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百科全書
  三十捲。分二十三部。
  
  取材於群經諸子、歷代詩賦及唐初諸傢作品。體例略仿《藝文類聚》,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單句。但去取較嚴,資料不及《藝文類聚》豐富。
  此書是唐玄宗時官修的類書。唐初承六朝餘緒,駢文很流行,文章講究詞藻典故,此書的編撰原為玄宗諸子作文時檢查事類之用,故名《初學記》。
  全書共分23部, 313個子目。 其體例先為"敘事",次為 "事對",最後是詩文,與一般類書略有不同。其中"敘事"匯集各種資料說明子目標題,提供有關的知識;"事對"列出對偶式的典故,下註出處,供作詩為文時采擇;"詩文"精選關於本題的詩文佳作,供作楷模和藉鑒。《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之:"在唐人類書中,博不及《藝文類聚》,而精則勝之,若《北堂書鈔》及《六帖》,則出此書之下遠矣。" 此書雖然不是學術著作,然對唐代歷史、文化乃至文學研究者都有相當大的利用價值:(1)"敘事"部分談到的唐代制度,有時可補兩《唐書》志記載的疏略,如"職官"部所記高宗武後時職官名稱、機構的變動,有些就較職官志為詳。(2)"詩文"部分有不少唐人作品,主要是初唐君臣的唱和詩和一些詔册製敕,可以從中瞭解當時的文壇風氣和詩歌審美趣味,而且其中也不無史料可取,詔册製敕中不少是任職、封號的文書,可以考知某人履歷。(3)從"歲時"、"居處"、" 器物"、"服饌"、"果木"等部的類目和內容中,可以約略考見唐代的社會生活狀況和名物種類。此書版本:(1)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有南宋紹興十七年餘十三郎宅刻本,應屬最善最足,惜尚未影印。(2)明嘉靖安國桂坡館刻本,原缺捲七、一○、二一至二五及三○下半,安氏補足後刊刻,以後多種明刻本均從此出,清乾隆內府刻古香齋巾箱本也從此出。(3)1962年中華書局司義祖校點本,據古香齋本,每捲末附校勘表,列嚴可均、陸心源較所謂宋本的異文,較為通行。
  類書之作,始於三國魏文帝救劉劭、王象等人編纂的《皇覽》。魏、晉之後,歷代王朝取其分門排比,便於檢閱的優點,屢屢組織人力、物力、搜檢政府藏書,輯成鴻篇巨製,但時及今日,多已佚失無存了素以成書較早,收錄資料亦較為宏富著稱於世。並與歐陽詢等編纂的《藝文類聚》、白居易輯、宋人孔傳續輯的《白氏六帖》、徐堅等撰集的《初學記》,合稱為唐代的“四大類書”。
  《北堂書鈔》為虞世南在隋秘書郎任上所編。所謂北堂,指隋秘書省的後堂。唐劉禹錫《嘉言錄》敘其事曰:“虞公之為秘書,於省後堂集群書中事可為文用者,號為《北堂書鈔》。今北堂猶存,而《書鈔》盛行於世”。其編輯此書,蓋大抵是供文人撰文時采錄參考資料所用。隋煬帝拒諫飾非,虞世南官卑職小,無所用事,故藉摘抄圖書以自娛,而竟成此不朽之世製。
  《北堂書鈔》的版本流傳,頗為復雜。《唐史·藝文志》著錄此書為一百七十三捲,宋晁公武撰《郡齋讀書志》與之同;《中興館閣書目》與《宋史·藝文志》則皆作一百六捲。兩相比較,似此書傳之於宋時,已非全帙。宋王應麟《玉海》載:“二館舊缺《書鈔》,惟趙安仁傢有本,真宗命內侍取之,手詔褒美”。說明在宋代,這部書已極為罕見。
  清乾隆時修《四庫全書》所錄《北堂書鈔》,為內府所藏明常熟陳禹謨校刊本。陳氏對此書大加刪改增補,纂入唐貞觀之後及五代十國雜著,盡失原貌。清錢曾《讀書敏求記》雲:“世行《北堂書鈔》,攙亂增改,無從訂正”,所指即陳本。並言自嘉禾收藏傢處見原本,翻閱之下令人心目朗然。清朱彝尊《曝書亭集》亦指陳本之誣,稱曾風《大唐類要》一百六十捲,反復觀之,即《北堂書鈔》。明人好竄改古書,以己意刪改增補,為世所譏,陳氏故不能免俗。而錢、朱二人所言嘉禾木與《大唐類要》本,今亦不復見。明人俞安期稱看到一個舊抄本,纂入《唐類函》本,亦多訛誤。
  本次據以影印的本子,為清光緒十四年(公元一八八八年)南海孔氏三十有三萬卷堂影宋刊本。此本先是清代學者孫星衍得影宋本,約嚴可均、王引之等分別校訂,但有數十捲未校完。後南海孔廣陶又約林國賡、孔昭熙、傅以禮等續校成書,鏤版梓行,陳禹謨妄改之處,多加以更正,使本書大體復其舊觀。故這個本子雖然在刻印年代上晚於陳本,卻被公認為傳之於今世的最好的本子。
  《北堂書鈔》的體例為先立類,類下摘引字句作標題,標題之下徵引古籍。如:徵役十二“以役國事”條下載:“《周禮·族師》雲:五傢為比,十傢為聯;五人為伍,十人為聯;四閭為族,八閭為聯,使之相保相愛,以役國事”。徵引資料重在溯源,敘述還是很清楚的。
  《北堂書鈔》全書分為帝王、後妃、政術、刑法、封爵、設官、禮儀、藝文、樂、武功、衣冠、儀飾、服飾、舟、車、酒食、天、歲時、地十九部,八百五十二捲,立類略顯蕪雜,引文亦有斷章取義、首尾不連貫處,徵引材料或有不註明出處的。但由於在現存類書中,此書成書很早,輯錄資料皆采自隋以前古籍,其中相當一部分本子已不傳,故其文獻價值頗高,尤其在輯佚、校刊古籍等功用上,更不容忽視。現學苑出版社影印此書,應該說是一件有裨學界、嘉惠士林的善舉。
  此書捲帙浩繁,原書綫裝二十四岫,三千餘頁,翻檢查找皆不便。此次影印,除原本序、敘錄、凡例、目錄以及每捲首頁一仍原大,以利檢索外,餘皆按原書縮印,分裝成兩面巨册出版,即節省了篇幅,又方便使用、收藏,亦為整理、影刊古籍以為今用之所宜也。
  100捲,(唐)歐陽詢等編,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一版。
  
