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生活>>佚名 Yi Ming
  先秦史籍。本名《周书》,隋唐以後亦称《汲冢周书》。
  今本全书十卷,正文七十篇,其中十一篇有目无文,四十二篇有晋五经博士孔晁注。各篇篇名均赘“解”字。又序一篇,各本或在卷端,或附卷尾。序与《尚书》序相类,分言各篇之所由作。正文基本上按所记事之时代早晚编次,历记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及景王时事。
  书之来历,汉刘向《隋书‧经籍志》及刘知几《史通》皆以为是孔子删削《尚书》之馀篇,今人多不信从,而以为是战国人所编;各篇写成时代或可早至西周,或晚至战国,另有个别篇章,可能还经汉人改易或增附。如《时训》以雨水为正月中气﹐惊蛰为二月节气﹐与汉以前历法相左。该书在汉代已散佚不全。刘向校书﹐即谓存者四十五篇。今传六十篇本﹐盖又经後人改编。
  有人认为今本盖後人合旧本与晋太康间汲冢所出之周书而成﹐故有“汲冢周书”之名。但多数人认为称今本《周书》为《汲冢周书》﹐是一种误解。《逸周书》内容庞杂﹐各篇体例不尽一致﹐性质亦有不同。如前三篇《度训》﹑《命训》﹑《常训》﹐皆以王者师的口吻﹐讲为政牧民之道﹔第五篇《籴匡》和第十一篇《大匡》﹐讲救助灾荒的措施与制度﹐第六篇至第十篇《武称》﹑《允文》﹑《大武》﹑《大明武》﹑《小明武》及等三十二篇《武顺》﹑第三十三篇《武穆》和第六十八篇《武纪》﹐均类兵家言﹔而自第十一篇以下﹐各篇又多以“维(王)某祀(或某月)”的形式开头﹐记事或言。第三十至第五十篇﹐主要记伐商前後事。如《酆谋》记伐商前的准备﹐《和寤》记伐商途中事﹐《克殷》记克殷的经过及善後﹐《世俘》主要记伐殷战果﹐《商誓》主要记武王训告商旧臣诸侯之辞﹐《度邑》记周公规拟伊洛而定“天室”之事﹐《作雒》记营建成周之缘起及成周之制。第五十一篇《月令》是有关天文历法的文字。第五十二篇《时训》记一年中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时之物候。第五十四篇《谥法》言给谥的法则。第五十八篇《官人》与《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文同而人异(《大戴礼》为文王与太公望﹐此为文王与周公旦)。第五十九篇《王会》﹐记成周之会的盛况及各方贡献。第六十篇《史记》﹐记历史上诸王国灭亡的原因与教训。第六十二篇《职方》﹐即《周礼‧夏官‧职方氏》文。第六十三篇《芮良夫》﹐记芮良夫训诫厉王之辞。第六十四篇《太子晋》﹐记周景王太子晋行事。第六十七篇《周祝》﹐则又为韵语﹐纯系说教。今存五十九篇中﹐属于或基本属于西周作品者大概有﹕《世俘》﹑《商誓》﹑《皇门》﹑《祭公》﹑《芮良夫》等篇。这些篇记事当较可靠﹐此外﹐《度邑》所记之事在周初铜器何尊亦有反映﹐《克段》所记﹐朱右曾以为“非亲见者不能”﹐也当有较可靠的根据﹐此二篇皆为《史记‧周本纪》所采用。即使时代较晚各篇﹐也有研究价值﹐如《度训》等篇对於研究孟子﹑荀子等人的思想渊源﹐《程典》等篇对於研究古代伦理思想﹐类兵家言的几篇对研究先秦兵家﹐《王会》对於研究古代少数民族的分布及民族关系﹐均有特殊意义。
  由于《逸周书》部分内容及思想与儒家道德理论相违背﹐其书迄清代一直不甚为人所重﹐故乏精校﹐版本文字脱误严重。今传世本有十馀种﹐以元至正十四年(1354)嘉兴路学宫刊本为最古﹐但不易得。《四部丛刊初编》所收为明嘉靖间四明章檗刊本。清乾隆间卢文弨合众本校刊﹐是为抱经堂本﹐世推“最善”。清人著者数家﹐以朱右曾《周书集训校释》流传最广﹐然其注较简﹐且说多本丁宗洛《逸周书管笺》。另有潘振《周书解义》﹑陈逢衡《周书补注》﹑唐大沛《逸周书分编句释》﹐及王念孙《读逸周书杂志》﹑俞樾《周书平议》﹑孙诒让《周书补》﹑刘师培《周书补正》和陈汉章《周书後案》﹐均可参考。
  
  逸周书
  十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曰《汲蒙周书》。考《隋经籍志》、《唐艺文志》,俱称此书以晋太康二年得於魏安釐王蒙中。则汲蒙之说,其来已久。然《晋书·武帝纪》及《荀勖》、《束晳传》,载汲郡人不准所得《竹书》七十五篇,具有篇名,无所谓《周书》。杜预《春秋集解後序》,载汲蒙诸书,亦不列《周书》之目。是《周书》不出汲冢也。考《汉书·艺文志》先有《周书》七十一篇,今本比班固所纪惟少一篇。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凡七十篇,《叙》一篇在其末。京口刊本,始以《序》散入诸篇,则篇数仍七十有一,与《汉志》合。司马迁纪武王克商事,亦与此书相应。许慎作《说文》,引《周书》“大翰若翚雉”,又引《周书》“豲有爪而不敢以撅”。马融注《论语》,引《周书·月令》。郑玄注《周礼》,引《周书·王会》,注《仪礼》,引《周书·比党州闾》。皆在汲冢前,知为汉代相传之旧。郭璞注《尔雅》,称《逸周书》。李善《文选注》所引,亦称《逸周书》。知晋及唐初,旧本尚不题“汲冢”。其相沿称为汲冢者,殆以梁任昉得《竹简漆书》,不能辨识,以示刘显。显识为孔子删书之馀。其时《南史》未出,流传不审,遂误合《汲冢》、《竹简》为一事,而修《隋志》者误采之耶。郑玄祐作《大戴礼後序》,称《文王官人篇》与《汲蒙周书官人解》相出人。《汲冢书》出於晋太康中,未审何由相似云云。殊失之不考。《文献通考》所引《李焘跋》及刘克庄《後村诗话》,皆以为汉时本有此书,其後稍隐,赖汲蒙竹简出,乃得复显。是又心知其非而巧为调停之说。惟旧本载嘉定十五年《丁黼跋》,反覆考证,确以为不出汲冢。斯定论矣。其书载有太子晋事,则当成於灵王以後。所云文王受命称王,武王、周公私计东伐,俘馘殷遗,暴殄原兽,辇括宝玉,动至亿万,三发下车,悬纣首太白,又用之南郊,皆古人必无之事。陈振孙以为战国後人所为,似非无见。然《左转》引《周志》“勇则犯上,不登於明堂”。又引《书》“慎始而敬终,终乃不困”。又引《书》“居安思危”。又称“周作九刑”。其文皆在今《书》中,则春秋时已有之。特战国以後又辗转附益,故其言驳杂耳。究厥本始,终为三代之遗文,不可废也。近代所行之本,皆阙《程寤》、《秦阴》、《九政》、《九开》、《刘法》、《文开》、《保开》、《八繁》、《箕子》、《耆德》、《月令》十一篇。馀亦文多佚脱。今考《史记·楚世家》引《周书》“欲起无先”,《主父偃传》引《周书》“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货殖传》引《周书》“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汉书》引《周书》“无为创首,将受其咎”,又引《周书》“天子不取,反受其咎”;《唐六典》引《周书》“汤放桀,大会诸侯,取天子之玺,置天子之座”,今本皆无之。盖皆所佚十一篇之文也。观李焘所跋,已有脱烂难读之语,则宋本已然矣。
  《灵枢经》(  ,英文意译  ),又称《灵枢》、《针经》、《九针》,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共九卷,八十一篇,与《素问》九卷合称《黄帝内经》,在针灸学上有的绝对权威。明代马莳编《灵枢注证发微》,是历史上全注《灵枢》的第一人。
  
  案晁公武《读书志》曰:王冰谓《灵枢》即《汉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之九,或谓好事者於皇甫谧所集《内经·仓公论》中钞出之,名为古书,未知孰是。又李濂《医史》载元吕复《群经古方论》曰:《内经》,《灵枢》,汉、隋、唐志皆不录,隋有《针经》九卷,唐有灵宝注及《黄帝九灵经》十二卷而已。或谓王冰以《九灵》更名为《灵枢》,又谓《九灵》尤详於针,故皇甫谧名之为《针经》。苟一经而二名,不应《唐志》别出《针经》十二卷,是《灵枢》不及《素问》之古,宋、元人已言之矣。近时杭世骏《道古堂集》亦有《灵枢经跋》,曰《七略》、《汉·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篇,皇甫谧以《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合十八篇当之。《隋书·经籍志》、《针经》九卷,《黄帝九灵》十二卷。是《九灵》自《九灵》,《针经》自《针经》,不可合而为一也。王冰以《九灵》名《灵枢》,不知其何所本。余观其文义浅短,与《素问》之言不类,又似籍取《素问》而铺张之。其为王大冰所伪讬可知。後人莫有传其书者。至宋绍兴中,锦官史崧乃云家藏旧本《灵枢》九卷,除已具状经所属申明外,准使府指挥依条申转运司选官详定,其书送秘书省国子监。是此书至宋中世而始出,未经高保衡、林亿等校定也。其中十二经水一篇,黄帝时无此名,冰特据身所见而妄臆度之云云。其考证尤为明晳。然李杲精究医理,而使罗天益作《类经》,兼采《素问》、《灵枢》。吕复亦称善学者,当与《素问》并观其旨义,互相发明。盖其书虽伪,而其言则缀合古经,具有源本。譬之梅赜古文,杂采逸书,联成篇目,虽牴牾罅漏,赝讬显然,而先王遗训,多赖其蒐辑以有传,不可废也。此本前有绍兴乙亥史崧序,称旧本九卷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於卷末。又目录首题鼇峰熊宗立点校重刊,末题原二十四卷,今并为十二卷。是此本为熊氏重刊所并。吕复称史崧并是书为十二卷,以复其旧,殆误以熊本为史本欤?
  儿科著作。书名取小儿初生时颅囟未合之义。又名《师巫颅囟经》。二卷(一作三卷)。托名周穆王时“师巫”所传(一作东汉·卫汛撰)。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之所存乃辑自《永乐大典》的《四库全书》本已非全帙。内容首论脉法,次论病源、病证,再次为惊痫癫证治、疳痢证治及火丹证治。文字简略,是现存较早的儿科专书。现有《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
神农本草经
佚名 Yi Ming阅读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在我国古代,大部分药物是植物药,所以“本草”成了它们的代名词,这部书也以“本草经”命名。汉代托古之风盛行,人们尊古薄今,为了提高该书的地位,增强人们的信任感,它借用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物这妇孺皆知的传说,将神农冠于书名之首,定名为《神农本草经》。俨然《内经》冠以黄帝一样,都是出于托名古代圣贤的意图。
  
