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许慎著,成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原书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9353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同文1163字,解释十三万余字。此书在流传中叠经窜乱,今本与原书颇有出入。本书首创部首编排法,为后世字书所沿用。本书对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贡献极大。在清代研究《说文》成为专门学问,给它作注的就有数十家 。
《说文解字》 - 基本资料
书名:《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汉)许慎 撰,(宋)徐铉 校定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4-2-1
页数:390页
《说文解字》 - 作者简介
许慎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赏。他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于公元100年(东汉和帝永元十一年)著《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字典。
许慎曾担任太尉府祭酒,师从经学大师贾逵。他历经21年著成的《说文解字》,归纳出了汉字540个部首。许慎另著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已失传。许锦晶曰: 叔重者,名慎,汝南召陵人也。性纯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 《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攻曺,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卒于家。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议》。永元十有二年(100),始作《说文解字》,序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为萌生。黄帝之使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公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夫”,“夫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朙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天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诸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卋,改易诸体。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
建光元年(121),书成。收单字九千三百五十有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有三,分于五百四十部。病中之时,遣子冲献书于帝。卒,葬郾城县姬石乡许庄村东。墓髙十有五尺,径四十有八尺。乡人曰:“日动一厘,夜长三尺。”谬也,岂有自拔之冢。《后汉书》赞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涂分流别,专门并兴。精疏殊会,通阂相征。千载不作,渊源谁澄。”至清,岁以仲月后丁之日,县令、学官到许夫子墓前致祭,行一跪三叩礼。康熙四十有六年(1707),郾城县知县温德裕立“孝廉许公之墓”碑。光绪年间(1875-1908),郾城知县王风森立“许夫子从祀文庙碑”。新中国成立后三十七年(1985年),许慎研究会第一次会议时,立“重修许慎墓碑记”。植柏百八十有二株,今存百五十有三株,三九之数也。目前,许慎祠堂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许慎路,漯河四高(原郾城一高,省立郾中)旁。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历史最长的象形文字。今天,人们发现,汉字输入计算机的方便程度,是世界任何一种文字所无法比拟的,当人们开始热衷于研究汉字时,首先会想到许慎。
许慎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文学学家,他编撰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宽字典,它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比较系统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论,是中国语文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辩识声读的字典,也是1800年来唯一研究汉字的经典著作,是中国人民今天研究古文学和古汉语的必不可少的材料。如果没有这部书的流传,中国人民将不能认识秦、汉以来的篆书,更不要说到商代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与战国时的古文了。因此,它不但过去对汉字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现在和将来的汉字研究仍有巨大的意义。
《说文解字》 - 图书介绍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本书所收文字包括篆文(即小篆)、(古文壁中书)、籀文(大篆)、或体、俗体。“文”指的是整体象形表意字,“字”指的是结体有表形表声的合体字,所以许慎以“说文解字”为书名,后代常常简称为《说文》。东汉许慎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写成。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字书的基础。
