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兒據中華書局1980年9月版繁體橫排本《宋詩話輯佚》錄校製作。
哈哈兒據嶽麓書社1985年8月版《中國歷代詩話遜》錄校製作。
《漢臯詩話》,不知捲數,原書久佚。《遂初堂書目》著錄於集類文史類,未題撰者。據《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引《復齋漫錄》,以及《能改齋漫錄》《清波雜志》,知作者張姓。書疑成於北宋末,至遲在南宋初葉。
《漢臯詩話》偏於字句之校勘或評正,所論以杜詩為多,間有所得。清人朱鶴齡註杜,曾參考此書。
哈哈兒據中華書局1980年9月版繁體橫排本《宋詩話輯佚》錄校製作。
《漢臯詩話》偏於字句之校勘或評正,所論以杜詩為多,間有所得。清人朱鶴齡註杜,曾參考此書。
哈哈兒據中華書局1980年9月版繁體橫排本《宋詩話輯佚》錄校製作。
《詩事》,不知捲數,不著撰人。原書久佚,亦不見諸傢著錄,僅《竹莊詩話》錄存十五條。郭紹虞曾輯其佚文,並稱其成書或在北宋之季,至遲亦在南宋初。
是書所述多北宋時事,論詩重含蓄,如謂鄭文寶詠柳詩“有餘意”,謂潘氏《秋扇歌》“頗有情緻”。於王安石筆力之“自在”,因舊而語意俱新,頗多褒揚。所論皆不無識見。宋人詩話偏於記事,《詩事》則註重評詩。
哈哈兒據中華書局1980年9月版繁體橫排本《宋詩話輯佚》錄校製作。
是書所述多北宋時事,論詩重含蓄,如謂鄭文寶詠柳詩“有餘意”,謂潘氏《秋扇歌》“頗有情緻”。於王安石筆力之“自在”,因舊而語意俱新,頗多褒揚。所論皆不無識見。宋人詩話偏於記事,《詩事》則註重評詩。
哈哈兒據中華書局1980年9月版繁體橫排本《宋詩話輯佚》錄校製作。
《唐宋分門名賢詩話》,撰者不詳。郭紹虞先生《宋詩話考》下捲謂此書已佚,實則流傳海外。韓國奎章閣藏有朝鮮時代版本,又忠南大學校趙鐘業教授曾於書肆購得一本,收作《韓國詩話叢編》附錄。此書全稱為《唐宋分門名賢詩話》,但諸書著錄徵引,或用簡稱。如《宋史·藝文志》文史類作《唐宋名賢詩話》二十捲,尤袤《遂初堂書目》文史類作《唐宋詩話》。又有引作《名賢詩話》、《分門詩話》者,皆為同書之異稱。
關於此書的成書年代,郭紹虞《宋詩話考》下捲根據嚴有翼《藝苑雌黃》和黃朝英《緗素雜記》曾引用是書,認為其年代較早。又據張鎡《仕學規範》引用兩段文字,皆見於《西清詩話》,指出“是書雖早,亦必在《西清詩話》之後”。又據方深道《集諸傢老杜詩評》多有引用,而深道為宣和六年(1124)進士,“知此書必為北宋時人所輯,大約與蔡絛同時”。
《唐宋分門名賢詩話》是第一部分門類編的詩話總集,全書二十捲(今存十捲),分三十四門,後代《詩話總龜》、《苕溪漁隱叢話》、《詩人玉屑》等著,皆踵事增華之作,其在詩話史上的開創意義是不可忽視的。同時,這又是鈔撮諸書而成,每一條材料,皆有所依傍,非其自創。
哈哈兒據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錄校製作,原書註釋全部刪除。
關於此書的成書年代,郭紹虞《宋詩話考》下捲根據嚴有翼《藝苑雌黃》和黃朝英《緗素雜記》曾引用是書,認為其年代較早。又據張鎡《仕學規範》引用兩段文字,皆見於《西清詩話》,指出“是書雖早,亦必在《西清詩話》之後”。又據方深道《集諸傢老杜詩評》多有引用,而深道為宣和六年(1124)進士,“知此書必為北宋時人所輯,大約與蔡絛同時”。
《唐宋分門名賢詩話》是第一部分門類編的詩話總集,全書二十捲(今存十捲),分三十四門,後代《詩話總龜》、《苕溪漁隱叢話》、《詩人玉屑》等著,皆踵事增華之作,其在詩話史上的開創意義是不可忽視的。同時,這又是鈔撮諸書而成,每一條材料,皆有所依傍,非其自創。
哈哈兒據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錄校製作,原書註釋全部刪除。
《漫叟詩話》,不知捲數,不著撰人。原書久佚,亦不見諸傢著錄。《詩話總龜》等有所錄存。郭紹虞、羅根澤均曾輯其佚文,皆得六十一條。
《漫叟詩話》論詩重格韻,但不廢巧語,並講究用事、字句。稱蘇軾“最善用事,既顯而易讀,又切當”。
哈哈兒據中華書局1980年9月版《宋詩話輯佚》錄校製作。
《漫叟詩話》論詩重格韻,但不廢巧語,並講究用事、字句。稱蘇軾“最善用事,既顯而易讀,又切當”。
哈哈兒據中華書局1980年9月版《宋詩話輯佚》錄校製作。