  简介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内在原则和影响
  
  《本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为例,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本经》对药物性味也有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性质的不同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选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相互配伍,并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才能选药组方,配伍用药。
  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药学一大关键,《本经》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药物之间,有的共同使用就能相互辅佐,发挥更大的功效,有的甚至比各自单独使用的效果强上数倍;有的两药相遇则一方会减小另一方的药性,便其难以发挥作用;有的药可以减去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常在炮制毒性药时或者在方中制约一种药的毒性时使用;有的两种药品本身均无毒,但两药相遇则会产生很大的毒性,损害身体等等。这些都是业医者或从事药物学研究的人员必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十分重要,甚至操纵着生死之关隘,不可轻忽一分半毫。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神农本草经》都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或者是作为必读书,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书中对于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准确,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到今天,也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对于现代的中医临床,《神农本草经》的论述仍旧具有十分稳固的权威性,同时,它也成为了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相关
  
  《神农本草经》的作者及成书时代尚无实证加以确定,但它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此已经是医学史界比较公认的结论。
  
  全书分3(或4)卷,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书中叙述了各种药物的名称、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别名、生长环境、采集时节以及部分药物的质量标准、炮炙、真伪鉴别等,所载主治症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170多种,并根据养命、养性、治病三类功效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为君,无毒,主养命,多服久服不伤人,如人参、阿胶;中品12种为臣,无毒或有毒,主养性,具补养及治疗疾病之功效,如鹿茸、红花;下品125种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为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主治病,如附子、大黄。书中有200多种药物至今仍常用,其中有158种被收入1977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神农本草经》有序例(或序录)自成l卷,是全书的总论,归纳了13条药学理论,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含义已渐渐演变,关于药物的配伍情况,书中概括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七种,称为七情,指出了药物的配伍前提条件,认为有的药物合用,可以相互加强作用或抑制药物的毒性,因而宜配合使用,有的药物合用会使原有的药理作用减弱,或产生猛烈的副作用,这样的药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书中还指出了剂型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丸、散、汤、膏适用于不同的药物或病症,违背了这些,就会影响药物的疗效。
  
  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神农本草经》也存在一些缺陷,为了附会一年365日,书中收载的药物仅365种,而当时人们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已远远不止这些。这 365种药物被分为上、中、下三品,以应天、地、人三界,既不能反应药性,又不便于临床使用,这些明显地受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而且在神仙不死观念的主导下,收入了服石、炼丹、修仙等内容,并把一些剧毒的矿物药如雄黄、水银等列为上品之首,认为长期服用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这显然是荒谬的。此外,《神农本草经》很少涉及药物的具体产地,采收时间,炮制方法,品种鉴定等内容,这一缺陷直到《本草经集注》才得以克服。
  
  尽管如此,《神农本草经》的历史地位却是不可低估的,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其著作年代及作者问题,由于《帝王世纪》有:“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宜药疗疾,著本草四卷”之说,故使人认为《本经》作者是神农。如北齐颜之推《家训》即谓“本草神农所述”。但神农在历史上是传说中的人物,况神农时代,尚未有文字,因此不能认为是神农所著。据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中谓:“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系仲景、元化等所记”。宋代掌禹锡在《嘉佑补注本草》序中谓:“上世未著文字,师学相传,谓之本草。两汉以来名医益众,张机、华伦辈始因古学,附以新说,通为编述,《本经》由是见于经录”。南宋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谓:“神农作本草非也。三五之世,朴略之风,史氏不繁,纪录无见。斯实后医工知草木之性,托名炎帝耳”。近代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冲说:“此书在东汉三国间已有之,至宋、齐间则已立规模矣。著者之姓名虽不能确指,著者之年代则不出东汉末讫宋、齐之间”。故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本经》为东汉末年(约公元200年)之作品,非一人之手笔,是集体所创作,而托名于神农。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始能人说”,所以《本经》上冠以神农二字,亦即此故。
  
  《本经》载药365种,其中有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此据顾观光辑本统计之数,其他各本,互有出人)。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种,无毒。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种,无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龙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
  
  《本经》对每味药所记载的内容,有性味、主治、异名及生长环境。如“当归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一名干归。生川谷。”这些内容以当时的水平来衡量,是比较切实的。
  
  《本经》不仅记载着365种药的性味、主治等内容,还在其《序录》中简要地提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各随其所宜”等基本理论及用药原则。并总结了“药有君臣佐使”,“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等药物配伍方法。为了保证药物质量,还指出要注意药物的产地,采集药物的时间、方法、真伪。制成各种剂型,要随药性而定。用毒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随病情的发展而递增。服药时间应按病位所在确定在食前、食后或早晨、睡前服药。如此等等,对临床用药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经》是汉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学按功用分类之始。它所述的药物主治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如水银治疥疮,麻黄平喘,常山治疟,黄连治痢,牛膝堕胎,海藻治瘿瘤。不但确有实效,而且有一些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如用水银治皮肤疾病,要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本经》的问世,对我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都渊源于《本经》而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中未免掺杂了少数荒诞不稽之说。如朴消“炼何服之,轻身神仙”,太一余粮“久服轻身飞行千里神仙”,泽泻 “久服能行水上”,水银“久服神仙不死”等等。这些唯心之说,与当时迷信方士(僻海》1979年版方士条:“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的人”)有一定的关系。对此,当本着去芜取精的精神,批判地继承其正确的内容。
  
  《本经》原本早已散佚。现所见者,大多是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所引用的《本经》内容而辑成的。由于重辑者的着眼点和取材不同,因而各种辑本的形式和某些内容有一定的差异。常见的辑本有:
  
  1.卢复辑《神农本经》三卷(公元1602~1616年,明万历30-44年)。是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中摘出所引的《本经》原文编辑而成。
  
  2.孙星衍、孙冯翼同辑《神农本草经》三卷(公元1799年,清嘉庆4年)。是从《证类本草》上的白字辑出。并在每条正文之后,引用了《吴普本草》、《名医别录》、《淮南子》、《抱朴子》、《太平御览》、《尔雅》、《说文》等古书,详加考证,引证详实,资料丰富,是较好的一种辑本。
  
  3.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四卷(公元1844年,清道光24年)此书分序录、上品、中品、下品四部分。药品次序是依照《本草纲目》卷二所载《神农本草经》目录排列的。经文均依《证类本草》。唐、宋类书所引有出于《证类本草》之外的,也一并辑人。
  
  4.森立之(日本人)辑《神农本草》四卷(公元1854年,日本嘉永7年,清咸丰4年)。依据《千金方》、《医心方》、《唐本草》、《证类本草》、《本草和名》等重辑而成。别作“考异”,附之于后。
  
  5.王阎运辑《神农本草经》三卷(公元1885年,清光绪11年)。是从《证类本草》辑出。王氏对医学和考据学都不是内行,所以此书内容是比较草率的。
  
  6.姜国伊辑《神农本经》一册,未分卷(公元1892年,清光绪18年)。是根据《本草纲目》等辑成。
  
  上述六种辑本,以孙、顾的辑本流行较广。这些辑本经重辑者的研究考证,基本上已接近原来的面目。
  山海经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经多人写集成的一部古书,作者大概都是楚地的楚人。《山海经》是一部以神话为主流的书,它的内容包括范围庞大,它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话资料而然,还涉及到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宗教学、哲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医药卫生学等,此书内容包罗万象,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当时的生活日用百科全书。此书《五藏山经》的各经后面,大量列举了祀神所用之物,有雄鸡、犬、牡羊、圭、璧、璋、糈……等,而“糈”字在各经中所见最多。“糈,精米,所以享神。” 即是说巫师用精米来享神。《山海经》祀神物中多用糈,又有关於医药、咒禁、神怪等记叙。所以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它“盖古之巫书”,当是平情之论。
  
  袁珂先生在《山海经校注.序》中曾这样说:“《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亦乃神话之渊府。”说《山海经》是中国神话的“渊府”(宝库),是为历来研究中国神话的学者众所公认的。
  
  鲁讯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亦说《山海经》“盖古之巫书”,又在《汉文学纲要》中说“盖以记神事”。足以证明《山海经》是一部极具神话研究价值的古书。
  
  整部《山海经》大约可分如下几部份:
  
  一.《五藏山经》,共五篇 ,约占全书二分之三以上;内容有关山川地理、祀神的典礼仪式和所用之物,间中叙写到诸山山神的形貌和神力。
  
  二.《海外经》,共四篇;内容多记海外各国的异人、异物,也有些古老神话零片记叙,如夸父追日、刑天断首。
  
  三.《海内经》,共四篇;内容是记海内神奇事物,如昆龙景象、建木形态、巴蛇、雷神等。
  
  四.《茺经》,共五篇;内又分为《大茺经》四篇和《海内经》一篇;内里记录了一些有关帝俊和黄帝(古代东西两大民族所奉祀的上帝)的神话。此经是保存神话资料最多和最原始的;大部份重要的神话材料几乎会萃在这裏,而这部份之写作时期可能比经中其他部份还早。
  
