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格》,唐佚名撰。見敦煌殘捲第三○一一號背面。現存較完整者三行乃“七對”名目,此外有詩四句。此斷片雖為殘文,但有兩點值得註意:其一,七對之名目、順序與《文鏡秘府論》東捲《二十九種對》前七對完全一致,可證其為時人之通說,亦可為空海“古人同出斯對”之語作一旁證;其二,此三行殘文從字跡來看,幼稚拙劣,顯然出於學郎所書。而習書以《詩格》為內容,亦從一個側面透露了唐代《詩格》類書在民間頗為流行之消息。
關於此文年代,從內容上推斷,應該屬初、盛唐之間。該捲正面所鈔為《論語集解》,捲七前有“戊寅年十一月六日僧馬永隆手寫《論語》一捲之耳”一行,徐俊擬定“戊寅年”為公元八五八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池田溫則擬定為公元九一八年(參看徐慷敦煌詩集殘捲輯考》,頁八七四—八七五引)。從書寫款式來看,其中有將紙倒轉倒書之現象。在敦煌寫捲中,此類現象多出現於中唐前,至中唐便少見,唐末張議潮後便絶跡(參看薑亮夫《敦煌碎金·導言》“款式問題”)。此亦有助於判斷此文鈔寫年代不會晚至五代時期。
哈哈兒據張伯偉編校,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繁體竪排本《全唐五代詩格匯考》錄校製作。
關於此文年代,從內容上推斷,應該屬初、盛唐之間。該捲正面所鈔為《論語集解》,捲七前有“戊寅年十一月六日僧馬永隆手寫《論語》一捲之耳”一行,徐俊擬定“戊寅年”為公元八五八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池田溫則擬定為公元九一八年(參看徐慷敦煌詩集殘捲輯考》,頁八七四—八七五引)。從書寫款式來看,其中有將紙倒轉倒書之現象。在敦煌寫捲中,此類現象多出現於中唐前,至中唐便少見,唐末張議潮後便絶跡(參看薑亮夫《敦煌碎金·導言》“款式問題”)。此亦有助於判斷此文鈔寫年代不會晚至五代時期。
哈哈兒據張伯偉編校,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繁體竪排本《全唐五代詩格匯考》錄校製作。
《文筆式》,作者不詳。此書在中國歷代書目中未見著錄,中土亦未有流傳。《日本國見在書目》“小學家”類著錄“《文筆式》二捲”,其遺文散見於《文鏡秘府論》中。
關於此書産生年代,中外學者有不同意見。羅根澤《文筆式甄微》(載《中山大學文史學研究所月刊》第三捲第三期,一九三五年一月)根據此書所引及詩無唐代作品,以及稱溫子升、邢邵、魏收諸人為“近代詞人”等綫索,推斷作者為隋時人。王利器《文鏡秘府論校註》復據文中引徐陵文有“誠臣”,以為當出作者避隋高祖楊堅之父楊忠諱而改,遂謂“此書蓋出隋人之手”(頁四百七十五)。小西甚一《文鏡秘府論考·研究篇》則根據《文筆式》與《筆札華梁》內容近似推論,若是前者引用後者,則其作者當與上官儀同時或稍後,反之,則《文筆式》在《筆札華梁》前。雖無確證可說明其為隋時人,但可以斷言其為盛唐前作品(頁四二)。
今案:使用“誠臣”一詞未必可證其必出於隋人之手。如唐太宗《賜蕭瑀》詩亦有“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全唐詩》捲一)之句,據《舊唐書·蕭瑀傳》載,此詩乃作於唐貞觀年間,即為一證。又《文鏡秘府論·文筆十病得失》錄《文筆式》雲雲,其中引及鮑照《河清頌序》,鮑照之“照”各本均作“昭”,顯然出於避武後“曌”之諱而改(參見《定本弘法大師全集》第六捲《文鏡秘府論》頁四二三)。又《七種言句例》自一言句至七言句全錄《筆札華梁》,八言至十一言則錄《文筆式》,顯然是對《筆札華梁》之增補。又《日本國見在書目》大致按作者先後分類排列,《文筆式》乃在杜正倫《文筆要决》之下,元兢《詩髓腦》之前。據《舊唐書·杜正倫傳》,杜氏乃卒於唐高宗顯慶三年(六五八年)以後。綜上所述,可確認《文筆式》産生時代當稍後於《筆札華梁》,即武後時期。
考今本《文筆式》內容,出於其自創者並下多見,大多雷同於劉善經《四聲指歸》及上官儀《筆札華梁》,故在輯考中往往不易作十分確切之釐清。如《屬對》、《論體》、《定位》、《文卜及《文筆十病得失》諸篇,均根據今人推斷結果所作之初步整理。但三傢所說,既然宗旨一貫,後出者便不妨既引述襲用,又有所增補附益,此亦古書通例之一(參看餘嘉錫《古書通例·辨附益》)。
