橋肉鋪,先叫鄭屠親自操刀切肉,戲弄這惡棍一番之後,三拳結果了他的性命。隨即離了渭州。半月後由趙員外出面,把魯達送往五臺山當了和尚,法名智深。
後魯智深離了五臺山,在東京大相國寺管理菜園。一日,魯智深在菜園習武,當衆連根拔起垂楊樹,被陪同夫人到嶽廟進香的林衝瞧見,兩人一見如故,結拜為兄弟。正在高興之際,丫環來報,說有人調戲夫人。林衝趕往嶽廟,見是高太尉的幹兒子高衙內,衹好忍氣將他放了,告別魯智深回傢。
高衙內見林衝妻子美麗,一心要謀占林衝妻子。爪牙富安嚮高俅獻計,騙林衝帶寶刀入白虎堂,林衝被捉,以行刺罪發配滄州。高俅又派人買通公人,要他們在野豬林殺死林衝。幸有魯智深暗中保護,林衝纔得以幸免。到了滄州,高俅又派爪牙火燒草料場,欲置林衝於死地。忍無可忍的林衝,殺死了爪牙,要夜投奔梁山泊。
山寨首領王倫嫉妒林衝,要他下山打劫。林衝下山等了三天,纔見有一人經地。此人乃青面獸楊志,林衝同他拼殺多時,未見勝負。王倫勸住二人,邀楊志上山。林衝入夥坐了第四把交椅,楊志不願入夥,下山去了東京。 楊志在東京投靠無門,衹好賣祖傳寶刀,湊一點盤纏。潑皮牛二無理取鬧,欲奪寶刀,被楊志殺死。楊志充軍大名府留守司。留守蔡京女婿梁中書看中了楊志的武藝,要楊志護送價值10萬貫錢的生辰岡到東京為蔡京祝壽。此事被赤發鬼劉唐打聽到後,勸晁蓋劫下這批不義之財,晁蓋請智多星吳用想辦法。吳用請來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7人,决定在黃泥崗劫取這批生辰綱。
楊志一行人來到黃泥崗,晁蓋等扮作販棗商人,趁楊志手下買酒喝的當口,投下了蒙汗藥,將他們藥昏,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醒來,發現生辰綱被劫,知道大禍臨頭,便去青州二竜山做了強盜。 梁中書告知蔡京生辰綱被劫,蔡京下令濟州府捉拿賊人。濟州府尹派何濤負責此案,經查知是晁蓋等人所為,何濤帶人到鄆城縣捉拿晁蓋。縣中押司宋江是晁蓋好友,聞訊後立即給晁蓋報信。晁蓋燒了自己的莊園。大敗何濤,率領衆人投奔梁山泊。
王倫存心刁難,不肯收留。林衝大怒,殺了王倫,推舉晁蓋為梁山泊首領。晁蓋在挫敗官軍,穩住梁山泊之後,派劉唐帶上書信、金銀去答謝宋江。宋江退了金銀,怍了書信。返回住處中途被閻婆攔住,將宋江強拉至傢中,欲將女兒許配給宋江,以答謝他多年接濟之恩。宋江不重女色,勉強在她傢中留宿一夜,誰知書信被閻婆惜發現,她一口咬定宋江暗通梁山泊,要報官。宋江苦苦哀求無效,一氣之下,殺了閻婆惜,逃回宋傢村。知縣差朱仝、雷橫捉拿宋江,他們卻有意將宋江放走,讓宋江躲進了柴進莊上。宋江在那遇見了逃難到此的武鬆,二人拜為兄弟。
武鬆病愈,告別宋江去尋找哥哥武大郎。武鬆路過景陽崗時打死了猛虎,被陽𠔌知縣任命為步兵都頭。一日,武鬆在陽𠔌縣城碰到了哥哥。武大郎非常高興,將武鬆引回傢中。嫂子潘金蓮見武鬆相貌魁梧,頓生邪念,存心勾引,遭武鬆申斥。
不久,武鬆為知縣押運財物去了東京。武鬆走後,潘金蓮同開生藥鋪的本地一霸西門慶勾搭成姦,用藥毒死了武大郎。武鬆回縣得知此事,嚮知縣告狀不準,盛怒之下,去酒樓殺了西門慶,又殺了潘金蓮,被判罪發配孟州。孟州小管營施恩厚待武鬆,求武鬆幫助奪回被蔣門神搶占去的快活林的店鋪。武鬆酒醉後痛打蔣門神,奪回了快活林。這蔣門神通過張團練買通張都臨,誣陷武鬆偷盜寶物,判武鬆充軍。武鬆被押上路,在飛雲浦折斷枷鎖,殺死了想害他的4 個公人,折回孟州城,殺死了正在設宴慶賀除掉武鬆的蔣門神、張團練和張都臨,逃出孟州。在十字坡孫二娘將他扮為行者,讓他去二竜山投奔魯智深。
武鬆又在白虎山孫傢莊遇見了宋江,宋江是去投奔花榮的,二人結伴而行,在瑞竜鎮分手,宋江去往清風寨。清風寨有兩個知寨,正知寨劉高是個文官,他嫉恨副知寨花榮。宋江一到就被劉高捉住,說宋江私通清風山草寇,花榮也因此受牽連。清風山頭領燕順、王英等人聞訊後下山救了宋江、花榮,大傢决定去投奔晁蓋。快到梁山泊,石勇捎來宋江父親假托病故要他回傢的傢書,宋江趕回,被官府捉住,刺配江州。在江州,宋江得到戴宗和李逵的照。但因酒醉在潯陽樓墻壁上題了反詩,被江州知府蔡京的兒子蔡九判處死刑。正準備行刑時,梁山泊英雄前來劫走了宋江。事後,29位英雄在江州白竜廟聚會,浩浩蕩蕩返回梁山泊,宋江在山寨中坐了第二把交椅。
上山不久,宋江接來老父,李逵也回傢接母親上山,行至途中,遇一李逵打劫,捉住之後,纔知此人名叫李鬼,說他有90歲老母無人奉養,李逵送他10兩銀子,勸他改惡從善。後來李逵發覺上當,殺了李鬼,而李鬼的妻子卻溜掉了。回到傢中,母親已雙目失明,李逵哄母親說:我做了官,接娘去享福。背着母親上了路。一日,行至沂嶺,李逵為母取水,回來後發現母親被虎吃掉。李逵大怒,連殺了4 衹老虎,被獵戶迎進曹太公莊上。這時,逃來此處的李鬼妻子認出了李逵,曹太公等人正準備暗算李逵,幸虧梁山泊派來朱貴等人幫助,李逵纔脫險回了山寨。
前來投梁山泊的楊雄、石秀、時遷被祝傢莊酒店欺侮,雙方打了起來,時遷被捉。為救時遷,晁蓋、宋江發兵3 次攻打祝傢莊,蕩平了祝傢莊,附近與祝傢莊結盟的李傢莊、扈傢莊都投降了梁山泊。梁山泊威名遠揚,四處好漢紛紛投奔。
不久,李逵下山來到柴進莊上,正遇上柴進收到叔父寄來的信,說高俅叔伯兄弟高廉的妻舅殷天錫要奪占柴傢的花園。於是柴進同李逵火速趕往高唐州,見花園已被奪去,李逵大鬧高唐州,打死殷天錫。知府高廉點兵捉拿,柴進被擒,柴進叔父被抄傢。李逵逃回山寨報信,晁蓋令宋江率領22名頭領攻打高唐州,殺了高廉,救了柴進。
朝廷派太尉高俅前往剿捕,高俅令呼延灼攻打梁山泊。呼延灼被宋江軍隊打得大敗,逃往青州,又去為慕容知府攻打桃花山、二竜山、白虎山的起義軍效力。魯智深聚合三山人馬,往梁山泊求援。宋江率軍與三山義軍共同攻打青州,呼延灼投降,慕容知府被殺,三山頭領一起投奔了梁山泊。
此後,少華山史進被官府捉住,宋江又帶兵大鬧華山,殺了太守。沒過幾天,凌州曾頭市普傢五虎攔截投奔梁山泊的好漢,並惡言中傷梁山泊。晁蓋大怒,親點5000人馬攻打曾頭市。在戰鬥中,晁蓋被毒箭射中,回山寨身亡。宋江被推為山寨之主,改聚義廳為忠義堂。為報晁蓋遇難之仇,宋江記起了北京大名府玉麒麟盧俊義,知他武藝超群,棍棒天下無雙,想請他上山入夥,共報大仇。於是宋江派軍師吳用去京都,扮作算命先生給盧俊義算命,說盧俊義百日之內必有身首異處之災,將戶俊義騙至梁山泊,被張順擒拿上山。宋江勸盧俊義入夥,盧俊義不肯,兩個月後,宋江送盧俊義下了山。
盧俊義離傢後,管傢李固與盧妻勾搭成姦,當盧俊義回到傢時,他們竟設下埋伏,將盧俊義捆送到梁中書處,梁中書判了盧俊義死刑。在行刑那天,梁山泊好漢石秀劫法場,救出盧俊義,但因單槍匹馬,寡不敵衆,二人被擒。為救盧俊義和石秀,宋江發兵攻打北京。梁中書嚮太師蔡京告急,蔡京采納了關勝所獻圍魏救趙之墳,率領1500人馬直攻梁山泊。宋江聞訊,退後回山,以計俘獲關勝,擊潰了官軍。隨即宋江任命關勝為先鋒再次攻打北京城,戰鬥相持數月,直到次年元宵方攻破北京。梁中書從南門奪路而逃,盧俊義、石秀被救出。
不久,蔡京又派單廷桂、魏定國攻打梁山泊,皆被擊潰。宋江與盧俊義一道領兵攻打曾頭市,殺了曾傢五虎,回山祭奠晁蓋之靈。接着又乘勝攻破了東平、東昌二府,大軍凱旋而歸。此時,梁山泊大小頭領正好108 位,合了當年洪太尉所放走的魔王之數。衆人會聚忠義堂,宋江坐了第一把交椅,立起了“替天行道”的杏黃旗。
山寨興旺之後,宋江有了“望天王降詔早招安”的打算,武鬆、李逵、魯智深都堅决反對。到了年底,宋江要往東京去觀賞明年元宵的燈火,柴進、李逵陪宋江到了東京。很偶然宋江進了李師師的府邸,徽宗皇帝也在場,正當宋江要嚮徽宗討招安詔書的時候,李逵在外邊打人放火,城內頓時大亂。宋江三人逃出,李逵單獨行至荊門鎮投宿時,聽莊主劉太公說宋江搶了她女兒上山,李逵萬分憤怒,跑回梁山泊,砍倒了杏黃旗,要拿宋江問罪。後來經過對證,乃是牛頭山賊人冒名幹的壞事。李逵負刑請罪,去牛頭山殺了賊人,救回了劉太公的女兒。
梁山泊的壯大,震驚了朝野上下。徽宗派殿前太尉陳善保前往招安,李逵接過招安詔書,一把撕得粉碎。朝廷又派童貫攻打梁山泊。山寨十面埋伏,挫敗了童貫的兩次進攻。童貫逃回東京,高俅又調遣十節度兵力來攻梁山泊。宋江三敗高俅,並將他活捉上山,以禮相待,要高俅轉達渴望朝廷招安之意。高俅去後,宋江又派燕青去東京,燕青通過李師師求得徽宗下詔,沒過幾天,殿前太尉宿元景上山來宣讀詔書,宋江領着衆山好漢接受了招安,打着“順天”“護國”旗幟,到東京接受徽宗檢閱。
梁山泊義軍接受招安後,正遇遼兵侵犯,宋江受詔破遼。於是大軍北進,攻下檀州,奪回薊州,智取霸州,占領幽州,兵圍燕京,遼主請罪投降。宋江班師回國,遵照徽宗旨意,將所奪州縣仍退還給了遼邦。
回到京師,徽宗下詔,令宋江去平定淮西王慶,隨後又調去平定河北田虎和江南方臘。在平定方臘軍的過程中,義軍損失慘重,雖然最後擒獲了方臘,大功告成,但卻陣亡72條好漢。回軍途中,魯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坐化(和尚盤膝打坐安然而死),殘廢的武鬆不願回京,就在這裏出了傢。離開杭州後,林衝癱瘓,楊雄、時遷、楊志病死,燕青又悄然離去。到了蘇州,李俊、童威、童猛又離去。等到大軍回京駐紮陳橋驛時,衹剩下20餘名頭領。蔡京、童貫、高俅、楊戩4 大姦臣待宋江等封官之後,他們設計用水銀害了盧俊義,用毒藥摻入禦酒藥死了宋江和李逵。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在悲劇中結束。
【影視資料】
【中文劇名】:水滸傳(山東版)
【集數】:40
【年份】:1980
【格式】:RMVB
【語言】:普通話
【字幕】:中文
【導演】:陳敏 劉柳 劉子云
【演員】:
於守金——魯智深
祝延平——武鬆
董子武——李逵
鮑國安——宋江
彭蔭泰——晁蓋
電視劇《水滸傳》央視版 四十三集電視劇
電視連續劇《水滸傳》根據施耐庵創作,羅貫中命名的同名古典文學名著改編。
【人物排名】
水泊梁山天罡星三十六員:
天魁星呼保義宋江,天罡星玉麒麟盧俊義,
天機星智多星吳用,天閑星入雲竜公孫勝,
天勇星大刀關勝,天雄星豹子頭林衝,
天猛星霹靂火秦明,天威星雙鞭呼延灼,
天英星小李廣花榮,天貴星小旋風柴進,
天富星撲天雕李應,天滿星美髯公朱仝,
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天傷星行者武鬆,
天立星雙槍將董平,天捷星沒羽箭張清,
天暗星青面獸楊志,天佑星金槍手徐寧,
天空星急先鋒索超,天速星神行太保戴宗,
天異星赤發鬼劉唐,天殺星黑旋風李逵,
天微星九紋竜史進,天究星沒遮攔穆弘,
天退星插翅虎雷橫,天壽星混江竜李俊,
天劍星立地太歲阮小二,天竟星舡火兒張橫,
天罪星短命二郎阮小五,天損星浪裏白跳張順,
天敗星活閻羅阮小七,天牢星病關索楊雄,
天慧星拼命三郎石秀,天暴星兩頭蛇解珍,
天哭星雙尾蝎解寶,天巧星浪子燕青。
水泊梁山地煞星七十二員:
地魁星神機軍師朱武,地煞星鎮三山黃信,
地勇星病尉遲孫立,地傑星醜郡馬宣贊,
地雄星井木犴郝思文,地威星百勝將韓滔,
地英星天目將彭玘,地奇星聖水將單廷珪,
地猛星神火將魏定國,地文星聖手書生蕭讓,
地正星鐵面孔目裴宣,地闊星摩雲金翅歐鵬,
地闔星火眼狻猊鄭飛,地強星錦毛虎燕順,
地暗星錦豹子楊林,地軸星轟天雷凌振,
地會星神算子蔣敬,地佐星小溫侯呂方,
地佑星賽仁貴郭盛,地靈星神醫安道全,
地獸星紫髯伯皇甫端,地微星矮腳虎王英,
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地暴星喪門神鮑旭,
地然星混世魔王樊瑞,地猖星毛頭星孔明,
地狂星獨火星孔亮,地飛星八臂那吒項充,
地走星飛天大聖李袞,地巧星玉臂匠金大堅,
地明星鐵笛仙馬麟,地進星出洞蛟童威,
地退星翻江蜃童猛,地滿星玉幡竿孟康,
地遂星通臂猿侯健,地周星跳澗虎陳達,
地隱星白花蛇楊春,地異星白麵郎君鄭天壽,
地理星九尾龜陶宗旺,地俊星鐵扇子宋清,
地樂星鐵叫子樂和,地捷星花項虎龔旺,
地速星中箭虎丁得孫,地鎮星小遮攔穆春,
地嵇星操刀鬼曹正,地魔星雲裏金剛宋萬,
地妖星摸着天杜遷,地幽星病大蟲薛永,
地伏星金眼彪施恩,地僻星打虎將李忠,
地空星小霸王周通,地孤星金錢豹子湯隆,
地全星鬼臉兒杜興,地短星出林竜鄒淵,
地角星獨角竜鄒潤,地囚星旱地忽律朱貴,
地藏星笑面虎朱富,地平星鐵臂膊蔡福,
地損星一枝花蔡慶,地奴星催命判官李立,
地察星青眼虎李雲,地惡星沒面目焦挺,
地醜星石將軍石勇,地數星小尉遲孫新,
地陰星母大蟲顧大嫂,地刑星菜園子張青,
地壯星母夜叉孫二娘,地劣星活閃婆王定六,
地健星險道神鬱保四,地耗星白日鼠白勝,
地賊星鼓上蚤時遷,地狗星金毛犬段景住。
共108將。
宋代說書伎藝興盛,民間流傳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說書人采來作為創作話本的素材,南宋羅燁《醉翁談錄》記有小說篇目《青面獸》、《花和尚》和《武行者》,這當是說的楊志、魯智深、武鬆的故事,此外,《石頭孫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滸故事。這是有關《水滸傳》話本的最早記載。南宋末有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並序》,序裏說:“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並說在龔開之前有畫院待詔李嵩,曾畫過宋江等人像。但龔開的贊並未說故事內容。現在看到的最早寫水滸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遺事》(見《宣和遺事》),它或出於元人,或為宋人舊本而元時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認為它是說書藝人的底本。它所記水滸故事梗概,從楊志賣刀殺人起,經智取生辰綱、宋江殺惜、九天玄女授天書,直到受招安平方臘止,順序和現在的《水滸傳》基本一致。這時的水滸故事已由許多分散獨立的單篇,發展為係統連貫的整體。元代雜劇盛行,有大量的水滸戲出現,元雜劇和《大宋宣和遺事》所記水滸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義地點不同,雜劇說的是梁山泊,《遺事》說的是太行山;雜劇中已有“一百八個頭領”之語,《遺事》衹提到了36將的綽號姓名;《遺事》中寫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28,雜劇中李逵是第13頭領,燕青是第15頭領。凡此種種,可見在《水滸傳》成書以前,水滸故事在流傳中內容細節上頗有異同。這或者同在不同地區流傳也有關係。施耐庵正是把這些在不同地區流傳的故事,匯集起來,經過選擇、加工、再創作,纔寫成這部優秀的古典名著《水滸傳》。《水滸傳》的故事最初起源於北宋宣和年間,從南宋開始就成為了民間口頭文學的主要題材。目前流傳下來的根據說書人編成的話本中就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元朝初年,出現了話本《大宋宣和遺事》,描述了晁蓋、吳加亮(吳用)等36人的故事,初步具有了《水滸傳》的故事梗概。元朝,元雜劇中還出現了一些水滸故事劇本。
【小說版本】
簡本
簡本包括了受招安,徵遼,徵田虎、王慶,打方臘以及宋江被毒死的全部情節。之所以稱為簡本,主要是文字比較簡單,細節描寫少。已發現的簡本有:一百十五回本、一百十回本、一百二十四回本
繁本
繁本寫得比較細緻,也是流傳最廣的。但主要改寫增添的部分都是在招安之後的情節。
一百回本
在宋江受招安後,又有“徵遼”,徵方臘等情節。
一百二十回本
明萬歷末楊定在一百回本的基礎上又插入了徵田虎、王慶等情節,合成一百二十回本。
七十回本
清朝金聖嘆進行刪改,腰斬一百回本招安以及之後的事,以原書第七十一回盧俊義的夢作為結尾,再將第一回作為楔子,此為七十回本。
一般認為衹有百回本可能是《水滸》故事成型定書的最早本子,也最接近傳說故事的版本。現知和現存《水滸傳》較早刻本都係明刊本。正德、嘉靖間人李開先《詞謔》記有20册本的《水滸傳》,有的研究者認為“二十册”即“二十捲”。一般認為,嘉靖時郭勳刊刻的武定板《水滸傳》比較接近於原本,但郭勳原刊本已無存,有的研究者認為今殘存 5回的嘉靖刊本《忠義水滸傳》即郭本,並且由此認為郭本是20捲本。明嘉靖年間高儒《百川書志》所錄《忠義水滸傳》為100捲,今天所能見的比較早而又比較完整的100回本是天都外臣序本,序文撰於萬歷己醜(1589年)。天都外臣序本從郭本出,不過分捲不同,郭本是20100回,天都外臣序本是100捲,100回。這個本子於排座次之後緊接受招安、徵遼、平方臘,而無平田虎、王慶故事。萬歷年間又出現了楊定見的120回本,主要是根據100回本,又插增平田虎、平王慶的故事(文字和繁本不同,或是吸收簡本而加以潤色)。明末金聖嘆(見金人瑞)刪去了排座次以後的部分,添了個盧俊義的噩夢作為結尾,夢中一百單八人全部被殺。又把原來的第一回改為楔子,作成70回本。這個本子,入清以來最為流行。今存較早的簡本有明刊《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慶忠義水滸全傳》和明刊《忠義水滸志傳評林》,惟都為殘本。清刊本10捲 115回《忠義水滸傳》是今存比較齊全的簡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陸續整理出版過70回本及120回本、100回本等繁本,並影印過100回本,及排印過幾種繁本。還影印過簡本《水滸志傳評林》。
譯本
英文版通常將《水滸傳》翻譯成Water Margin或Outlaws of the Marsh。衆多譯本中,最早的當屬賽珍珠女士在1920年代中後期翻譯的All Men Are Brothers(四海之內皆兄弟)。書名出自《論語》“四海之內,皆兄弟也”。1933年出版,是《水滸傳》的第一個英文全譯本,當時在美國頗為暢銷。迄今為止《水滸傳》被認為比較好的英文版本,應該是中國籍的美國猶太裔學者沙博理先生(Sidney Shapiro)在文革期間受命譯的一百回版的"Outlaws of the Marsh"(水泊好漢)。其譯本,被認為更忠實於原著,且很貼切地反應了原文的神韻,符合翻譯的“信,達,雅”的原則。法語版則將其直譯為Au bord de l'eau。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搞笑的翻譯,居然是《一百零五個男人和三個女人在山上的故事》,智取生辰綱則節譯為《強盜設置的圈套》。日文版的《水滸傳》的版本非常之多,甚至被改編和演繹成了許多漫畫,電影,電視作品。
【思想內容】
《水滸傳》以它傑出的藝術描寫手段,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和失敗過程的一些本質方面。《水滸傳》的社會意義首先在於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及統治階級的罪惡,說明造成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作品開頭寫了一個一嚮被人厭棄的破落戶子弟高俅,靠踢球被端王看中,後來這位端王作了皇帝(徽宗),高俅一直被提拔到殿帥府太尉,而這位皇帝也不過是個專會串瓦走捨的浮浪紈絝兒。他的親信大臣還有蔡京、童貫和楊戩等,他們構成了一個最高統治集團,蔡、高等人以他們的親屬門客為黨羽心腹,如梁世傑、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賀太守之流,在他們的下面,則是一些貪官污吏、土豪惡霸,從上到下,狼狽為姦,殘害忠良,欺壓良善,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形成了一個統治網。《水滸傳》在揭露這些貪官污吏、土豪惡霸如何欺壓人民的罪行時,首先敘述了高俅迫害王進的故事,因為王進的父親早年比武時,一棒打翻了高俅,高俅任殿帥府太尉後,到任的第一天就公報私仇,無端責罰王進,害得王進連夜奉母逃走。作者還寫了高俅為了讓兒子霸占林衝的妻子,千方百計謀害林衝。高俅作為那個統治集團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身上體現了兇殘、陰險的權臣特點,也體現了封建統治階級的醜惡和腐朽的本質。此外,《水滸傳》中還寫了地主惡霸的種種作惡行為,如鄭屠霸占金翠蓮,西門慶害死武大郎,毛太公勾結官府構陷獵戶解珍、解寶。
【藝術成就】
《水滸傳》在藝術上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寫出復雜的性格內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環境的依據,同時隨生活環境的變化而發展。人物形象帶有理想色彩,同時又深深地紮根於生活的土壤之中。《水滸傳》不單以情節的生動緊張取勝,還有較豐富真實的細節描寫。小說在民間口語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通俗、簡練、生動、富於表現力的文學語言。與內容相適應,前70回連環套式的藝術結構也獨具特色。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對於這些英雄人物,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熱情的謳歌,歌頌了這些人物的反抗精神、正義行動,也歌頌了他們超群的武藝和高尚的品格。一些出身下層的英雄人物,如李逵、三阮、武鬆、石秀等,對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感受最深,因此當他們一旦造反後,他們的反抗性也最強,什麽統治階級的法度條例,對他們毫無約束,像李逵連皇帝也不放在眼裏。他們為了起義的正義事業,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作者對這些英雄人物的贊揚,完全是出自內心的熱愛。作品歌頌這樣一批被統治階級視為所謂“殺人放火”的強盜、朝廷的叛逆,一些所謂“不赦”的罪人,把他們寫得如此光輝動人,可敬可愛,這顯示了作者的膽識和正義感情。與此相反,作者對於統治階級的人物,則將他們寫得醜惡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啓發人們去愛什麽人,恨什麽人。金聖嘆評論《水滸傳》“無美不歸緑林,無惡不歸朝廷。”不管金聖嘆主觀動機如何,這句話卻確實說明了施耐庵的思想傾嚮和《水滸傳》的深刻社會意義。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的農民起義,中國的農民富有武裝鬥爭的傳統和經驗,但用文學形式來歌頌農民戰爭,並且真實生動地作全面的藝術再現的,衹有《水滸傳》。《水滸傳》在記敘歌頌起義軍的武裝鬥爭時,還比較重視戰爭經驗的總結,起義軍戰勝敵人,不僅憑勇敢,還靠智慧。《水滸傳》中這方面的事例很多,“三打祝傢莊”是一個較為突出的例子,毛澤東曾經贊揚“三打祝傢莊”是合乎辯證法的最好的事例。梁山起義軍在這次戰役中能夠重視調查研究,對敵分化瓦解,並采取打入內部裏應外合的辦法,終於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水滸傳》中有關戰爭的描寫,可與《三國志演義》相媲美。清代劉鑾的《五石瓠》裏說:明末農民起義軍的張獻忠“日使人說《三國》、《水滸》諸書,凡埋伏攻襲皆效之”。
《水滸傳》中所描寫的起義軍的政治主張,雖然說得不十分明確,卻可以看到他們有着“八方共域,異姓一傢”,不管什麽出身“都一般兒哥弟稱呼,不分貴賤”的理想。聯繫到他們“殺富濟貧”的行動,表現了人民反對封建經濟的貧富懸殊和政治上的等級貴賤之分,反對封建社會的階級剝削和政治壓迫,這是對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思想的宣戰,反映了廣大受壓迫人民的願望。
《水滸傳》中用以組織群衆和團结群衆的思想基礎是“忠義”。這裏所說的義,它在某種程度上註入了被壓迫階級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觀念,這一點,有些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是有所覺察的。明人郎瑛就說過:“逆料當時非禮之禮,非義之義,江必有之。”這實際上是說《水滸傳》所說的義不完全同於歷來統治階級所說的義。在中國封建社會裏,下層人民也常講義,他們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免受暴力的欺凌,自然産生一種團结禦侮的願望,這種願望,在為生活所迫、流落他鄉異地的一些遊民身上,反映得尤為強烈,他們最講朋友之間的義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進而至於“濟睏扶危”、“殺富濟貧”,都是“義”的表現。因此,《水滸傳》中所寫的義,在特定的環境中,具有反封建反壓迫的性質,而不同於儒傢的綱常倫理中的“義”。但是“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所以《水滸傳》裏的“義”,還不能取代舊的倫常觀念的地位和作用。《水滸傳》裏的“忠”,有忠於梁山事業的內容,但它又有忠君思想,在許多場合裏,“忠孝”這種封建倫理大節被放在首位,而把“義”置於次要地位,這就是江湖義氣沒有突破封建道德的表現,梁山泊一些鬥爭性最強、革命最堅决的人物,最終也不免在講義氣的情況下跟着宋江接受招安,義氣服從了忠君,就是《水滸傳》所寫的“義”本身存在嚴重缺陷的證明。
《水滸傳》作者歌頌梁山義軍,卻又反對方臘起義,實際說明他同情、歌頌的是一種不徹底的農民起義,也就是不去推翻封建王朝的起義,不“僭號稱王”的起義。所以,《水滸傳》中出現了“替天行道”的口號。“替天行道”固然有其反抗的意義,但是由於遵奉天命,這就不能突破君主觀念,因為在封建社會裏,正是統治階級藉天命來欺騙人民,所謂“奉天承運”,“天命所歸”,歷來帝王正是藉天命來統治萬民的。《水滸傳》中“替天行道”的意義,說的是朝廷無道時,由這些好漢來“替天行道”,而朝廷昏暗的原因,則是“賊臣蒙蔽了聖聰”,因而他們造反便是衹反貪官,不反皇帝,所以最終又不得不歸服天子腳下,而“替天行道”的大旗,也終於換成“順天”、“保國”了。這也是《水滸》英雄們最終走上悲劇結局的原因之一。
在《水滸傳》的描寫中,可以看出作為梁山泊領袖的宋江,他的思想和行動,關係着整個梁山事業的興衰和存亡。宋江出身於小地主家庭,“自幼曾攻經史”,養成 “忠孝”觀念,後來在縣裏作了押司,“刀筆精通,吏道純熟”,對於衙門裏公事和官府的應酬,十分熟悉。他雖為官府中人,卻又喜歡結交江湖上好漢,對下層人民也富有同情心,“濟人貧苦,□人之急,扶人之睏”,在江湖上享有“及時雨”的美名。這樣的一種特殊經歷,形成了他思想性格的兩面性,一方面他要作個忠臣孝子;另一方面,在同江湖人士的接觸中,使他較多地瞭解下層人民的苦難和願望,又成為仗義扶危、同情勞動人民對官府的反抗行為的人物。總之,宋江在上梁山之前,他對人民的造反,衹是抱着同情態度,或在某種情況下在行動上作一點有限的支持。從他思想上說,他是不願投身到造反行列裏去,他後來上梁山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他是一個廣有謀略的人物,决不甘心長久屈居下僚,他原本希望靠着他的才能將來能夠“為國立功”,作出一番事業來。“博得個封妻蔭子”,以圖日後 “名垂青史”。而當時朝政黑暗,□臣當道,一些才能之士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恰在這時宋江又犯了殺人罪,流配到江州,又因醉後題了反詩,被江州知府拿住,問成死罪,靠了梁山好漢的搭救,纔得保全性命,衹有這時,宋江纔上了梁山。
宋江有組織才能,善於團结人,再加上他在江湖上的聲譽,前後有大批好漢隨他上山,壯大了山寨力量,給山寨事業帶來了一番興旺發達的氣象。梁山起義軍在他的領導和指揮之下,接連打了許多勝仗,給予一些貪官污吏以嚴重的打擊和懲罰,並且震動了朝廷,這些勝利都是和宋江的功勞分不開的。但由於他忠孝觀念根深柢固,雖造了反而這種觀念並未改變,這就伏下了他日後接受招安的契機。他上了梁山後口口聲聲說皇帝是“至聖至明”,衹是“□臣當道,讒佞專權。”他反復申言:“小可宋江怎敢背負朝廷”,“衹被濫官污吏逼得如此”。因此他是“權藉水泊棲身”,“專等朝廷招安”。他在與官軍對陣中,總是想到如何為日後的招安預留地步。這樣,梁山起義軍的力量越強大,梁山的事業越興旺,也就越為宋江的受招安積纍資本。他終於在兩贏童貫、三敗高俅,打得朝廷軍隊大敗虧輸之後,光榮體面地受了招安,而把梁山起義事業斷送。宋江投降之後,又奉朝廷之命去鎮壓方臘起義軍,正如魯迅說的:“替國傢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這是對《水滸》的最尖銳的批評,也揭示了作者思想的嚴重局限。
火燒草料場——選自明代崇禎袁無涯刻本《水滸全傳》插圖
《水滸傳》全書可分前後兩大部分,前半寫各路英雄紛紛上梁山大聚義,打官軍,受招安。後半有五個部分組成,即徵遼、平田虎、平王慶、平方臘及結局。其中田虎、王慶兩部分是後來加的,今所見較早的百回本,徵遼之後緊接平方臘。但有的研究者認為,徵遼也可能是插增的,因為第一,徵遼的事不同於受招安和平方臘,歷史上無跡可尋。其次,和平田虎、王慶一樣,徵遼中梁山一百單八人無一死亡。這個看法尚有爭論。從思想內容來說,《水滸傳》前半是寫人民反官府,是反映階級矛盾的,後半則是寫忠臣反□臣,是反映統治階級內部的忠□矛盾。作者寫了宋江的受招安,固然是表現出嚴重的思想局限,但也反映了民族愛國思想,魯迅說:“其中招安之說,乃是宋末到元初的思想,因為當時社會擾亂,官兵壓製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離而為盜……但一到外寇進來,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時候,人民因為仇視外族,便想用較勝於官兵的盜來抵抗他。”這話是有根據的,水滸故事流傳的時間正是民族矛盾尖銳的時代,《水滸傳》的後半部分寫宋江等人受招安,和這一背景不無關係。而徵遼部分的出現,則是這一思想的繼續和發展。至於忠臣反□臣,也是和這一思想有關的。在小說結尾寫“史官有唐律二首哀輓” 宋江等梁山人物,其中說:“不須出處求真跡,卻喜忠良作話頭。”《水滸傳》的作者是把宋江作為忠臣來描寫的。第85回遼國歐陽侍郎招降宋江,吳用嚮宋江獻策:要富貴,投降遼國;要忠義,報效宋朝。宋江說:“吾輩當盡忠報國,死而後已。”這裏的“盡忠報國”實際上就是具體歷史條件下的民族立場。宋江投降之後,“水滸”英雄始終受賊臣排擠、打擊和陷害,最後宋江被等賊臣害死。這樣的悲劇結局,對於揭露統治者的罪惡,和作者對受招安者的鑒戒來說,也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總之,《水滸傳》通過藝術形象表現的“官逼民反”的現象,深刻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本質,它所表現的梁山泊英雄轟轟烈烈的大起義,有力地衝擊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在文學史上是罕見的。它描寫的梁山義軍受招安後儘管講忠義,打外敵,平內亂,還是不見容於當權執政者,還是落得悲慘的結局,也深刻地傳達了一種歷史教訓。
《水滸傳》的藝術特色
《水滸傳》作者以其高度的藝術表現力,生動豐富的文學語言,敘述了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塑造了衆多可愛的個性鮮明的英雄形象。
《水滸傳》繼承與發展了中國古代小說與講史話本的傳統特色。故事極富傳奇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伏跌宕,變化莫測。每一故事的高潮,都緊扣讀者的心弦。如“拳打鎮關西”、“智取生辰綱”、“宋江殺惜”、“武鬆打虎”、“血濺鴛鴦樓”、“江州劫法場”、“三打祝傢莊”等等,數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但《水滸傳》並不是單純為了追求故事情節的離奇而迎合群衆的,而是緊緊圍繞着“官逼民反”這一思想,把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融合在一起。武鬆、林衝、盧俊義三人都武藝高強,是梁山第一等好漢,三人都受過官府的陷害,被充過軍,而武鬆和林衝、盧俊義的表現卻大不相同。林衝、盧俊義在充軍的路上受差人任意擺布,忍氣吞聲,有時還嚮差人乞憐哀告。兩人又都是受騙被捆在樹上低頭受死。武鬆則相反,第一次充軍孟州,一路上反而是兩個差人服侍他。二次充軍恩州,押解他的兩個差人被人收買,再加蔣門神的兩個徒弟,合謀在半路上害死他,四個帶刀的兇手,對付他一個帶枷的犯人,反被他輕而易舉地給收拾了。他還不解恨,一口氣奔回孟州,殺了張都監、張團練和蔣門神等,纔算出了一口惡氣。林衝、盧俊義不是武藝不精,原因在於,他們一個是北京首富,一個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各有傢室,不幸遭受冤枉,衹希望服刑期滿,重振傢聲。兩人又是懂法度的人,又存有幻想,在公人面前是懷怒未發,忍一口氣。而武鬆,無傢室之纍,久走江湖,養成強悍的性格,無所顧忌,也就無所畏懼,加上他受欺被誣,不斷被人暗算,所以報復心強,手段也狠。林衝、盧俊義和武鬆,表現截然不同,但他們二人也有些不同,林衝的反抗性還較盧俊義為強。
又如魯智深、武鬆、李逵三人,他們都是性情剛直,好打不平,不畏強暴,不避危難;但他們又各有其特點,魯智深是軍官出身,閱歷較深,富有正義感,痛惡社會的不平,他雖然性格急躁,行動莽撞,但在鬥爭中有時又很細心機智。拳打鎮關西,沒想到三拳把他打死了,他立刻想到要為此吃官司坐牢,自己單身一人無人送飯,於是假裝氣忿,“指着鄭屠屍道:‘你詐死,灑傢和你慢慢理會。’一頭駡,一頭大踏步去了。”這樣便脫身而去了。在大相國寺菜園子裏,幾個潑皮要算計他,故意跪在糞窖邊不起來,引起他的疑心,走到跟前沒等潑皮上身,一腳一個把兩個為頭的踢到糞坑裏去了。這些都說明他是個粗中有細的人。武鬆性情剛強,好打那些不明道理的人,死也不怕。在行動上有時表現得粗魯蠻橫,象是有意的尋釁生事,如快活林對蔣門神;有時是裝出假象迷惑與麻痹對手,如十字坡對孫二娘。他為了替兄報仇,考慮得極為周密,從調查情況入手,到殺嫂逼取口供,殺西門慶,自首縣衙,一步步按着他的安排都作到了。這又說明他很有心計。而李逵則和兩人大不相同,憨直、剛強、粗心、大膽,極忠於梁山事業,反抗性最強,打起仗來,赤膊上陣,勇猛無比。他是個真正的粗人,一味蠻幹,不計後果,又有幾分天真,好管閑事,又常常惹出事端,在江州因奪魚和張順撕打,被張順騙到水裏,淹得他兩眼發白;去薊州搬取公孫勝,路上偷吃酒肉,受到戴宗的懲治;斧劈羅真人,被真人罰到薊州大牢裏受苦;打死殷天錫,連累柴進坐牢,差點送了性命。作者對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把握得十分準確和細緻。《水滸傳》對這些英雄人物個性特點的描繪,真正作到毫發不失,這就更加強了這些形象的動人力量。
《水滸傳》的語言是以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提煉而創造的文學語言。其語言特色是明快、洗煉、準確、生動。無論是作者的描述語言,還是作品人物的語言,許多地方都惟妙惟肖,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寫景、狀物、敘事、表情,極為靈動傳神。《水滸傳》敘事,善於白描,簡潔明快,沒有滯拙的敘事和冗長繁瑣的景物描寫。偶有寫景文字,又極精彩。如武鬆不聽酒傢勸告,乘着酒興單身上山,看了廟門上的告示,纔知真的有虎,他稍為猶豫了一下,還是硬着頭皮上了崗子。這裏作者衹用了兩句話襯托此時的氣氛和心情:“回頭看那日色時,漸漸地墜下去了”,武鬆“踉踉蹌蹌直奔過亂樹林來”,既寫出了老虎活動的時間,又寫出了老虎出沒的環境。兩句話就把一種恐怖悲涼的氣氛和心情和盤托出,讓人感到此時此地不知什麽時候會突然跳出一隻活老虎來。《水滸傳》的敘事,要言不煩,恰到好處,而又繪聲繪色,鮮明生動。“武鬆打虎”是歷來傳誦的好文章,寫得極為傳神,寫人虎相搏,寫老虎一撲、一掀、一剪三般拿人的本事,和聲震山崗的吼聲,一隻活生生的真老虎就躍然紙上。幾經搏鬥,老虎威風漸減,最後如何被武鬆按住,如何掙紮,如何被武鬆打死,寫得活靈活現,十分逼真。通過這些描寫也就更好地突出了武鬆的英雄形象。
《水滸傳》人物語言的性格化,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通過人物的語言不僅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點,而且對其出身、地位以及所受文化教養而形成的思想習慣有時也能準確地表現出來,所謂“人有其性情。……人有其聲口。”如李逵第一次見宋江,就問戴宗:“哥哥,這黑漢子是誰?”戴宗責備他粗魯,他不服,等戴宗嚮他介紹了情況,他還說:“莫不是山東及時雨黑宋江!”他心裏怎麽想,口裏就怎麽說,他是個粗人,見人不懂得什麽客套和應酬之事,不受禮節的約束,他剛上梁山便大發狂言:“便造反怕怎地,晁蓋哥哥便作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作小宋皇帝……殺去東京,奪了鳥位。”象大宋皇帝、小宋皇帝等話,衹有李逵纔說得出,是極富個性化的語言。其他如阮小七的心直性急,吳用的足智多謀,宋江的謙虛下人,通過他們的對話,無不令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魯迅曾經指出:“《水滸》和《紅樓夢》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讀者由說話看出人來的。”
【業內評價】
金聖嘆將《水滸傳》與《離騷》、《莊子》、《史記》、《杜詩》、《西廂記》合稱為“六才子書”。馮夢竜將《水滸傳》與《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定為“四大奇書”。與《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共列“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到了20世紀,文學評論傢除了評論《水滸傳》的文學成就,亦開始對《水滸傳》所反映的社會狀況和價值觀産生興趣。1930年代初,魯迅在《三閑集·流氓的變遷》中曾這樣評論《水滸傳》:“‘俠’字漸消,強盜起了,但也是俠之流,他們的旗幟是‘替天行道’。他們所反對的是姦臣,不是天子,他們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將相。李逵劫法場時,掄起板斧來排頭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滸》,說得很分明:因為不反對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受招安,替國傢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終於是奴才。”
對於《水滸傳》的思想傾嚮歷來有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認為《水滸傳》表現的是忠義的思想。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明代的李贄。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這是一部寫給強盜看的書,是教人做強盜的書。主要是明朝的左懋第提出的,他認為《水滸傳》教壞了百姓,強盜學宋江。並且認為如果不禁毀《水滸傳》,對於世風的影響是不堪設想的。當時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議,將《水滸傳》在全國各地收繳。另外一個持這種觀點的人是金聖嘆。這也是他把七十回以後砍掉的原因之一。此外,清朝的俞萬春也支持這種觀點,並親自撰寫《蕩寇志》,承接金聖嘆一書第七十回後,從七十一回寫起,杜撰出一大篇宋江等如何“被張叔夜擒拿正法”的故事。
19世紀50年代,當時所持的看法是認為《水滸傳》是描寫歌頌農民起義的。這種看法是當時各種教科書,文學史和小說史所持的一個主流的看法。
【人物數量】
據統計,水滸傳全書描寫的人物,有名有姓的有577位(包括主要人物108位),有名無姓的有8位,有姓無名的有99位,書中提到但沒有出場的有102位,共計787位。
【內容梗概】
宋哲宗時,東京有一個浪蕩子弟名叫高俅,他踢得一腳好球,被哲宗弟弟端王看中,成了端王的親信。後來端王當了皇帝,這就是徽宗,不到半年,就把高俅提升為殿帥府太尉。高俅上任的第一天,就整治因病未到的教頭王進,逼得王進帶着母親逃離東京。王進來到華陰史傢村,被史進收留,拜為師父。後因高俅追捕得緊,王進衹好告別史進投奔延安府。王進去後,史進與少華山的頭領結交為友,華陰知縣知道此事後,誣陷史進私通草寇,史進燒了史傢莊。
史進衹得離開華陰,去尋王進。途經渭州,結識了渭州經略府提轄魯達,二人來到酒樓飲酒。飲酒正酣,忽然隔壁傳來啼哭聲。魯達頓生性魯莽而又素好行俠仗義,叫酒保將啼哭之人帶來。金氏父女被帶到,女兒哭着說:因到渭州投親無着,狀元橋肉鋪的鄭屠乘人之危,要強娶小女為妾,今被趕出,那鄭屠反要我父女給他銀錢。魯達聽後大怒,决心懲治鄭屠。次日早上,魯達送走金氏父女,來到狀元橋肉鋪,先叫鄭屠親自操刀切肉,戲弄這惡棍一番之後,三拳結果了他的性命。隨即離了渭州。半月後由趙員外出面,把魯達送往五臺山當了和尚,法名智深。
後魯智深離了五臺山,在東京大相國寺管理菜園。一日,魯智深在菜園習武,當衆連根拔起垂楊樹,被陪同夫人到嶽廟進香的林衝瞧見,兩人一見如故,結拜為兄弟。正在高興之際,丫環來報,說有人調戲夫人。林衝趕往嶽廟,見是高太尉的幹兒子高衙內,衹好忍氣將他放了,告別魯智深回傢。
高衙內見林衝妻子美麗,一心要謀占林衝妻子。爪牙富安嚮高俅獻計,騙林衝帶寶刀入白虎堂,林衝被捉,以行刺罪發配滄州。高俅又派人買通公人,要他們在野豬林殺死林衝。幸有魯智深暗中保護,林衝纔得以幸免。到了滄州,高俅又派爪牙火燒草料場,欲置林衝於死地。忍無可忍的林衝,殺死了爪牙,要夜投奔梁山泊。
山寨首領王倫嫉妒林衝,要他下山打劫。林衝下山等了三天,纔見有一人經地。此人乃青面獸楊志,林衝同他拼殺多時,未見勝負。王倫勸住二人,邀楊志上山。林衝入夥坐了第四把交椅,楊志不願入夥,下山去了東京。 楊志在東京投靠無門,衹好賣祖傳寶刀,湊一點盤纏。潑皮牛二無理取鬧,欲奪寶刀,被楊志殺死。楊志充軍大名府留守司。留守蔡京女婿梁中書看中了楊志的武藝,要楊志護送價值10萬貫錢的生辰岡到東京為蔡京祝壽。此事被赤發鬼劉唐打聽到後,勸晁蓋劫下這批不義之財,晁蓋請智多星吳用想辦法。吳用請來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7人,决定在黃泥崗劫取這批生辰綱。
楊志一行人來到黃泥崗,晁蓋等扮作販棗商人,趁楊志手下買酒喝的當口,投下了蒙汗藥,將他們藥昏,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醒來,發現生辰綱被劫,知道大禍臨頭,便去青州二竜山做了強盜。 梁中書告知蔡京生辰綱被劫,蔡京下令濟州府捉拿賊人。濟州府尹派何濤負責此案,經查知是晁蓋等人所為,何濤帶人到鄆城縣捉拿晁蓋。縣中押司宋江是晁蓋好友,聞訊後立即給晁蓋報信。晁蓋燒了自己的莊園。大敗何濤,率領衆人投奔梁山泊。
王倫存心刁難,不肯收留。林衝大怒,殺了王倫,推舉晁蓋為梁山泊首領。晁蓋在挫敗官軍,穩住梁山泊之後,派劉唐帶上書信、金銀去答謝宋江。宋江退了金銀,怍了書信。返回住處中途被閻婆攔住,將宋江強拉至傢中,欲將女兒許配給宋江,以答謝他多年接濟之恩。宋江不重女色,勉強在她傢中留宿一夜,誰知書信被閻婆惜發現,她一口咬定宋江暗通梁山泊,要報官。宋江苦苦哀求無效,一氣之下,殺了閻婆惜,逃回宋傢村。知縣差朱仝、雷橫捉拿宋江,他們卻有意將宋江放走,讓宋江躲進了柴進莊上。宋江在那遇見了逃難到此的武鬆,二人拜為兄弟。
武鬆病愈,告別宋江去尋找哥哥武大郎。武鬆路過景陽崗時打死了猛虎,被陽𠔌知縣任命為步兵都頭。一日,武鬆在陽𠔌縣城碰到了哥哥。武大郎非常高興,將武鬆引回傢中。嫂子潘金蓮見武鬆相貌魁梧,頓生邪念,存心勾引,遭武鬆申斥。
不久,武鬆為知縣押運財物去了東京。武鬆走後,潘金蓮同開生藥鋪的本地一霸西門慶勾搭成姦,用藥毒死了武大郎。武鬆回縣得知此事,嚮知縣告狀不準,盛怒之下,去酒樓殺了西門慶,又殺了潘金蓮,被判罪發配孟州。孟州小管營施恩厚待武鬆,求武鬆幫助奪回被蔣門神搶占去的快活林的店鋪。武鬆酒醉後痛打蔣門神,奪回了快活林。這蔣門神通過張團練買通張都臨,誣陷武鬆偷盜寶物,判武鬆充軍。武鬆被押上路,在飛雲浦折斷枷鎖,殺死了想害他的4 個公人,折回孟州城,殺死了正在設宴慶賀除掉武鬆的蔣門神、張團練和張都臨,逃出孟州。在十字坡孫二娘將他扮為行者,讓他去二竜山投奔魯智深。
武鬆又在白虎山孫傢莊遇見了宋江,宋江是去投奔花榮的,二人結伴而行,在瑞竜鎮分手,宋江去往清風寨。清風寨有兩個知寨,正知寨劉高是個文官,他嫉恨副知寨花榮。宋江一到就被劉高捉住,說宋江私通清風山草寇,花榮也因此受牽連。清風山頭領燕順、王英等人聞訊後下山救了宋江、花榮,大傢决定去投奔晁蓋。快到梁山泊,石勇捎來宋江父親假托病故要他回傢的傢書,宋江趕回,被官府捉住,刺配江州。在江州,宋江得到戴宗和李逵的照。但因酒醉在潯陽樓墻壁上題了反詩,被江州知府蔡京的兒子蔡九判處死刑。正準備行刑時,梁山泊英雄前來劫走了宋江。事後,29位英雄在江州白竜廟聚會,浩浩蕩蕩返回梁山泊,宋江在山寨中坐了第二把交椅。
上山不久,宋江接來老父,李逵也回傢接母親上山,行至途中,遇一李逵打劫,捉住之後,纔知此人名叫李鬼,說他有90歲老母無人奉養,李逵送他10兩銀子,勸他改惡從善。後來李逵發覺上當,殺了李鬼,而李鬼的妻子卻溜掉了。回到傢中,母親已雙目失明,李逵哄母親說:我做了官,接娘去享福。背着母親上了路。一日,行至沂嶺,李逵為母取水,回來後發現母親被虎吃掉。李逵大怒,連殺了4 衹老虎,被獵戶迎進曹太公莊上。這時,逃來此處的李鬼妻子認出了李逵,曹太公等人正準備暗算李逵,幸虧梁山泊派來朱貴等人幫助,李逵纔脫險回了山寨。
前來投梁山泊的楊雄、石秀、時遷被祝傢莊酒店欺侮,雙方打了起來,時遷被捉。為救時遷,晁蓋、宋江發兵3 次攻打祝傢莊,蕩平了祝傢莊,附近與祝傢莊結盟的李傢莊、扈傢莊都投降了梁山泊。梁山泊威名遠揚,四處好漢紛紛投奔。
不久,李逵下山來到柴進莊上,正遇上柴進收到叔父寄來的信,說高俅叔伯兄弟高廉的妻舅殷天錫要奪占柴傢的花園。於是柴進同李逵火速趕往高唐州,見花園已被奪去,李逵大鬧高唐州,打死殷天錫。知府高廉點兵捉拿,柴進被擒,柴進叔父被抄傢。李逵逃回山寨報信,晁蓋令宋江率領22名頭領攻打高唐州,殺了高廉,救了柴進。
朝廷派太尉高俅前往剿捕,高俅令呼延灼攻打梁山泊。呼延灼被宋江軍隊打得大敗,逃往青州,又去為慕容知府攻打桃花山、二竜山、白虎山的起義軍效力。魯智深聚合三山人馬,往梁山泊求援。宋江率軍與三山義軍共同攻打青州,呼延灼投降,慕容知府被殺,三山頭領一起投奔了梁山泊。
此後,少華山史進被官府捉住,宋江又帶兵大鬧華山,殺了太守。沒過幾天,凌州曾頭市普傢五虎攔截投奔梁山泊的好漢,並惡言中傷梁山泊。晁蓋大怒,親點5000人馬攻打曾頭市。在戰鬥中,晁蓋被毒箭射中,回山寨身亡。宋江被推為山寨之主,改聚義廳為忠義堂。為報晁蓋遇難之仇,宋江記起了北京大名府玉麒麟盧俊義,知他武藝超群,棍棒天下無雙,想請他上山入夥,共報大仇。於是宋江派軍師吳用去京都,扮作算命先生給盧俊義算命,說盧俊義百日之內必有身首異處之災,將戶俊義騙至梁山泊,被張順擒拿上山。宋江勸盧俊義入夥,盧俊義不肯,兩個月後,宋江送盧俊義下了山。
盧俊義離傢後,管傢李固與盧妻勾搭成姦,當盧俊義回到傢時,他們竟設下埋伏,將盧俊義捆送到梁中書處,梁中書判了盧俊義死刑。在行刑那天,梁山泊好漢石秀劫法場,救出盧俊義,但因單槍匹馬,寡不敵衆,二人被擒。為救盧俊義和石秀,宋江發兵攻打北京。梁中書嚮太師蔡京告急,蔡京采納了關勝所獻圍魏救趙之墳,率領1500人馬直攻梁山泊。宋江聞訊,退後回山,以計俘獲關勝,擊潰了官軍。隨即宋江任命關勝為先鋒再次攻打北京城,戰鬥相持數月,直到次年元宵方攻破北京。梁中書從南門奪路而逃,盧俊義、石秀被救出。
不久,蔡京又派單廷桂、魏定國攻打梁山泊,皆被擊潰。宋江與盧俊義一道領兵攻打曾頭市,殺了曾傢五虎,回山祭奠晁蓋之靈。接着又乘勝攻破了東平、東昌二府,大軍凱旋而歸。此時,梁山泊大小頭領正好108 位,合了當年洪太尉所放走的魔王之數。衆人會聚忠義堂,宋江坐了第一把交椅,立起了“替天行道”的杏黃旗。
山寨興旺之後,宋江有了“望天王降詔早招安”的打算,武鬆、李逵、魯智深都堅决反對。到了年底,宋江要往東京去觀賞明年元宵的燈火,柴進、李逵陪宋江到了東京。很偶然宋江進了李師師的府邸,徽宗皇帝也在場,正當宋江要嚮徽宗討招安詔書的時候,李逵在外邊打人放火,城內頓時大亂。宋江三人逃出,李逵單獨行至荊門鎮投宿時,聽莊主劉太公說宋江搶了她女兒上山,李逵萬分憤怒,跑回梁山泊,砍倒了杏黃旗,要拿宋江問罪。後來經過對證,乃是牛頭山賊人冒名幹的壞事。李逵負刑請罪,去牛頭山殺了賊人,救回了劉太公的女兒。
梁山泊的壯大,震驚了朝野上下。徽宗派殿前太尉陳善保前往招安,李逵接過招安詔書,一把撕得粉碎。朝廷又派童貫攻打梁山泊。山寨十面埋伏,挫敗了童貫的兩次進攻。童貫逃回東京,高俅又調遣十節度兵力來攻梁山泊。宋江三敗高俅,並將他活捉上山,以禮相待,要高俅轉達渴望朝廷招安之意。高俅去後,宋江又派燕青去東京,燕青通過李師師求得徽宗下詔,沒過幾天,殿前太尉宿元景上山來宣讀詔書,宋江領着衆山好漢接受了招安,打着“順天”“護國”旗幟,到東京接受徽宗檢閱。
梁山泊義軍接受招安後,正遇遼兵侵犯,宋江受詔破遼。於是大軍北進,攻下檀州,奪回薊州,智取霸州,占領幽州,兵圍燕京,遼主請罪投降。宋江班師回國,遵照徽宗旨意,將所奪州縣仍退還給了遼邦。
回到京師,徽宗下詔,令宋江去平定淮西王慶,隨後又調去平定河北田虎和江南方臘。在平定方臘軍的過程中,義軍損失慘重,雖然最後擒獲了方臘,大功告成,但卻陣亡72條好漢。回軍途中,魯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坐化(和尚盤膝打坐安然而死),殘廢的武鬆不願回京,就在這裏出了傢。離開杭州後,林衝癱瘓,楊雄、時遷、楊志病死,燕青又悄然離去。到了蘇州,李俊、童威、童猛又離去。等到大軍回京駐紮陳橋驛時,衹剩下20餘名頭領。蔡京、童貫、高俅、楊戩4 大姦臣待宋江等封官之後,他們設計用水銀害了盧俊義,用毒藥摻入禦酒藥死了宋江和李逵。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在悲劇中結束。
【影視資料】
【中文劇名】:水滸傳(山東版)
【集數】:40
【年份】:1980
【格式】:RMVB
【語言】:普通話
【字幕】:中文
【導演】:陳敏 劉柳 劉子云
【演員】:
於守金——魯智深
祝延平——武鬆
董子武——李逵
鮑國安——宋江
彭蔭泰——晁蓋
電視劇《水滸傳》央視版 四十三集電視劇
電視連續劇《水滸傳》根據施耐庵創作,羅貫中命名的同名古典文學名著改編。
【人物排名】
水泊梁山天罡星三十六員:
天魁星呼保義宋江,天罡星玉麒麟盧俊義,
天機星智多星吳用,天閑星入雲竜公孫勝,
天勇星大刀關勝,天雄星豹子頭林衝,
天猛星霹靂火秦明,天威星雙鞭呼延灼,
天英星小李廣花榮,天貴星小旋風柴進,
天富星撲天雕李應,天滿星美髯公朱仝,
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天傷星行者武鬆,
天立星雙槍將董平,天捷星沒羽箭張清,
天暗星青面獸楊志,天佑星金槍手徐寧,
天空星急先鋒索超,天速星神行太保戴宗,
天異星赤發鬼劉唐,天殺星黑旋風李逵,
天微星九紋竜史進,天究星沒遮攔穆弘,
天退星插翅虎雷橫,天壽星混江竜李俊,
天劍星立地太歲阮小二,天竟星舡火兒張橫,
天罪星短命二郎阮小五,天損星浪裏白跳張順,
天敗星活閻羅阮小七,天牢星病關索楊雄,
天慧星拼命三郎石秀,天暴星兩頭蛇解珍,
天哭星雙尾蝎解寶,天巧星浪子燕青。
水泊梁山地煞星七十二員:
地魁星神機軍師朱武,地煞星鎮三山黃信,
地勇星病尉遲孫立,地傑星醜郡馬宣贊,
地雄星井木犴郝思文,地威星百勝將韓滔,
地英星天目將彭玘,地奇星聖水將單廷珪,
地猛星神火將魏定國,地文星聖手書生蕭讓,
地正星鐵面孔目裴宣,地闊星摩雲金翅歐鵬,
地闔星火眼狻猊鄭飛,地強星錦毛虎燕順,
地暗星錦豹子楊林,地軸星轟天雷凌振,
地會星神算子蔣敬,地佐星小溫侯呂方,
地佑星賽仁貴郭盛,地靈星神醫安道全,
地獸星紫髯伯皇甫端,地微星矮腳虎王英,
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地暴星喪門神鮑旭,
地然星混世魔王樊瑞,地猖星毛頭星孔明,
地狂星獨火星孔亮,地飛星八臂那吒項充,
地走星飛天大聖李袞,地巧星玉臂匠金大堅,
地明星鐵笛仙馬麟,地進星出洞蛟童威,
地退星翻江蜃童猛,地滿星玉幡竿孟康,
地遂星通臂猿侯健,地周星跳澗虎陳達,
地隱星白花蛇楊春,地異星白麵郎君鄭天壽,
地理星九尾龜陶宗旺,地俊星鐵扇子宋清,
地樂星鐵叫子樂和,地捷星花項虎龔旺,
地速星中箭虎丁得孫,地鎮星小遮攔穆春,
地嵇星操刀鬼曹正,地魔星雲裏金剛宋萬,
地妖星摸着天杜遷,地幽星病大蟲薛永,
地伏星金眼彪施恩,地僻星打虎將李忠,
地空星小霸王周通,地孤星金錢豹子湯隆,
地全星鬼臉兒杜興,地短星出林竜鄒淵,
地角星獨角竜鄒潤,地囚星旱地忽律朱貴,
地藏星笑面虎朱富,地平星鐵臂膊蔡福,
地損星一枝花蔡慶,地奴星催命判官李立,
地察星青眼虎李雲,地惡星沒面目焦挺,
地醜星石將軍石勇,地數星小尉遲孫新,
地陰星母大蟲顧大嫂,地刑星菜園子張青,
地壯星母夜叉孫二娘,地劣星活閃婆王定六,
地健星險道神鬱保四,地耗星白日鼠白勝,
地賊星鼓上蚤時遷,地狗星金毛犬段景住。
共108將。
《西遊記》是古代長篇小說浪漫主義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美國大百科全書》認為它是“一部具有豐富內容和光輝思想的神話小說”,《法國大百科全書》說:“全書故事的描寫充滿幽默和風趣,給讀者以濃厚的興味。”從19世紀開始,它被翻譯為日、英、法、德、俄、等十多種文字流行於世。
吳承恩的詩文多散佚,有後人輯集的《射陽先生存稿》4捲存世。
【寫作背景】
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衹身到天竺(印度)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過高昌國時,那裏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見他們是從大唐來的和尚,非常高興,願封他們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弟子動搖了,最後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偷偷溜了出來嚮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國士兵截住。沒想到他們是前來護送玄奘西去取經的。士兵送給玄奘一匹白馬和一些文書,玄奘感激不已。他嚮王宮方向拜了幾拜,就騎馬西去了。玄奘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裏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後十九年,行程幾萬裏,是一次傳奇式的萬裏長徵,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捲。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麽故事。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麯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文學巨著。
【文學價值】
在中國古典小說中,《西遊記》的內容是最為龐雜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傢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裏註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掉書袋似的插進幾句儒傢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莊亦諧,妙趣橫生。這種特點,無疑使該書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
《西遊記》的出現,開闢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着諷刺小說的發展。《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
[附]學者對《西遊記》的評價
《西遊記》一書,自始至終,皆言誠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學,並無半字涉於仙佛邪淫之事。或問《西遊記》果為何書?曰實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清代學者)張書紳
吳承恩撰寫的幽默小說《西遊記》,裏面寫到儒、釋、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內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統治意義的神話作品。吳承恩本善於滑稽,他講妖怪的喜怒哀樂都近於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歡看。——魯迅
《西遊記》其想像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極為鮮明,而且讀者面最寬,老少咸宜。此書的副作用極小,是一部鼓舞人積極鬥爭、永不灰心、為達到目標而百折不撓的書。——(北大教授)白化文
沒讀過《西遊記》,就像沒讀過托爾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一樣,這種人侈談小說理論,可謂大膽。——(法國當代比較文學家)艾登堡
《西遊記》全書故事的描寫充滿幽默和風趣,給讀者以濃厚的興味。——《法國大百科全書》
似莊而諧的神魔小說在中國古典小說名著中,《西遊記》要算是最駁雜的一部書。它糅合進了佛、道、儒三傢之言,對這樣一部神魔小說,要想做出比較確切的、與普通讀者的閱讀感受吻合的理性解析,首先考察一下它的成書過程以及作為小說情節主體的唐僧取經故事的演變過程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從這中間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出,這個本來是弘揚佛法的故事怎樣會加入道教的內容,又怎樣蛻變為富有文學魅力、情趣的小說,以及由其自身矛盾所形成的藝術特點。
在中國古代小說中,《西遊記》是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都臻於第一流的偉大作品。它也是明代長篇小說的重要流派之一——神魔小說的代表作。它在神魔小說中的地位,相當於《三國演義》之於歷史演義小說。
神魔小說通常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部分叫做出身傳,另一個部分叫做靈應傳或降妖傳。《西遊記》的結構也是這樣。第一至十二回是全書的引子,其中前七回講孫悟空的出身和大鬧天宮等故事,為他的神通廣大和後來追隨唐僧去西天取經提供背景材料;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則介紹小說的另一主人公唐僧,交代取經的緣由。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全書的主要部分,演述唐僧、孫悟空師徒四人降妖伏魔、西天取經的故事。
孫悟空出身傳中的大鬧天宮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機智的、堅強的孫悟空的形象。他具有強烈的反抗性格,藐視腐朽無能的天宮統治者,喊出了“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傢”的口號。正像有人所說的,“如果沒有歷史上發生的許多次規模巨大的、猛烈地衝擊了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農民戰爭,大鬧天宮的情節不可能想像得那樣大膽,孫悟空作為一個叛逆者的形象也不可能塑造得那樣光彩奪目。”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神魔小說的兩大主題:尋找與追求,斬妖與降魔。《西遊記》把二者巧妙地聯繫和結合起來。它告訴人們:為了尋找、追求、實現一個美好的理想和目標,為了完成一項偉大的事業,必然會遇上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的、各種各樣的睏難和挫折,必須去頑強地戰勝這些睏難,剋服這些挫折。
【主要內容】
1、內容摘要:
寫作時代為明朝中期,當時社會經濟雖繁榮,但政治日漸敗壞,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對此不合理的現象,透過故事提出批評。共一百回,六十餘萬字。分回標目,每一回目以整齊對偶展現。故事敘述唐三奘與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竜馬,經過八十一次磨難,到西天取經的過程。
內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紹孫悟空的神通廣大;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敘三藏取經的緣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書故事的主體,寫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終到達西天取回真經。
2、人物簡介:
唐僧:小說裏的唐僧是虛構的人物,與歷史上的真實人物玄奘法師是有區別的。小說裏的唐僧,俗姓陳,小名江流,法號玄奘,號三藏,原為佛祖第二弟子金蟬子投胎。他是遺腹子,由於父母凄慘、離奇的經歷,自幼在寺廟中出傢、長大,在化生寺出傢,最終遷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戶、修行。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在寺廟僧人中脫穎而出。最終被唐朝皇上選定,前往西天取經。在取經的路上,唐僧先後收服了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
孫悟空:又名美猴王、齊天大聖、孫行者。是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靈石孕育迸裂見風而成之明靈石猴。在花果山中,有一群猴子衹着花果山水簾洞洞天說了一聲,有誰敢進去,為我們尋個按傢之地,不傷身體者,我等拜它為王,石猴藉此機會將“石”隱去了。後歷經八九載,跋山涉水,在西牛賀洲靈臺方寸山拜須菩提為師,習得七十二變化之本領。此後,孫悟空大鬧天宮,自封為齊天大聖,被如來佛祖壓製於五行山下,無法行動。五百年後唐僧西天取經,路過五行山,揭去符咒,纔救下孫悟空。孫悟空感激涕零,經觀世音菩薩點撥,拜唐僧為師,同往西天取經。取經路上,孫悟空降妖除怪,屢建奇功,然而三番兩次被師傅唐僧誤解、驅逐。終於師徒四人到達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經。孫悟空修得正果,加封鬥戰勝佛。孫悟空生性聰明、活潑,勇敢、忠誠,疾惡如仇,在中國文化中已經成為機智與勇敢的化身。所以孫悟空很容易就會成為中國小男孩崇拜的偶像。孫悟空也是傳說的捨利子中最主要一顆名叫無𠔌捨利的利子後原身。
豬八戒:又名豬剛鬣、豬悟能、豬烈剛,呆子。原為天宮中的天蓬元帥,因調戲嫦娥,被罰下人間。但錯投了豬胎,長成了豬臉人身的形狀。在高老莊搶占民女,後被孫悟空降伏。修得正果的封號為淨壇使者。豬八戒的兵器是九齒釘鈀。豬八戒衹會三十六種變化。豬八戒這個形象是吳承恩塑造很成功的形象,它雖好吃懶惰,卻是孫悟空的左膀右臂。雖然自私,卻討人喜歡。
沙和尚:又名沙悟淨、沙僧。原為天宮中的捲簾大將,因在蟠桃會上打碎了琉璃盞,惹怒王母娘娘,被貶入人間,在流沙河畔當妖怪(塘虱精),後觀音菩薩收服,命沙河尚拜唐僧為師,保他去西天取經。因他最後拜唐僧為師,衹好負責挑擔。使用的兵器是降妖寶杖。書中又將沙和尚稱為“沙僧”。取經後被封為金身羅漢。
在去西天取經的路上,師徒四人歷經十四年寒暑,九九八十一磨難,與各路妖魔鬼怪進行搏鬥,最後到達西天取回真經。其中最經典的故事有孫悟空大鬧天宮、高老莊收八戒、八戒大戰流沙河(藉機收沙和尚)、三打白骨精、人參果、盤絲洞、火焰山、真假美猴王等。在與妖魔鬼怪進行鬥爭中刻畫了師徒四人鮮明的個性,故事十分生動。
【文學特色】
《西遊記》嚮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人們無不在作者豐富而大膽的藝術想象面前驚嘆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作為神魔小說傑出代表的《西遊記》亦不例外。 正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西遊記》“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加以鋪張描寫”。又說:“作者稟性,‘復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確如此。通過《西遊記》中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實社會的投影。如在孫悟空的形象創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孫悟空那種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奮起金箍棒,橫掃一切妖魔鬼怪的大無畏氣概,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種正義的力量,表現出人民戰勝一切睏難的必勝信念。又如取經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災難的幻化,或是邪惡勢力的象徵。他們的貪婪、兇殘、陰險和狡詐,也正是封建社會裏的黑暗勢力的特點。不僅如此,玉皇大帝統治的天宮、如來佛祖管轄的西方極樂世界,也都濃濃地塗上了人間社會的色彩。也而作者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態度也頗可玩味,在《西遊記》中,簡直找不出一個稱職的皇帝;至於昏聵無能的玉皇大帝、寵信妖怪的車遲國國王、要將小兒心肝當藥引子的比丘國國王,則不是昏君就是暴君。玉皇大帝手下十萬天兵天將,竟然抵不過孫猴子一條金箍棒,而讓真正的賢才去當不入流的馬夫,其統治之昏暗,虛弱,不言而喻。如來佛祖所創佛教,僧人自然不能以錢財所迷,可是佛祖竟然默許手下人收取賄賂,而《西遊記》一路上妖魔鬼怪,多與神佛有瓜葛,如青牛精是太上老君坐騎,金銀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獅駝嶺三魔王均與文殊,普賢菩薩甚至如來佛祖有關係,這反映封建社會官官相護的黑暗情景。
