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生活>>杜光庭 Du Guangting
  历代崇道记 一卷
  历代崇道记一卷 共6页
  
  唐末 五代道士杜光庭编撰。书成于唐僖宗中和四年(884)。《通志•艺文略》着录作一卷。《道藏》收入洞玄部记传类,题作《历代崇道记》。书中纂录周穆王以来 历代帝王崇奉道教,建立宫观,开度道士之事。其中周秦汉魏历代崇道之事,皆系道士杜撰,而非史实。所述唐代帝室崇道则较为可信,但仍不免有虚夸之辞。据称 有唐-代造宫观一千九百余所,度道士一万五千余人,于公贵戚大臣所造宫观尚不在此数,可见当时道教之盛-书中宣扬老君为唐王室始相,鼓吹"大道垂休。圣祖 昭佑.洪图延永,唐祚无疆",盖系杜氏取媚僖宗之作。
  属于唐代传奇。《太平广记》﹑《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等均不署作者名氏﹔《容斋随笔》﹑《宋史‧艺文志》等以为杜光庭作﹔《说郛》﹑《虞初新志》等则题张说作﹔今人所编《唐宋传奇集》均署杜光庭。按苏鹗《苏氏演义》载“近代学者著《张虬须传》﹐颇行於世”﹐苏鹗与杜光庭同为唐末人﹐不当称杜为“近代学者”。大约此传曾经杜光庭删节﹐收入其所编之《神仙感遇传》﹐後人遂以为是他的作品。但张说所撰说也无确证。
  本篇写李靖於隋末在长安谒见司空杨素﹐为杨素家妓红拂所倾慕﹐随之出奔﹐途中结识豪侠张虬髯﹐後同至太原﹐通过刘文静会见李世民(即唐太宗)。虬髯本有争夺天下之志﹐见李世民神气不凡﹐知不能匹敌﹐遂倾其家财资助李靖﹐使辅佐李世民成就功业。後虬髯入扶馀国自立为王。篇中故事情节和两个主要人物红拂妓﹑虬髯客均出虚构﹐主旨在表现李世民为真命天子﹐唐室历年长久﹐非出偶然﹐由此宣扬唐王朝统治的合理性。描写人物颇为精彩﹐红拂的勇敢机智﹐虬髯的豪爽慷慨﹐刻画尤为鲜明突出﹐文笔亦细腻生动﹐艺术成就在唐传奇中属于上乘。後世戏曲用为题材的﹐有明代张凤翼《红拂记》﹑张太和《红拂记》﹑凌蒙初《虬髯翁》。又李靖﹑红拂﹑虬髯三人﹐後人亦称“风尘三侠”。
  《墉城集仙录》,唐杜光庭集。道教神仙传记。原为十卷,共录女仙109人,现已佚。《道藏》本为六卷。记载圣母元君、金母元君、上元夫人、昭灵李夫人等三十七位女仙事迹。相传西王母所居为金墉城,女仙归王母所统,所收皆为古今女仙,故以此为书名。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谱录类。另有《云笈七签》卷114-116收录,但只三卷,以西王母为首,录女仙二十七人,与此不大相同,《四库提要》认为系杜光庭原本,而此书为后人增加他书成编。
  
  【墉城集仙录的内容】
  
  《墉城集仙录》者,纪古今女子得道升仙之事也。夫去俗登仙,超凡证道,驻隙马风灯之景,享庄椿蟾桂之龄,变泡沫之姿,同金石之固,长生度世,代有其人。绵历劫年编载经诰玄图秘,灿然可观。神仙得道之踪,或品升上圣,或秩预高真,或统御诸天,或主司列岳,或骑箕浮汉,或隐月奔晨,或朝宴九清,或徊翔八极。开皇已往,劫运之前,三洞宝书,多所详述。洎九皇三古之后,服牛乘马已还,皆辍天府而下拯生灵,由仙曹而暂司宰制。垂法立教,秉国佐时,儒籍史臣备显其事。至有韬光混迹,驾景登晨。或功著岩林,溯烟霞而轻举;或身离嚣浊,控鸾鹤以冲虚;或躬赞帝王;或乐居氓俗。阴功克就,玄德升闻,使鸡犬以俱飞,拔庭除而共举,光于简册,无世无之。昔秦大夫阮苍、汉校尉刘向继有述作,行于世间。
  
  次有《洞冥书》、《神仙传》、《道学传》、《集仙传》、《续神仙传》、《后仙传》、《洞仙传》、《上真记》编次纪录不啻十家。又名山福地之篇,括地山海之说,搜神博物之记,仙方药品之文,旁引姓名,别书事迹,接于闻见,讵可胜言,则神仙之事,焕乎无隐矣。常俗之流或言神仙者必俟身形委谢,魂识成真,而后谓之神仙,非是骨肉升翥,此盖愚瞽未达之甚也。何者?
  
