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坐着心熱而氣短的“老爺車”在險象環生的小道上掙紮子兩天,又雇了一匹烈馬騎了兩天,雅典美國考古學校的小夥子梅德福心裏不由得納罕,他古怪的英國朋友亨利·阿爾莫漢為什麽要住在沙漠裏呢。
現在他明白了。
他身子靠着那座半似徒的堡壘、半似阿拉伯人宮殿的古老建築物的屋頂的墻上。這座建築物成了阿爾莫漢的擋箭牌或者擋箭牌之一。下面,一個裏院內,夕陽西下時,微風乍起,一簇棕櫚像細雨似的颯颯,這給沙漠倦客們送來了涼意。一棵古老的無花果樹,郁郁葱葱,盤結在一個刷白的井棚上,從似乎是墻內唯一的水源上吮吸着生命。四墻之外,四面八方延伸着沙的神秘。陽光普照時,沙粒閃爍着金色的希望之光,落日西沉後,黑壓壓一片,叫人望而生畏。
小夥子梅德福,從海邊風塵僕僕來到這裏,已經有八成倦意了,首先,他心裏感到沙海茫茫,敬畏之情便油然而生;於是,打了個哆嗦,蜷縮起來了。對一個學者和一個女性厭惡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奇妙的藏身之地,然而,不可救藥的是,一個人往往非二者兼得不可。
“咱來瞧瞧這房子,”梅德福自言自語着,仿佛跟人工迅速接觸才能使他放心似的。
他已經知道那座房子裏空蕩蕩的,衹有一個見過世面的機靈男僕,還有兩三個穿着阿拉伯長鬥篷的下手。男僕說一口改頭換面過的倫敦方言,混雜着地中海沿岸的各族語言和沙漠地區的種種土語——他是哪一國人,英國人,意大利人,還是希臘人?那兩個下手飄忽不定,他們把梅德福的提包拿進他的房間,就悄然離去了。僕人告訴他,阿爾莫漢先生不在傢;一個友好的首領突然召他到南方去考察一個未經探明的遺跡,天一亮就騎馬走了,由於走得匆忙,連個條子也沒來得及寫,可是留下口話表示歉意。晚上他或許來得晚,或者第二天早上纔回來。這一段時間就請梅德福先生自便了。
據小夥子梅德福所知,阿爾莫漢一直在做這種考古工作;從事考古是他羈旅天涯的表面理由,他那雜亂無章的探索已經有了成果;他發現了幾個早期的教遺跡,引起了人們的很大興趣。
梅德福對主人不拘禮節感到高興,總的來講,隨後有幾個小時可以歸自己支配,因此感到十分寬慰。夏天,他發過一次虐疾,這次儘管戴着軟本遮陽帽,大概還是中了暑;他感到疲倦得出奇,疲倦得無可奈何,然而又感到由衷的滿意。
這是一個多好的休息場所喲!寂靜,遙遠,寥廓的空宇!在荒涼的腹地,有緑葉。有水,有安逸——他已經瞅見棕櫚樹下有一把大藤椅——真是一個快活宜人的去處。不錯,他開始理解阿爾莫漢了。對於任何一個厭倦了西方的煩躁和狂熱的人來說,這個沙漠堡壘的四堵墻滲出了寧靜。
梅德福剛把一隻腳踩到從屋頂通下來的梯狀樓梯上,就看見男僕正在擡頭嚮他張望。由於那頭是慢慢擡起來的,梅德福就有時間註意到那頭是蠟黃色的,禿了頂,一條長長的白色疤痕斜凹進去,四周長着濃密的金灰色頭髮。這時梅德福衹註意到此人的臉——還不算老,不過也是蠟黃色的——引他註目的主要還是臉上帶的一副奇特的表情,說它是驚訝最恰當不過了。
僕人間開一點,擡頭張望,梅德福覺察到那驚訝的神態産生的原因,原來他的湛藍的眼眼要比大多數眼睛睜得大,眼睛周圍長着金灰色的濃密睫毛;否則,他周身上下就沒有一點引人註目的東西了。
“請問——吃飯喝什麽酒,先生?香檳,還是——”
“不要酒,謝謝。”
此人訓練有素的嘴唇閃現出一絲反對或反嘲的表情,或者兩種表情兼而有之。
“一點都不要,先生?”
梅德福回他一笑。“這並不是為了遵守戒酒令,”他柑信,此人不管是什麽國籍,總會明白這一點的;他果真明白。
“噢,我原來沒有想到,先生——”
“嗯,不;不過我不太舒服,再說,又在禁酒。”
僕人仍滿腹狐疑。“衹要一點兒茅塞爾酒 ① 好讓水帶點兒顔色,先生?”
①西德産的一種淡白酒。
“一點兒酒都不要,”梅德福說,厭煩起來了。他仍然在康復階段,在飲食嚮題上爭來爭會容易使人惱火。
“噢,對了,你叫什麽名兒來着?”他追加上一句話,以緩和他斬釘截鐵的拒絶語氣。
“戈斯林,”對方出人預料地說,雖然梅德福壓根兒不知道他”預料此人叫什麽。
“這麽說你是英國人了?”
“是的,先生。”
“你在這一帶呆了好多年了吧?”
“是的,好多年了,”戈斯林說;呆得太久,他已經感到厭倦了;他還說他生在馬耳他。“不過我對英國也很熟。”他的反對神色又顯露出來了。“說心裏話,先生。我喜歡看看溫布裏 ① ,阿爾莫漢先生已經答應過我,可是——”仿佛為了化小他的絶望似的,他接下去就彬彬有禮地嚮梅德福要鑰匙,並問他願意在什麽時候吃飯。得到答復後,他仍然留連不去,看上去比剛纔更驚訝了。
①倫敦附近的溫布裏,1924年舉行過著名的展覽會。
“那麽衹來一點礦泉水吧,先生?”
“啊,好的——隨便來一點。”
“來一瓶畢雷礦泉水行嗎?”
沙漠裏喝畢雷礦泉水!梅德福笑了,表示同意,便交出了鑰匙到外面溜達去了。”
這座房子比他原來想象的小;至少住處是這樣;因為在四堵高大破爛的黃石墻上。甚至在墻的裂縫裏,都層層疊疊擠滿了泥屋,泥屋有雪鬆木梁和深紅色百葉窗,但快要倒塌了。在這一堆教和穆斯林兩式混雜的亂七八糟的磚石灰泥建築物中,這座堡壘的最新住戶選了幾間擠在古堡角落裏的房間。這些房屋的門都朝大院開着,那裏棕櫚在絮語。無花果樹在井上盤結。在大理石鋪的破石徑上,一張矮桌旁擺着幾把椅子,幾株天竺葵和藍色的牽牛花被哄騙着從石板縫裏長出來。
一個穿白裙的男孩長着一雙警戒的眼睛,正在給這些植物澆水;然而,梅德福一來,他便像一股煙霧似的消失了。
整個場景卻如煙似霧,難以捉摸,就連那間用馬褥子充當坐墊、擺着瞪羚皮包的長沙發、鋪着本地産的粗地毯的拱形長屋也不例外;甚至那張堆滿了老《泰晤士報》。和英法兩國的超現代評論的桌子也是如此——凡此種種,都具有一副明顯的嘲弄神態,好像生在某個沙漠旅行者的幻覺之中。
無花果樹下的一把椅子邀請梅德福過去打盹兒,醒來時,頭頂上堅實的蒼穹嵌滿了星星,夜風在跟棕櫚清談。
安息——美麗——寧靜。聰明的阿爾莫漢呀!
二
聰明的阿爾莫漢呀!完成了——結果卻有點令人失望——二十五年前一傢考古學會交給他的那次挖掘任務後,他一直留連忘返,占據着這座十字軍要塞,把註意力從古代遺跡轉嚮中世紀遺跡了。不過梅德福估計,就連這一些調查,他衹是斷斷續續做的,也就是在閑暇的魔力不使他過度入迷時。纔去做的。
這位美國小夥子是去年鼕天在盧剋蘇爾 ① 遇見亨利·阿爾莫漢的;在索茲裏老上校飯店裏,他們倆坐在俯瞰尼羅河的香氣四溢、星光燦爛的陽臺上,一起吃飯,不知怎麽地,小夥子引起了這位考古學家的興趣,於是接受邀請,來年到沙漠裏去找他。
①埃及一城鎮,位於尼羅河畔,那裏有古代底比斯遺跡。
他們僅僅共度了那一個良宵,而且老索茲裏飽經世故的眼睛直嚮他們眨巴,從“鼕宮”來的兩三個嬌媚女郎又是嘮叨,又是喊叫;然而,這兩個男子踏着月光一起騎馬回盧剋蘇爾去了。在那次騎馬同行中,梅德福浮想聯翩,認為他已經琢磨出了阿爾莫漢性格的基本輪廓。一種鬱鬱寡歡而又多愁善感的性格;長期懶惰成性,時而心血來潮,想參加聰明透頂的活動;自慚形穢得傷心,卻又得到孤芳自賞的緩解;渴望與世隔絶,但又不堪忍受長期寂寞。
梅德福的疑團還不止於此;沙漠古堡、隱居天涯、被人稱作那個亨利·阿爾莫漢——“你知道,那個住在一座十字軍城堡裏的人”——為這一切所滿足的少許維多利亞傳奇,逐漸禁錮在青年時代擺出的、連中年業已慢慢僵化進去的一副架勢裏的狀況;也許還有某種更深更暗的東西,不過小夥子對此表示懷疑;或許僅僅是這樣一種事實:按那種特殊方式生活可以治愈一種舊創傷,一種舊屈辱,即多年前碰到了某一要害處,從而扭麯了他的性格的東西。更為重要的是,阿爾莫漢行動遲疑,恍惚的神態流露在五官端正、白發蓬蓬的棕色長臉上,梅德福從中覺察出一種精神上和道德上的惰性,這座傳奇性城堡一定培養了這種惰性,並為它提供了理由。
“一到這兒,離開談何容易!”他沉吟着,身子在那把深椅子裏陷得更深了。
“開飯啦,先生,”戈斯林宣佈。
餐桌擺在起居室敞開着的拱門裏;罩住的燭光在黑暗中形成了一個玫瑰色的池子。每當這位身穿白上衣、足登絲絨鞋的僕人出現在燭光下時,就顯出更幹練,更驚訝的神色。還有那樣的飯菜——難道廚子也是馬耳他人嗎?他們都是天才,這些馬耳他人呀!戈斯林把頭一揚,笑了笑表示承認,便開始給客人杯子裏斟謝白莉葡萄酒。
“不要酒,”梅德福耐心地說。
“對不起,先生,可是——”
“你不是說有畢雷礦泉水嗎?”
“是的,先生;可是我發現沒有剩的了。天熱得要命,阿爾莫漢先生一直在這裏,把它喝光了。新貨要等下星期纔到。我們衹能靠南下的商隊。”
“沒關係,那就喝水吧。其實我更喜歡喝水。”
戈斯林的驚訝變成了驚愕。“水不行吧,先生?水——在這一帶地方?”
梅德福又動氣了。“你們的水不衛生嗎?能不能把它燒開?我不願意——”他把那半杯酒推開。
“啊;燒開?當然可以,先生。”此人的聲音突然降下去,幾乎成了耳語。他把足夠吃一頓的新鮮米飯和羊肉往桌子上一擱,就消失了。
梅德福背往後一靠;盡情享受這夜色,這涼爽,這棕櫚樹叢中颯颯的清風。
香噴噴的菜餚一盤接一盤地端了上來。上最後一道菜時,就餐人開始感到幹渴難耐,就在這時候,一大杯水擺到了肘邊,“開水,先生,我還嚮裏面擠了一個檸檬的汁液。”
“好。我看到了夏末,你們的水有點混濁?”
“正是這樣,先生。不過您會發現這水不錯,先生。”
梅德福嘗了嘗。“比華雷礦泉水還強。”他把一杯水一飲而盡,然後身子往後一靠摸索起口袋來。一隻托盤立即遞到手邊,裏面是雪茄和香煙。
“您不——吸煙。先生?”
梅德福把雪茄湊到那人點着的火上,作為回答。“你把這叫啥?”
“啊,不錯。我的意思是另一種抽法。”戈斯林謹慎地瞅了瞅擺在矮桌上的玉石和琥珀鴉片槍。
梅德福聳了聳肩謝絶了這一邀請——心裏感到挺納悶。這難道是阿爾莫漢另外的秘密——或者秘密之一嗎?因為現在他開始認為有很多秘密;他斷定,這一切都妥善地貯藏在戈斯林警惕的腦門後面。
“還沒有阿爾莫漢先生的消息嗎?”
戈斯林動作靈巧地收拾着杯盤碗盞。有一會兒,他似乎什麽也沒有聽見,隨後——從燭光後面——“消息,先生?不會有什麽消息吧?沙漠裏沒有無綫電,先生;不像在倫敦。”他恭敬的語氣衝淡了那輕微的反諷。“不過明天晚上他該騎馬回來了。”
戈斯林停頓了一下,身子往近湊了湊,一隻敏捷的手在桌面上一擦,抹去了最後一粒飯渣,接着試探性地問:“您準能呆到他回來吧?”
梅德福大聲笑了。這種夜色太有利於醫治創傷了。夜像翅膀一樣沉落在他的精神上。時間消逝了,煩惱沒有了。“呆下去?如果非呆不可,我將呆上一年。”
“啊——一年?”戈斯林開玩笑似的回應着,收拾起飯後小吃的碟子,走了。
三
梅德福說他要等阿爾莫漢一年;然而,第二天早晨,他發現那種武斷的說法已經失去了意義。在這樣一個地方就沒有衡量時間的標準。他手錶上那傻乎乎的表面成天對虛無講着它的故事,在這頽垣斷壁上空,星移鬥轉僅僅標志着地球的公轉;人的痙攣性運動絲毫沒有意義。
饑餓這一事實,即體內鐘的鳴聲,被感覺的輕微——僅僅是一種痛苦的幽靈——減小到最小程度,況且這種疼痛可以被幹果和蜂蜜平息下來。生活像永恆一樣輕飄單調地滑動着。
夕陽西下時,梅德福驅除了這種奇異的異域感,爬上屋頂。他極目瞭望着沙漠,搜尋阿爾莫漢的蹤跡。南方,阿拉巴斯特山脈像陽光做村裏的藍色面紗懸挂着。西方,一根大火柱騰空而起,噴進那把天空變成玫瑰花瓣噴泉、把地上的沙粒變成黃金的羽毛狀小雲彩。
天地之間沒有騎馬人的黑點。梅德福徒然地等待着他離傢的主人,直到暮色四合,於是嚴格遵守時間的戈斯林再次請他進餐。
晚上,梅德福心不在焉地翻着那些超現代評論——三個月前的舊雜志,摸上去已經潮乎乎的——然後把它們撂在一邊,一頭栽進一張長沙發裏去做夢。阿爾莫漢一定在夢中度過了不少時光,肯定如此。後來,正當他感到自己陷入麻木狀態時;他就離開要塞,躍馬衝過沙漠去尋求未知的遺跡。生活倒不錯。
戈斯林用一隻鑲着金絲的杯子端來了土耳其咖啡。
“馬廄裏有馬嗎?”梅德福突然問道。
“馬?衹有您可以稱為馱馬的那種馬,先生。阿爾莫漢把兩匹最好地坐馬騎走了。”
“我想着不妨騎馬去找找他。”
戈斯林考慮了一下。“您不妨試試,先生。”。
“你知道他去的路嗎?”
“不太清楚,先生。酋長的部下領他們去的。”
“他們?誰跟他去了?”
“我們傭人中間的一個,先生。他們騎走了兩匹純種馬。‘還有一匹,卻是匹跛馬。”戈斯林停了一下。“您認識路嗎。先生?對不起,我好像從前在這裏沒有見過您。”
“沒有,”梅德福表示同意。“我以前沒有來過這裏。”
“啊,那”——戈斯林做着手勢說:“既然這樣,就是最好的純種馬也幫不了您的忙。”
“大概他今晚會回來吧?”
“很有可能,先生。我盼着明日一早你們倆在這幾吃早飯,”戈斯林興衝衝地說。
梅德福呷着咖啡。“你說你從前在這兒沒有見過我,你自己到這裏多久了?”
戈斯林立即回答,仿佛這個數字從來沒有長時間跳出他的記憶似的:“總共十一年零七個月啦,先生。”
“近十二年了!時間不算短。”
“是的,一不短了。”
“你大概不常離開吧?”
戈斯林正要端着托盤走開。他站住,轉過身來,突然加重語氣說道:“我一次都沒離開過,阿爾莫漢把我帶到這裏以來,我一次都沒離開過。”
“天啦!也沒放一天假?”
“沒有,先生。”
“可是阿爾莫漢先生偶爾還要離開。去年我在盧剋蘇爾見過他。”
“是的,先生。他在這裏時他本人需要我伺候;他一走又需要我管別人。所以您知道———
“是的,我知道。不過你一定覺得日子長得可怕。”
“好像很長,先生。”
“可是別的人呢?你是說他們不——完全可靠?”
“嗯,先生,他們衹不過是阿拉伯人,”戈斯林帶着滿不在乎的鄙夷口氣說。
“我明白。中間沒有一個靠得住的?”——
“他們的語言裏就沒有這個詞兒,先生。”
梅德福忙着點雪茄。他擡起頭來時,發現戈斯林還在幾嘆以外站着。
“您知道,好像答應了不算數,先生,”他說,感情幾乎有些衝動了。
“答應?”
“就是給我放假,先生。他一再答應我。”
“可是從來沒有兌現?”
“是的,先生。日子衹是一天天過去——”。
“啊。那倒是,別為我熬夜,”梅德福接着說。“我想我不睡覺等着——等阿爾莫漢先生。”
戈斯林眼睛瞪得老大老大。“在這兒等,先生?就在院子裏等?”
小夥子點了點頭。僕人一動也不動地站着打量他。月光把這個僕人照得像個白色的幽靈,沒度一天假就死去的一個耐心的僕人的不安的鬼魂。
“在這個院子裏坐一個通宵,先生?這是一個怪冷清的地方。您要呼喚,我是聽不見的。您最好去睡覺,先生。空氣也不好。您會舊病復發的。”
梅德福大笑一聲,舒展身子躺在長椅上。“毫無疑問,”他想,“這傢夥要改變改變環境。”他大聲說:“啊,我不要緊。你未免神經過敏了,戈斯林。阿爾莫漢先生來了以後,我打算替你說說情。你就可以放放假了。”
戈斯林仍然伫立着。有一會兒功夫,一言不發。“您會的,先生,您會嗎?”他以破鑼似的聲音氣喘籲籲地說出了這句話,說到最後成了笑聲——一種短促尖銳的咯咯聲,那是一種長期以來不習慣這類放縱的人的笑。
“謝謝您,先生。晚安,先生。”他走了。
四
“你總是把我喝的水燒開,對嗎?”梅德福問,手抓住杯子,但並沒有把它舉起來。
語氣是親切的,幾乎含有信任之情;梅德福自從貿然答應設法給戈斯林放假後,感到他跟戈斯林之間建立起了真誠的友誼。
“把水燒開?總是這樣,先生。那還用說。”戈斯林帶幾分責怪的語氣說,仿佛梅德福的問題包含着對他們新建立起的關係的非難——他希望那是無意識的。他那雙驚愕的眼睛註視着梅德福,在這雙眼睛裏,一種真正的關切透過職業性冷漠的釉表顯露出來。
“因為,你知道,今天早上我洗澡——”
戈斯林正從一個飄然而至的阿拉伯人手裏接過一盤香噴噴的“庫司庫司”。他低聲噓着那個本地人:“你這該死的土貨,你連一隻盤子也端不穩?呸!”話還沒駡完,阿拉伯人就消失了,於是戈斯林一隻手不慌不忙地把盤子擺到梅德福面前。“他們全是這個樣子。”他吹毛求疵的擦着亞麻布袖子上的一道油痕。
“因為,你知道,今天早上我洗澡了,洗得臭烘烘的。”梅德福邊說邊把叉匙撂進菜盤。
“您洗澡了。先生?”戈斯林把洗澡二字咬得很重。當他把目光轉移到梅德福身上時,別的情緒已被排除,驚愕再次充滿了他的雙眼。“無論如何,我不能讓這樣的事發生。”他表示自咎。
“這裏衹有一口井?就是院子裏的那口井?”
戈斯林苦思冥想着客人的抱怨,這時硬把自己從沉思中喚醒。“是的,先生,衹有這一口。”
“這是口什麽井?水是從哪兒來的?”
“啊,這衹不過是一口水窖,先生。雨水。這裏再沒有別的了。並不是因為缺水,而是到這季節,有時候井水就出現怪味兒。問問那幾個阿拉伯人,先生;他們會告訴您的。儘管他們個個都是撒謊大王,可也犯不着在這件事上撒謊。”
梅德福小心翼翼地嘗着他杯子裏的水。“這水好像沒啥問題,”他宣稱。
由衷的滿意之情刻畫在戈斯林的面孔上。
“我親自負責燒水,先生。我總是這麽做的。我希望畢雷礦泉水明天就到。先生。”
“啊,明天,”——梅德福聳了聳肩,又盛了一杯。“明天我也許不會在這兒喝它了。”
“什麽——要走嗎,先生?”戈斯林嚷起來。
梅德福猛地轉過身來,註意到戈斯林眼睛裏有一種新的不可思議的神色。此人似乎感到對梅德福有一種狗一樣的依戀。梅德福可以發誓此人想把他留下,勸他耐心等待;可是現在,梅德福同樣可以發誓,在他的神色中有一種寬慰,在他的聲音裏,差不多有一種滿足。
“這麽快,先生?”
“唉,我來已經五天啦,阿爾莫漢先生仍然杳無音訊,你說他也許把我來的事忘在腦後了——”
“啊,我可沒有那麽說,先生,沒有忘!要是那一堆又一堆的老石頭有一塊迷住了他的心竅,他連時間也會忘掉的。我的意思無非是這樣。日子一天天晃過去了——他卻在做夢。他很有可能認為現在您纔該到,先生。”一絲淡淡的微笑加劇了戈斯林面容上的陰沉的嚴肅性。這是梅德福第一次看見他的笑容。
“哦,我明白了。不過——”梅德福停下來。這個令人昏昏欲睡的地方以及它的優遊自在把惰性的符咒鎮在他身上,這時他警覺的本能又往回掙紮。“奇怪的是——”
“奇怪什麽?”戈斯林出人意料地回應了一句,把幹棗和幹無花果放在桌子上。
“什麽都奇怪,”梅德福說。
他往椅子裏一靠,從拱門裏仰望高闊的天穹,正午正像藍金色的瀑布從天穹裏傾瀉下來。阿爾莫漢遠在那火的華蓋下的什麽地方,也許正如僕人所說的,沉湎在他的夢中。這塊土地充滿了魔力。
“要咖啡嗎,先生?”戈斯林提醒他。梅德福把咖啡接過來。
“奇怪的是你說你對這些傢夥——這些阿拉伯人——全不信任。而且你好像對阿爾莫漢究竟到哪裏去了毫不在意,一切聽之任之。”
戈斯林以聚精會神、不偏不倚的態度把這些話接受下來,他明白這些話的用意。“呃,先生,不——您不明白。什麽時候該信任他們,什麽時候不該信任,這正是一件無法學會的事。當然,那要看他們的利害;還有他們所謂的宗教。”他顯出鄙夷不屑的神色。“就是要明白我為什麽對阿爾莫漢毫不在意,您得生活在他們中間纔行,先生,而且您還得會說他們的話。”
“可是我——”梅德福開始說。他突然剋製住自己,彎下腰去喝咖啡。
“什麽,先生?”
“可是我多少還算在他們中間旅行過。”
“呵,旅行過!”聽了這句大話後即使戈斯林談話的語氣也很難把尊敬和嘲弄調和起來。
“不過,這已經是第五天了,”梅德福爭辯說。正午的炎熱甚至熏蒸着院子裏的蔭涼處,他堅韌的意志要變脆弱了。
“我能明白,先生,像您這樣一位紳士還有別的事——可以說,時間緊迫,”戈斯林合乎情理地承認。
他清理好餐桌,把東西交到剛剛出現又旋即消失的一雙阿拉伯手臂上,最後便離開了,而梅德福的身子,則陷進了長沙發裏。一個夢鄉……
下午像一塊大金紗帳,挂在上空,罩住了雉諜,鬆弛的皺壁垂在頭重腳輕的棕櫚樹上。最後金光變成了紫氣,西天成了一張水晶弓,緊扣着黑沙,這時,梅德福抖去睡意,溜達出去。不過,這次沒有登上屋頂,卻朝另外一個方向走去。
經過五天的閑蕩和等待後,他驚異地發現他對這個地方瞭解得多麽少。也許這是他單獨住在這裏的最後一個晚上了。他從一條拱頂石道走出院子。到了另一個四墻圈住的圍場。他進來時,兩三個蹲在那裏的阿拉伯人站起來消失了。仿佛堅實的磚石墻把他們接走似的。
外面,梅德福聽到一種馬蹄的踢踏聲,這是夜幕降臨時馬廄裏的騷動聲。他從另一個拱門下走進去,不料走到了一群騾馬中間。在忽明忽暗的燈光下,一個阿拉伯人在刷馬,那是一匹年輕力壯的慄色馬。他似乎也要消失,可是梅德福從袖子上抓住了他。
“繼續的活。”他用阿拉伯語說。
這個人又年輕又健壯,長着一張貝督因 ① 人的瘦臉,他站住望着梅德福。
①在阿拉伯半島和北非沙漠地區從事遊牧的阿拉伯人。
“我還不知道閣下會說我們的話。”
“是會說,”梅德福說。
這人默不作聲,一隻手搭在顫動不安的馬脖子上,另一隻手插在羊毛腰帶裏。在昏暗的燈光下。他們倆面面相覷。
“這就是那匹跛馬嗎?”梅德福問。
“跛馬?”阿拉伯人的眼睛嚮下看這畜牲的腿。“啊、是的,跛馬,”他含糊其詞地回答。
梅德福彎下腰去摸馬膝和蹄後的球節。“這馬好像挺好的。今晚我能不能騎它慢慢跑一陣呢?”
阿拉伯人在考慮;他顯然被這個問題加在他身上的責任的重量弄得不知所措。
“閣下今晚想騎一回馬嗎?”
“啊,衹不過是鬍思亂想罷了。也許想,也許不想。”梅德福點着一支香煙,並遞給馬夫一支,馬夫的白牙一閃,表示感謝。他們用同一根火柴點過煙後,彼此接近了,阿拉伯人的膽怯心理減小了。
“這是阿爾莫漢先生騎的馬嗎?”梅德福問。
“是的,先生;這是他最喜歡的馬,”馬夫說,他一隻手得意地從閃亮的馬肩上摸下來。
“他最喜愛的馬?可是他這次並沒有騎它去做長途考察呀?”
阿拉伯人不言語了,眼睛盯着地面。
“你對這件事不感到驚奇嗎?”梅德福追問道。
此人的姿態表明驚奇與他毫不相幹。
兩個人默默無言,這時藍色的夜幕迅速降臨了。
最後,梅德福漫不經心地說:“你想你們的主人此時此刻在什麽地方?”
月亮在絢麗的黃昏時分未被人覺察,現在突然主宰了這個世界,一道寬闊的白光把阿拉伯人的白罩衣、褐臉膛和裹在頭上的駝毛頭巾照得亮堂堂的。他不安的眼珠就像寶石般閃亮。
“但願真主帶給我們訊息!”
“不過,你總該認為他平安無事吧?你認為沒有必要派人去找他嗎?”
阿拉伯人似乎在苦苦思索這件事。這個問題一定使他感到吃驚。他把一隻棕色的胳膊一甩,摟住了馬脖子,仍然目不轉睛地望着院裏的石頭。
“主人不在傢,戈斯林先生就是我們的主人。”
“他認為有必要去找嗎?——
阿拉伯人以手示意:“現在還沒有必要。”
“可是如果阿爾莫漢先生外出的時間要長得多——”
此人又不言語了,梅德福繼續往下問:“你大概是馬夫頭吧?”
“是的,閣下。”
又是一陣停頓。梅德福把身子側過去,然後,又回頭問:“你大概知道阿爾莫漢的去嚮吧?他去的地方?”
“當然,閣下。”
“那你陪我騎馬去找他吧。天亮一小時前做好準備。別跟其他人講——不管是戈斯林先生,還是別的什麽人。沒有別人幫忙,我們倆也該找見他的。”
阿拉伯人滿臉都是眼睛和牙齒發出的應答的光輝。“先生,我保證讓您和我傢主人明天天黑以前見面。誰也不會知道。”
“他像我一樣替阿爾莫漢擔心,”梅德福想;一股輕微的寒顫順脊梁而下。“好吧。做好準備,”他再三叮嚀。
他漫步回來,發現院子裏闃無生跡,衹見銀箔似的棕櫚和白大理石般的無花果樹離奇地占據着院落。
“畢竟,”他頗為離題地想道,“我沒有告訴戈斯林我會說阿拉伯話,這還是值得慶幸的。”
他坐下來等着,直等到戈斯林從起居室走來,第五次鄭重宣佈正餐已經擺好。
五
梅德福猛地一下在床上坐起來,這種猛勁以前還不曾有過。有人在房子裏。他發現這種情況並不是由於看見了什麽或聽見了什麽——月亮已經落了,夜裏萬籟俱寂——而是由於覺察到包圍我們的無形的氣流裏有種奇異而輕微的騷動。
他立即清醒過來,拿起手電筒,把光照進一雙驚恐萬狀的眼睛裏。戈斯林站在床頭。
“阿爾莫漢先生——他回來了?”梅德福喊道。
“沒有,先生;他沒有回來。”戈斯林用低沉而剋製的語氣說。他的極端剋製使梅德福感到有危險——他說不上為什麽危險,也說不清是什麽性質的危險。他直挺挺地坐着,死死盯着那個人。
“那麽是怎麽回事?”
“嗯,先生,您跟那個西林密談之前該告訴我您會說阿拉伯語,”——戈斯林現在用的是申斥人的語氣。“要摸黑跟他在沙漠裏會見”
梅德福伸手摸見了火柴,把床頭的蠟燭點着,他不知道該把戈斯林一腳踢出屋去,還是聽他非說不可的話;然而一種好奇的衝動使他决定這第二種方式。
“笨死了!我本來想把您鎖在屋裏。我本該這麽做的。”戈斯林從口袋裏掏出一把鑰匙,並往上一舉。“或者我也許又把您放走了,放走倒更省事。可是還有溫布裏呢。”
“溫布裏?”梅德福回應着。他開始認為此人發瘋了。一個人在那種充滿延宕、妖術的地方會發瘋,一點也不足怪!他不知道阿爾莫漢本人是否也有點瘋——如果阿爾莫漢仍在人容易發瘋的人世的話。
“溫布裏。您答應過讓阿爾莫漢先生給我放一次假——好讓我及時回英國看看溫布裏。人各有所好,是不是,先生?我好的就是這一點。我一再給阿爾莫漢先生這樣說。可是他根本不聽;或者衹假裝聽聽,說:‘我們考慮考慮,戈斯林,我們考慮考慮’;再就沒有下文了。可是您跟他不一樣,先生。我知道您是說話算數的——就是給我放假的事。所以我打算把您鎖在屋裏。”
戈斯林一本正經地說,然而他奇特的地中海式倫敦口音中包含着一種隱隱約約的緊張心情。“’
“把我鎖在屋裏?”
“防止您跟那個殺人兇手一齊走掉。您大概沒有想到您騎馬一走,再也不會活着回來吧?”
梅德福不寒而慄,就像天黑前他自忖那個阿拉伯人跟他一樣替阿爾莫漢先生擔心時一樣,他輕聲笑j。
“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麽。不過你不會把我鎖在屋裏的;”
這句話造成了出人意料的效果。戈斯林的臉扭成一種痙攣性的鬼臉,兩滴眼淚涌嚮白白的睫毛,從面頰上滾了下來。
“您到底不信任我,”他悲切地說。
梅德福靠在枕頭上考慮。他從前還沒遇到這麽古怪的事。這傢夥看上去簡直荒唐透頂,針人發笑;可是他的眼淚肯定不是假裝的。他哭阿爾莫漢,因為他已經死了?還是哭梅德福,因為他即將被送進同樣的墳墓?
“我應當馬上信任你,”梅德福說,“如果你願意告訴你的主人在哪裏的話。”
“那辦不到,先生。”
“啊,我早就這樣想!”
“因為——我怎麽會知道呢?”
梅德福把一條腿伸嚮床外,一隻手藏在毯子底下,握住他的左輪手槍。”
“好吧,現在你可以走了。先把鑰匙擱在桌子上。別想方設法破壞我的計劃。如果你要破壞,我一槍斃了你,”他直截了當地說。
“啊,不,您不會槍殺一個英國臣民的;那就把事情鬧大了。這麽做我並不在乎——因為我自己就常常想這麽做呢。有時候是在西洛可風 ① 盛吹的季節裏。那嚇不住我。而且您也走不了。”
①歐洲南部一種悶熱帶雨的風。
這時梅德福已經站起來了,左輪手槍看得清楚。戈斯林冷眼相待。
“看來你一定知道阿爾莫漢先生的去嚮了?你下决心對我瞞着這件事嗎?”梅德福挑釁性地問他。”
“西林下了决心。”戈斯林說,“別的人都下了决心。他們都想叫您走開。所以我叫他們呆在自己屋裏——由我一個人伺候您。現在您要在這裏呆下去嗎,先生?看在上帝面上,先生!回海岸去的商隊後天就打這裏過。跟上商隊走,先生——這是唯一安全的法子!我不敢讓您跟我們的人去,即使您發誓徑直嚮海岸騎去,不管這事也不行。”
“這事?什麽事?”
“就是操心阿爾莫漢先生在哪裏的事,先生。並沒有什麽好操心的。這些人都知道。可是明擺着的事實是,自從阿爾莫漢走後,他們從他的錢箱裏偷了一些錢。如果我對這事不裝聾作啞的話,他們會把我宰掉;他們衹要您騎馬跟他出去,然後把您埋在商路上什麽地方的一堆沙子裏,這就萬事大吉了。不費吹灰之力。這就行了,先生。這就是我要說的。”
一陣長時間的沉默,在昏暗的燭光裏,兩個人站着面面相覷。
危險的感覺攏上心頭,梅德福的頭腦頓時清楚起來。他的思緒想從四面八方伸進那包藏一切的的秘密,但到處都堅不可破。奇怪的是,戈斯林給他講的他雖然連一半都不信,然而就他們的相互關係而言,此人使他産生了一種奇異的信任感。“關於阿爾莫漢,他也許在撒謊,要隱瞞天機;可是我不相信他在西林的事情上會撒謊。”
梅德福把左輪手槍擱在桌子上。“好吧,”他說。“既然你勸我別騎馬去找阿爾莫漢,我就不去了。但是我不願隨着商隊走;我要在這裏等他回來。”
他看見戈斯林蠟黃的臉色變得刷白。“啊,別這樣,先生;如果您要等,我可管不了他們。後天商隊會把您帶到海邊,容易得就像您在海德公園的跑馬道上跑馬一樣。”
“啊,那你知道阿爾莫漢先生後天以前不會回來了?”梅德福打岔說。
“我什麽也不知道,先生。”
“連他現在在哪裏也不知道?”
戈斯林沉吟半晌。“他去的時間太長了,先生,我無法知道,”他站在門檻上說。
門在他身後閉上了。
梅德福發現再也睡不着了。他靠近窗戶,望着星星逐漸隱沒,黎明披着聖潔的光彩來臨了。生命的騷動在這古墻內掀起時,純潔之泉噴嚮天際,的秘密像蝙蝠一樣依附着下面磚石築成的巢穴,兩相對照,他驚奇不已。
他再也不知道相信什麽,相信誰。難道阿爾莫漢的什麽冤傢把他誘進了沙漠,並收買了他的僕人,從而得到了他們的默許嗎?或者他的僕人自己有什麽理由把他拐走,戈斯林說如果梅德福不走,同樣的命運將會落到他頭上時,他有可能在說真話嗎?
梅德福在晨光熹微之際,感到精力恢復了。那深不可測的秘密刺激着他。他要呆下去,弄個水落石出。
六
給梅德福打洗澡水的總是戈斯林本人,然而這天早晨,他沒有端水來,來的時候卻端着早點。梅德福註意到他面色蒼白,一眼皮通紅,好像哭紅的一樣。這種不協調令人不快,於是對戈斯林的一種厭惡之情在小夥子心胸裏勃然而生。
“我的洗澡水呢?”他詢問道。
“哦,先生,您昨天抱怨水——”
“你不能把它燒開嗎?”
