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
《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汉书·艺文志》第1708页还著录了其他几部韩派《诗经》方面的著作,现在都已失传,估计其性质与《韩诗外传》类似。《韩诗外传》是实际运用《诗经》的示范性著作。
《韩诗外传》尽管名义上依附于《诗经》,但它使用的材料却来自几个哲学学派的著述并加以折衷。《荀子》是最常用的来源,不过《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也都被使用过。道德说教为其主要基调,但也有一些趣闻轶事,缺乏明显的道德意义。由于有24段缺乏引自《诗经》的起结论作用的诗句,这说明文本有缺损。考虑到尚存的先秦典籍提供的资料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还多,而且其中有些材料自身已经用《诗经》引文作结束,根此可知,《韩诗外传》与其说是一部创作,还不如说是一部编作。《韩诗外传》作为一个源头,可能启发了为了不同目的而编纂成的其他摘录性的选集,如其他汉代著作《说苑》、《新序》、《列女传》等。
二、成书年代和真伪
这部书被认为是韩婴写的,他为文帝(公元前180—157年在位)时的博士,武帝(公元前141椙—87在位)时他与董仲舒(约公元前179椙—104)辩论过。他的传记(《史记》卷一百一二十一,第3124页及《汉书》卷八十八,第3613页)对他的生活年代提供的线索仅是这些,他肯定生活于公元前 200年到公元前120年之间,因此《韩诗外传》的日期应定在约公元前150年左右。
该书为韩婴所写,这从未受到怀疑,很难想象伪造之人会有什么动机采编纂这样的一部著作。然而关于这部书的完整性却有些疑点,因为《汉书·艺文志》第 1708页列举了名为《韩外传》的书6卷及名为《韩内传》的书4卷,《汉书》中的韩婴传也提到了这两部书。但到了《隋书·经籍志》(第915—916页)时《内传》已经消失,尽管唐代的注家引用了属于《韩诗内传》的几条语录。《外传》在《隋书》的(经籍志》、两唐史书(《旧唐书·经籍志》,第1970页;《新唐书·艺文志》,第1429页)、《宋史·艺文志》(第5045页)中都列为十卷。凡是现代的版本都含有十卷。
杨树达(《汉书补注补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28页)认为《外传》与《内传》两书被结合于《韩诗外传》一名之下,因为它们所含的资料其性质没有任何差异,两者也都不是阐发性的著作。实际情况可能比起杨所提出的简单并置更为复杂。在唐代各种类书以及唐代对经书和史书的注解者所引大批属于《韩诗外传》的文字不见于传世的通行本中。在《太平御览》引自该书的157条文句中,其中有23条为今本所无。
三、版本
1.已知最早的刊本是宋本,洪迈(1123-1202)说它属于庆历年间(1041—1048),毛晋(1599-1659)认为他拥有这个本子的抄本,他翻刻在《津逮秘书》之中。在明代的几个版本中,《四部丛刊》所翻印的沈辨的本子渊源于元本(由钱惟善于1355年作序)。
2.带有注解的校本被赵怀玉(1747—1823)单独刊入他的《亦有生斋》中(序作于1790年,《龙溪精舍丛书》予以重印),又被周廷莱作为《韩诗外传校注》(重印于《安徽丛书》)而加以刊印,其序文标定为1791年。上述版本中的第二种用本是一更保守的版本,它被拿来作为两种版本合并版的底本,由吴棠于1875年出版(《望三益斋》,由《畿辅丛书》予以重刊,《丛书集成》也作了重刊,并加了标点,又见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17年的排印本)。一种未知出处而含有大多相应段落的版本由陈士珂于1818年以《韩诗外传疏证》名字刊印(见《文渊楼丛书》中)。
3.收有《韩诗外传》的其他丛书还有《汉魏丛书》。《广汉魏丛书》、《三十三种丛书》等。
4,许维遹(1905—1951)的《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该书是在他死后出版,繁体字,加了标点和注释,其中有的为珍奇难得的资料及许自己的见解。
5.赖炎元的《韩诗外传今注今译》,该书有注释有标点,并有用现代汉语译成的译文,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四、校注
1.孙诒让《札迻》卷二,涉及有十个段落的内容。
2.俞樾的《读韩诗外传》对22段疑难的段落进行了校勘;见《曲园杂纂》卷十七(《春在党全书》)。
3.赵善诒的《韩诗外传补正》(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几乎处理每篇经文中的疑难段落,用来自相应段落的引文来支持他的考评及校勘,而且总是指出前人对这同一段所作的校注。(见国学小丛书)。他的著作被收入赖炎元的《韩诗外传考征》中(见下文五第2条)。
4.帧炎元:《韩诗外传考征》,2册,台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一册详细研究了汉代的韩诗,《韩诗外传》的版本,校勘记,韩诗异文与包括毛诗在内的其他诸家诗注解和文字上的不同。第二册考察了早期和后来著作中所引的《韩诗外传》之文,并详尽地罗列了为现代版本中所无的《韩诗外传》佚文。