  《真经》云:“得道去世,或隐或显,证道虽一,修习或殊。”故云神仙之道,百数,非一途所限,非一法所拘也。或为真人之友,或为天帝之宾,倏忽而龙驾来迎,参差而云骈遐迈者,则谷希、长里、青光、赤松之例是也。或受书禀,阴景炼形,灵肉再生,前功克懋者,则五老、上帝、四极、真王之例是也。或精诚不易,试难不移,目注昆丘,心朝大帝而得道者,黄观、韦道、微傅君之例是也。况复大洞七变,八禀三图,胎精、斑符、隐芝、曲素、玉精、金液、黄水、秘符、赤树、青英、环刚、绛实、白羽、皇象、九转、八琼,服之而化凤、化龙,饵之而为金、为玉。复有金玉之诀,三皇八景之文,华丹素奏之灵,神虎金真之要,飞行之羽,超虚蹑空,流金之光,摄神制逆,翱翔则翠羽玄翮,控御则飞盖曲晨。七十四方之所修,靡亏毫发;三十七色之所授,渐备羽仪。至或降九锡以腾凌,践七试而贞介,资师秘诀证自我心,历象不能易其坚,雷霆不能骇其听,富贵不能惑其志,声色不能诱其衷,此则我命在我,长生自致。故古今得者,讵可殚论。南真云功满三千,白日升天,弘道无已自致不死,此之谓也。夫神仙之上者,云车羽盖,形神俱飞;其次牝谷幽林,隐景潜化;其次解形托象,蛇蜕蝉飞。然而冲天者为优,尸解者为劣。又有积功未备,累德未彰,或至孝至忠,至贞至烈,或心不忘道,功未及人。寒栖独炼于己身,善行不加于幽显者,太上以其有志,太极以其推诚,限尽而络块神受福者,得为善爽之鬼。地司不制鬼录,不书逍遥,福乡逸乐,遂志年充数足得为鬼仙,然后升阴景之中,居王者之秩,积功累德,亦人仙阶矣。如此则善不徒施,仙固可学,功无巨细,行无洪纤,在立功而不休,为善而不倦也。修习之士,得不勖哉。又一阴一阳,道之妙用,裁成品物,孕育群形,生生不停,新新相续,是以天覆地载,清浊同其功;日照月临,昼夜齐其用。假彼二象,成我三才,故木公主于震方,金母尊于兑泽,男真女仙之位,所治照然。观夫诰籍之中,图传所述,混同载录,未有解张。今按上清七部之经,存注修行之事,日月五星之内,空常飞步之篇,元父玄母以兼行,阳号阴名而具著。纂彼众说,集为一家,女仙以金母为尊,金母以墉城为治,编记古今女仙得道事实,目为《墉城集仙录》。上经曰:“男子得道,位极于真君;女子得道,位极于元君。”此传以金母为主,元君次之,凡十卷矣。广成先生杜光庭撰。(《云笈七签》卷一一四)
  
  【作者杜光庭简介】
  
  杜光庭,字宾至(一作圣宾),自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福建)人(一说长安人或括苍人),生卒年不详。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3),应试不第,乃入天台山修道,颇有声名。僖宗曾召见,赐以紫袍,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内供奉,出入禁中。中和元年(881),黄巢占领长安,杜光庭随僖宗入蜀,遂留成都。后事前蜀王建,为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王衍嗣位后,授道箓于苑中,以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晚年居青城山白云溪,卒年85岁。
  
  杜光庭生平著述很多。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中,他阐述了“道即气”的宇宙本源论。认为道的本质是气,是生成天地人和万物的本源,这是继承了传统元气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而且,他还把这种人成于气的学说纳入道教的修炼思想中,提出了一套清心寡欲、舍恶从善、存三守一以达到返本还源的内修方法。
  