  从 “海外南经第六” 起到最后 “海外经第十八” 止之十三篇,简称为《海经》。和前面的《五藏山经》即《山经》合起来,总名之曰《山海经》
  
  《神话性质》
  
  1. 宗教
  
  《山海经》书中展示之巫师所有宗教活动,真是触目皆是,多难胜举。如《山海经》中,每一小节的后面,都记载有对某系列山山神的不同礼典,不仅有如鲁讯先生所说的“礼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术合” ,礼典中还有什麼“干舞置鼓”、“雄鸡瘗之”、“合巫祝二人舞”、“聊用鱼” ……等等,不外都是巫师祠祭时的景象。如诸山山神,有身人面者、有鹿身八足蛇尾者、有鸟身龙首者、有龙身鸟首者、有羊身人者、有龙身人面者、有豕身人面者、有人面三首者,奇形怪状,种种不一,或是动物形体的拼凑,或是半人半兽的组合,也显现了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特色。
  
  2. 历史
  
  《山海经》书中记有孚些神谱,有帝俊、炎帝、黄帝…… 的神谱,其他历史性质的书中也记有若干帝王谱系,我们若将二者来对照观察,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神话与历史竟是同步的。这可证明到原始初民是将口耳相传的神话视为是他们的历史。某些民族中巫师祀神寺演唱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讲述天地如何开辟,人类如何诞生,讲述祖先的事绩和英雄的战功等,在初民视为是历史的,其实也全是神话。此可证在上古时期,神话与历史同出一源。
  
  3. 地理
  
  神话和地理的关系,在《山海经》一书中,见得更是密切。整部《山海经》,便可说是一部神话性质的地理书。以禹因治水而求贤人的记录为例。禹因东西南北所经之地,都作了神话性质的描述,文中所写的地名国名,大都不可证实,只可视为神话地理。
  
  4. 民族
  
  《山海经》给我们展示了丰富的民族学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当然亦充分带著神话色彩,如象不死民、三首国、长臂国、丈夫国、一目国、夸金国、跂踵国、犬封国、黑齿国,等等,单看以上的名目,就知道是属於神话的民族学范围。
  
  5. 动物和植物
  
  《山海经》所记的奇禽怪兽,异草珍木,就是神话的动物学和植物学;这些奇异的动物和植物,各自有其医疗效用,能治各种常见和不常见的病症,这又成了神话性质的医药卫生学。例如有种动物,吃了它能使人不会放屁;有一种九条尾的狐狸,人吃了它庇不逢妖邪气。有的动物状如羊,九尾四耳;又有的状如乌龟,却有鸟首。各种奇形怪状的动物,什为有趣。
  
  6. 天文和气象
  
  如象羲和生日、浴日、常羲生月、浴月、汤谷十日、石夷“司日月之长短”,等等。又如《大荒东经》中记日月所出之山凡六:大言山、合虚山、明星山、鞠陵于又山、猗天艺门山、壑明俊疾山;《大荒西经》日月之山亦六:丰沮玉间山、龙山、明山、鏖巨山、常羊山、大荒出。此外,经中亦记,凡某神出入某山某渊,必伴随著风雨晦明。而有此神一出现,便会带来水灾等。
  
  7. 哲学
  
  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刑天断首,鲧腹生禹,等等。其中都是鼓舞人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斗志的,然而却不用枯燥的说教,而是用通过神话折光反映出来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最著名的是愚公移山的神话,其实是一段古老的神话,一段寓意性强的神话,它体现的精神,精卫填海的精神一致。接近道家思想的《准南子》中,也记录了相当可观的神话传说,其中所记四大神话:女祸天、羿射十日、共工触山、嫦娥奔月,都各自有其寓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海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的地域范围】
  《山海经》的地域范围:《南山经》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包括今浙、赣、闽、粤、湘5省。
  《西山经》东起山、陕间黄河,南起陕、甘秦岭山脉,北抵宁夏盐池西北,西北达新疆阿尔金山,《北山经》西起今内蒙、宁夏腾格里沙漠贺兰山,东抵河北太行山东麓,北至内蒙阴山以北。《东山经》包括今山东及苏皖北境。《中山经》西达四川盆地西北边缘。
  
  【《山海经》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对历史,民俗,科学等的作用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经》中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这个禹杀相柳的传说充满了神奇色彩,既可从文学或神话学的角度来研究,也可以从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古代民族部落之间的斗争。《山海经》中大量存在的这些神话传说,是今天我们研究原始宗教的难得材料。例如: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海外西经》)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大荒西经》)
  在《山海经》的神话中,不仅可以看到巫师的活动,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在《山海经》中,存在着大量的神奇动物的记载,这些动物主要是鸟、兽、龙、蛇之类,它们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这些动物很可能就是古人的图腾崇拜。如上文所引的《海外西经》中的文字。“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蛇可能就是巫咸国的图腾。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山海经》是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们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把几条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经》中黄帝战蚩尤的记载,剔除其神话色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场古代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争。又如《大荒西经》、《海内经》中记载了一个黄帝的谱系: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海内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经》)这个谱系具有传奇色彩,具有神谱的性质,但是,它与《大戴礼记·帝系篇》、《史记·五帝本纪》、皇甫谧《帝王世纪》基本相同。
  
  同时,《山海经》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记载了古代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也有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以及已经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例如,关于农业生产,《大荒海内经》载:“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经》载:“叔均乃为田祖。”关于手工业,《大荒海内经》载:“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关于天文、历法,《大荒海内经》载:“噎鸣生岁有十二。”《大荒西经》载:“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有一些自然现象的记载尤其珍贵,这在其他书中是看不到的,如《海外北经》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上启下月}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现在,许多学者均认为,《山海经》在这里记载的是北极地带半年为昼,半年为夜的极地现象,只不过是古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于是就用神话来解释。这种记载无疑是宝贵的科学资料。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又如《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这两条记载,有人认为前者记载的是太阳黑子活动和北极的极地现象,后者记载的是极地附近的假日现象。此外,从《山海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对大地的探测活动。《海外东经》载:“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中山经》说:“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这些记载,数字未必确实,但已反映出中国古人的探测活动。总而言之,《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细心钻研,深入探讨,就不愁没有新发现。
山海经校注
佚名 Yi Ming阅读
  《山海经校注》是我国著名神话学家袁珂的大作,大概也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好的《山海经》校本,郭璞注,郝懿行注,和袁珂注那是读《山海经》的必备。
  袁珂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排印本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古者《诗》三百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诗经》不仅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而且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及代表作。
  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从《楚辞》发展而来﹐并吸取了荀子《赋篇》的体制和纵横家的铺张手法。有小赋和大赋两种。小赋多为抒情作品。大赋多写宫观园苑之盛和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绮靡富丽﹐为当时统治者所喜爱。
  
  张衡-思玄赋
  贾谊-鵩鸟赋
  班固-幽通赋班彪-北征赋
  班昭-东征赋
  东方朔-答客难
  刘彻-李夫人赋赵壹-刺世疾邪赋
  王褒-洞箫赋
  宋玉-神女赋
  宋玉-风赋宋玉-高唐赋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枚乘-七发
  蔡邕-述行赋
  祢衡-鹦鹉赋
  扬雄-解嘲
  庄忌-哀时命
  贾谊-吊屈原赋
  司马相如-长门赋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中医理论经典著作。共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由《素问》与《灵枢》(各九卷)组成。内容大致包括摄生、阴阳、脏象、经络、药性理论、运气学说等。此书是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通过许多医家之手编撰而成的,故非出自少数人之手,也非成书于某一时代。
  
  素问 81篇: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章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
  第40章
  第41章
  第42章
  第43章
  第44章
  第45章
  第46章
  第47章
  第48章
  第49章
  第50章
  第51章
  第52章
  第53章
  第54章
  第55章
  第56章
  第57章
  第58章
  第59章
  第60章
  第61章
  第62章
  第63章
  第64章
  第65章
  第66章
  第67章
  第68章
  第69章
  第70章
  第71章
  第72章
  第73章
  第74章
  第75章
  第76章
  第77章
  第78章
  第79章
  第80章
  第81章
  灵柩经 81篇: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章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
  第40章
  第41章
  第42章
  第43章
  第44章
  第45章
  第46章
  第47章
  第48章
  第49章
  第50章
  第51章
  第52章
  第53章
  第54章
  第55章
  第56章
  第57章
  第58章
  第59章
  第60章
  第61章
  第62章
  第63章
  第64章
  第65章
  第66章
  第67章
  第68章
  第69章
  第70章
  第71章
  第72章
  第73章
  第74章
  第75章
  第76章
  第77章
  第78章
  第79章
  第80章
  第81章
  崔浩
  崔浩(381年—450年 )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
  同时又是一名但是比较出名的书法家。
  崔浩的才干与权力,引起了执政的北方贵族及其他人的忌妒,相与谮毁,以修史宣杨“国恶”的罪名被灭九族。
  
  作者:佚名
  引子
  第一章 白马公教子有方 崔浩以先贤为偶像
  第二章 北魏国连年遭霜旱 崔浩劝阻魏帝迁都
  第三章 刘裕借遭真假难分 崔浩建议隔岸观火
  第四章 拓跋嗣忧后继无人 崔浩巧献身后之计
  第五章 刘宋帝崩国丧 北魏借机讨伐
  第六章 拓跋焘登基欲称霸 崔浩献计韬光养晦
  第七章 魏主伐夏决心不改 崔浩设计屡屡奏效
  第八章 崔浩设计智擒夏主 奚斤贪功兵败平凉
  第九章 伐柔然众臣皆非难 崔浩设计攻其无备
  第十章 文帝攻黄河南 崔浩以逸待劳
  第十一章 宋夏联盟虚张声势 崔浩施计各个击破
  第十二章 北魏雄兵进击北燕 崔浩计高北燕灭亡
  第十三章 柔然国主孤傲不驯 崔浩妙计再破柔然
  第十四章 魏公主中毒惹怒魏主 崔浩设计牧健被擒
  第十五章 崔浩施计宋杨相争 “引蛇出洞”仇池归魏
  第十六章 崔浩用计吐没骨乱 北魏平定周邻小国
  第十七章 崔浩用间吐谷浑亡
  第十八章 卢水盖吴起义 北魏出兵镇压
  第十九章 北魏境内骚乱四起 崔浩施计各个击破
  第二十章 汉鲜贵族矛盾激化 崔浩遭谗言被冤杀
  大唐旭日
  作者:佚名
  第一章
  渭桥之盟 第01节 庆功宴上闻警
  第一章
  渭桥之盟 第02节 渭水河畔
  第一章
  渭桥之盟 第三节 驯马高手
  第二章
  厉兵秣马 第01节 弓马天下
  第二章
  厉兵秣马 第02节 胡姬妙舞
  第三章
  铁骑突出 第01节 江河日下
  第三章
  铁骑突出 第02节 反间奇计
  第三章
  铁骑突出 第03节 火烧定襄
  第四章
  血染黄沙 第01节 将计就计
  第四章
  血染黄沙 第02节 百骑奇袭颉利
  第五章
  万国来朝(大结局)
  聚仙亭
  作者:佚名
  