  《藝文類聚》是唐代開國初年由高祖李淵下令編修的,歐陽詢主編,參與其事的還有裴矩、陳樹達等人,武德七年(624)成書。此書分46部,每部又列子目727,全書約百餘萬言。 此書分類按目編次,故事在前,均註出處。所引詩文,均註時代。作者於題目,並按不同的文體,用"詩"、"賦"、"贊"、"箴"等字標明類別。所引用的古籍,據北京大學研究所在1923年所作的統計,共為1431種,這些古籍大多散失,現存不足十分之一。因其所引者多為唐前古本,可用以互校今傳之本而有可能糾訂其誤謬。遠在宋代,周必大、彭叔夏校《文苑英華》,就已利用本書。至清代的校勘、輯佚學者治理先秦、兩漢迄南北朝的古籍,就更廣泛地運用這部類書而能深切理解其價值。和其他類書相比,此書在輯存文獻的方法上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把"事"與"文"兩條竜並成了一條竜,變更了類書的常規體製,也即事與文兼。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大量保存了自漢至隋的詞章名篇之功。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因稱之為:"所載詩文賦頌之屬,多今世所無之文集。"故自晚明以來,馮惟訥輯《詩紀》、梅鼎祚輯《文紀》、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傢集》,無不資以為寶山玉海。迨清嘉、道間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746捲,其取汲於本書的資料之多,幾乎達到了頂點。 當然,此書在類目結構上也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四庫全書總目》已經指出不少。另外,在引用資料方面,也有欠慎以致誤的地方。
  入宋以來,人們廣泛利用此書,傳世版本甚多。現存最好的本子是明季校書傢馮舒細校的"代宋本"。1965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了汪紹楹先生整理校訂的《藝文類聚》,用上海圖書館當時入藏的極為難得的紹興刻本為底本,對勘明刻諸本,改正了宋本原刻的不少錯脫衍訛之處,為學術界提供了一個實用的本子。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以重版,改正了個別明顯的斷句失誤之處,又編製了一個索引(包括人名和書名兩部分),極便於讀者檢索查考。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重印,成為現今通行的最好的版本。
  中國古代類書。宋太宗命李昉等14人編輯,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成於八年(983)。初名《太平總類》,太宗按日閱覽,改題此名。全書1000捲,分55部,每部之下又分若幹子目,共4558類。以引證廣博見稱。據書前“圖書綱目”所載,引用圖書1690種,連同雜書、詩、賦、銘、箴等,引書實用 2579(據近人馬念祖考訂,見《水經註等八種古籍引用書目匯編》)。所引用的古書十之七、八已失傳,是保存古代佚書最為豐富的類書之一。此書體例是每條引證都先寫書名,次錄原文,按時間先後排列。不加己見。所采多為經史百傢之言,小說和雜書引得很少。正文作大字,註文作雙行小字,附於本句之下,較其他類書更為明晰。此書以《四部叢刊三編》的影印本為最好,1960年中華書局據此本重新印行。
  
  此書是北宋前期官修"四大書"之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宋李昉等奉敕撰。以太平興國二年受詔,至八年書成。初名《太平類編》,後改名為《太平御覽》。宋敏求《春明退朝錄》謂書成之後,太宗日覽三捲,一歲而讀周,故賜是名也。"
  
  此書分50門,每門下又分若幹子目,共4558個子目,子目下按時代先後排列資料,皆先具書名,次錄原文。從研究唐代歷史的角度看,此書的價值主要有:(1)可勾稽久已佚失的唐代史料,如《玄宗實錄》、《開元錄》、《唐雜製》、《唐職員令》、《兩京新記》等,此書所徵引者均可勾稽利用,清人就曾從此書中輯出《兩京新記》佚文。又所引題為《舊唐書》、《唐書》的條文也很多,劉文淇就曾輯出這些條文為《舊唐書》逸文12捲,岑仲勉則認為是舊國史、實錄之類,彌足珍貴。(2)因為此書類目全,資料多,可利用來研究唐代服飾、飲食、器物,往往一檢即得。
  
  此書版本:(1)南宋蜀刻殘本分藏日本帝室圖書寮、京都東福寺,另一南宋刻殘本藏日本靜嘉堂文庫。(2)明萬歷周堂活字本,清嘉慶鮑崇城刻本,均欠善。嘉慶張海鵬刻本較善,但印本極罕見。日本文久(清鹹豐時)喜多氏活字本,從南宋蜀刻本出,較善。(3)《四部叢刊三編》影印日本藏南宋蜀刻本,配靜嘉堂文庫藏南宋刻本及喜多氏活字本,1960年中華書局又縮印,最便使用。(4)原哈佛燕京學社出版有《太平御覽引得》,係篇目引得和人名引得,極便於讀者查檢資料。
  
  《太平御覽》
  
  1000捲,(宋)李坊等編。有1960年和近年中華書局影印本。
  
  全書共分55部,再細分為4558個子目。涉及範圍廣,是現存類書中保存五代以前文獻資料最多的一種。缺點在於類目有重複,訛誤多。可結合使用 《太平御覽引得》。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蔡元培辭去北京大學校長一職,在一則啓事上有“殺君馬者道旁兒”之語,時人不解,劉葉秋先生根據 《太平御覽》897捲,“馬”類,找到問題的答案。《藝文類聚》93捲提供的資料是——“觀者譽馬之馳,騎者因鞭策不止,使馬力竭而斃”。
  《宋稗類鈔》,小說筆記類叢書。作者是清初的李宗孔,一說是潘永因,共三十六捲,一說為八捲。
  
  潘永因,字長吉,江蘇常熟(今江蘇省常熟市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可考。衹知他是潘永元之弟。清康熙元年,因為清朝官吏藉口通海而大肆逮捕無辜居民,藉以敲詐,故而潘永因逃至平陵,埋頭著書,編有《明稗類鈔》,到康熙八年,即公元1669年,編成《宋稗類鈔》八捲。
  
  至於作者倒底是誰,目前無資料顯示確鑿無疑是誰,但相對傾嚮於潘永因的觀點較占上風。本人才疏學淺,姑且並列二人,以俟名傢考據出結果。不過我認為作者是誰並不是很重要的,關鍵還是看書的內容。
  
  這本書的剪裁也有二種意見,《清史稿·藝文志》中載為八捲,而宣統三年上海藜光社刊行石印本為三十六捲,但二書內容基本一致,捲數不同,無關大局,為敘述方便,本文從八捲本進行探討。
  