  杜光庭还精研《道德经》,依据唐玄宗注疏,发挥微言大义,著《道德真经广圣义》50卷,对老君的事迹及《道德经》出现的历史背景、《道德经》的主要内容及其社会意义、以往注解《道德经》的各家和他们的不同意向等,都作了总结和说明。
  杜光庭还著有《道门科范大使集》等10余种道教科仪著作,确立了道教科仪的体系和基本内容。
  
  此外,杜光庭还集有《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历代崇道记》、《墉城集仙录》、《神仙感遇传》等道教地理、历史、神仙传记著作。
  
  总之,杜光庭对道教的各个方面,诸如道教历史、经典、思想源流、神仙怪异、洞天福地、科教斋仪等都有所论述,并做了一定的系统总结工作,是道教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学者之一。
  
  
  【《墉城集仙录》与道教女仙崇拜】
  
  世界各国的宗教都崇神,唯独中国道教才拜仙。仙--《庄子?天地篇》中说:"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许慎的《说文解字》则释为"长生仙去"。可见,仙是中国古人运用浪漫的幻想手法所塑造出的一种肉身长存和精神自由的形象,它特别表达了有限之人对生命永恒的向往。与许多宗教岐视妇女不同,道教从阴阳和合出发,倡导男女在修道上具有平等权利,对妇女抱有一种宽容甚至尊重的态度,从而吸引了众多的女性。与此相应,在宗教信仰上形成了特有的女仙崇拜。中国道教史上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女仙传记,就是唐末道士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
  
  杜光庭一生著述甚丰,被收入《道藏》的就有二十多种,内容涉及到道教的方方面面,杜光庭也由此而成为唐代道教学术的集大成者。在杜光庭众多的著作中,《墉城集仙录》六卷1 ,因专门记载了古今历史上三十七位2女子成仙的事迹,而特别富有浪漫色彩和宗教意蕴。这些女仙或出于民间神话传说,或出于史料记载,或由道教人物演化而来。杜光庭以传说中西王母在昆仑山上的仙宫--"墉城"为名3 ,依据道教的理想将她们的事迹汇集起来,营构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女仙谱系。
  
  "男子得道,位极于真君。女子得道,位极于元君。"4 在民间传说和道教史上,影响最大的"元君"一般是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墉城集仙录》中尊称为"金母元君"。值得注意的是,受唐代道教尊奉老子的影响,《墉城集仙录》又将老子的母亲神化为"圣母元君"而置于众女仙之首,从而迎合了唐代社会崇老的风尚和对女仙的尊奉。《墉城集仙录》中说:"圣母元君者,乃洞阴玄和之气凝化成人,亦号玄妙玉女","老君乘日精驾九龙,氤氲渐小,如九色弹丸,自天而下,托孕于元君之胎。"圣母无婚而孕,这与基督教的圣母玛利亚藉圣灵而孕何其相似。"元君怀孕八十一年后,因攀李树而生诞于左胁","元君以其生而白首,故号老子","老君既生,能行九步,步生莲花","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世间之苦,何足乐闻"。这与佛教对释迦牟尼出生的神化如出一辙。《墉城集仙录》通过对"圣母元君"的塑造,既赋予老子超世脱俗、叱吒风云的英雄形象,又强调"老君之圣母者,示天地万物必有禀生之由,师资之本",从而将圣母元君奉为比老子还要至尊的创生天地万物的最高神。这实际上是唐代社会推崇老子、风行女仙崇拜的生动反映。
  
  "圣母元君"之后才是西王母以及她所统领的昆仑系女仙和她的女儿:上元夫人、九天玄女、南极王夫人、云林右英王夫人、云华夫人、紫微王夫人、太真夫人等;然后是道教上清派所崇奉的女仙:照灵李夫人、三元冯夫人、太微玄清左夫人、东华上房灵妃、婴母等;最后是采自一些民间传说中的女仙:麻姑、彭女、弄玉、园客妻、汉中酒妇、女几、湘江二妃、洛川宓妃、阳都女、杜兰香、盱母、东陵圣母、西河少女等。这样,在《墉城集仙录》中就形成了一个有序的女仙谱系。这些女仙身世各异,修道方法不同,但在杜光庭笔下却表现出美、寿、善、神等特点,形象而生动地诠译了道教的终极理想。
  