對這些形象的刻畫,即使是信手拈來,也無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西遊記》不僅有較深刻的思想內容,藝術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豐富奇特的藝術想象、生動麯折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詼諧的語言,構築了一座獨具特色的 《西遊記》藝術宮殿。《西遊記》在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創造了孫悟空、豬八戒這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 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第一主人公,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無窮的本領,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人性,神性和猴性三重特點。大英雄的不凡氣度,對師父師弟有情有義,也有愛聽恭維話的缺點,機智勇敢又詼諧好鬧,是為人性,毛臉雷公嘴,山大王則是猴性,而七十二變,一個跟頭十萬八千裏,則是神性。而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敢鬥。與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鬥,楞是叫響了“齊天大聖”的美名;與妖魔鬼怪敢鬥,火眼金睛决不放過一個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對妖魔留情;與一切睏難敢鬥,决不退卻低頭。這就是孫悟空,一個光彩奪目的神話英雄。大鬧天宮的桀驁不馴,與西天取經相比似乎改變許多,其實悟空的個性仍然沒有變,比如在騙取妖怪的二件寶物,讓玉帝派人裝天,威脅道:“若不從,即上靈霄寶殿動起刀兵。”在得知妖怪是觀世音菩薩所派,咒她“活該一世無夫”,對如來佛祖更是以“妖精的外甥稱呼”,孫悟空,這麽一個不“聽話”,不為強勢屈服的硬漢子,躍然紙上。
說到豬八戒,他的本事比孫悟空可差遠了,更談不上什麽光輝高大,但這個形象同樣刻畫得非常好。 豬八戒是一個喜劇形象,他憨厚老實,有力氣,也敢與妖魔作鬥爭,是孫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滿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睏難,常常要打退堂鼓,心裏老想着高老莊的媳婦;他有時愛撒個謊,可笨嘴拙腮的又說不圓;他還時不時地挑撥唐僧念緊箍咒,讓孫悟空吃點苦頭;他甚至還藏了點私房錢,塞在耳朵裏。他的毛病實在多,這正是小私有者的惡習。作者對豬八戒缺點的批評是很嚴厲的,但又是善意的,畢竟他在西天一路上披荊斬棘,當開路先鋒,不辭辛苦污臭,所以他並不是一個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們並不厭惡豬八戒,相反卻感到十分真實可愛。特別是他的很多小聰明比孫行者強,這也是孫行者做夢也不想不到他認為的呆子居然是這麽一個“陰險”“狡詐”的傢夥,行者化緣的齋飯,八戒吃的最多,行者打敗妖怪,八戒撿便宜,沒事挑撥唐僧念緊箍咒“製裁”一下行者,可是在唐僧眼中,他還是一個老實人,是個好徒弟,這也是行者的聰明不如豬八戒的地方。
唐僧的形象寫得也不錯,但比起孫悟空、豬八戒來,則要遜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鮮明的性格特點,這不能不說是《西遊記》的缺憾。儘管如此,《西遊記》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驚人的,孫悟空、豬八戒這兩個形象,以其鮮明的個性特徵,在中國文學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藝術豐碑。 而且,這裏的人物也給現代管理學帶來很多值得參考的價值。
《西遊記》成書於16世紀明朝中葉,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中國,乃至亞洲部分地區西遊記傢喻戶曉,其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為人熟悉。幾百年以來,西遊記被改編成了各種地方戲麯,及電影、電視劇、動畫片、漫畫,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亞洲國傢也出現了以孫悟空為主角的文藝作品,樣式衆多,數量驚人。關於西遊記的作者,一般認為是明朝的吳承恩。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麯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大文學巨著。
【主要版本】
1、《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簡稱世德堂本或世本。二十捲一百回。
封面、扉頁未見。目錄頁首題“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尾題“出像西遊記”。正文每捲多題“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其中捲十二至十六、十八、二十首題“新刻官板大字出像西遊記”;正文每捲尾:捲一、捲七題“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捲二、四、五、八、十二、十三、十九題“出像西遊記”,捲六題“新刻官板大字出像西遊記”,捲十四題“西遊記”,其它各捲缺。正文每捲首第二行下題:“華陽洞天主人校”;第三行下題“金陵世德堂梓行”,其中捲九、十、十九、二十則題“金陵榮壽堂梓行”,捲十六則題“書林熊雲濱重鍥”。版心上題“出你西遊記”,偶或題“西遊記”。金書二十捲一百回,每捲五回。以宋邵雍《清夜吟》詩“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二十字為捲目。目錄頁每五回回目前分別題“月字捲之一”、“到字捲之二”等,餘類推;正文每捲首書題下亦題“月字捲之一”、“到字捲之二”等,但三、四、十四缺捲目。
2、《新鎸全像西遊記傳》,簡稱楊閩齋本。二十捲一百回。
封面題“新鎸全像西遊記傳”,大字分兩行;中題小字“書林楊閩齋梓行”。目錄頁首題“新鎸京板全像西遊記”。正文每捲捲首和捲尾題署不一。捲首:捲一、捲二題“鼎鎸京本全像西遊記”,捲三、四、五、十一、十三題“鼎鎸原本全像唐僧西遊記”,捲六、十、十八題“鼎鎸京本全像唐僧取經西遊記”,捲七題“鼎鎸原本全像西遊記”,捲八題“新刻京本全像西遊記”,捲九題“新刻原本全像西遊記”,捲十二題“新鎸全像西遊記”,捲十四、二十題“鼎鎸京本全像唐僧西遊記”,捲十五題“新刻全像唐僧西遊記”,捲十六題“新鍥全像唐僧取經西遊記”,捲十七題“鼎鍥原本全像唐僧取經西遊記”,捲十九題“鎸原本全像唐僧取經西遊記”;捲尾:大多數題“西遊記”,捲二、十一、十六題“全像西遊記”,捲五題“京本全像西遊記”,捲十四題“新刻京本全像西遊記”,捲十題“新鎸原本全像西遊記”,捲十三、十五題“新刻原本全像西遊記”,其它各捲無。
3、《唐僧西遊記》,二十捲一百回。
4、《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白文簡稱李評本,一百回。
5、《西遊證道書》,白文簡稱證道書本,一百回。
6、《西遊真詮》,白文簡稱真詮本,一百回。
7、《西遊記評註》,白文簡稱評註本,一百回。
8、《西遊原旨》,白文簡稱原旨本,一百回。
9、《通易西遊正旨》,白文簡稱正旨本,一百回。
10、《新說西遊記》,白文簡稱新說本,一百回。
【外國翻譯】
《西遊記》還被翻譯成了多種語言,譯名也有多種:《聖僧的天國之行》,《一個佛教徒的天國歷程》,《猴》,《猴王》,《猴與豬神魔歷險記》。在其他國傢,最早關於唐僧取經故事是明代前期的朝鮮文譯本,不過那是取經故事,與《西遊記》不完全是一回事。《西遊記》最早的正式譯本是18世紀中葉的日文譯本。
⑴《猴》:關於中國古典小說方面的譯著,以阿瑟·戴維·韋利(Arthur David Waley,英國,1889—1966)的《猴》(《西遊記》)最為著名。由於《猴》之譯筆生動活潑,使《西遊記》這部古典名著在西方盡人皆知。韋利譯為《猴》(Monkey)的《西遊記》節譯本,1942年由倫敦喬治艾倫與昂溫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後多次再版,並被轉譯成西班牙文、德文、瑞典文、比利時文、法文、意大利文、斯裏蘭卡文等,在歐美産生廣泛的影響。書前附有鬍適《西遊記考證》一文。雖是節譯本,但譯文能傳達原著的風格,在西方被認為是高水平的。歐美一些重要的百科全書,在評介《西遊記》時都是以韋利的譯本為依據的。如《英國大百科全書》寫道:“十六世紀中國作傢吳承恩的作品《西遊記》,即衆所周知的被譯為《猴》的這部書,是中國一部最珍貴的神奇小說。”美國大百科全書寫道:“在十六世紀中國出現的描寫僧人取經故事的《西遊記》,被譯為《猴》,是一部具有豐富內容和光輝思想的神話小說。”
⑵美國1944年出版的韋利譯本之兒童版,書名《猴子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Monkey),共130頁,為譯文的節略本。書中附有庫爾特·威斯(Kurtwiese)所作插圖。
⑶新的日文譯本:岩波文庫版《西遊記》以明代《李卓吾批評本》為藍本,共分10捲,每捲10回。該版本最初的譯者是曾經翻譯《金瓶梅》的日本著名翻譯傢小野忍。1983年小野忍去世 之後,中野美代子承接了從第4捲開始的翻譯工作,並於1998年譯出了4至10捲的初稿。此後,中野美代子對全書的風格、文字進行了統一、潤色。還重新翻譯了1至3捲,以更好地體現《西遊記》原著的全貌。
【作品研究】
1、作者之謎
現在出版的各種版本的《西遊記》都署名吳承恩,但是自《西遊記》問世以來,就一直對其作者存有爭議。
明朝流傳的《西遊記》,各種版本都沒有署名。清朝汪象旭在所撰《西遊證道書》中提出《西遊記》為南宋時的邱處機所著。這一看法提出後,清朝的文人大多贊同。清朝中葉紀昀等人開始懷疑此說,認為《西遊記》中多處描寫明朝的風土人情,而邱處機是南宋末代人(是明朝以前的朝代的人);此外《西遊記》中多處使用江蘇淮安方言,而邱處機一生在華北地區活動,並未在淮安居住過。也有明朝清朝道士、文人以為《西遊記》是道士煉丹之書。
清代山陽人吳玉晉提出《西遊記》是吳承恩所作。但在很長一段時間未得到回應。後其同鄉作傢,名氣很大的阮夔生在《茶捨客話》中也承認是吳承恩所著。
民國期間,魯迅、鬍適等人根據明朝天啓年間《淮安府志》上所載,又據前人所論,推定淮安吳承恩是小說《西遊記》的作者。民國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1980年以後,有關《西遊記》作者的研究漸成熱點。仍不斷有學者對吳承恩的作者身份表示質疑。理由是今存吳承恩詩文及其友人文字中從未提及撰寫《西遊記》一事;二是《淮安府志》所載吳承恩著《西遊記》一事並未說明是演義、稗官,而通常情況下演義、稗官是不錄入地方志的;三是在清朝藏書傢黃虞稷所著《千頃堂書目》中吳承恩所著《西遊記》被列入輿地類(即地理類)。因此,有人重新提出《西遊記》是邱處機所著,或是其弟子、傳人所著。
也有少數數學者立論:《西遊記》是明朝的“青詞宰相”李春芳所著。但是由於論據稀少、牽強,絶大多數學者都不贊同此說。另外一方面,證明吳承恩就是《西遊記》作者的論據似乎更多起來,而且更有說服力。主要有:一,吳承恩的個人情況與《西遊記》創作者的特徵完全吻合。二,對各種質疑給出了較為合理的符合實際情況的解釋。三,也是最有說服力的,是關於《西遊記》各文本中方言的研究。1980年以後這方面的研究有突破性進展,幾乎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吳承恩就是《西遊記》的作者。(相關的研究請參閱劉脩業的著作及顔景常著《〈西遊記〉詩歌韻類和作者問題》)所以現在一般認為,明朝社會宗教盛行,有關唐朝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的傳記、傳說及其它宗教傳說、民間故事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吳承恩是在這樣的社會及文化背景下,以上述的傳記、傳說、故事為素材,創作了現今我們看到的小說《西遊記》。
經由吳承恩的重新構思、組織和編寫,較之此前流傳的傳記、傳說、故事、評話,小說《西遊記》不僅內容大大豐富,故事情節更加完整嚴謹,而且人物塑造更加鮮活、豐滿,想象更加多姿多彩,語言也樸實、通達。更為重要的是,小說《西遊記》在思想境界、藝術境界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謂集大成者。
《西遊記》全書一百回,從大的結構上看,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回至第七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寫了孫悟空出世、拜師、大鬧天宮,這是全書最精彩的章節,熱鬧非凡,孫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頓折騰,將他的反抗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寫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經的緣由。第十三回至最後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寫唐僧西天取經,路上先後收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徒弟,並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到了真經,修成了正果。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註:《廣弘明集》捲二十五載玄奘《請御制三藏聖序表》稱貞觀元年開始西行,今從《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定在貞觀三年。)玄奘不顧禁令,偷越國境,費時十七載,經歷百餘國,前往天竺取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震動中外。歸國後,玄奘奉詔口述所見,由門徒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介紹西域諸國的歷史人情、宗教信仰、地理資源,打開了人們的眼界。以後門徒慧立、彥琮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了神化玄奘,在描繪他突破艱險,一意西行的同時,還穿插了一些神話傳說,如獅子王劫女産子,西女國生男不舉,迦濕羅國“滅壞佛法”等。它們雖還遊離於取經故事之外,卻啓發後來作者創作出更多的有關取經的神話。
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開始把各種神話與取經故事串聯起來,形式近乎寺院的“俗講”。書中出現了猴行者的形象。他原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化身為白衣秀士,自動來護三藏西行。他神通廣大、足智多謀,一路殺白虎精、伏九馗竜、降深沙神,使取經事業得以“功德圓滿”。這是取經故事的中心人物由玄奘逐漸變為猴王的開端。我國古代的稗史、志怪小說如《吳越春秋》、《搜神記》、《補江總白猿傳》等,都寫過白猿成精作怪的故事。而《古嶽瀆經》中的淮渦水怪無支祁,他的“神變奮迅”和叛逆特色同取經傳說中的猴王尤為相近。《取經詩話》雖然粗糙簡單,某些細節如蟠桃變幻、虎精破腹等都不近情理;但已比較清楚地顯示了取經故事的輪廓。從深沙神、鬼子母國、女人國的描寫上,也多少可以看到《西遊記》某些章回的雛形。
取經故事在元代已經定型。元時磁州窯的唐僧取經枕上已有唐僧、孫悟空、豬八戒等沙僧師徒四人的取經形象。《永樂大典》一三一三九捲“送”韻“夢”條,引有一千二百餘字的“夢斬涇河竜”,標題作《西遊記》,內容和世德堂本《西遊記》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麯,老竜王拙計犯天條”基本相同。可以想見,至遲在元末明初曾有過一部類似平話的《西遊記》。此外,古代朝鮮的漢、朝語對照讀本《樸通事諺解》也載有取經故事的梗概。註云:“詳見《西遊記》。”我們雖還不能斷定《永樂大典》及《樸通事諺解》所引出自一書,但從它們時代的相近與規模的相當來看,卻完全可以肯定在吳承恩著《西遊記》之前,取經故事的主要內容已基本具備。《樸通事諺解》復述了“車遲國鬥聖”的梗概,和《西遊記》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強欺正法,心猿顯聖滅諸邪”十分相似。從書中有關的八條註裏,還可以窺見元末明初取經故事的輪廓。一條註說:“法師往西天時,初到師陀國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黃風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獅子怪、多目怪、紅孩子兒怪,幾死僅免。又過棘釣洞、火炎山、薄屎洞、女人國及諸惡山險水,怪害患苦不知其幾。”可見取經故事本身已十分豐富復雜。註中還提到了住在花果山水簾洞鐵板橋下“號齊天大聖”的老猴精,它偷得仙園蟠桃、老君丹花,又竊王母仙衣“來設慶仙衣會”。李天王奉命“引領天兵十萬及諸神將”,“與大聖相戰失利”。終賴二郎神捕獲,被觀音押入石縫,“饑食鐵丸,渴飲銅汁”。唐僧取經,路過此山,將他放出,“收為徒弟,賜法名悟空,改號孫行者”。寫孫悟空的來歷和鬥爭歷史已和吳氏《西遊記》大體相同。註中還提到另兩名護法弟子:一個是從《取經詩話》中的深沙神演變而成的沙和尚;一個是《取經詩話》中不曾提到的黑豬精朱八戒。但是他們的神通都不及孫悟空。可見這時百回本《西遊記》的重要情節早已定型,為吳承恩後來的創作提供了主要的素材,打下了相當的基礎。
和取經故事在話本中逐步定型的同時,類似的戲麯創作也産生了。金院本《唐三藏》和元代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均已失傳。現存元末明初人楊訥所著《西遊記》雜劇,(註:按《錄鬼簿》載:吳昌齡有《西天取經》,題目正名為“老回回東樓叫佛,唐三藏西天取經”;又有《鬼子母揭鉢記》,相當於楊本《西遊記》雜劇第三捲“鬼母皈依”。天一閣鈔本《錄鬼簿續集》載:“楊景賢,名暹,後改名訥,號汝齋。”名下有《西遊記》劇目,當即今存《楊東萊批評西遊記》。)以敷演唐僧出世的“江流兒”故事開場,這同樣是後來《西遊記》小說的一個重要內容。
取經故事的最後完成者是吳承恩(1510?—1582?)。(註:劉修業《吳承恩年譜》將生年定為弘治十三年(1500年)左右。今按吳承恩《石鼎聯句圖題詞》雲:“因憶少小時,侍客談此,僕率爾對曰……回思此對,二十餘年矣!”自署“丙午秋日”。丙午即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距此“二十餘年”尚雲“少小”,則吳承恩生年最早當在正德初年(1510年)。他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山陽(江蘇淮安)人,出身於一個從“兩世相繼為學官”,終於沒落為商人的家庭,“髫齡即以文鳴於淮”,卻“屢睏場屋”,直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三十多歲時,始補歲貢生;後因母老傢貧,作過短期的長興縣丞。但他長期度過的,卻是一種賣文自給的清苦生活。這固然銷磨了他“少年人謾比終軍”的銳氣和壯志,卻也激發他“迂疏漫浪,不比數於時人”的憤慨和狂傲,使他比較容易接受當時廣大人民迫切要求變革的思想感情。而他的“善諧劇”的風趣,酷愛野史奇聞的癖好,一旦和那種深沉的憤滿情緒結合,便很自然地引起他繼承“志怪”傳統,諷刺社會黑暗的創作動機。他的《禹鼎志》就是寓有鑒戒意味的短篇志怪小說。他的詩如《瑞竜歌》、《二郎搜山圖歌》等,也都表現了藉神話傳說,寄托掃蕩邪魔、安民保國的願望。所謂“坐觀宋室用五鬼,不見虞廷誅四兇;野夫有懷多感激,撫事臨風三嘆息: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正是通過歌頌二郎神的搜山除妖來寄寓自己的理想的。它的浪漫主義風格,不僅可以和小說《西遊記》互相印證,而且也流露了他創作《西遊記》的旨趣。吳承恩雖處在前後七子“馳鶩天下”的時代,而他的詩文創作卻能獨出胸臆,不入藩籬。這種追求藝術獨創的精神,在小說《西遊記》中,則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
《西遊記》的作者是不是吳承恩?
數百年來一直是一個歷史懸案。二十年代,鬍適與魯迅從清代學者中論證出《西遊記》作者是淮安嘉靖中歲貢生吳承恩。但是,從目前所能見到的各種《西遊記》版本,都沒有一部是署名吳承恩所作的。最近,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推出《話說吳承恩———〈西遊記〉作者問題揭秘》一書,提出《西遊記》的作者不是吳承恩,而是明嘉靖的“青詞宰相”李春芳。其考證思路是從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大字官板西遊記》捲首的“華陽洞天主人校”的“校”字入手,對比楊緻和《西遊記》和朱鼎臣《釋厄傳》兩個版本之間增、刪、改的故事情節變化及發展,論證小說的成書過程,理順這三個版本的出版順序,結合其中所體現的佛、道、儒三傢思想脈絡,追根溯源論證《西遊記》作者的閱歷及身份,考證出《西遊記》一書與吳承恩毫無關係,真正作者應為明嘉靖時代的“青詞宰相”李春芳。
吳承恩有詩《贈李石麓太史》,石麓為李春芳的號。李籍隸江蘇興化縣,嘉靖年間狀元及第,因善撰“青詞”而纍升宰輔。少時曾在江蘇華陽洞讀書,故又有號“華陽洞主人”。曾受命總校《永樂大典》。在《西遊記》第九十五回有一首詩:“繽紛瑞靄滿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虹流千載清河海,電繞長春賽禹湯。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潤有餘芳。古來長者留遺跡,今喜明君降寶堂。”瀋先生發現,這首詩的第四、五、六、七四句,暗含“李春芳老人留跡”,與捲首“華陽洞天主人校”指的是“編撰《西遊記》”之意。
鬍適與魯迅主張吳承恩為《西遊記》作者的根據是明天啓間《淮安府志》,該志記有吳承恩作《西遊記》,但未說明此為何類圖書。清代鹹豐重刻《淮安府志》刪去這一條。
1983年末,章培恆先生在《百回本〈西遊記〉是否吳承恩所作》中指出,從《西遊記》問世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三百餘年裏,各種刊本或署朱鼎臣編輯,或衹署華陽洞天主人校而不署作者姓名,或署丘處機撰,沒有一本承認吳承恩的著作權。鬍適1921年的《西遊記序》也說此作“是明朝中葉以後一位無名的小說傢做的”。後來魯迅先生力主吳承恩說,鬍適得到魯迅抄給他的材料,便在《〈西遊記〉考證》中也持此主張。然而細觀他們的考證,所依據的間接材料有二條,直接材料僅一條。
間接材料1:吳玉搢(1698-1773)《山陽志遺》捲四:天啓舊《志》(指天啓《淮安府志》)列先生(指吳承恩)為近代文苑之首,雲“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復善諧謔,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初不知雜記為何等書,及閱《淮賢文目》,載《西遊記》為先生著。考《西遊記》舊稱為證道書,謂其合於金丹大旨,元虞道園有序,稱此書係其國初邱長春真人所撰;而郡志謂出先生手。天啓時去先生未遠,其言必有所本。意長春初有此記,至先生乃為之通俗演義,如《三國志》本陳壽,而《演義》則稱羅貫中也。書中多吾鄉方言,其出淮人手無疑。或云:有《後西遊記》,為射陽先生撰。
吳玉搢距《西遊記》問世已近二百年,判斷的依據又唯有明天啓《淮安府志》,他的發言權其實和我們差不多。
間接材料2:阮葵生(1727-1789)《茶餘客話》捲二十一:按舊《志》,稱射陽性敏多慧,為詩文下筆立成,復善諧謔,著雜記數種。惜未註雜記書名,惟《淮賢文目》載射陽撰《西遊記》通俗演義。是書明季始大行,裏巷細人樂道之,而前此未之有聞也。……按明郡志謂出自射陽手,射陽去修志未遠,豈能以世俗通行之元人小說攘列己名?或長春初有此記,射陽因而演義,極誕幻詭變之觀耳;亦如《左氏》之有《列國志》,《三國》之有《演義》。觀其中方言俚語,皆淮上之鄉音街談,巷弄市井婦孺皆解,而他方人讀之不盡然,是則出淮人之手無疑。
這裏判斷的唯一依據仍是天啓《淮安府志》,據魯迅先生分析,阮葵生實際上是據吳玉《山陽志遺》捲四寫成,因為它沿襲了該書將《淮安府志》中“復善諧劇”作“復善諧謔”的誤書。吳、阮兩人都提到書中淮上方言,但都是在先肯定吳承恩之作就是小說《西遊記》之後的旁證,但學術界對小說中的方言問題一直有較大爭論,清初黃太鴻《西遊記證道書跋》就已稱:“篇中多金陵方言”。清代稱吳承恩為作者的還有丁宴《石亭記事續編》、焦循《劇說》等,但他們或據《淮安府志》,或依《茶餘客話》,這意味着將著作權判給吳承恩的依據其實衹有一條。
直接材料:天啓《淮安府志》捲十九《藝文志》一《淮賢文目》:吳承恩:《射陽集》四册口捲;《春秋列傳序》;《西遊記》。章培恆先生根據這條材料,從正反兩方面進行了論證。正面:《淮安府志》沒有說明吳承恩《西遊記》的捲數或回數,也沒說明該篇的性質。歷史上常有兩種著作同名的現象,如清初瀋謙與唐孫華就各有一部《東江集鈔》,明代與清代都有一部小說名為《如意君傳》。約比吳承恩大二十歲的安國也寫過《西遊記》,不過那是遊記之作。因此,並不能據此斷定吳承恩的《西遊記》就是百回本《西遊記》。反面:清初著名藏書傢黃虞稷的《千頃堂書目》捲八史部地理類有如下著錄:唐鶴徵《南遊記》三捲吳承恩《西遊記》瀋明臣《四明山遊籍》一捲其時距萬歷二十年(1592)《西遊記》首刻刊行已有半個多世紀,它已是大傢熟知之書,可是黃虞稷卻將吳承恩的《西遊記》明確歸入地理類,足見該書衹是一般意義上的遊記,就像與吳承恩同時代的人寫過《東遊記》、《南遊記》之類的遊記一樣。
專傢們認為,關於《西遊記》作者歷來有種種不同說法,大都否認為吳承恩所作。也有人認為,關於《西遊記》作者,以往也有人提出是李春芳。衹根據《西遊記》中的一首詩是暗含李春芳,還不夠有說服力,這衹能是一傢之言。要真正解開《西遊記》作者的歷史之謎,還需要進一步發掘更多的第一手資料。
2、古本《西遊記》
在吳本之前,是否有一本與之相近的《西遊記》?《永樂大典》載有殘文,但內容太少,難以考證。
3、吳本、朱本、楊本的先後順序
自鄭振鐸以來,各傢自有其理,難以說服對方。
4、孫悟空由來
哈努曼?無支祁?或者是混血兒,尚無定論。
5、《西遊記》在韓國
《西遊記》是從高麗(918—1392)末期開始傳入韓國的。在明代通俗長篇小說《西遊記》以前,宋元時期已有關於《西遊記平話》的介紹。譯官們的漢語教科書《樸通事》裏已經有關於《西遊記平話》的部分內容——《車遲國鬥聖》。現在在韓國對《西遊記》的研究雖不能算活躍,但也始終沒有間斷過。經調查,現有博士學位論文4篇,碩士學位論文8篇,小論文數十篇。在韓國,不但有關於《西遊記》的學術研究成果。而且,人們對於《西遊記》的翻譯出版也懷有極大的興趣。現在不但有幾種全譯本,而且精讀本及童話書籍也有幾十種之多。(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西遊詩詞】
《西遊記》詩詞甚多,意境深遠,但也有重複雷同的缺點。今選數篇,希求管中窺豹:(原著沒有題目,題目為編者所加)
西遊開篇(選自第一回)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水簾洞(選自第一回)
翠蘚堆藍,白雲浮玉,光搖片片煙霞。虛窗靜室,滑凳板生花。乳窟竜珠倚挂,縈回滿地奇葩。鍋竈傍崖存火跡,樽罍靠案見餚渣。石座石床真可愛,石盆石碗更堪誇。又見那一竿兩竿修竹,三點五點梅花。幾樹青鬆常帶雨,渾然象個人傢。
花果山(選自第一回)
勢鎮汪洋,威寧瑤海。勢鎮汪洋,潮涌銀山魚入穴;威寧瑤海,波翻雪浪蜃離淵。水火方隅高積土,東海之處聳崇巔。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鳳雙鳴;削壁前,麒麟獨臥。峰頭時聽錦雞鳴,石窟每觀竜出入。林中有壽鹿仙狐,樹上有靈禽玄鶴。瑤草奇花不謝,青鬆翠柏長春。仙桃常結果,修竹每留雲。一條澗壑藤蘿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會處擎天柱,萬劫無移大地根。
通天河(選自第四十七回)
洋洋光浸月,浩浩影浮天。
靈派吞華嶽,長流貫百川。
千層洶浪滾,萬迭峻波顛。
岸口無漁火,沙頭有鷺眠。
茫然渾似海,一望更無邊。
晚風古意(選自第六十四回)
岩前古廟枕寒流,落目荒煙鎖廢丘。白鶴叢中深歲月,緑蕪臺下自春秋。
竹搖青佩疑聞語,鳥弄餘音似訴愁。雞犬不通人跡少,閑花野蔓繞墻頭。
五客詩詠(選自第六十四回)
禪心似月迥無塵,詩興如天青更新
好句漫裁摶錦綉,佳文不點唾奇珍
六朝一洗繁華盡,四始重刪雅頌分
半枕鬆風茶未熟,吟懷瀟灑滿腔春
古風·月夜懷故(選自第三十六回)
皓魄當空寶鏡懸,山河搖影十分全。瓊樓玉宇清光滿,冰鑒銀盤爽氣旋。
萬裏此時同皎潔,一年今夜最明鮮。渾如霜餅離滄海,卻似冰輪挂碧天。
別館寒窗孤客悶,山村野店老翁眠。乍臨漢苑驚秋鬢,纔到秦樓促晚奩。
庾亮有詩傳晉史,袁宏不寐泛江船。光浮杯面寒無力,清映庭中健有仙。
處處窗軒吟白雪,傢傢院宇弄冰弦。今宵靜玩來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園?
寶塔聽夜(選自第六十二回)
四壁寒風起,萬傢燈火明。六街關戶牖,三市閉門庭。
釣艇歸深樹,耕犁罷短繩。樵夫柯斧歇,學子誦書聲。
雷音古剎
頂摩霄漢中,根接須彌脈。巧峰排列,怪石參差。懸崖下瑤草琪花,麯徑旁紫芝香蕙。仙猿摘果入桃林,卻似火燒金;白鶴犧鬆立枝頭,渾如煙捧玉。彩鳳雙雙,青鸞對對。彩鳳雙雙,嚮日一鳴天下瑞;青鸞對對,迎風耀舞世間稀。又見那黃森森金瓦迭鴛鴦,明幌幌花磚鋪瑪瑙。東一行,西一行,盡都是蕊宮珠闕;南一帶,北一帶,看不了寶閣珍樓。天王殿上放霞光,護法堂前噴紫焰。浮屠塔顯,優鉢花香、正是地勝疑天別,雲閑覺晝長。紅塵不到諸緣盡,萬劫無虧大法堂。
【西遊另說】
(本評為對西遊記的惡評,使得大傢對西遊記一書的瞭解更為全面,如不願接受者請不要讀此段。)
在人們一片叫好西遊記的一書的過程中也有很多人對西遊記的文化內涵人文背景産生了懷疑,樹大必然有瑕疵,在西遊記的正面背後也有一段佛教文學和道教文化爭端。
1、觀音何以可以抓紅孩兒為奴僕?
庸俗的話說觀音這個變性人為什麽好抓了道教的紅孩兒為奴僕?根據瞭解牛魔王為天界的一職員紅孩兒為牛魔王的兒子,而牛魔王和佛教根本沒有一點關係,和三十三天外的原始天尊倒有關聯。那麽觀音為什麽可以拿紅孩兒為奴,做自己的金童,以差遣其惡毒之心昭然若揭?用現代的話就是觀音這個非政府組織的高級成員為什麽可以抓另一個非政府組織的高級成員?如紅孩兒的確有錯殺之即可為什麽要侮辱他?一旦為奴觀音如何對待其童子,在其對黑熊精等的過程中手段便能得知。一旦犯了錯誤後果非常嚴重。此為西遊記為了佛教利益漠視人性的第一條。
2、孫悟空能力的問題
孫悟空大鬧天宮這是大傢都知道的。為什麽這個官員下到地方連天宮裏的太上老君的牛都鬥不過?從這裏看來孫悟空定有一靠山!使得他大鬧天宮之時恣意妄為,不然一修煉幾年的猴子再有靈根難道天宮裏其他的人沒有?哪個天宮成員不是來自洪荒宇宙?而他被如來所抓證明他的靠山的等級是天宮級別以上如來級別以下或者同級,那麽孫悟空的師傅便是這靠山的首要嫌疑人。因為他師傅恰恰是如來的師弟。
【影視作品】
1、《西遊記》
拍攝時間:1982年至1988年
地區:中國大陸
類型:古裝神話
集數:25集
導演:楊潔
主演:孫悟空—六小齡童
唐僧—汪粵、徐少華、遲重瑞
豬八戒—馬德華
沙僧—閆懷禮
2、《西遊記續集》
拍攝時間:1998年至1999年
地區:中國大陸
類型:古裝神話
導演:楊潔
主演:孫悟空—六小齡童
唐僧—徐少華、遲重瑞
豬八戒—崔景富
沙僧—劉大剛
3、《西遊記後傳》
導演:曹榮
主演:孫悟空—曹榮
豬八戒—閭漢彪
唐僧—黃海冰
沙僧—李京
喬靈兒—吳鍵
無天—黑子
4、《西遊記》(內地引進譯名《齊天大聖》)
地區:香港(TVB)
香港首播時間:1996年
主演:
孫悟空—張衛健、唐僧—江華、豬八戒—黎耀祥、沙僧—麥長青、如來—楚原、觀音—恭慈恩、二郎神—馬德鐘、吳剛—郭政鴻、嫦娥—李穎、涇河竜王—李國麟、牛魔王—劉傢輝、鐵扇公主—陳秀珠、紅孩兒—許秋怡、白骨精—陳妙瑛、老蜘蛛精—羅蘭、蜘蛛精(恩恩)—劉玉翠、蜘蛛精(詩詩)—張慧儀、雞精—鄧兆尊、蜈蚣精—錢嘉樂、飛虎大將軍—惠英紅
5、《齊天大聖孫悟空》
地區:香港
主演:孫悟空—張衛健
唐僧—梁漢民
豬八戒—葛民輝
沙僧—李燦森
吳承恩的詩文多散佚,有後人輯集的《射陽先生存稿》4捲存世。
【寫作背景】
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衹身到天竺(印度)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過高昌國時,那裏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見他們是從大唐來的和尚,非常高興,願封他們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弟子動搖了,最後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偷偷溜了出來嚮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國士兵截住。沒想到他們是前來護送玄奘西去取經的。士兵送給玄奘一匹白馬和一些文書,玄奘感激不已。他嚮王宮方向拜了幾拜,就騎馬西去了。玄奘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裏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後十九年,行程幾萬裏,是一次傳奇式的萬裏長徵,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捲。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麽故事。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麯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文學巨著。
【文學價值】
在中國古典小說中,《西遊記》的內容是最為龐雜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傢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裏註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掉書袋似的插進幾句儒傢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莊亦諧,妙趣橫生。這種特點,無疑使該書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
《西遊記》的出現,開闢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着諷刺小說的發展。《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
[附]學者對《西遊記》的評價
《西遊記》一書,自始至終,皆言誠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學,並無半字涉於仙佛邪淫之事。或問《西遊記》果為何書?曰實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清代學者)張書紳
吳承恩撰寫的幽默小說《西遊記》,裏面寫到儒、釋、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內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統治意義的神話作品。吳承恩本善於滑稽,他講妖怪的喜怒哀樂都近於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歡看。——魯迅
《西遊記》其想像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極為鮮明,而且讀者面最寬,老少咸宜。此書的副作用極小,是一部鼓舞人積極鬥爭、永不灰心、為達到目標而百折不撓的書。——(北大教授)白化文
沒讀過《西遊記》,就像沒讀過托爾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一樣,這種人侈談小說理論,可謂大膽。——(法國當代比較文學家)艾登堡
《西遊記》全書故事的描寫充滿幽默和風趣,給讀者以濃厚的興味。——《法國大百科全書》
似莊而諧的神魔小說在中國古典小說名著中,《西遊記》要算是最駁雜的一部書。它糅合進了佛、道、儒三傢之言,對這樣一部神魔小說,要想做出比較確切的、與普通讀者的閱讀感受吻合的理性解析,首先考察一下它的成書過程以及作為小說情節主體的唐僧取經故事的演變過程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從這中間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出,這個本來是弘揚佛法的故事怎樣會加入道教的內容,又怎樣蛻變為富有文學魅力、情趣的小說,以及由其自身矛盾所形成的藝術特點。
在中國古代小說中,《西遊記》是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都臻於第一流的偉大作品。它也是明代長篇小說的重要流派之一——神魔小說的代表作。它在神魔小說中的地位,相當於《三國演義》之於歷史演義小說。
神魔小說通常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部分叫做出身傳,另一個部分叫做靈應傳或降妖傳。《西遊記》的結構也是這樣。第一至十二回是全書的引子,其中前七回講孫悟空的出身和大鬧天宮等故事,為他的神通廣大和後來追隨唐僧去西天取經提供背景材料;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則介紹小說的另一主人公唐僧,交代取經的緣由。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全書的主要部分,演述唐僧、孫悟空師徒四人降妖伏魔、西天取經的故事。
孫悟空出身傳中的大鬧天宮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機智的、堅強的孫悟空的形象。他具有強烈的反抗性格,藐視腐朽無能的天宮統治者,喊出了“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傢”的口號。正像有人所說的,“如果沒有歷史上發生的許多次規模巨大的、猛烈地衝擊了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農民戰爭,大鬧天宮的情節不可能想像得那樣大膽,孫悟空作為一個叛逆者的形象也不可能塑造得那樣光彩奪目。”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神魔小說的兩大主題:尋找與追求,斬妖與降魔。《西遊記》把二者巧妙地聯繫和結合起來。它告訴人們:為了尋找、追求、實現一個美好的理想和目標,為了完成一項偉大的事業,必然會遇上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的、各種各樣的睏難和挫折,必須去頑強地戰勝這些睏難,剋服這些挫折。
【主要內容】
1、內容摘要:
寫作時代為明朝中期,當時社會經濟雖繁榮,但政治日漸敗壞,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對此不合理的現象,透過故事提出批評。共一百回,六十餘萬字。分回標目,每一回目以整齊對偶展現。故事敘述唐三奘與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竜馬,經過八十一次磨難,到西天取經的過程。
內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紹孫悟空的神通廣大;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敘三藏取經的緣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書故事的主體,寫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終到達西天取回真經。
2、人物簡介:
唐僧:小說裏的唐僧是虛構的人物,與歷史上的真實人物玄奘法師是有區別的。小說裏的唐僧,俗姓陳,小名江流,法號玄奘,號三藏,原為佛祖第二弟子金蟬子投胎。他是遺腹子,由於父母凄慘、離奇的經歷,自幼在寺廟中出傢、長大,在化生寺出傢,最終遷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戶、修行。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在寺廟僧人中脫穎而出。最終被唐朝皇上選定,前往西天取經。在取經的路上,唐僧先後收服了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
孫悟空:又名美猴王、齊天大聖、孫行者。是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靈石孕育迸裂見風而成之明靈石猴。在花果山中,有一群猴子衹着花果山水簾洞洞天說了一聲,有誰敢進去,為我們尋個按傢之地,不傷身體者,我等拜它為王,石猴藉此機會將“石”隱去了。後歷經八九載,跋山涉水,在西牛賀洲靈臺方寸山拜須菩提為師,習得七十二變化之本領。此後,孫悟空大鬧天宮,自封為齊天大聖,被如來佛祖壓製於五行山下,無法行動。五百年後唐僧西天取經,路過五行山,揭去符咒,纔救下孫悟空。孫悟空感激涕零,經觀世音菩薩點撥,拜唐僧為師,同往西天取經。取經路上,孫悟空降妖除怪,屢建奇功,然而三番兩次被師傅唐僧誤解、驅逐。終於師徒四人到達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經。孫悟空修得正果,加封鬥戰勝佛。孫悟空生性聰明、活潑,勇敢、忠誠,疾惡如仇,在中國文化中已經成為機智與勇敢的化身。所以孫悟空很容易就會成為中國小男孩崇拜的偶像。孫悟空也是傳說的捨利子中最主要一顆名叫無𠔌捨利的利子後原身。
豬八戒:又名豬剛鬣、豬悟能、豬烈剛,呆子。原為天宮中的天蓬元帥,因調戲嫦娥,被罰下人間。但錯投了豬胎,長成了豬臉人身的形狀。在高老莊搶占民女,後被孫悟空降伏。修得正果的封號為淨壇使者。豬八戒的兵器是九齒釘鈀。豬八戒衹會三十六種變化。豬八戒這個形象是吳承恩塑造很成功的形象,它雖好吃懶惰,卻是孫悟空的左膀右臂。雖然自私,卻討人喜歡。
沙和尚:又名沙悟淨、沙僧。原為天宮中的捲簾大將,因在蟠桃會上打碎了琉璃盞,惹怒王母娘娘,被貶入人間,在流沙河畔當妖怪(塘虱精),後觀音菩薩收服,命沙河尚拜唐僧為師,保他去西天取經。因他最後拜唐僧為師,衹好負責挑擔。使用的兵器是降妖寶杖。書中又將沙和尚稱為“沙僧”。取經後被封為金身羅漢。
在去西天取經的路上,師徒四人歷經十四年寒暑,九九八十一磨難,與各路妖魔鬼怪進行搏鬥,最後到達西天取回真經。其中最經典的故事有孫悟空大鬧天宮、高老莊收八戒、八戒大戰流沙河(藉機收沙和尚)、三打白骨精、人參果、盤絲洞、火焰山、真假美猴王等。在與妖魔鬼怪進行鬥爭中刻畫了師徒四人鮮明的個性,故事十分生動。
【文學特色】
《西遊記》嚮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人們無不在作者豐富而大膽的藝術想象面前驚嘆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作為神魔小說傑出代表的《西遊記》亦不例外。 正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西遊記》“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加以鋪張描寫”。又說:“作者稟性,‘復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確如此。通過《西遊記》中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實社會的投影。如在孫悟空的形象創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孫悟空那種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奮起金箍棒,橫掃一切妖魔鬼怪的大無畏氣概,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種正義的力量,表現出人民戰勝一切睏難的必勝信念。又如取經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災難的幻化,或是邪惡勢力的象徵。他們的貪婪、兇殘、陰險和狡詐,也正是封建社會裏的黑暗勢力的特點。不僅如此,玉皇大帝統治的天宮、如來佛祖管轄的西方極樂世界,也都濃濃地塗上了人間社會的色彩。也而作者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態度也頗可玩味,在《西遊記》中,簡直找不出一個稱職的皇帝;至於昏聵無能的玉皇大帝、寵信妖怪的車遲國國王、要將小兒心肝當藥引子的比丘國國王,則不是昏君就是暴君。玉皇大帝手下十萬天兵天將,竟然抵不過孫猴子一條金箍棒,而讓真正的賢才去當不入流的馬夫,其統治之昏暗,虛弱,不言而喻。如來佛祖所創佛教,僧人自然不能以錢財所迷,可是佛祖竟然默許手下人收取賄賂,而《西遊記》一路上妖魔鬼怪,多與神佛有瓜葛,如青牛精是太上老君坐騎,金銀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獅駝嶺三魔王均與文殊,普賢菩薩甚至如來佛祖有關係,這反映封建社會官官相護的黑暗情景。
對這些形象的刻畫,即使是信手拈來,也無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西遊記》不僅有較深刻的思想內容,藝術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豐富奇特的藝術想象、生動麯折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詼諧的語言,構築了一座獨具特色的 《西遊記》藝術宮殿。《西遊記》在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創造了孫悟空、豬八戒這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 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第一主人公,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無窮的本領,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人性,神性和猴性三重特點。大英雄的不凡氣度,對師父師弟有情有義,也有愛聽恭維話的缺點,機智勇敢又詼諧好鬧,是為人性,毛臉雷公嘴,山大王則是猴性,而七十二變,一個跟頭十萬八千裏,則是神性。而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敢鬥。與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鬥,楞是叫響了“齊天大聖”的美名;與妖魔鬼怪敢鬥,火眼金睛决不放過一個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對妖魔留情;與一切睏難敢鬥,决不退卻低頭。這就是孫悟空,一個光彩奪目的神話英雄。大鬧天宮的桀驁不馴,與西天取經相比似乎改變許多,其實悟空的個性仍然沒有變,比如在騙取妖怪的二件寶物,讓玉帝派人裝天,威脅道:“若不從,即上靈霄寶殿動起刀兵。”在得知妖怪是觀世音菩薩所派,咒她“活該一世無夫”,對如來佛祖更是以“妖精的外甥稱呼”,孫悟空,這麽一個不“聽話”,不為強勢屈服的硬漢子,躍然紙上。
說到豬八戒,他的本事比孫悟空可差遠了,更談不上什麽光輝高大,但這個形象同樣刻畫得非常好。 豬八戒是一個喜劇形象,他憨厚老實,有力氣,也敢與妖魔作鬥爭,是孫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滿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睏難,常常要打退堂鼓,心裏老想着高老莊的媳婦;他有時愛撒個謊,可笨嘴拙腮的又說不圓;他還時不時地挑撥唐僧念緊箍咒,讓孫悟空吃點苦頭;他甚至還藏了點私房錢,塞在耳朵裏。他的毛病實在多,這正是小私有者的惡習。作者對豬八戒缺點的批評是很嚴厲的,但又是善意的,畢竟他在西天一路上披荊斬棘,當開路先鋒,不辭辛苦污臭,所以他並不是一個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們並不厭惡豬八戒,相反卻感到十分真實可愛。特別是他的很多小聰明比孫行者強,這也是孫行者做夢也不想不到他認為的呆子居然是這麽一個“陰險”“狡詐”的傢夥,行者化緣的齋飯,八戒吃的最多,行者打敗妖怪,八戒撿便宜,沒事挑撥唐僧念緊箍咒“製裁”一下行者,可是在唐僧眼中,他還是一個老實人,是個好徒弟,這也是行者的聰明不如豬八戒的地方。
唐僧的形象寫得也不錯,但比起孫悟空、豬八戒來,則要遜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鮮明的性格特點,這不能不說是《西遊記》的缺憾。儘管如此,《西遊記》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驚人的,孫悟空、豬八戒這兩個形象,以其鮮明的個性特徵,在中國文學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藝術豐碑。 而且,這裏的人物也給現代管理學帶來很多值得參考的價值。
《西遊記》成書於16世紀明朝中葉,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中國,乃至亞洲部分地區西遊記傢喻戶曉,其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為人熟悉。幾百年以來,西遊記被改編成了各種地方戲麯,及電影、電視劇、動畫片、漫畫,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亞洲國傢也出現了以孫悟空為主角的文藝作品,樣式衆多,數量驚人。關於西遊記的作者,一般認為是明朝的吳承恩。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麯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大文學巨著。
【主要版本】
1、《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簡稱世德堂本或世本。二十捲一百回。
封面、扉頁未見。目錄頁首題“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尾題“出像西遊記”。正文每捲多題“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其中捲十二至十六、十八、二十首題“新刻官板大字出像西遊記”;正文每捲尾:捲一、捲七題“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捲二、四、五、八、十二、十三、十九題“出像西遊記”,捲六題“新刻官板大字出像西遊記”,捲十四題“西遊記”,其它各捲缺。正文每捲首第二行下題:“華陽洞天主人校”;第三行下題“金陵世德堂梓行”,其中捲九、十、十九、二十則題“金陵榮壽堂梓行”,捲十六則題“書林熊雲濱重鍥”。版心上題“出你西遊記”,偶或題“西遊記”。金書二十捲一百回,每捲五回。以宋邵雍《清夜吟》詩“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二十字為捲目。目錄頁每五回回目前分別題“月字捲之一”、“到字捲之二”等,餘類推;正文每捲首書題下亦題“月字捲之一”、“到字捲之二”等,但三、四、十四缺捲目。
2、《新鎸全像西遊記傳》,簡稱楊閩齋本。二十捲一百回。
封面題“新鎸全像西遊記傳”,大字分兩行;中題小字“書林楊閩齋梓行”。目錄頁首題“新鎸京板全像西遊記”。正文每捲捲首和捲尾題署不一。捲首:捲一、捲二題“鼎鎸京本全像西遊記”,捲三、四、五、十一、十三題“鼎鎸原本全像唐僧西遊記”,捲六、十、十八題“鼎鎸京本全像唐僧取經西遊記”,捲七題“鼎鎸原本全像西遊記”,捲八題“新刻京本全像西遊記”,捲九題“新刻原本全像西遊記”,捲十二題“新鎸全像西遊記”,捲十四、二十題“鼎鎸京本全像唐僧西遊記”,捲十五題“新刻全像唐僧西遊記”,捲十六題“新鍥全像唐僧取經西遊記”,捲十七題“鼎鍥原本全像唐僧取經西遊記”,捲十九題“鎸原本全像唐僧取經西遊記”;捲尾:大多數題“西遊記”,捲二、十一、十六題“全像西遊記”,捲五題“京本全像西遊記”,捲十四題“新刻京本全像西遊記”,捲十題“新鎸原本全像西遊記”,捲十三、十五題“新刻原本全像西遊記”,其它各捲無。
3、《唐僧西遊記》,二十捲一百回。
4、《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白文簡稱李評本,一百回。
5、《西遊證道書》,白文簡稱證道書本,一百回。
6、《西遊真詮》,白文簡稱真詮本,一百回。
7、《西遊記評註》,白文簡稱評註本,一百回。
8、《西遊原旨》,白文簡稱原旨本,一百回。
9、《通易西遊正旨》,白文簡稱正旨本,一百回。
10、《新說西遊記》,白文簡稱新說本,一百回。
【外國翻譯】
《西遊記》還被翻譯成了多種語言,譯名也有多種:《聖僧的天國之行》,《一個佛教徒的天國歷程》,《猴》,《猴王》,《猴與豬神魔歷險記》。在其他國傢,最早關於唐僧取經故事是明代前期的朝鮮文譯本,不過那是取經故事,與《西遊記》不完全是一回事。《西遊記》最早的正式譯本是18世紀中葉的日文譯本。
⑴《猴》:關於中國古典小說方面的譯著,以阿瑟·戴維·韋利(Arthur David Waley,英國,1889—1966)的《猴》(《西遊記》)最為著名。由於《猴》之譯筆生動活潑,使《西遊記》這部古典名著在西方盡人皆知。韋利譯為《猴》(Monkey)的《西遊記》節譯本,1942年由倫敦喬治艾倫與昂溫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後多次再版,並被轉譯成西班牙文、德文、瑞典文、比利時文、法文、意大利文、斯裏蘭卡文等,在歐美産生廣泛的影響。書前附有鬍適《西遊記考證》一文。雖是節譯本,但譯文能傳達原著的風格,在西方被認為是高水平的。歐美一些重要的百科全書,在評介《西遊記》時都是以韋利的譯本為依據的。如《英國大百科全書》寫道:“十六世紀中國作傢吳承恩的作品《西遊記》,即衆所周知的被譯為《猴》的這部書,是中國一部最珍貴的神奇小說。”美國大百科全書寫道:“在十六世紀中國出現的描寫僧人取經故事的《西遊記》,被譯為《猴》,是一部具有豐富內容和光輝思想的神話小說。”
⑵美國1944年出版的韋利譯本之兒童版,書名《猴子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Monkey),共130頁,為譯文的節略本。書中附有庫爾特·威斯(Kurtwiese)所作插圖。
⑶新的日文譯本:岩波文庫版《西遊記》以明代《李卓吾批評本》為藍本,共分10捲,每捲10回。該版本最初的譯者是曾經翻譯《金瓶梅》的日本著名翻譯傢小野忍。1983年小野忍去世 之後,中野美代子承接了從第4捲開始的翻譯工作,並於1998年譯出了4至10捲的初稿。此後,中野美代子對全書的風格、文字進行了統一、潤色。還重新翻譯了1至3捲,以更好地體現《西遊記》原著的全貌。
【作品研究】
1、作者之謎
現在出版的各種版本的《西遊記》都署名吳承恩,但是自《西遊記》問世以來,就一直對其作者存有爭議。
明朝流傳的《西遊記》,各種版本都沒有署名。清朝汪象旭在所撰《西遊證道書》中提出《西遊記》為南宋時的邱處機所著。這一看法提出後,清朝的文人大多贊同。清朝中葉紀昀等人開始懷疑此說,認為《西遊記》中多處描寫明朝的風土人情,而邱處機是南宋末代人(是明朝以前的朝代的人);此外《西遊記》中多處使用江蘇淮安方言,而邱處機一生在華北地區活動,並未在淮安居住過。也有明朝清朝道士、文人以為《西遊記》是道士煉丹之書。
清代山陽人吳玉晉提出《西遊記》是吳承恩所作。但在很長一段時間未得到回應。後其同鄉作傢,名氣很大的阮夔生在《茶捨客話》中也承認是吳承恩所著。
民國期間,魯迅、鬍適等人根據明朝天啓年間《淮安府志》上所載,又據前人所論,推定淮安吳承恩是小說《西遊記》的作者。民國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1980年以後,有關《西遊記》作者的研究漸成熱點。仍不斷有學者對吳承恩的作者身份表示質疑。理由是今存吳承恩詩文及其友人文字中從未提及撰寫《西遊記》一事;二是《淮安府志》所載吳承恩著《西遊記》一事並未說明是演義、稗官,而通常情況下演義、稗官是不錄入地方志的;三是在清朝藏書傢黃虞稷所著《千頃堂書目》中吳承恩所著《西遊記》被列入輿地類(即地理類)。因此,有人重新提出《西遊記》是邱處機所著,或是其弟子、傳人所著。
也有少數數學者立論:《西遊記》是明朝的“青詞宰相”李春芳所著。但是由於論據稀少、牽強,絶大多數學者都不贊同此說。另外一方面,證明吳承恩就是《西遊記》作者的論據似乎更多起來,而且更有說服力。主要有:一,吳承恩的個人情況與《西遊記》創作者的特徵完全吻合。二,對各種質疑給出了較為合理的符合實際情況的解釋。三,也是最有說服力的,是關於《西遊記》各文本中方言的研究。1980年以後這方面的研究有突破性進展,幾乎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吳承恩就是《西遊記》的作者。(相關的研究請參閱劉脩業的著作及顔景常著《〈西遊記〉詩歌韻類和作者問題》)所以現在一般認為,明朝社會宗教盛行,有關唐朝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的傳記、傳說及其它宗教傳說、民間故事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吳承恩是在這樣的社會及文化背景下,以上述的傳記、傳說、故事為素材,創作了現今我們看到的小說《西遊記》。
經由吳承恩的重新構思、組織和編寫,較之此前流傳的傳記、傳說、故事、評話,小說《西遊記》不僅內容大大豐富,故事情節更加完整嚴謹,而且人物塑造更加鮮活、豐滿,想象更加多姿多彩,語言也樸實、通達。更為重要的是,小說《西遊記》在思想境界、藝術境界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謂集大成者。
《西遊記》全書一百回,從大的結構上看,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回至第七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寫了孫悟空出世、拜師、大鬧天宮,這是全書最精彩的章節,熱鬧非凡,孫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頓折騰,將他的反抗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寫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經的緣由。第十三回至最後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寫唐僧西天取經,路上先後收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徒弟,並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到了真經,修成了正果。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註:《廣弘明集》捲二十五載玄奘《請御制三藏聖序表》稱貞觀元年開始西行,今從《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定在貞觀三年。)玄奘不顧禁令,偷越國境,費時十七載,經歷百餘國,前往天竺取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震動中外。歸國後,玄奘奉詔口述所見,由門徒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介紹西域諸國的歷史人情、宗教信仰、地理資源,打開了人們的眼界。以後門徒慧立、彥琮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了神化玄奘,在描繪他突破艱險,一意西行的同時,還穿插了一些神話傳說,如獅子王劫女産子,西女國生男不舉,迦濕羅國“滅壞佛法”等。它們雖還遊離於取經故事之外,卻啓發後來作者創作出更多的有關取經的神話。
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開始把各種神話與取經故事串聯起來,形式近乎寺院的“俗講”。書中出現了猴行者的形象。他原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化身為白衣秀士,自動來護三藏西行。他神通廣大、足智多謀,一路殺白虎精、伏九馗竜、降深沙神,使取經事業得以“功德圓滿”。這是取經故事的中心人物由玄奘逐漸變為猴王的開端。我國古代的稗史、志怪小說如《吳越春秋》、《搜神記》、《補江總白猿傳》等,都寫過白猿成精作怪的故事。而《古嶽瀆經》中的淮渦水怪無支祁,他的“神變奮迅”和叛逆特色同取經傳說中的猴王尤為相近。《取經詩話》雖然粗糙簡單,某些細節如蟠桃變幻、虎精破腹等都不近情理;但已比較清楚地顯示了取經故事的輪廓。從深沙神、鬼子母國、女人國的描寫上,也多少可以看到《西遊記》某些章回的雛形。
取經故事在元代已經定型。元時磁州窯的唐僧取經枕上已有唐僧、孫悟空、豬八戒等沙僧師徒四人的取經形象。《永樂大典》一三一三九捲“送”韻“夢”條,引有一千二百餘字的“夢斬涇河竜”,標題作《西遊記》,內容和世德堂本《西遊記》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麯,老竜王拙計犯天條”基本相同。可以想見,至遲在元末明初曾有過一部類似平話的《西遊記》。此外,古代朝鮮的漢、朝語對照讀本《樸通事諺解》也載有取經故事的梗概。註云:“詳見《西遊記》。”我們雖還不能斷定《永樂大典》及《樸通事諺解》所引出自一書,但從它們時代的相近與規模的相當來看,卻完全可以肯定在吳承恩著《西遊記》之前,取經故事的主要內容已基本具備。《樸通事諺解》復述了“車遲國鬥聖”的梗概,和《西遊記》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強欺正法,心猿顯聖滅諸邪”十分相似。從書中有關的八條註裏,還可以窺見元末明初取經故事的輪廓。一條註說:“法師往西天時,初到師陀國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黃風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獅子怪、多目怪、紅孩子兒怪,幾死僅免。又過棘釣洞、火炎山、薄屎洞、女人國及諸惡山險水,怪害患苦不知其幾。”可見取經故事本身已十分豐富復雜。註中還提到了住在花果山水簾洞鐵板橋下“號齊天大聖”的老猴精,它偷得仙園蟠桃、老君丹花,又竊王母仙衣“來設慶仙衣會”。李天王奉命“引領天兵十萬及諸神將”,“與大聖相戰失利”。終賴二郎神捕獲,被觀音押入石縫,“饑食鐵丸,渴飲銅汁”。唐僧取經,路過此山,將他放出,“收為徒弟,賜法名悟空,改號孫行者”。寫孫悟空的來歷和鬥爭歷史已和吳氏《西遊記》大體相同。註中還提到另兩名護法弟子:一個是從《取經詩話》中的深沙神演變而成的沙和尚;一個是《取經詩話》中不曾提到的黑豬精朱八戒。但是他們的神通都不及孫悟空。可見這時百回本《西遊記》的重要情節早已定型,為吳承恩後來的創作提供了主要的素材,打下了相當的基礎。
和取經故事在話本中逐步定型的同時,類似的戲麯創作也産生了。金院本《唐三藏》和元代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均已失傳。現存元末明初人楊訥所著《西遊記》雜劇,(註:按《錄鬼簿》載:吳昌齡有《西天取經》,題目正名為“老回回東樓叫佛,唐三藏西天取經”;又有《鬼子母揭鉢記》,相當於楊本《西遊記》雜劇第三捲“鬼母皈依”。天一閣鈔本《錄鬼簿續集》載:“楊景賢,名暹,後改名訥,號汝齋。”名下有《西遊記》劇目,當即今存《楊東萊批評西遊記》。)以敷演唐僧出世的“江流兒”故事開場,這同樣是後來《西遊記》小說的一個重要內容。
取經故事的最後完成者是吳承恩(1510?—1582?)。(註:劉修業《吳承恩年譜》將生年定為弘治十三年(1500年)左右。今按吳承恩《石鼎聯句圖題詞》雲:“因憶少小時,侍客談此,僕率爾對曰……回思此對,二十餘年矣!”自署“丙午秋日”。丙午即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距此“二十餘年”尚雲“少小”,則吳承恩生年最早當在正德初年(1510年)。他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山陽(江蘇淮安)人,出身於一個從“兩世相繼為學官”,終於沒落為商人的家庭,“髫齡即以文鳴於淮”,卻“屢睏場屋”,直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三十多歲時,始補歲貢生;後因母老傢貧,作過短期的長興縣丞。但他長期度過的,卻是一種賣文自給的清苦生活。這固然銷磨了他“少年人謾比終軍”的銳氣和壯志,卻也激發他“迂疏漫浪,不比數於時人”的憤慨和狂傲,使他比較容易接受當時廣大人民迫切要求變革的思想感情。而他的“善諧劇”的風趣,酷愛野史奇聞的癖好,一旦和那種深沉的憤滿情緒結合,便很自然地引起他繼承“志怪”傳統,諷刺社會黑暗的創作動機。他的《禹鼎志》就是寓有鑒戒意味的短篇志怪小說。他的詩如《瑞竜歌》、《二郎搜山圖歌》等,也都表現了藉神話傳說,寄托掃蕩邪魔、安民保國的願望。所謂“坐觀宋室用五鬼,不見虞廷誅四兇;野夫有懷多感激,撫事臨風三嘆息: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正是通過歌頌二郎神的搜山除妖來寄寓自己的理想的。它的浪漫主義風格,不僅可以和小說《西遊記》互相印證,而且也流露了他創作《西遊記》的旨趣。吳承恩雖處在前後七子“馳鶩天下”的時代,而他的詩文創作卻能獨出胸臆,不入藩籬。這種追求藝術獨創的精神,在小說《西遊記》中,則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
《西遊記》的作者是不是吳承恩?