“我燒開了。先生。”
“那好——”
戈斯林哭喪着臉出去了,立即提着一個銅壺回來。“一年到了這個時候——我們盼雨盼得要命,”他咕咕噥噥地說着,把不多一點兒水倒進澡盆裏。
不錯,現在井水一定很淺,梅德福想。即便燒開了,還帶有他前一天註意到的那股難聞氣味,不過程度輕一點兒就是了。可是在這種氣候下,洗澡更是絶對必要的。他把幾杯水盡可能妥善地設到身上。
他花了一天功夫考慮他的處境,但毫無結果。他希望早晨會帶來忠告,但它衹帶來了勇氣和决心,如果沒有啓迪,這些都沒有多大用處。他突然想起從海岸到南方去的商隊那天下午要從城堡附近經過。戈斯林把這個日期嘮叨的次數夠多的了,因為要帶來整箱華雷礦泉水的正是商隊。
“嗯,我並不為這種處境感到遺憾,”梅德福沉吟道,身上的肌肉綳得緊巴巴的,早上洗過澡後,某種令人惡心的、粘不拉嘰的東西;半是氣味,半是實體,似乎附着在他的皮膚上,一想到又要喝那種水,真令人作嘔。
然而,他歡迎商隊來的主要原因是希望從中找到某個歐洲人,或者無論如何找到某個從海岸來的本地官員,他好嚮他們吐露自己的憂慮。他晃來晃去,聽着等着,然後爬上屋頂沿着小道嚮北瞭望。然而,在下午的陽光下,他衹看見三個貝督因人領着幾個正馱着東西的騾子嚮堡壘走來。
他們爬上陡峭的坡路時,他就認出幾個阿爾莫漢的傭人,便立即猜出嚮南去的商路實際上不從墻下經過,那幾個人也許是出去到層層疊疊的沙丘後面的一個小緑洲邊迎接商隊的。梅德福發現自己考慮不周,沒有預見到這種可能性,因而感到生氣,便急忙奔嚮院子,希望那幾個下手能帶來一點阿爾莫漢的訊息。雖然,後者騎馬南下時,充其量衹能穿過商隊來的那條路。儘管如此,有些事也許會有人知道,也許會聽到某些傳聞——因為沙漠裏沒有人不知道的事。
梅德福跑進院子時,怒吼聲、激烈的辯駁聲從馬院裏升起,他爬在墻頭上側耳細聽。到目前為止,再沒有比這地方的寂靜更使他吃驚的了。戈斯林準是用一隻鐵腕將他下屬的激動聲音捂住了。這時各種聲音又迸發出來,而戈斯林本人的聲音——往常顯得四平八穩——壓倒了別的聲音、
戈斯林精通沙漠地區的各種方言土語,現在正用五六種語言來咒駡他的下屬。———”
“你們沒有把它拿回來——你們給我說它不在那裏,我偏說它就在那裏,你們也知道,你們跟海邊來的那些卑鄙的傢夥磨牙時。把它扔到沙堆上了,要麽稀裏糊塗綁在馬身上,半路裏丟了——你們都睡得昏頭昏腦,誰也沒有註意到。啊,你們這些養的,駡你們我還嫌弄髒了我的嘴J好啦,都回去給我找回來,再沒有什麽可說的!”
“真主和先知之靈在上,你完全錯怪了我們。緑洲上什麽也沒扔下,路上也不會丟。它就是不在那兒,這是千真萬確的。”
“好一個‘千真萬確’!你們這夥可憐的撒謊蟲。你們也承認,這裏的那位紳士衹喝水,滴酒不沾,你們這些酒鬼!”
梅德福把身子從女墻上縮回來,放心地笑了。衹不過是一箱畢雷礦泉水——丟了一箱——就使得這些大漢們大動肝火,鬧得天翻地覆!這種虎頭蛇尾的局面倒使梅德福心頭的一塊石頭落了地。如果那個老成持重的戈斯林不惜在飲食供應上的這麽一頂點小故障大發雷霆。那麽他至少還有一顆豁達的心。這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竟使得梅德福鬍思亂想,真是荒唐透頂!
他立即被戈斯林的關心感動了,使他生氣的是,他竟受到東方玄想的愚弄。
阿爾莫漢出門辦自己的事去了;這些人很可能知道他到哪裏辦事去了,辦什麽事去了;即使他們趁他不在時搶了傢裏的錢,並且因分贓不均而吵鬧不休,梅德福也看不出自己能起什麽作用。也許他那乖僻的主人——畢竟和他衹有一夜之交——對貿然請客感到後悔,衹好騎馬出門,好逃避待客的煩惱。梅德福突然産生這個念頭後,他覺得順理成章,於是開始懷疑阿爾莫漢是否藏到這種麯裏拐彎的住宅的某個密室裏,正等着客人離去呢。
這種想法很能說明戈斯林為什麽急於讓來客離去——完全說明此人為什麽表現得緊張而矛盾——於是梅德福對自己的愚鈍感到好笑,他斷然决定次日離開。决心一下,心情也平靜下來,他在院裏直徘徊到暮色降臨,然後照常爬上屋頂。然而,今天他的眼睛不是望斷天涯,而是凝視着一團鱗次櫛比的建築物。他在這裏住了六天。對這些建築物卻很少瞭解。凌空的樓閣以變化多端的角度突出來,窗板緊閉,有的窗戶裝着謎似的彩色玻璃,他感到莫測高深。難道窗子後面藏着他的主人,此時此刻正窺探這位留連的客人的行跡嗎?
那個奇怪、憂鬱的人,長着一張褐色的長臉,一頭白發,帶着依稀可辨的自私和專橫,病態的自我專註,也許就在一箭之遙的地方,一想到這裏,梅德福第一次産生了一種痛切的孤獨感。他感到自已被拒之門外,成了不速之客——既然有人住在這個地方,他又不知道,這個地方本身也就變得冷冷清清,危險重重了。
“我真傻——他也許希望我一發現他不在,背上行李就走!”小夥子沉吟道。是的,决心已定,明天一早就走。
戈斯林一個下午都未露面。最後到了很晚的時候纔來,把飯桌擺好,他顯得悶悶不樂,沉默寡言,幾乎到了無禮的程度,這種表情梅德福在他臉上還未見過。小夥子友好地問他:“你好——開飯吟?”他幾乎不予理會。梅德福坐下以後,第一盤菜不聲不響地遞了上來。梅德福碰碰杯四,裏面仍空空如也。
“啊,沒有喝的了,先生。傭人把一箱子畢雷礦泉水丟了,要不就是掉在地上連瓶子砸了。他們說壓根兒就沒來貨。這些異教徒嘴巴一張就要撒謊,我怎麽知道呢?”戈斯林突然惡狠狠地說。
他把遞上來的菜放在桌子上,梅德福發現他非這麽做不可,因為此人全身直打哆嗦,好像是打擺子。
“老兄,這是怎麽回事?你要生病了,”梅德福喊着,一隻手抓住僕人的胳膊。然而後者卻喃喃地說:“啊,上帝,但願我自己把它找來,”猛一轉身,就從房間裏消失了。
梅德福坐着沉思;看來可憐的戈斯林要得精神病了。也難怪,因為梅德福本人也受到了此地不可思議的壓迫。過了一會,戈斯林又出現了,行為得體,嘴巴緊閉,端着飯後小吃和一瓶白葡萄酒。“對不起,先生。”
為了安慰他,梅德福呷了一口酒,然後把椅子推開。回到院子裏去。他正嚮無花果樹走去,戈斯林卻搶先溜過去,把椅子和藤條桌搬到院子的另一頭去了。
“您坐在這裏更好一些——馬上就起風了。”他說。“我給您端咖啡。”
他又不見了,梅德福坐着凝視着那堆磚石灰泥,不知道把他從喜愛的角落裏轉移開,好讓他躲開——還是挪進?——那看不見的盯梢者的視角。戈斯林把咖啡端來就走開了,梅德福繼續坐着。
最後他站起來,一邊抽煙,一邊踱來踱去。月亮尚未升起,黑暗肅穆地籠罩着古墻。微風乍起,開始跟棕櫚密談了。
梅德福回到座位上;他一坐下,就想到那個隱蔽的盯梢者的目光警戒地盯着他的雪茄的紅光。這種感覺越來越令人討厭;他幾乎能感到在黑暗之中,阿爾莫漢長長的鬼臂伸在他頭上。他又回到起居室裏,天花板上吊着一盞有罩的燈;然而房間裏非常氣悶,最後他又出去,把椅子拖到無花果樹下的老地方。坐在那裏,就沒有人能從他所疑心的那些窗戶裏看到他。他感到心裏踏實一些,雖然微風吹不到這個角落,滯重的空氣似乎沾染上了旁邊井裏散發出的氣息。
“水一定非常淺,”梅德福思忖道。這種氣味,雖然不濃烈,卻令人不快;它拈污了夜的純潔。然而,無論如何,他在那裏感到安全些,因為離那看不見的眼睛要遠一些,這雙眼睛似乎已成了他的冤傢對頭,真不可思議。
“如果這裏頭有一個人把我捅死在沙漠上,我也不知道是否是按阿爾莫漢的命令行事的。”梅德福想。他昏昏入睡了。
一覺醒來,月亮已把它橘紅色的笨重輪盤推過墻頭,院子裏的黑暗減弱了一點。他準是睡了一個多小時。夜氣馨香宜人,或者就這個地方除外。梅德福感到舊病復發,便記起戈斯林警告過他,說夜裏院子裏不幹淨。
“大概是井的緣故吧。我離井坐得太近了,”他沉吟道。他覺得頭疼,想着那甜絲絲、臭烘烘的氣味附着在臉上,就像他洗過澡後的情況一樣。他站起來,走到井邊,看看井裏還剩下多少水。然而,月亮升得還不夠高,光綫照不到那樣深的地方,他衹得往下面的一片漆黑中張望。
突然,他感到有人從後面抓住了他的兩個肩膀,並使勁往前壓,似乎要設法把他從井沿上推下去。剎那之間,幾乎就在他迅猛反抗的同時,這股推力變成一股強大的後拉力,他扭過身來,看到的是戈斯林,此人的雙手立刻從他的肩膀上放下來。
“我想您發熱病了,先生——我似乎看見您一頭往下栽。”此人結結巴巴地說。
梅德福清醒過來。“一定是我們倆都發熱病了,因為我以為你在把我往下栽,”他說,放聲笑了。
“我,先生?”戈斯林氣喘籲籲地說,“我使勁把您往回拉——”
“當然。我知道。”
“您到底在這裏幹什麽,先生?我給您說過晚上這裏不幹淨。”戈斯林氣衝衝地說下去。
梅德福靠着井棚,打量着戈斯林。“我相信這塊地方全不幹淨。”
戈斯林默不作聲。最後他問:“您不去睡覺嗎,先生?”
“不,”梅德福說。“我寧肯呆在這裏。”
戈斯林怒形於色了。“嗯,我倒希望您不要這樣。”
梅德福又大聲笑了。“為什麽?因為這是阿爾莫漢出來呼吸新鮮空氣的時候?”
這個問題的效果出人意料。戈斯林往後退了一兩步,猛地舉起雙手,壓到嘴唇上,好像要捂住一聲低叫。
“怎麽回事?”梅德福問道。此人的古怪行為使他心神不安起來。
“事?”戈斯林仍然離開他站着,避開冉冉升起的月亮的斜暉。
“喂!爽爽快快地承認他在這裏就算了!”梅德福急躁地喊道。
“這裏?你說的‘這裏’是什麽意思?你沒有看見他,看見過嗎?”話尚未出口,此人雙臂一揚,嚮前打個趔趄,撲倒在梅德福腳下,縮成一團。
梅德福仍然靠着井棚,朝地上的這個可憐蟲冷笑着。看來,他的推測沒有錯;他畢竟沒有上戈斯林的當。
“起來,夥計。別裝傻了!如果我猜着阿爾莫漢先生夜裏在這裏散步,那並不是你的過錯——”
“在這裏散步!”對方哀泣着,仍然瑟縮成一團。
“不對嗎?你坦白了,他不會殺你的吧?”
“殺我?殺我?我真希望把您殺掉!”戈斯林掙紮着要站起來,頭嚮後揚着,驚恐萬狀。“我本來可以把您殺掉的,不費吹灰之力!您覺得我把您嚮前推,是吧?到這裏來刺探情況。”痛苦使他哽塞難言。
梅德福還未挪動他的位置,腳下這個可憐蟲的卑鄙倒使他自己感到威風凜凜。然而戈斯林最後的叫聲突然扭轉了他思路的方向。看來,阿爾莫漢是在這裏了;這一點是肯定的;可是他究竟在哪裏呢,是什麽樣子呢?一陣新的恐懼沿着梅德福的脊梁骨竄下來。
“那麽你真想把我推下去?”他說。“為什麽?這是跟你傢主人相會的最快的辦法?”
他沒有料到這句話會産生如此迅速的效應。
戈斯林站了起來,彎着腰站在譴責的月光下,畏縮着。
“啊,上帝——我差點兒將您推下去!這您知道!後來——正是您說的關於溫布裏的事,所以,幫幫我,先生,我覺得您說話算數就不由得住了手。”此人又是哭天摸淚的,然而這一回,梅德福一見他的眼淚,就趕快退縮,仿佛這是一具落下井去的屍體從下面臭水裏濺起的水滴。
梅德福默默無語。他不知道戈斯林帶沒有帶武器,然而,他再也不怕了;衹是目瞪口呆,渾身打顫,但神志非常清楚。
戈斯林繼續咕咕噥噥地說着鬍話。
“要是畢雷礦泉水到了就好了。衹要您經常有畢雷礦泉水喝,我相信您不會想起這事的,是嗎?可是您說他散步——我也知道他會的!是的,正在那一天您突然來了,我拿他怎麽辦呢?”
梅德福仍然一動不動。
“就是那天早上,他把我逼瘋了,先生,完全瘋了。您信不信?正是您要來的那個星期,我要回英國去度假,整整一個月的假,先生——而我該享受半年的假期呢,如果有天理良心的話——在哈默史密斯的一個表弟傢裏,呆上整整一個月,有機會好好看看溫布裏;後來聽說您要來,先生,他在這裏煩悶、冷清,這您明白——他非得有一些新的刺激不可,要不,他就孤零零的——他聽說您要來了,心裏一下子亮堂了,高興得快要發瘋了,就說;哦要留他把鼕天過完——一個了不起的小夥子,戈斯林——正是我這樣的人。’我告訴他,‘那我的假期怎麽辦呢?’他那一雙頑石似的眼睛瞪着我說:‘假期?好說;哎,明年——我們看明年情況怎麽樣。’明年,先生,好像他給我開恩一樣!近十二年了,他一直就是這個樣子。”
“可是這一回,要是您不來,我確實相信我走成了,因為他慢慢習慣於讓西林陪他了,他的身體從來沒有這麽好過——我直截了當告訴他,一個人畢竟有他自己的權利,我的青春就要完了,我伺候他伺候得好極了,好像一條拴在這裏的看門狗,總是明年,明年的——嘿,他衹是個笑,一副嘲弄人的神態,隨後便點起煙來,‘啊,戈斯林,住嘴,’他說。”
“他就站在您現在站的這個地方,先生;他轉過身來往屋裏走。就在這時候,我揍了他一下。他是個大塊頭,一下子倒在井沿兒上。正在盼望您來的時候——啊,我的上帝!”
梅德福聽到最後一句話,不由得往回退縮了幾步。兩人站在院子中央,默默相對,月亮高懸在雉諜上,把一支鋒利的光矛投進井裏罪惡的黑暗中。
坐着心熱而氣短的“老爺車”在險象環生的小道上掙紮子兩天,又雇了一匹烈馬騎了兩天,雅典美國考古學校的小夥子梅德福心裏不由得納罕,他古怪的英國朋友亨利·阿爾莫漢為什麽要住在沙漠裏呢。
現在他明白了。
他身子靠着那座半似徒的堡壘、半似阿拉伯人宮殿的古老建築物的屋頂的墻上。這座建築物成了阿爾莫漢的擋箭牌或者擋箭牌之一。下面,一個裏院內,夕陽西下時,微風乍起,一簇棕櫚像細雨似的颯颯,這給沙漠倦客們送來了涼意。一棵古老的無花果樹,郁郁葱葱,盤結在一個刷白的井棚上,從似乎是墻內唯一的水源上吮吸着生命。四墻之外,四面八方延伸着沙的神秘。陽光普照時,沙粒閃爍着金色的希望之光,落日西沉後,黑壓壓一片,叫人望而生畏。
小夥子梅德福,從海邊風塵僕僕來到這裏,已經有八成倦意了,首先,他心裏感到沙海茫茫,敬畏之情便油然而生;於是,打了個哆嗦,蜷縮起來了。對一個學者和一個女性厭惡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奇妙的藏身之地,然而,不可救藥的是,一個人往往非二者兼得不可。
“咱來瞧瞧這房子,”梅德福自言自語着,仿佛跟人工迅速接觸才能使他放心似的。
他已經知道那座房子裏空蕩蕩的,衹有一個見過世面的機靈男僕,還有兩三個穿着阿拉伯長鬥篷的下手。男僕說一口改頭換面過的倫敦方言,混雜着地中海沿岸的各族語言和沙漠地區的種種土語——他是哪一國人,英國人,意大利人,還是希臘人?那兩個下手飄忽不定,他們把梅德福的提包拿進他的房間,就悄然離去了。僕人告訴他,阿爾莫漢先生不在傢;一個友好的首領突然召他到南方去考察一個未經探明的遺跡,天一亮就騎馬走了,由於走得匆忙,連個條子也沒來得及寫,可是留下口話表示歉意。晚上他或許來得晚,或者第二天早上纔回來。這一段時間就請梅德福先生自便了。
據小夥子梅德福所知,阿爾莫漢一直在做這種考古工作;從事考古是他羈旅天涯的表面理由,他那雜亂無章的探索已經有了成果;他發現了幾個早期的教遺跡,引起了人們的很大興趣。
梅德福對主人不拘禮節感到高興,總的來講,隨後有幾個小時可以歸自己支配,因此感到十分寬慰。夏天,他發過一次虐疾,這次儘管戴着軟本遮陽帽,大概還是中了暑;他感到疲倦得出奇,疲倦得無可奈何,然而又感到由衷的滿意。
這是一個多好的休息場所喲!寂靜,遙遠,寥廓的空宇!在荒涼的腹地,有緑葉。有水,有安逸——他已經瞅見棕櫚樹下有一把大藤椅——真是一個快活宜人的去處。不錯,他開始理解阿爾莫漢了。對於任何一個厭倦了西方的煩躁和狂熱的人來說,這個沙漠堡壘的四堵墻滲出了寧靜。
梅德福剛把一隻腳踩到從屋頂通下來的梯狀樓梯上,就看見男僕正在擡頭嚮他張望。由於那頭是慢慢擡起來的,梅德福就有時間註意到那頭是蠟黃色的,禿了頂,一條長長的白色疤痕斜凹進去,四周長着濃密的金灰色頭髮。這時梅德福衹註意到此人的臉——還不算老,不過也是蠟黃色的——引他註目的主要還是臉上帶的一副奇特的表情,說它是驚訝最恰當不過了。
僕人間開一點,擡頭張望,梅德福覺察到那驚訝的神態産生的原因,原來他的湛藍的眼眼要比大多數眼睛睜得大,眼睛周圍長着金灰色的濃密睫毛;否則,他周身上下就沒有一點引人註目的東西了。
“請問——吃飯喝什麽酒,先生?香檳,還是——”
“不要酒,謝謝。”
此人訓練有素的嘴唇閃現出一絲反對或反嘲的表情,或者兩種表情兼而有之。
“一點都不要,先生?”
梅德福回他一笑。“這並不是為了遵守戒酒令,”他柑信,此人不管是什麽國籍,總會明白這一點的;他果真明白。
“噢,我原來沒有想到,先生——”
“嗯,不;不過我不太舒服,再說,又在禁酒。”
僕人仍滿腹狐疑。“衹要一點兒茅塞爾酒 ① 好讓水帶點兒顔色,先生?”
①西德産的一種淡白酒。
“一點兒酒都不要,”梅德福說,厭煩起來了。他仍然在康復階段,在飲食嚮題上爭來爭會容易使人惱火。
“噢,對了,你叫什麽名兒來着?”他追加上一句話,以緩和他斬釘截鐵的拒絶語氣。
“戈斯林,”對方出人預料地說,雖然梅德福壓根兒不知道他”預料此人叫什麽。
“這麽說你是英國人了?”
“是的,先生。”
“你在這一帶呆了好多年了吧?”
“是的,好多年了,”戈斯林說;呆得太久,他已經感到厭倦了;他還說他生在馬耳他。“不過我對英國也很熟。”他的反對神色又顯露出來了。“說心裏話,先生。我喜歡看看溫布裏 ① ,阿爾莫漢先生已經答應過我,可是——”仿佛為了化小他的絶望似的,他接下去就彬彬有禮地嚮梅德福要鑰匙,並問他願意在什麽時候吃飯。得到答復後,他仍然留連不去,看上去比剛纔更驚訝了。
①倫敦附近的溫布裏,1924年舉行過著名的展覽會。
“那麽衹來一點礦泉水吧,先生?”
“啊,好的——隨便來一點。”
“來一瓶畢雷礦泉水行嗎?”
沙漠裏喝畢雷礦泉水!梅德福笑了,表示同意,便交出了鑰匙到外面溜達去了。”
這座房子比他原來想象的小;至少住處是這樣;因為在四堵高大破爛的黃石墻上。甚至在墻的裂縫裏,都層層疊疊擠滿了泥屋,泥屋有雪鬆木梁和深紅色百葉窗,但快要倒塌了。在這一堆教和穆斯林兩式混雜的亂七八糟的磚石灰泥建築物中,這座堡壘的最新住戶選了幾間擠在古堡角落裏的房間。這些房屋的門都朝大院開着,那裏棕櫚在絮語。無花果樹在井上盤結。在大理石鋪的破石徑上,一張矮桌旁擺着幾把椅子,幾株天竺葵和藍色的牽牛花被哄騙着從石板縫裏長出來。
一個穿白裙的男孩長着一雙警戒的眼睛,正在給這些植物澆水;然而,梅德福一來,他便像一股煙霧似的消失了。
整個場景卻如煙似霧,難以捉摸,就連那間用馬褥子充當坐墊、擺着瞪羚皮包的長沙發、鋪着本地産的粗地毯的拱形長屋也不例外;甚至那張堆滿了老《泰晤士報》。和英法兩國的超現代評論的桌子也是如此——凡此種種,都具有一副明顯的嘲弄神態,好像生在某個沙漠旅行者的幻覺之中。
無花果樹下的一把椅子邀請梅德福過去打盹兒,醒來時,頭頂上堅實的蒼穹嵌滿了星星,夜風在跟棕櫚清談。
安息——美麗——寧靜。聰明的阿爾莫漢呀!
二
聰明的阿爾莫漢呀!完成了——結果卻有點令人失望——二十五年前一傢考古學會交給他的那次挖掘任務後,他一直留連忘返,占據着這座十字軍要塞,把註意力從古代遺跡轉嚮中世紀遺跡了。不過梅德福估計,就連這一些調查,他衹是斷斷續續做的,也就是在閑暇的魔力不使他過度入迷時。纔去做的。
這位美國小夥子是去年鼕天在盧剋蘇爾 ① 遇見亨利·阿爾莫漢的;在索茲裏老上校飯店裏,他們倆坐在俯瞰尼羅河的香氣四溢、星光燦爛的陽臺上,一起吃飯,不知怎麽地,小夥子引起了這位考古學家的興趣,於是接受邀請,來年到沙漠裏去找他。
①埃及一城鎮,位於尼羅河畔,那裏有古代底比斯遺跡。
他們僅僅共度了那一個良宵,而且老索茲裏飽經世故的眼睛直嚮他們眨巴,從“鼕宮”來的兩三個嬌媚女郎又是嘮叨,又是喊叫;然而,這兩個男子踏着月光一起騎馬回盧剋蘇爾去了。在那次騎馬同行中,梅德福浮想聯翩,認為他已經琢磨出了阿爾莫漢性格的基本輪廓。一種鬱鬱寡歡而又多愁善感的性格;長期懶惰成性,時而心血來潮,想參加聰明透頂的活動;自慚形穢得傷心,卻又得到孤芳自賞的緩解;渴望與世隔絶,但又不堪忍受長期寂寞。
梅德福的疑團還不止於此;沙漠古堡、隱居天涯、被人稱作那個亨利·阿爾莫漢——“你知道,那個住在一座十字軍城堡裏的人”——為這一切所滿足的少許維多利亞傳奇,逐漸禁錮在青年時代擺出的、連中年業已慢慢僵化進去的一副架勢裏的狀況;也許還有某種更深更暗的東西,不過小夥子對此表示懷疑;或許僅僅是這樣一種事實:按那種特殊方式生活可以治愈一種舊創傷,一種舊屈辱,即多年前碰到了某一要害處,從而扭麯了他的性格的東西。更為重要的是,阿爾莫漢行動遲疑,恍惚的神態流露在五官端正、白發蓬蓬的棕色長臉上,梅德福從中覺察出一種精神上和道德上的惰性,這座傳奇性城堡一定培養了這種惰性,並為它提供了理由。
“一到這兒,離開談何容易!”他沉吟着,身子在那把深椅子裏陷得更深了。
“開飯啦,先生,”戈斯林宣佈。
餐桌擺在起居室敞開着的拱門裏;罩住的燭光在黑暗中形成了一個玫瑰色的池子。每當這位身穿白上衣、足登絲絨鞋的僕人出現在燭光下時,就顯出更幹練,更驚訝的神色。還有那樣的飯菜——難道廚子也是馬耳他人嗎?他們都是天才,這些馬耳他人呀!戈斯林把頭一揚,笑了笑表示承認,便開始給客人杯子裏斟謝白莉葡萄酒。
“不要酒,”梅德福耐心地說。
“對不起,先生,可是——”
“你不是說有畢雷礦泉水嗎?”
“是的,先生;可是我發現沒有剩的了。天熱得要命,阿爾莫漢先生一直在這裏,把它喝光了。新貨要等下星期纔到。我們衹能靠南下的商隊。”
“沒關係,那就喝水吧。其實我更喜歡喝水。”
戈斯林的驚訝變成了驚愕。“水不行吧,先生?水——在這一帶地方?”
梅德福又動氣了。“你們的水不衛生嗎?能不能把它燒開?我不願意——”他把那半杯酒推開。
“啊;燒開?當然可以,先生。”此人的聲音突然降下去,幾乎成了耳語。他把足夠吃一頓的新鮮米飯和羊肉往桌子上一擱,就消失了。
梅德福背往後一靠;盡情享受這夜色,這涼爽,這棕櫚樹叢中颯颯的清風。
香噴噴的菜餚一盤接一盤地端了上來。上最後一道菜時,就餐人開始感到幹渴難耐,就在這時候,一大杯水擺到了肘邊,“開水,先生,我還嚮裏面擠了一個檸檬的汁液。”
“好。我看到了夏末,你們的水有點混濁?”
“正是這樣,先生。不過您會發現這水不錯,先生。”
梅德福嘗了嘗。“比華雷礦泉水還強。”他把一杯水一飲而盡,然後身子往後一靠摸索起口袋來。一隻托盤立即遞到手邊,裏面是雪茄和香煙。
“您不——吸煙。先生?”
梅德福把雪茄湊到那人點着的火上,作為回答。“你把這叫啥?”
“啊,不錯。我的意思是另一種抽法。”戈斯林謹慎地瞅了瞅擺在矮桌上的玉石和琥珀鴉片槍。
梅德福聳了聳肩謝絶了這一邀請——心裏感到挺納悶。這難道是阿爾莫漢另外的秘密——或者秘密之一嗎?因為現在他開始認為有很多秘密;他斷定,這一切都妥善地貯藏在戈斯林警惕的腦門後面。
“還沒有阿爾莫漢先生的消息嗎?”
戈斯林動作靈巧地收拾着杯盤碗盞。有一會兒,他似乎什麽也沒有聽見,隨後——從燭光後面——“消息,先生?不會有什麽消息吧?沙漠裏沒有無綫電,先生;不像在倫敦。”他恭敬的語氣衝淡了那輕微的反諷。“不過明天晚上他該騎馬回來了。”
戈斯林停頓了一下,身子往近湊了湊,一隻敏捷的手在桌面上一擦,抹去了最後一粒飯渣,接着試探性地問:“您準能呆到他回來吧?”
梅德福大聲笑了。這種夜色太有利於醫治創傷了。夜像翅膀一樣沉落在他的精神上。時間消逝了,煩惱沒有了。“呆下去?如果非呆不可,我將呆上一年。”
“啊——一年?”戈斯林開玩笑似的回應着,收拾起飯後小吃的碟子,走了。
三
梅德福說他要等阿爾莫漢一年;然而,第二天早晨,他發現那種武斷的說法已經失去了意義。在這樣一個地方就沒有衡量時間的標準。他手錶上那傻乎乎的表面成天對虛無講着它的故事,在這頽垣斷壁上空,星移鬥轉僅僅標志着地球的公轉;人的痙攣性運動絲毫沒有意義。
饑餓這一事實,即體內鐘的鳴聲,被感覺的輕微——僅僅是一種痛苦的幽靈——減小到最小程度,況且這種疼痛可以被幹果和蜂蜜平息下來。生活像永恆一樣輕飄單調地滑動着。
夕陽西下時,梅德福驅除了這種奇異的異域感,爬上屋頂。他極目瞭望着沙漠,搜尋阿爾莫漢的蹤跡。南方,阿拉巴斯特山脈像陽光做村裏的藍色面紗懸挂着。西方,一根大火柱騰空而起,噴進那把天空變成玫瑰花瓣噴泉、把地上的沙粒變成黃金的羽毛狀小雲彩。
天地之間沒有騎馬人的黑點。梅德福徒然地等待着他離傢的主人,直到暮色四合,於是嚴格遵守時間的戈斯林再次請他進餐。
晚上,梅德福心不在焉地翻着那些超現代評論——三個月前的舊雜志,摸上去已經潮乎乎的——然後把它們撂在一邊,一頭栽進一張長沙發裏去做夢。阿爾莫漢一定在夢中度過了不少時光,肯定如此。後來,正當他感到自己陷入麻木狀態時;他就離開要塞,躍馬衝過沙漠去尋求未知的遺跡。生活倒不錯。
戈斯林用一隻鑲着金絲的杯子端來了土耳其咖啡。
“馬廄裏有馬嗎?”梅德福突然問道。
“馬?衹有您可以稱為馱馬的那種馬,先生。阿爾莫漢把兩匹最好地坐馬騎走了。”
“我想着不妨騎馬去找找他。”
戈斯林考慮了一下。“您不妨試試,先生。”。
“你知道他去的路嗎?”
“不太清楚,先生。酋長的部下領他們去的。”
“他們?誰跟他去了?”
“我們傭人中間的一個,先生。他們騎走了兩匹純種馬。‘還有一匹,卻是匹跛馬。”戈斯林停了一下。“您認識路嗎。先生?對不起,我好像從前在這裏沒有見過您。”
“沒有,”梅德福表示同意。“我以前沒有來過這裏。”
“啊,那”——戈斯林做着手勢說:“既然這樣,就是最好的純種馬也幫不了您的忙。”
“大概他今晚會回來吧?”
“很有可能,先生。我盼着明日一早你們倆在這幾吃早飯,”戈斯林興衝衝地說。
梅德福呷着咖啡。“你說你從前在這兒沒有見過我,你自己到這裏多久了?”
戈斯林立即回答,仿佛這個數字從來沒有長時間跳出他的記憶似的:“總共十一年零七個月啦,先生。”
“近十二年了!時間不算短。”
“是的,一不短了。”
“你大概不常離開吧?”
戈斯林正要端着托盤走開。他站住,轉過身來,突然加重語氣說道:“我一次都沒離開過,阿爾莫漢把我帶到這裏以來,我一次都沒離開過。”
“天啦!也沒放一天假?”
“沒有,先生。”
“可是阿爾莫漢先生偶爾還要離開。去年我在盧剋蘇爾見過他。”
“是的,先生。他在這裏時他本人需要我伺候;他一走又需要我管別人。所以您知道———
“是的,我知道。不過你一定覺得日子長得可怕。”
“好像很長,先生。”
“可是別的人呢?你是說他們不——完全可靠?”
“嗯,先生,他們衹不過是阿拉伯人,”戈斯林帶着滿不在乎的鄙夷口氣說。
“我明白。中間沒有一個靠得住的?”——
“他們的語言裏就沒有這個詞兒,先生。”
梅德福忙着點雪茄。他擡起頭來時,發現戈斯林還在幾嘆以外站着。
“您知道,好像答應了不算數,先生,”他說,感情幾乎有些衝動了。
“答應?”
“就是給我放假,先生。他一再答應我。”
“可是從來沒有兌現?”
“是的,先生。日子衹是一天天過去——”。
“啊。那倒是,別為我熬夜,”梅德福接着說。“我想我不睡覺等着——等阿爾莫漢先生。”
戈斯林眼睛瞪得老大老大。“在這兒等,先生?就在院子裏等?”
小夥子點了點頭。僕人一動也不動地站着打量他。月光把這個僕人照得像個白色的幽靈,沒度一天假就死去的一個耐心的僕人的不安的鬼魂。
“在這個院子裏坐一個通宵,先生?這是一個怪冷清的地方。您要呼喚,我是聽不見的。您最好去睡覺,先生。空氣也不好。您會舊病復發的。”
梅德福大笑一聲,舒展身子躺在長椅上。“毫無疑問,”他想,“這傢夥要改變改變環境。”他大聲說:“啊,我不要緊。你未免神經過敏了,戈斯林。阿爾莫漢先生來了以後,我打算替你說說情。你就可以放放假了。”
戈斯林仍然伫立着。有一會兒功夫,一言不發。“您會的,先生,您會嗎?”他以破鑼似的聲音氣喘籲籲地說出了這句話,說到最後成了笑聲——一種短促尖銳的咯咯聲,那是一種長期以來不習慣這類放縱的人的笑。
“謝謝您,先生。晚安,先生。”他走了。
四
“你總是把我喝的水燒開,對嗎?”梅德福問,手抓住杯子,但並沒有把它舉起來。
語氣是親切的,幾乎含有信任之情;梅德福自從貿然答應設法給戈斯林放假後,感到他跟戈斯林之間建立起了真誠的友誼。
“把水燒開?總是這樣,先生。那還用說。”戈斯林帶幾分責怪的語氣說,仿佛梅德福的問題包含着對他們新建立起的關係的非難——他希望那是無意識的。他那雙驚愕的眼睛註視着梅德福,在這雙眼睛裏,一種真正的關切透過職業性冷漠的釉表顯露出來。
“因為,你知道,今天早上我洗澡——”
戈斯林正從一個飄然而至的阿拉伯人手裏接過一盤香噴噴的“庫司庫司”。他低聲噓着那個本地人:“你這該死的土貨,你連一隻盤子也端不穩?呸!”話還沒駡完,阿拉伯人就消失了,於是戈斯林一隻手不慌不忙地把盤子擺到梅德福面前。“他們全是這個樣子。”他吹毛求疵的擦着亞麻布袖子上的一道油痕。
“因為,你知道,今天早上我洗澡了,洗得臭烘烘的。”梅德福邊說邊把叉匙撂進菜盤。
“您洗澡了。先生?”戈斯林把洗澡二字咬得很重。當他把目光轉移到梅德福身上時,別的情緒已被排除,驚愕再次充滿了他的雙眼。“無論如何,我不能讓這樣的事發生。”他表示自咎。
“這裏衹有一口井?就是院子裏的那口井?”
戈斯林苦思冥想着客人的抱怨,這時硬把自己從沉思中喚醒。“是的,先生,衹有這一口。”
“這是口什麽井?水是從哪兒來的?”
“啊,這衹不過是一口水窖,先生。雨水。這裏再沒有別的了。並不是因為缺水,而是到這季節,有時候井水就出現怪味兒。問問那幾個阿拉伯人,先生;他們會告訴您的。儘管他們個個都是撒謊大王,可也犯不着在這件事上撒謊。”
梅德福小心翼翼地嘗着他杯子裏的水。“這水好像沒啥問題,”他宣稱。
由衷的滿意之情刻畫在戈斯林的面孔上。
“我親自負責燒水,先生。我總是這麽做的。我希望畢雷礦泉水明天就到。先生。”
“啊,明天,”——梅德福聳了聳肩,又盛了一杯。“明天我也許不會在這兒喝它了。”
“什麽——要走嗎,先生?”戈斯林嚷起來。
梅德福猛地轉過身來,註意到戈斯林眼睛裏有一種新的不可思議的神色。此人似乎感到對梅德福有一種狗一樣的依戀。梅德福可以發誓此人想把他留下,勸他耐心等待;可是現在,梅德福同樣可以發誓,在他的神色中有一種寬慰,在他的聲音裏,差不多有一種滿足。
“這麽快,先生?”
