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林則徐 Lin Zexu
  林則徐(1785~1850)近代政治傢、詩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出身貧寒家庭。嘉慶九年(1804)中舉,十六年(1811)成進士,此後歷任編修、監察御史、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等職。為官清廉正直,關心民隱,為民衆所稱頌。道光十八年 (1838)底受命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收繳焚毀鴉片 230多萬斤,同時積極組織海防,多次擊退英帝國主義的武裝挑釁和進攻,成為當時禁煙運動和抗戰派領袖。鴉片戰爭全面爆發後,投降派得勢,他被革職遣戍伊犁,於道光二十年赴西北。在伊犁期間,辛勤從事屯墾事業,推動了邊區經濟的發展,鞏固了西北邊防。
  
  道光二十五年赦歸後,曾任陝西巡撫、雲貴總督。二十九年告病歸裏。次年又被朝廷任命為欽差大臣,派赴廣西鎮壓太平軍,於途中病故。
  
  林則徐是鴉片戰爭前後開明士大夫的代表。他在內政方面,不墨守陳規,敢於依據實際情況進行興利除弊的改革;對外方面,能打破“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閉關鎖國的保守思想,肯於瞭解外國情況,吸收新事物,在廣東期間,搜集西方書報,譯輯《四洲志》,開啓了研究外國的新風氣,成為睜眼看世界的帶頭人。
  
  林則徐一生主要精力從事於政事活動,衹是以“餘事為詩”(徐世昌《晚晴□詩匯》)。嘉慶末年,他在翰林院供職後期,曾參加宣南詩社的活動,但為時不久。
  
  林則徐今存詩500餘首,雖然大都是友朋贈答、題圖詠畫以及記敘宦遊所歷的作品,但是其中仍然滲透着憂時憫民的情懷和一定的批判精神。“未與嗷鴻□菜色,難除害馬愧蒲鞭”(《石梧移撫吳中七疊前韻奉寄》),就表明了他的詩心歌懷所係。他在詩中歌詠濟時拯民精神,痛斥貪黷奔競之徒,有些詩直接觸及腐敗的政治。如《驛馬行》、《病馬行》等揭露了“太行神驥????車驅,立仗無聲三品芻”的黑暗現實。《題王竹嶼都轉黃河歸棹圖》
  
  說:“苟當改弦張,斷製必剛毅”,表現了更革弊政的堅定精神。鴉片戰爭前後,他的感情更為激越,詩境也大為拓展。作於鴉片戰爭爆發前的《□筠尚書招餘飲沙角炮臺有作》,寫海防將士的昂揚鬥志,“蠻煙一掃海如鏡,清氣長此留炎州”,為中華民族吐氣,是本時期詩壇少見的佳作。鴉片戰爭爆發後,投降派日益得勢,他的詩作表達了對時局的深沉憂思和對投降派賣國苟安的憤慨:“聞道狼貪今漸戢,須防蠶食念猶紛”(《程玉樵方伯餞餘於蘭州藩廨之若己有園次韻奉謝》);“搴茭沉玉誰輸賦,□雉刳羊屢請盟”(《寄酬石梧相懷之作四疊前韻》)。同時也委婉地表現了無罪遭遣的不平和抗英壯志未成的憤懣,“苟利國傢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傢人》),體現了他忠貞不移的愛國精神。在新疆寫下的一些詩則表現了開發邊疆、鞏固西北邊防的豪情:“西域遍行三萬裏,斯遊我亦浪稱雄。”(《寄酬梅生見贈五疊前韻》)他的一些描寫山川風物的詩,如《即目》、《出嘉峪關感賦》等,氣象雄偉,表現了詩人的胸懷與氣魄。
  
  林則徐臨米芾《蜀素帖》
  
  林則徐說:“詩不矜奇善道情”(《題黃杏簾襄陽詩後》),代表了他作詩的原則。李元度說他“詩宗白傅”(《林文忠公事略》),主要體現在樂府歌行上。林則徐志懷高遠,又工於駢驪,所以他的詩總體說來是“氣體高壯,風格清華”(林昌□《射鷹樓詩話》),近體更用事、對仗工穩。後期詩由於特殊的遭遇,別添一種凄惋蒼涼的情調。
  
  清代光緒十二年福州傢刻本《雲左山房詩抄》
  
  林則徐對駢散不同的文體,持論比較宏通,以為“文之有駢體,猶詩之有今體也,貌不同而源則一”(《張孟平駢體文序》),主張不斤斤計較駢散的形式,而從文章的根本着眼。他的一些駢文,如《杭嘉湖三郡觀風告示》等,都能體現其主張。林則徐的散文以奏疏、公牘、書函為大宗,也有少量序記、題跋、碑志等文字。這些文章以時務為核心,比較廣泛地觸及當代的主要矛盾和政事弊端。他的奏疏等政事文章深察情事,切中時弊,而出之以洗練曉暢的文筆,活脫自如,如《密陳夷務不能歇手片》、《復奏曾望顔條陳封關禁海事宜折》等都能突出反映這種特色。他的一些書函(包括傢書),如《復邵蕙西書》、《緻姚春木、王鼕壽書》、《緻瀋鼎甫函》
  
  等,帶有濃厚的抒情意味,眷眷於國事民生,意切情深。
  
  《復邵蕙西書》論用纔語,熔鑄自身的沉痛體驗,飽含血淚,尤為感人。
  
  林則徐主要著作有《林文忠公政書》、《信及錄》、《雲左山房文鈔》、《雲左山房詩鈔》。60年代中華書局整理出版《林則徐集》,已出《奏稿》3册、《公牘》
  
  1册、《日記》1册。
  
  (孫靜)
首頁>> >>林則徐 Lin Zex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