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史籍。本名《周書》,隋唐以後亦稱《汲塚周書》。
今本全書十捲,正文七十篇,其中十一篇有目無文,四十二篇有晉五經博士孔晁註。各篇篇名均贅“解”字。又序一篇,各本或在捲端,或附捲尾。序與《尚書》序相類,分言各篇之所由作。正文基本上按所記事之時代早晚編次,歷記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厲王及景王時事。
書之來歷,漢劉嚮《隋書‧經籍志》及劉知幾《史通》皆以為是孔子刪削《尚書》之餘篇,今人多不信從,而以為是戰國人所編;各篇寫成時代或可早至西周,或晚至戰國,另有個別篇章,可能還經漢人改易或增附。如《時訓》以雨水為正月中氣﹐驚蟄為二月節氣﹐與漢以前歷法相左。該書在漢代已散佚不全。劉嚮校書﹐即謂存者四十五篇。今傳六十篇本﹐蓋又經後人改編。
有人認為今本蓋後人合舊本與晉太康間汲塚所出之周書而成﹐故有“汲塚周書”之名。但多數人認為稱今本《周書》為《汲塚周書》﹐是一種誤解。《逸周書》內容龐雜﹐各篇體例不盡一致﹐性質亦有不同。如前三篇《度訓》﹑《命訓》﹑《常訓》﹐皆以王者師的口吻﹐講為政牧民之道﹔第五篇《糴匡》和第十一篇《大匡》﹐講救助災荒的措施與制度﹐第六篇至第十篇《武稱》﹑《允文》﹑《大武》﹑《大明武》﹑《小明武》及等三十二篇《武順》﹑第三十三篇《武穆》和第六十八篇《武紀》﹐均類兵傢言﹔而自第十一篇以下﹐各篇又多以“維(王)某祀(或某月)”的形式開頭﹐記事或言。第三十至第五十篇﹐主要記伐商前後事。如《酆謀》記伐商前的準備﹐《和寤》記伐商途中事﹐《剋殷》記剋殷的經過及善後﹐《世俘》主要記伐殷戰果﹐《商誓》主要記武王訓告商舊臣諸侯之辭﹐《度邑》記周公規擬伊洛而定“天室”之事﹐《作雒》記營建成周之緣起及成周之製。第五十一篇《月令》是有關天文歷法的文字。第五十二篇《時訓》記一年中二十四節氣及七十二時之物候。第五十四篇《謚法》言給謚的法則。第五十八篇《官人》與《大戴禮記‧文王官人》文同而人異(《大戴禮》為文王與太公望﹐此為文王與周公旦)。第五十九篇《王會》﹐記成周之會的盛況及各方貢獻。第六十篇《史記》﹐記歷史上諸王國滅亡的原因與教訓。第六十二篇《職方》﹐即《周禮‧夏官‧職方氏》文。第六十三篇《芮良夫》﹐記芮良夫訓誡厲王之辭。第六十四篇《太子晉》﹐記周景王太子晉行事。第六十七篇《周祝》﹐則又為韻語﹐純係說教。今存五十九篇中﹐屬於或基本屬於西周作品者大概有﹕《世俘》﹑《商誓》﹑《皇門》﹑《祭公》﹑《芮良夫》等篇。這些篇記事當較可靠﹐此外﹐《度邑》所記之事在周初銅器何尊亦有反映﹐《剋段》所記﹐朱右曾以為“非親見者不能”﹐也當有較可靠的根據﹐此二篇皆為《史記‧周本紀》所采用。即使時代較晚各篇﹐也有研究價值﹐如《度訓》等篇對於研究孟子﹑荀子等人的思想淵源﹐《程典》等篇對於研究古代倫理思想﹐類兵傢言的幾篇對研究先秦兵傢﹐《王會》對於研究古代少數民族的分佈及民族關係﹐均有特殊意義。
由於《逸周書》部分內容及思想與儒傢道德理論相違背﹐其書迄清代一直不甚為人所重﹐故乏精校﹐版本文字脫誤嚴重。今傳世本有十餘種﹐以元至正十四年(1354)嘉興路學宮刊本為最古﹐但不易得。《四部叢刊初編》所收為明嘉靖間四明章檗刊本。清乾隆間盧文弨合衆本校刊﹐是為抱經堂本﹐世推“最善”。清人著者數傢﹐以朱右曾《周書集訓校釋》流傳最廣﹐然其註較簡﹐且說多本丁宗洛《逸周書管箋》。另有潘振《周書解義》﹑陳逢衡《周書補註》﹑唐大沛《逸周書分編句釋》﹐及王念孫《讀逸周書雜志》﹑俞樾《周書平議》﹑孫詒讓《周書補》﹑劉師培《周書補正》和陳漢章《周書後案》﹐均可參考。
逸周書
十捲(內府藏本)
舊本題曰《汲蒙周書》。考《隋經籍志》、《唐藝文志》,俱稱此書以晉太康二年得於魏安釐王蒙中。則汲蒙之說,其來已久。然《晉書·武帝紀》及《荀勖》、《束晳傳》,載汲郡人不準所得《竹書》七十五篇,具有篇名,無所謂《周書》。杜預《春秋集解後序》,載汲蒙諸書,亦不列《周書》之目。是《周書》不出汲塚也。考《漢書·藝文志》先有《周書》七十一篇,今本比班固所紀惟少一篇。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凡七十篇,《敘》一篇在其末。京口刊本,始以《序》散入諸篇,則篇數仍七十有一,與《漢志》合。司馬遷紀武王剋商事,亦與此書相應。許慎作《說文》,引《周書》“大翰若翬雉”,又引《周書》“豲有爪而不敢以撅”。馬融註《論語》,引《周書·月令》。鄭玄註《周禮》,引《周書·王會》,註《儀禮》,引《周書·比黨州閭》。皆在汲塚前,知為漢代相傳之舊。郭璞註《爾雅》,稱《逸周書》。李善《文選註》所引,亦稱《逸周書》。知晉及唐初,舊本尚不題“汲塚”。其相沿稱為汲塚者,殆以梁任昉得《竹簡漆書》,不能辨識,以示劉顯。顯識為孔子刪書之餘。其時《南史》未出,流傳不審,遂誤合《汲塚》、《竹簡》為一事,而修《隋志》者誤采之耶。鄭玄祐作《大戴禮後序》,稱《文王官人篇》與《汲蒙周書官人解》相出人。《汲塚書》出於晉太康中,未審何由相似雲雲。殊失之不考。《文獻通考》所引《李燾跋》及劉剋莊《後村詩話》,皆以為漢時本有此書,其後稍隱,賴汲蒙竹簡出,乃得復顯。是又心知其非而巧為調停之說。惟舊本載嘉定十五年《丁黼跋》,反覆考證,確以為不出汲塚。斯定論矣。其書載有太子晉事,則當成於靈王以後。所云文王受命稱王,武王、周公私計東伐,俘馘殷遺,暴殄原獸,輦括寶玉,動至億萬,三發下車,懸紂首太白,又用之南郊,皆古人必無之事。陳振孫以為戰國後人所為,似非無見。然《左轉》引《周志》“勇則犯上,不登於明堂”。又引《書》“慎始而敬終,終乃不睏”。又引《書》“居安思危”。又稱“周作九刑”。其文皆在今《書》中,則春秋時已有之。特戰國以後又輾轉附益,故其言駁雜耳。究厥本始,終為三代之遺文,不可廢也。近代所行之本,皆闕《程寤》、《秦陰》、《九政》、《九開》、《劉法》、《文開》、《保開》、《八繁》、《箕子》、《耆德》、《月令》十一篇。餘亦文多佚脫。今考《史記·楚世傢》引《周書》“欲起無先”,《主父偃傳》引《周書》“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貨殖傳》引《周書》“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絶,虞不出則財匱少”;《漢書》引《周書》“無為創首,將受其咎”,又引《周書》“天子不取,反受其咎”;《唐六典》引《周書》“湯放桀,大會諸侯,取天子之璽,置天子之座”,今本皆無之。蓋皆所佚十一篇之文也。觀李燾所跋,已有脫爛難讀之語,則宋本已然矣。
今本全書十捲,正文七十篇,其中十一篇有目無文,四十二篇有晉五經博士孔晁註。各篇篇名均贅“解”字。又序一篇,各本或在捲端,或附捲尾。序與《尚書》序相類,分言各篇之所由作。正文基本上按所記事之時代早晚編次,歷記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厲王及景王時事。
書之來歷,漢劉嚮《隋書‧經籍志》及劉知幾《史通》皆以為是孔子刪削《尚書》之餘篇,今人多不信從,而以為是戰國人所編;各篇寫成時代或可早至西周,或晚至戰國,另有個別篇章,可能還經漢人改易或增附。如《時訓》以雨水為正月中氣﹐驚蟄為二月節氣﹐與漢以前歷法相左。該書在漢代已散佚不全。劉嚮校書﹐即謂存者四十五篇。今傳六十篇本﹐蓋又經後人改編。
有人認為今本蓋後人合舊本與晉太康間汲塚所出之周書而成﹐故有“汲塚周書”之名。但多數人認為稱今本《周書》為《汲塚周書》﹐是一種誤解。《逸周書》內容龐雜﹐各篇體例不盡一致﹐性質亦有不同。如前三篇《度訓》﹑《命訓》﹑《常訓》﹐皆以王者師的口吻﹐講為政牧民之道﹔第五篇《糴匡》和第十一篇《大匡》﹐講救助災荒的措施與制度﹐第六篇至第十篇《武稱》﹑《允文》﹑《大武》﹑《大明武》﹑《小明武》及等三十二篇《武順》﹑第三十三篇《武穆》和第六十八篇《武紀》﹐均類兵傢言﹔而自第十一篇以下﹐各篇又多以“維(王)某祀(或某月)”的形式開頭﹐記事或言。第三十至第五十篇﹐主要記伐商前後事。如《酆謀》記伐商前的準備﹐《和寤》記伐商途中事﹐《剋殷》記剋殷的經過及善後﹐《世俘》主要記伐殷戰果﹐《商誓》主要記武王訓告商舊臣諸侯之辭﹐《度邑》記周公規擬伊洛而定“天室”之事﹐《作雒》記營建成周之緣起及成周之製。第五十一篇《月令》是有關天文歷法的文字。第五十二篇《時訓》記一年中二十四節氣及七十二時之物候。第五十四篇《謚法》言給謚的法則。第五十八篇《官人》與《大戴禮記‧文王官人》文同而人異(《大戴禮》為文王與太公望﹐此為文王與周公旦)。第五十九篇《王會》﹐記成周之會的盛況及各方貢獻。第六十篇《史記》﹐記歷史上諸王國滅亡的原因與教訓。第六十二篇《職方》﹐即《周禮‧夏官‧職方氏》文。第六十三篇《芮良夫》﹐記芮良夫訓誡厲王之辭。第六十四篇《太子晉》﹐記周景王太子晉行事。第六十七篇《周祝》﹐則又為韻語﹐純係說教。今存五十九篇中﹐屬於或基本屬於西周作品者大概有﹕《世俘》﹑《商誓》﹑《皇門》﹑《祭公》﹑《芮良夫》等篇。這些篇記事當較可靠﹐此外﹐《度邑》所記之事在周初銅器何尊亦有反映﹐《剋段》所記﹐朱右曾以為“非親見者不能”﹐也當有較可靠的根據﹐此二篇皆為《史記‧周本紀》所采用。即使時代較晚各篇﹐也有研究價值﹐如《度訓》等篇對於研究孟子﹑荀子等人的思想淵源﹐《程典》等篇對於研究古代倫理思想﹐類兵傢言的幾篇對研究先秦兵傢﹐《王會》對於研究古代少數民族的分佈及民族關係﹐均有特殊意義。
由於《逸周書》部分內容及思想與儒傢道德理論相違背﹐其書迄清代一直不甚為人所重﹐故乏精校﹐版本文字脫誤嚴重。今傳世本有十餘種﹐以元至正十四年(1354)嘉興路學宮刊本為最古﹐但不易得。《四部叢刊初編》所收為明嘉靖間四明章檗刊本。清乾隆間盧文弨合衆本校刊﹐是為抱經堂本﹐世推“最善”。清人著者數傢﹐以朱右曾《周書集訓校釋》流傳最廣﹐然其註較簡﹐且說多本丁宗洛《逸周書管箋》。另有潘振《周書解義》﹑陳逢衡《周書補註》﹑唐大沛《逸周書分編句釋》﹐及王念孫《讀逸周書雜志》﹑俞樾《周書平議》﹑孫詒讓《周書補》﹑劉師培《周書補正》和陳漢章《周書後案》﹐均可參考。
逸周書
十捲(內府藏本)
舊本題曰《汲蒙周書》。考《隋經籍志》、《唐藝文志》,俱稱此書以晉太康二年得於魏安釐王蒙中。則汲蒙之說,其來已久。然《晉書·武帝紀》及《荀勖》、《束晳傳》,載汲郡人不準所得《竹書》七十五篇,具有篇名,無所謂《周書》。杜預《春秋集解後序》,載汲蒙諸書,亦不列《周書》之目。是《周書》不出汲塚也。考《漢書·藝文志》先有《周書》七十一篇,今本比班固所紀惟少一篇。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凡七十篇,《敘》一篇在其末。京口刊本,始以《序》散入諸篇,則篇數仍七十有一,與《漢志》合。司馬遷紀武王剋商事,亦與此書相應。許慎作《說文》,引《周書》“大翰若翬雉”,又引《周書》“豲有爪而不敢以撅”。馬融註《論語》,引《周書·月令》。鄭玄註《周禮》,引《周書·王會》,註《儀禮》,引《周書·比黨州閭》。皆在汲塚前,知為漢代相傳之舊。郭璞註《爾雅》,稱《逸周書》。李善《文選註》所引,亦稱《逸周書》。知晉及唐初,舊本尚不題“汲塚”。其相沿稱為汲塚者,殆以梁任昉得《竹簡漆書》,不能辨識,以示劉顯。顯識為孔子刪書之餘。其時《南史》未出,流傳不審,遂誤合《汲塚》、《竹簡》為一事,而修《隋志》者誤采之耶。鄭玄祐作《大戴禮後序》,稱《文王官人篇》與《汲蒙周書官人解》相出人。《汲塚書》出於晉太康中,未審何由相似雲雲。殊失之不考。《文獻通考》所引《李燾跋》及劉剋莊《後村詩話》,皆以為漢時本有此書,其後稍隱,賴汲蒙竹簡出,乃得復顯。是又心知其非而巧為調停之說。惟舊本載嘉定十五年《丁黼跋》,反覆考證,確以為不出汲塚。斯定論矣。其書載有太子晉事,則當成於靈王以後。所云文王受命稱王,武王、周公私計東伐,俘馘殷遺,暴殄原獸,輦括寶玉,動至億萬,三發下車,懸紂首太白,又用之南郊,皆古人必無之事。陳振孫以為戰國後人所為,似非無見。然《左轉》引《周志》“勇則犯上,不登於明堂”。又引《書》“慎始而敬終,終乃不睏”。又引《書》“居安思危”。又稱“周作九刑”。其文皆在今《書》中,則春秋時已有之。特戰國以後又輾轉附益,故其言駁雜耳。究厥本始,終為三代之遺文,不可廢也。近代所行之本,皆闕《程寤》、《秦陰》、《九政》、《九開》、《劉法》、《文開》、《保開》、《八繁》、《箕子》、《耆德》、《月令》十一篇。餘亦文多佚脫。今考《史記·楚世傢》引《周書》“欲起無先”,《主父偃傳》引《周書》“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貨殖傳》引《周書》“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絶,虞不出則財匱少”;《漢書》引《周書》“無為創首,將受其咎”,又引《周書》“天子不取,反受其咎”;《唐六典》引《周書》“湯放桀,大會諸侯,取天子之璽,置天子之座”,今本皆無之。蓋皆所佚十一篇之文也。觀李燾所跋,已有脫爛難讀之語,則宋本已然矣。
《靈樞經》( ,英文意譯 ),又稱《靈樞》、《針經》、《九針》,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約成書於戰國時期。共九捲,八十一篇,與《素問》九捲合稱《黃帝內經》,在針灸學上有的絶對權威。明代馬蒔編《靈樞註證發微》,是歷史上全註《靈樞》的第一人。
案晁公武《讀書志》曰:王冰謂《靈樞》即《漢志·黃帝內經》十八捲之九,或謂好事者於皇甫謐所集《內經·倉公論》中鈔出之,名為古書,未知孰是。又李濂《醫史》載元呂復《群經古方論》曰:《內經》,《靈樞》,漢、隋、唐志皆不錄,隋有《針經》九捲,唐有靈寶註及《黃帝九靈經》十二捲而已。或謂王冰以《九靈》更名為《靈樞》,又謂《九靈》尤詳於針,故皇甫謐名之為《針經》。苟一經而二名,不應《唐志》別出《針經》十二捲,是《靈樞》不及《素問》之古,宋、元人已言之矣。近時杭世駿《道古堂集》亦有《靈樞經跋》,曰《七略》、《漢·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篇,皇甫謐以《針經》九捲、《素問》九捲合十八篇當之。《隋書·經籍志》、《針經》九捲,《黃帝九靈》十二捲。是《九靈》自《九靈》,《針經》自《針經》,不可合而為一也。王冰以《九靈》名《靈樞》,不知其何所本。餘觀其文義淺短,與《素問》之言不類,又似籍取《素問》而鋪張之。其為王大冰所偽託可知。後人莫有傳其書者。至宋紹興中,錦官史崧乃雲傢藏舊本《靈樞》九捲,除已具狀經所屬申明外,準使府指揮依條申轉運司選官詳定,其書送秘書省國子監。是此書至宋中世而始出,未經高保衡、林億等校定也。其中十二經水一篇,黃帝時無此名,冰特據身所見而妄臆度之雲雲。其考證尤為明晳。然李杲精究醫理,而使羅天益作《類經》,兼采《素問》、《靈樞》。呂復亦稱善學者,當與《素問》並觀其旨義,互相發明。蓋其書雖偽,而其言則綴合古經,具有源本。譬之梅賾古文,雜采逸書,聯成篇目,雖牴牾罅漏,贋託顯然,而先王遺訓,多賴其蒐輯以有傳,不可廢也。此本前有紹興乙亥史崧序,稱舊本九捲八十一篇,增修音釋附於捲末。又目錄首題鼇峰熊宗立點校重刊,末題原二十四捲,今並為十二捲。是此本為熊氏重刊所並。呂復稱史崧並是書為十二捲,以復其舊,殆誤以熊本為史本歟?
案晁公武《讀書志》曰:王冰謂《靈樞》即《漢志·黃帝內經》十八捲之九,或謂好事者於皇甫謐所集《內經·倉公論》中鈔出之,名為古書,未知孰是。又李濂《醫史》載元呂復《群經古方論》曰:《內經》,《靈樞》,漢、隋、唐志皆不錄,隋有《針經》九捲,唐有靈寶註及《黃帝九靈經》十二捲而已。或謂王冰以《九靈》更名為《靈樞》,又謂《九靈》尤詳於針,故皇甫謐名之為《針經》。苟一經而二名,不應《唐志》別出《針經》十二捲,是《靈樞》不及《素問》之古,宋、元人已言之矣。近時杭世駿《道古堂集》亦有《靈樞經跋》,曰《七略》、《漢·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篇,皇甫謐以《針經》九捲、《素問》九捲合十八篇當之。《隋書·經籍志》、《針經》九捲,《黃帝九靈》十二捲。是《九靈》自《九靈》,《針經》自《針經》,不可合而為一也。王冰以《九靈》名《靈樞》,不知其何所本。餘觀其文義淺短,與《素問》之言不類,又似籍取《素問》而鋪張之。其為王大冰所偽託可知。後人莫有傳其書者。至宋紹興中,錦官史崧乃雲傢藏舊本《靈樞》九捲,除已具狀經所屬申明外,準使府指揮依條申轉運司選官詳定,其書送秘書省國子監。是此書至宋中世而始出,未經高保衡、林億等校定也。其中十二經水一篇,黃帝時無此名,冰特據身所見而妄臆度之雲雲。其考證尤為明晳。然李杲精究醫理,而使羅天益作《類經》,兼采《素問》、《靈樞》。呂復亦稱善學者,當與《素問》並觀其旨義,互相發明。蓋其書雖偽,而其言則綴合古經,具有源本。譬之梅賾古文,雜采逸書,聯成篇目,雖牴牾罅漏,贋託顯然,而先王遺訓,多賴其蒐輯以有傳,不可廢也。此本前有紹興乙亥史崧序,稱舊本九捲八十一篇,增修音釋附於捲末。又目錄首題鼇峰熊宗立點校重刊,末題原二十四捲,今並為十二捲。是此本為熊氏重刊所並。呂復稱史崧並是書為十二捲,以復其舊,殆誤以熊本為史本歟?