“唉,我來已經五天啦,阿爾莫漢先生仍然杳無音訊,你說他也許把我來的事忘在腦後了——”
“啊,我可沒有那麽說,先生,沒有忘!要是那一堆又一堆的老石頭有一塊迷住了他的心竅,他連時間也會忘掉的。我的意思無非是這樣。日子一天天晃過去了——他卻在做夢。他很有可能認為現在您纔該到,先生。”一絲淡淡的微笑加劇了戈斯林面容上的陰沉的嚴肅性。這是梅德福第一次看見他的笑容。
“哦,我明白了。不過——”梅德福停下來。這個令人昏昏欲睡的地方以及它的優遊自在把惰性的符咒鎮在他身上,這時他警覺的本能又往回掙紮。“奇怪的是——”
“奇怪什麽?”戈斯林出人意料地回應了一句,把幹棗和幹無花果放在桌子上。
“什麽都奇怪,”梅德福說。
他往椅子裏一靠,從拱門裏仰望高闊的天穹,正午正像藍金色的瀑布從天穹裏傾瀉下來。阿爾莫漢遠在那火的華蓋下的什麽地方,也許正如僕人所說的,沉湎在他的夢中。這塊土地充滿了魔力。
“要咖啡嗎,先生?”戈斯林提醒他。梅德福把咖啡接過來。
“奇怪的是你說你對這些傢夥——這些阿拉伯人——全不信任。而且你好像對阿爾莫漢究竟到哪裏去了毫不在意,一切聽之任之。”
戈斯林以聚精會神、不偏不倚的態度把這些話接受下來,他明白這些話的用意。“呃,先生,不——您不明白。什麽時候該信任他們,什麽時候不該信任,這正是一件無法學會的事。當然,那要看他們的利害;還有他們所謂的宗教。”他顯出鄙夷不屑的神色。“就是要明白我為什麽對阿爾莫漢毫不在意,您得生活在他們中間纔行,先生,而且您還得會說他們的話。”
“可是我——”梅德福開始說。他突然剋製住自己,彎下腰去喝咖啡。
“什麽,先生?”
“可是我多少還算在他們中間旅行過。”
“呵,旅行過!”聽了這句大話後即使戈斯林談話的語氣也很難把尊敬和嘲弄調和起來。
“不過,這已經是第五天了,”梅德福爭辯說。正午的炎熱甚至熏蒸着院子裏的蔭涼處,他堅韌的意志要變脆弱了。
“我能明白,先生,像您這樣一位紳士還有別的事——可以說,時間緊迫,”戈斯林合乎情理地承認。
他清理好餐桌,把東西交到剛剛出現又旋即消失的一雙阿拉伯手臂上,最後便離開了,而梅德福的身子,則陷進了長沙發裏。一個夢鄉……
下午像一塊大金紗帳,挂在上空,罩住了雉諜,鬆弛的皺壁垂在頭重腳輕的棕櫚樹上。最後金光變成了紫氣,西天成了一張水晶弓,緊扣着黑沙,這時,梅德福抖去睡意,溜達出去。不過,這次沒有登上屋頂,卻朝另外一個方向走去。
經過五天的閑蕩和等待後,他驚異地發現他對這個地方瞭解得多麽少。也許這是他單獨住在這裏的最後一個晚上了。他從一條拱頂石道走出院子。到了另一個四墻圈住的圍場。他進來時,兩三個蹲在那裏的阿拉伯人站起來消失了。仿佛堅實的磚石墻把他們接走似的。
外面,梅德福聽到一種馬蹄的踢踏聲,這是夜幕降臨時馬廄裏的騷動聲。他從另一個拱門下走進去,不料走到了一群騾馬中間。在忽明忽暗的燈光下,一個阿拉伯人在刷馬,那是一匹年輕力壯的慄色馬。他似乎也要消失,可是梅德福從袖子上抓住了他。
“繼續的活。”他用阿拉伯語說。
這個人又年輕又健壯,長着一張貝督因 ① 人的瘦臉,他站住望着梅德福。
①在阿拉伯半島和北非沙漠地區從事遊牧的阿拉伯人。
“我還不知道閣下會說我們的話。”
“是會說,”梅德福說。
這人默不作聲,一隻手搭在顫動不安的馬脖子上,另一隻手插在羊毛腰帶裏。在昏暗的燈光下。他們倆面面相覷。
“這就是那匹跛馬嗎?”梅德福問。
“跛馬?”阿拉伯人的眼睛嚮下看這畜牲的腿。“啊、是的,跛馬,”他含糊其詞地回答。
梅德福彎下腰去摸馬膝和蹄後的球節。“這馬好像挺好的。今晚我能不能騎它慢慢跑一陣呢?”
阿拉伯人在考慮;他顯然被這個問題加在他身上的責任的重量弄得不知所措。
“閣下今晚想騎一回馬嗎?”
“啊,衹不過是鬍思亂想罷了。也許想,也許不想。”梅德福點着一支香煙,並遞給馬夫一支,馬夫的白牙一閃,表示感謝。他們用同一根火柴點過煙後,彼此接近了,阿拉伯人的膽怯心理減小了。
“這是阿爾莫漢先生騎的馬嗎?”梅德福問。
“是的,先生;這是他最喜歡的馬,”馬夫說,他一隻手得意地從閃亮的馬肩上摸下來。
“他最喜愛的馬?可是他這次並沒有騎它去做長途考察呀?”
阿拉伯人不言語了,眼睛盯着地面。
“你對這件事不感到驚奇嗎?”梅德福追問道。
此人的姿態表明驚奇與他毫不相幹。
兩個人默默無言,這時藍色的夜幕迅速降臨了。
最後,梅德福漫不經心地說:“你想你們的主人此時此刻在什麽地方?”
月亮在絢麗的黃昏時分未被人覺察,現在突然主宰了這個世界,一道寬闊的白光把阿拉伯人的白罩衣、褐臉膛和裹在頭上的駝毛頭巾照得亮堂堂的。他不安的眼珠就像寶石般閃亮。
“但願真主帶給我們訊息!”
“不過,你總該認為他平安無事吧?你認為沒有必要派人去找他嗎?”
阿拉伯人似乎在苦苦思索這件事。這個問題一定使他感到吃驚。他把一隻棕色的胳膊一甩,摟住了馬脖子,仍然目不轉睛地望着院裏的石頭。
“主人不在傢,戈斯林先生就是我們的主人。”
“他認為有必要去找嗎?——
阿拉伯人以手示意:“現在還沒有必要。”
“可是如果阿爾莫漢先生外出的時間要長得多——”
此人又不言語了,梅德福繼續往下問:“你大概是馬夫頭吧?”
“是的,閣下。”
又是一陣停頓。梅德福把身子側過去,然後,又回頭問:“你大概知道阿爾莫漢的去嚮吧?他去的地方?”
“當然,閣下。”
“那你陪我騎馬去找他吧。天亮一小時前做好準備。別跟其他人講——不管是戈斯林先生,還是別的什麽人。沒有別人幫忙,我們倆也該找見他的。”
阿拉伯人滿臉都是眼睛和牙齒發出的應答的光輝。“先生,我保證讓您和我傢主人明天天黑以前見面。誰也不會知道。”
“他像我一樣替阿爾莫漢擔心,”梅德福想;一股輕微的寒顫順脊梁而下。“好吧。做好準備,”他再三叮嚀。
他漫步回來,發現院子裏闃無生跡,衹見銀箔似的棕櫚和白大理石般的無花果樹離奇地占據着院落。
“畢竟,”他頗為離題地想道,“我沒有告訴戈斯林我會說阿拉伯話,這還是值得慶幸的。”
他坐下來等着,直等到戈斯林從起居室走來,第五次鄭重宣佈正餐已經擺好。
五
梅德福猛地一下在床上坐起來,這種猛勁以前還不曾有過。有人在房子裏。他發現這種情況並不是由於看見了什麽或聽見了什麽——月亮已經落了,夜裏萬籟俱寂——而是由於覺察到包圍我們的無形的氣流裏有種奇異而輕微的騷動。
他立即清醒過來,拿起手電筒,把光照進一雙驚恐萬狀的眼睛裏。戈斯林站在床頭。
“阿爾莫漢先生——他回來了?”梅德福喊道。
“沒有,先生;他沒有回來。”戈斯林用低沉而剋製的語氣說。他的極端剋製使梅德福感到有危險——他說不上為什麽危險,也說不清是什麽性質的危險。他直挺挺地坐着,死死盯着那個人。
“那麽是怎麽回事?”
“嗯,先生,您跟那個西林密談之前該告訴我您會說阿拉伯語,”——戈斯林現在用的是申斥人的語氣。“要摸黑跟他在沙漠裏會見”
梅德福伸手摸見了火柴,把床頭的蠟燭點着,他不知道該把戈斯林一腳踢出屋去,還是聽他非說不可的話;然而一種好奇的衝動使他决定這第二種方式。
“笨死了!我本來想把您鎖在屋裏。我本該這麽做的。”戈斯林從口袋裏掏出一把鑰匙,並往上一舉。“或者我也許又把您放走了,放走倒更省事。可是還有溫布裏呢。”
“溫布裏?”梅德福回應着。他開始認為此人發瘋了。一個人在那種充滿延宕、妖術的地方會發瘋,一點也不足怪!他不知道阿爾莫漢本人是否也有點瘋——如果阿爾莫漢仍在人容易發瘋的人世的話。
“溫布裏。您答應過讓阿爾莫漢先生給我放一次假——好讓我及時回英國看看溫布裏。人各有所好,是不是,先生?我好的就是這一點。我一再給阿爾莫漢先生這樣說。可是他根本不聽;或者衹假裝聽聽,說:‘我們考慮考慮,戈斯林,我們考慮考慮’;再就沒有下文了。可是您跟他不一樣,先生。我知道您是說話算數的——就是給我放假的事。所以我打算把您鎖在屋裏。”
戈斯林一本正經地說,然而他奇特的地中海式倫敦口音中包含着一種隱隱約約的緊張心情。“’
“把我鎖在屋裏?”
“防止您跟那個殺人兇手一齊走掉。您大概沒有想到您騎馬一走,再也不會活着回來吧?”
梅德福不寒而慄,就像天黑前他自忖那個阿拉伯人跟他一樣替阿爾莫漢先生擔心時一樣,他輕聲笑j。
“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麽。不過你不會把我鎖在屋裏的;”
這句話造成了出人意料的效果。戈斯林的臉扭成一種痙攣性的鬼臉,兩滴眼淚涌嚮白白的睫毛,從面頰上滾了下來。
“您到底不信任我,”他悲切地說。
梅德福靠在枕頭上考慮。他從前還沒遇到這麽古怪的事。這傢夥看上去簡直荒唐透頂,針人發笑;可是他的眼淚肯定不是假裝的。他哭阿爾莫漢,因為他已經死了?還是哭梅德福,因為他即將被送進同樣的墳墓?
“我應當馬上信任你,”梅德福說,“如果你願意告訴你的主人在哪裏的話。”
“那辦不到,先生。”
“啊,我早就這樣想!”
“因為——我怎麽會知道呢?”
梅德福把一條腿伸嚮床外,一隻手藏在毯子底下,握住他的左輪手槍。”
“好吧,現在你可以走了。先把鑰匙擱在桌子上。別想方設法破壞我的計劃。如果你要破壞,我一槍斃了你,”他直截了當地說。
“啊,不,您不會槍殺一個英國臣民的;那就把事情鬧大了。這麽做我並不在乎——因為我自己就常常想這麽做呢。有時候是在西洛可風 ① 盛吹的季節裏。那嚇不住我。而且您也走不了。”
①歐洲南部一種悶熱帶雨的風。
這時梅德福已經站起來了,左輪手槍看得清楚。戈斯林冷眼相待。
“看來你一定知道阿爾莫漢先生的去嚮了?你下决心對我瞞着這件事嗎?”梅德福挑釁性地問他。”
“西林下了决心。”戈斯林說,“別的人都下了决心。他們都想叫您走開。所以我叫他們呆在自己屋裏——由我一個人伺候您。現在您要在這裏呆下去嗎,先生?看在上帝面上,先生!回海岸去的商隊後天就打這裏過。跟上商隊走,先生——這是唯一安全的法子!我不敢讓您跟我們的人去,即使您發誓徑直嚮海岸騎去,不管這事也不行。”
“這事?什麽事?”
“就是操心阿爾莫漢先生在哪裏的事,先生。並沒有什麽好操心的。這些人都知道。可是明擺着的事實是,自從阿爾莫漢走後,他們從他的錢箱裏偷了一些錢。如果我對這事不裝聾作啞的話,他們會把我宰掉;他們衹要您騎馬跟他出去,然後把您埋在商路上什麽地方的一堆沙子裏,這就萬事大吉了。不費吹灰之力。這就行了,先生。這就是我要說的。”
一陣長時間的沉默,在昏暗的燭光裏,兩個人站着面面相覷。
危險的感覺攏上心頭,梅德福的頭腦頓時清楚起來。他的思緒想從四面八方伸進那包藏一切的的秘密,但到處都堅不可破。奇怪的是,戈斯林給他講的他雖然連一半都不信,然而就他們的相互關係而言,此人使他産生了一種奇異的信任感。“關於阿爾莫漢,他也許在撒謊,要隱瞞天機;可是我不相信他在西林的事情上會撒謊。”
梅德福把左輪手槍擱在桌子上。“好吧,”他說。“既然你勸我別騎馬去找阿爾莫漢,我就不去了。但是我不願隨着商隊走;我要在這裏等他回來。”
他看見戈斯林蠟黃的臉色變得刷白。“啊,別這樣,先生;如果您要等,我可管不了他們。後天商隊會把您帶到海邊,容易得就像您在海德公園的跑馬道上跑馬一樣。”
“啊,那你知道阿爾莫漢先生後天以前不會回來了?”梅德福打岔說。
“我什麽也不知道,先生。”
“連他現在在哪裏也不知道?”
戈斯林沉吟半晌。“他去的時間太長了,先生,我無法知道,”他站在門檻上說。
門在他身後閉上了。
梅德福發現再也睡不着了。他靠近窗戶,望着星星逐漸隱沒,黎明披着聖潔的光彩來臨了。生命的騷動在這古墻內掀起時,純潔之泉噴嚮天際,的秘密像蝙蝠一樣依附着下面磚石築成的巢穴,兩相對照,他驚奇不已。
他再也不知道相信什麽,相信誰。難道阿爾莫漢的什麽冤傢把他誘進了沙漠,並收買了他的僕人,從而得到了他們的默許嗎?或者他的僕人自己有什麽理由把他拐走,戈斯林說如果梅德福不走,同樣的命運將會落到他頭上時,他有可能在說真話嗎?
梅德福在晨光熹微之際,感到精力恢復了。那深不可測的秘密刺激着他。他要呆下去,弄個水落石出。
六
給梅德福打洗澡水的總是戈斯林本人,然而這天早晨,他沒有端水來,來的時候卻端着早點。梅德福註意到他面色蒼白,一眼皮通紅,好像哭紅的一樣。這種不協調令人不快,於是對戈斯林的一種厭惡之情在小夥子心胸裏勃然而生。
“我的洗澡水呢?”他詢問道。
“哦,先生,您昨天抱怨水——”
“你不能把它燒開嗎?”
“我燒開了。先生。”
“那好——”
戈斯林哭喪着臉出去了,立即提着一個銅壺回來。“一年到了這個時候——我們盼雨盼得要命,”他咕咕噥噥地說着,把不多一點兒水倒進澡盆裏。
不錯,現在井水一定很淺,梅德福想。即便燒開了,還帶有他前一天註意到的那股難聞氣味,不過程度輕一點兒就是了。可是在這種氣候下,洗澡更是絶對必要的。他把幾杯水盡可能妥善地設到身上。
他花了一天功夫考慮他的處境,但毫無結果。他希望早晨會帶來忠告,但它衹帶來了勇氣和决心,如果沒有啓迪,這些都沒有多大用處。他突然想起從海岸到南方去的商隊那天下午要從城堡附近經過。戈斯林把這個日期嘮叨的次數夠多的了,因為要帶來整箱華雷礦泉水的正是商隊。
“嗯,我並不為這種處境感到遺憾,”梅德福沉吟道,身上的肌肉綳得緊巴巴的,早上洗過澡後,某種令人惡心的、粘不拉嘰的東西;半是氣味,半是實體,似乎附着在他的皮膚上,一想到又要喝那種水,真令人作嘔。
然而,他歡迎商隊來的主要原因是希望從中找到某個歐洲人,或者無論如何找到某個從海岸來的本地官員,他好嚮他們吐露自己的憂慮。他晃來晃去,聽着等着,然後爬上屋頂沿着小道嚮北瞭望。然而,在下午的陽光下,他衹看見三個貝督因人領着幾個正馱着東西的騾子嚮堡壘走來。
他們爬上陡峭的坡路時,他就認出幾個阿爾莫漢的傭人,便立即猜出嚮南去的商路實際上不從墻下經過,那幾個人也許是出去到層層疊疊的沙丘後面的一個小緑洲邊迎接商隊的。梅德福發現自己考慮不周,沒有預見到這種可能性,因而感到生氣,便急忙奔嚮院子,希望那幾個下手能帶來一點阿爾莫漢的訊息。雖然,後者騎馬南下時,充其量衹能穿過商隊來的那條路。儘管如此,有些事也許會有人知道,也許會聽到某些傳聞——因為沙漠裏沒有人不知道的事。
梅德福跑進院子時,怒吼聲、激烈的辯駁聲從馬院裏升起,他爬在墻頭上側耳細聽。到目前為止,再沒有比這地方的寂靜更使他吃驚的了。戈斯林準是用一隻鐵腕將他下屬的激動聲音捂住了。這時各種聲音又迸發出來,而戈斯林本人的聲音——往常顯得四平八穩——壓倒了別的聲音、
戈斯林精通沙漠地區的各種方言土語,現在正用五六種語言來咒駡他的下屬。———”
“你們沒有把它拿回來——你們給我說它不在那裏,我偏說它就在那裏,你們也知道,你們跟海邊來的那些卑鄙的傢夥磨牙時。把它扔到沙堆上了,要麽稀裏糊塗綁在馬身上,半路裏丟了——你們都睡得昏頭昏腦,誰也沒有註意到。啊,你們這些養的,駡你們我還嫌弄髒了我的嘴J好啦,都回去給我找回來,再沒有什麽可說的!”
“真主和先知之靈在上,你完全錯怪了我們。緑洲上什麽也沒扔下,路上也不會丟。它就是不在那兒,這是千真萬確的。”
“好一個‘千真萬確’!你們這夥可憐的撒謊蟲。你們也承認,這裏的那位紳士衹喝水,滴酒不沾,你們這些酒鬼!”
梅德福把身子從女墻上縮回來,放心地笑了。衹不過是一箱畢雷礦泉水——丟了一箱——就使得這些大漢們大動肝火,鬧得天翻地覆!這種虎頭蛇尾的局面倒使梅德福心頭的一塊石頭落了地。如果那個老成持重的戈斯林不惜在飲食供應上的這麽一頂點小故障大發雷霆。那麽他至少還有一顆豁達的心。這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竟使得梅德福鬍思亂想,真是荒唐透頂!
他立即被戈斯林的關心感動了,使他生氣的是,他竟受到東方玄想的愚弄。
阿爾莫漢出門辦自己的事去了;這些人很可能知道他到哪裏辦事去了,辦什麽事去了;即使他們趁他不在時搶了傢裏的錢,並且因分贓不均而吵鬧不休,梅德福也看不出自己能起什麽作用。也許他那乖僻的主人——畢竟和他衹有一夜之交——對貿然請客感到後悔,衹好騎馬出門,好逃避待客的煩惱。梅德福突然産生這個念頭後,他覺得順理成章,於是開始懷疑阿爾莫漢是否藏到這種麯裏拐彎的住宅的某個密室裏,正等着客人離去呢。
這種想法很能說明戈斯林為什麽急於讓來客離去——完全說明此人為什麽表現得緊張而矛盾——於是梅德福對自己的愚鈍感到好笑,他斷然决定次日離開。决心一下,心情也平靜下來,他在院裏直徘徊到暮色降臨,然後照常爬上屋頂。然而,今天他的眼睛不是望斷天涯,而是凝視着一團鱗次櫛比的建築物。他在這裏住了六天。對這些建築物卻很少瞭解。凌空的樓閣以變化多端的角度突出來,窗板緊閉,有的窗戶裝着謎似的彩色玻璃,他感到莫測高深。難道窗子後面藏着他的主人,此時此刻正窺探這位留連的客人的行跡嗎?
那個奇怪、憂鬱的人,長着一張褐色的長臉,一頭白發,帶着依稀可辨的自私和專橫,病態的自我專註,也許就在一箭之遙的地方,一想到這裏,梅德福第一次産生了一種痛切的孤獨感。他感到自已被拒之門外,成了不速之客——既然有人住在這個地方,他又不知道,這個地方本身也就變得冷冷清清,危險重重了。
“我真傻——他也許希望我一發現他不在,背上行李就走!”小夥子沉吟道。是的,决心已定,明天一早就走。
戈斯林一個下午都未露面。最後到了很晚的時候纔來,把飯桌擺好,他顯得悶悶不樂,沉默寡言,幾乎到了無禮的程度,這種表情梅德福在他臉上還未見過。小夥子友好地問他:“你好——開飯吟?”他幾乎不予理會。梅德福坐下以後,第一盤菜不聲不響地遞了上來。梅德福碰碰杯四,裏面仍空空如也。
“啊,沒有喝的了,先生。傭人把一箱子畢雷礦泉水丟了,要不就是掉在地上連瓶子砸了。他們說壓根兒就沒來貨。這些異教徒嘴巴一張就要撒謊,我怎麽知道呢?”戈斯林突然惡狠狠地說。
他把遞上來的菜放在桌子上,梅德福發現他非這麽做不可,因為此人全身直打哆嗦,好像是打擺子。
“老兄,這是怎麽回事?你要生病了,”梅德福喊着,一隻手抓住僕人的胳膊。然而後者卻喃喃地說:“啊,上帝,但願我自己把它找來,”猛一轉身,就從房間裏消失了。
梅德福坐着沉思;看來可憐的戈斯林要得精神病了。也難怪,因為梅德福本人也受到了此地不可思議的壓迫。過了一會,戈斯林又出現了,行為得體,嘴巴緊閉,端着飯後小吃和一瓶白葡萄酒。“對不起,先生。”
為了安慰他,梅德福呷了一口酒,然後把椅子推開。回到院子裏去。他正嚮無花果樹走去,戈斯林卻搶先溜過去,把椅子和藤條桌搬到院子的另一頭去了。
“您坐在這裏更好一些——馬上就起風了。”他說。“我給您端咖啡。”
他又不見了,梅德福坐着凝視着那堆磚石灰泥,不知道把他從喜愛的角落裏轉移開,好讓他躲開——還是挪進?——那看不見的盯梢者的視角。戈斯林把咖啡端來就走開了,梅德福繼續坐着。
最後他站起來,一邊抽煙,一邊踱來踱去。月亮尚未升起,黑暗肅穆地籠罩着古墻。微風乍起,開始跟棕櫚密談了。
梅德福回到座位上;他一坐下,就想到那個隱蔽的盯梢者的目光警戒地盯着他的雪茄的紅光。這種感覺越來越令人討厭;他幾乎能感到在黑暗之中,阿爾莫漢長長的鬼臂伸在他頭上。他又回到起居室裏,天花板上吊着一盞有罩的燈;然而房間裏非常氣悶,最後他又出去,把椅子拖到無花果樹下的老地方。坐在那裏,就沒有人能從他所疑心的那些窗戶裏看到他。他感到心裏踏實一些,雖然微風吹不到這個角落,滯重的空氣似乎沾染上了旁邊井裏散發出的氣息。
“水一定非常淺,”梅德福思忖道。這種氣味,雖然不濃烈,卻令人不快;它拈污了夜的純潔。然而,無論如何,他在那裏感到安全些,因為離那看不見的眼睛要遠一些,這雙眼睛似乎已成了他的冤傢對頭,真不可思議。
“如果這裏頭有一個人把我捅死在沙漠上,我也不知道是否是按阿爾莫漢的命令行事的。”梅德福想。他昏昏入睡了。
一覺醒來,月亮已把它橘紅色的笨重輪盤推過墻頭,院子裏的黑暗減弱了一點。他準是睡了一個多小時。夜氣馨香宜人,或者就這個地方除外。梅德福感到舊病復發,便記起戈斯林警告過他,說夜裏院子裏不幹淨。
“大概是井的緣故吧。我離井坐得太近了,”他沉吟道。他覺得頭疼,想着那甜絲絲、臭烘烘的氣味附着在臉上,就像他洗過澡後的情況一樣。他站起來,走到井邊,看看井裏還剩下多少水。然而,月亮升得還不夠高,光綫照不到那樣深的地方,他衹得往下面的一片漆黑中張望。
突然,他感到有人從後面抓住了他的兩個肩膀,並使勁往前壓,似乎要設法把他從井沿上推下去。剎那之間,幾乎就在他迅猛反抗的同時,這股推力變成一股強大的後拉力,他扭過身來,看到的是戈斯林,此人的雙手立刻從他的肩膀上放下來。
“我想您發熱病了,先生——我似乎看見您一頭往下栽。”此人結結巴巴地說。
梅德福清醒過來。“一定是我們倆都發熱病了,因為我以為你在把我往下栽,”他說,放聲笑了。
“我,先生?”戈斯林氣喘籲籲地說,“我使勁把您往回拉——”
“當然。我知道。”
“您到底在這裏幹什麽,先生?我給您說過晚上這裏不幹淨。”戈斯林氣衝衝地說下去。
梅德福靠着井棚,打量着戈斯林。“我相信這塊地方全不幹淨。”
戈斯林默不作聲。最後他問:“您不去睡覺嗎,先生?”
“不,”梅德福說。“我寧肯呆在這裏。”
戈斯林怒形於色了。“嗯,我倒希望您不要這樣。”
梅德福又大聲笑了。“為什麽?因為這是阿爾莫漢出來呼吸新鮮空氣的時候?”
這個問題的效果出人意料。戈斯林往後退了一兩步,猛地舉起雙手,壓到嘴唇上,好像要捂住一聲低叫。
“怎麽回事?”梅德福問道。此人的古怪行為使他心神不安起來。
“事?”戈斯林仍然離開他站着,避開冉冉升起的月亮的斜暉。
“喂!爽爽快快地承認他在這裏就算了!”梅德福急躁地喊道。
“這裏?你說的‘這裏’是什麽意思?你沒有看見他,看見過嗎?”話尚未出口,此人雙臂一揚,嚮前打個趔趄,撲倒在梅德福腳下,縮成一團。
梅德福仍然靠着井棚,朝地上的這個可憐蟲冷笑着。看來,他的推測沒有錯;他畢竟沒有上戈斯林的當。
“起來,夥計。別裝傻了!如果我猜着阿爾莫漢先生夜裏在這裏散步,那並不是你的過錯——”
“在這裏散步!”對方哀泣着,仍然瑟縮成一團。
“不對嗎?你坦白了,他不會殺你的吧?”
“殺我?殺我?我真希望把您殺掉!”戈斯林掙紮着要站起來,頭嚮後揚着,驚恐萬狀。“我本來可以把您殺掉的,不費吹灰之力!您覺得我把您嚮前推,是吧?到這裏來刺探情況。”痛苦使他哽塞難言。
梅德福還未挪動他的位置,腳下這個可憐蟲的卑鄙倒使他自己感到威風凜凜。然而戈斯林最後的叫聲突然扭轉了他思路的方向。看來,阿爾莫漢是在這裏了;這一點是肯定的;可是他究竟在哪裏呢,是什麽樣子呢?一陣新的恐懼沿着梅德福的脊梁骨竄下來。
“那麽你真想把我推下去?”他說。“為什麽?這是跟你傢主人相會的最快的辦法?”
他沒有料到這句話會産生如此迅速的效應。
戈斯林站了起來,彎着腰站在譴責的月光下,畏縮着。
“啊,上帝——我差點兒將您推下去!這您知道!後來——正是您說的關於溫布裏的事,所以,幫幫我,先生,我覺得您說話算數就不由得住了手。”此人又是哭天摸淚的,然而這一回,梅德福一見他的眼淚,就趕快退縮,仿佛這是一具落下井去的屍體從下面臭水裏濺起的水滴。
梅德福默默無語。他不知道戈斯林帶沒有帶武器,然而,他再也不怕了;衹是目瞪口呆,渾身打顫,但神志非常清楚。
戈斯林繼續咕咕噥噥地說着鬍話。
“要是畢雷礦泉水到了就好了。衹要您經常有畢雷礦泉水喝,我相信您不會想起這事的,是嗎?可是您說他散步——我也知道他會的!是的,正在那一天您突然來了,我拿他怎麽辦呢?”
梅德福仍然一動不動。
“就是那天早上,他把我逼瘋了,先生,完全瘋了。您信不信?正是您要來的那個星期,我要回英國去度假,整整一個月的假,先生——而我該享受半年的假期呢,如果有天理良心的話——在哈默史密斯的一個表弟傢裏,呆上整整一個月,有機會好好看看溫布裏;後來聽說您要來,先生,他在這裏煩悶、冷清,這您明白——他非得有一些新的刺激不可,要不,他就孤零零的——他聽說您要來了,心裏一下子亮堂了,高興得快要發瘋了,就說;哦要留他把鼕天過完——一個了不起的小夥子,戈斯林——正是我這樣的人。’我告訴他,‘那我的假期怎麽辦呢?’他那一雙頑石似的眼睛瞪着我說:‘假期?好說;哎,明年——我們看明年情況怎麽樣。’明年,先生,好像他給我開恩一樣!近十二年了,他一直就是這個樣子。”
“可是這一回,要是您不來,我確實相信我走成了,因為他慢慢習慣於讓西林陪他了,他的身體從來沒有這麽好過——我直截了當告訴他,一個人畢竟有他自己的權利,我的青春就要完了,我伺候他伺候得好極了,好像一條拴在這裏的看門狗,總是明年,明年的——嘿,他衹是個笑,一副嘲弄人的神態,隨後便點起煙來,‘啊,戈斯林,住嘴,’他說。”
“他就站在您現在站的這個地方,先生;他轉過身來往屋裏走。就在這時候,我揍了他一下。他是個大塊頭,一下子倒在井沿兒上。正在盼望您來的時候——啊,我的上帝!”
梅德福聽到最後一句話,不由得往回退縮了幾步。兩人站在院子中央,默默相對,月亮高懸在雉諜上,把一支鋒利的光矛投進井裏罪惡的黑暗中。
一
命運恰巧把一個人跟朋友們聯繫在一起,離開了朋友的個性,那麽這個人還有什麽個性可言呢?撇開我一生中兩三例最偉大的友誼的影響,就談不到我自己,因此,描述我自己的成長過程就必須描述這些友誼的激勵和啓迪性的影響。青少年時代,我在智力的發展上完全與世隔絶——徹底隔絶到除了跟他人相處時,我慢慢感覺不到寂寞的程度——三十多歲時,我從這樣一種青少年時代進入了一種最稀奇珍貴、最豐富多彩的心照神交的境界。我的一些朋友是男子,他們在各自的行業中都是出類拔萃的,但不是社會名流;另一些朋友我初次相識時已聞名遐邇,對於他們,我覺得很難進行恰如其分的描述,很遺憾,我缺乏善於記憶字句的能力。一旦從漫長的內心孤獨中解脫出來,我的機會——雖然程度有限(我基本上是不善於“交際的”)——卻具有一種珍奇得足以使我的文章滿篇生輝的特點。我和兩三位偉大的智者結成了莫逆之交;然而,我自己不是個博斯威爾 ① ,而且也不曾有過自己的博斯威爾,對於這兩種情況我都抱憾終身,因為在第一種情況下,我可以記錄下在衆多使人心馳神往的時刻裏洗耳恭聽到的精彩談話,在第二種情況下,我可以把這種談話傳達給我的記事侍從。事實上,每當高朋滿座之際,由於想進入一種心曠神怡的境地,排除做記錄之類的精細事務,我跟偉人們談心時,寧肯當一名陶醉於阿爾卑斯山草地瑰麗景色的畫傢,也不願做一個編列草地植物標本目錄的植物學家。
①博斯威爾(James Boswell,1740—1795),蘇格蘭作傢,他與英國大作傢約翰生過往甚密,後來出版了以翔實著稱的《塞繆爾·約翰生傳》,因此,“博斯威爾”已經成為忠實的傳記作傢的代名詞。
有一回,我碰巧坐在柏格森 ① 先生旁邊吃飯,便嚮他吐露了對自己記憶中奇怪的陰差陽錯所感到的苦惱和睏惑。我問他,我能把我所認識的每個人的地址以及我十八歲以後聽過的每個歌劇的歌詞作者之類的雞毛蒜皮的事記得分毫不差——而涉及到詩,我的首要和最大快樂時,我記憶詞句的能力幾乎喪失,我衹能聽見內心的音調,卻很難填上適當的歌詞,這是怎麽回事呢?
