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生活>>历史>>演义说部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明史
蔡东藩 Cai Dongfan阅读
  本书是《白话版·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中的一本,以小说的方式讲述明朝历史。全书采取平民视角,以人为纲,从朱元璋出生,一直写到明朝灭亡,真实的历史在传奇式的故事之中一一呈现。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民国时期的名著,按照朝代分为11本。这部书“成功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趣味性的统一”(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天石语),受到广泛关注,毛泽东、顾颉刚、李敖、二月河等人更是推崇备至。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副会长裴效维认为:“它所起的作用,是官修的‘二十四史’或任何中国通史都无法代替的。”
  
  可惜的是,这部著作已经逐渐淡出了当代读者的视野。最重要原因,是它的语言。它采用的是一百年前的“古白话”,接近古文,艰涩难懂;而过多史料的罗列,也减弱了故事性。
  
  为了使当代读者能够轻松阅读,九州出版社组织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11名文史博士,每人负责一本书的翻译整理。与原著相比,“白话版”的语言简单易懂,而且故事更紧凑、更生动。
  鸳湖渔叟校订、近人陈汝衡改写
  
  说唐全传包括三部书:《说唐前传》《说唐后传》《说唐三传》;清代长篇小说,作者不详。这三部书,虽然不是出自一人这手,内容也基本各自独立,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上,也还是有脉络相连。一般读者读这类书,多半是为了看看故事,消遗解闷,都希望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其来龙去脉有最完整的交待。
  ① 《说唐前传》(清)佚名,鸳湖渔叟校订。俗称《说唐》,以瓦岗寨群雄风云际会为中心,铺叙自秦彝托孤、隋文帝平陈,到唐李渊削平群雄、李世民登基称帝为止的故事,着力描绘了秦琼、程咬金、单雄信、罗成、尉迟恭等传奇人物。其中不少故事情节很吸引人,如秦琼卖马、程咬金劫王杠等,可说是妇孺皆知。人物描写虽说线条粗犷,却也形象鲜明、生动。因此,这部书在民间流伟很广,影响很大。
  ② 《说唐后传》(清)佚名。即《罗通扫北》与《薛仁贵征东》合集。《罗通扫北》写的是唐太宗御驾征北番,被围困在木杨城。程咬金杀出番营到长安求救,罗成之子罗通挂帅扫平北番的故事。《薛仁贵征东》写薛仁贵一生的经历。薛仁贵出身贫寒,经历坎坷,征辽时战功卓著却被奸臣张士贵冒认,长期不受重用,尉迟恭鞭打张士贵审出真情,才得重用,征东救驾平辽,被唐太宗封为平辽王。 ③ 《说唐三传》(清)佚名。俗称《薛丁山征西》,又称《异说后唐三集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全传》。
  
  说唐札记之《说唐》印象
  邱文权
  
  以“灭隋兴唐”为主题的作品,名目不可谓不多,如《隋史遗文》,如《大唐秦王词话》,如《隋唐两朝志传》,如《隋唐演义》,如《说唐全传》者云云,余所看者,恰为“影响最大、于民间流传最广”的《说唐全传》。
  
  《说唐》诞生于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由“鸳湖渔叟”校订,鸳湖渔叟何许人也?想必是一位经常在浙江嘉兴南湖一带从事钓鱼活动的老人,估计跟1921年在南湖一艘游船上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没关系吧。不过又据说“本书与《隋史遗文》、《隋唐演义》等文人撰写不同,语言不脱说书人声口,文字、回目及叙述布置都绝少文人润色的痕迹……本书实为说书脚本的书面记录,民间艺人才是它的真正作者。”(傅成、吴蒙《说唐全传·前言》)
  
  总之,想看便看,何必据来说去哉。
  
  一部《说唐》(以下简称《说唐》),洋洋四十来万字,读起来却不似《红楼梦》般的繁琐、缠绵,其既有《三国演义》那种国家干部形的“忠义”,又有《水浒传》的草寇式的“侠义”,更有《西游记》中祸福相生、命理相合的因素。其详述了隋朝末年,“炀帝无道,欺娘奸妹,图嫂鸩兄,弑父害忠,专权乱政,天下大乱”,乃至“十八路反王”及“三十六处烟尘”纷纷自立为王、与中央政府对干起来,而反王势力中又重点记叙了瓦冈寨集团的兴代,且成功塑造了一个个典型英雄形象,如义勇当头的秦叔宝、蛮横滑头的程咬金、先知先觉的徐茂公、顽烈不屈的单雄信、宽宏大度的李世民,等等。
  
  若说《三国演义》由头到尾本着“尊刘抑曹”思想,《说唐》则从始至终贯彻着“兴唐灭隋”方针,不同的是:前者思想有误,导致牵强附会,而后者方针正确,终获成功。盖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论同样适用于人类历史发展,罗贯中先生明知刘蜀政权到后来弄成“阿斗” 鸟样,而曹魏政权“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却偏要对刘蜀实行锦上添花制度、对曹魏执行落井下石措施,岂非吃力不讨好?岂不造就“强扭的瓜”?更甚者,有民国幕僚周大荒先生,兴许不满魏强蜀弱的史实,乃奋笔疾书,写就一部《反三国演义》,内中将三国故事全盘翻案,刘、关、张、马、赵等蜀汉英雄无往不利、战无不胜,将曹操、孙权等“逆劣之徒”通通打倒……末了,蜀汉胜利之旗高高飘扬在中华大地上——想必这回“正统派”、“亲汉派”笑得睁不开眼了吧!然而笑之余,是否有一股酸溜溜的口水下肚呢?
  
  反观《说唐》,隋炀帝杨广这厮不讲仁道,趁他老爸杨坚病危卧榻之机,性骚扰他老爸的老婆陈夫人(美其名曰“情之所钟,何名份之有?”);在御花园要强奸他妹妹琼花公主(是否同胞生,不祥),逼得琼花公主跳下山崖自杀,过后只在大隋的新闻发布会上宣称:“俺 don’t know,我妹妹她大概是得了前列腺驾崩的吧。”他指使下属员工张衡暗自干掉他老爸杨坚,之后用绳子勒死自家哥哥杨勇、霸占漂亮嫂子萧妃,又将他的反对党通通革职查办,擅自将屁股放到龙椅上,弄得天下大乱,各地方干部及老百姓怨声载道——试问隋能不灭么?与此同时,以李渊同志为首的李唐政权揭竿而起,广施仁政,其子李世民更善于招贤纳士、化敌为友,从而赢得各方尊重——唐焉能不兴哉。以指导小说创作的思想方针看来,罗贯中、周大荒的“尊刘抑曹”要比鸳湖渔叟的“灭隋兴唐”逊色许多。
  