五、索引
1.《韩诗外传逐字索引》,刘殿爵、陈方正主编,收入《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年。
《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汉书·艺文志》第1708页还著录了其他几部韩派《诗经》方面的著作,现在都已失传,估计其性质与《韩诗外传》类似。《韩诗外传》是实际运用《诗经》的示范性著作。
《韩诗外传》尽管名义上依附于《诗经》,但它使用的材料却来自几个哲学学派的著述并加以折衷。《荀子》是最常用的来源,不过《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也都被使用过。道德说教为其主要基调,但也有一些趣闻轶事,缺乏明显的道德意义。由于有24段缺乏引自《诗经》的起结论作用的诗句,这说明文本有缺损。考虑到尚存的先秦典籍提供的资料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还多,而且其中有些材料自身已经用《诗经》引文作结束,根此可知,《韩诗外传》与其说是一部创作,还不如说是一部编作。《韩诗外传》作为一个源头,可能启发了为了不同目的而编纂成的其他摘录性的选集,如其他汉代著作《说苑》、《新序》、《列女传》等。
二、成书年代和真伪
这部书被认为是韩婴写的,他为文帝(公元前180—157年在位)时的博士,武帝(公元前141椙—87在位)时他与董仲舒(约公元前179椙—104)辩论过。他的传记(《史记》卷一百一二十一,第3124页及《汉书》卷八十八,第3613页)对他的生活年代提供的线索仅是这些,他肯定生活于公元前 200年到公元前120年之间,因此《韩诗外传》的日期应定在约公元前150年左右。
该书为韩婴所写,这从未受到怀疑,很难想象伪造之人会有什么动机采编纂这样的一部著作。然而关于这部书的完整性却有些疑点,因为《汉书·艺文志》第 1708页列举了名为《韩外传》的书6卷及名为《韩内传》的书4卷,《汉书》中的韩婴传也提到了这两部书。但到了《隋书·经籍志》(第915—916页)时《内传》已经消失,尽管唐代的注家引用了属于《韩诗内传》的几条语录。《外传》在《隋书》的(经籍志》、两唐史书(《旧唐书·经籍志》,第1970页;《新唐书·艺文志》,第1429页)、《宋史·艺文志》(第5045页)中都列为十卷。凡是现代的版本都含有十卷。
杨树达(《汉书补注补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28页)认为《外传》与《内传》两书被结合于《韩诗外传》一名之下,因为它们所含的资料其性质没有任何差异,两者也都不是阐发性的著作。实际情况可能比起杨所提出的简单并置更为复杂。在唐代各种类书以及唐代对经书和史书的注解者所引大批属于《韩诗外传》的文字不见于传世的通行本中。在《太平御览》引自该书的157条文句中,其中有23条为今本所无。
三、版本
1.已知最早的刊本是宋本,洪迈(1123-1202)说它属于庆历年间(1041—1048),毛晋(1599-1659)认为他拥有这个本子的抄本,他翻刻在《津逮秘书》之中。在明代的几个版本中,《四部丛刊》所翻印的沈辨的本子渊源于元本(由钱惟善于1355年作序)。
2.带有注解的校本被赵怀玉(1747—1823)单独刊入他的《亦有生斋》中(序作于1790年,《龙溪精舍丛书》予以重印),又被周廷莱作为《韩诗外传校注》(重印于《安徽丛书》)而加以刊印,其序文标定为1791年。上述版本中的第二种用本是一更保守的版本,它被拿来作为两种版本合并版的底本,由吴棠于1875年出版(《望三益斋》,由《畿辅丛书》予以重刊,《丛书集成》也作了重刊,并加了标点,又见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17年的排印本)。一种未知出处而含有大多相应段落的版本由陈士珂于1818年以《韩诗外传疏证》名字刊印(见《文渊楼丛书》中)。
3.收有《韩诗外传》的其他丛书还有《汉魏丛书》。《广汉魏丛书》、《三十三种丛书》等。
4,许维遹(1905—1951)的《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该书是在他死后出版,繁体字,加了标点和注释,其中有的为珍奇难得的资料及许自己的见解。
5.赖炎元的《韩诗外传今注今译》,该书有注释有标点,并有用现代汉语译成的译文,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四、校注
1.孙诒让《札迻》卷二,涉及有十个段落的内容。
2.俞樾的《读韩诗外传》对22段疑难的段落进行了校勘;见《曲园杂纂》卷十七(《春在党全书》)。
3.赵善诒的《韩诗外传补正》(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几乎处理每篇经文中的疑难段落,用来自相应段落的引文来支持他的考评及校勘,而且总是指出前人对这同一段所作的校注。(见国学小丛书)。他的著作被收入赖炎元的《韩诗外传考征》中(见下文五第2条)。
