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羅貫中 Luo Guanzhong
  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描寫了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集體表現了統治者之間政治和軍事鬥爭。該書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刊印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分24捲,240則,每則一個七言標題。此後新的刊本迭出,捲數、回目、引用詩詞等均有改動。清康熙時,毛綸、毛宗崗父子對《三國志演義》進行了修訂,遂成為最通行的本子。今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我國古代歷史演義小說的代表作。明代小說傢羅貫中依據有關三國的歷史、雜記,在廣泛吸取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成果的基礎上,加工、再創作了這部長篇章回小說。作品寫的是漢末到晉初這一歷史時期曹魏、蜀漢、孫吳三個封建統治集團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復雜鬥爭。通過這些描寫,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與腐朽,譴責了統治階級的殘暴與姦詐,反映了人民在動亂時代的苦難和明君仁政的願望。其結構宏偉而又嚴密精巧,語言簡潔、明快、生動。小說也反映了作者對農民起義的偏見,以及因果報應和宿命論等思想。戰爭描寫是《三國演義》突出的藝術成就。這部小說通過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鬥爭,運用誇張、對比、烘托、渲染等藝術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諸葛亮、曹操、關羽、張飛等一批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註】。《三國演義》標志着歷史演義小說的輝煌成就。在傳播政治、軍事鬥爭經驗、推動歷史演義創作的繁榮等方面都起過積極作用。
  《三國演義》的版本主要有明嘉靖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和清毛宗崗增刪評點的《三國志演義》。
  (註:《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將436人,文官451人,漢、三國、晉的皇裔、後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 有的評論認為這部作品在藝術上的不足之處是人物性格缺乏發展變化,有的人物渲染誇張過分導致失真。)
  
  【作者介紹】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誰,至今並無定論。不過一般認為是羅貫中。
  羅貫中,名本,別號湖海散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詳。相傳為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縣),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羅仲祥後唐時仕青州(即今清徐),後因原籍水災且路遠途遙落籍太原清源,遷居城西白馬山(今白石溝)寺溝村;其父羅錦生有六子,羅貫中行居第二。或云其師傅為施耐庵。也有記載說曾當過元末起義軍首領張士誠的謀士。著有《三國志通俗演義》、《三遂平妖傳》、《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等。
  另一版本介紹:
  羅貫中(1330——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傢、戲麯傢,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竜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演義年表】
  
  漢章帝以來,東漢政府一直處於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的權力鬥爭,這兩大集團力量的互相鬥爭,形成了東漢獨特的政治局面;權力每次交接,無不伴隨大規模的殺戮,嚴重削弱了東漢帝國的勢力。
  公元184年,中國大地上爆發了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的、規模空前的農民起義;東漢政府為了鎮壓黃巾起義,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默認並支持地主階層組織私人武裝,對抗起義軍。經過近一年的較量,基本上把黃巾軍鎮壓下來。但是經過黃巾起義,東漢政府已經遙遙欲墜,加上權力下放到州、郡一級和容許地主階層擁有私人武裝;各州牧、太守紛紛擁兵自重,地方豪強為了共同利益,形成利益共同體,並推舉德高望重或有能力的當塢帥,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
  公元189年,靈帝亡,劉辯即位;宦官和外戚展開新一輪權力爭奪,為了在權力爭奪中取得决定性勝利,何進聽取袁紹建議,徵調四方猛將、英雄豪傑率兵入京,造成董卓亂政;地方勢力藉口討伐董卓,紛紛招兵買馬,後王允計殺董卓,西涼軍閥再度把持政權,並互相拼殺;而各地軍閥為了搶奪地盤,紛紛兵刃相交,亂世正式來臨。
  公元196年,盤踞袞州的曹操擊敗呂布,聽取部下的意見,推行屯田,並西迎獻帝,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政治優勢,其後擊敗劉備、袁術、呂布等,占有袞、司隸和徐州、青州的一部分;河北的袁紹也攻剋易京,徹底消滅軍閥公孫瓚,占據了冀州、幽州、並州、青州的絶大部分,成為最大的割據勢力;江東的孫策先後打敗許貢、王郎等人,占有會稽、丹陽、吳郡等地,在江東立穩了陣腳。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焉、劉璋父子也成為軍閥中的有力競爭者。
  公元200年,袁紹挑選10萬精銳步兵,騎兵萬餘,南下與青少年好友曹操爭鋒,曹操先後擊殺袁紹勇將顔良、文醜後勒兵官渡;袁紹在正面戰場無法撕開曹操防綫,同時在青州、並州和曹操後方汝南開展第二戰場,先後被曹操采取相應措施一一瓦解。後曹操放火燒掉袁紹屯放於烏巢的軍糧等軍用物資;袁紹大將張郃、高覽投降曹操,袁軍士氣全無,曹操乘機發動大反攻,殺萬餘,俘虜7萬餘。其後袁紹一蹶不振,二子爭位,曹操加以利用,公元207年,曹操遠征烏丸,出其不意,大勝,平定了北方,一舉成為最強大的軍閥。江東孫策準備在曹操和袁紹决戰時偷襲許昌,不料正在加緊策劃的時候給刺客刺殺,傷重身亡,其弟孫權即位,加強了對南方發展的力度。
  公元208年,荊州牧劉表病死,幼子劉琮在地方豪強蒯良、蒯越兄弟和舅舅蔡瑁的支持下當上了荊州牧;寄居劉表的劉備和江東孫權也加緊搶奪荊州;曹操知道劉表死亡後,馬上率領精銳騎兵5000,輕裝簡備,日夜兼程,南下搶奪荊州;並於長坂擊潰南逃的劉備;劉琮投降,曹操拘有荊州大部分。孫權、劉備為了對抗曹操,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曹操,208年11月,曹操率領14、5萬大軍,水陸並進,進軍赤壁,與孫劉聯軍對持。周瑜用黃蓋計,大燒曹操連環船,加上曹軍水土不服,大敗而歸,荊州所受降的水軍全部死亡或者投降。曹操失去了水軍和部分的嫡係部隊,急劇上升勢頭受到嚴重打擊,從此致力於北方。赤壁之戰後期,周瑜與曹仁在南郡展開激烈爭奪,劉備乘機搶奪了荊州南部四郡,並派關羽北上攻打襄陽,被守將樂進擊敗;經過一年的爭奪,曹仁不得不奉命撤回襄陽,徹底失去了南下的據點;同時,孫權從合肥方向進攻也被曹軍挫敗。
  公元211年,劉備聽取謀士龐統、諸葛亮的建議,留關羽鎮守荊州,自己帶領大軍藉口抵抗張魯,入川謀取益州;經過3年的爭奪,終於奪取了益州。從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公元214,曹操藉口進攻張魯,挑撥關中割據勢力馬超、韓遂等公開作反;曹操乘機消滅關中勢力並一舉攻下割據漢中的張魯;劉備恐懼曹操乘機攻擊成都,馬上嚮孫權退步。公元218年,劉備在攻取三巴後,親自帶領主力部隊北上爭奪漢中,擊殺漢中守將夏侯淵;曹操不得不親自到漢中前綫指揮作戰,無法輓回敗局,不得不退出漢中,也失去了進軍益州的據點,三國勢力達到了平衡,鼎立局面正式出現。
  公元219年,關羽受劉備勝利勝利攻取漢中的鼓舞,出兵進攻襄陽,遇上山洪爆發,水淹曹軍於禁所督7支救兵,包圍襄陽、樊城;曹操馬上派遣徐晃領軍救援曹仁,同時和孫權達成短暫同盟,徐晃於襄陽城外擊敗關羽;孫權以呂蒙為都督,偷襲南郡,並利用政治手段來鞏固在荊州的統治,擒殺企圖逃走的關羽;徹底粉碎了劉備利用南郡為據點北上攻取襄陽並乘機進軍中原的戰略。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即位,同年稱帝,國號魏;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229年,孫權進位稱帝,國號吳;三國纔正式出現。
  公元222年,劉備遣將軍吳班、陳式督水軍進入夷陵地區,鎖江東西岸;自己帶領步兵主力,準備奪回南郡。孫權求和不成,任命陸遜為都督,領50000大軍,橫兵夷陵,阻擋劉備大軍,並利用劉備補給綫長遠的優勢;劉備求戰不成,士氣日益衰減,加上天氣炎熱,放鬆戒備;陸遜利用這一有利形勢,先是派朱然帶領水軍主力,截斷劉軍歸路,然後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劉備經此一役,元氣大損,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本,自己也死於白帝城。
  公元229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利用魏文帝曹丕病故,出師漢中,北伐曹魏;派趙雲為偏師,揚言從斜𠔌攻打長安,吸引曹魏主力;自己親自帶領萬軍,從祁山出發,準備奪取關西。曹睿親臨長安,派大將軍曹真帶領10萬大軍攔阻趙雲,同時派駐防關中的名將張郃帶領5萬精銳部隊日夜兼程救援祁山。張郃在街亭大敗蜀漢先鋒馬謖,諸葛亮失去了街亭,處處為張郃所製,無奈衹有退兵。後蜀漢多次出兵,都被對手張郃、司馬懿所牽製,由於補給不足,不得不退兵。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與司馬懿對陣於五丈原;司馬懿堅守不出;8月,諸葛亮病亡,蜀漢退兵。
  公元241年,司馬懿發動政變,一舉消滅曹魏宗親曹爽勢力;255年,257年,司馬師、司馬昭分別平定曹魏餘黨;確立了西晉的基礎。
  公元263年,曹魏以鐘會、郭淮、諸葛緒帶領共18萬大軍進攻蜀漢。鄧艾率兵3萬多,自狄道嚮甘鬆、沓中,進攻駐守在此的姜維;諸葛緒率3萬多人馬,自祁山嚮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鐘會率主力10餘萬人,分別從斜𠔌、駱𠔌、子午𠔌,進軍漢中;取漢中後與姜維相對於劍閣。鄧艾出奇兵從陰平小路歷經艱辛,突然出現在成都附近,諸葛亮子諸葛瞻戰死,後主阿鬥遂投降;蜀漢滅亡。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曹奐稱帝,改國號晉。
  公元279年12月,王渾出江西,王戎嚮武昌方向進攻,鬍奮出擊夏口,杜預自 駐地襄陽進軍江陵,王戎、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順江流而下,大舉進攻東吳。公元280年,王渾於三山擊潰東吳丞相張悌主力,不久,吳主孫皓投降;西晉統一全國,三國正式宣告結束。
  