原书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解说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该书在流传中﹐屡经窜乱﹐今本为宋徐铉所校定﹐与原书颇多出入﹐徐氏以篇帙繁重﹐将每篇分为上下二卷﹐共三十卷﹐收九千四百三十一字﹐重文一千二百七十九字﹐解说十二万二千六百九十九字。该书改变了周﹑秦至汉的字书的编纂方法﹐即将所收字编为四言﹑七言韵语的形式﹐首创了部首编排法﹐分为五百四十部。许氏又总结了以前的“六书”理论﹐开创了有系统地解释文字的方法﹐先解释字义﹐次剖析形体构造﹐再说明读音。剖析字形的方法﹐是以前字书所未有的。该书对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都有重大的贡献。但说解中也杂有主观臆断和迷信成份﹐需要参照甲骨﹑金石﹑竹木简的文字研讨审定。《说文》这样一部巨著,是在经学斗争中产生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学术思想领域中最重要的一场论争。秦以前的典籍都是用六国时文字写的,汉代称六国 文字为“古文”,用古文书写的经书称为古文经。秦始皇出于愚民政策的需要,把这些用古文字写成的《诗》 、《书》等典籍付之一炬。西汉初年,一些老年儒生凭记忆把五经口授给弟子,弟子用隶书记下来。隶书是汉代通行的文字,称“今文”,用今文书写的经书,称今文经。后来陆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经书。 这样在汉代经学家中就分成了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两派的区别不只是表现为所依据的经学版本和文字不同,更主要的表现为怎样使经学为封建统治服务上。今文经学家喜欢对经书作牵强附会的解释和宣扬迷信的谶纬之学;古文经学家则强调读懂经典,真正理解儒学精髓,为此侧重名物训诂,重视语言事实,比较简明质朴。许慎属于古文经学派,他编著《说文》是要以语言文字为武器,扩大古文经学在政治上和学术上的影响。
《说文》早期传本不得而知,有记载最早刊刻者是唐代李阳冰,他在代宗大历年间 刊定《说文》,但其中掺杂李氏臆说颇多。该书现存的版本以徐铉校定的宋刊本为最早﹐ 《四部丛刊》初编及《续古逸丛刊》有影印本。其次是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 ﹐有宋刊残本及影宋钞本﹐《四部丛刊》初编二次印本中有影印本。 南唐徐铉、徐锴兄弟二人精研《说文》,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是第一种《说文》注本,成书于南唐末年,世称小徐本,徐锴对 李阳冰谬说多有匡正。徐铉于宋太宗雍熙年间奉旨校定《说文》,世称大徐本。另外, 今尚存有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一卷,仅188字。清人研治《说文》,多以大徐本为基础,同时参校小徐本。大小徐本今天均有中华书局影印本。
《说文解字》 - 概念发展
从历史上看
1,文字起源很早。尽管出土的陶器上也有像很早的文字的东西 ,但它究竟属于什么时代 ,怎么去认识 ,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 ,今日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有系统的记录汉语的文字是甲骨文。从甲骨文发展到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六国古文 :秦早期的籀文、货币上的文字、陶器上的文字等等。到了秦始皇时代 ,简易了秦的籀文 ,成为小篆。再发展成隶书、草书、行书、真书 (即楷书、正书 )。
从书写方式上看
许慎纪念碑汉字的发展有形变和势变。形变即字形有了改变 ;势变即书写的笔画有了变化。形变如金文跟六国古文相差很远
,小篆跟金文相比又有了很大变化。篆书是圆笔居多 ,小篆已有点变化 ,隶书变化很大 ,把圆笔改成方笔。“大”、“日” ,字形由圆的变成方块。这种发展一方面由繁复趋于约易 ,简单化 ,如由大篆、籀文到小篆 ;另一方面又可看到由单体变为合体 ,加上不同偏旁则成为形声字。书写上由繁复趋于约易 ,字的繁衍上由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最早先有图画代表形象 ,作为文字把图画简化而成为象形字。还有指事 ,《说文》举“上”、“下”为例 ,因为无物可象 ,所以有指事。又有会意 ,会意一般是合体的 ,如“相” ,是由两个独体合成的会意。此法还是有时而穷的 ,遂向表音方向发展 因此有了形声。又有转注、假借 ,合前几种为六书。转注 ,《说文·叙》讲“建类一首 ,..考老是也”。前人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比较准确的是刘台拱的讲法 :“从一义生数字谓之转注 ,以一字摄数义谓之假借 ;随音立字 ,谓之转注 ,依音记字谓之假借。 ”戴震、段玉裁讲转注是互训
,非也 ,互训不是文字孳乳的方法。假借以不造字立字 ,同音假借 ,拿一个字代表两个不同的语词。转注是表音的
,假借更是表音的 ,因此说是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文字使用上 ,一字多形
(或体 ,一个字的不同写法 )慢慢趋向固定。从历史上看 ,有古字今字之别。
声韵的演变。首先应理解声、韵是一个系统 (system ) ,不是杂乱无章的。一种语言里声母、韵母各分多少类是有数的 ;声韵的结合是有规律的 ,是系统的。比如 :现代汉语普‘..一定跟 iy (或有 iy介音的韵 )相拼 ,不跟 AO相拼。声韵的演变就是在这一系统内部有些发展改变。演变或者由简而繁 ,比如古代的“端透定”在一定条件下发展为“知彻澄”和“照穿床”。或者由繁而简 比如“蓝”是来母 而“监”是见母 ,古代有复辅音声母 通话语音
kl2。为什么说古代有复辅音 ?这样的事例不是个别的。比如 :“恕”从如声。一个字也可以有两个读音 ,比如“率” shuài、lǜ,最早为两个辅音 ,在一定条件下 ,发展为有的保留了前面的辅音 (如“监” ),有的保留了后辅音 (如“蓝” )。除谐声外 ,从汉藏语同源词比较也可看出古有复辅音。人们不同意这种说法。闽、方音有不同。因政治、经济、时代有不同。