  属神魔志怪小说,主叙明永乐年间秀才谢廷遇狐精及蜈蚣、蜘蛛、蝎子、红蟒、壁虎五毒事
  
  第一回 谢公子郊外遇友 袁柳庄风鉴惊人
  第二回 海滩边遇怪物偕花烛 聚仙亭揭封皮走妖魔
  第三回 设奸计刘氏投井 请赴席自身殒命
  第四回 侠士探监淮安府 天师巡察城里妖
  第五回 审冤情请天将灭除妖怪 识英才代甥女愿作冰人
  第六回 真才子扬州投书坦腹东床 假佳人花园觅偶私效鸾凤
  第七回 天师遣将花园捉怪 谢廷途路山林遇妖
  第八回 刘从虎骗诱贞妇身正法 夏太师举荐秀才招驸马
  第九回 公主被妖摄去中毒 太后设计赚哄打印
  第十回 圣母灭五毒讨封赴仙阙 谢廷毕婚姻衣锦大团圆
  双灯记
  作者:不题撰人
  
  叙明正德年间孙继高与户部尚书之女赵兰英恋爱婚姻事
  
  第一回 孙继高因贫卖水 定毒计屈打成招
  第二回 闻凶信气死孙母 置灵薄龙氏剪发
  第三回 孙继成得中招赘 龙素真卖女葬亲
  第四回 赵兰英赠银葬姑 定巧计门挂双灯
  第五回 通书信爱姐探监 因吊孝兰英逛灯
  第六回 清峰山贼寇劫径 赵兰英误入黑店
  第七回 赵兰英绝处逢生 李梦月杀贼寻主
  第八回 闻喜报赵明殴子 投相府认兄诉情
  第九回 千里寻伯投相府 诉明屈情上本章
  第十回 孙状元回家救弟 报仇冤居家团圆
  太平天国
  作者:佚名
  太平天国 01
  太平天国 02
  太平天国 03
  太平天国 04
  太平天国 05
  太平天国 06
  太平天国 07
  太平天国 08
  太平天国 09
  太平天国 10
  太平天国 11
  太平天国 12
  太平天国 13
  太平天国 14
  太平天国 15
  太平天国 16
  太平天国 17
  太平天国 18
  太平天国 19
  太平天国 20
  太平天国 21
  太平天国 22
  太平天国 23
  太平天国 24
  太平天国 25
  太平天国 26
  太平天国 27
  太平天国 28
  太平天国 29
  太平天国 30
  太平天国 31
  太平天国 32
  太平天国 33
  太平天国 34
  太平天国 35
  太平天国 36
  太平天国 37
  太平天国 38
  太平天国 39
  太平天国 40
  太平天国 41
  太平天国 42
  太平天国 43
  太平天国 44
  太平天国 45
  太平天国 46
  魏阉全传
  作者:佚名
  主要人物表
  总论
  第一回 朱工部筑堤焚蛇穴 碧霞君显圣降灵签
  第二回魏丑驴迎春逞百技侯一娘永夜引情郎
  第三回陈老店小魏偷情飞盖园妖蛇托孕
  第四回赖风月牛三使势断吉凶跛老灼龟
  第五回魏丑驴露财招祸侯一娘盗马逃生
  第六回 客印月初会明珠 石林庄三孽聚义
  第七回 侯一娘入京访旧 王夫人念故周贫
  第八回 程中书湖广清矿税 冯参政汉水溺群奸
  第九回 魏云卿金牌认叔侄 倪文焕税监拜门生
  第十回 洪济闸显圣斥奸 峰山村射妖获偶
  第十一回 魏进忠旅次成亲 田尔耕窝赌受辱
  第十二回 傅如玉义激劝夫 魏进忠他乡遇妹
  第十三回 客印月怜旧分珠 侯秋鸿传春窃玉
  第十四回 魏进忠义释摩天手 侯七官智赚铎头瘟
  第十五回 侯少野窥破蝶蜂情 周逢春摔死鸳鸯叩
  第十六回 周公子钱神救命 何道人炉火贻灾
  第十七回 涿州城大奸染疠 泰山庙小道怜贫
  第十八回 河柳畔遇难成阉 山石边逢僧脱难
  第十九回 入灵崖魏进忠采药 决富贵白太始谈星
  第二十回 达观师兵解释厄 魏进忠应选入宫
  第二十一回 郭侍郎经筵叱陈保 魏监门独力撼张差
  第二十二回 御花园嫔妃拾翠 漪兰殿保姆怀春
  第二十三回 谏移宫杨涟捧日 诛刘保魏监侵权
  第二十四回 田尔耕献金认父 乜淑英赴会遭罗
  第二十五回 跛头陀幻术惑愚民 田知县贪财激大变
  第二十六回 刘鸿儒劫狱陷三县 萧游击战败叩禅庵
  第二十七回 傅应星奉书求救 空空儿破法除妖
  第二十八回 魏忠贤忍心杀卜喜 李永贞毒计害王安
  第二十九回 劝御驾龙池讲武 僭乘舆泰岳行香
  第三十回 侯秋鸿忠言劝主 崔呈秀避祸为儿
  第三十一回 杨副都劾奸解组 万工部忤恶亡身
  第三十二回 定天罡尽驱善类 拷文言陷害诸贤
  第三十三回 许指挥断狱媚奸 冯翰林献珠拜相
  第三十四回 倪文焕巧献投名状 李织造逼上害贤书
  第三十五回 击缇骑五人仗义 代输赃两县怀恩
  第三十六回 周蓼洲慷慨成仁 熊芝冈从容就义
  第三十七回 魏忠贤屈杀刘知府 傅应星忿击张金吾
  第三十八回 孟婆师飞剑褉奸魄 魏忠贤开例玷儒绅
  第三十九回 广搜括扬民受毒 冒功名贼子分茆
  第四十回 据灾异远逐直臣 假缉捕枉害良善
  第四十一回 枭奴卖主列冠裳 恶宦媚权毒桑梓
  第四十二回 建生祠众机户作俑 配宫墙林祭酒拂衣
  第四十三回 无端造隙驱皇戚 没影叨封拜上公
  第四十四回 进谄谀祠内生芝 征祥瑞河南出玺
  第四十五回 觅佳丽边帅献姬 庆生辰干儿争宠
  第四十六回 陈玄朗幻化点奸雄 魏忠贤行边杀猎户
  第四十七回 封王侯怒逐本兵 谋九锡妄图居摄
  第四十八回 转司马少华纳赂 贬凤阳巨恶投环
  第四十九回 旧婢仗义赎尸 孽子褉官伏罪
  第五十回 明怀宗旌忠诛恶党 碧霞君说劫解沉冤
七佛父母姓字经
佚名 Yi Ming阅读
  大正藏 第 01 册 No. 0004 七佛父母姓字经
  
   
  
  No. 4 [No. 1(1), Nos. 2, 3]
  
  七佛父母姓字经
  
  失译附前魏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国中有妇人。子字无延。因号无延母。佛将五百比丘。到无延母家。殿上坐饭。饭已有数十比丘。于屏处相与共语言。佛是我所尊事神无极。佛自在意变化。何等不作知已去佛及当来佛。年纪寿命父母姓字弟子几人。所施行志意教令。佛以天耳闻诸比丘共说是事。佛即到诸比丘所问言。属者若曹共议语何等。诸比丘言。我思念佛最神道德妙达所知高远。无能过佛者。佛乃知前已去佛及当来佛年纪寿命父母姓字弟子几人所施行志意教令。佛言。善哉善哉。当尔。若曹行沙门。但当念是诸善耳。佛言。若曹欲闻已去佛及父母诸弟子姓字不。诸比丘言愿欲闻之。佛言。皆听。第一佛字维卫佛。般泥洹已来九十一劫。第二佛字式佛。般泥洹已来三十一劫。第三佛字随叶佛。般泥洹已来同三十一劫。是披地罗劫中。当有两五百佛。第一者拘楼秦佛。第二佛者拘那含牟尼佛。第三者迦叶佛。第四者我字释迦文尼佛。
  
  维卫佛姓拘邻。式佛亦姓拘邻。随叶佛亦姓拘邻。拘楼秦佛姓迦叶。拘那含牟尼佛亦姓迦叶。迦叶佛亦姓迦叶。今我作释迦文尼佛姓瞿昙。维卫佛刹利种。式佛亦刹利种。随叶佛亦刹利种。拘楼秦佛婆罗门种。拘那含牟尼佛亦婆罗门种。迦叶佛亦婆罗门种。今我作释迦文尼佛刹利种。维卫佛父字槃裱刹利王。母字槃头末陀。所治国名刹末提。式佛父字阿轮拏刹利王。母字波罗呵越提。所治国名阿楼那和提。
  
  随叶佛父字须波罗提和刹利王。母字耶舍越提。所治国名阿耨忧摩。
  
  拘楼秦佛父字阿枝违兜婆罗门种。母字随舍迦。所在国名轮诃唎提那。王字须诃提。拘那含牟尼佛父字耶睒钵多婆罗门种。母字郁多罗。所在国名差摩越提。王字差摩。
  
  迦叶佛父字阿枝达耶婆罗门种。母字檀那越提耶。所在国名波罗私。其王名其甚堕。今我作释迦文尼佛。父字阅头檀刹利王。母字摩诃摩耶。所治国名迦维罗卫。先大王名槃提。
  
  维卫佛在世寿八万岁。式佛在世寿七万岁。随叶佛在世寿六万岁。拘楼秦佛在世寿四万岁。拘那鋡牟尼佛在世寿三万岁。迦叶佛在世寿二万岁。今我作释迦文佛裁寿百岁或长或短。维卫佛子字须曰多鞬陀。式佛子字阿兜罗。随叶佛子字须波罗曰。拘楼秦佛子字郁多罗。拘那含牟尼佛子字堕夷陀先那。迦叶佛子字沙多和。今我作释迦文尼佛子字罗云。
  
