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生活>>人文学者
  钱穆《孔子传》比较重的是历史考证和学术的严谨性,和一些文化方面提出一些观点而已。当然更不会精彩,如果想看精彩点的。还是看易中天、于丹之流的通俗型流行快餐读物比较合适。
  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江南文人:岩中花树
  
  本书故事从王阳明出生的明成化六年(1472)至章学诚去世的1801年,凡二百余年,跨越明中叶-晚明、清初-清中叶这三个阶段的社会历史时期。本书试图从时代和个人生活的铺陈中呈现出16至18世纪江南文人思想、学术的嬗变轨迹和各自的精神肖像。读者可以看到一代代江南文人之间精神与思想的传承,也会看到他们或以身殉道,或在书籍与学术中销磨终生,或在现实世界的失败中寄情于感官世界的声色,或在人生的中途低徊于内心世界的成长与衰败,无一不在道德与人性的冲突与纠缠中扮演各自的角色。
千古中医故事
孙立群 Sun Liqun阅读
  本书源自《百家讲坛》同名节目,由五位在百家讲坛颇有名望的主讲人孙立群、王立群、纪连海、钱文忠、郝万山等分别讲述中国古代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的行医故事,学者们引经据典,将这些名医们的轶事娓娓道来,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郝万山更是结合自己多年的诊疗经验,用时下生动的案例印证古人的医学高才。
  鲁迅从来就不是,也从来没有成为“方向”,他任何时候(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能成为“方向”,因为他对任何构成"方向"的主流意识形态,以至“方向”本身,都持怀疑、批判的态度。而且,鲁迅还向一切公理、公意、共见、定论……提出质疑和挑战。
  他是唐朝的一位伟大僧人,法号玄奘。他徒步十万里,历时十七年,远赴天竺取经。他的西行之路,是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玄奘西游记》创百家讲坛,收视新高。
姚淦铭说“老子”
姚淦铭 Yao Ganming阅读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但有关老子本人的记载留下得不多,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认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关老子的传说不胜枚举,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那么老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老子作为道教的开山鼻祖,被尊称为太上老君,这位神话般的人物,具有和其他圣人不一样的名字,老子,他不同于常人的称谓也许只有在神话传说中才能解释得清。
  神话传说给予了老子很多神秘的味道,这是一种后人对前人和圣人的敬仰。那么,真实的老子是什么样的呢?
  作为国家管理图书的官吏,老子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典籍,在他管理图书的若干年中,周王室日渐衰弱,老子决定离开东周,他的这一决定诞生了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却也暴露了老子自相矛盾的问题,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言者不如知者默”,也就是说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主张大智慧的人不说话,不写文章,可是为什么老子自己却写了五千言的《道德经》,这不是拿己之矛攻己之盾吗?究竟是老子愚蠢还是另有智慧?
  走出函谷关的老子,除了给人们留下一部《道德经》外,再也没有任何别的信息,直到现在,老子晚年究竟去了哪里,最后死在哪里,都是一个历史之谜。而他的《道德经》也像一部谜书一样,让后人有说不尽的话语空间,《道德经》所阐述的道的精要人们未必全部理解。
  《道德经》不过五千言,却涵盖了很多妙义,告诉我们许多法则。几千年前过去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一直活跃在我们身边,有关老子的话题一直研究不完,解释不尽,老子研究几乎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公共话题。
王国维的学术三境界
姚淦铭 Yao Ganming阅读
  一、王国维是怎样一个人王国维是一个自有境界的人。青年王国维是一位英气勃勃的诗人、哲学家、美学家。他以诗人的灵动、美学家的敏感、哲学家的参悟,串联了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欧阳修的《蝶恋花》、辛稼轩的《青玉案》三句话,把本来不相干的三句名言连缀成“三境界”说,从而脍炙人口。
  
    二、第一境界的历练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为什么王国维如此喜欢这句话的意境?因为这里的意象太符合王国维的所见、所思、所为了。他要独自去寻找学术发展的道路,这不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整个民族的学术。
  
    三、第二境界的历练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而为之“不悔"、为之”憔悴".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
  
    王国维是一个情商、智商都很高的杰出大师。他曾经赞扬大学问家看书目光直透纸背。其实他自己就是这样。
  
    四、第三境界的历练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说,寻找到方向对头的道路,又执着地追求,经过千百次劳作,必有所成,最终豁然开朗,求得“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入真理之长河,这是何等地令人欣慰!王国维在这里机智地活用了这一十分诗意的境界。
  