从汉语语音的声韵系统发展来看
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p eriod):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现代。上古又可以分成前期 (proto-Chinese)、后期 (archaic Chinese)。时
代前后亦有伸缩 致,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商代为上古前期 明、文化各方面交错的关系,方音由分歧而逐渐融合,趋于一不要笼统。,都应在历史上划分不同的阶段元、清是近代方音自古有之,而汉语是有一个最早的母语的,方言不过是其不同,周秦即为上古后期 ;若周秦以上为上古 ,现在为现代。研究任,则汉代也可说是上古的后期。魏晋南北朝为中古 ,唐、宋为近古分支而已。有些美国学者认为闽语跟早期汉语不是一回事
,有自己的原始闽语的母语。粤、吴、北方话都是由一种早期汉语演变来的。因为一种语言不能
单从语音来比较 ,还要看它的语法、词汇。闽语也是音节语言 ,没有很多的形态 (p hono log2
ical)变化 ,语法结构跟其他汉语方言基本一致 ,声调也可以对应。词汇上的证据就更多了 ,不过有些词汇北方话没有。这里面有不同民族往来时互相影响的问题 ,吸收一些别的民族语言的词汇。语言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有的快一些 ,有的慢一些。方言的发展是交错的 ,有的趋于一致。一致也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北方话一般无入声 ,但山西话还有入声 ,声调也不同 ,有的有五个、六个声调。
总之 ,关于声韵演变要建立两个观念 :一个是古今时代的不同 ,一个是方音的不同。
语义的发展
文字的意义有本义 ,有变义。本义指从早期文字形体上所反映出来的取像及其所代表的词义。变义指使用文字在表意方面所起的发展变化。变化又是多方面的,转义、比喻义、借义都是对本义而言的变义。研究语义 ,不能孤立地看。第一 ,要看这个词在最早的文献里是怎么讲的 (the first appearance),有的不能单从字形来看。第二 ,要根
据这个字 (词)处于一定的句子中的意思来定 ,不是仅仅单凭古老的字书 (训诂书 )来看的 ,训诂书讲的不一定是这个字的全面的意思 ,或是在某个句子中的意思。例如《尔雅·释诂》第一条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亻叔、落、权、舆 ,始也。 ”这些字是不是都当开始讲?其实开始只是核心 (kernel)的意思 ,事实上用处不一样 ,所指的方面也不一样 ,要把语词放到具体的句子中来看它是什么意思才行。就语言的总体来说 ,形音义三者是联系在一起的 ,要研究语言 ,就不能偏于一隅 ,要把事物的各方面联系起来观察分析 (古今 ,形音义 ),所谓“观其会通”、“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就是要联系起来观察分析。同时也要了解历史的发展 ,所谓“探本求源”、“明其原委” 。
《说文解字》 - 主要内容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且对后代影响极大的一部字典,也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中文字典。本书成书于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原作现已失落。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者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许慎写完之後,献给汉安帝。全书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说文解字》书影(平津馆丛书本)
《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後面列出。然後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全书以小篆为主体,分析字形结构,根据不同的偏旁,分立为514部,始于“一”部,终于“亥”部。凡字形偏旁或笔画接近的字都归于一部,举偏旁居一部之首。部与部排列的顺序大体以部首的笔画和形体结构是否相近为准则,笔画结构相近的就序列在一起。许书514部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故为15篇。每部文字的排列主要本着3个原则:
①文字在应用上的意思属于好的、善的列在前面属于贬义的、不好的列在后面;
②一部之内属于专名词的列在前面,属于普通事物名词的列在后面;
③一部之内的字,义类相近的序次在一起,以便寻检。每一篆文下先言义,后言形体结构,最后或说明读若某。
小篆之外,如有籀文、古文异体,则列其下,名为“重文”。全书共收篆文9353字,重文1163字。古书中所使用的文字大体具备,其中既有先秦所有的字,也有汉代新产生的字,为后代考查汉字的发展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材料。许慎分析字形,根据相传的“六书说”。象形、指事由字形以见义。会意、形声则分别其组合成分。凡言“从某从某”或言“从某某”都是会意字;凡言“从某某声”的都是形声字。书中也有会意兼形声的。也有言“从某某省声”的。许慎做了这些分析,对国人理解篆书的结构大有帮助,下而考察隶书也可以知道其来龙去脉,不知篆书形体,就难以明其音义。《说文》中的训释,或因形以说义,或取书传中的古训,灿然具备,虽为字书,实际也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训诂书。后代的字书都援引《说文》训释,以为典要。
《说文解字》 - 价值贡献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
本书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国人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
