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ulture & Life>>人文社科
孔子传
Qian MuRead
  钱穆《孔子传》比较重的是历史考证和学术的严谨性,和一些文化方面提出一些观点而已。当然更不会精彩,如果想看精彩点的。还是看易中天、于丹之流的通俗型流行快餐读物比较合适。
岩中花树
Zhao BaitianRead
  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江南文人:岩中花树
  
  本书故事从王阳明出生的明成化六年(1472)至章学诚去世的1801年,凡二百余年,跨越明中叶-晚明、清初-清中叶这三个阶段的社会历史时期。本书试图从时代和个人生活的铺陈中呈现出16至18世纪江南文人思想、学术的嬗变轨迹和各自的精神肖像。读者可以看到一代代江南文人之间精神与思想的传承,也会看到他们或以身殉道,或在书籍与学术中销磨终生,或在现实世界的失败中寄情于感官世界的声色,或在人生的中途低徊于内心世界的成长与衰败,无一不在道德与人性的冲突与纠缠中扮演各自的角色。
  《焚书》、《续焚书》两书成于明代晚期,彼时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批评他们“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续焚书·三教归儒说》);同时,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认为“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焚书·答耿司寇》);希望统治阶级上层能够出现“一个半个怜才者”,使“大力大贤 ”的有才之士“得以效用,彼必杀身图报,不肯忘恩”(《焚书·寒灯小话》)。对此有书评者如是论道:“这说明李贽并非要推翻封建统治,而是要维护它,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没有超出地主阶级思想与时代的限制,也不可能违背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金台答问录
Zhan RuoshuiRead
  湛若水和王阳明是相互欣赏的朋友也是论敌,但湛若水对中国哲学史的影响远不及王阳明,主要原因恐怕是两人走的哲学道路不同。
   王阳明以他的“心外无物”、“格物致知”等理论将中国传统哲学中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推向最高峰,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湛若水的哲学走集大成为道路,要就重大成果自然比专攻一家困难许多。湛若水企图调和各家之言,以他经常引用《中庸》的语句就可见一斑。湛若水的主要理论“随处体认天理”组合了前人的“随处”、“体认”、“天理”之说,亦是在调和基础上再创造。因此,在思想魅力方面,“随处体认天理”低于“心外无物”、“格物致知”。湛若水的哲学一方面取百家所长,另一方面因为难于贯通众多理论而显得庞杂。
  无可否认“随处体认天理”的意义,但它远不能使湛若水成为哲学的集大成者。所谓哲学上的集大成者,都是一些承前启后、创造新概念为哲学发展开辟道路的伟大思想家,如以“绝对精神”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大成的黑格尔,以“辩证唯物主义”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大成的马克思等。哲学的集大成者的出现必须有经济或科技重要发展、社会或时代有深刻变革的客观环境为条件。有这种环境,个人才会在思想上有大创造。事实上,“随处体认天理”就表达了人对“天理”的认识受“处” ——客观环境限制的观点。湛若水生活在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后期,显然缺乏哲学集大成的环境。
  集大成的哲学道路虽然没有使湛若水没能在中国哲学史留下厚重的一笔,但湛若水在某程度上总结了宋、明理学,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正因为不偏不倚的集大成道路,他提出“自得”之说,批判当时人云亦云的风气同时启发了后人。结合了宋、明理学的某些精华,加上“中庸”的态度使他的哲学具有长经久不息的合理性。
千古中医故事
Sun LiqunRead
  本书源自《百家讲坛》同名节目,由五位在百家讲坛颇有名望的主讲人孙立群、王立群、纪连海、钱文忠、郝万山等分别讲述中国古代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的行医故事,学者们引经据典,将这些名医们的轶事娓娓道来,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郝万山更是结合自己多年的诊疗经验,用时下生动的案例印证古人的医学高才。
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Zhao LinRead
  本书收录了赵林教授近年来关于西方文化的几篇学术讲座。这些讲座内容广阔、气势磅礴,从全球范围的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历程,到旨趣迥异的中西文化比较,再到源远流长的西方文化演进,展现了讲演者高屋建瓴的研究视域、博大恢弘的历史情怀和深邃睿智的哲学反思。
正说鲁迅
Kong QingdongRead
  鲁迅从来就不是,也从来没有成为“方向”,他任何时候(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能成为“方向”,因为他对任何构成"方向"的主流意识形态,以至“方向”本身,都持怀疑、批判的态度。而且,鲁迅还向一切公理、公意、共见、定论……提出质疑和挑战。
玄奘西游记
Qian WenzhongRead
  他是唐朝的一位伟大僧人,法号玄奘。他徒步十万里,历时十七年,远赴天竺取经。他的西行之路,是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玄奘西游记》创百家讲坛,收视新高。
姚淦铭说“老子”
Yao GanmingRead
  I was a great thinker in ancient China, liv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hu suffering County, his major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is a book called "moral" of the book, he created a precedent of ancient philosophy. But the I left my record not by much, which gives future generations has created a huge imagination, was his apotheosis, some people think he is Lord Lao Zi, Lao Zi's legends abound about, all sorts of reverie I given too much mystery, so in the end is what I like?
