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經書
  明萬歷刊本。二捲。
  作者:呂坤(1536~1618),字叔簡、卑心吾、新吾,自號抱獨居土,商丘寧陵縣人。本書成於明萬歷二十一(1593)年,是作者積卅年心血寫就的一部筆記體著作。
  本書談哲理、抨時弊、探求人生、思考宇宙,不失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寶庫中的一枝奇葩。
易经
  由伏羲製卦,文王係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衹是記載大自然、天文和氣象等的變化,古代帝王作為施政之用,百姓用為占卜事象。至孔子作傳,始為哲理的書,是儒傢的重要典籍。亦稱為《羲經》、《周易》。
  (以上摘自教育部國語辭典)
  《易傳》是一部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易經》的論文集,其學說本於孔子,具體成於孔子後學之手。《易傳》共7種10篇,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係辭傳》上下角、《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為“十翼”。
   
  《係辭》是今本《易傳》的第4種,它總論《易經》大義,是今本《易傳》7種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係辭》解釋了卦爻辭的意義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義說、取象說、爻位說;又論述了揲著求卦的過程,用數學方法解釋了《周易》筮法和卦畫的産生和形成。《係辭》認為《周易》是一部講聖人之道的典籍,它有4種聖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觀變,三是製器,四纔是卜占。《周易》是憂患之書,是道德教訓之書,讀《易》要於優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為化兇為吉的手段。
   
  對《易經》的基本原理,《係辭》進行了創造性的闡述和發揮,他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奇偶二數、陰陽二爻、乾坤兩卦、八經卦、六十四卦,都由一陰一陽構成,沒有陰陽對立,就沒有《周易》。它把中國古代早已有之的陰陽觀念,發展成為一個係統的世界觀,用陰陽、乾坤、剛柔的對立統一來解釋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的一切變化。它特別強調了宇宙變化生生不已的性質,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又提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發揮了“物極必反”的思想,強調提出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它認為“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肯定了變革的重要意義,主張自強不息,通過變革以完成功業。同時,它又以 “保合太和”為最高的理想目標,繼承了中國傳統的重視和諧的思想。《係辭》肯定了“《易》與天地準”,以為《周易》及其筮法出於對自然現象的模寫,其根源在於自然界;同時也含有誇大《周易》筮法功能的成分,認為易卦包羅萬象,囊括了一切變化法則。它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傢,四傢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將以箸求卦的過程理論化,實際涵含着宇宙生成論,對後來的思想傢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讀《易傳》,較好的古註本是孔穎達的《周易正義》,收在《十三經註疏》中,今人徐志銳《周易大傳新註》齊魯書社,1986年版,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都是較好的參考書。重點讀《係辭》上下篇。
  註  魏·王弼等  疏  唐·孔穎達  整理 明月奴  製作 真如  發佈 讀書中文網
  