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文人整理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如《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根据《说文》的说解,可以肯定在夏代已有“车”这种交通工具。又如“姓”字从“女”和诸如“姜”、“姬”、“姚”等一系列从“女”旁的姓,可以窥测到古代母系社会的痕迹。由此可见,《说文》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历史情况和各种知识,有助于现在的中国人民博古通今。
《说文》一书的突出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建立部首是许慎的重大创造之一。汉字是凭借形体来表示意义的,因此,对汉 字义符加以分析,把所有汉字都按所属义符加以归类,这是汉字学家的工作,这项工作, 由许慎最先完成了。《说文》一共分540部,除了个别部首还可以合并与调整外,从总 体上说都是合理的,都符合造字意图。许慎在安排540部的次序上煞费苦心,把形体相 近或相似的排在一起,这等于把540部又分成若干大类,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 义符,更正确地理解字义。 每部所属的字的排列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依据以类相从的原则。具体说来有三 种情况:其一,词义相近的字排在一起;其二,词义属于积极的排在前边,属于消极的 排在后边;其三,专有名词排在前边,普通名词排在后边。 许慎创造的540部首和一部之中各个字的排列方法,都是从文字学角度出发的,这 种排列方法更能体现部首与部首、字与字之间的意义联系,这与后世从检字法角度的分 部和按笔画多少分类迥然不同。
2.训释本义。许慎之前的经学家为经典作注,都是随文而释,所注释的字(词) 义,基本上是这个字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具体意义和灵活意义。许慎在《说文》中紧紧 抓住字的本义,并且只讲本义(由于历史的局限,个别字的本义讲得不对),这无疑等 于抓住了词义的核心问题,因为一切引申义、比喻义等都是以本义为出发点的,掌握了 本义,就能够以简驭繁,可以推知引申意义,解决一系列有关词义的问题。 此外,许慎在训释本义时,常常增加描写和叙述的语言,使读者加深对本义的理解, 扩大读者的知识面,丰富本义的内涵和外延。
3.对汉字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许慎在每个字下,首先训释词义,然后对字形构造 进行分析,如果是形声字,在分析字形时就指示了读音,如果是非形声字,则常常用读 若、读与某同等方式指示读音。汉字是属于表义系统文字,是由最初的图画文字演变而 来的,这样通过字形分析来确定、证实字义完全符合汉民族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而语 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文字不过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许慎深知“音义相依”、“义傅于 音”的原则,所以在《说文》中非常重视音义关系,常常以声音线索来说明字义的由来, 这为后世训诂学者提供了因声求义的原则。
4.以六书分析汉字。在许慎之前,有仓颉依据六书造字的传说。现代文字学家认为,六书是对汉字造字规律的总结,而不是汉字产生之前的造字模式。在许慎之前,仅有六书的名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没有具体阐述,更没有用来大 量地分析汉字。许慎发展了六书理论,明确地为六书下定义,并把六书用于实践,逐一 分析《说文》所收录的9353个汉字,这在汉字发展史和研究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 来的重要意义,从而确立了汉字研究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
《说文解字》 - 后世影响
两千年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上的首创之书,也是最有权威之书,它的作者许慎的名字与他的杰作成为后人阅读古籍,探讨古代文化,研究古文必不可少的桥梁和钥匙。
“说文”大家段玉裁 《说文》问世以后,很快就引起当时学者的重视,在注释经典时常常引证《说文》。 如:郑玄注三礼,应劭、晋灼注《汉书》,都曾援引《说文》以证字义。《到了南北朝时代,学者们对《说文》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认识。唐代科举考试规定要考《说文》。自唐代以后,一切字书、韵书及注释书中的字义训诂都依据《说文》。
《说文》问世以后,研究者蜂起。清代是《说文》研究的高峰时期。清代研究《说文》的学者不下200人,其中称得上专家的有数十人之多。清代《说文》之学,可分为四类:其一,是校勘和考证工作,如严可均的《说文校议》 、钱坫的《说文解字斠诠》等;其二,对《说文》进行匡正,如孔广居的《说文疑疑》 、俞樾的《儿笘录》等;其三,对《说文》的全面研究,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王筠的《说文句读》 ;其四,订补前人或同时代学者关于 《说文》研究的著作,如严章福的《说文校议议》、王绍兰的《说文段注订补》等。其中第三种最为重要,这四人也并称“说文四大家”。近人丁福保持以往各家研究《说文》的专著和其他论及《说文》的著述以及甲骨文、金文的材料汇集为《说文解字诂林》 ,后又搜集遗逸编为《补遗》,是该书注释的总汇。
《说文》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同时,它创立了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文献语言学,《说文》 就是文献语言学的莫基之作。《说文》 对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字,大体不出 《说文》所涉及的范围,而《说文》本身则形成一个专门学科。《说文》完整而系统地 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籀文,是国人认识更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说文》的训 解更是国人今天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所以《说文》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 价值和应用价值。