  Taoist Lao Tzu as a pedigree, is known as the Lao Zi, the mythical characters, and other saints do not have the same name, Lao Tzu, his title may be different from the ordinary people only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myths and legends so clear.
  I give a lot of myths and legends of the mysterious flavor, which is a descendants of the past and the admiration of saints. So, what is the real father like?
  Officials as a national management books, I read a lot of literature books, management books in his years, the Zhou royal family increasingly frail, I decided to leave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and his decision was born of the earliest philosophical works, but also exposed Laozi paradox, Lao Tzu in his "moral" that "to know who the speaker as silent," meaning wise man, must be quiet, I do not claim to speak great wisdom, not writing articles, but why do I write a thousand words themselves are the "moral", this is not a spear of attack has been taking the shield of it? Whether I stupid or are there other wisdom?
  Out of the Hangu Pass of the I, in addition to give people the impression of a "moral", but no longer has any other information, until now, I really gone his later years, the last death where is a historical mystery. And his "moral" as the book like a mystery, so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are not the words of that space, "the moral" _set_ forth the essence of the road, not all people understand.
  , "Moral", but five thousand words, but it covers a lot of wonderful justice, tell us a lot of rules. Thousands of years passed, and I and his "moral" has been active in our side, the I have been studying the topic of endless,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I study the public seems to have become a worldwide topic.
Translated by Google
王国维的学术三境界
Yao GanmingRead
  一、王国维是怎样一个人王国维是一个自有境界的人。青年王国维是一位英气勃勃的诗人、哲学家、美学家。他以诗人的灵动、美学家的敏感、哲学家的参悟,串联了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欧阳修的《蝶恋花》、辛稼轩的《青玉案》三句话,把本来不相干的三句名言连缀成“三境界”说,从而脍炙人口。
  
    二、第一境界的历练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为什么王国维如此喜欢这句话的意境?因为这里的意象太符合王国维的所见、所思、所为了。他要独自去寻找学术发展的道路,这不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整个民族的学术。
  
    三、第二境界的历练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而为之“不悔"、为之”憔悴".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
  
    王国维是一个情商、智商都很高的杰出大师。他曾经赞扬大学问家看书目光直透纸背。其实他自己就是这样。
  
    四、第三境界的历练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说,寻找到方向对头的道路,又执着地追求,经过千百次劳作,必有所成,最终豁然开朗,求得“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入真理之长河,这是何等地令人欣慰!王国维在这里机智地活用了这一十分诗意的境界。
  
    五、境界的关键在人格学者的人格是境界的关键。王国维这样一个大学者,上课的时候对研究生们讲过:我愚暗,对于《尚书》这本书大约有十分之五还读不懂,对于《诗经》也有十分之一二读不懂。这使当时的研究生大为震动,先是不能理解,继之则无上敬仰。
驴象庄园
Gong XiaoxiaRead
  有“驴象之争”之称的美国总统大选,每四年一次,由最初的君子之争,发展成民主党和共和党间的轰轰烈烈的激烈角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竞技”。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让我们进入本书一起浏览其制度、现实、历史和故事吧!