4.帧炎元:《韩诗外传考征》,2册,台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一册详细研究了汉代的韩诗,《韩诗外传》的版本,校勘记,韩诗异文与包括毛诗在内的其他诸家诗注解和文字上的不同。第二册考察了早期和后来著作中所引的《韩诗外传》之文,并详尽地罗列了为现代版本中所无的《韩诗外传》佚文。
五、索引
1.《韩诗外传逐字索引》,刘殿爵、陈方正主编,收入《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年。
□笺 汉·郑玄 □疏 唐·孔颖达 □整理 明月奴 □制作 真如 □发布 读书中文网
《诗经》研究著作简称《孔疏》,40卷。唐贞观十六年 (642)孔颖达(574~648)等奉唐太宗诏命所作《五经正义》之一,为当时由政府颁布的官书。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历任国子博士、司业、祭酒等职。其时撰《五经正义》,孔颖达以年辈在先,名位独重,受命主持其事,诸儒分治一经,《毛诗正义》出于王德韶、齐威等人之手,而孔颖达总其成。《毛诗正义》是对于《毛传》及《郑笺》的疏解,“传”“笺”被称为“注”,“正义”被称为“疏”,合称《毛诗注疏》《四库全书总目》说:“其书以刘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故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终唐之世,人无异词”说明此书内容取材之广和在唐代影响之大。其中包括了汉魏时期学者对《诗经》的各种解释,汇集了两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的成果,有的地方并能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如对于《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删《诗》之说表示怀疑等,但其书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则,未能越出《毛传》、《郑笺》的范围,对二者的分歧也不敢加以判断,因而不可避免地承袭了《毛传》、《郑笺》的某些错误;在疏解方面此书颇多烦言赘语,这是唐人义疏的共同缺点。
《毛诗正义》通行的有《十三经注疏》本,以阮元所刻为佳,书后附阮元的《毛诗校勘记》。
《诗经》研究著作简称《孔疏》,40卷。唐贞观十六年 (642)孔颖达(574~648)等奉唐太宗诏命所作《五经正义》之一,为当时由政府颁布的官书。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历任国子博士、司业、祭酒等职。其时撰《五经正义》,孔颖达以年辈在先,名位独重,受命主持其事,诸儒分治一经,《毛诗正义》出于王德韶、齐威等人之手,而孔颖达总其成。《毛诗正义》是对于《毛传》及《郑笺》的疏解,“传”“笺”被称为“注”,“正义”被称为“疏”,合称《毛诗注疏》《四库全书总目》说:“其书以刘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故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终唐之世,人无异词”说明此书内容取材之广和在唐代影响之大。其中包括了汉魏时期学者对《诗经》的各种解释,汇集了两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的成果,有的地方并能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如对于《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删《诗》之说表示怀疑等,但其书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则,未能越出《毛传》、《郑笺》的范围,对二者的分歧也不敢加以判断,因而不可避免地承袭了《毛传》、《郑笺》的某些错误;在疏解方面此书颇多烦言赘语,这是唐人义疏的共同缺点。
《毛诗正义》通行的有《十三经注疏》本,以阮元所刻为佳,书后附阮元的《毛诗校勘记》。
《毛诗多识》是道光、咸丰年间研究《诗经》博物之学的著作,关于此书及作者多隆阿,前人并无专篇论文深入探讨。据笔者搜寻所得,唯周作人、伦明、江瀚、金毓黻等民初的学者,写过札记、提要式的介绍文字,限于篇幅及资料的局限,所言不多,或未能对许多的疑难下裁决,或有推论而未能详加考究者,以致于今日,吾人对《毛诗多识》及多隆阿仍感到陌生及茫然。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和宋代朱熹《诗集传》是诗经学史上两部重要的著作。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称《毛诗正义》为《诗经》研究的第二个里程碑,《诗集传》为《诗经》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洪湛侯《诗经学史》认为《毛诗正义》集汉魏《诗》学之大成,《诗集传》是“诗经宋学”集大成的权威之作。