  【歷史年表】
  
  184年2月:黃巾起義爆發。
  10月:張角病死。
    187年:曹操任東郡太守。
  189年9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立九歲的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
  12月:曹操號召各路諸侯一同起兵討伐董卓。
  190年1月:各路諸侯起兵反董卓。董卓令李儒毒死弘農王(少帝),卒年15歲。
  190年2月: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洛陽古都殘破。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
  191年:孫堅破董卓,斬都督華雄。袁紹奪冀州牧韓馥的冀州,自領州牧。
  192年4月:王允設連環計,呂布殺死董卓。
  6月:李傕、郭汜圍長安,殺王允,敗呂布。曹操擊敗青州黃巾軍,收編為“青州兵”,實力得以壯大。孫堅攻擊劉表,中流矢戰死。
  193年:曹操東徵徐州,大敗陶謙。
  194年:呂布攻擊曹操。 陶謙病亡,劉備領徐州牧。
  195年10月:曹操領兗州牧。孫策攻打江東大敗劉繇。李傕、郭汜爭奪獻帝。
  196年7月:獻帝在楊奉等人護送下,回長安。呂布占徐州,劉備投曹操。曹操始興屯田,將獻帝迎奉到許。
  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曹操討伐張綉,失敗(宛城之戰)。袁紹占領冀、幽、青、並四州。
  198年9月:呂布攻打劉備,破小沛。
  198年12月:曹操擒殺呂布。周瑜同小喬成親。
  199年11月:張綉投降曹操。董承與王子服等密謀除曹操。孫策襲取廬江,敗劉勳。劉備討伐袁術,袁術病死。
  200年:曹操誅殺董承一夥。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位。陳琳為袁紹撰寫討曹檄文,官渡之戰開始。
  10月:曹操偷襲烏巢。
  201年:曹操擊敗袁紹於倉亭。劉備投奔劉表。
  202年5月:袁紹病死。
  203年:孫權討伐黃祖。
  204年:曹操平定冀州。遼東公孫度死,子公孫康繼位。
  205年: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曹操平定並州。
  207年8月:曹操大破烏桓,消滅袁氏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曹操從南匈奴贖回蔡文姬。
  208年6月:曹操封為漢丞相。
  7月:曹操南徵劉表。
  8月:劉表病死。曹操殺孔融。
  9月:劉琮投降曹操。
  11月:赤壁之戰,曹操被孫劉聯軍打敗。
  209年10月:劉備與孫權之妹孫仁成親。
  210年:曹操建成銅雀臺。周瑜在巴丘病故。
  211年:曹操攻破馬超、韓遂。劉備入川。
  212年10月:曹操南下進攻濡須口。劉備駐紮葭萌關。孫權移治所秣陵,改名建業。
  213年5月: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
  214年5月:孫權攻破宛城。
  7月:孫權進攻合肥,被張遼擊敗。
  10月:獻帝、伏後與國丈伏完密謀除曹操,事泄,曹操誅殺衆人。劉璋投降劉備,劉備自領益州牧。
  215年7月:曹操徵張魯。
  11月:張魯降曹操。逍遙津之戰。曹操在濡須打敗孫權。
  216年:曹操稱魏王。
  217年2月:曹操進攻濡須口,孫權敗。
  218年:曹彰大破烏桓軍,鮮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7月:劉備進位漢中王。關羽水淹七軍。
  10月:關羽失荊州,被孫權殺害。
  220年1月:曹操病故。
  10月:曹丕稱帝,建魏國。改元黃初,追謚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221年4月:劉備稱帝,建元章武。劉備起兵伐吳,張飛遇害。
  222年:孫權稱吳王(曹魏藩王)。彝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建元黃武。
  223年4月:劉備死於白帝城,劉禪繼帝位。
  8月:曹丕五路伐蜀。蜀吳重修和好。雍闓叛亂。
  225年:諸葛亮南徵。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平定蜀國南方。
  226年:曹丕病亡,謚號文帝。曹睿繼位。
  12月:曹睿封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孫權圍攻江夏,兵敗。
  227年:諸葛亮上書北伐。
  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姜維降蜀。馬謖失街亭。周魴詐降誘曹魏攻吳,陸遜大敗曹休。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229年:孫權稱帝,建元黃竜。諸葛亮第三次北伐。
  230年:吳派衛溫、諸葛直航海到夷洲。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亡。
  231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
  234年:諸葛亮六出祁山。
  8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吳大舉攻魏合肥。
  235年1月:曹睿封司馬懿為太傅。馬鈞製造司南車和水轉百戲。
  237年:遼東公孫淵自立為燕王。
  238年:司馬懿平遼東,殺公孫淵。倭邪馬臺女王卑彌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
  239年1月:明帝曹睿亡,曹芳繼位。
  240年:蜀將張嶷平定蠻族之亂。
  241年:魏國在淮河興修水利。
  242年:孫權派軍攻打海南島。
  244年:曹爽派兵攻打蜀漢不利,傷亡慘重。
  245年:吳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權,陸遜因受牽連,憂憤而死。
  246年:毌丘儉兩度攻破高句麗。
  247年:蜀姜維出隴右攻魏,接應附蜀的羌、鬍部落。
  248年:司馬懿被封為丞相。
  249年1月:司馬懿殺曹爽一夥。夏侯霸叛魏降蜀。姜維伐魏。
  250年:孫權廢太子孫和為庶人,賜魯王孫霸死,立孫亮為太子。姜維攻魏西平失敗。
  251年:魏國太尉王凌陰謀叛變,被司馬懿平定。
  7月:司馬懿亡。
  252年:司馬懿長子司馬師為大將軍。孫權亡,太子孫亮繼位。司馬昭攻吳,失敗。
  253年:諸葛恪進攻魏國,無功而返。姜維攻魏狄道失敗。吳孫峻誅殺諸葛恪。
  254年9月:司馬師廢曹芳為齊王。
  10月:高貴鄉公曹髦繼位。吳 孫英謀殺孫峻未果。
  255年:魏鎮東將軍毌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討伐司馬師。司馬師亡。司馬昭為大將軍。姜維攻魏狄道,先勝後敗。
  256年4月:司馬昭討伐諸葛誕。姜維伐魏被鄧艾擊敗。吳孫峻死,弟孫琳專吳政。孫綝殺死滕胤等人。
  257年:魏諸葛誕與孫吳聯合起兵反魏。姜維出駱𠔌攻魏失敗。
  258年:魏軍攻破壽春,斬諸葛誕。孫綝廢吳帝孫亮為會稽王,立琅琊王孫休為帝。孫休與丁奉設計殺死孫綝。
  260年5月:賈充、成濟殺死曹髦。
  6月:曹奐繼位。
  262年10月:姜維攻魏,被鄧艾擊敗,退屯沓中。
  263年:司馬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鐘會和姜維密謀叛亂,失敗被殺。司馬昭稱晉王。吳帝孫休亡,孫皓繼位。
  265年:司馬昭亡,其子司馬炎繼任晉王。
  12月:司馬炎廢曹奐為陳留王,自稱晉武帝,建立西晉,魏亡。
  271年:吳孫皓出兵攻晉,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司馬炎派楊肇、羊祜等率軍支持戰略要地西陵。陸抗大敗楊肇,殺步闡。
  277年:晉文鴦擊破鮮卑族。
  278年:羊祜死,杜預駐紮襄陽。
  279年:西晉出動六路兵馬攻打吳國。
  280年:西晉消滅吳國,吳帝孫皓投降,吳亡。
  至此,三國結束。
  