  在《墉城集仙录》中,杜光庭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女仙超凡脱俗的美丽,不仅使美丽成为女仙不可分离的表相特征,以与男仙相区别,而且还迎合人们对女性一以贯之的审美心理。例如,"金母元君",即西王母,在较早的传说中,她本有十分可怖的形象,《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有人,戴胜(戴胜为有花纹的首饰),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5 这时的西王母被描绘为半人半兽的凶杀女神。然而,随着人们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对生与死进行了一种辩证的理解。如果死亡也就意味着再生,那么,灭杀生命的神也就可能转变为创造生命的神。正是依于这样的观念,西王母也慢慢地由凶杀之神转化为具有创造与管理职能的女仙。晋代时从战国墓葬中出土的《穆天子传》,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周穆王去昆仑山拜见西王母的故事。这时的西王母已是容颜美貌,雍容华贵,年方三十的天界女仙了。在后来的《淮南子》、《汉武帝内传》中,以及道教上清派的著作《真诰》中,西王母被进一步美化、神化、仙化。杜光庭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王母蓬发戴胜,虎齿善啸者,此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那么,王母之真形如何呢?对此,杜光庭作了生动而形象的描绘:"王母乘紫云之辇,驾九色斑麟,带天真之策,佩金刚灵玺。黄锦之服,文彩明鲜,金光奕奕。腰分景之剑,结飞云大绶。头上大华髻,戴太真晨缨之冠,蹑方琼凤之履,可年二十许,天姿蔼;灵颜绝世,真灵人也。"豹尾虎齿、半人半兽的西王母最终被改造成年轻貌美的女仙首领,从而在根本上确立了女仙的唯美主义倾向。杜光庭在《墉城集仙录》不仅将西王母与东王公相配,"共理二气,而养育天地,陶钧万物矣",而且还以她的昆仑山为中心建立了一个汇集了众多女仙的谱系,"西王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6 。这个系列的女仙均以美丽而著称。上元夫人"年可二十余,天姿清耀,灵眸艳服"。南极王夫人"年可十六七许,着锦帔青羽裙,左佩虎书,右带挥灵。形貌真正,天姿晻蔼"7 。这些容貌俊美绝伦、体态婀娜多姿的女仙使道教的得道成仙的宗教理想更加富有美感。
  
  在《墉城集仙录》中,女仙的美丽往往是与青春联系在一起的。人有生必有死,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希望永葆青春乃至长生不死却是人类永恒的理想,这也成为道教建构得道成仙的神圣理想的基点。杜光庭在《墉城集仙录》中记述了许多通过修道而永葆青春的女仙。例如,商王的女儿昌容"修道于常山,食蓬蔂根二百余年,颜如二十许。"商王的宫女采女"少得养神之道,年二百七十余岁,视之如十五六岁耳。"青春就意味着美丽。太阳女因修道有方,"年二百八十岁,颜如桃花,口如含丹,肌肤充泽,眉鬓如画,光彩射人,视之如十七八者。"8 道教的终极理想就是幻想借助于种种道术来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缚,以达到与永恒之"道"的合一。为了表明这种理想并非虚幻,杜光庭通过文学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富有青春气息的女仙形象来说明,女人通过修道可以达到高寿,但容貌却始终定格在二十岁左右的妙龄少女。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我们寿而美的心理需求。
  
  如果女仙仅仅是永葆青春美貌,那么她只能令人羡慕、赞美,而并不能引起人们的崇拜之心。因为审美体验必须以道德评价为基础。只有建立在道德人格基础上的美感体验,将美的追求与善的目的相一致,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引发人们的敬畏感和崇拜感。道教与其它世界性宗教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它重视人的现世生活,并希望无限地延长生命以享受生活。如何延长生命呢?方法有多种,但都需要一个道德上的补充。道教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经典《太平经》就提出,"寿最为善"、"善自命长,恶自命短",因此想要长生成仙必须先修善行。这种将寿与善相联系的思想在《墉城集仙录》中得到继承和发扬。杜光庭借圣母元君之口而强调"长生之本,惟善为基也",女仙品位的大小也是根据行善的高低来确定的。"万善之基,亦在三业十善相生,至于万善。行善益算,行恶夺算,赏善罚恶,各有职司报应之理,毫分无失。"9行善可以增寿,行恶则要减寿。杜光庭通过善恶行为对人生命的不同影响之对比,强调为善去恶的重要性。但他所说的"善"并非抽象,除了要遵循忠、孝、仁、义等社会伦理道德准则之外,还必须救世济俗,助人为乐,这种对"善"的追求构成了女仙崇拜的社会基础。
  