《道山清話》一百三十四條,撰者失考。書後有建炎四年(1103)朝奉大夫、主管亳州明道官暐之《後跋語》,稱“先大父國史在館閣最久,多識前輩,嘗以聞見著《館秘錄》、《曝書記》,並此書為三。”前二書皆佚,此書舊題王暐撰,非是。據是書所載,撰者與秦觀張耒等人有所過從,記蘇黃事又特詳,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為蜀黨中人,固灼然可見矣”。
《道山清話》,《說郛》(涵芬樓本)捲八十二錄九十條,作一捲,撰者題“道山先生”,《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於子部小說傢類,《宋史·藝文志》著錄於子類小說傢類,作《道山新聞》一捲;《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傢類。
《道山清話》所記親歷事,最早為元祐二年(1087)雪中過範堯夫,記事則終於崇寧五年(1106),《後跋語》又作於暐之晚年,故是書當成於哲宗(1086-1100)、徽宗(1101-1125)二朝時。
《道山清話》所記皆為當代雜事,對名臣如司馬光、呂公著、王安石、章惇、富弼、范镇、劉摯、彭汝礪,道學如邵雍、程頤,文人如張先、晏殊、石延年、歐陽修、蘇洵、李覯,劉攽、蘇軾、黃庭堅、秦觀、張耒、張舜民等人軼聞、言論頗多采錄,其中關於蘇軾、黃庭堅之集外言論尤為珍貴。書中引司馬光詆王安石“天資僻執好勝,不曉事”等語,顯係出於黨見。
陶詩自唐聲譽始隆,至宋不衰,宋人視其為“清淡之宗”(蔡絛《西清詩話》)。蘇軾“獨好淵明詩”,於陶詩之“質而實綺,癯而實腴”,推崇備至,以為曹、劉、鮑、謝、李、杜所不能及(《與蘇轍書》)。《道山清話》所載蘇稱美“平疇交遠風”聯一事,可見一斑。又述曾紆以黃庭堅“信筆戲書”白居易之詩為“點鐵成金”,於江西末流詩弊亦不無針砭。
哈哈兒據文淵閣本《四庫全書》點校錄入製作,非詩話部分亦全部錄入,以窺本書全貌。個別錯謬之處,據它本校改。
《道山清話》,《說郛》(涵芬樓本)捲八十二錄九十條,作一捲,撰者題“道山先生”,《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於子部小說傢類,《宋史·藝文志》著錄於子類小說傢類,作《道山新聞》一捲;《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傢類。
《道山清話》所記親歷事,最早為元祐二年(1087)雪中過範堯夫,記事則終於崇寧五年(1106),《後跋語》又作於暐之晚年,故是書當成於哲宗(1086-1100)、徽宗(1101-1125)二朝時。
《道山清話》所記皆為當代雜事,對名臣如司馬光、呂公著、王安石、章惇、富弼、范镇、劉摯、彭汝礪,道學如邵雍、程頤,文人如張先、晏殊、石延年、歐陽修、蘇洵、李覯,劉攽、蘇軾、黃庭堅、秦觀、張耒、張舜民等人軼聞、言論頗多采錄,其中關於蘇軾、黃庭堅之集外言論尤為珍貴。書中引司馬光詆王安石“天資僻執好勝,不曉事”等語,顯係出於黨見。
陶詩自唐聲譽始隆,至宋不衰,宋人視其為“清淡之宗”(蔡絛《西清詩話》)。蘇軾“獨好淵明詩”,於陶詩之“質而實綺,癯而實腴”,推崇備至,以為曹、劉、鮑、謝、李、杜所不能及(《與蘇轍書》)。《道山清話》所載蘇稱美“平疇交遠風”聯一事,可見一斑。又述曾紆以黃庭堅“信筆戲書”白居易之詩為“點鐵成金”,於江西末流詩弊亦不無針砭。
哈哈兒據文淵閣本《四庫全書》點校錄入製作,非詩話部分亦全部錄入,以窺本書全貌。個別錯謬之處,據它本校改。
《唐宋名賢詩話》二十捲,簡稱《名賢詩話》、《唐宋詩話》,不著撰人。原書久佚,《緗素雜記》、《藝苑雌黃》、《古今類總詩話》,有所稱引,作《名賢詩話》;《集諸傢老杜詩評》、《事實類苑》,亦有稱引,作《唐宋詩話》。郭紹虞曾輯其佚文,得五條。《遂初堂書目》著錄於文史類,作《唐宋詩話》;《宋史·藝文志》著錄於文史類,作《唐宋名賢詩話》,二十捲。輯者當為北宋人,成書亦較早。
是書為北宋出現最早之詩話總集,輯“唐宋名賢”論詩文字多種。所存五條,多記奇人異事。《石曼卿》條,稱石延年以詩“豪於一時”,其《寄尹師魯》一篇“意深詞美”,賴《迷仙引》以傳世。關詠,字永言,“永言”蓋諧音,言詩須永言,諧以聲韻,始可動人。
哈哈兒據中華書局1980年9月版《宋詩話輯佚》錄校製作。