  南宋初國子監所刻 《周易》 單疏本。為傳世孤帙,十四捲全。《周易》亦稱《易經》,儒傢經典之首,三國魏王弼和晉韓康伯均為《易經》作註,唐代孔穎達奉太宗命主編《五經正義》,首即《周易正義》。正義又稱疏,係在正經註基礎上,融合衆多經學家見解,對原有經註進行疏證,並對註文加以註解。唐宋以來,歷代科舉取士皆以經書及其註疏為依據,故群經註疏之寫本、刻本流傳甚多。北宋國子監有諸經正義單刻本,稱單疏本,南宋時又復刻之。今傳世群經註疏以單疏本為最早,而流傳至罕。
  此本半葉15行,行26字,白口,左右雙邊,間有補版。刻工有包端、王政、朱宥、章宇、陳常、顧仲、弓成、王允成、 李詢、 徐高等,皆南宋初杭州地區名匠。捲後有端拱元年 (988)銜名一葉,前人因謂為北宋刊本。查捲中桓、構等字缺筆,證以刻工,實屬南宋初復刻北宋本。又《玉海》載“紹興九年九月詔下諸郡,索國子監元頒善本校對鏤版,十五年閏十一月博士王之望請群經義疏未有版者令臨安府雕造。二十一年五月詔令國子監訪尋五經三館舊監本刻版,上曰:其他闕書亦令次第雕版,雖重修所費亦不惜也。由之經籍復全”,由是推之,此書與《五經正義》中其餘各經,當刻於紹興十五年(1145)至二十一年(1151)之間。
  此本宋代為俞琰所藏。琰字玉吾,吳縣 (今江蘇省吳縣 )人,生平深於易學,著有《周易集說》、《讀易舉要》等。該本中有俞氏傢藏、 石澗書、俞琰玉吾、石澗、林屋山人、易學傳傢、讀易樓圖書記等印。明代遞藏唐寅、王世貞傢。銜名後,有墨筆“吳郡唐寅藏書”一行,又貞元、仲雅二印。入清則歸季振宜所有。季氏《延令宋板書目》中《周易正義》四册,即此本。該本中有季振宜印、滄葦、季振宜讀書、御史之章等印。清中葉又歸徐鬆,有翁方綱跋,又翁氏題款一行及翁方綱、覃二印。另有高鬆堂鑒定書畫印、莊虎孫印,其人不詳。此書清末為徐坊所得,又由徐歸於傅增湘,有傅增湘印、雙鑒樓藏書印、藏園秘笈等印。 1935年,傅氏將此書郵緻日本,選集良工,精摹影印行世。後此本由傅氏歸近代著名藏書傢陳清華。今藏北京圖書館。
  《陸氏易解》一捲,明•姚士粦所輯。呉•陸績周易註也。呉志載,績所著有《易釋玄》,《隋•經籍志》有績《周易註》十五捲。《經典釋文》序錄作陸績《周易述》十三捲。《會通》一捲。新舊唐書志所載捲數與《釋文》同。原本久佚,未詳孰是。此本為《????邑志林》所載,凡一百五十條,朱彝尊以為抄撮。陸氏《釋文》、李氏《集解》二書為之然。此本兼采京氏《易傳註》為多,而彝尊未之及。又稱其經文異諸傢者,履帝位而不疚,疚作疾。明辨晢也,晢作逝。納約自牖,牖作誘。三年剋之憊也,憊作備。今此本皆無之,豈傳寫又有異同歟。彝尊又言曹溶曾見有三捲者,則後人輯陸氏《易註》之本,或有多寡詳略之不同,未可知也。昔宋•王應麟輯鄭氏《易註》為學者所重,士磷此本雖不及應麟搜討之博,而掇拾殘剰,存什一於千百,亦可以見陸氏《易註》之大略也。績字公紀,呉郡呉人,官至鬱林太守加偏將軍,事跡具呉志。士磷字叔祥海????人,周亮工書影記其十三而孤,年二十猶目不識丁,寓居德清姜氏傢,薑始授以句讀,晚乃卓然自立,蓋亦奇士雲。
  序:《子夏易傳》一為二捲,一為十一捲。舊本題卜子夏(前507一?)撰。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晉國溫(今河南溫縣)人,孔子學生,為莒父宰。孔子死後,到魏國講學,主張國君要學習《春秋》,吸取歷史教訓,宣揚“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等觀點’,李剋、呈起都是其弟子,魏文侯也尊以為師,相傳《詩》、《春秋》等儒傢經典就是由他傳授下來的。學術界歷來主張,此書為後人偽撰,而托附於子夏名下,《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其偽中生偽,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書”。《隋書·經籍志》所著錄的二捲本,其實是魏晉間大興《易》學之風時為當時人所偽撰而流佈於世。據《唐會要》載“開元七年詔”,當時因《子夏易傳》無傳習者,遂令儒官詳定,劉知已認為,此書不見於《漢書·藝文志》,至梁阮孝緒《七錄》始有著錄,作六捲,或云韓嬰作,或云丁寬作,而至為,可疑。司馬貞認為,劉嚮《七略》有《子夏易傳》,但其書久佚,晉荀勖《中經簿》有《子夏易傳》四捲,或云丁寬,是其已懷疑非子夏所撰。因此,唐玄宗采納了劉、司馬氏的建議,而停止嚮學校頒行。代宗以年,此本亡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有輯佚本。今所傳十一捲本,始為晁說之《傳易堂記》所著錄,其稱“今稱《子夏傳》者,乃唐張弧之《易》。據此,則今本應是張弧偽撰。弧為唐末人,曾官大理寺評事。其書以王弼《周易註》為底本而說以義理,所說義理,大致上以儒傢“王道”的社會政治思想與《周易》經文相附會。迨朱彝尊作《經義考》,證以陸德明《經典釋文》、李鼎祚《周易集解》及王應麟《睏學紀聞》所引諸條目,則於今本全無,知張弧偽撰之書又遭後人增削偽纂,並又多衍出一捲,為十一捲。因此,今本《於夏易傳》不但不是子夏所撰,亦並非完全為張弧所撰,雲其出自衆傢之手,可謂不誣。二本雖為偽造,但其內容卻有—定的參考價值,孕含了較多漢唐時期的《易》學思想,《四庫全書總目》雲“案說《易》之傢,最古者莫若是書”,故其對研究、探討《周易》古義,二本參稽,仍為它書所不可替代。二捲本除為馬國翰所輯外,《漢學堂叢書·經解·逸書考》中亦有考輯。今本則有《四庫全書》本,《通志堂經解》本及《學津討原》本等。
  唐人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是現存最早的兩漢象數易學文獻,具有獨一無二的文獻價值。然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作為經學的解釋文本是其所處時代學術思想的集中體現,他以兩漢以來的象數易學及唐代易學中的"新義"反對孔穎達的《周易正義》,反映了唐代易學發展的新動嚮;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強烈地批判了王弼等玄學派易學"以無為本"的哲學觀念,在整個易學哲學發展史中,成為溝通漢代易學與宋代易學的重要紐帶。
  舉世皆知蘇東坡為一代文豪,卻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個“易學大師”,曾經寫過一本《東坡易傳》。
  
  蘇軾幼時便隨眉山道士張易簡讀書學《易》,少年時欲入山林當道士,終生與道士高人交往頻繁,深曉《周易》占卜和“胎息”養生之術,並自稱“鐵冠道人”。其父蘇洵精通《太玄》,晚年欲作《易傳》未成,遺命蘇軾繼作此書。蘇軾於45歲左右被貶官於黃州時開始撰寫《易傳》,此後不斷修改,直到生命垂危之時纔修改完畢。
  作者魏伯陽,東漢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簡稱《參同契》,道教早期經典,被視為“丹經之祖”。全書托易象而論煉丹,參同「大易」、「黃老」、「爐火」三傢之理而會歸於一,以乾坤為鼎器,以陰陽為堤防,以水火為化機,以五行為輔助,以玄精為丹基等等,從而闡明煉丹的原理和方法,為道教最早的係統論述煉丹的經籍。歷來註傢很多,著名者有後蜀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宋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化名空同道士鄒欣),宋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元俞琰周參同契發揮》等,均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
  