兒科著作。書名取小兒初生時顱囟未合之義。又名《師巫顱囟經》。二捲(一作三捲)。托名周穆王時“師巫”所傳(一作東漢·衛汛撰)。明代以後原書已佚,今之所存乃輯自《永樂大典》的《四庫全書》本已非全帙。內容首論脈法,次論病源、病證,再次為驚癇癲證治、疳痢證治及火丹證治。文字簡略,是現存較早的兒科專書。現有《當歸草堂醫學叢書》本。
《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為我國早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第一次係統總結,歷代被譽為中藥學經典著作。全書分三捲,載藥365種(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
書中對每一味藥的産地、性質、採集時間、入藥部位和主治病癥都有詳細記載。對各種藥物怎樣相互配合應用,以及簡單的製劑,都做了概述。更可貴的是早在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通過大量的治療實踐,已經發現了許多特效藥物,如麻黃可以治療哮喘,大黃可以瀉火,常山可以治療瘧疾等等。這些都已用現代科學分析的方法得到證實。
在我國古代,大部分藥物是植物藥,所以“本草”成了它們的代名詞,這部書也以“本草經”命名。漢代托古之風盛行,人們尊古薄今,為了提高該書的地位,增強人們的信任感,它藉用神農遍嘗百草,發現藥物這婦孺皆知的傳說,將神農冠於書名之首,定名為《神農本草經》。儼然《內經》冠以黃帝一樣,都是出於托名古代聖賢的意圖。
簡介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或《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撰人不詳,“神農”為托名。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於秦漢時期,或謂成於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後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該書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志》,載“神農本草,四捲,雷公集註”。《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均錄“神農本草,三捲”,宋《通志•藝文略》錄“神農本草,八捲,陶隱居集註”,明《國史經籍志》錄“神農本草經,三捲”,《清史稿•藝文志》錄“神農本草經,三捲”。歷代有多種傳本和註本,現存最早的輯本為明盧復輯《神農本經》(1616),流傳較廣的是清孫星衍、孫馮翼輯《神農本草經》(1799),以及清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1844)、日本森立之輯《神農本草經》(1854)。
內在原則和影響
《本經》依循《內經》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也將藥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為例,來表明其主次關係和配伍的法則。《本經》對藥物性味也有了詳盡的描述,指出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鹹五味是藥物的基本性情,可針對疾病的寒、熱、濕、燥性質的不同選擇用藥。寒病選熱藥;熱病選寒藥;濕病選溫燥之品;燥病須涼潤之流,相互配伍,並參考五行生剋的關係,對藥物的歸經、走勢、升降、浮沉都很瞭解,才能選藥組方,配伍用藥。
藥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也是藥學一大關鍵,《本經》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藥物之間,有的共同使用就能相互輔佐,發揮更大的功效,有的甚至比各自單獨使用的效果強上數倍;有的兩藥相遇則一方會減小另一方的藥性,便其難以發揮作用;有的藥可以減去另一種藥物的毒性,常在炮製毒性藥時或者在方中製約一種藥的毒性時使用;有的兩種藥品本身均無毒,但兩藥相遇則會産生很大的毒性,損害身體等等。這些都是業醫者或從事藥物學研究的人員必備的基本專業知識,十分重要,甚至操縱着生死之關隘,不可輕忽一分半毫。
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神農本草經》都是醫生和藥師學習中藥學的教科書,或者是作為必讀書,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書中對於藥物性質的定位和對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準確,其中規定的大部分藥物學理論和配伍規則,到今天,也仍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理論支柱。對於現代的中醫臨床,《神農本草經》的論述仍舊具有十分穩固的權威性,同時,它也成為了醫學工作者案頭必備的工具書之一。
相關
《神農本草經》的作者及成書時代尚無實證加以確定,但它成書於東漢,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而是秦漢時期衆多醫學家總結、搜集、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此已經是醫學史界比較公認的結論。
全書分3(或4)捲,共收載藥物365種,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書中敘述了各種藥物的名稱、性味、有毒無毒、功效主治、別名、生長環境、採集時節以及部分藥物的質量標準、炮炙、真偽鑒別等,所載主治癥包括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170多種,並根據養命、養性、治病三類功效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種為君,無毒,主養命,多服久服不傷人,如人參、阿膠;中品12種為臣,無毒或有毒,主養性,具補養及治療疾病之功效,如鹿茸、紅花;下品125種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為除寒熱、破積聚的藥物,主治病,如附子、大黃。書中有200多種藥物至今仍常用,其中有158種被收入1977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神農本草經》有序例(或序錄)自成l捲,是全書的總論,歸納了13條藥學理論,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劑理論,一直被後世方劑學所沿用,但在使用過程中,含義已漸漸演變,關於藥物的配伍情況,書中概括為“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七種,稱為七情,指出了藥物的配伍前提條件,認為有的藥物合用,可以相互加強作用或抑製藥物的毒性,因而宜配合使用,有的藥物合用會使原有的藥理作用減弱,或産生猛烈的副作用,這樣的藥應盡量避免同時使用。書中還指出了劑型對藥物療效的影響,丸、散、湯、膏適用於不同的藥物或病癥,違背了這些,就會影響藥物的療效。
由於歷史和時代的局限,《神農本草經》也存在一些缺陷,為了附會一年365日,書中收載的藥物僅365種,而當時人們認識和使用的藥物已遠遠不止這些。這 365種藥物被分為上、中、下三品,以應天、地、人三界,既不能反應藥性,又不便於臨床使用,這些明顯地受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而且在神仙不死觀念的主導下,收入了服石、煉丹、修仙等內容,並把一些劇毒的礦物藥如雄黃、水銀等列為上品之首,認為長期服用有延年益壽的功效。這顯然是荒謬的。此外,《神農本草經》很少涉及藥物的具體産地,采收時間,炮製方法,品種鑒定等內容,這一缺陷直到《本草經集註》纔得以剋服。
儘管如此,《神農本草經》的歷史地位卻是不可低估的,它將東漢以前零散的藥學知識進行了係統總結,其中包含了許多具有科學價值的內容,被歷代醫傢所珍視。而且其作為藥物學著作的編撰體例也被長期沿用,作為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藥學專著。其著作年代及作者問題,由於《帝王世紀》有:“炎帝神農氏……嘗味草木,宜藥療疾,著本草四捲”之說,故使人認為《本經》作者是神農。如北齊顔之推《傢訓》即謂“本草神農所述”。但神農在歷史上是傳說中的人物,況神農時代,尚未有文字,因此不能認為是神農所著。據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序中謂:“本經所出郡縣,乃後漢時製,疑係仲景、元化等所記”。宋代掌禹錫在《嘉佑補註本草》序中謂:“上世未著文字,師學相傳,謂之本草。兩漢以來名醫益衆,張機、華倫輩始因古學,附以新說,通為編述,《本經》由是見於經錄”。南宋王應麟在《睏學紀聞》中謂:“神農作本草非也。三五之世,樸略之風,史氏不繁,紀錄無見。斯實後醫工知草木之性,托名炎帝耳”。近代梁啓超在《古書真偽及其年代衝說:“此書在東漢三國間已有之,至宋、齊間則已立規模矣。著者之姓名雖不能確指,著者之年代則不出東漢末訖宋、齊之間”。故現代學者,一般都認為《本經》為東漢末年(約公元200年)之作品,非一人之手筆,是集體所創作,而托名於神農。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說:“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始能人說”,所以《本經》上冠以神農二字,亦即此故。
《本經》載藥365種,其中有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此據顧觀光輯本統計之數,其他各本,互有出人)。根據藥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種,無毒。大多屬於滋補強壯之品,如人參、甘草、地黃、大棗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種,無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補虛扶弱,如百合、當歸、竜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黃連、麻黃、白芷、黃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種,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積,如大黃、烏頭、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
《本經》對每味藥所記載的內容,有性味、主治、異名及生長環境。如“當歸味甘溫,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絶子,諸惡瘡瘍金瘡,煮飲之。一名幹歸。生川𠔌。”這些內容以當時的水平來衡量,是比較切實的。
《本經》不僅記載着365種藥的性味、主治等內容,還在其《序錄》中簡要地提出:“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各隨其所宜”等基本理論及用藥原則。並總結了“藥有君臣佐使”,“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等藥物配伍方法。為了保證藥物質量,還指出要註意藥物的産地,採集藥物的時間、方法、真偽。製成各種劑型,要隨藥性而定。用毒藥應從小劑量開始,隨病情的發展而遞增。服藥時間應按病位所在確定在食前、食後或早晨、睡前服藥。如此等等,對臨床用藥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本經》是漢以前勞動人民在實踐中所積纍的用藥經驗的總結,它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是中藥學按功用分類之始。它所述的藥物主治大部分是正確的,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如水銀治疥瘡,麻黃平喘,常山治瘧,黃連治痢,牛膝墮胎,海藻治癭瘤。不但確有實效,而且有一些還是世界上最早的記載。如用水銀治皮膚疾病,要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本經》的問世,對我國藥學的發展影響很大。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幾部《本草》,如《本草經集註》、《新修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都淵源於《本經》而發展起來的。但由於歷史條件的限製,其中未免摻雜了少數荒誕不稽之說。如樸消“煉何服之,輕身神仙”,太一餘糧“久服輕身飛行千裏神仙”,澤瀉 “久服能行水上”,水銀“久服神仙不死”等等。這些唯心之說,與當時迷信方士(僻海》1979年版方士條:“中國古代好講神仙方術的人”)有一定的關係。對此,當本着去蕪取精的精神,批判地繼承其正確的內容。
《本經》原本早已散佚。現所見者,大多是從《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書所引用的《本經》內容而輯成的。由於重輯者的着眼點和取材不同,因而各種輯本的形式和某些內容有一定的差異。常見的輯本有:
1.盧復輯《神農本經》三捲(公元1602~1616年,明萬歷30-44年)。是從《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中摘出所引的《本經》原文編輯而成。
2.孫星衍、孫馮翼同輯《神農本草經》三捲(公元1799年,清嘉慶4年)。是從《證類本草》上的白字輯出。並在每條正文之後,引用了《吳普本草》、《名醫別錄》、《淮南子》、《抱樸子》、《太平御覽》、《爾雅》、《說文》等古書,詳加考證,引證詳實,資料豐富,是較好的一種輯本。
3.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四捲(公元1844年,清道光24年)此書分序錄、上品、中品、下品四部分。藥品次序是依照《本草綱目》捲二所載《神農本草經》目錄排列的。經文均依《證類本草》。唐、宋類書所引有出於《證類本草》之外的,也一並輯人。
4.森立之(日本人)輯《神農本草》四捲(公元1854年,日本嘉永7年,清鹹豐4年)。依據《千金方》、《醫心方》、《唐本草》、《證類本草》、《本草和名》等重輯而成。別作“考異”,附之於後。
5.王閻運輯《神農本草經》三捲(公元1885年,清光緒11年)。是從《證類本草》輯出。王氏對醫學和考據學都不是內行,所以此書內容是比較草率的。
6.薑國伊輯《神農本經》一册,未分捲(公元1892年,清光緒18年)。是根據《本草綱目》等輯成。
上述六種輯本,以孫、顧的輯本流行較廣。這些輯本經重輯者的研究考證,基本上已接近原來的面目。
書中對每一味藥的産地、性質、採集時間、入藥部位和主治病癥都有詳細記載。對各種藥物怎樣相互配合應用,以及簡單的製劑,都做了概述。更可貴的是早在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通過大量的治療實踐,已經發現了許多特效藥物,如麻黃可以治療哮喘,大黃可以瀉火,常山可以治療瘧疾等等。這些都已用現代科學分析的方法得到證實。
在我國古代,大部分藥物是植物藥,所以“本草”成了它們的代名詞,這部書也以“本草經”命名。漢代托古之風盛行,人們尊古薄今,為了提高該書的地位,增強人們的信任感,它藉用神農遍嘗百草,發現藥物這婦孺皆知的傳說,將神農冠於書名之首,定名為《神農本草經》。儼然《內經》冠以黃帝一樣,都是出於托名古代聖賢的意圖。
簡介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或《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撰人不詳,“神農”為托名。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於秦漢時期,或謂成於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後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該書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志》,載“神農本草,四捲,雷公集註”。《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均錄“神農本草,三捲”,宋《通志•藝文略》錄“神農本草,八捲,陶隱居集註”,明《國史經籍志》錄“神農本草經,三捲”,《清史稿•藝文志》錄“神農本草經,三捲”。歷代有多種傳本和註本,現存最早的輯本為明盧復輯《神農本經》(1616),流傳較廣的是清孫星衍、孫馮翼輯《神農本草經》(1799),以及清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1844)、日本森立之輯《神農本草經》(1854)。
內在原則和影響
《本經》依循《內經》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也將藥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為例,來表明其主次關係和配伍的法則。《本經》對藥物性味也有了詳盡的描述,指出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鹹五味是藥物的基本性情,可針對疾病的寒、熱、濕、燥性質的不同選擇用藥。寒病選熱藥;熱病選寒藥;濕病選溫燥之品;燥病須涼潤之流,相互配伍,並參考五行生剋的關係,對藥物的歸經、走勢、升降、浮沉都很瞭解,才能選藥組方,配伍用藥。
藥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也是藥學一大關鍵,《本經》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藥物之間,有的共同使用就能相互輔佐,發揮更大的功效,有的甚至比各自單獨使用的效果強上數倍;有的兩藥相遇則一方會減小另一方的藥性,便其難以發揮作用;有的藥可以減去另一種藥物的毒性,常在炮製毒性藥時或者在方中製約一種藥的毒性時使用;有的兩種藥品本身均無毒,但兩藥相遇則會産生很大的毒性,損害身體等等。這些都是業醫者或從事藥物學研究的人員必備的基本專業知識,十分重要,甚至操縱着生死之關隘,不可輕忽一分半毫。
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神農本草經》都是醫生和藥師學習中藥學的教科書,或者是作為必讀書,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書中對於藥物性質的定位和對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準確,其中規定的大部分藥物學理論和配伍規則,到今天,也仍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理論支柱。對於現代的中醫臨床,《神農本草經》的論述仍舊具有十分穩固的權威性,同時,它也成為了醫學工作者案頭必備的工具書之一。
相關
《神農本草經》的作者及成書時代尚無實證加以確定,但它成書於東漢,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而是秦漢時期衆多醫學家總結、搜集、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此已經是醫學史界比較公認的結論。