是書為北宋出現最早之詩話總集,輯“唐宋名賢”論詩文字多種。所存五條,多記奇人異事。《石曼卿》條,稱石延年以詩“豪於一時”,其《寄尹師魯》一篇“意深詞美”,賴《迷仙引》以傳世。關詠,字永言,“永言”蓋諧音,言詩須永言,諧以聲韻,始可動人。
哈哈兒據中華書局1980年9月版《宋詩話輯佚》錄校製作。
《紀詩》,不知捲數,不著撰人。原書久佚,亦不見諸傢着錄,唯《詩話總龜》前集有部分錄存。郭紹虞、羅根澤均曾輯其佚文,郭得六條,羅得九條。是書所記多為蘇軾事,間用第一人稱,且多引蘇詩,或疑蘇軾自撰,待考。
哈哈兒據中華書局1980年9月版《宋詩話輯佚》錄校製作。
哈哈兒據中華書局1980年9月版《宋詩話輯佚》錄校製作。
《雪浪齋日記》,不知捲數,不著撰人。原書失佚,亦不見諸傢著錄。《說郛》(宛委山堂本)捲十七有節編本,存四條;《詩話總龜》錄存十二條,《苕溪漁隱叢話》錄存三十九條,《詩人玉屑》錄存十條,《詩林廣記》錄存五條,連同《說郛》節編本共七十條,去其重見者得四十條。今特輯選十四條。
《雪浪齋日記》認為“詩止於唐”。作者對唐代大詩人都作了充分肯定,指出他們雖風格不同,卻均堪為後世之師。可見作者提倡風格的多樣化。
是書以“語新意妙”為藝術主張,要求詩人創新。關於如何才能創新,是書似有下列見解:首先,指出陶洲明、謝靈運詩所以好,是“由其人品高”,因此批評王、楊、盧、駱衹“叫呼弦鬻以為文”,批評“晚唐氣象衰薾”;其次,應學習前人精妙之處,所謂“為詩當飽參”,即體會前人妙處,“然後臭味乃同”;再者,特別應當“得老杜句法”。
哈哈兒據《中國歷代詩話遜錄校製作。
《雪浪齋日記》認為“詩止於唐”。作者對唐代大詩人都作了充分肯定,指出他們雖風格不同,卻均堪為後世之師。可見作者提倡風格的多樣化。
是書以“語新意妙”為藝術主張,要求詩人創新。關於如何才能創新,是書似有下列見解:首先,指出陶洲明、謝靈運詩所以好,是“由其人品高”,因此批評王、楊、盧、駱衹“叫呼弦鬻以為文”,批評“晚唐氣象衰薾”;其次,應學習前人精妙之處,所謂“為詩當飽參”,即體會前人妙處,“然後臭味乃同”;再者,特別應當“得老杜句法”。
哈哈兒據《中國歷代詩話遜錄校製作。
《詩評》一捲,佚名撰。《直齋書錄解題》捲二十二著錄此書,雲作者“不知名氏”。當據舊題蔡傳編《吟窗雜錄》本。此書列於《續金針詩格》之後,未署姓名。後人誤以為作者同前,遂題作梅堯臣撰。明刻本、鈔本《吟窗雜錄》捲前總目“《詩評》”下均題“梅堯臣撰”,《詩學指南》本承之,亦題作“梅堯臣”。《吟窗雜錄》明刻、明鈔本,或據宋本重刊,或據宋本影鈔。於此推知,此書移至梅堯臣名下,或於南宋重編《吟窗雜錄》時所改。
此書作者既已佚名,時代亦不可考。浩然子《吟窗雜錄序》謂其所收諸書乃自“魏文帝以來,至於渡江以前”,而《詩評》列於《續金針詩格》之後,其産生年代當亦在此之後。從內容來看,作者頗為淺陋,如引賈島《送杜秀纔東遊》,乃誤題作《送杜甫》,不知杜甫死後近十年賈島方出世;又引杜荀鶴詩而誤作杜寂,不知杜寂乃大歷時人,而杜荀鶴為晚唐詩人。其詩學理論亦沿襲齊己《風騷旨格》以來之餘緒。
哈哈兒據張伯偉編校,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繁體竪排本《全唐五代詩格匯考》錄校製作。
此書作者既已佚名,時代亦不可考。浩然子《吟窗雜錄序》謂其所收諸書乃自“魏文帝以來,至於渡江以前”,而《詩評》列於《續金針詩格》之後,其産生年代當亦在此之後。從內容來看,作者頗為淺陋,如引賈島《送杜秀纔東遊》,乃誤題作《送杜甫》,不知杜甫死後近十年賈島方出世;又引杜荀鶴詩而誤作杜寂,不知杜寂乃大歷時人,而杜荀鶴為晚唐詩人。其詩學理論亦沿襲齊己《風騷旨格》以來之餘緒。
哈哈兒據張伯偉編校,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繁體竪排本《全唐五代詩格匯考》錄校製作。
《灌畦暇語》一捲,三十二條,不著撰人。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考證,本書稱唐太宗為“皇祖”,自稱“臣”,書中曾引韓愈二詩,則著者當為中唐以後人。
《灌畦暇語》,《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於子部雜傢類,《遂初堂書目》著錄於小說類,《四庫全書》收於子部雜傢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觀其答仲秉一條,宗旨蓋出於黃老,而大抵持論篤實。”