  【作品回目】
  
  第 一 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第 二 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何國舅謀誅宦竪
  第 三 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第 四 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謀董賊孟德獻刀
  第 五 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第 六 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匿玉璽孫堅背約
  第 七 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孫堅跨江擊劉表
  第 八 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第 九 回 除暴兇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第 十 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報父仇曹操興師
  第 十一 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第 十二 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曹孟德大戰呂布
  第 十三 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楊奉董承雙救駕
  第 十四 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第 十五 回 太史慈酣鬥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第 十六 回 呂奉先射戟轅門曹孟德敗師淯水
  第 十七 回 袁公路大起七軍曹孟德會合三將
  第 十八 回 賈文和料敵决勝夏侯惇拔矢啖睛
  第 十九 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
  第 二十 回 曹阿瞞許田打圍董國舅內閣受詔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論英雄關公賺城斬車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馬步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
  第二十三回 禰正平裸衣駡賊吉太醫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國賊行兇殺貴妃皇叔敗走投袁紹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敗兵折將關雲長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裏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第二十八回 斬蔡陽兄弟釋疑會古城主臣聚義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斬於吉碧眼兒坐領江東
  第 三十 回 戰官渡本初敗績劫烏巢孟德燒糧
  第三十一回 曹操倉亭破本初玄德荊州依劉表
  第三十二回 奪冀州袁尚爭鋒决漳河許攸獻計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亂納甄氏郭嘉遺計定遼東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隱滄單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元直走馬薦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戰長江孫氏報仇
  第三十九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第 四十 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諸葛亮火燒新野
  第四十一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竜單騎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張翼德大鬧長坂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第四十三回 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衆議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决計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幹中計
  第四十六回 用奇謀孔明藉箭獻密計黃蓋受刑
  第四十七回 闞澤密獻詐降書龐統巧授連環計
  第四十八回 宴長江曹操賦詩鎖戰船北軍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
  第 五十 回 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孔明一氣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諸葛亮智辭魯肅趙子竜計取桂陽
  第五十三回 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第五十四回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孔明二氣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銅雀臺孔明三氣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臥竜吊喪耒陽縣鳳雛理事
  第五十八回 馬孟起興兵雪恨曹阿瞞割須棄袍
  第五十九回 許諸裸衣鬥馬超曹操抹書問韓遂
  第 六十 回 張永年反難楊修龐士元議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趙雲截江奪阿鬥孫權遺書退老瞞
  第六十二回 取涪關楊高授首攻雒城黃魏爭功
  第六十三回 諸葛亮痛哭龐統張翼德義釋嚴顔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計捉張任楊阜藉兵破馬超
  第六十五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劉備自領益州牧
  第六十六回 關雲長單刀赴會伏皇后為國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
  第六十八回 甘寧百騎劫魏營左慈擲杯戲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輅知機討漢賊五臣死節
  第 七十 回 猛張飛智取瓦口隘 老黃忠計奪天蕩山
  第七十一回 占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雲寡勝衆
  第七十二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𠔌
  第七十三回 玄德進位漢中王云長攻拔襄陽郡
  第七十四回 龐令明擡櫬决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第七十五回 關雲長颳骨療毒呂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戰沔水關雲長敗走麥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關公顯聖洛陽城曹操感神
  第七十八回 治風疾神醫身死傳遺命姦雄數終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侄陷叔劉封伏法
  第 八十 回 曹丕廢帝篡炎劉漢王正位續大統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張飛遇害雪弟恨先主興兵
  第八十二回 孫權降魏受九錫先主徵吳賞六軍
  第八十三回 戰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
  第八十四回 陸遜營燒七百裏孔明巧布八陣圖
  第八十五回 劉先主遺詔托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 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 徵南寇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
  第八十八回 渡瀘水再縛番王識詐降三擒孟獲
  第八十九回 武鄉侯四番用計南蠻王五次遭擒
  第 九十 回 驅巨善六破蠻兵燒藤甲七擒孟獲
  第九十一回 祭瀘水漢相班師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 趙子竜力斬五將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薑伯約歸降孔明武鄉侯駡死王朝
  第九十四回 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剋日擒孟達
  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
  第九十六回 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發賺曹休
  第九十七回 討魏國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維詐獻書
  第九十八回 追漢軍王雙受誅襲陳倉武侯取勝
  第九十九回 諸葛亮大破魏兵司馬懿入寇西蜀
  第一〇〇回 漢兵劫寨破曹真武侯鬥陣辱仲達
  第一〇一回 出隴上諸葛妝神奔劍閣張郃中計
  第一〇二回 司馬懿占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第一〇三回 上方𠔌司馬受睏五丈原諸葛禳星
  第一〇四回 隕大星漢丞相歸天 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第一〇五回 武侯預伏錦囊計魏主拆取承露盤
  第一〇六回 公孫淵兵敗死襄平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第一〇七回 魏主政歸司馬氏姜維兵敗牛頭山
  第一〇八回 丁奉雪中奮短兵孫峻席間施密計
  第一〇九回 睏司馬漢將奇謀廢曹芳魏傢果報
  第一一〇回 文鴦單騎退雄兵姜維背水破大敵
  第一一一回 鄧士載智敗薑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
  第一一二回 救壽春於詮死節取長城伯約鏖兵
  第一一三回 丁奉定計斬孫綝姜維鬥陣破鄧艾
  第一一四回 曹髦驅車死南闕姜維棄糧勝魏兵
  第一一五回 詔班師後主信讒托屯田姜維避禍
  第一一六回 鐘會分兵漢中道武侯顯聖定軍山
  第一一七回 鄧士載偷度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
  第一一八回 哭祖廟一王死孝入西川二士爭功
  第一一九回 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
  第一二〇回 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
  