①柏格森(1859—1941),法國唯心主義哲學家。作品有《試論意識的直接材料》、《物質與記憶》等。
我講完話前就感到;我的問題並未引起我卓絶的鄰座多大興趣,而他的回答也顯然令人失望。“Mats c'est predsement parse que vons etes eblouie” ① ,他若無其事地回答着,同時轉過身去註視着遞給他的菜餚,並不費心去深入探討這個問題。衹是到了後來,我纔發現他的確把該談的都和盤托出了。心醉神迷中的精確本領(這是我對絶妙好詩找到的最好定義)也許在欣賞者身上和創造者身上幾乎同樣罕見,而我多年的智識隔絶已經使我對聆聽精彩的談話的快樂極其敏感,因此對我來說,精確地記錄這種談話是不可能的。然而精彩的談話似乎用一種漸進的滋補力量進入我的心田,有時衹能在很久以後纔感覺得到;它作為一種力量,一種影響,滲透了我的周身,它把我的宇宙封閉在一個五彩玻璃的圓頂之中,當這圓頂在我四周竪立起來時,我很難拆下一些碎片來。也許讀者要在這裏,說我用一頁多的篇幅衹說明我的記性壞;然而,光這麽說說似乎解决不了全部問題,因為我聽到的話並未被忘卻,而是儲藏在某種深處,它仍然帶着自己的基本含義從這種深處返回來,不過很難訴諸於文字形式罷了。
①法語:“那正是因為您受到迷惑”。
我在“山宅”度過了幾年時光,在此期間和而後的年月裏,我有一些最親密的朋友。既然我已經提到亨利·詹姆斯訪問“山宅”的事,因此把他的名字列在這批朋友名單之首是最恰當不過的了。其實,我跟亨利·詹姆斯初次見面是許多年前的事了,也許是八十年代末;不過衹是在“山宅”,他纔初次進入了顯著地位。
長期以來,他在那兒露面的希望似乎不大,因為我們初次見面時,我在偉大品格面前呆若木雞。對亨利·詹姆斯的偉大我從一未懷疑過,但在對其人其書瞭解之前,我無法揣測他究竟有多麽偉大。我是在愛德華·博依特傢裏跟他邂逅的。博依特是一位卓越的水彩畫畫傢,沙爾金 ① 對他的才華推崇備至。博依特夫婦都是波士頓人,又是我丈夫的老朋友,許多年來一直住在巴黎。正是在那裏,有一天他們請我們跟亨利·詹姆斯一起吃飯。我簡直不相信那種榮幸竟會降臨到我的頭上,為了不辜負這次榮幸,我能想到的唯一辦法就是:穿上我最新的杜塞裝,要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我也許還不過二十五歲,我就是在這種原則下生長起來的,而且我從來沒有想到除了我的青春。我的漂亮的上衣外,還有什麽東西能把我舉薦給那位我連解鞋帶都不配的男子。那件衣服至今歷歷在目——它就是漂亮,茶玫瑰般的粉紅,綉着彩虹般的珠子。然而,哎呀,它既沒有給我說話的勇氣,也沒有引起那位偉人的註意。那個晚上一事無成,我垂頭喪氣地回了傢。
①沙爾金(John Singer Sargent,1856—1925)。美國肖像畫傢。
一兩年後,在威尼斯(也許在1889年或1890年),我又遇到同樣的機會。我丈夫的另一個朋友,波士頓的拉爾夫·柯蒂斯盛意邀請我們去見亨利·詹姆斯。我想,他不是在巴巴羅宮跟柯蒂斯住在一起,就是跟羅伯特·勃朗寧 ① 的老朋友阿瑟·布朗森夫人住在一起。幸運再次伸出她的手——我的手又一次從她的手中滑落。我再一次沉思:我怎樣才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贏得他的青睞呢?哦——這一回我有一頂新帽子;一頂漂亮的新帽子!我幾乎敢肯定這頂帽子挺合適。我覺得衹要他對我說這樣的話,我就可以鼓起勇氣大談我對《黛西·密勒》和《一位女士的畫像》的贊賞。然而,他既沒註意這頂帽子,也未註意戴帽子的人——我們的第二次見面同第一次一樣未達到預期效果。幾年以後,我對他提起這兩次會見時,他承認他甚至不記得在哪兒見過我!至於最後毫不猶豫、又未經準備地把我們聯結到一起的那次會見日期,我們誰都記不起來了,不知道這次會見是在什麽時候、什麽地方進行的。我們衹是知道:突然之間。我們好像一見如故,而且(正如他在1910年2月寫給我的信上所說的那樣)“越來越難捨難分了”。
①羅伯特·勃朗寧(Robert Browning,1812—1889),英國詩人。
其原因當然是,在這一段時間裏,我有了自知之明,而且再也不怕同亨利·詹姆斯講我們倆都關心的事;而他呢,總是以與人為善的態度對待青年作傢,並且立刻利用他的魔力吸引談話者交出心來。也許是我們共同的詼諧感首先促成了我們的理解。真正的神交對兩個人說來就是要具有音調完全相同的幽默感和反嘲感,這樣,他們對待任何問題的共同眼光就像互相連成拱形的探照燈光一樣相交。我有一些好朋友,我和他們之間缺乏這種紐帶,所以同他們不是真正的莫逆之交;在這種意義上說,亨利·詹姆斯也許是我交往中最親密的朋友,雖然在很多方面,我們大相徑庭。
最初幾次見到的亨利·詹姆斯是沙爾金優美繪畫中的大鬍子彭西羅索,一味講究衣着和風度,一副舉世公認的八十年代bomme du moude ① 的派頭,然而,到我們彼此熟悉的時候,他那結實筆挺的身材已經變得有點臃腫了,他不再追求衣着的雅緻,而是首先講求舒適。臉颳得淨光,這在雕像般的美中顯示出高貴的羅馬式面型和引人註目的大嘴巴來。這種變化象徵着某種深沉而不外露的東西。在這一段時期內發生了兩件事:亨利·詹姆斯已經對上流社會做出了判斷,這種社會約束了他青年時代的想像力,就像它曾經約束過巴爾紮剋的想像力,而後又約束過普魯斯特 ② 的那樣。他離開這個社會住到鄉下,帶着他歷險中獲得的全部戰利品,在離群索居的新環境中,他終於把握住了自己的天才。他早期的小說儘管精妙——但就完美而言,沒有一部能比得上《一位女士的畫像》——然而按即將達到的標準來衡量,他的早期作品,僅僅掠過生活和他的藝術的表面。甚至在《一位女士的畫像》中寫下伊莎貝爾夜裏在爐火邊沉思自己命運的那個人,也遠遠不是心裏醖釀成熟了一篇更傑出的夜景描寫的那個人,在後面這幅畫面裏,瑪吉 ③ 在範斯陽臺上觀察着四個打橋牌的人,並放棄了她的報復打算,因為“沒有什麽東西比一支粗獷的東方商隊更接近經歷了,這支商隊隱隱約約出現了,在太陽下顯示出粗獷的色彩,激越的笛聲響徹雲霄,長矛直刺蒼穹……然而,商隊快來到她面前時卻忽地一轉彎拐進了另一些峽𠔌。”
①法語:上流社會人物。
②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法國作傢。
③詹姆斯後期寫的小說《金碗》中的女主人公。
雖然他發現了自己的天才,擺脫了日常社交事務,但他在小事中,從沒有把自己從循規蹈矩的境地中解放出來。現在雖然他假裝遷就笨拙的身軀,因為首先得考慮身體的安逸,但他依然不時地講究衣着和其他一些瑣碎的社會禮儀。1907年,有一次他跟我們驅車在法國旅行,他突然决定(不在別處,偏偏在瓦普蒂埃 ① !)必須在此時此地買一頂新帽子。選這樣一頂帽子帶來了簡直無法剋服的睏難。直到他宣佈他無法使帽商明白“他所要的就是別人都戴的普通帽子”,而我頗不耐煩地建議他要一件蓋頭的東西pour l'homme moyen sensuel” ② 時,纔打消了他的猶豫,於是在一陣笑聲中,帽子買下了。
①法國西部一城市,那裏有古羅馬遺跡。
②法文:“為這個耽於聲色的普通人”。
他對體型比衣着更挑剔,如有人暗示他的體態不夠剛健,有點臃腫,他就感到憤懣。有一次,我的朋友雅剋·愛米爾·布朗歇給他畫一幅優美的側面坐像,這是唯一的一幅“逼真”的畫像,可是他私下讓我嚮布朗歇建議:“不要——把我畫成丹尼爾·蘭伯特 ① 。”
①丹尼爾·蘭伯特(Daniel Lambert,1770—1809)、英國人,有案可查的最胖的人,23歲時體重448磅,臨死時,不輕於733.5磅。
他屬於舊式的美國,這是無法掩蓋的事實,我也是從那裏來的——說起來幾乎有點自相矛盾。據說為了追求美國最後的蹤跡,非一個人來歐洲不可。我有這樣的發現,因為我的法國和英國朋友讀了《天真的時代》後告訴我,他們沒有想到七十年代的紐約生活,竟然如此像同時期英國有大教堂的城鎮或法國的“外省城市”的生活。年輕一代的批評傢從不認識詹姆斯,更不瞭解他所成長於其中的那個世界,卻妄說什麽他生活在歐洲損害了自己的天才,當他明白自己的錯誤時已為時太晚。我親眼見過他於1904、1905和1910年在美國長期逗留,並親眼看到這幾次逗留所發生的反應(在當時寫的所有信件中已表現出來),所以,我可以證明:他在那裏從來沒有感到真正的快樂,也沒有感到自在。他到“山宅”來過幾次,每次呆的時間都很長,1904—1905年他第一次回美國期間,跟我們一起在紐約呆了一段時間,由於生性敏感,他對新人、新事、新思想都感興趣,非常好奇,也容易接受。他對這一切的眷戀之情在他給艾德蒙·高斯爵士 ① 的一封信(在‘山宅”寫的)裏講得十分痛切,這種情緒一刻也沒有中止過。亨利·詹姆斯是一個風俗小說傢,他的性情和處境使他觀察到的風俗是那行將消滅的一小撮人的風俗(而他就是在這一小撮人中間長大的),或者是昔日的社會中這些人更加生動的原型人物的風俗。不論好壞,他非得在他能夠發現食物的地方尋找食物不可,因為那是他的想像力能夠完全消化的唯一食物。他痛切地意識到這種局限性,並常常對我悲嘆他沒有利用現代美國生活中金融和工業方面的“素材”的能力。華爾街以及與大實業界相關的一切,對他來說依然是一個猜不透的謎。意識到這一點,他感到自己在小說中永遠不能充分描繪“美國風情” ② ,而且總是坦白地承認這一點。他試圖把維韋先生 ③ 塑造成一個退休的金融傢,試圖把這個人物或他土生土長的“美國城市”與任何一種具體的現實挂起鈎來,這種嘗試也許足以證明詹姆斯在設法描繪行動中的美國錢商時的種種睏難。
①艾德蒙·高斯爵士(Sir Edmund Gosse,1849—1928),英國作傢。
②作者藉用詹姆斯一部著作的書名。
③《金碗》中的人物,前面提到的瑪吉的父親。
他第一次回美國時,身體相當健康,精神也極佳,他(起初)對歷險的新奇感到歡欣鼓舞,對成功地改變自己足不出戶的習慣(他管我叫“鐘擺女人”,因為我每年都要橫渡大西洋!)感到心花怒放,更重要的是被開車的新經歷迷住了。我們用“阿爾弗雷德·德·繆塞”車和“喬治”車練習時正值夏天;儘管幾經挫折,大傢坐着“華頓傢寬敞方便的新車,成功地進行了一些愜意的旅行,這輛車使我意識到它可以為一個人所做的一切,一個人可以從他那裏得到的一切”;這種運動方式在他看來,就像曾經對我來說一樣,是生活的一種放大。
二
說到亨利·詹姆斯,令人特別遺憾的是,跟他特別親近的人中沒有一個有記性的人,或者說有記性的人沒有運用記性把他的談話記錄下來,因為我從來沒有見過哪個作傢的談話和他的作品如此相得益彰。才華往往像一個裝飾瘤;然而這種被籠統地稱之為天才的品質通常會使人格生輝。“就是他僅僅剪剪指甲,”這是歌德關於席勒的通俗說法,“人們一眼就看出他比他們任何人都高明。”這種普照亨利·詹姆斯的朋友們的光輝,卻照不到那些衹憑身體上的特點對他略知一二的人身上。他講話慢條斯理的,有時候被誤認為裝腔作勢——或者更加離奇的是,被誤認為是一種拙劣的英國狂!——其實是對童年時代被認為不可救藥的一種口吃病的不完全矯正。他對待泛泛之交彬彬有禮,講起話來語句繁復,於是這些人感到很難跟他隨便交談。那種禮貌,那種語句大概也是同一缺點造成的。他先花過多的時間斟酌字句,然後纔開口講話,就最機靈和最敏感的人而言,這樣做衹能導致靦腆和自咎;這一事實往往被看成矯揉造作的猶豫態度。有一次在紐約,我安排了他與了不起的杜利先生 ① 的會見,他對杜利先生關於人生世相的評論十分欣賞,飯後我註視着他們,發現彼得·鄧恩在詹姆斯插話的汪洋大海裏絶望地掙紮着;下一次我們見面時,他說終於見到了詹姆斯,十分高興,隨後又凄然地說:“遺憾的是他說什麽事都用那麽多時間!他說的每一件事都精彩極了一不過我一直想告訴他:‘竹筒倒豆子照直說吧。’”
①杜利先生(Mr.Dooley)是芝加哥新聞作傢兼《柯裏爾》雜志的編輯芬利·彼得·鄧恩(Finley Peter Dunne,1867—1936)的係列作品中的人物,他是個酒吧老闆,以幽默風趣的言談針泛時弊。這些作品的第一集名為《和平與戰爭中的杜利先生》。本文說的杜利先生其實就是彼得·鄧恩。
對詹姆斯的密友來說,這些苦心的猶豫非但不是一種障礙,反而像一座蛛網搭成的橋梁,從他的心裏直通到別人心裏,像一段看不見的通道,在上面,人們瞭解到:巧妙的反語,含蓄的笑話,謹慎的惡意使人不由得捧腹大笑。在這懸念叢生的時刻,就有機會看見惡意與快樂兩種力量聚集在他多變的面容上,這也許是跟亨利·詹姆斯談話的獨特經歷中最罕見的時刻。
他的信,儘管令人愉快,衹給了他談話中的片言衹語,對他的密友來說,每當他的健康和環境有利時,這種談話帶着一係列栩栩如生的意象和鞭闢入裏的鑒賞傾吐出來,全部內容充滿了反話、同情和妙語如珠的玩笑,他曾經對我說到布爾熱 ① :“在我見過的所有談話者中間,他無疑是個佼佼者。”凡是聽過他的精彩談話的人也許都贊成把這句話用到他身上。他的信裏最不可能保留的特點之一(因為不管腳註多麽詳盡都難以解釋)就是戲謔——往往是純抽象的“玩笑”——這就是他的談話使人驚喜交集的特點。他寫給沃爾特·貝裏關於“化妝用品袋禮物”的信幾乎是一般讀者都能理解的這種親切玩笑的唯一例子。從他給許多最親密的朋友寫的信中,有必要刪去大段大段的戲言和反復提及的陳舊笑話的堆砌、積聚如山的妄語。亨利·詹姆斯記憶笑話的能力是驚人的;一旦掌握住了一句精彩的笑話,他不僅虔誠地把它保存下來,上面還要加上一種結構復雜的類似的妄語,朋友們增添的一磚一瓦都要巧妙地合併到這一層建築中去。如果讀者沒有事先研究每個通信者的個人歷史和一般經歷,就很難進入他的妄語世界中去,這個世界就像《鏡子》或《奇境》 ② 裏各種角色生活的那種四維結構的世界。小小的暗示通常就足以開動火車;就像他寫故事時,一粒隱射的小小芥子就會繁衍成一個枝繁葉茂的“題材”一樣,他最妙的妄語也同樣在無人記得的瑣事中開花吐豔。
①布爾熱(Paul Bourget,1852—1935),法國詩人,評論傢和小說傢。
②這裏指的是英國作傢劉易斯·卡洛爾的《艾麗絲漫遊奇境記》和《鏡子背後》。
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在馬薩諸塞西部群山中愉快地驅車旅行,這次旅行中真是妄語四溢。過去我們經常一起在歐洲駕車旅行,所以大部分笑話都與羅馬遺跡和哥特式大教堂有關。他就用這種笑話賞玩他所謂的“清瘦空曠孤寂的美國美景”。一天,他註意到迪爾菲爾德和斯普林菲爾德之間的𠔌地中傲然屹立的一座秀峰,峰巔有一所“夏季別墅”模樣的木棚。我告訴他,這座山叫“湯姆峰”,那座建築物就是“有名的卡爾特會修道院”。“對了,和尚們都在那裏製造‘莫西剋’,”他把話鋒一轉,講到一種軟飲料,那年夏天,有成千上萬的囤積品涌出來糟踏風景。
有時候他的打趣並非沒有惡意。我記得一次,他來訪時,我丈夫不慎說漏了嘴,他說,“伊迪絲的一篇新小說——你在上一期的《斯剋裏布納》雜志上見到了吧?”我的心往下一沉;我知道要詹姆斯當着作者的面說出“欣賞”的話來會使他非常為難的。他自己熱衷於技巧和結構問題——越來越不把短篇小說的形式當成一種手段——因此,除了他自己的作品,很少有“小說”(如他所說的)會引起他的興趣,不過威爾斯 ① 先生的小說除外。他曾經對我坦率地說,他對威爾斯先生的小說喜歡得不得了,“因為他寫的一切都栩栩如生”。我總是想方設法不讓他見到我的作品,還曾經責備他把我的作品搜尋出來讀,衹為惹我生氣——對於這種指責,他唯一的反應是抿着嘴內疚地笑笑。眼下,他像往常一樣,立即回答道:“啊,讀了,親愛的愛德華,我已經讀過這篇小小的作品——我當然讀過它了。”然後是輕輕的一頓,我知道這是不祥之兆;然後他細聲細氣地接着說:“佩服,佩服,一篇小小的傑作。”他轉身面對着我,和善得叫人害怕。“當然這麽一位嫻熟的女藝術大師,不深思熟慮,是不會用奇妙的傳統手法寫這篇故事的。不過,說實在的,在這一特定情況下,除了傳統手法,別的都是不可能的。親愛的夫人,經過再三考慮我覺得這種手法也許會使你放棄你寫的題材,因為……嘔……因為題材本身是格格不入的。”
①威爾斯(H.G.Wells,1866—1946),英國作傢。
在“山宅”寬敞可愛的陽臺上,客人們哄堂大笑,為“颳我的鼻子”叫好。我不願否認面對這種喧聲他也許衹是沉默地眨眨眼睛。然而,認為他存心糟踏我可憐的故事就錯了。我相信,他起初是要誠心誠意贊揚一番的,但他一開口就忍不住要說實話,凡是與他認為的神聖藝術有關的事,他容不得半點虛假,在他身上,心地的單純與珀西·盧伯剋 ① 先生正確地稱之為頭腦的健全結合起來了,衹是他對朋友感情上的無微不至的關懷被他在文學問題上的忠誠抵消了,朋友們請教他時,有時未加請教,他就以這種忠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除了書信方面的一切問題上,他的忠誠被一種幾乎是過分的柔情軟化了;但在討論le metier ② 時,就沒有溫情流露了。
①珀西·盧伯剋(Percy Lubbock,1879—1965),英國歷史學家,作品有《伊迪絲·華頓畫像》等。
②法文:手藝,職業。
還有一天——到我們友誼的後期了,因為這一次他解剖刀下的作品是《鄉俗》——他對我的作品談了一大堆溢美之詞後,突然忍不住說道:“不過你當然知道——你的感覺敏銳得很,你怎麽會不知道?——你在寫故事的時候,筆下有一個極好的題材,這應當是你的主題,而你衹把它當作一個小小插麯,放過去了?”
他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他看來,這本書的主要興趣及其最獨到的主題在於安德茵·斯普拉格這樣一個粗俗的青年婦女,完全無準備、無意識地闖進了古老的法國貴族的家庭生活的迷宮。我明白他的意思,而且認識到安德首·斯普拉格們和她們所嫁給的法國家庭之間的聯繫正如法國人自己所說的,是一種風俗小說傢十分感興趣的“現實”,而且也是迄今人們很少觸及的一種現實,然而,我爭辯說,在《鄉俗》裏,我衹是在給某個青年女子的經歷編寫年史,不管他的命運把她帶嚮哪個半球,我的任務是記錄她的創傷,接着寫她的下一個階段。然而,這對詹姆斯來說,並不成為理由,他對編年小說的興趣早就喪失殆盡,關心的衹是苦心描繪一個中心情景的各個方面。因此,如果不好明講,他衹好含蓄地回答:“我的寶貝,那你就選錯題材了。”
有一次,他跟我們一起呆在巴黎時,我對這種忍不住要說實話的衝動有過一次更有意思的體會。他偶然探聽到了這樣一件事:《兩個世界評論》原準備刊登我的一篇小說的譯文,由於譯文未準備就緒,該刊臨時求援,我答應自己另寫一個短篇來代替這篇譯文——用的是法文!我知道詹姆斯對這種實驗會作何感想,我千方百計想對他隱瞞這一討厭的秘密;但他人未到卻早已探聽到了這個秘密。某個白癡竟然當着我的面嚮他挑逗:“呃,詹姆斯先生,華頓夫人竟然用法文給《評論》寫了一篇小說,難道你不認為這件事辦得漂亮?”他眼角上浮現的神采慢慢下移到抽搐的嘴唇上,這說明回答已經準備好了。“漂亮——再漂亮不過了!驚人的功夫。”他猛地扭過身來,慢條斯理地對我說,峨祝賀你,親愛的,在巴黎街頭撂了二十年文學上的陳詞濫調,給你一古腦兒撿來了,而且成功地塞進了短短幾頁的篇幅裏,真有兩下子。後來他跟我的一個朋友談到這篇小說時,在這一苛刻的評語上,更加嚴肅、更加善意地加上這麽一句:“她一生中一次令人欽佩的插麯。不過她千萬別再幹這種事了。”
他知道我喜歡我們文學的粗獷風格,也許正因為如此,他就更加放肆地進行攻擊;要是遇上旁人,雖然盡量留情,但真實思想還是顯而易見的。親身經歷使我們體會到:再沒有比漠不關心或虛情假意地談論一個人的技藝更為難的事了。作傢可以不假思索,對繪畫滔滔不絶地講一通恭維話,畫傢對書也可以這麽作;但是要一個人對自己實踐的藝術撒謊,那真是苦不堪言。詹姆斯對文學一絲不苟的良心,對文學的熱愛和崇敬,儘管可以使他留情,卻决不能使他行騙。
我想,正是詹姆斯首先使我明白天才是一種不可分割的元素,但又是一種分配不均的元素,因此把人的特性分成天才非天才的通行作法在估價人的復雜性方面極不妥當。我記得,有一次,我帶給他一個從文學評論中挑選出來的詞語:“某先生幾乎有一絲天才”。詹姆斯總熱衷於搜集奇詞妙語,看到這個說法,他真是喜出望外,於是懇切要求每個人說明一下“幾乎有一絲天才”的確切程度,這件事在以後的幾個月裏給了他極大樂趣,我之所以提及此事,是因為似乎很少有人知道詹姆斯身上的這種永遠冒泡的戲謔之泉,這是他的密友們感到欣慰莫如的。
當談話涉及到一篇優美的散文或一首精彩的詩時,我們喜歡從書架上取下書來,請我們中伺的某個人大聲朗讀。這一群人中,有些人朗讀得十分出色,長期以來,我對他們的天賦感到十分高興;可是我從來沒聽過詹姆斯大聲朗讀——也從不知道他也喜歡這麽做——直到一天夜裏,有人提到艾米麗·勃朗特 ① 的詩,我說我從來沒有讀過《憶》。於是他立即從我手裏接過那本詩集,眼睛裏充滿了淚水,某種渺遠的感情加深了他那豐富、婉轉的聲音,
①艾米麗·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英國女小說傢,也是傑出的詩人。
他開始朗讀;
冷冰冰地躺在地下
厚厚的積雪堆在上面,
冷冰冰地躺在凄涼的墳墓裏,
遠遠離開了人間,
斷絶一切的時間之波終於把你我分離,
我唯一的愛人啊,
我豈能忘了愛你?
以前我從來沒有聽過有誰像他這樣朗讀詩,此後也沒有。他在吟唱,而且不怕吟唱。但許多善於朗誦詩的人是怕吟唱的,這些人雖然本能上感到英語詩歌語言的天賦要求把詩當詩來講,然而,他們又怕屈從於本能,因為目前的時尚就是把高超的詩歌念成順口溜,好像詩歌就是口語體的散文似的。相反。詹姆斯非但不回避對節奏的強調,反而給它以充分的表現。他一開始朗讀,口吃現象就仿佛被魔法醫好了,他的耳朵,由於對繁復的散文體的縈回極端敏感,因此從來不允許他在最復雜的韻律學上支吾,而是把他捲在音響的巨浪上滾滾嚮前,直到他聲音的全部重量落到最後一個節奏上。
詹姆斯的朗誦是一件迥然不同的事,是他內心世界的一種放射,不受時尚或矯揉造作的辯論術的影響。他從靈魂深處來朗讀,沒有聽過他誦詩的人誰也不知道他靈魂的模樣。有一天,有人談起惠特曼,我高興地發現,詹姆斯和我有同感,也認為他是最偉大的美國詩人。《草葉集》遞到了他手裏,那天晚上我們心醉神迷地坐着,而他從“自己的歌”徜徉到“最近紫丁香在前院開放的時候”(當他讀“美麗而安撫人心的死亡”時,他的聲音像風琴的柔板充滿了寂靜的房間),然而,他又任憑自已被吸引到“從永久搖蕩着的搖籃裏”的神秘音樂上,讀着,讀着,或者毋寧說是用一種抑製住的陶醉心情輕輕地唱着,直到對死神的五重祈禱像《第五交響樂》 ① 開頭幾節裏敲門聲一樣鳴響。
①貝多芬的名麯。
超過一定水平後,分歧最大的智者就像神祉一樣以某種方式並肩同行,詹姆斯對惠特曼的敬仰,對那種巨大的感染力的立即回應就是對這種方式的新的證明。在朗誦《草葉集》的那天夜裏,我們如數傢珍一般,談了好久好久;他往往突然幽默地從高峰跌落到深𠔌,到了最後,他雙手一揚,像以往一樣結結巴巴,眼睛浮現出神采,嚷道:“啊,不錯,一個偉大的天才;毫無疑問是一個偉大的天才!衹是人們對他過多的通曉外語不由得感到遺憾。” ①
①華頓夫人這段關於詹姆斯對惠特曼的態度的記述引起批評傢特大的興趣,因為詹姆斯早年(1865)曾寫過一篇題名為《華爾特·惠特曼先生》的評論,對惠特曼頗有微詞,還特別提到惠特曼不用英文Pavement(人行道),而用法文trottolr;不用英文Americans(美國人),而用西班牙文Americanos;不用英文Comrade(同志),而用camerado等等。
三
我相信詹姆斯喜歡他在“山宅”度過的那些日子,就像喜歡與美國風情有關的任何事物一樣;證據就是他來的次數多,每次呆的時間又長。可是有一次,他跟我們相處時正好碰上一股持久的熱浪,這股熱浪真是熱得不同尋常,在“山宅”裏,通常是涼風習習的夜晚也像白天一樣悶熱難當。我自己就怕熱,因此對詹姆斯充滿了同情,他覺得痛苦難熬。像許多天才人物一樣,他不善於處理日常瑣事,如使喚僕人呀,决定穿什麽衣服呀,買火車票呀,或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去呀等等,寫巨變小品的作者在他著名的“假如——”係列小品中如果寫一篇“假如亨利·詹姆斯寫了布拉德肖 ① ”,他寫的真實性也要比詹姆斯可能知道的多得多。想到這裏,我常常忍俊不禁。
①《布拉德肖鐵路指南》,最初於1839年由喬治·布拉德肖(1801—1853)以《鐵路時刻表》的形式出版,1841年發展成《布拉德肖每月鐵路指南》一直出版到1961高興極了。
對環境這樣難以適應,再碰上一次熱浪,那就十分可悲了。他的身體已經相當胖了,似乎還在擴展以迎接這次熱浪,而他的想像力仿佛變成了身體的一部分,這樣,一方流露出一些喪氣活,另一方則流露出一些水汽來。他老是對自己的健康惴惴不安,一遇上炎熱的天氣,就更加擔心了。他的擔憂大大增強了他的痛苦,於是他的景況就顯得十分可憐。電風扇、冰鎮飲料、冷水浴似乎都不能給他什麽寬慰;後來我們終於發現唯一的靈丹妙方就是不停地驅車旅行。幸好,那時候我們有了一輛會跑的汽車,於是我們每天不斷地跑,光彩奪目的風景一動不動地躺在果果的熱光下,我們一裏又一裏地驅車而過。我們在運動時,他變得興致勃勃,神采又回到嘴唇上,眼睛上;我們從不停車,除非在高高的山坡上要喝茶,或在村邊的藥鋪裏喝杯“冷飲”——有一次他叫我們中的一個人給他拿點“不像阿波裏奈裏斯礦泉水那樣無害的東西”,當這句話被解釋成“桔子酸”——一種當時最高級的飲料時,他
有一天下午,我們在大樹蔭下的一塊長滿青苔的高地上紮營喝茶,他似乎比平常舒暢一些,於是有人抽出一本文選來,我請我們當中的一個人朗讀史文明 ① 的《時間的勝利》,我知道詹姆斯很喜歡這首詩;然而,讀了一兩節之後,我看到他那種神采消失了,一隻極端痛苦的手舉了起來,也許考慮到不正常的天氣狀況,我們年輕的朋友最好能選一首長度適中的詩來——這樣,大傢急忙鑽進汽車,又開始不停地追尋涼氣了。
①史文明(Algernon Charles Swinburne,1837—1909),英國詩人。
詹姆斯大約半個月後要啓程到英國去;他的痛苦使我憂心忡忡,所以這次遠征後的第二天,我覺得如果他執意要走,就毫無辦法把他輓留在美國了。於是我請正住在我們傢的一位朋友嚮詹姆斯建議:由我來打電話訂購兩天後啓航的一艘波士頓輪船的船票。我的使節完成了使命,趕回來匯報說,衹是暗示一下這樣的計劃,就已經使詹姆斯狼狽透頂了。通知他兩天之內改變啓航日期——兩天之內,“山宅”到波士頓(坐火車要四小時)——我怎麽能輕率地提出如此不切合實際的建議呢?他沉重的行李還在新罕布什爾他哥哥威廉傢裏,這該怎麽辦呢?還有他要洗的衣服,前一天才送到洗衣店去,那又該怎麽辦呢?電扇捏在手裏,一堆咂幹了的桔子放在肘邊,他蜷縮在那裏,痛苦不堪,一個勁兒失望地念叨着:“天啊,多厲害的女人——多厲害的女人啊!她什麽事都能狠心幹出來的!她連叫我淬不及防地橫渡大西洋也在所不惜……”酷熱造成的身體衰竭比起我魯莽的建議把他拋進的深淵來,算不了什麽。我花了幾小時纔使他平靜下來,並且說服了他,如果他寧肯呆在這裏受酷暑的熬煎,能把他留在“山宅”那我們就太高興了。
如果要他解釋他的書裏似乎不太清楚的語句,或者要他說明主題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的情景,也會産生類似的狼狽局面(這是我後來吃了苦頭以後纔知道的);但更加悲慘的是讓他知道他的作品遭到戲弄後産生的效果。我總以為誰的作品被戲弄,就證明誰的聲譽高。有一次他跟我們呆在紐約,我興衝衝地帶給他一篇評論他的小說的離奇有趣的文章,是《想象的義務》的作者弗蘭剋·科爾比 ① 寫的。這次的結果是災難性的。我永遠也忘不了那種痛苦,甚至屈辱,這種情緒還力圖隱藏在一種被冒犯的尊嚴的神氣後面。在那種場合,他那永遠冒泡的詼諧感完全不頂用;如果有人用一種非常含蓄的批評方式問及他小說中的某個地方,結果也是如此(這是我後來纔發現的)。我想;那是在英國——他和我,還有一幫親密的朋友,一起呆在霍華德·斯特吉斯 ② 傢——我天真地把他書中的一段話指給他看,因為我讀之再三,仍不解其義。他把書從我手中接過去,把這段話讀了一遍,然後把書還給我,我笨拙地想說句笑話,然而我看到——我們大傢都看到——即便這種輕微而十分無意的批評,已經傷害了他敏銳得有些病態的感情。
①弗蘭剋·科爾比(Frank Moore Colby。1865—1925),美國歷史、和經濟學教授。他寫過許多精彩的論文。
②霍華德·斯特吉斯(Howard Sturgis,1855—1920),美國人,生於倫敦,父母是美國馬薩諸塞的富豪,他大半生住在國外,跟詹姆斯、華頓夫人、桑塔亞納等文學名流過往甚密,並著有小說數種,都以英國為背景。
還有一次——而且還是無意的——我為一個類似的錯誤感到內疚。我對詹姆斯有關技巧的理論與實驗自然很感興趣,不過我過去認為,現在仍然認為,他有追求技巧而犧牲天然的傾嚮,而天然纔是小說的生命。在近期的小說中一切都得服從預先設計好的結構,而他嚴格的幾何意義上的結構,在我看來則是小說中最次要的東西之一。因此,雖然我對他製定的某些原則推崇備至,如在故事展開時,總讓故事通過最能看到故事邊緣的心眼來觀察這一條原則——然而,要把生活中不正常、不相幹的活動都服從這一原則,即便對這種原則來講,代價也未免太高了。運用他的理論的結果使我感到迷惘。他最近的小說,儘管有深邃的道德美,但在我看來,卻越來越缺乏意境,越來越缺乏我們大傢賴以生活、運動的滋補性的、濃厚的人間氣息。《鴿翼》和《金碗》中的人物似乎隔離在一個陰極射綫管裏讓我們檢驗:他的舞臺清理得像昔日“法蘭西劇院”的舞臺一樣,那時候,與動作無關的桌椅都不能上臺(對舞臺來說,這是個好規則,但對小說卻引起不必要的尷尬局面)。我對這一點耿耿於懷。有一天我問他:“你在《金碗》裏把四個主要人物都懸在虛空裏,你是怎樣想的?他們在彼此不防範、不戒備的情況下,過的是一種什麽樣的生活?你為什麽把他們所有的人的毛邊都剝掉呢?而這正是我們一生中必須拖在身後的東西。”
他驚訝地望着我,我馬上發現這種驚訝是痛苦的,所以真後悔不該說這樣的話。我本來以為他的體係是有意而為的,深思熟慮出來的,因此誠心想聽他講講理由。然而,他沉吟半晌後,用一種煩亂的聲調回答道:“親愛的,——我不知道我這麽做了!”我發現我的問題非但沒有引起一場引人入勝的文學討論,反而把他受驚的註意力引嚮他完全沒有意識到的特殊方面去了。
對任何批評或評論都十分敏感,這與虛榮毫無關係;這是偉大藝術傢對自己才能的深刻意識所造成的,這種自覺含有痛苦,含有一生對缺乏大衆承認所表現的失望。我不能肯定詹姆斯暗暗地夢想着要在那種離奇的文學聲名如日中天的時候當一名“暢銷書作者”,但不管怎麽樣,他肯定終生感到痛苦——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痛苦——因為最喜歡他早期作品的讀者對他缺乏承認。他不理解為什麽《黛西·密勒》和《一位女士的畫像》所取得的成功在他成熟期寫的最偉大的小說裏反而得不到。那種天長日久的失意感使他對一點點批評的暗示都極為敏感。哪怕對完全理解、完全同情他後來在技巧和文體上進行的實驗的人提出的批評也是如此。
四
“山宅”的那些漫長的日子,炎炎夏日,果果秋光,林中的漫步,驅車上山下𠔌兜風,月夜陽臺上的講話,書房爐火旁的誦讀,在我撰寫此文時,又帶着誘人的光輝返回了。一道來的還有我們幾位敬愛的客人:瓦爾特·貝裏、貝伊·洛奇,還有三位親愛的英國朋友;吉拉德·拉普斯裏、羅伯特·諾頓和約翰·休·史密斯。
還有其他一些人既友好而又討人喜歡,他們來了又去了;然而這幾位和詹姆斯,從一開始就形成了我所謂的核心集團的核心,如果不是由於來訪頻繁,那就是由於參加活動的某種神秘特點。在這個集團裏,氣質不同的成員一見面就心心相印,因此,我們共同使用的典故、笑話一直與日俱增,對同一本書、同一幅畫、生活中任何戲劇性的事件,或者對書信的新的興趣的波濤會在我們心海裏同時涌起。
我想,我可以萬無一失地說,詹姆斯從未像在“山宅”的小集團裏那麽愉快過,或者說沒有像這個集團的某些成員若幹年後在溫莎好客的霍華德·斯特吉斯傢中久別重逢時那麽愉快過。我們有那麽多共同的話題,那麽多不可勝數的典故,光這種情況就足以使詹姆斯在這種場合談起話來比別的地方更加海闊天空;自由、迅速的思想交流活躍了他在沉悶無聊的聚會中最容易頽唐的頭腦。
在某一方面,詹姆斯在我所認識的那些健談傢中有鶴立雞群之勢,因為儘管他妙語連珠,卻從來沒有壟斷談話的傾嚮。其實,衹有在他一個人滔滔不絶地講話時,方顯出他的本色。我尤其記得某個夏天的夜晚,我們在“山宅”的陽臺上坐到很晚很晚,透過黑沉沉的樹木看得見湖水灰蒙蒙的閃光,我們中間一個人突然對他說(這是對他偶爾提到奧爾巴尼親戚的反應):“現在給我們講講埃梅特一傢——把他們的事全講給我們聽吧。”
我們知道,埃梅特和坦普爾兩傢構成了他龐大錯綜的親戚中的主要成份——他所謂的“埃梅特習性”——好一陣功夫,他站在黑暗中沉思,然後喃喃自語:“啊,親愛的,埃梅特傢——啊,埃梅特傢!”隨後他開始講述,忘記了我們,忘記了這個地方,忘記了一切,衹記得召回他失去的青年時代的景象,一長串鬼魂在他的魔杖指揮下闖入了夏夜寬廣的舞臺。乍一聽,鬼影憧憧,搖搖晃晃,朦朦朧朧。通過一係列不連貫的驚嘆、形容、暗示和附加的更正、重述,這些鬼魂影影綽綽出現在我們面前,不僅我們的頭腦,而且晴朗的夜晚,也似乎充滿了一種摸得着的霧。突然通過某種光綫變換和筆觸堆積的奇跡,這些鬼魂活現在我們眼前,那是由千百萬條絲一樣的綫條畫成的,像安格爾 ① 的畫那樣綫條分明,像倫勃朗 ② 的畫那樣筆觸渾厚;或者月他自己的藝術作類比,像巴爾紮剋筆下的人物那樣細緻、魁偉。
①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法國畫傢,畫法工緻,重視綫條造型,尤擅於肖像畫。
②倫勃朗(Rembrandt,1606—1669),荷蘭畫傢,善於用概括的手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
我常常看到這種慣伎一再重演;看到有名或無名的角色被召喚到他的幻燈的白色光照下,搖曳着,閃爍着,隨他的鏡頭的轉動逐漸定了型。然而,比起召回往昔的埃梅特傢和坦普爾傢的生命來,也許沒有任何東西如此豐富,如此持久。昔日的可愛、昔日的愚昧、昔日的失意早都一古腦兒埋葬在古舊破碎的墓碑下,被遺忘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有了那個夜晚,那個地方,以及他復雜的聯想的幫助,這些人才第一次來到他的心頭,並迫使他在《童年》和《兒子兼兄弟》中把他們活現在我們眼前?