哈哈兒據《學海類編》本,參考《四庫全書》本錄校標點。其中非詩話部分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而詩話條以另色標之。
《灌畦暇語》,《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於子部雜傢類,《遂初堂書目》著錄於小說類,《四庫全書》收於子部雜傢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觀其答仲秉一條,宗旨蓋出於黃老,而大抵持論篤實。”
哈哈兒據《學海類編》本,參考《四庫全書》本錄校標點。其中非詩話部分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而詩話條以另色標之。
二捲(浙江鮑士恭傢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南漢”條下稱劉晟本二名,上一字犯宣祖諱,去之,則北
宋人。又“南唐”條下稱嘗以其事質於江南一朝士,則猶在宋初,得見李氏舊臣
也。中於南漢稱彭城氏,於留從效姓稱婁。錢塘厲鶚跋,以為吳越國人入宋所作,
避武肅王諱。然閩王“延翰”條下,稱其妻為博陵氏,則又何為而諱崔乎?年代
綿邈,蓋不可考矣。其書紀吳楊氏、南唐李氏、蜀王氏、孟氏、南漢劉氏、閩王
氏之事,稱曰五國。然以其地而論,當為四國。若以其人而論,當為六國。未審
其楊、李並為一,抑孟、王並為一也。鄭樵《通志略》列之《霸史類》中,實則
小說之體,記錄頗為繁碎。中如徐知誥斥進黃袍諸事,為史所不載。又李煜為李
璟第六子,而此雲璟之次子,與史亦小有異同。然考古在於博徵,固未可以瑣雜
廢也。前有萬歷中太常寺少卿餘寅題詞,譏其四國俱加偽字,於蜀獨否。今考書
中明書偽蜀王建,又書孟知祥以長興五年遂僣大號,何嘗不著其偽。捲首總綱既
以前蜀、後蜀為分,再加偽字,則或曰前偽蜀、後偽蜀,或曰偽前蜀、偽後蜀,
詞句皆嫌於贅,是以省之。《公羊傳》所謂避不成文是也。謂不偽蜀,殊失其旨。
至“南漢”條下稱偽漢先主名岩,後名俊,又名龑,龑之字曰儼,本無此字,龑
欲自大,乃以竜天合成其字。以其不典,故不書之。寅援《唐史》書武後名曌以
駁之,則其說當矣。
不著撰人名氏。“南漢”條下稱劉晟本二名,上一字犯宣祖諱,去之,則北
宋人。又“南唐”條下稱嘗以其事質於江南一朝士,則猶在宋初,得見李氏舊臣
也。中於南漢稱彭城氏,於留從效姓稱婁。錢塘厲鶚跋,以為吳越國人入宋所作,
避武肅王諱。然閩王“延翰”條下,稱其妻為博陵氏,則又何為而諱崔乎?年代
綿邈,蓋不可考矣。其書紀吳楊氏、南唐李氏、蜀王氏、孟氏、南漢劉氏、閩王
氏之事,稱曰五國。然以其地而論,當為四國。若以其人而論,當為六國。未審
其楊、李並為一,抑孟、王並為一也。鄭樵《通志略》列之《霸史類》中,實則
小說之體,記錄頗為繁碎。中如徐知誥斥進黃袍諸事,為史所不載。又李煜為李
璟第六子,而此雲璟之次子,與史亦小有異同。然考古在於博徵,固未可以瑣雜
廢也。前有萬歷中太常寺少卿餘寅題詞,譏其四國俱加偽字,於蜀獨否。今考書
中明書偽蜀王建,又書孟知祥以長興五年遂僣大號,何嘗不著其偽。捲首總綱既
以前蜀、後蜀為分,再加偽字,則或曰前偽蜀、後偽蜀,或曰偽前蜀、偽後蜀,
詞句皆嫌於贅,是以省之。《公羊傳》所謂避不成文是也。謂不偽蜀,殊失其旨。
至“南漢”條下稱偽漢先主名岩,後名俊,又名龑,龑之字曰儼,本無此字,龑
欲自大,乃以竜天合成其字。以其不典,故不書之。寅援《唐史》書武後名曌以
駁之,則其說當矣。
二捲(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藝文志》載之《霸史類》中,亦不云誰作。馬端臨
《文獻通考》、戚光《南唐書音釋》並作《江南館載》,字之訛也。陳氏《書錄
解題》載是書原序,略曰:“徐鉉始奉詔為《江南錄》,其後王舉、路振、陳彭
年、楊億皆有書。大概六傢皆不足以史稱,而竜袞為尤甚。熙寧八年,得鄭君所
述於楚州,其事跡有六傢所遺或小異者,刪落是正,取百九十五段,以類相從”
雲雲。振孫謂鄭君者,莫知何人。考鄭文寶有《南唐近事》二捲,作於太平興國