  【相關詩詞】
  
  1、三國演義篇首詞(《臨江仙》—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2、結尾贊詩:
  高祖提劍入鹹陽,炎炎紅日升扶桑;光武竜興成大統,金烏飛上天中央;
  哀哉獻帝紹海宇,紅輪西墜鹹池傍!何進無謀中貴亂,涼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計誅逆黨,李傕郭汜興刀槍;四方盜賊如蟻聚,六合姦雄皆鷹揚;
  孫堅孫策起江左,袁紹袁術興河梁;劉焉父子據巴蜀,劉表軍旅屯荊襄;
  張燕張魯霸南鄭,馬騰韓遂守西涼;陶謙張綉公孫瓚,各逞雄纔占一方。
  曹操專權居相府,牢籠英俊用文武;威挾天子令諸侯,總領貌貅鎮中土。
  樓桑玄德本皇孫,義結關張願扶主;東西奔走恨無傢,將寡兵微作羈旅;
  南陽三顧情何深,臥竜一見分寰宇;先取荊州後取川,霸業圖王在天府;
  嗚呼三載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願以衹手將天補;
  何期歷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勞;
  鐘會鄧艾分兵進,漢室江山盡屬曹。丕睿芳髦纔及奐,司馬又將天下交;
  受禪臺前雲霧起,石頭城下無波濤;陳留歸命與安樂,王侯公爵從根苗。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
  3、三國經典詩詞八首
  ①《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②《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③《武侯廟》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④《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⑤《詠赤壁》 李白
  二竜爭戰决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
  ⑥《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⑦《書憤》 陸遊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⑧《檀溪詩》 蘇軾
  老去花殘春日暮,宦遊偶至檀溪路;停驂遙望獨徘徊,眼前零落飄紅絮。
  暗想鹹陽火德衰,竜爭虎鬥交相持;襄陽會上王孫飲,坐中玄德身將危。
  逃生獨出西門道,背後追兵復將到。一川煙水漲檀溪,急叱徵騎往前跳。
  馬蹄蹄碎青玻璃,天風響處金鞭揮。耳畔但聞千騎走,波中忽見雙竜飛。
  西川獨霸真英主,坐下竜駒兩相遇。檀溪溪水自東流,竜駒英主今何處!
  臨流三嘆心欲酸,斜陽寂寂照空山;三分鼎足渾如夢,蹤跡空留在世間。
  
  【相關成語】
  
  1、如飲醇醪(周瑜):形容一個人氣量廣阔,起源於正史上周瑜對程普的諒解,形容周瑜心胸寬廣。
  2、髀肉復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3、後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4、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5、三顧茅廬(劉備):形容求纔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6、初出茅廬(劉備):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7、虎踞竜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8、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衆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9、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10、空城計(諸葛亮):指一種作戰方法。
  11、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2、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將崔琰):指代人寫文章。
  13、纔占八鬥(曹植):形容學問高,文采好。
  14、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15、超群絶倫(關羽):形容高出衆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16、一身是膽(趙雲):攻取漢中時,趙雲偃旗息鼓大敗曹操,得到劉備贊揚,稱贊子竜一身都是膽。形容膽量極大。
  17、顧麯周郎(吳國都督周瑜):指精通音樂戲麯的人。
  18、傾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的兩個兒子):比喻國傢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然不能幸免。
  19、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睏死敵人的一種作戰方法。
  20、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21、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22、勢如破竹(杜預):比喻軍隊一路連打勝仗,形勢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樣的順利。
  23、車載鬥量(吳國的中大夫趙咨):形容數量很多並不稀罕。
  24、斷頭將軍(巴郡太守嚴顔):形容壯士英勇不屈,寧死不降。
  25、吳下阿蒙(吳國名將呂蒙):形容沒有學識的粗人。
  26、想當然(孔融):形容沒有事實根據的主觀臆斷。
  27、兵貴神速(魏國謀士郭嘉):指用兵貴在神奇而快速。
  28、出言不遜(張郃):形容說話不客氣,沒有禮貌。
  29、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器。
  30、負重致遠(人稱“鳳雛”的龐統,陸績,顧邵):背着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
  31、樂不思蜀(劉禪):比喻樂而忘本。
  32、得隴望蜀(曹操):隴,指甘肅南部一帶;蜀:指四川一帶。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
  33、萬事俱備,衹欠東風(周瑜):赤壁之戰裏,周瑜藉東風用火攻的方法想戰勝曹操大軍,可是什麽都準備好了,衹欠差東風。形容什麽事都準備好的,衹差最重要的。
  34、偃旗息鼓(趙雲):攻取漢中時,曹操大軍追擊黃忠至趙雲寨前,趙雲匹馬單槍站在門前,寨內偃旗息鼓,最終打敗曹軍。比喻趙雲渾身是膽,形容悄無聲息的做事,但孕育了很大的能量。
  35、颳目相看(呂蒙):吳國的呂蒙一介武夫出身,對兵法,戰略一竅不通,因此老將軍程普非常看不起他。後來呂蒙開始飽讀兵書,終於成為吳國數一數二的兵法傢。連程普也對他贊賞有加,稱“士別三日,當颳目相看”。比喻人進步很快,令人意想不到。
  