笔者所见的《诗集传》,有1937年初版、1943年再版的世界书局版(书名《诗经集注》),1958年中华书局版,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和2007年凤凰出版社版四种。前三种为繁体字版,后一种为简体字版。本文以王华宝整理、凤凰出版社版的《诗集传》为底本,参照其他三个版本及四库全书本《诗集传》,对照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的清代阮元的《十三经注疏》(下文简称《注疏》),校勘二者在文字上的一些差异。
一 赪 頳
《周南·汝坟》:“鲂鱼赪尾”,《注疏》“赪”作“頳”。《说文·赤部》作“ ”,又言或从贞,或从丁。《毛诗故训传》作“赪”。《经典释文》亦作“赪”。《广韵·清韵》:“赪,俗作頳。”《康熙字典》:“赪,本作頳。”《汉语大字典》:“頳,同‘赪’。《玉篇·页部》:‘頳,赤也。本作赪。’”《汉语大词典》:“赪,亦作‘頳’。以上三辞书引文亦作“鲂鱼赪尾”。《中华字海》:“ 頳,同赪。”愚按:此处阮元未出校勘记。赪应该是正字或本字,当作赪。
二 秾 襛
《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注疏》“ 秾”作“襛”。中华书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作“襛”。《说文·衣部》:衣厚貌。诗曰:“何彼襛矣”。《毛诗故训传》作“襛”。《经典释文》亦作“襛”。《广韵·钟韵》:襛,襛华,又衣厚貌;穠,花木厚。《康熙字典》“襛”字条引《诗》作“何彼襛矣”;“穠”字条引《诗》作“何彼穠矣”。《汉语大字典》“ 襛”字条引《诗》和《诗集传》作“何彼襛矣”;无“秾”字,“穠”字条亦引《诗》作“何彼穠矣”。《汉语大词典》“穠”字条引《诗》和《诗集传》作“何彼穠矣”;“襛”字条引《诗》作“襛”,又引《五经文字》云:“襛,见《诗·风》,从禾者伪。”
韩诗作“茙”。《康熙字典》:茙,厚貌,又通秾,引《诗》作“秾”。汉·毛亨《毛诗故训传》,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宋·苏辙《诗经集传》、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胡承珙《毛诗后笺》、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吴闓生《诗义会通》等作“襛”;明·朱善《诗解颐》,清·崔述《读风偶识》作等 “秾”。今人高亨、黄焯、陈子展、程俊英、向熹等均作“襛”。愚按:此处阮元亦未出校勘记。襛与秾二者意思略有不同,据下文“唐棣之华”,当作襛。以《五经文字》说为是。
三 鞠 鞫
《邶风·谷风》:“昔育恐育鞠”,《注疏》“鞠”作“鞫”。中华书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作“鞫”。《说文·革部》未单列“鞫”字,鞫为 的重文。《毛诗故训传》作“鞫”。《经典释文》:鞫,本亦作諊。《广韵·屋韵》:鞠,姓也;鞫,同 ,同 ,穷也。《龙龛手鉴·革部》鞫为鞠的俗字。《康熙字典》引此诗作“鞫”。《汉语大字典》鞠,通鞫;鞫,同鞠。《汉语大词典》鞠鞫互为通假。
愚按:阮元《校勘记》据唐石经、小字本、相台本、闽本、明监本和毛本,认为当作鞫。鞠,另见于《诗》者,有:《齐风·南山》:“既曰告之,河又鞠止。”《小雅·采芑》:“钲人伐鼓,陈师鞠旅。”《小雅·节南山》:“昊天不傭,降此鞠讻。”《小雅·小弁》:“踧踧周道,鞠为茂草。”《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鞫,另见于《诗》者,有:《大雅·公刘》:“止旅乃密,芮鞫之即。”《大雅·云汉》:“鞫哉庶正,疚哉冢宰。”《大雅·瞻卬》:“鞫人忮忒,谮始竞背。”鞠、鞫在各处的意思均不相同。愚以为此处当从阮元作鞫,《诗集传》是用其俗字鞠,误。
四 盼 盻
《卫风·硕人》:“美目盼兮”,《注疏》“盼” 作“盻”。《论语·八佾》引《诗》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说文·目部》:盼,诗曰:“美目盼兮。”盻,恨视也。《毛诗故训传》作“盼 ”。《经典释文》作“盻”。《广韵·裥韵》:盼,美目;《广韵·霁韵》:盻,恨视。《康熙字典》“盻”字条引《字汇》:盻字,乃盻痕之盻。今人混作盼睞之盼,非。“盼”字条云:《举要》盼亦同盻,并非。《汉语大字典》“盻”字条(二),读为pǎn,意为美目貌。引《诗》作:“巧笑倩兮,美目盻兮。”“盼”字条引《诗》作:“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又曰:《诗》今本作“盻”。《汉语大词典》:盼,眼睛黑白分明貌。《诗·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本作“盻”。盻,恨视,怒视。或同“盼”。《中华字海》“盻”字条(二),读为pǎn,意为美目貌。引《诗》作:“巧笑倩兮,美目盻兮。”“盼”字条,引《论语·八佾》作:“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愚按:阮元《校勘记》认为“盼字是也”。当从《说文》与《论语》作“盼”。盻,《说文》作“ 1”;盼,《说文》作“2”。二者字形相近,容易混淆。《广韵·裥韵》“盼”字写作“3”,《中华字海》:4,同“盼”。因为“兮”字的俗字一般写作“3”,所以,人们会误以为“3”是“盻”的俗字。另,疑《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释义均有误。