  难能可贵的是,《说唐》还贯串着“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皇帝人人可以当之”的思想,这较起《水浒传》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又不知要高级几百倍!你是我的皇帝,倘你干不好,弄得大家伙生灵涂炭、日子过得猪狗不如,则我没必要再受你的窝囊气,你也怪不得我自立门户,跟你对着干,因为我亦有追幸福的权利,而无视民生的政权终将被人民摧毁——该人本主义精神跟当代人权思想殊途同归矣。
  
  然而,以瓦岗寨政权为代表的“十八路反王”不具备项羽、刘邦那种彻底推翻统治者的大气魄,他们大都安于现状、各自称雄;他们在反皇帝老儿的同时,亦反其他的反王,他们光凭“刺血为盟”便轻易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并未制订出一套明确的政治斗争纲领,也就难保他们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乌合之众了——后来,走军阀路线的李唐政权出,众反王或被兼并或遭歼灭,可为名证。
  
  诚然,小说的重点并不在向读者展示“隋灭唐兴”的结果,而重在刻画朝代兴衰替换过程中一桩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秦琼卖马、陈咬金三斧取瓦岗、王伯当两盗呼雷豹、罗成夺魁、尉迟恭演功,等等,无不惊心动魄——也多亏这一颗颗耀眼的英雄星,才照亮了《说唐》的夜空。
  隋唐两代的故事,在宋、元期间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但作为长篇讲
  史小说却开始于明代。到了清初,长篇历史演义大量涌现,所涉及的内容上
  自远古,下至明朝,几乎构成了一个完整、细密的历史系列。《隋唐演义》
  就是这个系列中的一个环节。在《隋唐演义》问世之前,罗贯中曾经编纂了
  《隋唐志传》。到了明朝中期,林瀚作了改订,称为《隋唐两朝志传》。褚
  人获就是以此书为主,又参考了明刊本《大唐秦王词话》、无名氏的《隋扬
  帝艳史》以及唐宋传奇、戏曲、民间传说等材料,如《海山记》、《迷楼记》、
  《开河记》、《开元天宝遗事》、《太真外传》等。作者广采博收,精心编
  撰,将众多的人物、繁杂的事件,悠长的历史熔于一炉,形成一部有机的艺
  术整体。
  
  故事简介:
  《隋唐演义》一百回,是一部兼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小说。作者褚人获,字稼轩,又字学稼,号石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二十年前后在世。终身不仕,文名甚高,能诗善文,尤喜涉猎历代稗史轶闻,著作颇多,最能代表其文学成就的是《隋唐演义》。
  
  《隋唐演义》以隋唐历史为题材。宋代以来,有关隋末群雄割据,“十八路烟尘”造反的种种传说和故事,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演隋唐历史的小说,数量颇多,可以构成一个较大的系列。《隋唐演义》之前较有影响的同类题材的作品有明代的《隋唐志传》、《隋炀帝艳史》和《隋史遗文》,褚人获对上述作品广采博收,同时吸收了唐宋传奇的有关材料,加工改写成七十万字的《隋唐演义》。作为说唐故事的集大成者,《隋唐演义》几乎注意到古籍及传说中所有有关隋唐历史的轶事、杂说,把它们溶到一部作品中,而且杂而不乱,形成了自己的情节体系,可谓后来居上。
  
  《隋唐演义》叙事从隋主伐陈开始,以“安史之乱”后唐明皇回京作结。它的主要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以隋炀帝——朱贵儿为中心人物的隋末宫廷故事,二是秦琼、单雄信、程咬金等“乱世英雄”反隋的故事,三是唐明皇——杨贵妃为中心人物的“安史之乱”前后唐代官延故事。全书将隋炀帝——朱贵儿与杨贵妃——唐明皇的两世姻缘作为一条副线,把纷繁的历史事件、趣闻轶说溶进一个庞大而松散的整体结构中。
  
  隋炀帝在通俗小说中是有名的荒淫残暴的君主。他在位十九年,曾三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又每年调民工数百万营建东宫,开凿运河,修筑长城,苛捐、暴政,搞得民不聊生。当时有些人为了躲避兵役、劳役,竟自断手足,称为“福手福足”。隋末农民大起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隋唐演义》在一定程度上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情况。作品前半部,以细致的笔墨描写了“穷土木炀帝逞豪华”(第二十七回)的许多令人怵目惊心的事实:选绣女、建洛宫,“弄得这些百姓东奔西驰 ”,“各府州县邑,如同鼎沸”。炀帝为了游玩,强令开凿自大梁至淮河的运河,强征天下民夫,“如有隐匿者,诛三族”。大小官吏,正好趁此机会变本加厉地酷虐百姓。在这样一个反抗的烈火一触即燃的时刻,不但程咬金、尉迟恭等贫苦农民要揭竿而起,就是一些下级官吏(如秦琼)和富有正义感的中小地主(如单雄信)
  
  也感到是“出去做一番事业”的时候了。在反隋英雄中,秦琼一生的经历最具典型性。秦琼曾充任过地方上的“捕盗都头”,对造反的“勾当”几度迟疑。当“盗贼 ”程咬金、王伯当等人以拜寺为名在家聚义时,他出于江湖义气,毅然冒着生命危险放走了众人。在亲眼看到了麻叔夜吃人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彻底认清了隋王朝的极端腐败本质后,他自觉主动走上了反抗道路。参加起义队伍后,他利用自己在江湖上的声望,为壮大农民起义队伍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在瓦岗寨上,他成了翟让军事集团的中坚力量之一。在说唐故事演变过程中,群雄反隋,尤其是瓦岗寨英雄们的反抗故事,有较好的基础,褚人获对这一部分的加工也最见功力,不但思想内容上多有可取,艺术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它较成功地塑造了秦琼、单雄信、程咬金等草泽英雄的群像。这些人物,既有传奇色彩,又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个性不同的人。如单雄信耿直淳厚而自视甚高,程咬金鲁莽而风趣善谑,罗成勇猛而少年气盛,都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像。作者不但注意从重大的事件、情节中写人,还能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细微的感情和心理。如描写主要人物之一的秦琼的许多节文字,就相当精彩、细腻。
  