  【相關歇後語】
  
  1、曹操食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2、劉備藉荊州——有藉無還
  3、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4、周瑜打黃蓋——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5、呂布戲貂蟬——英雄難過美人關
  6、徐庶進曹營—— 一言不發
  7、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8、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9、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10、草船藉箭——滿載而歸
  11、孔明揮淚斬馬謖——執法如山
  12、張飛捉螞蚱——有勁使不上
  13、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14、劉備藉荊州——有藉無還
  15、孔明斬魏延——藉刀殺人
  16、孔明遊東吳——舌戰群儒
  17、黃忠出陣——人老心不老
  18、白門樓上綁呂布——叫爺也不饒
  19、曹操遇馬超——割須棄袍
  20、曹子建七步成詩——逼出來的
  21、東吳殺人——嫁禍於人
  22、關公降曹操——身在曹營心在漢
  23、龐統做知縣——大材小用
  24、司馬懿破八陣圖——不懂裝懂
  
  【影視作品】
  
  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於1990年開始拍攝,1994年開始播映,是目前唯一一部由名著《三國演義》改編而成的電視劇。
  
  總策劃: 王楓
  策劃:於廣華 王扶林 方慶浩 劉瑾如 阮若琳 任大惠 張天民 周明 洪民生 賈文增 戴臨風
  總監製: 王楓
  監製: 戴臨風 楊偉光 張天民 於廣華
  總導演:王扶林
  導演:蔡曉晴 張紹林 孫光明 張中一 瀋好放
  總製片:任大惠
  製片人:周明 劉瑾如
  製片主任:郝恆民 尤世軍 單雨生 張光前 張紀中 王小穎
  攝影: 陳軍 王殿臣 劉書亮 畢福劍 吳喜增 鄭宏宇 魏秀志 張紹林 李耀宗 鞠峰 趙新昌 黃河清 顧人柏 張靜宇 張宏林 顧其銘 水泓 任萌 張馳 張林 尹滔
  特技攝像:陶坤明
  總美術:何寶通
  美術:高國良 勞保良
  主題麯作詞:王健
  主題麯作麯:𠔌建芬
  音樂:李一丁 王憲
  主題麯演唱:楊洪基 
  片尾麯演唱:毛阿敏 
  插麯演唱:劉歡 呂繼宏 崔京浩 戴建明 萬山紅
  燈光:孫永福 李榮惠 葛樹文 張宏偉  
  化妝:張立棠 李金祥
  道具監製:牛玉謙
  總剪輯:傅正義 洪梅
  總錄音:宋寧寧 毛玉山
  三國志影視故事撰寫:張天民 張笑天 蘇叔陽 於力 畢必成
  
  【電視劇演員】
  
  東漢部分
  馬精武 飾 張寶
  呂中 飾 董太後
  鄭天煒 飾 何太後
  張福元 飾 何進
  朱峰 飾 漢少帝
  蘇可 飾 少年漢獻帝
  鮑大志 飾 中年漢獻帝
  楊兆權 飾 盧植
  韓新民 飾 鄭泰
  劉竜 飾 董承
  施長金 飾 王子服
  秦昭 飾 蔡邕
  譚宗堯 飾 王允
  丁志誠 飾 吉平
  劉建為 飾 伍孚
  芮麗容 飾 丁原
  裏坡 飾 董卓
  畢彥君 飾 李儒
  嚴燕生 飾 李肅
  張光北 飾 呂布
  劉岩 飾 呂布之女
  陳紅 飾 貂禪
  高寶寶 飾 嚴氏
  李建義 飾 青年陳宮
  修宗迪 飾 中年陳宮
  陳友旺 飾 袁術(十八路諸侯會盟)
  王福生 飾 袁術(壽春)
  洪宇宙 飾 青年袁紹
  李慶祥 飾 中年袁紹
  鄧曉光 飾 袁譚
  韓善續 飾 張綉
  魏慧麗 飾 張綉嫂
  王顯 飾 審配
  薑彤 飾 審榮
  王志強 飾 沮授
  張連仲 飾 田豐
  郭壽陽 飾 郭圖
  謝加起 飾 顔良
  蘇德斯琴 飾 韓猛
  周萬紅 飾 淳於瓊
  黃文俊 飾 馬騰
  王奕 飾 韓遂
  張達 飾 劉表
  劉曉媚 飾 蔡夫人
  梁遲 飾 劉琮
  張瞳 飾 陶謙
  鄭榕 飾 孔融
  馬玉良 飾 張魯
  王忠信 飾 伏完
  黃小力 飾 韓玄
  薛文成 飾 鮑隆
  陳之輝 飾 鮑信
  劉少春 飾 鮑忠
  周中和 飾 張任
  劉宗仁 飾 劉璝
  劉建偉 飾 楊鬆
  蘇民 飾 司馬徽
  趙小川 飾 崔州平
  馬書良 飾 石廣元
  嚴鳳歧 飾 孟公威
  王忠信 飾 華佗
  狄鳳程 飾 都郵
  劉樺 飾 潘鳳
  佟小虎 飾 秦慶童
  孫傑 飾 許貢
  吳剛/王剛/劉樺 飾 許貢三門客
  