  在《墉城集仙录》中,女仙们虽不食人间烟火,但却能以自己的特异之神术服务于人间。九天玄女熟谙兵法,经常以救助危难、替天行道的形象出现,以至于成为黄帝之师。掌管不死之药的西王母不仅是女仙之首,也是帝王之师。"昔黄帝讨蚩尤之暴威所未禁",西王母以"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佩符"授予黄帝,使黄帝的能力大增,最终战胜蚩尤;周穆王为寻求不死之国,遍行天下,西王母曾与他在昆仑瑶池相聚;汉武帝好神仙之术,西王母专门下降汉宫,教以长生之道。据说,尘世的帝王通过与女仙的交往而获得了超凡的神术,大大增强了自己的能力。一些普通女仙更是将自己的神异之术服务于人间。在恒山修道的昌容,将自己在山中采紫草所得之钱送给孤寡之人。蚕女"食桑叶吐丝成茧,用织罗绮衾被以衣被于人间"10 。西王母的女儿紫微王夫人曾降临上清道士杨羲家授以上清经书,劝善引导杨羲,使之修道成真。这些女仙因造福于人们而受到普遍的崇敬和爱戴。
  
  杜光庭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构造了一个超验的女仙世界,他大力张扬女仙的美、寿、善、神等特点,鼓励人们以她们为榜样努力追求个人的完善和生命的永存。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搜集魏晋时期民间广为流传的女仙事迹时,对其中女仙与凡男相恋的浪漫故事,如安妃与杨羲、云林右英王夫人与许谧、云华夫人(其原型为巫山神女)与宋玉、杜兰香与张硕等,却依照道教的宗教理想作了纯化处理,去除其中的仙、人之恋等艳情,而改为女仙借助于神诰的方式降授道术和道书,以助凡男成仙等,从而大大地增强了女仙的神圣性。因此,在《墉城集仙录》中,女仙并不完全是一种摆设,更不是作为男仙的配偶而存在,她们大多具有独立的神格和高超的神术,甚至成为帝王之师。与男仙相比,女仙的神术使她们更具有绚丽的色彩和吸引人的魅力。
  
  今天,当我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长生不死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它处于人们生活的经验世界之外,是世俗之人难以达到的境界。虽然杜光庭借用"圣母元君"之口,对如何长生契道而成仙的方法与途径作了细的解说,认为"道之无形,用术以济人。人之有灵,因修而契道。人能学之,则变化自然矣。道之要者,在深简而易矣。功术之秘者,唯符、药与气也"11 。强调仙道虽然是无形的,但却可以凭借特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修真悟道来消除自然时空对生命的限定,使肉体长生不死,让个体的生命达到永恒。道教得道成仙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永存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尽管反映得很不完备,有些歪曲;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使宗教的历史,特别是中世纪宗教的历史,不致被全盘否定,永远忘记。"12 如果将"女仙"理解为人类力图运用种种方法来揭示男女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掌握生命运动的奥秘,以超越自然规律对生命的限制,那么,女仙崇拜中所包含的真理性颗粒,就值得我们重视了。这也是道教千百年来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与信仰的重要原因之一。
  
  注释:
  
  1.关于该书的卷数,历代有不同的看法。宋代张君房编的《云笈七签》收录了此书,但所记载的女仙从数量到仙名都与《墉城集仙录》有异。故《四库提要》认为"疑君房所录为原本,而此本为后人杂摭他书砌合成编。"再从《云笈七签》所收录的杜光庭为该书所作的序言看,原应为十卷。《通志?艺文略》中也明确地说:"《墉城集仙录》十卷,杜光庭集古今女子成仙者百九人。"因此,有人推论,现存的六卷本《墉城集仙录》为原书的节录本。
  
  2.由于湘江二妃为二人,故实有三十八女仙。
  
  3.由于在神仙传说中,"墉城"多指西王母在昆仑山上的仙宫,据《汉武帝内传》说:"至四月戊辰,(汉武)帝夜闲居承华殿,东方朔、董仲舒侍,忽见一女子着青衣,美丽非常。帝愕然问之。女对曰:'我墉宫玉女子王子登也,向为王母所使,从昆山来。'"因此,杜光庭特以"墉城"为书名,以突现古今女仙皆归西王母所统。
  
  4.《云笈七签》卷114。
  
  5.《山海经?西山经》。
  
  6.9.11.《墉城集仙录》卷一。
  
  7.《墉城集仙录》卷二。
  
  8.10.《墉城集仙录》卷六。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51页。
首页>> 文化生活>>杜光庭 Du Guang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