  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列入道傢類。該書假藉《周易》爻象論述作丹之意,研究養性延年,強己益身。所謂“丹”,據近人研究,是指人身體內部的能量流。作者曾得到古人的《竜虎經》,經過鍛煉,掌握了能量流産生和變化規律。書中關於能量流的論述,即是根據作者自己的體驗記錄下來的。該書表達方式比較奇特,采用符號作為表意手段,如坎離、乾坤、日月、陰陽、五行、鉛汞、父母、夫妻、男女,以及中國古代天文學上的名詞術語等,都與其本義毫無關係,衹是一些表意的符號。書中以燒煉外丹者使用的爐鼎象徵人身,以爐鼎中變化的藥物象徵人體內的能量流。表示藥物的符號則有坎、離、水、火、鉛、汞、兔、烏、金蛤蟆、玉老鴉等,符號雖異,其義無殊。由於采取象徵或藉喻的方法,因此文義隱晦難通,易生誤解。註釋該書的不乏其人,比較有影響的是宋朱熹的《周易參同契考異》一捲。
  《易緯是類謀》一捲,案《是類謀》,一作《筮類謀》。馬氏《經籍考》一捲,鄭康成註。其書通以韻語綴輯成文,古質錯綜,別為一體。《藝文類聚》、《太平御覽》諸書引其文頗多,與此本參校,並合。蓋視諸緯略稱完備。其間多言禨祥推驗,並及於姓輔名號,與《乾鑿度》所引《易歷》者義相發明。而《隋書·律歷志》載周太史上士馬顯所上表亦有“玉羊金雞”之語。則此書固隋以前言術數者所必及也。
  
  臣等謹案周易鄭康成註一捲,宋王應麟編。應麟字伯厚,慶元人,自署瀎儀,葢其祖籍也。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中博學鴻詞科,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事跡具宋史,儒林傳。案,隋志載鄭元周易註九捲,又稱鄭元王弼二註。梁陳列於國學。齊代,惟傳鄭義。至隋,王註盛行,鄭學寖微。然新唐書著錄十捲。是唐時,其書猶在,故李鼎祚集解多引之。宋崇文總目惟載一捲案中興書目今不傳,此據馮椅易學所引,所存者僅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四篇,餘皆散佚。至中興,書目始不著錄,則亡於南北宋之間。故晁說之、朱震尚能見其遺文,而淳熙以後,諸儒即罕所稱引也。應麟始旁摭諸書,裒為此帙,經文異字亦皆並存。其無經文可綴者,則總錄末簡。又以元註多言互體,並取左傳、禮記、周禮正義中論。互體者八條,以類附焉。考元,初從第五,元先受京氏易,又從馬融,受費氏易,故其學出入於兩傢。然要其大㫖,費義居多,實為傳易之正脈。齊,陸澄與王儉書曰:“王弼註易,元學之所宗,今若崇儒,鄭註不可廢。”其論最篤。唐初,詔修正義,仍黜鄭崇王,非逹識也。應麟能於散佚之餘,蒐羅放失,以存漢易之一綫,可謂篤志。遺經研心古義者矣,近時恵棟別有考訂之本。體例較密,然經營剏始,實自應麟。其捃拾之勞亦不可冺,今並著於錄,所以兩存其功也。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易緯辨終備》一捲,案《辨終備》,一作《辨中備》。《後漢書·樊英傳》註“《易》緯凡六”,為《稽覽圖》、《乾鑿度》、《坤靈圖》、《通卦驗》、《是類謀》而終以此篇。馬氏《經籍考》皆稱為鄭康成註,而《辨終備》著錄一捲。今《永樂大典》所載僅寥寥數十言,已非完本。且其文頗近《是類謀》,而《史記正義》所引《辨中備》孔子與子貢言世應之說,與此反不類。或其書先佚而後人雜取他緯以成之者,亦未可定也。然別無可證,姑仍舊題雲。
  《易緯坤靈圖》一捲,案《坤靈圖》,孫瑴謂配《乾鑿度》名篇。馬氏《經籍考》著錄一捲。今僅存論《乾》、《無妄》、《大畜》卦辭及史註所引“日月連璧”數語,則其闕佚者蓋已夥矣。考《後漢書》註,《易》緯《坤靈圖》第三,在《辨終備》、《是類謀》之上。而王應麟《玉海》謂三館所藏有《鄭註易緯》七捲,《稽覽圖》一,《辨終備》四,《是類謀》五,《乾元序製記》六,《坤靈圖》七,二捲、三捲無標目。《永樂大典》篇次亦然。今略依原第編著,蓋從宋時館閣本也。
新本鄭氏周易
恵棟 Hui Dong閱讀
  《新本鄭氏周易》三捲,國朝恵棟編。棟字定宇,長洲人。初王應麟輯鄭元易註一捲,其後人附刻玉海之末,雖殘章斷句,尚頗見漢學之崖略。於經籍頗為有 功,然皆不着所出之書,又次序先後間與經文不應,亦有遺漏未載者。棟因其舊本重為補正,凡應麟書所已載者,一一考求原本,註其出自某書。明其信而有徵,極 為詳。核其次序先後,亦悉從經文,釐定復搜采群籍。上經補二十八條,下經補十六條,繋辭傳補十四條,說卦傳補二十二條,序卦傳補七條,雜卦傳補五條。移應 麟所附易贊一篇於捲端,刪去所引諸經正義論互卦者八條,而別據元周禮臣太師註作十二月爻辰圖,據元月令註作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圖附於捲末。以駁朱震漢上易傳 之誤。雖因人成事,而考核精宻實勝原書。應麟固鄭氏之功臣,棟之是編,亦可謂王氏之功臣矣。
周易鄭康成註
鄭玄 Zheng Xuan閱讀
  《周易鄭康成註》一捲,宋王應麟編。應麟字伯厚,慶元人,自署瀎儀,葢其祖籍也。淳佑元年進士,寶佑四年復中博學鴻詞科,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事 跡具宋史,儒林傳。案,隋志載鄭元周易註九捲,又稱鄭元王弼二註。梁陳列於國學。齊代,惟傳鄭義。至隋,王註盛行,鄭學寖微。然新唐書着録十捲。是唐時, 其書猶在,故李鼎祚集解多引之。宋崇文總目惟載一捲案中興書目今不傳,此據馮椅易學所引,所存者僅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四篇,餘皆散佚。至中興,書目始 不着録,則亡於南北宋之間。故晁說之、朱震尚能見其遺文,而淳熙以後,諸儒即罕所稱引也。應麟始旁摭諸書,裒為此帙,經文異字亦皆並存。其無經文可綴者, 則總録末簡。又以元註多言互體,並取左傳、禮記、周禮正義中論。互體者八條,以類附焉。考元,初從第五,元先受京氏易,又從馬融,受費氏易,故其學出入於 兩傢。然要其大旨,費義居多,實為傳易之正脈。齊,陸澄與王儉書曰:“王弼註易,元學之所宗,今若崇儒,鄭註不可廢。”其論最篤。唐初,詔修正義,仍黜鄭 崇王,非逹識也。應麟能於散佚之餘,搜羅放失,以存漢易之一綫,可謂篤志。遺經研心古義者矣,近時恵棟別有考訂之本。體例較密,然經營剏始,實自應麟。其 捃拾之勞亦不可泯,今並着於録,所以兩存其功也。
易緯乾元序製記
鄭玄 Zheng Xuan閱讀
  《易緯乾元序製記》一捲,案《乾元序製記》,《後漢書》註《七緯》名,並無其目。馬氏《經籍考》始見一捲。陳振孫疑為後世術士附益之書。今考此篇首簡“文王比隆興始霸”雲雲,孔穎達《詩》疏引之,作《是類謀》。疏又引《坤靈圖》“法地之瑞”雲雲,今《坤靈圖》亦無其文,而與此篇文義相合,又《隋書·王邵傳》引《坤靈圖》“泰姓商名宮”之文,亦在此篇。至其所言風雨、寒溫、消息之術,乃與《稽覽圖》相近。疑本古緯所無,而後人於各緯中分析以成此書者。晁公武謂其出於李淑,當亦唐宋間人所妄題耳。
  《尚書》是儒傢經典之一
  