  《宋稗類鈔》,顧名思義,也就是匯集有關宋代的稗官野史,從中摘抄分類而輯成,一共分為十九門,最後一門為《搜遺》,乃將各種難以確定其歸屬的幾條摘抄彙聚而成。其他各類分別是:捲一,包括《君範》、《符命》、《吏治》、《武備》、《遭際》、《異數》、《誅謫》共七類。專記歷代宋帝治國方略、大臣升降擢黜,符命歸屬,以及名臣宿將文治武功等事,其中《符命》一類,鼓吹“帝王之典,蓋有天定”。收集了五十二則福由命定、禍乃天譴的事例,說得神乎其神。如第十八則說:“邊鎬為謝靈運後身,故小字康樂。範淳夫為鄧仲華後身,故名祖禹。張平子後身為蔡伯喈,鄒陽後身為東坡居士,即其習氣,似皆不誣也”。說得言之鑿鑿,其實乃荒誕之極。
  
  捲二,包括《讒險》、《諂媚》、《科名》、《隱逸》、《躁競》、《奢汰》、《叛逆》等七類,所述皆有宋一代,各種人情世故,性格怪異之談。其中《奢汰》類第九記徽宗建艮嶽事,篇幅較長,記載詳細,尤其是各種美石,將其名一一道來,又述其位置、特點,堪稱是一部宋代的園林資料實錄。其後幾則說得是建造艮嶽時運輸、採購石木的巨大浪費,可見“花石綱”為害之巨。
  
  捲三包括《厚德》、《雅量》、《鑒識》、《才幹》、《品行》、《忠義》、《貞烈》七類。歷敘上自士大夫,下至百姓的各種優良品德、傳聞軼事,以圖褒揚忠直、奬掖節義。
  
  捲四包括《傢範》、《志尚》、《豪曠》、《放誕》、《權譎》、《頤養、;閑情》、《異稟》等八類,所記及宋代家庭與個人中處理傢政,人情交往,各種性格人士地離奇之事等。如它說米芾在寫信時,結尾署上“米元章再拜”後,就真得起身離座衝書信作兩拜,果然是真名士,不風流處也風流。又說石曼卿謫貶海州時,使人拾桃核數斛。人們都不明白,不知這位傲士又有何奇行,誰知他卻攜帶桃核,到山中,用彈弓嚮人跡不到處彈桃核,結果沒有三年,山𠔌中就遍處桃花,人鹹以為奇。今天看來,此可為“飛播造林”之始祖。而石曼卿之“磊落奇材”,也可籍此略窺其一斑,正所謂大手筆,不風流處造風流。
  
  本捲還有許多傳說和迷信,皆荒誕不經,如《異稟》郭中言“國初,文知州善啖。太祖賜犢,食盡。腰有聲,疑其腹裂。明日問之,曰臣苦饑,以帛束之,昨賜飽,不覺帛斷”。更有甚者,他還把一些權臣說成是妖精變化而成,如楊戩是個“大幾充床、兩目如金、光彩註射的”大蝦蟆。盛勳是個“金鱗紅鬣的大鯉魚”。米芾是個能“呼風喚雨”的蟒精。讓人不明白作者是從哪兒得到這些資料的。
  
  捲五包括《文苑》、《博識》、《詩話》、《詩品》、《儷語》、《辭命》、《尚論》、《格言》等八類,專門談文學方面的奇聞軼事,也著錄一批有文才和善寫作的文人。如《文苑》中談到:梅詢為翰林學士,一日書詔頗多,屬思甚苦,忽見一老卒臥於日中,欠伸甚適,梅忽嘆曰:“暢哉”,徐問之識字乎,答曰否,梅曰:“更快活”。反映有文化人的苦惱,和蘇東坡的“人生憂患識字始”有異麯同工之妙。但更多的還是談文學創作的技巧和意境,如文中說“作詩要健字撐拄,要活字斡旋,“頗有見解。又舉“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為例說明之。入、歸皆撐柱也,有此,則全句澹然不俗。又如歐陽修說其“三上”惟文。該捲《儷語》類中,所記皆對聯或對仗之句,往往說出其來源和好處、使人明白和理解其中奧妙。對句為古代文人學士初習必修的課程,既是入學的門徑,又能顯出其人才思之敏捷、學習之淺深。故而人們都很喜歡它,甚至在南宋末年,亡命海上時,仍能寫出“雖鳥獸之跡,不無交於中國之時,然馬牛其風,何嘗及諸南海之遠”。其文亦莊亦諧,頗為可觀。通過作者對宋代儷語的集錄,我們可以從中瞭解宋代的文風、才子、佳作。很有裨益。
  
  捲六包括《箴規》、《稱謄》、《詆毀》、《詼諧》、《紕繆》、《尤悔》、《傷逝》等七類,為記言之作,專門講述宋代的名人名言。其《詼諧》一捲可稱得上一個笑話小集,很耐尋味,且琢摩越久、意味越深,並非一笑了之。如文中石中立觀獅,聞日給羊肉十五斤。有的大臣感嘆道“吾輩忝於郎曹,乃不及一獸”。石中立乃說:“汝何不知分,吾等員外郎,敢望園中獅乎”。滿座絶倒。又如丁晉公被貶崖州參軍後還鄉,與人談論天下何處地望最為雄盛,丁說“崖州”,衆人不解何以偏處海角天涯的崖州地望最盛,丁說:“宰相衹作彼州司戶參軍,他州何可及”。一句小戲謔話,就把宋代統治者的無情寡義揭露得淋漓盡致而又不露絲毫怨枉之色。
  
  《捲七》和《捲八》為記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以及草木蟲蛇,古玩書畫的內容。如《宗乘》、《道教》、《報應》、《神鬼》、《怪異》、《工藝》、《飲食》、《古玩》、《八法》、《丹青》、《草木》、《鳥獸》、《搜遺》等共十五類。是資料最豐富也是最寶貴的,是一部研究宋代社會科學技術發展、自然環境變遷的原始資料。如敘述著名建築工藝師喻皓、天文學家張思訓等。喻皓所造開寶寺塔是著名的斜塔,比意大利比薩斜塔早上百年,更重要的是比薩斜塔乃造作不良所致、而開寶寺塔乃有意造斜以禦海風,二者不可同日而語。張思訓造上渾儀,巧奪天工,比前代更為巧捷。這些都反映出我國宋代科技之發達,西洋人遠遠望塵莫及。
  