全書分3(或4)捲,共收載藥物365種,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書中敘述了各種藥物的名稱、性味、有毒無毒、功效主治、別名、生長環境、採集時節以及部分藥物的質量標準、炮炙、真偽鑒別等,所載主治癥包括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170多種,並根據養命、養性、治病三類功效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種為君,無毒,主養命,多服久服不傷人,如人參、阿膠;中品12種為臣,無毒或有毒,主養性,具補養及治療疾病之功效,如鹿茸、紅花;下品125種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為除寒熱、破積聚的藥物,主治病,如附子、大黃。書中有200多種藥物至今仍常用,其中有158種被收入1977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神農本草經》有序例(或序錄)自成l捲,是全書的總論,歸納了13條藥學理論,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劑理論,一直被後世方劑學所沿用,但在使用過程中,含義已漸漸演變,關於藥物的配伍情況,書中概括為“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七種,稱為七情,指出了藥物的配伍前提條件,認為有的藥物合用,可以相互加強作用或抑製藥物的毒性,因而宜配合使用,有的藥物合用會使原有的藥理作用減弱,或産生猛烈的副作用,這樣的藥應盡量避免同時使用。書中還指出了劑型對藥物療效的影響,丸、散、湯、膏適用於不同的藥物或病癥,違背了這些,就會影響藥物的療效。
由於歷史和時代的局限,《神農本草經》也存在一些缺陷,為了附會一年365日,書中收載的藥物僅365種,而當時人們認識和使用的藥物已遠遠不止這些。這 365種藥物被分為上、中、下三品,以應天、地、人三界,既不能反應藥性,又不便於臨床使用,這些明顯地受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而且在神仙不死觀念的主導下,收入了服石、煉丹、修仙等內容,並把一些劇毒的礦物藥如雄黃、水銀等列為上品之首,認為長期服用有延年益壽的功效。這顯然是荒謬的。此外,《神農本草經》很少涉及藥物的具體産地,采收時間,炮製方法,品種鑒定等內容,這一缺陷直到《本草經集註》纔得以剋服。
儘管如此,《神農本草經》的歷史地位卻是不可低估的,它將東漢以前零散的藥學知識進行了係統總結,其中包含了許多具有科學價值的內容,被歷代醫傢所珍視。而且其作為藥物學著作的編撰體例也被長期沿用,作為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藥學專著。其著作年代及作者問題,由於《帝王世紀》有:“炎帝神農氏……嘗味草木,宜藥療疾,著本草四捲”之說,故使人認為《本經》作者是神農。如北齊顔之推《傢訓》即謂“本草神農所述”。但神農在歷史上是傳說中的人物,況神農時代,尚未有文字,因此不能認為是神農所著。據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序中謂:“本經所出郡縣,乃後漢時製,疑係仲景、元化等所記”。宋代掌禹錫在《嘉佑補註本草》序中謂:“上世未著文字,師學相傳,謂之本草。兩漢以來名醫益衆,張機、華倫輩始因古學,附以新說,通為編述,《本經》由是見於經錄”。南宋王應麟在《睏學紀聞》中謂:“神農作本草非也。三五之世,樸略之風,史氏不繁,紀錄無見。斯實後醫工知草木之性,托名炎帝耳”。近代梁啓超在《古書真偽及其年代衝說:“此書在東漢三國間已有之,至宋、齊間則已立規模矣。著者之姓名雖不能確指,著者之年代則不出東漢末訖宋、齊之間”。故現代學者,一般都認為《本經》為東漢末年(約公元200年)之作品,非一人之手筆,是集體所創作,而托名於神農。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說:“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始能人說”,所以《本經》上冠以神農二字,亦即此故。
《本經》載藥365種,其中有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此據顧觀光輯本統計之數,其他各本,互有出人)。根據藥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種,無毒。大多屬於滋補強壯之品,如人參、甘草、地黃、大棗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種,無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補虛扶弱,如百合、當歸、竜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黃連、麻黃、白芷、黃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種,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積,如大黃、烏頭、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
《本經》對每味藥所記載的內容,有性味、主治、異名及生長環境。如“當歸味甘溫,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絶子,諸惡瘡瘍金瘡,煮飲之。一名幹歸。生川𠔌。”這些內容以當時的水平來衡量,是比較切實的。
《本經》不僅記載着365種藥的性味、主治等內容,還在其《序錄》中簡要地提出:“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各隨其所宜”等基本理論及用藥原則。並總結了“藥有君臣佐使”,“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等藥物配伍方法。為了保證藥物質量,還指出要註意藥物的産地,採集藥物的時間、方法、真偽。製成各種劑型,要隨藥性而定。用毒藥應從小劑量開始,隨病情的發展而遞增。服藥時間應按病位所在確定在食前、食後或早晨、睡前服藥。如此等等,對臨床用藥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本經》是漢以前勞動人民在實踐中所積纍的用藥經驗的總結,它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是中藥學按功用分類之始。它所述的藥物主治大部分是正確的,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如水銀治疥瘡,麻黃平喘,常山治瘧,黃連治痢,牛膝墮胎,海藻治癭瘤。不但確有實效,而且有一些還是世界上最早的記載。如用水銀治皮膚疾病,要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本經》的問世,對我國藥學的發展影響很大。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幾部《本草》,如《本草經集註》、《新修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都淵源於《本經》而發展起來的。但由於歷史條件的限製,其中未免摻雜了少數荒誕不稽之說。如樸消“煉何服之,輕身神仙”,太一餘糧“久服輕身飛行千裏神仙”,澤瀉 “久服能行水上”,水銀“久服神仙不死”等等。這些唯心之說,與當時迷信方士(僻海》1979年版方士條:“中國古代好講神仙方術的人”)有一定的關係。對此,當本着去蕪取精的精神,批判地繼承其正確的內容。
《本經》原本早已散佚。現所見者,大多是從《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書所引用的《本經》內容而輯成的。由於重輯者的着眼點和取材不同,因而各種輯本的形式和某些內容有一定的差異。常見的輯本有:
1.盧復輯《神農本經》三捲(公元1602~1616年,明萬歷30-44年)。是從《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中摘出所引的《本經》原文編輯而成。
2.孫星衍、孫馮翼同輯《神農本草經》三捲(公元1799年,清嘉慶4年)。是從《證類本草》上的白字輯出。並在每條正文之後,引用了《吳普本草》、《名醫別錄》、《淮南子》、《抱樸子》、《太平御覽》、《爾雅》、《說文》等古書,詳加考證,引證詳實,資料豐富,是較好的一種輯本。
3.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四捲(公元1844年,清道光24年)此書分序錄、上品、中品、下品四部分。藥品次序是依照《本草綱目》捲二所載《神農本草經》目錄排列的。經文均依《證類本草》。唐、宋類書所引有出於《證類本草》之外的,也一並輯人。
4.森立之(日本人)輯《神農本草》四捲(公元1854年,日本嘉永7年,清鹹豐4年)。依據《千金方》、《醫心方》、《唐本草》、《證類本草》、《本草和名》等重輯而成。別作“考異”,附之於後。
5.王閻運輯《神農本草經》三捲(公元1885年,清光緒11年)。是從《證類本草》輯出。王氏對醫學和考據學都不是內行,所以此書內容是比較草率的。
6.薑國伊輯《神農本經》一册,未分捲(公元1892年,清光緒18年)。是根據《本草綱目》等輯成。
上述六種輯本,以孫、顧的輯本流行較廣。這些輯本經重輯者的研究考證,基本上已接近原來的面目。
山海經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經多人寫集成的一部古書,作者大概都是楚地的楚人。《山海經》是一部以神話為主流的書,它的內容包括範圍龐大,它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話資料而然,還涉及到學術領域的各個方面,諸如宗教學、哲學、歷史學、民族學、天文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醫藥衛生學等,此書內容包羅萬象,可以稱得上是一部當時的生活日用百科全書。此書《五藏山經》的各經後面,大量列舉了祀神所用之物,有雄雞、犬、牡羊、圭、璧、璋、糈……等,而“糈”字在各經中所見最多。“糈,精米,所以享神。” 即是說巫師用精米來享神。《山海經》祀神物中多用糈,又有關於醫藥、咒禁、神怪等記敘。所以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裏說它“蓋古之巫書”,當是平情之論。
袁珂先生在《山海經校註.序》中曾這樣說:“《山海經》匪特史地之權輿,亦乃神話之淵府。”說《山海經》是中國神話的“淵府”(寶庫),是為歷來研究中國神話的學者衆所公認的。
魯訊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亦說《山海經》“蓋古之巫書”,又在《漢文學綱要》中說“蓋以記神事”。足以證明《山海經》是一部極具神話研究價值的古書。
整部《山海經》大約可分如下幾部份:
一.《五藏山經》,共五篇 ,約占全書二分之三以上;內容有關山川地理、祀神的典禮儀式和所用之物,間中敘寫到諸山山神的形貌和神力。
二.《海外經》,共四篇;內容多記海外各國的異人、異物,也有些古老神話零片記敘,如誇父追日、刑天斷首。
三.《海內經》,共四篇;內容是記海內神奇事物,如昆竜景象、建木形態、巴蛇、雷神等。
四.《茺經》,共五篇;內又分為《大茺經》四篇和《海內經》一篇;內裏記錄了一些有關帝俊和黃帝(古代東西兩大民族所奉祀的上帝)的神話。此經是保存神話資料最多和最原始的;大部份重要的神話材料幾乎會萃在這裏,而這部份之寫作時期可能比經中其他部份還早。
從 “海外南經第六” 起到最後 “海外經第十八” 止之十三篇,簡稱為《海經》。和前面的《五藏山經》即《山經》合起來,總名之曰《山海經》
《神話性質》
1. 宗教
《山海經》書中展示之巫師所有宗教活動,真是觸目皆是,多難勝舉。如《山海經》中,每一小節的後面,都記載有對某係列山山神的不同禮典,不僅有如魯訊先生所說的“禮神之物多用糈(精米),與巫術合” ,禮典中還有什麼“幹舞置鼓”、“雄雞瘞之”、“合巫祝二人舞”、“聊用魚” ……等等,不外都是巫師祠祭時的景象。如諸山山神,有身人面者、有鹿身八足蛇尾者、有鳥身竜首者、有竜身鳥首者、有羊身人者、有竜身人面者、有豕身人面者、有人面三首者,奇形怪狀,種種不一,或是動物形體的拼湊,或是半人半獸的組合,也顯現了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特色。
2. 歷史
《山海經》書中記有孚些神譜,有帝俊、炎帝、黃帝…… 的神譜,其他歷史性質的書中也記有若幹帝王譜係,我們若將二者來對照觀察,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神話與歷史竟是同步的。這可證明到原始初民是將口耳相傳的神話視為是他們的歷史。某些民族中巫師祀神寺演唱創世史詩和英雄史詩,講述天地如何開闢,人類如何誕生,講述祖先的事績和英雄的戰功等,在初民視為是歷史的,其實也全是神話。此可證在上古時期,神話與歷史同出一源。
3. 地理
神話和地理的關係,在《山海經》一書中,見得更是密切。整部《山海經》,便可說是一部神話性質的地理書。以禹因治水而求賢人的記錄為例。禹因東西南北所經之地,都作了神話性質的描述,文中所寫的地名國名,大都不可證實,衹可視為神話地理。
4. 民族
《山海經》給我們展示了豐富的民族學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當然亦充分帶著神話色彩,如象不死民、三首國、長臂國、丈夫國、一目國、誇金國、跂踵國、犬封國、黑齒國,等等,單看以上的名目,就知道是屬於神話的民族學範圍。
5. 動物和植物
《山海經》所記的奇禽怪獸,異草珍木,就是神話的動物學和植物學;這些奇異的動物和植物,各自有其醫療效用,能治各種常見和不常見的病癥,這又成了神話性質的醫藥衛生學。例如有種動物,吃了它能使人不會放屁;有一種九條尾的狐狸,人吃了它庇不逢妖邪氣。有的動物狀如羊,九尾四耳;又有的狀如烏龜,卻有鳥首。各種奇形怪狀的動物,什為有趣。
6. 天文和氣象
如象羲和生日、浴日、常羲生月、浴月、湯𠔌十日、石夷“司日月之長短”,等等。又如《大荒東經》中記日月所出之山凡六:大言山、合虛山、明星山、鞠陵於又山、猗天藝門山、壑明俊疾山;《大荒西經》日月之山亦六:豐沮玉間山、竜山、明山、鏖巨山、常羊山、大荒出。此外,經中亦記,凡某神出入某山某淵,必伴隨著風雨晦明。而有此神一出現,便會帶來水災等。
7. 哲學
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刑天斷首,鯀腹生禹,等等。其中都是鼓舞人們自強不息的精神和鬥志的,然而卻不用枯燥的說教,而是用通過神話折光反映出來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最著名的是愚公移山的神話,其實是一段古老的神話,一段寓意性強的神話,它體現的精神,精衛填海的精神一致。接近道傢思想的《準南子》中,也記錄了相當可觀的神話傳說,其中所記四大神話:女禍天、羿射十日、共工觸山、嫦娥奔月,都各自有其寓意。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産、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
《山海經》全書十八捲,其中“山經”五捲,“海經”八捲,“大荒經”四捲,“海內經”一捲,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産等訊息。其中《山海經》所載的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經長期傳寫編纂,多少會有所誇飾,但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山海經》的地域範圍】
《山海經》的地域範圍:《南山經》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5省。
《西山經》東起山、陝間黃河,南起陝、甘秦嶺山脈,北抵寧夏????池西北,西北達新疆阿爾金山,《北山經》西起今內蒙、寧夏騰格裏沙漠賀蘭山,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北至內蒙陰山以北。《東山經》包括今山東及蘇皖北境。《中山經》西達四川盆地西北邊緣。
【《山海經》具有多方面的價值】
對歷史,民俗,科學等的作用
《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也許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除了我們大傢都很熟悉的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鯀禹治水等之外,還有許多是人們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經》中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衆帝之臺。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臺。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衝南方。”這個禹殺相柳的傳說充滿了神奇色彩,既可從文學或神話學的角度來研究,也可以從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間的關係,由此可見古代民族部落之間的鬥爭。《山海經》中大量存在的這些神話傳說,是今天我們研究原始宗教的難得材料。例如:巫鹹國在女醜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海外西經》)有靈山,巫鹹、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大荒西經》)
在《山海經》的神話中,不僅可以看到巫師的活動,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在《山海經》中,存在着大量的神奇動物的記載,這些動物主要是鳥、獸、竜、蛇之類,它們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這些動物很可能就是古人的圖騰崇拜。如上文所引的《海外西經》中的文字。“巫鹹國在女醜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蛇可能就是巫鹹國的圖騰。研究中國古代的宗教信仰,《山海經》是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
《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不僅僅是神話傳說,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歷史。雖然由於濃厚的神話色彩,其真實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們畢竟留下了歷史的影子。把幾條類似的材料加以比較,有時還是可以看到歷史的真實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經》中黃帝戰蚩尤的記載,剔除其神話色彩,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場古代部落之間的殘酷戰爭。又如《大荒西經》、《海內經》中記載了一個黃帝的譜係: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海內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經》)這個譜係具有傳奇色彩,具有神譜的性質,但是,它與《大戴禮記·帝係篇》、《史記·五帝本紀》、皇甫謐《帝王世紀》基本相同。
