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生活>>李渔 Li Yu
合锦回文传
李渔 Li Yu阅读
  原本:笠翁先生 重辑:铁华山人 校点:徐明 
  十六卷,不分回目,有清代刊本。书署“笠翁先生原本”、“铁华山人重辑”。近代有人考证,笠翁先生即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至于铁华山人的真实姓名与生平事迹皆无可考。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号笠翁,别署觉世稗官、湖上笠翁等,浙江兰溪人,生在江苏如皋,中年流寓各地,晚年终老杭州。他一生著述甚丰,尤以戏曲、小说创作著称,有《无声戏》、《十二楼》等作品传世。本书虽是一部才子佳人小说,但褒扬忠良和正义,斥责奸佞和邪恶的主题贯穿其中,使作品在爱情故事之外,又包含了一定的社会政治内容。同时,书中的故事情节变幻奇异,小说结构精巧细密,文字亦通俗流畅,在艺术上别具特色。
  《十二楼》,清代著名孤本小说,(清.李渔 光绪聚德堂藏本)十二座亭台绝非空中楼阁,夺锦楼里英雄识英雄,三与楼里教人孝、仁、智、夏宜楼应识时令,只宜夏日登临,归正楼让愚人迷途知返,莫施刻毒心……楼中真语,后人铭记。
  清顺治八年(1651),李渔来到杭州,一住十年。在美丽的本子湖畔,他渔迎来了自己的创作高潮,写作了大量的戏曲小说作品。著名的话本小说集《十二楼》就是此期间完成的。
  《十二楼》共十二卷,每卷写一故事,因为每个故事里都有一座楼阁,人物命运和情节展开往往与楼有关,故全书命名为“十二楼”,由此可看出李渔做小说之匠心。
  《十二楼》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格调轻松快乐。他的作品往往不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思想境界,但每一篇都清新风趣,惹人喜爱。
  十二个故事,绝大多数出身于李渔自己的构思,而不是引用别人素材。
  作品都主题鲜明,线索明晰,中心人物贯穿始终,在叙述过程中决不横生枝蔓。情节设计新颖奇特,尽量曲折出奇,悬念丛书,出人意表,但衔接上自然合理,不留破绽。而结局又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十二楼”其名源于《史记》。《史记·封掸书》:“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汉书·郊祀志下》:“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应邵注:“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仙人之所常居。”比+喻仙境。
  《连城璧》是李渔创作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也是清代屡遭禁毁的小说之一。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笠鸿、谪凡,号笠翁,别署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世又有《无声戏》流传。《无声戏》有一集、二集之分,出版后很受欢迎,李渔友人杜碮加以筛选,编成《无声戏合集》,又称《无声戏合选》,随即被封杀,现在《合集》仅存残本。后来又有《连城璧》和《十二楼》面世,内容与一集、二集大致相同,惟回目改易而已。这是书商的惯技。这两本小说因查禁而稀见,后来上海古籍出版社将《连城璧》《十二楼》编入了“十大古典白话短篇小说”丛书系列,所以现在市面上应该不难找到。《连城璧》计有12卷,又有《连城璧外编》6卷,每卷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连城璧外编
李渔 Li Yu阅读
  连城璧:又名《无声允》与《十二楼》,同为清代文学大家李渔所撰。
  
  全集12集外编6卷。全集演一个故事,外编另演一故事。整体上有主要描写市井人情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重在劝善惩恶,有较强的市民情感人倾向。语言、情节和人物都有声有色,在描写男女爱情上尤为细微宛转,颇具传奇神采,值得一读。
  《无声戏》又名《连城璧》,题“觉世稗官编次,睡乡祭酒批评”。作者李渔,是清初著名剧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也是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原名仙侣,字笠鸿、谪凡,号笠翁,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少时聪颖过人,游历四方,后居金陵,有家庭戏班,晚年于杭州终老。
  