二年丁醜。又《江表志》三捲,作於大中祥符三年庚戌。不在此序所列六傢之內,
則所稱得於楚州者,當即文寶之書。檢此書所錄雜事,亦與文寶《江表志》所載
互相出入,然則所謂刪落是正者,實據《江表志》為稿本矣。今世所行《江表志》,
名為三捲,實止二十四頁。蓋殘闕掇拾,已非完書。此書所謂一百九十五段者,
今雖不可全見,而《永樂大典》內所引尚夥,多有《江表志》所不載者。則《江
表志》雖存而實佚,此書雖佚尚有大半之存也。《宋志》載此書二捲,《書錄解
題》及諸傢書目並同。今采輯其文,仍為二捲,以補《江表志》之闕焉。
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藝文志》載之《霸史類》中,亦不云誰作。馬端臨
《文獻通考》、戚光《南唐書音釋》並作《江南館載》,字之訛也。陳氏《書錄
解題》載是書原序,略曰:“徐鉉始奉詔為《江南錄》,其後王舉、路振、陳彭
年、楊億皆有書。大概六傢皆不足以史稱,而竜袞為尤甚。熙寧八年,得鄭君所
述於楚州,其事跡有六傢所遺或小異者,刪落是正,取百九十五段,以類相從”
雲雲。振孫謂鄭君者,莫知何人。考鄭文寶有《南唐近事》二捲,作於太平興國
二年丁醜。又《江表志》三捲,作於大中祥符三年庚戌。不在此序所列六傢之內,
則所稱得於楚州者,當即文寶之書。檢此書所錄雜事,亦與文寶《江表志》所載
互相出入,然則所謂刪落是正者,實據《江表志》為稿本矣。今世所行《江表志》,
名為三捲,實止二十四頁。蓋殘闕掇拾,已非完書。此書所謂一百九十五段者,
今雖不可全見,而《永樂大典》內所引尚夥,多有《江表志》所不載者。則《江
表志》雖存而實佚,此書雖佚尚有大半之存也。《宋志》載此書二捲,《書錄解
題》及諸傢書目並同。今采輯其文,仍為二捲,以補《江表志》之闕焉。
版本:宋代話本。士禮居刻本,源出賜書樓藏舊抄本。捲首載范仲淹《唐相梁公廟碑》,作於貶官番陽時,當在明道二(1033)年之後。
作者:不題撰人。
內容:敘述唐相狄仁傑九次勸諌武則天的故事。本書內容多取材自史料,文字樸拙,俚俗口語相間。
作者:不題撰人。
內容:敘述唐相狄仁傑九次勸諌武則天的故事。本書內容多取材自史料,文字樸拙,俚俗口語相間。
一名《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話本。作者不詳。世多以為宋刊,魯迅認為作者或為元人。三捲。敘述唐玄奘取經故事,其中猴行者為主要人物(原本描寫唐僧取經故事中都是以唐僧為主人公,而在這本話本中則改為猴行者-孫悟空的原型)他為扶助三藏法師大顯神通。但情節比較簡單,無豬八戒形象,有降伏深沙神的描寫(可能為沙僧原型)略具明代小說《西遊記》的雛形。
歷史
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衹身到天竺(印度)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過高昌國時,那裏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見他們是從大唐來的和尚,非常高興,願封他們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弟子動搖了,最後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偷偷溜了出來嚮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國士兵截住。沒想到他們是前來護送玄奘西去取經的。士兵送給玄奘一匹白馬和一些文書,玄奘感激不已,他嚮王宮方向拜了幾拜,就騎馬西去了。 玄奘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裏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後十九年,行程幾萬裏,是一次傳奇式的萬裏長徵,轟動一時。 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捲。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麽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麯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大文學巨著。