  宋代金石學開始興起,一大批金石學家和著作涌現。《宋稗類鈔》中也有大量篇幅描寫這方面事情,其《古玩》類,敘事簡明扼要而不失其精髓,所談如何辯別古代青銅和陶瓷,分類詳細、特徵敘述清晰,列舉古代青銅器紋飾竟達四十餘種,可見當時金石之學發展已達很高境界,就是在今天對鑒定古玩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宋代書法也極一時之盛,上自帝王,下至百姓,無不喜歡玩筆弄墨。因而特闢《八法》一類記載。所談大都是書法要訣和一些著名書法傢談用筆,蘇黃米蔡一個不少。又闢《丹青》一類。記宋代,主要是北宋畫師的成就,其中有一篇專門講述自唐至宋各種畫派流傳、發展的歷史及其特點,並摘錄了唐代彥遠所著《歷代名畫記》中《論畫六法》、《論畫體工用拓寫》二文之精華和宋代郭若虛著《圖畫見聞志》中《論製作楷模》、《論氣韻非師》、《論用筆得失》等三文。其他諸如鄧椿的《畫繼》,米芾《畫史》等也多用徵引,內容異常豐富,可說集中了唐宋兩代繪畫藝術總結的大成,其資料性和學術性都很可觀。
  
  《草木》和《鳥獸》二類記有植物栽培技術,如嫁接、移種等,尤其對花卉、果木的品種、習性有詳細記述。是宋代園林技術的全部反映。還記有各種動物的一些傳奇,甚至近似於迷信,如彭蠡小竜護船,神異駿馬替主報仇等,不可取。綜觀該書,內容絶大部分是關於人事的、涵蓋極為廣泛,諸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日常生活等無所不見。其來源是各種稗官野史,但作者並不一昧追求奇異,而是將各種有助於後人瞭解先賢事跡、洞察人情世態的材料、典政,彙聚在一起,讓後人作為一種談資和陶冶性情的砥礪。因此該書並不註重史料的真實可靠性,有的甚至是道聽途說的。加上作者沒有註明資料的出處,因而大大影響了其書的流傳。清人作學問講究尋章摘句,無一句一字無出處,除此而外還講究“例不十法不立、孤例不立”。
  
  對於《宋稗類鈔》這樣的匯編往往不屑一顧。該書的編排序次以及分門別類明顯地受《世說新語》的影響,比如《讒險》、《雅量》、《傷逝》等分類就與《世說新語》一模一樣。其文風也受《世說》影響,追求清淡雋永,有時未免辭不達意,甚至會因為單純追求文辭優美而擅改史實。再加上該書內容多為常見之事,少有僻書逸典,因而資料價值本身就不為人所重視,衹能供人采摭類事,以為宴淡之資。同時在文中也有一些采摭不當,致使體例上屢有竄誤,閱讀時要認真對待。如在捲四《異數訂》中所記盧延讓之事發生於唐末,距宋尚隔五代:捲三《武備門》中鄧弼之事卻下逮唐代,更有甚者,捲五《諂媚門》中所記徐學詩彈駭姦相嚴嵩事乃明中葉發生,如此不嚴整,可能是作者審校不嚴所致,當然,以一人之力從事如此浩繁的工作,難免要有這樣那樣的疏漏。
  
  此書在清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被列為禁書。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宋代史事難免要涉及女真族和宋金之戰,必將觸動清代統治者諱飾其祖先的敏感神經。另一方面,清代禁止私史流傳,特別是各種稗官野史,所禁尤其嚴厲。因而《宋稗類鈔》也難逃厄運。據說,此文所以出現二個作者,混淆不清的原因,也是此次毀禁所致。
  
  但事情往往總是物極必反,越是嚴禁的東西反而流傳廣,《宋稗類鈔》也是如此,今天則更加易得,書目文獻出版社將其標點排印(點校者是劉卓英先生),十分方便讀者查詢、閱讀。衹不過該書將作者直接定為潘永因,省了不少口舌。
  《七修類稿》五十一捲,《續稿》七捲,明郎瑛撰寫的一部重要筆記。
  
  全書按類編排,分天地、國事、義理、辯證、詩文、事物、奇謔等七類。涉及一當朝及前朝史事掌故,一社會風俗及瑣聞,一藝文及學術考辨。四庫入存目。李慈銘評曰:“此書引證頗廣,當時楊升庵已屢引其說,然識見殊卑,筆亦冗拙,時有村學究氣,論詩文尤可笑,其浩博則不可沒也。”然以其談當時事多,治明史者必讀,予每見前人書中引用,因求其書數年,今始得而讀也。
  
  有“內官冠帽”一則極可笑:今太監之冠帽即高麗王之製也。聞國初高麗未服,太祖令內侍戴之,而給使令於高麗使者之前。使歸,舉國降。又記事荒誕者頗多,如 “天子動與天合”條:嘗聞南京國子監將成,高祖空中望之曰:“似蜈蚣形。”他日奏監中多蜈蚣,不可居,遂命左首山可喚為雞鳴,必能食蜈蚣也,已而果無。又嘗命劉三吾圖所居山水來看,圖上,太祖笑曰:“何用許多?”到突兀處俱以筆抹之,無何其山一夕為雷所震,突兀處悉平如前。類如此者甚多。
  
  現存明嘉靖刻本、清乾隆四十年(1775)耕煙草堂刊本等。點校本上海書店、中華書局、文化藝術出版社等
  
  七修類稿 五十一捲(江西巡撫采進本) ----出《四庫總目提要》
  
  明郎瑛撰。瑛字仁寶,仁和人。是編乃其筆記,凡分天地、國事、義理、辨證、詩文、事物、奇謔七門。所載如杭州宋官署考,則鹹淳《臨安志》及西湖各志所未詳。又紀明初進茶有探春、先次春、紫筍諸名,及漕河開鑿工程,皆明《會典》及《明史》諸志所未及,亦間有足資考證者。然采掇龐雜,又往往不詳檢出處,故踳謬者不一而足。如以宋李建中為南唐人,謂謝無逸以蝴蝶詩得名,後李商隱襲其義,則以唐人而蹈襲宋人。引武林女子金麗卿詩梅邊柳外識林蘇句,譏其不能守禮,出則擁蔽其面,皆極為王士禎所詆斥,見於《香祖筆記》中。此外如紀楊維楨為明太祖所召,托疾固辭,作詩縊死,則全無事實。桓溫妻吾見猶憐之語,不知為李勢妹而但雲溫娶妾甚都,則失之耳目之前。至周公恐懼流言曰,王莽謙恭下士時一詩,以為不知姓名,必宋人所作,則並《白居易集》而亦忘之。蓋明人著書鹵莽,往往如此。書中極詆《說郛》、《輟耕錄》,然此編實出此二書,下所謂人苦不自知也。
  《七修續稿》為《七修類稿》續本,明代郎瑛所作。書中對天地、國事、義理、辯正、詩文、事物、奇謔等方面做了一定補充。
  北宋四大部書之一,史學類書。景德二年(1005),宋真宗趙恆命王欽若、楊億、孫■等十八人一同編修歷代君臣事跡。采摭銓擇了經、史、《國語》、《管子》、《孟子》、《韓非子》、《淮南子》、《晏子春秋》、《呂氏春秋》、《韓詩外傳》和歷代類書、《修文殿御覽》,分類編纂。用編年體和列傳體相結合,共勒成一千一百零四門。門有小序,述其指歸。分為帝王、閏位、僭偽、列國君、儲宮、宗室、外戚、宰輔、將帥、臺省、邦計、憲官、諫諍、詞臣、國史、掌禮、學校、刑法、卿監、環衛、銓選、貢舉、奉使、內臣、牧守、令長、宮臣、幕府、陪臣、總錄、外臣等三十一部。部有總序,言其經製。歷八年成書,總計有一千捲,詔題名《册府元龜》。“册府”是帝王藏書的地方,“元龜”是大龜,古代用以占卜國傢大事。意即作為後世帝王治國理政的藉鑒。由於該書徵引繁富,也成為後世文人學士,運用典故,引據考證的一部重要參考資料。其中唐、五代史事部分,是《册府元龜》的精華所在,不少史料為該書所僅見,即使與正史重複者,亦有校勘價值。
  