  《隋唐演义》的语言比较通俗晓畅,这主要表现在那些描写草泽英雄的文字上。试以第二十三回写程咬金等初次在贾润甫店里聚会一节文字为例:单雄信、程咬金来给秦琼之母拜寿,程咬金因小时同秦琼一块长大,自信秦琼对他会胜过一般朋友。但在秦琼方面,因几十年不见,已不认识程咬金了,又见他一片粗鲁,与他说话不多,这时:不知程咬金自信是个旧交,尤俊过初时也听程咬金说道是旧交,见叔宝相待冷淡,吃了几杯酒,有了些酒意了,就说起程咬金来道:“贤弟,你一向是老成人,不意你会说谎。”咬金道:“小弟再不会说谎。”尤员外道:“前日单二哥,拿令箭知会与秦老伯母上寿,我说:‘贤弟你不去罢’。你勉强说:‘秦大哥与我髫年有一拜,童稚之交’。若是与你有一拜,他就晓得你会饮了、初见时恰似不相认一般,如今来敬酒,并不见叙一句寒温不多劝你一杯酒,是甚缘故?”咬金急得暴躁道:“兄不信,等我叫他就是。”尤俊达道:“你叫。”咬金厉声高叫:“太平郎,你今日怎么就倨傲到这等田地!”就是春雷一般,满座皆惊。……这一段真可谓有声有色。不仅口吻逼真,还能表达出说话人的神态以及性格特点和心理。程咬金粗鲁耿直,不会绕圈子;尤俊达粗鲁却爱耍点小聪明,他看到秦叔宝没有特别看重程咬金,就故意激他,让他搞得“满座皆惊”,以为取笑。《隋唐演义》各个部分的成就是不平衡的。写秦琼、单雄信等人起义反隋的部分,艺术地再现了隋末的历史现实;与此同时进行的关于隋末宫廷生活的描写,客观上反映了隋末农民战争的背景。总的说来,写唐统一前的部分比较富有生活气息,不乏精彩的片段;唐代部分则笔力冗弱。
  
  《隋唐演义》思想和艺术上的局限有三:第一,它不仅以大量篇幅直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的说教,而且正面塑造了以愚忠求宠的王义、姜亭亭夫妇的形象。如小说花费大量的笔墨写王义夫妇怎样用头发做成“青丝帐”以谢“隆恩”,博得隋炀帝一笑。作者对这对愚夫愚妇的“品行”津津乐道,赞赏不已。又如,作者谴责了隋炀帝的暴政,却又不厌其烦地渲染朱贵儿等人以“殉节”报答昏君的故事。这表明,在作者的心目中,“忠君”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即使这“君”如狼似虎。第二,作品在总体结构上以朱贵儿、隋炀帝与唐明皇、杨贵妃的“两世姻缘”为副线,以欣赏的态度写了这两对情人的“爱情”,这也是书中的糟粕。封建帝王固然可以作为文艺作品的爱情主人公来描写,但隋炀帝、唐明皇之于朱贵儿、杨贵妃,与其说是“爱”,毋宁说是对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女性的玩弄,与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并不相干。第三,从全书看,《隋唐演义》以史为经,以人为纬,结构全书,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但有些地方剪裁不够精当,繁琐冗长,接榫处也不够圆转自然。
  
  本书据现存康熙年间四雪草堂刻本校订而成。
  
  《隋唐演义》一百回是隋唐历史小说集大成之作,也是有清一代历史演义小说最优秀的一部。
  本书的整体结构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以隋炀帝、朱贵儿、唐明皇、杨玉环的“两世姻缘”为“大框架”,自隋文帝起兵伐陈开始,到唐明皇从四川还都去世而终,记说了隋唐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隋末宫廷故事,以隋炀帝和失贵儿的旖旎艳情故事为中心,描写了隋末宫廷生活的豪华奢靡,刻画了隋炀帝的荒淫残暴。他弑父鸩兄,夺得皇位,在位十三年,营建洛宫,征选绣女,开凿运河,游幸江都,修筑长城,远征高丽,致使国力疲惫,民不聊生。这部分描写,铺陈华丽,富有时代气息,客观地反映了隋末农民战争的社会背景。二是唐代宫廷故事,以唐明皇杨贵妃的风流情事为线索,展示了唐代宫廷生活的骄奢淫逸;同时也描写了李世产亲刃兄弟,武后、韦后的谋杀亲夫、争权夺宠、殖酷无情。这部分描写则笔力浮泛,情致不足,不及隋代部分。三是草莽英雄的故事,如秦琼、单雄信、程咬金、王伯当、花木兰等事迹,都空插在前七十回之中,描写他们起兵反隋,追随李世民打天下的传奇经历,颂扬了他们的侠义勇武。这些故事,多串联于隋唐两代朝政之间,用笔粗豪,形象生动,不乏精彩之处。在描写中,对隋亡后十六院夫人的流落江湖的同情,对秦琼英雄失意的感叹,虽然均以旧本,但与作者自己的“鹱落”、“困顿”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残唐五代史演义
罗贯中 Luo Guanzhong阅读
  又名《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五代残唐》明李卓吾批点本。八卷六十回。
  题“罗贯中编辑”,但似为明代后期无名氏作品。
  以编年体例,描述自黄巢起义至陈桥兵变止,这段时期的动荡兴衰历史。
  又名反唐演义全传
  “薛刚反唐”的故事相传唐时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奸臣张台(张士贵之子)所害,全家抄斩。薛丁山的长子薛猛囿于封建道德,愚忠愚孝,终于作了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刚,为人性格坚强,不肯屈服,终于起兵反唐,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张。
  
  TVB电视剧 薛刚反唐 
  片名:薛刚反唐 Destined Torebel
  地区:中国香港(TVB)
  类型:古装武打
  集数:18集
  首播:TVBI
  演员:刘青云 刘美娟 关礼杰 吴镇宇
  剧情介绍
  改编自民间故事的古装武侠剧《薛刚反唐》,神怪诡秘,曲折悲情。
  薛丁山夫妇歼灭杨藩后,杨冤魂不息,发下毒誓,要尽灭薛门。唐初,高宗李治即位,后武则天把持朝政,欲利用太庙祭祖暗害皇帝,不料太庙倒塌,阴谋败露。樊梨花洞悉天机,知其子薛刚乃杨托世附体,以报前世之仇,大骇之余,欲为子除魔,但却为杨附体的薛刚所杀。而薛刚因误杀武后私生子而只身逃亡,引致薛家被满门抄斩,尽应天机。
  武则天再借花灯会谋朝篡位,自立为帝。薛刚及後得对他锺情之永泰郡主及徐茂公之助,驱去心魔,并拥立太子李显,又与郡主及徐茂公之孙徐贤到处寻找名将之後人,共兴勤王之师。最后往新唐国借兵,报仇复国,但功成后却因功高震主,不为李显所容,终为新主毒杀。
  此剧乃香港首播,亦是刘青云首部担正为男主角的剧集。
  【戏曲《杨家将》】
  