  原稱《書》,到漢代改稱《尚書》,意為上代之書。這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後來儒傢補充進去的。西漢初存28篇,因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稱《今文尚書》。另有相傳在漢武帝時從孔子住宅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現衹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東晉梅賾所獻的偽《古文尚書》(較《今文尚書》多16篇)。現在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和編本。
  
  上古歷史文獻集。《左傳》等引《尚書》文字,分別稱《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總稱為《書》,漢人改稱《尚書》,意即“上古帝王之書”(《論衡·正說篇》)。
  
  《尚書》的真偽、聚散,極其復雜麯折。漢人傳說先秦時《書》有100篇,其中《虞夏書》20篇,《商書》、《周書》各40篇,每篇有序,題孔子所編。《史記·孔子世傢》也說到孔子修《書》。但近代學者多以為《尚書》編定於戰國時期。秦始皇焚書之後,《書》多殘缺。今存《書序》,為《史記》所引,約出於戰國儒生之手。漢初,《尚書》存29篇,為秦博士伏生所傳,用漢時隸書抄寫,被稱為《今文尚書》。又,西漢前期,相傳魯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墻壁,發現另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字體書寫的,所以稱《古文尚書》,它比《今文尚書》多16篇,孔安國讀後獻於皇傢。因未列於學官,《古文尚書》未能流佈。東晉元帝時,梅頤獻偽《古文尚書》及孔安國《尚書傳》。這部《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出25篇,又從《今文尚書》中多分出5篇,而當時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偽古文與今文合共58篇。唐太宗時,孔穎達奉詔撰《尚書正義》,就是用古今文真偽混合的本子。南宋吳□以後,對其中真偽頗有疑議。明代梅□作《尚書考異》,清代閻若璩著《古文尚書疏證》等,纔將《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尚書傳》乃屬偽造的性質斷實。
  
  《尚書》所錄,為虞、夏、商、周各代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獻是據傳聞而寫成,不盡可靠。“典”是重要史實或專題史實的記載;“謨”是記君臣謀略的;“訓” 是臣開導君主的話;“誥”是勉勵的文告;“誓”是君主訓誡士衆的誓詞;“命”是君主的命令。還有以人名標題的,如《盤庚》、《微子》;有以事為標題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內容為標題的,如《洪範》、《無逸》。這些都屬於記言散文。也有敘事較多的,如《顧命》、《堯典》。其中的《禹貢》,托言夏禹治水的記錄,實為古地理志,與全書體例不一,當為後人的著述。自漢以來,《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經大法”,在歷史上很有影響。宋代刻本《尚書》
  
  就文學而言,《尚書》是中國古代散文已經形成的標志。據《左傳》等書記載,在《尚書》之前,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但這些書都沒有傳下來,《漢書·藝文志》已不見著錄。敘先秦散文當從《尚書》始。書中文章,結構漸趨完整,有一定的層次,已註意在命意謀篇上用功夫。後來春秋戰國時期散文的勃興,是對它的繼承和發展。秦漢以後,各個朝代的製誥、詔令、章奏之文,都明顯地受它的影響。劉勰《文心雕竜》在論述“詔策”、“檄移”、“章表”、“ 奏啓”、“議對”、“書記”等文體時,也都溯源到《尚書》。《尚書》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帶有某些情態。如《盤庚》3篇,是盤庚動員臣民遷殷的訓詞,語氣堅定、果斷,顯示了盤庚的目光遠大。其中用“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嚮邇”比喻煽動群衆的“浮言”,用“若乘舟,汝弗濟,臭厥載”比喻群臣坐觀國傢的衰敗,都比較形象。《無逸》篇中周公勸告成王:“嗚乎!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秦誓》篇寫秦穆公打了敗仗後,檢討自己沒有接受蹇叔的意見時說:“古人有言曰:‘民訖自若是多盤,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雲來!”話語中流露出誠懇真切的態度。此外,《堯典》、《臯陶謨》等篇中,還帶有神話色彩,或篇末綴以詩歌。因此,《尚書》在語言方面雖被後人認為“佶屈聱牙”(韓愈《進學解》),古奧難讀,而實際上歷代散文傢都從中取得一定藉鑒。
  