  《册府元龜》北宋本已無前帙,南宋本僅存八捲,明鈔本舛錯頗多,至不能句讀。
  
  陸心源藏有北宋殘本四百八十三捲,與崇禎本校勘,將宋本多出頁數、條數撰成《<册府元龜>題跋》,後其書流入日本靜嘉堂。張元濟東渡訪書,嚮靜嘉堂藉照四百四十四捲,又嚮國內藏書傢藉照一百零六捲,共五百五十捲。傅增湘據照相毛樣校於崇禎本上,該書藏於北京圖書館。1960年中華書局影印崇禎本,據陸心源跋所載,將宋本多出的頁數、條數、校於每捲之後,即今通行本。
  
  《册府元龜》
  1000捲,(宋)王欽若、楊億等編。有中華書局1960年、1985年影印本。
  
   該書特點在於:取材一正史為主,間及經書、子書,小說、雜書一律不收;類目以人物、事類為中心,不及其餘;專收上古——五代的君臣事跡,尤重唐、五代。
  
   全書分帝王、將帥、學校、刑法等31部,每部下又分門,共1104門。每部前有“總序”、門前有“小序”,屬概述性質,對於瞭解有關內容有所幫助。
  
  參考書目
  
  陳垣:《影印明本册府元龜序》,《册府元龜》,中華書局,北京,1960。
  
  (鬍文楷)
清稗類鈔
徐珂 Xu Ke閱讀
  《清稗類鈔》是關於清代掌故遺聞的匯編。從清人、近人的文集、筆記、札記、報章、說部中,廣搜博採,仿清人潘永因《宋稗類鈔》體例,編輯而成。記載之事,上起順治、康熙,下迄光緒、宣統。全書分九十二類,一萬三千五百餘條。書中涉及內容極其廣泛,舉凡軍國大事、典章制度、社會經濟、學術文化、名臣碩儒、疾病災害、盜賊流氓、民情風俗、古跡名勝,幾乎無所不有。編者態度比較嚴肅,許多資料可補正史之不足,特別是關於社會經濟、下層社會、民情風俗的資料,對於研究清代社會歷史,很有參考價值。全書事以類分,類以年次,分類詳細,綱目明晰,頗便查閱。文字簡約,清暢可讀。
    《清稗類鈔》是清末民初徐珂編撰。匯輯野史和當時新聞報刊中關於有清一代的朝野遺聞、以及社會經濟、學術、文化的事跡,時間上至順治下至宣統,間有上溯天命、天聰、崇德者。本書分門別類,按事情的性質、年代先後,以事類從,共有九十二類一萬三千餘條,記載較為完備。既有稗於遺聞,也可以資為談助,對研究清代歷史的學者有重要參考價值,對普通讀者而言亦具備相當的閱讀價值。
  
  徐珂(1869~1928)珂原名昌,字仲可,別署中可、仲玉。浙江杭縣(今杭州)人。光緒舉人,為《辭源》編輯之一。著述甚多,除《清稗類鈔》外,還有《國難稗鈔》、《晚清禍亂稗史》、《小自立齋文》、《康居筆記》、《可言》、《歲時景物日詠大全》、《佛說阿彌陀經會要》、《歷代白話詩選》、《古今詞選集評》、《清詞選集評》、《天蘇閣叢刊》初集、二集等十餘種。
  
  稗 bài
  一年生草本植物,長在稻田裏或低濕的地方,形狀像稻,是稻田的害草。果實可釀酒、做飼料。
  喻微小的,瑣碎的:~官(古代的一種小官,專給帝王述說街談巷議、市井傳聞。後泛稱記載軼聞瑣事的文字為“~~野史”)。~史(記載軼聞瑣事的書)。
  
  鈔 chāo
  文學作品等經過選錄而成的集子 如:《北堂書鈔》、《章太炎文鈔》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紀昀 Ji Yun閱讀
  清永瑢、紀昀主編。編纂《四書全書》時,將“著錄書、“存目書”逐一撰寫提要,於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匯編成此書,二百捲。收錄古籍計一萬零二百八十九種,是內容豐富、較係統的研究古典文獻的重要工具書、解題式書目的代表作。為便於翻檢,次年另編《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捲。不收存目書,提要從簡。中華書局一九六五年新印《四庫全書總目》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詔開設四庫全書館,委派紀昀等著名學者160餘人,開始編纂《四庫全書》。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館徵書,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歷時7年,共徵集圖書12237種;然後由四庫館臣對內府藏書以及從各地徵集的圖書進行校訂,提出應抄、應刻、應存的具體意見。其中,應抄、應刻之書被認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庫全書》,而應存之書則不能收入《四庫全書》,僅僅是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存目。《四庫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收入圖書 3457種,凡79070捲,裝訂成36000餘册,6752函。成為中國歷史上捲帙最多的一部叢書《四庫全書》的編纂抄寫歷時10餘年,共抄出7部,全書底本藏於翰林院,第一部抄本藏於文淵閣,其他六部分別藏於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熱河文津閣,是為北四閣;鎮江金山文宗閣、揚州大觀堂文匯閣、杭州西湖文瀾閣,是為南三閣。
  