五 实 硕
《唐风·椒聊》:“实大且笃”,《注疏》“实”作“硕”。现录《诗集传》中全诗如下: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彼其之子,实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世界书局版《诗经集注》、中华书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作“硕”。《毛诗故训传》亦作“硕”。
愚按:重章叠句,是《诗经》一大艺术特色,《唐风》就较好得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今见《唐风》诸诗,凡重章叠句处,每句前几字均相同。现再从《唐风》中摘录几首诗: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唐风·扬之水》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唐风·绸缪》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唐风·无衣》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唐风·有杕之杜》
“实大”、“硕大”义皆可通。但《椒聊》诗中第一章为“硕大”,则第二章当同第一章,即“实”当为“硕”。《诗集传》误。
六 遘 觏
《豳风·伐柯》:“我遘之子”,《注疏》“遘” 作“觏”。世界书局版《诗经集注》、中华书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作“觏”。《说文·辵部》:遘,遇也;《说文·见部》:觏,遇见也。《毛诗故训传》作“ 觏”。《经典释文》作“觏”。《广韵·候部》:遘,遇也;觏,见也。《康熙字典》:遘,与觏通;觏,引《诗》曰:“我觏之子。”《汉语大字典》“遘”字条引郝懿行《尔雅义疏》:“遘训见者,字当作觏。”《汉语大词典》:遘,遇,遭遇;“觏”字条引《诗》作“我觏之子”,遇见、看见之意。《中华字海》:遘,逢,遇;觏,遇见。愚按:遘,从辵,当有遇意;觏,从见,当训有见意。细研诗意,当以“觏”为佳。《诗集传》误。
[参考文献]
[1] [宋]朱熹著,王华宝整理.诗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2] [宋]朱熹.诗经集注[M].北京:世界书局,1943年再版
[3] [宋]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8
[4] [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 [汉]许慎.说文解字[M].长沙:岳麓书社,2006
[7] [汉]毛亨.毛诗故训传郑笺[M].清同治五云堂刊本
[8] [宋]陈彭年等.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9][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10]徐中舒等.汉语大字典[M].成都、武汉: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
[11]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电子版)[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
[12]冷玉龙,韦一心.中华字海[M].北京: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
[13]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4][清]纪昀等.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江北过客)
笔者所见的《诗集传》,有1937年初版、1943年再版的世界书局版(书名《诗经集注》),1958年中华书局版,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和2007年凤凰出版社版四种。前三种为繁体字版,后一种为简体字版。本文以王华宝整理、凤凰出版社版的《诗集传》为底本,参照其他三个版本及四库全书本《诗集传》,对照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的清代阮元的《十三经注疏》(下文简称《注疏》),校勘二者在文字上的一些差异。