數百年來一直是一個歷史懸案。二十年代,鬍適與魯迅從清代學者中論證出《西遊記》作者是淮安嘉靖中歲貢生吳承恩。但是,從目前所能見到的各種《西遊記》版本,都沒有一部是署名吳承恩所作的。最近,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推出《話說吳承恩———〈西遊記〉作者問題揭秘》一書,提出《西遊記》的作者不是吳承恩,而是明嘉靖的“青詞宰相”李春芳。其考證思路是從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大字官板西遊記》捲首的“華陽洞天主人校”的“校”字入手,對比楊緻和《西遊記》和朱鼎臣《釋厄傳》兩個版本之間增、刪、改的故事情節變化及發展,論證小說的成書過程,理順這三個版本的出版順序,結合其中所體現的佛、道、儒三傢思想脈絡,追根溯源論證《西遊記》作者的閱歷及身份,考證出《西遊記》一書與吳承恩毫無關係,真正作者應為明嘉靖時代的“青詞宰相”李春芳。
吳承恩有詩《贈李石麓太史》,石麓為李春芳的號。李籍隸江蘇興化縣,嘉靖年間狀元及第,因善撰“青詞”而纍升宰輔。少時曾在江蘇華陽洞讀書,故又有號“華陽洞主人”。曾受命總校《永樂大典》。在《西遊記》第九十五回有一首詩:“繽紛瑞靄滿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虹流千載清河海,電繞長春賽禹湯。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潤有餘芳。古來長者留遺跡,今喜明君降寶堂。”瀋先生發現,這首詩的第四、五、六、七四句,暗含“李春芳老人留跡”,與捲首“華陽洞天主人校”指的是“編撰《西遊記》”之意。
鬍適與魯迅主張吳承恩為《西遊記》作者的根據是明天啓間《淮安府志》,該志記有吳承恩作《西遊記》,但未說明此為何類圖書。清代鹹豐重刻《淮安府志》刪去這一條。
1983年末,章培恆先生在《百回本〈西遊記〉是否吳承恩所作》中指出,從《西遊記》問世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三百餘年裏,各種刊本或署朱鼎臣編輯,或衹署華陽洞天主人校而不署作者姓名,或署丘處機撰,沒有一本承認吳承恩的著作權。鬍適1921年的《西遊記序》也說此作“是明朝中葉以後一位無名的小說傢做的”。後來魯迅先生力主吳承恩說,鬍適得到魯迅抄給他的材料,便在《〈西遊記〉考證》中也持此主張。然而細觀他們的考證,所依據的間接材料有二條,直接材料僅一條。
間接材料1:吳玉搢(1698-1773)《山陽志遺》捲四:天啓舊《志》(指天啓《淮安府志》)列先生(指吳承恩)為近代文苑之首,雲“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復善諧謔,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初不知雜記為何等書,及閱《淮賢文目》,載《西遊記》為先生著。考《西遊記》舊稱為證道書,謂其合於金丹大旨,元虞道園有序,稱此書係其國初邱長春真人所撰;而郡志謂出先生手。天啓時去先生未遠,其言必有所本。意長春初有此記,至先生乃為之通俗演義,如《三國志》本陳壽,而《演義》則稱羅貫中也。書中多吾鄉方言,其出淮人手無疑。或云:有《後西遊記》,為射陽先生撰。
吳玉搢距《西遊記》問世已近二百年,判斷的依據又唯有明天啓《淮安府志》,他的發言權其實和我們差不多。
間接材料2:阮葵生(1727-1789)《茶餘客話》捲二十一:按舊《志》,稱射陽性敏多慧,為詩文下筆立成,復善諧謔,著雜記數種。惜未註雜記書名,惟《淮賢文目》載射陽撰《西遊記》通俗演義。是書明季始大行,裏巷細人樂道之,而前此未之有聞也。……按明郡志謂出自射陽手,射陽去修志未遠,豈能以世俗通行之元人小說攘列己名?或長春初有此記,射陽因而演義,極誕幻詭變之觀耳;亦如《左氏》之有《列國志》,《三國》之有《演義》。觀其中方言俚語,皆淮上之鄉音街談,巷弄市井婦孺皆解,而他方人讀之不盡然,是則出淮人之手無疑。
這裏判斷的唯一依據仍是天啓《淮安府志》,據魯迅先生分析,阮葵生實際上是據吳玉《山陽志遺》捲四寫成,因為它沿襲了該書將《淮安府志》中“復善諧劇”作“復善諧謔”的誤書。吳、阮兩人都提到書中淮上方言,但都是在先肯定吳承恩之作就是小說《西遊記》之後的旁證,但學術界對小說中的方言問題一直有較大爭論,清初黃太鴻《西遊記證道書跋》就已稱:“篇中多金陵方言”。清代稱吳承恩為作者的還有丁宴《石亭記事續編》、焦循《劇說》等,但他們或據《淮安府志》,或依《茶餘客話》,這意味着將著作權判給吳承恩的依據其實衹有一條。
直接材料:天啓《淮安府志》捲十九《藝文志》一《淮賢文目》:吳承恩:《射陽集》四册口捲;《春秋列傳序》;《西遊記》。章培恆先生根據這條材料,從正反兩方面進行了論證。正面:《淮安府志》沒有說明吳承恩《西遊記》的捲數或回數,也沒說明該篇的性質。歷史上常有兩種著作同名的現象,如清初瀋謙與唐孫華就各有一部《東江集鈔》,明代與清代都有一部小說名為《如意君傳》。約比吳承恩大二十歲的安國也寫過《西遊記》,不過那是遊記之作。因此,並不能據此斷定吳承恩的《西遊記》就是百回本《西遊記》。反面:清初著名藏書傢黃虞稷的《千頃堂書目》捲八史部地理類有如下著錄:唐鶴徵《南遊記》三捲吳承恩《西遊記》瀋明臣《四明山遊籍》一捲其時距萬歷二十年(1592)《西遊記》首刻刊行已有半個多世紀,它已是大傢熟知之書,可是黃虞稷卻將吳承恩的《西遊記》明確歸入地理類,足見該書衹是一般意義上的遊記,就像與吳承恩同時代的人寫過《東遊記》、《南遊記》之類的遊記一樣。
專傢們認為,關於《西遊記》作者歷來有種種不同說法,大都否認為吳承恩所作。也有人認為,關於《西遊記》作者,以往也有人提出是李春芳。衹根據《西遊記》中的一首詩是暗含李春芳,還不夠有說服力,這衹能是一傢之言。要真正解開《西遊記》作者的歷史之謎,還需要進一步發掘更多的第一手資料。
2、古本《西遊記》
在吳本之前,是否有一本與之相近的《西遊記》?《永樂大典》載有殘文,但內容太少,難以考證。
3、吳本、朱本、楊本的先後順序
自鄭振鐸以來,各傢自有其理,難以說服對方。
4、孫悟空由來
哈努曼?無支祁?或者是混血兒,尚無定論。
5、《西遊記》在韓國
《西遊記》是從高麗(918—1392)末期開始傳入韓國的。在明代通俗長篇小說《西遊記》以前,宋元時期已有關於《西遊記平話》的介紹。譯官們的漢語教科書《樸通事》裏已經有關於《西遊記平話》的部分內容——《車遲國鬥聖》。現在在韓國對《西遊記》的研究雖不能算活躍,但也始終沒有間斷過。經調查,現有博士學位論文4篇,碩士學位論文8篇,小論文數十篇。在韓國,不但有關於《西遊記》的學術研究成果。而且,人們對於《西遊記》的翻譯出版也懷有極大的興趣。現在不但有幾種全譯本,而且精讀本及童話書籍也有幾十種之多。(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西遊詩詞】
《西遊記》詩詞甚多,意境深遠,但也有重複雷同的缺點。今選數篇,希求管中窺豹:(原著沒有題目,題目為編者所加)
西遊開篇(選自第一回)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水簾洞(選自第一回)
翠蘚堆藍,白雲浮玉,光搖片片煙霞。虛窗靜室,滑凳板生花。乳窟竜珠倚挂,縈回滿地奇葩。鍋竈傍崖存火跡,樽罍靠案見餚渣。石座石床真可愛,石盆石碗更堪誇。又見那一竿兩竿修竹,三點五點梅花。幾樹青鬆常帶雨,渾然象個人傢。
花果山(選自第一回)
勢鎮汪洋,威寧瑤海。勢鎮汪洋,潮涌銀山魚入穴;威寧瑤海,波翻雪浪蜃離淵。水火方隅高積土,東海之處聳崇巔。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鳳雙鳴;削壁前,麒麟獨臥。峰頭時聽錦雞鳴,石窟每觀竜出入。林中有壽鹿仙狐,樹上有靈禽玄鶴。瑤草奇花不謝,青鬆翠柏長春。仙桃常結果,修竹每留雲。一條澗壑藤蘿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會處擎天柱,萬劫無移大地根。
通天河(選自第四十七回)
洋洋光浸月,浩浩影浮天。
靈派吞華嶽,長流貫百川。
千層洶浪滾,萬迭峻波顛。
岸口無漁火,沙頭有鷺眠。
茫然渾似海,一望更無邊。
晚風古意(選自第六十四回)
岩前古廟枕寒流,落目荒煙鎖廢丘。白鶴叢中深歲月,緑蕪臺下自春秋。
竹搖青佩疑聞語,鳥弄餘音似訴愁。雞犬不通人跡少,閑花野蔓繞墻頭。
五客詩詠(選自第六十四回)
禪心似月迥無塵,詩興如天青更新
好句漫裁摶錦綉,佳文不點唾奇珍
六朝一洗繁華盡,四始重刪雅頌分
半枕鬆風茶未熟,吟懷瀟灑滿腔春
古風·月夜懷故(選自第三十六回)
皓魄當空寶鏡懸,山河搖影十分全。瓊樓玉宇清光滿,冰鑒銀盤爽氣旋。
萬裏此時同皎潔,一年今夜最明鮮。渾如霜餅離滄海,卻似冰輪挂碧天。
別館寒窗孤客悶,山村野店老翁眠。乍臨漢苑驚秋鬢,纔到秦樓促晚奩。
庾亮有詩傳晉史,袁宏不寐泛江船。光浮杯面寒無力,清映庭中健有仙。
處處窗軒吟白雪,傢傢院宇弄冰弦。今宵靜玩來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園?
寶塔聽夜(選自第六十二回)
四壁寒風起,萬傢燈火明。六街關戶牖,三市閉門庭。
釣艇歸深樹,耕犁罷短繩。樵夫柯斧歇,學子誦書聲。
雷音古剎
頂摩霄漢中,根接須彌脈。巧峰排列,怪石參差。懸崖下瑤草琪花,麯徑旁紫芝香蕙。仙猿摘果入桃林,卻似火燒金;白鶴犧鬆立枝頭,渾如煙捧玉。彩鳳雙雙,青鸞對對。彩鳳雙雙,嚮日一鳴天下瑞;青鸞對對,迎風耀舞世間稀。又見那黃森森金瓦迭鴛鴦,明幌幌花磚鋪瑪瑙。東一行,西一行,盡都是蕊宮珠闕;南一帶,北一帶,看不了寶閣珍樓。天王殿上放霞光,護法堂前噴紫焰。浮屠塔顯,優鉢花香、正是地勝疑天別,雲閑覺晝長。紅塵不到諸緣盡,萬劫無虧大法堂。
【西遊另說】
(本評為對西遊記的惡評,使得大傢對西遊記一書的瞭解更為全面,如不願接受者請不要讀此段。)
在人們一片叫好西遊記的一書的過程中也有很多人對西遊記的文化內涵人文背景産生了懷疑,樹大必然有瑕疵,在西遊記的正面背後也有一段佛教文學和道教文化爭端。
1、觀音何以可以抓紅孩兒為奴僕?
庸俗的話說觀音這個變性人為什麽好抓了道教的紅孩兒為奴僕?根據瞭解牛魔王為天界的一職員紅孩兒為牛魔王的兒子,而牛魔王和佛教根本沒有一點關係,和三十三天外的原始天尊倒有關聯。那麽觀音為什麽可以拿紅孩兒為奴,做自己的金童,以差遣其惡毒之心昭然若揭?用現代的話就是觀音這個非政府組織的高級成員為什麽可以抓另一個非政府組織的高級成員?如紅孩兒的確有錯殺之即可為什麽要侮辱他?一旦為奴觀音如何對待其童子,在其對黑熊精等的過程中手段便能得知。一旦犯了錯誤後果非常嚴重。此為西遊記為了佛教利益漠視人性的第一條。
2、孫悟空能力的問題
孫悟空大鬧天宮這是大傢都知道的。為什麽這個官員下到地方連天宮裏的太上老君的牛都鬥不過?從這裏看來孫悟空定有一靠山!使得他大鬧天宮之時恣意妄為,不然一修煉幾年的猴子再有靈根難道天宮裏其他的人沒有?哪個天宮成員不是來自洪荒宇宙?而他被如來所抓證明他的靠山的等級是天宮級別以上如來級別以下或者同級,那麽孫悟空的師傅便是這靠山的首要嫌疑人。因為他師傅恰恰是如來的師弟。
【影視作品】
1、《西遊記》
拍攝時間:1982年至1988年
地區:中國大陸
類型:古裝神話
集數:25集
導演:楊潔
主演:孫悟空—六小齡童
唐僧—汪粵、徐少華、遲重瑞
豬八戒—馬德華
沙僧—閆懷禮
2、《西遊記續集》
拍攝時間:1998年至1999年
地區:中國大陸
類型:古裝神話
導演:楊潔
主演:孫悟空—六小齡童
唐僧—徐少華、遲重瑞
豬八戒—崔景富
沙僧—劉大剛
3、《西遊記後傳》
導演:曹榮
主演:孫悟空—曹榮
豬八戒—閭漢彪
唐僧—黃海冰
沙僧—李京
喬靈兒—吳鍵
無天—黑子
4、《西遊記》(內地引進譯名《齊天大聖》)
地區:香港(TVB)
香港首播時間:1996年
主演:
孫悟空—張衛健、唐僧—江華、豬八戒—黎耀祥、沙僧—麥長青、如來—楚原、觀音—恭慈恩、二郎神—馬德鐘、吳剛—郭政鴻、嫦娥—李穎、涇河竜王—李國麟、牛魔王—劉傢輝、鐵扇公主—陳秀珠、紅孩兒—許秋怡、白骨精—陳妙瑛、老蜘蛛精—羅蘭、蜘蛛精(恩恩)—劉玉翠、蜘蛛精(詩詩)—張慧儀、雞精—鄧兆尊、蜈蚣精—錢嘉樂、飛虎大將軍—惠英紅
5、《齊天大聖孫悟空》
地區:香港
主演:孫悟空—張衛健
唐僧—梁漢民
豬八戒—葛民輝
沙僧—李燦森
《聊齋志異》,清代短篇小說集,是蒲鬆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時基本完成,此後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全書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願望。但其中也夾雜着一些封建倫理觀念和因果報應的宿命論思想。《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衆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麯折離奇,結構佈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峰。
據說作者蒲鬆齡在寫這部《聊齋志異》時,專門在傢門口開了一傢茶館,請喝茶的人給他講故事,講過後可不付茶錢.聽完之後再作修改寫到書裏面去。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說集。有傳奇、志怪、軼事等,諸體兼備,為中國文言小說集大成之作。內容十分廣泛,多談狐、魔、花、妖,以此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係,反映了17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書中寫的是一個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對如漆墨黑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又有對懷才不遇、仕途難攀的不平;既有對貪宮污吏狼狽為姦的鞭笞,又有對勇於反抗,敢於復仇的平民的稱贊;而數量最多、質量上乘、寫得最美最動人的是那些人與狐妖、人與鬼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愛情的篇章。
【聊齋志異的敘述形式】
書中的作品情節離奇麯折,但又簡潔,幻化形象刻劃得獨具特色。雖為文言,但凝練之外又極形象傳神,富有表現力,而且語言利落直觀明了。三百年來,《聊齋》故事在民間廣為傳播歷久不衰,先後被譯成十幾種文字,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小說的珍品,這部短篇小說集在他創作之初便有人傳抄,成書之後流傳更加廣泛。十九世紀中葉傳播到國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個語種的譯本。《聊齋志異》在敘述、描寫人和各種靈異之物的交往時,往往按照同類相應、同氣相求的模式安排故事情節。同類相應、同氣相求是一種古老的觀念,指的是同類事物能夠彼此趨近,産生感應,實現生命層面的溝通。《聊齋志異》的許多就是以同類相應、同氣相求為契機而發生、延展的故事.
【聊齋志異的評價】
《聊齋志異》是一部具有獨特思想風貌和藝術風貌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多數小說是通過幻想的形式談狐說鬼,但內容卻深深地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之中,麯折地反映了蒲鬆齡所生活的時代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思想願望,熔鑄進了作傢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和認識。蒲鬆齡在《聊齋自志》中說:“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這部小說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從現實生活中産生的深沉的孤憤的。因此我們不能衹是看《聊齋志異》奇異有趣的故事,當作一本消愁解悶的書來讀,而應該深入地去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愛和恨,悲憤和喜悅,以及産生這些思想感情的現實生活和深刻的歷史內容。由於《聊齋志異》是一部經歷了漫長時期纔完成的短篇小說集,故事來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認識前後有發展變化,加上作者世界觀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書的思想內容良莠不齊,比較復雜。但從總體看來,優秀之作占半數以上,主要傾嚮是進步的,真實地揭示了現實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願望和要求。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假、惡、醜,是蒲鬆齡創作《聊齋志異》總的藝術追求,也是這部短篇小說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郭沫若評價說:“寫鬼寫妖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老捨評價說:“鬼狐有性格,笑駡成文章。”
據說作者蒲鬆齡在寫這部《聊齋志異》時,專門在傢門口開了一傢茶館,請喝茶的人給他講故事,講過後可不付茶錢.聽完之後再作修改寫到書裏面去。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說集。有傳奇、志怪、軼事等,諸體兼備,為中國文言小說集大成之作。內容十分廣泛,多談狐、魔、花、妖,以此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係,反映了17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書中寫的是一個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對如漆墨黑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又有對懷才不遇、仕途難攀的不平;既有對貪宮污吏狼狽為姦的鞭笞,又有對勇於反抗,敢於復仇的平民的稱贊;而數量最多、質量上乘、寫得最美最動人的是那些人與狐妖、人與鬼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愛情的篇章。
【聊齋志異的敘述形式】
書中的作品情節離奇麯折,但又簡潔,幻化形象刻劃得獨具特色。雖為文言,但凝練之外又極形象傳神,富有表現力,而且語言利落直觀明了。三百年來,《聊齋》故事在民間廣為傳播歷久不衰,先後被譯成十幾種文字,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小說的珍品,這部短篇小說集在他創作之初便有人傳抄,成書之後流傳更加廣泛。十九世紀中葉傳播到國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個語種的譯本。《聊齋志異》在敘述、描寫人和各種靈異之物的交往時,往往按照同類相應、同氣相求的模式安排故事情節。同類相應、同氣相求是一種古老的觀念,指的是同類事物能夠彼此趨近,産生感應,實現生命層面的溝通。《聊齋志異》的許多就是以同類相應、同氣相求為契機而發生、延展的故事.
【聊齋志異的評價】
《聊齋志異》是一部具有獨特思想風貌和藝術風貌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多數小說是通過幻想的形式談狐說鬼,但內容卻深深地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之中,麯折地反映了蒲鬆齡所生活的時代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思想願望,熔鑄進了作傢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和認識。蒲鬆齡在《聊齋自志》中說:“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這部小說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從現實生活中産生的深沉的孤憤的。因此我們不能衹是看《聊齋志異》奇異有趣的故事,當作一本消愁解悶的書來讀,而應該深入地去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愛和恨,悲憤和喜悅,以及産生這些思想感情的現實生活和深刻的歷史內容。由於《聊齋志異》是一部經歷了漫長時期纔完成的短篇小說集,故事來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認識前後有發展變化,加上作者世界觀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書的思想內容良莠不齊,比較復雜。但從總體看來,優秀之作占半數以上,主要傾嚮是進步的,真實地揭示了現實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願望和要求。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假、惡、醜,是蒲鬆齡創作《聊齋志異》總的藝術追求,也是這部短篇小說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郭沫若評價說:“寫鬼寫妖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老捨評價說:“鬼狐有性格,笑駡成文章。”
《儒林外史》是我國清代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
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馮沅君、陸侃如合著的《中國文學史簡編》認為“大醇小疵”。
全書故事情節雖沒有一個主幹,可是有一個中心貫穿其間,那就是反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這樣的思想內容,在當時無疑是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加上它那準確、生動、洗練的白話語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優美細膩的景物描寫,出色的諷刺手法,藝術上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當時,由於時代的局限,作者在書中雖然批判了黑暗的現實,卻把理想寄托在“品學兼優”的士大夫身上,宣揚古禮古樂,看不到改變儒林和社會的真正出路,這是應該加以批判的。
內容介紹
元朝末年,諸暨縣的一個村子裏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傢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咨議參軍”的職務,他也不接受,心甘情願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
明朝立國,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嘆:這種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僅不會為國傢選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將來的讀書人恐怕也衹有這一條榮身之路了,他們因此會把學問、道德、做官、退隱的準則都看得輕了。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運!王冕是反對八股取士、自甘清貧的隱士,然而在當時的社會裏,像王冕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在王冕死後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間,文人們所走的是一條醉心於科舉功名的歧路。
明憲宗成化末年,山東兗州府汶上縣有一位教書先生,名叫周進,他為了能夠出人頭地,榮耀鄉裏,屢次參加科舉考試,可是60多歲了,卻連秀纔也未考上。
一天,他與姐夫來到省城,走進了貢院。他觸景生情,悲痛不已,一頭撞在了號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後,滿地打滾,哭得口中鮮血直流。幾個商人見他很是堪憐,於是湊了二百兩銀子替他捐了個監生。他馬上就嚮衆人磕頭,說:“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
不久,周進憑着監生的資格竟考中了舉人。頃刻之間,不是親的也來認親,不是朋友的也來認做朋友,連他教過書的學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爺”的“長生牌”。過了幾年,他又中了進士,升為御史,被指派為廣東學道。在廣州,周進發現了范進。為了照顧這個54歲的老童生,他把范進的捲子反復看了三遍,終於發現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間最好的文章,於是將范進取為秀纔。過後不久,范進又去應考,中了舉人。
當時,范進因為和周進當初相似的境遇,在傢裏倍受冷眼,妻子對他呼西喚東,老丈人對他更是百般呵斥。當范進一傢正在為揭不開鍋,等着賣雞換米而發愁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上被找了回來,知道喜訊後,他高興得發了瘋。好在他的老丈人鬍屠戶給了他一耳光,纔打醒了他,治好了這場瘋病。轉眼功夫,范進時來運轉,不僅有了錢、米、房子,而且奴僕、丫環也有了。范進母親見此歡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氣,竟一命歸了西天。鬍屠戶也一反常態,到處說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麯星下凡,不會與常人一樣的,對范進更是畢恭畢敬。後來,范進入京拜見周進,由周進薦引而中了進士,被任為山東學道。范進雖然憑着八股文發達了,但他所熟知的不過是四書五經。當別人提起北宋文豪蘇軾的時候,他卻以為是明朝的秀纔,鬧出了天大的笑話。
科舉制度不僅培養了一批庸纔,同時也豢養了一批含官污吏。進士王惠被任命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詢問當地的治安,不是詢問黎民生計,不是詢問案件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瞭解當地有什麽特産,各種案件中有什麽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了各項差事的餘利,讓大傢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
高要縣知縣湯奉,為了表示自己為政清廉,對朝廷各項法令嚴加執行。朝廷有禁殺耕牛的禁令,湯奉不問因由,竟然將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師父活活枷死,鬧得群衆義憤填膺,鳴鑼罷市。事發後。按察司不僅沒有處罰湯奉,反而將受害的回民問成“姦發挾製官府,依律枷責”之罪。如此“清廉”的知縣,一年下來居然也搜刮了八千兩銀子。
官吏們貪贓枉法,而在八股科舉之下,土豪劣紳也恣意橫行。舉人出身的張靜齋,是南海一霸。他勾通官府,巧取豪奪。為了霸占寺廟的田産,他唆使七八個流氓,誣陷和尚與婦女通姦,讓和尚不明不白地吃了官司。
高要縣的監生嚴緻和是一個把錢財看作是一切的財主,傢財萬貫。他病得飲食不進,臥床不起,奄奄一息,還念念不忘田裏要收早稻,打發管莊的僕人下鄉,又不放心,心裏衹是急躁。他吝嗇成性,傢中米爛糧倉,牛馬成行,可在平時豬肉也捨不得買一斤,臨死時還因為燈盞裏多點了一根燈草,遲遲不肯斷氣。
他的哥哥貢生嚴緻中,更是橫行鄉裏的惡棍。他強圈了鄰居王小二的豬,別人來討,他竟行兇,打斷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處訛詐,沒有藉給別人銀子,卻硬要人傢償付利息;他把雲片糕說成是貴重藥物,恐嚇船傢,賴掉了幾文船錢。嚴監生死後,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過繼他的二兒子為兒子,謀奪兄弟傢産,還聲稱這是“禮義名分,我們鄉紳人傢,這些大禮,卻是差錯不得的”。
科舉制度造就了一批社會蛀蟲,同時也毒害着整個社會。溫州府的樂清縣有一農傢子弟叫匡超人,他本來樸實敦厚。為了贍養父母,他外出做小買賣,流落杭州。後來遇上了選印八股文的馬二先生。馬二先生贈給他十兩銀子,勸他讀書上進。匡超人回傢後,一面做小買賣,一面用功讀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縣的賞識,被提拔考上了秀纔。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祿,他更加刻苦學寫八股文。不料知縣出了事,為避免被牽纍,他逃到到杭州。在這裏,他結識了冒充名士的頭巾店老闆景蘭江和衙門裏當吏員的潘三爺,學會了代人應考、包攬訟詞的本領。又因馬二先生的關係,他成了八股文的“選傢”,並吹噓印出了95本八股文選本,人人爭着購買,五省讀書的人,傢傢都在書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不久,那個曾提拔過他的李知縣被平了反,升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為了巴結權貴,他拋妻棄子去做了恩師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貧睏潦倒中死在家乡。這時,幫助過他的潘三爺入了獄,匡超人怕影響自己的名聲和前程,竟同潘三爺斷絶了關係,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對曾經幫助過他的馬二先生他不僅不感恩圖報,還妄加誹謗嘲笑,完全墮落成了出賣靈魂的衣冠禽獸。
科舉制度不僅使人墮落,同時也是封建禮教幫兇。年過六十的徽州府窮秀纔王玉輝,年年科舉,屢試不中,但他卻刻守禮教綱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兒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勸親傢讓女兒殉節。又對女兒說:“我兒,你既如此,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難道反而阻攔你?你就這樣做罷。”八天以後,女兒穿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絶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說:“死得好!死得好!”但事過之後,當他女兒的靈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時候,他突然感到了傷心。回傢看見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離傢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兒,凄凄惶惶,到了蘇州虎丘,見船上一個少年穿白的婦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兒,心裏哽咽,那熱淚直滾下來。
凡此種種從明朝成化年間以來形成的風氣,到了萬歷年間則愈演愈烈。科場得意,被認為才能出衆;科場失意的任你有李白、杜甫的文才、顔淵、曾參的品行,都被看成愚笨無能。大戶人傢講的是升官發財,貧賤儒生研究的是逢迎拍馬。儒林墮落了,社會更加腐敗。看來,要尋找不受科舉八股影響的“奇人”,衹能拋開儒林,放眼於市井小民之中了。
那知市井中間,真的出了幾個奇人。
一個是會寫字的。這人姓季,名遐年,自小無傢無業,總在這些寺院裏安身。他的字寫的最好,卻又不肯學古人的法帖,衹是自己創出來的格調,由着筆性寫了去,他性格乖張,但凡人要請他寫字他要齋戒一日,親自磨一天的墨,要等他情願,他才高興。他若不情願時,任你王侯將相,大捧的銀子送他,他正眼兒也不看。他又不修邊幅,穿着一件稀爛的直裰,靶着一雙破不過的蒲鞋。每日寫了字,得了人傢的筆資,自傢吃了飯,剩下的錢就不要了,隨便不相識的窮人,就送了他。一日大雪天,他的爛鞋踩了朋友傢一地的泥,朋友讓他換鞋,他居然說我這雙鞋就不可以坐在你傢?我坐在你傢,還要算擡舉你。一次,他看見和尚房裏擺着一匣子上好的香墨,不管人傢是否要寫字,拿來就寫,當一位有權有勢的鄉紳要他去寫字時,他竟破口大駡“我又不貪你的錢,又不慕你的勢,又不藉你的光,你敢叫我寫起字來!”
又一個是賣火紙筒子的。這人姓王,名太,他自小兒最喜下圍棋。他無以為生,每日到虎踞夫一帶賣火紙筒過活。
那一日,妙意庵做會。王太走將進來,碰到三四個大老官簇擁着兩個人在那裏下棋。大傢開始很是瞧不起他,但是他們同王太剛下了半盤,就不得不投子認負,衆人大驚,就要拉着王太吃酒。王太大笑道:“天下那裏還有個快活似殺矢棋的事!我殺過矢棋,心裏快活極了,那裏還吃的下酒!”說畢,哈哈大笑,頭也不回就去了。
像他們這樣淡泊功名利祿的隱士在市井中還有,衹不過在那些達官貴人看來,追求功名利祿纔是正道。
作者簡介
吳敬梓(1701—1754),清小說傢。字敏軒,因其書齋署“文木山房’,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又因自故居安徽全椒移居南京,故又自稱秦淮寓客。吳敬梓的家庭可說是科甲鼎盛的縉紳世傢。父親吳霖起死後,近房中不少人覬覦遺産,吳敬梓是嗣子,便給了他們以可乘之隙,於是發生了吳敬梓《移傢賦》中所說的“兄弟參商,宗族詬誶”的爭産糾紛,乃至發生了親族衝入傢中攫奪財産的事件。這件事不僅刺激了吳敬梓,使他看清了封建社會傢族倫理道德的醜惡本質,認識了那些衣冠楚楚的縉紳人物的虛偽面目,使他和那些倚仗祖業和門第做寄生蟲的庸俗人物分道揚鑣。作為縉紳階級的叛逆,他首先揮霍遺産。
29歲應試舉人落第,從此再也不應鄉試。30歲以前,就將田産房産都消耗光了。33歲時移傢南京,開始了他的賣文生涯。36歲那年,曾被薦應博學鴻詞之試,但衹參加了省裏的預試,就托病辭去了徵闢,甘願過素約貧睏的生活,54歲客死在揚州。
章回目錄
《儒林外史》原本僅55回。根據程晉芳《懷人詩》,可以證明在吳敬梓49歲的時候已經脫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後十多年纔由金兆燕給他刻了出來。這個刻本,今已失傳。現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後人偽作。
吳敬梓與《儒林外史》
吳敬梓一生以移居南京為界可分前後兩段。前期,他與小山一樣,以聲色犬馬的生活方式遊離於“正常”的生活軌道之外。“少年時,青溪九麯畫船,曾記遊冶……朝復夜,費蜀錦吳綾,那惜纏頭價。”(《買肢塘》)“王傢曇首,伎識歌聲春載酒,白板橋西,贏得纔名麯部知。”(《減字木蘭花》)吳敬梓不像小山一樣真正沉醉到情愛之中,而更多地標榜一種不見容於俗世的生活姿態。不是為遊冶而遊冶,而是在遊冶中體驗自由。鬍適說,吳氏的傢産是在秦淮嫖掉的,我倒覺得,“泥沙一擲金一擔”是他有意為之。衹有喪失了財産,掙脫了宗族的約束後,他才能以純粹的心境進入到文學創作之中。
“梟鳥東徒,渾未解於更鳴”!(《移傢賦》)33歲、不名一文的吳敬棒移傢南京時,他在族人眼中已是“傳為子弟戒”的“敗傢子”。到了“白門三日雨,竈冷囊無錢”的地步,他仍拒不參加傅學鴻詞科考試。當“長老苦口譏喃喃”干涉他的自由時,他“叉手謝長老,兩眉如戟聲如虎”。[45]他的“癡憨”、“顛憨”、“隱括”終一生而不變,與小晏何其相似!
《儒林外史》以王冕作為“隱括全文”的“名流”。他之所以有這麽大的能耐,就因為他是一個“嵌崎磊落”的人,一個“有意思”的人。王冕既是葆有童心的放牛娃,又是才華橫溢的畸人。他畫荷花,“那荷花精神、顔色無一不像”,因為他自己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遇着花明柳媚的時節,把一乘牛車載了母親,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闊衣,執着鞭子,口裏唱着歌麯,在鄉村鎮上以及湖邊到處玩耍,惹得鄉下陔子們,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眼裏。”這是何等任情自遂、天真自然!面對“滅門知縣”的威逼,王冕寧可風餐露宿逃亡在外,也不肯低頭。他處茅屋之遠而懷天下蒼生,一語道出入股取仕的實質:“這法子卻定得不好!將來讀書人即有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
鳳四老爹在小說中看似可有可元,實則為一大關鍵。據考證,鳳四老爹的原型為俠客甘鳳池。[46]當時浙江總督李衛在奏摺中這樣描述甘鳳池:“查此輩棍徒,造作訛信,往來煽感,着實痛恨,斷難容其漏網。臣細思江浙好事悻謬之人,莫過於現在拿獲之甘鳳池等各犯。”(《雍正朱批諭旨》)對於這樣一個叛逆者,吳敬棒卻由衷地贊美道:“官府嚴刑密網,多少士大夫見了就屈膝就範,你一個小百姓,視如上芥,這就可敬了!”
《儒林外史》以四大奇人的故事作結。當“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漸漸銷磨盡了”的時候,奇人卻出現在市井中間。會寫字的季遇年,“卻又不肯學古人的法帖,衹是自己創出來的格調,由着筆性寫去”。“他若不情願時,任你王侯將相大捧的銀子送他,他正眼兒也不看”。他這樣迎着施御史的臉痛駡:“你是何等之人?敢來叫我寫字!我又不貪你的錢,又不慕你的勢,又不藉你的光,你敢叫我寫起字來卜獨立人格,意氣風發。吳敬梓把“四大奇人”當作“述往思來”的一流人物。儒林中一片狼藉,而井市中則有閃光的人格,吳敬梓已悄悄換了一套嶄新的價值標準。為什麽在市井中反倒能保持人格的獨立與心靈的自由呢?
做裁縫的荊元,會彈琴、會寫字,也喜歡做詩。朋友問他:“你既要做雅人,為甚麽還要做你這貴行?何不同些學校裏的人相與相與?”他道:“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衹為性情相近,故此時常學學。至於我們這個賤行,是祖父遺留下來的。難道讀書寫字,做了裁縫,就玷污了不成?況且那些學校中的朋友,他們另有一番見識,怎肯與我們相與!而今每日尋得六七分銀子,吃飽了飯要彈琴,要寫字,諸事都由我。又不貪圖人的富貴,又不伺候人的臉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也快活廠這席話真石破天驚。吳敬梓認識到,人格獨立的背後是經濟獨立。被權力網絡所覆蓋的儒林中,衹有爬墻藤一樣的附庸,而元岩上鬆一樣的獨立者。市井人物操持着被士大夫所蔑視的職業,他們卻在這職業中獲得了真正的經濟獨立。好一個“諸事都由我”!儒林人士即使爬到宰輔這樣的最高位置,怕也不敢說這樣的大話。吳敬梓突破傳統的道德評判,揭示出産生“奇人”的經濟基礎。這一點,此前無人認識到。
開頭出現王冕,中間出現風四老爹,結尾出現四大奇人,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他們全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遊離於統治秩序之外的平頭百姓。他們的冰清玉潔、古道熱腸、淡泊明志,都與醜態百出的儒林和官場形成鮮明對照,正如鬍適在《吳敬梓評傳》中所說:“不給你官做,便是專製君主睏死人才的唯一的妙法。要想抵製這種惡毒的牢籠,衹有一個法子:就是提倡一種新的社會心理,叫人知道舉業的醜態,知道官的醜態;叫人覺得‘人’比‘官’格外可貴,人格比富貴格外可貴。社會上養成這種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給你官做’的毒手段了。而一部《儒林外史》的用意衹是要想養成這種社會心理罷了。”
然而,這種社會心理終究很難養成。吳敬梓這個嵌崎磊落的敗傢子是寂寞的,他筆下的奇人們也是寂寞的。荊元為知音於老者彈琴,“彈了一會,忽作變徽之音,凄清宛轉,於老者聽到深微之處不覺凄然淚下”。讀者讀到這裏,掩捲深思,怕也要“凄然淚下”了!
鬍適《吳敬梓評傳》
在浩若星海的中國古典小說中,被魯迅許以“偉大”二字的,衹有兩部書,其中之一便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寫士林階層的。在中國的古代,所謂的士林,既是知識分子的世界,也即是官場。這是部批判知識分子的書,也可以說是一部揭露官場昏晦的書。這樣說來,在當代的中國,確實很有重讀《儒林外史》的需要了。
作者吳敬梓(公元1701年—1754年),生長在長江北岸安徽省全椒縣一個“名門望族”的大家庭。曾祖和祖父兩輩官運亨通,在明清之際,有50年“ 傢門鼎盛”的時期。但他自己的祖父在同輩中功名很小,而且早逝;他從小被出嗣給長房吳霖起,即是他的養父,吳霖起衹做了幾年縣教諭,後來因為得罪上司而丟官,鬱鬱而終。吳敬梓13歲喪母,23歲喪父,本身既不熱心功名,又輕視錢財,隨意揮霍,慷慨仗義,上代留下的傢産在幾年之內被他揮霍得所剩無幾,以致“ 田廬盡賣”、“奴逃僕散”,一時“鄉裏傳為子弟戒”(《減字木蘭花·庚戌除夕客中》)。加上考場失利,刺激甚重,“那得雙眉時暫開?”回鄉之後,由於不堪冷遇,於雍正十一年移傢南京。從此時直到54歲在揚州逝世,主要靠賣文和朋友周濟過活,也是在此期間完成了《儒林外史》這部鴻篇巨著。
吳敬梓自幼處在名門望族的社會環境中,而成長的家庭卻是一直在走下坡路,中年後又驟然陷入貧睏不堪的境地。在他一生所經的這種由“漸”而“驟”的家庭破落過程中,他在家乡全椒縣、在蘇北贛榆縣(其父任職之地)、在南京都曾久住,到過揚州、安慶、蕪湖等城市;從宗族幾代關係以及自己的人際關係看,他接觸的士大夫階層很廣泛,認識與熟知的人物也非常多。他看的嘴臉,受的冷暖,經歷的人事,體驗的世情,都極其豐富深刻。這就培養了他富有正義的敏銳感覺和體察現實的清醒頭腦,使他能夠看透清朝黑暗統治下士大夫階層的墮落與無恥,看透政治的罪惡與社會的腐敗。正是這種身世經歷,成為吳敬梓嚴肅的現實主義精神的直接淵源。
《儒林外史》對於士林階級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含淚的批判。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嚮,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通過對種種不和諧、悖於人情、逆於常理的荒謬現象的揭露,註入描寫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慚、自作聰明、弄巧成拙、欺世盜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正像果戈裏所說:“我們的騙子們,我們的怪物們!……讓大傢笑個痛快!笑真偉大,它不奪去生命、田産,可是在它面前,你會低頭服罪,像個被綁住的兔子。”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有鮮明的目的,那便是“作者之意為醒世計,非為駡世也”。作者雖然極盡諷刺之能事,卻是要輓救被諷刺的這一群,正所謂“善者,感發人之善心;惡者,懲創人之逸志”。作者以悲天憫人的手筆描寫了八股制度下衆多儒林人士的悲劇性命運,進而展開了一幅封建科舉時代的社會風情畫,抨擊了制度的腐朽和社會的黑暗,使《儒林外史》成為中國古典諷刺小說中的聖品。
《儒林外史》歷來被評價為古典現實主義巨著,即為現實主義作品,其中很多故事與人物直接來源於生活。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就曾說過:“《儒林外史》所傳人物,大多實有其人,而以象形諧聲和庾詞隱語寓其姓名。”《儒林外史》擅長運用“皮裏陽秋”的筆法,也就是“口無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貶”。作者的看法並不是直接拿出來硬塞給讀者,而是在具體形象的塑造中微言大義。周進和范進的中舉,匡超人的轉變,杜少卿的豪舉,馬二先生的迂腐,這一切都是通過具體的情節來表現深刻豐富的思想。作者並沒有直接嚮我們褒貶什麽,但每個形象都飽含着巨大力量的褒貶,傳達着作者明確的正義觀,我們必須從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的各種形象的關聯、發展上體會和瞭解。這是一種富有現實主義色彩的敘事方式。
該書另一個藝術特色是速寫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斷變換的長篇小說,或者說是一部由無數短篇交替而成的長篇小說,基本上不可能通過詳細描寫其一生經歷,以及在麯折的故事情節中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世界。所以,吳敬梓把重點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徵上,從而深入細緻地表現一個相對靜止的人生相。這就如同從人物漫長的性格發展史中截取一個片斷,再讓它在人們面前轉上一圈,把此時此地的“這一個”,放大給人看。這是勾畫諷刺人物的一個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淨,情節流動迅速,好像人物臉譜勾勒一成,這段故事便告結束,而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這些精工提煉的精彩情節。
衍生詞目
誇誇而談詞目:誇誇而談
發音:kuā kuā ér tán
釋義:形容說話浮誇不切實際。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進了書房門,聽見楊執中在內咶咶而談,知道是他已來了,進去作揖同,同坐下。”
示例:吳蒸甫先不發表意見,任聽唐雲山在那裏~。
慷慨仗義
詞目:慷慨仗義
發音:kāng kǎi zhàng yì
釋義:仗義:講義氣。為了講情誼或主持公道而毫不吝嗇地幫助別人。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象你做這樣慷慨仗義的事,我心裏喜歡,衹是也要看來說話的是個什麽樣的人。”
示例:黃兄~,弟雖力薄,亦可少助之。(★清·黃小配《洪秀全演義》第九回 )
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馮沅君、陸侃如合著的《中國文學史簡編》認為“大醇小疵”。
全書故事情節雖沒有一個主幹,可是有一個中心貫穿其間,那就是反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這樣的思想內容,在當時無疑是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加上它那準確、生動、洗練的白話語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優美細膩的景物描寫,出色的諷刺手法,藝術上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當時,由於時代的局限,作者在書中雖然批判了黑暗的現實,卻把理想寄托在“品學兼優”的士大夫身上,宣揚古禮古樂,看不到改變儒林和社會的真正出路,這是應該加以批判的。
內容介紹
元朝末年,諸暨縣的一個村子裏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傢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咨議參軍”的職務,他也不接受,心甘情願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
明朝立國,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嘆:這種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僅不會為國傢選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將來的讀書人恐怕也衹有這一條榮身之路了,他們因此會把學問、道德、做官、退隱的準則都看得輕了。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運!王冕是反對八股取士、自甘清貧的隱士,然而在當時的社會裏,像王冕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在王冕死後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間,文人們所走的是一條醉心於科舉功名的歧路。
明憲宗成化末年,山東兗州府汶上縣有一位教書先生,名叫周進,他為了能夠出人頭地,榮耀鄉裏,屢次參加科舉考試,可是60多歲了,卻連秀纔也未考上。
一天,他與姐夫來到省城,走進了貢院。他觸景生情,悲痛不已,一頭撞在了號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後,滿地打滾,哭得口中鮮血直流。幾個商人見他很是堪憐,於是湊了二百兩銀子替他捐了個監生。他馬上就嚮衆人磕頭,說:“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
不久,周進憑着監生的資格竟考中了舉人。頃刻之間,不是親的也來認親,不是朋友的也來認做朋友,連他教過書的學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爺”的“長生牌”。過了幾年,他又中了進士,升為御史,被指派為廣東學道。在廣州,周進發現了范進。為了照顧這個54歲的老童生,他把范進的捲子反復看了三遍,終於發現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間最好的文章,於是將范進取為秀纔。過後不久,范進又去應考,中了舉人。
當時,范進因為和周進當初相似的境遇,在傢裏倍受冷眼,妻子對他呼西喚東,老丈人對他更是百般呵斥。當范進一傢正在為揭不開鍋,等着賣雞換米而發愁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上被找了回來,知道喜訊後,他高興得發了瘋。好在他的老丈人鬍屠戶給了他一耳光,纔打醒了他,治好了這場瘋病。轉眼功夫,范進時來運轉,不僅有了錢、米、房子,而且奴僕、丫環也有了。范進母親見此歡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氣,竟一命歸了西天。鬍屠戶也一反常態,到處說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麯星下凡,不會與常人一樣的,對范進更是畢恭畢敬。後來,范進入京拜見周進,由周進薦引而中了進士,被任為山東學道。范進雖然憑着八股文發達了,但他所熟知的不過是四書五經。當別人提起北宋文豪蘇軾的時候,他卻以為是明朝的秀纔,鬧出了天大的笑話。
科舉制度不僅培養了一批庸纔,同時也豢養了一批含官污吏。進士王惠被任命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詢問當地的治安,不是詢問黎民生計,不是詢問案件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瞭解當地有什麽特産,各種案件中有什麽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了各項差事的餘利,讓大傢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
高要縣知縣湯奉,為了表示自己為政清廉,對朝廷各項法令嚴加執行。朝廷有禁殺耕牛的禁令,湯奉不問因由,竟然將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師父活活枷死,鬧得群衆義憤填膺,鳴鑼罷市。事發後。按察司不僅沒有處罰湯奉,反而將受害的回民問成“姦發挾製官府,依律枷責”之罪。如此“清廉”的知縣,一年下來居然也搜刮了八千兩銀子。
官吏們貪贓枉法,而在八股科舉之下,土豪劣紳也恣意橫行。舉人出身的張靜齋,是南海一霸。他勾通官府,巧取豪奪。為了霸占寺廟的田産,他唆使七八個流氓,誣陷和尚與婦女通姦,讓和尚不明不白地吃了官司。
高要縣的監生嚴緻和是一個把錢財看作是一切的財主,傢財萬貫。他病得飲食不進,臥床不起,奄奄一息,還念念不忘田裏要收早稻,打發管莊的僕人下鄉,又不放心,心裏衹是急躁。他吝嗇成性,傢中米爛糧倉,牛馬成行,可在平時豬肉也捨不得買一斤,臨死時還因為燈盞裏多點了一根燈草,遲遲不肯斷氣。
他的哥哥貢生嚴緻中,更是橫行鄉裏的惡棍。他強圈了鄰居王小二的豬,別人來討,他竟行兇,打斷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處訛詐,沒有藉給別人銀子,卻硬要人傢償付利息;他把雲片糕說成是貴重藥物,恐嚇船傢,賴掉了幾文船錢。嚴監生死後,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過繼他的二兒子為兒子,謀奪兄弟傢産,還聲稱這是“禮義名分,我們鄉紳人傢,這些大禮,卻是差錯不得的”。
科舉制度造就了一批社會蛀蟲,同時也毒害着整個社會。溫州府的樂清縣有一農傢子弟叫匡超人,他本來樸實敦厚。為了贍養父母,他外出做小買賣,流落杭州。後來遇上了選印八股文的馬二先生。馬二先生贈給他十兩銀子,勸他讀書上進。匡超人回傢後,一面做小買賣,一面用功讀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縣的賞識,被提拔考上了秀纔。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祿,他更加刻苦學寫八股文。不料知縣出了事,為避免被牽纍,他逃到到杭州。在這裏,他結識了冒充名士的頭巾店老闆景蘭江和衙門裏當吏員的潘三爺,學會了代人應考、包攬訟詞的本領。又因馬二先生的關係,他成了八股文的“選傢”,並吹噓印出了95本八股文選本,人人爭着購買,五省讀書的人,傢傢都在書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不久,那個曾提拔過他的李知縣被平了反,升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為了巴結權貴,他拋妻棄子去做了恩師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貧睏潦倒中死在家乡。這時,幫助過他的潘三爺入了獄,匡超人怕影響自己的名聲和前程,竟同潘三爺斷絶了關係,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對曾經幫助過他的馬二先生他不僅不感恩圖報,還妄加誹謗嘲笑,完全墮落成了出賣靈魂的衣冠禽獸。
科舉制度不僅使人墮落,同時也是封建禮教幫兇。年過六十的徽州府窮秀纔王玉輝,年年科舉,屢試不中,但他卻刻守禮教綱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兒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勸親傢讓女兒殉節。又對女兒說:“我兒,你既如此,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難道反而阻攔你?你就這樣做罷。”八天以後,女兒穿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絶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說:“死得好!死得好!”但事過之後,當他女兒的靈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時候,他突然感到了傷心。回傢看見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離傢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兒,凄凄惶惶,到了蘇州虎丘,見船上一個少年穿白的婦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兒,心裏哽咽,那熱淚直滾下來。
凡此種種從明朝成化年間以來形成的風氣,到了萬歷年間則愈演愈烈。科場得意,被認為才能出衆;科場失意的任你有李白、杜甫的文才、顔淵、曾參的品行,都被看成愚笨無能。大戶人傢講的是升官發財,貧賤儒生研究的是逢迎拍馬。儒林墮落了,社會更加腐敗。看來,要尋找不受科舉八股影響的“奇人”,衹能拋開儒林,放眼於市井小民之中了。
那知市井中間,真的出了幾個奇人。
一個是會寫字的。這人姓季,名遐年,自小無傢無業,總在這些寺院裏安身。他的字寫的最好,卻又不肯學古人的法帖,衹是自己創出來的格調,由着筆性寫了去,他性格乖張,但凡人要請他寫字他要齋戒一日,親自磨一天的墨,要等他情願,他才高興。他若不情願時,任你王侯將相,大捧的銀子送他,他正眼兒也不看。他又不修邊幅,穿着一件稀爛的直裰,靶着一雙破不過的蒲鞋。每日寫了字,得了人傢的筆資,自傢吃了飯,剩下的錢就不要了,隨便不相識的窮人,就送了他。一日大雪天,他的爛鞋踩了朋友傢一地的泥,朋友讓他換鞋,他居然說我這雙鞋就不可以坐在你傢?我坐在你傢,還要算擡舉你。一次,他看見和尚房裏擺着一匣子上好的香墨,不管人傢是否要寫字,拿來就寫,當一位有權有勢的鄉紳要他去寫字時,他竟破口大駡“我又不貪你的錢,又不慕你的勢,又不藉你的光,你敢叫我寫起字來!”
又一個是賣火紙筒子的。這人姓王,名太,他自小兒最喜下圍棋。他無以為生,每日到虎踞夫一帶賣火紙筒過活。
那一日,妙意庵做會。王太走將進來,碰到三四個大老官簇擁着兩個人在那裏下棋。大傢開始很是瞧不起他,但是他們同王太剛下了半盤,就不得不投子認負,衆人大驚,就要拉着王太吃酒。王太大笑道:“天下那裏還有個快活似殺矢棋的事!我殺過矢棋,心裏快活極了,那裏還吃的下酒!”說畢,哈哈大笑,頭也不回就去了。
像他們這樣淡泊功名利祿的隱士在市井中還有,衹不過在那些達官貴人看來,追求功名利祿纔是正道。
作者簡介
吳敬梓(1701—1754),清小說傢。字敏軒,因其書齋署“文木山房’,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又因自故居安徽全椒移居南京,故又自稱秦淮寓客。吳敬梓的家庭可說是科甲鼎盛的縉紳世傢。父親吳霖起死後,近房中不少人覬覦遺産,吳敬梓是嗣子,便給了他們以可乘之隙,於是發生了吳敬梓《移傢賦》中所說的“兄弟參商,宗族詬誶”的爭産糾紛,乃至發生了親族衝入傢中攫奪財産的事件。這件事不僅刺激了吳敬梓,使他看清了封建社會傢族倫理道德的醜惡本質,認識了那些衣冠楚楚的縉紳人物的虛偽面目,使他和那些倚仗祖業和門第做寄生蟲的庸俗人物分道揚鑣。作為縉紳階級的叛逆,他首先揮霍遺産。
29歲應試舉人落第,從此再也不應鄉試。30歲以前,就將田産房産都消耗光了。33歲時移傢南京,開始了他的賣文生涯。36歲那年,曾被薦應博學鴻詞之試,但衹參加了省裏的預試,就托病辭去了徵闢,甘願過素約貧睏的生活,54歲客死在揚州。
章回目錄
《儒林外史》原本僅55回。根據程晉芳《懷人詩》,可以證明在吳敬梓49歲的時候已經脫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後十多年纔由金兆燕給他刻了出來。這個刻本,今已失傳。現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後人偽作。
吳敬梓與《儒林外史》
吳敬梓一生以移居南京為界可分前後兩段。前期,他與小山一樣,以聲色犬馬的生活方式遊離於“正常”的生活軌道之外。“少年時,青溪九麯畫船,曾記遊冶……朝復夜,費蜀錦吳綾,那惜纏頭價。”(《買肢塘》)“王傢曇首,伎識歌聲春載酒,白板橋西,贏得纔名麯部知。”(《減字木蘭花》)吳敬梓不像小山一樣真正沉醉到情愛之中,而更多地標榜一種不見容於俗世的生活姿態。不是為遊冶而遊冶,而是在遊冶中體驗自由。鬍適說,吳氏的傢産是在秦淮嫖掉的,我倒覺得,“泥沙一擲金一擔”是他有意為之。衹有喪失了財産,掙脫了宗族的約束後,他才能以純粹的心境進入到文學創作之中。
“梟鳥東徒,渾未解於更鳴”!(《移傢賦》)33歲、不名一文的吳敬棒移傢南京時,他在族人眼中已是“傳為子弟戒”的“敗傢子”。到了“白門三日雨,竈冷囊無錢”的地步,他仍拒不參加傅學鴻詞科考試。當“長老苦口譏喃喃”干涉他的自由時,他“叉手謝長老,兩眉如戟聲如虎”。[45]他的“癡憨”、“顛憨”、“隱括”終一生而不變,與小晏何其相似!
《儒林外史》以王冕作為“隱括全文”的“名流”。他之所以有這麽大的能耐,就因為他是一個“嵌崎磊落”的人,一個“有意思”的人。王冕既是葆有童心的放牛娃,又是才華橫溢的畸人。他畫荷花,“那荷花精神、顔色無一不像”,因為他自己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遇着花明柳媚的時節,把一乘牛車載了母親,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闊衣,執着鞭子,口裏唱着歌麯,在鄉村鎮上以及湖邊到處玩耍,惹得鄉下陔子們,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眼裏。”這是何等任情自遂、天真自然!面對“滅門知縣”的威逼,王冕寧可風餐露宿逃亡在外,也不肯低頭。他處茅屋之遠而懷天下蒼生,一語道出入股取仕的實質:“這法子卻定得不好!將來讀書人即有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
鳳四老爹在小說中看似可有可元,實則為一大關鍵。據考證,鳳四老爹的原型為俠客甘鳳池。[46]當時浙江總督李衛在奏摺中這樣描述甘鳳池:“查此輩棍徒,造作訛信,往來煽感,着實痛恨,斷難容其漏網。臣細思江浙好事悻謬之人,莫過於現在拿獲之甘鳳池等各犯。”(《雍正朱批諭旨》)對於這樣一個叛逆者,吳敬棒卻由衷地贊美道:“官府嚴刑密網,多少士大夫見了就屈膝就範,你一個小百姓,視如上芥,這就可敬了!”
《儒林外史》以四大奇人的故事作結。當“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漸漸銷磨盡了”的時候,奇人卻出現在市井中間。會寫字的季遇年,“卻又不肯學古人的法帖,衹是自己創出來的格調,由着筆性寫去”。“他若不情願時,任你王侯將相大捧的銀子送他,他正眼兒也不看”。他這樣迎着施御史的臉痛駡:“你是何等之人?敢來叫我寫字!我又不貪你的錢,又不慕你的勢,又不藉你的光,你敢叫我寫起字來卜獨立人格,意氣風發。吳敬梓把“四大奇人”當作“述往思來”的一流人物。儒林中一片狼藉,而井市中則有閃光的人格,吳敬梓已悄悄換了一套嶄新的價值標準。為什麽在市井中反倒能保持人格的獨立與心靈的自由呢?
做裁縫的荊元,會彈琴、會寫字,也喜歡做詩。朋友問他:“你既要做雅人,為甚麽還要做你這貴行?何不同些學校裏的人相與相與?”他道:“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衹為性情相近,故此時常學學。至於我們這個賤行,是祖父遺留下來的。難道讀書寫字,做了裁縫,就玷污了不成?況且那些學校中的朋友,他們另有一番見識,怎肯與我們相與!而今每日尋得六七分銀子,吃飽了飯要彈琴,要寫字,諸事都由我。又不貪圖人的富貴,又不伺候人的臉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也快活廠這席話真石破天驚。吳敬梓認識到,人格獨立的背後是經濟獨立。被權力網絡所覆蓋的儒林中,衹有爬墻藤一樣的附庸,而元岩上鬆一樣的獨立者。市井人物操持着被士大夫所蔑視的職業,他們卻在這職業中獲得了真正的經濟獨立。好一個“諸事都由我”!儒林人士即使爬到宰輔這樣的最高位置,怕也不敢說這樣的大話。吳敬梓突破傳統的道德評判,揭示出産生“奇人”的經濟基礎。這一點,此前無人認識到。
開頭出現王冕,中間出現風四老爹,結尾出現四大奇人,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他們全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遊離於統治秩序之外的平頭百姓。他們的冰清玉潔、古道熱腸、淡泊明志,都與醜態百出的儒林和官場形成鮮明對照,正如鬍適在《吳敬梓評傳》中所說:“不給你官做,便是專製君主睏死人才的唯一的妙法。要想抵製這種惡毒的牢籠,衹有一個法子:就是提倡一種新的社會心理,叫人知道舉業的醜態,知道官的醜態;叫人覺得‘人’比‘官’格外可貴,人格比富貴格外可貴。社會上養成這種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給你官做’的毒手段了。而一部《儒林外史》的用意衹是要想養成這種社會心理罷了。”
然而,這種社會心理終究很難養成。吳敬梓這個嵌崎磊落的敗傢子是寂寞的,他筆下的奇人們也是寂寞的。荊元為知音於老者彈琴,“彈了一會,忽作變徽之音,凄清宛轉,於老者聽到深微之處不覺凄然淚下”。讀者讀到這裏,掩捲深思,怕也要“凄然淚下”了!
