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馮夢竜 Feng Menglong
  話本小說集。明末馮夢竜纂輯。與馮氏的另二種話本小說集《喻世明言》(《古今小說》)、《醒世恆言》合稱“三言”。據金陵兼善堂刻本豫章無礙居士所作序署 “天啓甲子”,知刻於天啓四年(1624)。此本不著撰人,僅題“可一主人評,無礙居士較(校)”。凌□初《拍案驚奇序》說:“獨竜子猶氏所輯《喻世》等書,頗存雅道,時著良規……。”笑花主人《今古奇觀序》說:“墨憨齋增補《平妖》,窮工極變,……至所纂《喻世》、《警世》、《醒世》三言,極摹人情世態之歧……。”竜子猶、墨憨齋都是馮夢竜的別號,可見《警世通言》與其他二言均為馮夢竜所纂輯。
  
  馮夢竜纂輯“三言”,收錄宋元話本與明代擬話本。它們都是白話短篇小說。《警世通言》所收40篇作品,宋元舊作占了將近一半,如《陳可常端陽仙化》、《崔待詔生死冤傢》等。但它們多少都經過馮夢竜的整理、加工。《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故事來源較早,文字也近似宋人風格,但其中有些地名、習俗是明代的。明代擬話本有的據古書記載敷演成篇,如《王安石三難蘇學士》中,詠菊花事,出自《高齋漫錄》,取江水事出自《中朝故事李贊皇逸事》;有的則據民間說唱加工改編, 如《蘇知縣羅衫再合》一篇結尾,即指出“至今閭裏中傳說《蘇知縣報冤》唱本”。在明代擬話本中當有不少就是馮夢竜本人所撰寫,但尚未確考、查實。馮夢竜為《三報恩》傳奇作序,說“餘嚮作《老門生》小說,……滑稽館萬後氏取而演之為《三報恩》傳奇”,由此確知《老門生三世報恩》一篇為馮夢竜所作。其餘《宋小官團圓破氈笠》、 《玉堂春落難逢夫》、《唐解元一笑姻緣》、《趙春兒重旺曹傢莊》、《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王嬌鸞百年長恨》等篇,有人以為很可能即是馮夢竜手筆,實據宋懋澄《九□集文》捲之五《負情儂傳》改寫。《警世通言》的40篇,經過馮夢竜纂輯,風格較接近。作為話本小說集,雖然各篇不相聯屬,而且産生時代又包括宋元明三朝,歷經數百年,但它們沿着一個係統發展下來,仍具有相近的特色。
  
  《警世通言》中的優秀作品,描寫了市民生活,表現了他們在封建黑暗勢力統治下所遭受的迫害以及他們的反抗鬥爭。《崔待詔生死冤傢》中的璩秀秀,本是裱褙匠的女兒,衹因精於綉作,就被鹹安郡王勒令“獻來府中”充當養娘。她愛上碾玉匠崔寧,趁着郡王府中失火,主動找上崔寧,共同逃往外地,過着自食其力的正常夫妻生活。後來被鹹安郡王抓獲,活活打死。她成了鬼魂,仍不屈服,繼續尋着崔寧做夫妻。作品通過這一對手工藝人的愛情悲劇,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兇橫殘暴,也表現了被壓迫者的反抗精神。
  