  《无声戏》最早的版本是《无声戏一集》和《无声戏二集》,今已佚。现在存世的版本主要有五种:一是《无声戏合集》本,清初刊本,现存二篇,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二是《无声戏合选》,现存九篇,藏开封私人处;三是《连城璧》抄本,包括全集十二回,外编四卷,共十六篇。此外还有藏于日本的尊经阁本,佐伯图书馆藏足本《连城璧》等。
  
  尊经阁藏《无声戏》前有伪斋主人序。伪斋主人即本书刊刻者张缙彦,张是明代兵部尚书,曾在安徽聚兵抗清,后降,入《贰臣传》,传中载他人弹劾之文曰:“缙彦仕明为尚书,闯贼至京,开门纳款,犹曰事在前朝,已邀上恩赦宥。乃自归诚后,仍不知洗心涤虑。官浙江时,编刊《无声戏》二集,自称‘不死英雄 ’,有‘吊死在朝房,为隔壁人救活’云云,冀以假死涂饰其献城之罪,又以不死神奇其未死之身。臣未闻有身为大臣,拥戴逆贼、盗窃宗社之英雄,且当日抗贼殉难者有人,阖门俱死者有人,岂以未有隔壁人救活逊彼英雄?虽病狂丧心,亦不敢出此等语,缙彦乃笔之于书,欲使乱臣贼子相慕效乎?”为此张缙彦几遭斩决,虽蒙恩赦,终流徙而死。《无声戏》因此而遭禁更是不言而喻。以下分回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
  
  《无声戏》之名,取与“有声戏”、即戏曲相反之意,意在描绘一出出人生舞台上的活剧。其中所收录的故事大都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传闻,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士、农、工、商,无所不包。李渔自己说:“窃怪传奇一书,昔人以代木铎。因愚夫愚妇识字知书者少,劝使为善,诫使勿恶,其道无由,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家齐听。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趋避,是药入寿世之方,救苦驱灾之具也”。可见作者对于这些民间故事的采择利用是有其鲜明目的的。惩恶劝善是这部小说集的基本主题之一。如第八回中对丫环碧莲的赞美,第十回中对陈氏的贬斥,第十一回中通过仆人百顺与逆子逆孙间的对比,突出了 “奴仆好的,也当得子孙;子孙不好的,尚不如奴仆”这样一个中心论题,总之几乎每一篇小说都有些寄寓,有的还非常深刻。
  
  李渔写小说借鉴了戏曲的一些手法,这在《无声戏》中表现得很明显。如故事往往立意新奇,出人意料,确有“当世耳目为我一新”的气象。如第四回中的情节别具匠心,一波三折,但又合情合理,令人信服。此外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也非常鲜明,如第八回中将周氏、莫氏、碧莲三人的身份地位和内心变化都惟妙惟肖地表现于读者面前,其他人物也大多有这个特点,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另外从结构章法上看,作者在曲折多变的情节中把握住分明的脉络,有次序地进行叙述。在交待完背景材料后,随着人物的活动,展开矛盾冲突,在情节、线索扩大中,主次分明而又互相交织,有时还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双线或双线交叉发展的布局,头绪不乱,前后照应。最后从语言上看,《无声戏》运用浅近生动的语言,且多诙谐戏谑之语,贯彻了李渔小说“读书人、不读书人及妇人小儿同看”的主张。因此《无声戏》一出版就受到了大众的普遍欢迎,屡禁不止,这也说明了该书强盛的生命力。
闲情偶记
李渔 Li Yu阅读
锦香亭
锦香亭
  偷部
笠翁对韵
李渔 Li Yu阅读
  李渔(1611-1680年),原名仙侣,号天征,后改名渔,字笠翁,一字笠鸿、谪凡。 李渔祖籍在浙江兰溪下李村,生于雉皋(即今江苏如皋)。李渔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戏曲和小说作家,他仿照《声律启蒙》写的旨在作诗的韵书因此叫《笠翁对韵》。
首页>> 文化生活>>李渔 Li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