  曹魏部分
  鮑國安 飾 曹操
  李鳳英 飾 卞氏
  楊俊勇 飾 曹丕
  王良波 飾 曹植
  王光輝 飾 曹睿
  安志勇 飾 曹芳
  姬晨牧 飾 曹髦
  汪涵 飾 曹奐
  鄭強 飾 曹真
  康銘 飾 曹爽
  孫振纔 飾 曹訓
  遲重根 飾 曹羲
  邰祖輝 飾 曹仁
  巴拉珠爾 飾 曹洪
  巴拉珠爾 飾 夏侯惇(官渡)
  魯建國 飾 夏侯惇 (赤壁)
  錢玉林 飾 夏侯淵
  焦玉成 飾 夏侯尚
  石天生 飾 夏侯霸
  王基明 飾 夏侯懋
  楊立新 飾 夏侯傑
  徐少華 飾 張遼(官渡)
  張亞坤 飾 張遼(赤壁)
  王衛國 飾 張遼(合肥/逍遙津)
  田野 飾 張虎
  霍爾查 飾 徐晃(官渡)
  劉洪林 飾 徐晃(赤壁)
  尼格木圖 飾 徐晃(戰馬超)
  謝東 飾 徐晃(戰關羽)
  王建國 飾 許褚(官渡)
  盧映 飾 許褚(赤壁)
  陳之輝 飾 許褚(戰馬超)
  韓東 飾 許褚(洛陽)
  王化南 飾 張郃(定軍山)
  邢國洲 飾 張郃(戰諸葛)
  芒萊 飾 高覽
  張甲田 飾 典韋
  畢力格 飾 文聘
  斯琴畢力格 飾 於禁(宛城)
  齊剋健 飾 於禁(樊城)
  張英武 飾 李典(官渡)
  桑寶 飾 李典(赤壁)
  瀋竜 飾 樂進
  張元鵬 飾 龐德
  楊子斌 飾 韓浩
  霍爾查 飾 劉岱
  芒萊 飾 王忠
  蔣愷 飾 郭嘉
  澹臺仁惠 飾 徐庶母
  翟萬臣 飾 徐庶
  戴敬國 飾 程昱(徐州)
  於連増 飾 程昱(赤壁)
  徐永亮 飾 賈詡(洛陽)
  李緒良 飾 賈詡(宛城)
  顧嵐 飾 荀彧
  於傢乃 飾 荀攸
  馬玉森 飾 劉曄
  魏憲 飾 劉曄
  周惠林 飾 毛玠
  馬興躍 飾 辛毗
  鈕荼亮 飾 陳珪
  王長立 飾 陳登
  馬吉春 飾 蒯越
  劉義 飾 蔣濟
  王幼童 飾 許允
  常玉平 飾 郭淮(戰諸葛)
  孫啓成 飾 郭淮(戰姜維)
  劉庚 飾 鐘繇
  管越 飾 鐘會
  劉毓濱 飾 黨均
  吳文慶 飾 鄧忠
  王洪光 飾 鄧艾
  張世軍 飾 陳群
  石小滿 飾 許攸
  畢彥君 飾 楊修
  王濤 飾 陳琳
  宋戈 飾 華歆
  周舟 飾 蔣幹
  董驥 飾 王朗
  尹華生 飾 張緝
  郝躍國 飾 夏侯玄
  張洪英 飾 王經
  李鬆橋 飾 崔諒
  高小寶 飾 楊陵
  秦寶林 飾 馬遵
  李世纔 飾 郝昭
  齊文強 飾 費耀
  幺嶽 飾 蔡瑁
  李小舟 飾 蔡中
  李化 飾 蔡和
  朱德倉 飾 張當
  楊軍 飾 孫禮
  楊艾夫 飾 李勝
  文毫 飾 桓範
  許鴻達 飾 蘇越
  張平 飾 成濟
  蘇德斯琴 飾 孟坦
  莫歧 飾 王植
  劉立偉 飾 秦琪
  張旭廷 飾 羌王迷當
  段煉 飾 俄何燒戈
  姬崇恭 飾 師勖
  汪瑞 飾 鬍遵
  陳長竜 飾 秦良
  洪宗義 飾 吳押獄
  張福元 飾 王垕
  
  蜀漢部分
  孫彥軍 飾 劉備
  許娣 飾 糜夫人(千裏走單騎)
  王璐瑤 飾 糜夫人(當陽)
  伊淑芳 飾 甘夫人(千裏走單騎)
  郭淑萍 飾 甘夫人 (當陽)
  趙越 飾 孫夫人
  李華彤 飾 青年劉禪
  李鐵 飾 中年劉禪
  魯繼先 飾 老年劉禪
  陳旭 飾 劉諶
  壯麗 飾 崔夫人
  尹力 飾 劉琦
  梁振亞 飾 劉璋
  趙振平 飾 劉封
  唐國強 飾 諸葛亮
  包海竜 飾 諸葛瞻
  石霓 飾 諸葛均
  王洪武 飾 黃承彥
  祝士彬 飾 龐統(赤壁)
  金書貴 飾 龐統 (耒陽/川中)
  張民甫 飾 法正
  張登橋 飾 姜維母
  張天舒 飾 青年蔣維
  樊志起 飾 中年和老年姜維
  陸樹銘 飾 關羽
  陳兵 飾 關平
  李威 飾 青年關興
  顧建榮 飾 中年關興
  李靖飛 飾 張飛
  遲國棟 飾 張苞
  張山 飾 青年趙雲(赤壁)
  楊凡 飾 青年及中年趙雲
  侯永生 飾 老年趙雲
  王洪濤 飾 黃忠
  葉鈞 飾 黃忠(入川)
  喬琛 飾 黃忠妻
  安亞平 飾 馬超
  陳關欣 飾 青年馬岱
  李建平 飾 中年馬岱
  王文有 飾 嚴顔(巴郡)
  林中畢 飾 嚴顔(天蕩山)
  劉威 飾 青年魏延(赤壁)
  王紹文 飾 中年魏延(入川)
  王心海 飾 晚年魏延 (祁山)
  崔岱 飾 王平
  芒萊 飾 廖化(千裏走單騎)
  陳之輝 飾 廖化(水淹七軍/姜維北伐)
  杜文祿 飾 廖化(諸葛北伐)
  張治中 飾 馬謖
  劉潤成 飾 周倉
  時來群 飾 法正(成都)
  張民甫 飾 法正(定軍山)
  李弘 飾 費禕
  姬崇恭 飾 鄧芝(出使東吳)
  李志毅 飾 鄧芝(諸葛北伐)
  洪希邁 飾 郗正
  魏德山. 飾 杜瓊
  郭傢慶 飾 孫乾(徐州)
  夏均寅 飾 孫乾(荊州)
  劉竜濱 飾 伊籍(荊州)
  王輝 飾 伊籍(荊州/成都)
  朱秉謙 飾 糜竺(徐州)
  任東升 飾 糜竺(荊州)
  楊乃煌 飾 糜竺(荊州)
  安基 飾 簡雍
  劉宏坤 飾 蔣琬
  張勤 飾 許靖
  王志強 飾 李恢
  王忠信 飾 秦宓
  王德林 飾 黃權
  隗和國. 飾 糜芳
  張楠 飾 孟達
  張炬 飾 張鬆
  劉傑 飾 譙周(諸葛北伐)
  王鳳文 飾 譙周(姜維北伐)
  王顯和 飾 馬良(荊州)
  李平 飾 馬良(荊州/成都)
  莫·道爾基 飾 張嶷
  張浩 飾 馬忠
  齊文強 飾 張翼
  李世纔 飾 吳班
  孟憲禮 飾 楊儀
  袁利堅 飾 高翔
  張世軍 飾 陳式
  曾革 飾 黃皓
  李保安 飾 李福
  遲重根 飾 王甫
  韓新民 飾 趙纍
  司耕田 飾 楊鐸
  鬍戰利 飾 孟獲
  李鼕果 飾 孟優
  李延魁 飾 孟節
  李雲娟 飾 祝融夫人
  劉赫 飾 朵思大王
  秦寶林 飾 董荼那
  葉金森 飾 鬍班
  魏德山 飾 範疆
  李寶華 飾 趙範
  蓋剋 飾 趙範嫂樊氏
  白利衛 飾 裴緒
  薛勇 飾 裴元紹
  