《文筆式》一書在中土雖未見流傳,但托名魏文帝《詩格》,其中部分內容即自《文筆式》中襲取而來。又此書因較早傳入日本,遂産生較大影響。如平安時代空海《文鏡秘府論》中曾大量引用其文,《本朝文粹》捲七《省試詩論》亦記載當時文人以《文筆式》理論作為討論聲病之依據;鐮倉時代釋了尊《悉曇輪略圖抄》(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十四捲)也曾經加以引用,可見此書對日本漢文學發展起過一定作用。
“文”“筆”之分始自晉宋,《文心雕竜·總術篇》謂:“別目兩名,自近代耳。”《文筆式》對於“文”“筆”之區分,上承劉勰,謂:“文者,詩、賦、銘、頌、箴、贊、吊、誄等是也;筆者,詔、策、移、檄、章、奏、書、啓等也。即而言之,韻者為文,非韻者為筆。文以兩句而會,筆以四句而成。”簡潔明了。
哈哈兒據張伯偉編校,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繁體竪排本《全唐五代詩格匯考》錄校製作。
關於此書産生年代,中外學者有不同意見。羅根澤《文筆式甄微》(載《中山大學文史學研究所月刊》第三捲第三期,一九三五年一月)根據此書所引及詩無唐代作品,以及稱溫子升、邢邵、魏收諸人為“近代詞人”等綫索,推斷作者為隋時人。王利器《文鏡秘府論校註》復據文中引徐陵文有“誠臣”,以為當出作者避隋高祖楊堅之父楊忠諱而改,遂謂“此書蓋出隋人之手”(頁四百七十五)。小西甚一《文鏡秘府論考·研究篇》則根據《文筆式》與《筆札華梁》內容近似推論,若是前者引用後者,則其作者當與上官儀同時或稍後,反之,則《文筆式》在《筆札華梁》前。雖無確證可說明其為隋時人,但可以斷言其為盛唐前作品(頁四二)。
今案:使用“誠臣”一詞未必可證其必出於隋人之手。如唐太宗《賜蕭瑀》詩亦有“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全唐詩》捲一)之句,據《舊唐書·蕭瑀傳》載,此詩乃作於唐貞觀年間,即為一證。又《文鏡秘府論·文筆十病得失》錄《文筆式》雲雲,其中引及鮑照《河清頌序》,鮑照之“照”各本均作“昭”,顯然出於避武後“曌”之諱而改(參見《定本弘法大師全集》第六捲《文鏡秘府論》頁四二三)。又《七種言句例》自一言句至七言句全錄《筆札華梁》,八言至十一言則錄《文筆式》,顯然是對《筆札華梁》之增補。又《日本國見在書目》大致按作者先後分類排列,《文筆式》乃在杜正倫《文筆要决》之下,元兢《詩髓腦》之前。據《舊唐書·杜正倫傳》,杜氏乃卒於唐高宗顯慶三年(六五八年)以後。綜上所述,可確認《文筆式》産生時代當稍後於《筆札華梁》,即武後時期。
考今本《文筆式》內容,出於其自創者並下多見,大多雷同於劉善經《四聲指歸》及上官儀《筆札華梁》,故在輯考中往往不易作十分確切之釐清。如《屬對》、《論體》、《定位》、《文卜及《文筆十病得失》諸篇,均根據今人推斷結果所作之初步整理。但三傢所說,既然宗旨一貫,後出者便不妨既引述襲用,又有所增補附益,此亦古書通例之一(參看餘嘉錫《古書通例·辨附益》)。
《文筆式》一書在中土雖未見流傳,但托名魏文帝《詩格》,其中部分內容即自《文筆式》中襲取而來。又此書因較早傳入日本,遂産生較大影響。如平安時代空海《文鏡秘府論》中曾大量引用其文,《本朝文粹》捲七《省試詩論》亦記載當時文人以《文筆式》理論作為討論聲病之依據;鐮倉時代釋了尊《悉曇輪略圖抄》(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十四捲)也曾經加以引用,可見此書對日本漢文學發展起過一定作用。
“文”“筆”之分始自晉宋,《文心雕竜·總術篇》謂:“別目兩名,自近代耳。”《文筆式》對於“文”“筆”之區分,上承劉勰,謂:“文者,詩、賦、銘、頌、箴、贊、吊、誄等是也;筆者,詔、策、移、檄、章、奏、書、啓等也。即而言之,韻者為文,非韻者為筆。文以兩句而會,筆以四句而成。”簡潔明了。
哈哈兒據張伯偉編校,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繁體竪排本《全唐五代詩格匯考》錄校製作。
敦煌寫本。【藏倫敦大英博物館,編號為斯二一四四】原無標題,亦無作者姓名。王慶菽先生依故事內容擬題,並仔細校錄,收錄於《敦煌變文集》中。