    五、境界的关键在人格学者的人格是境界的关键。王国维这样一个大学者,上课的时候对研究生们讲过:我愚暗,对于《尚书》这本书大约有十分之五还读不懂,对于《诗经》也有十分之一二读不懂。这使当时的研究生大为震动,先是不能理解,继之则无上敬仰。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
师永刚 Shi Yonggang阅读
  全面解读胡适、钱穆、梁实秋、林语堂、罗家伦、傅斯年等九位大师移居台湾的前因后果,以及他们此后的学术生命、社会活动等遭际及其心态变化。从单篇看,是九位代表性人物命运的剪影与档案的拼合;合而观之,可见一代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命运悲歌与文化乡愁。
  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贫穷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她没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诚恳服务而有行动的爱,来医治人类最严重的病源:自私、贪婪、享受、冷漠、残暴、剥削等恶行;也为通往社会正义和世界和平,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她不曾像摩西那样叫红海分开,两边立起如垒,让以色列人从干地上走过去。她不曾用食物喂饱五千人,叫许多人跟在她后头拥护她。她不曾搞过叫天地变色的社会革命,她不是个翻天覆地的伟人。她所做的,是每一个有手有脚的平凡人都有能力做到的事:照顾垂死的病人,为他们洗脚、抹身,当他们被不幸的命运践踏如泥的时候,还给他们一个人的尊严,如此而已。
感动世界的三位女性传记
海伦·凯勒 Helen Keller阅读
  上个世纪,有三位非凡的女性,以她们传奇的一生,给予世人历久弥新的深深感动。海伦·凯勒、居里夫人、忒瑞莎修女--来自不同国度、经历了不同人生境遇的三位女性,用她们各自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了人类心灵的尊严和伟大。海伦·凯勒的娓娓道来,如同生命的阳光照耀在我们的灵魂上,让我们懂得:永恒的光辉并不是太阳,而是人类的精神。居里夫人以一生的追求谆谆告诫我们:成功的真谛,并不在于名利的获取,奉献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就与快乐。而忒瑞莎修女纯洁无私的善行,让我们在步履匆匆的现代生活中猛然一醒:原来被我们忽略已久的东西,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那就是慈悲的力量。阅读三位女性的传记,品味三颗伟大心灵中蕴藏的坚强、无私与慈悲,必将带给每一位读者久违的震憾。
马未都说马未都
梅辰 Mei Chen阅读
  这是第一本关于马未都的深入专访,百家讲坛没有讲述的收藏故事。马未都在百家讲坛讲的是“高雅”的收藏文化,但谁都知道其实他本人更有趣有料,《马未都说马未都》就是让马未都爆料他自己的精彩故事。在这本书里,马未都会跟你侃:他是怎么开始玩收藏的,怎么搞到第一件藏品,怎么“捡漏”,家里怎么招贼的,怎么跟人砍价,如何获得各种消息,用什么方法使别人信任他,怎样与专家PK,如何建私人博物馆、馆里有几件镇馆的宝贝,甚至还悄悄告诉你下一个收藏热点是什么……还有,他在玩收藏之前,怎么写小说做电视剧出名,怎么看当年的王朔、苏童……在这本书里,你可以见识到一个真实的杂家马未都,他渊博、生动又极富个性。别以为他只是侃着玩,看完了就知道,这里边有马未都天才般的见识和几十年的人生智慧。
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
张健初 Zhang Jianchu阅读
  本书是第一部全面完整描写徐悲鸿与其女弟子、著名画家孙多慈缠绵曲折爱情悲剧的长篇纪实。十年间这对不同寻常的师生恋惊世骇俗,因双方特殊地位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引起无数风波。二人虽生死相恋,但因家庭反对、抗战爆发以及命运捉弄,最终以悲剧结束。但这场没有结果的爱情却给双方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成为那个年代最感动世人的一段爱情悲剧。
百年奇迹的人生:周有光百岁口述
周有光 Zhou Youguang阅读
  周有光,1906年生,经历中国百年之变迁,是真正从“传统”成功过渡到“现代”的知识人。本书上篇为周有光的百岁口述,从常州青果巷开始,忆及上海圣约翰大学与光华大学,结爱张允和,留学东洋,避战四川,游历欧美,后归国,任教复旦大学,又奉调北京,参与起草《汉语拼音方案》,遭下放宁夏,至逐步恢复工作,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编委之一,直到如今著述不息。下篇则试图从张允和生前留下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些对她的夫君百岁追忆的脚注。此外近百幅影像,再现了当年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之“合肥四姊妹”,这一个个家庭的生活和情感,折射中国社会的缩影。
陈寅恪与傅斯年
岳南 Yue Na阅读
  本书叙述了陈寅恪与傅斯年成长、留学以及在动荡岁月中颠沛流离,执着学术事业的艰难历程,生动卓然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的理想信念,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页知识分子心路历程与事业追求的心灵史诗,读来感人泪下,怅然太息。