同時,《山海經》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記載了古代科學家們的創造發明,也有他們的科學實踐活動,還反映了當時的科學思想以及已經達到的科學技術水平。例如,關於農業生産,《大荒海內經》載:“後稷是始播百𠔌”,“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經》載:“叔均乃為田祖。”關於手工業,《大荒海內經》載:“義均是始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關於天文、歷法,《大荒海內經》載:“噎鳴生歲有十二。”《大荒西經》載:“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諸如此類的記載不勝枚舉。有一些自然現象的記載尤其珍貴,這在其他書中是看不到的,如《海外北經》載:“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暝為夜;吹為鼕,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裏。在無{上啓下月}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現在,許多學者均認為,《山海經》在這裏記載的是北極地帶半年為晝,半年為夜的極地現象,衹不過是古人無法解釋這種現象,於是就用神話來解釋。這種記載無疑是寶貴的科學資料。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例如《大荒東經》載:“湯𠔌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又如《海外東經》載:“湯𠔌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這兩條記載,有人認為前者記載的是太陽黑子活動和北極的極地現象,後者記載的是極地附近的假日現象。此外,從《山海經》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人對大地的探測活動。《海外東經》載:“帝命竪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竪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中山經》說:“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裏。南北二萬六千裏。”這些記載,數字未必確實,但已反映出中國古人的探測活動。總而言之,《山海經》是一部充滿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內容無奇不有,無所不包,藴藏着豐富的地理學、神話學、民俗學、科學史、醫學等學科的寶貴資料,細心鑽研,深入探討,就不愁沒有新發現。
袁珂先生在《山海經校註.序》中曾這樣說:“《山海經》匪特史地之權輿,亦乃神話之淵府。”說《山海經》是中國神話的“淵府”(寶庫),是為歷來研究中國神話的學者衆所公認的。
魯訊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亦說《山海經》“蓋古之巫書”,又在《漢文學綱要》中說“蓋以記神事”。足以證明《山海經》是一部極具神話研究價值的古書。
整部《山海經》大約可分如下幾部份:
一.《五藏山經》,共五篇 ,約占全書二分之三以上;內容有關山川地理、祀神的典禮儀式和所用之物,間中敘寫到諸山山神的形貌和神力。
二.《海外經》,共四篇;內容多記海外各國的異人、異物,也有些古老神話零片記敘,如誇父追日、刑天斷首。
三.《海內經》,共四篇;內容是記海內神奇事物,如昆竜景象、建木形態、巴蛇、雷神等。
四.《茺經》,共五篇;內又分為《大茺經》四篇和《海內經》一篇;內裏記錄了一些有關帝俊和黃帝(古代東西兩大民族所奉祀的上帝)的神話。此經是保存神話資料最多和最原始的;大部份重要的神話材料幾乎會萃在這裏,而這部份之寫作時期可能比經中其他部份還早。
從 “海外南經第六” 起到最後 “海外經第十八” 止之十三篇,簡稱為《海經》。和前面的《五藏山經》即《山經》合起來,總名之曰《山海經》
《神話性質》
1. 宗教
《山海經》書中展示之巫師所有宗教活動,真是觸目皆是,多難勝舉。如《山海經》中,每一小節的後面,都記載有對某係列山山神的不同禮典,不僅有如魯訊先生所說的“禮神之物多用糈(精米),與巫術合” ,禮典中還有什麼“幹舞置鼓”、“雄雞瘞之”、“合巫祝二人舞”、“聊用魚” ……等等,不外都是巫師祠祭時的景象。如諸山山神,有身人面者、有鹿身八足蛇尾者、有鳥身竜首者、有竜身鳥首者、有羊身人者、有竜身人面者、有豕身人面者、有人面三首者,奇形怪狀,種種不一,或是動物形體的拼湊,或是半人半獸的組合,也顯現了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特色。
2. 歷史
《山海經》書中記有孚些神譜,有帝俊、炎帝、黃帝…… 的神譜,其他歷史性質的書中也記有若幹帝王譜係,我們若將二者來對照觀察,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神話與歷史竟是同步的。這可證明到原始初民是將口耳相傳的神話視為是他們的歷史。某些民族中巫師祀神寺演唱創世史詩和英雄史詩,講述天地如何開闢,人類如何誕生,講述祖先的事績和英雄的戰功等,在初民視為是歷史的,其實也全是神話。此可證在上古時期,神話與歷史同出一源。
3. 地理
神話和地理的關係,在《山海經》一書中,見得更是密切。整部《山海經》,便可說是一部神話性質的地理書。以禹因治水而求賢人的記錄為例。禹因東西南北所經之地,都作了神話性質的描述,文中所寫的地名國名,大都不可證實,衹可視為神話地理。
4. 民族
《山海經》給我們展示了豐富的民族學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當然亦充分帶著神話色彩,如象不死民、三首國、長臂國、丈夫國、一目國、誇金國、跂踵國、犬封國、黑齒國,等等,單看以上的名目,就知道是屬於神話的民族學範圍。
5. 動物和植物
《山海經》所記的奇禽怪獸,異草珍木,就是神話的動物學和植物學;這些奇異的動物和植物,各自有其醫療效用,能治各種常見和不常見的病癥,這又成了神話性質的醫藥衛生學。例如有種動物,吃了它能使人不會放屁;有一種九條尾的狐狸,人吃了它庇不逢妖邪氣。有的動物狀如羊,九尾四耳;又有的狀如烏龜,卻有鳥首。各種奇形怪狀的動物,什為有趣。
6. 天文和氣象
如象羲和生日、浴日、常羲生月、浴月、湯𠔌十日、石夷“司日月之長短”,等等。又如《大荒東經》中記日月所出之山凡六:大言山、合虛山、明星山、鞠陵於又山、猗天藝門山、壑明俊疾山;《大荒西經》日月之山亦六:豐沮玉間山、竜山、明山、鏖巨山、常羊山、大荒出。此外,經中亦記,凡某神出入某山某淵,必伴隨著風雨晦明。而有此神一出現,便會帶來水災等。
7. 哲學
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刑天斷首,鯀腹生禹,等等。其中都是鼓舞人們自強不息的精神和鬥志的,然而卻不用枯燥的說教,而是用通過神話折光反映出來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最著名的是愚公移山的神話,其實是一段古老的神話,一段寓意性強的神話,它體現的精神,精衛填海的精神一致。接近道傢思想的《準南子》中,也記錄了相當可觀的神話傳說,其中所記四大神話:女禍天、羿射十日、共工觸山、嫦娥奔月,都各自有其寓意。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産、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
《山海經》全書十八捲,其中“山經”五捲,“海經”八捲,“大荒經”四捲,“海內經”一捲,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産等訊息。其中《山海經》所載的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經長期傳寫編纂,多少會有所誇飾,但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山海經》的地域範圍】
《山海經》的地域範圍:《南山經》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5省。
《西山經》東起山、陝間黃河,南起陝、甘秦嶺山脈,北抵寧夏????池西北,西北達新疆阿爾金山,《北山經》西起今內蒙、寧夏騰格裏沙漠賀蘭山,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北至內蒙陰山以北。《東山經》包括今山東及蘇皖北境。《中山經》西達四川盆地西北邊緣。
【《山海經》具有多方面的價值】
對歷史,民俗,科學等的作用
《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也許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除了我們大傢都很熟悉的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鯀禹治水等之外,還有許多是人們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經》中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衆帝之臺。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臺。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衝南方。”這個禹殺相柳的傳說充滿了神奇色彩,既可從文學或神話學的角度來研究,也可以從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間的關係,由此可見古代民族部落之間的鬥爭。《山海經》中大量存在的這些神話傳說,是今天我們研究原始宗教的難得材料。例如:巫鹹國在女醜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海外西經》)有靈山,巫鹹、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大荒西經》)
在《山海經》的神話中,不僅可以看到巫師的活動,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在《山海經》中,存在着大量的神奇動物的記載,這些動物主要是鳥、獸、竜、蛇之類,它們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這些動物很可能就是古人的圖騰崇拜。如上文所引的《海外西經》中的文字。“巫鹹國在女醜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蛇可能就是巫鹹國的圖騰。研究中國古代的宗教信仰,《山海經》是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
《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不僅僅是神話傳說,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歷史。雖然由於濃厚的神話色彩,其真實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們畢竟留下了歷史的影子。把幾條類似的材料加以比較,有時還是可以看到歷史的真實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經》中黃帝戰蚩尤的記載,剔除其神話色彩,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場古代部落之間的殘酷戰爭。又如《大荒西經》、《海內經》中記載了一個黃帝的譜係: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海內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經》)這個譜係具有傳奇色彩,具有神譜的性質,但是,它與《大戴禮記·帝係篇》、《史記·五帝本紀》、皇甫謐《帝王世紀》基本相同。
同時,《山海經》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記載了古代科學家們的創造發明,也有他們的科學實踐活動,還反映了當時的科學思想以及已經達到的科學技術水平。例如,關於農業生産,《大荒海內經》載:“後稷是始播百𠔌”,“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經》載:“叔均乃為田祖。”關於手工業,《大荒海內經》載:“義均是始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關於天文、歷法,《大荒海內經》載:“噎鳴生歲有十二。”《大荒西經》載:“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諸如此類的記載不勝枚舉。有一些自然現象的記載尤其珍貴,這在其他書中是看不到的,如《海外北經》載:“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暝為夜;吹為鼕,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裏。在無{上啓下月}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現在,許多學者均認為,《山海經》在這裏記載的是北極地帶半年為晝,半年為夜的極地現象,衹不過是古人無法解釋這種現象,於是就用神話來解釋。這種記載無疑是寶貴的科學資料。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例如《大荒東經》載:“湯𠔌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又如《海外東經》載:“湯𠔌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這兩條記載,有人認為前者記載的是太陽黑子活動和北極的極地現象,後者記載的是極地附近的假日現象。此外,從《山海經》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人對大地的探測活動。《海外東經》載:“帝命竪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竪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中山經》說:“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裏。南北二萬六千裏。”這些記載,數字未必確實,但已反映出中國古人的探測活動。總而言之,《山海經》是一部充滿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內容無奇不有,無所不包,藴藏着豐富的地理學、神話學、民俗學、科學史、醫學等學科的寶貴資料,細心鑽研,深入探討,就不愁沒有新發現。
《山海經校註》是我國著名神話學家袁珂的大作,大概也是國內迄今為止最好的《山海經》校本,郭璞註,郝懿行註,和袁珂註那是讀《山海經》的必備。
袁珂校註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排印本
袁珂校註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排印本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詩”,有目無辭,不計在內),所以又稱《詩三百》,與《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稱為五經。“古者《詩》三百餘篇,及於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傢》),據傳為孔子編定。最初稱《詩》,被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他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詩經》裏的內容,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麯的歌詞。《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意謂《詩》三百餘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記·孔子世傢》又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這些說法雖或尚可探究,但《詩經》在古代與音樂和舞蹈關係密切,是無疑的。《詩經》不僅是最早的詩歌總集,而且也是一部反映當時社會的百科全書。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傳統的源頭及代表作。
漢代流行的文學體裁。從《楚辭》發展而來﹐並吸取了荀子《賦篇》的體製和縱橫傢的鋪張手法。有小賦和大賦兩種。小賦多為抒情作品。大賦多寫宮觀園苑之盛和帝王窮奢極侈的生活﹐綺靡富麗﹐為當時統治者所喜愛。
張衡-思玄賦
賈誼-鵩鳥賦
班固-幽通賦班彪-北徵賦
班昭-東徵賦
東方朔-答客難
劉徹-李夫人賦趙壹-刺世疾邪賦
王褒-洞簫賦
宋玉-神女賦
宋玉-風賦宋玉-高唐賦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
枚乘-七發
蔡邕-述行賦
禰衡-鸚鵡賦
揚雄-解嘲
莊忌-哀時命
賈誼-吊屈原賦
司馬相如-長門賦
張衡-思玄賦
賈誼-鵩鳥賦
班固-幽通賦班彪-北徵賦
班昭-東徵賦
東方朔-答客難
劉徹-李夫人賦趙壹-刺世疾邪賦
王褒-洞簫賦
宋玉-神女賦
宋玉-風賦宋玉-高唐賦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
枚乘-七發
蔡邕-述行賦
禰衡-鸚鵡賦
揚雄-解嘲
莊忌-哀時命
賈誼-吊屈原賦
司馬相如-長門賦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巨著,是中醫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中國古代哲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辨證思想。
中醫理論經典著作。共十八捲,一百六十二篇。由《素問》與《靈樞》(各九捲)組成。內容大致包括攝生、陰陽、髒象、經絡、藥性理論、運氣學說等。此書是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通過許多醫傢之手編撰而成的,故非出自少數人之手,也非成書於某一時代。
素問 81篇: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章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
第40章
第41章
第42章
第43章
第44章
第45章
第46章
第47章
第48章
第49章
第50章
第51章
第52章
第53章
第54章
第55章
第56章
第57章
第58章
第59章
第60章
第61章
第62章
第63章
第64章
第65章
第66章
第67章
第68章
第69章
第70章
第71章
第72章
第73章
第74章
第75章
第76章
第77章
第78章
第79章
第80章
第81章
靈柩經 81篇: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章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
第40章
第41章
第42章
第43章
第44章
第45章
第46章
第47章
第48章
第49章
第50章
第51章
第52章
第53章
第54章
第55章
第56章
第57章
第58章
第59章
第60章
第61章
第62章
第63章
第64章
第65章
第66章
第67章
第68章
第69章
第70章
第71章
第72章
第73章
第74章
第75章
第76章
第77章
第78章
第79章
第80章
第81章
中醫理論經典著作。共十八捲,一百六十二篇。由《素問》與《靈樞》(各九捲)組成。內容大致包括攝生、陰陽、髒象、經絡、藥性理論、運氣學說等。此書是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通過許多醫傢之手編撰而成的,故非出自少數人之手,也非成書於某一時代。
素問 81篇: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章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
第40章
第41章
第42章
第43章
第44章
第45章
第46章
第47章
第48章
第49章
第50章
