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說評鑒
清代《紅樓夢》續書的三種模式
王旭川 Wang Xuchuan閱讀
中國武俠小說史論
葉洪生 She Hongsheng閱讀
紅樓無限情-周汝昌自傳
周汝昌 Zhou Ruchang閱讀
  周汝昌,我國著名紅學家。他是繼鬍適等諸先生之後,新中國研究《紅樓夢》的第一人,享譽海內外的考證派主力和集大成者。1918年3月4日生於天津鹹水沽鎮。燕京大學西語係畢業,曾就教於華西大學、四川大學。
  
  周汝昌這位著名的紅學家,似乎從小就與《紅樓夢》有緣,在孩提時,就聽母親講述《紅樓夢》裏的故事。在他腦海裏,遠遠地出現紅樓人物的影子。二十年後,這位青年意外發現了曹雪芹生前好友敦敏的《懋齋詩鈔》,這一重大發現,為研究曹雪芹提供了重要史料,由此使周汝昌沉醉紅學,一生不醒。這正應了他的《獻芹集》扉頁上的一句話:藉玉通靈存翰墨,為芹辛苦見平生。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幾歲,雙耳失聰,後又因用眼過度,兩眼近乎失明,僅靠右眼0.01的視力支撐他治學至今。《紅樓夢新證》、《曹雪芹傳》、《書法藝術》、《楊萬裏選集》,這一部部窮盡畢生心血研治的作品,展示了周先生多方面的藝術才華和造詣,遠非“紅學家”一詞所能概括。今雖已是耄耋之人,思維較先前毫不遜色,每日仍筆不停揮,著書立說。
紅樓夢的真故事
周汝昌 Zhou Ruchang閱讀
定是紅樓夢裏人
周汝昌 Zhou Ruchang閱讀
红楼梦辨
  紅樓夢辨是俞平伯先生於1923年在亞東出版社出版的著作,是“新紅學派”的代表作之一。寫這本書的原因在於先生曾經於1921年與顧頡剛先生討論紅樓夢,又於次年二月至七月間陸續把這些材料整理了出來。在1950年底之前,本書並未再版過。
  
  在1951年出版的《紅樓夢研究》是《紅樓夢辨》的修改本。修改的原因在於原書存在一些錯誤,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本來的錯誤和發現新材料而證明出來的錯誤。但是新版《紅樓夢辨》在紅學史上還是一本不可回避的著作。
樂知兒語說《紅樓》
俞平伯 Yu Pingba閱讀
  紅樓解夢
  “畫梁春盡落香塵“,是曹雪芹在《紅樓夢》裏對秦可卿這一人物命運的暗示。著名作傢劉心武從研究秦可卿這一人物形象入手,開創出《紅樓夢》的角匙。他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了三篇關於秦可卿、賈元春、妙玉的小說,這些學術小說建立在堅實的考據基礎上,人物血肉豐滿,情節起伏跌宕,細節豐富生動,內行可以看門道,外行可以看熱鬧。這本書裏還收入“紅學”論說、隨筆多篇,多有前人未曾道及的新發現、新觀點,而且文筆輕鬆活潑,讀來如吮橄欖,回味多滋,意藴深遠。這是一本“紅學”方面的專著,同時也是一本清心悅性的休閑讀物。
劉心武揭密《紅樓夢》
劉心武 Liu Xinwu閱讀
  本書記敘了作傢20歲之前的經歷,包括家庭、成長、遭際、初戀和苦難。20世紀50年代出生於農村的一代人的歷史,富有戲劇性和相當怪異的傳奇色彩,農民的生活經歷給了作傢最初的體驗。《我是農民》為後代人詮釋苦難,提煉真實的社會生活。“真正的苦難在鄉下,真正的快樂在苦難中。”作者由檢討和批評自己開始並進而觸及到農民群體的缺點和弱點,是深刻的,也是在為十六大提出的新農村建設解讀農民的生存狀態。“我是農民”將會成為一種流行語詞。它基於一個階層的價值重構、情感裂變、倫理沉澱、轉型陣痛的過程而終將流行於中國歷史前進的腳步中。
蔡義江解讀紅樓
蔡義江 Cai Yijiang閱讀
正解金陵十二釵
周思源 Zhou Saiyuan閱讀
  本書是著名紅學專傢周思源先生繼《周思源看紅樓》之後推出的另一力作。該書選取曹雪芹精心刻畫、同時也是各個時代讀者十分關註的金陵十二釵為對象,從疑點、焦點入手,針對當前學界爭論的話題和一般讀者疑惑的問題,比如林黛玉為什麽不可能上吊自盡?給秦可卿看病的為什麽不可能是太醫院的太醫?賈元春為什麽不是造成秦可卿之死的告密者等問題,提出一傢之言。另外,本書還寫了與十二釵有關的幾個人物和刑事案件,頗有新意。作者是學者兼作傢,使得本書語言優美、可讀性強,同時又能從創作角度對《紅樓夢》的寫作藝術進行分析,這也是區別於一般紅學著作的一大特點。
  《紅樓夢魘》是張愛玲的一部重要作品。
  