  维卫佛得道为佛时。于波陀罗树下。式佛得道为佛时。于分涂利树下。随叶佛得道为佛时。于萨罗树下。拘楼秦佛得道为佛时。于斯利树下。拘那含牟尼佛得道为佛时。于乌暂树下。迦叶佛得道为佛时。于尼拘类树下。今我作释迦文尼佛时。于阿沛多树下。
  
  侍维卫佛者字阿轮。侍式佛者字差摩竭。侍随叶佛者字复枝叶。侍拘楼秦佛者字浮提。侍拘那含牟尼佛者字萨质。侍迦叶佛者字萨波蜜。今我作释迦文尼佛侍者字阿难。维卫佛第一弟子字为塞。第二弟子字质含。式佛第一弟子字阿比务。第二弟子字三参。随叶佛第一弟子字佛提。第二弟子字郁多。拘楼秦佛第一弟子字僧耆。第二弟子字维留。拘那含牟尼佛第一弟子字转轮。第二弟子字郁多。迦叶佛第一弟子字质耶轮。第二弟子字波达和。今我作释迦文尼佛第一弟子字舍利弗罗。第二弟子字摩目乾连。
  
  维卫佛前后三会诸比丘说经。第一会说经有十万比丘皆得阿罗汉。第二会说经。有九万比丘皆得阿罗汉。第二会说经。有八万比丘皆得阿罗汉。式佛亦三会说经。第一会说经。有九万比丘皆得阿罗汉。第二会说经有八万比丘皆得阿罗汉。第三会说经。有七万比丘皆得阿罗汉。随叶佛再会说经。第一会说经。有七万比丘皆得阿罗汉。第二会说经。有六万比丘皆得阿罗汉。拘楼秦佛一会说经。有四万比丘皆得阿罗汉。拘那含牟尼佛一会说经。有三万比丘皆得阿罗汉。迦叶佛一会说经。有二万比丘皆得阿罗汉。今我作释迦文尼佛一会说经。有千二百五十比丘皆得阿罗汉。
  
  佛告诸比丘言。佛智不可计量亦不可称。能知七佛本所生父母国王所施行。佛告诸比丘。经不可不学。道不可不为。佛者譬如大海水中船师数千万人皆仰以得渡海。佛教天下皆使为善得道度世亦如是。诸比丘闻经欢喜。作礼而退。
  
  七佛父母姓字经
  大正藏 第 01 册 No. 0006 般泥洹经
  
  No. 6 [No. 1(2), Nos. 5, 7]
  
  不载译人附东晋录
佛说碱水喻经
佚名 Yi Ming阅读
  大正藏 第 01 册 No. 0029 碱水喻经
  
   
  
  No. 29 [No. 26(4), No. 125(39.3)]
  
  佛说碱水喻经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与汝等说水喻七事。谛听谛思念之。我当说。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闻教。世尊告曰。云何比丘水喻七事。若人没于水。从水出头复还没水。或出头遍观四方。或出头不复没水。或有人欲行出水。或有人欲至彼岸。或有人已至彼岸。净志得立彼岸。彼云何人没溺于水。或有一人以不善法尽缠裹身。纯罪熟至地狱一劫受罪不可疗治。是谓此人常没溺于水。是谓初入水没溺。彼云何人出头还没入水。或有一人作是没溺。有信于善法。怀惭愧求其方便。于诸善法皆怀惭愧。彼出于水还没溺水。是谓二人没溺于水。彼云何人出水遍观四方。或有一人出水。彼有信于善法。有惭愧心有勇猛意。于诸不善法皆有惭愧。彼出水上不复没溺于水。此诸贤。是谓三人喻彼出水。彼云何人出水住。或有一人作是出水。有信于善法。有惭愧有精进。于诸善法皆怀惭愧。彼于三结使尽。成须陀洹而不退转。必当还所获。是谓四人喻彼出水住。彼云何人出水欲至彼岸。或有一人作如是出水。彼有信于善法。有惭愧有勇猛意。于诸善法悉怀惭愧。彼尽三结使。贪欲瞋恚愚痴薄。成斯陀含。来至此间而尽苦本。是谓彼人喻彼水欲至彼岸。云何彼人已至彼岸。或有一人便出水。有信于善法。有惭愧有勇猛意。于诸善法皆怀惭愧。彼便尽五下分结成阿那含。于彼般涅槃。不复来至此间。是谓六人喻彼出水已至彼岸。彼云何人已至彼岸。净志得立彼岸。或有一人而出水上。有信于善法。有惭愧有勇猛意。于诸善法皆怀惭愧。或有一人尽有漏成无漏。念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疾得证通。而自娱乐尽生死源。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母胎。是谓彼人喻彼水已立彼出岸。如是比丘。此七人我今与汝等说七人喻水。诸世尊与诸声闻所应。当说有大慈。欲使获安隐皆使得度。所谓闲居处树下空处露坐。汝等坐禅勿有懈怠。今不精勤后备有悔。是谓我所教敕。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碱水喻经
佛说缘本致经
佚名 Yi Ming阅读
  大正藏 第 01 册 No. 0037 缘本致经
  
   
  
  No. 37 [No. 27(51), No. 36]
  
  佛说缘本致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爱讱深有荣色未起为缠没住亦有本栽。非无缘致爱有耽荒本致熟在狂醉为受不明观解。是名痴本。
  
  痴缘所生亦为有本。何等为本。眩曜色声五盖驰惑。斯生痴本矣。
  
  五盖蔽冥致影沉吟亦为有本。何等为本。三恶种牵斯谓为本。
  
  三恶栽习亦为有本。何等为本。不摄根识斯亦为本。
  
  不摄根识缘致有本。何等为本。谓非所应念专候不已。斯谓本也。非应所念。亦从本缘不为无本。何等为本。不从正信迷于所向。斯谓本也。不信从谬亦有缘致。非为无本。何等为本。恶师所引非法听受。斯谓为本。非正失听亦有缘本。何等为本。违背贤圣英?之聚。斯谓为本。
  
  乖错贤?缘致违背亦。为有本。何等为本。失于戴仰虚心集乐。斯谓本矣。如是比丘。夫失贤众清高之聚。身口意行视听惑满。胸心闭塞矣。以非法见信向毁矣。正道负背则邪见增。邪见增则内摄丧。内摄丧则三恶兴恣。三恶兴恣则五盖盈满。五盖盈满则痴本足。痴本足则爱受盛。以斯转种增着猗有尘染无际矣。
  
  度世明慧升于脱要。亦为有本。何谓度世智慧解脱之本。七觉法妙。谓为致本。
  
  七觉镜照亦为有本。何等为本。谓四意止。斯则觉本。四意静止由从有本。非无有本。其义焉在。谓清净洁妙。其行在三。
  
  三清净行亦为有本。非无有本。本义为何。谓守摄诸根。斯则为本。
  
  守摄诸根亦为有本。非无有本。本义为何。谓镜鉴玄照。斯为本念矣。
  
  本念照往亦为有本。缘致入正。何等为本。本念造胜。谓之树信。
  
  信亦有本不为无本。何等信本。谓多闻经道次第典要。斯谓为本。
  
  闻于经法亦为有本不为无本。何等闻法。谓贤行澄清业真者也。
  
  贤者清净。亦为有本。何等为本。谓?行清真洁白之聚。
  
  如是比丘。贤者集胜依附明哲。奉事多闻能致信本。信本已立便得正念。正念已树守摄诸根。根守已建登三行净。已三清净便四意止。四意止立便七觉意。七觉意成立。是即无为解脱度世。佛说如是。弟子受行。
  
  佛说缘本致经
佛说古来世时经
佚名 Yi Ming阅读
  大正藏 第 01 册 No. 0044 古来世时经
  
   
  
  No. 44 [No. 26(66)]
  
  佛说古来世时经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闻如是。一时佛游波罗奈仙人鹿处。尔时诸比丘饭食已后。会于讲堂而共讲议。设有长者所行平等。有净戒比丘奉行真戒。来入其舍从受分卫。若复曰获致百斤金。何所胜乎。或有比丘报之曰。百斤千斤有益耶。熟思计之。奉戒比丘。遵修正真受其分卫。念彼长者其福最上。于时贤者阿难律在彼会中。闻说法言。答报之曰。何但百千。正使过此无极之宝。犹不及长者供养饭食真戒比丘。所以者何。忆念吾昔在波罗奈国。谷米踊贵人民饥馑。我负担草卖以自活。彼有缘觉名曰和里。来游其国。我早出城欲担负草。尔时缘觉着衣持钵入城分卫。中道吾负草还于城门中。复与相遇空钵而出。和里缘觉遥见吾来。即自念言。吾早入城此人出城。今负草还。想朝未食。吾当随后往诣其家。乞可以适饥。我时担草自还其舍下草着地。顾见缘觉追吾之后如影随形。我时心念。朝出城时见此缘觉入城分卫。而空钵还。想未获食。吾当断食以奉施之。即持食出长跪授之。身安隐具。愿上道人愍伤受之。时缘觉曰。谷米饥贵人民虚饥。分为二分。一分着钵一分自食。尔为应法耳。身报之曰。唯然圣人白衣居家。炊作器物食具有耳。徐炊食之早晚无在。道人愿受加哀一门。时彼缘觉悉受饭食。吾因是德七反生天为诸天王。七反在世人中之尊。因此一施。为诸国王长者人民群臣百官所见奉事。四辈弟子比丘比丘尼。清信士女所见供养。衣被饮食床褥卧具病瘦医药。自来求吾。吾无所望。初生在家为释种子。诸藏踊出金银珍宝不可胜计。及余财物无能限者。弃家损业行作沙门。假使尔时知其道人缘觉道成。广大其心福不可量。于是颂曰。
  