  戏曲里的在《杨家将》大多取材于民间口头文学,它之所以能深受中国老百姓的厚爱欢迎垂青,到如今有着几百年的旺盛的生命力,当然离不开无数梨园前辈大师们的精雕细刻千锤百炼的倾注一生的狠功夫,才使得戏曲的种子深深根植于观众百姓的内心里,舞台上的演员们所表演的杨家将人物身上特有的勤劳、勇敢、智慧、善良,大义凛然,保家卫国的品质性格它不仅仅属于戏中人物,它属于人民群众。这些优秀的戏曲艺术真应该值得现在的艺术家们的抢救和挖掘,不应该让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民族宝贝”消失在我们的手里,千万不要等数年以后,当我们的子孙面对剧本里的经典唱词,却不知为何物?那时我们会成为戏曲的罪人,到那时我们将无颜面对中国古老的民族艺术。
  
  相关戏剧
  
  电影《杨门女将》的拍摄更是让电影观众过足了戏瘾。电影是根据民间传说《十二寡妇征西》和扬剧《百岁挂帅》改编而成的。电影写的是:天波府喜气盈门,百岁老人佘太君正在为镇守边关的孙子杨宗保举办五十寿宴,从边关回来的焦廷贵、孟怀源带来了杨宗保阵亡的噩耗,立时寿堂变灵堂,杨门一时陷入悲痛之中,这时,朝廷畏惧强敌,意欲求和,佘太君力抑悲愤,率领孀居的儿媳、孙媳和重孙子杨文广等,驳斥了以王辉为首的主和派的谬见,在丞相寇准的支持下凛然挂帅,全家出征。年轻的杨文广也立请出征替父报仇,其母穆桂英也愿意儿子上阵,但祖母柴郡主却担心杨门只此独子,不准前行。佘太君令她们母子比武,以定去留。校场比武中,杨文广在七祖母的授意和母亲的暗让下,用梅花枪取胜,终随军去至边关。阵前一仗,来犯的西夏王大败,退回老营,凭借天险顽守,并设计欲将文广诳进绝谷,以威胁杨家。其计为太君和桂英识破,她们根据杨宗保生前绝谷探道的遗言和马夫张彪的陈述,证实葫芦谷内确有栈道可以飞跃天险,奇袭敌营。于是穆桂英请求将计就计闯进谷去,太君允准,并将杨宗保的坐骑白龙马赠给杨文广,以壮其行。穆桂英母子、杨七娘率精锐小分队闯进绝谷后,历尽艰险几经波折,终于在识途老马的引导和采药老人的帮助下,攀上栈道。此时,西夏王已将谷口围攻住,扬言纵火,威胁佘太君。百岁老人不为所动。忽见敌营内火光冲天,知道桂英奇袭成功,遂率兵猛扑敌营,里外夹攻,全部歼灭西夏兵将。这部彩色戏曲艺术片在六十年代初曾经获得百花奖。并成为中国京剧院的保留节目。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演的穆桂英挂帅成了中华民族戏曲史上一曲华彩乐章。排演此戏时,梅先生已是六十有五的高龄,但是舞台风采决不减当年。该戏作为梅先生生前创作的收山之作,一经演出便引起轰动,同时成为一出梅派的代表剧目。其中最有艺术价值的就应该数“捧印”一场。在这场戏里,最出彩的就是穆桂英挂帅前后两种不同的复杂心理,“非是我临国难袖手不问,见帅印又勾起多少前情。杨家将舍身忘家把社稷定,凯歌还人受恩宠我添新坟……,所以她才”誓不为宋天子领兵上阵。但是经过佘老太君的“救兵救火古来训,退敌不求加恩宠”的教育,特别是百岁老人的一句:你不挂帅我挂帅,你不领兵我领兵的发聋振聩的誓言后,最终激发出这位当年大破天门阵女英雄的豪情壮志,于是唱出了京剧的传世之作的是[西皮散板]转[快板]再转[散板]成套唱腔。其中梅先生表演“捧印”时的身段美不胜收,大师是把一些大武生的身段化在了穆桂英身上,他撷取了武生杨小楼在《青石山》中关平“托印”的身段,吸收了《铁笼山》姜维的观星动作,又将《一箭仇》中史文恭的回庄使用的身段编成舞蹈,配以[九锤半]锣鼓。使这十六句唱一气呵成,缓时如小桥流水,急时如珠走玉盘。将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舞台上。
  
  清代地方戏曲对传统杨家将故事的革新
  
  清代地方戏曲对传统杨家将故事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移植、改编的传统杨家将故事,如《金沙滩》、《天门阵》、《杨文广征西》等等;一类是民间艺人新编的杨家将故事,如《四郎探母》、《牧虎关》、《杨八姐游春》,等等。传统故事主要取材于《杨家将演义》和宫廷戏。这类剧目在搬演演义和宫廷戏故事的同时,无可避免地也接受了它们的思想影响,把忠君报国当作了戏的基本主题。不过,传统的影响无论多么巨大,毕竟只是一方面。清皇朝已是我国封建社会全面走向崩溃的时代,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因素进一步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学术、文学艺术各部门汇合了一股反封建正统的“异端”势力,形成了一个反封建思想启蒙运动。地方戏曲中的新编杨家将故事,正是这股“异端”势力在民间的一翼。
  
  杨家将故事发展阶段上反传统的“异端”倾向,明显地表现为题材的变更。鲁迅说过:“时势屡更,人情日异于昔,久亦稍厌,渐生别流……其所以然者,即一缘文人或有憾于《红楼》……一缘民心已不能于《水浒》……”,更何况护王保驾之类了。于是,杨家将戏的内容出现了“人情化”的趋势,从一味地表现忠勇逐渐转向表现人的悲欢离合。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叙述杨家将戏演出情况时写道:
  
  近时所行之京戏中演其一门事迹者多,《李陵碑》之外,《四郎探母》、《穆柯寨》、《辕门斩子》、《雁门关》等各出,极受台下欢迎。
  
  从这时列举的剧目可以看出,舞台上流行的杨家将戏,表现他们悲欢离合的故事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忠节故事,且“极受台下欢迎”。同时在当舞台上“男女戏”盛行的风气影响下,杨家将的招亲故事更是层出不穷。杨家门里每一个成员几乎都有一段浪漫故事。不仅传统的招亲戏(《余塘关》、《穆柯寨》等)大为流传,而且象杨六郎招亲这个在演义里只略提一笔的内容,也被敷衍成一出大戏(豫剧《状元媒》,又名《傅杨争亲》)。甚至一些正面描写两国交锋的武戏(《九龙峪》、《孤鸾阵》等),男女关系的描写却也占了十之八、九。不管这些戏的思想内容有多大的差别,仅仅是题材的这一变化,已经露出以观众和艺人对旧题材的淡漠,反传统的倾向始露端倪。
  