  愛情描寫在《警世通言》作品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一般都能反映當時較為普遍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婦女的不幸遭遇。《小夫人金錢贈年少》與《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也都是通過愛情悲劇表現封建社會的婦女不顧禮教束縛,對於切身自由幸福的大膽追求。小夫人原在王招宣府裏做侍妾,“後來衹為一句話破綻些,失了主人之心”,就被攆了出去“把與人”,結果受騙嫁了一個年已60的老頭。她不甘受人支配,看上30來歲的店鋪主管張勝,就大膽主動地嚮張勝表示愛情。因為從王招宣府攜走一串數珠事發,她被捉回府中,不堪凌虐,自縊身死,死後鬼魂依舊投奔張勝。但是,跟《崔待詔生死冤傢》裏的璩秀秀一樣,她即使成了鬼魂,封建統治勢力也不允許她享有自由愛情和正常生活的權利。白娘子是白蛇變化的女子,到人間尋求幸福。有關她的神怪故事流傳已久,她逐漸由害人的精怪變為善良多情的女性。雖然《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還留存着一些恐怖色彩,但她真誠地愛着許宣。夫妻開一個生藥鋪過着美滿的小康日子,一旦遭到代表封建勢力的法海的幹預和破壞,她又敢於鬥爭,堅強不屈,直至被鎮壓在雷峰塔下。《警世通言》中描寫的妓女命運就更其悲慘。《玉堂春落難逢夫》裏的蘇三淪落風塵,幸喜遇上王景隆,彼此相愛,鴇子用“倒房計”甩掉耗盡銀錢的王景隆,蘇三也被騙賣給一外省商人作妾,被誣下獄,幾乎被處死,幸得高中做官的王景隆相救。《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杜十娘,經歷與蘇三類似,她見李布政公子李甲“忠厚老誠”,决計以身相許,共謀跳出火坑。她一心追求真摯的愛情,嚮往着未來的自由幸福生活。但在封建社會,一個地位十分卑下的妓女,是不可能與出身官宦人傢的李甲結為夫妻的,她終於被李甲所出賣,於是憤而投江,用死嚮那個吃人的社會發出最強烈的控訴和抗議。作品反映了金錢的罪惡作用,揭露了封建勢力的市儈化,並且精確地塑造了杜十娘這樣一個胸有成竹、臨事從容、堅决捍衛自己人格尊嚴的新的女性形象。這是高出於《玉堂春落難逢夫》之上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都代表了明代擬話本的最高成就。
  
  《警世通言》中描寫愛情的較好作品還有《樂小捨□生覓偶》、《宋小官團圓破氈笠》等,它們歌頌愛情的堅貞、專一,批判婚姻問題上的門第觀念。《錢捨人題詩燕子樓》、《宿香亭張浩遇鶯鶯》從傳奇演變而來,雖有一定社會意義,卻沒有擺脫才子佳人故事的窠臼。至於《唐解元一笑姻緣》寫文人的風流韻事,《趙春兒重旺曹傢莊》寫妓女幫助地主子弟重振傢業的故事,就沒有什麽可取之處了。
  
  《警世通言》還有一些宣揚義氣的作品,如《呂大郎還金完骨肉》強調臨財不苟得,《趙太祖千裏送京娘》突出無私助他人,另如《桂員外途窮懺悔》,從反面批判了忘恩負義的行為,都反映了市民階層的道德觀念。此外,《李謫仙醉草□蠻書》與《王安石三難蘇學士》贊揚李白與王安石的文才、學識,也都值得一讀。
  
  但《警世通言》中有不少作品如《老門生三世報恩》、《陳可常端陽坐化》等,是鼓吹封建道德和宣揚宗教迷信的。這表明,即使是一些優秀作品之中,也往往夾雜某些落後的思想成份,表現出相當的局限性。
  
  金陵兼善堂本《警世通言》,現藏日本,國內有根據傳抄排印的《世界文庫》本。衍慶堂本署《二刻增補警世通言》,書已不全,缺兩篇,抄補8篇,又摻入《古今小說》4篇。三桂堂本衹存36篇,捲二十四《卓文君慧眼識相如》,兼善堂本捲二十四原為《玉堂春落難逢夫》。衍慶堂本與三桂堂本在篇目、標題、次序上與原刻不同,當係書商所竄易。1956年作傢出版社出版的校註本,依據《世界文庫》本,曾有刪節。
  
  白話短篇小說集。明末馮夢竜纂輯。與馮氏的另二種話本小說集《喻世明言》(即《古今小說》)、《醒世恆言》合稱"三言"。該集為"三言"中之第二輯,刊於天啓四年(1624),收宋、元、明時期話本、擬話本40篇,都經過編撰者不同程度的加工、整理。題材或來自現實生活,或取自前人筆記小說。有反映市民生活的《崔待詔生死冤傢》,反映婦女生活的《小夫人金錢贈平少》、《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及反映愛情生活的《樂小捨生覓偶》等作品。但有些作品中夾雜着某些落後的思想成分,表現出相當的局限性。有三種傳本,一是金陵兼善堂本40捲;一是三桂堂王振華36捲本;一是大連圖書館藏抄衍慶堂二刻增補本。195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校註本,為通行本。
  