五
在紐約,詹姆斯卻判若兩人。他討厭這個地方,有他的大量書信作為佐證。這個城市醜陋得離了譜,喧鬧得過了頭,使他的神經不得安寧;然而,他覺得社會風情很有意思,巴不得一覽無餘。他每次來紐約,我們都邀請很多人來。而他還經常出去吃飯,出去看戲——因為他對戲仍然有濃厚的興趣。然而,這個生活在塵世的詹姆斯,由於他的註意力分散,由於他花費很長很長的莫名其妙的時間撞擊一堵不可理解的悶墻,由於他把這些時間分散在神經質的禮貌上,因此跟“山宅”時悠哉遊哉的夥伴有天壤之別。不管在哪裏,衹要有這種幸運,我總是歡迎他到我傢做客,然而,我這位行色匆匆、心事重重的紐約客似乎僅僅是我們鄉下的偉大“亨利”的一塊碎片。
這時候的紐約,自然比起我年輕時更有大都市氣派,但仍然是個小地方,知識的興趣和典故範圍有限,因此飯桌上的談話很像鄉下報紙的“地方消息”欄;我記得那些令人喪氣的晚間聚會,主人獻上蘭花和金製餐具時,全然意識不到客人帶來交換的華貴禮物。
詹姆斯知道他的珍寶在五馬路 ① 大致沒有市場,然而,使他感到迷惘、傷心的是這些珍寶在文學界也不受歡迎,而他自然更加熱衷於探索文學界。記得有一回,我專門設宴安排他與一位卓越的散文傢見面,因為詹姆斯很贊賞此人的作品。令人掃興的是,這位散文傢呆滯的面孔無法揭示他內心的機敏,他雖然也賞識詹姆斯的天才,但對詹姆斯沉吟遊移的態度顯然感到不快。他們對這次見面各有看法,散文傢對詹姆斯口吃開了個玩笑,而詹姆斯則憂鬱地感嘆:“好一副怪相!”
①紐約市的一條繁華街道。
我估計他在波士頓要比紐約愉快、自在得多。在坎布裏奇,在他哥哥威廉·詹姆斯傢裏,在查爾斯·艾略特·諾頓 ① 傢裏,在他的親友圈子裏,他可以領略波士頓最好的方面;而在波士頓本身呢,由於昔日感總比在紐約強得多,他找到了各種各樣的老關係和早年燈塔山 ② 的種種傳說,活動起來就像救生帶在奇異的汪洋大海裏漂遊似的。他總是依戀着自己的表親關係,依戀着代表過去友情的任何一個人,不管在奧爾巴尼、紐約,還是波士頓。我記得他曾經說“你看,親愛的,跟他們交談要容易得多,因為我總會嚮他們打問舅父、姑媽和其他表兄弟姐妹呀。”他已經把他提問題的一套辦法提到高度完美的境地,不僅在親戚朋友中實踐,而且在橫渡大西洋到“蘭姆宅”來拜見他的人中間實踐,他用連珠炮式的友好提問實實在在地打啞了這些人的火力。他問他們坐哪班火車來的呀,是否到過所有的大城鎮了呀,他們都玩了些什麽呀,這樣一來,他們由於受到大人物的友好接待而喜氣洋洋地走了。“你看,親愛的,他們沒有功夫跟我談我的書啦!”——這是不惜一切代價要防止的災難。
①諾頓(Charles Eliot Norton,1827—1908),哈佛大學最著名的美術史教授,著述甚多。
②波士頓名流居住的地區。coc1
命運恰巧把一個人跟朋友們聯繫在一起,離開了朋友的個性,那麽這個人還有什麽個性可言呢?撇開我一生中兩三例最偉大的友誼的影響,就談不到我自己,因此,描述我自己的成長過程就必須描述這些友誼的激勵和啓迪性的影響。青少年時代,我在智力的發展上完全與世隔絶——徹底隔絶到除了跟他人相處時,我慢慢感覺不到寂寞的程度——三十多歲時,我從這樣一種青少年時代進入了一種最稀奇珍貴、最豐富多彩的心照神交的境界。我的一些朋友是男子,他們在各自的行業中都是出類拔萃的,但不是社會名流;另一些朋友我初次相識時已聞名遐邇,對於他們,我覺得很難進行恰如其分的描述,很遺憾,我缺乏善於記憶字句的能力。一旦從漫長的內心孤獨中解脫出來,我的機會——雖然程度有限(我基本上是不善於“交際的”)——卻具有一種珍奇得足以使我的文章滿篇生輝的特點。我和兩三位偉大的智者結成了莫逆之交;然而,我自己不是個博斯威爾 ① ,而且也不曾有過自己的博斯威爾,對於這兩種情況我都抱憾終身,因為在第一種情況下,我可以記錄下在衆多使人心馳神往的時刻裏洗耳恭聽到的精彩談話,在第二種情況下,我可以把這種談話傳達給我的記事侍從。事實上,每當高朋滿座之際,由於想進入一種心曠神怡的境地,排除做記錄之類的精細事務,我跟偉人們談心時,寧肯當一名陶醉於阿爾卑斯山草地瑰麗景色的畫傢,也不願做一個編列草地植物標本目錄的植物學家。
①博斯威爾(James Boswell,1740—1795),蘇格蘭作傢,他與英國大作傢約翰生過往甚密,後來出版了以翔實著稱的《塞繆爾·約翰生傳》,因此,“博斯威爾”已經成為忠實的傳記作傢的代名詞。
有一回,我碰巧坐在柏格森 ① 先生旁邊吃飯,便嚮他吐露了對自己記憶中奇怪的陰差陽錯所感到的苦惱和睏惑。我問他,我能把我所認識的每個人的地址以及我十八歲以後聽過的每個歌劇的歌詞作者之類的雞毛蒜皮的事記得分毫不差——而涉及到詩,我的首要和最大快樂時,我記憶詞句的能力幾乎喪失,我衹能聽見內心的音調,卻很難填上適當的歌詞,這是怎麽回事呢?
①柏格森(1859—1941),法國唯心主義哲學家。作品有《試論意識的直接材料》、《物質與記憶》等。
我講完話前就感到;我的問題並未引起我卓絶的鄰座多大興趣,而他的回答也顯然令人失望。“Mats c'est predsement parse que vons etes eblouie” ① ,他若無其事地回答着,同時轉過身去註視着遞給他的菜餚,並不費心去深入探討這個問題。衹是到了後來,我纔發現他的確把該談的都和盤托出了。心醉神迷中的精確本領(這是我對絶妙好詩找到的最好定義)也許在欣賞者身上和創造者身上幾乎同樣罕見,而我多年的智識隔絶已經使我對聆聽精彩的談話的快樂極其敏感,因此對我來說,精確地記錄這種談話是不可能的。然而精彩的談話似乎用一種漸進的滋補力量進入我的心田,有時衹能在很久以後纔感覺得到;它作為一種力量,一種影響,滲透了我的周身,它把我的宇宙封閉在一個五彩玻璃的圓頂之中,當這圓頂在我四周竪立起來時,我很難拆下一些碎片來。也許讀者要在這裏,說我用一頁多的篇幅衹說明我的記性壞;然而,光這麽說說似乎解决不了全部問題,因為我聽到的話並未被忘卻,而是儲藏在某種深處,它仍然帶着自己的基本含義從這種深處返回來,不過很難訴諸於文字形式罷了。
①法語:“那正是因為您受到迷惑”。
我在“山宅”度過了幾年時光,在此期間和而後的年月裏,我有一些最親密的朋友。既然我已經提到亨利·詹姆斯訪問“山宅”的事,因此把他的名字列在這批朋友名單之首是最恰當不過的了。其實,我跟亨利·詹姆斯初次見面是許多年前的事了,也許是八十年代末;不過衹是在“山宅”,他纔初次進入了顯著地位。
長期以來,他在那兒露面的希望似乎不大,因為我們初次見面時,我在偉大品格面前呆若木雞。對亨利·詹姆斯的偉大我從一未懷疑過,但在對其人其書瞭解之前,我無法揣測他究竟有多麽偉大。我是在愛德華·博依特傢裏跟他邂逅的。博依特是一位卓越的水彩畫畫傢,沙爾金 ① 對他的才華推崇備至。博依特夫婦都是波士頓人,又是我丈夫的老朋友,許多年來一直住在巴黎。正是在那裏,有一天他們請我們跟亨利·詹姆斯一起吃飯。我簡直不相信那種榮幸竟會降臨到我的頭上,為了不辜負這次榮幸,我能想到的唯一辦法就是:穿上我最新的杜塞裝,要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我也許還不過二十五歲,我就是在這種原則下生長起來的,而且我從來沒有想到除了我的青春。我的漂亮的上衣外,還有什麽東西能把我舉薦給那位我連解鞋帶都不配的男子。那件衣服至今歷歷在目——它就是漂亮,茶玫瑰般的粉紅,綉着彩虹般的珠子。然而,哎呀,它既沒有給我說話的勇氣,也沒有引起那位偉人的註意。那個晚上一事無成,我垂頭喪氣地回了傢。
①沙爾金(John Singer Sargent,1856—1925)。美國肖像畫傢。
一兩年後,在威尼斯(也許在1889年或1890年),我又遇到同樣的機會。我丈夫的另一個朋友,波士頓的拉爾夫·柯蒂斯盛意邀請我們去見亨利·詹姆斯。我想,他不是在巴巴羅宮跟柯蒂斯住在一起,就是跟羅伯特·勃朗寧 ① 的老朋友阿瑟·布朗森夫人住在一起。幸運再次伸出她的手——我的手又一次從她的手中滑落。我再一次沉思:我怎樣才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贏得他的青睞呢?哦——這一回我有一頂新帽子;一頂漂亮的新帽子!我幾乎敢肯定這頂帽子挺合適。我覺得衹要他對我說這樣的話,我就可以鼓起勇氣大談我對《黛西·密勒》和《一位女士的畫像》的贊賞。然而,他既沒註意這頂帽子,也未註意戴帽子的人——我們的第二次見面同第一次一樣未達到預期效果。幾年以後,我對他提起這兩次會見時,他承認他甚至不記得在哪兒見過我!至於最後毫不猶豫、又未經準備地把我們聯結到一起的那次會見日期,我們誰都記不起來了,不知道這次會見是在什麽時候、什麽地方進行的。我們衹是知道:突然之間。我們好像一見如故,而且(正如他在1910年2月寫給我的信上所說的那樣)“越來越難捨難分了”。
①羅伯特·勃朗寧(Robert Browning,1812—1889),英國詩人。
其原因當然是,在這一段時間裏,我有了自知之明,而且再也不怕同亨利·詹姆斯講我們倆都關心的事;而他呢,總是以與人為善的態度對待青年作傢,並且立刻利用他的魔力吸引談話者交出心來。也許是我們共同的詼諧感首先促成了我們的理解。真正的神交對兩個人說來就是要具有音調完全相同的幽默感和反嘲感,這樣,他們對待任何問題的共同眼光就像互相連成拱形的探照燈光一樣相交。我有一些好朋友,我和他們之間缺乏這種紐帶,所以同他們不是真正的莫逆之交;在這種意義上說,亨利·詹姆斯也許是我交往中最親密的朋友,雖然在很多方面,我們大相徑庭。
最初幾次見到的亨利·詹姆斯是沙爾金優美繪畫中的大鬍子彭西羅索,一味講究衣着和風度,一副舉世公認的八十年代bomme du moude ① 的派頭,然而,到我們彼此熟悉的時候,他那結實筆挺的身材已經變得有點臃腫了,他不再追求衣着的雅緻,而是首先講求舒適。臉颳得淨光,這在雕像般的美中顯示出高貴的羅馬式面型和引人註目的大嘴巴來。這種變化象徵着某種深沉而不外露的東西。在這一段時期內發生了兩件事:亨利·詹姆斯已經對上流社會做出了判斷,這種社會約束了他青年時代的想像力,就像它曾經約束過巴爾紮剋的想像力,而後又約束過普魯斯特 ② 的那樣。他離開這個社會住到鄉下,帶着他歷險中獲得的全部戰利品,在離群索居的新環境中,他終於把握住了自己的天才。他早期的小說儘管精妙——但就完美而言,沒有一部能比得上《一位女士的畫像》——然而按即將達到的標準來衡量,他的早期作品,僅僅掠過生活和他的藝術的表面。甚至在《一位女士的畫像》中寫下伊莎貝爾夜裏在爐火邊沉思自己命運的那個人,也遠遠不是心裏醖釀成熟了一篇更傑出的夜景描寫的那個人,在後面這幅畫面裏,瑪吉 ③ 在範斯陽臺上觀察着四個打橋牌的人,並放棄了她的報復打算,因為“沒有什麽東西比一支粗獷的東方商隊更接近經歷了,這支商隊隱隱約約出現了,在太陽下顯示出粗獷的色彩,激越的笛聲響徹雲霄,長矛直刺蒼穹……然而,商隊快來到她面前時卻忽地一轉彎拐進了另一些峽𠔌。”
①法語:上流社會人物。
②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法國作傢。
③詹姆斯後期寫的小說《金碗》中的女主人公。
雖然他發現了自己的天才,擺脫了日常社交事務,但他在小事中,從沒有把自己從循規蹈矩的境地中解放出來。現在雖然他假裝遷就笨拙的身軀,因為首先得考慮身體的安逸,但他依然不時地講究衣着和其他一些瑣碎的社會禮儀。1907年,有一次他跟我們驅車在法國旅行,他突然决定(不在別處,偏偏在瓦普蒂埃 ① !)必須在此時此地買一頂新帽子。選這樣一頂帽子帶來了簡直無法剋服的睏難。直到他宣佈他無法使帽商明白“他所要的就是別人都戴的普通帽子”,而我頗不耐煩地建議他要一件蓋頭的東西pour l'homme moyen sensuel” ② 時,纔打消了他的猶豫,於是在一陣笑聲中,帽子買下了。
①法國西部一城市,那裏有古羅馬遺跡。
②法文:“為這個耽於聲色的普通人”。
他對體型比衣着更挑剔,如有人暗示他的體態不夠剛健,有點臃腫,他就感到憤懣。有一次,我的朋友雅剋·愛米爾·布朗歇給他畫一幅優美的側面坐像,這是唯一的一幅“逼真”的畫像,可是他私下讓我嚮布朗歇建議:“不要——把我畫成丹尼爾·蘭伯特 ① 。”
①丹尼爾·蘭伯特(Daniel Lambert,1770—1809)、英國人,有案可查的最胖的人,23歲時體重448磅,臨死時,不輕於733.5磅。
他屬於舊式的美國,這是無法掩蓋的事實,我也是從那裏來的——說起來幾乎有點自相矛盾。據說為了追求美國最後的蹤跡,非一個人來歐洲不可。我有這樣的發現,因為我的法國和英國朋友讀了《天真的時代》後告訴我,他們沒有想到七十年代的紐約生活,竟然如此像同時期英國有大教堂的城鎮或法國的“外省城市”的生活。年輕一代的批評傢從不認識詹姆斯,更不瞭解他所成長於其中的那個世界,卻妄說什麽他生活在歐洲損害了自己的天才,當他明白自己的錯誤時已為時太晚。我親眼見過他於1904、1905和1910年在美國長期逗留,並親眼看到這幾次逗留所發生的反應(在當時寫的所有信件中已表現出來),所以,我可以證明:他在那裏從來沒有感到真正的快樂,也沒有感到自在。他到“山宅”來過幾次,每次呆的時間都很長,1904—1905年他第一次回美國期間,跟我們一起在紐約呆了一段時間,由於生性敏感,他對新人、新事、新思想都感興趣,非常好奇,也容易接受。他對這一切的眷戀之情在他給艾德蒙·高斯爵士 ① 的一封信(在‘山宅”寫的)裏講得十分痛切,這種情緒一刻也沒有中止過。亨利·詹姆斯是一個風俗小說傢,他的性情和處境使他觀察到的風俗是那行將消滅的一小撮人的風俗(而他就是在這一小撮人中間長大的),或者是昔日的社會中這些人更加生動的原型人物的風俗。不論好壞,他非得在他能夠發現食物的地方尋找食物不可,因為那是他的想像力能夠完全消化的唯一食物。他痛切地意識到這種局限性,並常常對我悲嘆他沒有利用現代美國生活中金融和工業方面的“素材”的能力。華爾街以及與大實業界相關的一切,對他來說依然是一個猜不透的謎。意識到這一點,他感到自己在小說中永遠不能充分描繪“美國風情” ② ,而且總是坦白地承認這一點。他試圖把維韋先生 ③ 塑造成一個退休的金融傢,試圖把這個人物或他土生土長的“美國城市”與任何一種具體的現實挂起鈎來,這種嘗試也許足以證明詹姆斯在設法描繪行動中的美國錢商時的種種睏難。
①艾德蒙·高斯爵士(Sir Edmund Gosse,1849—1928),英國作傢。
②作者藉用詹姆斯一部著作的書名。
③《金碗》中的人物,前面提到的瑪吉的父親。
他第一次回美國時,身體相當健康,精神也極佳,他(起初)對歷險的新奇感到歡欣鼓舞,對成功地改變自己足不出戶的習慣(他管我叫“鐘擺女人”,因為我每年都要橫渡大西洋!)感到心花怒放,更重要的是被開車的新經歷迷住了。我們用“阿爾弗雷德·德·繆塞”車和“喬治”車練習時正值夏天;儘管幾經挫折,大傢坐着“華頓傢寬敞方便的新車,成功地進行了一些愜意的旅行,這輛車使我意識到它可以為一個人所做的一切,一個人可以從他那裏得到的一切”;這種運動方式在他看來,就像曾經對我來說一樣,是生活的一種放大。
二
說到亨利·詹姆斯,令人特別遺憾的是,跟他特別親近的人中沒有一個有記性的人,或者說有記性的人沒有運用記性把他的談話記錄下來,因為我從來沒有見過哪個作傢的談話和他的作品如此相得益彰。才華往往像一個裝飾瘤;然而這種被籠統地稱之為天才的品質通常會使人格生輝。“就是他僅僅剪剪指甲,”這是歌德關於席勒的通俗說法,“人們一眼就看出他比他們任何人都高明。”這種普照亨利·詹姆斯的朋友們的光輝,卻照不到那些衹憑身體上的特點對他略知一二的人身上。他講話慢條斯理的,有時候被誤認為裝腔作勢——或者更加離奇的是,被誤認為是一種拙劣的英國狂!——其實是對童年時代被認為不可救藥的一種口吃病的不完全矯正。他對待泛泛之交彬彬有禮,講起話來語句繁復,於是這些人感到很難跟他隨便交談。那種禮貌,那種語句大概也是同一缺點造成的。他先花過多的時間斟酌字句,然後纔開口講話,就最機靈和最敏感的人而言,這樣做衹能導致靦腆和自咎;這一事實往往被看成矯揉造作的猶豫態度。有一次在紐約,我安排了他與了不起的杜利先生 ① 的會見,他對杜利先生關於人生世相的評論十分欣賞,飯後我註視着他們,發現彼得·鄧恩在詹姆斯插話的汪洋大海裏絶望地掙紮着;下一次我們見面時,他說終於見到了詹姆斯,十分高興,隨後又凄然地說:“遺憾的是他說什麽事都用那麽多時間!他說的每一件事都精彩極了一不過我一直想告訴他:‘竹筒倒豆子照直說吧。’”
①杜利先生(Mr.Dooley)是芝加哥新聞作傢兼《柯裏爾》雜志的編輯芬利·彼得·鄧恩(Finley Peter Dunne,1867—1936)的係列作品中的人物,他是個酒吧老闆,以幽默風趣的言談針泛時弊。這些作品的第一集名為《和平與戰爭中的杜利先生》。本文說的杜利先生其實就是彼得·鄧恩。
對詹姆斯的密友來說,這些苦心的猶豫非但不是一種障礙,反而像一座蛛網搭成的橋梁,從他的心裏直通到別人心裏,像一段看不見的通道,在上面,人們瞭解到:巧妙的反語,含蓄的笑話,謹慎的惡意使人不由得捧腹大笑。在這懸念叢生的時刻,就有機會看見惡意與快樂兩種力量聚集在他多變的面容上,這也許是跟亨利·詹姆斯談話的獨特經歷中最罕見的時刻。
他的信,儘管令人愉快,衹給了他談話中的片言衹語,對他的密友來說,每當他的健康和環境有利時,這種談話帶着一係列栩栩如生的意象和鞭闢入裏的鑒賞傾吐出來,全部內容充滿了反話、同情和妙語如珠的玩笑,他曾經對我說到布爾熱 ① :“在我見過的所有談話者中間,他無疑是個佼佼者。”凡是聽過他的精彩談話的人也許都贊成把這句話用到他身上。他的信裏最不可能保留的特點之一(因為不管腳註多麽詳盡都難以解釋)就是戲謔——往往是純抽象的“玩笑”——這就是他的談話使人驚喜交集的特點。他寫給沃爾特·貝裏關於“化妝用品袋禮物”的信幾乎是一般讀者都能理解的這種親切玩笑的唯一例子。從他給許多最親密的朋友寫的信中,有必要刪去大段大段的戲言和反復提及的陳舊笑話的堆砌、積聚如山的妄語。亨利·詹姆斯記憶笑話的能力是驚人的;一旦掌握住了一句精彩的笑話,他不僅虔誠地把它保存下來,上面還要加上一種結構復雜的類似的妄語,朋友們增添的一磚一瓦都要巧妙地合併到這一層建築中去。如果讀者沒有事先研究每個通信者的個人歷史和一般經歷,就很難進入他的妄語世界中去,這個世界就像《鏡子》或《奇境》 ② 裏各種角色生活的那種四維結構的世界。小小的暗示通常就足以開動火車;就像他寫故事時,一粒隱射的小小芥子就會繁衍成一個枝繁葉茂的“題材”一樣,他最妙的妄語也同樣在無人記得的瑣事中開花吐豔。
①布爾熱(Paul Bourget,1852—1935),法國詩人,評論傢和小說傢。
②這裏指的是英國作傢劉易斯·卡洛爾的《艾麗絲漫遊奇境記》和《鏡子背後》。
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在馬薩諸塞西部群山中愉快地驅車旅行,這次旅行中真是妄語四溢。過去我們經常一起在歐洲駕車旅行,所以大部分笑話都與羅馬遺跡和哥特式大教堂有關。他就用這種笑話賞玩他所謂的“清瘦空曠孤寂的美國美景”。一天,他註意到迪爾菲爾德和斯普林菲爾德之間的𠔌地中傲然屹立的一座秀峰,峰巔有一所“夏季別墅”模樣的木棚。我告訴他,這座山叫“湯姆峰”,那座建築物就是“有名的卡爾特會修道院”。“對了,和尚們都在那裏製造‘莫西剋’,”他把話鋒一轉,講到一種軟飲料,那年夏天,有成千上萬的囤積品涌出來糟踏風景。
有時候他的打趣並非沒有惡意。我記得一次,他來訪時,我丈夫不慎說漏了嘴,他說,“伊迪絲的一篇新小說——你在上一期的《斯剋裏布納》雜志上見到了吧?”我的心往下一沉;我知道要詹姆斯當着作者的面說出“欣賞”的話來會使他非常為難的。他自己熱衷於技巧和結構問題——越來越不把短篇小說的形式當成一種手段——因此,除了他自己的作品,很少有“小說”(如他所說的)會引起他的興趣,不過威爾斯 ① 先生的小說除外。他曾經對我坦率地說,他對威爾斯先生的小說喜歡得不得了,“因為他寫的一切都栩栩如生”。我總是想方設法不讓他見到我的作品,還曾經責備他把我的作品搜尋出來讀,衹為惹我生氣——對於這種指責,他唯一的反應是抿着嘴內疚地笑笑。眼下,他像往常一樣,立即回答道:“啊,讀了,親愛的愛德華,我已經讀過這篇小小的作品——我當然讀過它了。”然後是輕輕的一頓,我知道這是不祥之兆;然後他細聲細氣地接着說:“佩服,佩服,一篇小小的傑作。”他轉身面對着我,和善得叫人害怕。“當然這麽一位嫻熟的女藝術大師,不深思熟慮,是不會用奇妙的傳統手法寫這篇故事的。不過,說實在的,在這一特定情況下,除了傳統手法,別的都是不可能的。親愛的夫人,經過再三考慮我覺得這種手法也許會使你放棄你寫的題材,因為……嘔……因為題材本身是格格不入的。”
①威爾斯(H.G.Wells,1866—1946),英國作傢。
在“山宅”寬敞可愛的陽臺上,客人們哄堂大笑,為“颳我的鼻子”叫好。我不願否認面對這種喧聲他也許衹是沉默地眨眨眼睛。然而,認為他存心糟踏我可憐的故事就錯了。我相信,他起初是要誠心誠意贊揚一番的,但他一開口就忍不住要說實話,凡是與他認為的神聖藝術有關的事,他容不得半點虛假,在他身上,心地的單純與珀西·盧伯剋 ① 先生正確地稱之為頭腦的健全結合起來了,衹是他對朋友感情上的無微不至的關懷被他在文學問題上的忠誠抵消了,朋友們請教他時,有時未加請教,他就以這種忠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除了書信方面的一切問題上,他的忠誠被一種幾乎是過分的柔情軟化了;但在討論le metier ② 時,就沒有溫情流露了。
①珀西·盧伯剋(Percy Lubbock,1879—1965),英國歷史學家,作品有《伊迪絲·華頓畫像》等。
②法文:手藝,職業。
還有一天——到我們友誼的後期了,因為這一次他解剖刀下的作品是《鄉俗》——他對我的作品談了一大堆溢美之詞後,突然忍不住說道:“不過你當然知道——你的感覺敏銳得很,你怎麽會不知道?——你在寫故事的時候,筆下有一個極好的題材,這應當是你的主題,而你衹把它當作一個小小插麯,放過去了?”
他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他看來,這本書的主要興趣及其最獨到的主題在於安德茵·斯普拉格這樣一個粗俗的青年婦女,完全無準備、無意識地闖進了古老的法國貴族的家庭生活的迷宮。我明白他的意思,而且認識到安德首·斯普拉格們和她們所嫁給的法國家庭之間的聯繫正如法國人自己所說的,是一種風俗小說傢十分感興趣的“現實”,而且也是迄今人們很少觸及的一種現實,然而,我爭辯說,在《鄉俗》裏,我衹是在給某個青年女子的經歷編寫年史,不管他的命運把她帶嚮哪個半球,我的任務是記錄她的創傷,接着寫她的下一個階段。然而,這對詹姆斯來說,並不成為理由,他對編年小說的興趣早就喪失殆盡,關心的衹是苦心描繪一個中心情景的各個方面。因此,如果不好明講,他衹好含蓄地回答:“我的寶貝,那你就選錯題材了。”
有一次,他跟我們一起呆在巴黎時,我對這種忍不住要說實話的衝動有過一次更有意思的體會。他偶然探聽到了這樣一件事:《兩個世界評論》原準備刊登我的一篇小說的譯文,由於譯文未準備就緒,該刊臨時求援,我答應自己另寫一個短篇來代替這篇譯文——用的是法文!我知道詹姆斯對這種實驗會作何感想,我千方百計想對他隱瞞這一討厭的秘密;但他人未到卻早已探聽到了這個秘密。某個白癡竟然當着我的面嚮他挑逗:“呃,詹姆斯先生,華頓夫人竟然用法文給《評論》寫了一篇小說,難道你不認為這件事辦得漂亮?”他眼角上浮現的神采慢慢下移到抽搐的嘴唇上,這說明回答已經準備好了。“漂亮——再漂亮不過了!驚人的功夫。”他猛地扭過身來,慢條斯理地對我說,峨祝賀你,親愛的,在巴黎街頭撂了二十年文學上的陳詞濫調,給你一古腦兒撿來了,而且成功地塞進了短短幾頁的篇幅裏,真有兩下子。後來他跟我的一個朋友談到這篇小說時,在這一苛刻的評語上,更加嚴肅、更加善意地加上這麽一句:“她一生中一次令人欽佩的插麯。不過她千萬別再幹這種事了。”
他知道我喜歡我們文學的粗獷風格,也許正因為如此,他就更加放肆地進行攻擊;要是遇上旁人,雖然盡量留情,但真實思想還是顯而易見的。親身經歷使我們體會到:再沒有比漠不關心或虛情假意地談論一個人的技藝更為難的事了。作傢可以不假思索,對繪畫滔滔不絶地講一通恭維話,畫傢對書也可以這麽作;但是要一個人對自己實踐的藝術撒謊,那真是苦不堪言。詹姆斯對文學一絲不苟的良心,對文學的熱愛和崇敬,儘管可以使他留情,卻决不能使他行騙。
我想,正是詹姆斯首先使我明白天才是一種不可分割的元素,但又是一種分配不均的元素,因此把人的特性分成天才非天才的通行作法在估價人的復雜性方面極不妥當。我記得,有一次,我帶給他一個從文學評論中挑選出來的詞語:“某先生幾乎有一絲天才”。詹姆斯總熱衷於搜集奇詞妙語,看到這個說法,他真是喜出望外,於是懇切要求每個人說明一下“幾乎有一絲天才”的確切程度,這件事在以後的幾個月裏給了他極大樂趣,我之所以提及此事,是因為似乎很少有人知道詹姆斯身上的這種永遠冒泡的戲謔之泉,這是他的密友們感到欣慰莫如的。
當談話涉及到一篇優美的散文或一首精彩的詩時,我們喜歡從書架上取下書來,請我們中伺的某個人大聲朗讀。這一群人中,有些人朗讀得十分出色,長期以來,我對他們的天賦感到十分高興;可是我從來沒聽過詹姆斯大聲朗讀——也從不知道他也喜歡這麽做——直到一天夜裏,有人提到艾米麗·勃朗特 ① 的詩,我說我從來沒有讀過《憶》。於是他立即從我手裏接過那本詩集,眼睛裏充滿了淚水,某種渺遠的感情加深了他那豐富、婉轉的聲音,
①艾米麗·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英國女小說傢,也是傑出的詩人。
他開始朗讀;
冷冰冰地躺在地下
厚厚的積雪堆在上面,
冷冰冰地躺在凄涼的墳墓裏,
遠遠離開了人間,
斷絶一切的時間之波終於把你我分離,
我唯一的愛人啊,
我豈能忘了愛你?