  戏曲界的不少专家一直认为京剧《四郎探母》的“人情化”倾向是一种“独反其道而行之”的“异己,思想渗透”。这并不符合事实。实际上,当时舞台上杨家将故事的演出,不仅题材出现了“人情化”的趋势,就连一部分传统故事的内容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旧故事里那此“忠肝义胆,争光日月而震动乾坤”的英雄,被一个一个从天上拉回了人间。戏曲艺术家们在这些“怀赤心白意以报效天子”的忠臣良将血管里注入了凡夫俗子的血液,使他们充满了普通人的感情、欲望和弱点。借用 “现代化”概念来说,就是英雄们被“非英雄化”了。
  
  杨令公死节的故事,演义所着意表现的是英雄遭害、壮志难伸的愤慨。这从杨令公在李陵庙上题的可以看出来:
  
  其所以触碑而死,也是因为“圣上遇我甚厚,实期捍边讨贼以仰答之,不意为奸臣所逼,而致王师败绩,我尚有何面目求活!”然而,在京剧《托兆碰碑》里,这种英雄末路的悲壮意境则由另一种凄楚动人的父子之情取代了。这出戏虽然保留了“令公碰碑”的传统情节,但整个情调发生了质的变化。戏从杨七郎鬼魂“托兆”开始,引出杨令公“梦子”、“别子”、“望子”的动人情节。令公碰碑的动机也由“若被辽人生擒,受他耻辱,不如趁早死之为愈”的死节变成了由于“被困两狼山,白日受饥饿,夜晚受风吹,盼兵兵不到,盼子子不归”的绝望。这出以唱为主的老生戏,几乎完全是以声乐来表现人物的。“盼姣儿不由人珠泪双流”的成套“ 二黄”唱腔,一开始就表明了令公的心事,为整出戏奠定了基调。而作为“戏核儿”的大段“反二黄”更是通过追叙杨家八郎的不幸结局充分表现杨公公此时此刻的痛子之情。特别是两个“我的儿啊!”的大腔,完全是人物的这种感情达到顶峰时痛苦的悲吟。如果说,传统故事是通过“王师败绩”的后果来谴责潘仁美弄权的,那么京剧便是以“一家人无有下梢”的家庭悲剧来揭露权臣的凶残。后者的“人情化”倾向十分鲜明。
  
  戏曲艺术家们不仅背离传统,大胆地表现人情,而且还利用旧故事来讽刺不近人情的人物。杨六郎斩子的故事,演义里并没有表现杨延昭的无情。他的“囚禁”宗保也只是“恐其贪恋新婚而不用心破阵也”。11然而,京剧《辕门斩子》却把杨延昭当作一个讽刺对象,讽刺了他的无情无义。这出喜剧通过“我今日到无有父子的恩大,她那里却还有夫妻的情长”,12这样的形象对比,赞颂了人怀对于“王法”的胜利。尽管这是以献降龙木,破天门阵-“投效宋家”为代价的人情,实际上跟王法并不抵触,但多少含有一点离经叛道的味道。
  
  在这样的基础上,新编杨家将故事的一些优秀代表,再现出了更加鲜明的“异端”倾向。它们以大胆的革新精神和人文主义的思想意识,对旧传统进行了勇猛的冲击。
  
  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相似,《四郎探母》、《杨八姐游春》这些戏虽然取材于旧故事,利用了传说中的人物和一部分情节,但进行了大量的发挥和脱胎换骨的改造,彻底摆脱了杨家将故事的“忠君报国”的传统主题。以《四郎探母》为例,它就是以“血成河尸骨堆山”的两国交锋为背景,通过杨家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境遇,通过他们极端痛苦的内心世界,形象含蓄地表露了剧作者对这类战争的厌恶,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这种主题的变化,不仅是艺术跳出了旧的窠臼,而且是思想意识的大飞跃。
  
  在新编的故事里,传说中的杨家将形象也注入了新的血液。杨门女将不再因为忠君报国、效死疆场而被歌颂。《杨八姐游春》里敢于讥讽皇帝的佘太君,敢于提兵抗婚的八姐、九妹,都以她们的叛逆精神而光彩夺目。《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也以善良、爽直、多情、机智的性格区别于演义里那个“嫁夫随夫”、三从四德的公主形象。
  
  对于传统故事里的各种封建意识,新编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打破。一出《四郎探母》几乎对传统故事里的封建正统观念、大汉族主义情绪都作了否定。在传统故事里,征辽战争与镇压少数民族起义的征侬智高是相提并论的。这与《水浒》把征辽与征方腊相提并论一样,实际上都是以宋朝为正统,把少数民族政权和农民起义看成“盗贼”。《四郎探母》却能摆脱这种观念的桎梏,敢于正视历史,敢于提示宋辽之间“两国不和常交战”,“各为其主夺江山”的封建战争的实质。尤其是它从杨四郎被俘招亲的情节生发开去,安排了萧、杨两家既是亲家,又是敌人的戏剧性情节,通过杨四郎这条纽带,使两家同时陷进了战争所造成的不幸里。这样的描写,其意义已不只是一般化地揭露战争给个别家庭带来的不幸和痛苦,而是反映了民族间的不和睦给两个民族带来的苦难。这表明了作者能够跳出狭隘的民族偏见,对历史作较为深刻的洞察。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新编故事以浓厚的人情味来与传统故事的道德教化相对立。《四郎探母》的思想内容,三十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是鼓吹“招降纳叛 ”,也有把杨四郎与历史上的“和亲”相并论。我们认为,这些都不符合这出戏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四郎探母》所表现的中心内容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人情”。全剧一共三大段。第一段,探母的准备(坐宫、盗令),写的是杨延辉的思母之情和夫妻间的恩怨;第二段,探母的过程(过关、巡营、见娘、哭堂),着力刻划了杨家将生离死别的痛苦;第三段,探母的后果(回令),虽然夹杂了一些庸俗的科诨,但中心还是没有离开骨肉之情。围绕着赦、杀杨延辉的戏剧纠葛,展开的是人情与王法的冲突。最后是人情战胜了王法。这里的确有人情高于一切的思想。有的评论者认为这是《四郎探母》的“反动思想性”所在。13这种论断是缺乏历史观点的。评价任何历史现象都不应该笼统地下结论。正象我们不能笼统地肯定“执法如山”一样,我们也不能笼统地否定《四郎探母》“人情至上”的描写。首先,要求《四郎探母》的作者运用阶级观点来进行人情描写是没有道理的。其次,这种的人情描写是为戏的主题服务的。把杨家母子、夫妻、手足之情描绘得越纯真、越深厚,他们生离死别的痛苦就越动人、越深刻,对封建战争的揭露也就越有力,越富于形象性。其三,针对传统故事“忠节至上”的道德教条,《四郎探母》的人情描写反其道而行之,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在传统故事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写往往只有一个干枯的概念。一切亲子之爱、夫妇之情、手足之义……都淹没在效忠王事的义务里了。过去许多评论都曾分析过杨家将故事中有关爱情婚姻描写的民主倾向。其实,传统故事中的自主婚姻与《卓文君》、《西厢记》一类戏里所表现的爱情追求有本质的区别。杨家将的婚姻与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描写杨宗保私自招亲的同时,作者一方面强调穆桂英也是“忠良之后”,表明她与杨家门当户对;另一方面还把婚姻与献降龙木、破天门阵-“投效宋家”联系起来,以此作为婚姻的基础。说穿了,这不过是一场自主的封建政治联姻罢了。杨家将的婚姻差不多都离不开这一模式。针对这样的窠臼,《四郎探母》才把人情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不能说是在封建压近下的一种“人的觉醒”。而这种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正是新编故事对旧传统的有力突破。
  