  內容主要
  
  其一,婚姻愛情與女性命運。
  其二,功名利祿與人世滄桑。
  其三,奇事冤案與怪異世界。
  
  本書出版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明末馮夢竜纂輯。與馮氏的另二種話本小說集《喻世明言》(即《古今小說》)、《警世通言》合稱"三言"。"三言"之中此集問世最晚,出版於天啓七年(1627)。40捲,錄宋、元以來話本、擬話本40篇。所收宋、元舊作比前"二言"少一些,衹占六分之一左右,絶大部分是明人話本和擬話本。其題材或來自民間傳說,或來自史傳和唐、宋小說。編撰者創作成分較多。其中有反映封建社會司法制度黑暗的《十五貫戲言成巧禍》,有反映愛情生活,表現市民愛情觀念的《賣油郎獨占花魁》等作品。內容修飾潤色較精,形象鮮明,結構充實完整,描寫細膩,不同程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市民思想感情。但有些作品帶有封建說教、因果報應宣傳和色情渲染。版本有明天啓七年葉敬池刊本,藏於日本內閣文庫,大連圖書館亦有此藏本。又有衍慶堂本。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重加訂正增補出版。
  
  序稱《醒世恆言》是“繼《明言》、《通言》而刻”,“‘明’者取其可以導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適俗也,‘恆’則習之而不厭,傳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義一也。”原刻不著撰人,僅題“可一主人評,墨浪主人較(校)”。凌□初《拍案驚奇序》說:“獨竜子猶氏所輯《喻世》等書,頗存雅道,時著良規……”。笑花主人《今古奇觀序》說:“墨憨齋增補《平妖》,窮工極變,……至所纂《喻世》、《警世》、《醒世》三言,極摹人情世態之歧……”。竜子猶、墨憨齋都是馮夢竜的別號,可見《醒世恆言》及其它二言,均係馮夢竜纂輯。
  
  葉敬池刻本《醒世恆言》封面題《繪像古今小說醒世恆言》。別有葉敬溪刻本,圖、序及行款均同葉敬池刻本。通行的衍慶堂翻刻本有兩種,一為40篇足本;一為 39篇本,即刪去《金海陵縱欲亡身》,而析《張廷秀逃生救父》為上下兩篇,湊成40篇之數。195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顧學頡校註本,是以《世界文庫》復排葉敬池刻本作底本,對於個別色情描繪字句,作了必要的刪節,對於猥褻的《金海陵縱欲亡身》一篇則全部刪去。
  
  《醒世恆言》的纂輯,時間晚於《喻世明言》與《警世通言》,所收宋元舊作也比前“二言”少一些,衹占六分之一左右。確知為宋元舊作的有《小水灣天狐貽書》、《勘皮靴單證二郎神》、《鬧樊樓多情周勝仙》、《金海陵縱欲亡身》、《鄭節使立功神臂弓》、《十五貫戲言成巧禍》等篇。《鬧樊樓多情周勝仙》中的周勝仙愛上傢裏開酒店的範二郎,就在茶坊裏假藉喝糖水“和他說話,問他曾娶妻也不曾”,完全顧不得什麽“辱門敗戶”,其大膽主動正與《警世通言》所收《崔待詔生死冤傢》中的蘧秀秀、《小夫人金錢贈年少》中的小夫人相同,屬於宋人說話的“春濃花豔佳人膽”一類。《十五貫戲言成巧禍》,屬於另一類“公案”題材,通過一對青年男女的無辜慘死,揭露了封建官吏的殘暴昏庸。這兩篇作品在整個宋元話本中都是上乘之作。
  
  馮夢竜纂輯宋元舊作,已經作了整理、加工,對於《醒世恆言》中大部分明人擬作,則更進行了較多的潤色。有人以為《大樹坡義虎送親》、《陳多壽生死夫妻》、《佛印師四調琴娘》、《赫大卿遺恨鴛鴦縧》、《白玉娘忍苦成夫》、《張廷秀逃生救父》、《隋煬帝逸遊召譴》、《吳衙內鄰舟赴約》、《盧太學詩酒傲王侯》、《李□公窮邸遇俠客》、《黃秀纔徼靈玉馬墜》等篇,可能就是馮夢竜寫成。
  