鬍適《吳敬梓評傳》
在浩若星海的中國古典小說中,被魯迅許以“偉大”二字的,衹有兩部書,其中之一便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寫士林階層的。在中國的古代,所謂的士林,既是知識分子的世界,也即是官場。這是部批判知識分子的書,也可以說是一部揭露官場昏晦的書。這樣說來,在當代的中國,確實很有重讀《儒林外史》的需要了。
作者吳敬梓(公元1701年—1754年),生長在長江北岸安徽省全椒縣一個“名門望族”的大家庭。曾祖和祖父兩輩官運亨通,在明清之際,有50年“ 傢門鼎盛”的時期。但他自己的祖父在同輩中功名很小,而且早逝;他從小被出嗣給長房吳霖起,即是他的養父,吳霖起衹做了幾年縣教諭,後來因為得罪上司而丟官,鬱鬱而終。吳敬梓13歲喪母,23歲喪父,本身既不熱心功名,又輕視錢財,隨意揮霍,慷慨仗義,上代留下的傢産在幾年之內被他揮霍得所剩無幾,以致“ 田廬盡賣”、“奴逃僕散”,一時“鄉裏傳為子弟戒”(《減字木蘭花·庚戌除夕客中》)。加上考場失利,刺激甚重,“那得雙眉時暫開?”回鄉之後,由於不堪冷遇,於雍正十一年移傢南京。從此時直到54歲在揚州逝世,主要靠賣文和朋友周濟過活,也是在此期間完成了《儒林外史》這部鴻篇巨著。
吳敬梓自幼處在名門望族的社會環境中,而成長的家庭卻是一直在走下坡路,中年後又驟然陷入貧睏不堪的境地。在他一生所經的這種由“漸”而“驟”的家庭破落過程中,他在家乡全椒縣、在蘇北贛榆縣(其父任職之地)、在南京都曾久住,到過揚州、安慶、蕪湖等城市;從宗族幾代關係以及自己的人際關係看,他接觸的士大夫階層很廣泛,認識與熟知的人物也非常多。他看的嘴臉,受的冷暖,經歷的人事,體驗的世情,都極其豐富深刻。這就培養了他富有正義的敏銳感覺和體察現實的清醒頭腦,使他能夠看透清朝黑暗統治下士大夫階層的墮落與無恥,看透政治的罪惡與社會的腐敗。正是這種身世經歷,成為吳敬梓嚴肅的現實主義精神的直接淵源。
《儒林外史》對於士林階級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含淚的批判。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嚮,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通過對種種不和諧、悖於人情、逆於常理的荒謬現象的揭露,註入描寫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慚、自作聰明、弄巧成拙、欺世盜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正像果戈裏所說:“我們的騙子們,我們的怪物們!……讓大傢笑個痛快!笑真偉大,它不奪去生命、田産,可是在它面前,你會低頭服罪,像個被綁住的兔子。”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有鮮明的目的,那便是“作者之意為醒世計,非為駡世也”。作者雖然極盡諷刺之能事,卻是要輓救被諷刺的這一群,正所謂“善者,感發人之善心;惡者,懲創人之逸志”。作者以悲天憫人的手筆描寫了八股制度下衆多儒林人士的悲劇性命運,進而展開了一幅封建科舉時代的社會風情畫,抨擊了制度的腐朽和社會的黑暗,使《儒林外史》成為中國古典諷刺小說中的聖品。
《儒林外史》歷來被評價為古典現實主義巨著,即為現實主義作品,其中很多故事與人物直接來源於生活。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就曾說過:“《儒林外史》所傳人物,大多實有其人,而以象形諧聲和庾詞隱語寓其姓名。”《儒林外史》擅長運用“皮裏陽秋”的筆法,也就是“口無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貶”。作者的看法並不是直接拿出來硬塞給讀者,而是在具體形象的塑造中微言大義。周進和范進的中舉,匡超人的轉變,杜少卿的豪舉,馬二先生的迂腐,這一切都是通過具體的情節來表現深刻豐富的思想。作者並沒有直接嚮我們褒貶什麽,但每個形象都飽含着巨大力量的褒貶,傳達着作者明確的正義觀,我們必須從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的各種形象的關聯、發展上體會和瞭解。這是一種富有現實主義色彩的敘事方式。
該書另一個藝術特色是速寫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斷變換的長篇小說,或者說是一部由無數短篇交替而成的長篇小說,基本上不可能通過詳細描寫其一生經歷,以及在麯折的故事情節中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世界。所以,吳敬梓把重點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徵上,從而深入細緻地表現一個相對靜止的人生相。這就如同從人物漫長的性格發展史中截取一個片斷,再讓它在人們面前轉上一圈,把此時此地的“這一個”,放大給人看。這是勾畫諷刺人物的一個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淨,情節流動迅速,好像人物臉譜勾勒一成,這段故事便告結束,而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這些精工提煉的精彩情節。
衍生詞目
誇誇而談詞目:誇誇而談
發音:kuā kuā ér tán
釋義:形容說話浮誇不切實際。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進了書房門,聽見楊執中在內咶咶而談,知道是他已來了,進去作揖同,同坐下。”
示例:吳蒸甫先不發表意見,任聽唐雲山在那裏~。
慷慨仗義
詞目:慷慨仗義
發音:kāng kǎi zhàng yì
釋義:仗義:講義氣。為了講情誼或主持公道而毫不吝嗇地幫助別人。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象你做這樣慷慨仗義的事,我心裏喜歡,衹是也要看來說話的是個什麽樣的人。”
示例:黃兄~,弟雖力薄,亦可少助之。(★清·黃小配《洪秀全演義》第九回 )
中國明代長篇小說。成書約在隆慶至萬歷年間。作者署名蘭陵笑笑生 。蘭陵今屬山東棗莊 ,作者大約是山東人 。《 金瓶梅 》共 100 ,其版本有二 :一是萬歷 四十五年(1617)東吳弄珠客作序的《金瓶梅詞話》;另一是天啓年間刻的《原本金瓶梅》。兩種版本內容基本相同,後來的刻本,基本上屬於天啓刻本係統。
《金瓶梅》藉《水滸傳》中武鬆殺嫂一段故事為引子,通過對兼有官僚、惡霸 、富商 3種身份的封建時代市儈勢力的代表人物西門慶及其家庭罪惡生活的描述,暴露了北宋中葉社會的黑暗和腐敗,具有較深刻的認識價值。《金瓶梅》描繪了一個上自朝廷內擅權專政的太師,下至地方官僚惡霸乃至市井間的地痞、流氓、幫閑所構成的鬼蜮世界。西門慶原是個破落財主、生藥鋪老闆。他善於夤緣鑽營,巴結權貴,在縣裏包攬訟事,交通官吏,知縣知府都和他往來。他不擇手段地巧取豪奪,聚斂財富,荒淫好色,無惡不作。他搶奪寡婦財産,誘騙結義兄弟的妻子,霸占民間少女,謀殺姘婦的丈夫。為了滿足貪得無厭的享樂欲望,他幹盡傷天害理的事情。但由於有官府做靠山,特別是攀結上了當朝宰相蔡京並拜其為義父,這就使他不僅沒有遭到應有的懲罰,而且左右逢源,步步高升。這些描寫,反映了明代中葉以後,朝廷權貴與地方上的豪紳官商相勾結,壓榨人民、聚斂錢財的種種黑幕。
《金瓶梅》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從此 ,文人創作成為小說創作的主流。《 金瓶梅》之前的長篇小說,莫不取材於歷史故事或神話、傳說。《金瓶梅》擺脫了這一傳統,以現實社會中的人物和家庭日常生活為題材,使中國小說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日臻成熟,為其後《紅樓夢》的出現做了必不可少的探索和準備。
思想內容:
《金瓶梅》是一部以描寫家庭生活為題材的現實主義巨著,它假托宋朝舊事,實際上展現的是晚明政治和社會的各種醜惡面相,有着深厚的時代內涵。
一、全書描寫了富商、官僚、惡霸三位一體的典型人物西門慶的罪惡一生及其家庭從發跡到敗落的興衰史,並以西門慶為中心,一方面輻射市井社會,一方面反映官場社會,展開了一個時代的廣阔圖景,徹底暴露出人間鬼蜮世界的骯髒與醜惡。西門慶一方面憑藉經濟實力來交通權貴,行賄鑽營,提高政治地位;另一方面又依靠政治地位來貪贓枉法,為所欲為,擴大非法經營,從而成為集財、權、勢於一身的地方一霸。作品還通過西門慶的社會活動,反映了上自朝廷下至市井,官府權貴與豪紳富商狼狽為姦、魚肉百姓、無惡不作的現實,從客觀上表明了這個社會的無可救藥。
二、《金瓶梅》以相當多的篇幅描寫了西門慶及其妻妾的家庭活動,寫出了這個罪惡之傢荒淫無恥、貪婪無厭、驕奢糜爛、勾心鬥角的林林總總,反映了正常人性慘遭扭麯和異化的過程。以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為代表的諸多女性,儘管出身、性格、遭遇不盡相同,但都無視所謂的道德名節,被超常的情欲、物欲和肉欲所支配。她們以扭麯的人性去對抗道德淪喪的夫權社會,又在人性的扭麯中走嚮墮落和毀滅。作品從不同角度顯示着不同女性或卑污、或勢利、或庸俗、或陰暗的靈魂,赤裸裸地表現出人的原始的動物的本能和欲望,毫無粉飾地表現出在金錢力量衝擊下的人性的扭麯與醜惡。
三、《金瓶梅》存在着嚴重的缺陷,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有着濃厚的天道循環的宿命論思想,使得後半部充滿了虛無色彩;二是有不少庸俗低級的性描寫,衝淡了小說的暴露力量;三更為主要的是作者缺乏文學家所應具有的良知感與責任心,在審“醜”和嗜“醜”之間遊移不定,使得作品的理想精神完全失落,書中人物都是病態的、畸形的,整部作品看不到絲毫的光明和希望。
《金瓶梅》的藝術成就
作為一部具有近代意味的現實主義文學巨著,《金瓶梅》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里程碑。它突破了中國長篇小說的傳統模式,在藝術上較之此前的長篇小說有了多方面的開拓和創新,為中國古代小說的演進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一、在創作題材上,從描述英雄豪傑、神仙妖魔轉嚮家庭生活、平凡人物。它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和世態人情為題材的長篇小說,主要通過普通人物的人生際遇來表現社會的變遷,具有強烈的現實性、明確的時代性,這標志着我國古代小說藝術的漸趨成熟和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重大發展,為此後的世情小說開闢了廣阔的題材世界,並使之成為此後小說的主流。
二、在創作主旨上,從立意歌頌理想變為着重暴露黑暗,從表現美轉為表現醜。《金瓶梅》之前的長篇小說,在批評社會黑暗的同時,更多的是着力謳歌美好的理想,表現出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而《金瓶梅》則實現了中國古代小說審美觀念的大轉變,極寫世情之惡、生活之醜,是一部徹底的暴露文學。它在表現醜的時候,常常用白描手法,揭示人物言行之間的矛盾,達到強烈的諷刺效果,這種寫法對此後的諷刺文學有極大的影響。
三、在人物塑造上,從單色調變為多色調,從平面化轉嚮立體化。《金瓶梅》的敘事重心從以往的以組織安排故事為主轉嚮以描寫人物為主,並且剋服了先前小說中人物性格單一化、凝固化的傾嚮,註重多方面、多層次地刻劃人物性格,能細緻如微地揭示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在一些人物形象中出現了美醜並舉的矛盾組合,寫出了人物性格的豐富性、流動性。
四、在敘事結構上,從綫性發展轉嚮網狀交織。此前的長篇小說基本上是由一個個故事聯結而成,采用的是綫性發展的結構形式,而《金瓶梅》則從生活的復雜性出發,發展為網狀結構。全書圍繞西門慶一傢的盛衰史而開展,並以之為中心輻射到整個社會,使全書組成一個意脈相連、情節相通的生活之網,既千頭萬緒,又渾然一體。
五、在語言藝術上,從說書體語言發展為市井口語。此前長篇小說的語言深受“說話”伎藝影響,《三國志演義》屬於半文半白的演義語體,至《水滸傳》、《西遊記》白話語言日漸成熟,同時也嚮着規範化和雅馴化的方向發展,而《金瓶梅》卻代表了小說語言發展的另一方面,即遵循口語化、俚俗化的方向發展。它運用鮮活生動的市民口語,充滿着濃郁淋漓的市井氣息,尤其擅長用個性化的語言來刻劃人物,神情口吻無不畢肖。
《金瓶梅》的版本及80年代以來的出版情況
《金瓶梅》的版本可分為兩個係統:
1.詞話本,又稱萬歷本(即明萬歷年間刻本《金瓶梅詞話》),是早期版本,有民間說唱色彩,語言敘事都比較樸質,有原始風貌。
2.綉像(張評)本,又稱崇禎本(即明崇禎年間刻本),此書有200幅木刻插圖,全稱《新鎸綉像批評金瓶梅》故稱綉像本,是後來經過文人潤色加工過的,文字比較規範,文學性更強些,但早期的樸質風格受到了影響,有一些士大夫說教的色彩。後來清初張竹坡對這個版本進行了評點,之後評點本大行其道,崇禎本便為張評本取代,現在的崇禎本基本都是張評本。
詞話本係統(萬歷本)
一、《新刻金瓶梅詞話》1957年文學古籍刊行社據1933年10月“北京古佚小說刊行會”影印本重印,兩函二十一册,200幅插圖合為一册。
二、《金瓶梅詞話》戴鴻森校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5月版,刪節本,全二册,印量10000部。
三、《金瓶梅詞話校註》馮其庸顧問,白維國、卜健校註,嶽麓書社1995年8月版,全四册一函,印量3000套。
四、《金瓶梅詞話》同(一)人民文學出版社據1957年影印本重印,1988年4月版。兩函21册,圖1册,綫裝。
五、《金瓶梅詞話》同(二)戴鴻森校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全二册,為“世界文學名著文庫”係列。
綉像本係統(崇禎本)
六、《新刻綉像批評金瓶梅》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圖書館善本叢書本,據北大圖書館藏本影印。1988年8月版,印量未標。4函36册,每回插圖2幀,全書共200幀。正文頁20行,行22字,文中有圈點,行間有夾批並有眉批。
七、《新刻綉像批評金瓶梅》《李漁全集》(第一版20册)第12、13、14册收錄。張兵、顧越點校,黃霖審定,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版,印量3500套。插圖100幅,附於捲首。有刪節,但未註明字數,刪文以“□”標出。(第二版12册本《李漁全集》改為2册收錄,此為崇禎本)
八、《金瓶梅》崇禎本會校足本,王汝梅會校,齊魯書社1989年6月版。該書是根據國傢新聞出版署文件批準,為學術研究需要而出版的。這是《金瓶梅》崇禎本問世以來第一次出版排印本,一字不刪,200幅插圖照原版影印。
張評本係統(張竹坡評本)
九、《張竹坡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王汝梅、李昭恂、於鳳樹校點。齊魯書社1987年版,全二册,印量10000套。(此為張評甲本)刪節本,註明所刪字數,全書共刪10385字。
十、《臯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王汝梅校註,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版,印量3000套,全二册,每回有校記註釋。刪節本,未寫明字數,刪節以“…”標示。(此為張評乙本)
會校本
十一、《金瓶梅會校本》中華書局1998年3月版。全三册。該書是對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5月版戴鴻森校本、崇禎本、張評甲本三書的會校,刪節處同原書。
金瓶梅研究的資料和論著
1、瓶外卮言(姚靈犀著,天津書局1940年版)
全書分研究論文和詞語解釋兩部分,是中國第一部《金瓶梅》研究專著,反映了二十世紀上半期的研究水平。
2、金瓶梅考證(朱星著,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
該書對《金瓶梅》的版本、作者等問題進行考述,是建國後出版的第一部《金瓶梅》研究專著,它的出版代表着一個新的研究時代的開始。
3、金瓶梅編年紀事(魏子云著,臺灣巨流圖書公司1981年版)
該書將《金瓶梅》故事按年月日進行編排,尋找綫索以解决作者、撰寫時代等問題。魏子云為二十世紀最高産的《金瓶梅》研究專傢,撰有將近二十部《金瓶梅》研究專著。
4、論金瓶梅(吳晗等著,鬍文彬、張慶善選編,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版)
本書精選二十世紀80年代以前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是國內影響較大的一部《金瓶梅》研究論文集。
5、金瓶梅資料匯編(朱一玄編,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
全書分本事、作者、版本、評論、影響等五個部分,輯錄有關金瓶梅的研究資料,是國內第一部金瓶梅資料匯編。
6、金瓶梅的世界(鬍文彬編,北方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該書選收海外學者研究《金瓶梅》的論文20篇,反映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外海外《金瓶梅》研究的情況。
7、《金瓶梅詞典》(王利器主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全書收錄《金瓶梅》各類詞語4588條,進行解釋,為閱讀作品提供了很大便利。
8、金瓶梅研究(第一輯,中國金瓶梅學會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這是國內唯一的一種《金瓶梅》研究期刊,不定期出版,至今已出到第八輯。代表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研究水平,反映了這一時期金瓶梅研究的繁盛景象。
9、金瓶梅素材來源(周鈞韜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該書對《金瓶梅》的創作素材進行了係統、全面的梳理和辨析,有助於對《金瓶梅》作者、創作情況、思想傾嚮、藝術特性等情況的瞭解。
10、我與金瓶梅--海峽兩岸學人自述(周鈞韜、魯歌主編,成都出版社1991年版)
全書收錄23篇《金瓶梅》研究專傢所寫的自述,由此可見他們的治學經歷及幾十年間《金瓶梅》的研究狀況。
11、金瓶梅大辭典(黃霖主編,巴蜀書社1991年版)
該書為綜合性辭典,內容涉及《金瓶梅》的各個方面,對閱讀、欣賞和研究這部小說具有很大的幫助。
12、20世紀金瓶梅研究史長編(吳敢著,文匯出版社2003年版)
該書對20世紀海內外《金瓶梅》研究的狀況進行係統、全面的介紹,是一部內容翔實、資料豐富的《金瓶梅》研究史。
13、金瓶梅的藝術(孫述宇著,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8年版)
全書收錄學術論文十五篇,對《金瓶梅》的藝術特色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討,在研究領域上有所拓展,是一部較早從藝術角度研究《金瓶梅》的專著。
14、金瓶梅人物論(孟超著,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年版)
該書對作品中的27個主要人物進行分析,是一部研究《金瓶梅》人物形象的專著。本書寫於1948年,曾在香港《文匯報》連載。
15、金瓶梅成書與版本研究(劉輝著,遼寧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全書收錄9篇學術論文的,對《金瓶梅》的成書過程、版本、評點等問題進行了梳理和考辨,並披露了不少新的資料。
16、金瓶梅考論(黃霖著,遼寧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全書收錄學術論文28篇,既有對作者、成書、版本的考述,又有對人物形象、藝術特性的探討,作者提出不少值得註意的觀點。
17、說不盡的金瓶梅(寧宗一著,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
該書從小說觀念、小說類型、審醜、性描寫等方面探討《金瓶梅》對中國小說美學的貢獻,有不少新的見解。
18、《金瓶梅》與中國文化(田秉鍔著,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該書在中國文化發展演進的大背景下,探討《金瓶梅》與運河文化、酒文化、性文化等的關係,重在挖掘作品的文化內涵,拓展了研究空間。
19、金瓶梅藝術論(周中明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該書從藝術構思、諷刺、白描藝術、人物塑造、心理描寫、語言藝術、結構佈局等方面對《金瓶梅》的藝術成就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20、金瓶梅六十題(陳詔著,上海書店1993年版)
該書從小處入手,分六十個專題,內容涉及《金瓶梅》的各個方面。全書篇幅短小,筆調生動,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21、世情與世相(尹恭弘著,華文出版社1997年版)
全書將作品放在晚明的時代文化背景下,對其與儒傢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性文化、政治文化、家庭文化、倫理文化、市井文化的關係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
22、秋水堂論金瓶梅(田曉菲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直接面對原著,對作品逐回進行十分精細的解讀,角度別緻,新意疊出,讀後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23、日本研究金瓶梅論文集 (黃霖 王國安 選編 齊魯書社1989年版)
24、金瓶梅西方論文集 (徐朔方 選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5、金瓶梅研究 復旦大學出版社
《金瓶梅詞話》是我國第一部以家庭日常生活為素材的長篇小說。它的開頭據《水滸傳》中西門慶與潘金蓮的故事改編,寫潘金蓮未被武鬆殺死,嫁給西門慶為妾,由此轉入小說的主體部分,描寫西門慶家庭內發生的一係列事件,以及西門慶與社會中各色人物的交往,直到他縱欲身亡,其家庭破敗,衆妾風雲流散。書名由小說中三個主要女性(潘金蓮、李瓶兒、春梅)的名字合成。
在萬歷年間,已有《金瓶梅》抄本流傳。據袁中郎於萬歷二十四年(1596)寫給董其昌的信,他曾從董處抄得此書的一部分;又據《萬歷野獲編》,瀋德符在萬歷三十七年(1609)從袁中道處抄得全本,攜至吳中,此後大約過了好幾年,纔有刻本流傳。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刻本,是捲首有萬歷四十五年丁巳(1617)東吳弄珠客序及欣欣子序的《金瓶梅詞話》,共一百回,有的研究者認為這可能就是初刻本。其後有崇禎年間刊行的《新刻綉像批評金瓶梅》,一般認為是前者的評改本。它對原本的改動主要是更改回目、變更某些情節、修飾文字,並削減了原本中詞話的痕跡。清康熙年間,張竹坡評點的《金瓶梅》刊行(此書扉頁刻有“第一奇書”四字,因此也稱作《第一奇書》)。它是以崇禎本為底本,文字上略有修改,加上張氏的回評、夾批,並在捲首附有《竹坡閑話》、《金瓶梅讀法》、《金瓶梅寓意說》等專論。這個本子在清代流傳最廣。
《金瓶梅詞話》的作者,據捲首“欣欣子”序說,是“蘭陵笑笑生”。用古名稱為“蘭陵”之地有二,一在今山東嶧縣,一在今江蘇武進縣,以何者為是,尚無定論。這位“笑笑生”究為何人,也至今無法確認。瀋德符在《萬歷野獲編》中說作者是“嘉靖間大名士”,袁中道在《遊居柿錄》中說作者是“紹興老儒”,謝肇淛《金瓶梅跋》說作者是“金吾戚裏”的門客,皆語焉不詳。後世人們對此提出種種猜測和推考,先後有王世貞、李開先、屠隆、徐渭、湯顯祖、李漁等十幾種不同的意見,但尚沒有一種意見能成定論。關於小說的創作年代,也有嘉靖與萬歷兩說,研究者一般認為後者為是。如小說中引用的《祭頭巾文》,係萬歷間著名文人屠隆之作;寫西門慶傢宴分別用“蘇州戲子”、“海????子弟”演戲,為萬歷以後纔有的風氣,都可以作為證據。
雖然《金瓶梅詞話》作者的情況不詳,但仍可以推斷為我國第一部由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有人認為,根據《金瓶梅詞話》較多保留了說唱藝術的痕跡、書中情節與文字前後頗有抵牾、較多引錄前人作品等情況,這部小說當是和《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一樣,是由某個文人在民間創作的基礎上改寫而成,但這一說法難以成立。和《三國演義》等不同,在《金瓶梅詞話》問世之前,根本沒有內容相似的雛型作品流傳,而且據《萬歷野獲編》的記載來看,廣聞博識的瀋德符在未讀這部小說之前,也不知道這是一部什麽樣的書,此其一;《金瓶梅詞話》是一部大量描繪日常生活瑣事的小說,沒有傳奇色彩,故事性也不強,不易分割成相對獨立的單元,儘管在這部小說流行漸廣以後,也有取其片斷為說唱材料的情況,但從全書來說,它不適宜作為民間說唱的底本,此其二。至於保留了說唱藝術的痕跡,衹能說是作者有意模擬及個人愛好的表現。
二、《金瓶梅詞話》的寫實內容與時代特徵
《金瓶梅詞話》是以北宋末年為背景的,但它所描繪的社會面貌、所表現的思想傾嚮,卻有鮮明的晚明時代的特徵。小說主人公西門慶是一個暴發戶式的富商,是新興的市民階層中的顯赫人物,他依賴金錢的巨大力量,勾結官府並獲得地方官職,恣意妄為,縱情享樂,尤其在男女之欲方面追逐永無休止的滿足。他以一種邪惡而又生氣勃勃的姿態,侵蝕着末期封建政治的肌體,使之愈益墮落破敗;而他那種肆濫宣泄的生命力和他最終的縱欲身亡,也喻示着他所代表的社會力量在當時難以得到健康的成長。當然,對晚明時代各種社會問題,作者並未能提出明確的理論見解,但小說卻以前所未有的寫實力量,描繪出這一時代活生生的社會狀態,以及人性在這一社會狀態中的復雜表現,這是很大的成功。
《金瓶梅詞話》首先值得註意的一點,是它所描寫的官商關係和金錢對封建政治的侵蝕。本書在討論漢初賈誼、晁錯的政論文時,就已指出: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根本上是由於商人所擁有的金錢力量足以對以政治權力為核心的封建等級秩序構成破壞。而隨着經濟的發展、城市工商業的興盛,這種破壞又終究是不可避免的。晚明正是這樣一個時代。從《金瓶梅詞話》中我們看到,明初朱元璋所頒布的《明律》中關於房捨、器物、服飾等諸方面區分等級的規定,這時早已形同虛設。西門慶一傢物質享用的奢華,遠遠超出於一般官僚,以至其妻妾走在大街上,會被路人議論為“已(一)定是那公侯府位裏出來的宅眷”,“是貴戚皇孫傢豔妾”。而官僚階層面對這種金錢力量,也不得不降尊紆貴。第四十九回寫文採風流的蔡御史在西門慶傢作客,受到優厚的款待,還得了兩個歌妓陪夜,對於他的種種非法要求,無不一口應承。而位極人臣的蔡太師,也因收受了西門慶的厚禮,送給他一個五品銜的理刑千戶之職(第三十回),做了一筆權錢交易;在過生日之際,更以超過對待“滿朝文武官員”的禮遇接待這位攜大量金錢財物來認幹爺的豪商。至於賄賂官吏,偷稅逃稅,在西門慶更是輕而易舉之事。封建國傢機器在商人的金錢的銹蝕下,已失去其原有的運轉能力。
而西門慶正是憑藉其金錢買通政治權力,在相當的範圍內為所欲為,乃至發出這樣的“豪言壯語”:
咱聞那佛祖西天也止不過要黃金鋪地,陰司十殿也要些楮鏹營求。咱衹消盡這傢私廣為善事,就使強姦了嫦娥,和姦了織女,擄了許飛瓊,盜了王母的女兒,也不減我潑天富貴!(第五十七回)
但另一方面,作者也揭示了西門慶這樣的人物並無機會被引納為國傢機器中的核心分子,他和這個封建政權多少仍是處於遊離狀態的。小說中有兩處描寫頗值得體味。一是四十九回寫歌妓董嬌兒服侍蔡御史一夜,得了“用紅紙大包封着”的一兩銀子,拿與西門慶瞧,西門慶嘲笑道:“文職的營生,他那裏有大錢與你,這個就是上上簽了。”這裏顯示了富商對文官的寒酸的卑視。另一處是五十七回寫西門慶對尚在懷抱中的兒子說:“兒,你長大來,還掙個文官,不要學你傢老子,做個西班出身,雖有興頭,卻沒十分尊重。”這裏卻又表示了對做“文官”——國傢機器中的核心分子——的嚮往。
小說在這方面雖沒有充分展開,但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如果說西門慶是晚明市民階層的一個代表人物的話,這類人物雖然能夠以金錢買到一部分政治權力為己所用,卻沒有足夠的力量從根本上影響這部國傢機器。作為一種社會勢力,他們既不是獨立的,也不是積極反抗的;在他們興起之時,就已經捲入到封建政權的腐敗過程中去了。所以,生命力的肆濫的宣泄,成為西門慶這一類人物體認和表現自身存在的方式。
在揭示政治腐敗、社會黑暗方面,《金瓶梅詞話》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官商勾結、錢權交易,而是十分廣泛而又非常深刻的。儘管過去的小說在這方面也曾作出努力,但正如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說,我國戲麯、小說的特質之一,是“往往說詩歌的正義,善人必有其終,而惡人必罹其罰”。即使歌頌民間反抗鬥爭的《水滸傳》,也還是讓正義得到不同形式的伸張(包括死後成神這一類給讀者以精神安慰的形式),這多少給那種黑暗的社會抹上了一層理想色彩。而在《金瓶梅詞話》中,我們卻看到許多無告的沉冤,難雪的不平:西門慶毒死武大,娶了潘金蓮,逍遙法外,即使英雄武鬆也對他莫可奈何;苗員外慘遭殺害,主犯苗青卻因此成了富豪;宋蕙蓮被害死後,她父親想給女兒報仇,結果也被迫害而死……,這種無辜者受盡煎熬、悲慘而死、毫無抵償的故事在小說中比比皆是。而那個作惡多端的西門慶,卻享受了一輩子的富貴榮華。他最後的縱欲而死,即使有教人自我檢束的意味,也算不上“惡有惡報”;甚至他轉世投胎,也仍舊是做富戶。現實的沉重和陰暗,使讀者感受到巨大的壓抑,從而更有可能認識到封建社會的本質。這種描寫,一方面是因為封建末世的政治確實格外地混亂無序,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作者對傳統道德已徹底失去信心,不再相信它能夠有效地約製社會的統治階層,提供正義的理想。
與上述內容相關聯,《金瓶梅詞話》不僅反映了社會政治的黑暗,還大量描寫了那種時代中人性的普遍弱點和醜惡,尤其是金錢對人性的扭麯。在這部一百回的長篇小說中,幾乎沒有一個通常意義上的“正面人物”,人人在那裏勾心鬥角,相互壓迫。西門慶傢中妻妾成群,花團錦簇,但衆妻妾乃至奴婢之間的爭寵奪利,無所不用其極,顯示出在多妻製婚姻關係中女性心理的陰寒。小說有很多地方寫到西門慶在占有各色女子時,一面尋歡作樂,一面商談着財物的施予,兩性關係在這裏成為赤裸裸的金錢交易。還有,像五十六回寫幫閑角色常時節因無錢養傢,被妻子肆口辱駡,及至得了西門慶周濟的十幾兩銀子,歸來便傲氣十足,他的妻也立即變得低聲下氣。這些描寫,都尖銳地反映出人性在金錢的驅使下是何等的可悲與可憐。而且,作者明顯是有意識地在描寫兩性之間為金錢所左右的交往時大量引用那些辭采華美、富於溫情的詩、詞、麯,讓人感覺到:在那樣的社會裏,不僅在政治方面不存在王國維所謂“詩歌的正義”,在男女交往中也極少存在詩歌的溫情。
歷史的演進是復雜的過程。一方面,正如我們在前面說過的,肯定“好貨”、“好色”是晚明時代具有進步意義的新思潮,但另一方面,在新的社會力量遠不夠強大、具有正面意義的新道德難以確立的情況下,這種思潮在社會生活中(特別是在西門慶一類人物身上)卻常常會以邪惡的形式表現出來。《金瓶梅詞話》的思想內涵因此也帶有這一歷史變異時期的復雜性。為小說作序的“欣欣子”(許多研究者認為這是作者的另一化名),稱此書的宗旨是“明人倫,戒淫奔,分淑慝,化善惡”,但這衹是一種有意識的和常規性的標榜,小說本身則很少有基於傳統道德的說教;作者一方面揭示了物質欲望和情欲的膨脹使人性趨嚮於貪婪醜惡,同時也如實地反映出追求這些欲望的滿足乃是人性中不可抑製的力量。金錢和情欲不是被簡單地否定的,而是同時被視為既是邪惡之源,又是快樂與幸福之源。以對於李瓶兒的描寫為例,她先嫁給花子虛,彼此間毫無感情,後來又嫁蔣竹山,仍然得不到滿足,在這一段生活中,她的性格較多地表現為淫邪乃至殘忍;
嫁給西門慶後,情欲獲得滿足,又生了兒子,她就更多地表現出女性的溫柔與賢惠來。這明白地顯示出:過度縱欲固然不可取,但對自然欲望的抑製,卻衹會造成更為嚴重的人性的惡化。雖然,作者很難以一種恰當的態度來處理這種人性的矛盾,而最終衹能以虛無和幻滅來結束他的故事,但至少他對人性的看法,已經不再是簡單化的了。
《金瓶梅詞話》受後人批評最多的,是小說中存在大量的性行為的描寫。這種描寫又很粗鄙,幾乎完全未曾從美感上考慮,所以格外顯得不堪,使小說的藝術價值受到一定的削弱。一般認為,當時社會中從最高統治階層到士大夫和普通市民都不以談房闈之事為恥,小說中的這種描寫,是當時社會風氣的産物。不過,同時還應該註意到,這和晚明社會肯定“好色”的思潮有很大關聯,它是這一思潮的一種粗鄙而庸俗的表現形態。
三、《金瓶梅詞話》的藝術成就與地位
《金瓶梅詞話》在中國小說史上具有多方面的開創意義,標志了中國古典小說發展的一個新階段的開始。
過去的長篇通俗小說,主要是以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為素材,在民間的“說話”藝術中經過長期的醖釀、改造而形成的,註重傳奇色彩、故事情節,在人物的善惡分判上簡單而分明,構成這些小說的共同特點。而《金瓶梅詞話》作為文人的獨立創作,明顯突破了以上這些範式。它問世不久,就傳抄於袁宏道、袁中道、董其昌、瀋德符等當代最著名的文人之手,也說明了它在小說史上的特殊性。
從取材來說,在這以前成就最高的三部長篇小說——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分別以歷史上的顯赫人物、民間英雄好漢、神話人物為中心,歸納起來,可以說它們都是寫非凡人物的非凡經歷和非凡故事,是傳奇性的小說。
雖然這些人物故事也反映出一定的社會生活情景,但畢竟是經過了很大程度的想象與改造,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有距離的。《金瓶梅詞話》則是以一個富商家庭的日常生活為中心,並以這個家庭的廣泛社會聯繫來反映社會的各個方面。它的人物是凡瑣的,沒有什麽超常的本領和業績;它的故事也是凡瑣的,沒有什麽驚心動魄的地方。但正因如此,它表現了小說創作對於人的真實平常的生活狀態的深入關註與考察,從而成為我國古代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小說,或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所說的“世情書”。
凡是優秀的小說,都必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一定成就。但儘管如此,傳奇性的小說放在首位的還是故事情節,即使以前小說中最以寫人物擅長的《水滸傳》,也首先是以故事情節吸引人,很少能看到僅僅為了顯示人物性格而對情節發展並無多大意義的事件。而在《金瓶梅詞話》中,則明顯地出現了故事情節的淡化。它所描繪的大量的生活瑣事,對於情節的發展並無意義,卻能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如第八回潘金蓮因等西門慶不來,便拿迎兒出氣,打了她幾十馬鞭不夠,又在她臉上掐了兩道血口子纔罷休,這和以後的故事發展毫無關係,卻有力地揭示了潘金蓮那種帶有虐待狂傾嚮的殘忍性格。此外如五十四回寫西門慶與應伯爵等遊郊園,五十七回寫道長募緣、西門慶施銀等等,此類“閑筆”甚多。
可以說,《金瓶梅詞話》與以前的小說相比,已經把重心從故事情節轉移到人物形象上來,這是一個重要的進步。
過去從民間“說話”中發展起來的通俗小說,為了使文化水平不高的聽衆、讀者容易把握人物,其人物性格一般是單純而鮮明的,壞人一切都壞,好人縱有缺點(如《水滸傳》中李逵、魯智深那樣),也無損於其基本的品質。但這樣的人物雖然容易被接受,相對於復雜的實際生活來說卻是簡單化了。《金瓶梅詞話》寫人物,就不再是這樣簡單的處理。
前面我們說到,這部小說中幾乎不存在通常意義上的“正面人物”,但同樣這部小說中也幾乎不存在通常意義上的“反面人物”。如小說中寫李瓶兒,既有潑辣、兇狠,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不顧一切的一面,但在更多的場合下,她表現出善良、懦弱和富於同情心一面,她的性格是極為豐富的。又如奴才來旺的妻子宋惠蓮,是一個俏麗、輕浮、淺薄的女人,她勾搭上了西門慶,便得意忘形,一心想擺脫丈夫,在西門慶傢爬上個小老婆的位子。但當來旺被西門慶陷害時,她卻悲憤異常,“千也說一夜夫妻百夜恩,萬也說相隨百步也有個徘徊意”,念着他們在貧賤生活中所建立起來的真誠感情。她痛駡西門慶:“你原來就是個弄人的劊子手,把人活埋慣了。害死人,還看出殯的!”西門慶百般勸誘,她再也不肯就範,最後終於自殺(第二十六回)。她確實是貪圖錢財和虛榮、品格卑賤的人,但在這後面,卻又保存着某種人性中的高貴的東西。
這樣的人物形象,是過去的小說中所沒有的。就是西門慶,固然是個惡人,但他的“惡”也不是以簡單的符號化的形式表現出來。他的慷慨豪爽、“ 救人貧難”,多少表現出市民階層所重視的品德。他對婦女從來就是貪得無厭地占有和玩弄,但當李瓶兒病死時,他也確實表現了真誠的悲痛。小說對這一事件的描寫十分細緻。一方面,西門慶不顧潘道士提出的“恐禍將及身”的警告,堅持要守在垂危的李瓶兒的身旁,當她死後,不顧一切地抱着她的屍體哭叫:“寧可教我西門慶死了罷,我也不久活於世了,平白活着做什麽!”另一方面,作者又藉西門慶心腹玳安之口指出:“為甚俺爹心裏疼?不是疼人,是疼錢。”但這裏並不是說西門慶的感情是虛假的,而是說這種感情與李瓶兒嫁他時帶來了大量的錢財有極大關係,貪財是他的感情的重要基礎。而這種真誠的一時衝動的感情,卻又不能改變西門慶好色的無恥本性,小說接着又寫他為李瓶兒伴靈還不到“三夜兩夜”,就在靈床的對面姦污了奶子如意兒(第六十二至六十五回)。西門慶的形象就是在這樣豐富的性格層次中塑出來的,所以能夠給人以活生生的感覺。
而且,《金瓶梅詞話》描寫人物性格,不是把它當作一種單純的個人天性來看待,而是同人物的生存環境、生活經歷聯繫起來。譬如潘金蓮,可以說是小說中最富於邪惡品格的女人,同西門慶真可謂天生一對。但仔細讀小說,我們就會發現,她的邪惡是在她的悲慘的命運中滋長起來的。潘金蓮出生在一個窮裁縫的家庭,九歲就被賣到王招宣府中學彈唱,學得“做張做勢,喬模喬樣”;後來又被轉賣給張大戶,年方十八就被那老頭兒收用了;再後來她又被迫嫁給“人物猥獧 ”的武大。她美貌出衆,聰明伶俐,卻從來沒有機會在正常的環境中爭取自己做人的權利。來到西門慶傢中,她既不像吳月娘那樣有一個尊貴的主婦身份,也不像李瓶兒、孟玉樓那樣有錢,可以買得他人的歡心,但她又不甘於被人輕視,便衹能憑藉自己的美貌與機靈,用盡一切手段來占取主人西門慶的寵愛,以此同其他人抗衡。她的心理是因受壓抑而變態的,她用邪惡的手段來奪取幸福與享樂,又在這邪惡中毀滅了自己。
《金瓶梅詞話》的語言一嚮為人們所稱道。雖然有些地方顯得粗糙,尤其是引用詩、詞、麯時,往往與人物的身份、教養不符,但總體上說是非常有生氣的。作者十分善於摹寫人物的鮮活的口吻、語氣,以及人物的神態、動作,從中表現出人物的心理與個性,以具有強烈的直觀性的場景呈現在讀者面前。魯迅稱贊說:“作者之於世情、蓋誠極洞達,凡所形容,或條暢,或麯折,或刻露而盡相,或幽伏而含譏,或一時並寫兩面,使之相形,變幻之情,隨在顯見,同時說部,無以上之。”(《中國小說史略》)如第四十九回寫西門慶宴請蔡御史,請他關照生意,之後留他宿夜,來至翡翠軒:
衹見兩個唱的盛妝打扮,立於階下,嚮前花枝招颭嗑頭。蔡御史看見,欲進不能,欲退不可,便說道:“四泉,你如何這等厚愛,恐使不得。”西門慶笑道:“與昔日東山之遊,又何別乎?”蔡御史道:“恐我不如安石之才,而君有王右軍之高緻矣。”於是月下與二妓攜手,不啻恍若劉阮之入天台。因進入軒內,見文物依然,因索紙筆,要留題。西門慶即令書童,連忙將端溪硯研的墨濃,拂下錦箋。這蔡御史終是狀元之才,拈筆在手,文不加點,字走竜蛇,燈下一揮而就,作詩一首。
風雅的形態與卑俗的心理交結在一起。作者不露聲色,就寫盡了兩面。這種文筆,後來在《儒林外史》中得到極大的發展。
《金瓶梅詞話》以其對社會現實的冷靜而深刻的揭露,對人性(尤其是人性的弱點)清醒而深入的描繪,以其在凡庸的日常生活中表現人性之睏境的視角,以其塑造生動而復雜的人物形象的藝術力量,把註重傳奇性的中國古典小說引入到註重寫實性的新境界,為之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儒林外史》、《紅樓夢》就是沿着這一方向繼續發展的。《石頭記》的脂評說《石頭記》(即《紅樓夢》)“深得《金瓶》壺奧”,不為無見。所以說,《金瓶梅詞話》儘管有種種不足,它在小說史上的地位,實不可低估。
《金瓶梅》傳世既廣,隨之也出現了一些續書。據瀋德符《萬歷野獲編》稱,有一種叫《玉嬌李》的,“筆鋒恣橫酣暢,似尤勝《金瓶梅》”,今已不存。另有清初丁耀亢撰《續金瓶梅》等,俱不見佳。
《金瓶梅》藉《水滸傳》中武鬆殺嫂一段故事為引子,通過對兼有官僚、惡霸 、富商 3種身份的封建時代市儈勢力的代表人物西門慶及其家庭罪惡生活的描述,暴露了北宋中葉社會的黑暗和腐敗,具有較深刻的認識價值。《金瓶梅》描繪了一個上自朝廷內擅權專政的太師,下至地方官僚惡霸乃至市井間的地痞、流氓、幫閑所構成的鬼蜮世界。西門慶原是個破落財主、生藥鋪老闆。他善於夤緣鑽營,巴結權貴,在縣裏包攬訟事,交通官吏,知縣知府都和他往來。他不擇手段地巧取豪奪,聚斂財富,荒淫好色,無惡不作。他搶奪寡婦財産,誘騙結義兄弟的妻子,霸占民間少女,謀殺姘婦的丈夫。為了滿足貪得無厭的享樂欲望,他幹盡傷天害理的事情。但由於有官府做靠山,特別是攀結上了當朝宰相蔡京並拜其為義父,這就使他不僅沒有遭到應有的懲罰,而且左右逢源,步步高升。這些描寫,反映了明代中葉以後,朝廷權貴與地方上的豪紳官商相勾結,壓榨人民、聚斂錢財的種種黑幕。
《金瓶梅》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從此 ,文人創作成為小說創作的主流。《 金瓶梅》之前的長篇小說,莫不取材於歷史故事或神話、傳說。《金瓶梅》擺脫了這一傳統,以現實社會中的人物和家庭日常生活為題材,使中國小說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日臻成熟,為其後《紅樓夢》的出現做了必不可少的探索和準備。
思想內容:
《金瓶梅》是一部以描寫家庭生活為題材的現實主義巨著,它假托宋朝舊事,實際上展現的是晚明政治和社會的各種醜惡面相,有着深厚的時代內涵。
一、全書描寫了富商、官僚、惡霸三位一體的典型人物西門慶的罪惡一生及其家庭從發跡到敗落的興衰史,並以西門慶為中心,一方面輻射市井社會,一方面反映官場社會,展開了一個時代的廣阔圖景,徹底暴露出人間鬼蜮世界的骯髒與醜惡。西門慶一方面憑藉經濟實力來交通權貴,行賄鑽營,提高政治地位;另一方面又依靠政治地位來貪贓枉法,為所欲為,擴大非法經營,從而成為集財、權、勢於一身的地方一霸。作品還通過西門慶的社會活動,反映了上自朝廷下至市井,官府權貴與豪紳富商狼狽為姦、魚肉百姓、無惡不作的現實,從客觀上表明了這個社會的無可救藥。
二、《金瓶梅》以相當多的篇幅描寫了西門慶及其妻妾的家庭活動,寫出了這個罪惡之傢荒淫無恥、貪婪無厭、驕奢糜爛、勾心鬥角的林林總總,反映了正常人性慘遭扭麯和異化的過程。以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為代表的諸多女性,儘管出身、性格、遭遇不盡相同,但都無視所謂的道德名節,被超常的情欲、物欲和肉欲所支配。她們以扭麯的人性去對抗道德淪喪的夫權社會,又在人性的扭麯中走嚮墮落和毀滅。作品從不同角度顯示着不同女性或卑污、或勢利、或庸俗、或陰暗的靈魂,赤裸裸地表現出人的原始的動物的本能和欲望,毫無粉飾地表現出在金錢力量衝擊下的人性的扭麯與醜惡。
三、《金瓶梅》存在着嚴重的缺陷,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有着濃厚的天道循環的宿命論思想,使得後半部充滿了虛無色彩;二是有不少庸俗低級的性描寫,衝淡了小說的暴露力量;三更為主要的是作者缺乏文學家所應具有的良知感與責任心,在審“醜”和嗜“醜”之間遊移不定,使得作品的理想精神完全失落,書中人物都是病態的、畸形的,整部作品看不到絲毫的光明和希望。
《金瓶梅》的藝術成就
作為一部具有近代意味的現實主義文學巨著,《金瓶梅》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里程碑。它突破了中國長篇小說的傳統模式,在藝術上較之此前的長篇小說有了多方面的開拓和創新,為中國古代小說的演進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一、在創作題材上,從描述英雄豪傑、神仙妖魔轉嚮家庭生活、平凡人物。它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和世態人情為題材的長篇小說,主要通過普通人物的人生際遇來表現社會的變遷,具有強烈的現實性、明確的時代性,這標志着我國古代小說藝術的漸趨成熟和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重大發展,為此後的世情小說開闢了廣阔的題材世界,並使之成為此後小說的主流。
二、在創作主旨上,從立意歌頌理想變為着重暴露黑暗,從表現美轉為表現醜。《金瓶梅》之前的長篇小說,在批評社會黑暗的同時,更多的是着力謳歌美好的理想,表現出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而《金瓶梅》則實現了中國古代小說審美觀念的大轉變,極寫世情之惡、生活之醜,是一部徹底的暴露文學。它在表現醜的時候,常常用白描手法,揭示人物言行之間的矛盾,達到強烈的諷刺效果,這種寫法對此後的諷刺文學有極大的影響。
三、在人物塑造上,從單色調變為多色調,從平面化轉嚮立體化。《金瓶梅》的敘事重心從以往的以組織安排故事為主轉嚮以描寫人物為主,並且剋服了先前小說中人物性格單一化、凝固化的傾嚮,註重多方面、多層次地刻劃人物性格,能細緻如微地揭示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在一些人物形象中出現了美醜並舉的矛盾組合,寫出了人物性格的豐富性、流動性。
四、在敘事結構上,從綫性發展轉嚮網狀交織。此前的長篇小說基本上是由一個個故事聯結而成,采用的是綫性發展的結構形式,而《金瓶梅》則從生活的復雜性出發,發展為網狀結構。全書圍繞西門慶一傢的盛衰史而開展,並以之為中心輻射到整個社會,使全書組成一個意脈相連、情節相通的生活之網,既千頭萬緒,又渾然一體。
五、在語言藝術上,從說書體語言發展為市井口語。此前長篇小說的語言深受“說話”伎藝影響,《三國志演義》屬於半文半白的演義語體,至《水滸傳》、《西遊記》白話語言日漸成熟,同時也嚮着規範化和雅馴化的方向發展,而《金瓶梅》卻代表了小說語言發展的另一方面,即遵循口語化、俚俗化的方向發展。它運用鮮活生動的市民口語,充滿着濃郁淋漓的市井氣息,尤其擅長用個性化的語言來刻劃人物,神情口吻無不畢肖。
《金瓶梅》的版本及80年代以來的出版情況
《金瓶梅》的版本可分為兩個係統:
1.詞話本,又稱萬歷本(即明萬歷年間刻本《金瓶梅詞話》),是早期版本,有民間說唱色彩,語言敘事都比較樸質,有原始風貌。
2.綉像(張評)本,又稱崇禎本(即明崇禎年間刻本),此書有200幅木刻插圖,全稱《新鎸綉像批評金瓶梅》故稱綉像本,是後來經過文人潤色加工過的,文字比較規範,文學性更強些,但早期的樸質風格受到了影響,有一些士大夫說教的色彩。後來清初張竹坡對這個版本進行了評點,之後評點本大行其道,崇禎本便為張評本取代,現在的崇禎本基本都是張評本。
詞話本係統(萬歷本)
一、《新刻金瓶梅詞話》1957年文學古籍刊行社據1933年10月“北京古佚小說刊行會”影印本重印,兩函二十一册,200幅插圖合為一册。
二、《金瓶梅詞話》戴鴻森校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5月版,刪節本,全二册,印量10000部。
三、《金瓶梅詞話校註》馮其庸顧問,白維國、卜健校註,嶽麓書社1995年8月版,全四册一函,印量3000套。
四、《金瓶梅詞話》同(一)人民文學出版社據1957年影印本重印,1988年4月版。兩函21册,圖1册,綫裝。
五、《金瓶梅詞話》同(二)戴鴻森校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全二册,為“世界文學名著文庫”係列。
綉像本係統(崇禎本)
六、《新刻綉像批評金瓶梅》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圖書館善本叢書本,據北大圖書館藏本影印。1988年8月版,印量未標。4函36册,每回插圖2幀,全書共200幀。正文頁20行,行22字,文中有圈點,行間有夾批並有眉批。
七、《新刻綉像批評金瓶梅》《李漁全集》(第一版20册)第12、13、14册收錄。張兵、顧越點校,黃霖審定,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版,印量3500套。插圖100幅,附於捲首。有刪節,但未註明字數,刪文以“□”標出。(第二版12册本《李漁全集》改為2册收錄,此為崇禎本)
八、《金瓶梅》崇禎本會校足本,王汝梅會校,齊魯書社1989年6月版。該書是根據國傢新聞出版署文件批準,為學術研究需要而出版的。這是《金瓶梅》崇禎本問世以來第一次出版排印本,一字不刪,200幅插圖照原版影印。
張評本係統(張竹坡評本)
九、《張竹坡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王汝梅、李昭恂、於鳳樹校點。齊魯書社1987年版,全二册,印量10000套。(此為張評甲本)刪節本,註明所刪字數,全書共刪10385字。
十、《臯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王汝梅校註,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版,印量3000套,全二册,每回有校記註釋。刪節本,未寫明字數,刪節以“…”標示。(此為張評乙本)
會校本
十一、《金瓶梅會校本》中華書局1998年3月版。全三册。該書是對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5月版戴鴻森校本、崇禎本、張評甲本三書的會校,刪節處同原書。
金瓶梅研究的資料和論著
1、瓶外卮言(姚靈犀著,天津書局1940年版)
全書分研究論文和詞語解釋兩部分,是中國第一部《金瓶梅》研究專著,反映了二十世紀上半期的研究水平。
2、金瓶梅考證(朱星著,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
該書對《金瓶梅》的版本、作者等問題進行考述,是建國後出版的第一部《金瓶梅》研究專著,它的出版代表着一個新的研究時代的開始。
3、金瓶梅編年紀事(魏子云著,臺灣巨流圖書公司1981年版)
該書將《金瓶梅》故事按年月日進行編排,尋找綫索以解决作者、撰寫時代等問題。魏子云為二十世紀最高産的《金瓶梅》研究專傢,撰有將近二十部《金瓶梅》研究專著。
4、論金瓶梅(吳晗等著,鬍文彬、張慶善選編,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版)
本書精選二十世紀80年代以前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是國內影響較大的一部《金瓶梅》研究論文集。
5、金瓶梅資料匯編(朱一玄編,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
全書分本事、作者、版本、評論、影響等五個部分,輯錄有關金瓶梅的研究資料,是國內第一部金瓶梅資料匯編。
6、金瓶梅的世界(鬍文彬編,北方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該書選收海外學者研究《金瓶梅》的論文20篇,反映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外海外《金瓶梅》研究的情況。
7、《金瓶梅詞典》(王利器主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全書收錄《金瓶梅》各類詞語4588條,進行解釋,為閱讀作品提供了很大便利。
8、金瓶梅研究(第一輯,中國金瓶梅學會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這是國內唯一的一種《金瓶梅》研究期刊,不定期出版,至今已出到第八輯。代表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研究水平,反映了這一時期金瓶梅研究的繁盛景象。
9、金瓶梅素材來源(周鈞韜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該書對《金瓶梅》的創作素材進行了係統、全面的梳理和辨析,有助於對《金瓶梅》作者、創作情況、思想傾嚮、藝術特性等情況的瞭解。
10、我與金瓶梅--海峽兩岸學人自述(周鈞韜、魯歌主編,成都出版社1991年版)
全書收錄23篇《金瓶梅》研究專傢所寫的自述,由此可見他們的治學經歷及幾十年間《金瓶梅》的研究狀況。
11、金瓶梅大辭典(黃霖主編,巴蜀書社1991年版)
該書為綜合性辭典,內容涉及《金瓶梅》的各個方面,對閱讀、欣賞和研究這部小說具有很大的幫助。
12、20世紀金瓶梅研究史長編(吳敢著,文匯出版社2003年版)
該書對20世紀海內外《金瓶梅》研究的狀況進行係統、全面的介紹,是一部內容翔實、資料豐富的《金瓶梅》研究史。
13、金瓶梅的藝術(孫述宇著,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8年版)
全書收錄學術論文十五篇,對《金瓶梅》的藝術特色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討,在研究領域上有所拓展,是一部較早從藝術角度研究《金瓶梅》的專著。
14、金瓶梅人物論(孟超著,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年版)
該書對作品中的27個主要人物進行分析,是一部研究《金瓶梅》人物形象的專著。本書寫於1948年,曾在香港《文匯報》連載。
15、金瓶梅成書與版本研究(劉輝著,遼寧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全書收錄9篇學術論文的,對《金瓶梅》的成書過程、版本、評點等問題進行了梳理和考辨,並披露了不少新的資料。
16、金瓶梅考論(黃霖著,遼寧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全書收錄學術論文28篇,既有對作者、成書、版本的考述,又有對人物形象、藝術特性的探討,作者提出不少值得註意的觀點。
17、說不盡的金瓶梅(寧宗一著,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
該書從小說觀念、小說類型、審醜、性描寫等方面探討《金瓶梅》對中國小說美學的貢獻,有不少新的見解。
18、《金瓶梅》與中國文化(田秉鍔著,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該書在中國文化發展演進的大背景下,探討《金瓶梅》與運河文化、酒文化、性文化等的關係,重在挖掘作品的文化內涵,拓展了研究空間。
19、金瓶梅藝術論(周中明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該書從藝術構思、諷刺、白描藝術、人物塑造、心理描寫、語言藝術、結構佈局等方面對《金瓶梅》的藝術成就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20、金瓶梅六十題(陳詔著,上海書店1993年版)
該書從小處入手,分六十個專題,內容涉及《金瓶梅》的各個方面。全書篇幅短小,筆調生動,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21、世情與世相(尹恭弘著,華文出版社1997年版)
全書將作品放在晚明的時代文化背景下,對其與儒傢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性文化、政治文化、家庭文化、倫理文化、市井文化的關係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
22、秋水堂論金瓶梅(田曉菲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直接面對原著,對作品逐回進行十分精細的解讀,角度別緻,新意疊出,讀後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23、日本研究金瓶梅論文集 (黃霖 王國安 選編 齊魯書社1989年版)
24、金瓶梅西方論文集 (徐朔方 選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5、金瓶梅研究 復旦大學出版社
《金瓶梅詞話》是我國第一部以家庭日常生活為素材的長篇小說。它的開頭據《水滸傳》中西門慶與潘金蓮的故事改編,寫潘金蓮未被武鬆殺死,嫁給西門慶為妾,由此轉入小說的主體部分,描寫西門慶家庭內發生的一係列事件,以及西門慶與社會中各色人物的交往,直到他縱欲身亡,其家庭破敗,衆妾風雲流散。書名由小說中三個主要女性(潘金蓮、李瓶兒、春梅)的名字合成。
在萬歷年間,已有《金瓶梅》抄本流傳。據袁中郎於萬歷二十四年(1596)寫給董其昌的信,他曾從董處抄得此書的一部分;又據《萬歷野獲編》,瀋德符在萬歷三十七年(1609)從袁中道處抄得全本,攜至吳中,此後大約過了好幾年,纔有刻本流傳。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刻本,是捲首有萬歷四十五年丁巳(1617)東吳弄珠客序及欣欣子序的《金瓶梅詞話》,共一百回,有的研究者認為這可能就是初刻本。其後有崇禎年間刊行的《新刻綉像批評金瓶梅》,一般認為是前者的評改本。它對原本的改動主要是更改回目、變更某些情節、修飾文字,並削減了原本中詞話的痕跡。清康熙年間,張竹坡評點的《金瓶梅》刊行(此書扉頁刻有“第一奇書”四字,因此也稱作《第一奇書》)。它是以崇禎本為底本,文字上略有修改,加上張氏的回評、夾批,並在捲首附有《竹坡閑話》、《金瓶梅讀法》、《金瓶梅寓意說》等專論。這個本子在清代流傳最廣。
《金瓶梅詞話》的作者,據捲首“欣欣子”序說,是“蘭陵笑笑生”。用古名稱為“蘭陵”之地有二,一在今山東嶧縣,一在今江蘇武進縣,以何者為是,尚無定論。這位“笑笑生”究為何人,也至今無法確認。瀋德符在《萬歷野獲編》中說作者是“嘉靖間大名士”,袁中道在《遊居柿錄》中說作者是“紹興老儒”,謝肇淛《金瓶梅跋》說作者是“金吾戚裏”的門客,皆語焉不詳。後世人們對此提出種種猜測和推考,先後有王世貞、李開先、屠隆、徐渭、湯顯祖、李漁等十幾種不同的意見,但尚沒有一種意見能成定論。關於小說的創作年代,也有嘉靖與萬歷兩說,研究者一般認為後者為是。如小說中引用的《祭頭巾文》,係萬歷間著名文人屠隆之作;寫西門慶傢宴分別用“蘇州戲子”、“海????子弟”演戲,為萬歷以後纔有的風氣,都可以作為證據。
雖然《金瓶梅詞話》作者的情況不詳,但仍可以推斷為我國第一部由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有人認為,根據《金瓶梅詞話》較多保留了說唱藝術的痕跡、書中情節與文字前後頗有抵牾、較多引錄前人作品等情況,這部小說當是和《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一樣,是由某個文人在民間創作的基礎上改寫而成,但這一說法難以成立。和《三國演義》等不同,在《金瓶梅詞話》問世之前,根本沒有內容相似的雛型作品流傳,而且據《萬歷野獲編》的記載來看,廣聞博識的瀋德符在未讀這部小說之前,也不知道這是一部什麽樣的書,此其一;《金瓶梅詞話》是一部大量描繪日常生活瑣事的小說,沒有傳奇色彩,故事性也不強,不易分割成相對獨立的單元,儘管在這部小說流行漸廣以後,也有取其片斷為說唱材料的情況,但從全書來說,它不適宜作為民間說唱的底本,此其二。至於保留了說唱藝術的痕跡,衹能說是作者有意模擬及個人愛好的表現。
二、《金瓶梅詞話》的寫實內容與時代特徵
《金瓶梅詞話》是以北宋末年為背景的,但它所描繪的社會面貌、所表現的思想傾嚮,卻有鮮明的晚明時代的特徵。小說主人公西門慶是一個暴發戶式的富商,是新興的市民階層中的顯赫人物,他依賴金錢的巨大力量,勾結官府並獲得地方官職,恣意妄為,縱情享樂,尤其在男女之欲方面追逐永無休止的滿足。他以一種邪惡而又生氣勃勃的姿態,侵蝕着末期封建政治的肌體,使之愈益墮落破敗;而他那種肆濫宣泄的生命力和他最終的縱欲身亡,也喻示着他所代表的社會力量在當時難以得到健康的成長。當然,對晚明時代各種社會問題,作者並未能提出明確的理論見解,但小說卻以前所未有的寫實力量,描繪出這一時代活生生的社會狀態,以及人性在這一社會狀態中的復雜表現,這是很大的成功。