一 赪 頳
《周南·汝坟》:“鲂鱼赪尾”,《注疏》“赪”作“頳”。《说文·赤部》作“ ”,又言或从贞,或从丁。《毛诗故训传》作“赪”。《经典释文》亦作“赪”。《广韵·清韵》:“赪,俗作頳。”《康熙字典》:“赪,本作頳。”《汉语大字典》:“頳,同‘赪’。《玉篇·页部》:‘頳,赤也。本作赪。’”《汉语大词典》:“赪,亦作‘頳’。以上三辞书引文亦作“鲂鱼赪尾”。《中华字海》:“ 頳,同赪。”愚按:此处阮元未出校勘记。赪应该是正字或本字,当作赪。
二 秾 襛
《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注疏》“ 秾”作“襛”。中华书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作“襛”。《说文·衣部》:衣厚貌。诗曰:“何彼襛矣”。《毛诗故训传》作“襛”。《经典释文》亦作“襛”。《广韵·钟韵》:襛,襛华,又衣厚貌;穠,花木厚。《康熙字典》“襛”字条引《诗》作“何彼襛矣”;“穠”字条引《诗》作“何彼穠矣”。《汉语大字典》“ 襛”字条引《诗》和《诗集传》作“何彼襛矣”;无“秾”字,“穠”字条亦引《诗》作“何彼穠矣”。《汉语大词典》“穠”字条引《诗》和《诗集传》作“何彼穠矣”;“襛”字条引《诗》作“襛”,又引《五经文字》云:“襛,见《诗·风》,从禾者伪。”
韩诗作“茙”。《康熙字典》:茙,厚貌,又通秾,引《诗》作“秾”。汉·毛亨《毛诗故训传》,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宋·苏辙《诗经集传》、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胡承珙《毛诗后笺》、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吴闓生《诗义会通》等作“襛”;明·朱善《诗解颐》,清·崔述《读风偶识》作等 “秾”。今人高亨、黄焯、陈子展、程俊英、向熹等均作“襛”。愚按:此处阮元亦未出校勘记。襛与秾二者意思略有不同,据下文“唐棣之华”,当作襛。以《五经文字》说为是。
三 鞠 鞫
《邶风·谷风》:“昔育恐育鞠”,《注疏》“鞠”作“鞫”。中华书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作“鞫”。《说文·革部》未单列“鞫”字,鞫为 的重文。《毛诗故训传》作“鞫”。《经典释文》:鞫,本亦作諊。《广韵·屋韵》:鞠,姓也;鞫,同 ,同 ,穷也。《龙龛手鉴·革部》鞫为鞠的俗字。《康熙字典》引此诗作“鞫”。《汉语大字典》鞠,通鞫;鞫,同鞠。《汉语大词典》鞠鞫互为通假。
愚按:阮元《校勘记》据唐石经、小字本、相台本、闽本、明监本和毛本,认为当作鞫。鞠,另见于《诗》者,有:《齐风·南山》:“既曰告之,河又鞠止。”《小雅·采芑》:“钲人伐鼓,陈师鞠旅。”《小雅·节南山》:“昊天不傭,降此鞠讻。”《小雅·小弁》:“踧踧周道,鞠为茂草。”《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鞫,另见于《诗》者,有:《大雅·公刘》:“止旅乃密,芮鞫之即。”《大雅·云汉》:“鞫哉庶正,疚哉冢宰。”《大雅·瞻卬》:“鞫人忮忒,谮始竞背。”鞠、鞫在各处的意思均不相同。愚以为此处当从阮元作鞫,《诗集传》是用其俗字鞠,误。
四 盼 盻
《卫风·硕人》:“美目盼兮”,《注疏》“盼” 作“盻”。《论语·八佾》引《诗》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说文·目部》:盼,诗曰:“美目盼兮。”盻,恨视也。《毛诗故训传》作“盼 ”。《经典释文》作“盻”。《广韵·裥韵》:盼,美目;《广韵·霁韵》:盻,恨视。《康熙字典》“盻”字条引《字汇》:盻字,乃盻痕之盻。今人混作盼睞之盼,非。“盼”字条云:《举要》盼亦同盻,并非。《汉语大字典》“盻”字条(二),读为pǎn,意为美目貌。引《诗》作:“巧笑倩兮,美目盻兮。”“盼”字条引《诗》作:“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又曰:《诗》今本作“盻”。《汉语大词典》:盼,眼睛黑白分明貌。《诗·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本作“盻”。盻,恨视,怒视。或同“盼”。《中华字海》“盻”字条(二),读为pǎn,意为美目貌。引《诗》作:“巧笑倩兮,美目盻兮。”“盼”字条,引《论语·八佾》作:“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愚按:阮元《校勘记》认为“盼字是也”。当从《说文》与《论语》作“盼”。盻,《说文》作“ 1”;盼,《说文》作“2”。二者字形相近,容易混淆。《广韵·裥韵》“盼”字写作“3”,《中华字海》:4,同“盼”。因为“兮”字的俗字一般写作“3”,所以,人们会误以为“3”是“盻”的俗字。另,疑《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释义均有误。