  明人擬作有不少取材於前代野史雜記。它們雖也揭露了帝王的荒淫無道,如《隋煬帝逸遊召譴》;批判了封建官僚的互相傾陷與忘恩負義行為,如《李□公窮邸遇俠客》;但一般都沒有多大社會意義。如《馬當神風送滕王閣》不過表現文人的具有才華與“仙根”而已。而鼓吹封建道德、美化統治階級的作品,如《兩縣令競義婚孤女》、《三孝廉讓産立高名》;宣傳宗教迷信、因果報應的作品如《佛印師四調琴娘》、《薛錄事魚服證仙》,則完全屬於封建糟粕。
  
  明人擬作較有價值的多取材於現實生活或民間傳說故事。《徐老僕義憤成傢》、《施潤澤灘闕遇友》雖然有鼓吹封建道德、宣揚因果報應的成分,不過主要表現的是援救弱者和患難相助精神。此外,反映民族矛盾的有《白玉娘忍苦成夫》,反映階級壓迫的有《灌園叟晚逢仙女》。特別是《一文錢小隙造奇冤》,生動地反映了明後期城市手工業者的生活與思想狀況。對他們所受封建勢力的殘酷迫害也有真切的描繪。《赫大卿遺恨鴛鴦縧》和《汪大尹火焚寶蓮寺》還從寺廟僧衆的淫亂生活方面,暴露了當時宗教勢力的罪惡。
  
  在《醒世恆言》的明人擬作中,關於愛情、婚姻、家庭的描寫也占有突出的位置。《吳衙內鄰舟赴約》以贊美的筆調描寫吳彥與賀秀娥衝破封建禮教束縛的自由結合,表達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願望。《陳多壽生死夫妻》則着重表現愛情的執著、堅貞。作品摻雜了一些迷信成分,又意圖表現陳、朱二人“義夫節婦一片心腸 ”,但拭去這些封建灰塵,仍可看出作者贊美着忠誠、專一的愛情。《錢秀纔錯占鳳凰儔》、《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等篇,藉鬧劇方式,嘲弄了扼殺青年男女愛情幸福的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醒世恆言》中的這類作品,以《賣油郎獨占花魁》成就最為傑出。小本經營的賣油郎秦重看到名妓王美娘“容顔嬌麗”,就不惜花了一年多時間,辛苦積攢得十兩銀子,作為一夜“花柳之費”。這本來不足為訓,但他瞭解到王美娘也是從汴京流落到臨安的人,便不覺“觸了個鄉裏之念”,並為王美娘的“落於娼傢”而感到“可惜”,表現了與一般王孫公子的尋花問柳行徑有所不同。作品在描寫秦重對王美娘傾心愛慕、盡心體貼的同時,特意用吳八公子對王美娘的肆意“凌賤”作為陪襯,以表現秦重與王美娘之間實際上已越出嫖客與妓女的關係。作品細緻地刻畫了秦重在院中一夜侍候、照顧王美娘的行為,表明他對王美娘確係真個相愛,體現了當時城市普通群衆既有着愛情幸福的要求,又尊重和愛護婦女的人格,中心是環繞一個“情”字。所謂“堪愛豪傢多子弟,風流不及賣油人”,正反映了市民在兩性關係上不同於封建統治階級的思想和態度。
  
  這一類作品在結構的完整、情節的生動、形象的鮮明、描寫的細膩、語言的流暢、詞彙的豐富等方面都超過了宋元舊作。但是在矛盾鬥爭的尖銳性與人物性格的充滿鋒芒、語言描寫的具有濃烈生活氣息等方面,它們又不及宋元舊作,而且往往插入過多的抽象說教、刻意追求情節的麯折離奇,這些都有損於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是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最重要的選集之一。與《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纂輯者馮夢竜。
  
  馮夢竜是晚明文學家,生於萬歷二年(1574),卒於隆武二年,即清順治三年(1646)。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猶竜,又字子猶,別號竜子猶、墨憨齋主人、顧麯散人、詞奴等。少有才情、博學多識,曠達不拘名教細行。曾與文震孟、姚希孟、錢謙益等結社為文友。早年得督學南京之熊廷弼賞識,甄拔為雋纔宿學。與兄夢桂、弟夢熊並有文名,世稱“吳下三馮”。但屢舉不中,曾於麻城就館謀生,講授《春秋》。後一度遊宦他鄉。天啓六年(1626)周順昌案發,閹黨緹騎橫行,他也受到迫害。崇禎三年(1630)以貢生任丹徒縣訓導;七年(1634)知福建壽寧縣,有政聲;十一年(1638)秩滿歸隱。1644年李自成推翻明室,繼而清兵南下,遂懷故國之情奔走浙閩間,鼓動抗清。1646年春憂憤而死(一說遇害於清兵)。
  