  歷來註釋和研究《尚書》的著作很多,有唐孔穎達的《尚書正義》,宋蔡瀋的《書集傳》,清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註疏》。宋兩浙東路茶????司刻本《尚書正義》20捲,現存北京圖書館。
  
  《尚書》的文字內容特點:《尚書》所記基本是誓、命、訓、誥一類的言辭。文字古奧迂澀,所謂“周誥殷盤,詰屈聱牙”,就是指這個特點。但也有少數文字比較形象、朗暢。
  □傳  漢·孔安國  □疏  唐·孔穎達  □整理 明月奴  □製作 真如  □發佈 讀書中文網
  《尚書》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保存了堯、舜以來經夏、商至各代不少珍貴史料。由於經秦火之劫,它在傳承過程中有缺佚,並出現了多種版本,有所謂今古文真偽之辨。
  一、內容
  
  《韓詩外傳》是一部由360條軼事、道德說教、倫理規範以及實際忠告等不同內容的雜編,一般每條都以一句恰當的《詩經》引文作結論,以支持政事或論辯中的觀點,就其書與《詩經》聯繫的程度而論,它對《詩經》既不是註釋,也不是闡發。《漢書·藝文志》第1708頁還著錄了其他幾部韓派《詩經》方面的著作,現在都已失傳,估計其性質與《韓詩外傳》類似。《韓詩外傳》是實際運用《詩經》的示範性著作。
  
  《韓詩外傳》儘管名義上依附於《詩經》,但它使用的材料卻來自幾個哲學學派的著述並加以折衷。《荀子》是最常用的來源,不過《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也都被使用過。道德說教為其主要基調,但也有一些趣聞軼事,缺乏明顯的道德意義。由於有24段缺乏引自《詩經》的起結論作用的詩句,這說明文本有缺損。考慮到尚存的先秦典籍提供的資料占全書的三分之一還多,而且其中有些材料自身已經用《詩經》引文作結束,根此可知,《韓詩外傳》與其說是一部創作,還不如說是一部編作。《韓詩外傳》作為一個源頭,可能啓發了為了不同目的而編纂成的其他摘錄性的選集,如其他漢代著作《說苑》、《新序》、《列女傳》等。
  
  二、成書年代和真偽
  
  這部書被認為是韓嬰寫的,他為文帝(公元前180—157年在位)時的博士,武帝(公元前141椙—87在位)時他與董仲舒(約公元前179椙—104)辯論過。他的傳記(《史記》捲一百一二十一,第3124頁及《漢書》捲八十八,第3613頁)對他的生活年代提供的綫索僅是這些,他肯定生活於公元前 200年到公元前120年之間,因此《韓詩外傳》的日期應定在約公元前150年左右。
  
  該書為韓嬰所寫,這從未受到懷疑,很難想象偽造之人會有什麽動機采編纂這樣的一部著作。然而關於這部書的完整性卻有些疑點,因為《漢書·藝文志》第 1708頁列舉了名為《韓外傳》的書6捲及名為《韓內傳》的書4捲,《漢書》中的韓嬰傳也提到了這兩部書。但到了《隋書·經籍志》(第915—916頁)時《內傳》已經消失,儘管唐代的註傢引用了屬於《韓詩內傳》的幾條語錄。《外傳》在《隋書》的(經籍志》、兩唐史書(《舊唐書·經籍志》,第1970頁;《新唐書·藝文志》,第1429頁)、《宋史·藝文志》(第5045頁)中都列為十捲。凡是現代的版本都含有十捲。
  
  楊樹達(《漢書補註補證》,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版,第28頁)認為《外傳》與《內傳》兩書被結合於《韓詩外傳》一名之下,因為它們所含的資料其性質沒有任何差異,兩者也都不是闡發性的著作。實際情況可能比起楊所提出的簡單並置更為復雜。在唐代各種類書以及唐代對經書和史書的註解者所引大批屬於《韓詩外傳》的文字不見於傳世的通行本中。在《太平御覽》引自該書的157條文句中,其中有23條為今本所無。
  
  三、版本
  
  1.已知最早的刊本是宋本,洪邁(1123-1202)說它屬於慶歷年間(1041—1048),毛晉(1599-1659)認為他擁有這個本子的抄本,他翻刻在《津逮秘書》之中。在明代的幾個版本中,《四部叢刊》所翻印的瀋辨的本子淵源於元本(由錢惟善於1355年作序)。
  
  2.帶有註解的校本被趙懷玉(1747—1823)單獨刊入他的《亦有生齋》中(序作於1790年,《竜溪精捨叢書》予以重印),又被周廷萊作為《韓詩外傳校註》(重印於《安徽叢書》)而加以刊印,其序文標定為1791年。上述版本中的第二種用本是一更保守的版本,它被拿來作為兩種版本合併版的底本,由吳棠於1875年出版(《望三益齋》,由《畿輔叢書》予以重刊,《叢書集成》也作了重刊,並加了標點,又見上海商務印書館於1917年的排印本)。一種未知出處而含有大多相應段落的版本由陳士珂於1818年以《韓詩外傳疏證》名字刊印(見《文淵樓叢書》中)。
  
  3.收有《韓詩外傳》的其他叢書還有《漢魏叢書》。《廣漢魏叢書》、《三十三種叢書》等。
  
  4,許維遹(1905—1951)的《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該書是在他死後出版,繁體字,加了標點和註釋,其中有的為珍奇難得的資料及許自己的見解。
  
  5.賴炎元的《韓詩外傳今註今譯》,該書有註釋有標點,並有用現代漢語譯成的譯文,臺北: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
  