   吾曾担负草  贫穷佣以活
  
   供养于沙门  和里缘觉称
  
   因斯生释种  号曰阿难律
  
   吾便于歌舞  鼓琴瑟笛成
  
   吾时见导师  正觉胜甘露
  
   即发欣欢心  出家为沙门
  
   便知本宿命  前世所更历
  
   在彼忉利天  受安则七反
  
   于彼七此七  计终始十四
  
   在天上世间  未曾至恶道
  
   得知人去来  生死之所趣
  
   虽在于彼乐  不如圣道甘
  
   以五品定意  寂然为一心
  
   洗除结众垢  道眼睹清净
  
   所用故出家  在家损其业
  
   其愿以合成  以具足佛教
  
   亦不乐于生  亦不乐求死
  
   初不择其时  寂然定其志
  
   维耶竹树间  吾命尽于彼
  
   在于竹树下  灭度而无漏
  
  尔时世尊道耳彻闻。阿难律比丘为众比丘自说宿命。本所更历福德之报。从定室出诣讲堂坐比丘前。告诸比丘。汝等共会何所讲论。诸比丘曰。吾等普会各论罪福善恶所归。贤者阿难律。自说宿命所兴德本。佛告诸比丘。汝等以说过去世事。复欲闻如来讲说当来之本。诸比丘曰。唯然世尊。今正是时。应为比丘说当来法。闻则奉持。佛言。谛听善思念之。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言。当来之世人当长命寿八万岁。此阎浮提人民炽盛五谷丰贱。人聚落居鸡鸣相闻。女人五百岁乃行嫁耳。都有三病老病大小便。有所思求。尔时有王号曰为轲。主四天下为转轮圣王。治以正法。自然七宝金轮白象绀马明珠玉女之妇藏臣兵臣。王有千子勇猛多力姿容殊胜。降伏他兵。治四天下。不加鞭杖刀刃不施。行以正法人民安隐。王有四车皆七宝成。其轮千辐高三十二丈。其车甚高威光巍巍。在上举幡令一切布施众生。饭食衣被床卧车乘香华灯火。供养沙门道人及贫穷者。惠施讫竟。以家之信弃国捐王。舍家学道行作沙门。时族姓子所以慕道。下其须发身被法衣。获于无上净修梵行。究竟佛教。现在自然成六神通。生死为断所作已办了名色本。
  
  尔时贤者比丘在会中。即从坐起。偏袒右肩。长跪叉手白世尊曰。我当来世当为轲王乎。主四天下自然七宝而有千子。治以正法广施一切。出家学道成无著慧耶。于是世尊呵诘比丘。咄愚痴子。当以一生究成道德。而反更求周旋生死。言我来世为转轮圣王贪于七宝。千子勇猛然后入道。佛告比丘。汝当来世得为轲王主四天下。广施一切出家成道。佛告比丘。后来世人其命增长八万岁。当有世尊号曰弥勒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如我今也。天上天下诸天梵释。沙门梵志莫不归伏从受道教。普说法化上中下。善分别其义清修梵行。普兴道化犹如我今也。其清净教流布天上天下莫不承受。其比丘众无央数千。
  
  尔时贤者弥勒处其会中。即从坐起偏袒右肩。长跪叉手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当来世人寿八万岁时。当为弥勒如来至真等正觉。教化天上天下如今佛耶。于是世尊赞弥勒曰。善哉善哉。乃施柔顺广大之慈。欲救无数无极之众。乃兴斯意欲为当来一切唱导。亦如我今也。汝当来世即当成佛。号曰弥勒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于时贤者阿难持扇侍佛。佛告阿难。取金缕织成衣来。当赐弥勒比丘。阿难受教。即往取奉授世尊。世尊取已便与弥勒。谓弥勒言。取是法衣以施众僧。所以者何。谓如来至真等正觉。于世间人多所饶益。救以至德。弥勒即以奉众僧。时魔波旬心自念言。沙门瞿昙。为诸比丘讲当来世。今我欲往乱其法教。魔即时往于世尊前。以偈颂曰。
  
   我想尔时人  体柔发姝好
  
   众宝璎珞身  头戴珠华饰
  
  于是世尊言。今魔波旬故来到此欲乱道教。佛即报魔。以偈颂曰。
  
   尔时世人民  无著狐疑断
  
   蠲除生死网  事办无穿漏
  
   于弥勒佛教  净修于梵行
  
  于是天魔复以偈颂。报世尊言。
  
   我想尔时人  体衣文鲜明
  
   栴檀以涂身  庄严其身首
  
   于城鸡头末  轲王之治处
  
  于是世尊以偈报魔曰。
  
   尔时人至诚  无我无所受
  
   不用珍异物  心无所贪着
  
   在于弥勒世  清修于梵行
  
  魔人以偈复报佛言。
  
   我想尔时人  贪宝好饮食
  
   便工于歌舞  但乐鼓琴瑟
  
   在于鸡头末  轲王之所处
  
  时佛以偈复报魔言。
  
   彼人度无极  坏网无所拘
  
   禅定行平等  欣然无所著
  
   魔波旬当知  汝以投于地
  
  尔时魔波旬心自念言。如来神圣已知我所住兴灭。忧愁不乐羞愧而去。佛说是时莫不欢喜。
  
  佛说古来世时经
佛说梵志计水净经
佚名 Yi Ming阅读
  大正藏 第 01 册 No. 0051 梵志计水净经
  
   
  
  No. 51 [No. 26(93), No. 99(1185), No. 100(99), No. 125(13.5)]
  
  佛说梵志计水净经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郁鞞罗(摩竭附边)水岸上。独在树下初成等觉。彼时有计水净婆罗门过中食后彷徉。行至世尊所。世尊遥见计水净婆罗门从远而来。世尊见计水净婆罗门已。为彼故便告诸比丘。若有二十一结着意者。当堕恶趣生泥犁中。云何为二十一。邪见意着结。非法欲欺世间邪法。贪瞋恚懈怠睡眠调戏无耻疑瞋恨恚悭嫉不舍谀谄多无羞无耻无妒嫉增上妒嫉放逸意结。若有此二十一结着意者。堕恶趣生泥犁中。犹若秽垢小儿衣。彼主与染师若染弟子。持衣卤土若牛粪若土以渍之。浣濯洗令极净。虽彼染师及染弟子持彼垢秽小儿衣。以卤土以灰以牛粪以土清净濯洗令极净。彼小儿衣故有黑腻。如是若有二十一结着意者。便堕恶趣生泥犁中。云何二十一。邪见意着结至放逸意着结者。若有此二十一结着意者。堕恶趣生泥犁中。若有无二十一结着意者。便生善处天上。云何二十一。邪见意着结至放逸意着结。若无此二十一结着意者。便生善处天上。犹若波罗?以成衣。彼主授与染师若染弟子。彼染师染弟子。持卤土灰牛粪以渍之。浣濯洗极令净。虽彼波罗?以成衣。彼染师染弟子。以卤以灰牛粪上以渍之。浣濯洗极令净。波罗?以成衣。极清净白。如是若有无二十一结着意者。便生善处天上。云何为二十一。邪见意结至放逸意著者。便生善处天上。邪见意结见已当弃。至放逸意着结见已当弃。彼意与慈俱满一方正受住。如是二三四上下一切诸方意与慈俱无二无恚。极广极大。无极分别。满诸方已正受住。如是意与悲喜护俱满一切诸方已正受住。是为婆罗门内外洗净。非外净也。沙门瞿昙往诣水浴。汝婆罗门。瞿昙水洗者。一切世间应戒故应福故应度故。此瞿昙。一切世间水洗者。除一切恶故。在水净洗濡。凡愚常乐。此不得除黑黑行。用彼水净。为在水何所见。人作诸恶行。此水何所能净者。有坚牢净者。当持戒行行清净行。行清净行常得应戒。若不杀盗不妄语为得等度。梵志当住此作一切善为得安隐。汝婆罗门。何须还家何须水及家。汝婆罗门。宁求净善法。何须弊恶水。但除尘垢秽。瞿昙或作是念。宁求净善法。不须弊恶水。用除尘垢秽。已竟瞿昙。已竟瞿昙。我今归世尊法及比丘僧。世尊我持优婆塞。从今日始尽命。离杀而归佛。佛如是说。彼诸比丘闻世尊所说。欢喜而归。
  
  佛说梵志计水净经
佛说苦阴经
佚名 Yi Ming阅读
  佛说苦阴经
  大正藏 第 01 册 No. 0053 苦阴经
  
   
  
  No. 53 [No. 26(99), No. 125(21.9)]
  