以前我從來沒有聽過有誰像他這樣朗讀詩,此後也沒有。他在吟唱,而且不怕吟唱。但許多善於朗誦詩的人是怕吟唱的,這些人雖然本能上感到英語詩歌語言的天賦要求把詩當詩來講,然而,他們又怕屈從於本能,因為目前的時尚就是把高超的詩歌念成順口溜,好像詩歌就是口語體的散文似的。相反。詹姆斯非但不回避對節奏的強調,反而給它以充分的表現。他一開始朗讀,口吃現象就仿佛被魔法醫好了,他的耳朵,由於對繁復的散文體的縈回極端敏感,因此從來不允許他在最復雜的韻律學上支吾,而是把他捲在音響的巨浪上滾滾嚮前,直到他聲音的全部重量落到最後一個節奏上。
詹姆斯的朗誦是一件迥然不同的事,是他內心世界的一種放射,不受時尚或矯揉造作的辯論術的影響。他從靈魂深處來朗讀,沒有聽過他誦詩的人誰也不知道他靈魂的模樣。有一天,有人談起惠特曼,我高興地發現,詹姆斯和我有同感,也認為他是最偉大的美國詩人。《草葉集》遞到了他手裏,那天晚上我們心醉神迷地坐着,而他從“自己的歌”徜徉到“最近紫丁香在前院開放的時候”(當他讀“美麗而安撫人心的死亡”時,他的聲音像風琴的柔板充滿了寂靜的房間),然而,他又任憑自已被吸引到“從永久搖蕩着的搖籃裏”的神秘音樂上,讀着,讀着,或者毋寧說是用一種抑製住的陶醉心情輕輕地唱着,直到對死神的五重祈禱像《第五交響樂》 ① 開頭幾節裏敲門聲一樣鳴響。
①貝多芬的名麯。
超過一定水平後,分歧最大的智者就像神祉一樣以某種方式並肩同行,詹姆斯對惠特曼的敬仰,對那種巨大的感染力的立即回應就是對這種方式的新的證明。在朗誦《草葉集》的那天夜裏,我們如數傢珍一般,談了好久好久;他往往突然幽默地從高峰跌落到深𠔌,到了最後,他雙手一揚,像以往一樣結結巴巴,眼睛浮現出神采,嚷道:“啊,不錯,一個偉大的天才;毫無疑問是一個偉大的天才!衹是人們對他過多的通曉外語不由得感到遺憾。” ①
①華頓夫人這段關於詹姆斯對惠特曼的態度的記述引起批評傢特大的興趣,因為詹姆斯早年(1865)曾寫過一篇題名為《華爾特·惠特曼先生》的評論,對惠特曼頗有微詞,還特別提到惠特曼不用英文Pavement(人行道),而用法文trottolr;不用英文Americans(美國人),而用西班牙文Americanos;不用英文Comrade(同志),而用camerado等等。
三
我相信詹姆斯喜歡他在“山宅”度過的那些日子,就像喜歡與美國風情有關的任何事物一樣;證據就是他來的次數多,每次呆的時間又長。可是有一次,他跟我們相處時正好碰上一股持久的熱浪,這股熱浪真是熱得不同尋常,在“山宅”裏,通常是涼風習習的夜晚也像白天一樣悶熱難當。我自己就怕熱,因此對詹姆斯充滿了同情,他覺得痛苦難熬。像許多天才人物一樣,他不善於處理日常瑣事,如使喚僕人呀,决定穿什麽衣服呀,買火車票呀,或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去呀等等,寫巨變小品的作者在他著名的“假如——”係列小品中如果寫一篇“假如亨利·詹姆斯寫了布拉德肖 ① ”,他寫的真實性也要比詹姆斯可能知道的多得多。想到這裏,我常常忍俊不禁。
①《布拉德肖鐵路指南》,最初於1839年由喬治·布拉德肖(1801—1853)以《鐵路時刻表》的形式出版,1841年發展成《布拉德肖每月鐵路指南》一直出版到1961高興極了。
對環境這樣難以適應,再碰上一次熱浪,那就十分可悲了。他的身體已經相當胖了,似乎還在擴展以迎接這次熱浪,而他的想像力仿佛變成了身體的一部分,這樣,一方流露出一些喪氣活,另一方則流露出一些水汽來。他老是對自己的健康惴惴不安,一遇上炎熱的天氣,就更加擔心了。他的擔憂大大增強了他的痛苦,於是他的景況就顯得十分可憐。電風扇、冰鎮飲料、冷水浴似乎都不能給他什麽寬慰;後來我們終於發現唯一的靈丹妙方就是不停地驅車旅行。幸好,那時候我們有了一輛會跑的汽車,於是我們每天不斷地跑,光彩奪目的風景一動不動地躺在果果的熱光下,我們一裏又一裏地驅車而過。我們在運動時,他變得興致勃勃,神采又回到嘴唇上,眼睛上;我們從不停車,除非在高高的山坡上要喝茶,或在村邊的藥鋪裏喝杯“冷飲”——有一次他叫我們中的一個人給他拿點“不像阿波裏奈裏斯礦泉水那樣無害的東西”,當這句話被解釋成“桔子酸”——一種當時最高級的飲料時,他
有一天下午,我們在大樹蔭下的一塊長滿青苔的高地上紮營喝茶,他似乎比平常舒暢一些,於是有人抽出一本文選來,我請我們當中的一個人朗讀史文明 ① 的《時間的勝利》,我知道詹姆斯很喜歡這首詩;然而,讀了一兩節之後,我看到他那種神采消失了,一隻極端痛苦的手舉了起來,也許考慮到不正常的天氣狀況,我們年輕的朋友最好能選一首長度適中的詩來——這樣,大傢急忙鑽進汽車,又開始不停地追尋涼氣了。
①史文明(Algernon Charles Swinburne,1837—1909),英國詩人。
詹姆斯大約半個月後要啓程到英國去;他的痛苦使我憂心忡忡,所以這次遠征後的第二天,我覺得如果他執意要走,就毫無辦法把他輓留在美國了。於是我請正住在我們傢的一位朋友嚮詹姆斯建議:由我來打電話訂購兩天後啓航的一艘波士頓輪船的船票。我的使節完成了使命,趕回來匯報說,衹是暗示一下這樣的計劃,就已經使詹姆斯狼狽透頂了。通知他兩天之內改變啓航日期——兩天之內,“山宅”到波士頓(坐火車要四小時)——我怎麽能輕率地提出如此不切合實際的建議呢?他沉重的行李還在新罕布什爾他哥哥威廉傢裏,這該怎麽辦呢?還有他要洗的衣服,前一天才送到洗衣店去,那又該怎麽辦呢?電扇捏在手裏,一堆咂幹了的桔子放在肘邊,他蜷縮在那裏,痛苦不堪,一個勁兒失望地念叨着:“天啊,多厲害的女人——多厲害的女人啊!她什麽事都能狠心幹出來的!她連叫我淬不及防地橫渡大西洋也在所不惜……”酷熱造成的身體衰竭比起我魯莽的建議把他拋進的深淵來,算不了什麽。我花了幾小時纔使他平靜下來,並且說服了他,如果他寧肯呆在這裏受酷暑的熬煎,能把他留在“山宅”那我們就太高興了。
如果要他解釋他的書裏似乎不太清楚的語句,或者要他說明主題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的情景,也會産生類似的狼狽局面(這是我後來吃了苦頭以後纔知道的);但更加悲慘的是讓他知道他的作品遭到戲弄後産生的效果。我總以為誰的作品被戲弄,就證明誰的聲譽高。有一次他跟我們呆在紐約,我興衝衝地帶給他一篇評論他的小說的離奇有趣的文章,是《想象的義務》的作者弗蘭剋·科爾比 ① 寫的。這次的結果是災難性的。我永遠也忘不了那種痛苦,甚至屈辱,這種情緒還力圖隱藏在一種被冒犯的尊嚴的神氣後面。在那種場合,他那永遠冒泡的詼諧感完全不頂用;如果有人用一種非常含蓄的批評方式問及他小說中的某個地方,結果也是如此(這是我後來纔發現的)。我想;那是在英國——他和我,還有一幫親密的朋友,一起呆在霍華德·斯特吉斯 ② 傢——我天真地把他書中的一段話指給他看,因為我讀之再三,仍不解其義。他把書從我手中接過去,把這段話讀了一遍,然後把書還給我,我笨拙地想說句笑話,然而我看到——我們大傢都看到——即便這種輕微而十分無意的批評,已經傷害了他敏銳得有些病態的感情。
①弗蘭剋·科爾比(Frank Moore Colby。1865—1925),美國歷史、和經濟學教授。他寫過許多精彩的論文。
②霍華德·斯特吉斯(Howard Sturgis,1855—1920),美國人,生於倫敦,父母是美國馬薩諸塞的富豪,他大半生住在國外,跟詹姆斯、華頓夫人、桑塔亞納等文學名流過往甚密,並著有小說數種,都以英國為背景。
還有一次——而且還是無意的——我為一個類似的錯誤感到內疚。我對詹姆斯有關技巧的理論與實驗自然很感興趣,不過我過去認為,現在仍然認為,他有追求技巧而犧牲天然的傾嚮,而天然纔是小說的生命。在近期的小說中一切都得服從預先設計好的結構,而他嚴格的幾何意義上的結構,在我看來則是小說中最次要的東西之一。因此,雖然我對他製定的某些原則推崇備至,如在故事展開時,總讓故事通過最能看到故事邊緣的心眼來觀察這一條原則——然而,要把生活中不正常、不相幹的活動都服從這一原則,即便對這種原則來講,代價也未免太高了。運用他的理論的結果使我感到迷惘。他最近的小說,儘管有深邃的道德美,但在我看來,卻越來越缺乏意境,越來越缺乏我們大傢賴以生活、運動的滋補性的、濃厚的人間氣息。《鴿翼》和《金碗》中的人物似乎隔離在一個陰極射綫管裏讓我們檢驗:他的舞臺清理得像昔日“法蘭西劇院”的舞臺一樣,那時候,與動作無關的桌椅都不能上臺(對舞臺來說,這是個好規則,但對小說卻引起不必要的尷尬局面)。我對這一點耿耿於懷。有一天我問他:“你在《金碗》裏把四個主要人物都懸在虛空裏,你是怎樣想的?他們在彼此不防範、不戒備的情況下,過的是一種什麽樣的生活?你為什麽把他們所有的人的毛邊都剝掉呢?而這正是我們一生中必須拖在身後的東西。”
他驚訝地望着我,我馬上發現這種驚訝是痛苦的,所以真後悔不該說這樣的話。我本來以為他的體係是有意而為的,深思熟慮出來的,因此誠心想聽他講講理由。然而,他沉吟半晌後,用一種煩亂的聲調回答道:“親愛的,——我不知道我這麽做了!”我發現我的問題非但沒有引起一場引人入勝的文學討論,反而把他受驚的註意力引嚮他完全沒有意識到的特殊方面去了。
對任何批評或評論都十分敏感,這與虛榮毫無關係;這是偉大藝術傢對自己才能的深刻意識所造成的,這種自覺含有痛苦,含有一生對缺乏大衆承認所表現的失望。我不能肯定詹姆斯暗暗地夢想着要在那種離奇的文學聲名如日中天的時候當一名“暢銷書作者”,但不管怎麽樣,他肯定終生感到痛苦——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痛苦——因為最喜歡他早期作品的讀者對他缺乏承認。他不理解為什麽《黛西·密勒》和《一位女士的畫像》所取得的成功在他成熟期寫的最偉大的小說裏反而得不到。那種天長日久的失意感使他對一點點批評的暗示都極為敏感。哪怕對完全理解、完全同情他後來在技巧和文體上進行的實驗的人提出的批評也是如此。
四
“山宅”的那些漫長的日子,炎炎夏日,果果秋光,林中的漫步,驅車上山下𠔌兜風,月夜陽臺上的講話,書房爐火旁的誦讀,在我撰寫此文時,又帶着誘人的光輝返回了。一道來的還有我們幾位敬愛的客人:瓦爾特·貝裏、貝伊·洛奇,還有三位親愛的英國朋友;吉拉德·拉普斯裏、羅伯特·諾頓和約翰·休·史密斯。
還有其他一些人既友好而又討人喜歡,他們來了又去了;然而這幾位和詹姆斯,從一開始就形成了我所謂的核心集團的核心,如果不是由於來訪頻繁,那就是由於參加活動的某種神秘特點。在這個集團裏,氣質不同的成員一見面就心心相印,因此,我們共同使用的典故、笑話一直與日俱增,對同一本書、同一幅畫、生活中任何戲劇性的事件,或者對書信的新的興趣的波濤會在我們心海裏同時涌起。
我想,我可以萬無一失地說,詹姆斯從未像在“山宅”的小集團裏那麽愉快過,或者說沒有像這個集團的某些成員若幹年後在溫莎好客的霍華德·斯特吉斯傢中久別重逢時那麽愉快過。我們有那麽多共同的話題,那麽多不可勝數的典故,光這種情況就足以使詹姆斯在這種場合談起話來比別的地方更加海闊天空;自由、迅速的思想交流活躍了他在沉悶無聊的聚會中最容易頽唐的頭腦。
在某一方面,詹姆斯在我所認識的那些健談傢中有鶴立雞群之勢,因為儘管他妙語連珠,卻從來沒有壟斷談話的傾嚮。其實,衹有在他一個人滔滔不絶地講話時,方顯出他的本色。我尤其記得某個夏天的夜晚,我們在“山宅”的陽臺上坐到很晚很晚,透過黑沉沉的樹木看得見湖水灰蒙蒙的閃光,我們中間一個人突然對他說(這是對他偶爾提到奧爾巴尼親戚的反應):“現在給我們講講埃梅特一傢——把他們的事全講給我們聽吧。”
我們知道,埃梅特和坦普爾兩傢構成了他龐大錯綜的親戚中的主要成份——他所謂的“埃梅特習性”——好一陣功夫,他站在黑暗中沉思,然後喃喃自語:“啊,親愛的,埃梅特傢——啊,埃梅特傢!”隨後他開始講述,忘記了我們,忘記了這個地方,忘記了一切,衹記得召回他失去的青年時代的景象,一長串鬼魂在他的魔杖指揮下闖入了夏夜寬廣的舞臺。乍一聽,鬼影憧憧,搖搖晃晃,朦朦朧朧。通過一係列不連貫的驚嘆、形容、暗示和附加的更正、重述,這些鬼魂影影綽綽出現在我們面前,不僅我們的頭腦,而且晴朗的夜晚,也似乎充滿了一種摸得着的霧。突然通過某種光綫變換和筆觸堆積的奇跡,這些鬼魂活現在我們眼前,那是由千百萬條絲一樣的綫條畫成的,像安格爾 ① 的畫那樣綫條分明,像倫勃朗 ② 的畫那樣筆觸渾厚;或者月他自己的藝術作類比,像巴爾紮剋筆下的人物那樣細緻、魁偉。
①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法國畫傢,畫法工緻,重視綫條造型,尤擅於肖像畫。
②倫勃朗(Rembrandt,1606—1669),荷蘭畫傢,善於用概括的手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
我常常看到這種慣伎一再重演;看到有名或無名的角色被召喚到他的幻燈的白色光照下,搖曳着,閃爍着,隨他的鏡頭的轉動逐漸定了型。然而,比起召回往昔的埃梅特傢和坦普爾傢的生命來,也許沒有任何東西如此豐富,如此持久。昔日的可愛、昔日的愚昧、昔日的失意早都一古腦兒埋葬在古舊破碎的墓碑下,被遺忘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有了那個夜晚,那個地方,以及他復雜的聯想的幫助,這些人才第一次來到他的心頭,並迫使他在《童年》和《兒子兼兄弟》中把他們活現在我們眼前?
五
在紐約,詹姆斯卻判若兩人。他討厭這個地方,有他的大量書信作為佐證。這個城市醜陋得離了譜,喧鬧得過了頭,使他的神經不得安寧;然而,他覺得社會風情很有意思,巴不得一覽無餘。他每次來紐約,我們都邀請很多人來。而他還經常出去吃飯,出去看戲——因為他對戲仍然有濃厚的興趣。然而,這個生活在塵世的詹姆斯,由於他的註意力分散,由於他花費很長很長的莫名其妙的時間撞擊一堵不可理解的悶墻,由於他把這些時間分散在神經質的禮貌上,因此跟“山宅”時悠哉遊哉的夥伴有天壤之別。不管在哪裏,衹要有這種幸運,我總是歡迎他到我傢做客,然而,我這位行色匆匆、心事重重的紐約客似乎僅僅是我們鄉下的偉大“亨利”的一塊碎片。
這時候的紐約,自然比起我年輕時更有大都市氣派,但仍然是個小地方,知識的興趣和典故範圍有限,因此飯桌上的談話很像鄉下報紙的“地方消息”欄;我記得那些令人喪氣的晚間聚會,主人獻上蘭花和金製餐具時,全然意識不到客人帶來交換的華貴禮物。
詹姆斯知道他的珍寶在五馬路 ① 大致沒有市場,然而,使他感到迷惘、傷心的是這些珍寶在文學界也不受歡迎,而他自然更加熱衷於探索文學界。記得有一回,我專門設宴安排他與一位卓越的散文傢見面,因為詹姆斯很贊賞此人的作品。令人掃興的是,這位散文傢呆滯的面孔無法揭示他內心的機敏,他雖然也賞識詹姆斯的天才,但對詹姆斯沉吟遊移的態度顯然感到不快。他們對這次見面各有看法,散文傢對詹姆斯口吃開了個玩笑,而詹姆斯則憂鬱地感嘆:“好一副怪相!”
①紐約市的一條繁華街道。
我估計他在波士頓要比紐約愉快、自在得多。在坎布裏奇,在他哥哥威廉·詹姆斯傢裏,在查爾斯·艾略特·諾頓 ① 傢裏,在他的親友圈子裏,他可以領略波士頓最好的方面;而在波士頓本身呢,由於昔日感總比在紐約強得多,他找到了各種各樣的老關係和早年燈塔山 ② 的種種傳說,活動起來就像救生帶在奇異的汪洋大海裏漂遊似的。他總是依戀着自己的表親關係,依戀着代表過去友情的任何一個人,不管在奧爾巴尼、紐約,還是波士頓。我記得他曾經說“你看,親愛的,跟他們交談要容易得多,因為我總會嚮他們打問舅父、姑媽和其他表兄弟姐妹呀。”他已經把他提問題的一套辦法提到高度完美的境地,不僅在親戚朋友中實踐,而且在橫渡大西洋到“蘭姆宅”來拜見他的人中間實踐,他用連珠炮式的友好提問實實在在地打啞了這些人的火力。他問他們坐哪班火車來的呀,是否到過所有的大城鎮了呀,他們都玩了些什麽呀,這樣一來,他們由於受到大人物的友好接待而喜氣洋洋地走了。“你看,親愛的,他們沒有功夫跟我談我的書啦!”——這是不惜一切代價要防止的災難。
①諾頓(Charles Eliot Norton,1827—1908),哈佛大學最著名的美術史教授,著述甚多。
②波士頓名流居住的地區。coc1
懶洋洋的七月天,空氣中彌漫着幹草、馬鞭草和樨草的清香。陽臺的桌子上,放着一隻淡黃色的碗杯,裏面漂浮着幾枚大草黴,在幾片薄荷葉的襯托下顯得那麽鮮紅。那是一個喬治王朝時代的老碗杯周圍棱角很多,折射出錯綜復雜的亮光,雷西的兩衹手臂正好刻印到獅子的雙頭之間。先生們不時聽到嗡的一聲,接到這種凄厲的警告後,他們連忙啪地一下拍一拍他們的面頰、眉頭或者光禿禿的腦門子;不過他們的這種舉動盡量做得不露神色,因為他們坐的這個陽臺的主人霍爾斯頓·雷西先生是不會承認“高岬”是有蚊子的。
“她過去很壞……一嚮如此,他們常常在第五大道旅館見面。”我母親這麽說,好像那一越軌的情景增加了她所提起的那對男女的罪過。她斜挎着眼鏡,看着手裏的編織活,聲音厚重得嘶嘶作響,好像要烤焦她毫不倦怠的手指間編織的雪白童毯一樣。(我母親是一個典型的樂善好施的人,然而說出的話卻尖酸刻薄,一點也不慈善。)
“他們過去常在第五大道旅館見面,”這句話對我記憶中的紐約舊事概括得多麽準確啊!過了一代之後,談起像利齊·黑茲爾迪安同亨利·普萊斯特之間這樣的風流韻事,人們一定會說:“他們在旅館見面。”時至今日,除了為數不多的幾位老處女仍然在靠咂摸年輕時釀造的陳年老酒度日外,誰還有興趣追憶那樣的陳年舊事?
“他們過去常在第五大道旅館見面,”這句話對我記憶中的紐約舊事概括得多麽準確啊!過了一代之後,談起像利齊·黑茲爾迪安同亨利·普萊斯特之間這樣的風流韻事,人們一定會說:“他們在旅館見面。”時至今日,除了為數不多的幾位老處女仍然在靠咂摸年輕時釀造的陳年老酒度日外,誰還有興趣追憶那樣的陳年舊事?
在我還是個小女孩,又回到紐約時,這座古老的都市對我最重要的莫過於我父親的書屋。這時候。我纔第一次能夠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一旦走出傢門,走上那些簡陋單調的街道,看不到一處像樣的建築或一座雄偉的教堂或華麗的宮殿,甚至看不到任何足以讓人聯想到歷史的東西,這樣的紐約能給一位熟視了無數美麗絶倫的建築、無數地位顯赫的古跡的孩子提供些什麽景觀呢?在我孩提時代的記憶當中,最令我不快的莫過於那座醜陋不堪的紐約。大街無人清掃,矮小的房屋儘管裏面裝飾得花花緑緑,可外表卻沒有絲毫威嚴。我真不明白,那些遍覽了羅馬、塞維裏亞、巴黎、倫敦的人如何能夠心滿意足地生活在華盛頓廣場和中央公園之間。然而,我萬萬沒有料到,這樣一座紐約——零星點綴着一些矮小的房屋的長方塊,無一例外的灰不溜丟的色彩,沒有塔樓、門廊、噴泉,沒有任何景觀,整個市區就像一個被壓扁了的、橫臥着格狀結構,像用牛皮包裹起來一樣,處處千篇一律,除了醜陋再沒絲毫特色——竟會在五十年後像阿特蘭提斯島 ① 或者施裏曼的特洛伊城 ② 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平庸的環境多少年來慢慢形成的社會結構也隨之被一掃而光,至今無人記得。然而,儘管如此,我童年的記憶當中最值得珍惜的部分仍然是這座與阿特蘭提斯共命運的紐約老城,這座從十七世紀開始緩慢而又永不停歇地發展到我童年時代的紐約老城。
①阿特蘭提斯島(Atlantis):傳說中位於大西洋直布羅陀海峽以西的島嶼,後沉於海底。
②特洛伊(Troy),小亞細亞西北部古城,後埋沒。施裏曼(Schliemann 1822—1890),德國考古學家,曾發掘特洛伊、邁錫尼等古城。
每當我回想起那個小小的世界,回想起長輩們用來貶損任何形式的進取精神的“箴言寶庫”,我就不禁要問,他們的先輩們用以在這片蠻荒的新大陸上開疆拓土並成為其主人的創業精神何以會在子孫們的身上轉化為如此的惰性,創業者和者的英雄氣概何以會消失得一幹二淨。或許正是先輩們過於積極的敬業纔使得這力量在子孫們身上變成了強弩之末?或許是他們在剋服了無與倫比的睏難之後所奠定的這番輝煌的基業在子孫們的心靈中産生了一種對除生意和傢務之外任何事物的雖稱不上惰性的冷漠?
對於我出生於其中的那個狹小圈於裏的人們,甚至發財也沒有多少意義。在不多的幾戶有産業的人傢裏,像阿斯特爾傢和格雷特傢,由於紐約房地産業的繁榮,賺錢本來是輕而易舉的,可他們仍然在投資時瞻前顧後,在管理上謹小慎微。而去華爾街或到鐵路上、海運或工業中去賺大錢的,那時候還是聞所未聞。我父親的朋友當中有經營銀行的,也有從事其他自由職業的。這當中,當律師的占多數。其實,我所認識的年輕人裏面,上完大學後,沒有幾個不去攻讀法律的,儘管後來大多都改從他業了。但總體說來,跟我父親和我的幾位長兄年齡相仿的人,大都屬於“有閑階層”。這個詞兒現在已不復存在,正如這個階層本身已經消亡一樣。或許現代的讀者聽着會覺得不可思議,可事實是我的近親當中衹有一個人“經商”,而我丈夫傢裏竟然一個也沒有。與我們交往的人大都屬於這樣的家庭,由於房地産價格的上漲,他們確實從中賺得了一些錢,生活過得還算寬裕。可很明顯,’沒有一個人不滿足於這種小康水平而去繼續奮鬥的。年輕時候,我從未接觸過任何形式的類似“淘金熱”的活動。現在,每當我聽說紐約的經濟生活緊張得要命,人們甚至沒有機會在飯前坐下來聊聊天,我就會不由得回想起,在我婚後那幾年裏,人們可以在甚至不是周末的日子裏愉快地會餐,而就座的人當中,男人並不比女人少。在這種場合談話的首要原則之一就是我母親很早以前就註入到我心靈當中的一句話:“不要談錢,想也別多想。”
那時候的富傢子弟,整日被保姆和私人教師重重包圍起來,很少能夠瞭解他們父母所從事的活動。就我而言,我的父親、母親每天都幹些什麽,我衹有一點隱隱約約的記憶。我知道我父親那時是紐約幾傢大慈善機構的頭兒,像盲人療養院、布魯明代爾精神病院等等。每逢四旬齋 ① ,我們傢總得開辦一所“女子縫紉班”,她們跟我母親一道為窮人做些縫縫補補的工作。我還記得某些下午跟母親開車外出去訪親探友,可誰都不在傢,便衹好去中央公園散步,或到朗布爾僻靜的小山𠔌中采摘紫羅蘭和獐耳細辛。晚飯後,我父母偶爾也去劇院看戲,可在我的記憶當中,他們從來沒有去聽過一次音樂會或任何形式的音樂演出。直到後來,零零星星的歌劇演出纔變成固定的娛樂方式,而去的人就像十八世紀的意大利人一樣,並不是為了欣賞歌劇,而衹是為了會會朋友,拉拉傢常。那時候最常見的消遣方式是外出赴宴或在傢宴請親朋好友。這種場合有時候會非常奢華莊重(燙金請柬提前三周發出,湯分“稀”、“稠”兩種,菜單裏得有羅馬拌奇 ② ),可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熱熱鬧鬧、隨隨便便的。當然這並不排除得有美酒佳餚相佐,客人們談論起酒食來也須分寸得體,馬虎不得。
①四旬齋:復活節前為期四十天的齋戒及懺悔。
②拌奇(Punch),又譯潘趣,一種用酒、果汁、牛奶等調合而成的飲料。
我父親從祖上繼承下來了一個頗為認真的美食傳統,藏有一容的法國波爾多紅葡萄酒和繞過好望角運來的北非白葡萄酒。他的“瓊斯”牌和我叔父的“紐波爾”牌白葡萄酒即使在當時名窖林立的情況下也是非常顯赫的。到了我們這一代,人們的口味變了,喝的多是香檳和紅葡萄酒,這滿窖的白葡萄酒就被糟踏得一桶不留。父親去世後,我的幾位哥哥就把它們全給賣掉了。我婚後不久去一位新貴傢裏赴宴時,知道主人對紐約老城裏的親疏關係不甚明了,便硬着頭皮喝下了一大杯這“聞名遐邇的紐波爾白葡萄酒”,因為我知道這種美味就我當時的狀況而言是很難再碰到的了。
要是沒有其他人,我母親自己是不會對宴飲太感興趣的,這種美食傢的熱情完全來自我父親的荷蘭血脈。他的母親是荷蘭移民,在紐約以最傑出的廚師著稱。然而在當時,做得一手好飯菜是每一個新嫁娘的必備素質,我母親常擺在案頭的廚師手册(《弗蘭卡泰利菜餚大全》和《雷斯利夫人廚師寶書》)當中夾滿了發黃的紙條,那上面都是她從別處抄回來的菜譜,諸如“瓊斯夫人的奶油竜蝦扇”、“範尼·加朗廷姨媽的燒雞”,“威廉·埃得加的烤肉”,以及我傢雇來的兩位黑人廚師瑪麗·約翰遜和蘇珊·彌納曼的精製菜譜。它們不僅詳實有趣,而且字體秀麗無比。剛提到的這兩位大“藝術傢”,一直都戴着頭巾、挂着耳墜,倘若站在用她們永不疲倦的雙手(指甲都塗上了藍色)從大堆大堆的禽、魚、蔬菜精心燒熟的一道又一道香噴噴的盛餐中間,確實還算得上是光彩照人、美麗無比的;瑪麗·約翰遜個頭高大,皮膚又黑又亮,耳朵下邊挂着兩大串金色的飾環,一頭典型的非洲鬈發,頂着一條款式動人的方巾;蘇珊。彌納曼是個混血兒,身材矮小,臉上總是笑眯眯的,穿着樸素,但手藝並不亞於她的前任。
說真的,稱她們為藝術傢絶不是誇張!她們動作起來,看似簡單又把握十足——煮煎蒸炒,在她們手底下,都發展到了極緻——而且,她們憑藉天賦所動用的原料,不管素葷,都豐富得出奇!有哪一個美食傢,即使他遍嘗全世界的山珍海味,不會在她們的黍米牛肉、爆炒嫩雞、蝦漿芹菜、素蒸火雞、燒紅頭。黍面餡餅、燉蕃茄、烤米餅、草莓夾心餅和香子蘭冰淇淋面前流涎三尺?我上面所列舉的僅僅是我們的日常膳食,我很小的時候就已嘗遍了它們。每當我父母招待客人,“舉辦宴會”,便會有另一番光景:甲魚、灰背野鴨、清燉馬鮫魚(若市場有售)、芹菜蛋黃燒螃蝎、弗吉尼亞桃餡火腿並香檳、奶油白扁豆、黍面蛋黃竜蝦,在這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佳餚中,我都說不準哪樣在哪個季節上市。每逢這種場合,你就會看到瑪麗·約翰遜手提飾有豐饒角的銅壺嚮盤子裏倒出百味美漿。那些日子裏,奶油、黃油、咖啡都是天然所成,不摻雜任何其他成份,肉食都是當日所宰,野味均為當時所獵。啊!看吧,這一個個美食傢,背靠在椅子上,一邊低聲哼着“天賜我也!”,一遍品味着這本地的佳釀和來自異域他鄉的正宗美酒。
我之所以這樣不厭其煩地詳述我們傢當年的餐桌風采,是因為它在當時的家庭生活中分量太大,可以說是最重要也最風光的一部分。然而,這風尚很快就讓那些被解放了的“半邊天”拋得無影無蹤,至少這在那些盎格魯一撒剋遜國傢 ① 裏是千真萬確的。鍋碗瓢盆、縫縫補補之類的事情已不再被年輕女子們看在眼裏,代之而來的是大學文憑。因為,在她們看來,衹有這,才能適應文明社會裏更加復雜的生活需要。這場運動在我還年輕的時候就已開始,現在我已年逾半百,親眼目睹了這場運動浩大的聲勢和它帶來的後果,對於過去那種家庭生活方式的一去不返,我比任何時候都深感痛惜。冷凍,雖然也不盡如人意,可就對家庭所造成的危害而言,跟高等教育比起來,真有小巫大巫之別。
①盎格魯—撒剋遜國傢即以英國為本民族語言的國傢。
而且,那些聚集在我父親的餐桌旁,細心品味那兩位“黑色夫人”的大作的衆多客人,都到哪兒去了呢?現在,我還記得那些紳士們,蓄着棕色或者白色的鬍髭,他們的妻室削肩襢露,像花兒一樣從寬大的裙據上面挺起胸膛。當她們在大廳裏脫下外衣時,有人從樓梯頂上朝下張望。她們的和顔悅色,她們的柔聲細語,無不讓人感覺到一種無與倫比的從容和悠閑。不會有人在門口按着汽車喇叭催促她們去舞廳或劇院。那時候,舞廳寥寥無幾,劇院也纔剛剛開張。當然,也不會有人為了去看一晚上的戲而耽誤我母親準備的盛宴。客人們從從容容地坐在桌邊,大盤大盤的未曾動過一刀一叉的美味將要被收拾回去。‘稍後,我母親嚮坐在她對面、我父親右側的一位夫人輕輕鞠上一躬,馬上,那一片片荷葉裙邊和長長的拖裙便窸窸窣窣地沿着紅色天鵝絨地毯鋪就的樓梯逶迤而上,消失到有紫色簇錦鋪就的扶手椅、有黃色喇叭花飾邊的紫色綢緞窗簾的、黃白相間的客廳裏。而在同一時刻,那些紳士們則又坐回到餐桌旁,開始品味從東方及時運來的法國紅葡萄酒和北非白葡萄酒,盡興後,便有咖啡和哈瓦那雪茄相隨。
我父母的客人大都食欲驚人,酒量不凡,而且對吃喝都頗有學問。然而一種更為講究的趣味縮短了這種殖民地時代人們的盛宴宏飲,二十分鐘後,這些蓄着鬍髭的紳士們便跟他們穿着荷葉裙的夫人們坐到了一起。在紫色簇錦的長沙發上,他們可以親親熱熱地再聊上大半個鐘頭,要讓這樣的夜晚完美無憾,這時候每人端上一杯茶總是必不可少的。對我們現代這個充滿喧鬧的世紀裏的人們來說,那一切都顯得如此柔和與悠閑!這樣的場合裏,談得最多的自然是當地發生的瑣事。關於藝術、音樂、文學等等,他們都盡量避而不談(當然,對於特羅洛普 ① 最新出版的小說,倒也不妨輕描淡寫地議論一番;或者若威廉·阿斯特爾先生從什麽地方弄到一幅哪位大師的名畫,也可以作為一時的話題),最常見的話題大都是關於他們自己的;他們可以對食物、酒、賽馬(那時,“高頭大馬”正開始吃香)、別墅的規劃、花園裏該選種什麽花草(手推剪草機纔剛剛開始用於修剪草坪,種得最多的樹要數銅紅山毛櫸和蕨葉楓樹)以及去歐洲旅遊的計劃(紐約人在這方面可費了不少腦筋)等等,都可以進行一番深思熟慮的探討。在我大約四五歲的時候,我經常看見我周圍的人要麽剛剛“回國”,要麽正準備啓程前往歐洲旅行。紐約老城裏的居民念念不忘他們祖先們生活過的土地。可是,我婚後遷往的波士頓卻大不一樣。這個城市的居民儘管大都腰纏萬貫,可一個個都懶得走出傢門。他們似乎缺乏對知識的好奇,因而沒有一絲到外面去看看的願望。
①特羅洛普(1815—1882)英國小說傢。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他一直被視為流行小說傢,其藝術價值直到後來纔受到肯定。
我對新英格蘭 ① 人對於外部世界的冷漠始終感到睏惑不解,因為我年輕時候看到紐約人衹有當匆匆忙忙踏上輪船、被拉嚮陌生的大陸的時候,纔是他們最為快樂的時刻。儘管如此,我父母所交往的人當中,卻很少有人能從歐洲之旅中在藝術和知識方面獲益的,而對於到歐洲去尋找與名流交往的機會,他們更是不屑一顧。他們認為到倫敦、巴黎或羅馬去跟與自己地位一般的人交往是一種庸俗不堪的事情,唯有勢利小人才去為之,跑到歐洲去擠入上流社會的美國人更被視作是在本國上不去的無能之輩。自尊的美國人在旅行當中所交往的大都是早先定居到歐洲各大都市中的美國同胞,而且還必須是他們當中最無可指責的那部分人!這些毫無矯飾的旅行者最欣賞的衹是風景、廢墟和古跡,那些籠罩着傷感的傳奇氣氛的場所,也就是司各特、拜倫、漢斯·安徒生、布爾韋、華盛頓,歐文或者霍桑 ② 等人輕輕地領着一批批躡手躡腳的觀光者所到達的地方。大型禮儀活動,不管是教會的還是皇室的,自然也在他們的欣賞之列,衹是對於後者,他們衹能從遠處瞥幾眼而已。倘若誰想托托關係,從那地方訂個座位或者弄張請柬來,他肯定會被譏為勢利之徒的。如果有哪位美國女子能臍身到英國皇傢的宮殿裏——好吧,你衹消看看在國內跟她交往的都是些什麽貨色!
①新英格蘭:美國東北部六個州的總稱。波士頓(麻薩諸塞州的首府)即為這一地區最大的城市。
②司各特(1771—1832)蘇格蘭小說傢、詩人、歷史小說的旨創者。拜倫(1788—1824)英國浪漫派詩人。漢斯·安徒生(1805—1875)丹麥作傢,童話大師。布爾韋,即愛德華·布爾韋—李頓(1803—1873)英國傢、詩人、批評傢、小說傢。華盛頓·歐文(1783—1859)美國作傢。霍桑(1804—1864)美國小說傢。以上諸位作傢的某些作品中均有有關歐洲歷史或傳說的記述。
與此相比,廢墟、雪山、湖泊和瀑布——尤其是瀑布——中,藴藏着無窮無盡的樂趣。而在大都市裏,則有各種各樣的商店!在這些商店裏,正如亨利·詹姆斯 ① 在一篇遊記中非常準確地描述的那樣,美國女子找到了擺脫生活在異域他鄉所帶來的孤獨和不便的萬能之策。不過,千萬別以為我是在過分地強調我的同胞們的缺陷。應該記得,在那個時代,即使最高級社會中的人也不會把觀光看作是一件心智活動,衹消翻一翻十九世紀早期人們所寫的遊記,就會發現在羅斯金 ② 之前,普通的受過良好教育的遊客,不管來自哪個國傢,都很少註意去留心觀察和欣賞所見所聞。而早在十八世紀末期,亞瑟·楊格 ③ 就教導那些屈指可數的知識分子要在旅途中註意觀察農作物的生長和地質結構的變遷。歌德在西西裏旅行期間,放棄了錫拉庫紮和阿格裏琴托 ④ 兩處名勝,卻沿着一條枯燥而又艱難的路徑橫穿過這塊島嶼,目的是想親眼看看這地方何以會被稱為羅馬的糧倉。而同時,大多數頭腦比較簡單的人都到古羅馬會議廣場的遺址上揀拾大理石碎片,到蒂沃利的女竈神廟裏采摘鐵綫蕨,或者到雪萊 ⑤ 墓上采摘牛眼菊;從夏蒙尼 ⑥ 的導遊那裏買得一沓兒貼着雪絨花的卡片,或者從羅馬畫商手中購得幾張吉多 ⑦ 《曙光女神》和卡拉瓦喬 ⑧ 《競技者》的復製品。
①亨利·詹姆斯(1843—1916)美國出生的小說傢,1915年入英國籍。
②羅斯金(1819—1900)英國藝術評論傢,社會改革傢。
③亞瑟·楊格(1741—1820)英國作傢,其作品均與農業有關。
④錫拉庫紮、阿格裏琴托,均為西西裏城市。
⑤雪萊(1792—1822)英國浪漫派詩人。二十九歲時溺斃於一次風暴中,葬於羅馬。
⑥夏蒙尼:法國勃朗峰下的鼕季運動及旅行場所。
⑦吉多:十三世紀意大利畫傢。
⑧卡拉瓦喬(1573—1610),即米開朗基羅·梅裏西,意大利畫傢。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一位年輕英俊、嘴角有一處傷痕的藍眼睛小夥子正開着他父母的旅行車橫穿這塊大陸,一雙好奇的眼睛從競技場教堂 ① 裏的喬托 ② 一直看到阿西西 ③ 的契馬布埃 ④ 。也是在同一個時候,另一個年輕人——一位貧窮潦倒、默默無聞的建築師——正坐在一輛驛站馬車裏,顛簸、勞頓在卡斯蒂亞、加裏西亞和安達露西亞 ⑤ 的小路上,或跋涉在布滿碎石的偏僻小道上,一筆一筆地畫下西班牙尚無人問津的建築奇跡。布朗寧 ⑥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從夢境中回憶他那本《指環和書》雪萊早已完成了那篇《錢起》 ⑦ 。而對於那些普通的、頗有些傢資的遊客來說,霍桑的《玉石雕像》 ⑧ 、布爾韋的《龐貝城最後的日子》和華盛頓·歐文的《阿爾汗布拉》 ⑨ 仍然是有關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最有說服力的文字。
①競技場教堂:意大利北部帕都亞的一座古老教堂。
②喬托(1267—1331),意大利畫傢、雕塑傢和建築師,於帕都亞等地有壁畫留世。
③阿西西:意大利中部城市。
④契馬布埃(1240?—1302?),佛羅倫薩畫傢,於阿西西等地有壁畫留世。
⑤卡斯蒂西、加裏西亞和安大露西亞均為西班牙地名。
⑥布朗寧(1812—1889),英國詩人。《指環和書》是他1869年完成的十二捲長詩,以十七世紀末的意大利為背景。
⑦《錢起》(The Cenci):雪萊的五幕詩劇。以十六世紀羅馬貴族生活為背景。
⑧《玉石雕像》(The Marble Faun):霍桑的一部以羅馬為背景的小說。
⑨《阿爾汗布拉》,即《阿爾汗布拉傳奇故事集》,歐文旅居西班牙時創作的雜記和故事集,以西班牙格拉那達的“紅色城堡”(即阿爾汗布拉)為背景。
①阿特蘭提斯島(Atlantis):傳說中位於大西洋直布羅陀海峽以西的島嶼,後沉於海底。
②特洛伊(Troy),小亞細亞西北部古城,後埋沒。施裏曼(Schliemann 1822—1890),德國考古學家,曾發掘特洛伊、邁錫尼等古城。
每當我回想起那個小小的世界,回想起長輩們用來貶損任何形式的進取精神的“箴言寶庫”,我就不禁要問,他們的先輩們用以在這片蠻荒的新大陸上開疆拓土並成為其主人的創業精神何以會在子孫們的身上轉化為如此的惰性,創業者和者的英雄氣概何以會消失得一幹二淨。或許正是先輩們過於積極的敬業纔使得這力量在子孫們身上變成了強弩之末?或許是他們在剋服了無與倫比的睏難之後所奠定的這番輝煌的基業在子孫們的心靈中産生了一種對除生意和傢務之外任何事物的雖稱不上惰性的冷漠?