  馮夢竜是李贄文學理論的忠實信奉者和實踐者。李贄倡“童心”、“邇言”;強調“自然”、“發憤”;堅决反對文學復古思想,重視一切新的文學樣式,高度評價戲麯、小說的社會意義,從思想內容、藝術風格、體裁樣式等主要方面嚮正統文學觀念宣告决裂,從而建立了與新興的市民文學相適應的理論體係。這就是以李贄、湯顯祖、袁宏道、馮夢竜、凌蒙初為代表的明代後期文學。亦即以強烈的反封建理學傳統的“情為理之維”的叛逆精神,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戲麯、小說創作的繁榮為主要標志的歷史時期。
  
  李贄是理論體係的創始者,也是倡贊投身俗文學的第一人。今知署李卓吾(贄號卓吾)評點的戲麯、小說就有(西廂記》、《拜月記》、《紅拂記》、(三國志演義》、(水遊傳》、(西遊記》等多種,並就評點的作品發表了驚世的言論,為戲麯、小說大張旗幟,並把這些文字收入其主要文集(焚書》中。湯顯祖,則以其“ 四夢”之一的《還魂記》(《牡丹亭》)為代表,一方面充分表現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文藝觀,並為戲麯(傳奇)創作了不朽的里程碑式的傑作,於元雜劇諸品名作之後,堪稱異峰突起,把戲麯藝術又推嚮一個新奇的高境界。而馮夢竜更為直截了當,主張“藉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偽藥”。他十分重視通俗文學的社會效應,於(古今小說·敘》中說:“試今說話人當場描寫,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服,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貞,薄者敦,頑鈍者汗下。雖小誦《孝經》、《論語》,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從“三言”所以分別名之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的字面寓意更不難看出馮夢竜的纂輯遴選工作是有嚴格標準的,其於社會的效益目的也是十分明確的。
  
  馮夢竜一生致力纂輯、整理、創作的文學樣式涉及小說、戲麯、民間歌麯,內容與數量之宏富,為明代文學家之冠。計:短篇小說輯有“三言”;評纂有《古今談概》、《太平廣記鈔》、《智囊》、《情史》、《太霞新奏》;民間歌麯輯刊有《挂枝兒》、《山歌》;長篇小說則增補了《平妖傳》,改寫了《新列國志》;戲麯方面創作了《雙雄記》、《萬事足)兩部傳奇,還更定他人傳奇數十種,其可考的十七種中著名的就有湯顯祖的《還魂記》、《邯鄲夢》及李玉的“一、人、永、占”等。此外,他還整理過麯譜,鑒定過志傳,並寫有散麯集《宛轉歌》、詩集(七樂齋稿》。可惜後兩種均已供散,今僅見少量殘存於它書中的作品。
  
  “三言”總收小說一百二十篇,每書四十捲,每捲一篇。這是馮夢竜從大量傢藏古今通俗小說中“抽其可以嘉惠裏耳者”精選出來的。這部《古今小說》是“三言”中《喻世明言)的初版本。傳本《古今小說》扉頁有書鋪天許齋的題識,其中說:“本齋購得古今名人演義一百二十種,先以三之一為初刻雲。”且在本書目錄之前,也題“古今小說一刻”。足證“三言”的刊刻是有計劃的工作,全部完成的時間應在最後一書《醒世恆言》刊行的天啓七年(1627)。
  
  “三言”一百二十篇多為宋元明話本中藝術佳構,歷來被讀者(包括研究者)稱譽。
  
  與馮夢竜同時代的小說傢凌蒙初在其《拍案驚奇·序》中明白指出:“獨竜子猶氏所輯(喻世)等諸言,頗存雅道,時著良規,一破今時陋習。而宋元舊種,亦被搜括殆盡。肆中人見其行世頗捷,意餘當別有秘本,圖出而衡之。不知一二遺者,皆其溝中之斷,蕪略不足陳已。”其評介已很允當,但由於他們是同一代人,距離太近,對“三言”及他自己編著的“二拍”於後世文學的影響估計還很不足。《古今小說》所收篇什多經馮夢竜潤色乃至改寫,有的篇章已被證實就是他的創作。這些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中的珍品,它們屬於萌發於唐,盛興於宋的民間藝人講說故事(說話)的底本,是那時代特有的一種文學樣式,即文學史上的“話本”。如果比較一下記
  