  東吳部分
  吳曉東 飾 孫堅
  陳秀英 飾 吳太夫人
  俞若娟 飾 吳國太早期
  林默予 飾 吳國太晚期
  濮存昕 飾 孫策
  惲漿錚 飾 孫權幼年
  吳曉東 飾 孫權
  潘粵明 飾 孫休
  周繼偉 飾 張昭
  洪宇宙 飾 周瑜
  龔麗君 飾 大喬
  何晴 飾 小喬
  江金 飾 喬國老
  曹力 飾 青年魯肅(赤壁)
  馬玉良 飾 中年魯肅
  宋幫桂 飾 晚年魯肅
  郭沫浪 飾 呂蒙(赤壁)
  張京海 飾 呂蒙(荊州)
  初國良 飾 呂蒙 (白衣渡江)
  高飛 飾 陸遜
  李洪濤 飾 太史慈
  吳桂苓 飾 黃蓋(壽春)
  許福印 飾 黃蓋(赤壁)
  閆懷禮 飾 程普(壽春)
  陳惠良 飾 程普(赤壁)
  韓東 飾 甘寧(赤壁)
  張玉海 飾 甘寧(百騎劫營)
  任萌 飾 程咨
  王奕 飾 中年丁奉
  楊寶和 飾 老年丁奉
  尹偉/張瑩 飾 周泰
  朱軍 飾 韓當
  楊勝雁 飾 蔣欽
  王剛/韓增祥 飾 凌統
  張啓成 飾 潘璋(赤壁)
  黑水寬 飾 潘璋(虓亭)
  任萌 飾 程咨
  種玉傑 飾 諸葛瑾(赤壁)
  汪兆桂 飾 諸葛瑾
  何冰 飾 諸葛恪
  張喜前 飾 闞澤
  啜二勇 飾 呂範
  楚建富 飾 步騭
  王鷹 飾 薛綜
  趙丕玉 飾 陸績
  李譚 飾 嚴畯
  王勉之 飾 張溫
  董九如 飾 程秉
  李燕平 飾 顧雍
  
  晉國部分
  呂鎖森 飾 司馬望
  唐振環 飾 司馬懿(青年)
  魏宗萬 飾 司馬懿
  李赤尤 飾 司馬昭(少年)
  高蘭村 飾 司馬昭
  潘引來 飾 司馬師(少年)
  雷鐵流 飾 司馬師
  韓青 飾 司馬炎
  韓新民 飾 賈充
  王鷹 飾 邵悌
  劉英魯 飾 陳泰
  趙丕玉 飾 丘健
  蔣崇俠 飾 鬍烈
  齊健波 飾 鬍淵
  鄭緒 飾 師纂
  鄭大鵬 飾 王韜
  
  
  【電視劇目錄】
  
  一共5部,84集。
  第一部 群雄逐鹿
  1 桃園三結義
  2 十常侍亂政
  3 董卓霸京師
  4 孟德獻刀
  5 三英戰呂布
  6 連環計
  7 鳳儀亭
  8 三讓徐州
  9 孫策立業
  10 轅門射戟
  11 宛城之戰
  12 白門樓(上)
  13 白門樓(下)
  14 煮酒論英雄
  15 袁曹起兵
  16 關羽約三事
  17 挂印封金
  18 千裏走單騎
  19 古城相會
  20 孫策之死
  21 官渡之戰(上)
  22 官渡之戰(下)
  23 大破袁紹
  第二部 赤壁鏖戰
  24 躍馬檀溪
  25 劉備求賢
  26 回馬薦諸葛
  27 三顧茅廬
  28 火燒博望坡
  29 攜民渡江
  30 舌戰群儒
  31 智激周瑜
  32 周瑜空設計
  33 群英會
  34 草船藉箭
  35 苦肉計
  36 龐統獻連環
  37 橫槊賦詩
  38 諸葛祭風
  39 火燒赤壁
  40 智取南郡
  41 力奪四郡
  42 美人計
  43 甘露寺
  44 回荊州
  45 三氣周瑜
  46 臥竜吊孝
  47 割須棄袍
  第三部 三足鼎立
  48 張鬆獻圖
  49 劉備入川
  50 鳳雛落坡
  51 義釋嚴顔
  52 奪占西川
  53 單刀赴會
  54 合肥會戰
  55 立嗣之爭
  56 定軍山
  57 巧取漢中
  58 水淹七軍
  59 走麥城
  60 曹操之死
  61 曹丕篡權
  62 興兵伐吳
  63 火燒連營
  64 安居平五路
  第四部 南徵北戰
  65 兵渡瀘水
  66 絶路問津
  67 七擒孟獲
  68 出師北伐
  69 收姜維
  70 司馬復出
  71 空城退敵
  72 司馬取印
  73 祁山鬥智
  74 諸葛妝神
  75 六出祁山
  76 火熄上方𠔌
  77 秋風五丈原
  第五部 三國歸一
  78 詐病賺曹爽
  79 吳宮幹戈
  80 兵睏鐵籠山
  81 司馬昭弒君
  82 九伐中原
  83 偷渡陰平
  84 三分歸晉
殘唐五代史演義
羅貫中 Luo Guanzhong閱讀
  又名《殘唐五代史演義傳》,《五代殘唐》明李卓吾批點本。八捲六十回。
  題“羅貫中編輯”,但似為明代後期無名氏作品。
  以編年體例,描述自黃巢起義至陳橋兵變止,這段時期的動蕩興衰歷史。
  《隋唐兩朝志傳》的林瀚序是可信的。萬歷時林傢一門依然興盛,書賈當不敢冒名以作偽。此書雖為羅貫中原本,內中亦有林瀚纂輯的份額。羅貫中不滿足於演說動亂分裂的歷史,隋唐史是他創作統一王朝全史的全新嘗試。從全書結構看,羅貫中用42回的篇幅,填補了240年和平時期的史事,雖衹占全書的34.42%, 但這一填補對後世全史演義的寫作,有着極大的示範作用。
  《隋唐兩朝志傳》12122,今存萬歷四十七年(1619)姑蘇書林龔紹山刊本,捲端題“東原貫中羅本編輯,西蜀升庵楊慎批評”。由於現存版本刊刻年代較晚,加之此書“在故事情節關目及用語方面,俱於《三國》倚賴甚深”[1](P95),頗有學者對所題“貫中羅本編輯”持懷疑態度,甚至否定它是羅貫中的作品。此書有林瀚《〈隋唐志傳通俗演義〉序》,對版本來源和編訂經過作了說明:“羅貫中所編《三國志》一書,行於世久矣,逸士無不觀之。而隋唐獨未有傳志,予每憾焉。前寓京師,訪有此書,求而閱之,始知實亦羅氏原本。
  全稱《北宋三遂平妖傳》,又名《新平妖傳》
  明代小說。分兩種。一為四捲廿回,題東原羅貫中編次;一為不分捲四十回,題宋東原羅貫中編,明隴西張元咎校。本書為二十回。
  書演北宋時王則起義於貝州一事,故事在南宋時已在民間流傳。推測羅貫中搜集有關起義史料、民間傳說,加工整理而成此書。
  本書為《說唐後傳》續書之一。小說敘唐代開國功臣羅成的後代羅增、羅琨、羅燦父子等受姦相瀋謙無端陷害,被迫聚義雞爪山,共同將兵伐罪,誅滅瀋謙姦黨,扶助大唐天子重振朝綱的故事。小說結構復雜,頭緒紛繁,以忠姦鬥爭為主綫,揭露封建社會上層官僚結黨營私、迫害忠良的罪惡,歌頌了除暴安良、扶弱濟睏的正義行為;同時交織羅成後代羅琨、羅燦及柏玉霜、程玉梅、祁巧雲、馬金定等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
  
