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文學的“三潮”(廣陵潮、人海潮、歇浦潮)之一 ,屬於當時的“鴛鴦蝴蝶流派”文學。
李涵秋的《廣陵潮》以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的許多大事件為背景,展現七十年間的稗官野史,使當時中下層社會的民間風情、閭巷習俗,躍然紙上。張恨水在1946年為《廣陵潮》再版作序時說:“我們若肯研究三十年前的社會,在這裏一定可以獲得許多材料。”
李涵秋(1873~1923),清末民初文學家。名應漳,字涵秋,號韻花,別署“沁香閣主人 ”。揚州人。20歲中秀纔。29~48歲,先後到安慶、武昌作家庭教師。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返回揚州。宣統二年(1910)起,任兩淮高等小學文史地教員,後兼任江蘇省立第五師範學校國文教師。1921年赴上海,主編《小時報》,兼為《小說時報》及《快活林》等報刊撰寫小說。次年秋,辭職返揚州,未幾病逝。一生著作頗豐,著有長篇小說36部、短篇小說20篇、詩集5捲、雜著5篇、筆記20篇。長篇小說處女作《雙花記》及相繼問世的《雌蝶影》,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代表作《過渡鏡》(後易名《廣陵潮》)以揚州社會為背景,以戀愛故事為綫索。
李涵秋的《廣陵潮》以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的許多大事件為背景,展現七十年間的稗官野史,使當時中下層社會的民間風情、閭巷習俗,躍然紙上。張恨水在1946年為《廣陵潮》再版作序時說:“我們若肯研究三十年前的社會,在這裏一定可以獲得許多材料。”
李涵秋(1873~1923),清末民初文學家。名應漳,字涵秋,號韻花,別署“沁香閣主人 ”。揚州人。20歲中秀纔。29~48歲,先後到安慶、武昌作家庭教師。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返回揚州。宣統二年(1910)起,任兩淮高等小學文史地教員,後兼任江蘇省立第五師範學校國文教師。1921年赴上海,主編《小時報》,兼為《小說時報》及《快活林》等報刊撰寫小說。次年秋,辭職返揚州,未幾病逝。一生著作頗豐,著有長篇小說36部、短篇小說20篇、詩集5捲、雜著5篇、筆記20篇。長篇小說處女作《雙花記》及相繼問世的《雌蝶影》,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代表作《過渡鏡》(後易名《廣陵潮》)以揚州社會為背景,以戀愛故事為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