《金瓶梅詞話》首先值得註意的一點,是它所描寫的官商關係和金錢對封建政治的侵蝕。本書在討論漢初賈誼、晁錯的政論文時,就已指出: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根本上是由於商人所擁有的金錢力量足以對以政治權力為核心的封建等級秩序構成破壞。而隨着經濟的發展、城市工商業的興盛,這種破壞又終究是不可避免的。晚明正是這樣一個時代。從《金瓶梅詞話》中我們看到,明初朱元璋所頒布的《明律》中關於房捨、器物、服飾等諸方面區分等級的規定,這時早已形同虛設。西門慶一傢物質享用的奢華,遠遠超出於一般官僚,以至其妻妾走在大街上,會被路人議論為“已(一)定是那公侯府位裏出來的宅眷”,“是貴戚皇孫傢豔妾”。而官僚階層面對這種金錢力量,也不得不降尊紆貴。第四十九回寫文採風流的蔡御史在西門慶傢作客,受到優厚的款待,還得了兩個歌妓陪夜,對於他的種種非法要求,無不一口應承。而位極人臣的蔡太師,也因收受了西門慶的厚禮,送給他一個五品銜的理刑千戶之職(第三十回),做了一筆權錢交易;在過生日之際,更以超過對待“滿朝文武官員”的禮遇接待這位攜大量金錢財物來認幹爺的豪商。至於賄賂官吏,偷稅逃稅,在西門慶更是輕而易舉之事。封建國傢機器在商人的金錢的銹蝕下,已失去其原有的運轉能力。
而西門慶正是憑藉其金錢買通政治權力,在相當的範圍內為所欲為,乃至發出這樣的“豪言壯語”:
咱聞那佛祖西天也止不過要黃金鋪地,陰司十殿也要些楮鏹營求。咱衹消盡這傢私廣為善事,就使強姦了嫦娥,和姦了織女,擄了許飛瓊,盜了王母的女兒,也不減我潑天富貴!(第五十七回)
但另一方面,作者也揭示了西門慶這樣的人物並無機會被引納為國傢機器中的核心分子,他和這個封建政權多少仍是處於遊離狀態的。小說中有兩處描寫頗值得體味。一是四十九回寫歌妓董嬌兒服侍蔡御史一夜,得了“用紅紙大包封着”的一兩銀子,拿與西門慶瞧,西門慶嘲笑道:“文職的營生,他那裏有大錢與你,這個就是上上簽了。”這裏顯示了富商對文官的寒酸的卑視。另一處是五十七回寫西門慶對尚在懷抱中的兒子說:“兒,你長大來,還掙個文官,不要學你傢老子,做個西班出身,雖有興頭,卻沒十分尊重。”這裏卻又表示了對做“文官”——國傢機器中的核心分子——的嚮往。
小說在這方面雖沒有充分展開,但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如果說西門慶是晚明市民階層的一個代表人物的話,這類人物雖然能夠以金錢買到一部分政治權力為己所用,卻沒有足夠的力量從根本上影響這部國傢機器。作為一種社會勢力,他們既不是獨立的,也不是積極反抗的;在他們興起之時,就已經捲入到封建政權的腐敗過程中去了。所以,生命力的肆濫的宣泄,成為西門慶這一類人物體認和表現自身存在的方式。
在揭示政治腐敗、社會黑暗方面,《金瓶梅詞話》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官商勾結、錢權交易,而是十分廣泛而又非常深刻的。儘管過去的小說在這方面也曾作出努力,但正如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說,我國戲麯、小說的特質之一,是“往往說詩歌的正義,善人必有其終,而惡人必罹其罰”。即使歌頌民間反抗鬥爭的《水滸傳》,也還是讓正義得到不同形式的伸張(包括死後成神這一類給讀者以精神安慰的形式),這多少給那種黑暗的社會抹上了一層理想色彩。而在《金瓶梅詞話》中,我們卻看到許多無告的沉冤,難雪的不平:西門慶毒死武大,娶了潘金蓮,逍遙法外,即使英雄武鬆也對他莫可奈何;苗員外慘遭殺害,主犯苗青卻因此成了富豪;宋蕙蓮被害死後,她父親想給女兒報仇,結果也被迫害而死……,這種無辜者受盡煎熬、悲慘而死、毫無抵償的故事在小說中比比皆是。而那個作惡多端的西門慶,卻享受了一輩子的富貴榮華。他最後的縱欲而死,即使有教人自我檢束的意味,也算不上“惡有惡報”;甚至他轉世投胎,也仍舊是做富戶。現實的沉重和陰暗,使讀者感受到巨大的壓抑,從而更有可能認識到封建社會的本質。這種描寫,一方面是因為封建末世的政治確實格外地混亂無序,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作者對傳統道德已徹底失去信心,不再相信它能夠有效地約製社會的統治階層,提供正義的理想。
與上述內容相關聯,《金瓶梅詞話》不僅反映了社會政治的黑暗,還大量描寫了那種時代中人性的普遍弱點和醜惡,尤其是金錢對人性的扭麯。在這部一百回的長篇小說中,幾乎沒有一個通常意義上的“正面人物”,人人在那裏勾心鬥角,相互壓迫。西門慶傢中妻妾成群,花團錦簇,但衆妻妾乃至奴婢之間的爭寵奪利,無所不用其極,顯示出在多妻製婚姻關係中女性心理的陰寒。小說有很多地方寫到西門慶在占有各色女子時,一面尋歡作樂,一面商談着財物的施予,兩性關係在這裏成為赤裸裸的金錢交易。還有,像五十六回寫幫閑角色常時節因無錢養傢,被妻子肆口辱駡,及至得了西門慶周濟的十幾兩銀子,歸來便傲氣十足,他的妻也立即變得低聲下氣。這些描寫,都尖銳地反映出人性在金錢的驅使下是何等的可悲與可憐。而且,作者明顯是有意識地在描寫兩性之間為金錢所左右的交往時大量引用那些辭采華美、富於溫情的詩、詞、麯,讓人感覺到:在那樣的社會裏,不僅在政治方面不存在王國維所謂“詩歌的正義”,在男女交往中也極少存在詩歌的溫情。
歷史的演進是復雜的過程。一方面,正如我們在前面說過的,肯定“好貨”、“好色”是晚明時代具有進步意義的新思潮,但另一方面,在新的社會力量遠不夠強大、具有正面意義的新道德難以確立的情況下,這種思潮在社會生活中(特別是在西門慶一類人物身上)卻常常會以邪惡的形式表現出來。《金瓶梅詞話》的思想內涵因此也帶有這一歷史變異時期的復雜性。為小說作序的“欣欣子”(許多研究者認為這是作者的另一化名),稱此書的宗旨是“明人倫,戒淫奔,分淑慝,化善惡”,但這衹是一種有意識的和常規性的標榜,小說本身則很少有基於傳統道德的說教;作者一方面揭示了物質欲望和情欲的膨脹使人性趨嚮於貪婪醜惡,同時也如實地反映出追求這些欲望的滿足乃是人性中不可抑製的力量。金錢和情欲不是被簡單地否定的,而是同時被視為既是邪惡之源,又是快樂與幸福之源。以對於李瓶兒的描寫為例,她先嫁給花子虛,彼此間毫無感情,後來又嫁蔣竹山,仍然得不到滿足,在這一段生活中,她的性格較多地表現為淫邪乃至殘忍;
嫁給西門慶後,情欲獲得滿足,又生了兒子,她就更多地表現出女性的溫柔與賢惠來。這明白地顯示出:過度縱欲固然不可取,但對自然欲望的抑製,卻衹會造成更為嚴重的人性的惡化。雖然,作者很難以一種恰當的態度來處理這種人性的矛盾,而最終衹能以虛無和幻滅來結束他的故事,但至少他對人性的看法,已經不再是簡單化的了。
《金瓶梅詞話》受後人批評最多的,是小說中存在大量的性行為的描寫。這種描寫又很粗鄙,幾乎完全未曾從美感上考慮,所以格外顯得不堪,使小說的藝術價值受到一定的削弱。一般認為,當時社會中從最高統治階層到士大夫和普通市民都不以談房闈之事為恥,小說中的這種描寫,是當時社會風氣的産物。不過,同時還應該註意到,這和晚明社會肯定“好色”的思潮有很大關聯,它是這一思潮的一種粗鄙而庸俗的表現形態。
三、《金瓶梅詞話》的藝術成就與地位
《金瓶梅詞話》在中國小說史上具有多方面的開創意義,標志了中國古典小說發展的一個新階段的開始。
過去的長篇通俗小說,主要是以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為素材,在民間的“說話”藝術中經過長期的醖釀、改造而形成的,註重傳奇色彩、故事情節,在人物的善惡分判上簡單而分明,構成這些小說的共同特點。而《金瓶梅詞話》作為文人的獨立創作,明顯突破了以上這些範式。它問世不久,就傳抄於袁宏道、袁中道、董其昌、瀋德符等當代最著名的文人之手,也說明了它在小說史上的特殊性。
從取材來說,在這以前成就最高的三部長篇小說——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分別以歷史上的顯赫人物、民間英雄好漢、神話人物為中心,歸納起來,可以說它們都是寫非凡人物的非凡經歷和非凡故事,是傳奇性的小說。
雖然這些人物故事也反映出一定的社會生活情景,但畢竟是經過了很大程度的想象與改造,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有距離的。《金瓶梅詞話》則是以一個富商家庭的日常生活為中心,並以這個家庭的廣泛社會聯繫來反映社會的各個方面。它的人物是凡瑣的,沒有什麽超常的本領和業績;它的故事也是凡瑣的,沒有什麽驚心動魄的地方。但正因如此,它表現了小說創作對於人的真實平常的生活狀態的深入關註與考察,從而成為我國古代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小說,或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所說的“世情書”。
凡是優秀的小說,都必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一定成就。但儘管如此,傳奇性的小說放在首位的還是故事情節,即使以前小說中最以寫人物擅長的《水滸傳》,也首先是以故事情節吸引人,很少能看到僅僅為了顯示人物性格而對情節發展並無多大意義的事件。而在《金瓶梅詞話》中,則明顯地出現了故事情節的淡化。它所描繪的大量的生活瑣事,對於情節的發展並無意義,卻能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如第八回潘金蓮因等西門慶不來,便拿迎兒出氣,打了她幾十馬鞭不夠,又在她臉上掐了兩道血口子纔罷休,這和以後的故事發展毫無關係,卻有力地揭示了潘金蓮那種帶有虐待狂傾嚮的殘忍性格。此外如五十四回寫西門慶與應伯爵等遊郊園,五十七回寫道長募緣、西門慶施銀等等,此類“閑筆”甚多。
可以說,《金瓶梅詞話》與以前的小說相比,已經把重心從故事情節轉移到人物形象上來,這是一個重要的進步。
過去從民間“說話”中發展起來的通俗小說,為了使文化水平不高的聽衆、讀者容易把握人物,其人物性格一般是單純而鮮明的,壞人一切都壞,好人縱有缺點(如《水滸傳》中李逵、魯智深那樣),也無損於其基本的品質。但這樣的人物雖然容易被接受,相對於復雜的實際生活來說卻是簡單化了。《金瓶梅詞話》寫人物,就不再是這樣簡單的處理。
前面我們說到,這部小說中幾乎不存在通常意義上的“正面人物”,但同樣這部小說中也幾乎不存在通常意義上的“反面人物”。如小說中寫李瓶兒,既有潑辣、兇狠,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不顧一切的一面,但在更多的場合下,她表現出善良、懦弱和富於同情心一面,她的性格是極為豐富的。又如奴才來旺的妻子宋惠蓮,是一個俏麗、輕浮、淺薄的女人,她勾搭上了西門慶,便得意忘形,一心想擺脫丈夫,在西門慶傢爬上個小老婆的位子。但當來旺被西門慶陷害時,她卻悲憤異常,“千也說一夜夫妻百夜恩,萬也說相隨百步也有個徘徊意”,念着他們在貧賤生活中所建立起來的真誠感情。她痛駡西門慶:“你原來就是個弄人的劊子手,把人活埋慣了。害死人,還看出殯的!”西門慶百般勸誘,她再也不肯就範,最後終於自殺(第二十六回)。她確實是貪圖錢財和虛榮、品格卑賤的人,但在這後面,卻又保存着某種人性中的高貴的東西。
這樣的人物形象,是過去的小說中所沒有的。就是西門慶,固然是個惡人,但他的“惡”也不是以簡單的符號化的形式表現出來。他的慷慨豪爽、“ 救人貧難”,多少表現出市民階層所重視的品德。他對婦女從來就是貪得無厭地占有和玩弄,但當李瓶兒病死時,他也確實表現了真誠的悲痛。小說對這一事件的描寫十分細緻。一方面,西門慶不顧潘道士提出的“恐禍將及身”的警告,堅持要守在垂危的李瓶兒的身旁,當她死後,不顧一切地抱着她的屍體哭叫:“寧可教我西門慶死了罷,我也不久活於世了,平白活着做什麽!”另一方面,作者又藉西門慶心腹玳安之口指出:“為甚俺爹心裏疼?不是疼人,是疼錢。”但這裏並不是說西門慶的感情是虛假的,而是說這種感情與李瓶兒嫁他時帶來了大量的錢財有極大關係,貪財是他的感情的重要基礎。而這種真誠的一時衝動的感情,卻又不能改變西門慶好色的無恥本性,小說接着又寫他為李瓶兒伴靈還不到“三夜兩夜”,就在靈床的對面姦污了奶子如意兒(第六十二至六十五回)。西門慶的形象就是在這樣豐富的性格層次中塑出來的,所以能夠給人以活生生的感覺。
而且,《金瓶梅詞話》描寫人物性格,不是把它當作一種單純的個人天性來看待,而是同人物的生存環境、生活經歷聯繫起來。譬如潘金蓮,可以說是小說中最富於邪惡品格的女人,同西門慶真可謂天生一對。但仔細讀小說,我們就會發現,她的邪惡是在她的悲慘的命運中滋長起來的。潘金蓮出生在一個窮裁縫的家庭,九歲就被賣到王招宣府中學彈唱,學得“做張做勢,喬模喬樣”;後來又被轉賣給張大戶,年方十八就被那老頭兒收用了;再後來她又被迫嫁給“人物猥獧 ”的武大。她美貌出衆,聰明伶俐,卻從來沒有機會在正常的環境中爭取自己做人的權利。來到西門慶傢中,她既不像吳月娘那樣有一個尊貴的主婦身份,也不像李瓶兒、孟玉樓那樣有錢,可以買得他人的歡心,但她又不甘於被人輕視,便衹能憑藉自己的美貌與機靈,用盡一切手段來占取主人西門慶的寵愛,以此同其他人抗衡。她的心理是因受壓抑而變態的,她用邪惡的手段來奪取幸福與享樂,又在這邪惡中毀滅了自己。
《金瓶梅詞話》的語言一嚮為人們所稱道。雖然有些地方顯得粗糙,尤其是引用詩、詞、麯時,往往與人物的身份、教養不符,但總體上說是非常有生氣的。作者十分善於摹寫人物的鮮活的口吻、語氣,以及人物的神態、動作,從中表現出人物的心理與個性,以具有強烈的直觀性的場景呈現在讀者面前。魯迅稱贊說:“作者之於世情、蓋誠極洞達,凡所形容,或條暢,或麯折,或刻露而盡相,或幽伏而含譏,或一時並寫兩面,使之相形,變幻之情,隨在顯見,同時說部,無以上之。”(《中國小說史略》)如第四十九回寫西門慶宴請蔡御史,請他關照生意,之後留他宿夜,來至翡翠軒:
衹見兩個唱的盛妝打扮,立於階下,嚮前花枝招颭嗑頭。蔡御史看見,欲進不能,欲退不可,便說道:“四泉,你如何這等厚愛,恐使不得。”西門慶笑道:“與昔日東山之遊,又何別乎?”蔡御史道:“恐我不如安石之才,而君有王右軍之高緻矣。”於是月下與二妓攜手,不啻恍若劉阮之入天台。因進入軒內,見文物依然,因索紙筆,要留題。西門慶即令書童,連忙將端溪硯研的墨濃,拂下錦箋。這蔡御史終是狀元之才,拈筆在手,文不加點,字走竜蛇,燈下一揮而就,作詩一首。
風雅的形態與卑俗的心理交結在一起。作者不露聲色,就寫盡了兩面。這種文筆,後來在《儒林外史》中得到極大的發展。
《金瓶梅詞話》以其對社會現實的冷靜而深刻的揭露,對人性(尤其是人性的弱點)清醒而深入的描繪,以其在凡庸的日常生活中表現人性之睏境的視角,以其塑造生動而復雜的人物形象的藝術力量,把註重傳奇性的中國古典小說引入到註重寫實性的新境界,為之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儒林外史》、《紅樓夢》就是沿着這一方向繼續發展的。《石頭記》的脂評說《石頭記》(即《紅樓夢》)“深得《金瓶》壺奧”,不為無見。所以說,《金瓶梅詞話》儘管有種種不足,它在小說史上的地位,實不可低估。
《金瓶梅》傳世既廣,隨之也出現了一些續書。據瀋德符《萬歷野獲編》稱,有一種叫《玉嬌李》的,“筆鋒恣橫酣暢,似尤勝《金瓶梅》”,今已不存。另有清初丁耀亢撰《續金瓶梅》等,俱不見佳。
署“南亭亭長著”。即李伯元(1867年-1906年),名寶嘉,號南亭亭長,江蘇武進人。三歲時喪父,由做過山東道臺的伯父撫養。少年時代即擅長詩文,中第一名秀纔,後來幾次考舉均落榜。1896年到上海辦《指南報》,後來又主辦《遊戲報》、《繁華報》。1903年,應商務印書館之聘,主編《誘像小說》半月刊。陸續寫出了《官場現形記》六十回、《文明小史》六十回、《中國現在記》十二回、《活地獄》四十二回、《海天鴻雪記》二十回、《庚子國變彈詞》四十回等。
光緒癸卯(1903年)上海《世界繁華報》排印本。光緒甲辰(1904年)粵東書局石印本,有註,六編七十六四。末回結雲:尚有續編。石印本,全名為《增註繪圖官場現形記》,書首無作者名氏,亦不署年月,書前有序,序後署“光緒癸卯中秋後五日茂苑惜秋生”。初編捲一至捲十二,續編捲十三至捲二十四,三編捲二十五至捲三十六。故為三十六回本。一函九册,為袖珍本,全書共有插圖三十八幅,每頁均增有註語,似為惜秋生所加。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世界繁華報館鉛印本。宣統元年(1909年)崇本堂石印本。另外,據阿英《晚清小說史》雲:“又有日本知新社光緒三十年(1904年)鉛排本,惟著者已易名為日本吉田太郎,顯係偽作。”
《官場現形記》寫的多是實有人物,衹是改易姓名而已,這確是不假。鬍適曾在為此書做的序言中論說過這種情況:“就大體上說,我們不能不承認這部《官場現形記》裏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當日官場的實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華中堂之為榮祿,黑大叔之為李蓮英,都是歷史上的人物,不用說了。那無數無名的小官,從錢典史到黃二麻子,從那做賊的魯總爺到那把女兒獻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說是完全虛構的人物。”鬍適對《官場現形記》做過較深入的研究和考據,他的話無疑是有根據的。當然,實際上小說中的某個有名有姓的人物也未必完全是影射某一個人,而可能是包括這一個在內的幾個實有人物的集合。比如小說中的華中堂,可能主要指的是榮祿,但也可能包括了其他某些官僚。小說中華中堂回答賈大少爺請教的問題時說:“多碰頭,少說話,是做官的秘訣。”華中堂說的這個秘訣,榮祿可能的確說過,但據清人朱剋敬《暝庵二識》載,大學士曹振鏞也曾對下屬說過,清人汪康年《汪穰卿筆記》又載,曾國藩每見到地方上來人到京,也總是教以“多叩頭,少說話”。這種情況表明,“多碰頭,少說話”實際上已成為晚清官場上通行的做官訣竅,同時也說明《官場現形記》確是如孫寶所說,“多實有其事”,又如鬍適所說,“可以代表當日官場的實在情形”。
由於《官場現形記》在晚清官場上風行,寫的又多是實人實事,所以關於此書的種種消息,很快傳到了慈禧太後的耳朵裏,於是,“慈禧太後索閱是書,按名調查,官吏有因以獲咎者”。看來慈禧太後讀到此書後很是生氣,並把清末政令倒行、法紀廢弛的責任都歸罪到了官員們的腐敗,鬍來,不爭氣,她還把《官場現形記》當成了懲辦官員的黑名單,按圖索驥,抓人辦人。當那些官員們正搖頭晃腦地翻讀着這本為他們描形畫像的《官場現形記》時,哪裏想得到,此時太後老佛爺也正翻看着這部書,盤算着怎麽整治他們呢。
內容提要
《官場現形記》是晚清譴責小說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共60回,結構安排與《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後即轉入下一人,如此蟬聯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場為表現對象,集中描寫封建社會崩潰時期舊官場的種種腐敗、黑暗和醜惡的情形。這裏既有軍機大臣、總督巡撫、提督道臺,也有知縣典吏、管帶佐雜,他們或齷齪卑鄙或昏聵糊塗或腐敗墮落,構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醜圖。
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是我國第一部在報刊上連載、直面社會而取得轟動效應的長篇章回小說,也是譴責小說的代表作,首開近代小說批判社會現實的風氣。全書從中舉捐官的下層士子趙溫和佐雜小官錢典史寫起,聯綴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長吏、省級藩臺、欽差大臣以至軍機、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們為升官而逢迎鑽營,蒙混傾軋,可以說為近代中國腐朽醜陋的官場勾勒出了一幅歷史畫捲。
光緒癸卯(1903年)上海《世界繁華報》排印本。光緒甲辰(1904年)粵東書局石印本,有註,六編七十六四。末回結雲:尚有續編。石印本,全名為《增註繪圖官場現形記》,書首無作者名氏,亦不署年月,書前有序,序後署“光緒癸卯中秋後五日茂苑惜秋生”。初編捲一至捲十二,續編捲十三至捲二十四,三編捲二十五至捲三十六。故為三十六回本。一函九册,為袖珍本,全書共有插圖三十八幅,每頁均增有註語,似為惜秋生所加。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世界繁華報館鉛印本。宣統元年(1909年)崇本堂石印本。另外,據阿英《晚清小說史》雲:“又有日本知新社光緒三十年(1904年)鉛排本,惟著者已易名為日本吉田太郎,顯係偽作。”
《官場現形記》寫的多是實有人物,衹是改易姓名而已,這確是不假。鬍適曾在為此書做的序言中論說過這種情況:“就大體上說,我們不能不承認這部《官場現形記》裏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當日官場的實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華中堂之為榮祿,黑大叔之為李蓮英,都是歷史上的人物,不用說了。那無數無名的小官,從錢典史到黃二麻子,從那做賊的魯總爺到那把女兒獻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說是完全虛構的人物。”鬍適對《官場現形記》做過較深入的研究和考據,他的話無疑是有根據的。當然,實際上小說中的某個有名有姓的人物也未必完全是影射某一個人,而可能是包括這一個在內的幾個實有人物的集合。比如小說中的華中堂,可能主要指的是榮祿,但也可能包括了其他某些官僚。小說中華中堂回答賈大少爺請教的問題時說:“多碰頭,少說話,是做官的秘訣。”華中堂說的這個秘訣,榮祿可能的確說過,但據清人朱剋敬《暝庵二識》載,大學士曹振鏞也曾對下屬說過,清人汪康年《汪穰卿筆記》又載,曾國藩每見到地方上來人到京,也總是教以“多叩頭,少說話”。這種情況表明,“多碰頭,少說話”實際上已成為晚清官場上通行的做官訣竅,同時也說明《官場現形記》確是如孫寶所說,“多實有其事”,又如鬍適所說,“可以代表當日官場的實在情形”。
由於《官場現形記》在晚清官場上風行,寫的又多是實人實事,所以關於此書的種種消息,很快傳到了慈禧太後的耳朵裏,於是,“慈禧太後索閱是書,按名調查,官吏有因以獲咎者”。看來慈禧太後讀到此書後很是生氣,並把清末政令倒行、法紀廢弛的責任都歸罪到了官員們的腐敗,鬍來,不爭氣,她還把《官場現形記》當成了懲辦官員的黑名單,按圖索驥,抓人辦人。當那些官員們正搖頭晃腦地翻讀着這本為他們描形畫像的《官場現形記》時,哪裏想得到,此時太後老佛爺也正翻看着這部書,盤算着怎麽整治他們呢。
內容提要
《官場現形記》是晚清譴責小說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共60回,結構安排與《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後即轉入下一人,如此蟬聯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場為表現對象,集中描寫封建社會崩潰時期舊官場的種種腐敗、黑暗和醜惡的情形。這裏既有軍機大臣、總督巡撫、提督道臺,也有知縣典吏、管帶佐雜,他們或齷齪卑鄙或昏聵糊塗或腐敗墮落,構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醜圖。
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是我國第一部在報刊上連載、直面社會而取得轟動效應的長篇章回小說,也是譴責小說的代表作,首開近代小說批判社會現實的風氣。全書從中舉捐官的下層士子趙溫和佐雜小官錢典史寫起,聯綴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長吏、省級藩臺、欽差大臣以至軍機、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們為升官而逢迎鑽營,蒙混傾軋,可以說為近代中國腐朽醜陋的官場勾勒出了一幅歷史畫捲。
《鏡花緣》是一部與《西遊記》、《封神榜》、《聊齋志異》同輝璀璨、帶有濃厚神話色彩、浪漫幻想迷離的中國古典長篇小說。作者清代著名小說傢李汝珍以其神幻詼諧的創作手法數經據典,奇妙地勾畫出一幅絢麗斑爛的天輪彩圖。
【作者簡介】
作者李汝珍(1763-1830年),字鬆石 ,直隸大興(今屬北京市)人。自小多才多藝,曾寫了一本音韻方面的書,叫“音鑒”。可是他一直不得志,最後花了十幾年的時間,纔寫成這本《鏡花緣》。
【作品內容】
《鏡花緣》是李汝珍晚年的作品,原擬寫200回,結果衹完成100回。前50回寫秀纔唐敖和林之洋、多九公三人出海遊歷各國及唐小山尋父的故事:女皇武則天在嚴鼕乘醉下詔要百花齊放,當時百花仙子不在洞府,衆花神不敢違抗詔令,衹得按期開放。因此,百花仙子同99位花神被罰,貶到人世間。百花仙子托生為秀纔唐敖之女唐小山。唐敖仕途不利,産生隱遁之志,拋妻別子跟隨妻兄林之洋到海外經商遊覽。他們路經幾十個國傢,見識許多奇風異俗、奇人異事、野草仙花、野島怪獸,並且結識了由花仙轉世的十幾名德纔兼備、美貌妙齡的女子。唐小山跟着林之洋尋父,直到小蓬萊山。遵父命改名唐閨臣,上船回國應考。
他們路經30多個國傢,見識了各種奇人異事、奇風異俗,並結識由花仙轉世的女子,後唐敖入小蓬萊山求仙不返。在“君子國” 商人收低價討好貨,國王嚴令禁止臣民獻珠寶,否則燒毀珠寶並治罪;“大人國”的腳下有雲彩,好人腳下是彩雲,壞人腳下是黑雲,大官因腳下的雲見不得人而以紅綾遮住;“女兒國”裏林之洋被選為女王的“王妃”,他被穿耳纏足;在“兩面國”裏的人前後都長着臉,每個人都有兩個面孔,前面一張笑臉,後面浩然巾裏藏着一張惡臉,這些人都虛偽狡詐;“無腸國”裏的人都沒有心肝膽肺,他們都貪婪刻薄;“豕喙國”中的人都撒謊成性,衹要一張嘴,就都是假話,沒有一句是真的;“跂踵國”的人僵化刻板。
他的女兒唐小山思念父親心切,逼林之洋帶她出海尋父,遊歷各處仙境,來到小蓬萊,從樵夫那得到父親的信,讓她改名“閨臣”,去赴纔女考試,考中後父女再相聚。唐小山改名唐閨臣回國應試,武則天開科考試纔女,錄取百人,一如泣紅亭石碑名序。纔女們相聚“紅文宴”,各顯其纔,琴棋書畫,醫卜音算,燈謎酒令,人人論學說藝,盡歡而散。
唐入小蓬萊山尋父不返。此時徐敬業、駱賓王等人的後代又起兵反周,攻破長安城外武傢軍的酒、色、財、氣四關,擁立中宗復位,武則天仍被尊為“大聖皇帝”,她又下詔,明年仍開女科,並命前科百名纔女重赴“紅文宴”。唐小山又去參加“紅文宴”。
【文章主旨】
作者理想中以女性為中心的"女兒國","男子反穿衣裙,作為婦人,以治內事;女子反穿靴帽,作為男人,以治外事"。女子的智慧、才能都不弱於男子,從皇帝到輔臣都是女子。這裏反映出作者對男女平等、女子和男人具有同樣社會地位的良好願望。雖然自明中葉以來,不乏歌頌婦女才能的作品,但是"女兒國"卻是李汝珍的獨創。
作者藉想象中的"君子國",表現他的社會理想。"君子國"是個"好讓不爭"的"禮樂之邦"。城門上寫着"惟善為寶"四個大字。"國主嚮有嚴諭,臣民如將珠寶進獻,除將本物燒毀,並問典刑"。這裏的宰相,"謙恭和藹",平易近人,"脫盡仕途習氣",使人感到可親可敬。這裏的人民互謙互讓,"士庶人等,無論富貴貧賤,舉止言談,莫不恭而有禮","耕者讓畔,行者讓路"。賣主力爭少要錢,售出上等貨;買主力爭付高價,取次等貨,彼此相讓不下。小說以此來否定專橫跋扈、貪贓枉法的封建官場和爾虞我詐、苞苴盛行的現實社會。
【寫作手法】
作者以辛辣而幽默的文筆,嘲諷那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冒牌儒生。在"白民國"裝腔作勢的學究先生,居然將《孟子》上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讀作"切吾切,以反人之切"。這樣的不學無術之輩,又是視"一錢如命",盡想占便宜的唯利是圖者流。"淑士國"到處竪着"賢良方正"、"德行耆儒"、"聰明正直"等金匾,各色人等的衣着都是儒巾素服。他們舉止斯文,滿口"之乎者也",然而卻斤斤計較,十分吝嗇,酒足飯飽後連吃剩下的幾個????豆都揣到懷裏,即使一根用過的禿牙杖也要放到袖子裏。作品以內外對照的手法揭露這些假斯文的酸腐氣,淋漓盡致地諷刺了儒林的醜態。
作者還以漫畫的手法,嘲諷和批判種種品質惡劣和行為不端的人們。"兩面國"的人天生兩面臉,對着人一張臉,背着人又是一張臉。即使對着人的那張臉也是變化無常,對"儒巾綢衫"者,便"和顔悅色,滿面謙恭光景",對破舊衣衫者,冷冷淡淡,話無半句。一旦人們揭開他的浩然巾,就露出一副猙獰的本相。"無腸國"裏富翁刻薄腌□,用糞做飯供應奴僕。"穿胸國"的人心又歪又。"翼民國"的人頭長五尺,都因好聽奉承而致。"結胸國"的人胸前高出一塊,衹緣好吃懶做。"犬封國"的人長着狗頭。"豕喙國"的人長着一張豬嘴。皆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
《鏡花緣》繼承了《山海經》中的《海外西經》、《大荒西經》的一些材料,經過作者的再創造,憑藉他豐富的想象、幽默的筆調,運用誇張、隱喻、反襯等手法,創造出了結構獨特、思想新穎的長篇小說。但是小說刻畫人物的性格較差,衆纔女的個性不夠鮮明。尤其後半部偏重於知識的炫耀,人物形象性不足。所以魯迅說"則論學說藝,數典談經,連篇纍牘而不能自已矣"。
【十二花友】
1. 陰若花(牡丹花仙)
2. 白蘭兒(蘭花花仙)
3. 杜 鵑(杜鵑花仙)
4. 粉玉桂(桂花花仙)
5. 王芍兒(芍藥花仙)
6. 趙淑英(水仙花仙)
7. 水 蓮(蓮花花仙)
8. 駱紅渠(梅花花仙
9. 寧 娜(桃花花仙)
10. 豔 妮(山茶花仙)
11. 司徒惠兒(菊花花仙)
12. 廉錦楓(海棠花仙)
【纔女列表】
司曼陀羅花仙子第一名纔女“蠹書蟲”史幽探
司虞美人花仙子第二名纔女“萬斛愁”哀萃芳
司洛如花仙子第三名纔女“五色筆”紀沉魚
司青囊花仙子第四名纔女“蝌蚪書”言錦心
司療愁花仙子第五名纔女“雕蟲技”謝文錦
司靈芝花仙子第六名纔女“指南車”師蘭言
司玫瑰花仙子第七名纔女“綺羅叢”陳淑媛
司珍珠花仙子第八名纔女“錦綉林”白麗娟
司瑞聖花仙子第九名纔女“升平頌”國瑞徵
司合歡花仙子第十名纔女“普天樂”周慶覃
司百花仙子第十一名纔女“夢中夢”唐閨臣
司牡丹花仙子第十二名纔女“女中魁”陰若花
司木筆花仙子第十二名纔女“風月主”印巧文
司洛陽花仙子第十三名纔女“回文錦”卞寶雲
司蘭花仙子第十五名纔女“血淚箋”田秀英
司菊花仙子第十六名纔女“玉無瑕”林書香
司瓊花仙子第十七名纔會“竜鳳質”宋良箴
司蓮花仙子第十八名纔女“藍田玉”章蘭英
司梅花仙子第十九名纔女“百煉霜”陽墨香
司海棠花仙子第二十名纔女“花御史”酈錦春
司桂花仙子第二十一名纔女“水中月”田舜英
司杏花仙子第二十二名纔女”小太史”盧紫萱
司芍藥花仙子第二十三名纔女“玉交枝”鄴芳春
司茉莉花仙子第二十四名纔女“珊瑚囗”邵紅英
司芙蓉花仙子第二十五名纔女“玉玲瓏”祝題花
司笑靨花仙子第二十六名纔女“個中人”孟紫芝
司紫薇花仙子第二十七名纔女“一剪紅”秦小春
司含笑花仙子第二十八名纔女“蕙蘭風”董青鈿
司杜鵑花仙子第二十九名纔女“小嫦娥”褚月芳
司玉蘭花仙子第三十名纔女“錦綉肝”司徒嫵兒
司蠟梅花仙子第三十一名纔女“神彈子”餘麗蓉
司水仙花仙子第三十二名纔女“凌波仙”廉錦楓
司木蓮花仙子第三十三名纔女“小楊香”駱紅蕖
司素馨花仙子第三十四名纔女“賽鐘徭”林婉如
司結香花仙子第三十五名纔女“碧玉環”廖熙春
司鐵樹花仙子第三十六名纔女“女學士”黎紅薇
司碧桃花仙子第三十七名纔女“鸚鵡舌”燕紫瓊
司綉球花仙子第三十八名纔女“天孫錦”蔣春輝
司木蘭花仙子第三十九名纔女“三面網”尹紅萸
司秋海棠花仙子第四十名纔女“小獵戶”魏紫櫻
司刺蘼花仙子第四十一名纔女“女英雄”宰玉蟾
司玉簇花仙子第四十二名纔女“夢中人”孟蘭芝
司木棉花仙子第四十三名纔女“織機女”薛蘅香
司凌霄花仙子第四十四名纔女“女中俠”顔紫綃
司迎輦花仙子第四十五名纔女“離鄉草”枝蘭音
司木香花仙子第四十六名纔女”采桑女”姚芷馨
司鳳仙花仙子第四十七名纔女“芙蓉劍”易紫菱
司紫荊花仙子第四十八名纔女“清風翼”田鳳囗
司薔薇花仙子第四十九名纔女“廣寒月”常紅珠
司秋牡丹花仙子第五十名纔女“鴛鳳儔”葉瓊芳
司錦帶花仙子第五十一名纔女“鴻文錦”卞彩雲
司玉蕊花仙子第五十二名纔女“夜光壁”呂堯囗
司八仙花仙子第五十三名纔女“清虛府”左融春
司子午花仙子第五十四名纔女“意中人”孟蕓芝
司青鸞花仙子第五十五名纔女“睿文錦”卞緑雲
司旌節花仙子第五十六名纔女“君子風”董寶鈿
司瑞香花仙子第五十七名纔女“五彩虹”施豔春
司荼蘼花仙子第五十八名纔女“鴛鴦帶”竇耕煙
司月季花仙子第五十九名纔女“朝霞錦”蔣麗輝
司夜來香花仙子第六十名纔女“水晶珠”蔡蘭芳
司罌粟花仙子第六十一名纔女“書中人”孟華芝
司石竹花訕子第六十二名纔女“綺文錦”卞錦雲
司藍菊花仙子第六十三名纔女“連理枝”鄒婉春
司丁香花仙子第六十四名纔女“玉壺冰”錢玉英
司棣棠花仙子第六十五名纔女“錦帆風”董花鈿
司迎春花仙子第六十六名纔女”雙鳳釵”柳瑞春
司千日紅花仙子第六十七名纔女“雄文錦”卞紫雲
司翦春羅花仙子第六十八名纔女“畫中人”孟玉芝
司夾竹桃花仙子第六十九名纔女“羅紋錦”蔣月輝
司荷包牡丹花仙子第七十名纔女“連城璧”呂祥囗
司西番蓮花仙子第七十一名纔女“比目魚”陶秀春
司金絲桃花仙子第七十二名纔女“峨眉月”掌驪珠
司翦秋紗花仙子第七十三名纔女“鴛鴦錦”蔣星輝
司十姊妹花仙子第七十四名纔女“花上露”戴瓊英
司麗春花仙子第七十五名纔女“如意風”董珠鈿
司山丹花仙子第七十六名纔女”堯文錦”卞香雲
司玉簪花仙子第七十七名纔女“月中人”孟瑤芝
司金雀花仙子第七十八名纔女“瑤臺月”掌乘珠
司梔子花仙子第七十九名纔女“麒麟錦”蔣秋輝
司真珠蘭花仙子第八十名纔女“女蓓提”緇瑤釵
司佛桑花仙子第八十一名纔女“竜文錦”卞素雲
司長春花仙子第八十二名纔女”比翼鳥”薑麗樓
司山礬花仙子第八十三名纔女“持籌女”米蘭芬
司寶相花仙子第八十四名纔女“囗花石”宰銀蟾
司木槿花仙子第八十五名纔女“胭脂萼”潘麗春
司蜀葵花仙子第八十六名纔女“鏡中人”孟芳芝
司雞冠花仙子第八十七名纔女“同心結”鐘綉田
司蝴蝶花仙子第八十八名纔女“仁風扇”譚蕙芳
司秋葵花仙子第八十九名纔女“眼中人”孟瓊芝
司紫菜莉花仙子第九十名纔女“鋪地錦”蔣素輝
司梨花仙子第九十一名纔女“荊山璧”呂瑞囗
司藤花仙子第九十二名纔女“太平風”董翠鈿
司蘆花仙子第九十三名纔女“瀟湘月”掌浦珠
司蓼花仙子第九十四名纔女“鶴頂紅”井堯春
司葵花仙子第九十五名纔女“海底月”崔小鶯
司楊花仙子第九十六名纔女“鐵笛仙”蘇亞蘭
司桃花仙子第九十七名纔女“賽趙娥”張鳳雛
司草花仙子第九十八名纔女“小毒蜂”閔蘭蓀
司菱花仙子第九十九名纔女“筆生花”花再芳
司百合花仙子第一百名纔女“一捲書”畢全貞
【後人評價】
在《鏡花緣》文本的表層展示的是虛幻浪漫靜謐的萬般世相,而其深處卻一度奔突、衝撞着由生命的熱愛、執着與死亡的敬畏、疑惑的巨大張力支撐起的深沉悲痛的宇宙意識,這種對人類生存根本性問題的追問纔是小說最具魅力的部分,但在理性思維下這部分內容不僅不能閃爍出本該有的金屬般的光澤,反而成為“封建糟粕 ”,並且由於其他各方面藝術成就的折扣更遭株連,最終淪落得少有人問津的地步。小說為什麽會有對死亡的深刻思考?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問題,而剖析這個問題必須先明白何謂詩性智慧與中國語境下的詩性智慧,因為正是中國的詩性智慧的根本特徵纔導致了《鏡花緣》造就出上述的深刻命題。
所謂的詩性智慧,簡單地說就是一種原始思維,根據維柯在他著名的《新科學》中的解釋來看,原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是本能的、獨特的,並不是如我們理性智慧下人類所想象的那樣幼稚無知野蠻愚昧,是“富有詩意的”。它有兩個鮮明的特徵可以描述,即一個是想象性的“類概念”,一個是擬人化的“隱喻”。詩性智慧的産生顯然是那個財産公有製時代的必然産物,在人類自我意識完全獨立出來以前,原始人類的思維方式必然是集體表象,同時是一種“身體語言”或“動作思維”。維柯關於詩性智慧的經典論述至少告訴我們生活在理性智慧下的人類兩點註意事項:一、先於理性智慧的形態是詩性智慧,並且詩性智慧是人類文化的第一個形態;二、既然人類在早期都共同擁有過詩性智慧,那麽,不同民族、國度、地域的人具有共通性,雖然由於地域的差別、民族的特性而導致共通性越來越少,但是至少在某些方面仍然遺留着相同以及相似的地方。由此我們可以進入第二個命題的討論,就是雖然人類都擁有着幾乎完全相同的心理起點,但是,中國的詩性智慧與西方的詩性智慧又有着顯著的不同,對於生命本體精神的繼承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
中國的詩性智慧為什麽會與西方的詩性智慧有着如此巨大的差異?本文不準備在此贅述,需要強調的是,中國古代文明由於直接繼承了詩性智慧的生命本體精神,因而在本質上呈現出與西方不同的形態,即劉士林先生所說的“中國的詩性智慧在本質上是一種不死的智慧。”他對此曾有過精闢而詳細的論述,“與古希臘的哲學方式不同,它不是采用理性思維的反思方式,而是以一種詩性智慧的直覺方式把死亡融為生命的一部分;與古印度的宗教實踐不同,它不是采取非理性的宗教迷狂來超越感性之軀的畏死情結,而是以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以人倫義務為人生意義來貶低個體生死的重要性;與古埃及的死亡倫理學更是截然相反,它以群體的延續為第一義,從而把個人的生死消解在族類生生不息的歷史綿延之中,從而使生命獲得精神上的不朽。”
鑒於中國詩性智慧非主體化與非對象化的兩大根本特徵,中國詩性文化在文化底藴上就顯示出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天人氤氳境界,以及“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的生命活動節奏。作者在敘述方式上普遍地表現出重直觀性而輕邏輯推理的童話式表達,圍繞一種由詩性智慧澄明的、超生死的情感本體是如何可能的,包括《紅樓夢》、《鏡花緣》、《西遊記》等偉大作品,無不表現着頑石、花木等因其靈性和對生命的熱愛而從無限宇宙洪荒中突出出來的詩意題旨。
《鏡花緣》中鮮明地張揚了這種不死的智慧精神。小說第六回即進入輪回轉世的永生世界,“仙姑此去,小仙等無以奉餞,特贈靈芝一枝。此芝産於天皇盛世,至今二百餘萬年,因得先天正氣,日月精華,故先凡服食,莫不壽與天齊。”“我等偶於海島深山覓得回生仙草一枝,特來面呈,以為臨別之贈。此草生於開闢之初,歷年既深,故功有九轉之妙,洵為希世珍奇。無論仙凡,一經服食,不惟起死回生,且能同天共老。”第九回《服肉芝延年益壽食朱草入聖超凡》中更是赤裸裸地渲染一個長生不老的世界:“此果名叫刀味核,其味全無定準,隨刀而變,所以叫作刀味核。有人吃了,可成地仙。我們今日如得此核,即不能成仙,也可延年益壽。”“衹見路旁石縫內生出一枝紅草,……隨即放入口內,衹覺芳馨透腦。方纔吃完,陡然精神百倍,……衹見路旁有一殘碑倒在地下,約有五七百斤。隨即走近,彎下腰去,毫不費力,輕輕用手捧起,……”在這個世外桃源,不僅處處仙草可以吃了長生,就連吃了魚兒也可以成仙。如第十五回記載,“當日黃帝時,仙人寧封吃了飛魚,死了二百年,復又重生。豈但醫痔,還能成仙哩!” 在無繼國裏,人雖不能生育,但死後屍體不朽,過了一百二十年仍舊活轉。在玄遠國裏,“國王業已千歲”。在所有長生不老、輪回轉世的描述中,最具有核心位置的是“不死國”、“不死樹”的出現:“不死國”中“有座員丘山,山上有棵不死樹,食之可以長生,國中又有赤泉,其水甚紅,飲之亦可不老。”
【作者簡介】
作者李汝珍(1763-1830年),字鬆石 ,直隸大興(今屬北京市)人。自小多才多藝,曾寫了一本音韻方面的書,叫“音鑒”。可是他一直不得志,最後花了十幾年的時間,纔寫成這本《鏡花緣》。
【作品內容】
《鏡花緣》是李汝珍晚年的作品,原擬寫200回,結果衹完成100回。前50回寫秀纔唐敖和林之洋、多九公三人出海遊歷各國及唐小山尋父的故事:女皇武則天在嚴鼕乘醉下詔要百花齊放,當時百花仙子不在洞府,衆花神不敢違抗詔令,衹得按期開放。因此,百花仙子同99位花神被罰,貶到人世間。百花仙子托生為秀纔唐敖之女唐小山。唐敖仕途不利,産生隱遁之志,拋妻別子跟隨妻兄林之洋到海外經商遊覽。他們路經幾十個國傢,見識許多奇風異俗、奇人異事、野草仙花、野島怪獸,並且結識了由花仙轉世的十幾名德纔兼備、美貌妙齡的女子。唐小山跟着林之洋尋父,直到小蓬萊山。遵父命改名唐閨臣,上船回國應考。
他們路經30多個國傢,見識了各種奇人異事、奇風異俗,並結識由花仙轉世的女子,後唐敖入小蓬萊山求仙不返。在“君子國” 商人收低價討好貨,國王嚴令禁止臣民獻珠寶,否則燒毀珠寶並治罪;“大人國”的腳下有雲彩,好人腳下是彩雲,壞人腳下是黑雲,大官因腳下的雲見不得人而以紅綾遮住;“女兒國”裏林之洋被選為女王的“王妃”,他被穿耳纏足;在“兩面國”裏的人前後都長着臉,每個人都有兩個面孔,前面一張笑臉,後面浩然巾裏藏着一張惡臉,這些人都虛偽狡詐;“無腸國”裏的人都沒有心肝膽肺,他們都貪婪刻薄;“豕喙國”中的人都撒謊成性,衹要一張嘴,就都是假話,沒有一句是真的;“跂踵國”的人僵化刻板。
他的女兒唐小山思念父親心切,逼林之洋帶她出海尋父,遊歷各處仙境,來到小蓬萊,從樵夫那得到父親的信,讓她改名“閨臣”,去赴纔女考試,考中後父女再相聚。唐小山改名唐閨臣回國應試,武則天開科考試纔女,錄取百人,一如泣紅亭石碑名序。纔女們相聚“紅文宴”,各顯其纔,琴棋書畫,醫卜音算,燈謎酒令,人人論學說藝,盡歡而散。
唐入小蓬萊山尋父不返。此時徐敬業、駱賓王等人的後代又起兵反周,攻破長安城外武傢軍的酒、色、財、氣四關,擁立中宗復位,武則天仍被尊為“大聖皇帝”,她又下詔,明年仍開女科,並命前科百名纔女重赴“紅文宴”。唐小山又去參加“紅文宴”。
【文章主旨】
作者理想中以女性為中心的"女兒國","男子反穿衣裙,作為婦人,以治內事;女子反穿靴帽,作為男人,以治外事"。女子的智慧、才能都不弱於男子,從皇帝到輔臣都是女子。這裏反映出作者對男女平等、女子和男人具有同樣社會地位的良好願望。雖然自明中葉以來,不乏歌頌婦女才能的作品,但是"女兒國"卻是李汝珍的獨創。
作者藉想象中的"君子國",表現他的社會理想。"君子國"是個"好讓不爭"的"禮樂之邦"。城門上寫着"惟善為寶"四個大字。"國主嚮有嚴諭,臣民如將珠寶進獻,除將本物燒毀,並問典刑"。這裏的宰相,"謙恭和藹",平易近人,"脫盡仕途習氣",使人感到可親可敬。這裏的人民互謙互讓,"士庶人等,無論富貴貧賤,舉止言談,莫不恭而有禮","耕者讓畔,行者讓路"。賣主力爭少要錢,售出上等貨;買主力爭付高價,取次等貨,彼此相讓不下。小說以此來否定專橫跋扈、貪贓枉法的封建官場和爾虞我詐、苞苴盛行的現實社會。
【寫作手法】
作者以辛辣而幽默的文筆,嘲諷那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冒牌儒生。在"白民國"裝腔作勢的學究先生,居然將《孟子》上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讀作"切吾切,以反人之切"。這樣的不學無術之輩,又是視"一錢如命",盡想占便宜的唯利是圖者流。"淑士國"到處竪着"賢良方正"、"德行耆儒"、"聰明正直"等金匾,各色人等的衣着都是儒巾素服。他們舉止斯文,滿口"之乎者也",然而卻斤斤計較,十分吝嗇,酒足飯飽後連吃剩下的幾個????豆都揣到懷裏,即使一根用過的禿牙杖也要放到袖子裏。作品以內外對照的手法揭露這些假斯文的酸腐氣,淋漓盡致地諷刺了儒林的醜態。
作者還以漫畫的手法,嘲諷和批判種種品質惡劣和行為不端的人們。"兩面國"的人天生兩面臉,對着人一張臉,背着人又是一張臉。即使對着人的那張臉也是變化無常,對"儒巾綢衫"者,便"和顔悅色,滿面謙恭光景",對破舊衣衫者,冷冷淡淡,話無半句。一旦人們揭開他的浩然巾,就露出一副猙獰的本相。"無腸國"裏富翁刻薄腌□,用糞做飯供應奴僕。"穿胸國"的人心又歪又。"翼民國"的人頭長五尺,都因好聽奉承而致。"結胸國"的人胸前高出一塊,衹緣好吃懶做。"犬封國"的人長着狗頭。"豕喙國"的人長着一張豬嘴。皆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
《鏡花緣》繼承了《山海經》中的《海外西經》、《大荒西經》的一些材料,經過作者的再創造,憑藉他豐富的想象、幽默的筆調,運用誇張、隱喻、反襯等手法,創造出了結構獨特、思想新穎的長篇小說。但是小說刻畫人物的性格較差,衆纔女的個性不夠鮮明。尤其後半部偏重於知識的炫耀,人物形象性不足。所以魯迅說"則論學說藝,數典談經,連篇纍牘而不能自已矣"。
【十二花友】
1. 陰若花(牡丹花仙)
2. 白蘭兒(蘭花花仙)
3. 杜 鵑(杜鵑花仙)
4. 粉玉桂(桂花花仙)
5. 王芍兒(芍藥花仙)
6. 趙淑英(水仙花仙)
7. 水 蓮(蓮花花仙)
8. 駱紅渠(梅花花仙
9. 寧 娜(桃花花仙)
10. 豔 妮(山茶花仙)
11. 司徒惠兒(菊花花仙)
12. 廉錦楓(海棠花仙)
【纔女列表】
司曼陀羅花仙子第一名纔女“蠹書蟲”史幽探
司虞美人花仙子第二名纔女“萬斛愁”哀萃芳
司洛如花仙子第三名纔女“五色筆”紀沉魚
司青囊花仙子第四名纔女“蝌蚪書”言錦心
司療愁花仙子第五名纔女“雕蟲技”謝文錦
司靈芝花仙子第六名纔女“指南車”師蘭言
司玫瑰花仙子第七名纔女“綺羅叢”陳淑媛
司珍珠花仙子第八名纔女“錦綉林”白麗娟
司瑞聖花仙子第九名纔女“升平頌”國瑞徵
司合歡花仙子第十名纔女“普天樂”周慶覃
司百花仙子第十一名纔女“夢中夢”唐閨臣
司牡丹花仙子第十二名纔女“女中魁”陰若花
司木筆花仙子第十二名纔女“風月主”印巧文
司洛陽花仙子第十三名纔女“回文錦”卞寶雲
司蘭花仙子第十五名纔女“血淚箋”田秀英
司菊花仙子第十六名纔女“玉無瑕”林書香
司瓊花仙子第十七名纔會“竜鳳質”宋良箴
司蓮花仙子第十八名纔女“藍田玉”章蘭英
司梅花仙子第十九名纔女“百煉霜”陽墨香
司海棠花仙子第二十名纔女“花御史”酈錦春
司桂花仙子第二十一名纔女“水中月”田舜英
司杏花仙子第二十二名纔女”小太史”盧紫萱
司芍藥花仙子第二十三名纔女“玉交枝”鄴芳春
司茉莉花仙子第二十四名纔女“珊瑚囗”邵紅英
司芙蓉花仙子第二十五名纔女“玉玲瓏”祝題花
司笑靨花仙子第二十六名纔女“個中人”孟紫芝
司紫薇花仙子第二十七名纔女“一剪紅”秦小春
司含笑花仙子第二十八名纔女“蕙蘭風”董青鈿
司杜鵑花仙子第二十九名纔女“小嫦娥”褚月芳
司玉蘭花仙子第三十名纔女“錦綉肝”司徒嫵兒
司蠟梅花仙子第三十一名纔女“神彈子”餘麗蓉
司水仙花仙子第三十二名纔女“凌波仙”廉錦楓
司木蓮花仙子第三十三名纔女“小楊香”駱紅蕖
司素馨花仙子第三十四名纔女“賽鐘徭”林婉如
司結香花仙子第三十五名纔女“碧玉環”廖熙春
司鐵樹花仙子第三十六名纔女“女學士”黎紅薇
司碧桃花仙子第三十七名纔女“鸚鵡舌”燕紫瓊
司綉球花仙子第三十八名纔女“天孫錦”蔣春輝
司木蘭花仙子第三十九名纔女“三面網”尹紅萸
司秋海棠花仙子第四十名纔女“小獵戶”魏紫櫻
司刺蘼花仙子第四十一名纔女“女英雄”宰玉蟾
司玉簇花仙子第四十二名纔女“夢中人”孟蘭芝
司木棉花仙子第四十三名纔女“織機女”薛蘅香
司凌霄花仙子第四十四名纔女“女中俠”顔紫綃
司迎輦花仙子第四十五名纔女“離鄉草”枝蘭音
司木香花仙子第四十六名纔女”采桑女”姚芷馨
司鳳仙花仙子第四十七名纔女“芙蓉劍”易紫菱
司紫荊花仙子第四十八名纔女“清風翼”田鳳囗
司薔薇花仙子第四十九名纔女“廣寒月”常紅珠
司秋牡丹花仙子第五十名纔女“鴛鳳儔”葉瓊芳
司錦帶花仙子第五十一名纔女“鴻文錦”卞彩雲
司玉蕊花仙子第五十二名纔女“夜光壁”呂堯囗
司八仙花仙子第五十三名纔女“清虛府”左融春
司子午花仙子第五十四名纔女“意中人”孟蕓芝
司青鸞花仙子第五十五名纔女“睿文錦”卞緑雲
司旌節花仙子第五十六名纔女“君子風”董寶鈿
司瑞香花仙子第五十七名纔女“五彩虹”施豔春
司荼蘼花仙子第五十八名纔女“鴛鴦帶”竇耕煙
司月季花仙子第五十九名纔女“朝霞錦”蔣麗輝
司夜來香花仙子第六十名纔女“水晶珠”蔡蘭芳
司罌粟花仙子第六十一名纔女“書中人”孟華芝
司石竹花訕子第六十二名纔女“綺文錦”卞錦雲
司藍菊花仙子第六十三名纔女“連理枝”鄒婉春
司丁香花仙子第六十四名纔女“玉壺冰”錢玉英
司棣棠花仙子第六十五名纔女“錦帆風”董花鈿
司迎春花仙子第六十六名纔女”雙鳳釵”柳瑞春
司千日紅花仙子第六十七名纔女“雄文錦”卞紫雲
司翦春羅花仙子第六十八名纔女“畫中人”孟玉芝
司夾竹桃花仙子第六十九名纔女“羅紋錦”蔣月輝
司荷包牡丹花仙子第七十名纔女“連城璧”呂祥囗
司西番蓮花仙子第七十一名纔女“比目魚”陶秀春
司金絲桃花仙子第七十二名纔女“峨眉月”掌驪珠
司翦秋紗花仙子第七十三名纔女“鴛鴦錦”蔣星輝
司十姊妹花仙子第七十四名纔女“花上露”戴瓊英
司麗春花仙子第七十五名纔女“如意風”董珠鈿
司山丹花仙子第七十六名纔女”堯文錦”卞香雲
司玉簪花仙子第七十七名纔女“月中人”孟瑤芝
司金雀花仙子第七十八名纔女“瑤臺月”掌乘珠
司梔子花仙子第七十九名纔女“麒麟錦”蔣秋輝
司真珠蘭花仙子第八十名纔女“女蓓提”緇瑤釵
司佛桑花仙子第八十一名纔女“竜文錦”卞素雲
司長春花仙子第八十二名纔女”比翼鳥”薑麗樓
司山礬花仙子第八十三名纔女“持籌女”米蘭芬
司寶相花仙子第八十四名纔女“囗花石”宰銀蟾
司木槿花仙子第八十五名纔女“胭脂萼”潘麗春
司蜀葵花仙子第八十六名纔女“鏡中人”孟芳芝
司雞冠花仙子第八十七名纔女“同心結”鐘綉田
司蝴蝶花仙子第八十八名纔女“仁風扇”譚蕙芳
司秋葵花仙子第八十九名纔女“眼中人”孟瓊芝
司紫菜莉花仙子第九十名纔女“鋪地錦”蔣素輝
司梨花仙子第九十一名纔女“荊山璧”呂瑞囗
司藤花仙子第九十二名纔女“太平風”董翠鈿
司蘆花仙子第九十三名纔女“瀟湘月”掌浦珠
司蓼花仙子第九十四名纔女“鶴頂紅”井堯春
司葵花仙子第九十五名纔女“海底月”崔小鶯
司楊花仙子第九十六名纔女“鐵笛仙”蘇亞蘭
司桃花仙子第九十七名纔女“賽趙娥”張鳳雛
司草花仙子第九十八名纔女“小毒蜂”閔蘭蓀
司菱花仙子第九十九名纔女“筆生花”花再芳
司百合花仙子第一百名纔女“一捲書”畢全貞
【後人評價】
在《鏡花緣》文本的表層展示的是虛幻浪漫靜謐的萬般世相,而其深處卻一度奔突、衝撞着由生命的熱愛、執着與死亡的敬畏、疑惑的巨大張力支撐起的深沉悲痛的宇宙意識,這種對人類生存根本性問題的追問纔是小說最具魅力的部分,但在理性思維下這部分內容不僅不能閃爍出本該有的金屬般的光澤,反而成為“封建糟粕 ”,並且由於其他各方面藝術成就的折扣更遭株連,最終淪落得少有人問津的地步。小說為什麽會有對死亡的深刻思考?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問題,而剖析這個問題必須先明白何謂詩性智慧與中國語境下的詩性智慧,因為正是中國的詩性智慧的根本特徵纔導致了《鏡花緣》造就出上述的深刻命題。
所謂的詩性智慧,簡單地說就是一種原始思維,根據維柯在他著名的《新科學》中的解釋來看,原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是本能的、獨特的,並不是如我們理性智慧下人類所想象的那樣幼稚無知野蠻愚昧,是“富有詩意的”。它有兩個鮮明的特徵可以描述,即一個是想象性的“類概念”,一個是擬人化的“隱喻”。詩性智慧的産生顯然是那個財産公有製時代的必然産物,在人類自我意識完全獨立出來以前,原始人類的思維方式必然是集體表象,同時是一種“身體語言”或“動作思維”。維柯關於詩性智慧的經典論述至少告訴我們生活在理性智慧下的人類兩點註意事項:一、先於理性智慧的形態是詩性智慧,並且詩性智慧是人類文化的第一個形態;二、既然人類在早期都共同擁有過詩性智慧,那麽,不同民族、國度、地域的人具有共通性,雖然由於地域的差別、民族的特性而導致共通性越來越少,但是至少在某些方面仍然遺留着相同以及相似的地方。由此我們可以進入第二個命題的討論,就是雖然人類都擁有着幾乎完全相同的心理起點,但是,中國的詩性智慧與西方的詩性智慧又有着顯著的不同,對於生命本體精神的繼承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
中國的詩性智慧為什麽會與西方的詩性智慧有着如此巨大的差異?本文不準備在此贅述,需要強調的是,中國古代文明由於直接繼承了詩性智慧的生命本體精神,因而在本質上呈現出與西方不同的形態,即劉士林先生所說的“中國的詩性智慧在本質上是一種不死的智慧。”他對此曾有過精闢而詳細的論述,“與古希臘的哲學方式不同,它不是采用理性思維的反思方式,而是以一種詩性智慧的直覺方式把死亡融為生命的一部分;與古印度的宗教實踐不同,它不是采取非理性的宗教迷狂來超越感性之軀的畏死情結,而是以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以人倫義務為人生意義來貶低個體生死的重要性;與古埃及的死亡倫理學更是截然相反,它以群體的延續為第一義,從而把個人的生死消解在族類生生不息的歷史綿延之中,從而使生命獲得精神上的不朽。”
鑒於中國詩性智慧非主體化與非對象化的兩大根本特徵,中國詩性文化在文化底藴上就顯示出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天人氤氳境界,以及“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的生命活動節奏。作者在敘述方式上普遍地表現出重直觀性而輕邏輯推理的童話式表達,圍繞一種由詩性智慧澄明的、超生死的情感本體是如何可能的,包括《紅樓夢》、《鏡花緣》、《西遊記》等偉大作品,無不表現着頑石、花木等因其靈性和對生命的熱愛而從無限宇宙洪荒中突出出來的詩意題旨。
《鏡花緣》中鮮明地張揚了這種不死的智慧精神。小說第六回即進入輪回轉世的永生世界,“仙姑此去,小仙等無以奉餞,特贈靈芝一枝。此芝産於天皇盛世,至今二百餘萬年,因得先天正氣,日月精華,故先凡服食,莫不壽與天齊。”“我等偶於海島深山覓得回生仙草一枝,特來面呈,以為臨別之贈。此草生於開闢之初,歷年既深,故功有九轉之妙,洵為希世珍奇。無論仙凡,一經服食,不惟起死回生,且能同天共老。”第九回《服肉芝延年益壽食朱草入聖超凡》中更是赤裸裸地渲染一個長生不老的世界:“此果名叫刀味核,其味全無定準,隨刀而變,所以叫作刀味核。有人吃了,可成地仙。我們今日如得此核,即不能成仙,也可延年益壽。”“衹見路旁石縫內生出一枝紅草,……隨即放入口內,衹覺芳馨透腦。方纔吃完,陡然精神百倍,……衹見路旁有一殘碑倒在地下,約有五七百斤。隨即走近,彎下腰去,毫不費力,輕輕用手捧起,……”在這個世外桃源,不僅處處仙草可以吃了長生,就連吃了魚兒也可以成仙。如第十五回記載,“當日黃帝時,仙人寧封吃了飛魚,死了二百年,復又重生。豈但醫痔,還能成仙哩!” 在無繼國裏,人雖不能生育,但死後屍體不朽,過了一百二十年仍舊活轉。在玄遠國裏,“國王業已千歲”。在所有長生不老、輪回轉世的描述中,最具有核心位置的是“不死國”、“不死樹”的出現:“不死國”中“有座員丘山,山上有棵不死樹,食之可以長生,國中又有赤泉,其水甚紅,飲之亦可不老。”
《紅樓夢》作者為曹雪芹,這一點已少有爭議。但作為批者脂硯齋,對書中隱事一一點露,為二百多年來廣大讀者及研究者們旁示迷津的這樣一個重要人物,究竟是何人,他與曹雪芹又是什麽關係,至今衆說紛紜,莫辯孰真。《紅樓夢》現存的版本係,可分為兩個係統,一個是僅流傳前八十回的,保留脂硯齋評語的脂評係統,另一個是經過程偉元、高鄂整理補綴的、刪去所有脂硯齋評語的、並續寫完成一百二十回的程高本係統。所謂脂評本,是概括所有帶脂批的《石頭記》傳抄本的總和,這些傳抄過印本上都保留了大量的朱紅色批語,其中有些重要的傳抄版本上,題有《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的字樣,人們一般便稱這些早期的《石頭記》抄本為脂評本或脂批本。曾經有人專門寫過文章對脂硯齋進行過批判,認為脂硯齋是稍晚於曹雪芹的文人,獲得了曹的信任,得以獲得部分手稿,假藉作者之名評書揚名於世,如果照這樣的觀點來看,脂本簡直就是聚滿毒瘤的大毒草,留之百害而無一利。持這種觀點的多是從程本一百二十回小說的內容出發,來反駁脂硯齋的評語,認為評語中荒誕不經、自相矛盾、充滿自我標榜、嚴重誇大其辭。但從已考證的脂本係統資料來看,脂本在前、程本在後是不可否認的,而且僅從前八十回程本修改後的文字與脂本相對照來看,也可以比較出高下,讀者如果手頭有兩種版本的話,不妨就小說前部分內容對比一下。另外,在明清小說發展到鼎盛時期,書評已經不僅僅作為一種評書人對小說內容的理解和文字的欣賞,而逐漸演變成對小說整體結構的補充和再創作,這一點從一代奇人金聖嘆評點《水滸》和《西廂》假托古本之名腰斬小說並融入自己創作開始,又有毛宗崗父子假托聖嘆外書之名修篡《三國演義》、張竹坡筆削《金瓶梅》,《紅樓夢》的評點也同樣具有小說再創作的特點,在脂評中也曾有感嘆金聖嘆不復生的語句。作為一部小說,尤其是明清時代的很多小說具有野史傳聞的特性,涉及朝野、抨擊時政的話題是不可少的,為了免遭文字獄的迫害,達到小說傳世的目的,在小說中有意藉喻說事的現象是極其普遍的,比如《金瓶梅》就明顯具有諷刺明代嚴嵩傢事的內容,但有時往往因為把史實埋藏得過深,讀者衹註意其表面的情節內容,而無法去留心發現隱寫在文字後面的內容,這對於作者的創作本意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以下是出現在脂批本中的脂硯齋和畸笏叟的批語係年表:
幹支 年 事件 批註者 版本記載
甲戌之前 乾隆十 九(1754)年以前 初評 脂硯齋 甲戌本
甲戌 乾隆十 九(1754)年 再評 脂硯齋 甲戌本
丙子 乾隆二十一(1756)年 脂硯齋 庚辰本
丁醜 乾隆二十二(1757)年 畸笏叟 靖藏本
己卯 乾隆二十四(1759)年 脂硯齋 庚辰本,己卯本
庚辰 乾隆二十五(1760)年 四評 脂硯齋 庚辰本
壬午 乾隆二十七(1762)年 畸笏叟 庚辰本
癸未 乾隆二十八(1763)年 曹雪芹卒於癸未除夕(1764年2月1日)
乙酉 乾隆三 十(1765)年 畸笏叟 庚辰本
丁亥 乾隆三十二(1767)年 畸笏叟 庚辰本,靖藏本
戊子 乾隆三十三(1768)年 畸笏叟 靖藏本
辛卯 乾隆三十六(1771)年 畸笏叟 靖藏本
甲午 乾隆三十九(1774)年 脂硯齋 甲戌本
脂硯齋並不是唯一給《紅樓夢》作評的人,脂批本中除脂硯齋外,還有畸笏叟、杏齋等人,後來在世的流行版本也有夢覺主人等人作評,但其中脂硯齋是最早作評,而且連續數次加評,往往一語中的、入木三分。通過仔細研究脂批的內容可以發現--脂硯齋和作者關係密切,深知作者著書底裏,與作者有共通的生活經歷和感受,並且熟知作者著書過程中采用的多種奇法妙法,經常不厭其煩地引導讀者步步深入地發現綫索,甚至還參與了《紅樓夢》成書的創作過程,瞭解紅樓後事,可謂是最早的紅學家。可這個神秘人物卻從來沒有被世人知曉,甚至連是男是女也沒有爭論清楚,不可不謂是紅學界一大怪現象。 庚辰本二十一回有回前批語: 有客題《紅樓夢》一律,失其姓氏,唯見其詩意駭警,故錄於斯: 自執金矛又執戈,自相戕戮自張羅, 茜紗公子情無限,脂硯先生恨幾多。是幻是真空歷過,閑風閑月枉吟哦, 情機轉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 凡是書題者不少,此為絶調,詩句警拔,且深知擬書底裏,惜乎失名矣。 這段話明顯是故作遮掩,試想,假如曹公和脂硯齋遇到了這樣一個懂得書中三味的知己,歡喜感嘆還來不及呢,豈有把詩記得一清二楚,卻忘記對方姓名的道理?所以這個客恐怕衹能是作者或批者自己,因為怕太過顯露引起禍患,故托名於此。從詩的含義上可以看出(如果脂批說此詩句警拔深知擬書底裏不錯的話):紅樓夢本是自我攻守,自導自演的一出戲,戲裏的兩個角色一個是做為小說,情義綿綿的賈寶玉,另一個是含滿腔仇恨做批的脂硯先生,這兩個角色互相打得很熱鬧,但都是屬於整個紅樓大夢的有機組成部分。也就是說脂批對於《紅樓夢》是不可少的,缺少了他,讀者就衹能看到茜紗公子的情無限,而不可能體會到此書的另一面--脂硯先生的恨幾多。那麽到底全書應該是誰的恨呢?標題詩裏寫得很清楚: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當然應該表達的是作者曹雪芹的恨,那麽這裏所說的脂硯先生豈不是作者在《紅樓夢》裏的一個分身--脂硯齋麽,作者另一部分情感分身的寄托當然主要是賈寶玉。這樣看來,全書的結構是極為復雜有趣的,我們知道全書的主要情節是刻在石頭上的故事——《石頭記》。
《石頭記》包括《金陵十二釵》和《風月寶鑒》兩個相輔相成的部分,《石頭記》被包括在整個《紅樓夢》的故事情節中,而《紅樓夢》的故事情節加上脂批纔構成完整的作者經歷過的凡世一夢,作者在其中,不僅扮演了情節主人公--賈寶玉的角色,而且成為書中石頭的角色,幻形入世,更重要的,又通過評語扮演了冷眼旁觀者的角色,把自己的愛憎感情,完完整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這種巧妙的結構,是古今任何小說所不曾有過的。第四十八回評香菱夢中說夢話有批雲: 一部大書起是夢,寶玉情是夢,賈瑞淫又是夢,秦之傢計長策又是夢,今作詩也是夢,一並風月鑒亦從夢中所有,故曰《紅樓夢》也。餘今批評亦在夢中,特為夢中之人特作此一大夢也。脂批中有不少牽涉到全書結構和寓意的特點,除作者外別人是不可能批出的。例如:開篇講到青埂峰下頑石時,就有一係列脂批,表明"青埂"實為"情根","落墮情根,故無補天之用","高十二丈應十二釵,方經二十四丈照應副十二釵,三萬六千五百塊照應周天之數",這種類似的比喻是衹有作者纔有可能加上去的。但通觀全書脂批的口氣,除有部分男性化口氣的脂硯先生所題以外,還有相當多的部分表現的是女性化的口氣,並且經常與小說中人物口氣和身份相合。例如書中多處評寶釵襲人和平兒處,評者經常把自己身份與小說人物挂溝,代小說人物說一些本未顯露出來的話,例如平兒收起賈璉頭髮,衹裝做看不見鳳姐的譏諷處,有評語:"餘自有三分主意",顯然是將自己與平兒挂上了溝。前文談襲人時沒有講到平兒的問題,實際上襲人和平兒也有聯繫,是屬於同一溫賢類型的,而且平兒和寶玉之間的關係是通過那一枝並蒂秋蕙來表達的,用香菱的話來說就是夫妻蕙。文中有不少批語,粗看似乎不通,實際上是兩個人在筆戰,比如寶玉續莊子南華經後擲筆就寢,醒來翻身看時,衹見襲人和衣睡在衾上。有夾批曰: 神極之筆!試思襲人不來同臥,亦不成文字,來同臥更不成文字,卻雲"和衣衾上",正是來同臥不來同臥之間,何神奇,文妙絶矣。 好襲人。 真好石頭,記得真真好,述者述得不錯。 真好,批者批得出。(原文此處連為一批,為敘述方便,斷句如此) 可以看出這是脂硯女士與作者之間關於"襲人和衣睡在衾上"這句話産生的對話,從中也可約略看出脂硯和襲人的對應關係身份。 從脂硯齋的字面上解釋也可以看出些端倪,"脂"對應女子,而"硯" 為石見,我們知道作者一嚮都是以石頭自稱的,而這個齋也就自然對應的是夫妻齋了。從襲人辨析中我們可以知道襲人背後的丫鬟原型和曹雪芹有夫妻關係,這在小說中是通過平兒扶正和黛死釵嫁等相關內容進行透露的,而由襲人名字的由來也可以看出她在作者的成書過程中是出力最多的,很有可能負責了謄寫校對和很大成分的評改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講,把"脂"字放在前面也就不奇怪了。另一個值得考證的地方是襲人原型——柳蕙蘭先於曹雪芹去世了,脂批中也有一部分對小說結構理解錯誤的地方,被作者回批訂正,這些批語似不會出於柳氏之手。據考證,曹雪芹曾於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初再婚,新婦叫許芳卿,安徽《舊雨晨星集》中記載許芳卿之事: 鄉鄰許芳卿,隨父明夷客金陵,美姿容,工詩善畫,嫁一士人,傢貧不習生事,治俾傢言。後二年,不幸士人卒,芳卿傷之,懷悼詩示余云 ......芳卿夫死後,貧無所依,餘乃勸其歸鄉裏終老。 己卯本和庚辰本的部分評改工作由曹雪芹和許芳卿共同完成,到癸未除夕雪芹辭世,這部分工作尚沒有最後定稿完成,最終留下了紅樓千古難彌的缺憾。