第51章
第52章
第53章
第54章
第55章
第56章
第57章
第58章
第59章
第60章
第61章
第62章
第63章
第64章
第65章
第66章
第67章
第68章
第69章
第70章
第71章
第72章
第73章
第74章
第75章
第76章
第77章
第78章
第79章
第80章
第81章
靈柩經 81篇: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章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
第40章
第41章
第42章
第43章
第44章
第45章
第46章
第47章
第48章
第49章
第50章
第51章
第52章
第53章
第54章
第55章
第56章
第57章
第58章
第59章
第60章
第61章
第62章
第63章
第64章
第65章
第66章
第67章
第68章
第69章
第70章
第71章
第72章
第73章
第74章
第75章
第76章
第77章
第78章
第79章
第80章
第81章
崔浩
崔浩(381年—450年 )字伯淵,小名桃簡,清河郡東武城(今山東武城縣)人。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參與軍國大計,對促進北魏統一北方起了積極作用。後人稱頌為“南北朝第一流軍事謀略傢”。
同時又是一名但是比較出名的書法傢。
崔浩的才幹與權力,引起了執政的北方貴族及其他人的忌妒,相與譖毀,以修史宣楊“國惡”的罪名被滅九族。
作者:佚名
引子
第一章 白馬公教子有方 崔浩以先賢為偶像
第二章 北魏國連年遭霜旱 崔浩勸阻魏帝遷都
第三章 劉裕藉遭真假難分 崔浩建議隔岸觀火
第四章 拓跋嗣憂後繼無人 崔浩巧獻身後之計
第五章 劉宋帝崩國喪 北魏藉機討伐
第六章 拓跋燾登基欲稱霸 崔浩獻計韜光養晦
第七章 魏主伐夏决心不改 崔浩設計屢屢奏效
第八章 崔浩設計智擒夏主 奚斤貪功兵敗平涼
第九章 伐柔然衆臣皆非難 崔浩設計攻其無備
第十章 文帝攻黃河南 崔浩以逸待勞
第十一章 宋夏聯盟虛張聲勢 崔浩施計各個擊破
第十二章 北魏雄兵進擊北燕 崔浩計高北燕滅亡
第十三章 柔然國主孤傲不馴 崔浩妙計再破柔然
第十四章 魏公主中毒惹怒魏主 崔浩設計牧健被擒
第十五章 崔浩施計宋楊相爭 “引蛇出洞”仇池歸魏
第十六章 崔浩用計吐沒骨亂 北魏平定周鄰小國
第十七章 崔浩用間吐𠔌渾亡
第十八章 盧水蓋吳起義 北魏出兵鎮壓
第十九章 北魏境內騷亂四起 崔浩施計各個擊破
第二十章 漢鮮貴族矛盾激化 崔浩遭讒言被冤殺
崔浩(381年—450年 )字伯淵,小名桃簡,清河郡東武城(今山東武城縣)人。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參與軍國大計,對促進北魏統一北方起了積極作用。後人稱頌為“南北朝第一流軍事謀略傢”。
同時又是一名但是比較出名的書法傢。
崔浩的才幹與權力,引起了執政的北方貴族及其他人的忌妒,相與譖毀,以修史宣楊“國惡”的罪名被滅九族。
作者:佚名
引子
第一章 白馬公教子有方 崔浩以先賢為偶像
第二章 北魏國連年遭霜旱 崔浩勸阻魏帝遷都
第三章 劉裕藉遭真假難分 崔浩建議隔岸觀火
第四章 拓跋嗣憂後繼無人 崔浩巧獻身後之計
第五章 劉宋帝崩國喪 北魏藉機討伐
第六章 拓跋燾登基欲稱霸 崔浩獻計韜光養晦
第七章 魏主伐夏决心不改 崔浩設計屢屢奏效
第八章 崔浩設計智擒夏主 奚斤貪功兵敗平涼
第九章 伐柔然衆臣皆非難 崔浩設計攻其無備
第十章 文帝攻黃河南 崔浩以逸待勞
第十一章 宋夏聯盟虛張聲勢 崔浩施計各個擊破
第十二章 北魏雄兵進擊北燕 崔浩計高北燕滅亡
第十三章 柔然國主孤傲不馴 崔浩妙計再破柔然
第十四章 魏公主中毒惹怒魏主 崔浩設計牧健被擒
第十五章 崔浩施計宋楊相爭 “引蛇出洞”仇池歸魏
第十六章 崔浩用計吐沒骨亂 北魏平定周鄰小國
第十七章 崔浩用間吐𠔌渾亡
第十八章 盧水蓋吳起義 北魏出兵鎮壓
第十九章 北魏境內騷亂四起 崔浩施計各個擊破
第二十章 漢鮮貴族矛盾激化 崔浩遭讒言被冤殺
大唐旭日
作者:佚名
第一章
渭橋之盟 第01節 慶功宴上聞警
第一章
渭橋之盟 第02節 渭水河畔
第一章
渭橋之盟 第三節 馴馬高手
第二章
厲兵秣馬 第01節 弓馬天下
第二章
厲兵秣馬 第02節 鬍姬妙舞
第三章
鐵騎突出 第01節 江河日下
第三章
鐵騎突出 第02節 反間奇計
第三章
鐵騎突出 第03節 火燒定襄
第四章
血染黃沙 第01節 將計就計
第四章
血染黃沙 第02節 百騎奇襲頡利
第五章
萬國來朝(大結局)
作者:佚名
第一章
渭橋之盟 第01節 慶功宴上聞警
第一章
渭橋之盟 第02節 渭水河畔
第一章
渭橋之盟 第三節 馴馬高手
第二章
厲兵秣馬 第01節 弓馬天下
第二章
厲兵秣馬 第02節 鬍姬妙舞
第三章
鐵騎突出 第01節 江河日下
第三章
鐵騎突出 第02節 反間奇計
第三章
鐵騎突出 第03節 火燒定襄
第四章
血染黃沙 第01節 將計就計
第四章
血染黃沙 第02節 百騎奇襲頡利
第五章
萬國來朝(大結局)
聚仙亭
作者:佚名
屬神魔志怪小說,主敘明永樂年間秀纔謝廷遇狐精及蜈蚣、蜘蛛、蝎子、紅蟒、壁虎五毒事
第一回 謝公子郊外遇友 袁柳莊風鑒驚人
第二回 海灘邊遇怪物偕花燭 聚仙亭揭封皮走妖魔
第三回 設姦計劉氏投井 請赴席自身殞命
第四回 俠士探監淮安府 天師巡察城裏妖
第五回 審冤情請天將滅除妖怪 識英才代甥女願作冰人
第六回 真才子揚州投書坦腹東床 假佳人花園覓偶私效鸞鳳
第七回 天師遣將花園捉怪 謝廷途路山林遇妖
第八回 劉從虎騙誘貞婦身正法 夏太師舉薦秀纔招駙馬
第九回 公主被妖攝去中毒 太後設計賺哄打印
第十回 聖母滅五毒討封赴仙闕 謝廷畢婚姻衣錦大團圓
作者:佚名
屬神魔志怪小說,主敘明永樂年間秀纔謝廷遇狐精及蜈蚣、蜘蛛、蝎子、紅蟒、壁虎五毒事
第一回 謝公子郊外遇友 袁柳莊風鑒驚人
第二回 海灘邊遇怪物偕花燭 聚仙亭揭封皮走妖魔
第三回 設姦計劉氏投井 請赴席自身殞命
第四回 俠士探監淮安府 天師巡察城裏妖
第五回 審冤情請天將滅除妖怪 識英才代甥女願作冰人
第六回 真才子揚州投書坦腹東床 假佳人花園覓偶私效鸞鳳
第七回 天師遣將花園捉怪 謝廷途路山林遇妖
第八回 劉從虎騙誘貞婦身正法 夏太師舉薦秀纔招駙馬
第九回 公主被妖攝去中毒 太後設計賺哄打印
第十回 聖母滅五毒討封赴仙闕 謝廷畢婚姻衣錦大團圓
雙燈記
作者:不題撰人
敘明正德年間孫繼高與戶部尚書之女趙蘭英戀愛婚姻事
第一回 孫繼高因貧賣水 定毒計屈打成招
第二回 聞兇信氣死孫母 置靈薄竜氏剪發
第三回 孫繼成得中招贅 竜素真賣女葬親
第四回 趙蘭英贈銀葬姑 定巧計門挂雙燈
第五回 通書信愛姐探監 因吊孝蘭英逛燈
第六回 清峰山賊寇劫徑 趙蘭英誤入黑店
第七回 趙蘭英絶處逢生 李夢月殺賊尋主
第八回 聞喜報趙明毆子 投相府認兄訴情
第九回 千裏尋伯投相府 訴明屈情上本章
第十回 孫狀元回傢救弟 報仇冤居傢團圓
作者:不題撰人
敘明正德年間孫繼高與戶部尚書之女趙蘭英戀愛婚姻事
第一回 孫繼高因貧賣水 定毒計屈打成招
第二回 聞兇信氣死孫母 置靈薄竜氏剪發
第三回 孫繼成得中招贅 竜素真賣女葬親
第四回 趙蘭英贈銀葬姑 定巧計門挂雙燈
第五回 通書信愛姐探監 因吊孝蘭英逛燈
第六回 清峰山賊寇劫徑 趙蘭英誤入黑店
第七回 趙蘭英絶處逢生 李夢月殺賊尋主
第八回 聞喜報趙明毆子 投相府認兄訴情
第九回 千裏尋伯投相府 訴明屈情上本章
第十回 孫狀元回傢救弟 報仇冤居傢團圓
太平天國
作者:佚名
太平天國 01
太平天國 02
太平天國 03
太平天國 04
太平天國 05
太平天國 06
太平天國 07
太平天國 08
太平天國 09
太平天國 10
太平天國 11
太平天國 12
太平天國 13
太平天國 14
太平天國 15
太平天國 16
太平天國 17
太平天國 18
太平天國 19
太平天國 20
太平天國 21
太平天國 22
太平天國 23
太平天國 24
太平天國 25
太平天國 26
太平天國 27
太平天國 28
太平天國 29
太平天國 30
太平天國 31
太平天國 32
太平天國 33
太平天國 34
太平天國 35
太平天國 36
太平天國 37
太平天國 38
太平天國 39
太平天國 40
太平天國 41
太平天國 42
太平天國 43
太平天國 44
太平天國 45
太平天國 46
作者:佚名
太平天國 01
太平天國 02
太平天國 03
太平天國 04
太平天國 05
太平天國 06
太平天國 07
太平天國 08
太平天國 09
太平天國 10
太平天國 11
太平天國 12
太平天國 13
太平天國 14
太平天國 15
太平天國 16
太平天國 17
太平天國 18
太平天國 19
太平天國 20
太平天國 21
太平天國 22
太平天國 23
太平天國 24
太平天國 25
太平天國 26
太平天國 27
太平天國 28
太平天國 29
太平天國 30
太平天國 31
太平天國 32
太平天國 33
太平天國 34
太平天國 35
太平天國 36
太平天國 37
太平天國 38
太平天國 39
太平天國 40
太平天國 41
太平天國 42
太平天國 43
太平天國 44
太平天國 45
太平天國 46
魏閹全傳
作者:佚名
主要人物表
總論
第一回 朱工部築堤焚蛇穴 碧霞君顯聖降靈簽
第二回魏醜驢迎春逞百技侯一娘永夜引情郎
第三回陳老店小魏偷情飛蓋園妖蛇托孕
第四回賴風月牛三使勢斷吉兇跛老灼龜
第五回魏醜驢露財招禍侯一娘盜馬逃生
第六回 客印月初會明珠 石林莊三孽聚義
第七回 侯一娘入京訪舊 王夫人念故周貧
第八回 程中書湖廣清礦稅 馮參政漢水溺群姦
第九回 魏雲卿金牌認叔侄 倪文煥稅監拜門生
第十回 洪濟閘顯聖斥姦 峰山村射妖獲偶
第十一回 魏進忠旅次成親 田爾耕窩賭受辱
第十二回 傅如玉義激勸夫 魏進忠他鄉遇妹
第十三回 客印月憐舊分珠 侯秋鴻傳春竊玉
第十四回 魏進忠義釋摩天手 侯七官智賺鐸頭瘟
第十五回 侯少野窺破蝶蜂情 周逢春摔死鴛鴦叩
第十六回 周公子錢神救命 何道人爐火貽災
第十七回 涿州城大姦染癘 泰山廟小道憐貧
第十八回 河柳畔遇難成閹 山石邊逢僧脫難
第十九回 入靈崖魏進忠採藥 决富貴白太始談星
第二十回 達觀師兵解釋厄 魏進忠應選入宮
第二十一回 郭侍郎經筵叱陳保 魏監門獨力撼張差
第二十二回 禦花園嬪妃拾翠 漪蘭殿保姆懷春
第二十三回 諫移宮楊漣捧日 誅劉保魏監侵權
第二十四回 田爾耕獻金認父 乜淑英赴會遭羅
第二十五回 跛頭陀幻術惑愚民 田知縣貪財激大變
第二十六回 劉鴻儒劫獄陷三縣 蕭遊擊戰敗叩禪庵
第二十七回 傅應星奉書求救 空空兒破法除妖
第二十八回 魏忠賢忍心殺卜喜 李永貞毒計害王安
第二十九回 勸御驾竜池講武 僭乘輿泰嶽行香
第三十回 侯秋鴻忠言勸主 崔呈秀避禍為兒
第三十一回 楊副都劾姦解組 萬工部忤惡亡身
第三十二回 定天罡盡驅善類 拷文言陷害諸賢
第三十三回 許指揮斷獄媚姦 馮翰林獻珠拜相
第三十四回 倪文煥巧獻投名狀 李織造逼上害賢書
第三十五回 擊緹騎五人仗義 代輸贓兩縣懷恩
第三十六回 周蓼洲慷慨成仁 熊芝岡從容就義
第三十七回 魏忠賢屈殺劉知府 傅應星忿擊張金吾
第三十八回 孟婆師飛劍褉姦魄 魏忠賢開例玷儒紳
第三十九回 廣搜括揚民受毒 冒功名賊子分茆
第四十回 據災異遠逐直臣 假緝捕枉害良善
第四十一回 梟奴賣主列冠裳 惡宦媚權毒桑梓
第四十二回 建生祠衆機戶作俑 配宮墻林祭酒拂衣
第四十三回 無端造隙驅皇戚 沒影叨封拜上公
第四十四回 進諂諛祠內生芝 徵祥瑞河南出璽
第四十五回 覓佳麗邊帥獻姬 慶生辰幹兒爭寵
第四十六回 陳玄朗幻化點姦雄 魏忠賢行邊殺獵戶
第四十七回 封王侯怒逐本兵 謀九錫妄圖居攝
第四十八回 轉司馬少華納賂 貶鳳陽巨惡投環
第四十九回 舊婢仗義贖屍 孽子褉官伏罪
第五十回 明懷宗旌忠誅惡黨 碧霞君說劫解沉冤
作者:佚名
主要人物表
總論
第一回 朱工部築堤焚蛇穴 碧霞君顯聖降靈簽
第二回魏醜驢迎春逞百技侯一娘永夜引情郎
第三回陳老店小魏偷情飛蓋園妖蛇托孕
第四回賴風月牛三使勢斷吉兇跛老灼龜
第五回魏醜驢露財招禍侯一娘盜馬逃生
第六回 客印月初會明珠 石林莊三孽聚義
第七回 侯一娘入京訪舊 王夫人念故周貧
第八回 程中書湖廣清礦稅 馮參政漢水溺群姦
第九回 魏雲卿金牌認叔侄 倪文煥稅監拜門生
第十回 洪濟閘顯聖斥姦 峰山村射妖獲偶
第十一回 魏進忠旅次成親 田爾耕窩賭受辱
第十二回 傅如玉義激勸夫 魏進忠他鄉遇妹
第十三回 客印月憐舊分珠 侯秋鴻傳春竊玉
第十四回 魏進忠義釋摩天手 侯七官智賺鐸頭瘟
第十五回 侯少野窺破蝶蜂情 周逢春摔死鴛鴦叩
第十六回 周公子錢神救命 何道人爐火貽災
第十七回 涿州城大姦染癘 泰山廟小道憐貧
第十八回 河柳畔遇難成閹 山石邊逢僧脫難
第十九回 入靈崖魏進忠採藥 决富貴白太始談星
第二十回 達觀師兵解釋厄 魏進忠應選入宮
第二十一回 郭侍郎經筵叱陳保 魏監門獨力撼張差
第二十二回 禦花園嬪妃拾翠 漪蘭殿保姆懷春
第二十三回 諫移宮楊漣捧日 誅劉保魏監侵權
第二十四回 田爾耕獻金認父 乜淑英赴會遭羅
第二十五回 跛頭陀幻術惑愚民 田知縣貪財激大變
第二十六回 劉鴻儒劫獄陷三縣 蕭遊擊戰敗叩禪庵
第二十七回 傅應星奉書求救 空空兒破法除妖
第二十八回 魏忠賢忍心殺卜喜 李永貞毒計害王安
第二十九回 勸御驾竜池講武 僭乘輿泰嶽行香
第三十回 侯秋鴻忠言勸主 崔呈秀避禍為兒
第三十一回 楊副都劾姦解組 萬工部忤惡亡身
第三十二回 定天罡盡驅善類 拷文言陷害諸賢
第三十三回 許指揮斷獄媚姦 馮翰林獻珠拜相
第三十四回 倪文煥巧獻投名狀 李織造逼上害賢書
第三十五回 擊緹騎五人仗義 代輸贓兩縣懷恩
第三十六回 周蓼洲慷慨成仁 熊芝岡從容就義
第三十七回 魏忠賢屈殺劉知府 傅應星忿擊張金吾
第三十八回 孟婆師飛劍褉姦魄 魏忠賢開例玷儒紳
第三十九回 廣搜括揚民受毒 冒功名賊子分茆
第四十回 據災異遠逐直臣 假緝捕枉害良善
第四十一回 梟奴賣主列冠裳 惡宦媚權毒桑梓
第四十二回 建生祠衆機戶作俑 配宮墻林祭酒拂衣
第四十三回 無端造隙驅皇戚 沒影叨封拜上公
第四十四回 進諂諛祠內生芝 徵祥瑞河南出璽
第四十五回 覓佳麗邊帥獻姬 慶生辰幹兒爭寵
第四十六回 陳玄朗幻化點姦雄 魏忠賢行邊殺獵戶
第四十七回 封王侯怒逐本兵 謀九錫妄圖居攝
第四十八回 轉司馬少華納賂 貶鳳陽巨惡投環
第四十九回 舊婢仗義贖屍 孽子褉官伏罪
第五十回 明懷宗旌忠誅惡黨 碧霞君說劫解沉冤
大正藏 第 01 册 No. 0004 七佛父母姓字經
No. 4 [No. 1(1), Nos. 2, 3]
七佛父母姓字經
失譯附前魏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國中有婦人。子字無延。因號無延母。佛將五百比丘。到無延母傢。殿上坐飯。飯已有數十比丘。於屏處相與共語言。佛是我所尊事神無極。佛自在意變化。何等不作知已去佛及當來佛。年紀壽命父母姓字弟子幾人。所施行志意教令。佛以天耳聞諸比丘共說是事。佛即到諸比丘所問言。屬者若曹共議語何等。諸比丘言。我思念佛最神道德妙達所知高遠。無能過佛者。佛乃知前已去佛及當來佛年紀壽命父母姓字弟子幾人所施行志意教令。佛言。善哉善哉。當爾。若曹行沙門。但當念是諸善耳。佛言。若曹欲聞已去佛及父母諸弟子姓字不。諸比丘言願欲聞之。佛言。皆聽。第一佛字維衛佛。般泥洹已來九十一劫。第二佛字式佛。般泥洹已來三十一劫。第三佛字隨葉佛。般泥洹已來同三十一劫。是披地羅劫中。當有兩五百佛。第一者拘樓秦佛。第二佛者拘那含牟尼佛。第三者迦葉佛。第四者我字釋迦文尼佛。
維衛佛姓拘鄰。式佛亦姓拘鄰。隨葉佛亦姓拘鄰。拘樓秦佛姓迦葉。拘那含牟尼佛亦姓迦葉。迦葉佛亦姓迦葉。今我作釋迦文尼佛姓瞿曇。維衛佛剎利種。式佛亦剎利種。隨葉佛亦剎利種。拘樓秦佛婆羅門種。拘那含牟尼佛亦婆羅門種。迦葉佛亦婆羅門種。今我作釋迦文尼佛剎利種。維衛佛父字槃裱剎利王。母字槃頭末陀。所治國名剎末提。式佛父字阿輪拏剎利王。母字波羅呵越提。所治國名阿樓那和提。
隨葉佛父字須波羅提和剎利王。母字耶捨越提。所治國名阿耨憂摩。
拘樓秦佛父字阿枝違兜婆羅門種。母字隨捨迦。所在國名輪訶唎提那。王字須訶提。拘那含牟尼佛父字耶睒鉢多婆羅門種。母字鬱多羅。所在國名差摩越提。王字差摩。
迦葉佛父字阿枝達耶婆羅門種。母字檀那越提耶。所在國名波羅私。其王名其甚墮。今我作釋迦文尼佛。父字閱頭檀剎利王。母字摩訶摩耶。所治國名迦維羅衛。先大王名槃提。
維衛佛在世壽八萬歲。式佛在世壽七萬歲。隨葉佛在世壽六萬歲。拘樓秦佛在世壽四萬歲。拘那鋡牟尼佛在世壽三萬歲。迦葉佛在世壽二萬歲。今我作釋迦文佛裁壽百歲或長或短。維衛佛子字須曰多鞬陀。式佛子字阿兜羅。隨葉佛子字須波羅曰。拘樓秦佛子字鬱多羅。拘那含牟尼佛子字墮夷陀先那。迦葉佛子字沙多和。今我作釋迦文尼佛子字羅雲。
維衛佛得道為佛時。於波陀羅樹下。式佛得道為佛時。於分塗利樹下。隨葉佛得道為佛時。於薩羅樹下。拘樓秦佛得道為佛時。於斯利樹下。拘那含牟尼佛得道為佛時。於烏暫樹下。迦葉佛得道為佛時。於尼拘類樹下。今我作釋迦文尼佛時。於阿沛多樹下。
侍維衛佛者字阿輪。侍式佛者字差摩竭。侍隨葉佛者字復枝葉。侍拘樓秦佛者字浮提。侍拘那含牟尼佛者字薩質。侍迦葉佛者字薩波蜜。今我作釋迦文尼佛侍者字阿難。維衛佛第一弟子字為塞。第二弟子字質含。式佛第一弟子字阿比務。第二弟子字三參。隨葉佛第一弟子字佛提。第二弟子字鬱多。拘樓秦佛第一弟子字僧耆。第二弟子字維留。拘那含牟尼佛第一弟子字轉輪。第二弟子字鬱多。迦葉佛第一弟子字質耶輪。第二弟子字波達和。今我作釋迦文尼佛第一弟子字捨利弗羅。第二弟子字摩目乾連。
維衛佛前後三會諸比丘說經。第一會說經有十萬比丘皆得阿羅漢。第二會說經。有九萬比丘皆得阿羅漢。第二會說經。有八萬比丘皆得阿羅漢。式佛亦三會說經。第一會說經。有九萬比丘皆得阿羅漢。第二會說經有八萬比丘皆得阿羅漢。第三會說經。有七萬比丘皆得阿羅漢。隨葉佛再會說經。第一會說經。有七萬比丘皆得阿羅漢。第二會說經。有六萬比丘皆得阿羅漢。拘樓秦佛一會說經。有四萬比丘皆得阿羅漢。拘那含牟尼佛一會說經。有三萬比丘皆得阿羅漢。迦葉佛一會說經。有二萬比丘皆得阿羅漢。今我作釋迦文尼佛一會說經。有千二百五十比丘皆得阿羅漢。
佛告諸比丘言。佛智不可計量亦不可稱。能知七佛本所生父母國王所施行。佛告諸比丘。經不可不學。道不可不為。佛者譬如大海水中船師數千萬人皆仰以得渡海。佛教天下皆使為善得道度世亦如是。諸比丘聞經歡喜。作禮而退。
七佛父母姓字經
No. 4 [No. 1(1), Nos. 2, 3]
七佛父母姓字經
失譯附前魏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國中有婦人。子字無延。因號無延母。佛將五百比丘。到無延母傢。殿上坐飯。飯已有數十比丘。於屏處相與共語言。佛是我所尊事神無極。佛自在意變化。何等不作知已去佛及當來佛。年紀壽命父母姓字弟子幾人。所施行志意教令。佛以天耳聞諸比丘共說是事。佛即到諸比丘所問言。屬者若曹共議語何等。諸比丘言。我思念佛最神道德妙達所知高遠。無能過佛者。佛乃知前已去佛及當來佛年紀壽命父母姓字弟子幾人所施行志意教令。佛言。善哉善哉。當爾。若曹行沙門。但當念是諸善耳。佛言。若曹欲聞已去佛及父母諸弟子姓字不。諸比丘言願欲聞之。佛言。皆聽。第一佛字維衛佛。般泥洹已來九十一劫。第二佛字式佛。般泥洹已來三十一劫。第三佛字隨葉佛。般泥洹已來同三十一劫。是披地羅劫中。當有兩五百佛。第一者拘樓秦佛。第二佛者拘那含牟尼佛。第三者迦葉佛。第四者我字釋迦文尼佛。
維衛佛姓拘鄰。式佛亦姓拘鄰。隨葉佛亦姓拘鄰。拘樓秦佛姓迦葉。拘那含牟尼佛亦姓迦葉。迦葉佛亦姓迦葉。今我作釋迦文尼佛姓瞿曇。維衛佛剎利種。式佛亦剎利種。隨葉佛亦剎利種。拘樓秦佛婆羅門種。拘那含牟尼佛亦婆羅門種。迦葉佛亦婆羅門種。今我作釋迦文尼佛剎利種。維衛佛父字槃裱剎利王。母字槃頭末陀。所治國名剎末提。式佛父字阿輪拏剎利王。母字波羅呵越提。所治國名阿樓那和提。
隨葉佛父字須波羅提和剎利王。母字耶捨越提。所治國名阿耨憂摩。
拘樓秦佛父字阿枝違兜婆羅門種。母字隨捨迦。所在國名輪訶唎提那。王字須訶提。拘那含牟尼佛父字耶睒鉢多婆羅門種。母字鬱多羅。所在國名差摩越提。王字差摩。
迦葉佛父字阿枝達耶婆羅門種。母字檀那越提耶。所在國名波羅私。其王名其甚墮。今我作釋迦文尼佛。父字閱頭檀剎利王。母字摩訶摩耶。所治國名迦維羅衛。先大王名槃提。
維衛佛在世壽八萬歲。式佛在世壽七萬歲。隨葉佛在世壽六萬歲。拘樓秦佛在世壽四萬歲。拘那鋡牟尼佛在世壽三萬歲。迦葉佛在世壽二萬歲。今我作釋迦文佛裁壽百歲或長或短。維衛佛子字須曰多鞬陀。式佛子字阿兜羅。隨葉佛子字須波羅曰。拘樓秦佛子字鬱多羅。拘那含牟尼佛子字墮夷陀先那。迦葉佛子字沙多和。今我作釋迦文尼佛子字羅雲。
維衛佛得道為佛時。於波陀羅樹下。式佛得道為佛時。於分塗利樹下。隨葉佛得道為佛時。於薩羅樹下。拘樓秦佛得道為佛時。於斯利樹下。拘那含牟尼佛得道為佛時。於烏暫樹下。迦葉佛得道為佛時。於尼拘類樹下。今我作釋迦文尼佛時。於阿沛多樹下。
侍維衛佛者字阿輪。侍式佛者字差摩竭。侍隨葉佛者字復枝葉。侍拘樓秦佛者字浮提。侍拘那含牟尼佛者字薩質。侍迦葉佛者字薩波蜜。今我作釋迦文尼佛侍者字阿難。維衛佛第一弟子字為塞。第二弟子字質含。式佛第一弟子字阿比務。第二弟子字三參。隨葉佛第一弟子字佛提。第二弟子字鬱多。拘樓秦佛第一弟子字僧耆。第二弟子字維留。拘那含牟尼佛第一弟子字轉輪。第二弟子字鬱多。迦葉佛第一弟子字質耶輪。第二弟子字波達和。今我作釋迦文尼佛第一弟子字捨利弗羅。第二弟子字摩目乾連。