《说文解字》 - 基本资料
书名:《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汉)许慎 撰,(宋)徐铉 校定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4-2-1
页数:390页
《说文解字》 - 作者简介
许慎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赏。他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于公元100年(东汉和帝永元十一年)著《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字典。
许慎曾担任太尉府祭酒,师从经学大师贾逵。他历经21年著成的《说文解字》,归纳出了汉字540个部首。许慎另著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已失传。许锦晶曰: 叔重者,名慎,汝南召陵人也。性纯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 《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攻曺,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卒于家。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议》。永元十有二年(100),始作《说文解字》,序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为萌生。黄帝之使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公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夫”,“夫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朙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天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诸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卋,改易诸体。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
建光元年(121),书成。收单字九千三百五十有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有三,分于五百四十部。病中之时,遣子冲献书于帝。卒,葬郾城县姬石乡许庄村东。墓髙十有五尺,径四十有八尺。乡人曰:“日动一厘,夜长三尺。”谬也,岂有自拔之冢。《后汉书》赞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涂分流别,专门并兴。精疏殊会,通阂相征。千载不作,渊源谁澄。”至清,岁以仲月后丁之日,县令、学官到许夫子墓前致祭,行一跪三叩礼。康熙四十有六年(1707),郾城县知县温德裕立“孝廉许公之墓”碑。光绪年间(1875-1908),郾城知县王风森立“许夫子从祀文庙碑”。新中国成立后三十七年(1985年),许慎研究会第一次会议时,立“重修许慎墓碑记”。植柏百八十有二株,今存百五十有三株,三九之数也。目前,许慎祠堂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许慎路,漯河四高(原郾城一高,省立郾中)旁。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历史最长的象形文字。今天,人们发现,汉字输入计算机的方便程度,是世界任何一种文字所无法比拟的,当人们开始热衷于研究汉字时,首先会想到许慎。
许慎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文学学家,他编撰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宽字典,它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比较系统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论,是中国语文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辩识声读的字典,也是1800年来唯一研究汉字的经典著作,是中国人民今天研究古文学和古汉语的必不可少的材料。如果没有这部书的流传,中国人民将不能认识秦、汉以来的篆书,更不要说到商代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与战国时的古文了。因此,它不但过去对汉字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现在和将来的汉字研究仍有巨大的意义。
《说文解字》 - 图书介绍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本书所收文字包括篆文(即小篆)、(古文壁中书)、籀文(大篆)、或体、俗体。“文”指的是整体象形表意字,“字”指的是结体有表形表声的合体字,所以许慎以“说文解字”为书名,后代常常简称为《说文》。东汉许慎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写成。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字书的基础。
