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是一出四幕的悲劇,作傢嚮我們展現了兩個家庭,周傢和魯傢前後30餘年的矛盾糾葛,復雜的血緣關係乃至於亂倫關係,最後真相大白。這個真相大白由於魯侍萍突然出現在周公館,使得人物之間的復雜關係告之於天下,最後釀成一個悲劇的結局。我們對於這樣一個悲劇的主題怎麽來理解呢?從過去到現在多少年來,我們往往強調《雷雨》的主題思想是,它展現了家庭的悲劇,而這個家庭又是具有封建性的資本傢的家庭,因此說《雷雨》的主題是反封建。還有的時候我們說《雷雨》的主題是說揭露周樸園這個資本傢的罪惡。它揭示了他所代表的資産階級不會有好命運,它必然要滅亡,因此這個劇本它表現的是社會問題,階級鬥爭。可是當我們仔細琢磨一下,我們會發現曹禺在寫《雷雨》的時候是一個年僅23歲的大學生,23歲的曹禺是怎麽想的?他是不是像我們後來所說的這麽想的呢?我們可以通過兩個文獻來理解曹禺的真實意圖。第一個文獻是《<雷雨>的寫作》,第二個文獻是《雷雨》序,這兩個文獻中,曹禺講了真話。曹禺說,他寫的是一首詩,一首敘述詩,而决非是社會問題劇。《雷雨》所顯示的並不是因果,並不是報應,而是我覺得的天地間的殘忍。這種自然的冷酷,四鳳和周衝的遭際足以代表,他們的死亡,自己並無過錯。這是曹禺在《雷雨》序所講的。這纔是曹禺的寫作意圖。
而曹禺的第二個劇《日出》。也沒有逃脫這個命運。它的第三幕在演出中,也被導演刪去了,導演和評論傢幾乎一致認為《日出》的第三幕在結構上有所遊離。曹禺對此又深感遺憾,他在《日出》跋中為第三幕的被槍斃而不平。他說這是挖心,較之《雷雨》的斬頭截尾更令人難堪,刪去了第三幕,等於是挖去了《日出》的心髒,任它慘亡。
那麽我們不僅要問,曹禺的戲劇為什麽會出現上面我們描述的誤讀、麯解、誤解這些現象呢?是導演,演員,觀衆有意和作者作對嗎?當然不是,按照藝術接受學的觀點,創造者有他自己獨特的視界。接受者因為興趣、愛好和修養的不同,也有自己獨特的視界,當這兩個視界差異性過大,距離過遠,就容易出現誤解和麯解這一現象。而事實上曹禺在戲劇上的探索和包括導演在內的所領會的意義,這兩者的差異就很大,因此誤解麯解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並不是奇怪的事了。遼寧師範大學王衛平教授為您詳細闡述這一問題……
而曹禺的第二個劇《日出》。也沒有逃脫這個命運。它的第三幕在演出中,也被導演刪去了,導演和評論傢幾乎一致認為《日出》的第三幕在結構上有所遊離。曹禺對此又深感遺憾,他在《日出》跋中為第三幕的被槍斃而不平。他說這是挖心,較之《雷雨》的斬頭截尾更令人難堪,刪去了第三幕,等於是挖去了《日出》的心髒,任它慘亡。
那麽我們不僅要問,曹禺的戲劇為什麽會出現上面我們描述的誤讀、麯解、誤解這些現象呢?是導演,演員,觀衆有意和作者作對嗎?當然不是,按照藝術接受學的觀點,創造者有他自己獨特的視界。接受者因為興趣、愛好和修養的不同,也有自己獨特的視界,當這兩個視界差異性過大,距離過遠,就容易出現誤解和麯解這一現象。而事實上曹禺在戲劇上的探索和包括導演在內的所領會的意義,這兩者的差異就很大,因此誤解麯解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並不是奇怪的事了。遼寧師範大學王衛平教授為您詳細闡述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