脂評本的版本
1、甲戌本
甲戌本又稱脂殘本,脂銓本。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見於各册首回首頁首行。因第1回第8頁楔子正文中“出則既名,且看石上是何故事”句上,比他本多出 “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15字,指明所據底本年代,故名甲戌本。甲戌年,是乾隆19年(1754)。存十六回。即1至8回、13至16回、 25至28回。第4回回末缺下半葉,第13回上半葉缺左下角。四回一册,共四册。每半葉12行,行18字。甲戌本是現存各抄本中最珍貴的一種,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本來面貌。此本祖本可能是脂硯齋的編輯本。理由是每頁版心下部都有脂硯齋的署名,有些地方虛以待補,如若幹回的回前詩,僅有“詩曰”空懸。林黛玉眉目描寫尚未成文,其下半句以朱筆空圍。底本無拼湊現象,正文很少修改,有部份批語係從另本移錄。此本第1回有畸笏叟丁亥春的行側朱批,墨抄總評也有作於丁亥者,說明抄錄時間在乾隆23年丁亥(1769)之後。第1回第1頁第1行頂格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第2行“凡例”二字,第3行起凡例五則,末題詩一首。陳毓羆認為這一段是脂批,正文當從“列位看官”起。其中第一至四則及題詩,共414字,為此本獨有。第五則“此書開捲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後來本子僅存此段作為引言,與正文混同,遂成了正文開始。凡例之末詩前橫書“詩曰”二字,脂係鈔本題詩多這種格式,下七律一首:“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謾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癡抱恨長。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尾聯“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膾炙人口,為論紅著作所常引用。第1回第4頁下第1行“豐神迥異”句下至第5頁上末行“大展幻術,將”句之間,較他本多出一段文字,恰好兩頁,400餘字。又第5回,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與警幻之妹兼美成親的一段情節,與各本也不同。此本有眉批、側批、雙行批、回前回後批多種,無署名及日期。其中朱墨抄錄雙行批是此本一大特色。有九回無批。此本獨出的批語都在第6、第8回。所存各回脂批遠多於其他脂本,尤有一些重要批語為他本所無。如第1回“滿紙荒唐言”詩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餘嘗哭芹,淚亦待盡。每意覓青埂峰,再問石兄,奈不遇癩頭和尚何?悵悵!”這條批語是持曹雪芹卒於壬午年(1763)論者的首要依據。 值得註意的是,此本不避康熙帝的“玄”字諱。書中有劉銓福幾條跋,又有其友濮文暹、濮文昶兄弟跋。鬍適、俞平伯、周汝昌在其上亦有批跋。紙黃脆,已經一次裝裱。第13回首頁缺去小半角,襯紙與原書接縫處,鈐有“劉銓福子重印”章。甲戌本原為清朝大興劉位坦得於京中打鼓擔中,傳其子劉銓福。內有劉銓福在同治2年(1863)、同治7年(1868)所作的跋,極有見地。另有劉銓福的友人綿州孫桐生(署“左綿癡道人”)批語30餘條。之後流傳不詳,1927年夏此本出現於上海,為剛剛歸國的鬍適先生重價購得,是為首次發現的傳抄殘本。鬍適根據上述第1回中文字稱此本為甲戌本,開以幹支年份定名紅樓夢各鈔本之先河,並且認為甲戌本“為世間最古又最可寶貴的紅樓夢寫本”,所以適之先生視此本為平生秘本,嚮不輕易示人。1948年12月16日鬍適南下,臨行匆忙,一生藏書俱皆拋下(由北大圖書館收得),衹隨身帶走了這一十六回的甲戌本和他另藏的一部程乙本。1962年鬍適去世後,將此本寄藏於美國康乃爾大學圖書館,現已被上海博物館購藏。 1961年5月,鬍適將此本交臺北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該影印版為朱墨兩色套印,附鬍適的“影印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緣起”及跋,印數500部。次年 6月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據該版朱墨套印翻印出版,兩種:甲。綫裝一函兩册,保留鬍適的序和跋;乙。依原大四册,去盡鬍適手跡,附有俞平伯先生的後記及紅樓夢年表,大陸發行。1973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據62年版重印,刪去後記,綫裝四册;1975年5月出平裝一册。1985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據臺灣商務版。
2、己卯本
又稱脂怡本,脂館本。題石頭記,見於封面。每回捲端題有“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捲之”字樣。第2册總目書名下註云“脂硯齋凡四閱評過”,第3册總目書名下復註云“己卯鼕月定本”,故名己卯本。己卯年,是乾隆24年(1759)。存四十回。即1至20回、31至40回、61至70回(內第60四、67兩回原缺,係後人武裕庵據程高係統本抄配)。其中第1册總目缺,第1回開始缺三頁半,10回末缺一頁半,70回末缺一又四分之一頁。十回一册,共四册,每半葉10行,行25或30字不等。另有殘捲1册,存三個整回又兩個半回。即第55 後半回、586至58回及59回前半回。此本第34回末題“紅樓夢第三十四回終”,為脂本石頭記第一個出現“紅樓夢”標名的本子。如果不是後世藏書傢所加,則說明曹雪芹生前一度使用過“紅樓夢” 為書名。此本與庚辰本有共同的祖本,兩本有大量共同的特點。第17、18回尚未分開,共享一個回目,第19回無回目,第64及67回原缺,此與庚辰本同。此本訛奪字較少,文字有多於庚辰本的地方,語意較庚辰本確切。尤其以前五回文字差異較大。底本可能早於庚辰本,公認與庚辰本淵源極深,為庚辰本同祖之本。此本中 64及67兩回係據另一種鈔本抄配,文字與程高本係統相同,見第67回末註云“石頭記第六十七回終。按乾隆年間鈔本武裕庵補抄”。此本無復雜的眉批側批,面貌幹淨。批語絶大多數在正文內雙行書寫,計717條,除多一條單字批外,與庚辰本全同。第11回之前無夾批,衹有12處寫在正文右側,見於第6回和第10回。這些側批為別本所無。所用乾隆竹紙,薄而稍粗,有羅紋,土黃色,顔色深暗。周邊褐色,多磨損。夾條比書紙黃暗。朱筆校補文字新舊之分明顯,紅者時深,紫者時淺。夾條批語朱色頗鮮。此本中夾有6張箋條,補此書批註不足。第一張為第1回正文“昌明隆盛之邦”批註“伏長安大都”;第二張為第4回“護官符小註”;第三張為第5回題詩一首;第四張為第6回題詩一首;第五張為第2回前指示將總批低兩格抄;第六張為第19回一條批註,連所屬正文,另紙記在回前。此本正文始自“衹以觀花修竹、酌酒吟詩為樂”,陶洙抄補了前三頁半。此本曾由陶洙於丁亥年(1947)、己醜年(1949)據甲戌本和庚辰本分別用朱藍二筆校過,有校記二則。 己卯本正文避國諱“玄”和“禛”,避兩代怡親王胤祥和弘曉的名諱“祥”和“曉”。據此判定為清代怡親王弘曉府中的原鈔本。怡府是有清一代名聞海內的藏書大傢,世代相傳百餘年。宋元精刻,迭床盈架,且多完帙孤品。弘曉之父怡親王胤祥為康熙第13子,曹傢與之關係非淺,故所據底本可能就出自曹傢。此本約於上世紀20年代末三30年代初為名藏書傢董康所得,董在抗戰中當了漢姦,抗戰勝利後瘐死獄中。此本歸其友陶洙所有。後來陶洙將書讓與北京圖書館。現藏國傢圖書館。 己卯本殘捲另有殘捲一册,1959年鼕出現在北京琉璃廠中國書店,由中國歷史博物館購得。現藏於此館。存三個整回又兩個半回。即第55後半回、56至58回以及59回前半回。共餘52頁,裝訂為一册。行款格式同己卯本,且和己卯本一樣,避“祥”字和 “曉” 字諱。據此判定此當為已卯本的失散部份。然此本一體墨色,並無朱批。該殘捲僅有夾批30條,與庚辰本這部份內容的批語類型和條數一致,其中11條小有出入。
3、庚辰本
又稱脂京本。題石頭記,見於封面。各册捲首標明“脂硯齋凡四閱評過”。每回捲端題有“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捲之”字樣。第5至8册封面書名下註云“庚辰秋月定本 ”或“庚辰秋定本”,故名庚辰本。庚辰年,是乾隆25年(1760)。存七十八回。即1至80回,底本原缺第64及67回兩回。第68回脫去約600餘字,估計失去一頁。十回一册,共8册,每半葉10行,行30字。此本第 17與18回尚未分開,共享一個回目,第19回無回目,第64及67回原缺,此同己卯本。另,此本無第80回回目。回目雙行並列,唯此本與鄭藏本如此,諸本皆是單行直書。此本底本年代相當早,面貌最為完整,文字比較可信。應該是曹雪芹生前最後的一個本子。保存曹雪芹原文及脂硯齋批語最多,脂批中署年月名號的幾乎都存在於此本。 此本第22回末惜春謎後缺文,並記曰“此後破失,俟再補。”另頁寫明“暫記寶釵製謎雲:朝罷誰攜兩袖香。……”“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嘆嘆!丁亥夏,畸笏叟”等文字。後人續補了寶玉及寶釵兩首謎詩,就將此謎錯改屬了黛玉。第75回缺中秋詩,回前單頁記曰“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對清。缺中秋詩,俟雪芹。”第十九回“小書房名”下空五字,“想那裏自然”下空大半行。這些殘缺可用以鑒定他本後人補綴之處。此本有眉批、側批、雙行夾批及回前回後批多種。批語之多為各本之最,總計2000餘條,包括了己卯本雙行夾批的全部(除一條單字批外)。其中有一批非常重要的批語,如第20回朱筆眉批“茜雪至 ‘獄神廟’方呈正文。襲人正文目曰:“‘花襲人有始有終。’餘衹見有一次謄清時,與‘獄神廟慰寶玉’等五六稿,被藉閱者迷失,嘆嘆!丁亥夏畸笏叟”。此本第11回之前,除偶將回前總評與正文抄在一處外,都無批語,為白文本。朱筆批語全集中在第12回到第28回。此本抄手不止一人,水平參差不齊。全書訛文脫字,觸目皆是。最後一册質量尤差,幾難卒讀。在後世流傳中,曾經讀者旁改過,多屬於臆改。後人加批的,有署鑒堂、綺園、玉藍坡。紙色黃,周邊褐色。批語朱色與燕大圖書館章色幾同。已經“金鑲玉”法精心裝裱。但裝裱時經過裁切,部分眉批頂端文字被裁掉,致使不同出版社修補影印時有不一致的地方。庚辰本原出北城旗人傢中,徐星署1933年初於北京東城隆福寺地攤以八銀幣購得,格外珍視。1949年5月5日,經鄭振鐸先生介紹,燕京大學圖書館折價黃金二兩購自徐氏後人之手,與原藏之明弘治嶽氏奇妙全像西廂記(此書最古刻本)及百回鈔本緑野仙蹤(刻本皆八十回)並稱燕大館藏“三寶”。1952年北大燕大合流之後,始入藏北京大學圖書館。
4、列藏本
又稱脂亞本。題石頭記,見於各回回前所題,無書前題頁。因藏於原蘇聯亞洲人民(東方學)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故名列藏本。存七十八回。即1-80回,中缺第5、第6回。第50回未完止於黛玉謎,缺半頁。第75回末至“要知端的”下脫半頁。共35册。每半葉8行,行16、 20、24字不等。此本另有一些回(第10回的回首,第63、64、72回末)則題作紅樓夢,可見當時此名即已通用。第17與18回共享一個回目,但兩回文字已經分開,中有“再聽下回分解”一句。第22回缺文,止於惜春謎。第79回和80回未分開,渾然為一整回,衹稱作 “石頭記捲七十九回,衹有一個回目。此本有64及67兩回。其中64回回目之後,正文之前有一首五言題詩,為別本所無,回末有一聯對句,是早期鈔本的形像;又推究題詩的內容,此回應是曹雪芹手筆。67回文字與程本迥異,近甲辰、戚本一係。此本共計批語300餘條。有眉批111條,側批83條,與其它脂本完全不同。疑多為後人所批。在前四回集中了3/5。另有雙行夾批88條,幾乎全部與庚辰本相同,其中第19回占了42條。此本另有一種特殊批語是接着正文寫的,字體也相同,在起訖處加方括號,並於開頭右側空行小字寫有“註”字。出現於第16、63、75回。當是過錄時誤將批語抄作正文,後校對時發現,加以標明。為竹紙抄寫,紙薄而稍粗。淺黃色。有包角。經後人重新修補裝訂,殘留裝訂綫洞眼,且有裝錯順序處,反折清高宗御制詩第4、5集作為頁間襯紙。列藏本為道光12年(1832)由隨第11屆舊俄傳教使團來華的大學生庫爾梁德采夫所得,傳入俄京,書首有其墨水簽名及兩個筆畫拙劣的漢字“洪”字,當是他的中文姓氏。原存外交部圖書館。1962年蘇聯漢學家裏弗京(漢名李福清)於蘇聯亞洲人民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收藏中重新發現此本,1964年撰文介紹,始為人所知。現藏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東方學)圖書館。
5、戚本
因乾隆年間德清戚蓼生收藏並序,因而得名,故世稱戚本。包含戚滬本、有正大字本、有正小字本、戚寧本。又稱有正本,上石本,戚序本,脂戚本。戚滬本又稱戚張本。 有正書局據戚滬本照相石印的本子,題《國初抄本原本紅樓夢》,見於封面。中縫則題曰“石頭記” ,由上海有正書局印行過三次。“大字本”清末宣統3年辛亥(1911)石印前40回,民國元年壬子(1912)石印後40回。民國9年(1920)用“大字本”剪貼縮印了一種“小字本”,於是有大小字本之分。“小字本”又於民國16年(1927)再版。存80回全。“大字本”四回一册,共20册,十回一捲,共8捲。每半葉9行,行20字。縮印“小字本”為12册,每半葉15行,行30字。此本抄寫工整,石印精美,清楚有條,是脂本係統中面貌頗為精良的流傳本。抄手雖楷書整齊,但語文水平不高,文中時時可見錯訛字。 64、67兩回,19、80兩回回目,22回末等缺文都已補齊,17、18兩回已分開。凡此種種,以下諸本大同小異。此本除第78回“芙蓉誄” 後缺回末收尾一小段外,無殘短。如正文文字比之程高本所改,大都同於脂本原文;比之其它脂本,又有個別細碎異文。第17與18回分回之處不同於今本。此本有句下夾批、回前回後批的形式。回前回後批俱已補齊。批語較多,幾乎都在前40回。不少為獨有,有一定的價值,如第4回前的“請君着眼護官符,把筆悲傷說世途。作者淚痕同我淚,燕山仍舊竇公無。”一詩,但已不好判斷是否脂批。此本眉批前四十回為狄葆賢(署號為“立鬆軒”)所加,“小字本”後四十回中也有眉批,為狄葆賢徵求他人所加。價值不高。此本底本付印前經整理,有改動失真之處,描改過個別字跡。批語有不少移位,如將原文眉批和側批俱改成雙行夾批或回前回後批,並都刪去原署的年月名號。戚本為乾隆年間德清戚蓼生收藏並序。桐城張開模藏有過錄本,光緒年間為俞明震所得。上海有正書局老闆狄葆賢(平子)據以攝影付諸石印。魯迅先生1920年創撰中國小說史略時第一個予以重視。在第24篇論述紅樓夢專章清之人情小說中,所引紅樓夢原文全用戚本。這是當時他能見到的唯一的脂本。戚本是最早傳印的 80回脂本,突破了延續120年的程高本壟斷的局面,首次將一個真的(或接近於真的)曹雪芹原文的紅樓夢行顯於世,意義非同尋常。原本黃綾裝面,存上海時報社。曾傳聞已於1921年毀於火。1975年鼕,上海古籍書店整理舊庫,意外發現迷失多年的底本前40回半部。白色連史紙抄寫,有蛀蝕。版框界格係木版水印,版心書名手寫。烏絲欄,版框高18.8釐米,寬11.6釐米。序文和目錄是淺色絲欄,微黃略帶青,近於隱格。字體為幹嘉時期流行的館閣體,有朱色圈句,色陳暗略紫。無書名頁。據鑒定,約在乾隆後期至嘉慶年間抄成。現藏於上海圖書館。稱戚滬本。 戚寧本又稱南圖本、脂寧本、澤存本。題石頭記,見每頁中縫。今藏於南京圖書館,捲首有戚蓼生之石頭記序,故稱戚寧本。存80回,全。四回一册,共20册,十回一捲,共8捲。每半葉9行,行20字。行款格式與戚本全同,但無格欄。可能是後者的過錄本。此本抄寫字跡,有的較工整,有的很幼稚。文字幾乎與戚本全同,凡有正付印改過的地方,此本保存原貌。據高一涵分析,此本約在鹹同年間抄成。鈔本所用毛太紙,黃軟。幾一色,不暗。蛀痕有無及大小不一。戚寧本有謂在1930年前後曾屬昆山於氏,後歸偽內務部長陳群“澤存書庫”。今存書上有標簽“澤存書庫藏書 子部 小說傢類 平話之屬清曹雪芹撰石頭記八十回 二十册抄本”。日本投降之後,陳群畏罪服毒自盡,其藏書移交國立中央圖書館,即今南京圖書館前身,收藏至今。
6、蒙府本
又稱王府本,府本,脂蒙本。題石頭記,見於目錄頁及版心。疑為清蒙古王府舊藏,此本第71回末總評後半版有“柒爺王爺”字樣,一般據此推測此本是清蒙古王府舊藏,故名。存120回,全。分裝4函,函8册,共32册。十回一捲,共12捲。每半葉9行,行20字。補配部份每半葉9行,行24字。版框高19釐米,寬12.5釐米。原為80回,存73回。此本前80回大體同戚本,版式相近,為同源之本,但無戚序。此本抄寫書法端正,書首程偉元序則抄寫拙劣,顯係抄配。此本中第 57-62(第18册4回和19册前2),第67回以及後40(第25至32册),乃後人據程甲本抄配。此本抄錄時間頗晚。在總目中67回與其它各回似為一色筆墨,故當遲於程甲本刊印的時間,即乾隆56年辛亥(1791)。此本共計批語714條。雙行夾批和回前回後批大多同戚本,有多出之,無署名。另有623條側批此本獨有,因第41回回前詩署名立鬆軒,故疑為其所加。其中也可能有部份是脂批。版框界格及版心書名係雕版印就,精美考究。朱絲欄,朱色淺暗,雙邊。粉色連史紙抄寫,紙色黃白不等,周邊黃,比己卯本庚辰本新。補配部份係素白紙。有總目。外黃綾裝面。蒙府本據趙萬裏先生所述出自北京蒙古旗人之手,原為清蒙古王府舊藏,1960至1961年間出現於北京琉璃廠中國書店,即由北京圖書館重金購藏。 1987年書目文獻出版社按原規格影印出版,全6册。
7、甲辰本
又稱夢本,夢覺本,夢序本,夢敘本,脂夢本,晉本。題紅樓夢,見於書端總目和回前回後及版心。因捲首有序一篇,序末雲“甲辰歲菊月中浣夢覺主人識”,故名甲辰本或夢本。甲辰年,是乾隆49年(1784)。 書中凡目錄之後,每回前後,每葉中縫,明標“紅樓夢”字樣。是為最早正式題名紅樓夢。存80回,全。分裝8函,函5册,共40册。二回一册。第80回缺末頁。每半葉9行,正文行21字,序文行18字。版框高20.3釐米,寬12.5釐米。此本工楷精抄,字劃美好。僅缺末葉。底本近甲戌本。此本是脂評本嚮程高本過渡的橋梁。正文經大量刪改,出現大批異文,為程高本所沿襲。此本第49回回前總評曰“原本評註過多,未免旁雜,反擾正文。今刪去,以俟觀者凝思入妙,愈顯作者之靈機耳。”故此本中脂批為大量刪棄。僅有雙行墨筆夾批,計230餘條。絶大多數在前40回,第1回尤多,達 88條。40回僅見第641條。 第17與18回已經分開,分法同於今本。第22回已補全,與各本皆不同。第18回回末七絶為獨有。書首夢覺主人序中試釋紅樓夢書名,起首雲“辭傳閨秀而涉於幻者,故是書以夢名也。夫夢曰紅樓,乃巨傢大室兒女之情事,事有真有不真耳。紅樓富女,詩證香山;悟幻莊周,夢歸蝴蝶。作是書者藉以命名,為之紅樓夢焉。”序末雲“說夢者誰?或言此,或言彼。既雲夢者,宜乎虛無縹緲中出是書也。書之傳述未終,餘帙杳不可得。既雲夢者,宜乎留其有餘不盡,猶人之夢方覺,兀坐追思,置懷抱於永永也。” 米絲闌紙,朱絲欄,暗粉色。紙黃暗,天頭染褐色。地腳第二字處,橫嚮斷裂破損,斷斷續續,幾貫全書,已經裝裱。紙較蒙府本、戚本為舊。甲辰本1953年出現於山西,曾藏於山西文物局,後歸北京圖書館。現藏國傢圖書館。
8、己酉本
又稱舒序本,脂舒本。題紅樓夢。捲首有落款“乾隆54年歲次屠維作噩且月上浣虎林董園氏舒元煒序並書於金臺客捨”,由此得名。己酉年,是乾隆54年 (1789)。 存40回。原本80回。存第1至40回。十回一册。共4册。每半葉8行,行24字。此本係乾隆原抄本,文字經過竄改,屬白文本,無批語。正文屬脂本係統,有拼湊現象。舒序曰筠圃主人“就現在之53篇,特加讎校。藉鄰傢之27捲,合付抄胥。”所存40回為拼湊本,紙張字跡均有不同。有“元煒”“董園”印二方。首舒元煒序,次舒元炳沁園春詞,後總目。總目偶存第80回之目。總目與各回分目不盡相同,是此本特異之處。與各本相比,多處回目及正文有異文。如第1回太虛幻境牌坊對聯作“色色空空地,真真假假天”;到第5回仍作“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第13回異文特多,第16回結尾、第17回分回皆與各本不同。似都是經過後人整理。紙張黃脆敝舊,序文多處殘文。己酉本原為清嘉慶年間姚玉楝號筠圃收藏。今衹存半部,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吳曉鈴先生藏,吳先生傢藏圖書中小說戲麯善本頗富,此本是現今所知唯一尚由私傢收藏的脂係寫本。現歸首都圖書館。北京圖書館藏有朱南銑錄副本。
9、夢稿本
又稱科文本,脂稿本,楊藏本,高閱本。題紅樓夢稿,見於藍面封皮。 首頁書簽題“紅樓夢稿本 佛眉尊兄藏次遊題”,下有“次遊”印,復有“文雲密笈”印。次頁題“紅樓夢稿 己卯秋月口口(草書難以辨認,疑為‘堇堇’)”,下“又云印口(不可辨認)”印。第3頁題“蘭墅太史手定紅樓夢稿百二十捲 內闕四十一至五十捲 據擺字本補足繼振記”,下“又云”印。第4頁朱絲欄內題“紅樓夢稿 鹹豐己卯古花朝後十日辛伯於源”,下“於源私印”章。第2第3頁又有“猗歟又云”“江南第一風流公子”等印。故名夢稿本。因係楊繼振原藏,故又名楊本. 存120回,全。十回一册。共12册。每半葉7行,行38字,皇皇巨册,在各本中開本最大。此本前80回中有15回是據程高本抄配。另各册起首或末尾佚去數頁,由楊繼振抄配。楊抄據程甲本。60餘回根據早期脂本過錄後,又用墨筆刪改,文字與程高本同。40回中有21回據程乙本,另19回文字簡練而通暢,非刪節而成,當據另一個初稿本,後以程高本校改。故此本來源不一,是個百衲本。至少有四個底本。此本前八十回原鈔本所據底本相當早,不少異文可以訂正他本之訛誤或提供新的研究綫索。前7回公認屬己卯本係統。最明顯之處是王熙鳳眉目描寫,此本與己卯本為“一雙丹鳳眼,兩彎柳葉眉”,無“三角”“掉稍”數字。故可補己卯本首三頁半缺文。此本第78回回末有朱筆寫的“蘭墅閱過”四字。蘭墅,高鶚字。此本是否為高鶚付印前稿本,此四字是否為高鶚手跡,各傢觀點不一。楊繼振入藏此本時殘缺太甚,以程甲本補足時在鹹豐5年乙卯(1855)秋月。竹紙,色黃暗,質地已脆,易破碎。天頭地腳及書口黃褐。第1册周邊殘損,扉頁書口殘缺,已改淺黑色。朱章暗,很是破舊。夢稿本原為楊繼振(字又云)道光己醜年(1829)收藏。1959年春北京文苑齋收得此書,後歸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館。
10、鄭藏本
又稱脂鄭本。題紅樓夢,見於版心中縫。後世藏者加有封面題“石頭記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四回”。原鄭振鐸藏,故名。此本原回數不詳。殘捲僅存第23與24回兩回,凡31頁。裝訂為1册。每半葉8行,行24字。版框高21.4釐米,寬12.7釐米。兩回抄手不同。第23 回回目首聯缺二字,回目雙行並列,唯此本與列藏本如此。正文屬脂本係統。與列藏本關係密切。經竄改,無批語。人名有特異處,如賈蕓做賈義,秋紋作秋雯,茗煙、焙茗兩名等。兩回結尾與各本異。23回末自“衹聽墻內”至“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200餘字脫去,與回目失去關合。24回末無紅玉改名小紅原因及身世遭遇一段,夢見賈蕓的描寫也大為簡略。列藏本、夢稿本則無遭遇及夢境。烏絲欄,雙邊。白皮紙,質地細膩,薄似蟬翼。邊角殘損過甚,全部加襯紙裝裱。色灰黃,邊緣黃褐色,上下經水浸。皙庵章朱色較西諦章淺淡。在各本中最是陳舊殘破。 鄭藏本原為鄭振鐸珍藏。藏北京圖書館,現藏於國傢圖書館分館。
11、靖本
又稱靖藏本,脂靖本。題石頭記。原藏於揚州靖氏,故名。存78回。缺第28與29回,自別本抄配,附於80回後。第30回殘失3葉。原本分19小册,合裝成10厚册。每半葉行數字數未察。此本每分册皆有“明遠堂”及“拙生藏書”篆文圖記。此書1959年夏由毛國瑤先生發現,並藉去將書中批語與戚本對勘,共計有150條批語為戚本所無,散見於共計41回中,經他過錄在橫行練習簿上。撰文脂靖本紅樓夢批語首次發表於南京師範學院文教資料簡報1974年8、9月號(總第21、22合刊)。1959年秋末將鈔本歸還靖氏。1964年毛國瑤將批語寄交俞平伯,俞平伯發現此本價值,商藉原書,而靖傢已遍尋不獲。此本正文不缺第1回石頭求情,僧人大展法術將其變為美玉的400餘字及“西帆樓”(即天香樓)一節。此本有眉批、行間批、句下夾註批及回前回後批。朱墨雜出。其間共35回無批,即第11、19至21、25至27、31至36、38至40、44至46、 51與52、55至62、68至77回。疑為抄配。此本中獨有一些極重要的批語。如第13回命作者刪去“秦可卿淫喪天香樓”“遺簪、更衣諸文”的人是畸笏叟;如第22回畸笏叟所加的批語“前批知者聊聊,不數年,芹溪、脂硯、杏齋諸子皆相繼別去。今丁亥,衹餘朽物一枚,寧不痛殺!”,拓清了曹雪芹,脂硯齋,畸笏叟當是三個人。此外,批語中還提供了許多先前不知道的80回後的佚稿情節。 此本第13回有一署名“常村”的批註。此批於甲戌本中為眉批,無署名。周汝昌認為即“棠村”之誤。此本有疑為立鬆軒所作的“旺族都中吾首門”詩(亦見於戚本)和戊子孟夏長批。 不少批語文字錯亂訛誤較甚,有的難以尋讀。保留有首行書“夕葵書屋本石頭記捲之”過錄殘頁一紙,次錄批語一條。 第1册封面下黏一長方形紙條,墨筆抄寫曹寅七言詩題楝亭夜話圖竹紙抄寫,書頁黃脆。因保存不善,騎縫大多斷裂,多處蛀蝕。藍紙封面。抄手不止一人,字跡尚工整。靖本為揚州靖應鵾所藏。1959年在南京浦口出現,1964年尚在,後迷失。文革中,靖氏後人因失去此本受牽連。迄今尚未尋回。風傳80年代曾見人在一往南京的列車上閱讀此本,書上胡亂寫着“此是大毒草”等字樣。或許猶存人世。因靖本衹有毛國瑤先生一人親見過,部份研究者懷疑此本並不存在。此本原藏者為先人八旗遼陽某氏,因軍功賜姓,始遷江都,乾嘉之際移居揚州,清末復遷南京。在揚州時與吳鼒(夕葵書屋主人)交遊。吳應藏有另本。據考,吳之一生富收藏,精校勘,故其本當非屬一般,然不知尚存於天地之間否。
12、“端方本”和“三六橋本”
關於“端方本”上海魏紹昌、徐恭時二先生曾有過一條資料:褚德彝跋《幽篁圖》(傳抄本)“宣統紀元,餘客京師,在端陶齋方處,見《紅樓夢》手抄本,與近世印本頗不同。敘湘雲與寶玉有染,及碧痕同浴處,多媟褻語。八十回以後,黛玉逝世,寶釵完婚情節亦同。此後則甚不相類矣。寶玉完婚後,傢計日落,流蕩益甚;逾年寶釵以娩難亡,寶玉更放縱,至貧不能自存。欲謀為拜阿堂 (滿語,即無品級的當差執事人),以年長格於例,至充拔什庫 (滿語,即千總,掌管文書的小兵丁 )以糊口。適湘雲新寡,窮無所歸,遂為寶玉膠續。時蔣玉函已脫樂籍。擁巨資,在外城設質庫,寶玉屢往稱貸,旋不滿。欲使鋪兵往哄,為襲人所斥而罷。一日大雪,市苦酒羊胛,與湘雲縱飲賦詩,強為歡樂。適九門提督經其地,以失儀為從者所執,視之蓋北靖 (靜)王也,駭問顛末,慨然念舊,賙贈有加,越日送入鸞 (鑾)儀衛充示麾史,迄潦倒以終雲。共大略如此。滄桑之後,不知此本尚在人間否?癸亥六月鍺德弈。”以上這段記載雖說是 “傳抄本”,但言之鑿鑿,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而且內容連貫。不僅如此,還有旁證:這旁證一是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亦存類似記載;二是一九四二年一位日本哲學教授兒玉達童在北京大學文學係的一次讀書報告會上,介紹了“日本三六橋本 ”《紅樓夢》,其故事情節就與前面那段記載基本相同。按照中國的說法叫 "無風不起浪",既然在民間流傳着這種種傳聞,那麽這個與一般通行本不同的《紅樓夢》抄本是否真的存在過呢?既然這個抄本是在端方處發現的 (所以稱為“端方本”),那麽是否有可能找到呢?很遺憾!確實如有的紅學家所說,凡牽連到《紅樓夢》的人和事,都有點怪。這個擁有 “端方本”的端方於一九一一年奉命入川鎮壓保路運動,剛到達資州,辛亥革命的風暴驟起,他就被起義的士兵所殺。 他從北京帶來的幾十馱架書籍和珍奇古玩亦就此失散。那個珍貴的“端方本”是否也在其中呢?當然,如果端方入川時確把“端方本”帶來了,這個抄本肯定是失落在四川無疑。所以近二十年來,在四川各地不斷有關於這個“端方本”的種種傳聞。鬍邦煒在研究《紅樓夢》的過程中,也曾花費極大的力氣來追尋流散於四川的“端方本”的綫索,並在成、渝兩地聽不少人談起過。且其中還有人說他們親眼目睹過。而且更令人奇怪的是,這些目睹者文化水平並不很高,對紅學亦無甚研究,但從他們口中講出的故事梗概卻基本一樣,顯然不是鬍編亂造,故意聳人聽聞。但是當筆者順着這些綫索追蹤下去時,則總是要斷綫不是追到某一個人時他已去世,就是追到某一個人時他說告訴他的人下落不明。因此,到底是否有過一個《端方本》,有的話,它到底是否失落在四川?這不得而知。“三六橋本”是日本民間所流傳的《紅樓夢》,與“端方本”相似。
13、程高本
乾隆辛亥(公元1791)年鼕,“萃文書屋”首次以木活字排印出版了一百二十回《紅樓夢》(程甲本),書前有程偉元、高鶚兩篇序言。程甲本,封面題《綉像紅樓夢》,扉頁題《新鎸全部綉像紅樓夢》,下署“萃文書屋”。回首及書口均題《紅樓夢》。一百二十回,二十四册。有總目,不分捲。雙邊,烏絲欄。每版二十行,行二十四字。綉像並圖贊二十四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鼕底印完。此本前八十回刪去了所有的標題詩和尾聯以及批語。辛亥前三年,舒元煒為《紅樓夢》作序時,已知有百二十回本,其成書自非一日之工。楊本前八十回與夢、程並非一係版本,後四十回則係程乙本的刪節本。全書又以程乙本改補。至今仍有紅學家誤認為楊本是程高排印本的稿本之一。僅過七十天,經再次修改,於五十七年壬子(1792)印行第二版,今稱程乙本。近年又有程丙本的發現。二十年代,鬍適把這兩個本子分別定名為“程甲本”“程乙本”。後來,大多數的《紅樓夢》版本研究,也就一直沿用“程甲”“程乙”這兩個名字。程偉元序說:“《石頭記》是此書原名,作者相傳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書內記雪芹曹先生刪改數過……原本目錄一百二十捲,今所藏衹八十捲……不佞以是書既有百二十捲之目,豈無全璧?爰為竭力搜羅……數年以來,僅積有二十餘捲。一日,偶於鼓擔上得十餘捲,遂重價購之,欣然繙閱,見其前後起伏,尚屬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細加釐剔,截長補短,鈔成全部;復為鎸版,以公同好”。高鶚序則記載了“今年春”,程偉元邀請他“分任”整理修補《紅樓夢》全書,而他“欣然拜諾”,“遂襄其役”,並寫下完工和作序的時間為“乾隆辛亥鼕至後五日”。他們的話大體是可信的。程高本在《紅樓夢》的傳播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從這兩排印本開始,《紅樓夢》流傳,由手寫本進入到刻印本的階段。這兩排印本都是一百二十回本,捲首都有綉像,當時叫“新鎸全部綉像紅樓夢”。它以定本的面目出現,使之可以迅速流傳,至1949年為止,翻印或稍作改動出版的《紅樓夢》已達兩百餘種。它以一百二十回全本出版,改變了抄本時代衹有八十回的神竜有頭無尾的缺憾。此後的各種刻本,絶大多數是以程本(特別是程甲本)為底本,如今天還能看到的藤花榭本,本衙藏板本,東觀閣本,雙清仙館本,妙復軒本,臥雲山館本,金玉緣本,等等,等等,形成了所謂“程本係統”。程甲本為木活字排印,受當時木活字印刷技術條件的限製,估計僅印了一百部左右。程甲本印行七十多天後又活字排印程乙本。程乙本很長時間不被人註意,程甲本卻一再被人翻刻,一百三十多年中流行的都是程甲本。直到1927年鬍適將程乙本標點,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程乙本纔取代程甲本的地位,成為最流行的版本。程甲本現存十部以上,國傢圖書館(藏兩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北京大學、人民日報社、臺灣大學及一些私人,均藏有此書。另外,國外(如俄羅斯、日本)亦有若該套收藏。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及吉林文史出版社影印本行世。程乙本與程甲本的版式插圖等完全一樣,但文字上有兩萬多字的差異,且多出一篇由程偉元和高鶚聯合署名的“引言”。此書現存數量多於程甲本,如國傢圖書館、中國書店、山東圖書館、杭州圖書館、紹興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及一些私人均有收藏。
百傢講壇
87版紅樓的編劇有講,說富察明義有一篇文章裏提到“其叔脂硯”,所以他叔叔是脂硯齋的可能性還是蠻大的,因為這種說法至少有實在的證據。而且別的說法是暫時還沒找到證據的。
幹支 年 事件 批註者 版本記載
甲戌之前 乾隆十 九(1754)年以前 初評 脂硯齋 甲戌本
甲戌 乾隆十 九(1754)年 再評 脂硯齋 甲戌本
丙子 乾隆二十一(1756)年 脂硯齋 庚辰本
丁醜 乾隆二十二(1757)年 畸笏叟 靖藏本
己卯 乾隆二十四(1759)年 脂硯齋 庚辰本,己卯本
庚辰 乾隆二十五(1760)年 四評 脂硯齋 庚辰本
壬午 乾隆二十七(1762)年 畸笏叟 庚辰本
癸未 乾隆二十八(1763)年 曹雪芹卒於癸未除夕(1764年2月1日)
乙酉 乾隆三 十(1765)年 畸笏叟 庚辰本
丁亥 乾隆三十二(1767)年 畸笏叟 庚辰本,靖藏本
戊子 乾隆三十三(1768)年 畸笏叟 靖藏本
辛卯 乾隆三十六(1771)年 畸笏叟 靖藏本
甲午 乾隆三十九(1774)年 脂硯齋 甲戌本
脂硯齋並不是唯一給《紅樓夢》作評的人,脂批本中除脂硯齋外,還有畸笏叟、杏齋等人,後來在世的流行版本也有夢覺主人等人作評,但其中脂硯齋是最早作評,而且連續數次加評,往往一語中的、入木三分。通過仔細研究脂批的內容可以發現--脂硯齋和作者關係密切,深知作者著書底裏,與作者有共通的生活經歷和感受,並且熟知作者著書過程中采用的多種奇法妙法,經常不厭其煩地引導讀者步步深入地發現綫索,甚至還參與了《紅樓夢》成書的創作過程,瞭解紅樓後事,可謂是最早的紅學家。可這個神秘人物卻從來沒有被世人知曉,甚至連是男是女也沒有爭論清楚,不可不謂是紅學界一大怪現象。 庚辰本二十一回有回前批語: 有客題《紅樓夢》一律,失其姓氏,唯見其詩意駭警,故錄於斯: 自執金矛又執戈,自相戕戮自張羅, 茜紗公子情無限,脂硯先生恨幾多。是幻是真空歷過,閑風閑月枉吟哦, 情機轉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 凡是書題者不少,此為絶調,詩句警拔,且深知擬書底裏,惜乎失名矣。 這段話明顯是故作遮掩,試想,假如曹公和脂硯齋遇到了這樣一個懂得書中三味的知己,歡喜感嘆還來不及呢,豈有把詩記得一清二楚,卻忘記對方姓名的道理?所以這個客恐怕衹能是作者或批者自己,因為怕太過顯露引起禍患,故托名於此。從詩的含義上可以看出(如果脂批說此詩句警拔深知擬書底裏不錯的話):紅樓夢本是自我攻守,自導自演的一出戲,戲裏的兩個角色一個是做為小說,情義綿綿的賈寶玉,另一個是含滿腔仇恨做批的脂硯先生,這兩個角色互相打得很熱鬧,但都是屬於整個紅樓大夢的有機組成部分。也就是說脂批對於《紅樓夢》是不可少的,缺少了他,讀者就衹能看到茜紗公子的情無限,而不可能體會到此書的另一面--脂硯先生的恨幾多。那麽到底全書應該是誰的恨呢?標題詩裏寫得很清楚: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當然應該表達的是作者曹雪芹的恨,那麽這裏所說的脂硯先生豈不是作者在《紅樓夢》裏的一個分身--脂硯齋麽,作者另一部分情感分身的寄托當然主要是賈寶玉。這樣看來,全書的結構是極為復雜有趣的,我們知道全書的主要情節是刻在石頭上的故事——《石頭記》。
《石頭記》包括《金陵十二釵》和《風月寶鑒》兩個相輔相成的部分,《石頭記》被包括在整個《紅樓夢》的故事情節中,而《紅樓夢》的故事情節加上脂批纔構成完整的作者經歷過的凡世一夢,作者在其中,不僅扮演了情節主人公--賈寶玉的角色,而且成為書中石頭的角色,幻形入世,更重要的,又通過評語扮演了冷眼旁觀者的角色,把自己的愛憎感情,完完整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這種巧妙的結構,是古今任何小說所不曾有過的。第四十八回評香菱夢中說夢話有批雲: 一部大書起是夢,寶玉情是夢,賈瑞淫又是夢,秦之傢計長策又是夢,今作詩也是夢,一並風月鑒亦從夢中所有,故曰《紅樓夢》也。餘今批評亦在夢中,特為夢中之人特作此一大夢也。脂批中有不少牽涉到全書結構和寓意的特點,除作者外別人是不可能批出的。例如:開篇講到青埂峰下頑石時,就有一係列脂批,表明"青埂"實為"情根","落墮情根,故無補天之用","高十二丈應十二釵,方經二十四丈照應副十二釵,三萬六千五百塊照應周天之數",這種類似的比喻是衹有作者纔有可能加上去的。但通觀全書脂批的口氣,除有部分男性化口氣的脂硯先生所題以外,還有相當多的部分表現的是女性化的口氣,並且經常與小說中人物口氣和身份相合。例如書中多處評寶釵襲人和平兒處,評者經常把自己身份與小說人物挂溝,代小說人物說一些本未顯露出來的話,例如平兒收起賈璉頭髮,衹裝做看不見鳳姐的譏諷處,有評語:"餘自有三分主意",顯然是將自己與平兒挂上了溝。前文談襲人時沒有講到平兒的問題,實際上襲人和平兒也有聯繫,是屬於同一溫賢類型的,而且平兒和寶玉之間的關係是通過那一枝並蒂秋蕙來表達的,用香菱的話來說就是夫妻蕙。文中有不少批語,粗看似乎不通,實際上是兩個人在筆戰,比如寶玉續莊子南華經後擲筆就寢,醒來翻身看時,衹見襲人和衣睡在衾上。有夾批曰: 神極之筆!試思襲人不來同臥,亦不成文字,來同臥更不成文字,卻雲"和衣衾上",正是來同臥不來同臥之間,何神奇,文妙絶矣。 好襲人。 真好石頭,記得真真好,述者述得不錯。 真好,批者批得出。(原文此處連為一批,為敘述方便,斷句如此) 可以看出這是脂硯女士與作者之間關於"襲人和衣睡在衾上"這句話産生的對話,從中也可約略看出脂硯和襲人的對應關係身份。 從脂硯齋的字面上解釋也可以看出些端倪,"脂"對應女子,而"硯" 為石見,我們知道作者一嚮都是以石頭自稱的,而這個齋也就自然對應的是夫妻齋了。從襲人辨析中我們可以知道襲人背後的丫鬟原型和曹雪芹有夫妻關係,這在小說中是通過平兒扶正和黛死釵嫁等相關內容進行透露的,而由襲人名字的由來也可以看出她在作者的成書過程中是出力最多的,很有可能負責了謄寫校對和很大成分的評改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講,把"脂"字放在前面也就不奇怪了。另一個值得考證的地方是襲人原型——柳蕙蘭先於曹雪芹去世了,脂批中也有一部分對小說結構理解錯誤的地方,被作者回批訂正,這些批語似不會出於柳氏之手。據考證,曹雪芹曾於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初再婚,新婦叫許芳卿,安徽《舊雨晨星集》中記載許芳卿之事: 鄉鄰許芳卿,隨父明夷客金陵,美姿容,工詩善畫,嫁一士人,傢貧不習生事,治俾傢言。後二年,不幸士人卒,芳卿傷之,懷悼詩示余云 ......芳卿夫死後,貧無所依,餘乃勸其歸鄉裏終老。 己卯本和庚辰本的部分評改工作由曹雪芹和許芳卿共同完成,到癸未除夕雪芹辭世,這部分工作尚沒有最後定稿完成,最終留下了紅樓千古難彌的缺憾。
脂評本的版本
1、甲戌本
甲戌本又稱脂殘本,脂銓本。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見於各册首回首頁首行。因第1回第8頁楔子正文中“出則既名,且看石上是何故事”句上,比他本多出 “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15字,指明所據底本年代,故名甲戌本。甲戌年,是乾隆19年(1754)。存十六回。即1至8回、13至16回、 25至28回。第4回回末缺下半葉,第13回上半葉缺左下角。四回一册,共四册。每半葉12行,行18字。甲戌本是現存各抄本中最珍貴的一種,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本來面貌。此本祖本可能是脂硯齋的編輯本。理由是每頁版心下部都有脂硯齋的署名,有些地方虛以待補,如若幹回的回前詩,僅有“詩曰”空懸。林黛玉眉目描寫尚未成文,其下半句以朱筆空圍。底本無拼湊現象,正文很少修改,有部份批語係從另本移錄。此本第1回有畸笏叟丁亥春的行側朱批,墨抄總評也有作於丁亥者,說明抄錄時間在乾隆23年丁亥(1769)之後。第1回第1頁第1行頂格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第2行“凡例”二字,第3行起凡例五則,末題詩一首。陳毓羆認為這一段是脂批,正文當從“列位看官”起。其中第一至四則及題詩,共414字,為此本獨有。第五則“此書開捲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後來本子僅存此段作為引言,與正文混同,遂成了正文開始。凡例之末詩前橫書“詩曰”二字,脂係鈔本題詩多這種格式,下七律一首:“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謾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癡抱恨長。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尾聯“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膾炙人口,為論紅著作所常引用。第1回第4頁下第1行“豐神迥異”句下至第5頁上末行“大展幻術,將”句之間,較他本多出一段文字,恰好兩頁,400餘字。又第5回,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與警幻之妹兼美成親的一段情節,與各本也不同。此本有眉批、側批、雙行批、回前回後批多種,無署名及日期。其中朱墨抄錄雙行批是此本一大特色。有九回無批。此本獨出的批語都在第6、第8回。所存各回脂批遠多於其他脂本,尤有一些重要批語為他本所無。如第1回“滿紙荒唐言”詩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餘嘗哭芹,淚亦待盡。每意覓青埂峰,再問石兄,奈不遇癩頭和尚何?悵悵!”這條批語是持曹雪芹卒於壬午年(1763)論者的首要依據。 值得註意的是,此本不避康熙帝的“玄”字諱。書中有劉銓福幾條跋,又有其友濮文暹、濮文昶兄弟跋。鬍適、俞平伯、周汝昌在其上亦有批跋。紙黃脆,已經一次裝裱。第13回首頁缺去小半角,襯紙與原書接縫處,鈐有“劉銓福子重印”章。甲戌本原為清朝大興劉位坦得於京中打鼓擔中,傳其子劉銓福。內有劉銓福在同治2年(1863)、同治7年(1868)所作的跋,極有見地。另有劉銓福的友人綿州孫桐生(署“左綿癡道人”)批語30餘條。之後流傳不詳,1927年夏此本出現於上海,為剛剛歸國的鬍適先生重價購得,是為首次發現的傳抄殘本。鬍適根據上述第1回中文字稱此本為甲戌本,開以幹支年份定名紅樓夢各鈔本之先河,並且認為甲戌本“為世間最古又最可寶貴的紅樓夢寫本”,所以適之先生視此本為平生秘本,嚮不輕易示人。1948年12月16日鬍適南下,臨行匆忙,一生藏書俱皆拋下(由北大圖書館收得),衹隨身帶走了這一十六回的甲戌本和他另藏的一部程乙本。1962年鬍適去世後,將此本寄藏於美國康乃爾大學圖書館,現已被上海博物館購藏。 1961年5月,鬍適將此本交臺北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該影印版為朱墨兩色套印,附鬍適的“影印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緣起”及跋,印數500部。次年 6月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據該版朱墨套印翻印出版,兩種:甲。綫裝一函兩册,保留鬍適的序和跋;乙。依原大四册,去盡鬍適手跡,附有俞平伯先生的後記及紅樓夢年表,大陸發行。1973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據62年版重印,刪去後記,綫裝四册;1975年5月出平裝一册。1985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據臺灣商務版。
2、己卯本
又稱脂怡本,脂館本。題石頭記,見於封面。每回捲端題有“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捲之”字樣。第2册總目書名下註云“脂硯齋凡四閱評過”,第3册總目書名下復註云“己卯鼕月定本”,故名己卯本。己卯年,是乾隆24年(1759)。存四十回。即1至20回、31至40回、61至70回(內第60四、67兩回原缺,係後人武裕庵據程高係統本抄配)。其中第1册總目缺,第1回開始缺三頁半,10回末缺一頁半,70回末缺一又四分之一頁。十回一册,共四册,每半葉10行,行25或30字不等。另有殘捲1册,存三個整回又兩個半回。即第55 後半回、586至58回及59回前半回。此本第34回末題“紅樓夢第三十四回終”,為脂本石頭記第一個出現“紅樓夢”標名的本子。如果不是後世藏書傢所加,則說明曹雪芹生前一度使用過“紅樓夢” 為書名。此本與庚辰本有共同的祖本,兩本有大量共同的特點。第17、18回尚未分開,共享一個回目,第19回無回目,第64及67回原缺,此與庚辰本同。此本訛奪字較少,文字有多於庚辰本的地方,語意較庚辰本確切。尤其以前五回文字差異較大。底本可能早於庚辰本,公認與庚辰本淵源極深,為庚辰本同祖之本。此本中 64及67兩回係據另一種鈔本抄配,文字與程高本係統相同,見第67回末註云“石頭記第六十七回終。按乾隆年間鈔本武裕庵補抄”。此本無復雜的眉批側批,面貌幹淨。批語絶大多數在正文內雙行書寫,計717條,除多一條單字批外,與庚辰本全同。第11回之前無夾批,衹有12處寫在正文右側,見於第6回和第10回。這些側批為別本所無。所用乾隆竹紙,薄而稍粗,有羅紋,土黃色,顔色深暗。周邊褐色,多磨損。夾條比書紙黃暗。朱筆校補文字新舊之分明顯,紅者時深,紫者時淺。夾條批語朱色頗鮮。此本中夾有6張箋條,補此書批註不足。第一張為第1回正文“昌明隆盛之邦”批註“伏長安大都”;第二張為第4回“護官符小註”;第三張為第5回題詩一首;第四張為第6回題詩一首;第五張為第2回前指示將總批低兩格抄;第六張為第19回一條批註,連所屬正文,另紙記在回前。此本正文始自“衹以觀花修竹、酌酒吟詩為樂”,陶洙抄補了前三頁半。此本曾由陶洙於丁亥年(1947)、己醜年(1949)據甲戌本和庚辰本分別用朱藍二筆校過,有校記二則。 己卯本正文避國諱“玄”和“禛”,避兩代怡親王胤祥和弘曉的名諱“祥”和“曉”。據此判定為清代怡親王弘曉府中的原鈔本。怡府是有清一代名聞海內的藏書大傢,世代相傳百餘年。宋元精刻,迭床盈架,且多完帙孤品。弘曉之父怡親王胤祥為康熙第13子,曹傢與之關係非淺,故所據底本可能就出自曹傢。此本約於上世紀20年代末三30年代初為名藏書傢董康所得,董在抗戰中當了漢姦,抗戰勝利後瘐死獄中。此本歸其友陶洙所有。後來陶洙將書讓與北京圖書館。現藏國傢圖書館。 己卯本殘捲另有殘捲一册,1959年鼕出現在北京琉璃廠中國書店,由中國歷史博物館購得。現藏於此館。存三個整回又兩個半回。即第55後半回、56至58回以及59回前半回。共餘52頁,裝訂為一册。行款格式同己卯本,且和己卯本一樣,避“祥”字和 “曉” 字諱。據此判定此當為已卯本的失散部份。然此本一體墨色,並無朱批。該殘捲僅有夾批30條,與庚辰本這部份內容的批語類型和條數一致,其中11條小有出入。
3、庚辰本
又稱脂京本。題石頭記,見於封面。各册捲首標明“脂硯齋凡四閱評過”。每回捲端題有“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捲之”字樣。第5至8册封面書名下註云“庚辰秋月定本 ”或“庚辰秋定本”,故名庚辰本。庚辰年,是乾隆25年(1760)。存七十八回。即1至80回,底本原缺第64及67回兩回。第68回脫去約600餘字,估計失去一頁。十回一册,共8册,每半葉10行,行30字。此本第 17與18回尚未分開,共享一個回目,第19回無回目,第64及67回原缺,此同己卯本。另,此本無第80回回目。回目雙行並列,唯此本與鄭藏本如此,諸本皆是單行直書。此本底本年代相當早,面貌最為完整,文字比較可信。應該是曹雪芹生前最後的一個本子。保存曹雪芹原文及脂硯齋批語最多,脂批中署年月名號的幾乎都存在於此本。 此本第22回末惜春謎後缺文,並記曰“此後破失,俟再補。”另頁寫明“暫記寶釵製謎雲:朝罷誰攜兩袖香。……”“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嘆嘆!丁亥夏,畸笏叟”等文字。後人續補了寶玉及寶釵兩首謎詩,就將此謎錯改屬了黛玉。第75回缺中秋詩,回前單頁記曰“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對清。缺中秋詩,俟雪芹。”第十九回“小書房名”下空五字,“想那裏自然”下空大半行。這些殘缺可用以鑒定他本後人補綴之處。此本有眉批、側批、雙行夾批及回前回後批多種。批語之多為各本之最,總計2000餘條,包括了己卯本雙行夾批的全部(除一條單字批外)。其中有一批非常重要的批語,如第20回朱筆眉批“茜雪至 ‘獄神廟’方呈正文。襲人正文目曰:“‘花襲人有始有終。’餘衹見有一次謄清時,與‘獄神廟慰寶玉’等五六稿,被藉閱者迷失,嘆嘆!丁亥夏畸笏叟”。此本第11回之前,除偶將回前總評與正文抄在一處外,都無批語,為白文本。朱筆批語全集中在第12回到第28回。此本抄手不止一人,水平參差不齊。全書訛文脫字,觸目皆是。最後一册質量尤差,幾難卒讀。在後世流傳中,曾經讀者旁改過,多屬於臆改。後人加批的,有署鑒堂、綺園、玉藍坡。紙色黃,周邊褐色。批語朱色與燕大圖書館章色幾同。已經“金鑲玉”法精心裝裱。但裝裱時經過裁切,部分眉批頂端文字被裁掉,致使不同出版社修補影印時有不一致的地方。庚辰本原出北城旗人傢中,徐星署1933年初於北京東城隆福寺地攤以八銀幣購得,格外珍視。1949年5月5日,經鄭振鐸先生介紹,燕京大學圖書館折價黃金二兩購自徐氏後人之手,與原藏之明弘治嶽氏奇妙全像西廂記(此書最古刻本)及百回鈔本緑野仙蹤(刻本皆八十回)並稱燕大館藏“三寶”。1952年北大燕大合流之後,始入藏北京大學圖書館。
4、列藏本
又稱脂亞本。題石頭記,見於各回回前所題,無書前題頁。因藏於原蘇聯亞洲人民(東方學)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故名列藏本。存七十八回。即1-80回,中缺第5、第6回。第50回未完止於黛玉謎,缺半頁。第75回末至“要知端的”下脫半頁。共35册。每半葉8行,行16、 20、24字不等。此本另有一些回(第10回的回首,第63、64、72回末)則題作紅樓夢,可見當時此名即已通用。第17與18回共享一個回目,但兩回文字已經分開,中有“再聽下回分解”一句。第22回缺文,止於惜春謎。第79回和80回未分開,渾然為一整回,衹稱作 “石頭記捲七十九回,衹有一個回目。此本有64及67兩回。其中64回回目之後,正文之前有一首五言題詩,為別本所無,回末有一聯對句,是早期鈔本的形像;又推究題詩的內容,此回應是曹雪芹手筆。67回文字與程本迥異,近甲辰、戚本一係。此本共計批語300餘條。有眉批111條,側批83條,與其它脂本完全不同。疑多為後人所批。在前四回集中了3/5。另有雙行夾批88條,幾乎全部與庚辰本相同,其中第19回占了42條。此本另有一種特殊批語是接着正文寫的,字體也相同,在起訖處加方括號,並於開頭右側空行小字寫有“註”字。出現於第16、63、75回。當是過錄時誤將批語抄作正文,後校對時發現,加以標明。為竹紙抄寫,紙薄而稍粗。淺黃色。有包角。經後人重新修補裝訂,殘留裝訂綫洞眼,且有裝錯順序處,反折清高宗御制詩第4、5集作為頁間襯紙。列藏本為道光12年(1832)由隨第11屆舊俄傳教使團來華的大學生庫爾梁德采夫所得,傳入俄京,書首有其墨水簽名及兩個筆畫拙劣的漢字“洪”字,當是他的中文姓氏。原存外交部圖書館。1962年蘇聯漢學家裏弗京(漢名李福清)於蘇聯亞洲人民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收藏中重新發現此本,1964年撰文介紹,始為人所知。現藏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東方學)圖書館。
5、戚本
因乾隆年間德清戚蓼生收藏並序,因而得名,故世稱戚本。包含戚滬本、有正大字本、有正小字本、戚寧本。又稱有正本,上石本,戚序本,脂戚本。戚滬本又稱戚張本。 有正書局據戚滬本照相石印的本子,題《國初抄本原本紅樓夢》,見於封面。中縫則題曰“石頭記” ,由上海有正書局印行過三次。“大字本”清末宣統3年辛亥(1911)石印前40回,民國元年壬子(1912)石印後40回。民國9年(1920)用“大字本”剪貼縮印了一種“小字本”,於是有大小字本之分。“小字本”又於民國16年(1927)再版。存80回全。“大字本”四回一册,共20册,十回一捲,共8捲。每半葉9行,行20字。縮印“小字本”為12册,每半葉15行,行30字。此本抄寫工整,石印精美,清楚有條,是脂本係統中面貌頗為精良的流傳本。抄手雖楷書整齊,但語文水平不高,文中時時可見錯訛字。 64、67兩回,19、80兩回回目,22回末等缺文都已補齊,17、18兩回已分開。凡此種種,以下諸本大同小異。此本除第78回“芙蓉誄” 後缺回末收尾一小段外,無殘短。如正文文字比之程高本所改,大都同於脂本原文;比之其它脂本,又有個別細碎異文。第17與18回分回之處不同於今本。此本有句下夾批、回前回後批的形式。回前回後批俱已補齊。批語較多,幾乎都在前40回。不少為獨有,有一定的價值,如第4回前的“請君着眼護官符,把筆悲傷說世途。作者淚痕同我淚,燕山仍舊竇公無。”一詩,但已不好判斷是否脂批。此本眉批前四十回為狄葆賢(署號為“立鬆軒”)所加,“小字本”後四十回中也有眉批,為狄葆賢徵求他人所加。價值不高。此本底本付印前經整理,有改動失真之處,描改過個別字跡。批語有不少移位,如將原文眉批和側批俱改成雙行夾批或回前回後批,並都刪去原署的年月名號。戚本為乾隆年間德清戚蓼生收藏並序。桐城張開模藏有過錄本,光緒年間為俞明震所得。上海有正書局老闆狄葆賢(平子)據以攝影付諸石印。魯迅先生1920年創撰中國小說史略時第一個予以重視。在第24篇論述紅樓夢專章清之人情小說中,所引紅樓夢原文全用戚本。這是當時他能見到的唯一的脂本。戚本是最早傳印的 80回脂本,突破了延續120年的程高本壟斷的局面,首次將一個真的(或接近於真的)曹雪芹原文的紅樓夢行顯於世,意義非同尋常。原本黃綾裝面,存上海時報社。曾傳聞已於1921年毀於火。1975年鼕,上海古籍書店整理舊庫,意外發現迷失多年的底本前40回半部。白色連史紙抄寫,有蛀蝕。版框界格係木版水印,版心書名手寫。烏絲欄,版框高18.8釐米,寬11.6釐米。序文和目錄是淺色絲欄,微黃略帶青,近於隱格。字體為幹嘉時期流行的館閣體,有朱色圈句,色陳暗略紫。無書名頁。據鑒定,約在乾隆後期至嘉慶年間抄成。現藏於上海圖書館。稱戚滬本。 戚寧本又稱南圖本、脂寧本、澤存本。題石頭記,見每頁中縫。今藏於南京圖書館,捲首有戚蓼生之石頭記序,故稱戚寧本。存80回,全。四回一册,共20册,十回一捲,共8捲。每半葉9行,行20字。行款格式與戚本全同,但無格欄。可能是後者的過錄本。此本抄寫字跡,有的較工整,有的很幼稚。文字幾乎與戚本全同,凡有正付印改過的地方,此本保存原貌。據高一涵分析,此本約在鹹同年間抄成。鈔本所用毛太紙,黃軟。幾一色,不暗。蛀痕有無及大小不一。戚寧本有謂在1930年前後曾屬昆山於氏,後歸偽內務部長陳群“澤存書庫”。今存書上有標簽“澤存書庫藏書 子部 小說傢類 平話之屬清曹雪芹撰石頭記八十回 二十册抄本”。日本投降之後,陳群畏罪服毒自盡,其藏書移交國立中央圖書館,即今南京圖書館前身,收藏至今。
6、蒙府本
又稱王府本,府本,脂蒙本。題石頭記,見於目錄頁及版心。疑為清蒙古王府舊藏,此本第71回末總評後半版有“柒爺王爺”字樣,一般據此推測此本是清蒙古王府舊藏,故名。存120回,全。分裝4函,函8册,共32册。十回一捲,共12捲。每半葉9行,行20字。補配部份每半葉9行,行24字。版框高19釐米,寬12.5釐米。原為80回,存73回。此本前80回大體同戚本,版式相近,為同源之本,但無戚序。此本抄寫書法端正,書首程偉元序則抄寫拙劣,顯係抄配。此本中第 57-62(第18册4回和19册前2),第67回以及後40(第25至32册),乃後人據程甲本抄配。此本抄錄時間頗晚。在總目中67回與其它各回似為一色筆墨,故當遲於程甲本刊印的時間,即乾隆56年辛亥(1791)。此本共計批語714條。雙行夾批和回前回後批大多同戚本,有多出之,無署名。另有623條側批此本獨有,因第41回回前詩署名立鬆軒,故疑為其所加。其中也可能有部份是脂批。版框界格及版心書名係雕版印就,精美考究。朱絲欄,朱色淺暗,雙邊。粉色連史紙抄寫,紙色黃白不等,周邊黃,比己卯本庚辰本新。補配部份係素白紙。有總目。外黃綾裝面。蒙府本據趙萬裏先生所述出自北京蒙古旗人之手,原為清蒙古王府舊藏,1960至1961年間出現於北京琉璃廠中國書店,即由北京圖書館重金購藏。 1987年書目文獻出版社按原規格影印出版,全6册。
7、甲辰本
又稱夢本,夢覺本,夢序本,夢敘本,脂夢本,晉本。題紅樓夢,見於書端總目和回前回後及版心。因捲首有序一篇,序末雲“甲辰歲菊月中浣夢覺主人識”,故名甲辰本或夢本。甲辰年,是乾隆49年(1784)。 書中凡目錄之後,每回前後,每葉中縫,明標“紅樓夢”字樣。是為最早正式題名紅樓夢。存80回,全。分裝8函,函5册,共40册。二回一册。第80回缺末頁。每半葉9行,正文行21字,序文行18字。版框高20.3釐米,寬12.5釐米。此本工楷精抄,字劃美好。僅缺末葉。底本近甲戌本。此本是脂評本嚮程高本過渡的橋梁。正文經大量刪改,出現大批異文,為程高本所沿襲。此本第49回回前總評曰“原本評註過多,未免旁雜,反擾正文。今刪去,以俟觀者凝思入妙,愈顯作者之靈機耳。”故此本中脂批為大量刪棄。僅有雙行墨筆夾批,計230餘條。絶大多數在前40回,第1回尤多,達 88條。40回僅見第641條。 第17與18回已經分開,分法同於今本。第22回已補全,與各本皆不同。第18回回末七絶為獨有。書首夢覺主人序中試釋紅樓夢書名,起首雲“辭傳閨秀而涉於幻者,故是書以夢名也。夫夢曰紅樓,乃巨傢大室兒女之情事,事有真有不真耳。紅樓富女,詩證香山;悟幻莊周,夢歸蝴蝶。作是書者藉以命名,為之紅樓夢焉。”序末雲“說夢者誰?或言此,或言彼。既雲夢者,宜乎虛無縹緲中出是書也。書之傳述未終,餘帙杳不可得。既雲夢者,宜乎留其有餘不盡,猶人之夢方覺,兀坐追思,置懷抱於永永也。” 米絲闌紙,朱絲欄,暗粉色。紙黃暗,天頭染褐色。地腳第二字處,橫嚮斷裂破損,斷斷續續,幾貫全書,已經裝裱。紙較蒙府本、戚本為舊。甲辰本1953年出現於山西,曾藏於山西文物局,後歸北京圖書館。現藏國傢圖書館。
8、己酉本
又稱舒序本,脂舒本。題紅樓夢。捲首有落款“乾隆54年歲次屠維作噩且月上浣虎林董園氏舒元煒序並書於金臺客捨”,由此得名。己酉年,是乾隆54年 (1789)。 存40回。原本80回。存第1至40回。十回一册。共4册。每半葉8行,行24字。此本係乾隆原抄本,文字經過竄改,屬白文本,無批語。正文屬脂本係統,有拼湊現象。舒序曰筠圃主人“就現在之53篇,特加讎校。藉鄰傢之27捲,合付抄胥。”所存40回為拼湊本,紙張字跡均有不同。有“元煒”“董園”印二方。首舒元煒序,次舒元炳沁園春詞,後總目。總目偶存第80回之目。總目與各回分目不盡相同,是此本特異之處。與各本相比,多處回目及正文有異文。如第1回太虛幻境牌坊對聯作“色色空空地,真真假假天”;到第5回仍作“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第13回異文特多,第16回結尾、第17回分回皆與各本不同。似都是經過後人整理。紙張黃脆敝舊,序文多處殘文。己酉本原為清嘉慶年間姚玉楝號筠圃收藏。今衹存半部,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吳曉鈴先生藏,吳先生傢藏圖書中小說戲麯善本頗富,此本是現今所知唯一尚由私傢收藏的脂係寫本。現歸首都圖書館。北京圖書館藏有朱南銑錄副本。