  本书从英若诚家世写起,叙述了传主一生的成长、发展的历史,展示了一个从显赫家族子弟到著名艺术家的心路历程。作为著名导演英达的父亲,英若诚似乎也难逃父以子贵的定式。但真正了解英若诚的人都知道,其实他的光环一点都不比英达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是书香世家的骄子,他又是著名的翻译家和表演艺术家;他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曾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他一生赢得过无数荣誉,1997年还被香港特区政府命名为世界十大最杰出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与辉煌,本书带你走进英若诚“奇人奇艺”的多彩人生。
让未来记住今天
杨澜 Yang Lan阅读
  此书为金牌节目《杨澜访谈录》6周年的特辑。分为两本。第一本采访了20位公众人物,第二本19位。参加访谈的访客,每人写了一篇“让未来记住今天:写给100年后的一封信”的专题,颇有区别于其他访谈录的独到之处。
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
周为筠 Zhou Weijun阅读
  去过台北的人都该会被那些别致的街道名称所吸引,市区几条东西向的主干道,从北往南依次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名,此外还有四维、八德之类典自四书五经的路名,此乃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杰作。他在台湾除了将传统文化平铺在了城市的路面上,还煞费苦心地把原来的“草山”以其偶像王守仁之字改曰“阳明山”,而这里的公园便顺理成章成了阳明山公园。
  本书是蒋梦麟的自传性作品,几乎囊括了中国1842年至1941年间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半段是作者“亲闻”的,后半段是作者“亲历”的。作者利用抗战期间躲空袭的“闲暇”,在没有灯光、没有桌椅的空洞里,用随身携带的铅笔和硬面笔记本,写成这样的一部“自传”。这部书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其中既有作者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透视,也反映了在中西文化碰撞下,整个社会的激烈动荡。
日记、书信、年谱中的胡适:瞧,这人
邵建 Shao Jian阅读
  胡适是20世纪的一个文化坐标,一种精神象征,一条思想脉络。即使放在21世纪的今天,胡适和他所代表的思想依然是普世意义上的一种价值选择。基于此,本著试图从资料本身形塑胡适,重在挖掘、梳理和呈现胡适一生的思想脉络,把握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更关注在他的思想语境中,作为知识分子的胡适对社会事务的关怀和在公共领域中的表现。同时,以人带史,由此折射胡适身处的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
我就是这样一个活佛
盛噶仁波切 Cheng Garenboqie阅读
  本书是盛噶仁波切的自传,也是他的人生告白。他以最真挚的笔触,写下他的成长、生活、事业,甚至爱情,带引我们进入活佛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藉此帮助我们洗刷尘封已久的心灵,体会生活的真正意义。
卓越媒体:对话美国顶尖杂志总编
王栋 Wang Dong阅读
  本书作者王栋是大洋网副总裁。作者在对美国传媒产业和50多本最具代表性杂志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与21本顶尖杂志的22位总编辑和2个传媒公司的2位总裁进行了深入的对话,这些顶尖杂志和传媒公司包括:《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福布斯》、《国家地理》、《纽约客》、《大西洋月刊》、《哈泼斯》、《纽约时报杂志》、《名利场》等。
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实录:乱世浮生
帅彦 Shuai Yan阅读
  饱含浪漫激情的郭沫若在祖国危难之时,毅然归国投身战斗。一向敦厚温和的老舍也似乎在抗战中脱胎换骨,轰轰烈烈地投身文协,一改从前艺术化的文风,用自视为我的武器、我的资本、我的命的笔积极宣传抗战。书生气十足的胡适对抗战有过理性的思考。归国后,曾下决心二十年不谈政治的他却出任驻美大使。作者把这群中国史上有名的文人当成生活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讲述他们在抗战非常时期的喜怒哀乐,展示他们精神和心理的矛盾和困惑。
女儿眼中的父亲——大师顾随
顾之京 Gu Zhijing阅读
  顾随先生身为中国韵文、散文领域的大作家,理论批评家,美学鉴赏家,讲授艺术家,禅学家,书法家,文化学术研著专家,贯通古今,融会中外。这些方面,他都是一位出色罕见的大师,超群轶伦的巨匠顾随先生也是一位哲人。其识照,其思想,其学力,其性情,其胸襟,博大精深,弥沦万有。其治学精神,以诚示人,以真问道。忧国爱民,为人忘己。精进无有息时,树人唯恐或倦。凡此诸端,皆我民族文化之精魂,于先生之立身志学而体现分明。--周汝昌(著名红学家)
我的精神自传
钱理群 Qian Liqun阅读
  本书既是一部个性化非常鲜明的思想学术人生自传,更是一部结合个人身心创痛和研究心得来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中国经验的得失,反省思想界、知识界、学术界所遭遇的大问题大困境,表达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追求的深度之作。思考透彻,激情飞扬,充满了敏锐的发现与深刻的思索。黄钟大吕之声,世所少见;沧海桑田之辨,令人回味。是受过中等教育以上的读者不能不读的当代启示录。
首页>> 文化生活>>人文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