  錄得較為原初(更本色或粗略)的《清平山堂話本》、《大宋宣和遺事》,“ 三言”所選諸篇已是藝術上完全成熟的通俗白話小說了。因為它們是經過文人加工、創作的話本樣式的文學佳作,得到首先是廣大讀者的喜愛;因為它們把文學藝術嚮前推進了一大步,領文壇風騷,於是文學史傢給“三言”類型的作品命名為“擬話本”。馮夢竜以及凌蒙初就是擬話本的兩大傢,而馮氏成就尚出於凌氏之右。其不可沒的功績就在於對前代通俗小說進行了一次具有總結性質的甄選、整理和潤色加工,並且付梓刊布於世。他把這些原本的璞玉碾琢得更加熠熠生輝、炫人心目;他以市井百姓的人情好惡、倫理是非為標準去演說古今故事,為中國文學的滔滔長河註入了一脈噴涌的清泉。迄今之研究者於“三言”多從小說歷史和其主題內容的社會價值去挖掘闡釋,這無
  
  疑是必要的。但對小說之為文學樣式的另一本質屬性的藝術的研討,相比之下確乎下力太少了。究其原因之一,恐怕是語言的隔閡了。“三言”用的是明以前的“邇言”(俚語),對於今人當然有許多費解之處。於是就須掃除障礙,下一番校註的功夫。這部(古今小說)是許政揚先生在本世紀五十年代後期校註的,至今流傳三十五年,被學界公認為定本,是他對讀書界一大貢獻。許政揚先生(1925—1966),浙江海寧硤石人。195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中文係研究院。後執教於南開大學。致力古典小說、戲麯研究,學問功力淵博深湛,遠勝常流。文化大革命初被迫害致死,年僅四十一歲。《古今小說》校註之外,遺著編為《許政揚文存》。
  《情史》一名《情史類略》,又名《情天寶鑒》,為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竜選錄歷代筆記小說和其它著作中的有關男女之情的故事編纂成的一部短篇小說集,全書共二十四類,計故事八百七十餘篇。其中《情外類》選錄了歷代的同性愛情故事,記載的人物上自帝王將相,下至歌伶市民。讀者們也能在其間瞭解到“竜陽”、“餘桃”、“斷袖”等典故的來源。
  《情史》是馮夢竜的重要作品之一。他清楚“情”的感染力比枯燥乏味的說教大得多,因此在《序》中寫道:“我欲立情教,教誨諸衆生。”他既同情和贊揚那些純潔、忠貞的高尚情操,也鞭撻那些骯髒、醜惡的庸俗情調。《情外類》中對同性愛情的描述也是如此。
  《情史》於1984年4月在大陸首次出版時,《情外類》沒有被選入。86年再版時,刪去的內容全部被恢復。《情外類》中選錄的故事足以說明同性戀並非“源於西方”,而是一種存在於各個民族、各種社會和各類階層的自然現象。
  (《桃紅滿天下》供稿)
  古代諷刺譴責小說,十二捲,今存前六捲。題墨憨齋主人編,墨憨齋主人為馮夢竜別號。
  
  第七笑 謀風水活葬青竜兆 [佚]
  第八笑 擒雲雨私走白魚精 [佚]
  第九笑 逐腐儒狂徒三設伏 [佚]
  第十笑 婚育女小妹再賠錢 [佚]
  第十一笑 女翰林改妝嫌聖後 [佚]
  第十二笑 男命婦代職巧封妻 [佚]
  《智囊》初編成於明天啓六年(1625),以後此書又經馮夢竜增補,重刊時改名《智囊補》,其他刊本也稱《智囊全集》、《增智囊補》、《增廣智囊補》等,內容上均同《智囊補》。全書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歷代智慧故事1238則,依內容分為十部二十八捲。
醒名花
  墨憨齋著
首頁>> >>馮夢竜 Feng Mengl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