选票的背后
Wang ChongRead
  本书以2008年美国大选为切入点,既描述勾心斗角,亦带有理性分析,以24万字的篇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美国人的性格、美国的地理、美国的媒体、美国的媒体、美国的金钱政治、美国的宗教、美国的政党,并结合历史上的大选具体案例和个人采访大选的经历,剖析了上述因素如何影响大选结果,从而改变美国历史进程。这本书在把美国大选以讲故事的方式、以幽默的语言呈现给读者的同时,剖析了美国政治稳定、国力强势之谜,既有职业记者的一手见闻,又有学者般的睿智思考,兼具知识性和可读性。另外,本书还对美国2008年初选情况以及两大候选人做了独家的介绍。作者与奥巴马相识是2004年,是“奥巴马接触的第一位中国记者”,当时,作者就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预言“他可能成为第一位美国黑人总统”。奥巴马初选获胜后,作者给他写信,奥巴马欣然回信,告诉作者“ 让我们共同见证历史”。
人际关系的解析
Josselson, R.Read
  本书首先介绍了一个关于关系的八维度的研究,这是本书的核心。接下来详细讨论关系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与社会学中是如何被对待的。书中提出了“渴往的男人(女人)”模型,与弗洛伊德的“内疚的人”模型形成对比。作者在随后章节中逐一介绍每一个维度,每一章都整合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与理论,包括这一维度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如何被表达出来的。在本书结尾,作者探索了男女在建立关系途径方面的差异,并用关于爱的整合性章节来结束全书。
  在本书中,朱瑟林·乔塞尔森博士不仅就如何改善婚姻关系或其他浪漫依恋给出了有益的建议,还提出了一个在情感上对与他人建立紧密联系非常重要的八维度关系模型:、抱持、依恋、激情体验、坦诚相见的确认、理想化与认同、共同性与共鸣、嵌入、照料。
  本书特色
  非常重视人际之间相互的联系与共生共存。
  对女性的心理世界进行了非常细腻的探索、研究和分析。
  书中所有的案例都来自实际生活,作者及其学生对67个经历不同、生活各异的人进行了现场访谈。一些受访者在深度访谈中倾诉出很多他们自己从未对他人讲述或难以对他人讲述的往事与情感,但却令人难以置信地很自然地都对作者“坦白”了。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
Shi YonggangRead
  全面解读胡适、钱穆、梁实秋、林语堂、罗家伦、傅斯年等九位大师移居台湾的前因后果,以及他们此后的学术生命、社会活动等遭际及其心态变化。从单篇看,是九位代表性人物命运的剪影与档案的拼合;合而观之,可见一代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命运悲歌与文化乡愁。
赐我甘露
Hua ZiRead
  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贫穷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她没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诚恳服务而有行动的爱,来医治人类最严重的病源:自私、贪婪、享受、冷漠、残暴、剥削等恶行;也为通往社会正义和世界和平,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她不曾像摩西那样叫红海分开,两边立起如垒,让以色列人从干地上走过去。她不曾用食物喂饱五千人,叫许多人跟在她后头拥护她。她不曾搞过叫天地变色的社会革命,她不是个翻天覆地的伟人。她所做的,是每一个有手有脚的平凡人都有能力做到的事:照顾垂死的病人,为他们洗脚、抹身,当他们被不幸的命运践踏如泥的时候,还给他们一个人的尊严,如此而已。
交锋三十年
Ma LichengRead
  万事开头难。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主流翻转过来,把改革开放推上主导地位,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第一次大争论从思想观念展开,波及面之广,超过后来的历次争论。第二次大争论的核心问题,是维护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从1995年春到1997年春先后问世四份万言书,向人们发出警告:私营经济正在造成严重危害。究竟应该怎样评价私营经济的作用和地位?这就是第三次争论的主要内容。是继续推进改革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走回头路,倒退到普遍贫穷的时代“取消”这些问题?中国的改革错了吗?第四次大争论就此展开……本书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比如五个1号文件出台的来龙去脉,比如江泽民为何下令删改《人民日报》社论,比如私营企业家能否入党的激烈争论,比如谁是四份万言书的幕后推手……
小趋势——决定未来大变革的潜藏力量
Mark - PayneRead
  一部以全新的视角剖析当下生活的令人震撼之作。《纽约时报》称:"对于揭示掩藏在这个时代背后的社会真相而言,《小趋势》无疑是一部完美的圣经。"与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和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相比,《小趋势》是新世纪商业社会预言中最摩登的话题。