  佛说苦阴经
  
  失译人名今附后汉录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彼时诸比丘。中后聚论皆悉会。少有所因。彼时有诸异道异学。中后行彷徉。而行至彼诸比丘所。到已共诸比丘面相慰。面相慰已却坐一面。彼诸异道异学却坐一面已。语诸比丘曰。诸贤。沙门瞿昙智慧说淫。智慧说色痛。诸贤。我等亦以智慧说淫。智慧说色痛。此诸贤。有何差有何降有何若干。此沙门瞿昙及我等俱有智慧。彼时诸比丘闻诸道异学所说。亦不然可亦不呰蔑。不然可不呰蔑已。从座起而还。我今闻此所说。问世尊已当广知其义。便至世尊所。到已礼世尊足却坐一面。彼诸比丘却坐一面已。如共异道异学所论。尽广向世尊说。作如是向世尊说已。世尊告诸比丘曰。此诸比丘。彼时应向异道异学作如是说。云何淫气味。云何是败坏。云何是弃。云何色气味。云何是败坏。云何是弃。云何痛气味。云何败坏。云何弃。此诸比丘。应作是答。异道异学彼闻已。各各相视。外当更求论。必当瞋恚。恨恚已默然面不悦。身支节污背其面。不能答变其面。当默然从坐起便即还。何以故。我不见天及世间魔梵沙门婆罗门众天及人闻我所说。与我等者知其义。若从如来如来弟子。若彼闻此。此间闻已。云何淫气味。谓因五淫。若生乐若生喜。如是淫气味。此中多有败坏。云何淫败坏。此族姓子。或以功伎以自存命。若耕作若贩卖。若客书若学算。若学数若学作诗。若学首卢。若教书若应官募彼寒寒所逼。热热所逼。强忍饥渴为蚊虻蝇蚤所噬。彼忍此而求钱财。彼族姓子。作如是起。作如是行。作如是勤行。彼作如是。而不能得财物。便忧戚不乐。啼哭自椎自打。而愚痴作如是言。我为痴行为不得。彼族姓。不使起便勤修作行彼便得果。彼得钱财便守护之极藏举之。今我此财莫令王夺。我莫令贼盗。莫令火烧莫令腐坏。莫令出利失利。彼守护钱财而为王所夺。贼所盗火所烧而败坏。出利不得利。彼便忧戚不乐。啼哭自椎自打。增益愚痴。复次彼长夜所可爱喜。念恚败坏失此。今现身是苦阴。因淫故缘淫故增上淫故。是淫因缘。众生因淫缘淫增上淫。因淫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共子诤子共父诤。兄共妹诤妹共兄诤。彼共斗诤。母说子非子说母非。父说子非子说父非。兄说妹非妹说兄非。况复人人耶。此是今现苦阴。因淫故缘淫故增上淫故。此众生因淫故缘淫故增上淫故。王王共诤。婆罗门婆罗门共诤。居士居士共诤。贱人工师贱人工师彼各各共斗诤。各各作种种斗具。或以拳或以石或以刀或以杖。于中死死苦。此是现苦阴。因淫故缘淫故增上淫故。此众生因淫故至增上淫故。使着铠便执弓箭。或着皮铠持极利刀。相围聚斗。彼于中或以象斗。或以马或以车。或以步兵。或以女人。或以士夫。于中或有死死苦。此是现苦阴。因淫故缘淫故增上淫故。此众生因淫故。至增上淫故。着铠至持极利刀。诣极高城而欲伐之。彼于中或吹贝或击鼓。或举声唤呼。或以椎或以戟或以戚。或以利轮。或以箭相射。或下乱石。或以弩。或以销铜注之。于中死死苦。是为现苦阴。因淫故至增上淫故。此众生因淫故至增上淫故。至王城邑。或穿墙破藏。或盗他物或截他道。坏他城破他村杀他人。被有司执之驱使。作种种苦行。或截其首或截手足。或截其耳或截其鼻或截耳鼻。或截其髻或截其发或截髻发。或着函中或衣戮杀。或着沙石上或着草上。或着铁驴口中。或着铁师子口中。或着铜釜中。或着铁釜中。或段段割之。或利叉刺之。或卧热铁床上以热油洒之。着臼中以铁杵捣之。若以龙噬。若以挝打若以卷卷。将至标下以刀枭首。是现身苦阴。因淫故至增上淫故。此众生因淫故至增上淫故。作身苦行口意苦行。彼时若得患病苦。卧在床上卧在座上或卧荫中。身有痛极苦极痛不乐命欲断。谓彼身。苦行口意苦行。彼终时倒悬向下。犹若冥时日欲没大山大山间。彼山影倒悬向下。如是彼身苦行口苦行意苦行。彼时命终倒悬向下。彼作是念。此身苦行口意苦行。倒悬向下。本不作行本不作福。我多作众恶。谓趣作恶作贪作凶暴。不作福行不作善行。亦不作有所归。我必堕其趣。此便有变悔。变悔已终亦不善生亦不善。此是现苦阴。因淫故至增上淫故。此众生因淫故。至增上淫故。作身苦行作口意苦行。彼作身至意苦行已。彼因彼缘身坏死时。生恶趣泥犁中。此是彼身苦阴。因淫故至增上淫故。是为淫败坏。云何弃淫。若有于淫有求欲。当止求欲当度淫欲。弃此淫欲是为弃淫。诸有沙门婆罗门。如是气味淫者。于中有败坏。弃舍不知如真。彼岂能自弃淫耶。复能止他耶。如与住俱岂能止淫。是事不然。诸有沙门婆罗门。如是气味淫。知是败坏。能弃舍知如真。后自能止淫。亦能止他。如与住俱能止淫者有是处。云何气味色。若刹利女婆罗门女工师女庶人女。若十四十五女。于此时容色具足。彼时形色有乐有喜。尔时气味色。此中多有败坏。云何色败坏。当如见妹老耄年过齿落发堕鲐背执杖申缩而行。于意云何。前好容色宁败坏不。唯然世尊。复次当如见妹病苦患。若卧床上若卧座上。若卧荫中痛悉着身。极苦极患不乐命欲断。于意云何。前好容色宁败坏不。唯然世尊。复次当如见妹若死。一日至七日。若乌啄若鸱啄。若狗食若狐食。若火烧若埋若虫。于意云何。前好容色宁败坏不。唯然世尊。复次如见妹死尸。若骨若青若虫若食若骨白。于意云何。前好容色宁败坏不。唯然世尊。复次若见如妹尸。无有皮肉但筋相连。于意云何。前好容色宁败坏不。唯然世尊。复次若见如妹死尸。骨节处处分解散在异处。脚骨在一处。髆骨髀骨腰骨脊骨肩骨项骨髑髅骨。各在一处。于意云何。前好容色宁败坏不。唯然世尊。复次若见如妹死尸。骨正白如贝。若青鸽色。若赤油润若腐碎。于意云何。前好容色宁败坏不。唯然世尊。是为色败坏。云何弃色。谓于色有求欲。当止求欲。度一切求欲弃此色。诸有沙门婆罗门。如是气味色于中败坏。无弃舍不知如真。岂能自止色耶。复能止他乎。而与住居岂能止色耶。是事不然。诸有沙门婆罗门。如是气味色知败坏弃舍离。知如真者。彼能自止色。亦能令他止。如所住能止色者。有是处。云何气味痛。此比丘于淫解脱。至住四禅正受。住于彼时。亦不自坏亦不坏他。此无坏已。于中便得乐。何以故。我说不恚得乐痛。是为痛气味。云何痛败坏。谓痛是无常苦尽法。是为痛败坏。云何痛弃。谓痛求欲止求欲度求欲。是弃痛。若沙门婆罗门。如是气味痛。不知败坏。不知弃舍。不知如真。彼岂能自止痛耶。复能止他乎。而与住居弃痛者。是事不然。诸有沙门婆罗门。如是气味痛。知是败坏弃舍。知如真者。彼能自止痛。亦能令他止。而与住居能止痛者。有是处。佛如是说。彼诸比丘闻世尊所说。欢喜而乐。
  
  佛说苦阴经
佛说魔娆乱经
佚名 Yi Ming阅读
  大正藏 第 01 册 No. 0066 魔娆乱经
  
   
  
  No. 66 [No. 26(131), No. 67]
  