對於我出生於其中的那個狹小圈於裏的人們,甚至發財也沒有多少意義。在不多的幾戶有産業的人傢裏,像阿斯特爾傢和格雷特傢,由於紐約房地産業的繁榮,賺錢本來是輕而易舉的,可他們仍然在投資時瞻前顧後,在管理上謹小慎微。而去華爾街或到鐵路上、海運或工業中去賺大錢的,那時候還是聞所未聞。我父親的朋友當中有經營銀行的,也有從事其他自由職業的。這當中,當律師的占多數。其實,我所認識的年輕人裏面,上完大學後,沒有幾個不去攻讀法律的,儘管後來大多都改從他業了。但總體說來,跟我父親和我的幾位長兄年齡相仿的人,大都屬於“有閑階層”。這個詞兒現在已不復存在,正如這個階層本身已經消亡一樣。或許現代的讀者聽着會覺得不可思議,可事實是我的近親當中衹有一個人“經商”,而我丈夫傢裏竟然一個也沒有。與我們交往的人大都屬於這樣的家庭,由於房地産價格的上漲,他們確實從中賺得了一些錢,生活過得還算寬裕。可很明顯,’沒有一個人不滿足於這種小康水平而去繼續奮鬥的。年輕時候,我從未接觸過任何形式的類似“淘金熱”的活動。現在,每當我聽說紐約的經濟生活緊張得要命,人們甚至沒有機會在飯前坐下來聊聊天,我就會不由得回想起,在我婚後那幾年裏,人們可以在甚至不是周末的日子裏愉快地會餐,而就座的人當中,男人並不比女人少。在這種場合談話的首要原則之一就是我母親很早以前就註入到我心靈當中的一句話:“不要談錢,想也別多想。”
那時候的富傢子弟,整日被保姆和私人教師重重包圍起來,很少能夠瞭解他們父母所從事的活動。就我而言,我的父親、母親每天都幹些什麽,我衹有一點隱隱約約的記憶。我知道我父親那時是紐約幾傢大慈善機構的頭兒,像盲人療養院、布魯明代爾精神病院等等。每逢四旬齋 ① ,我們傢總得開辦一所“女子縫紉班”,她們跟我母親一道為窮人做些縫縫補補的工作。我還記得某些下午跟母親開車外出去訪親探友,可誰都不在傢,便衹好去中央公園散步,或到朗布爾僻靜的小山𠔌中采摘紫羅蘭和獐耳細辛。晚飯後,我父母偶爾也去劇院看戲,可在我的記憶當中,他們從來沒有去聽過一次音樂會或任何形式的音樂演出。直到後來,零零星星的歌劇演出纔變成固定的娛樂方式,而去的人就像十八世紀的意大利人一樣,並不是為了欣賞歌劇,而衹是為了會會朋友,拉拉傢常。那時候最常見的消遣方式是外出赴宴或在傢宴請親朋好友。這種場合有時候會非常奢華莊重(燙金請柬提前三周發出,湯分“稀”、“稠”兩種,菜單裏得有羅馬拌奇 ② ),可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熱熱鬧鬧、隨隨便便的。當然這並不排除得有美酒佳餚相佐,客人們談論起酒食來也須分寸得體,馬虎不得。
①四旬齋:復活節前為期四十天的齋戒及懺悔。
②拌奇(Punch),又譯潘趣,一種用酒、果汁、牛奶等調合而成的飲料。
我父親從祖上繼承下來了一個頗為認真的美食傳統,藏有一容的法國波爾多紅葡萄酒和繞過好望角運來的北非白葡萄酒。他的“瓊斯”牌和我叔父的“紐波爾”牌白葡萄酒即使在當時名窖林立的情況下也是非常顯赫的。到了我們這一代,人們的口味變了,喝的多是香檳和紅葡萄酒,這滿窖的白葡萄酒就被糟踏得一桶不留。父親去世後,我的幾位哥哥就把它們全給賣掉了。我婚後不久去一位新貴傢裏赴宴時,知道主人對紐約老城裏的親疏關係不甚明了,便硬着頭皮喝下了一大杯這“聞名遐邇的紐波爾白葡萄酒”,因為我知道這種美味就我當時的狀況而言是很難再碰到的了。
要是沒有其他人,我母親自己是不會對宴飲太感興趣的,這種美食傢的熱情完全來自我父親的荷蘭血脈。他的母親是荷蘭移民,在紐約以最傑出的廚師著稱。然而在當時,做得一手好飯菜是每一個新嫁娘的必備素質,我母親常擺在案頭的廚師手册(《弗蘭卡泰利菜餚大全》和《雷斯利夫人廚師寶書》)當中夾滿了發黃的紙條,那上面都是她從別處抄回來的菜譜,諸如“瓊斯夫人的奶油竜蝦扇”、“範尼·加朗廷姨媽的燒雞”,“威廉·埃得加的烤肉”,以及我傢雇來的兩位黑人廚師瑪麗·約翰遜和蘇珊·彌納曼的精製菜譜。它們不僅詳實有趣,而且字體秀麗無比。剛提到的這兩位大“藝術傢”,一直都戴着頭巾、挂着耳墜,倘若站在用她們永不疲倦的雙手(指甲都塗上了藍色)從大堆大堆的禽、魚、蔬菜精心燒熟的一道又一道香噴噴的盛餐中間,確實還算得上是光彩照人、美麗無比的;瑪麗·約翰遜個頭高大,皮膚又黑又亮,耳朵下邊挂着兩大串金色的飾環,一頭典型的非洲鬈發,頂着一條款式動人的方巾;蘇珊。彌納曼是個混血兒,身材矮小,臉上總是笑眯眯的,穿着樸素,但手藝並不亞於她的前任。
說真的,稱她們為藝術傢絶不是誇張!她們動作起來,看似簡單又把握十足——煮煎蒸炒,在她們手底下,都發展到了極緻——而且,她們憑藉天賦所動用的原料,不管素葷,都豐富得出奇!有哪一個美食傢,即使他遍嘗全世界的山珍海味,不會在她們的黍米牛肉、爆炒嫩雞、蝦漿芹菜、素蒸火雞、燒紅頭。黍面餡餅、燉蕃茄、烤米餅、草莓夾心餅和香子蘭冰淇淋面前流涎三尺?我上面所列舉的僅僅是我們的日常膳食,我很小的時候就已嘗遍了它們。每當我父母招待客人,“舉辦宴會”,便會有另一番光景:甲魚、灰背野鴨、清燉馬鮫魚(若市場有售)、芹菜蛋黃燒螃蝎、弗吉尼亞桃餡火腿並香檳、奶油白扁豆、黍面蛋黃竜蝦,在這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佳餚中,我都說不準哪樣在哪個季節上市。每逢這種場合,你就會看到瑪麗·約翰遜手提飾有豐饒角的銅壺嚮盤子裏倒出百味美漿。那些日子裏,奶油、黃油、咖啡都是天然所成,不摻雜任何其他成份,肉食都是當日所宰,野味均為當時所獵。啊!看吧,這一個個美食傢,背靠在椅子上,一邊低聲哼着“天賜我也!”,一遍品味着這本地的佳釀和來自異域他鄉的正宗美酒。
我之所以這樣不厭其煩地詳述我們傢當年的餐桌風采,是因為它在當時的家庭生活中分量太大,可以說是最重要也最風光的一部分。然而,這風尚很快就讓那些被解放了的“半邊天”拋得無影無蹤,至少這在那些盎格魯一撒剋遜國傢 ① 裏是千真萬確的。鍋碗瓢盆、縫縫補補之類的事情已不再被年輕女子們看在眼裏,代之而來的是大學文憑。因為,在她們看來,衹有這,才能適應文明社會裏更加復雜的生活需要。這場運動在我還年輕的時候就已開始,現在我已年逾半百,親眼目睹了這場運動浩大的聲勢和它帶來的後果,對於過去那種家庭生活方式的一去不返,我比任何時候都深感痛惜。冷凍,雖然也不盡如人意,可就對家庭所造成的危害而言,跟高等教育比起來,真有小巫大巫之別。
①盎格魯—撒剋遜國傢即以英國為本民族語言的國傢。
而且,那些聚集在我父親的餐桌旁,細心品味那兩位“黑色夫人”的大作的衆多客人,都到哪兒去了呢?現在,我還記得那些紳士們,蓄着棕色或者白色的鬍髭,他們的妻室削肩襢露,像花兒一樣從寬大的裙據上面挺起胸膛。當她們在大廳裏脫下外衣時,有人從樓梯頂上朝下張望。她們的和顔悅色,她們的柔聲細語,無不讓人感覺到一種無與倫比的從容和悠閑。不會有人在門口按着汽車喇叭催促她們去舞廳或劇院。那時候,舞廳寥寥無幾,劇院也纔剛剛開張。當然,也不會有人為了去看一晚上的戲而耽誤我母親準備的盛宴。客人們從從容容地坐在桌邊,大盤大盤的未曾動過一刀一叉的美味將要被收拾回去。‘稍後,我母親嚮坐在她對面、我父親右側的一位夫人輕輕鞠上一躬,馬上,那一片片荷葉裙邊和長長的拖裙便窸窸窣窣地沿着紅色天鵝絨地毯鋪就的樓梯逶迤而上,消失到有紫色簇錦鋪就的扶手椅、有黃色喇叭花飾邊的紫色綢緞窗簾的、黃白相間的客廳裏。而在同一時刻,那些紳士們則又坐回到餐桌旁,開始品味從東方及時運來的法國紅葡萄酒和北非白葡萄酒,盡興後,便有咖啡和哈瓦那雪茄相隨。
我父母的客人大都食欲驚人,酒量不凡,而且對吃喝都頗有學問。然而一種更為講究的趣味縮短了這種殖民地時代人們的盛宴宏飲,二十分鐘後,這些蓄着鬍髭的紳士們便跟他們穿着荷葉裙的夫人們坐到了一起。在紫色簇錦的長沙發上,他們可以親親熱熱地再聊上大半個鐘頭,要讓這樣的夜晚完美無憾,這時候每人端上一杯茶總是必不可少的。對我們現代這個充滿喧鬧的世紀裏的人們來說,那一切都顯得如此柔和與悠閑!這樣的場合裏,談得最多的自然是當地發生的瑣事。關於藝術、音樂、文學等等,他們都盡量避而不談(當然,對於特羅洛普 ① 最新出版的小說,倒也不妨輕描淡寫地議論一番;或者若威廉·阿斯特爾先生從什麽地方弄到一幅哪位大師的名畫,也可以作為一時的話題),最常見的話題大都是關於他們自己的;他們可以對食物、酒、賽馬(那時,“高頭大馬”正開始吃香)、別墅的規劃、花園裏該選種什麽花草(手推剪草機纔剛剛開始用於修剪草坪,種得最多的樹要數銅紅山毛櫸和蕨葉楓樹)以及去歐洲旅遊的計劃(紐約人在這方面可費了不少腦筋)等等,都可以進行一番深思熟慮的探討。在我大約四五歲的時候,我經常看見我周圍的人要麽剛剛“回國”,要麽正準備啓程前往歐洲旅行。紐約老城裏的居民念念不忘他們祖先們生活過的土地。可是,我婚後遷往的波士頓卻大不一樣。這個城市的居民儘管大都腰纏萬貫,可一個個都懶得走出傢門。他們似乎缺乏對知識的好奇,因而沒有一絲到外面去看看的願望。
①特羅洛普(1815—1882)英國小說傢。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他一直被視為流行小說傢,其藝術價值直到後來纔受到肯定。
我對新英格蘭 ① 人對於外部世界的冷漠始終感到睏惑不解,因為我年輕時候看到紐約人衹有當匆匆忙忙踏上輪船、被拉嚮陌生的大陸的時候,纔是他們最為快樂的時刻。儘管如此,我父母所交往的人當中,卻很少有人能從歐洲之旅中在藝術和知識方面獲益的,而對於到歐洲去尋找與名流交往的機會,他們更是不屑一顧。他們認為到倫敦、巴黎或羅馬去跟與自己地位一般的人交往是一種庸俗不堪的事情,唯有勢利小人才去為之,跑到歐洲去擠入上流社會的美國人更被視作是在本國上不去的無能之輩。自尊的美國人在旅行當中所交往的大都是早先定居到歐洲各大都市中的美國同胞,而且還必須是他們當中最無可指責的那部分人!這些毫無矯飾的旅行者最欣賞的衹是風景、廢墟和古跡,那些籠罩着傷感的傳奇氣氛的場所,也就是司各特、拜倫、漢斯·安徒生、布爾韋、華盛頓,歐文或者霍桑 ② 等人輕輕地領着一批批躡手躡腳的觀光者所到達的地方。大型禮儀活動,不管是教會的還是皇室的,自然也在他們的欣賞之列,衹是對於後者,他們衹能從遠處瞥幾眼而已。倘若誰想托托關係,從那地方訂個座位或者弄張請柬來,他肯定會被譏為勢利之徒的。如果有哪位美國女子能臍身到英國皇傢的宮殿裏——好吧,你衹消看看在國內跟她交往的都是些什麽貨色!
①新英格蘭:美國東北部六個州的總稱。波士頓(麻薩諸塞州的首府)即為這一地區最大的城市。
②司各特(1771—1832)蘇格蘭小說傢、詩人、歷史小說的旨創者。拜倫(1788—1824)英國浪漫派詩人。漢斯·安徒生(1805—1875)丹麥作傢,童話大師。布爾韋,即愛德華·布爾韋—李頓(1803—1873)英國傢、詩人、批評傢、小說傢。華盛頓·歐文(1783—1859)美國作傢。霍桑(1804—1864)美國小說傢。以上諸位作傢的某些作品中均有有關歐洲歷史或傳說的記述。
與此相比,廢墟、雪山、湖泊和瀑布——尤其是瀑布——中,藴藏着無窮無盡的樂趣。而在大都市裏,則有各種各樣的商店!在這些商店裏,正如亨利·詹姆斯 ① 在一篇遊記中非常準確地描述的那樣,美國女子找到了擺脫生活在異域他鄉所帶來的孤獨和不便的萬能之策。不過,千萬別以為我是在過分地強調我的同胞們的缺陷。應該記得,在那個時代,即使最高級社會中的人也不會把觀光看作是一件心智活動,衹消翻一翻十九世紀早期人們所寫的遊記,就會發現在羅斯金 ② 之前,普通的受過良好教育的遊客,不管來自哪個國傢,都很少註意去留心觀察和欣賞所見所聞。而早在十八世紀末期,亞瑟·楊格 ③ 就教導那些屈指可數的知識分子要在旅途中註意觀察農作物的生長和地質結構的變遷。歌德在西西裏旅行期間,放棄了錫拉庫紮和阿格裏琴托 ④ 兩處名勝,卻沿着一條枯燥而又艱難的路徑橫穿過這塊島嶼,目的是想親眼看看這地方何以會被稱為羅馬的糧倉。而同時,大多數頭腦比較簡單的人都到古羅馬會議廣場的遺址上揀拾大理石碎片,到蒂沃利的女竈神廟裏采摘鐵綫蕨,或者到雪萊 ⑤ 墓上采摘牛眼菊;從夏蒙尼 ⑥ 的導遊那裏買得一沓兒貼着雪絨花的卡片,或者從羅馬畫商手中購得幾張吉多 ⑦ 《曙光女神》和卡拉瓦喬 ⑧ 《競技者》的復製品。
①亨利·詹姆斯(1843—1916)美國出生的小說傢,1915年入英國籍。
②羅斯金(1819—1900)英國藝術評論傢,社會改革傢。
③亞瑟·楊格(1741—1820)英國作傢,其作品均與農業有關。
④錫拉庫紮、阿格裏琴托,均為西西裏城市。
⑤雪萊(1792—1822)英國浪漫派詩人。二十九歲時溺斃於一次風暴中,葬於羅馬。
⑥夏蒙尼:法國勃朗峰下的鼕季運動及旅行場所。
⑦吉多:十三世紀意大利畫傢。
⑧卡拉瓦喬(1573—1610),即米開朗基羅·梅裏西,意大利畫傢。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一位年輕英俊、嘴角有一處傷痕的藍眼睛小夥子正開着他父母的旅行車橫穿這塊大陸,一雙好奇的眼睛從競技場教堂 ① 裏的喬托 ② 一直看到阿西西 ③ 的契馬布埃 ④ 。也是在同一個時候,另一個年輕人——一位貧窮潦倒、默默無聞的建築師——正坐在一輛驛站馬車裏,顛簸、勞頓在卡斯蒂亞、加裏西亞和安達露西亞 ⑤ 的小路上,或跋涉在布滿碎石的偏僻小道上,一筆一筆地畫下西班牙尚無人問津的建築奇跡。布朗寧 ⑥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從夢境中回憶他那本《指環和書》雪萊早已完成了那篇《錢起》 ⑦ 。而對於那些普通的、頗有些傢資的遊客來說,霍桑的《玉石雕像》 ⑧ 、布爾韋的《龐貝城最後的日子》和華盛頓·歐文的《阿爾汗布拉》 ⑨ 仍然是有關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最有說服力的文字。
①競技場教堂:意大利北部帕都亞的一座古老教堂。
②喬托(1267—1331),意大利畫傢、雕塑傢和建築師,於帕都亞等地有壁畫留世。
③阿西西:意大利中部城市。
④契馬布埃(1240?—1302?),佛羅倫薩畫傢,於阿西西等地有壁畫留世。
⑤卡斯蒂西、加裏西亞和安大露西亞均為西班牙地名。
⑥布朗寧(1812—1889),英國詩人。《指環和書》是他1869年完成的十二捲長詩,以十七世紀末的意大利為背景。
⑦《錢起》(The Cenci):雪萊的五幕詩劇。以十六世紀羅馬貴族生活為背景。
⑧《玉石雕像》(The Marble Faun):霍桑的一部以羅馬為背景的小說。
⑨《阿爾汗布拉》,即《阿爾汗布拉傳奇故事集》,歐文旅居西班牙時創作的雜記和故事集,以西班牙格拉那達的“紅色城堡”(即阿爾汗布拉)為背景。
另一本推薦的是伊迪絲的第一部暢銷書《歡樂之傢》(1905),書中女主人翁莉莉·巴特(LilyBart)是伊迪絲塑造得最細膩的人物。莉莉與貝姬·夏普一樣,為了在社會中贏得自己的位置可以不惜一切手段。不同的是,薩剋雷試圖不讓自己、不讓讀者喜歡那個精力充沛的女冒險傢(把她塑造成一位不稱職的母親);而伊迪絲很明顯對莉莉懷有深深的同情,但卻無法改變僵硬而挑剔的社會帶給她的厄運。
The House of Mirth is a novel of manners s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1890s New York ruling class. Wharton places her tragic heroine, Lily Bart, in a society that she describes as a " 'hot-house of traditions and conventions.' "
Derivation of the title
The title derives from Ecclesiastes 7:4: The heart of the wise is in the house of mourning; but the heart of fools is in the house of mirth. The manuscript had originally been titled "A Moment's Ornament, a reference to Wordsworth's poem 'She was a Phantom of Delight.'" .
Plot
Like most Wharton novels, The House of Mirth examines the conflict between rigid social expectation and personal desire. Lily Bart is adept at playing society's games, which expect her to achieve an advantageous marriage. Yet, torn between her desire for luxurious living and a relationship based on mutual respect and love, she manages to sabotage all her possible chances for a wealthy marriage. Gradually losing the good opinion of her social circle, she is left to try to survive below the level of "dinginess" of her only true friend, Gerty Farish.
Beautiful and well-trained as to "proper" behavior, Lily has many opportunites to marry a wealthy man, but none of them ever seem to work out. She avoids a marriage to an Italian Prince by flirting with his son; she sabotages h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prudish, but very wealthy Mr. Percy Gryce, and so on.
Her lawyer friend, Lawrence Selden, finds her attractive and delightful, but does not seriously attempt to engage her affections, since he is not rich and knows that she is unwilling to consider marrying for love.
Simon Rosedale is a social climber whose commercial success has admitted him partially into elite society. Rosedale courts Miss Bart until her social disaster renders her useless to him. Though he does offer real help after she has "fallen from grace," he requires that she re-enter society before he can marry her, thus securing his social position with a beautiful wife who is well-versed in society's rules.
Lily's decline begins when she loses the favor of her friend Judy Trenor, whose husband gives Lily a large sum of money, which she innocently accepts, believing that it is the return on investments made for her. When rumours of this debt circulate through her circle the foundations of her social standing are shaken.
Another of Lily's friends, Bertha Dorset, invites her to join her and her husband on a trip, then falsely implies that Lily has committed adultery with her husband, thus distracting his attention from her own infidelities.
The ensuing scandal ruins Lily, causing her straight-laced Aunt Julia, who is supporting her, to almost totally disinherit her. Although Lily has the power to defend herself—she has evidence of Bertha's infidelity—she chooses to suffer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scandal rather than blackmail Bertha, since exposing her would also expose Lawrence Selden, the man Lily loves...although she never admits it, even to herself.
Dropped by almost all of her society friends, Lily is forced to seek work. She takes a job as social secretary to a disreputable woman, but her dignity forces her to resign. She takes a job working in a millinery, but produces poor work and is let go. Eventually, she receives her meager inheritance. After paying her debt to Trenor, Lily dies from an overdose of the sleeping draught to which she had become addicted.
Other Characters
Lawrence Selden
Lawrence Selden is a young lawyer who is fascinated by Lily Bart, whom he admires for her beauty, taste, and intelligence. He falls in love with her even though he knows he cannot support her in the standard of living to which she aspires. Aside from a few stolen moments and chance conversations, determined not to entangle himself emotionally, Lawrence avoids her. Only at the end of the novel, when it's too late, can he express his feelings for her.
Percy Gryce
Percy Gryce is a wealthy and eligible bachelor. Shy and conservative, he is uncomfortable around women, but he takes pride in his inherited collection of Americana books. Lily befriends him with the intention of making him fall in love with her. A consummate actor, she pretends an interest in things that interest him, and plays the role of a prospective wife to the hilt. However, when Gryce discovers that some of her undisclosed vices such as smoking cigarettes, gambling at cards deem her less than worthy to be a suitable wife, he runs away as fast as he can, eventually meeting and marrying a much more appropriate young woman.
Judy and Gus Trenor
The Trenors are Lily's best friends at the start of the story. Judy is an expert hostess, considered at the top of fashionable society, although the older and more conservative families do not approve of everything that goes on in her household. She wants to help Lily find a husband, but the friendship cools when Lily stirs up trouble at one of Judy's house parties and she suspects that Lily may have slept with Gus.
Simon Rosedale
A wealthy Jewish banker and insightful businessman, Simon Rosedale wants to be accepted into the higher ranks of society. He cultivates people through the Stock Exchange, sharing stock tips with social stars such as Wellington Bry and Gus Trenor.
Rosedale is aware that he makes others uncomfortable, but believes that a respectable and socially astute wife will make him acceptable to society. He therefore determines that he must have such a wife, and chooses Lily.
He insures that Lily gets her hands on Bertha Dorset's incriminating letters to Lawrence Selden, hoping to furnish her with the ammunition to blackmail Bertha into acknowledging her socially.
Bertha and George Dorset
A vicious, selfish woman who thinks of little but her own pleasure, Bertha Dorset has a husband who is completely unaware of her affairs. Scheming to protect herself, and concerned that her husband may be growing interested in Lily, Bertha hints that Lily and George are having an affair.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Lily's ruin. Subsequently, Bertha uses her social position to further isolate and humiliate the young woman.
Gerty Farish
A cousin of Lawrence Selden's, Gerty dearly loves both Lawrence and Lily. When she realizes that Lawrence is in love with Lily, she sublimates her love for him into a desire to help Lily. Mild, generous, and optimistic, Gerty sees the best in everyone. Regarded by Lily as "dingy" because of her simple living conditions, Gerty devotes herself to public service. When Lily comes to her for help, Gerty finds various positions for her, and invites her to live with her in her apartment. This Lily refuses, although she has come to appreciate Gerty's kind heart.
Julia Peniston
Lily's Aunt Julia reluctantly accepted financial responsibility for Lily after her parents died, and has been supporting her ever since. She pays all Lily's expenses, but does not give her a regular allowance. Instead, she makes Lily unpredictable gifts of cash. When presented with the rumors of Lily borrowing money from Gus Trenor and gambling for money, Julia is shocked. After the evidence of Lily's inappropriate behavior becomes overwhelming, Julia disinherits her niece, leaving Lily with barely enough of a legacy to settle her debts.
Carry Fisher
Carry Fisher is a repeatedly divorced woman who relies on her social skills to survive and who occasionally does dirty work for Judy Trenor or Bertha Dorset. Carry sees in Lily a kindred spirit, and attempts to teach Lily the art of social midwifery, but Lily is unable to recognize that the very people she helps to gain a foothold in society will inevitably snub her as they do Carry. When it becomes known that Lily held a position in Norma Hatch's (a gold digger at best and possibly a courtesan of some sort) household, this doesn't hurt Carry Fisher, understood by everyone to be damaged goods herself; but when Norma Hatch nearly succeeds in marrying a naïve young man from a wealthy family, Lily is blamed as having somehow been involved in the conspiracy.
Reception
The book received an enthusiastic review in the New York Times upon its original publication, which called it "a novel of remarkable power," and which read in part "Its varied elements are harmoniously blended, and the discriminating reader who has completed the whole story in a protracted sitting or two must rise from it with the conviction that there are no parts of it which do not properly and essentially belong to the whole. Its descriptive passages have verity and charm, it has the saving grace of humor, its multitude of personages, as we have said, all have the semblance of life."
There followed months of letters to the Times, arguing over the book. Some readers were enthusiastic fans, while others felt that the book unfairly impugned the city's social elite.
Film, TV or theatrical adaptations
* A 1906 stage adaptation written by Clyde Fitch.
* A 1918 eponymous silent film adaptation directed by Albert Capellani, starring Katherine Harris Barrymore as Lily Bart.
* A 1981 TV movie version directed by Adrian Hall, starring Geraldine Chaplin as Lily Bart.
* A 2000 eponymous film adaptation, The House of Mirth, directed by Terence Davies, starring Gillian Anderson as Lily Bart.
The House of Mirth is a novel of manners s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1890s New York ruling class. Wharton places her tragic heroine, Lily Bart, in a society that she describes as a " 'hot-house of traditions and conventions.' "
Derivation of the title
The title derives from Ecclesiastes 7:4: The heart of the wise is in the house of mourning; but the heart of fools is in the house of mirth. The manuscript had originally been titled "A Moment's Ornament, a reference to Wordsworth's poem 'She was a Phantom of Delight.'" .
Plot
Like most Wharton novels, The House of Mirth examines the conflict between rigid social expectation and personal desire. Lily Bart is adept at playing society's games, which expect her to achieve an advantageous marriage. Yet, torn between her desire for luxurious living and a relationship based on mutual respect and love, she manages to sabotage all her possible chances for a wealthy marriage. Gradually losing the good opinion of her social circle, she is left to try to survive below the level of "dinginess" of her only true friend, Gerty Farish.
Beautiful and well-trained as to "proper" behavior, Lily has many opportunites to marry a wealthy man, but none of them ever seem to work out. She avoids a marriage to an Italian Prince by flirting with his son; she sabotages h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prudish, but very wealthy Mr. Percy Gryce, and so on.
Her lawyer friend, Lawrence Selden, finds her attractive and delightful, but does not seriously attempt to engage her affections, since he is not rich and knows that she is unwilling to consider marrying for love.
Simon Rosedale is a social climber whose commercial success has admitted him partially into elite society. Rosedale courts Miss Bart until her social disaster renders her useless to him. Though he does offer real help after she has "fallen from grace," he requires that she re-enter society before he can marry her, thus securing his social position with a beautiful wife who is well-versed in society's rules.
Lily's decline begins when she loses the favor of her friend Judy Trenor, whose husband gives Lily a large sum of money, which she innocently accepts, believing that it is the return on investments made for her. When rumours of this debt circulate through her circle the foundations of her social standing are shaken.
Another of Lily's friends, Bertha Dorset, invites her to join her and her husband on a trip, then falsely implies that Lily has committed adultery with her husband, thus distracting his attention from her own infidelities.
The ensuing scandal ruins Lily, causing her straight-laced Aunt Julia, who is supporting her, to almost totally disinherit her. Although Lily has the power to defend herself—she has evidence of Bertha's infidelity—she chooses to suffer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scandal rather than blackmail Bertha, since exposing her would also expose Lawrence Selden, the man Lily loves...although she never admits it, even to herself.
Dropped by almost all of her society friends, Lily is forced to seek work. She takes a job as social secretary to a disreputable woman, but her dignity forces her to resign. She takes a job working in a millinery, but produces poor work and is let go. Eventually, she receives her meager inheritance. After paying her debt to Trenor, Lily dies from an overdose of the sleeping draught to which she had become addicted.
Other Characters
Lawrence Selden
Lawrence Selden is a young lawyer who is fascinated by Lily Bart, whom he admires for her beauty, taste, and intelligence. He falls in love with her even though he knows he cannot support her in the standard of living to which she aspires. Aside from a few stolen moments and chance conversations, determined not to entangle himself emotionally, Lawrence avoids her. Only at the end of the novel, when it's too late, can he express his feelings for her.
Percy Gryce
Percy Gryce is a wealthy and eligible bachelor. Shy and conservative, he is uncomfortable around women, but he takes pride in his inherited collection of Americana books. Lily befriends him with the intention of making him fall in love with her. A consummate actor, she pretends an interest in things that interest him, and plays the role of a prospective wife to the hilt. However, when Gryce discovers that some of her undisclosed vices such as smoking cigarettes, gambling at cards deem her less than worthy to be a suitable wife, he runs away as fast as he can, eventually meeting and marrying a much more appropriate young woman.
Judy and Gus Trenor
The Trenors are Lily's best friends at the start of the story. Judy is an expert hostess, considered at the top of fashionable society, although the older and more conservative families do not approve of everything that goes on in her household. She wants to help Lily find a husband, but the friendship cools when Lily stirs up trouble at one of Judy's house parties and she suspects that Lily may have slept with Gus.
Simon Rosedale
A wealthy Jewish banker and insightful businessman, Simon Rosedale wants to be accepted into the higher ranks of society. He cultivates people through the Stock Exchange, sharing stock tips with social stars such as Wellington Bry and Gus Trenor.
Rosedale is aware that he makes others uncomfortable, but believes that a respectable and socially astute wife will make him acceptable to society. He therefore determines that he must have such a wife, and chooses Lily.
He insures that Lily gets her hands on Bertha Dorset's incriminating letters to Lawrence Selden, hoping to furnish her with the ammunition to blackmail Bertha into acknowledging her socially.
Bertha and George Dorset
A vicious, selfish woman who thinks of little but her own pleasure, Bertha Dorset has a husband who is completely unaware of her affairs. Scheming to protect herself, and concerned that her husband may be growing interested in Lily, Bertha hints that Lily and George are having an affair.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Lily's ruin. Subsequently, Bertha uses her social position to further isolate and humiliate the young woman.
Gerty Farish
A cousin of Lawrence Selden's, Gerty dearly loves both Lawrence and Lily. When she realizes that Lawrence is in love with Lily, she sublimates her love for him into a desire to help Lily. Mild, generous, and optimistic, Gerty sees the best in everyone. Regarded by Lily as "dingy" because of her simple living conditions, Gerty devotes herself to public service. When Lily comes to her for help, Gerty finds various positions for her, and invites her to live with her in her apartment. This Lily refuses, although she has come to appreciate Gerty's kind heart.
Julia Peniston
Lily's Aunt Julia reluctantly accepted financial responsibility for Lily after her parents died, and has been supporting her ever since. She pays all Lily's expenses, but does not give her a regular allowance. Instead, she makes Lily unpredictable gifts of cash. When presented with the rumors of Lily borrowing money from Gus Trenor and gambling for money, Julia is shocked. After the evidence of Lily's inappropriate behavior becomes overwhelming, Julia disinherits her niece, leaving Lily with barely enough of a legacy to settle her debts.
Carry Fisher
Carry Fisher is a repeatedly divorced woman who relies on her social skills to survive and who occasionally does dirty work for Judy Trenor or Bertha Dorset. Carry sees in Lily a kindred spirit, and attempts to teach Lily the art of social midwifery, but Lily is unable to recognize that the very people she helps to gain a foothold in society will inevitably snub her as they do Carry. When it becomes known that Lily held a position in Norma Hatch's (a gold digger at best and possibly a courtesan of some sort) household, this doesn't hurt Carry Fisher, understood by everyone to be damaged goods herself; but when Norma Hatch nearly succeeds in marrying a naïve young man from a wealthy family, Lily is blamed as having somehow been involved in the conspiracy.
Reception
The book received an enthusiastic review in the New York Times upon its original publication, which called it "a novel of remarkable power," and which read in part "Its varied elements are harmoniously blended, and the discriminating reader who has completed the whole story in a protracted sitting or two must rise from it with the conviction that there are no parts of it which do not properly and essentially belong to the whole. Its descriptive passages have verity and charm, it has the saving grace of humor, its multitude of personages, as we have said, all have the semblance of life."
There followed months of letters to the Times, arguing over the book. Some readers were enthusiastic fans, while others felt that the book unfairly impugned the city's social elite.
Film, TV or theatrical adaptations
* A 1906 stage adaptation written by Clyde Fitch.
* A 1918 eponymous silent film adaptation directed by Albert Capellani, starring Katherine Harris Barrymore as Lily Bart.
* A 1981 TV movie version directed by Adrian Hall, starring Geraldine Chaplin as Lily Bart.
* A 2000 eponymous film adaptation, The House of Mirth, directed by Terence Davies, starring Gillian Anderson as Lily Bart.
“你這個白癡!”他老婆說着就把她的牌甩了下去。
我急忙扭過頭去,避免看見海利·德萊恩的臉;不過為什麽我想避免看見那張臉,我可不能告訴你,就更不可能告訴你為什麽我竟然會料想到(如果我真的料想到的話)像他這樣年紀的一個顯要人物會註意到我這樣一個完全無足輕重的小青年遇到的事了。
我扭轉頭去為的是不讓他看到聽見他被人叫白癡時我是怎樣的傷心,即使是開玩笑——噢,至少是半開玩笑;可是我自己往往認為他就是個白癡。儘管我自己的牌很糟糕,我卻深諳牌道,完全可以斷定他的牌——趁他不留神時——充分說明他老婆如此衝動是有道理的。為什麽她發火搞得我心煩意亂,我可不能說,也不可能說為什麽在她的“最新搭檔”小博爾頓·伯恩對她的話報以一聲尖笑時,我真想給這小無賴一記耳光;也不可能說為什麽海利,德萊恩(他總是一下子聽不明白人傢在取笑他,然而肯定慢慢會明白)最後發出他那表示欣賞的低沉豐厚的笑聲——那麽為什麽我偏偏要從記憶中完全抹掉這一幕呢。為什麽呢?
我急忙扭過頭去,避免看見海利·德萊恩的臉;不過為什麽我想避免看見那張臉,我可不能告訴你,就更不可能告訴你為什麽我竟然會料想到(如果我真的料想到的話)像他這樣年紀的一個顯要人物會註意到我這樣一個完全無足輕重的小青年遇到的事了。
我扭轉頭去為的是不讓他看到聽見他被人叫白癡時我是怎樣的傷心,即使是開玩笑——噢,至少是半開玩笑;可是我自己往往認為他就是個白癡。儘管我自己的牌很糟糕,我卻深諳牌道,完全可以斷定他的牌——趁他不留神時——充分說明他老婆如此衝動是有道理的。為什麽她發火搞得我心煩意亂,我可不能說,也不可能說為什麽在她的“最新搭檔”小博爾頓·伯恩對她的話報以一聲尖笑時,我真想給這小無賴一記耳光;也不可能說為什麽海利,德萊恩(他總是一下子聽不明白人傢在取笑他,然而肯定慢慢會明白)最後發出他那表示欣賞的低沉豐厚的笑聲——那麽為什麽我偏偏要從記憶中完全抹掉這一幕呢。為什麽呢?