  1966年張愛玲定居美國,至1995年離世,期間以十年時間研究《紅樓夢》,此書正是其晚年多年研究的結晶。書中共收入其七篇研究文章,包括《〈紅樓夢〉未完》,《〈紅樓夢〉插麯之一》,《初詳〈紅樓夢〉》,《二詳〈紅樓夢〉》,《三詳〈紅樓夢〉》,《四詳〈紅樓夢〉》,《五詳〈紅樓夢〉》。這些文章深得原著真諦,紅學大師周汝昌稱之“衹有張愛玲,纔堪稱雪芹知己”。張愛玲得如此,其一就是其“心極細而記極強”,“我唯一的資格是實在熟讀紅樓夢,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點的字自會蹦出來。”
  
  張愛玲已到如此程度,再將其奇才發揮淋漓,於是便有了這部令讀者癡迷的《紅樓夢魘》。
大話紅樓
阿特 Art閱讀
  一個少年因為一場機緣進入時光隧道,一口氣跌進大觀園,周遭立刻圍滿陌生又親切的臉,可親可愛的少女巧笑嫣然,各具神態。《紅樓夢》中那些廣為人知的情節緩緩上演,循規蹈矩中,這個少年開始有步驟的離經叛道。他走出大觀園,直接切入金字塔的最高層;他的想像力和熱情開始不遺餘力的尋找出口;他渴望純美的愛情,追求理性的自由,甚至在與那個古老君主康熙的過招中,他滿懷激情的宣揚他的浪漫政治觀。他期待中國會因為他的不小心介入,在歷史長河中拐個彎,避開二百年後的那些苦難。他是一個旁觀者,也是一個參與者,而他的身後,愛情、親情、歷史、權術,甚至琴棋書畫,都靜悄悄的在這部書裏聯席而坐,沒有縫隙,引人入勝…
  本書是知名紅學大傢鬍文彬先生遍讀紅樓,沉酣一夢的滄海遺珠之作,共分十四捲,170餘篇。既有妙趣橫生的典故溯源,亦有嚴謹細正的校勘糾謬,夢裏夢外,深入淺出,以小見大,渾然天成。字句皆有出處,嬉笑全成文章,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淵博的知識和敏捷的才思。尤其在紅學喧囂塵上、各路諸侯紛紛來分一杯羹的今天,這樣一部細緻、嚴密而又引人入勝的紅學著作,繼承並展現着一切真正做學問者應有的務實、嚴謹、有理有據的優秀品德,當成為一代紅學研究的典範。
  秦氏之喪是個巨大的謎團,並非源於現今流傳各本所說的不治之癥。“秦可卿淫喪天香樓”是《紅樓夢》中的無頭公案,衹是批書人發出的驚人之語:“…… 因命芹溪刪去遺簪、更衣諸文,是以此回衹十頁,刪去天香樓一節,少去四五頁也。”因此,秦氏之喪被歸結為與其公公賈珍通姦之事敗露,不堪其辱,自縊天香樓。然究竟如何,作者以自述的形式,在本書中將其娓娓道來……
草根紅學雜俎
鄧遂夫 Deng Suifu閱讀
  這本文集,收錄了作者1979—2003年間所零星撰寫的紅學研究論文及評論、題跋文章共40篇。在內容上是豐富的,幾乎涉及到了紅學研究的方方面面:在觀點上亦非拾人牙慧,而是經過了深思熟慮之後所發表的個人意見;在文風上,生動活潑,雅俗共賞。為了滿足一些讀者和網友的要求,我把自己二十餘年來有關《紅樓夢》和曹雪芹的研究論文及隨筆漫談結集為這本小書出版。卻心血來潮地給它起了一個略顯異樣的書名——《草根紅學雜組》。貼上一個“草根”的標簽,並非為了標新立異,倒像是恰如其分的對號人座。當然也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面對近年來在紅學界愈演愈烈的門派傾軋,排斥異己,我一方面深感再陷入其間恐難應對;另一方面,又不甘心就此罷手,永別紅壇。故而决心步周汝昌先生後塵,索性遠離那個學風日下而有欠公正的隊伍,融人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更寬泛更自由的營壘中去。其實,這個營壘歷來就香煙不斷,聚者甚夥。從根抵上講,我打從步人紅壇起,一直都是這個營壘中的一員。衹不過這個營壘中的人們,從來就沒有一個可以藉以凝聚、惺惺相惜的旗號和陣地。但不能不承認,目前仍堅持在紅學領域裏“人自為戰”的這類非主流、非正統、非專業的研究者或曰愛好者,其人數之多,潛力之大,影響之廣,實不亞於某些自以為“正統”的人所把持操縱的少量“正規軍”。而另一方面,正統人士對這類研究者的不屑、鄙夷、排斥、壓製,也須臾不曾停止過。柔弱一點的,便衹好偃兵息甲,避而遠之;像我這樣稍頑固的,雖也在我行我素地繼續作戰,終不免瞻前顧後,大有迅翁當年不得不“橫站”以防背後冷箭之憂。堪稱當代紅學泰鬥的周汝昌先生亦憤然宣佈“退出紅學界”,便是一個顯例;近年於紅學頗下功夫的著名作傢劉心武所受冷遇和譏消,則是又一個顯例。
  作者擺脫了傳統的閱讀方法而從《紅樓夢》所提供的真實圖像和豐富的信息之中,解析出人類文化的歷史命運。在王國維的悲劇說和鬍適的考據說之後,標出了又一個新的學術觀點,即從靈、夢、情的三維結構上探討《紅樓夢》的總體結構、敘述風格、人物造型、意象構建,及其之於整個歷史文化的審美價值和之於整個人類精神的反省意味。
首頁>> >>小說評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