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难以胜计的笔记小说中,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本书乃集作者沈括一生学识和见闻之精萃而撰成,因成书于梦溪园,故名《梦溪笔谈》。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祐(1056-1063年)进士。神宗朝参予王安石变法,尝出使契丹,力争河东黄嵬山地。沈括于文学、艺术、历史、考古、军事、天文、方志、律历、医药、卜算均有研究,且多贡献,为我国及世界少有之通才。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今江苏镇江东郊),以平生闻见,著《梦溪笔谈》。著述甚丰,今存者除《梦溪笔谈》外,尚有《苏沈良方》和卷帙不全之《长兴集》。《宋史·沈遘传》附《沈括传》,《宋史新编》、《东都事略》、《京口耆旧传》亦有传。张荫麟有《沈括编年事辑》。
《梦溪笔谈》分故事、辨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十七门,共二十六卷,又有《补笔谈》一卷,《续笔谈》一卷。《郡斋读书志》、《宋史·艺文志》著录于子部小说家类,《直斋书录解题》、《遂初堂书目》著录于子类小说家类。《四库全书》收于子部杂家类。
沈括长于自然科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在北宋,学问最为博治。于当代掌故,及天文、算法、钟律,尤所究心。”沈括论诗亦重在求实、“造微”,以为诗之状物、写景、叙事,均宜确切。如评《长恨歌》,称峨嵋与唐玄宗幸蜀“全无交涉”。诗中不当言“峨嵋山下少人行”;《蚊诗》云:“十幅红绡围夜玉”,然“十幅红绡为帐,方不及四五尺,不知如何伸脚?”二诗均失其实。鹳雀楼,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所咏为佳,盖三诗皆“能状其景”。又称诗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方称工到。如王安石集句诗“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一联,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遂成名句。论诗又主含蓄,称“景意纵全”,而“一读便尽,更无可讽味”。作诗欲求实,“造微”而可“讽味”,即应“旬锻月炼”,“埏蹂极工”;而读诗亦须通达,穷诘词义,是书即详考“郭索”,“钩辀”、“乌鬼”等语,其言多可从。沈括精于音律,论诗、曲关系亦较切当。
沈括论诗间有求实太过之病,如称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一联,状古柏“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持论甚陋,常为后人非议,如王楙《野客丛书》即讥其“以九章算法”言诗,不谙杜诗仅“言其极高尔”。
本书转载自网络,未进行重校,只更正了个别明显错误。非诗话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窥本书全貌。《笔谈》部分转自文化共享网,《序》及《补笔谈》、《续笔谈》部分转自猎书人网。全书诗话部分不多,故摘录部分集中列示,小标题为摘者所加,非书中原有。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祐(1056-1063年)进士。神宗朝参予王安石变法,尝出使契丹,力争河东黄嵬山地。沈括于文学、艺术、历史、考古、军事、天文、方志、律历、医药、卜算均有研究,且多贡献,为我国及世界少有之通才。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今江苏镇江东郊),以平生闻见,著《梦溪笔谈》。著述甚丰,今存者除《梦溪笔谈》外,尚有《苏沈良方》和卷帙不全之《长兴集》。《宋史·沈遘传》附《沈括传》,《宋史新编》、《东都事略》、《京口耆旧传》亦有传。张荫麟有《沈括编年事辑》。
《梦溪笔谈》分故事、辨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十七门,共二十六卷,又有《补笔谈》一卷,《续笔谈》一卷。《郡斋读书志》、《宋史·艺文志》著录于子部小说家类,《直斋书录解题》、《遂初堂书目》著录于子类小说家类。《四库全书》收于子部杂家类。
沈括长于自然科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在北宋,学问最为博治。于当代掌故,及天文、算法、钟律,尤所究心。”沈括论诗亦重在求实、“造微”,以为诗之状物、写景、叙事,均宜确切。如评《长恨歌》,称峨嵋与唐玄宗幸蜀“全无交涉”。诗中不当言“峨嵋山下少人行”;《蚊诗》云:“十幅红绡围夜玉”,然“十幅红绡为帐,方不及四五尺,不知如何伸脚?”二诗均失其实。鹳雀楼,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所咏为佳,盖三诗皆“能状其景”。又称诗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方称工到。如王安石集句诗“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一联,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遂成名句。论诗又主含蓄,称“景意纵全”,而“一读便尽,更无可讽味”。作诗欲求实,“造微”而可“讽味”,即应“旬锻月炼”,“埏蹂极工”;而读诗亦须通达,穷诘词义,是书即详考“郭索”,“钩辀”、“乌鬼”等语,其言多可从。沈括精于音律,论诗、曲关系亦较切当。
沈括论诗间有求实太过之病,如称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一联,状古柏“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持论甚陋,常为后人非议,如王楙《野客丛书》即讥其“以九章算法”言诗,不谙杜诗仅“言其极高尔”。
本书转载自网络,未进行重校,只更正了个别明显错误。非诗话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窥本书全貌。《笔谈》部分转自文化共享网,《序》及《补笔谈》、《续笔谈》部分转自猎书人网。全书诗话部分不多,故摘录部分集中列示,小标题为摘者所加,非书中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