原书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解说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该书在流传中﹐屡经窜乱﹐今本为宋徐铉所校定﹐与原书颇多出入﹐徐氏以篇帙繁重﹐将每篇分为上下二卷﹐共三十卷﹐收九千四百三十一字﹐重文一千二百七十九字﹐解说十二万二千六百九十九字。该书改变了周﹑秦至汉的字书的编纂方法﹐即将所收字编为四言﹑七言韵语的形式﹐首创了部首编排法﹐分为五百四十部。许氏又总结了以前的“六书”理论﹐开创了有系统地解释文字的方法﹐先解释字义﹐次剖析形体构造﹐再说明读音。剖析字形的方法﹐是以前字书所未有的。该书对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都有重大的贡献。但说解中也杂有主观臆断和迷信成份﹐需要参照甲骨﹑金石﹑竹木简的文字研讨审定。《说文》这样一部巨著,是在经学斗争中产生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学术思想领域中最重要的一场论争。秦以前的典籍都是用六国时文字写的,汉代称六国 文字为“古文”,用古文书写的经书称为古文经。秦始皇出于愚民政策的需要,把这些用古文字写成的《诗》 、《书》等典籍付之一炬。西汉初年,一些老年儒生凭记忆把五经口授给弟子,弟子用隶书记下来。隶书是汉代通行的文字,称“今文”,用今文书写的经书,称今文经。后来陆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经书。 这样在汉代经学家中就分成了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两派的区别不只是表现为所依据的经学版本和文字不同,更主要的表现为怎样使经学为封建统治服务上。今文经学家喜欢对经书作牵强附会的解释和宣扬迷信的谶纬之学;古文经学家则强调读懂经典,真正理解儒学精髓,为此侧重名物训诂,重视语言事实,比较简明质朴。许慎属于古文经学派,他编著《说文》是要以语言文字为武器,扩大古文经学在政治上和学术上的影响。
《说文》早期传本不得而知,有记载最早刊刻者是唐代李阳冰,他在代宗大历年间 刊定《说文》,但其中掺杂李氏臆说颇多。该书现存的版本以徐铉校定的宋刊本为最早﹐ 《四部丛刊》初编及《续古逸丛刊》有影印本。其次是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 ﹐有宋刊残本及影宋钞本﹐《四部丛刊》初编二次印本中有影印本。 南唐徐铉、徐锴兄弟二人精研《说文》,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是第一种《说文》注本,成书于南唐末年,世称小徐本,徐锴对 李阳冰谬说多有匡正。徐铉于宋太宗雍熙年间奉旨校定《说文》,世称大徐本。另外, 今尚存有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一卷,仅188字。清人研治《说文》,多以大徐本为基础,同时参校小徐本。大小徐本今天均有中华书局影印本。
《说文解字》 - 概念发展
从历史上看
1,文字起源很早。尽管出土的陶器上也有像很早的文字的东西 ,但它究竟属于什么时代 ,怎么去认识 ,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 ,今日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有系统的记录汉语的文字是甲骨文。从甲骨文发展到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六国古文 :秦早期的籀文、货币上的文字、陶器上的文字等等。到了秦始皇时代 ,简易了秦的籀文 ,成为小篆。再发展成隶书、草书、行书、真书 (即楷书、正书 )。
从书写方式上看
许慎纪念碑汉字的发展有形变和势变。形变即字形有了改变 ;势变即书写的笔画有了变化。形变如金文跟六国古文相差很远
,小篆跟金文相比又有了很大变化。篆书是圆笔居多 ,小篆已有点变化 ,隶书变化很大 ,把圆笔改成方笔。“大”、“日” ,字形由圆的变成方块。这种发展一方面由繁复趋于约易 ,简单化 ,如由大篆、籀文到小篆 ;另一方面又可看到由单体变为合体 ,加上不同偏旁则成为形声字。书写上由繁复趋于约易 ,字的繁衍上由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最早先有图画代表形象 ,作为文字把图画简化而成为象形字。还有指事 ,《说文》举“上”、“下”为例 ,因为无物可象 ,所以有指事。又有会意 ,会意一般是合体的 ,如“相” ,是由两个独体合成的会意。此法还是有时而穷的 ,遂向表音方向发展 因此有了形声。又有转注、假借 ,合前几种为六书。转注 ,《说文·叙》讲“建类一首 ,..考老是也”。前人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比较准确的是刘台拱的讲法 :“从一义生数字谓之转注 ,以一字摄数义谓之假借 ;随音立字 ,谓之转注 ,依音记字谓之假借。 ”戴震、段玉裁讲转注是互训
,非也 ,互训不是文字孳乳的方法。假借以不造字立字 ,同音假借 ,拿一个字代表两个不同的语词。转注是表音的
,假借更是表音的 ,因此说是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文字使用上 ,一字多形
(或体 ,一个字的不同写法 )慢慢趋向固定。从历史上看 ,有古字今字之别。
声韵的演变。首先应理解声、韵是一个系统 (system ) ,不是杂乱无章的。一种语言里声母、韵母各分多少类是有数的 ;声韵的结合是有规律的 ,是系统的。比如 :现代汉语普‘..一定跟 iy (或有 iy介音的韵 )相拼 ,不跟 AO相拼。声韵的演变就是在这一系统内部有些发展改变。演变或者由简而繁 ,比如古代的“端透定”在一定条件下发展为“知彻澄”和“照穿床”。或者由繁而简 比如“蓝”是来母 而“监”是见母 ,古代有复辅音声母 通话语音
kl2。为什么说古代有复辅音 ?这样的事例不是个别的。比如 :“恕”从如声。一个字也可以有两个读音 ,比如“率” shuài、lǜ,最早为两个辅音 ,在一定条件下 ,发展为有的保留了前面的辅音 (如“监” ),有的保留了后辅音 (如“蓝” )。除谐声外 ,从汉藏语同源词比较也可看出古有复辅音。人们不同意这种说法。闽、方音有不同。因政治、经济、时代有不同。
从汉语语音的声韵系统发展来看
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p eriod):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现代。上古又可以分成前期 (proto-Chinese)、后期 (archaic Chinese)。时