關於本篇的撰寫年代,唐代李延壽《北史》捲六十八《韓雄傳》附子擒虎的事跡,與本篇有類似之處,故本篇話本顯然采自唐代民間傳說故事演化而成。篇內有“會昌既臨朝之日”諸字,“會昌”,是唐武宗李炎的年號,時值公元841年至846年,而本篇所述韓擒虎是隋初人,會昌離隋初已經兩百六十年,似因北周武帝和唐武宗都是反對佛教的,故而民間說話人對歷史年代發生了誤會。但是,這一誤會正好反映出這一話本産生在唐武宗的時代。
從篇末“畫本既終,並無抄略”八字可見,本篇內容是完整的。“畫本”似為“話本”之誤。
---出《通俗小說總目提要》
關於本篇的撰寫年代,唐代李延壽《北史》捲六十八《韓雄傳》附子擒虎的事跡,與本篇有類似之處,故本篇話本顯然采自唐代民間傳說故事演化而成。篇內有“會昌既臨朝之日”諸字,“會昌”,是唐武宗李炎的年號,時值公元841年至846年,而本篇所述韓擒虎是隋初人,會昌離隋初已經兩百六十年,似因北周武帝和唐武宗都是反對佛教的,故而民間說話人對歷史年代發生了誤會。但是,這一誤會正好反映出這一話本産生在唐武宗的時代。
從篇末“畫本既終,並無抄略”八字可見,本篇內容是完整的。“畫本”似為“話本”之誤。
---出《通俗小說總目提要》
《銅人針灸經》,針灸著作。七捲。此書雖冠“銅人”之名,實與“銅人”無涉。係元代書商抄錄《太平聖惠方》捲九十九《針經》的全文,析分為捲一-六,另附針灸禁忌一捲。原書成於唐代,作者已無可考。書中記載了一些常用要穴的針治經驗,並附十二幅腧穴圖。現存明·清刻本、《四庫全書》本等。
《新唐書·藝文志》"小說類"著錄《玉泉子見聞真錄》5捲,《通志》"雜史類"著錄書名捲數相同,並謂"記唐懿宗至昭宗時事",與今題《玉泉子》1捲本內容吻合。此書所載內容多為中晚唐故事,怪志不多。以人物紀事為主,涉及中晚唐人物裴度、李德裕、杜悰、白敏中、李石、李訥、溫庭筠、王鐸、崔鉉、劉賁、盧攜、杜黃裳、崔湜、李抱真、令狐綯、鄭畋、鄭光等40餘人,多可與史傳相參證。書中所記晚唐以錢賄官之風、漕運費用,均是研治中晚唐政治社會史有用的資料。 傳世版本除明刊本外,《稗海》、《子書百種》、《唐人說薈》等均收有此書。1958年中華書局據《稗海》本標點印行。
《大唐傳載》一捲,不著撰人名氏。記唐初至元和中雜事。唐、宋藝文志俱不載。前有自序,稱八年夏,南行嶺嶠,暇日瀧舟傳所聞而載之。考穆宗以後,惟太和、大中、鹹通乃有八年,此書不著其紀元之號,所云八年者,亦不知其在何時也。所錄唐公卿事跡言論頗詳,多為史所采用。間及於詼諧談謔及朝野瑣事,亦往往與他說部相出入。惟稱貞元中鄭國、韓國二公主加謚為公主追謚之始,而不知高祖女平陽昭公主有謚已在前。又蕭穎士逢一老人,謂其似鄱陽王,據《集異記》乃發塚巨盜,而此紀之以為異人。如此之類,與諸書多不合。蓋當時流傳互異,作者各承所聞而錄之,故不免牴牾也。
《大唐傳載》一捲 (唐)□□撰明抄本 清順治四年孫明志抄本(存北圖)
《大唐傳載》(中國文學參考資料叢書)(唐)佚名著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一九五八年排印本
《大唐傳載》六捲 清初抄本(存北圖)
《大唐傳載》一捲 (唐)□□撰明抄本 清順治四年孫明志抄本(存北圖)
《大唐傳載》(中國文學參考資料叢書)(唐)佚名著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一九五八年排印本
《大唐傳載》六捲 清初抄本(存北圖)
宋代傳奇小說。共2捲,原出《青瑣高議》後集五捲。作者不詳(或題韓撰,不可信)。上捲題下原註“記煬帝宮中花木”,下捲題下原註“記登極後事跡”,魯迅校錄《唐宋傳奇集》認為係編者所加,予以刪去。
本篇上捲寫隋煬帝自出生到楊素扶助他繼文帝位後,營造宮苑,奢侈逸樂的生活,下捲寫煬帝東幸,激起政變,最後自縊於揚州。作品還藉矮民王義之口,數說煬帝“聖神獨繼,諫莫從”,“大興西苑,兩至遼東”,以致“天下為墟”,“餓殍盈郊”,具有批判和認識意義。
《古今說海》、《古今逸史》均收入明抄原本《說郛》中僅有節本1捲。
本篇上捲寫隋煬帝自出生到楊素扶助他繼文帝位後,營造宮苑,奢侈逸樂的生活,下捲寫煬帝東幸,激起政變,最後自縊於揚州。作品還藉矮民王義之口,數說煬帝“聖神獨繼,諫莫從”,“大興西苑,兩至遼東”,以致“天下為墟”,“餓殍盈郊”,具有批判和認識意義。
《古今說海》、《古今逸史》均收入明抄原本《說郛》中僅有節本1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