  小說情節跌宕生姿、頗能引人入勝,人物形象生動鮮明。風格樸實粗獷,語言明白曉暢。本書問世後,流傳甚廣,曾被改編為京劇連臺本戲《粉妝樓》歷演不衰。
  
  主要人物表
  
  --------------------------------------------------------------------------------
  
  羅 增 羅成之後,世襲越國公。
  
  羅 燦 羅增長子,綽號粉臉金剛。
  
  羅 琨 羅增次子,綽號玉面虎。
  
  秦 雙 秦瓊之後,世襲褒國公。
  
  李逢春 李靖之後,世襲衛國公。禮部尚書。
  
  尉遲慶 尉遲恭之後,世襲鄂國公。
  
  程 鳳 程咬金之後,世襲魯國公。
  
  柏文連 陝西西安府都指揮使。
  
  馬成竜 雲南貴州府知府,封定國公,後拜定邊。
  
  徐 銳 郝國公。
  
  段 忠 保國公。
  
  李 全 鎮江府參將。
  
  秦 環 秦雙之子,綽號金頭太歲。
  
  程 佩 程鳳之子,綽號八眼虎。
  
  尉遲寶 尉遲慶之子,綽號南山豹。
  
  徐國良 徐銳之子,綽號北海竜。
  
  李 定 李全之子,綽號小溫侯。
  
  馬 瑤 馬成竜之子,綽號九頭獅子。
  
  馬金錠 馬成竜之女,後為羅燦妻。
  
  柏玉霜 柏文連之女,後嫁羅琨。
  
  程玉梅 程鳳之女,後嫁羅琨。
  
  祁巧雲 祁子富之女,後嫁羅琨。
  
  謝靈花 升仙觀觀女,後嫁羅琨。
  
   紅 柏玉霜使女,後為羅琨側室。
  
  裴天雄 裴元慶之後,雞爪山義軍主帥,綽號鐵閻王。
  
  謝 元 謝應登之後,雞爪山義軍軍師,綽號賽諸葛。
  
   奎 江湖豪傑,後為雞爪山義軍主將,綽號賽元壇。
  
  魯豹雄 雞爪山義軍首須,綽號獨眼重瞳。
  
  孫 彪 雞爪山義軍首領,綽號過天星。
  
  王 坤 雞爪山義軍首領,綽號兩頭蛇。
  
  李 仲 雞爪山義軍首領,綽號雙尾蝎。
  
  竜 標 獵戶,綽號穿山甲。
  
  趙 江湖好漢,綽號瘟元帥。
  
  孫翠娥 趙勝妻,綽號母大蟲。
  
  王 越 江湖好漢,綽號獨角竜。
  
  吏 忠 江湖好漢,綽號金面獸。
  
  洪 恩 艄公,綽號鎮海竜、狗臉。
  
  洪 惠 洪恩之弟,綽號出海蚊。
  
  王 俊 馬府傢將,綽號飛毛腿。
  
  盧 宣 臥虎山真人,人稱賽果老。
  
  盧 竜 盧宣之子,綽號獨火星。
  
  盧 殼 盧宣之侄,綽號毛頭星。
  
  戴 仁 盧宣外甥,綽號巡山虎。
  
  戴 人 戴仁之弟,綽號守山虎。
  
  齊 紈 盧宣心腹,綽號個孟嘗。
  
  齊 欹 盧宣心腹,綽號賽孟嘗。
  
  楊 春 江湖好漢,綽號錦毛獅子。
  
  石 忠 江湖好漢,綽號金錢豹。
  
  章 宏 瀋府傢人,後投羅傢。
  
  章 琪 章宏之子。
  
  王 氏 章宏之妻。
  
  瀋 謙 文華殿大學士,右丞相。
  
  瀋廷芳 瀋謙之子。
  
  瀋廷華 瀋謙之侄,江南總督。
  
  米 順 瀋謙妹丈,吏部尚書。
  
  錢 來 瀋謙表弟,兵部尚書。
  
  吳 林 瀋謙學生,戶部尚書。
  
  吳 法 瀋謙學生,刑部尚書。
  
  雍 灘 瀋謙學生,工部尚書。
  
  謝 恩 瀋謙內弟,通政司使。
  
  錦上天 瀋廷芳隨從。
  
  米 良 鎮江府定海將軍。
  
  米中粒 米良之子。
  
  米中砂 米良之侄。
  
  侯 氏 柏文連之妻。
  
  侯 登 侯氏之侄。
  
  主 估 幼羊中揍
  
  王 虎 瀋廷華帳下大將。
  
  康 竜 瀋廷華帳下大將。
  
  馬 通 錢來帳下大將。
  
  王 順 錢來帳下大將。
  
  沙 竜 番兵主帥。
  
  “八虎” 沙竜的八個兒子:沙雲、沙雷、沙雹、沙露、沙電、沙委、沙霖、沙震,均為番兵主將。
  
  木花姑 番兵主將。
  
  耶律福 番邦太子。
  
  新刻《粉妝樓》小序
  
  --------------------------------------------------------------------------------
  
  羅貫中所編《隋唐演義》一書,售於世者久矣,其敘次褒公鄂公與諸勳臣世業,炳炳磷磷,昭若晨星,令千載而下,猶可高瞻遠矚,慨然想其人,故謂官有世功,則有官族。 乃閱唐史,惟徐敬業討武曌(音zhao4)一檄,膾炙人間,其他忠臣孝子亦復不鮮,未有如此之盛傳矣。予前過廣陵,聞上俗有《粉妝樓》舊集,取而觀之,始知羅氏纂輯,而什襲藏之,未有出以示人者也。予既喜其故傢遺俗猶有存者,而又喜其書中洋洋溢溢。所載忠男烈女,俠士名流,慷慨激昂,令人擊節歌呼,幾於唾壺欲碎。卒之,鋤姦削佞,斡轉天心,使人鼓掌大笑,雖曰年湮世浸,徵信無從,然推作者命意,則一言盡之曰:不可使善人無後,而惡者反昌之心耳。
  
  嗚呼!世祿之傢鮮剋由禮,而秦羅諸舊族乃能世篤貞忠,服勞王傢,繼起象賢,無忝乃祖乃父。此固褒鄂諸公樂得有是子而有是孫,即千載以下,亦樂得有是人也。餘故譜而敘之,抄錄成軼,使後世人有同嗜好者,於簧燈蕉雨之暇,調琴詩酒之餘,少助晝永宵長之岑寂耳。第恐此書遺存既久,難免魚魯相訛,愛重加釐正,艾繁雍蕪,付之剖撅,以為勸善警邪之,一道雲。
  
  道光壬辰孟春 竹溪山人識
匯評三國志演義
羅貫中 Luo Guanzhong閱讀
  匯評三國志演義,正文以毛倫、毛崗宗改評本為底本。批語包含了毛評本、李贄評本、李漁評本、鐘伯敬評本等各評本的批語。毛評本批語以紅色標識、李漁本批語以紫色標識、李贄本批語以藍色標識、鐘伯敬本批語以青色標識。批語匯評參考陳曦鐘等《三國演義匯評本》等書。
醉畊堂第一才子書三國志
羅貫中 Luo Guanzhong閱讀
  羅貫中原著 毛倫、毛宗崗批評
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壬午本
羅貫中 Luo Guanzhong閱讀
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壬午本
  羅貫中(約1330-約1400),漢族,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傢、戲麯傢,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 羅貫中的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竜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首頁>> >>羅貫中 Luo Guanz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