  我国十六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不茁壮。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封建思想启蒙运动缺乏欧洲历史上那样“狂飙突起”的巨大声势。因而,杨家将故事的发展阶段上,反对封建传统的力量也不强大。《四郎探母》这样的人文主义作品只是少数。这是《四郎探母》长期不为人理解的原因之一。
  
  从更广的范围来看,《四郎探母》等新编杨家将故事的革新精神与清代整个文化界反封建的启蒙运动是血肉相连的。这些戏对杨家将故事题材的开拓,与清代“杨州八怪”画派对“四王”派正统山水画的叛逆一样,其基本精神都是反对旧传统的大胆革新。而《四郎探母》等戏以人情来对抗道德说教与当时思想界猛烈抨击纲常伦理的矛头也是一致的。不管它们的批判有多么大的局限性,只要它们是针对封建压迫而作的反抗,就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杨家将故事】
  
  在山西省代县城里,有一座颇有气概的钟鼓楼。在它的正面和背面分别悬挂着“威震三关”、“声闻四达”两块巨大的题匾。传说这是人们为纪念杨家将不朽功勋,而流传到今天的一处珍贵遗迹。
  
  提起杨家将,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杨业。历史上,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将,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任侍卫新军都虞侯。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全国统一大局已定。杨业向北汉皇帝刘继元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遭到反对。但他深感刘氏厚遇之恩,并未变心投宋,而是舍命保卫北汉政权。后来,北汉战败,杨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是一员勇将,便派北汉亡国皇帝刘继元的亲信前去劝降。见到刘继元派来的劝降使者,杨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于边事,洞晓边情”,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与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担负起了山西防御契丹的重任。实际上,潘美只是挂了个虚衔,重担全部压在代州前线杨业的身上。
  
  杨业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武艺也高,每次打猎,收获总比别人多一倍。他对同伴说:“我将来带兵打仗,也如同猎鹰追逐野兔一般。”
  
  杨业不负宋太宗的重托,在契丹军出入的各个要道口,连续修建了阳武寨、崞寨、西陉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县、繁峙境内)6 个兵寨。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万军马来攻雁门,杨业率部用堵截和奇袭办法,大败契丹军,杀死他们的节度使、驸马、侍中肖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从此,敌兵一见“杨”字大旗,便吓得心惊胆战而不战自退,称杨业为“杨无敌”。朝廷由此提升他为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杨业驻守雁门关八年之久,契丹军始终不敢侵入一步。
  
  杨业的显赫战功,使得一些心胸狭窄的同僚妒火中烧。一些人给宋太宗写匿名信,诋毁杨业。宋太宗没有轻信,而是把这些谤书封好交给杨业,表示了对他的信任。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太宗为了彻底解决契丹对边境的骚扰,执意全面进攻契丹,下诏分兵三路进行北伐:东路由大将曹彬、崔彦进率主力从雄州出发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进统率,由定州攻飞狐;西路由潘美、杨业统率,出雁门关,攻朔(今山西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等四州,最终目标是三路大军会师幽州,与契丹进行决战。三路大军同时前进,东路军刚出击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击,大败于歧沟关;中路军闻听东路败北,也就不战而溃;只有潘美、杨业的西路军,出师仅两个月,便战果累累,收复了朔、寰、云、应四州之地,兵锋直抵桑乾河。但是,由于东、中两路守军的溃败,他们却成了孤军深入。契丹在打败东路和中路两路宋军后,调集十万精锐,全力向潘、杨部占领的寰州压来。朝廷命令潘、杨率军护送朔、寰、云、应四州百姓立即迁回代州。在当时大兵压境的时刻,要完成这一任务非常艰巨。杨业经过周密思考,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云、朔等州守将,等我军离代州北上时,令云州民众先出,我军到达应州时,契丹必定会派兵迎战,这时,命令朔州民众再出城,同时派骑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这样百姓就可安全内迁。
  
  对于杨业这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监军王诜和主帅潘美却坚决反对。他们为了争功,硬要杨业率兵去打寰州。王先说:“你有几万精兵为什么还这样胆怯?应当直接出雁门关北上!”杨业说:“不行,这样做,只有失败。”王先阴险地说:“你不是号称‘杨天敌’吗,为什么不敢与敌人正面交锋,难道你还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杨业气忿地说:“我这样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你既然这样责问我,那好吧,我现在就遵命前往。”出发时,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汉降将,蒙皇上大恩,我愿以死报国。”他又用手指着陈家谷(今山西朔县南)说:“你们务必在两翼布置强有力的弓箭手,我转战到这里,你们就出兵夹击,不然我们将会全军覆没。”说罢,杨业就率兵出发了。经过两场恶战,因寡不敌众,杨业战败。退到陈家谷时,王先、潘美却率军早已离开了谷口,杨业得不到接应,陷入重围。虽然他奋不顾身,英勇作战,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坠马被俘,最后不屈绝食而死。他的儿子七郎也在这一次战斗中牺牲。
  