維衛佛前後三會諸比丘說經。第一會說經有十萬比丘皆得阿羅漢。第二會說經。有九萬比丘皆得阿羅漢。第二會說經。有八萬比丘皆得阿羅漢。式佛亦三會說經。第一會說經。有九萬比丘皆得阿羅漢。第二會說經有八萬比丘皆得阿羅漢。第三會說經。有七萬比丘皆得阿羅漢。隨葉佛再會說經。第一會說經。有七萬比丘皆得阿羅漢。第二會說經。有六萬比丘皆得阿羅漢。拘樓秦佛一會說經。有四萬比丘皆得阿羅漢。拘那含牟尼佛一會說經。有三萬比丘皆得阿羅漢。迦葉佛一會說經。有二萬比丘皆得阿羅漢。今我作釋迦文尼佛一會說經。有千二百五十比丘皆得阿羅漢。
佛告諸比丘言。佛智不可計量亦不可稱。能知七佛本所生父母國王所施行。佛告諸比丘。經不可不學。道不可不為。佛者譬如大海水中船師數千萬人皆仰以得渡海。佛教天下皆使為善得道度世亦如是。諸比丘聞經歡喜。作禮而退。
七佛父母姓字經
大正藏 第 01 册 No. 0006 般泥洹經
No. 6 [No. 1(2), Nos. 5, 7]
不載譯人附東晉錄
No. 6 [No. 1(2), Nos. 5, 7]
不載譯人附東晉錄
大正藏 第 01 册 No. 0029 鹼水喻經
No. 29 [No. 26(4), No. 125(39.3)]
佛說鹼水喻經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捨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與汝等說水喻七事。諦聽諦思念之。我當說。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聞教。世尊告曰。雲何比丘水喻七事。若人沒於水。從水出頭復還沒水。或出頭遍觀四方。或出頭不復沒水。或有人欲行出水。或有人欲至彼岸。或有人已至彼岸。淨志得立彼岸。彼雲何人沒溺於水。或有一人以不善法盡纏裹身。純罪熟至地獄一劫受罪不可療治。是謂此人常沒溺於水。是謂初入水沒溺。彼雲何人出頭還沒入水。或有一人作是沒溺。有信於善法。懷慚愧求其方便。於諸善法皆懷慚愧。彼出於水還沒溺水。是謂二人沒溺於水。彼雲何人出水遍觀四方。或有一人出水。彼有信於善法。有慚愧心有勇猛意。於諸不善法皆有慚愧。彼出水上不復沒溺於水。此諸賢。是謂三人喻彼出水。彼雲何人出水住。或有一人作是出水。有信於善法。有慚愧有精進。於諸善法皆懷慚愧。彼於三結使盡。成須陀洹而不退轉。必當還所獲。是謂四人喻彼出水住。彼雲何人出水欲至彼岸。或有一人作如是出水。彼有信於善法。有慚愧有勇猛意。於諸善法悉懷慚愧。彼盡三結使。貪欲瞋恚愚癡薄。成斯陀含。來至此間而盡苦本。是謂彼人喻彼水欲至彼岸。雲何彼人已至彼岸。或有一人便出水。有信於善法。有慚愧有勇猛意。於諸善法皆懷慚愧。彼便盡五下分結成阿那含。於彼般涅槃。不復來至此間。是謂六人喻彼出水已至彼岸。彼雲何人已至彼岸。淨志得立彼岸。或有一人而出水上。有信於善法。有慚愧有勇猛意。於諸善法皆懷慚愧。或有一人盡有漏成無漏。念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疾得證通。而自娛樂盡生死源。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母胎。是謂彼人喻彼水已立彼出岸。如是比丘。此七人我今與汝等說七人喻水。諸世尊與諸聲聞所應。當說有大慈。欲使獲安隱皆使得度。所謂閑居處樹下空處露坐。汝等坐禪勿有懈怠。今不精勤後備有悔。是謂我所教敕。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鹼水喻經
No. 29 [No. 26(4), No. 125(39.3)]
佛說鹼水喻經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捨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與汝等說水喻七事。諦聽諦思念之。我當說。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聞教。世尊告曰。雲何比丘水喻七事。若人沒於水。從水出頭復還沒水。或出頭遍觀四方。或出頭不復沒水。或有人欲行出水。或有人欲至彼岸。或有人已至彼岸。淨志得立彼岸。彼雲何人沒溺於水。或有一人以不善法盡纏裹身。純罪熟至地獄一劫受罪不可療治。是謂此人常沒溺於水。是謂初入水沒溺。彼雲何人出頭還沒入水。或有一人作是沒溺。有信於善法。懷慚愧求其方便。於諸善法皆懷慚愧。彼出於水還沒溺水。是謂二人沒溺於水。彼雲何人出水遍觀四方。或有一人出水。彼有信於善法。有慚愧心有勇猛意。於諸不善法皆有慚愧。彼出水上不復沒溺於水。此諸賢。是謂三人喻彼出水。彼雲何人出水住。或有一人作是出水。有信於善法。有慚愧有精進。於諸善法皆懷慚愧。彼於三結使盡。成須陀洹而不退轉。必當還所獲。是謂四人喻彼出水住。彼雲何人出水欲至彼岸。或有一人作如是出水。彼有信於善法。有慚愧有勇猛意。於諸善法悉懷慚愧。彼盡三結使。貪欲瞋恚愚癡薄。成斯陀含。來至此間而盡苦本。是謂彼人喻彼水欲至彼岸。雲何彼人已至彼岸。或有一人便出水。有信於善法。有慚愧有勇猛意。於諸善法皆懷慚愧。彼便盡五下分結成阿那含。於彼般涅槃。不復來至此間。是謂六人喻彼出水已至彼岸。彼雲何人已至彼岸。淨志得立彼岸。或有一人而出水上。有信於善法。有慚愧有勇猛意。於諸善法皆懷慚愧。或有一人盡有漏成無漏。念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疾得證通。而自娛樂盡生死源。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母胎。是謂彼人喻彼水已立彼出岸。如是比丘。此七人我今與汝等說七人喻水。諸世尊與諸聲聞所應。當說有大慈。欲使獲安隱皆使得度。所謂閑居處樹下空處露坐。汝等坐禪勿有懈怠。今不精勤後備有悔。是謂我所教敕。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鹼水喻經
大正藏 第 01 册 No. 0037 緣本緻經
No. 37 [No. 27(51), No. 36]
佛說緣本緻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愛訒深有榮色未起為纏沒住亦有本栽。非無緣緻愛有耽荒本緻熟在狂醉為受不明觀解。是名癡本。
癡緣所生亦為有本。何等為本。眩曜色聲五蓋馳惑。斯生癡本矣。
五蓋蔽冥緻影沉吟亦為有本。何等為本。三惡種牽斯謂為本。
三惡栽習亦為有本。何等為本。不攝根識斯亦為本。
不攝根識緣緻有本。何等為本。謂非所應念專候不已。斯謂本也。非應所念。亦從本緣不為無本。何等為本。不從正信迷於所嚮。斯謂本也。不信從謬亦有緣緻。非為無本。何等為本。惡師所引非法聽受。斯謂為本。非正失聽亦有緣本。何等為本。違背賢聖英?之聚。斯謂為本。
乖錯賢?緣緻違背亦。為有本。何等為本。失於戴仰虛心集樂。斯謂本矣。如是比丘。夫失賢衆清高之聚。身口意行視聽惑滿。胸心閉塞矣。以非法見信嚮毀矣。正道負背則邪見增。邪見增則內攝喪。內攝喪則三惡興恣。三惡興恣則五蓋盈滿。五蓋盈滿則癡本足。癡本足則愛受盛。以斯轉種增着猗有塵染無際矣。
度世明慧升於脫要。亦為有本。何謂度世智慧解脫之本。七覺法妙。謂為緻本。
七覺鏡照亦為有本。何等為本。謂四意止。斯則覺本。四意靜止由從有本。非無有本。其義焉在。謂清淨潔妙。其行在三。
三清淨行亦為有本。非無有本。本義為何。謂守攝諸根。斯則為本。
守攝諸根亦為有本。非無有本。本義為何。謂鏡鑒玄照。斯為本念矣。
本念照往亦為有本。緣緻入正。何等為本。本念造勝。謂之樹信。
信亦有本不為無本。何等信本。謂多聞經道次第典要。斯謂為本。
聞於經法亦為有本不為無本。何等聞法。謂賢行澄清業真者也。
賢者清淨。亦為有本。何等為本。謂?行清真潔白之聚。
如是比丘。賢者集勝依附明哲。奉事多聞能緻信本。信本已立便得正念。正念已樹守攝諸根。根守已建登三行淨。已三清淨便四意止。四意止立便七覺意。七覺意成立。是即無為解脫度世。佛說如是。弟子受行。
佛說緣本緻經
No. 37 [No. 27(51), No. 36]
佛說緣本緻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愛訒深有榮色未起為纏沒住亦有本栽。非無緣緻愛有耽荒本緻熟在狂醉為受不明觀解。是名癡本。
癡緣所生亦為有本。何等為本。眩曜色聲五蓋馳惑。斯生癡本矣。
五蓋蔽冥緻影沉吟亦為有本。何等為本。三惡種牽斯謂為本。
三惡栽習亦為有本。何等為本。不攝根識斯亦為本。
不攝根識緣緻有本。何等為本。謂非所應念專候不已。斯謂本也。非應所念。亦從本緣不為無本。何等為本。不從正信迷於所嚮。斯謂本也。不信從謬亦有緣緻。非為無本。何等為本。惡師所引非法聽受。斯謂為本。非正失聽亦有緣本。何等為本。違背賢聖英?之聚。斯謂為本。
乖錯賢?緣緻違背亦。為有本。何等為本。失於戴仰虛心集樂。斯謂本矣。如是比丘。夫失賢衆清高之聚。身口意行視聽惑滿。胸心閉塞矣。以非法見信嚮毀矣。正道負背則邪見增。邪見增則內攝喪。內攝喪則三惡興恣。三惡興恣則五蓋盈滿。五蓋盈滿則癡本足。癡本足則愛受盛。以斯轉種增着猗有塵染無際矣。
度世明慧升於脫要。亦為有本。何謂度世智慧解脫之本。七覺法妙。謂為緻本。
七覺鏡照亦為有本。何等為本。謂四意止。斯則覺本。四意靜止由從有本。非無有本。其義焉在。謂清淨潔妙。其行在三。
三清淨行亦為有本。非無有本。本義為何。謂守攝諸根。斯則為本。
守攝諸根亦為有本。非無有本。本義為何。謂鏡鑒玄照。斯為本念矣。
本念照往亦為有本。緣緻入正。何等為本。本念造勝。謂之樹信。
信亦有本不為無本。何等信本。謂多聞經道次第典要。斯謂為本。
聞於經法亦為有本不為無本。何等聞法。謂賢行澄清業真者也。
賢者清淨。亦為有本。何等為本。謂?行清真潔白之聚。
如是比丘。賢者集勝依附明哲。奉事多聞能緻信本。信本已立便得正念。正念已樹守攝諸根。根守已建登三行淨。已三清淨便四意止。四意止立便七覺意。七覺意成立。是即無為解脫度世。佛說如是。弟子受行。
佛說緣本緻經
大正藏 第 01 册 No. 0044 古來世時經
No. 44 [No. 26(66)]
佛說古來世時經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聞如是。一時佛遊波羅奈仙人鹿處。爾時諸比丘飯食已後。會於講堂而共講議。設有長者所行平等。有淨戒比丘奉行真戒。來入其捨從受分衛。若復曰獲緻百斤金。何所勝乎。或有比丘報之曰。百斤千斤有益耶。熟思計之。奉戒比丘。遵修正真受其分衛。念彼長者其福最上。於時賢者阿難律在彼會中。聞說法言。答報之曰。何但百千。正使過此無極之寶。猶不及長者供養飯食真戒比丘。所以者何。憶念吾昔在波羅奈國。𠔌米踴貴人民饑饉。我負擔草賣以自活。彼有緣覺名曰和裏。來遊其國。我早出城欲擔負草。爾時緣覺着衣持鉢入城分衛。中道吾負草還於城門中。復與相遇空鉢而出。和裏緣覺遙見吾來。即自念言。吾早入城此人出城。今負草還。想朝未食。吾當隨後往詣其傢。乞可以適饑。我時擔草自還其捨下草着地。顧見緣覺追吾之後如影隨形。我時心念。朝出城時見此緣覺入城分衛。而空鉢還。想未獲食。吾當斷食以奉施之。即持食出長跪授之。身安隱具。願上道人愍傷受之。時緣覺曰。𠔌米饑貴人民虛饑。分為二分。一分着鉢一分自食。爾為應法耳。身報之曰。唯然聖人白衣居傢。炊作器物食具有耳。徐炊食之早晚無在。道人願受加哀一門。時彼緣覺悉受飯食。吾因是德七反生天為諸天王。七反在世人中之尊。因此一施。為諸國王長者人民群臣百官所見奉事。四輩弟子比丘比丘尼。清信士女所見供養。衣被飲食床褥臥具病瘦醫藥。自來求吾。吾無所望。初生在傢為釋種子。諸藏踴出金銀珍寶不可勝計。及餘財物無能限者。棄傢損業行作沙門。假使爾時知其道人緣覺道成。廣大其心福不可量。於是頌曰。
吾曾擔負草 貧窮傭以活
供養於沙門 和裏緣覺稱
因斯生釋種 號曰阿難律
吾便於歌舞 鼓琴瑟笛成
吾時見導師 正覺勝甘露
即發欣歡心 出傢為沙門
便知本宿命 前世所更歷
在彼忉利天 受安則七反
於彼七此七 計終始十四
在天上世間 未曾至惡道
得知人去來 生死之所趣
雖在於彼樂 不如聖道甘
以五品定意 寂然為一心
洗除結衆垢 道眼睹清淨
所用故出傢 在傢損其業
其願以合成 以具足佛教
亦不樂於生 亦不樂求死
初不擇其時 寂然定其志
維耶竹樹間 吾命盡於彼
在於竹樹下 滅度而無漏
爾時世尊道耳徹聞。阿難律比丘為衆比丘自說宿命。本所更歷福德之報。從定室出詣講堂坐比丘前。告諸比丘。汝等共會何所講論。諸比丘曰。吾等普會各論罪福善惡所歸。賢者阿難律。自說宿命所興德本。佛告諸比丘。汝等以說過去世事。復欲聞如來講說當來之本。諸比丘曰。唯然世尊。今正是時。應為比丘說當來法。聞則奉持。佛言。諦聽善思念之。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言。當來之世人當長命壽八萬歲。此閻浮提人民熾盛五穀豐賤。人聚落居雞鳴相聞。女人五百歲乃行嫁耳。都有三病老病大小便。有所思求。爾時有王號曰為軻。主四天下為轉輪聖王。治以正法。自然七寶金輪白象紺馬明珠玉女之婦藏臣兵臣。王有千子勇猛多力姿容殊勝。降伏他兵。治四天下。不加鞭杖刀刃不施。行以正法人民安隱。王有四車皆七寶成。其輪千輻高三十二丈。其車甚高威光巍巍。在上舉幡令一切布施衆生。飯食衣被床臥車乘香華燈火。供養沙門道人及貧窮者。惠施訖竟。以傢之信棄國捐王。捨傢學道行作沙門。時族姓子所以慕道。下其須發身被法衣。獲於無上淨修梵行。究竟佛教。現在自然成六神通。生死為斷所作已辦了名色本。
爾時賢者比丘在會中。即從坐起。偏襢右肩。長跪叉手白世尊曰。我當來世當為軻王乎。主四天下自然七寶而有千子。治以正法廣施一切。出傢學道成無著慧耶。於是世尊呵詰比丘。咄愚癡子。當以一生究成道德。而反更求周旋生死。言我來世為轉輪聖王貪於七寶。千子勇猛然後入道。佛告比丘。汝當來世得為軻王主四天下。廣施一切出傢成道。佛告比丘。後來世人其命增長八萬歲。當有世尊號曰彌勒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世尊。如我今也。天上天下諸天梵釋。沙門梵志莫不歸伏從受道教。普說法化上中下。善分別其義清修梵行。普興道化猶如我今也。其清淨教流佈天上天下莫不承受。其比丘衆無央數千。
爾時賢者彌勒處其會中。即從坐起偏襢右肩。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當來世人壽八萬歲時。當為彌勒如來至真等正覺。教化天上天下如今佛耶。於是世尊贊彌勒曰。善哉善哉。乃施柔順廣大之慈。欲救無數無極之衆。乃興斯意欲為當來一切唱導。亦如我今也。汝當來世即當成佛。號曰彌勒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世尊。於時賢者阿難持扇侍佛。佛告阿難。取金縷織成衣來。當賜彌勒比丘。阿難受教。即往取奉授世尊。世尊取已便與彌勒。謂彌勒言。取是法衣以施衆僧。所以者何。謂如來至真等正覺。於世間人多所饒益。救以至德。彌勒即以奉衆僧。時魔波旬心自念言。沙門瞿曇。為諸比丘講當來世。今我欲往亂其法教。魔即時往於世尊前。以偈頌曰。
我想爾時人 體柔發姝好
衆寶瓔珞身 頭戴珠華飾
於是世尊言。今魔波旬故來到此欲亂道教。佛即報魔。以偈頌曰。
爾時世人民 無著狐疑斷
蠲除生死網 事辦無穿漏
於彌勒佛教 淨修於梵行
於是天魔復以偈頌。報世尊言。
我想爾時人 體衣文鮮明
栴檀以塗身 莊嚴其身首
於城雞頭末 軻王之治處
於是世尊以偈報魔曰。
爾時人至誠 無我無所受
不用珍異物 心無所貪着
在於彌勒世 清修於梵行
魔人以偈復報佛言。
我想爾時人 貪寶好飲食
便工於歌舞 但樂鼓琴瑟
在於雞頭末 軻王之所處
時佛以偈復報魔言。
彼人度無極 壞網無所拘
禪定行平等 欣然無所著
魔波旬當知 汝以投於地
爾時魔波旬心自念言。如來神聖已知我所住興滅。憂愁不樂羞愧而去。佛說是時莫不歡喜。
佛說古來世時經
No. 44 [No. 26(66)]
佛說古來世時經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聞如是。一時佛遊波羅奈仙人鹿處。爾時諸比丘飯食已後。會於講堂而共講議。設有長者所行平等。有淨戒比丘奉行真戒。來入其捨從受分衛。若復曰獲緻百斤金。何所勝乎。或有比丘報之曰。百斤千斤有益耶。熟思計之。奉戒比丘。遵修正真受其分衛。念彼長者其福最上。於時賢者阿難律在彼會中。聞說法言。答報之曰。何但百千。正使過此無極之寶。猶不及長者供養飯食真戒比丘。所以者何。憶念吾昔在波羅奈國。𠔌米踴貴人民饑饉。我負擔草賣以自活。彼有緣覺名曰和裏。來遊其國。我早出城欲擔負草。爾時緣覺着衣持鉢入城分衛。中道吾負草還於城門中。復與相遇空鉢而出。和裏緣覺遙見吾來。即自念言。吾早入城此人出城。今負草還。想朝未食。吾當隨後往詣其傢。乞可以適饑。我時擔草自還其捨下草着地。顧見緣覺追吾之後如影隨形。我時心念。朝出城時見此緣覺入城分衛。而空鉢還。想未獲食。吾當斷食以奉施之。即持食出長跪授之。身安隱具。願上道人愍傷受之。時緣覺曰。𠔌米饑貴人民虛饑。分為二分。一分着鉢一分自食。爾為應法耳。身報之曰。唯然聖人白衣居傢。炊作器物食具有耳。徐炊食之早晚無在。道人願受加哀一門。時彼緣覺悉受飯食。吾因是德七反生天為諸天王。七反在世人中之尊。因此一施。為諸國王長者人民群臣百官所見奉事。四輩弟子比丘比丘尼。清信士女所見供養。衣被飲食床褥臥具病瘦醫藥。自來求吾。吾無所望。初生在傢為釋種子。諸藏踴出金銀珍寶不可勝計。及餘財物無能限者。棄傢損業行作沙門。假使爾時知其道人緣覺道成。廣大其心福不可量。於是頌曰。
吾曾擔負草 貧窮傭以活
供養於沙門 和裏緣覺稱
因斯生釋種 號曰阿難律
吾便於歌舞 鼓琴瑟笛成
吾時見導師 正覺勝甘露
即發欣歡心 出傢為沙門
便知本宿命 前世所更歷
在彼忉利天 受安則七反
於彼七此七 計終始十四
在天上世間 未曾至惡道
得知人去來 生死之所趣
雖在於彼樂 不如聖道甘
以五品定意 寂然為一心
洗除結衆垢 道眼睹清淨
所用故出傢 在傢損其業
其願以合成 以具足佛教
亦不樂於生 亦不樂求死
初不擇其時 寂然定其志
維耶竹樹間 吾命盡於彼
在於竹樹下 滅度而無漏
爾時世尊道耳徹聞。阿難律比丘為衆比丘自說宿命。本所更歷福德之報。從定室出詣講堂坐比丘前。告諸比丘。汝等共會何所講論。諸比丘曰。吾等普會各論罪福善惡所歸。賢者阿難律。自說宿命所興德本。佛告諸比丘。汝等以說過去世事。復欲聞如來講說當來之本。諸比丘曰。唯然世尊。今正是時。應為比丘說當來法。聞則奉持。佛言。諦聽善思念之。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言。當來之世人當長命壽八萬歲。此閻浮提人民熾盛五穀豐賤。人聚落居雞鳴相聞。女人五百歲乃行嫁耳。都有三病老病大小便。有所思求。爾時有王號曰為軻。主四天下為轉輪聖王。治以正法。自然七寶金輪白象紺馬明珠玉女之婦藏臣兵臣。王有千子勇猛多力姿容殊勝。降伏他兵。治四天下。不加鞭杖刀刃不施。行以正法人民安隱。王有四車皆七寶成。其輪千輻高三十二丈。其車甚高威光巍巍。在上舉幡令一切布施衆生。飯食衣被床臥車乘香華燈火。供養沙門道人及貧窮者。惠施訖竟。以傢之信棄國捐王。捨傢學道行作沙門。時族姓子所以慕道。下其須發身被法衣。獲於無上淨修梵行。究竟佛教。現在自然成六神通。生死為斷所作已辦了名色本。
爾時賢者比丘在會中。即從坐起。偏襢右肩。長跪叉手白世尊曰。我當來世當為軻王乎。主四天下自然七寶而有千子。治以正法廣施一切。出傢學道成無著慧耶。於是世尊呵詰比丘。咄愚癡子。當以一生究成道德。而反更求周旋生死。言我來世為轉輪聖王貪於七寶。千子勇猛然後入道。佛告比丘。汝當來世得為軻王主四天下。廣施一切出傢成道。佛告比丘。後來世人其命增長八萬歲。當有世尊號曰彌勒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世尊。如我今也。天上天下諸天梵釋。沙門梵志莫不歸伏從受道教。普說法化上中下。善分別其義清修梵行。普興道化猶如我今也。其清淨教流佈天上天下莫不承受。其比丘衆無央數千。
爾時賢者彌勒處其會中。即從坐起偏襢右肩。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當來世人壽八萬歲時。當為彌勒如來至真等正覺。教化天上天下如今佛耶。於是世尊贊彌勒曰。善哉善哉。乃施柔順廣大之慈。欲救無數無極之衆。乃興斯意欲為當來一切唱導。亦如我今也。汝當來世即當成佛。號曰彌勒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世尊。於時賢者阿難持扇侍佛。佛告阿難。取金縷織成衣來。當賜彌勒比丘。阿難受教。即往取奉授世尊。世尊取已便與彌勒。謂彌勒言。取是法衣以施衆僧。所以者何。謂如來至真等正覺。於世間人多所饒益。救以至德。彌勒即以奉衆僧。時魔波旬心自念言。沙門瞿曇。為諸比丘講當來世。今我欲往亂其法教。魔即時往於世尊前。以偈頌曰。
我想爾時人 體柔發姝好
衆寶瓔珞身 頭戴珠華飾
於是世尊言。今魔波旬故來到此欲亂道教。佛即報魔。以偈頌曰。
爾時世人民 無著狐疑斷
蠲除生死網 事辦無穿漏
於彌勒佛教 淨修於梵行
於是天魔復以偈頌。報世尊言。
我想爾時人 體衣文鮮明
栴檀以塗身 莊嚴其身首
於城雞頭末 軻王之治處
於是世尊以偈報魔曰。
爾時人至誠 無我無所受
不用珍異物 心無所貪着
在於彌勒世 清修於梵行
魔人以偈復報佛言。
我想爾時人 貪寶好飲食
便工於歌舞 但樂鼓琴瑟
在於雞頭末 軻王之所處
時佛以偈復報魔言。
彼人度無極 壞網無所拘
禪定行平等 欣然無所著
魔波旬當知 汝以投於地