  四、校註
  
  1.孫詒讓《札迻》捲二,涉及有十個段落的內容。
  
  2.俞樾的《讀韓詩外傳》對22段疑難的段落進行了校勘;見《麯園雜纂》捲十七(《春在黨全書》)。
  
  3.趙善詒的《韓詩外傳補正》(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年),幾乎處理每篇經文中的疑難段落,用來自相應段落的引文來支持他的考評及校勘,而且總是指出前人對這同一段所作的校註。(見國學小叢書)。他的著作被收入賴炎元的《韓詩外傳考徵》中(見下文五第2條)。
  
  4.幀炎元:《韓詩外傳考徵》,2册,臺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63年版。第一册詳細研究了漢代的韓詩,《韓詩外傳》的版本,校勘記,韓詩異文與包括毛詩在內的其他諸傢詩註解和文字上的不同。第二册考察了早期和後來著作中所引的《韓詩外傳》之文,並詳盡地羅列了為現代版本中所無的《韓詩外傳》佚文。
  
  五、索引
  
  1.《韓詩外傳逐字索引》,劉殿爵、陳方正主編,收入《先秦兩漢古籍逐字索引叢刊》,香港:商務印書館,1992年。
  □箋  漢·鄭玄  □疏  唐·孔穎達  □整理 明月奴  □製作 真如  □發佈 讀書中文網
  《詩經》研究著作簡稱《孔疏》,40捲。唐貞觀十六年 (642)孔穎達(574~648)等奉唐太宗詔命所作《五經正義》之一,為當時由政府頒布的官書。孔穎達,字仲達,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歷任國子博士、司業、祭酒等職。其時撰《五經正義》,孔穎達以年輩在先,名位獨重,受命主持其事,諸儒分治一經,《毛詩正義》出於王德韶、齊威等人之手,而孔穎達總其成。《毛詩正義》是對於《毛傳》及《鄭箋》的疏解,“傳”“箋”被稱為“註”,“正義”被稱為“疏”,合稱《毛詩註疏》《四庫全書總目》說:“其書以劉焯《毛詩義疏》、劉炫《毛詩述義》為稿本,故能融貫群言,包羅古義,終唐之世,人無異詞”說明此書內容取材之廣和在唐代影響之大。其中包括了漢魏時期學者對《詩經》的各種解釋,匯集了兩晉南北朝學者研究《詩經》的成果,有的地方並能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如對於《史記·孔子世傢》所載孔子刪《詩》之說表示懷疑等,但其書遵循“疏不破註”的原則,未能越出《毛傳》、《鄭箋》的範圍,對二者的分歧也不敢加以判斷,因而不可避免地承襲了《毛傳》、《鄭箋》的某些錯誤;在疏解方面此書頗多煩言贅語,這是唐人義疏的共同缺點。
  《毛詩正義》通行的有《十三經註疏》本,以阮元所刻為佳,書後附阮元的《毛詩校勘記》。
  《毛詩多識》是道光、鹹豐年間研究《詩經》博物之學的著作,關於此書及作者多隆阿,前人並無專篇論文深入探討。據筆者搜尋所得,唯周作人、倫明、江瀚、金毓黻等民初的學者,寫過札記、提要式的介紹文字,限於篇幅及資料的局限,所言不多,或未能對許多的疑難下裁决,或有推論而未能詳加考究者,以致於今日,吾人對《毛詩多識》及多隆阿仍感到陌生及茫然。
  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和宋代朱熹《詩集傳》是詩經學史上兩部重要的著作。夏傳纔《詩經研究史概要》稱《毛詩正義》為《詩經》研究的第二個里程碑,《詩集傳》為《詩經》研究的第三個里程碑。洪湛侯《詩經學史》認為《毛詩正義》集漢魏《詩》學之大成,《詩集傳》是“詩經宋學”集大成的權威之作。
  筆者所見的《詩集傳》,有1937年初版、1943年再版的世界書局版(書名《詩經集註》),1958年中華書局版,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和2007年鳳凰出版社版四種。前三種為繁體字版,後一種為簡體字版。本文以王華寶整理、鳳凰出版社版的《詩集傳》為底本,參照其他三個版本及四庫全書本《詩集傳》,對照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的清代阮元的《十三經註疏》(下文簡稱《註疏》),校勘二者在文字上的一些差異。
  一 赬 頳
  《周南·汝墳》:“魴魚赬尾”,《註疏》“赬”作“頳”。《說文·赤部》作“ ”,又言或從貞,或從丁。《毛詩故訓傳》作“赬”。《經典釋文》亦作“赬”。《廣韻·清韻》:“赬,俗作頳。”《康熙字典》:“赬,本作頳。”《漢語大字典》:“頳,同‘赬’。《玉篇·頁部》:‘頳,赤也。本作赬。’”《漢語大詞典》:“赬,亦作‘頳’。以上三辭書引文亦作“魴魚赬尾”。《中華字海》:“ 頳,同赬。”愚按:此處阮元未出校勘記。赬應該是正字或本字,當作赬。
  二 穠 襛
  《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矣”,《註疏》“ 穠”作“襛”。中華書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作“襛”。《說文·衣部》:衣厚貌。詩曰:“何彼襛矣”。《毛詩故訓傳》作“襛”。《經典釋文》亦作“襛”。《廣韻·鐘韻》:襛,襛華,又衣厚貌;穠,花木厚。《康熙字典》“襛”字條引《詩》作“何彼襛矣”;“穠”字條引《詩》作“何彼穠矣”。《漢語大字典》“ 襛”字條引《詩》和《詩集傳》作“何彼襛矣”;無“穠”字,“穠”字條亦引《詩》作“何彼穠矣”。《漢語大詞典》“穠”字條引《詩》和《詩集傳》作“何彼穠矣”;“襛”字條引《詩》作“襛”,又引《五經文字》雲:“襛,見《詩·風》,從禾者偽。”
  韓詩作“茙”。《康熙字典》:茙,厚貌,又通穠,引《詩》作“穠”。漢·毛亨《毛詩故訓傳》,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宋·蘇轍《詩經集傳》、呂祖謙《呂氏傢塾讀詩記》,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陳奐《詩毛氏傳疏》、鬍承珙《毛詩後箋》、王先謙《詩三傢義集疏》、吳闓生《詩義會通》等作“襛”;明·朱善《詩解頤》,清·崔述《讀風偶識》作等 “穠”。今人高亨、黃焯、陳子展、程俊英、嚮熹等均作“襛”。愚按:此處阮元亦未出校勘記。襛與穠二者意思略有不同,據下文“唐棣之華”,當作襛。以《五經文字》說為是。