五 实 硕
《唐风·椒聊》:“实大且笃”,《注疏》“实”作“硕”。现录《诗集传》中全诗如下: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彼其之子,实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世界书局版《诗经集注》、中华书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作“硕”。《毛诗故训传》亦作“硕”。
愚按:重章叠句,是《诗经》一大艺术特色,《唐风》就较好得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今见《唐风》诸诗,凡重章叠句处,每句前几字均相同。现再从《唐风》中摘录几首诗: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唐风·扬之水》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唐风·绸缪》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唐风·无衣》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唐风·有杕之杜》
“实大”、“硕大”义皆可通。但《椒聊》诗中第一章为“硕大”,则第二章当同第一章,即“实”当为“硕”。《诗集传》误。
六 遘 觏
《豳风·伐柯》:“我遘之子”,《注疏》“遘” 作“觏”。世界书局版《诗经集注》、中华书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作“觏”。《说文·辵部》:遘,遇也;《说文·见部》:觏,遇见也。《毛诗故训传》作“ 觏”。《经典释文》作“觏”。《广韵·候部》:遘,遇也;觏,见也。《康熙字典》:遘,与觏通;觏,引《诗》曰:“我觏之子。”《汉语大字典》“遘”字条引郝懿行《尔雅义疏》:“遘训见者,字当作觏。”《汉语大词典》:遘,遇,遭遇;“觏”字条引《诗》作“我觏之子”,遇见、看见之意。《中华字海》:遘,逢,遇;觏,遇见。愚按:遘,从辵,当有遇意;觏,从见,当训有见意。细研诗意,当以“觏”为佳。《诗集传》误。
[参考文献]
[1] [宋]朱熹著,王华宝整理.诗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2] [宋]朱熹.诗经集注[M].北京:世界书局,1943年再版
[3] [宋]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8
[4] [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 [汉]许慎.说文解字[M].长沙:岳麓书社,2006
[7] [汉]毛亨.毛诗故训传郑笺[M].清同治五云堂刊本
[8] [宋]陈彭年等.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9][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10]徐中舒等.汉语大字典[M].成都、武汉: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
[11]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电子版)[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
[12]冷玉龙,韦一心.中华字海[M].北京: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
[13]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4][清]纪昀等.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江北过客)
讲义要当重切磋絜斋不事颂辞阿解经依注无为异取古诫今有足多雅颂诸篇惜巳失风南数首出重罗黍离故国三致意其奈孱王弗聴何
乾隆乙未仲夏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三絜斋毛诗经筵讲义
乾隆乙未仲夏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三絜斋毛诗经筵讲义
三千年以降,对于《诗经》,人们却存在着深刻的误读。其间故作高深者有之,人云亦云者有之。就这样,一部本应展示远古先民向善向美向高压生活追求的心灵图卷,被生生地割断了高贵的灵魂,留给后人的只是支离破碎。刘绪义先生以自己独到的视角,轻松、欢快的语言,幽默、犀利的笔触,引领我们重回《诗经〉广袤而宏渺的时空,触摸先民的脉搏和节律,探寻先民们昂扬向上的心声,体味《诗经》里无穷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