版本
今存宋元刻本兩種。
一為大字本,題《新雕三藏法師取經記》,分三捲,每一捲缺第一至三則,第二捲全缺。此本舊藏日本高山寺,後歸德富蘇峰成簣堂文庫,羅振玉曾據以影印,收入《吉石庵叢書》初集。
一為巾箱本,題《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分上中下三捲,凡十七節,中捲第七節結尾及第八節前半部分亦缺,捲末有“中瓦子張傢印”題款。此本原藏日本高山寺,後歸大倉喜七郎,1916年羅振玉亦據以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亦據此本影印,收入《古本小說集成》。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校註》李時人,蔡鏡浩校註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1997
此書是較早的唐僧取經故事的話本,對後代寫“西遊”故事的文學作品影響頗大。
歷史
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衹身到天竺(印度)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過高昌國時,那裏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見他們是從大唐來的和尚,非常高興,願封他們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弟子動搖了,最後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偷偷溜了出來嚮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國士兵截住。沒想到他們是前來護送玄奘西去取經的。士兵送給玄奘一匹白馬和一些文書,玄奘感激不已,他嚮王宮方向拜了幾拜,就騎馬西去了。 玄奘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裏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後十九年,行程幾萬裏,是一次傳奇式的萬裏長徵,轟動一時。 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捲。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麽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麯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大文學巨著。
版本
今存宋元刻本兩種。
一為大字本,題《新雕三藏法師取經記》,分三捲,每一捲缺第一至三則,第二捲全缺。此本舊藏日本高山寺,後歸德富蘇峰成簣堂文庫,羅振玉曾據以影印,收入《吉石庵叢書》初集。
一為巾箱本,題《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分上中下三捲,凡十七節,中捲第七節結尾及第八節前半部分亦缺,捲末有“中瓦子張傢印”題款。此本原藏日本高山寺,後歸大倉喜七郎,1916年羅振玉亦據以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亦據此本影印,收入《古本小說集成》。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校註》李時人,蔡鏡浩校註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1997
此書是較早的唐僧取經故事的話本,對後代寫“西遊”故事的文學作品影響頗大。
佚名撰。宋建炎、紹興年間(1127—1162)寫成。該書根據唐宋有關端硯的零星資料輯錄成册,記述硯石的産地,分析端硯的石質,特別提到了石眼。