  三 鞠 鞫
  《邶風·𠔌風》:“昔育恐育鞠”,《註疏》“鞠”作“鞫”。中華書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作“鞫”。《說文·革部》未單列“鞫”字,鞫為 的重文。《毛詩故訓傳》作“鞫”。《經典釋文》:鞫,本亦作諊。《廣韻·屋韻》:鞠,姓也;鞫,同 ,同 ,窮也。《竜龕手鑒·革部》鞫為鞠的俗字。《康熙字典》引此詩作“鞫”。《漢語大字典》鞠,通鞫;鞫,同鞠。《漢語大詞典》鞠鞫互為通假。
  愚按:阮元《校勘記》據唐石經、小字本、相臺本、閩本、明監本和毛本,認為當作鞫。鞠,另見於《詩》者,有:《齊風·南山》:“既曰告之,河又鞠止。”《小雅·采芑》:“鉦人伐鼓,陳師鞠旅。”《小雅·節南山》:“昊天不傭,降此鞠訩。”《小雅·小弁》:“踧踧周道,鞠為茂草。”《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鞫,另見於《詩》者,有:《大雅·公劉》:“止旅乃密,芮鞫之即。”《大雅·雲漢》:“鞫哉庶正,疚哉塚宰。”《大雅·瞻卬》:“鞫人忮忒,譖始競背。”鞠、鞫在各處的意思均不相同。愚以為此處當從阮元作鞫,《詩集傳》是用其俗字鞠,誤。
  四 盼 盻
  《衛風·碩人》:“美目盼兮”,《註疏》“盼” 作“盻”。《論語·八佾》引《詩》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說文·目部》:盼,詩曰:“美目盼兮。”盻,恨視也。《毛詩故訓傳》作“盼 ”。《經典釋文》作“盻”。《廣韻·襇韻》:盼,美目;《廣韻·霽韻》:盻,恨視。《康熙字典》“盻”字條引《字匯》:盻字,乃盻痕之盻。今人混作盼睞之盼,非。“盼”字條雲:《舉要》盼亦同盻,並非。《漢語大字典》“盻”字條(二),讀為pǎn,意為美目貌。引《詩》作:“巧笑倩兮,美目盻兮。”“盼”字條引《詩》作:“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又曰:《詩》今本作“盻”。《漢語大詞典》:盼,眼睛黑白分明貌。《詩·衛風·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本作“盻”。盻,恨視,怒視。或同“盼”。《中華字海》“盻”字條(二),讀為pǎn,意為美目貌。引《詩》作:“巧笑倩兮,美目盻兮。”“盼”字條,引《論語·八佾》作:“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愚按:阮元《校勘記》認為“盼字是也”。當從《說文》與《論語》作“盼”。盻,《說文》作“ 1”;盼,《說文》作“2”。二者字形相近,容易混淆。《廣韻·襇韻》“盼”字寫作“3”,《中華字海》:4,同“盼”。因為“兮”字的俗字一般寫作“3”,所以,人們會誤以為“3”是“盻”的俗字。另,疑《漢語大字典》與《漢語大詞典》釋義均有誤。
  五 實 碩
  《唐風·椒聊》:“實大且篤”,《註疏》“實”作“碩”。現錄《詩集傳》中全詩如下:
  椒聊之實,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碩大無朋。椒聊且,遠條且。
  椒聊之實,蕃衍盈匊。彼其之子,實大且篤。椒聊且,遠條且。
  世界書局版《詩經集註》、中華書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作“碩”。《毛詩故訓傳》亦作“碩”。
  愚按:重章疊句,是《詩經》一大藝術特色,《唐風》就較好得體現了這一藝術特色。今見《唐風》諸詩,凡重章疊句處,每句前幾字均相同。現再從《唐風》中摘錄幾首詩:
  揚之水,白石鑿鑿。素衣朱襮,從子於沃。既見君子,雲何不樂?
  揚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綉,從子於鵠。既見君子,雲何其憂?
  揚之水,白石粼粼。我聞有命,不敢以告人。
  ——《唐風·揚之水》
  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綢繆束楚,三星在戶。今夕何夕,見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唐風·綢繆》
  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唐風·無衣》
  有杕之杜,生於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適我?中心好之,曷飲食之?
  有杕之杜,生於道周。彼君子兮,噬肯來遊?中心好之,曷飲食之?
  ——《唐風·有杕之杜》
  “實大”、“碩大”義皆可通。但《椒聊》詩中第一章為“碩大”,則第二章當同第一章,即“實”當為“碩”。《詩集傳》誤。
  六 遘 覯
  《豳風·伐柯》:“我遘之子”,《註疏》“遘” 作“覯”。世界書局版《詩經集註》、中華書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作“覯”。《說文·辵部》:遘,遇也;《說文·見部》:覯,遇見也。《毛詩故訓傳》作“ 覯”。《經典釋文》作“覯”。《廣韻·候部》:遘,遇也;覯,見也。《康熙字典》:遘,與覯通;覯,引《詩》曰:“我覯之子。”《漢語大字典》“遘”字條引郝懿行《爾雅義疏》:“遘訓見者,字當作覯。”《漢語大詞典》:遘,遇,遭遇;“覯”字條引《詩》作“我覯之子”,遇見、看見之意。《中華字海》:遘,逢,遇;覯,遇見。愚按:遘,從辵,當有遇意;覯,從見,當訓有見意。細研詩意,當以“覯”為佳。《詩集傳》誤。
  