  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玉外,还有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延朗后改名延昭,人们称他为“杨六郎”。他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将。杨延昭儿童时代受到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做军事游戏。杨业常对人说:“这个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总要带他上阵。战争中,杨延昭很快锻炼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杨业率军北伐应、朔,派杨延昭任先锋,与契丹军在朔州城下激战。延昭被乱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讲命地与敌人厮杀。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军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节节失利。这时,杨延昭正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在契丹围攻之下,遂城城小无备,人人危惧。杨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乱。他让士兵在城墙上浇水成冰,使城墙变得又坚固又光滑。契丹军攻城不下,只好绕道去攻打别处。在杨业死后,杨延昭守卫北方20多年,屡败契丹军队,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忠心报国”的优良家风。
  
  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文广,他是杨延昭的儿子,也是宋代一名边防名将。在宋仁宗时期,他先后在河北、陕西边境做过镇守将军。他镇守陕西时,主要是防务西夏国对中原地区的骚扰。
  
  杨家将正是这样一代接一代地为保卫祖国恪尽职守。他们的事迹不断走入传说、故事、戏曲舞台和影视剧创作。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宋元之际,民间艺人把杨家将的故事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间文学家又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用小说评书的形式在社会民间广泛传播。这些传说和故事,把杨家将英勇战斗、牺牲的过程,叙述得十分详细和感人。他们还把宋代功臣潘美描绘成大奸臣做陪衬,使杨家将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风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杨排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爱国者形象,在世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
  
  对于杨家将忠心报国世代相传的优良家风,对于一个家族前赴后继捍卫祖国既忠又勇的行为,人们传诵他们,缅怀他们,热爱他们,崇敬他们,以各种形式,为他们竖起一座座丰碑。
  
  雁门关下,有一个以杨家祠堂而闻名的鹿蹄涧村,村里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杨家后代。
  
  杨家祠堂始建于元代,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杨家祠宇。因杨业死后被追赠为“太尉”,谥号“忠武”,他的后代以此题祠名为“杨忠武祠”,俗称“杨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块鹿蹄石,形状奇特,雕刻秀美。传说是杨业十四世孙杨友,镇守代州时一日外出打猎,射中一只梅花鹿。这只鹿带箭逃走,杨友紧追不放,追到现在的鹿蹄涧村,梅花鹿突然钻入地下。杨友命人挖掘,挖出奇异的一方石头,上面雕刻着梅花鹿带箭图案,并有明显的鹿蹄印。后来,人们将这块奇异的石头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涧村由此得名。
  
  多少年以来,为缅怀先祖精忠报国的高尚情怀,鹿蹄涧村年年都举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定唱戏,唱戏必唱杨家将戏。
  
  “血战金沙滩”是杨家将传说故事中,杨家将打得最悲壮、最惨烈的一仗。在这场恶战中,杨家将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战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个一个杨家战死一大半。戏曲《金沙滩》演的就是这件英勇悲壮的事迹。但鹿跨涧村民什么戏都看,唯独不看《金沙滩》这出戏。
  
  据说,有一年的春天,村里正唱戏,点戏人就点了《金沙滩》。说也怪,开戏前,天气晴朗,风尘不动。戏开后,契丹兵向杨家将猛烈进攻,这时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黄尘滚滚,搅得天昏地暗,台上台下,顿时乱作一团,台上的“契丹兵”也只好鸣金收兵。风沙过后,观众稍稍坐定,台上又紧锣密鼓敲打起来,杨老令公披挂上阵,领兵迎敌。演到二郎、三郎惨死疆场时,突然从西北方向滚过一团乌云,刹那间,风云过后,就是电闪雷鸣,瓢泼大雨铺天盖地从天而降,整个场子里成了风雨世界。
  
  风雨过后,人们说:这是祖宗对咱们的报应,老祖宗不想让咱们再提那些伤心的事。咱们闹红火,别让他们不高兴,好吧,从今往后,演杨家喜庆的戏,咱再不演《金沙滩》了。后来换了别的戏,说也奇怪,一连几天全是风和日丽。
  
  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人们也没有必要追究它的真实性。不过鹿蹄涧村人从来不看《金沙滩》这出戏倒是真的。因为他们不愿回忆祖先悲伤的往事,更不愿让这惨烈的场面再去搅扰祖先的在天之灵。他们期望的是没有侵略,没有战争,只有和平与安宁的世界。
  
  凝聚在杨家将传说故事中的前仆后继、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族侵扰和西方列强欺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为了追求这种希望,杨老令公战死了,杨六郎、杨文广继承遗志继续战斗;男人牺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继承遗志继续战斗;主人战死了,杨排风等家丁、丫环也要继承遗志继续战斗。在中国历史上,凝聚着这种忠烈家风的事例绝非杨家将一家。仅在山西,还有薛仁贵、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家将和呼延赞、呼延灼的呼家将。这些家将的传说和故事,相互辉映,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闪耀着璀璨的理想主义光芒。
  
  雁门关外杨家将征战过的那个叫做金沙滩的古战场,昔日的刀光剑影。硝烟烽火,早已随着历史前进的车轮而荡然无存。今日的金沙滩,放眼望去,满滩皆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成为十里飘香的果园。
  
  当我们乘坐北同蒲的火车经过这里时,列车播音员或其他知晓这个地方的人,总要手指窗外,说:“快看,这就是杨家将战斗过的金沙滩。”听者无不转头注目车外,看着这片早已面目全非的旧地,想起有关杨家将的事迹,心中升起崇敬之情。
  杨家将以及薛家将、呼家将已远远走出历史的范畴,而升华为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励精图治,振兴中华。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
  