《歙州硯譜》一捲,不着撰人名氏。惟捲末題有“大宋治平丙午歳重九日”十字,考之陳振孫《書録觧題》載有:“《歙硯圗譜》一捲,稱太子中捨知婺源縣唐 積撰,治平丙午歳”雲雲,其年月與此相合,然則此即積書矣。中分采發、石坑、攻取、品目、修斫、名狀、石病、道路、匠手、攻器十門,所志開鑿成造之法甚為 詳晰。葢歙石顯於南唐,宋人以其發墨,頗好用之。土人藉是為生,往往多作形製以希售。米芾嘗譏其好為端樣,“以平直鬥樣為貴”,“滯墨甚可惜”。而此書“ 名狀”門內實首列端樣,亦可以考見一時風尚也。《書録觧題》作“圖譜”,米芾亦稱“今之製見《歙州硯圖》”。而此本有譜無圖,葢左圭刋入《百川學海》時已 有所刪削,今亦姑仍之雲。
《南窗記談》一捲,不著撰人名氏。多記北宋盛時事。淳熙中袁文作《甕牖閑評》,已引其書,則作於孝宗以前。而中有葉夢得問章惇濟一條,又有近傅崧卿給事饋冰雲雲。夢得為紹聖四年進士,高宗時終於知福州。崧卿為政和五年進士,高宗時終於中書捨人給事中。則是書當在南北宋間也。中載葉景修述延祐戊午開元宮立虞集碑一條,乃元仁宗五年事,殊不可解。檢核別本,此條獨低二格書之。乃知上一條記蔡寬夫在金陵,鑿地丈餘,得竈灰及朱漆匕箸事,元人讀是書者,因記王眉叟掘地丈餘,得花臺魚池事,批於其旁,故稱與此事相同雲雲。此事即指蔡寬夫事也。曹溶所藏之本,因傳寫者不究文義,一概錄作正文,故緻是訛異耳。其書凡二十三條。袁文所引衛大夫一條,此本不載,蓋已非完書。然所記多名臣言行,及訂正典故,頗足以資考證。惟袁州女子登仙一條,龐籍見天書一條,頗涉語怪。然籍見天書一事,《麯洧舊聞》已載之。蓋宋人說部之通例,固無庸深詰者矣。
南宋·佚名
據《四庫全書提要》雲:建炎復闢記一捲,不著撰人姓氏,書錄題解亦不知為何人作。但其敘苗傳、劉正彥事始末,文頗繁冗,末敘世忠戰功特詳。疑即韓氏之客所為,理或然歟。
據《四庫全書提要》雲:建炎復闢記一捲,不著撰人姓氏,書錄題解亦不知為何人作。但其敘苗傳、劉正彥事始末,文頗繁冗,末敘世忠戰功特詳。疑即韓氏之客所為,理或然歟。
《百傢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於《三字經》。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該書前幾個姓氏的排列是有講究的:趙是指趙宋,既然是國君的姓理應為首;其次是錢姓,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為當時國王錢俶的正妃之姓;李為南唐國王李氏。他判斷《百傢姓》“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所謂“有國”據史書記載,吳越在宋太祖開國後,還存在一段時間,至宋太宗興國二年纔率土歸降。可見這本書是北宋初年問世的。
《百傢姓》采用四言體例,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與《三字經》、《千字文》相配合,成為我國古代蒙學中的固定教材,該書頗具實用性,熟悉它,於古於今都是有裨益的。
《百傢姓》采用四言體例,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與《三字經》、《千字文》相配合,成為我國古代蒙學中的固定教材,該書頗具實用性,熟悉它,於古於今都是有裨益的。
《名賢集》是我國古代對兒童進行倫理道德教育的蒙學教材之一,具體作者不詳,從內容上分析,是南宋以後儒傢學者撰輯。它匯集孔、孟以來歷代名人賢士的嘉言善行,以及民間流傳的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治學修德等方面的格言諺語加以選擇提煉而成,其中不乏洞察世事、啓人心智之句。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讓人凡事應從長計議;“良言一句三鼕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勸人言語之間要相互尊重;而“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則道盡了封建時代的世態炎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