代前后亦有伸缩 致,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商代为上古前期 明、文化各方面交错的关系,方音由分歧而逐渐融合,趋于一不要笼统。,都应在历史上划分不同的阶段元、清是近代方音自古有之,而汉语是有一个最早的母语的,方言不过是其不同,周秦即为上古后期 ;若周秦以上为上古 ,现在为现代。研究任,则汉代也可说是上古的后期。魏晋南北朝为中古 ,唐、宋为近古分支而已。有些美国学者认为闽语跟早期汉语不是一回事
,有自己的原始闽语的母语。粤、吴、北方话都是由一种早期汉语演变来的。因为一种语言不能
单从语音来比较 ,还要看它的语法、词汇。闽语也是音节语言 ,没有很多的形态 (p hono log2
ical)变化 ,语法结构跟其他汉语方言基本一致 ,声调也可以对应。词汇上的证据就更多了 ,不过有些词汇北方话没有。这里面有不同民族往来时互相影响的问题 ,吸收一些别的民族语言的词汇。语言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有的快一些 ,有的慢一些。方言的发展是交错的 ,有的趋于一致。一致也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北方话一般无入声 ,但山西话还有入声 ,声调也不同 ,有的有五个、六个声调。
总之 ,关于声韵演变要建立两个观念 :一个是古今时代的不同 ,一个是方音的不同。
语义的发展
文字的意义有本义 ,有变义。本义指从早期文字形体上所反映出来的取像及其所代表的词义。变义指使用文字在表意方面所起的发展变化。变化又是多方面的,转义、比喻义、借义都是对本义而言的变义。研究语义 ,不能孤立地看。第一 ,要看这个词在最早的文献里是怎么讲的 (the first appearance),有的不能单从字形来看。第二 ,要根
据这个字 (词)处于一定的句子中的意思来定 ,不是仅仅单凭古老的字书 (训诂书 )来看的 ,训诂书讲的不一定是这个字的全面的意思 ,或是在某个句子中的意思。例如《尔雅·释诂》第一条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亻叔、落、权、舆 ,始也。 ”这些字是不是都当开始讲?其实开始只是核心 (kernel)的意思 ,事实上用处不一样 ,所指的方面也不一样 ,要把语词放到具体的句子中来看它是什么意思才行。就语言的总体来说 ,形音义三者是联系在一起的 ,要研究语言 ,就不能偏于一隅 ,要把事物的各方面联系起来观察分析 (古今 ,形音义 ),所谓“观其会通”、“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就是要联系起来观察分析。同时也要了解历史的发展 ,所谓“探本求源”、“明其原委” 。
《说文解字》 - 主要内容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且对后代影响极大的一部字典,也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中文字典。本书成书于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原作现已失落。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者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许慎写完之後,献给汉安帝。全书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说文解字》书影(平津馆丛书本)
《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後面列出。然後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全书以小篆为主体,分析字形结构,根据不同的偏旁,分立为514部,始于“一”部,终于“亥”部。凡字形偏旁或笔画接近的字都归于一部,举偏旁居一部之首。部与部排列的顺序大体以部首的笔画和形体结构是否相近为准则,笔画结构相近的就序列在一起。许书514部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故为15篇。每部文字的排列主要本着3个原则:
①文字在应用上的意思属于好的、善的列在前面属于贬义的、不好的列在后面;
②一部之内属于专名词的列在前面,属于普通事物名词的列在后面;
③一部之内的字,义类相近的序次在一起,以便寻检。每一篆文下先言义,后言形体结构,最后或说明读若某。
小篆之外,如有籀文、古文异体,则列其下,名为“重文”。全书共收篆文9353字,重文1163字。古书中所使用的文字大体具备,其中既有先秦所有的字,也有汉代新产生的字,为后代考查汉字的发展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材料。许慎分析字形,根据相传的“六书说”。象形、指事由字形以见义。会意、形声则分别其组合成分。凡言“从某从某”或言“从某某”都是会意字;凡言“从某某声”的都是形声字。书中也有会意兼形声的。也有言“从某某省声”的。许慎做了这些分析,对国人理解篆书的结构大有帮助,下而考察隶书也可以知道其来龙去脉,不知篆书形体,就难以明其音义。《说文》中的训释,或因形以说义,或取书传中的古训,灿然具备,虽为字书,实际也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训诂书。后代的字书都援引《说文》训释,以为典要。
《说文解字》 - 价值贡献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
本书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国人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
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文人整理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如《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根据《说文》的说解,可以肯定在夏代已有“车”这种交通工具。又如“姓”字从“女”和诸如“姜”、“姬”、“姚”等一系列从“女”旁的姓,可以窥测到古代母系社会的痕迹。由此可见,《说文》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历史情况和各种知识,有助于现在的中国人民博古通今。