爾時魔波旬心自念言。如來神聖已知我所住興滅。憂愁不樂羞愧而去。佛說是時莫不歡喜。
佛說古來世時經
大正藏 第 01 册 No. 0051 梵志計水淨經
No. 51 [No. 26(93), No. 99(1185), No. 100(99), No. 125(13.5)]
佛說梵志計水淨經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鬱鞞羅(摩竭附邊)水岸上。獨在樹下初成等覺。彼時有計水淨婆羅門過中食後彷徉。行至世尊所。世尊遙見計水淨婆羅門從遠而來。世尊見計水淨婆羅門已。為彼故便告諸比丘。若有二十一結着意者。當墮惡趣生泥犁中。雲何為二十一。邪見意着結。非法欲欺世間邪法。貪瞋恚懈怠睡眠調戲無恥疑瞋恨恚慳嫉不捨諛諂多無羞無恥無妒嫉增上妒嫉放逸意結。若有此二十一結着意者。墮惡趣生泥犁中。猶若穢垢小兒衣。彼主與染師若染弟子。持衣鹵土若牛糞若土以漬之。浣濯洗令極淨。雖彼染師及染弟子持彼垢穢小兒衣。以鹵土以灰以牛糞以土清淨濯洗令極淨。彼小兒衣故有黑膩。如是若有二十一結着意者。便墮惡趣生泥犁中。雲何二十一。邪見意着結至放逸意着結者。若有此二十一結着意者。墮惡趣生泥犁中。若有無二十一結着意者。便生善處天上。雲何二十一。邪見意着結至放逸意着結。若無此二十一結着意者。便生善處天上。猶若波羅?以成衣。彼主授與染師若染弟子。彼染師染弟子。持鹵土灰牛糞以漬之。浣濯洗極令淨。雖彼波羅?以成衣。彼染師染弟子。以鹵以灰牛糞上以漬之。浣濯洗極令淨。波羅?以成衣。極清淨白。如是若有無二十一結着意者。便生善處天上。雲何為二十一。邪見意結至放逸意著者。便生善處天上。邪見意結見已當棄。至放逸意着結見已當棄。彼意與慈俱滿一方正受住。如是二三四上下一切諸方意與慈俱無二無恚。極廣極大。無極分別。滿諸方已正受住。如是意與悲喜護俱滿一切諸方已正受住。是為婆羅門內外洗淨。非外淨也。沙門瞿曇往詣水浴。汝婆羅門。瞿曇水洗者。一切世間應戒故應福故應度故。此瞿曇。一切世間水洗者。除一切惡故。在水淨洗濡。凡愚常樂。此不得除黑黑行。用彼水淨。為在水何所見。人作諸惡行。此水何所能淨者。有堅牢淨者。當持戒行行清淨行。行清淨行常得應戒。若不殺盜不妄語為得等度。梵志當住此作一切善為得安隱。汝婆羅門。何須還傢何須水及傢。汝婆羅門。寧求淨善法。何須弊惡水。但除塵垢穢。瞿曇或作是念。寧求淨善法。不須弊惡水。用除塵垢穢。已竟瞿曇。已竟瞿曇。我今歸世尊法及比丘僧。世尊我持優婆塞。從今日始盡命。離殺而歸佛。佛如是說。彼諸比丘聞世尊所說。歡喜而歸。
佛說梵志計水淨經
No. 51 [No. 26(93), No. 99(1185), No. 100(99), No. 125(13.5)]
佛說梵志計水淨經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鬱鞞羅(摩竭附邊)水岸上。獨在樹下初成等覺。彼時有計水淨婆羅門過中食後彷徉。行至世尊所。世尊遙見計水淨婆羅門從遠而來。世尊見計水淨婆羅門已。為彼故便告諸比丘。若有二十一結着意者。當墮惡趣生泥犁中。雲何為二十一。邪見意着結。非法欲欺世間邪法。貪瞋恚懈怠睡眠調戲無恥疑瞋恨恚慳嫉不捨諛諂多無羞無恥無妒嫉增上妒嫉放逸意結。若有此二十一結着意者。墮惡趣生泥犁中。猶若穢垢小兒衣。彼主與染師若染弟子。持衣鹵土若牛糞若土以漬之。浣濯洗令極淨。雖彼染師及染弟子持彼垢穢小兒衣。以鹵土以灰以牛糞以土清淨濯洗令極淨。彼小兒衣故有黑膩。如是若有二十一結着意者。便墮惡趣生泥犁中。雲何二十一。邪見意着結至放逸意着結者。若有此二十一結着意者。墮惡趣生泥犁中。若有無二十一結着意者。便生善處天上。雲何二十一。邪見意着結至放逸意着結。若無此二十一結着意者。便生善處天上。猶若波羅?以成衣。彼主授與染師若染弟子。彼染師染弟子。持鹵土灰牛糞以漬之。浣濯洗極令淨。雖彼波羅?以成衣。彼染師染弟子。以鹵以灰牛糞上以漬之。浣濯洗極令淨。波羅?以成衣。極清淨白。如是若有無二十一結着意者。便生善處天上。雲何為二十一。邪見意結至放逸意著者。便生善處天上。邪見意結見已當棄。至放逸意着結見已當棄。彼意與慈俱滿一方正受住。如是二三四上下一切諸方意與慈俱無二無恚。極廣極大。無極分別。滿諸方已正受住。如是意與悲喜護俱滿一切諸方已正受住。是為婆羅門內外洗淨。非外淨也。沙門瞿曇往詣水浴。汝婆羅門。瞿曇水洗者。一切世間應戒故應福故應度故。此瞿曇。一切世間水洗者。除一切惡故。在水淨洗濡。凡愚常樂。此不得除黑黑行。用彼水淨。為在水何所見。人作諸惡行。此水何所能淨者。有堅牢淨者。當持戒行行清淨行。行清淨行常得應戒。若不殺盜不妄語為得等度。梵志當住此作一切善為得安隱。汝婆羅門。何須還傢何須水及傢。汝婆羅門。寧求淨善法。何須弊惡水。但除塵垢穢。瞿曇或作是念。寧求淨善法。不須弊惡水。用除塵垢穢。已竟瞿曇。已竟瞿曇。我今歸世尊法及比丘僧。世尊我持優婆塞。從今日始盡命。離殺而歸佛。佛如是說。彼諸比丘聞世尊所說。歡喜而歸。
佛說梵志計水淨經
佛說苦陰經
大正藏 第 01 册 No. 0053 苦陰經
No. 53 [No. 26(99), No. 125(21.9)]
佛說苦陰經
失譯人名今附後漢錄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捨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彼時諸比丘。中後聚論皆悉會。少有所因。彼時有諸異道異學。中後行彷徉。而行至彼諸比丘所。到已共諸比丘面相慰。面相慰已卻坐一面。彼諸異道異學卻坐一面已。語諸比丘曰。諸賢。沙門瞿曇智慧說淫。智慧說色痛。諸賢。我等亦以智慧說淫。智慧說色痛。此諸賢。有何差有何降有何若幹。此沙門瞿曇及我等俱有智慧。彼時諸比丘聞諸道異學所說。亦不然可亦不呰衊。不然可不呰衊已。從座起而還。我今聞此所說。問世尊已當廣知其義。便至世尊所。到已禮世尊足卻坐一面。彼諸比丘卻坐一面已。如共異道異學所論。盡廣嚮世尊說。作如是嚮世尊說已。世尊告諸比丘曰。此諸比丘。彼時應嚮異道異學作如是說。雲何淫氣味。雲何是敗壞。雲何是棄。雲何色氣味。雲何是敗壞。雲何是棄。雲何痛氣味。雲何敗壞。雲何棄。此諸比丘。應作是答。異道異學彼聞已。各各相視。外當更求論。必當瞋恚。恨恚已默然面不悅。身支節污背其面。不能答變其面。當默然從坐起便即還。何以故。我不見天及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衆天及人聞我所說。與我等者知其義。若從如來如來弟子。若彼聞此。此間聞已。雲何淫氣味。謂因五淫。若生樂若生喜。如是淫氣味。此中多有敗壞。雲何淫敗壞。此族姓子。或以功伎以自存命。若耕作若販賣。若客書若學算。若學數若學作詩。若學首盧。若教書若應官募彼寒寒所逼。熱熱所逼。強忍饑渴為蚊虻蠅蚤所噬。彼忍此而求錢財。彼族姓子。作如是起。作如是行。作如是勤行。彼作如是。而不能得財物。便憂戚不樂。啼哭自椎自打。而愚癡作如是言。我為癡行為不得。彼族姓。不使起便勤修作行彼便得果。彼得錢財便守護之極藏舉之。今我此財莫令王奪。我莫令賊盜。莫令火燒莫令腐壞。莫令出利失利。彼守護錢財而為王所奪。賊所盜火所燒而敗壞。出利不得利。彼便憂戚不樂。啼哭自椎自打。增益愚癡。復次彼長夜所可愛喜。念恚敗壞失此。今現身是苦陰。因淫故緣淫故增上淫故。是淫因緣。衆生因淫緣淫增上淫。因淫故。母共子諍子共母諍。父共子諍子共父諍。兄共妹諍妹共兄諍。彼共鬥諍。母說子非子說母非。父說子非子說父非。兄說妹非妹說兄非。況復人人耶。此是今現苦陰。因淫故緣淫故增上淫故。此衆生因淫故緣淫故增上淫故。王王共諍。婆羅門婆羅門共諍。居士居士共諍。賤人工師賤人工師彼各各共鬥諍。各各作種種鬥具。或以拳或以石或以刀或以杖。於中死死苦。此是現苦陰。因淫故緣淫故增上淫故。此衆生因淫故至增上淫故。使着鎧便執弓箭。或着皮鎧持極利刀。相圍聚鬥。彼於中或以象鬥。或以馬或以車。或以步兵。或以女人。或以士夫。於中或有死死苦。此是現苦陰。因淫故緣淫故增上淫故。此衆生因淫故。至增上淫故。着鎧至持極利刀。詣極高城而欲伐之。彼於中或吹貝或擊鼓。或舉聲喚呼。或以椎或以戟或以戚。或以利輪。或以箭相射。或下亂石。或以弩。或以銷銅註之。於中死死苦。是為現苦陰。因淫故至增上淫故。此衆生因淫故至增上淫故。至王城邑。或穿墻破藏。或盜他物或截他道。壞他城破他村殺他人。被有司執之驅使。作種種苦行。或截其首或截手足。或截其耳或截其鼻或截耳鼻。或截其髻或截其發或截髻發。或着函中或衣戮殺。或着沙石上或着草上。或着鐵驢口中。或着鐵師子口中。或着銅釜中。或着鐵釜中。或段段割之。或利叉刺之。或臥熱鐵床上以熱油灑之。着臼中以鐵杵搗之。若以竜噬。若以撾打若以捲捲。將至標下以刀梟首。是現身苦陰。因淫故至增上淫故。此衆生因淫故至增上淫故。作身苦行口意苦行。彼時若得患病苦。臥在床上臥在座上或臥蔭中。身有痛極苦極痛不樂命欲斷。謂彼身。苦行口意苦行。彼終時倒懸嚮下。猶若冥時日欲沒大山大山間。彼山影倒懸嚮下。如是彼身苦行口苦行意苦行。彼時命終倒懸嚮下。彼作是念。此身苦行口意苦行。倒懸嚮下。本不作行本不作福。我多作衆惡。謂趣作惡作貪作兇暴。不作福行不作善行。亦不作有所歸。我必墮其趣。此便有變悔。變悔已終亦不善生亦不善。此是現苦陰。因淫故至增上淫故。此衆生因淫故。至增上淫故。作身苦行作口意苦行。彼作身至意苦行已。彼因彼緣身壞死時。生惡趣泥犁中。此是彼身苦陰。因淫故至增上淫故。是為淫敗壞。雲何棄淫。若有於淫有求欲。當止求欲當度淫欲。棄此淫欲是為棄淫。諸有沙門婆羅門。如是氣味淫者。於中有敗壞。棄捨不知如真。彼豈能自棄淫耶。復能止他耶。如與住俱豈能止淫。是事不然。諸有沙門婆羅門。如是氣味淫。知是敗壞。能棄捨知如真。後自能止淫。亦能止他。如與住俱能止淫者有是處。雲何氣味色。若剎利女婆羅門女工師女庶人女。若十四十五女。於此時容色具足。彼時形色有樂有喜。爾時氣味色。此中多有敗壞。雲何色敗壞。當如見妹老耄年過齒落發墮鮐背執杖申縮而行。於意雲何。前好容色寧敗壞不。唯然世尊。復次當如見妹病苦患。若臥床上若臥座上。若臥蔭中痛悉着身。極苦極患不樂命欲斷。於意雲何。前好容色寧敗壞不。唯然世尊。復次當如見妹若死。一日至七日。若烏啄若鴟啄。若狗食若狐食。若火燒若埋若蟲。於意雲何。前好容色寧敗壞不。唯然世尊。復次如見妹死屍。若骨若青若蟲若食若骨白。於意雲何。前好容色寧敗壞不。唯然世尊。復次若見如妹屍。無有皮肉但筋相連。於意雲何。前好容色寧敗壞不。唯然世尊。復次若見如妹死屍。骨節處處分解散在異處。腳骨在一處。髆骨髀骨腰骨脊骨肩骨項骨髑髏骨。各在一處。於意雲何。前好容色寧敗壞不。唯然世尊。復次若見如妹死屍。骨正白如貝。若青鴿色。若赤油潤若腐碎。於意雲何。前好容色寧敗壞不。唯然世尊。是為色敗壞。雲何棄色。謂於色有求欲。當止求欲。度一切求欲棄此色。諸有沙門婆羅門。如是氣味色於中敗壞。無棄捨不知如真。豈能自止色耶。復能止他乎。而與住居豈能止色耶。是事不然。諸有沙門婆羅門。如是氣味色知敗壞棄捨離。知如真者。彼能自止色。亦能令他止。如所住能止色者。有是處。雲何氣味痛。此比丘於淫解脫。至住四禪正受。住於彼時。亦不自壞亦不壞他。此無壞已。於中便得樂。何以故。我說不恚得樂痛。是為痛氣味。雲何痛敗壞。謂痛是無常苦盡法。是為痛敗壞。雲何痛棄。謂痛求欲止求欲度求欲。是棄痛。若沙門婆羅門。如是氣味痛。不知敗壞。不知棄捨。不知如真。彼豈能自止痛耶。復能止他乎。而與住居棄痛者。是事不然。諸有沙門婆羅門。如是氣味痛。知是敗壞棄捨。知如真者。彼能自止痛。亦能令他止。而與住居能止痛者。有是處。佛如是說。彼諸比丘聞世尊所說。歡喜而樂。
佛說苦陰經
大正藏 第 01 册 No. 0053 苦陰經
No. 53 [No. 26(99), No. 125(21.9)]
佛說苦陰經
失譯人名今附後漢錄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捨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彼時諸比丘。中後聚論皆悉會。少有所因。彼時有諸異道異學。中後行彷徉。而行至彼諸比丘所。到已共諸比丘面相慰。面相慰已卻坐一面。彼諸異道異學卻坐一面已。語諸比丘曰。諸賢。沙門瞿曇智慧說淫。智慧說色痛。諸賢。我等亦以智慧說淫。智慧說色痛。此諸賢。有何差有何降有何若幹。此沙門瞿曇及我等俱有智慧。彼時諸比丘聞諸道異學所說。亦不然可亦不呰衊。不然可不呰衊已。從座起而還。我今聞此所說。問世尊已當廣知其義。便至世尊所。到已禮世尊足卻坐一面。彼諸比丘卻坐一面已。如共異道異學所論。盡廣嚮世尊說。作如是嚮世尊說已。世尊告諸比丘曰。此諸比丘。彼時應嚮異道異學作如是說。雲何淫氣味。雲何是敗壞。雲何是棄。雲何色氣味。雲何是敗壞。雲何是棄。雲何痛氣味。雲何敗壞。雲何棄。此諸比丘。應作是答。異道異學彼聞已。各各相視。外當更求論。必當瞋恚。恨恚已默然面不悅。身支節污背其面。不能答變其面。當默然從坐起便即還。何以故。我不見天及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衆天及人聞我所說。與我等者知其義。若從如來如來弟子。若彼聞此。此間聞已。雲何淫氣味。謂因五淫。若生樂若生喜。如是淫氣味。此中多有敗壞。雲何淫敗壞。此族姓子。或以功伎以自存命。若耕作若販賣。若客書若學算。若學數若學作詩。若學首盧。若教書若應官募彼寒寒所逼。熱熱所逼。強忍饑渴為蚊虻蠅蚤所噬。彼忍此而求錢財。彼族姓子。作如是起。作如是行。作如是勤行。彼作如是。而不能得財物。便憂戚不樂。啼哭自椎自打。而愚癡作如是言。我為癡行為不得。彼族姓。不使起便勤修作行彼便得果。彼得錢財便守護之極藏舉之。今我此財莫令王奪。我莫令賊盜。莫令火燒莫令腐壞。莫令出利失利。彼守護錢財而為王所奪。賊所盜火所燒而敗壞。出利不得利。彼便憂戚不樂。啼哭自椎自打。增益愚癡。復次彼長夜所可愛喜。念恚敗壞失此。今現身是苦陰。因淫故緣淫故增上淫故。是淫因緣。衆生因淫緣淫增上淫。因淫故。母共子諍子共母諍。父共子諍子共父諍。兄共妹諍妹共兄諍。彼共鬥諍。母說子非子說母非。父說子非子說父非。兄說妹非妹說兄非。況復人人耶。此是今現苦陰。因淫故緣淫故增上淫故。此衆生因淫故緣淫故增上淫故。王王共諍。婆羅門婆羅門共諍。居士居士共諍。賤人工師賤人工師彼各各共鬥諍。各各作種種鬥具。或以拳或以石或以刀或以杖。於中死死苦。此是現苦陰。因淫故緣淫故增上淫故。此衆生因淫故至增上淫故。使着鎧便執弓箭。或着皮鎧持極利刀。相圍聚鬥。彼於中或以象鬥。或以馬或以車。或以步兵。或以女人。或以士夫。於中或有死死苦。此是現苦陰。因淫故緣淫故增上淫故。此衆生因淫故。至增上淫故。着鎧至持極利刀。詣極高城而欲伐之。彼於中或吹貝或擊鼓。或舉聲喚呼。或以椎或以戟或以戚。或以利輪。或以箭相射。或下亂石。或以弩。或以銷銅註之。於中死死苦。是為現苦陰。因淫故至增上淫故。此衆生因淫故至增上淫故。至王城邑。或穿墻破藏。或盜他物或截他道。壞他城破他村殺他人。被有司執之驅使。作種種苦行。或截其首或截手足。或截其耳或截其鼻或截耳鼻。或截其髻或截其發或截髻發。或着函中或衣戮殺。或着沙石上或着草上。或着鐵驢口中。或着鐵師子口中。或着銅釜中。或着鐵釜中。或段段割之。或利叉刺之。或臥熱鐵床上以熱油灑之。着臼中以鐵杵搗之。若以竜噬。若以撾打若以捲捲。將至標下以刀梟首。是現身苦陰。因淫故至增上淫故。此衆生因淫故至增上淫故。作身苦行口意苦行。彼時若得患病苦。臥在床上臥在座上或臥蔭中。身有痛極苦極痛不樂命欲斷。謂彼身。苦行口意苦行。彼終時倒懸嚮下。猶若冥時日欲沒大山大山間。彼山影倒懸嚮下。如是彼身苦行口苦行意苦行。彼時命終倒懸嚮下。彼作是念。此身苦行口意苦行。倒懸嚮下。本不作行本不作福。我多作衆惡。謂趣作惡作貪作兇暴。不作福行不作善行。亦不作有所歸。我必墮其趣。此便有變悔。變悔已終亦不善生亦不善。此是現苦陰。因淫故至增上淫故。此衆生因淫故。至增上淫故。作身苦行作口意苦行。彼作身至意苦行已。彼因彼緣身壞死時。生惡趣泥犁中。此是彼身苦陰。因淫故至增上淫故。是為淫敗壞。雲何棄淫。若有於淫有求欲。當止求欲當度淫欲。棄此淫欲是為棄淫。諸有沙門婆羅門。如是氣味淫者。於中有敗壞。棄捨不知如真。彼豈能自棄淫耶。復能止他耶。如與住俱豈能止淫。是事不然。諸有沙門婆羅門。如是氣味淫。知是敗壞。能棄捨知如真。後自能止淫。亦能止他。如與住俱能止淫者有是處。雲何氣味色。若剎利女婆羅門女工師女庶人女。若十四十五女。於此時容色具足。彼時形色有樂有喜。爾時氣味色。此中多有敗壞。雲何色敗壞。當如見妹老耄年過齒落發墮鮐背執杖申縮而行。於意雲何。前好容色寧敗壞不。唯然世尊。復次當如見妹病苦患。若臥床上若臥座上。若臥蔭中痛悉着身。極苦極患不樂命欲斷。於意雲何。前好容色寧敗壞不。唯然世尊。復次當如見妹若死。一日至七日。若烏啄若鴟啄。若狗食若狐食。若火燒若埋若蟲。於意雲何。前好容色寧敗壞不。唯然世尊。復次如見妹死屍。若骨若青若蟲若食若骨白。於意雲何。前好容色寧敗壞不。唯然世尊。復次若見如妹屍。無有皮肉但筋相連。於意雲何。前好容色寧敗壞不。唯然世尊。復次若見如妹死屍。骨節處處分解散在異處。腳骨在一處。髆骨髀骨腰骨脊骨肩骨項骨髑髏骨。各在一處。於意雲何。前好容色寧敗壞不。唯然世尊。復次若見如妹死屍。骨正白如貝。若青鴿色。若赤油潤若腐碎。於意雲何。前好容色寧敗壞不。唯然世尊。是為色敗壞。雲何棄色。謂於色有求欲。當止求欲。度一切求欲棄此色。諸有沙門婆羅門。如是氣味色於中敗壞。無棄捨不知如真。豈能自止色耶。復能止他乎。而與住居豈能止色耶。是事不然。諸有沙門婆羅門。如是氣味色知敗壞棄捨離。知如真者。彼能自止色。亦能令他止。如所住能止色者。有是處。雲何氣味痛。此比丘於淫解脫。至住四禪正受。住於彼時。亦不自壞亦不壞他。此無壞已。於中便得樂。何以故。我說不恚得樂痛。是為痛氣味。雲何痛敗壞。謂痛是無常苦盡法。是為痛敗壞。雲何痛棄。謂痛求欲止求欲度求欲。是棄痛。若沙門婆羅門。如是氣味痛。不知敗壞。不知棄捨。不知如真。彼豈能自止痛耶。復能止他乎。而與住居棄痛者。是事不然。諸有沙門婆羅門。如是氣味痛。知是敗壞棄捨。知如真者。彼能自止痛。亦能令他止。而與住居能止痛者。有是處。佛如是說。彼諸比丘聞世尊所說。歡喜而樂。
佛說苦陰經
大正藏 第 01 册 No. 0066 魔嬈亂經
No. 66 [No. 26(131), No. 67]
佛說魔嬈亂經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跋祇屍牧摩鼻量鹿野園中。彼時尊者大目乾連。為世尊作窟。時露地彷徉。教授令作。彼時魔波旬。自化其身令微小。入尊者目乾連腹中。彼時目乾連。便作是念。何以故。我腹便重。猶若食豆。我寧可如其像三昧正受。以三昧意。自觀己腹。於是尊者大目乾連。離彷徉處。至經行捶。敷尼師壇。結跏趺坐。於是尊者大目乾連。即如其像三昧正受。以三昧意。自觀己腹。彼尊者大目乾連。即便知之。此魔波旬。入我腹中。於是尊者大目乾連。還從三昧起告魔波旬曰。汝波旬還出。汝波旬還出。莫觸饒如來及如來弟子。莫於長夜遭無量苦。無義饒益。於是魔波旬。便作是念。此沙門亦不知不見。而作此言。汝波旬出。汝波旬出。莫觸嬈如來及如來弟子。莫於長夜遭無量苦。無義饒益。謂彼世尊。有如是力。如是有所能。彼世尊猶不能知我見我。況復弟子。能知能見。是事不然。汝波旬汝所念。我亦知之汝所作念。沙門不知不見。而作此言。波旬出波旬出。莫觸嬈如來及如來弟子。莫於長夜遭無量苦。無義饒益。謂彼世尊。有如是力。如是有所能。彼猶不能知我見我。況復弟子。能知見我。是事不然。於是魔波旬。復作是念。此沙門為知見我。而作此言。汝波旬出。汝波旬出。莫觸嬈如來及如來弟子。莫於長夜遭無量苦。無義饒益。於是魔波旬。即從尊者大目乾連口中出。便在前立。彼魔波旬。卻住一面已。尊者大目乾連。告波旬曰。波旬昔過去世有如來。名拘樓孫無所著等正覺。我在彼時。亦為觸嬈魔。我有妹名迦羅。汝是彼子。汝波旬當以此知。汝是我妹子。彼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魔波旬有弟子。名毗樓(音聲)薩若。最上最賢。勝諸弟子。何以故。波旬而令尊者毗樓。字為毗樓薩若。波旬此尊者毗樓者。住梵天上。能以香聲。滿千世界。無有弟子與此等者與聲等者。無相似者。謂能說法。此波旬以是故。而令尊者毗樓。名曰毗樓薩若。此波旬以何方便令彼名薩若字曰薩若。此波旬名薩若者。彼依村城住。早起着衣服持衣鉢。詣村城乞食。自護其身。諸根具足。意念常定。彼詣村城乞食已。中後而還。舉衣鉢澡浴其足。舉尼師壇。着右肩上。若至靜處。若至樹下。若至空處。依敷尼師壇。結跏趺坐。輕舉速疾。入想知滅正受。彼中牧羊人。若見牧牛人。或擔薪人。或行路人。若見彼速疾入想知滅正受。見已作是念。此沙門。坐此靜處今命終。我等寧可以幹草木牛糞。若敷碎草木。積覆其身。然火當還。彼牧羊人牧牛人。擔薪人行路人。以幹草木。若敷碎草木。積覆其身。然火已離而還。於是尊者薩若。過夜已從三昧起。輕舉速疾收拭其衣。依城村住。彼晨起着衣服。與衣鉢俱。詣城村乞食。自能護身。具足諸根。意念常定。若彼所見。牧羊人。牧牛人。擔薪人。行路人。見已作是念。此沙門在他靜處而命終。我等以幹草木牛糞。若敷碎草木。積覆其身。然火已離而還。而今此尊者。還復命存。此波旬。以是方便故。名為薩若。字曰薩若(還生)。於是度數(弊也)簸提旬(惡也常波)作是念。此剃頭沙門。以黑纏形。彼與禪俱。與禪相應。常行於禪。猶若驢常荷擔。係在櫪上。或不得麥。禪而禪。與禪相應。常行於禪。如是剃頭沙門。以黑纏形。或與禪俱。與禪相應。行禪。猶若貓子。在於鼠穴前。而欲捕鼠在中。禪而禪。與禪相應。行於禪。如是此剃頭沙門。以黑纏形。常與禪俱。與禪相應。常行禪。猶若猶若鵂狐在空墻上。在中捕鼠。禪而禪。與禪相應。常行禪。如是此剃頭沙門。以黑纏形常與禪俱。與禪相應。常行禪。猶若鵁在水岸上。伺魚於中。禪而禪。如是此剃頭沙門。