夏洛蒂·阿什比在傢門口的臺階上停下了腳步。夜色塗抹着三月裏這個明媚的下午,喧囂的都市生活正達到。她轉身背對那一切,在老式大理石地面的門廳站了一會兒,然後將鑰匙捅進了鎖孔。裏扇門窗垂挂着的吊簾使室內的光綫變得很柔和,暖暖融融而又朦朦朧朧,讓人看不清裏面都有些什麽。在剛嫁給肯尼斯·阿什比的那幾個月裏,她總是喜歡每天在這個時候回來,回到這所久已被商業和時尚遺忘而顯得安靜的屋子中來。紐約無情的喧囂,遮天蔽地的燈火,擁塞的交通、房捨、生活及思想所帶來的壓抑同這所她稱為傢的避難所之間的對比,總能深深地打動她。她在颶風的正中心找到了一座小島——至少她自己曾經這樣以為。然而現在,就在最近幾個月裏,一切都變了,她總是在門階上猶豫不决,而且總得強迫自己進去。
在五十年代的老紐約,屈指可數的幾傢人在單純和富有方面居統治地位,其中就有羅爾斯頓傢。
強健的英國人和面色紅潤、身體笨拙的荷蘭人合為一體創造出一個繁榮謹慎,卻又揮金如土的社會。“辦事要辦得漂亮”一直是這個謹小慎微的世界上的一項基本原則。這個世界全是由銀行傢,與印度做生意的商人、造船廠傢和船具商的財富建造起來的。這些吃喝講究、行動遲緩的人生活在一種斯文而單調的環境裏,這種環境的表面從來沒有受到不時在地下演出的啞劇的幹擾。這些人在歐洲人眼裏顯得性情暴躁,衹不過是因為反復無常的氣候剝去了他們過剩的肌肉,紮緊了他們的神經罷了。那些年月,敏感的人兒就像弱音鍵盤,命運之神在上面彈奏,卻沒有聲息。
這個針插不進的社會是由焊接得結結實實的部件建造而成的。在這個社會的一個最大的區域裏。住滿了羅爾斯頓傢的人以及他們的旁支。羅爾斯頓傢族原來是英國的中産階級家庭,他們到殖民地來,不是為了一種信條而死,而是為了一張存折而活。結果已經超出了他們的希望,他們的宗教也染上了成功的色彩。一種純化了的英國國教,在“美利堅合衆國主教派教會”的調和旗號下,剔除了婚禮中的粗俗暗示,回避了亞大納西信經 ① 中的恐嚇性章節,認為在“主禱詞”裏說“我們的父,他……”比“它”更表示崇敬。這種教會正符合羅爾斯頓傢立身處世的那種妥協精神。全宗族見了形形色色的新派宗教和來歷不明的人物,都出於本能,退避三捨。他們不越雷池半步,因此成為一種保守勢力的代表,這種勢力把各種新的社會團體團弄到一起,如同海草纏住海岸一樣。
強健的英國人和面色紅潤、身體笨拙的荷蘭人合為一體創造出一個繁榮謹慎,卻又揮金如土的社會。“辦事要辦得漂亮”一直是這個謹小慎微的世界上的一項基本原則。這個世界全是由銀行傢,與印度做生意的商人、造船廠傢和船具商的財富建造起來的。這些吃喝講究、行動遲緩的人生活在一種斯文而單調的環境裏,這種環境的表面從來沒有受到不時在地下演出的啞劇的幹擾。這些人在歐洲人眼裏顯得性情暴躁,衹不過是因為反復無常的氣候剝去了他們過剩的肌肉,紮緊了他們的神經罷了。那些年月,敏感的人兒就像弱音鍵盤,命運之神在上面彈奏,卻沒有聲息。
這個針插不進的社會是由焊接得結結實實的部件建造而成的。在這個社會的一個最大的區域裏。住滿了羅爾斯頓傢的人以及他們的旁支。羅爾斯頓傢族原來是英國的中産階級家庭,他們到殖民地來,不是為了一種信條而死,而是為了一張存折而活。結果已經超出了他們的希望,他們的宗教也染上了成功的色彩。一種純化了的英國國教,在“美利堅合衆國主教派教會”的調和旗號下,剔除了婚禮中的粗俗暗示,回避了亞大納西信經 ① 中的恐嚇性章節,認為在“主禱詞”裏說“我們的父,他……”比“它”更表示崇敬。這種教會正符合羅爾斯頓傢立身處世的那種妥協精神。全宗族見了形形色色的新派宗教和來歷不明的人物,都出於本能,退避三捨。他們不越雷池半步,因此成為一種保守勢力的代表,這種勢力把各種新的社會團體團弄到一起,如同海草纏住海岸一樣。
《純真年代》(英漢對照)是一部經久不衰的傑作,被認為是伊迪絲·華頓最為完美的一部小說。作者從自己親身經歷與熟悉的環境中提煉素材,塑造人物,將作品題材根植於深厚的現實土壤中。通過博福特命運沉浮這一綫索與主人公阿切爾愛情悲劇的主綫相互映襯,使一個看似尋常的愛情故事具備了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
"5000詞床頭燈英語學習讀本"由美國作傢執筆,精選了國外數十部最值得一生去讀的文學作品,以5500個最常用的單詞寫成,語言現代、地道、標準、原汁原味,而且通俗易懂。你躺在床上不用翻字典就可以津津有味地學英語,而且可以積澱西方文化,提高個人的口味和修養。對初、中級英語學習者來說是一套值得特別推薦的英語簡易讀物。《純真年代》(英漢對照)為叢書的其中一册,為英漢對照版,是一部經久不衰的傑作,被認為是伊迪絲·華頓最為完美的一部小說。
In 1920, The Age of Innocence was published twice; first in four parts, July – October, in the Pictorial Review magazine, and then by D. Appleton and Company as a book in New York and in London. The book was warmly received; the Times Book Review considered it "a brilliant panorama of New York's 45 years ago. The novel is in demand mostly at public libraries and a best seller in the bookstores."
Plot introduction
The Age of Innocence centers on an upper class couple's impending marriage,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a woman plagued by scandal whose presence threatens their happiness. Though the novel questions the assumptions and morals of 1870s' New York society, it never devolves into an outright condemnation of the institution. In fact, Wharton considered this novel an "apology" for her earlier, more brutal and critical novel, The House of Mirth. Not to be overlooked is Wharton's attention to detailing the charms and customs of the upper caste. The novel is lauded for its accurate portrayal of how the 19th-century East Coast American upper class lived, and this, combined with the social tragedy, earned Wharton a Pulitzer Prize — the first Pulitzer awarded to a woman. Edith Wharton was 58 years old at publication; she lived in that world, and saw it change dramatically by the end of World War I. The title is an ironic comment on the polished outward manners of New York society, when compared to its inward machinations.
Plot summary
Newland Archer, gentleman lawyer and heir to one of New York City's best families, is happily anticipating a highly desirable marriage to the sheltered and beautiful May Welland. Yet he finds reason to doubt his choice of bride after the appearance of Countess Ellen Olenska, May's exotic, beautiful thirty-year-old cousin, who has been living in Europe. Ellen has returned to New York after scandalously separating herself (per rumor) from a bad marriage to a Polish Count. At first, Ellen's arrival and its potential taint to his bride's family disturbs him, but he becomes intrigued by the worldly Ellen who flouts New York society's fastidious rules. As Newland's admiration for the countess grows, so does his doubt about marrying May, a perfect product of Old New York society; his match with May no longer seems the ideal fate he had imagined.
Ellen's decision to divorce Count Olenski is a social crisis for the other members of her family, who are terrified of scandal and disgrace. Living apart can be tolerated, but divorce is unacceptable. To save the Welland family's reputation, a law partner of Newland asks him to dissuade Countess Olenska from divorcing the Count. He succeeds, but in the process comes to care for her; afraid of falling in love with Ellen, Newland begs May to accelerate their wedding date; May refuses.
Newland tells Ellen he loves her; Ellen corresponds, but is horrified of their love's aggrieving May. She agrees to remain in America, separated but still married, only if they do not sexually consummate their love; Newland receives May's telegram agreeing to wed sooner.
Newland and May marry; he tries forgetting Ellen but fails. His society marriage is loveless, and the social life he once found absorbing has become empty and joyless. Though Ellen lives in Washington and has remained distant, he is unable to cease loving her. Their paths cross while he and May are in Newport, Rhode Island. Newland discovers that Count Olenski wishes Ellen to return to him, and she has refused, despite her family pushing her to reconcile with her husband and return to Europe. Frustrated by her independence, the family cut off her money, as the Count had already done.
Newland desperately seeks a way to leave May and be with Ellen, obsessed with how to finally possess her. Despairing of ever making Ellen his wife, he attempts to have her agree to be his mistress. Then Ellen is recalled to New York City to care for her sick grandmother, who accepts her decision to remain separated and agrees to reinstate her allowance.
Back in New York and under renewed pressure from Newland, Ellen relents and agrees to consummate their relationship. However, Newland then discovers that Ellen has decided to return to Europe. Newland makes up his mind to abandon May and follow Ellen to Europe when May announces that she and Newland are throwing a farewell party for Ellen. That night, after the party, Newland resolves to tell May he is leaving her for Ellen. She interrupts him to tell him that she learned that morning that she is pregnant; she reveals that she had told Ellen of her pregnancy two weeks earlier, despite not being sure of it at the time. The implication is that she did it because she suspected the love between Ellen and Newland and knew Ellen well enough to know that she would drop Newland if May was pregnant. Newland guesses that this is Ellen's reason for returning to Europe. Hopelessly trapped, Newland decides not to follow Ellen, surrendering his love for the sake of his children, remaining in a loveless marriage to May.
Twenty-six years later, after May's death, Newland and his son are in Paris. The son, learning that his mother's cousin lives there, has arranged to visit Ellen in her Paris apartment. Newland is stunned at the prospect of seeing Ellen again. On arriving outside the apartment building, Newland, still reeling emotionally, sends up his son alone to meet Ellen, while he waits outside, watching her apartment's balcony. Newland considers going up, but decides that his dream and memory of Ellen are more real than anything else in his life has been; he walks back to his hotel without meeting her.
Characters in The Age of Innocence
Major Characters
* Newland Archer: The story's protagonist is a young, popular, successful lawyer living with his mother and sister in an elegant New York City house. Since childhood, his life has been shaped by the customs and expectations of upper class New York City society. His engagement to May Welland is one in a string of accomplishments. At the story's start, he is proud and content to dream about a traditional marriage in which he will be the husband-teacher and she the wife-student. His life changes when he meets Countess Ellen Olenska. Through his relationship with her — first friendship, then love — he begins questioning the values on which he was raised. He sees the sexual inequality of New York society and the shallowness of its customs, and struggles to balance social commitment to May with love for Ellen. He cannot find a place for their love in the intricate, judgmental web of New York society. Throughout the story's progress, he transgresses the boundaries of acceptable behavior for love of Ellen: first following her to Skuytercliff, then Boston, and finally willing to follow her to Europe. In the end, though, Newland Archer finds that the only place for their love is in his memories.
* Mrs. Manson Mingott: The matriarch of the powerful Mingott family, and grandmother to Ellen and May. She was born Catherine Spicer, the daughter of an inconsequential family. Widowed at 28, she has ensured her family's social position by her own shrewdness and force of character. She controls her family: at Newland's request, she has May and Mrs. Welland agree to an earlier wedding date. She controls the money — withholding Ellen's living allowance (when the family is angry with Ellen), and having niece Regina Beaufort ask for money when in financial trouble. Mrs. Mingott is a maverick in the polite world of New York society, at times 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acceptable behavior; receiving guests in her house's ground floor, though society associates that practice with prostitutes. Her welcoming Ellen is viewed skeptically, and she insists the rest of the family support Ellen.
* Mrs. Welland: May's mother, has raised her daughter to be a proper society lady. May's dullness, lack of imagination, and rigid views of appropriate and inappropriate behavior are consequence of her influence. She has effectively trained her husband, the weak-willed Mr. Welland, to conform to her desires and wishes. Mrs. Welland i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May's commitment to a long engagement. Without her mother's influence, May might have agreed sooner to Newland's request for an earlier wedding date. After a few years of marriage, Newland Archer perceives in his mother-in-law what May will become — stolid, unimaginative, and dull.
* May Welland: Newland Archer's fiancée, then wife. Raised to be a perfect wife and mother, she follows and obeys all of society's customs, perfectly. Mostly, she is the shallow, uninterested and uninteresting young woman that New York society requires. When they are in St. Augustine, though, May gives Newland a rare glimpse of the maturity and compassion he had previously ignored. She offers to release him from their engagement so he can marry the woman he truly loves, thinking he wants to be with Mrs. Rushworth, a married woman with whom he had recently ended a love affair. When he assures May of his loving only her, May appears to trust him, at least at first. Yet after marriage, she suspects Newland is Ellen's lover. Nonetheless, May pretends happiness before society, maintaining the illusion that she and he have the perfect marriage expected of them. Her unhappiness activates her manipulative nature, and Newland does not see it until too late. To drive Ellen away from him, May tells Ellen of her pregnancy before she is certain of it. Yet, there still is compassion in May, even in their loveless marriage's long years after Ellen's leaving. After May's death, Newland Archer learns she had always known of his continued love for Ellen; as May lay dying, she told their son Dallas that the children could always trust their father Newland, because he surrendered the thing most meaningful to him out of loyalty to their marriage.
* Ellen Olenska: She is May's cousin and Mrs. Manson Mingott's granddaughter. She became a Countess by marrying Polish Count Olenski, a European nobleman. Her husband was allegedly cruel and abusive, stole Ellen's fortune and had affairs with other women and possibly even with men. When the story begins, Ellen has fled her unhappy marriage, lived in Venice with her husband's secretary, and has returned to her family in New York City, America. She is a free spirit who helps Newland Archer see beyond narrow New York society. She treats her maid, Nastasia, as an equal; offering the servant her own cape before sending her out on an errand. She attends parties with disreputable people such as Julius Beaufort and Mrs. Lemuel Struthers, and she invites Newland, the fiancé of her cousin May to visit her. Ellen suffers as much as Newland from their impossible love, but she is willing to live in emotional limbo so long as they can love each other at a distance. Ellen's love for Newland drives her important decisions: dropping divorce from Count Olenski, remaining in America, and offering Newland choice of sexual consummation only once, and then disappearing from his life. Her conscience and responsibility to family complicate her love for Newland. When she learns of May's pregnancy, Ellen immediately decides to leave America, refusing Newland's attempt to follow her to Europe, and so allow cousin May to start her family with her husband Newland.
* New York City Society: Composed of powerful, wealthy families. These people follow and impose a strict, rigid code of social custom and behavior, and judge as unacceptable and disposable the people who do not follow their rules. Ellen has difficulty adapting to the behavoir that such a society thinks appropriate for a woman separated from her husband. New York society's judgment is clear; almost everyone refuses to attend the dinner party honoring Ellen's return.
Minor Characters
* Christine Nilsson: A famous singer who performs in an opera on the night of Archer and May's engagement. She sings in the same opera two years later.
* Mrs. Lovell Mingott: May and Ellen's aunt, and the daughter-in-law of Mrs. Manson Mingott.
* Lawrence Lefferts: A wealthy young man and a member of Archer's social circle. He is considered the expert on manners. Archer believes that Lefferts is behind New York society's rude refusal to attend the welcome dinner for Ellen. According to Archer, Lefferts makes a big show of his morality every time that his wife, Mrs. Lefferts, suspects that he is having an affair.
* Sillerton Jackson: The expert on the families that make up New York society. He knows who is related to whom, and the history of every important family. Mrs. Archer and Janey invite him over for dinner when they want to catch up on gossip.
* Julius Beaufort: An arrogant banker who tries to have an affair with Ellen. He even follows her to Skuytercliff during the weekend that Archer goes to visit Ellen. His banking business eventually fails, and he leaves New York society in disgrace.
* Regina Beaufort: Julius Beaufort's wife and Mrs. Manson Mingott's niece. She comes to Mrs. Mingott when her husband's bank fails, to ask for a loan. Her visit causes Mrs. Mingott to have a stroke.
* Janey Archer: Archer's dowdy, unmarried sister who never goes out and relies on Archer. She and her mother invite guests to dinner so they can gossip about New York society. Janey disapproves of Ellen, because she's unconventional and independent, and doesn't simply tolerate her husband's abuse.
* Mrs. Archer: Archer's widowed mother. She doesn't get out to events often, but loves to hear about society. She and Janey strongly believe in the values of New York society. Like Janey, she views Ellen with suspicion.
* Mrs. Lemuel Struthers: A woman on the fringes of New York society. She is treated with mistrust and scorn until Ellen befriends her. She eventually becomes popular; at the end of the novel, May thinks it appropriate to go to her parties.
* Count Olenski: Ellen's husband, a dissolute aristocrat who drove Ellen away with neglect and misery. At first, Count Olenski is content to let Ellen go. Later, though, he sends his secretary to America to ask Ellen to return, with the stipulation that she only appear as his hostess occasionally. He never appears in the story, but is described as half paralyzed and very pale, with thick feminine eyelashes. He constantly cheats on Ellen, and a veiled remark of Jackson's implies that he copulates with men, too. What other abuses and infidelities he commits are unknown, but he seems quite malicious.
* Sophy Jackson: Sillerton Jackson's unmarried sister. She is a friend of Janey and Mrs. Archer.
* Louisa and Henry van der Luyden: Cousins of the Archers, and the most powerful people in New York society. They only mingle with people when they are trying to save society. Mrs. Archer goes to the van der Luydens after New York society snubs Ellen. They invite her to a very exclusive party in honor of the Duke of St. Austrey to show society that they support her.
* Duke of St Austrey: A European Duke. He is the guest of honor at a dinner party thrown by the van der Luydens. Both Ellen and Archer find him dull.
* Nastasia: Ellen's Italian maid. She invites Archer and the other guests to wait in Ellen's sitting room.
* Mr. Letterblair: The senior partner of Archer's law firm. He gives Arch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talking Ellen out of her plans to divorce the Count.
* Mrs. Rushworth: The vain, foolish married woman with whom Archer had an affair before his engagement to May.
* Ned Winsett: A journalist. He and Archer are friends, despite their different social circles. He is one of the few people with whom Archer feels that he can have a meaningful conversation. Ned Winsett challenges Archer to think of things outside of society.
* Reggie Chivers: An important member of society. Archer spends a weekend at their country home on the Hudson River.
* Marchioness Medora Manson: The aunt who took Ellen to Europe as a child. She now lives in Washington, where Ellen goes to take care of her. During a visit to New York, she tries to persuade Archer to convince Ellen that she should return to the Count. Beaufort's bank failure eventually ruins Mrs. Manson's fortune, and she moves back to Europe with Ellen.
* Dr. Agathon Carver: A friend (and possible love interest) of the Marchioness Manson. Archer meets him at Ellen's house.
* Du Lac aunts: Archer's elderly aunts. They offer their country home to May and Archer for their honeymoon.
* Mrs. Carfry: An English acquaintance of Janey and Mrs. Archer. She invites Archer and May to a dinner party while they are on their European wedding tour.
* M. Rivière: The French tutor of Mrs. Carfry's nephew. He fascinates Archer with his life story and intellect. Later, Archer learns that he was Count Olenski's secretary and the man who helped Ellen escape her marriage. The count sends him to Boston to try to convince Ellen to return to Europe.
* Emerson Sillerton: An unpopular, eccentric professor who spends his summers in Newport with the rest of society. He throws a party for the Blenker family that no one wants to attend.
* Blenker family: The unpopular, socially inferior family with whom the Marchioness and Ellen stay while in Newport. They are the guests of honor at Emerson Sillerton's party, and seems to be a clever, kind bunch.
* Miss Blenker: The youngest daughter of the Blenker family. When Archer visits her empty family's house on the day of Sillerton's party, she is there. Archer briefly confuses her with Ellen, and she flirts with him. Through Miss Blenker, Archer learns that Ellen has gone to Boston.
* Dallas Archer: May and Archer's eldest child. He takes his father on a trip to Europe. Through Dallas, Archer learns that May felt sorry for his empty heart after Ellen left.
* Fanny Beaufort: Dallas Archer's fiancée and the daughter of Julius Beaufort and his second wife. She asks Dallas to visit Ellen while he and Archer are in Paris.
Film, TV or theatrical adaptations
* In 1924, an eponymous silent film film adaptation was released by Warner Brothers, directed by Wesley Ruggles, and starring Beverly Bayne as Countess Olenska and Elliott Dexter as Newland Archer.
* In 1928, Margaret Ayer Barnes adapted the novel into a play, first produced on Broadway, starring Katharine Cornell as Countess Ellen Olenska.
* In 1934, an eponymous film adaptation directed for RKO Studios by Philip Moeller (based upon the 1920 novel and 1928 play), starring Irene Dunne as Countess Ellen Olenska and John Boles as Newland Archer.
* In 1993, an eponymous film adaptation, The Age of Innocence, was directed by Martin Scorsese, starring Michelle Pfeiffer as Countess Ellen Olenska, Daniel Day-Lewis as Newland Archer, Winona Ryder as May Welland Archer, Richard E. Grant, and Miriam Margolyes. Ryder won a Golden Globe Award for her portrayal of May Welland Archer, and the film won an Oscar for costume design.
* Gossip Girl author Cecily Von Ziegesar modeled her hit series on Edith Wharton's The Age of Innocence. On March 16, 2009, an episode of Gossip Girl entitled "The Age of Dissonance" aired, showing the teens star in a theatrical production of The Age of Innocence with Blair as Countess Olenska, Serena as May Welland, and Dan as Newland Archer with several other characters from the show portraying minor roles in the story including Nate as Beaufort.
"5000詞床頭燈英語學習讀本"由美國作傢執筆,精選了國外數十部最值得一生去讀的文學作品,以5500個最常用的單詞寫成,語言現代、地道、標準、原汁原味,而且通俗易懂。你躺在床上不用翻字典就可以津津有味地學英語,而且可以積澱西方文化,提高個人的口味和修養。對初、中級英語學習者來說是一套值得特別推薦的英語簡易讀物。《純真年代》(英漢對照)為叢書的其中一册,為英漢對照版,是一部經久不衰的傑作,被認為是伊迪絲·華頓最為完美的一部小說。
In 1920, The Age of Innocence was published twice; first in four parts, July – October, in the Pictorial Review magazine, and then by D. Appleton and Company as a book in New York and in London. The book was warmly received; the Times Book Review considered it "a brilliant panorama of New York's 45 years ago. The novel is in demand mostly at public libraries and a best seller in the bookstores."
Plot introduction
The Age of Innocence centers on an upper class couple's impending marriage,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a woman plagued by scandal whose presence threatens their happiness. Though the novel questions the assumptions and morals of 1870s' New York society, it never devolves into an outright condemnation of the institution. In fact, Wharton considered this novel an "apology" for her earlier, more brutal and critical novel, The House of Mirth. Not to be overlooked is Wharton's attention to detailing the charms and customs of the upper caste. The novel is lauded for its accurate portrayal of how the 19th-century East Coast American upper class lived, and this, combined with the social tragedy, earned Wharton a Pulitzer Prize — the first Pulitzer awarded to a woman. Edith Wharton was 58 years old at publication; she lived in that world, and saw it change dramatically by the end of World War I. The title is an ironic comment on the polished outward manners of New York society, when compared to its inward machinations.
Plot summary
Newland Archer, gentleman lawyer and heir to one of New York City's best families, is happily anticipating a highly desirable marriage to the sheltered and beautiful May Welland. Yet he finds reason to doubt his choice of bride after the appearance of Countess Ellen Olenska, May's exotic, beautiful thirty-year-old cousin, who has been living in Europe. Ellen has returned to New York after scandalously separating herself (per rumor) from a bad marriage to a Polish Count. At first, Ellen's arrival and its potential taint to his bride's family disturbs him, but he becomes intrigued by the worldly Ellen who flouts New York society's fastidious rules. As Newland's admiration for the countess grows, so does his doubt about marrying May, a perfect product of Old New York society; his match with May no longer seems the ideal fate he had imagined.
Ellen's decision to divorce Count Olenski is a social crisis for the other members of her family, who are terrified of scandal and disgrace. Living apart can be tolerated, but divorce is unacceptable. To save the Welland family's reputation, a law partner of Newland asks him to dissuade Countess Olenska from divorcing the Count. He succeeds, but in the process comes to care for her; afraid of falling in love with Ellen, Newland begs May to accelerate their wedding date; May refuses.
Newland tells Ellen he loves her; Ellen corresponds, but is horrified of their love's aggrieving May. She agrees to remain in America, separated but still married, only if they do not sexually consummate their love; Newland receives May's telegram agreeing to wed sooner.
Newland and May marry; he tries forgetting Ellen but fails. His society marriage is loveless, and the social life he once found absorbing has become empty and joyless. Though Ellen lives in Washington and has remained distant, he is unable to cease loving her. Their paths cross while he and May are in Newport, Rhode Island. Newland discovers that Count Olenski wishes Ellen to return to him, and she has refused, despite her family pushing her to reconcile with her husband and return to Europe. Frustrated by her independence, the family cut off her money, as the Count had already done.
Newland desperately seeks a way to leave May and be with Ellen, obsessed with how to finally possess her. Despairing of ever making Ellen his wife, he attempts to have her agree to be his mistress. Then Ellen is recalled to New York City to care for her sick grandmother, who accepts her decision to remain separated and agrees to reinstate her allowance.
Back in New York and under renewed pressure from Newland, Ellen relents and agrees to consummate their relationship. However, Newland then discovers that Ellen has decided to return to Europe. Newland makes up his mind to abandon May and follow Ellen to Europe when May announces that she and Newland are throwing a farewell party for Ellen. That night, after the party, Newland resolves to tell May he is leaving her for Ellen. She interrupts him to tell him that she learned that morning that she is pregnant; she reveals that she had told Ellen of her pregnancy two weeks earlier, despite not being sure of it at the time. The implication is that she did it because she suspected the love between Ellen and Newland and knew Ellen well enough to know that she would drop Newland if May was pregnant. Newland guesses that this is Ellen's reason for returning to Europe. Hopelessly trapped, Newland decides not to follow Ellen, surrendering his love for the sake of his children, remaining in a loveless marriage to May.
Twenty-six years later, after May's death, Newland and his son are in Paris. The son, learning that his mother's cousin lives there, has arranged to visit Ellen in her Paris apartment. Newland is stunned at the prospect of seeing Ellen again. On arriving outside the apartment building, Newland, still reeling emotionally, sends up his son alone to meet Ellen, while he waits outside, watching her apartment's balcony. Newland considers going up, but decides that his dream and memory of Ellen are more real than anything else in his life has been; he walks back to his hotel without meeting her.
Characters in The Age of Innocence
Major Characters
* Newland Archer: The story's protagonist is a young, popular, successful lawyer living with his mother and sister in an elegant New York City house. Since childhood, his life has been shaped by the customs and expectations of upper class New York City society. His engagement to May Welland is one in a string of accomplishments. At the story's start, he is proud and content to dream about a traditional marriage in which he will be the husband-teacher and she the wife-student. His life changes when he meets Countess Ellen Olenska. Through his relationship with her — first friendship, then love — he begins questioning the values on which he was raised. He sees the sexual inequality of New York society and the shallowness of its customs, and struggles to balance social commitment to May with love for Ellen. He cannot find a place for their love in the intricate, judgmental web of New York society. Throughout the story's progress, he transgresses the boundaries of acceptable behavior for love of Ellen: first following her to Skuytercliff, then Boston, and finally willing to follow her to Europe. In the end, though, Newland Archer finds that the only place for their love is in his memories.
* Mrs. Manson Mingott: The matriarch of the powerful Mingott family, and grandmother to Ellen and May. She was born Catherine Spicer, the daughter of an inconsequential family. Widowed at 28, she has ensured her family's social position by her own shrewdness and force of character. She controls her family: at Newland's request, she has May and Mrs. Welland agree to an earlier wedding date. She controls the money — withholding Ellen's living allowance (when the family is angry with Ellen), and having niece Regina Beaufort ask for money when in financial trouble. Mrs. Mingott is a maverick in the polite world of New York society, at times 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acceptable behavior; receiving guests in her house's ground floor, though society associates that practice with prostitutes. Her welcoming Ellen is viewed skeptically, and she insists the rest of the family support Ellen.
* Mrs. Welland: May's mother, has raised her daughter to be a proper society lady. May's dullness, lack of imagination, and rigid views of appropriate and inappropriate behavior are consequence of her influence. She has effectively trained her husband, the weak-willed Mr. Welland, to conform to her desires and wishes. Mrs. Welland i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May's commitment to a long engagement. Without her mother's influence, May might have agreed sooner to Newland's request for an earlier wedding date. After a few years of marriage, Newland Archer perceives in his mother-in-law what May will become — stolid, unimaginative, and dull.
* May Welland: Newland Archer's fiancée, then wife. Raised to be a perfect wife and mother, she follows and obeys all of society's customs, perfectly. Mostly, she is the shallow, uninterested and uninteresting young woman that New York society requires. When they are in St. Augustine, though, May gives Newland a rare glimpse of the maturity and compassion he had previously ignored. She offers to release him from their engagement so he can marry the woman he truly loves, thinking he wants to be with Mrs. Rushworth, a married woman with whom he had recently ended a love affair. When he assures May of his loving only her, May appears to trust him, at least at first. Yet after marriage, she suspects Newland is Ellen's lover. Nonetheless, May pretends happiness before society, maintaining the illusion that she and he have the perfect marriage expected of them. Her unhappiness activates her manipulative nature, and Newland does not see it until too late. To drive Ellen away from him, May tells Ellen of her pregnancy before she is certain of it. Yet, there still is compassion in May, even in their loveless marriage's long years after Ellen's leaving. After May's death, Newland Archer learns she had always known of his continued love for Ellen; as May lay dying, she told their son Dallas that the children could always trust their father Newland, because he surrendered the thing most meaningful to him out of loyalty to their marriage.
* Ellen Olenska: She is May's cousin and Mrs. Manson Mingott's granddaughter. She became a Countess by marrying Polish Count Olenski, a European nobleman. Her husband was allegedly cruel and abusive, stole Ellen's fortune and had affairs with other women and possibly even with men. When the story begins, Ellen has fled her unhappy marriage, lived in Venice with her husband's secretary, and has returned to her family in New York City, America. She is a free spirit who helps Newland Archer see beyond narrow New York society. She treats her maid, Nastasia, as an equal; offering the servant her own cape before sending her out on an errand. She attends parties with disreputable people such as Julius Beaufort and Mrs. Lemuel Struthers, and she invites Newland, the fiancé of her cousin May to visit her. Ellen suffers as much as Newland from their impossible love, but she is willing to live in emotional limbo so long as they can love each other at a distance. Ellen's love for Newland drives her important decisions: dropping divorce from Count Olenski, remaining in America, and offering Newland choice of sexual consummation only once, and then disappearing from his life. Her conscience and responsibility to family complicate her love for Newland. When she learns of May's pregnancy, Ellen immediately decides to leave America, refusing Newland's attempt to follow her to Europe, and so allow cousin May to start her family with her husband Newland.
* New York City Society: Composed of powerful, wealthy families. These people follow and impose a strict, rigid code of social custom and behavior, and judge as unacceptable and disposable the people who do not follow their rules. Ellen has difficulty adapting to the behavoir that such a society thinks appropriate for a woman separated from her husband. New York society's judgment is clear; almost everyone refuses to attend the dinner party honoring Ellen's return.
Minor Characters
* Christine Nilsson: A famous singer who performs in an opera on the night of Archer and May's engagement. She sings in the same opera two years later.
* Mrs. Lovell Mingott: May and Ellen's aunt, and the daughter-in-law of Mrs. Manson Mingott.
* Lawrence Lefferts: A wealthy young man and a member of Archer's social circle. He is considered the expert on manners. Archer believes that Lefferts is behind New York society's rude refusal to attend the welcome dinner for Ellen. According to Archer, Lefferts makes a big show of his morality every time that his wife, Mrs. Lefferts, suspects that he is having an affair.
* Sillerton Jackson: The expert on the families that make up New York society. He knows who is related to whom, and the history of every important family. Mrs. Archer and Janey invite him over for dinner when they want to catch up on gossip.
* Julius Beaufort: An arrogant banker who tries to have an affair with Ellen. He even follows her to Skuytercliff during the weekend that Archer goes to visit Ellen. His banking business eventually fails, and he leaves New York society in disgrace.
* Regina Beaufort: Julius Beaufort's wife and Mrs. Manson Mingott's niece. She comes to Mrs. Mingott when her husband's bank fails, to ask for a loan. Her visit causes Mrs. Mingott to have a stroke.
* Janey Archer: Archer's dowdy, unmarried sister who never goes out and relies on Archer. She and her mother invite guests to dinner so they can gossip about New York society. Janey disapproves of Ellen, because she's unconventional and independent, and doesn't simply tolerate her husband's abuse.
* Mrs. Archer: Archer's widowed mother. She doesn't get out to events often, but loves to hear about society. She and Janey strongly believe in the values of New York society. Like Janey, she views Ellen with suspicion.
* Mrs. Lemuel Struthers: A woman on the fringes of New York society. She is treated with mistrust and scorn until Ellen befriends her. She eventually becomes popular; at the end of the novel, May thinks it appropriate to go to her parties.
* Count Olenski: Ellen's husband, a dissolute aristocrat who drove Ellen away with neglect and misery. At first, Count Olenski is content to let Ellen go. Later, though, he sends his secretary to America to ask Ellen to return, with the stipulation that she only appear as his hostess occasionally. He never appears in the story, but is described as half paralyzed and very pale, with thick feminine eyelashes. He constantly cheats on Ellen, and a veiled remark of Jackson's implies that he copulates with men, too. What other abuses and infidelities he commits are unknown, but he seems quite malicious.
* Sophy Jackson: Sillerton Jackson's unmarried sister. She is a friend of Janey and Mrs. Archer.
* Louisa and Henry van der Luyden: Cousins of the Archers, and the most powerful people in New York society. They only mingle with people when they are trying to save society. Mrs. Archer goes to the van der Luydens after New York society snubs Ellen. They invite her to a very exclusive party in honor of the Duke of St. Austrey to show society that they support her.
* Duke of St Austrey: A European Duke. He is the guest of honor at a dinner party thrown by the van der Luydens. Both Ellen and Archer find him dull.
* Nastasia: Ellen's Italian maid. She invites Archer and the other guests to wait in Ellen's sitting room.
* Mr. Letterblair: The senior partner of Archer's law firm. He gives Arch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talking Ellen out of her plans to divorce the Count.
* Mrs. Rushworth: The vain, foolish married woman with whom Archer had an affair before his engagement to May.
* Ned Winsett: A journalist. He and Archer are friends, despite their different social circles. He is one of the few people with whom Archer feels that he can have a meaningful conversation. Ned Winsett challenges Archer to think of things outside of society.
* Reggie Chivers: An important member of society. Archer spends a weekend at their country home on the Hudson River.
* Marchioness Medora Manson: The aunt who took Ellen to Europe as a child. She now lives in Washington, where Ellen goes to take care of her. During a visit to New York, she tries to persuade Archer to convince Ellen that she should return to the Count. Beaufort's bank failure eventually ruins Mrs. Manson's fortune, and she moves back to Europe with Ellen.
* Dr. Agathon Carver: A friend (and possible love interest) of the Marchioness Manson. Archer meets him at Ellen's house.
* Du Lac aunts: Archer's elderly aunts. They offer their country home to May and Archer for their honeymoon.
* Mrs. Carfry: An English acquaintance of Janey and Mrs. Archer. She invites Archer and May to a dinner party while they are on their European wedding tour.
* M. Rivière: The French tutor of Mrs. Carfry's nephew. He fascinates Archer with his life story and intellect. Later, Archer learns that he was Count Olenski's secretary and the man who helped Ellen escape her marriage. The count sends him to Boston to try to convince Ellen to return to Europe.
* Emerson Sillerton: An unpopular, eccentric professor who spends his summers in Newport with the rest of society. He throws a party for the Blenker family that no one wants to attend.
* Blenker family: The unpopular, socially inferior family with whom the Marchioness and Ellen stay while in Newport. They are the guests of honor at Emerson Sillerton's party, and seems to be a clever, kind bunch.
* Miss Blenker: The youngest daughter of the Blenker family. When Archer visits her empty family's house on the day of Sillerton's party, she is there. Archer briefly confuses her with Ellen, and she flirts with him. Through Miss Blenker, Archer learns that Ellen has gone to Boston.
* Dallas Archer: May and Archer's eldest child. He takes his father on a trip to Europe. Through Dallas, Archer learns that May felt sorry for his empty heart after Ellen left.
* Fanny Beaufort: Dallas Archer's fiancée and the daughter of Julius Beaufort and his second wife. She asks Dallas to visit Ellen while he and Archer are in Paris.
Film, TV or theatrical adaptations
* In 1924, an eponymous silent film film adaptation was released by Warner Brothers, directed by Wesley Ruggles, and starring Beverly Bayne as Countess Olenska and Elliott Dexter as Newland Archer.
* In 1928, Margaret Ayer Barnes adapted the novel into a play, first produced on Broadway, starring Katharine Cornell as Countess Ellen Olenska.
* In 1934, an eponymous film adaptation directed for RKO Studios by Philip Moeller (based upon the 1920 novel and 1928 play), starring Irene Dunne as Countess Ellen Olenska and John Boles as Newland Archer.
* In 1993, an eponymous film adaptation, The Age of Innocence, was directed by Martin Scorsese, starring Michelle Pfeiffer as Countess Ellen Olenska, Daniel Day-Lewis as Newland Archer, Winona Ryder as May Welland Archer, Richard E. Grant, and Miriam Margolyes. Ryder won a Golden Globe Award for her portrayal of May Welland Archer, and the film won an Oscar for costume design.
* Gossip Girl author Cecily Von Ziegesar modeled her hit series on Edith Wharton's The Age of Innocence. On March 16, 2009, an episode of Gossip Girl entitled "The Age of Dissonance" aired, showing the teens star in a theatrical production of The Age of Innocence with Blair as Countess Olenska, Serena as May Welland, and Dan as Newland Archer with several other characters from the show portraying minor roles in the story including Nate as Beauf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