  當乾隆帝下詔開館徵書時,他已是63歲高齡的老皇帝了,這項浩大的工程能否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他自己也沒有把握。用他自己的話說 “朕臨禦已三十餘年,亦望望歲矣,斯事體大物博,時略嫌遲”,於是乾隆帝便有了依照全書體例,另編一套捲帙較少的叢書的想法。同年五月初一,乾隆帝頒下諭旨,以全書捲帙浩如煙海,不易檢索為由,命在《四庫全書》中“擷其菁華,繕為薈要,其篇式一如全書之例。”隨後,便另外設立了《欽定四庫全書薈要》修書處。至乾隆四十三年,《欽定四庫全書薈要》第一部繕寫完畢,保存在坤寧宮後禦花園內的攡藻堂。兩年以後又繕出第二部,存於長春園味腴書屋。
  
  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焚圓明園,味腴書屋所藏《薈要》被焚毀。藏於攡藻堂的《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則成為世間孤本。庚子事變,八國聯軍進北京,京城再遭劫掠,《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或存或亡竟至毫無消息。
  
  1924年,北洋政府組織清室善後委員會,負責接收清點清廷文物圖書,清點過程中,在故宮內發現了與其他字畫雜物放置在一起的《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所幸該書不僅完整無缺,而且觸手如新。在戰亂頻仍的年代,這部世間孤本竟得以保存下來,可謂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國民黨政府把《欽定四庫全書薈要》連同故宮文物運至西南,全國解放前夕,又把《薈要》運到臺灣。1985年,臺灣世界書局將此書影印出版,精裝十六開本,共500册由於《欽定四庫全書薈要》的編纂宗旨不似《四庫全書》那樣面嚮民間,而僅供皇帝御覽,所以,《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有着《四庫全書》無法與之相匹的特點。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明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産,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係事”,檢索非常方便。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産。全書正文22877 捲,凡例和目錄60捲,裝成11095册,總字數約3.7億字。書中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宋元以後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達8000餘種,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解縉(1369-1415年),字大紳,江西吉水人。明著名作傢。
  姚廣孝(1335~1418),法名道衍,字斯道,自號逃虛子。蘇州人。元末明初政治傢、高僧。
  
  王景(約公元30年-85年左右),字仲通,樂浪郡謅邯(今朝鮮平壤西北)人。東漢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傢。
  收藏單位
  《永樂大典》殘本星散於世界各地公私藏傢之手,目前散落在8個國傢的30多個單位和個人手中,大約400册,800餘捲。單位有:中國國傢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臺灣中央圖書館、臺灣歷史語言研究所、日本國會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日本三理圖書館、日本靜培堂文庫、日本斯道文訓、日本大阪府立圖書館、日本武田長兵衛、日本石黑傳六、日本小川廣己、英國圖書館、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語言學校、英國劍橋大學、英國馬登、德國漢堡大學圖書館、德國科隆大學圖書館、德國柏林人種博物館、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美國康奈大學、美國波士頓圖書館、越南河內法國遠東學院、韓國舊京李王職文庫等。中國國傢圖書館擁有221册(包括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的60册),居世界各處收藏之首。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永樂大典》加起來,不到原書的百分之四!
  收集典籍種類
  《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係事”,檢索非常方便。全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捲,目錄六十捲,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册,三億七千萬字。該書編成後,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淵閣。永樂遷都後,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宮內的文樓(即文昭閣)裏。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謄寫副本一部,從此《永樂大典》纔具有正副兩部,分別珍藏在文淵閣和皇史宬兩處。全書舉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聞異見以及日、月、星、雨、風、雲、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隨字收載。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資料,大凡經史子集與道釋、醫卜雜傢之書均予收輯,並加以彙聚群分,甚為詳備。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學、歷史、地理、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科學技術等方面豐富而可貴的資料。
  