9、夢稿本
又稱科文本,脂稿本,楊藏本,高閱本。題紅樓夢稿,見於藍面封皮。 首頁書簽題“紅樓夢稿本 佛眉尊兄藏次遊題”,下有“次遊”印,復有“文雲密笈”印。次頁題“紅樓夢稿 己卯秋月口口(草書難以辨認,疑為‘堇堇’)”,下“又云印口(不可辨認)”印。第3頁題“蘭墅太史手定紅樓夢稿百二十捲 內闕四十一至五十捲 據擺字本補足繼振記”,下“又云”印。第4頁朱絲欄內題“紅樓夢稿 鹹豐己卯古花朝後十日辛伯於源”,下“於源私印”章。第2第3頁又有“猗歟又云”“江南第一風流公子”等印。故名夢稿本。因係楊繼振原藏,故又名楊本. 存120回,全。十回一册。共12册。每半葉7行,行38字,皇皇巨册,在各本中開本最大。此本前80回中有15回是據程高本抄配。另各册起首或末尾佚去數頁,由楊繼振抄配。楊抄據程甲本。60餘回根據早期脂本過錄後,又用墨筆刪改,文字與程高本同。40回中有21回據程乙本,另19回文字簡練而通暢,非刪節而成,當據另一個初稿本,後以程高本校改。故此本來源不一,是個百衲本。至少有四個底本。此本前八十回原鈔本所據底本相當早,不少異文可以訂正他本之訛誤或提供新的研究綫索。前7回公認屬己卯本係統。最明顯之處是王熙鳳眉目描寫,此本與己卯本為“一雙丹鳳眼,兩彎柳葉眉”,無“三角”“掉稍”數字。故可補己卯本首三頁半缺文。此本第78回回末有朱筆寫的“蘭墅閱過”四字。蘭墅,高鶚字。此本是否為高鶚付印前稿本,此四字是否為高鶚手跡,各傢觀點不一。楊繼振入藏此本時殘缺太甚,以程甲本補足時在鹹豐5年乙卯(1855)秋月。竹紙,色黃暗,質地已脆,易破碎。天頭地腳及書口黃褐。第1册周邊殘損,扉頁書口殘缺,已改淺黑色。朱章暗,很是破舊。夢稿本原為楊繼振(字又云)道光己醜年(1829)收藏。1959年春北京文苑齋收得此書,後歸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館。
10、鄭藏本
又稱脂鄭本。題紅樓夢,見於版心中縫。後世藏者加有封面題“石頭記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四回”。原鄭振鐸藏,故名。此本原回數不詳。殘捲僅存第23與24回兩回,凡31頁。裝訂為1册。每半葉8行,行24字。版框高21.4釐米,寬12.7釐米。兩回抄手不同。第23 回回目首聯缺二字,回目雙行並列,唯此本與列藏本如此。正文屬脂本係統。與列藏本關係密切。經竄改,無批語。人名有特異處,如賈蕓做賈義,秋紋作秋雯,茗煙、焙茗兩名等。兩回結尾與各本異。23回末自“衹聽墻內”至“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200餘字脫去,與回目失去關合。24回末無紅玉改名小紅原因及身世遭遇一段,夢見賈蕓的描寫也大為簡略。列藏本、夢稿本則無遭遇及夢境。烏絲欄,雙邊。白皮紙,質地細膩,薄似蟬翼。邊角殘損過甚,全部加襯紙裝裱。色灰黃,邊緣黃褐色,上下經水浸。皙庵章朱色較西諦章淺淡。在各本中最是陳舊殘破。 鄭藏本原為鄭振鐸珍藏。藏北京圖書館,現藏於國傢圖書館分館。
11、靖本
又稱靖藏本,脂靖本。題石頭記。原藏於揚州靖氏,故名。存78回。缺第28與29回,自別本抄配,附於80回後。第30回殘失3葉。原本分19小册,合裝成10厚册。每半葉行數字數未察。此本每分册皆有“明遠堂”及“拙生藏書”篆文圖記。此書1959年夏由毛國瑤先生發現,並藉去將書中批語與戚本對勘,共計有150條批語為戚本所無,散見於共計41回中,經他過錄在橫行練習簿上。撰文脂靖本紅樓夢批語首次發表於南京師範學院文教資料簡報1974年8、9月號(總第21、22合刊)。1959年秋末將鈔本歸還靖氏。1964年毛國瑤將批語寄交俞平伯,俞平伯發現此本價值,商藉原書,而靖傢已遍尋不獲。此本正文不缺第1回石頭求情,僧人大展法術將其變為美玉的400餘字及“西帆樓”(即天香樓)一節。此本有眉批、行間批、句下夾註批及回前回後批。朱墨雜出。其間共35回無批,即第11、19至21、25至27、31至36、38至40、44至46、 51與52、55至62、68至77回。疑為抄配。此本中獨有一些極重要的批語。如第13回命作者刪去“秦可卿淫喪天香樓”“遺簪、更衣諸文”的人是畸笏叟;如第22回畸笏叟所加的批語“前批知者聊聊,不數年,芹溪、脂硯、杏齋諸子皆相繼別去。今丁亥,衹餘朽物一枚,寧不痛殺!”,拓清了曹雪芹,脂硯齋,畸笏叟當是三個人。此外,批語中還提供了許多先前不知道的80回後的佚稿情節。 此本第13回有一署名“常村”的批註。此批於甲戌本中為眉批,無署名。周汝昌認為即“棠村”之誤。此本有疑為立鬆軒所作的“旺族都中吾首門”詩(亦見於戚本)和戊子孟夏長批。 不少批語文字錯亂訛誤較甚,有的難以尋讀。保留有首行書“夕葵書屋本石頭記捲之”過錄殘頁一紙,次錄批語一條。 第1册封面下黏一長方形紙條,墨筆抄寫曹寅七言詩題楝亭夜話圖竹紙抄寫,書頁黃脆。因保存不善,騎縫大多斷裂,多處蛀蝕。藍紙封面。抄手不止一人,字跡尚工整。靖本為揚州靖應鵾所藏。1959年在南京浦口出現,1964年尚在,後迷失。文革中,靖氏後人因失去此本受牽連。迄今尚未尋回。風傳80年代曾見人在一往南京的列車上閱讀此本,書上胡亂寫着“此是大毒草”等字樣。或許猶存人世。因靖本衹有毛國瑤先生一人親見過,部份研究者懷疑此本並不存在。此本原藏者為先人八旗遼陽某氏,因軍功賜姓,始遷江都,乾嘉之際移居揚州,清末復遷南京。在揚州時與吳鼒(夕葵書屋主人)交遊。吳應藏有另本。據考,吳之一生富收藏,精校勘,故其本當非屬一般,然不知尚存於天地之間否。
12、“端方本”和“三六橋本”
關於“端方本”上海魏紹昌、徐恭時二先生曾有過一條資料:褚德彝跋《幽篁圖》(傳抄本)“宣統紀元,餘客京師,在端陶齋方處,見《紅樓夢》手抄本,與近世印本頗不同。敘湘雲與寶玉有染,及碧痕同浴處,多媟褻語。八十回以後,黛玉逝世,寶釵完婚情節亦同。此後則甚不相類矣。寶玉完婚後,傢計日落,流蕩益甚;逾年寶釵以娩難亡,寶玉更放縱,至貧不能自存。欲謀為拜阿堂 (滿語,即無品級的當差執事人),以年長格於例,至充拔什庫 (滿語,即千總,掌管文書的小兵丁 )以糊口。適湘雲新寡,窮無所歸,遂為寶玉膠續。時蔣玉函已脫樂籍。擁巨資,在外城設質庫,寶玉屢往稱貸,旋不滿。欲使鋪兵往哄,為襲人所斥而罷。一日大雪,市苦酒羊胛,與湘雲縱飲賦詩,強為歡樂。適九門提督經其地,以失儀為從者所執,視之蓋北靖 (靜)王也,駭問顛末,慨然念舊,賙贈有加,越日送入鸞 (鑾)儀衛充示麾史,迄潦倒以終雲。共大略如此。滄桑之後,不知此本尚在人間否?癸亥六月鍺德弈。”以上這段記載雖說是 “傳抄本”,但言之鑿鑿,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而且內容連貫。不僅如此,還有旁證:這旁證一是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亦存類似記載;二是一九四二年一位日本哲學教授兒玉達童在北京大學文學係的一次讀書報告會上,介紹了“日本三六橋本 ”《紅樓夢》,其故事情節就與前面那段記載基本相同。按照中國的說法叫 "無風不起浪",既然在民間流傳着這種種傳聞,那麽這個與一般通行本不同的《紅樓夢》抄本是否真的存在過呢?既然這個抄本是在端方處發現的 (所以稱為“端方本”),那麽是否有可能找到呢?很遺憾!確實如有的紅學家所說,凡牽連到《紅樓夢》的人和事,都有點怪。這個擁有 “端方本”的端方於一九一一年奉命入川鎮壓保路運動,剛到達資州,辛亥革命的風暴驟起,他就被起義的士兵所殺。 他從北京帶來的幾十馱架書籍和珍奇古玩亦就此失散。那個珍貴的“端方本”是否也在其中呢?當然,如果端方入川時確把“端方本”帶來了,這個抄本肯定是失落在四川無疑。所以近二十年來,在四川各地不斷有關於這個“端方本”的種種傳聞。鬍邦煒在研究《紅樓夢》的過程中,也曾花費極大的力氣來追尋流散於四川的“端方本”的綫索,並在成、渝兩地聽不少人談起過。且其中還有人說他們親眼目睹過。而且更令人奇怪的是,這些目睹者文化水平並不很高,對紅學亦無甚研究,但從他們口中講出的故事梗概卻基本一樣,顯然不是鬍編亂造,故意聳人聽聞。但是當筆者順着這些綫索追蹤下去時,則總是要斷綫不是追到某一個人時他已去世,就是追到某一個人時他說告訴他的人下落不明。因此,到底是否有過一個《端方本》,有的話,它到底是否失落在四川?這不得而知。“三六橋本”是日本民間所流傳的《紅樓夢》,與“端方本”相似。
13、程高本
乾隆辛亥(公元1791)年鼕,“萃文書屋”首次以木活字排印出版了一百二十回《紅樓夢》(程甲本),書前有程偉元、高鶚兩篇序言。程甲本,封面題《綉像紅樓夢》,扉頁題《新鎸全部綉像紅樓夢》,下署“萃文書屋”。回首及書口均題《紅樓夢》。一百二十回,二十四册。有總目,不分捲。雙邊,烏絲欄。每版二十行,行二十四字。綉像並圖贊二十四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鼕底印完。此本前八十回刪去了所有的標題詩和尾聯以及批語。辛亥前三年,舒元煒為《紅樓夢》作序時,已知有百二十回本,其成書自非一日之工。楊本前八十回與夢、程並非一係版本,後四十回則係程乙本的刪節本。全書又以程乙本改補。至今仍有紅學家誤認為楊本是程高排印本的稿本之一。僅過七十天,經再次修改,於五十七年壬子(1792)印行第二版,今稱程乙本。近年又有程丙本的發現。二十年代,鬍適把這兩個本子分別定名為“程甲本”“程乙本”。後來,大多數的《紅樓夢》版本研究,也就一直沿用“程甲”“程乙”這兩個名字。程偉元序說:“《石頭記》是此書原名,作者相傳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書內記雪芹曹先生刪改數過……原本目錄一百二十捲,今所藏衹八十捲……不佞以是書既有百二十捲之目,豈無全璧?爰為竭力搜羅……數年以來,僅積有二十餘捲。一日,偶於鼓擔上得十餘捲,遂重價購之,欣然繙閱,見其前後起伏,尚屬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細加釐剔,截長補短,鈔成全部;復為鎸版,以公同好”。高鶚序則記載了“今年春”,程偉元邀請他“分任”整理修補《紅樓夢》全書,而他“欣然拜諾”,“遂襄其役”,並寫下完工和作序的時間為“乾隆辛亥鼕至後五日”。他們的話大體是可信的。程高本在《紅樓夢》的傳播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從這兩排印本開始,《紅樓夢》流傳,由手寫本進入到刻印本的階段。這兩排印本都是一百二十回本,捲首都有綉像,當時叫“新鎸全部綉像紅樓夢”。它以定本的面目出現,使之可以迅速流傳,至1949年為止,翻印或稍作改動出版的《紅樓夢》已達兩百餘種。它以一百二十回全本出版,改變了抄本時代衹有八十回的神竜有頭無尾的缺憾。此後的各種刻本,絶大多數是以程本(特別是程甲本)為底本,如今天還能看到的藤花榭本,本衙藏板本,東觀閣本,雙清仙館本,妙復軒本,臥雲山館本,金玉緣本,等等,等等,形成了所謂“程本係統”。程甲本為木活字排印,受當時木活字印刷技術條件的限製,估計僅印了一百部左右。程甲本印行七十多天後又活字排印程乙本。程乙本很長時間不被人註意,程甲本卻一再被人翻刻,一百三十多年中流行的都是程甲本。直到1927年鬍適將程乙本標點,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程乙本纔取代程甲本的地位,成為最流行的版本。程甲本現存十部以上,國傢圖書館(藏兩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北京大學、人民日報社、臺灣大學及一些私人,均藏有此書。另外,國外(如俄羅斯、日本)亦有若該套收藏。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及吉林文史出版社影印本行世。程乙本與程甲本的版式插圖等完全一樣,但文字上有兩萬多字的差異,且多出一篇由程偉元和高鶚聯合署名的“引言”。此書現存數量多於程甲本,如國傢圖書館、中國書店、山東圖書館、杭州圖書館、紹興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及一些私人均有收藏。
百傢講壇
87版紅樓的編劇有講,說富察明義有一篇文章裏提到“其叔脂硯”,所以他叔叔是脂硯齋的可能性還是蠻大的,因為這種說法至少有實在的證據。而且別的說法是暫時還沒找到證據的。
《老殘遊記》是劉鶚的代表作,流傳甚廣。小說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殘的遊歷為主綫,對社會矛盾開掘很深,尤其是他在書中敢於直斥清官誤國,清官害民,指出有時清官的昏庸並不比貪官好多少。這一點對清廷官場的批判是切中時弊、獨具衹眼的。
劉鶚(è),原名夢鵬,又名孟鵬,譜名振遠,字雲摶、公約,又字鐵雲,別署鴻都百煉生。祖籍江蘇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於江蘇六合;1909年8 月23日去世於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劉鶚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從小得名師傳授學業。他學識博雜,精於考古,並在算學、醫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類拔萃的成就,被海內外學者譽為“小說傢、詩人、哲學家、音樂傢、醫生、企業傢、數學家、藏書傢、古董收藏傢、水利專傢、慈善傢”。他涉獵衆多領域,著述頗豐,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産。他所著《老殘遊記》備受世人贊譽,是十大古典白話長篇小說之一,又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劉鶚本人也是富有學識又得不到抱負的人。
劉鶚的小說《老殘遊記》是晚清的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全書共20回,光緒二十九年(1903)發表於《綉像小說》半月刊上,到13回因故中止,後重載於《天津日日新聞》,始全。原署鴻都百煉生著。作者在小說的自敘裏說:“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說是作者對“棋局已殘”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難遭遇的哭泣。小說寫一個被人稱做老殘的江湖醫生鐵英在遊歷中的見聞和作為。老殘是作品中體現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搖個串鈴”浪跡江湖,以行醫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關心國傢和民族的命運,同情人民群衆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俠膽義腸,盡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隨着老殘的足跡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東一帶社會生活的面貌。在這塊風光如畫、景色迷人的土地上,正發生着一係列驚心動魄的事件。封建官吏大逞淫威,肆意虐害百姓,造起一座活地獄。小說的突出處是揭露了過去文學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暴政。作者說“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吾人親目所見,不知凡幾矣”。“歷來小說皆揭贓官之惡,有揭清官之惡者,自《老殘遊記》始”(第16回原評)。劉鶚筆下的“清官”,其實是一些“急於要做大官”而不惜殺民邀功,用人血染紅頂子的劊子手。玉賢是以“才能功績卓著” 而補曹州知府的。在署理曹州府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衙門前12個站籠便站死了2000多人,九分半是良民。於朝棟一傢,因和強盜結冤被栽贓,玉賢不加調查,一口咬定是強盜,父子三人就斷送在站籠裏。董傢口一個雜貨鋪的掌櫃的年輕兒子,由於酒後隨口批評了玉賢幾句,就被他抓進站籠站死。東平府書鋪裏的人,一針見血地說出了玉賢的真相,“無論你有理沒理,衹要他心裏覺得不錯,就上了站籠了”。玉賢的邏輯是:“ 這人無論冤枉不冤枉。若放下他,一定不能甘心,將來連我前程都保不住。俗語說的好,‘斬草要除根’。”為了飛黃騰達,他死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屠刀。老殘題詩說,“冤埋城闕暗,血染頂珠紅”,“殺民如殺賊,太守是元戎”,深刻地揭示了他們的本質。剛弼是“清廉得格登登”的清官,他曾拒絶巨額賄賂,但卻倚仗不要錢、不受賄,一味臆測斷案,枉殺了很多好人。他審訊賈傢十三條人命的巨案,主觀臆斷,定魏氏父女是兇手,嚴刑逼供,鑄成駭人聽聞的冤獄。小說還揭露了貌似賢良的昏官。山東巡撫張宮保,“愛纔若渴”,搜羅奇才異能之士。表面上是個“禮賢下士”方面的大員,但事實上卻很昏庸。他不辨屬吏的善惡賢愚,也判斷不出謀議的正確與錯誤。他的愛纔美德,卻給山東百姓帶來了一係列的災難。“辦盜能吏”玉賢是他賞識的,剛弼也是他倚重的,更為嚴重的是他竟錯誤地采用史鈞甫的治河建議,廢濟陽以下民埝,退守大堤,致使兩岸十幾萬生靈遭受塗炭。在小說中楔入的桃花山一段插話中,着重寫了隱居在荒山中的兩個奇人□姑和黃竜子。通過兩人的言行宣揚了作者所信奉的太𠔌學說,同時對當時的革命運動,即所謂“北拳南革”,即北方的義和團和南方的資産階級革命派,進行了惡毒的詆毀和詛咒,攻擊他們都是“亂黨”。義和團來勢猛,他說“幾乎送了國傢的性命”;革命黨起勢緩慢,他認為“莫說是皮膚小病,要知道渾身潰爛起來,也會致命的”;告誡人們不要“攪入他的黨裏去”,表現了作者落後、反動的一面。小說的第一回,就是作者對於當時政治的象徵性圖解。他把當時腐敗的中國比作一艘漂浮在海上行將被風浪所吞沒的破舊帆船。船上有幾種人:一種是以船主為首的掌舵管帆的人,影指當時上層的封建統治集團。作者認為他們“並未曾錯”,衹是因為是走“太平洋” 的,衹會過太平日子,不意遇上了風浪,所以毛了手腳,加上未曾預備方針,遇了陰天,日月星辰都被雲氣遮了,所以就沒有依傍。再一種人是乘客中鼓動造反的人,比喻當時的革命派,污衊他們都是些“衹管自己斂錢,叫別人流血”的“英雄”。宣揚如果依了他們,“這船覆得更快了”。還有一些肆意搜刮乘客的“下等水手”,則是指那些不顧封建王朝大局、恣意為非作惡的統治階級爪牙。作者對他們也很反感,視為罪人。究竟怎樣才能輓救這衹行將覆滅的大船呢?作者認為:唯一的辦法是給它送去一個“最準的”外國方向盤,即采取一些西方文明而修補殘破的國傢。小說中所寫的人物和事件有些是實有其人、實有其事的。如玉賢指毓賢,剛弼指剛毅,張宮保(有時寫作莊宮保)為張曜,姚雲鬆為姚鬆雲,王子謹為王子展,申東造為杜秉國,柳小惠為楊少和,史鈞甫為施少卿等,或載其事而更其姓名,又或存姓改名、存名更姓。黑妞、白妞為當時實有之伎人,白妞一名王小玉,於明湖居奏伎,傾動一時,有“紅妝柳敬亭”之稱。廢濟陽以下民埝,乃光緒十五年(1889)實事,當時作者正在山東測量黃河,親見其慘狀。正如作者所自言:“野史者,補正史之缺也。名可托諸子虛,事須徵諸實在。”(第13回原評)《老殘遊記》的藝術成就在晚清小說裏是比較突出的。特別在語言運用方面更有其獨特成就。如在寫景方面能做到自然逼真,有鮮明的色彩。書中千佛山的景緻,桃花山的月夜,都明淨、清新。在寫王小玉唱大鼓時,作者更運用烘托手法和一連串生動而貼切的比喻,繪聲繪色的描摹出來,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魯迅稱贊它“敘景狀物,時有可觀”(《中國小說史略》)。
劉鶚還曾寫有《老殘遊記》續集,作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至三十三年之間。據劉大紳說,共有14回,今殘存9回。1934年在《人間世》半月刊上發表4回,次年良友圖書公司出版6回的單行本。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的《老殘遊記資料》收錄了後3回。續集前6回,雖然也有對官僚子弟肆意蹂躪婦女惡行的揭露,但主要的是通過泰山鬥姥宮尼姑逸雲的戀愛故事及其內心深入細微的思想活動,以及赤竜子的言談行徑,宣傳了體真悟道的妙理。3回則是描寫老殘遊地獄,以寓其懲惡勸善之旨。
此外還殘存《外編》4700餘字,寫於光緒三十一年以後。除《老殘遊記》外,劉鶚著有天算著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術》,治河著作《歷代黃河變遷圖考》、《治河七說》、《治河續說》,醫學著作《人命安和集》(未完成),金石著作《鐵雲藏龜》、《鐵雲藏陶》、《鐵雲泥封》,詩歌創作《鐵雲詩存》。 1980年齊魯書社出版了《鐵雲詩存》,其詩清新俊逸,功力頗深,反映了他的一些行蹤和思想感情。
老殘遊記 作者劉鶚
劉鶚簡介
一.時代背景:
晚清時期,清朝帝國陷入遭逢內憂外患的睏境當中,外有列強環伺,內則政治腐敗.
二.生平概述:
劉鶚,字鐵雲,筆名洪都百鍊生,清江蘇丹徒(今江蘇省丹徒縣)人,自幼聰穎,五歲便能背誦唐詩三百首.生於文宗鹹豐7年(西元1857),卒於宣統元年(西元1909),年53.
鶚精於算學,醫學,水利,並留心西洋科學.個性放曠不拘,所見不同於流俗,觀察時事尤其犀利.早年曾於揚州行醫,後改行經商(劉鶚28歲曾在江蘇淮安開過菸草店,31歲又在上海開過書店,但都因經營不善而倒閉).光緒14年(西元1888)黃河决口於鄭州,便投效河督吳大澄,山東巡府張曜,協助治河,後因治河有功,聲譽大起,被保薦以知府任用.曾上書建議修築鐵路,利用外資開採山西煤礦,興辦實業(指工商企業),以利民生,時人不解其用心,交相指責,視為漢姦.光緒26年(西元1900)義和團事起,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太倉粟(京師官方𠔌倉裏的糧食)為俄兵所據,他嚮聯軍以低價購得太倉粟,賑濟饑民,全活甚衆,卻因被控私購太倉粟,流放新疆,住在烏魯木齊一座寺廟的戲臺底下,靠為人治病度日,最後病死於迪化(今烏魯木齊).著有老殘遊記,鐵雲藏龜,歷代黃河變遷圖考等書.
三.劉鶚一生的四件大事:
1.治理黃河:
主張束水刷沙法―築提控製水勢,使水不漫溢兩岸,再以水攻沙,直刷河底.
2.甲骨文字的研究:
光緒25年(西元1899),他在北京,住在朋友王懿榮傢中.王懿榮當時任國子監祭酒,對金石文字都有相當深入的研究.那時王懿榮生了病,看完病傢人就上街把藥買回來,跟藥方核對沒錯纔去煎,劉鶚在一旁看,在這些藥中有一包藥叫龜板,他覺得很奇怪便順手拿起來看看,這一看使他驚奇萬分,那些龜板上有小字, 而且很明顯地看的出來字是刻上去的,王懿榮知其古老,乃派人到藥店將有字的全部買下,後又到處收購,兩年間共收刻辭甲骨一千餘片.
王懿榮死後,傢人為了還債,將王懿榮收藏的甲骨卜辭,大部分轉讓給了劉鶚.劉氏此時也收購刻辭甲骨,前後藏有近5000片.1903年劉鶚將收藏的刻辭甲骨搨印了1058片,在早期收集甲骨卜辭的藏傢羅振玉的鼓勵下,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甲骨文書籍——《鐵雲藏龜》.
雖然該書在對於甲骨文上的建樹不多,但是他卻是首度將私人收集的甲骨公諸於世,以供同好研究,這種分享的心胸與情操,使得甲骨學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有長足的進展.
3.開山西的礦
4.賤買太倉的米來賑濟北京難民
四.作者細說
劉鶚之死:
劉鶚與袁世凱曾在山東巡府張曜下共事過,元為自己長久不被重用而鬱鬱不得志,曾嚮劉嚮張請求為任,而張曜卻認為元「纔可愛而性未定,資可造而識未純」,沒有同意袁的要求,因此袁世凱以為劉鶚不肯為他出力,一直壞恨在心.後來袁進了軍機處掌握大權,蓄意報復,終於在光緒34年(西元1908),以私購太倉米和在為外國人買地的的罪名,密電江兩總督將劉鶚緝捕,發配新疆,永遠堅禁,第二年(宣統元年),因腦充血死於新疆流所.
漢姦!
光緒23年,劉鶚應外國人聘請到山西的一間鐵礦公司做經理,他和一些新黨人物的思想一樣,認為衹有提倡科學,興辦實業才能救中國,而興辦實業的辦法就是他所想的:「國無素蓄,不如任歐人開之,我嚴定其製,令三十年而全礦鐵路歸我.如是,則彼之利在一時,而我之利在百世矣.」有人認為他者種主張在本質上是不利於國傢的,難怪這時他要背負著漢姦之名了.
為什麽要寫老殘遊記
劉鶚會撰寫《老殘遊記》一書,原本是為了幫助朋友.在義和團亂後沒幾年,京曹中有瀋虞希與連夢青二人,因素與天津日日新聞的方藥雨為友,一日,瀋虞希偶將朝中事告知方藥雨,方氏將其揭露於報端,清廷獲悉後大為震怒,嚴辦泄密之人,且株連甚廣,瀋氏被逮杖斃,連夢青倉皇遁走上海.連氏到上海後,傢財盡失,無以為生,衹依賴賣文糊口.劉鶚知其人孤介,不願受人資助,因此動筆寫小說送他,以增加其稿費收入.
劉鶚的寫作動機本為助人,但他生當亂世,目睹國事糜爛,再加上自己一生事業上的失敗以及政治理想的幻滅,《老殘遊記》事實上也是他個人情感的寄托.他曾在書中自敘:「吾人生今之時,有身世之感情,有國傢之感情,有社會之感情,有宗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鍊生所以有老殘遊記之作也.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 」由此可知,《老殘遊記》為當時中國社會之縮影,更是作者一部以文字代替哭泣的著作.
五.老殘遊記續集-->自序
人生如夢耳.人生果如夢平 抑或蒙叟之寓言乎,吾不能知.趨而質諸蜉蝣子,蜉蝣子不能决.趨而質諸靈椿子,靈椿子亦不能决.還而叩之昭明.
昭明曰:"昨日之我如是,今日之我復如是.觀我之室,一榻,一幾,一席,一燈,一硯,一筆,一紙.昨日之榻,,席,燈,硯,筆.紙若是,今日之榻,,席,燈,硯,筆,紙仍若是.固明明有我,並有此一榻,一幾,一席,一燈,一硯,一筆,一紙亡.非若夢為烏而厲乎天
然則人生如夢,固蒙叟之寓言也夫!吾不敢决,又以質諸杳冥.
杳冥曰:"子昨日何為者 "對曰:"晨起灑掃,午餐而夕寐,彈琴讀書,晤對良朋,如是而已."杏冥曰:"前月此日,子何為者 "吾略舉以對.又問:"去年此月此日,子何為著 "強憶其略,遺忘過半矣."十年前之此月此日,子何為者 "則茫茫然矣.推之"二十年前,三謂之如夢,蒙更豈欺我哉
夫夢之情境,雖已為幻為虛,不可復得,而敘述夢中情境之我,固儼然其猶在也.若百年後之我,且不知其歸於何所,雖有此如夢之百年之情境,更無敘述飼榫持葉鶚鮒?是以人生百年,比之於夢,猶覺百年更虛於夢也!嗚呼!以此更虛於夢之百年,而必欲孜孜然,斤斤然,
夫此如夢五十年間,可驚,可喜,可歌,可泣之事,既不能忘;而此五十年間之夢,亦未嘗不有可驚,可喜,可歌,可泣之事,亦同此而不忘也.同此而不忘,世間於是乎有《老殘遊記續集》.
鴻都百煉生自序
劉鶚(è),原名夢鵬,又名孟鵬,譜名振遠,字雲摶、公約,又字鐵雲,別署鴻都百煉生。祖籍江蘇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於江蘇六合;1909年8 月23日去世於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劉鶚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從小得名師傳授學業。他學識博雜,精於考古,並在算學、醫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類拔萃的成就,被海內外學者譽為“小說傢、詩人、哲學家、音樂傢、醫生、企業傢、數學家、藏書傢、古董收藏傢、水利專傢、慈善傢”。他涉獵衆多領域,著述頗豐,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産。他所著《老殘遊記》備受世人贊譽,是十大古典白話長篇小說之一,又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劉鶚本人也是富有學識又得不到抱負的人。
劉鶚的小說《老殘遊記》是晚清的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全書共20回,光緒二十九年(1903)發表於《綉像小說》半月刊上,到13回因故中止,後重載於《天津日日新聞》,始全。原署鴻都百煉生著。作者在小說的自敘裏說:“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說是作者對“棋局已殘”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難遭遇的哭泣。小說寫一個被人稱做老殘的江湖醫生鐵英在遊歷中的見聞和作為。老殘是作品中體現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搖個串鈴”浪跡江湖,以行醫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關心國傢和民族的命運,同情人民群衆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俠膽義腸,盡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隨着老殘的足跡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東一帶社會生活的面貌。在這塊風光如畫、景色迷人的土地上,正發生着一係列驚心動魄的事件。封建官吏大逞淫威,肆意虐害百姓,造起一座活地獄。小說的突出處是揭露了過去文學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暴政。作者說“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吾人親目所見,不知凡幾矣”。“歷來小說皆揭贓官之惡,有揭清官之惡者,自《老殘遊記》始”(第16回原評)。劉鶚筆下的“清官”,其實是一些“急於要做大官”而不惜殺民邀功,用人血染紅頂子的劊子手。玉賢是以“才能功績卓著” 而補曹州知府的。在署理曹州府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衙門前12個站籠便站死了2000多人,九分半是良民。於朝棟一傢,因和強盜結冤被栽贓,玉賢不加調查,一口咬定是強盜,父子三人就斷送在站籠裏。董傢口一個雜貨鋪的掌櫃的年輕兒子,由於酒後隨口批評了玉賢幾句,就被他抓進站籠站死。東平府書鋪裏的人,一針見血地說出了玉賢的真相,“無論你有理沒理,衹要他心裏覺得不錯,就上了站籠了”。玉賢的邏輯是:“ 這人無論冤枉不冤枉。若放下他,一定不能甘心,將來連我前程都保不住。俗語說的好,‘斬草要除根’。”為了飛黃騰達,他死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屠刀。老殘題詩說,“冤埋城闕暗,血染頂珠紅”,“殺民如殺賊,太守是元戎”,深刻地揭示了他們的本質。剛弼是“清廉得格登登”的清官,他曾拒絶巨額賄賂,但卻倚仗不要錢、不受賄,一味臆測斷案,枉殺了很多好人。他審訊賈傢十三條人命的巨案,主觀臆斷,定魏氏父女是兇手,嚴刑逼供,鑄成駭人聽聞的冤獄。小說還揭露了貌似賢良的昏官。山東巡撫張宮保,“愛纔若渴”,搜羅奇才異能之士。表面上是個“禮賢下士”方面的大員,但事實上卻很昏庸。他不辨屬吏的善惡賢愚,也判斷不出謀議的正確與錯誤。他的愛纔美德,卻給山東百姓帶來了一係列的災難。“辦盜能吏”玉賢是他賞識的,剛弼也是他倚重的,更為嚴重的是他竟錯誤地采用史鈞甫的治河建議,廢濟陽以下民埝,退守大堤,致使兩岸十幾萬生靈遭受塗炭。在小說中楔入的桃花山一段插話中,着重寫了隱居在荒山中的兩個奇人□姑和黃竜子。通過兩人的言行宣揚了作者所信奉的太𠔌學說,同時對當時的革命運動,即所謂“北拳南革”,即北方的義和團和南方的資産階級革命派,進行了惡毒的詆毀和詛咒,攻擊他們都是“亂黨”。義和團來勢猛,他說“幾乎送了國傢的性命”;革命黨起勢緩慢,他認為“莫說是皮膚小病,要知道渾身潰爛起來,也會致命的”;告誡人們不要“攪入他的黨裏去”,表現了作者落後、反動的一面。小說的第一回,就是作者對於當時政治的象徵性圖解。他把當時腐敗的中國比作一艘漂浮在海上行將被風浪所吞沒的破舊帆船。船上有幾種人:一種是以船主為首的掌舵管帆的人,影指當時上層的封建統治集團。作者認為他們“並未曾錯”,衹是因為是走“太平洋” 的,衹會過太平日子,不意遇上了風浪,所以毛了手腳,加上未曾預備方針,遇了陰天,日月星辰都被雲氣遮了,所以就沒有依傍。再一種人是乘客中鼓動造反的人,比喻當時的革命派,污衊他們都是些“衹管自己斂錢,叫別人流血”的“英雄”。宣揚如果依了他們,“這船覆得更快了”。還有一些肆意搜刮乘客的“下等水手”,則是指那些不顧封建王朝大局、恣意為非作惡的統治階級爪牙。作者對他們也很反感,視為罪人。究竟怎樣才能輓救這衹行將覆滅的大船呢?作者認為:唯一的辦法是給它送去一個“最準的”外國方向盤,即采取一些西方文明而修補殘破的國傢。小說中所寫的人物和事件有些是實有其人、實有其事的。如玉賢指毓賢,剛弼指剛毅,張宮保(有時寫作莊宮保)為張曜,姚雲鬆為姚鬆雲,王子謹為王子展,申東造為杜秉國,柳小惠為楊少和,史鈞甫為施少卿等,或載其事而更其姓名,又或存姓改名、存名更姓。黑妞、白妞為當時實有之伎人,白妞一名王小玉,於明湖居奏伎,傾動一時,有“紅妝柳敬亭”之稱。廢濟陽以下民埝,乃光緒十五年(1889)實事,當時作者正在山東測量黃河,親見其慘狀。正如作者所自言:“野史者,補正史之缺也。名可托諸子虛,事須徵諸實在。”(第13回原評)《老殘遊記》的藝術成就在晚清小說裏是比較突出的。特別在語言運用方面更有其獨特成就。如在寫景方面能做到自然逼真,有鮮明的色彩。書中千佛山的景緻,桃花山的月夜,都明淨、清新。在寫王小玉唱大鼓時,作者更運用烘托手法和一連串生動而貼切的比喻,繪聲繪色的描摹出來,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魯迅稱贊它“敘景狀物,時有可觀”(《中國小說史略》)。
劉鶚還曾寫有《老殘遊記》續集,作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至三十三年之間。據劉大紳說,共有14回,今殘存9回。1934年在《人間世》半月刊上發表4回,次年良友圖書公司出版6回的單行本。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的《老殘遊記資料》收錄了後3回。續集前6回,雖然也有對官僚子弟肆意蹂躪婦女惡行的揭露,但主要的是通過泰山鬥姥宮尼姑逸雲的戀愛故事及其內心深入細微的思想活動,以及赤竜子的言談行徑,宣傳了體真悟道的妙理。3回則是描寫老殘遊地獄,以寓其懲惡勸善之旨。
此外還殘存《外編》4700餘字,寫於光緒三十一年以後。除《老殘遊記》外,劉鶚著有天算著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術》,治河著作《歷代黃河變遷圖考》、《治河七說》、《治河續說》,醫學著作《人命安和集》(未完成),金石著作《鐵雲藏龜》、《鐵雲藏陶》、《鐵雲泥封》,詩歌創作《鐵雲詩存》。 1980年齊魯書社出版了《鐵雲詩存》,其詩清新俊逸,功力頗深,反映了他的一些行蹤和思想感情。
老殘遊記 作者劉鶚
劉鶚簡介
一.時代背景:
晚清時期,清朝帝國陷入遭逢內憂外患的睏境當中,外有列強環伺,內則政治腐敗.
二.生平概述:
劉鶚,字鐵雲,筆名洪都百鍊生,清江蘇丹徒(今江蘇省丹徒縣)人,自幼聰穎,五歲便能背誦唐詩三百首.生於文宗鹹豐7年(西元1857),卒於宣統元年(西元1909),年53.
鶚精於算學,醫學,水利,並留心西洋科學.個性放曠不拘,所見不同於流俗,觀察時事尤其犀利.早年曾於揚州行醫,後改行經商(劉鶚28歲曾在江蘇淮安開過菸草店,31歲又在上海開過書店,但都因經營不善而倒閉).光緒14年(西元1888)黃河决口於鄭州,便投效河督吳大澄,山東巡府張曜,協助治河,後因治河有功,聲譽大起,被保薦以知府任用.曾上書建議修築鐵路,利用外資開採山西煤礦,興辦實業(指工商企業),以利民生,時人不解其用心,交相指責,視為漢姦.光緒26年(西元1900)義和團事起,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太倉粟(京師官方𠔌倉裏的糧食)為俄兵所據,他嚮聯軍以低價購得太倉粟,賑濟饑民,全活甚衆,卻因被控私購太倉粟,流放新疆,住在烏魯木齊一座寺廟的戲臺底下,靠為人治病度日,最後病死於迪化(今烏魯木齊).著有老殘遊記,鐵雲藏龜,歷代黃河變遷圖考等書.
三.劉鶚一生的四件大事:
1.治理黃河:
主張束水刷沙法―築提控製水勢,使水不漫溢兩岸,再以水攻沙,直刷河底.
2.甲骨文字的研究:
光緒25年(西元1899),他在北京,住在朋友王懿榮傢中.王懿榮當時任國子監祭酒,對金石文字都有相當深入的研究.那時王懿榮生了病,看完病傢人就上街把藥買回來,跟藥方核對沒錯纔去煎,劉鶚在一旁看,在這些藥中有一包藥叫龜板,他覺得很奇怪便順手拿起來看看,這一看使他驚奇萬分,那些龜板上有小字, 而且很明顯地看的出來字是刻上去的,王懿榮知其古老,乃派人到藥店將有字的全部買下,後又到處收購,兩年間共收刻辭甲骨一千餘片.
王懿榮死後,傢人為了還債,將王懿榮收藏的甲骨卜辭,大部分轉讓給了劉鶚.劉氏此時也收購刻辭甲骨,前後藏有近5000片.1903年劉鶚將收藏的刻辭甲骨搨印了1058片,在早期收集甲骨卜辭的藏傢羅振玉的鼓勵下,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甲骨文書籍——《鐵雲藏龜》.
雖然該書在對於甲骨文上的建樹不多,但是他卻是首度將私人收集的甲骨公諸於世,以供同好研究,這種分享的心胸與情操,使得甲骨學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有長足的進展.
3.開山西的礦
4.賤買太倉的米來賑濟北京難民
四.作者細說
劉鶚之死:
劉鶚與袁世凱曾在山東巡府張曜下共事過,元為自己長久不被重用而鬱鬱不得志,曾嚮劉嚮張請求為任,而張曜卻認為元「纔可愛而性未定,資可造而識未純」,沒有同意袁的要求,因此袁世凱以為劉鶚不肯為他出力,一直壞恨在心.後來袁進了軍機處掌握大權,蓄意報復,終於在光緒34年(西元1908),以私購太倉米和在為外國人買地的的罪名,密電江兩總督將劉鶚緝捕,發配新疆,永遠堅禁,第二年(宣統元年),因腦充血死於新疆流所.
漢姦!
光緒23年,劉鶚應外國人聘請到山西的一間鐵礦公司做經理,他和一些新黨人物的思想一樣,認為衹有提倡科學,興辦實業才能救中國,而興辦實業的辦法就是他所想的:「國無素蓄,不如任歐人開之,我嚴定其製,令三十年而全礦鐵路歸我.如是,則彼之利在一時,而我之利在百世矣.」有人認為他者種主張在本質上是不利於國傢的,難怪這時他要背負著漢姦之名了.
為什麽要寫老殘遊記
劉鶚會撰寫《老殘遊記》一書,原本是為了幫助朋友.在義和團亂後沒幾年,京曹中有瀋虞希與連夢青二人,因素與天津日日新聞的方藥雨為友,一日,瀋虞希偶將朝中事告知方藥雨,方氏將其揭露於報端,清廷獲悉後大為震怒,嚴辦泄密之人,且株連甚廣,瀋氏被逮杖斃,連夢青倉皇遁走上海.連氏到上海後,傢財盡失,無以為生,衹依賴賣文糊口.劉鶚知其人孤介,不願受人資助,因此動筆寫小說送他,以增加其稿費收入.
劉鶚的寫作動機本為助人,但他生當亂世,目睹國事糜爛,再加上自己一生事業上的失敗以及政治理想的幻滅,《老殘遊記》事實上也是他個人情感的寄托.他曾在書中自敘:「吾人生今之時,有身世之感情,有國傢之感情,有社會之感情,有宗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鍊生所以有老殘遊記之作也.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 」由此可知,《老殘遊記》為當時中國社會之縮影,更是作者一部以文字代替哭泣的著作.
五.老殘遊記續集-->自序
人生如夢耳.人生果如夢平 抑或蒙叟之寓言乎,吾不能知.趨而質諸蜉蝣子,蜉蝣子不能决.趨而質諸靈椿子,靈椿子亦不能决.還而叩之昭明.
昭明曰:"昨日之我如是,今日之我復如是.觀我之室,一榻,一幾,一席,一燈,一硯,一筆,一紙.昨日之榻,,席,燈,硯,筆.紙若是,今日之榻,,席,燈,硯,筆,紙仍若是.固明明有我,並有此一榻,一幾,一席,一燈,一硯,一筆,一紙亡.非若夢為烏而厲乎天
然則人生如夢,固蒙叟之寓言也夫!吾不敢决,又以質諸杳冥.
杳冥曰:"子昨日何為者 "對曰:"晨起灑掃,午餐而夕寐,彈琴讀書,晤對良朋,如是而已."杏冥曰:"前月此日,子何為者 "吾略舉以對.又問:"去年此月此日,子何為著 "強憶其略,遺忘過半矣."十年前之此月此日,子何為者 "則茫茫然矣.推之"二十年前,三謂之如夢,蒙更豈欺我哉
夫夢之情境,雖已為幻為虛,不可復得,而敘述夢中情境之我,固儼然其猶在也.若百年後之我,且不知其歸於何所,雖有此如夢之百年之情境,更無敘述飼榫持葉鶚鮒?是以人生百年,比之於夢,猶覺百年更虛於夢也!嗚呼!以此更虛於夢之百年,而必欲孜孜然,斤斤然,
夫此如夢五十年間,可驚,可喜,可歌,可泣之事,既不能忘;而此五十年間之夢,亦未嘗不有可驚,可喜,可歌,可泣之事,亦同此而不忘也.同此而不忘,世間於是乎有《老殘遊記續集》.
鴻都百煉生自序
全書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經歷為主要綫索,從他為父親奔喪開始,到經商失敗結束。通過“九死一生”二十年間的遭遇和見聞,廣泛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滿清末年的黑暗現實。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是吳趼人的代表作。它最初連載於1903年~1905年《新小說》雜志上面,1906年起由上海廣智書局出版分册的單行本(每本12回,直到1910年纔出齊,共108回)。全書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經歷為主要綫索,從他為父親奔喪開始,到經商失敗結束。《怪現狀》通過“九死一生”二十年間的遭遇和見聞,廣泛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滿清末年的黑暗現實。書中自我介紹說:“衹因我出來應世的二十年中,回頭想來,所遇見的衹有三種東西:第一種是蟲蛇鼠蟻,第二種是豺狼虎豹,第三種是魑魅魍魎。
《怪現狀》描寫範圍包括官場、商場與洋場,因涉及範圍廣,故影響也大。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對其評價甚為精當:“作者經歷較多,故所敘之族類亦較夥,官師士商,皆著於錄……惜描寫失之張皇,時或傷於溢惡,言違真實,則感人之力頓微,終不過連篇話柄,僅足供閑散者的談筆之資而已。”魯迅先生特別重視生活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吳趼人和李伯元等人誇張失實的毛病的確犯了寫實文學的大忌,這可能也正是清末文壇産生不出偉大作傢和偉大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光緒二十九年(1903)八月《新小說》(月刊)第八號至第二年第廿四號連載,共刊出第四十五回。標“會小說”。無插圖,回上有批語,回後均有評語,故一般均認為是作者自加。
上海廣智書局排印本。八册,一至五册光緒三十二年(1906)刊,六册宣統元年(1909)刊,七至八册宣統二年(1910)刊。
1933年上海石印本。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是吳趼人的代表作。它最初連載於1903年~1905年《新小說》雜志上面,1906年起由上海廣智書局出版分册的單行本(每本12回,直到1910年纔出齊,共108回)。全書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經歷為主要綫索,從他為父親奔喪開始,到經商失敗結束。《怪現狀》通過“九死一生”二十年間的遭遇和見聞,廣泛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滿清末年的黑暗現實。書中自我介紹說:“衹因我出來應世的二十年中,回頭想來,所遇見的衹有三種東西:第一種是蟲蛇鼠蟻,第二種是豺狼虎豹,第三種是魑魅魍魎。
《怪現狀》描寫範圍包括官場、商場與洋場,因涉及範圍廣,故影響也大。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對其評價甚為精當:“作者經歷較多,故所敘之族類亦較夥,官師士商,皆著於錄……惜描寫失之張皇,時或傷於溢惡,言違真實,則感人之力頓微,終不過連篇話柄,僅足供閑散者的談筆之資而已。”魯迅先生特別重視生活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吳趼人和李伯元等人誇張失實的毛病的確犯了寫實文學的大忌,這可能也正是清末文壇産生不出偉大作傢和偉大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光緒二十九年(1903)八月《新小說》(月刊)第八號至第二年第廿四號連載,共刊出第四十五回。標“會小說”。無插圖,回上有批語,回後均有評語,故一般均認為是作者自加。
上海廣智書局排印本。八册,一至五册光緒三十二年(1906)刊,六册宣統元年(1909)刊,七至八册宣統二年(1910)刊。
1933年上海石印本。
又名結水滸傳
一部《水滸傳》把“強盜”寫得可親可敬,把朝廷、官府寫得可憎可鄙,道義不在君臨天下的統治者,而在奮起犯上的作亂者。洪水猛獸,屢禁不止,清道光年間産生了這部以小說反小說的《蕩寇志》,秉承金聖嘆“驚惡夢”的意願,演化為攻殺剿滅梁山泊衆頭領的故事情節。其為封建經濟效忠的政治宣傳,終歸徒勞。但在編織故事、虛構情節方面卻不乏生動有趣的片斷,行文佈局、造語設景的寫作技巧,也算得上是舊小說中的上選。
此本接續金聖嘆評本之七十回水滸傳而作,是所有水滸係列作品中唯一立場相對的一本著作(金聖嘆評本之立場有正反兩說,尚無定論),因作者生當清季太平天國亂前,國內盜賊橫生,作者有感於當時中國受盜賊橫行之苦,因而深惡盜賊,有「既是忠義,必不做強盜;既是強盜,必不算忠義」、「孰知羅貫中之害至於此極耶」(有一說法稱:水滸七十回之前為施耐庵所作,七十回之後為羅貫中所續,故金及俞皆尊施而貶羅)的話,並進而著書立論,要使「天下後世深明盜賊忠義之辨,絲毫不容假藉!」故此書中對宋江等人深惡痛絶,凡梁山泊上一幹人等,幾乎都無好下場。
作者仇視以宋江為首的梁山泊農民起義的思想與金聖嘆相一致,所以他緊接金聖嘆腰斬過的七十回本《水滸傳》,從七十一回寫起,杜撰出一大篇宋江等如何“被張叔夜擒拿正法”的故事,自名其書為《蕩寇志》。作者死後,此書的初刻本卻改署書名為《結水滸傳》,這大概是刻書者為了要利用《水滸傳》原來的社會影響,以廣招徠,誘人購讀的緣故。
《蕩寇志》的作者名俞萬春(一七九四——一八四九年),字仲華,號忽來道人。清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出身於一個地方官吏的家庭,一生並沒有正式任官,科舉功名也不過是個“諸生”(秀纔)。他在青壯年時代,卻曾經長期追隨其父在廣東的任所,親身參與了對人民武裝反抗的鎮壓行動。《蕩寇志》的寫作,是作者自覺地站在維護封建統治的反動立場上,蓄意對人民群衆進行思想上的鎮壓,來與暴力鎮壓相配合的。作者為此苦心孤詣,慘淡經營,不遺餘力。據他的傢屬宣稱,此書草創於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寫成於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中間凡“三易其稿”,首尾歷二十二年。
作者死之次年,爆發了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農民大起義。與此同時,南京的清政府官員們就開始醖釀刻印《蕩寇志》,以維係搖搖欲墜的“世道人心”。鹹豐三年(一八五三),太平軍攻下南京,清政府官員們逃至蘇州,竟把《蕩寇志》版片也帶去,就在蘇州大量印行。接着,廣州的“當道諸公”,也“急以袖珍板刻播是書於鄉邑間,以資功懲”。稍後,鹹豐七年又另有一個重刻本。鹹豐十年(一八六○),太平軍忠王李秀成攻下蘇州,把《蕩寇志》當作反革命的宣傳品,予以毀版。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後,同治十年(一八七一),《蕩寇志》又有了大字覆刻本。
封建統治階級歷來鄙視稗官小說,甚至曰為“惑世誣民”的“異端”,千方百計地加以禁遏,而《蕩寇志》這部純屬杜撰的稗官小說,卻博得許多“當道諸公” 的青睞,交口贊譽,視為維係“世道人心”的寶物,用來進行反動宣傳,以抵製革命思想在群衆中的傳播,卻又並不奇怪。《蕩寇志》全書圍繞着一個中心主題,即所謂“但明國紀寫天麻”。書中連篇纍贅地肉麻地歌頌封建朝廷,惡毒地污衊詛咒起義陣營。封建統治者以為既可以欺騙群衆,又可以恐嚇群衆。
封建社會的現實生活中,到處是“為富不仁”“官逼民反”的階級壓迫的事實,到了《蕩寇志》裏階級壓迫的事一概沒有了,仿佛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魚肉小民的土豪惡霸,他們全都成了施賑放糧救難拯災的“救世主”和保護群衆生命財産不受“強盜”侵犯的“大英雄”了。貪官污吏,作者不能盡諱,卻異想天開地編造出蔡京、童貫等“姦賊”與宋江等起義者相互勾結串通的故事情節,其險惡的用意是要把社會輿論對貪官污吏、權姦國賊的痛恨,也轉嫁到被“逼上梁山”的起義者身上去。
《蕩寇志》赤裸裸地宣揚了封建專製主義的“國紀”:凡在一個王朝的統治下“食毛踐土”的小百姓,就絶對不得反對朝廷、違抗官府、觸犯地主豪紳,衹準逆來順受,苟且偷生。它又為統治陣營內部受到排擠侵害的中下級成員,樹立了陳希真、劉廣、苟桓那樣一些“榜樣”:無論受到當道“權姦”的何等欺凌迫害,蒙冤受屈,都不該改變“初衷”,投靠起義陣營;相反,而是要去積極屠殺起義者,用他們的頭顱來換取皇上的信用,用他們的鮮血來洗刷不得君命而冒犯了“姦臣”“ 貪官”的“犯上”污垢。這樣,就終究會得到朝廷的諒解和皇上的天恩,功成名進,富貴榮華,傳子傳孫,甚至成仙得道,超升天界。
在我國的小說史上,《蕩寇志》可算是反動文學的代表作之一。對後世的讀者,它也不失為一種頗為難得的反面材料。通過《蕩寇志》裏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人們將具體地瞭解到頑固地堅持封建專製主義立場的地主豪紳們,在面對人民的武裝鬥爭風暴時的心理狀態,他們的幻想和主觀願望。在藝術作品的思想性與真實性的關係上,它對我們也有反面的藉鑒作用,無視廣大被壓迫人民求解放的願望,懷着與社會前進方向相背離的陳腐的政治觀、倫理觀,是不可能不歪麯社會的本質真實的。藝術的生命力在於高度概括地反映社會真實,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蕩寇志》雖然舞文弄墨,在表現技巧和細節真實上很下了些功夫,總的藝術效果卻既不真又不美,乖張暴戾,矯揉造作,與廣大群衆的審美感格格不入。
《蕩寇志》的政治思想極端反動,但可以客觀地有分別地承認它的某些可取之處,某些長處。例如:書中寫陳希真父女受高太尉迫害,棄傢出亡,路過風雲莊等片斷,反動的政治說教沒有壓倒患難相恤的真情實感,便覺文情交至,頗能動人。書中塑造了陳麗卿、劉慧娘這兩個女性形象,一武一文,也頗有個性特徵。作者知道一點我國古代的科技知識,又在廣東耳聞目接過一些西方的工藝成果,小說在傳統的鬥武藝、鬥法術之外,又穿插進鬥器械、鬥技術,也算得別開生面。從行文佈局、造語設景的寫作技巧方面看,許多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精心匠意,確實有如魯迅先生說的“在糾纏舊作之同類小說中,蓋差為佼佼者矣”。
電影
蕩寇志(1975)
英文名: Dong kai ji
中文名: 蕩寇志
導 演: ( 午馬 Ma Wu ) ( 張徹 Cheh Chang )
主 演: (陳慧敏 Wai-Man Chan) (Feng Chen Chen) (陳觀泰 Kuan Tai Chen) (陳沃夫 Wo-fu Chen) (薑大衛 David Chiang) (金峰 Feng Chin) 蕩寇志全部演員表
上 映: 1975年03月31日 芬蘭 詳細上映地區
地 區: 香港
對 白: 普通話
顔 色: 彩色
聲 音: 單聲道(Mono)
時 長:
類 型: 動作 冒險
分 級: 澳大利亞:M
外文別名:
108 Heroes
7 Soldiers of Kung Fu (USA)
All Men Are Brothers (Australia)
All Men Are Brothers II
Dang kou zhi (China: Mandarin titl e79 e)
Seven Blows of the Dragon II
Seven Kung Fu Assassins
The Story of Punishment (Hong Kong: English title) (working title)
Turbulent Invade Record (literal English title)
·蕩寇志劇情介紹
名妓李師師, 與梁山好漢浪子燕青惺惺相惜, 在皇帝跟前假扮姊弟, 且獲免罪, 連其他梁山泊人物亦得以招安.
時方臘正竊據江南為亂, 皇帝乃嘉勉燕青, 囑傳聖旨, 許梁山群雄並力徵討. 於是轟轟烈烈之蕩寇大决戰, 由此而展開......
武鬆, 石秀, 李逵, 張順及孫二娘等相偕下山, 梁山大軍水陸並進死傷無數, 殺入城關, 盡殲賊匪, 生擒方臘, 完成蕩寇之大業焉!
一部《水滸傳》把“強盜”寫得可親可敬,把朝廷、官府寫得可憎可鄙,道義不在君臨天下的統治者,而在奮起犯上的作亂者。洪水猛獸,屢禁不止,清道光年間産生了這部以小說反小說的《蕩寇志》,秉承金聖嘆“驚惡夢”的意願,演化為攻殺剿滅梁山泊衆頭領的故事情節。其為封建經濟效忠的政治宣傳,終歸徒勞。但在編織故事、虛構情節方面卻不乏生動有趣的片斷,行文佈局、造語設景的寫作技巧,也算得上是舊小說中的上選。
此本接續金聖嘆評本之七十回水滸傳而作,是所有水滸係列作品中唯一立場相對的一本著作(金聖嘆評本之立場有正反兩說,尚無定論),因作者生當清季太平天國亂前,國內盜賊橫生,作者有感於當時中國受盜賊橫行之苦,因而深惡盜賊,有「既是忠義,必不做強盜;既是強盜,必不算忠義」、「孰知羅貫中之害至於此極耶」(有一說法稱:水滸七十回之前為施耐庵所作,七十回之後為羅貫中所續,故金及俞皆尊施而貶羅)的話,並進而著書立論,要使「天下後世深明盜賊忠義之辨,絲毫不容假藉!」故此書中對宋江等人深惡痛絶,凡梁山泊上一幹人等,幾乎都無好下場。
作者仇視以宋江為首的梁山泊農民起義的思想與金聖嘆相一致,所以他緊接金聖嘆腰斬過的七十回本《水滸傳》,從七十一回寫起,杜撰出一大篇宋江等如何“被張叔夜擒拿正法”的故事,自名其書為《蕩寇志》。作者死後,此書的初刻本卻改署書名為《結水滸傳》,這大概是刻書者為了要利用《水滸傳》原來的社會影響,以廣招徠,誘人購讀的緣故。
《蕩寇志》的作者名俞萬春(一七九四——一八四九年),字仲華,號忽來道人。清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出身於一個地方官吏的家庭,一生並沒有正式任官,科舉功名也不過是個“諸生”(秀纔)。他在青壯年時代,卻曾經長期追隨其父在廣東的任所,親身參與了對人民武裝反抗的鎮壓行動。《蕩寇志》的寫作,是作者自覺地站在維護封建統治的反動立場上,蓄意對人民群衆進行思想上的鎮壓,來與暴力鎮壓相配合的。作者為此苦心孤詣,慘淡經營,不遺餘力。據他的傢屬宣稱,此書草創於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寫成於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中間凡“三易其稿”,首尾歷二十二年。
作者死之次年,爆發了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農民大起義。與此同時,南京的清政府官員們就開始醖釀刻印《蕩寇志》,以維係搖搖欲墜的“世道人心”。鹹豐三年(一八五三),太平軍攻下南京,清政府官員們逃至蘇州,竟把《蕩寇志》版片也帶去,就在蘇州大量印行。接着,廣州的“當道諸公”,也“急以袖珍板刻播是書於鄉邑間,以資功懲”。稍後,鹹豐七年又另有一個重刻本。鹹豐十年(一八六○),太平軍忠王李秀成攻下蘇州,把《蕩寇志》當作反革命的宣傳品,予以毀版。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後,同治十年(一八七一),《蕩寇志》又有了大字覆刻本。
封建統治階級歷來鄙視稗官小說,甚至曰為“惑世誣民”的“異端”,千方百計地加以禁遏,而《蕩寇志》這部純屬杜撰的稗官小說,卻博得許多“當道諸公” 的青睞,交口贊譽,視為維係“世道人心”的寶物,用來進行反動宣傳,以抵製革命思想在群衆中的傳播,卻又並不奇怪。《蕩寇志》全書圍繞着一個中心主題,即所謂“但明國紀寫天麻”。書中連篇纍贅地肉麻地歌頌封建朝廷,惡毒地污衊詛咒起義陣營。封建統治者以為既可以欺騙群衆,又可以恐嚇群衆。
封建社會的現實生活中,到處是“為富不仁”“官逼民反”的階級壓迫的事實,到了《蕩寇志》裏階級壓迫的事一概沒有了,仿佛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魚肉小民的土豪惡霸,他們全都成了施賑放糧救難拯災的“救世主”和保護群衆生命財産不受“強盜”侵犯的“大英雄”了。貪官污吏,作者不能盡諱,卻異想天開地編造出蔡京、童貫等“姦賊”與宋江等起義者相互勾結串通的故事情節,其險惡的用意是要把社會輿論對貪官污吏、權姦國賊的痛恨,也轉嫁到被“逼上梁山”的起義者身上去。
《蕩寇志》赤裸裸地宣揚了封建專製主義的“國紀”:凡在一個王朝的統治下“食毛踐土”的小百姓,就絶對不得反對朝廷、違抗官府、觸犯地主豪紳,衹準逆來順受,苟且偷生。它又為統治陣營內部受到排擠侵害的中下級成員,樹立了陳希真、劉廣、苟桓那樣一些“榜樣”:無論受到當道“權姦”的何等欺凌迫害,蒙冤受屈,都不該改變“初衷”,投靠起義陣營;相反,而是要去積極屠殺起義者,用他們的頭顱來換取皇上的信用,用他們的鮮血來洗刷不得君命而冒犯了“姦臣”“ 貪官”的“犯上”污垢。這樣,就終究會得到朝廷的諒解和皇上的天恩,功成名進,富貴榮華,傳子傳孫,甚至成仙得道,超升天界。
在我國的小說史上,《蕩寇志》可算是反動文學的代表作之一。對後世的讀者,它也不失為一種頗為難得的反面材料。通過《蕩寇志》裏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人們將具體地瞭解到頑固地堅持封建專製主義立場的地主豪紳們,在面對人民的武裝鬥爭風暴時的心理狀態,他們的幻想和主觀願望。在藝術作品的思想性與真實性的關係上,它對我們也有反面的藉鑒作用,無視廣大被壓迫人民求解放的願望,懷着與社會前進方向相背離的陳腐的政治觀、倫理觀,是不可能不歪麯社會的本質真實的。藝術的生命力在於高度概括地反映社會真實,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蕩寇志》雖然舞文弄墨,在表現技巧和細節真實上很下了些功夫,總的藝術效果卻既不真又不美,乖張暴戾,矯揉造作,與廣大群衆的審美感格格不入。
《蕩寇志》的政治思想極端反動,但可以客觀地有分別地承認它的某些可取之處,某些長處。例如:書中寫陳希真父女受高太尉迫害,棄傢出亡,路過風雲莊等片斷,反動的政治說教沒有壓倒患難相恤的真情實感,便覺文情交至,頗能動人。書中塑造了陳麗卿、劉慧娘這兩個女性形象,一武一文,也頗有個性特徵。作者知道一點我國古代的科技知識,又在廣東耳聞目接過一些西方的工藝成果,小說在傳統的鬥武藝、鬥法術之外,又穿插進鬥器械、鬥技術,也算得別開生面。從行文佈局、造語設景的寫作技巧方面看,許多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精心匠意,確實有如魯迅先生說的“在糾纏舊作之同類小說中,蓋差為佼佼者矣”。
電影
蕩寇志(1975)
英文名: Dong kai ji
中文名: 蕩寇志
導 演: ( 午馬 Ma Wu ) ( 張徹 Cheh Chang )
主 演: (陳慧敏 Wai-Man Chan) (Feng Chen Chen) (陳觀泰 Kuan Tai Chen) (陳沃夫 Wo-fu Chen) (薑大衛 David Chiang) (金峰 Feng Chin) 蕩寇志全部演員表
上 映: 1975年03月31日 芬蘭 詳細上映地區
地 區: 香港
對 白: 普通話
顔 色: 彩色
聲 音: 單聲道(Mono)
時 長:
類 型: 動作 冒險
分 級: 澳大利亞:M
外文別名:
108 Heroes
7 Soldiers of Kung Fu (USA)
All Men Are Brothers (Australia)
All Men Are Brothers II
Dang kou zhi (China: Mandarin titl e79 e)
Seven Blows of the Dragon II
Seven Kung Fu Assassins
The Story of Punishment (Hong Kong: English title) (working title)
Turbulent Invade Record (literal English title)
·蕩寇志劇情介紹
名妓李師師, 與梁山好漢浪子燕青惺惺相惜, 在皇帝跟前假扮姊弟, 且獲免罪, 連其他梁山泊人物亦得以招安.
時方臘正竊據江南為亂, 皇帝乃嘉勉燕青, 囑傳聖旨, 許梁山群雄並力徵討. 於是轟轟烈烈之蕩寇大决戰, 由此而展開......
武鬆, 石秀, 李逵, 張順及孫二娘等相偕下山, 梁山大軍水陸並進死傷無數, 殺入城關, 盡殲賊匪, 生擒方臘, 完成蕩寇之大業焉!