《说文》一书的突出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建立部首是许慎的重大创造之一。汉字是凭借形体来表示意义的,因此,对汉 字义符加以分析,把所有汉字都按所属义符加以归类,这是汉字学家的工作,这项工作, 由许慎最先完成了。《说文》一共分540部,除了个别部首还可以合并与调整外,从总 体上说都是合理的,都符合造字意图。许慎在安排540部的次序上煞费苦心,把形体相 近或相似的排在一起,这等于把540部又分成若干大类,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 义符,更正确地理解字义。 每部所属的字的排列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依据以类相从的原则。具体说来有三 种情况:其一,词义相近的字排在一起;其二,词义属于积极的排在前边,属于消极的 排在后边;其三,专有名词排在前边,普通名词排在后边。 许慎创造的540部首和一部之中各个字的排列方法,都是从文字学角度出发的,这 种排列方法更能体现部首与部首、字与字之间的意义联系,这与后世从检字法角度的分 部和按笔画多少分类迥然不同。
2.训释本义。许慎之前的经学家为经典作注,都是随文而释,所注释的字(词) 义,基本上是这个字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具体意义和灵活意义。许慎在《说文》中紧紧 抓住字的本义,并且只讲本义(由于历史的局限,个别字的本义讲得不对),这无疑等 于抓住了词义的核心问题,因为一切引申义、比喻义等都是以本义为出发点的,掌握了 本义,就能够以简驭繁,可以推知引申意义,解决一系列有关词义的问题。 此外,许慎在训释本义时,常常增加描写和叙述的语言,使读者加深对本义的理解, 扩大读者的知识面,丰富本义的内涵和外延。
3.对汉字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许慎在每个字下,首先训释词义,然后对字形构造 进行分析,如果是形声字,在分析字形时就指示了读音,如果是非形声字,则常常用读 若、读与某同等方式指示读音。汉字是属于表义系统文字,是由最初的图画文字演变而 来的,这样通过字形分析来确定、证实字义完全符合汉民族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而语 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文字不过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许慎深知“音义相依”、“义傅于 音”的原则,所以在《说文》中非常重视音义关系,常常以声音线索来说明字义的由来, 这为后世训诂学者提供了因声求义的原则。
4.以六书分析汉字。在许慎之前,有仓颉依据六书造字的传说。现代文字学家认为,六书是对汉字造字规律的总结,而不是汉字产生之前的造字模式。在许慎之前,仅有六书的名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没有具体阐述,更没有用来大 量地分析汉字。许慎发展了六书理论,明确地为六书下定义,并把六书用于实践,逐一 分析《说文》所收录的9353个汉字,这在汉字发展史和研究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 来的重要意义,从而确立了汉字研究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
《说文解字》 - 后世影响
两千年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上的首创之书,也是最有权威之书,它的作者许慎的名字与他的杰作成为后人阅读古籍,探讨古代文化,研究古文必不可少的桥梁和钥匙。
“说文”大家段玉裁 《说文》问世以后,很快就引起当时学者的重视,在注释经典时常常引证《说文》。 如:郑玄注三礼,应劭、晋灼注《汉书》,都曾援引《说文》以证字义。《到了南北朝时代,学者们对《说文》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认识。唐代科举考试规定要考《说文》。自唐代以后,一切字书、韵书及注释书中的字义训诂都依据《说文》。
《说文》问世以后,研究者蜂起。清代是《说文》研究的高峰时期。清代研究《说文》的学者不下200人,其中称得上专家的有数十人之多。清代《说文》之学,可分为四类:其一,是校勘和考证工作,如严可均的《说文校议》 、钱坫的《说文解字斠诠》等;其二,对《说文》进行匡正,如孔广居的《说文疑疑》 、俞樾的《儿笘录》等;其三,对《说文》的全面研究,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王筠的《说文句读》 ;其四,订补前人或同时代学者关于 《说文》研究的著作,如严章福的《说文校议议》、王绍兰的《说文段注订补》等。其中第三种最为重要,这四人也并称“说文四大家”。近人丁福保持以往各家研究《说文》的专著和其他论及《说文》的著述以及甲骨文、金文的材料汇集为《说文解字诂林》 ,后又搜集遗逸编为《补遗》,是该书注释的总汇。
《说文》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同时,它创立了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文献语言学,《说文》 就是文献语言学的莫基之作。《说文》 对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字,大体不出 《说文》所涉及的范围,而《说文》本身则形成一个专门学科。《说文》完整而系统地 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籀文,是国人认识更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说文》的训 解更是国人今天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所以《说文》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 价值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