以黑纏形。與禪相應。禪而禪。此雲何名為禪。為何所禪。為是何禪。或亂或忘或不定。我亦不見來。亦不見去。亦不見住。亦不見終。亦不見生。我寧可為婆羅門居士說。如是此沙門。精進當駡之。當打。當說非。當恚之。若少多駡打。瞋恚說其非。若意有異者。此惡魔求其便索其便。或得其便。或得其因緣。此魔波旬為弊魔。而嚮婆羅門居士。彼沙門精進。當駡之說其非。當瞋恚之。彼精進沙門。當以木打之。當以石擲。或以杖撾。或破彼精進沙門頭。或裂衣壞鉢。謂彼時婆羅門居士命終。彼因彼緣。身壞死生惡趣泥犁中。生彼已。作是念。今已受此苦。更或能復劇是處。而我於精進沙門。發於邪。於是波旬。取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弟子。破其頭壞其鉢裂其衣。便往至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所。彼時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在無量百千衆前圍繞。而為說法。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遙見弟子。頭被打破。衣鉢被裂。從遠而來。見已告諸比丘。汝諸比丘。當見此比丘。為弊魔。嚮婆羅門居士說。汝當取精進沙門。駡之撾打。當瞋恚少多撾打。瞋恚意或能有若幹。而此弊魔。求其便。索其因緣。求其因緣。得其因緣。汝諸比丘。當與慈俱滿一方已正受住。如是二三四上下一切諸方意與慈俱。無怨無二無恚。極廣極大。無量極分別。滿一切諸方已正受住。如是意與悲喜護俱。滿一切諸方已正受住。當令弊魔求其便。索其因緣。不得其便。不得其因緣。於是波旬。嚮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弟子。說如此言。彼與慈俱。滿一方已正受住。如是二三四上下一切諸方意與慈俱。無怨無二無恚。極廣極大。無量極分別。滿諸方已正受住。如是意與悲喜護俱。滿一切諸方已正受住。謂彼惡魔求其便。索其因緣。不能得其便。不能得其因緣。於是波旬弊魔作是念。我以此方便。不能得此沙門便。不能得此沙門其因緣。我寧可嚮婆羅門居士說。汝當取此精進沙門。當恭敬承事禮事供養。少多供養承事禮事已。若意有異。而彼弊魔。求其便索其便。索其因緣。得其便。得其因緣。此弊魔旬。嚮居士婆羅門說。彼精進沙門。當供養。當承事禮事。令婆羅門居士。脫衣敷地。而作是言。令此精進沙門。當蹈上行。精進沙門當遊上行。此精進沙門。為極苦行。當令我等於長夜得義饒益。令婆羅門居士。自洗其發。以敷着地。而作是言。精進沙門。當蹈上行。精進沙門。當遊上行。此精進沙門。為極苦行。當令我等於長夜得義饒益。當令婆羅門居士。手執囊種種滿中。而作是言。唯願諸賢。當取此隨所用之。當令我等長夜得義饒益。令婆羅門居士信樂。為彼精進沙門。自以手牽。將入己傢。隨所欲施。唯願諸賢。當取此施。隨所用之。當令我等長夜得義饒益。彼時婆羅門居士命終。彼因彼緣。身壞死。生善處天上。生於彼已。便作是念。我等此樂。無過於是。我等因嚮精進沙門有等見故。於是波旬為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弟子。供養恭敬。承事禮事。便至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弟子所。彼時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於無量百千衆在前圍繞。而為說法。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遙見弟子他所供養恭敬。承事禮事。從遠而來。見已告諸比丘。汝諸比丘見不。此弊魔波旬。嚮婆羅門居士。說當供養恭敬。承事禮事。恭敬彼精進沙門。少多恭敬承事禮事供養意。若有異。彼弊魔波旬。求其便。索其因緣。得其便。得其因緣。汝諸比丘。當於一切行。見無常住。當見盡。當見離。當見滅。當見止。當見止住處。而令弊魔波旬。求其便。索其因緣。不得其便。不得其因緣。彼波旬。為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弟子。說如此言。此一切行。見無常住見盡見離見滅見止住處。彼弊魔波旬。求其便。索其因緣。不能得便。不得其因緣。於是弊魔波旬。便作是念。我以此方便。不能得精進沙門便。不能得其因緣。我寧可化作年少小兒童男形像。住他道邊。手執大木。當用擊尊者毗樓首。破令血流。彼時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依城村住。晨起着衣服持衣鉢。欲詣城村乞食。及尊者毗樓。隨後比丘。於是弊魔。在他處化作年少小兒童男形像已。在他道邊。手執大木。用擊尊者毗樓首。令血流。於是尊者毗樓。被擊首破流血。隨從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後。於是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至村已。以一切身力。右旋顧視而視。不恐不怖。不驚不懅。而觀諸方。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見尊者毗樓。被擊首破血流。從後而來。見已說言。此弊魔為非為無厭足。復次波旬。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言未竟。彼時弊魔。即以其身。墮大泥犁中。彼波旬。在大泥犁中。具有四事。無樂六更。身現受痛。鈎鎖鎖之。謂彼地獄獄卒。便至弊魔所。到已作是言。汝若此鎖解者。汝當知我在地獄中。以滿百歲在地獄中。彼時魔波旬。便恐怖身毛皆竪。尊者大目乾連。即時說偈曰。
雲何止地獄 而令惡在中
犯佛婆羅門 及犯此比丘
名阿鼻泥犁 而令惡止中
犯佛婆羅門 及犯此比丘
鎖解則為百 在中受苦痛
在阿鼻泥犁 令惡止其中
若有不知者 比丘佛弟子
如是受此苦 當受黑之報
在於園觀中 及此地衆生
不種食粳米 當生北拘牢
極大須彌山 親近於解脫
自能分別者 身則行念持
彼山止泉中 常住於此劫
其形如金色 光明靡不照
作衆諸伎樂 是釋樂所遊
彼亦有二俱 在前而恭敬
若釋在前行 升此高堂上
見釋所從來 各各自娛樂
若見比丘來 還顧有羞恥
若有升堂上 則能問比丘
當知有此魔 愛盡得解脫
當為比丘記 聞說當如是
拘翼我知汝 愛盡得解脫
聞說智慧記 釋得歡喜樂
比丘多作行 當為更說此
若有升此堂 釋者能緻問
雲何名為堂 汝釋在其上
汝釋我當記 此名受報處
如是千世界 有此千世界
無有勝此堂 如是受報處
釋得自在遊 在中最清明
化一能為百 在此報堂上
釋得自在遊 升在此堂上
足指能動之 令天眼而睹
釋得自在遊 升在鹿堂上
神足能動轉 甚深極覆藏
難動難可轉 彼有琉璃地
聖之所居處 滑澤極柔軟
所敷極軟褥 言語亦柔軟
最勝今天王 善能作伎樂
種種若幹異 諸天來會聚
趣嚮須陀洹 無量諸千種
及百諸那術 至三十三天
說法為作眼 彼聞此法已
信樂則然可 我知有此法
則名曰仙人 謂至梵天上
能令諸梵問 彼梵有此見
所見亦如前 常見有常住
我當為梵記 仙人我此見
不見不如前 我常有常住
我見報相應 梵天身在前
我今當何說 我常計有常
謂能知此世 等覺之所說
若有有所習 所生受其報
火無有是念 我當燒愚人
火燒愚人已 隨行則被燒
如是汝波旬 近於此如來
久作斯惡行 受報亦當久
汝魔莫厭佛 及莫嬈比丘
以此比丘說 魔在鼻量國
鬼有憂戚念 目連所感勤
恐怖極恐懼 忽然則不現
佛說魔嬈亂經
No. 66 [No. 26(131), No. 67]
佛說魔嬈亂經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跋祇屍牧摩鼻量鹿野園中。彼時尊者大目乾連。為世尊作窟。時露地彷徉。教授令作。彼時魔波旬。自化其身令微小。入尊者目乾連腹中。彼時目乾連。便作是念。何以故。我腹便重。猶若食豆。我寧可如其像三昧正受。以三昧意。自觀己腹。於是尊者大目乾連。離彷徉處。至經行捶。敷尼師壇。結跏趺坐。於是尊者大目乾連。即如其像三昧正受。以三昧意。自觀己腹。彼尊者大目乾連。即便知之。此魔波旬。入我腹中。於是尊者大目乾連。還從三昧起告魔波旬曰。汝波旬還出。汝波旬還出。莫觸饒如來及如來弟子。莫於長夜遭無量苦。無義饒益。於是魔波旬。便作是念。此沙門亦不知不見。而作此言。汝波旬出。汝波旬出。莫觸嬈如來及如來弟子。莫於長夜遭無量苦。無義饒益。謂彼世尊。有如是力。如是有所能。彼世尊猶不能知我見我。況復弟子。能知能見。是事不然。汝波旬汝所念。我亦知之汝所作念。沙門不知不見。而作此言。波旬出波旬出。莫觸嬈如來及如來弟子。莫於長夜遭無量苦。無義饒益。謂彼世尊。有如是力。如是有所能。彼猶不能知我見我。況復弟子。能知見我。是事不然。於是魔波旬。復作是念。此沙門為知見我。而作此言。汝波旬出。汝波旬出。莫觸嬈如來及如來弟子。莫於長夜遭無量苦。無義饒益。於是魔波旬。即從尊者大目乾連口中出。便在前立。彼魔波旬。卻住一面已。尊者大目乾連。告波旬曰。波旬昔過去世有如來。名拘樓孫無所著等正覺。我在彼時。亦為觸嬈魔。我有妹名迦羅。汝是彼子。汝波旬當以此知。汝是我妹子。彼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魔波旬有弟子。名毗樓(音聲)薩若。最上最賢。勝諸弟子。何以故。波旬而令尊者毗樓。字為毗樓薩若。波旬此尊者毗樓者。住梵天上。能以香聲。滿千世界。無有弟子與此等者與聲等者。無相似者。謂能說法。此波旬以是故。而令尊者毗樓。名曰毗樓薩若。此波旬以何方便令彼名薩若字曰薩若。此波旬名薩若者。彼依村城住。早起着衣服持衣鉢。詣村城乞食。自護其身。諸根具足。意念常定。彼詣村城乞食已。中後而還。舉衣鉢澡浴其足。舉尼師壇。着右肩上。若至靜處。若至樹下。若至空處。依敷尼師壇。結跏趺坐。輕舉速疾。入想知滅正受。彼中牧羊人。若見牧牛人。或擔薪人。或行路人。若見彼速疾入想知滅正受。見已作是念。此沙門。坐此靜處今命終。我等寧可以幹草木牛糞。若敷碎草木。積覆其身。然火當還。彼牧羊人牧牛人。擔薪人行路人。以幹草木。若敷碎草木。積覆其身。然火已離而還。於是尊者薩若。過夜已從三昧起。輕舉速疾收拭其衣。依城村住。彼晨起着衣服。與衣鉢俱。詣城村乞食。自能護身。具足諸根。意念常定。若彼所見。牧羊人。牧牛人。擔薪人。行路人。見已作是念。此沙門在他靜處而命終。我等以幹草木牛糞。若敷碎草木。積覆其身。然火已離而還。而今此尊者。還復命存。此波旬。以是方便故。名為薩若。字曰薩若(還生)。於是度數(弊也)簸提旬(惡也常波)作是念。此剃頭沙門。以黑纏形。彼與禪俱。與禪相應。常行於禪。猶若驢常荷擔。係在櫪上。或不得麥。禪而禪。與禪相應。常行於禪。如是剃頭沙門。以黑纏形。或與禪俱。與禪相應。行禪。猶若貓子。在於鼠穴前。而欲捕鼠在中。禪而禪。與禪相應。行於禪。如是此剃頭沙門。以黑纏形。常與禪俱。與禪相應。常行禪。猶若猶若鵂狐在空墻上。在中捕鼠。禪而禪。與禪相應。常行禪。如是此剃頭沙門。以黑纏形常與禪俱。與禪相應。常行禪。猶若鵁在水岸上。伺魚於中。禪而禪。如是此剃頭沙門。以黑纏形。與禪相應。禪而禪。此雲何名為禪。為何所禪。為是何禪。或亂或忘或不定。我亦不見來。亦不見去。亦不見住。亦不見終。亦不見生。我寧可為婆羅門居士說。如是此沙門。精進當駡之。當打。當說非。當恚之。若少多駡打。瞋恚說其非。若意有異者。此惡魔求其便索其便。或得其便。或得其因緣。此魔波旬為弊魔。而嚮婆羅門居士。彼沙門精進。當駡之說其非。當瞋恚之。彼精進沙門。當以木打之。當以石擲。或以杖撾。或破彼精進沙門頭。或裂衣壞鉢。謂彼時婆羅門居士命終。彼因彼緣。身壞死生惡趣泥犁中。生彼已。作是念。今已受此苦。更或能復劇是處。而我於精進沙門。發於邪。於是波旬。取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弟子。破其頭壞其鉢裂其衣。便往至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所。彼時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在無量百千衆前圍繞。而為說法。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遙見弟子。頭被打破。衣鉢被裂。從遠而來。見已告諸比丘。汝諸比丘。當見此比丘。為弊魔。嚮婆羅門居士說。汝當取精進沙門。駡之撾打。當瞋恚少多撾打。瞋恚意或能有若幹。而此弊魔。求其便。索其因緣。求其因緣。得其因緣。汝諸比丘。當與慈俱滿一方已正受住。如是二三四上下一切諸方意與慈俱。無怨無二無恚。極廣極大。無量極分別。滿一切諸方已正受住。如是意與悲喜護俱。滿一切諸方已正受住。當令弊魔求其便。索其因緣。不得其便。不得其因緣。於是波旬。嚮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弟子。說如此言。彼與慈俱。滿一方已正受住。如是二三四上下一切諸方意與慈俱。無怨無二無恚。極廣極大。無量極分別。滿諸方已正受住。如是意與悲喜護俱。滿一切諸方已正受住。謂彼惡魔求其便。索其因緣。不能得其便。不能得其因緣。於是波旬弊魔作是念。我以此方便。不能得此沙門便。不能得此沙門其因緣。我寧可嚮婆羅門居士說。汝當取此精進沙門。當恭敬承事禮事供養。少多供養承事禮事已。若意有異。而彼弊魔。求其便索其便。索其因緣。得其便。得其因緣。此弊魔旬。嚮居士婆羅門說。彼精進沙門。當供養。當承事禮事。令婆羅門居士。脫衣敷地。而作是言。令此精進沙門。當蹈上行。精進沙門當遊上行。此精進沙門。為極苦行。當令我等於長夜得義饒益。令婆羅門居士。自洗其發。以敷着地。而作是言。精進沙門。當蹈上行。精進沙門。當遊上行。此精進沙門。為極苦行。當令我等於長夜得義饒益。當令婆羅門居士。手執囊種種滿中。而作是言。唯願諸賢。當取此隨所用之。當令我等長夜得義饒益。令婆羅門居士信樂。為彼精進沙門。自以手牽。將入己傢。隨所欲施。唯願諸賢。當取此施。隨所用之。當令我等長夜得義饒益。彼時婆羅門居士命終。彼因彼緣。身壞死。生善處天上。生於彼已。便作是念。我等此樂。無過於是。我等因嚮精進沙門有等見故。於是波旬為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弟子。供養恭敬。承事禮事。便至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弟子所。彼時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於無量百千衆在前圍繞。而為說法。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遙見弟子他所供養恭敬。承事禮事。從遠而來。見已告諸比丘。汝諸比丘見不。此弊魔波旬。嚮婆羅門居士。說當供養恭敬。承事禮事。恭敬彼精進沙門。少多恭敬承事禮事供養意。若有異。彼弊魔波旬。求其便。索其因緣。得其便。得其因緣。汝諸比丘。當於一切行。見無常住。當見盡。當見離。當見滅。當見止。當見止住處。而令弊魔波旬。求其便。索其因緣。不得其便。不得其因緣。彼波旬。為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弟子。說如此言。此一切行。見無常住見盡見離見滅見止住處。彼弊魔波旬。求其便。索其因緣。不能得便。不得其因緣。於是弊魔波旬。便作是念。我以此方便。不能得精進沙門便。不能得其因緣。我寧可化作年少小兒童男形像。住他道邊。手執大木。當用擊尊者毗樓首。破令血流。彼時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依城村住。晨起着衣服持衣鉢。欲詣城村乞食。及尊者毗樓。隨後比丘。於是弊魔。在他處化作年少小兒童男形像已。在他道邊。手執大木。用擊尊者毗樓首。令血流。於是尊者毗樓。被擊首破流血。隨從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後。於是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至村已。以一切身力。右旋顧視而視。不恐不怖。不驚不懅。而觀諸方。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見尊者毗樓。被擊首破血流。從後而來。見已說言。此弊魔為非為無厭足。復次波旬。拘樓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言未竟。彼時弊魔。即以其身。墮大泥犁中。彼波旬。在大泥犁中。具有四事。無樂六更。身現受痛。鈎鎖鎖之。謂彼地獄獄卒。便至弊魔所。到已作是言。汝若此鎖解者。汝當知我在地獄中。以滿百歲在地獄中。彼時魔波旬。便恐怖身毛皆竪。尊者大目乾連。即時說偈曰。
雲何止地獄 而令惡在中
犯佛婆羅門 及犯此比丘
名阿鼻泥犁 而令惡止中
犯佛婆羅門 及犯此比丘
鎖解則為百 在中受苦痛
在阿鼻泥犁 令惡止其中
若有不知者 比丘佛弟子
如是受此苦 當受黑之報
在於園觀中 及此地衆生
不種食粳米 當生北拘牢
極大須彌山 親近於解脫
自能分別者 身則行念持
彼山止泉中 常住於此劫
其形如金色 光明靡不照
作衆諸伎樂 是釋樂所遊
彼亦有二俱 在前而恭敬
若釋在前行 升此高堂上
見釋所從來 各各自娛樂
若見比丘來 還顧有羞恥
若有升堂上 則能問比丘
當知有此魔 愛盡得解脫
當為比丘記 聞說當如是
拘翼我知汝 愛盡得解脫
聞說智慧記 釋得歡喜樂
比丘多作行 當為更說此
若有升此堂 釋者能緻問
雲何名為堂 汝釋在其上
汝釋我當記 此名受報處
如是千世界 有此千世界
無有勝此堂 如是受報處
釋得自在遊 在中最清明
化一能為百 在此報堂上
釋得自在遊 升在此堂上
足指能動之 令天眼而睹
釋得自在遊 升在鹿堂上
神足能動轉 甚深極覆藏
難動難可轉 彼有琉璃地
聖之所居處 滑澤極柔軟
所敷極軟褥 言語亦柔軟
最勝今天王 善能作伎樂
種種若幹異 諸天來會聚
趣嚮須陀洹 無量諸千種
及百諸那術 至三十三天
說法為作眼 彼聞此法已
信樂則然可 我知有此法
則名曰仙人 謂至梵天上
能令諸梵問 彼梵有此見
所見亦如前 常見有常住
我當為梵記 仙人我此見
不見不如前 我常有常住
我見報相應 梵天身在前
我今當何說 我常計有常
謂能知此世 等覺之所說
若有有所習 所生受其報
火無有是念 我當燒愚人
火燒愚人已 隨行則被燒
如是汝波旬 近於此如來
久作斯惡行 受報亦當久
汝魔莫厭佛 及莫嬈比丘
以此比丘說 魔在鼻量國
鬼有憂戚念 目連所感勤
恐怖極恐懼 忽然則不現
佛說魔嬈亂經
大正藏 第 01 册 No. 0072 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No. 72 [No. 26(155), Nos. 73, 74, No. 125(27.3)]
佛說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為阿那邠邸長者說過去久遠有梵志名毗羅摩。饒財多寶若布施時。用八萬四千金鉢盛滿碎銀。八萬四千銀鉢盛滿碎金。復以八萬四千金銀澡罐。復以八萬四千牛。皆以金銀覆角。復以八萬四千玉女莊嚴具足。復以八萬四千臥具衆彩自覆。復以八萬四千衣裳。復以八萬四千象馬。皆以金銀鞍勒。復以八萬四千房捨布施。復於四城門中布施。隨其所欲皆悉與之。復以一房捨施招提僧。如上施福不如受三自歸。所以然者。受三歸者。施一切衆生無畏。是故歸佛法僧。其福不可計量也。如上布施及受三歸福復不如受五戒福。受五戒者。功德滿具其福勝也。如上布施及受三歸五戒福。復不如彈指頃慈念衆生福也。如上布施及受三歸五戒慈念衆生福。復不如起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福。所以然者。起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福。能令行者滅生死苦。終成佛道故其福最勝也。爾時長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No. 72 [No. 26(155), Nos. 73, 74, No. 125(27.3)]
佛說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為阿那邠邸長者說過去久遠有梵志名毗羅摩。饒財多寶若布施時。用八萬四千金鉢盛滿碎銀。八萬四千銀鉢盛滿碎金。復以八萬四千金銀澡罐。復以八萬四千牛。皆以金銀覆角。復以八萬四千玉女莊嚴具足。復以八萬四千臥具衆彩自覆。復以八萬四千衣裳。復以八萬四千象馬。皆以金銀鞍勒。復以八萬四千房捨布施。復於四城門中布施。隨其所欲皆悉與之。復以一房捨施招提僧。如上施福不如受三自歸。所以然者。受三歸者。施一切衆生無畏。是故歸佛法僧。其福不可計量也。如上布施及受三歸福復不如受五戒福。受五戒者。功德滿具其福勝也。如上布施及受三歸五戒福。復不如彈指頃慈念衆生福也。如上布施及受三歸五戒慈念衆生福。復不如起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福。所以然者。起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福。能令行者滅生死苦。終成佛道故其福最勝也。爾時長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