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生活>>李昌龄 Li Changling
  《太上感应篇》系道教善书,托名为太上老君所述。全书共1274字。
  
  1、《太上感应篇》的成书年代
  
  关于《太上感应篇》成书年代,该书和其他书籍均无明确记载。历史上,有人说该书为老子所著,有人说周秦古籍,有人说是汉世道戒,有人说为葛洪所撰,有人说即晋慕容皝所撰《太上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考《太上感应篇》内容,与《抱朴子》所述《玉钤经》、《易内戒》诸书相近。则《感应篇》之内容由于已久,后人乃增添敷衍造作成书。
  
  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子类·道家》著录:“《太上感应篇》一卷”。《正统道藏》收有李昌龄传、郑清之赞的传赞本《太上感应篇》30卷,书内第7卷有《虚静天师颂》。虚静亦作虚靖,系道教正一派第30代天师张继先于宋微宗崇宁四年(1105)所受赐号,继先卒于钦宗靖康二年(1127)。胡莹微《进太上感应篇表》称该篇出自《宝藏》(表,第一)。《宝藏》即《琼章宝藏》,乃抄录《政和万寿道藏》而成。据此《太上感篇》正式成书当不迟于北宋。造作者不详。
  
  2、《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问世以后,最初流传民间。自真德秀始,该篇始获上层统治者的注意,以后一直受到官方重视,经常由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亲自提倡。真德秀是南宋著名理学家,理宗时曾任宰辅这职,门生故吏遍天下。他为《太上感应篇》写了第一篇热情洋溢的《序》,影响很大。后来他又写了一篇《跋》。太一宫道士胡莹策刊该篇,理宗在卷首亲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字,称《御题太上感应篇》。执政右相、著名学者郑清之为该篇评赞。
  
  《道藏》本《太上感应篇》有繁简两种注本,今北京图书馆藏明刻1卷本、元刻8卷本和明刻8卷本。《道藏》本3卷,乃由8郑本析卷而成。张元济《涵芬楼烬余书录》和董康《太上感应篇集传》序称,二人皆目睹宋版8卷本,与《道藏》本合。胡莹微刊刻时,即8卷。
  
  3、《太上感应篇》的注本
  
  《道藏》本《太上感应篇》为李昌龄注,李昌龄是《太上感应篇》的第一个作注者。《宋史·史文志》神仙类载:“李昌龄《感应篇》1卷。”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神仙类有:“《太上感应篇》8卷。”谓“汉嘉夹江隐者李昌龄所编也。”传文中出现策宗庙号及绍兴、乾道等南宋年号,传文盖撰于南宋前期。有人以为该李昌龄系经北宋御史中丞,有人以为系南宋初期《乐善录》的作者李石,皆不足据。
  
  李昌龄之后,为《太上感应篇》作注者代不乏人。较著名者有无陈坚,明金杭、昌起宗,清惠栋、俞樾、黄正元、姚学 、于觉世、任命岳、泉日丰、陶宁祚、罗衍、鲍继培、王仁俊等。至于作序、刊刻、施送之人更是难以胜计。
  
  4、《太上感应篇》内容大要
  
  《太上感应篇》通篇以:太上老君“的口吻宣教,全篇宣扬天人感应,抑恶扬善之义。大义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天在有司过之神,三台北斗神君三尸神、灶神等录人善恶,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并言积善多者,可成神仙。文中详列诸善与众恶条文,后人计之善事凡26,恶事凡170。
  
  5《太上感应篇》之影响
  
  《太上感应篇》将道教思想与世俗生活结合起来,将善恶与神仙修养合为一体,使人们不必从事宗教活动也可信教,不必从事炼养方述也可修仙,较为适合一般民众的需要,因而对后世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据清人王砚堂综述,明世宗序《太上感应篇》,清世神令人刊刻该篇,颁赐群臣,至举贡监生皆得遍及,并曾诏领词翰诸臣注释刊布,顺治皇帝御制序言,清儒群起为之作注。《太上感应篇》甚至被鼓吹成为人们得道成仙的法宝。黄正元辑《太上感应篇》声称:“人能依经而行,则心之精诚发为英华,经文字字皆现宝光“,大丹可成而白日上升。
  
  在《太上感应篇》的影响下,《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功过格》等道教善书陆续出现,在民间流传范围愈来愈广。《太上感应篇》后来还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国外亦为之作注。清代并译为满文。
  
  《感应篇》
  道教书名。全名《太上感应篇》。一卷。作者不详。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搜罗北宋亡书,子类道家著录:“《太上感应篇》一卷”。《感应篇》千余字,宣扬天人感应,劝善惩恶。大意谓天地有司过之神,三台北斗星君、三尸神、灶神等录人善恶,行善必降之福,为恶必降之祸,依所犯轻重夺人算纪,按立善多少为各等神仙。其详列诸恶与众善,皆符合儒家伦理。后人计之,善事凡博引三教典籍,历述灵验故事,谓感应灵验,天神难欺,并融宋儒理学于其中。郑清之为理宗名相,博引《四书》、《五经》,其赞极称《感应篇》句句不虚。《续道藏》之《水镜录》中辑录本文。三十卷。宋李昌龄传、郑清之赞。卷七内有《虚静天师颂》。“虚静”亦作虚靖,系正一道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于徽宗崇宁四年(1150)所受赐号。继先卒于钦宗靖康二年(1127)。胡莹微《进太上感应篇表》称该篇出自《宝藏》(表节一)。《宝藏》即《琼章宝藏》,乃抄录《政和万寿道藏》而成。是书为李昌龄注。《宋史•艺文志》神仙类载:“李昌龄《感应篇》一卷”。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神仙类有:“《太上感应篇》八卷”。谓“夹江隐者李昌龄所编也”。传文中出现徽宗庙号及绍兴干道等南宋年号。传文盖撰于南宋前期。一卷与八卷,盖为简繁两种注本。
  
  今北京图书馆藏明刻一卷本和元刻八卷本、明刻八卷两种,可为印证。《道藏》太清部收三十卷本,乃由八卷本析卷而成。张元济《涵芬楼烬余书录》和董康《太上感应篇集传》序称,二人曾目睹宋版八卷本,与《道藏》本合。胡莹微刊刻是传时,即八卷。《感应篇》版本很多,流传甚广。除李昌龄注外,历代均有注释,较著名者有元陈坚、清惠栋、俞越、黄正元、于觉世、鲍继培、王仁俊等。该篇尚流传于朝鲜、日本等国,国外亦为之作注。清代并译成满文流传。对后世影响颇大。
首页>> 文化生活>>李昌龄 Li Chang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