下一站,中国
Chen JibingRead
  在这个世纪的人类历史中,如果有一件大事注定要发生,那就是中国的再度崛起。经历了两百年内忧外患、彷徨求索和不屈奋斗之后,古老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将成为整个世界都必须面对和适应的现实。其后作者以“西方的中国想象”、“现代化的最后一跃”、“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通往文化重生之路”四个部分展开论述。考察中国百余年来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民主自由的历程,作者确信,“不解决好思想文化的重建问题,中国未来的现代化之路将会是在没有路标的黑暗旷野中摸索。”所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质是新的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重新建立以及有效运转。就此,作者对中国近代以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西方的“中国想象”)及国内思想状况(当代社会思潮)认真加以厘清,从而考察中国如何“通往文化重生之路”。
  三合会、黑手党、卡巴拉教、共济会、骷髅会、光明会、郇山隐修会、圣殿骑士团、光明会、共济会、德鲁伊教、诺斯替教、玫瑰十字会……从中东炙热的河道流浪而来,后到加拿大魁北克乡村一座与世隔绝的农舍,再到美国贝弗利山人头攒动的精品小店,约翰•劳伦斯•雷诺兹是位善讲故事的大师级作家,并多次获得过奖项,他审视了历史上最为人知的秘密团体,探究它们的来龙去脉和活动过程,揭示了几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承并曲解的秘密。
感动世界的三位女性传记
Helen KellerRead
  上个世纪,有三位非凡的女性,以她们传奇的一生,给予世人历久弥新的深深感动。海伦·凯勒、居里夫人、忒瑞莎修女--来自不同国度、经历了不同人生境遇的三位女性,用她们各自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了人类心灵的尊严和伟大。海伦·凯勒的娓娓道来,如同生命的阳光照耀在我们的灵魂上,让我们懂得:永恒的光辉并不是太阳,而是人类的精神。居里夫人以一生的追求谆谆告诫我们:成功的真谛,并不在于名利的获取,奉献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就与快乐。而忒瑞莎修女纯洁无私的善行,让我们在步履匆匆的现代生活中猛然一醒:原来被我们忽略已久的东西,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那就是慈悲的力量。阅读三位女性的传记,品味三颗伟大心灵中蕴藏的坚强、无私与慈悲,必将带给每一位读者久违的震憾。
最贫穷国家衰败之谜:最底层的10亿人
Paul CollierRead
  虽然全球经济空前繁荣,但仍有10亿人口被甩在了发展的行列之外,沦为全球经济社会中最底层的10亿人,而这其中有70%居住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长期陷入停顿或衰退,而且至今看不到改进的希望。这些人和这些国家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构成了世界不稳定的因素。本书剖析了制约这些国家发展的各种陷阱——战乱陷阱、自然资源陷阱、恶邻环绕的内陆陷阱以及小国劣政的陷阱,提出了帮助这些国家摆脱困境的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将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全球减贫事业当中,本书对于国人了解全球贫困状况、贫困的优抚机制以及当前国际上有关减贫的各种建议和措施,都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
Harold R.IsaacsRead
  本书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8种角度,探讨群体认同在政治变迁压力下的自我塑造,对于民族主义方兴未艾,终将改变世界的政治面貌,率先发出警讯。作者返回源头,从人性的基本面,考察群体认同的各种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纠缠扭结,以致我们以各自的形态变成今天这副模样。
1978历史不再徘徊
Ling ZhijunRead
  直笔书写人民公社的历史兴衰。大量真实的史料,众多不可忘记的人物,勾画出中国改革的历史源头。是一部珍贵的透视中国当代社会大变革之所以发生的历史纪实。本书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世上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乃由一个最庞大的政党所创造。它包含了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的理想,却造成了历史上最大的悲剧。这是 20世纪中国人死于饥荒以及战胜饥荒的最重要的史篇,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舞台上最为凝重的一幕。
Home>> Culture & Life>>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