  
  [參考文獻]
  [1] [宋]朱熹著,王華寶整理.詩集傳[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2] [宋]朱熹.詩經集註[M].北京:世界書局,1943年再版
  [3] [宋]朱熹.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8
  [4] [宋]朱熹.詩集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 [清]阮元.十三經註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 [漢]許慎.說文解字[M].長沙:嶽麓書社,2006
  [7] [漢]毛亨.毛詩故訓傳鄭箋[M].清同治五雲堂刊本
  [8] [宋]陳彭年等.宋本廣韻·永祿本韻鏡[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9][清]張玉書等.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
  [10]徐中舒等.漢語大字典[M].成都、武漢: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86
  [11]羅竹風等.漢語大詞典(電子版)[M].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8
  [12]冷玉竜,韋一心.中華字海[M].北京:中華書局、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0
  [13]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4][清]紀昀等.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江北過客)
絜齋毛詩經筵講義
袁燮 Yuan Xie閱讀
  講義要當重切磋絜齋不事頌辭阿解經依註無為異取古誡今有足多雅頌諸篇惜巳失風南數首出重羅黍離故國三致意其奈孱王弗聽何
  乾隆乙未仲夏
  欽定四庫全書經部三絜齋毛詩經筵講義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
  
  《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衹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傢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傢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關門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製、禮意,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傢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散文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
  
  《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對中國文化産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因而,歷代為《禮記》作註釋的書很多,當代學者在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們這裏選錄的原文依據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經註疏》,註釋和譯文則廣泛參閱了各種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準確簡明易懂。選錄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標題(原文衹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較長),原則上采用選文的首句作標題,註釋中衹說明選自某篇。
  
  《禮記》由多人撰寫,采自多種古籍遺說,內容極為龐雜,編排也較零亂,後人采用歸類方法進行研究。東漢鄭玄將49篇分為通論、制度、祭祀、喪服、吉事等八類。近代梁啓超則分為五類:一通論禮儀和學術,有《禮運》、《經解》、《樂記》、《學記》、《大學》、《中庸》、《儒行》、《坊記》、《表記》、《緇衣》等篇。二解釋《儀禮》17篇,有《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製》等篇。三記孔子言行或孔門弟子及時人雜事,有《孔子閑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問》等。四記古代制度禮節,並加考辨,有《王製》、《麯禮》、《玉藻》、《明堂位》、《月令》、《禮器》、《郊特牲》、《祭統》、《祭法》、《大傳》、《喪大記》、《喪服大記》、《奔喪》、《問喪》、《文王世子》、《內則》、《少儀》等篇。五為《麯禮》、《少儀》、《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歸類劃分,對我們有一定參考價值。
  
  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弟子對“經”的解說是“傳”或“記”,《禮記》因此得名,即對“禮”的解釋。到西漢前期《禮記》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傳戴德選編其中八十五篇,稱為《大戴禮記》;戴聖選編其中四十九篇,稱為《小戴禮記》。東漢後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專稱《禮記》而且和《周禮》、《儀禮》合稱“三禮”,鄭玄作了註,於是地位上升為經。書中還有廣泛論說禮意、闡釋制度、宣揚儒傢理想的內容。
  
  宋代的理學家選中《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把他們合稱為“四書”,用來作為儒學的基礎讀物。《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 。
  中國古代記載典禮儀節的書。簡稱《禮》,亦稱《禮經》、《士禮》。《儀禮》是記載古代禮儀制度的著作,與《周禮》、《禮記》合稱“三禮”。《儀禮》文字艱澀,內容枯燥,治史者對它望而生畏。但本書是“三禮”中成書較早的一部,據考古材料及古文獻所知,商、周統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禮,其儀節日益繁縟復雜,非有專門職業訓練並經常排練演習者,不能經辦這些典禮。儒生掌握的可能創行於西周並在春秋以後更加通用的各種儀節單,經不斷排練補充,整齊釐訂,成為職業手册。他們要為天子、諸侯、士大夫舉行各種不同的禮,因此保存的儀節單很多,曾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的記載。但傳到漢代衹剩了十七篇,包括冠、婚、喪祭、朝聘、射鄉五項典禮儀節,由高堂生作為專供士大夫階層施行的“士禮”傳授,稱作《禮經》,為“五經”之一。漢宣帝時,以戴德、戴聖、慶普三傢所傳習的《禮經》立於學官,當時屬今文經(見經今古文學)。不久在魯境又出現《禮古經》,其除有十七篇外,多“逸禮”三十九篇,但未傳下。今文經傳至西漢末,有戴德、戴聖、劉嚮三個篇次不同的本子。漢末鄭玄用劉嚮接尊卑吉兇次序編排之本作註,並記明今古文之異同。今衹有此本傳下。該書至晉代始稱《儀禮》,當時門閥為宗法需要,特重其中詳定血統親疏的《喪服》諸篇,出現了不少有關著作。唐賈公彥撰《儀禮疏》十七捲,南宋時與鄭註合刊為《儀禮註疏》。當北宋熙寧(1068~1077)中一度廢《儀禮》不為經,元祐(1086~1094)間又恢復。歷宋、元、明,續有不少研究著作。清代研究者有十余家,以鬍培翬《儀禮正義》為世所稱。
首頁>> >>經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