  《永樂大典》匯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典籍,除了著名的經史子集,還有哲學、文學、歷史、地理、宗教、醫卜等各類著作,包羅萬象,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它比著名的《不列顛百科全書》成書年代早了300多年。
  《永樂大典》內容包括詩文、戲麯、僧、道、醫藥、工藝等方方面面,其中,《永樂大典》還收錄了許多後世已經殘缺或佚失的珍貴書籍,如《薛仁貴徵遼事略》、宋本《水經註》等,其所徵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錄原文,因而許多寶貴的文獻能保存其原貌,人們稱《永樂大典》為“輯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寶庫”。
  《永樂大典》的編排方式非常科學,有點類似於今天字典的拼音檢字法,衹是當時依據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韻》。其體例是“用韻以統字,用字以係事”,也就是說,每個韻目下有很多單字,每個單字下分列與之相關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詩文詞麯等各方面的內容。
  在書的前面,用不同的字體演繹一個“門”字,端莊的楷書、狂放的草書、秀美的隸書,盡顯漢字的魅力。這册書引用古書66種,插圖46幅,它記載了中國古代不同等級的門,如白虎門、玄武門等,以及門的結構、類別、式樣和奇聞逸事,豐富多彩。
  《永樂大典》於永樂六年編修完成,被收藏於南京的文淵閣。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也將《永樂大典》帶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宮內的文淵閣。
  《永樂大典》不僅篇幅巨大,收集廣泛,而且繕寫工整,書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筆以楷書寫成,每半頁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雙行,每行28個字;《永樂大典》中還有許多精緻的插圖,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繪製圖形,形態逼真,書為硬裱書面,由粗黃布包着,典雅莊重,被中外專傢學者譽為有史以來世界上罕見的珍品。
  成書經過
  1403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藉“靖難”之名,趕走建文帝,奪取政權,年號“永樂”。為了炫耀文治,朱棣命翰林院學士解縉、太子少保姚廣孝為監修,編纂一部大型類書,用以係統地收集天下古今書籍,以便於查考。
  解縉等奉諭,組織一百四十七人,按照《洪武正韻》的韻目,將各種資料抄入書中。次年十一月,全書編纂完成,賜名《文獻大成》。史書中說,朱棣"覽所進書,尚多未備",於是再命重修。解縉領命,重組編撰力量,開館文淵閣。參加者計正總裁三人,副總裁二十五人,纂修三百四十七人,催纂五人,編寫三百三十二人,看樣五十七人,謄寫一千三百八十一人,續送教授十人,辦事官吏二十人,共二千一百八十人。而先後"供事編輯者三千餘人"。
  永樂五年(1407),全書大體定稿,姚廣孝領銜進呈,朱棣閱後表示滿意,親自撰寫了《序言》,正式定名為《永樂大典》,並聘請抄書者謄抄全書。至1408年鼕,《永樂大典》全書抄寫完畢。
  永樂十九年北京紫禁城建成,朱棣遷都北京,《永樂大典》隨之運到了北京,長期貯藏於宮城內的文樓。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宮中火災,火勢危及文樓。火災之後,嘉靖皇帝萌生了將《永樂大典》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頭。重錄副本直到隆慶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與永樂正本的格式、裝幀完全一致。永樂正本移放到文淵閣,明亡之後下落不明。
  流失經過
  現在《永樂大典》存世僅百之三四,經過情況如下:
  學術界一般認為,大批書毀於明清之際的戰火,也有人提出可能作為嘉靖皇帝殉葬品埋入永陵,有些學者稱之為未解之謎。
  比較可靠的情況是:
  一、嘉靖副本先是存放在故宮東南的皇傢檔案庫皇史宬,到清朝雍正年間,又移貯到天安門以南的翰林院敬一亭。
  二、因為官吏的竊取,英法聯軍的盜購,八國聯軍的焚掠。這些書屢遭厄運,最後散佚甚巨。
  三、康熙年間,在皇史宬發現了嘉靖副本,已佚不少。乾隆三十七年修篡《四庫全書》時,曾清查嘉靖抄本,發現已缺失2422捲,1000餘册。
  四、嘉慶、道光年間修《全唐文》和《大清統一志》時,被翰林院官員又偷盜出100餘册。
  五、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破壞和搶劫,丟失《大典》不計其數。尤以英軍搶掠最多,作為戰利品運回本國。此後一些利欲熏心的官吏偷盜《大典》後,“密邇各使館”,以10兩銀子1册售與洋人。
  六、光緒元年(1875年)清理《大典》時,僅存5000餘册。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僅僅20年就衹剩下800餘册。
  七、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東交民巷成為戰場,藏書四散。侵略者對《大典》肆意搶掠,甚至用它們代替磚塊,構築工事,《大典》幾乎全部遭到焚毀,幸存的或被侵略者作為戰利品劫掠而走,或被國內一些懂得此書價值的翻檢拾走。
  八、宣統元年(1908年)籌建京師圖書館時,衹剩下64册了。
  到1959年為止,收集到《永樂大典》原本兩百一十五册,加上復製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捲,今天國內所幸存者有1960年中華書局影印的《永樂大典》730捲,加上後來從世界各地徵集的65捲,共計795捲。
  正本之謎
  幾百年來,人們為尋找這部珍籍,動用了不少人力財力,在明末清初之前就已成為中國文化史、書籍史上最不可解的,也是最大的謎團。11095册正本至今一捲也沒有發現,並且其下落也一直不見準確的記載。碼放約有40多立方米的這麽大一部書,怎麽會無聲無息的消失了呢?
  1.版本
  《永樂大典》有兩個版本。人們習慣於把永樂年間的第一個版本稱為正本,把嘉靖年間的重錄本稱為副本。目前全世界所能見到的《永樂大典》都有一些共同特徵:每本書的書後都註明了當時的重錄官員,而這些官員全都是明朝嘉靖皇帝時期的官員,即目前所能見到的都是明嘉靖副本。
  2. 嘉靖與《永樂大典》的關係
  <明世宗實錄>中,有這樣一段關於《永樂大典》的記載:上(按:嘉靖)初年,好古禮文之事,時取探討,殊寶愛之。
  《明實錄》等大量文獻記載的確切史實指出,《永樂大典》是嘉靖帝"殊寶"愛之的珍品。他登基以來,更將其作為必備的參考經典,並時常在朝廷上引用。嘉靖三十六年宮中意外失火,嘉靖立即命左右登上文樓,搶運出《大典》,一夜中竟下諭三四次,焦急失態,足見《大典》在他心中的分量。
  3. 正本最後出現的時間
  《永樂大典》正本最後的出現時間正是在嘉靖的喪葬期間,
  在《明實錄》中有關嘉靖喪葬和《永樂大典》重錄兩件事的大量記載中:
  “嘉靖45年(1567年)十二月十四日(庚子),嘉靖帝崩,年60,在位45年。”
  “三月十七日(壬申),嘉靖帝入葬永陵。”
  “四月十五日(戊戌),隆慶帝賞賜重錄《永樂大典》成者。”
  表明嘉靖皇帝是在死後三個月纔下葬,此時已經到了隆慶元年三月。而新皇帝表彰抄寫人員的日期是在隆慶元年四月,但這是表彰日期,抄錄完成日期應該更早。這樣看來,嘉靖皇帝下葬和副本重錄完成在時間上基本一致。
  而從此時起,《永樂大典》正本的去處就音信渺然。
  4. “兩處收藏”是什麽意思?
  當年徐階嚮嘉靖奏明,重錄不可能很快完成,衹能“對本抄寫”。嘉靖則明確強調,“重錄”是為“兩處收藏”。
  “兩處收藏”是否暗示着什麽呢?嘉靖的喪葬與正本的失蹤如此巧合,這難道真的是某種巧合嗎?中國古代皇朝修典既成,在大肆張揚進呈褒奬的同時,必然會記載該書典藏於何處,並在官修書目中着錄,以彪炳皇恩浩蕩。這已是歷代皇帝修典的定式。《永樂大典》的重錄卻沒有這樣做,成為僅有的特例。這是為什麽?
  《明實錄》,記載《永樂大典》的部分,是《明實錄》中少有的長篇大論,可偏偏沒有提及《永樂大典》正、副二本分藏在什麽地方。
  5.永陵
  歷時12年建成的永陵是十三陵中僅次於長陵的一座,建於明代國力最強盛的時期。建永陵時,嘉靖還大規模地修葺了前7陵。嘉靖皇帝修建如此大規模的永陵,是否在環境上對珍藏《大典》正本作了充分的考慮呢?
  按照《永樂大典》總體積達40立方米這樣巨大的物體來說,運用遙感技術結合磁力探測等物理勘探方式可以勘查出其空間位置,但要確定是不是圖書典籍,目前還難以做到,因為紙製品目前還未發現其形成了一種專門信號。如果將其裝入金屬或木質器物中加以外保護,則也可勘測。目前從記載來看,《永樂大典》收錄的書籍中采用了朱砂等礦物質作書寫原料,由於朱砂具有放射性,就可以勘測出來,問題是《大典》究竟采用了多少朱砂?
  如果勘測準確的話,則可以采用密閉式法,使用個人供氧方法,在不透風的情況下進入地宮,采用掃描方式,將《大典》數字化後,仍將《大典》放在永陵地宮內保存,保持原狀不變。
  當然,《永樂大典》正本是否做了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在打開永陵地宮之前,衹能是一個合理的推想。
  收藏故事
  一、田中慶太郎(1881—1951年,書肆文求堂主人)在20世紀20年代回憶說:“這《永樂大典》是義和團事變後纔從皇宮流出於外的。猜想,在事變中,住附近的人看到書閣罹火將燒失,很可能把其書册帶到自傢而藏起來。經過幾年,這些書册慢慢面世。辛亥革命以後,羅叔言(羅振玉)來京都,通過董綬經(董康)輸入10册左右。屆時每個圖書館作為樣板各種購買1册。當時其價格是每册150日元左右。我也每到北京時,時常購買,到1923年前後,一共買到大約20册。其中5、6册,賣給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洋文庫也買莫利孫所藏的,可能總共有20幾册。近來,不多見,但是價格大大提高,目前每册大約5、 6000日元。這書也流出外國,比如英美法各國。我國所藏最多的是東洋文訓,其他圖書館藏有的至多衹1、2册而已。”
  二、日本東洋文庫很早就開始收藏《永樂大典》。1920年以前從田中太郎手中購買了10册。1920年莫利孫逝世,變賣所藏《永樂大典》,1922年東洋文庫購買了7册。陸續購買,東洋文庫目前共收藏34册63捲。
  三、1940年左右,東洋文庫曾想購買吳興嘉業堂所藏《永樂大典》49册,二戰後,蘇聯歸還至北京圖書館。
  四、近年來上海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國圖於1983年也陸續徵集到1册。散落民間的可能性還有。
  前景
  上世紀60年代以後,海峽兩岸的中華書局和世界書局幾度影印出版《大典》,幾乎囊括了當時能夠搜集到的世界各地的全部捲頁。
  今年4月中國國圖“《永樂大典》編纂600周年國際研討會”召開。任繼愈館長呼籲,國圖首先將館藏的161册依照原書的版式規格、紙張裝幀仿真出版,希望世界各地藏書機構、收藏傢群策群力,共襄盛舉,拿出《永樂大典》原書,提供拍照、再版之用,使這一文化遺産重現於世,垂之永久。
  春秋講義
  四捲(永樂大典本)
  宋戴溪撰。溪有《續呂氏傢塾讀詩記》,已著錄。開禧中,溪為資善堂說書,纍轉太子詹事。時景獻太子命類《易》、《詩》、《書》、《春秋》、《論語》、《孟子》、《通鑒》,各為說以進。此即其《春秋》說也。書中如以齊襄迫紀侯去國為託復讎以欺諸侯,以秦與楚滅庸為由巴、蜀通道,以屢書“公如晉至河乃復”為晉人啓季氏出君之漸,以定公戊辰即位為季氏有不立定公之心,皆具有理解。而時當韓侂胄北伐敗衄,和議再成,故於內修外攘、交鄰經武之道,尤惓惓焉。至卒葬之類,並闕而不釋。考宋代於喪服之製,避忌頗深。如“何居”“居字”語出《檀弓》,《禮部韻略》即不載,其他可知。溪之不釋此類,蓋當時講幄之體也。嘉定癸未五月,溪長子桷鋟本金陵學捨,瀋光序之。寶慶丙戌,牛大年復刻於泰州。其《序》稱是書期於啓沃君德,天下學士不可得而聞。蓋非經生訓詁傢言,故流傳未廣。陳氏《書錄解題》不著於錄,殆以是歟?《宋史·藝文志》作十捲。王瓚《溫州志》作三捲。朱彝尊《經義考》註曰“已佚”。今外間絶無傳本,惟《永樂大典》所采,尚散見《經》文各條之下。今謹為裒輯校正,自僖公十四年秋至三十三年,襄公十六年三月至三十一年,《永樂大典》所闕,則取黃震《日抄》所引補之。仍從《宋史》釐為四捲,而每捲。又各分上、下。其所釋《經》文,多從《左氏》,故其間從《公》、《𠔌》者並附案語於下方焉。
臺灣文獻叢刊提要
吳幅員 Wu Fuyuan閱讀
  臺灣文獻叢刊 - 全套書計三百餘種、近六百册、四千八百多萬字。
趣談:200個人們普遍忽略的問題
約翰·勞埃德 John Lloyd閱讀
  本書是一本從英國BBC熱門節目QI(Quite Interesting,意為相當有趣)中挑選出來的有關普遍性的誤解和常識的圖書,本書與2006年9月播出的電視節目同步推出。它一定能喚起你的好奇心。它風趣的寫作風格,極富啓發意義的敘述,使你渴望將你瞭解的新發現和我們身邊的奇妙之事嚮你的朋友和親人津津樂道。讀過本書,你就能解釋一些現象的背景以及為何如此。
113個大衆問答:企鵝的腳為什麽不怕凍?
米剋·奧黑爾 Miqueo Hale閱讀
  本書綜合了讀者提出的種種新穎奇特、令人睏惑的問題,以及針對這些問題給出的多種角度的精彩解答。是根據《最後一句話》專欄的材料編輯而成的形式新穎的科學問答集,書中匯集了讀者提出的最新問題和先前的部分熱門話題,內容新奇幽默,視角獨特,可讀性強,是一本極具參與性、欣賞性和娛樂性的科普讀物,讀後使人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領略無窮樂趣。
  書目問答
  作者:張之洞
  