《歧路燈》長篇小說,警世稀品。清代李海觀作。一百零八回。敘述書香門第子弟譚紹聞墮落敗傢,又浪子回頭重振傢業的故事。對封建社會的吏治、教育和當時市井社會的世態人情、風習流俗有廣泛生動的描寫,但多封建說教。
(清.李緑園著 現藏於南京圖書館)人生在世,立於成敗兩端,而成敗之由,全在少年時候分路,資歷或敦厚或淺薄,氣質或安詳或輕飄,往來或正經孤黨等等,由此引出歧路一盞,照世間迷路人。
與《儒林外史》、《紅樓夢》大致同時問世於清乾隆年間,由豫人李緑園創作的長篇小說《歧路燈》,洋洋70餘萬言,108回,在當時說部之林獨樹一幟。但是,此書脫稿後,直至20世紀20年代,都以鈔本形式在河南鄉村流傳,知者寥寥,並未引起讀者及學界的註意。本世紀20年代起,《歧路燈》始有印本出現,纔開始了對之真正意義上的學術研究。
本文擬對本世紀20年代以來80年間《歧路燈》研究作一回顧,供《歧路燈》愛好者與研究者參考,並希望對《歧路燈》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有所幫助。
1
191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蔣瑞藻的《小說考證》,其捲八著錄《歧路燈》一則,引《闕名筆記》雲:吾鄉前輩李緑園先生所撰《歧路燈》120回,雖純從《紅樓夢》脫胎,然描寫人情,千態畢露,亦絶世奇文也。惜其後代零落,同時親舊,又無輕財好義之人為之刊行,遂使有益世道之大文章,僅留三五部抄本於窮鄉僻壤間,此亦一大憾事也。
這是本世紀見知的最早的有關《歧路燈》的記載。其所謂“純從《紅樓夢》脫胎”,當然是沒有根據的,至於《歧路燈》之所以流傳不廣,其原因也不在於無人為之刊行。但是,這段著錄文字至少說明,學者已對這部小說發生了興趣。30年代,孫楷第的《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著錄《歧路燈》,孔另境《中國小說史料》亦轉錄了《小
說考證》的材料。
1924年,洛陽清義堂將《歧路燈》石印行世,共105回,前有楊懋生《序》及張青蓮《跋》,對李緑園及其《歧路燈》作了介紹,並給予很高的評價。這是《歧路燈》成書以來的第一個印本,在《歧路燈》流傳史上有很重要的意義。然而正如張青蓮《跋》中所言:“冗務匆匆,未及校勘,僅依原本,未免以訛傳訛。”因此書中亥豕魯魚,隨處可見,加之印數不多,流傳仍是不廣。1927年,北京樸社(景山書社)開始排印出版馮友蘭、馮沅君兄妹的校點本,可惜衹印行了第一册26回,未見下文。樸社排印本前冠有馮友蘭寫的一篇長序,對《歧路燈》的思想內容及藝術上的得失作了全面的評價。馮友蘭《序》中說:“《歧路燈》的道學氣太重,的確是一個大毛病。
幸而李緑園在書中所寫的,大部分是在上述‘此義’之反面……他那一管道學先生的筆,頗有描寫事物的能力,其中並且含有許多刺。”馮友蘭對《歧路燈》所描寫的當
時社會生活的種種情況均作了比較公允客觀的評論,非常欣賞小說的語言(尤其是河南方言)運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的成就。同年,馮友蘭還輯成《李緑園公詩鈔》;樸社排印本前還有董作賓寫的《李緑園傳略》,對李緑園的生卒年及年譜作了初步考證與整理。馮、董所作的兩篇文章,可以說是近八十年來最早的具有學術價值的李緑園與《歧路燈》研究成果,具有開創性的貢獻。
由於印本的問世,給研究者提供了文本上的便利,於是,學界開始有研究論文發表,但是,有價值的專論不多。其中,值得註意的有郭紹虞與朱自清的文章。郭紹虞於1928年初在《文學周報》525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介紹歧路燈》的論文,將《歧路燈》與《紅樓夢》、《儒林外史》作比較,得出的結論是:“《歧路燈》亦正有足以勝過《紅樓夢》與《儒林外史》者在。”郭紹虞稱贊“李緑園竟能於常談中述至理,竟能於述至理中使人不覺得是常談。意清而語不陳,語不陳則意亦不覺得是清庸了。這實是他的難能處,也即是他的成功處。這種成功,全由於他精銳的思路與雋爽的筆性,足以駕馭這沉悶的題材”。朱自清於同年年底在《一般》第6捲第4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歧路燈》的文章,認為《歧路燈》與《紅樓夢》是“中國舊來僅有的兩部可以稱為真正‘長篇’的小說”。朱自清的觀點與郭紹虞大致相同,尤其對《歧路燈》在情節結構上取得的成就極為贊賞,指出:“全書滴水不漏,圓如轉環,無臃腫和斷續的毛病”,“在結構上它是中國舊來唯一的真正長篇小說。”朱自清在文末說:“若讓我估量本書的總價值,我以為衹遜於《紅樓夢》一籌,與《儒林外史》是可以並駕齊驅的。”此外,1928年4月23日《大公報·文學副刊》上發表了一篇佚名的文章《評〈歧路燈〉》,對《歧路燈》的人物塑造、社會生活描寫及語言等,大加贊揚,認為是“寫真實主義的上乘”作品。又有徐玉諾,不僅幫助馮友蘭搜集有關李緑園與《歧路燈》的資料,還在1928年11月11日半月刊《明天》14期發表《〈歧路燈〉及李緑園先生遺事》,在1929年8月14日《明天》38期發表《墻角消夏瑣記(其一)》,在1929年10月16日《明天》210期發表《墻角消夏瑣記(其二)》,對《歧路燈》與李緑園作了考論,肯定《歧路燈》在無意中深刻攻擊八股文先生及孔孟之道的同時,也指出因作者現實生活經驗不足而導致小說描寫時見空洞的弊端。
郭紹虞與朱自清等人均衹讀了樸社排印本第一册26回,未及讀到全書。他們的觀點,自然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但卻是代表了當時學界對《歧路燈》的一般看法,是本世紀《歧路燈》研究早期的有影響的成果。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洛陽清義堂本印數過少,樸社排印本未能完成;在此後的四五十年間,儘管有人對《歧路燈》持有很高的評價,如李敏修於《中州文獻匯編·總序》中盛贊《歧路燈》“開近世平民文學之先聲”,但學界很少有人對之作深入、全面的研究,《歧路燈》似乎再次面臨被“埋沒”的尷尬境地。
2
直至本世紀60年代,河南學者欒星致力於《歧路燈》鈔本的尋訪工作,並搜集有關李緑園與《歧路燈》的研究資料。欒星花十年的精力,於70年代完成了《歧路燈》的校註工作,並輯成《歧路燈研究資料》一書。由於當時出版不易,一直到1980年,纔由中州書畫社(現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歧路燈》欒星校註本,1982年出版了《歧路燈研究資料》。欒星以清乾隆末年鈔本《歧路燈》為原本,參稽他本(見知《歧路燈》清代鈔本、民國過錄本及清義堂石印本、樸社排印本共11種),校定全書為108回,並作註千餘條,於俚語、方言、稱謂、名物制度及古人、古籍、歷史事件、三教九流行藏等,加以註釋,詳加考訂,頗為精審,予讀者以很大的便利。《歧路燈研究資料》一書分《李緑園傳》、《李緑園詩文輯佚》、《歧路燈舊聞鈔》三部分,後有《附錄:李緑園〈傢訓諄言〉81條》。這部書提供了李緑園的傢世生平、交遊、著述以及有關《歧路燈》的研究等多方面的寶貴資料,搜羅較為完備,編排亦頗合理,且詳註出處,為研究者所歡迎。
欒星校註本《歧路燈》出版後,立即在中國大陸及臺灣、香港地區引起熱烈反響,中國大陸的《光明日報》、《文匯報》,臺灣的《聯合報》,香港的《文匯報》、《大公報》、《新晚報》等報章,紛紛以《埋沒二百多年的古典白話小說〈歧路燈〉出版》、《一部被埋沒二百多年的小說》、《再放光芒的〈歧路燈〉》、《被譽為〈紅樓夢〉以外又一巨著》等標題加以報道,隨之,一些學者在各類報紙或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對《歧路燈》展開熱烈討論。
3
1981年、1982年與1984年,在河南省鄭州、洛陽與開封先後召開了三次《歧路燈》學術討論會,中州古籍出版社於1982年與1984年分別編輯出版了兩部《歧路燈》論叢,收錄了提交前兩次學術討論會的部分論文和一些知名學者的文章。此外,散見於各類刊物的論文亦為數不少。據不完全統計,自1928年至1983年底,在各類報刊上發表的有關《歧路燈》的研究論文(含少量報道文章)有110篇左右。這些論文對李緑園的生平思想、《歧路燈》的思想傾嚮和藝術成就如結構、人物、語言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而又深入的探討。亦有學者對小說中所表達的教育思想作專門研究,或對小說所反映的清康熙、乾隆時期的開封城市經濟、有關戲麯的描寫及民俗等作詳細的考證。由於李緑園及《歧路燈》本身思想及內容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學者們的研究涉及的範圍亦較廣,並形成了不同的觀點。
這些不同的觀點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認為《歧路燈》無論在思想還是藝術上都是一部平庸的作品,根本不能與《儒林外史》相提並論;二是認為《歧路燈》是優秀的中國古代長篇小說,與《儒林外史》在伯仲之間;第三種觀點較為平和,認為《歧路燈》不及《紅樓夢》、《儒林外史》這些一流佳作,應屬於二流作品,但還是較為成功的,有其獨特的風貌。
持否定觀點的,可以藍翎的文章《“埋沒”說質疑》(見《歧路燈論叢(一)》)為代表。藍文認為:李緑園的“創作思想的確是中國古代小說現實主義傳統精神的大倒退,大大發展了開創人情小說的《金瓶梅》本來就有的說教因素的落後面,使‘人情小說’的發展岔嚮了歧路”,“《歧路燈》的確要宣傳儒傢的正統思想,把這種腐朽的思想看成人生指路的明燈”,“作為文學欣賞的對象,《歧路燈》就相當缺乏藝術吸引力,能讓人愉快的讀下去”,“是一部思想平庸藝術平平的古代小說”,與《醒世姻緣傳》一樣,“就二者思想的落後和藝術的平庸來看,‘則伯仲之間,各有短長,難分高下’。它們是同一創作思潮的産物,是‘人情小說’發展過程中一股混雜着更多的泥沙和腐物的濁流”。其評價之低,在當時的學者中,可能沒有第二人。
持肯定觀點的,則可以張國光的長篇論文《我國古代的〈教育詩〉與社會風俗畫》(見《歧路燈論叢(一)》)為代表。此文在很大程度上是為批駁藍翎的《“埋沒”說質疑》而作,副標題即為《〈歧路燈〉新論兼評〈“埋沒”說質疑〉》。張文對藍文作了嚴厲的批駁,並提出了對《歧路燈》的肯定性評價。張文認為“《歧路燈》是一部值得藉鑒的教育小說”,“李緑園不僅是一位小說傢,他首先是一位思想傢、教育傢”,稱贊“《歧路燈》是我國古代社會的一幅風俗畫”,並且指出,《歧路燈》在藝術結構、人物塑造、語言運用、人物描寫諸方面均取得出色的成就,認為“作者雖然主要是運用現實主義手法刻劃人物,但有時也不排斥浪漫主義”。張文的結論是,“《歧路燈》是一部有較高的思想水平與藝術成就的古代長篇白話小說”,“在反映封建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暴露當時的魑魅魍魎的醜惡本質的深度方面超過了前者(《紅樓夢》)”。張文建議,對這部“被埋沒了二百多年的優秀古典小說”,“做父母的似可以一讀”,“青年人可以一讀”,“治文學史的人,更必需讀它”,“因為它確可看作是新發掘出來的一部有價值的古代小說,即使不能與稍後的《紅樓夢》並駕齊驅,但也足以使《儒林外史》相形見絀”。如此高的評價,在當時的學術界也是罕見的。至於持中間態度的觀點,可以任訪秋、範寧等人的文章為代表。任訪秋在《漫談〈歧路燈〉》(見《歧路燈論叢(一)》)一文中認為,“假若把《儒林外史》、《紅樓夢》列為第一流,那麽《歧路燈》就不能不屬於第二流。因為不論是思想同藝術,較之前兩書都是大有遜色的”,但對《歧路燈》的成就也作了肯定的評價,指出,“《歧路燈》畢竟是一部長篇巨著,作者社會閱歷較深,而各方面的知識也比較豐富……所以作者對清代中葉的朝章國政,科場慣例,社會風俗……書中凡涉及到的,無不一絲不苟認真地給以詳細的論述與描繪,從而擴大了讀者的視野,豐富了人們的知識,對於瞭解十八世紀中國社會的精神面貌,是有着深刻的意義的。所以,在中國文學史上是應該給它以一定的地位的”。範寧的《〈歧路燈〉讀後感》(見《歧路燈論叢(二)》)也認為,“《歧路燈》整個思想主題是不高明的,人物塑造也不很成功,但記錄了十八世紀中國封建社會中下層人物的思想狀況,涉及的生活面相當廣阔……讀者可以從其中看到封建社會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人間地獄”。實際上,任文與範文肯定的主要還是在《歧路燈》這部小說的認識價值上,並不同意將之看成為一流佳作。
無論是肯定也好,還是否定也好,畢竟反映了學術界對《歧路燈》的關註與熱情,對於李緑園與《歧路燈》研究來說,無疑是一個好的現象。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到了80年代後期,這種富於學術氣氛的熱鬧局面漸漸趨於平靜,直至今日,雖然中國大陸學術界還不時有關於李緑園及其《歧路燈》的論文發表,杜貴晨在1992年出版了著作《李緑園與歧路燈》(遼寧教育出版社),但終究沒有形成為一個有影響的學術研究熱點。
4
與此同時,中國臺灣與香港地區的學術界,對《歧路燈》也給予了一定程度的關註。當欒星校註本出版後,似乎臺灣與香港地區的熱情比大陸為高,所給予的評價也幾乎是一致的贊揚與肯定。臺灣出版界在80年代至少有四傢出版社出版了《歧路燈》,較之大陸為多。但學者發表的研究論文,則比較的冷靜與平和。如發表於1983年1月13日臺灣《中國時報》王孝廉的《歧路燈的再發現與再評價》一文認為:“這部被埋沒了兩百多年的小說是一本相當可讀的小說,但充其量衹能和另一本類似的小說《蜃樓志》相等;將它與《紅樓夢》、《儒林外史》並列而為清代三大小說,是有些言過其實的。”此外,臺灣的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的研究生,已有人將《歧路燈》作為研究對象,撰寫學位論文。如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生陳翠芬、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生鄭在亮(韓國),在1986年與1988年先後以《歧路燈研究》作為學位論文,獲取碩士學位。鄭在亮回韓國後,將學位論文陸續發表於本國的《中國小說研究會報》等刊物,引起了韓國學者的興趣。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臺灣師大書苑有限公司出版了吳秀玉的《李緑園與其〈歧路燈〉研究》一書。吳秀玉熱心於此項工作,曾五次抵豫,二度入黔,搜集資料,訪問學者,歷五年寒暑,寫成了這部30餘萬言的著作。全書共分七章,對李緑園的傢世、生平事跡、著述及《歧路燈》的流傳、寫作背景、思想內容、創作藝術等各方面,作了全面而詳盡的考察和探討,資料之翔實,可以說超過了以往任何《歧路燈》研究著作。這是在中國出版的第一部研究《歧路燈》的專著,但在中國大陸似乎尚未引起人們的註意。
縱觀80年來《歧路燈》的研究,可以發現,中國學術界,在總體上對《歧路燈》的評價不高,主要是認為其思想陳腐,道學氣濃厚,專於說教,不具備反封建主義的光輝,但對其在反映生活面之廣以及描寫方面如人物塑造、語言運用、情節結構等方面的成就,仍給予一定程度的肯定;在此期間,除了在20年代與80年代曾有過兩次《歧路燈》研究的小高潮外,學者似乎很少有人願意對之下工夫作一番深入研究,對於《歧路燈》這樣一部有着獨特個性的長篇巨著來說,似乎也令人感到有點遺憾;但是,據說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博士生李延年,在1998年以《歧路燈研究》作為學位論文,獲得博士學位。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筆者希望有更多的學者來研究李緑園與《歧路燈》,以推動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全面深入與發展。
(清.李緑園著 現藏於南京圖書館)人生在世,立於成敗兩端,而成敗之由,全在少年時候分路,資歷或敦厚或淺薄,氣質或安詳或輕飄,往來或正經孤黨等等,由此引出歧路一盞,照世間迷路人。
與《儒林外史》、《紅樓夢》大致同時問世於清乾隆年間,由豫人李緑園創作的長篇小說《歧路燈》,洋洋70餘萬言,108回,在當時說部之林獨樹一幟。但是,此書脫稿後,直至20世紀20年代,都以鈔本形式在河南鄉村流傳,知者寥寥,並未引起讀者及學界的註意。本世紀20年代起,《歧路燈》始有印本出現,纔開始了對之真正意義上的學術研究。
本文擬對本世紀20年代以來80年間《歧路燈》研究作一回顧,供《歧路燈》愛好者與研究者參考,並希望對《歧路燈》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有所幫助。
1
191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蔣瑞藻的《小說考證》,其捲八著錄《歧路燈》一則,引《闕名筆記》雲:吾鄉前輩李緑園先生所撰《歧路燈》120回,雖純從《紅樓夢》脫胎,然描寫人情,千態畢露,亦絶世奇文也。惜其後代零落,同時親舊,又無輕財好義之人為之刊行,遂使有益世道之大文章,僅留三五部抄本於窮鄉僻壤間,此亦一大憾事也。
這是本世紀見知的最早的有關《歧路燈》的記載。其所謂“純從《紅樓夢》脫胎”,當然是沒有根據的,至於《歧路燈》之所以流傳不廣,其原因也不在於無人為之刊行。但是,這段著錄文字至少說明,學者已對這部小說發生了興趣。30年代,孫楷第的《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著錄《歧路燈》,孔另境《中國小說史料》亦轉錄了《小
說考證》的材料。
1924年,洛陽清義堂將《歧路燈》石印行世,共105回,前有楊懋生《序》及張青蓮《跋》,對李緑園及其《歧路燈》作了介紹,並給予很高的評價。這是《歧路燈》成書以來的第一個印本,在《歧路燈》流傳史上有很重要的意義。然而正如張青蓮《跋》中所言:“冗務匆匆,未及校勘,僅依原本,未免以訛傳訛。”因此書中亥豕魯魚,隨處可見,加之印數不多,流傳仍是不廣。1927年,北京樸社(景山書社)開始排印出版馮友蘭、馮沅君兄妹的校點本,可惜衹印行了第一册26回,未見下文。樸社排印本前冠有馮友蘭寫的一篇長序,對《歧路燈》的思想內容及藝術上的得失作了全面的評價。馮友蘭《序》中說:“《歧路燈》的道學氣太重,的確是一個大毛病。
幸而李緑園在書中所寫的,大部分是在上述‘此義’之反面……他那一管道學先生的筆,頗有描寫事物的能力,其中並且含有許多刺。”馮友蘭對《歧路燈》所描寫的當
時社會生活的種種情況均作了比較公允客觀的評論,非常欣賞小說的語言(尤其是河南方言)運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的成就。同年,馮友蘭還輯成《李緑園公詩鈔》;樸社排印本前還有董作賓寫的《李緑園傳略》,對李緑園的生卒年及年譜作了初步考證與整理。馮、董所作的兩篇文章,可以說是近八十年來最早的具有學術價值的李緑園與《歧路燈》研究成果,具有開創性的貢獻。
由於印本的問世,給研究者提供了文本上的便利,於是,學界開始有研究論文發表,但是,有價值的專論不多。其中,值得註意的有郭紹虞與朱自清的文章。郭紹虞於1928年初在《文學周報》525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介紹歧路燈》的論文,將《歧路燈》與《紅樓夢》、《儒林外史》作比較,得出的結論是:“《歧路燈》亦正有足以勝過《紅樓夢》與《儒林外史》者在。”郭紹虞稱贊“李緑園竟能於常談中述至理,竟能於述至理中使人不覺得是常談。意清而語不陳,語不陳則意亦不覺得是清庸了。這實是他的難能處,也即是他的成功處。這種成功,全由於他精銳的思路與雋爽的筆性,足以駕馭這沉悶的題材”。朱自清於同年年底在《一般》第6捲第4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歧路燈》的文章,認為《歧路燈》與《紅樓夢》是“中國舊來僅有的兩部可以稱為真正‘長篇’的小說”。朱自清的觀點與郭紹虞大致相同,尤其對《歧路燈》在情節結構上取得的成就極為贊賞,指出:“全書滴水不漏,圓如轉環,無臃腫和斷續的毛病”,“在結構上它是中國舊來唯一的真正長篇小說。”朱自清在文末說:“若讓我估量本書的總價值,我以為衹遜於《紅樓夢》一籌,與《儒林外史》是可以並駕齊驅的。”此外,1928年4月23日《大公報·文學副刊》上發表了一篇佚名的文章《評〈歧路燈〉》,對《歧路燈》的人物塑造、社會生活描寫及語言等,大加贊揚,認為是“寫真實主義的上乘”作品。又有徐玉諾,不僅幫助馮友蘭搜集有關李緑園與《歧路燈》的資料,還在1928年11月11日半月刊《明天》14期發表《〈歧路燈〉及李緑園先生遺事》,在1929年8月14日《明天》38期發表《墻角消夏瑣記(其一)》,在1929年10月16日《明天》210期發表《墻角消夏瑣記(其二)》,對《歧路燈》與李緑園作了考論,肯定《歧路燈》在無意中深刻攻擊八股文先生及孔孟之道的同時,也指出因作者現實生活經驗不足而導致小說描寫時見空洞的弊端。
郭紹虞與朱自清等人均衹讀了樸社排印本第一册26回,未及讀到全書。他們的觀點,自然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但卻是代表了當時學界對《歧路燈》的一般看法,是本世紀《歧路燈》研究早期的有影響的成果。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洛陽清義堂本印數過少,樸社排印本未能完成;在此後的四五十年間,儘管有人對《歧路燈》持有很高的評價,如李敏修於《中州文獻匯編·總序》中盛贊《歧路燈》“開近世平民文學之先聲”,但學界很少有人對之作深入、全面的研究,《歧路燈》似乎再次面臨被“埋沒”的尷尬境地。
2
直至本世紀60年代,河南學者欒星致力於《歧路燈》鈔本的尋訪工作,並搜集有關李緑園與《歧路燈》的研究資料。欒星花十年的精力,於70年代完成了《歧路燈》的校註工作,並輯成《歧路燈研究資料》一書。由於當時出版不易,一直到1980年,纔由中州書畫社(現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歧路燈》欒星校註本,1982年出版了《歧路燈研究資料》。欒星以清乾隆末年鈔本《歧路燈》為原本,參稽他本(見知《歧路燈》清代鈔本、民國過錄本及清義堂石印本、樸社排印本共11種),校定全書為108回,並作註千餘條,於俚語、方言、稱謂、名物制度及古人、古籍、歷史事件、三教九流行藏等,加以註釋,詳加考訂,頗為精審,予讀者以很大的便利。《歧路燈研究資料》一書分《李緑園傳》、《李緑園詩文輯佚》、《歧路燈舊聞鈔》三部分,後有《附錄:李緑園〈傢訓諄言〉81條》。這部書提供了李緑園的傢世生平、交遊、著述以及有關《歧路燈》的研究等多方面的寶貴資料,搜羅較為完備,編排亦頗合理,且詳註出處,為研究者所歡迎。
欒星校註本《歧路燈》出版後,立即在中國大陸及臺灣、香港地區引起熱烈反響,中國大陸的《光明日報》、《文匯報》,臺灣的《聯合報》,香港的《文匯報》、《大公報》、《新晚報》等報章,紛紛以《埋沒二百多年的古典白話小說〈歧路燈〉出版》、《一部被埋沒二百多年的小說》、《再放光芒的〈歧路燈〉》、《被譽為〈紅樓夢〉以外又一巨著》等標題加以報道,隨之,一些學者在各類報紙或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對《歧路燈》展開熱烈討論。
3
1981年、1982年與1984年,在河南省鄭州、洛陽與開封先後召開了三次《歧路燈》學術討論會,中州古籍出版社於1982年與1984年分別編輯出版了兩部《歧路燈》論叢,收錄了提交前兩次學術討論會的部分論文和一些知名學者的文章。此外,散見於各類刊物的論文亦為數不少。據不完全統計,自1928年至1983年底,在各類報刊上發表的有關《歧路燈》的研究論文(含少量報道文章)有110篇左右。這些論文對李緑園的生平思想、《歧路燈》的思想傾嚮和藝術成就如結構、人物、語言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而又深入的探討。亦有學者對小說中所表達的教育思想作專門研究,或對小說所反映的清康熙、乾隆時期的開封城市經濟、有關戲麯的描寫及民俗等作詳細的考證。由於李緑園及《歧路燈》本身思想及內容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學者們的研究涉及的範圍亦較廣,並形成了不同的觀點。
這些不同的觀點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認為《歧路燈》無論在思想還是藝術上都是一部平庸的作品,根本不能與《儒林外史》相提並論;二是認為《歧路燈》是優秀的中國古代長篇小說,與《儒林外史》在伯仲之間;第三種觀點較為平和,認為《歧路燈》不及《紅樓夢》、《儒林外史》這些一流佳作,應屬於二流作品,但還是較為成功的,有其獨特的風貌。
持否定觀點的,可以藍翎的文章《“埋沒”說質疑》(見《歧路燈論叢(一)》)為代表。藍文認為:李緑園的“創作思想的確是中國古代小說現實主義傳統精神的大倒退,大大發展了開創人情小說的《金瓶梅》本來就有的說教因素的落後面,使‘人情小說’的發展岔嚮了歧路”,“《歧路燈》的確要宣傳儒傢的正統思想,把這種腐朽的思想看成人生指路的明燈”,“作為文學欣賞的對象,《歧路燈》就相當缺乏藝術吸引力,能讓人愉快的讀下去”,“是一部思想平庸藝術平平的古代小說”,與《醒世姻緣傳》一樣,“就二者思想的落後和藝術的平庸來看,‘則伯仲之間,各有短長,難分高下’。它們是同一創作思潮的産物,是‘人情小說’發展過程中一股混雜着更多的泥沙和腐物的濁流”。其評價之低,在當時的學者中,可能沒有第二人。
持肯定觀點的,則可以張國光的長篇論文《我國古代的〈教育詩〉與社會風俗畫》(見《歧路燈論叢(一)》)為代表。此文在很大程度上是為批駁藍翎的《“埋沒”說質疑》而作,副標題即為《〈歧路燈〉新論兼評〈“埋沒”說質疑〉》。張文對藍文作了嚴厲的批駁,並提出了對《歧路燈》的肯定性評價。張文認為“《歧路燈》是一部值得藉鑒的教育小說”,“李緑園不僅是一位小說傢,他首先是一位思想傢、教育傢”,稱贊“《歧路燈》是我國古代社會的一幅風俗畫”,並且指出,《歧路燈》在藝術結構、人物塑造、語言運用、人物描寫諸方面均取得出色的成就,認為“作者雖然主要是運用現實主義手法刻劃人物,但有時也不排斥浪漫主義”。張文的結論是,“《歧路燈》是一部有較高的思想水平與藝術成就的古代長篇白話小說”,“在反映封建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暴露當時的魑魅魍魎的醜惡本質的深度方面超過了前者(《紅樓夢》)”。張文建議,對這部“被埋沒了二百多年的優秀古典小說”,“做父母的似可以一讀”,“青年人可以一讀”,“治文學史的人,更必需讀它”,“因為它確可看作是新發掘出來的一部有價值的古代小說,即使不能與稍後的《紅樓夢》並駕齊驅,但也足以使《儒林外史》相形見絀”。如此高的評價,在當時的學術界也是罕見的。至於持中間態度的觀點,可以任訪秋、範寧等人的文章為代表。任訪秋在《漫談〈歧路燈〉》(見《歧路燈論叢(一)》)一文中認為,“假若把《儒林外史》、《紅樓夢》列為第一流,那麽《歧路燈》就不能不屬於第二流。因為不論是思想同藝術,較之前兩書都是大有遜色的”,但對《歧路燈》的成就也作了肯定的評價,指出,“《歧路燈》畢竟是一部長篇巨著,作者社會閱歷較深,而各方面的知識也比較豐富……所以作者對清代中葉的朝章國政,科場慣例,社會風俗……書中凡涉及到的,無不一絲不苟認真地給以詳細的論述與描繪,從而擴大了讀者的視野,豐富了人們的知識,對於瞭解十八世紀中國社會的精神面貌,是有着深刻的意義的。所以,在中國文學史上是應該給它以一定的地位的”。範寧的《〈歧路燈〉讀後感》(見《歧路燈論叢(二)》)也認為,“《歧路燈》整個思想主題是不高明的,人物塑造也不很成功,但記錄了十八世紀中國封建社會中下層人物的思想狀況,涉及的生活面相當廣阔……讀者可以從其中看到封建社會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人間地獄”。實際上,任文與範文肯定的主要還是在《歧路燈》這部小說的認識價值上,並不同意將之看成為一流佳作。
無論是肯定也好,還是否定也好,畢竟反映了學術界對《歧路燈》的關註與熱情,對於李緑園與《歧路燈》研究來說,無疑是一個好的現象。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到了80年代後期,這種富於學術氣氛的熱鬧局面漸漸趨於平靜,直至今日,雖然中國大陸學術界還不時有關於李緑園及其《歧路燈》的論文發表,杜貴晨在1992年出版了著作《李緑園與歧路燈》(遼寧教育出版社),但終究沒有形成為一個有影響的學術研究熱點。
4
與此同時,中國臺灣與香港地區的學術界,對《歧路燈》也給予了一定程度的關註。當欒星校註本出版後,似乎臺灣與香港地區的熱情比大陸為高,所給予的評價也幾乎是一致的贊揚與肯定。臺灣出版界在80年代至少有四傢出版社出版了《歧路燈》,較之大陸為多。但學者發表的研究論文,則比較的冷靜與平和。如發表於1983年1月13日臺灣《中國時報》王孝廉的《歧路燈的再發現與再評價》一文認為:“這部被埋沒了兩百多年的小說是一本相當可讀的小說,但充其量衹能和另一本類似的小說《蜃樓志》相等;將它與《紅樓夢》、《儒林外史》並列而為清代三大小說,是有些言過其實的。”此外,臺灣的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的研究生,已有人將《歧路燈》作為研究對象,撰寫學位論文。如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生陳翠芬、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生鄭在亮(韓國),在1986年與1988年先後以《歧路燈研究》作為學位論文,獲取碩士學位。鄭在亮回韓國後,將學位論文陸續發表於本國的《中國小說研究會報》等刊物,引起了韓國學者的興趣。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臺灣師大書苑有限公司出版了吳秀玉的《李緑園與其〈歧路燈〉研究》一書。吳秀玉熱心於此項工作,曾五次抵豫,二度入黔,搜集資料,訪問學者,歷五年寒暑,寫成了這部30餘萬言的著作。全書共分七章,對李緑園的傢世、生平事跡、著述及《歧路燈》的流傳、寫作背景、思想內容、創作藝術等各方面,作了全面而詳盡的考察和探討,資料之翔實,可以說超過了以往任何《歧路燈》研究著作。這是在中國出版的第一部研究《歧路燈》的專著,但在中國大陸似乎尚未引起人們的註意。
縱觀80年來《歧路燈》的研究,可以發現,中國學術界,在總體上對《歧路燈》的評價不高,主要是認為其思想陳腐,道學氣濃厚,專於說教,不具備反封建主義的光輝,但對其在反映生活面之廣以及描寫方面如人物塑造、語言運用、情節結構等方面的成就,仍給予一定程度的肯定;在此期間,除了在20年代與80年代曾有過兩次《歧路燈》研究的小高潮外,學者似乎很少有人願意對之下工夫作一番深入研究,對於《歧路燈》這樣一部有着獨特個性的長篇巨著來說,似乎也令人感到有點遺憾;但是,據說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博士生李延年,在1998年以《歧路燈研究》作為學位論文,獲得博士學位。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筆者希望有更多的學者來研究李緑園與《歧路燈》,以推動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全面深入與發展。
明代文言短篇小說。共載傳奇小說四捲二十篇,附錄一篇。作者瞿佑。
瞿佑(1347——1433年)字宗吉,號存齋,錢塘人,少有詩名,曾被當時詩壇領袖楊維楨,稱賞為瞿傢的“千裏駒”。明太祖洪武年間出仕,歷任仁和、臨安、宜陽等縣訓導,後升任國王府右長史。明成祖永樂六年(1408),因詩獲罪下獄。永樂十三年(1415)被遣送謫戍保安(今河北懷柔一帶)。仁宗洪熙元年(1425),經英國公張輔奏請赦還,在英國公傢主理傢塾,三年後放歸。宣德八年(1433)卒,享年八十七歲。瞿佑一生著述很多,衹有《剪燈新話》、《田園詩話》、《詠物詩》等幾種保留下來。
《剪燈新話》在洪武十一年就已編訂成帙,以抄本流行。永樂十五年,瞿佑以七十五歲高齡在流放地保安重新校訂《剪燈新話》。據明高儒《百川書志》捲六記載,《剪燈新話》共四捲二十一段(即21篇),與今天我們所見的《剪燈新話》捲數篇數相同。本書有成化丁亥(1467)刻本,明末刻本,清乾隆辛亥(1791)刻本,同治辛未(1871)本,均二捲。1917年董康據日本藏本翻刻,《剪燈新話》足本始重歸我國。
瞿佑生活在元末明初,一生坎坷。元統治者的殘酷,社會的動亂他都親身經歷,而對明太祖朱元璋企圖杜絶文人批評時政而興起的文禁他更有直接的感受。如他在《剪燈新話》寫成之後“藏之書笥”,遲遲不敢發表,刊刻時還用“誨淫”“語怪”之類的話加以掩飾,這些都為他的創作奠定了生活和思想的基礎。而在明初嚴峻刑法而前,文人為避免與統治者直接牾而招來殺身之禍,便追慕唐人,藉寫閨情豔遇、鬼怪神仙的傳奇小說來麯折表達自己的思想。《剪燈新話》就是在此歷史條件下産生的。
《剪燈新話》中有相當一部分作品是描寫婚姻愛情的。或是人與人的婚姻,或寫人與鬼的愛情,都突出強調一個“情”字。對愛情和美好婚姻的渴望,是廣大婦女的共同要求,但她們的要求被扼殺了。《緑衣人傳》中書生吳源和女鬼緑衣人前世為南宋權臣賈似道傢的奴僕,同樣的地位、同樣的命運促成了他們的愛情。但是,這種純真的愛情在封建官僚家庭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於是他們雙雙被賈似道“賜死於西湖斷橋之下 ”。緑衣人活着沒有愛的權力,死後化鬼也要與所愛之人相會。此時已經托生的趙源不瞭解她的來歷,以為是“巨室妾媵,夜出私奔”不予深究,一日酒醉戲稱她“ 緑衣黃裳”是地地道道的婢女,傷了緑衣人的心,幾日不與他相會。再來之時,她把前世姻緣合盤道出,趙源方瞭解她就是自己前世所愛並和自己同遭不幸之人,激動地說:“吾與汝乃再世姻緣也,當更加親愛,以償疇昔之願。”
三年之後,緑衣人魂飛魄散,“源大傷慟,為治棺梓斂之”。自投靈隱寺為僧,以表示對愛情的忠貞。《金鳳釵記》描寫了吳興娘的鬼魂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吳興娘和崔興哥自小訂婚,由於興哥隨父宦遊遠方,十五年不通音信,興娘絶望了,因為像她這樣的大傢閨秀、官宦之女再嫁被認為是不貞的,於是她鬱鬱成疾,半載而終。但死後的興娘並不甘心,她的鬼魂與興哥相會,並與興哥私奔他鄉,相親相愛的過了一年夫妻生活。最後當她身份揭穿,不得不離去的時候,還用鬼魂附體的辦法,要求父母將妹妹慶娘嫁給興哥,續了前緣。
《滕穆醉遊聚景園記》裏的女鬼衛芳華也是生前得不到愛情,死後鬼魂與人相愛。不管是緑衣人、吳興娘還是衛芳華,她們都是美好的女子,但都生前不幸,死後方能享受愛情和婚姻生活的幸福,可見封建禮教制度下,人不如鬼。除了描寫這些被壓迫的女性、被扼殺的愛情,作品還以贊揚的筆調描寫敢於藐視封建禮教的人物。《愛卿傳》裏的趙六,出身巨富,不受貞節觀念的約束,娶妓女為妻,並對她有深厚感情。當妻子被迫害致死後,他“撫屍大慟,絶而復蘇。”《渭塘奇遇記》裏的王生出身詩禮人傢,卻對酒傢女兒産生愛情,並與之結為夫妻。這些都表達了作者對自由戀愛和自主婚姻的理想。
更大膽地,作品對男女之間肉欲的歡樂也予以表現。根據吳中傳說寫的《聯芳樓記》描寫薛姓富室之女蘭英、蘭蕙“皆聰明秀麗,能為詩賦”,偶遇“興販於郡”的鄭生,邀其歡會,賦詩以贈,自此無夕不會,終贅鄭生以為婿。對這樣嚴重違背封建禮教的行為,作者並未着眼於貶抑她們的偷情,反而對二女的才華多寓贊賞之意。周秦以來的封建禮教,特別是程朱理學,要求人們“去人欲,存天理”,把封建倫理道德說成是天經地義的。而《剪燈新話》表現婚戀的小說突出的“情”則主張擺脫束縛,順應自然,肯定人的欲望,顯然與封建禮教相對抗,必然為衛道者所不喜。
《剪燈新話》另有一些作品是藉鬼神世界反映人們心態,影射社會現實的。《水慶餘宮》描寫文士因善詩文而在神那裏受到尊重。潮州士人餘善文為海神廣利王的宮殿落成作《上梁文》,廣利王為他“一揮而就,文不加點”的才氣所折服,邀他參加慶殿之宴。在海廣淵王從臣對此不服,“彼白衣而末坐者為何人斯?乃敢於此唐突也!”廣淵王“遽言曰:‘文士在座,汝烏得多言?姑退!’”此後,衆神捧觥請餘善文作詩,又特設一宴以謝,臨歸又“以玻璃盤盛照夜之珠十,通天之犀二,為潤筆之資。”如此厚遇,是明初文網嚴密監控下的知識分子夢寐難求的,現實與小說描寫形成鮮明對比。此外,作者還假托陰司,對元末腐敗政治和明初文字獄進行了猛烈抨擊。
《令狐生冥夢錄》裏的令狐撰,作詩揭露鬼官鬼吏貪贓妄法的罪行,觸怒“權貴”,被抓到陰曹地府去受審,不服,又在“自供狀”裏進一步揭露有權勢者“以強凌弱,恃富欺貧”的罪行,指出法律是為有權勢的人服務的,它使“貧者入獄而受殃,富者轉輕而免罪;惟取傷弓之鳥,每漏吞舟之魚”。由於令狐撰義正辭嚴,使鬼王毫無辦法,衹好承認令狐撰持論頗正,難以加罪,遂放行。《修文捨人傳》則描寫了一個正直的窮讀書人夏顔,生前不得志,死後在冥司裏做了大官。他看到的冥司王是公平的。“用人必當其纔,必稱其職”,“黜陟必明,賞罰必公”,不象人間靠賄賂、門第、面貌等邪門歪道取士,所以人間“治日常少,亂日常多”,這是對最高統治者,封建法律和政治的露骨批評。
中國傳奇小說的創作始於初唐,盛於中唐,宋元低潮。到明初瞿佑以《剪燈新話》打破了僵局,帶來了明傳奇小說的興盛。它繼承了六朝志怪和唐傳奇的傳統,描寫鬼魂追求愛情以表現青年男女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從宋元話本中汲取營養,選取題材、情節及塑造人物,表現市井生活觀念,如《金鳳釵記》藉鑒宋元話本《碾玉觀音》中秀秀的形象,《牡丹燈記》和《清平山堂話本》中《洛陽三怪記》等情節結構類似等等。
《剪燈新話》的問世在當時沉悶的政治環境中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喜愛與共鳴,甚至連國子監裏的經生儒士也閱讀它,而仿擬者紛起,永樂年間有廬陵李禎的《剪燈餘話》,宣德年間有趙弼的《效顰集》,萬歷年間有邵景詹的《覓燈因話》相繼問世,這些作品共同構成了溝通唐傳奇和清代《聊齋志異》這兩個高峰之間的橋梁。除仿擬之作外,白話小說和戲麯也受到《剪燈新話》作品的影響。《金鳳釵記》、《翠翠傳》被元末明初的凌初改寫成白話小說,這兩篇作品還和《渭塘奇遇記》、《緑衣人傳》等被一些戲麯傢改寫成雜劇、傳奇和地方戲麯。
《剪燈新話》是明代文人創作小說遭到朝廷禁毀的第一部。據顧炎武《日知錄之餘》捲四“禁小說” 記載:“《實錄》:正統七年二月辛未,國子監祭酒李時勉言:近有俗儒假托怪異之事,飾以無根之言,如《剪燈新話》之類。不惟市井輕浮之徒爭相誦習,至於經生儒士,多捨正學不講,日夜記憶,以資談論;若不嚴禁,恐邪說異端,日新月盛,惑亂人心。乞敕禮部行文內外衙門,及調提為校僉事御史,並按察司官,巡歷去處,凡遇此等書籍,即令焚毀,有印賣及藏習者,問罪如律,庶俾人知正道,不為邪妄所惑。從之。”此後《剪燈餘話》也因同理被禁。
瞿佑(1347——1433年)字宗吉,號存齋,錢塘人,少有詩名,曾被當時詩壇領袖楊維楨,稱賞為瞿傢的“千裏駒”。明太祖洪武年間出仕,歷任仁和、臨安、宜陽等縣訓導,後升任國王府右長史。明成祖永樂六年(1408),因詩獲罪下獄。永樂十三年(1415)被遣送謫戍保安(今河北懷柔一帶)。仁宗洪熙元年(1425),經英國公張輔奏請赦還,在英國公傢主理傢塾,三年後放歸。宣德八年(1433)卒,享年八十七歲。瞿佑一生著述很多,衹有《剪燈新話》、《田園詩話》、《詠物詩》等幾種保留下來。
《剪燈新話》在洪武十一年就已編訂成帙,以抄本流行。永樂十五年,瞿佑以七十五歲高齡在流放地保安重新校訂《剪燈新話》。據明高儒《百川書志》捲六記載,《剪燈新話》共四捲二十一段(即21篇),與今天我們所見的《剪燈新話》捲數篇數相同。本書有成化丁亥(1467)刻本,明末刻本,清乾隆辛亥(1791)刻本,同治辛未(1871)本,均二捲。1917年董康據日本藏本翻刻,《剪燈新話》足本始重歸我國。
瞿佑生活在元末明初,一生坎坷。元統治者的殘酷,社會的動亂他都親身經歷,而對明太祖朱元璋企圖杜絶文人批評時政而興起的文禁他更有直接的感受。如他在《剪燈新話》寫成之後“藏之書笥”,遲遲不敢發表,刊刻時還用“誨淫”“語怪”之類的話加以掩飾,這些都為他的創作奠定了生活和思想的基礎。而在明初嚴峻刑法而前,文人為避免與統治者直接牾而招來殺身之禍,便追慕唐人,藉寫閨情豔遇、鬼怪神仙的傳奇小說來麯折表達自己的思想。《剪燈新話》就是在此歷史條件下産生的。
《剪燈新話》中有相當一部分作品是描寫婚姻愛情的。或是人與人的婚姻,或寫人與鬼的愛情,都突出強調一個“情”字。對愛情和美好婚姻的渴望,是廣大婦女的共同要求,但她們的要求被扼殺了。《緑衣人傳》中書生吳源和女鬼緑衣人前世為南宋權臣賈似道傢的奴僕,同樣的地位、同樣的命運促成了他們的愛情。但是,這種純真的愛情在封建官僚家庭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於是他們雙雙被賈似道“賜死於西湖斷橋之下 ”。緑衣人活着沒有愛的權力,死後化鬼也要與所愛之人相會。此時已經托生的趙源不瞭解她的來歷,以為是“巨室妾媵,夜出私奔”不予深究,一日酒醉戲稱她“ 緑衣黃裳”是地地道道的婢女,傷了緑衣人的心,幾日不與他相會。再來之時,她把前世姻緣合盤道出,趙源方瞭解她就是自己前世所愛並和自己同遭不幸之人,激動地說:“吾與汝乃再世姻緣也,當更加親愛,以償疇昔之願。”
三年之後,緑衣人魂飛魄散,“源大傷慟,為治棺梓斂之”。自投靈隱寺為僧,以表示對愛情的忠貞。《金鳳釵記》描寫了吳興娘的鬼魂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吳興娘和崔興哥自小訂婚,由於興哥隨父宦遊遠方,十五年不通音信,興娘絶望了,因為像她這樣的大傢閨秀、官宦之女再嫁被認為是不貞的,於是她鬱鬱成疾,半載而終。但死後的興娘並不甘心,她的鬼魂與興哥相會,並與興哥私奔他鄉,相親相愛的過了一年夫妻生活。最後當她身份揭穿,不得不離去的時候,還用鬼魂附體的辦法,要求父母將妹妹慶娘嫁給興哥,續了前緣。
《滕穆醉遊聚景園記》裏的女鬼衛芳華也是生前得不到愛情,死後鬼魂與人相愛。不管是緑衣人、吳興娘還是衛芳華,她們都是美好的女子,但都生前不幸,死後方能享受愛情和婚姻生活的幸福,可見封建禮教制度下,人不如鬼。除了描寫這些被壓迫的女性、被扼殺的愛情,作品還以贊揚的筆調描寫敢於藐視封建禮教的人物。《愛卿傳》裏的趙六,出身巨富,不受貞節觀念的約束,娶妓女為妻,並對她有深厚感情。當妻子被迫害致死後,他“撫屍大慟,絶而復蘇。”《渭塘奇遇記》裏的王生出身詩禮人傢,卻對酒傢女兒産生愛情,並與之結為夫妻。這些都表達了作者對自由戀愛和自主婚姻的理想。
更大膽地,作品對男女之間肉欲的歡樂也予以表現。根據吳中傳說寫的《聯芳樓記》描寫薛姓富室之女蘭英、蘭蕙“皆聰明秀麗,能為詩賦”,偶遇“興販於郡”的鄭生,邀其歡會,賦詩以贈,自此無夕不會,終贅鄭生以為婿。對這樣嚴重違背封建禮教的行為,作者並未着眼於貶抑她們的偷情,反而對二女的才華多寓贊賞之意。周秦以來的封建禮教,特別是程朱理學,要求人們“去人欲,存天理”,把封建倫理道德說成是天經地義的。而《剪燈新話》表現婚戀的小說突出的“情”則主張擺脫束縛,順應自然,肯定人的欲望,顯然與封建禮教相對抗,必然為衛道者所不喜。
《剪燈新話》另有一些作品是藉鬼神世界反映人們心態,影射社會現實的。《水慶餘宮》描寫文士因善詩文而在神那裏受到尊重。潮州士人餘善文為海神廣利王的宮殿落成作《上梁文》,廣利王為他“一揮而就,文不加點”的才氣所折服,邀他參加慶殿之宴。在海廣淵王從臣對此不服,“彼白衣而末坐者為何人斯?乃敢於此唐突也!”廣淵王“遽言曰:‘文士在座,汝烏得多言?姑退!’”此後,衆神捧觥請餘善文作詩,又特設一宴以謝,臨歸又“以玻璃盤盛照夜之珠十,通天之犀二,為潤筆之資。”如此厚遇,是明初文網嚴密監控下的知識分子夢寐難求的,現實與小說描寫形成鮮明對比。此外,作者還假托陰司,對元末腐敗政治和明初文字獄進行了猛烈抨擊。
《令狐生冥夢錄》裏的令狐撰,作詩揭露鬼官鬼吏貪贓妄法的罪行,觸怒“權貴”,被抓到陰曹地府去受審,不服,又在“自供狀”裏進一步揭露有權勢者“以強凌弱,恃富欺貧”的罪行,指出法律是為有權勢的人服務的,它使“貧者入獄而受殃,富者轉輕而免罪;惟取傷弓之鳥,每漏吞舟之魚”。由於令狐撰義正辭嚴,使鬼王毫無辦法,衹好承認令狐撰持論頗正,難以加罪,遂放行。《修文捨人傳》則描寫了一個正直的窮讀書人夏顔,生前不得志,死後在冥司裏做了大官。他看到的冥司王是公平的。“用人必當其纔,必稱其職”,“黜陟必明,賞罰必公”,不象人間靠賄賂、門第、面貌等邪門歪道取士,所以人間“治日常少,亂日常多”,這是對最高統治者,封建法律和政治的露骨批評。
中國傳奇小說的創作始於初唐,盛於中唐,宋元低潮。到明初瞿佑以《剪燈新話》打破了僵局,帶來了明傳奇小說的興盛。它繼承了六朝志怪和唐傳奇的傳統,描寫鬼魂追求愛情以表現青年男女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從宋元話本中汲取營養,選取題材、情節及塑造人物,表現市井生活觀念,如《金鳳釵記》藉鑒宋元話本《碾玉觀音》中秀秀的形象,《牡丹燈記》和《清平山堂話本》中《洛陽三怪記》等情節結構類似等等。
《剪燈新話》的問世在當時沉悶的政治環境中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喜愛與共鳴,甚至連國子監裏的經生儒士也閱讀它,而仿擬者紛起,永樂年間有廬陵李禎的《剪燈餘話》,宣德年間有趙弼的《效顰集》,萬歷年間有邵景詹的《覓燈因話》相繼問世,這些作品共同構成了溝通唐傳奇和清代《聊齋志異》這兩個高峰之間的橋梁。除仿擬之作外,白話小說和戲麯也受到《剪燈新話》作品的影響。《金鳳釵記》、《翠翠傳》被元末明初的凌初改寫成白話小說,這兩篇作品還和《渭塘奇遇記》、《緑衣人傳》等被一些戲麯傢改寫成雜劇、傳奇和地方戲麯。
《剪燈新話》是明代文人創作小說遭到朝廷禁毀的第一部。據顧炎武《日知錄之餘》捲四“禁小說” 記載:“《實錄》:正統七年二月辛未,國子監祭酒李時勉言:近有俗儒假托怪異之事,飾以無根之言,如《剪燈新話》之類。不惟市井輕浮之徒爭相誦習,至於經生儒士,多捨正學不講,日夜記憶,以資談論;若不嚴禁,恐邪說異端,日新月盛,惑亂人心。乞敕禮部行文內外衙門,及調提為校僉事御史,並按察司官,巡歷去處,凡遇此等書籍,即令焚毀,有印賣及藏習者,問罪如律,庶俾人知正道,不為邪妄所惑。從之。”此後《剪燈餘話》也因同理被禁。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瀋復(字三白,號梅逸)著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小說。清朝王韜的妻兄楊引傳在蘇州的冷攤上發現《浮生六記》的殘稿,衹有四捲,交給當時在上海主持申報聞尊閣的王韜,以活字板刊行於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版本
聞尊閣板《浮生六記》是最早的鉛印板,有楊引傳序和“尊聞閣王”王韜跋。楊引傳序言中說“六記已缺其二”。王韜曾說少時(公元1847年前)曾讀過這本書,可惜沒有抄寫副本,流亡香港時,常常懷念它。王韜在1877年為尊聞閣版所寫的的跋中沒有說少時曾見過全本。
1936年林語堂將《浮生六記》四篇翻譯成英文,分期連載於《天下》月刊。後來又出版漢英對照單行本,並作長序言。林語堂在序言中寫道“蕓,我想,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還猜想“在蘇州傢藏或舊書鋪一定還有一本全本”。
過後不久蘇州冷攤上便來出現“全抄本”,有捲五捲六,實為後人偽作。
俞平伯曾根據《浮生六記》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記年表》。
《浮生六記》目錄
捲一 《閨房記樂》
捲二 《閑情記趣》
捲三 《坎坷記愁》
捲四 《浪遊記快》
捲五 《中山記歷》
捲六 《養生記道》
瀋復的《浮生六記》被人教版初二語文教材所收錄。
瀋復的《浮生六記》的部分篇章被人教版初一語文下册教材所收錄。
瀋復的《浮生六記》的部分篇章也同時被人教版初一語文上册教材所收錄,名為《幼時記趣》。
世界各國譯本
此書有多種文字的譯本。可查有三種英譯本,還有德、法、丹麥、瑞典、日本、馬來譯本各一。
英譯本
最早的英譯本是1936年林語堂的漢英對照本,後來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 在1960年出版《浮生六記》英譯本。八十年代又有企鵝出版社的白倫和江素惠的英譯本。該譯本將由江蘇南京譯林出版社作為“大中華文庫”之一種出版。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林語堂譯。
CHAPTERS FROM A FLOATING LIF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Artist. tr. Black, Shirley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 Shen Fu; Pratt, Leonard; Su-Hui, Chiang。New York: Viking Pr, 1983;ISBN 0140444297
德譯本
Shen Fu:Sechs Aufzeichnungen über ein unstetes Leben.Müller & Kiepenheuer, 1989 ISBN 3783380464
法譯本
Shen Fu: Six secrets au fil inconstant des jours;Bruxelles,Éditions F.Larcier,Traduit du chinois par P. Ryckmans. 1966
丹麥譯本
Kapitler af et flygtigt liv. SHEN FU. Omstag, 1986
瑞典譯本
Pilblad i strömmen.En kinesisk konstnärs självbiografi,Shen Fu,1961。
日譯本
《浮生六記:うき世のさが》瀋復作,佐藤春夫·鬆枝茂夫譯,東京:岩波書店,1938年9月
馬來文譯本
Hidup Bagaikan Mimpi. (Fou Sheng Liu Chi). Riwayat Hidup Sa-orang Pelukis Dan Sasterawan Tionghoa. SHEN FU; DRS LI CHUAN SIU.
★瀋復與妻子陳蕓
陳蕓為瀋復表姐,長瀋復十月,二人幼即無猜,蕓生而聰慧,刺綉之餘漸通吟詠,瀋復眷其才思雋秀,締姻。及長,花燭之夕,比肩調笑,恍同密友重逢。自此耳鬢廝磨,親如形影,常寓雅謔於談文論詩間。二人琴瑟和鳴二十三年,年愈久情愈密,家庭之內,同行同坐,初猶避人,久則不以為意。
瀋復曾於七夕鎸“願生生世世為夫婦”圖章二方,瀋復執朱文,陳蕓執白文,以作往來書信之用。二人又曾請人繪月下老人圖,常常焚香拜禱,以求來生仍結姻緣。陳蕓於珠寶不甚愛惜,於破書殘畫反極珍視。蕓嘗着瀋復衣冠與夫一同出遊,知音相得。後蕓失歡於公婆,夫妻幾度受逐於家庭,二人癡情一往,略無怨尤,患難之間感情益深,然蕓終因血疾頻發不止,魂歸一旦。因貧睏,蕓至死不肯就醫,彌留時惟心心念念緣結來生。蕓雖亡,而瀋復對她的深情卻無止境。瀋復與陳蕓的事跡在瀋復的自傳《浮生六記》中有詳細的記述。
瀋復夫婦為家庭所不容,固然還有傢族內部財産爭奪以及小人撥弄是非、蓄意陷害等因素,但最本質的原因還是他們夫婦二人率真任情的個性作風與封建禮法相衝突。以傢長和傳統的眼光來看,瀋復就是一個“不思習上”的敗傢子,而陳蕓則是助紂為虐的壞媳婦。儘管因此遭遇種種變故,但瀋復始終不曾因自己的品行而懺悔,他自信與陳蕓相親相愛是夫妻應有之義,自信個人才性無可指責,所以他敢於敞開胸懷,坦然相陳。他或許算不上偉男子,卻絶對是一位奇男子。
版本
聞尊閣板《浮生六記》是最早的鉛印板,有楊引傳序和“尊聞閣王”王韜跋。楊引傳序言中說“六記已缺其二”。王韜曾說少時(公元1847年前)曾讀過這本書,可惜沒有抄寫副本,流亡香港時,常常懷念它。王韜在1877年為尊聞閣版所寫的的跋中沒有說少時曾見過全本。
1936年林語堂將《浮生六記》四篇翻譯成英文,分期連載於《天下》月刊。後來又出版漢英對照單行本,並作長序言。林語堂在序言中寫道“蕓,我想,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還猜想“在蘇州傢藏或舊書鋪一定還有一本全本”。
過後不久蘇州冷攤上便來出現“全抄本”,有捲五捲六,實為後人偽作。
俞平伯曾根據《浮生六記》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記年表》。
《浮生六記》目錄
捲一 《閨房記樂》
捲二 《閑情記趣》
捲三 《坎坷記愁》
捲四 《浪遊記快》
捲五 《中山記歷》
捲六 《養生記道》
瀋復的《浮生六記》被人教版初二語文教材所收錄。
瀋復的《浮生六記》的部分篇章被人教版初一語文下册教材所收錄。
瀋復的《浮生六記》的部分篇章也同時被人教版初一語文上册教材所收錄,名為《幼時記趣》。
世界各國譯本
此書有多種文字的譯本。可查有三種英譯本,還有德、法、丹麥、瑞典、日本、馬來譯本各一。
英譯本
最早的英譯本是1936年林語堂的漢英對照本,後來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 在1960年出版《浮生六記》英譯本。八十年代又有企鵝出版社的白倫和江素惠的英譯本。該譯本將由江蘇南京譯林出版社作為“大中華文庫”之一種出版。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林語堂譯。
CHAPTERS FROM A FLOATING LIF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Artist. tr. Black, Shirley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 Shen Fu; Pratt, Leonard; Su-Hui, Chiang。New York: Viking Pr, 1983;ISBN 0140444297
德譯本
Shen Fu:Sechs Aufzeichnungen über ein unstetes Leben.Müller & Kiepenheuer, 1989 ISBN 3783380464
法譯本
Shen Fu: Six secrets au fil inconstant des jours;Bruxelles,Éditions F.Larcier,Traduit du chinois par P. Ryckmans. 1966
丹麥譯本
Kapitler af et flygtigt liv. SHEN FU. Omstag, 1986
瑞典譯本
Pilblad i strömmen.En kinesisk konstnärs självbiografi,Shen Fu,1961。
日譯本
《浮生六記:うき世のさが》瀋復作,佐藤春夫·鬆枝茂夫譯,東京:岩波書店,1938年9月
馬來文譯本
Hidup Bagaikan Mimpi. (Fou Sheng Liu Chi). Riwayat Hidup Sa-orang Pelukis Dan Sasterawan Tionghoa. SHEN FU; DRS LI CHUAN SIU.
★瀋復與妻子陳蕓
陳蕓為瀋復表姐,長瀋復十月,二人幼即無猜,蕓生而聰慧,刺綉之餘漸通吟詠,瀋復眷其才思雋秀,締姻。及長,花燭之夕,比肩調笑,恍同密友重逢。自此耳鬢廝磨,親如形影,常寓雅謔於談文論詩間。二人琴瑟和鳴二十三年,年愈久情愈密,家庭之內,同行同坐,初猶避人,久則不以為意。
瀋復曾於七夕鎸“願生生世世為夫婦”圖章二方,瀋復執朱文,陳蕓執白文,以作往來書信之用。二人又曾請人繪月下老人圖,常常焚香拜禱,以求來生仍結姻緣。陳蕓於珠寶不甚愛惜,於破書殘畫反極珍視。蕓嘗着瀋復衣冠與夫一同出遊,知音相得。後蕓失歡於公婆,夫妻幾度受逐於家庭,二人癡情一往,略無怨尤,患難之間感情益深,然蕓終因血疾頻發不止,魂歸一旦。因貧睏,蕓至死不肯就醫,彌留時惟心心念念緣結來生。蕓雖亡,而瀋復對她的深情卻無止境。瀋復與陳蕓的事跡在瀋復的自傳《浮生六記》中有詳細的記述。
瀋復夫婦為家庭所不容,固然還有傢族內部財産爭奪以及小人撥弄是非、蓄意陷害等因素,但最本質的原因還是他們夫婦二人率真任情的個性作風與封建禮法相衝突。以傢長和傳統的眼光來看,瀋復就是一個“不思習上”的敗傢子,而陳蕓則是助紂為虐的壞媳婦。儘管因此遭遇種種變故,但瀋復始終不曾因自己的品行而懺悔,他自信與陳蕓相親相愛是夫妻應有之義,自信個人才性無可指責,所以他敢於敞開胸懷,坦然相陳。他或許算不上偉男子,卻絶對是一位奇男子。
這部書的前70回和金聖嘆評點的貫華堂本《水滸傳》基本一致;而後50回,則與目前流行的120回本《水滸全傳》完全不同。這裏的梁山好漢沒有受招安,直到120回,他們還在與官軍血戰。這後50回曾由上海中西書局在1933年單獨排印過,梅寄鶴先生的序言裏記載了當時出版的詳細情況。
1933年中西書局僅印刷了這部書的後50回,不完整;再加上當時以“古本”名義出版的《水滸傳》很多,珠目混雜,難以銷售。當時中西書局僅印了 1500册,未能銷售完,在群衆中未能造成影響。同時,該書局與學術界沒有聯繫,又沒在報上作過宣傳,致使這部書再度埋沒了。查閱當時著名的《水滸傳》研究者,如魯迅、鬍適、鄭振鐸等的文章,雖然他們對版本都作過極為細緻的研究,但從未提到過這部《古本水滸傳》。
1994年,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再版了《古本水滸傳》,蔣祖鋼又寫了“新版前言”,是一篇研究《古本水滸傳》的專題論文。其論證的主要內容是,其一,《古本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其二,上海中西書局衹出版了120回的後50回,因為前70回與“貫華堂本”完全相同(“民大”再版本為120回);其三,120回書並未結束,後面應該還有,衹是目前尚未發現。其中最重要的是從多方面論證了“古本”的作者應是施耐庵,反駁了“古本”是梅寄鶴先生“偽續”的觀點。
1933年中西書局僅印刷了這部書的後50回,不完整;再加上當時以“古本”名義出版的《水滸傳》很多,珠目混雜,難以銷售。當時中西書局僅印了 1500册,未能銷售完,在群衆中未能造成影響。同時,該書局與學術界沒有聯繫,又沒在報上作過宣傳,致使這部書再度埋沒了。查閱當時著名的《水滸傳》研究者,如魯迅、鬍適、鄭振鐸等的文章,雖然他們對版本都作過極為細緻的研究,但從未提到過這部《古本水滸傳》。
1994年,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再版了《古本水滸傳》,蔣祖鋼又寫了“新版前言”,是一篇研究《古本水滸傳》的專題論文。其論證的主要內容是,其一,《古本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其二,上海中西書局衹出版了120回的後50回,因為前70回與“貫華堂本”完全相同(“民大”再版本為120回);其三,120回書並未結束,後面應該還有,衹是目前尚未發現。其中最重要的是從多方面論證了“古本”的作者應是施耐庵,反駁了“古本”是梅寄鶴先生“偽續”的觀點。
匯評忠義水滸傳,正文前70回以金聖嘆改評本為底本,50回以全傳本為底本。批語包含了70回本金聖嘆貫華堂第五才子書、王望如評論出像水滸傳,100回本容與堂李贄(葉晝)評本、芥子園李贄評本,120回全傳本李贄(袁無涯)評本,104回簡本餘象鬥評本。金聖嘆批語以紅色標識、李贄各本批語以藍色標識、王望如、餘象鬥等批語以紫色標識。批語匯評參考陳曦鐘等《水滸傳匯評本》等書。
《水滸傳》的版本
施耐庵編撰的《水滸傳》祖本,早已不存。明清以來出現的多種《水滸傳》版本,一般可分為繁本和簡本兩個係統。繁、簡之分,不在情節、人物本身而是指敘述、描寫的文字有粗略和細膩之不同。
繁本係統
(一)百回本:
1、明正德、嘉靖年間坊刻殘頁本;
2、嘉靖年間刊印的《忠義水滸傳》殘本(8回)
3、萬歷十七年乙醜(1589)刊印的《忠義水滸傳》一百捲一百回,因捲首有署名“天都外臣”(汪道昆)的一篇序文,故稱之為“天都外臣本”;
4、萬歷三十八年(1610)容與堂刊印的《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分為有序本和無序本兩種。這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百回繁本;
5、明芥子園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李玄伯藏明刻本《忠義水滸傳》、《鐘敬伯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等。
(二)百二十回本:
1、明袁無涯刊本《新鎸李氏藏本忠義水滸傳》,增加了百回本所沒有的宋江徵討田虎、王慶的情節。
(三)七十回本:金聖嘆腰斬水滸傳,砍掉七十二回以後的內容,又把第一回改為“楔子”,形成新的版本,即《貫華堂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
施耐庵編撰的《水滸傳》祖本,早已不存。明清以來出現的多種《水滸傳》版本,一般可分為繁本和簡本兩個係統。繁、簡之分,不在情節、人物本身而是指敘述、描寫的文字有粗略和細膩之不同。
繁本係統
(一)百回本:
1、明正德、嘉靖年間坊刻殘頁本;
2、嘉靖年間刊印的《忠義水滸傳》殘本(8回)
3、萬歷十七年乙醜(1589)刊印的《忠義水滸傳》一百捲一百回,因捲首有署名“天都外臣”(汪道昆)的一篇序文,故稱之為“天都外臣本”;
4、萬歷三十八年(1610)容與堂刊印的《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分為有序本和無序本兩種。這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百回繁本;
5、明芥子園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李玄伯藏明刻本《忠義水滸傳》、《鐘敬伯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等。
(二)百二十回本:
1、明袁無涯刊本《新鎸李氏藏本忠義水滸傳》,增加了百回本所沒有的宋江徵討田虎、王慶的情節。
(三)七十回本:金聖嘆腰斬水滸傳,砍掉七十二回以後的內容,又把第一回改為“楔子”,形成新的版本,即《貫華堂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
匯評證道西遊記,正文以明本《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為底本,增加清本《西遊證道書》以來的第九回。批語包括(葉晝)《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憺漪子(汪象旭) 笑蒼子(黃周星)《西遊證道書》、悟元子(劉一明)《西遊原旨》、悟一子(陳士斌)《西遊真詮》、張書坤《新說西遊記》、張含章《通易西遊正旨》、含晶子《西遊記評註》的批語。各本批語多收集於網絡,參考山東文藝《西遊記》會評本、齊魯書社《西遊記》李評本。
匯評三國志演義,正文以毛倫、毛崗宗改評本為底本。批語包含了毛評本、李贄評本、李漁評本、鐘伯敬評本等各評本的批語。毛評本批語以紅色標識、李漁本批語以紫色標識、李贄本批語以藍色標識、鐘伯敬本批語以青色標識。批語匯評參考陳曦鐘等《三國演義匯評本》等書。
羅貫中原著 毛倫、毛宗崗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