  佛说魔娆乱经
  
  失译人名附后汉录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跋祇尸牧摩鼻量鹿野园中。彼时尊者大目乾连。为世尊作窟。时露地彷徉。教授令作。彼时魔波旬。自化其身令微小。入尊者目乾连腹中。彼时目乾连。便作是念。何以故。我腹便重。犹若食豆。我宁可如其像三昧正受。以三昧意。自观己腹。于是尊者大目乾连。离彷徉处。至经行捶。敷尼师坛。结跏趺坐。于是尊者大目乾连。即如其像三昧正受。以三昧意。自观己腹。彼尊者大目乾连。即便知之。此魔波旬。入我腹中。于是尊者大目乾连。还从三昧起告魔波旬曰。汝波旬还出。汝波旬还出。莫触饶如来及如来弟子。莫于长夜遭无量苦。无义饶益。于是魔波旬。便作是念。此沙门亦不知不见。而作此言。汝波旬出。汝波旬出。莫触娆如来及如来弟子。莫于长夜遭无量苦。无义饶益。谓彼世尊。有如是力。如是有所能。彼世尊犹不能知我见我。况复弟子。能知能见。是事不然。汝波旬汝所念。我亦知之汝所作念。沙门不知不见。而作此言。波旬出波旬出。莫触娆如来及如来弟子。莫于长夜遭无量苦。无义饶益。谓彼世尊。有如是力。如是有所能。彼犹不能知我见我。况复弟子。能知见我。是事不然。于是魔波旬。复作是念。此沙门为知见我。而作此言。汝波旬出。汝波旬出。莫触娆如来及如来弟子。莫于长夜遭无量苦。无义饶益。于是魔波旬。即从尊者大目乾连口中出。便在前立。彼魔波旬。却住一面已。尊者大目乾连。告波旬曰。波旬昔过去世有如来。名拘楼孙无所著等正觉。我在彼时。亦为触娆魔。我有妹名迦罗。汝是彼子。汝波旬当以此知。汝是我妹子。彼拘楼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魔波旬有弟子。名毗楼(音声)萨若。最上最贤。胜诸弟子。何以故。波旬而令尊者毗楼。字为毗楼萨若。波旬此尊者毗楼者。住梵天上。能以香声。满千世界。无有弟子与此等者与声等者。无相似者。谓能说法。此波旬以是故。而令尊者毗楼。名曰毗楼萨若。此波旬以何方便令彼名萨若字曰萨若。此波旬名萨若者。彼依村城住。早起着衣服持衣钵。诣村城乞食。自护其身。诸根具足。意念常定。彼诣村城乞食已。中后而还。举衣钵澡浴其足。举尼师坛。着右肩上。若至静处。若至树下。若至空处。依敷尼师坛。结跏趺坐。轻举速疾。入想知灭正受。彼中牧羊人。若见牧牛人。或担薪人。或行路人。若见彼速疾入想知灭正受。见已作是念。此沙门。坐此静处今命终。我等宁可以干草木牛粪。若敷碎草木。积覆其身。然火当还。彼牧羊人牧牛人。担薪人行路人。以干草木。若敷碎草木。积覆其身。然火已离而还。于是尊者萨若。过夜已从三昧起。轻举速疾收拭其衣。依城村住。彼晨起着衣服。与衣钵俱。诣城村乞食。自能护身。具足诸根。意念常定。若彼所见。牧羊人。牧牛人。担薪人。行路人。见已作是念。此沙门在他静处而命终。我等以干草木牛粪。若敷碎草木。积覆其身。然火已离而还。而今此尊者。还复命存。此波旬。以是方便故。名为萨若。字曰萨若(还生)。于是度数(弊也)簸提旬(恶也常波)作是念。此剃头沙门。以黑缠形。彼与禅俱。与禅相应。常行于禅。犹若驴常荷担。系在枥上。或不得麦。禅而禅。与禅相应。常行于禅。如是剃头沙门。以黑缠形。或与禅俱。与禅相应。行禅。犹若猫子。在于鼠穴前。而欲捕鼠在中。禅而禅。与禅相应。行于禅。如是此剃头沙门。以黑缠形。常与禅俱。与禅相应。常行禅。犹若犹若鸺狐在空墙上。在中捕鼠。禅而禅。与禅相应。常行禅。如是此剃头沙门。以黑缠形常与禅俱。与禅相应。常行禅。犹若鵁在水岸上。伺鱼于中。禅而禅。如是此剃头沙门。以黑缠形。与禅相应。禅而禅。此云何名为禅。为何所禅。为是何禅。或乱或忘或不定。我亦不见来。亦不见去。亦不见住。亦不见终。亦不见生。我宁可为婆罗门居士说。如是此沙门。精进当骂之。当打。当说非。当恚之。若少多骂打。瞋恚说其非。若意有异者。此恶魔求其便索其便。或得其便。或得其因缘。此魔波旬为弊魔。而向婆罗门居士。彼沙门精进。当骂之说其非。当瞋恚之。彼精进沙门。当以木打之。当以石掷。或以杖挝。或破彼精进沙门头。或裂衣坏钵。谓彼时婆罗门居士命终。彼因彼缘。身坏死生恶趣泥犁中。生彼已。作是念。今已受此苦。更或能复剧是处。而我于精进沙门。发于邪。于是波旬。取拘楼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弟子。破其头坏其钵裂其衣。便往至拘楼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所。彼时拘楼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在无量百千众前围绕。而为说法。拘楼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遥见弟子。头被打破。衣钵被裂。从远而来。见已告诸比丘。汝诸比丘。当见此比丘。为弊魔。向婆罗门居士说。汝当取精进沙门。骂之挝打。当瞋恚少多挝打。瞋恚意或能有若干。而此弊魔。求其便。索其因缘。求其因缘。得其因缘。汝诸比丘。当与慈俱满一方已正受住。如是二三四上下一切诸方意与慈俱。无怨无二无恚。极广极大。无量极分别。满一切诸方已正受住。如是意与悲喜护俱。满一切诸方已正受住。当令弊魔求其便。索其因缘。不得其便。不得其因缘。于是波旬。向拘楼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弟子。说如此言。彼与慈俱。满一方已正受住。如是二三四上下一切诸方意与慈俱。无怨无二无恚。极广极大。无量极分别。满诸方已正受住。如是意与悲喜护俱。满一切诸方已正受住。谓彼恶魔求其便。索其因缘。不能得其便。不能得其因缘。于是波旬弊魔作是念。我以此方便。不能得此沙门便。不能得此沙门其因缘。我宁可向婆罗门居士说。汝当取此精进沙门。当恭敬承事礼事供养。少多供养承事礼事已。若意有异。而彼弊魔。求其便索其便。索其因缘。得其便。得其因缘。此弊魔旬。向居士婆罗门说。彼精进沙门。当供养。当承事礼事。令婆罗门居士。脱衣敷地。而作是言。令此精进沙门。当蹈上行。精进沙门当游上行。此精进沙门。为极苦行。当令我等于长夜得义饶益。令婆罗门居士。自洗其发。以敷着地。而作是言。精进沙门。当蹈上行。精进沙门。当游上行。此精进沙门。为极苦行。当令我等于长夜得义饶益。当令婆罗门居士。手执囊种种满中。而作是言。唯愿诸贤。当取此随所用之。当令我等长夜得义饶益。令婆罗门居士信乐。为彼精进沙门。自以手牵。将入己家。随所欲施。唯愿诸贤。当取此施。随所用之。当令我等长夜得义饶益。彼时婆罗门居士命终。彼因彼缘。身坏死。生善处天上。生于彼已。便作是念。我等此乐。无过于是。我等因向精进沙门有等见故。于是波旬为拘楼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弟子。供养恭敬。承事礼事。便至拘楼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弟子所。彼时拘楼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于无量百千众在前围绕。而为说法。拘楼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遥见弟子他所供养恭敬。承事礼事。从远而来。见已告诸比丘。汝诸比丘见不。此弊魔波旬。向婆罗门居士。说当供养恭敬。承事礼事。恭敬彼精进沙门。少多恭敬承事礼事供养意。若有异。彼弊魔波旬。求其便。索其因缘。得其便。得其因缘。汝诸比丘。当于一切行。见无常住。当见尽。当见离。当见灭。当见止。当见止住处。而令弊魔波旬。求其便。索其因缘。不得其便。不得其因缘。彼波旬。为拘楼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弟子。说如此言。此一切行。见无常住见尽见离见灭见止住处。彼弊魔波旬。求其便。索其因缘。不能得便。不得其因缘。于是弊魔波旬。便作是念。我以此方便。不能得精进沙门便。不能得其因缘。我宁可化作年少小儿童男形像。住他道边。手执大木。当用击尊者毗楼首。破令血流。彼时拘楼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依城村住。晨起着衣服持衣钵。欲诣城村乞食。及尊者毗楼。随后比丘。于是弊魔。在他处化作年少小儿童男形像已。在他道边。手执大木。用击尊者毗楼首。令血流。于是尊者毗楼。被击首破流血。随从拘楼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后。于是拘楼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至村已。以一切身力。右旋顾视而视。不恐不怖。不惊不懅。而观诸方。拘楼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见尊者毗楼。被击首破血流。从后而来。见已说言。此弊魔为非为无厌足。复次波旬。拘楼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言未竟。彼时弊魔。即以其身。堕大泥犁中。彼波旬。在大泥犁中。具有四事。无乐六更。身现受痛。钩锁锁之。谓彼地狱狱卒。便至弊魔所。到已作是言。汝若此锁解者。汝当知我在地狱中。以满百岁在地狱中。彼时魔波旬。便恐怖身毛皆竖。尊者大目乾连。即时说偈曰。
  
   云何止地狱  而令恶在中
  
   犯佛婆罗门  及犯此比丘
  
   名阿鼻泥犁  而令恶止中
  
   犯佛婆罗门  及犯此比丘
  
   锁解则为百  在中受苦痛
  
   在阿鼻泥犁  令恶止其中
  
   若有不知者  比丘佛弟子
  
   如是受此苦  当受黑之报
  
   在于园观中  及此地众生
  
   不种食粳米  当生北拘牢
  
   极大须弥山  亲近于解脱
  
   自能分别者  身则行念持
  
   彼山止泉中  常住于此劫
  
   其形如金色  光明靡不照
  
   作众诸伎乐  是释乐所游
  
   彼亦有二俱  在前而恭敬
  
   若释在前行  升此高堂上
  
   见释所从来  各各自娱乐
  
   若见比丘来  还顾有羞耻
  
   若有升堂上  则能问比丘
  
   当知有此魔  爱尽得解脱
  
   当为比丘记  闻说当如是
  
   拘翼我知汝  爱尽得解脱
  
   闻说智慧记  释得欢喜乐
  
   比丘多作行  当为更说此
  
   若有升此堂  释者能致问
  
   云何名为堂  汝释在其上
  
   汝释我当记  此名受报处
  
   如是千世界  有此千世界
  
   无有胜此堂  如是受报处
  
   释得自在游  在中最清明
  
   化一能为百  在此报堂上
  
   释得自在游  升在此堂上
  
   足指能动之  令天眼而睹
  
   释得自在游  升在鹿堂上
  
   神足能动转  甚深极覆藏
  
   难动难可转  彼有琉璃地
  
   圣之所居处  滑泽极柔软
  
   所敷极软褥  言语亦柔软
  
   最胜今天王  善能作伎乐
  
   种种若干异  诸天来会聚
  
   趣向须陀洹  无量诸千种
  
   及百诸那术  至三十三天
  
   说法为作眼  彼闻此法已
  
   信乐则然可  我知有此法
  
   则名曰仙人  谓至梵天上
  
   能令诸梵问  彼梵有此见
  
   所见亦如前  常见有常住
  
   我当为梵记  仙人我此见
  
   不见不如前  我常有常住
  
   我见报相应  梵天身在前
  
   我今当何说  我常计有常
  
   谓能知此世  等觉之所说
  
   若有有所习  所生受其报
  
   火无有是念  我当烧愚人
  
   火烧愚人已  随行则被烧
  
   如是汝波旬  近于此如来
  
   久作斯恶行  受报亦当久
  
   汝魔莫厌佛  及莫娆比丘
  
   以此比丘说  魔在鼻量国
  
   鬼有忧戚念  目连所感勤
  
   恐怖极恐惧  忽然则不现
  
  佛说魔娆乱经
佛说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佚名 Yi Ming阅读
  大正藏 第 01 册 No. 0072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No. 72 [No. 26(155), Nos. 73, 74, No. 125(27.3)]
  
  佛说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为阿那邠邸长者说过去久远有梵志名毗罗摩。饶财多宝若布施时。用八万四千金钵盛满碎银。八万四千银钵盛满碎金。复以八万四千金银澡罐。复以八万四千牛。皆以金银覆角。复以八万四千玉女庄严具足。复以八万四千卧具众彩自覆。复以八万四千衣裳。复以八万四千象马。皆以金银鞍勒。复以八万四千房舍布施。复于四城门中布施。随其所欲皆悉与之。复以一房舍施招提僧。如上施福不如受三自归。所以然者。受三归者。施一切众生无畏。是故归佛法僧。其福不可计量也。如上布施及受三归福复不如受五戒福。受五戒者。功德满具其福胜也。如上布施及受三归五戒福。复不如弹指顷慈念众生福也。如上布施及受三归五戒慈念众生福。复不如起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福。所以然者。起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福。能令行者灭生死苦。终成佛道故其福最胜也。尔时长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首页>> 文化生活>>佚名 Yi 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