  《書目答問》是張之洞撰寫的一本舉要性目承書。作者張之洞是清末洋務派首領之一。曾任兩廣總督、湖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要職,著有《張文襄全集》。 《書目答問》一書,是作者任四川學政時因諸生不知“應讀何書”及“書以何本為善”而為其開列的學習經史詞章考據諸學指示門徑的導讀目錄(一說係張委托繆荃孫代撰)。此書共收圖書二千二百餘種。分經、史、子、集、叢書五部,每類再以書籍的時代先後排列。每書皆註明作者、版本、捲數異同,並為指引初學者選讀,擇要略加按語。收錄者多為重要書籍,所選版本亦從當時習見者中取其不缺少誤者為主,而不追求所謂的宋槧元刊。書後附有《別錄》及 《清代著述諸傢姓名略》。《別錄》與正文相配合,由淺及深,漸識途徑;《清代著述傢姓名略》則列舉了諸位知名學者的姓名籍貫,從中也可窺見清代學術的淵源流別。此書介紹了中國古書大概和目錄版本常識,為學界所歡迎,重印再刻,流傳極廣。
  
  第1
  第2
  第3
  第4
  第5捲
要把金針度與人
李敖 Li Ao閱讀
  作者:李敖
  代序——要把金針度與人
  總類
  哲學類
  宗教類
  社會科學類
  語文學類
  自然科學類
  應用技術類
  藝術類
  文學類
  史地類
  《中國名著精華全集》序
首頁>> >>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