  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其父杨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的杨重贵到太原。后杨信投靠了后周,杨重贵留在了太原。杨信死,以其子杨崇勋(杨业的弟弟)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虽然有这样的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然而刘继业在北汉三十多年的战绩却湮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宋史》和《辽史》均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宋史》中提到几次与刘继业的交锋,全是以刘继业的失败而告终。刘继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刘继业先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以这样狼狈的战绩,不知道为何成为无敌?而在《续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知道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其中描述这段历史的文字不过几十字,非常简略。同时期的《九国志》曾经记载过刘继业的功绩,但是遗憾的是其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没有流传到今天。《辽史》中有辽将耶律斜轸责问杨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可见刘继业在北汉时期主要的对手是辽国。虽然北汉一直臣事辽国,但是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刘继业为北汉守边,估计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处下风,这样的经历让刘继业积累了边防的丰富经验。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宋太宗以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辽国大军从雁门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守边的主将忌杨业威名,屡次向宋太宗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封其奏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而实际上书诽谤杨业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对杨业早就心存嫉妒,这样的心理,在某个特别的时刻就会表现出来。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起初各路进展顺利,杨业一路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但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马班师,后又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当时,辽国十余万大军已经反击,攻破了寰州。辽军兵力占有很大的优势,杨业等人的任务只是迁移民众,不需要与敌人决战。他向潘美进言,上万全之计。杨业与辽国交锋多年,更深知边境地势,他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判断非常正确。但是护军王冼和刘文裕却不以为然,非要与辽国正面交锋,并且以怯敌嘲笑杨业。而作为主将的潘美,也是经验丰富的将领,应该知道在敌众我寡下应采取什么策略。而且此行的任务不是与敌交锋,只是迁移民众。但是在这时,由于嫉妒心理的作怪,他却没有支持杨业的意见。最后杨业力争不果,只能冒险出击,他和潘美做了约定,让潘美在要道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接应。杨业知道此行很难取胜,潘美在陈家谷设伏接应,还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杨业出击以后,王冼等人很久没有消息,以为辽军已经败退,为了争功,率领部队出击,前进不久,得到了杨业败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了。作为主将的潘美,不遵守与杨业的约定,更不制止部下的擅自行动,听到杨业失败的消息,就一走了着,显然是不顾杨业的死活。杨业力战尽日,转战到陈家谷,没有看到接应的人马,非常悲愤,再率领部下力战。杨业身受几十处伤,左右殆尽,仍手刃敌军数十百人,杨业筋疲力尽,战马又受了重伤,最后为辽军生擒。杨业的长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辽史》中对杨业的死大书特书,可见他们对杨业的忌惮。而宋朝方面所记载夺取山西四州的功绩,全算在潘美头上。而在《辽史》中却记载杨业夺取了这些城池,辽国与杨业交锋,确实知道他的战绩。可见杨业的善战和功绩。而宋朝的史官却根据奏疏记载记功,埋没了杨业。而杨业最初阵亡的抚恤,反不如比他低的王贵等人,可见有人掩盖了事实真相,可能就是潘美。其中经过正史没有记载,根据方志记载,杨业妻子折氏向宋太宗上书说明真相。宋太宗下诏厚恤杨业家属。潘美被降职,王冼、刘文裕都被削职发配。杨业御下有恩,与士卒同甘共苦,陈家谷血战,杨业曾让幸存的士卒突围,士卒不愿,全部战死。宋太宗有统一天下的雄心,然而用人不当,丧失了杨业这样的勇将,北伐怎么能够成功呢?杨业的死,虽然出于王冼等人阻挠讥讽,但是作为主将的潘美出于嫉妒心理,不发一言,坐视杨业走上死路。实际上是潘美导致了杨业的死,但潘美是国戚宿将,宋太宗也只能大事化小了。但是民间舆论没有放过潘美,在以后民间流传的小说和戏剧中,潘美被描写成一个无能阴险无耻的小人,真是公道自在人心。杨业是杨家将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牺牲最壮烈。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朗,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职业军人。
  
  雍熙三年北伐,杨延昭与父兄一起出征,攻击朔州的时候,杨延昭作为前锋进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却更为勇猛的作战。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后来有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河北的边防前线任职。北宋咸平二年,辽国南下进犯。杨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没有作好防守的准备,遭到了辽军的猛烈围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杨延昭召集城中壮丁,授予武器,配合宋军,全力固守。当时正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辽军的猛烈攻势也无法继续,只好撤退了,宋军缴获了辽军遗弃的军资器械。杨延昭出奇计保全了遂城,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辽国南下进犯,身为镇定高阳关都部署的傅潜率领重兵驻扎在中山,屯兵不出,消极避战,不积极打击进犯的辽军。而杨延昭以及杨嗣、石普等将领屡次请求傅潜增派人马,主动出击,傅潜都不听从,龟缩在中山。即使部下的将领出击取胜,傅潜也掩盖他们的功绩。后来宋真宗得到报告,将傅潜削职流放。宋真宗召见杨延昭,向他询问边防策略。宋真宗对杨延昭的表现非常满意,称赞杨延昭行军作战大有父风,给他很优厚的赏赐。咸平四年,辽国又南下进攻,杨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领部队与辽军交锋,将辽军引诱在伏击圈,与伏兵一起夹击,辽军大败,阵斩辽国大将。杨延昭因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他和当时另外一位边防骁将杨嗣,并称为二杨。杨延昭等人卓著的战绩,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经对宰相说:“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至于此。”咸平五年,辽国进攻保州,杨延昭和杨嗣率领部队支援,还未列阵,就遭到辽军突袭,部队损失很大。宋真宗以两人素以忠勇闻名,赦免了他们的罪过。杨延昭仍然担任莫州团练使。咸平六年,杨延昭又被任命为缘边都巡检,后又迁为宁边军部署。景德元年,宋真宗将杨延昭的兵马增加到上万人,如辽国进犯,就屯驻静戎军之东,并许他便宜行事,不听都部署王超的指挥。澶州之役,杨延昭反对议和。他上书认为:契丹顿澶渊,去北境数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等数州。可袭而取。杨延昭的主张和当时寇准的主张不谋而合,然而北宋朝廷并未对此作出反应。杨延昭就自己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战果。以后澶渊定盟,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景德二年,杨延昭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为这落泪。北宋朝廷录用杨延昭的三个儿子为官,并且从杨延昭常从门客中选取有才能的人为官。
  
  杨延昭英勇善战,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业的作风。杨延昭每战都身先士卒,获得功劳,与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命。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称他为杨六郎。
  
  杨延昭正好处在北宋对辽国进行防御的时期,他为保卫宋朝的边防而奋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韩琦派杨文广率领部队在筚篥筑城,控制要道,防御西夏。杨文广先扬言要到喷珠筑城,然后率军迅速赶往筚篥,黄昏时赶到目的地,连夜抢修城寨,构筑好了防御工事,作好了战斗准备。第二天天明,西夏骑兵大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作好了准备,只能无奈的撤退,杨文广乘机遣将出击,斩获敌人很多。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摇摆,只是防御。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还在为这个奋斗了三代的目标努力。但是此时的宋朝积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风气已成,讳言用兵,杨文广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这位供备库副使杨君,叫杨琪,其祖父是杨崇勋,杨业是其伯祖。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所以遗民们更加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于是杨家将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遗民所著的《烬余录》中,将杨嗣的功绩安到杨延嗣身上,将杨文广的事迹,创造出了一个杨宗保。还杜撰了杨家将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节。而在元朝的杂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
  
  【TVB电视剧】
  片 名:杨家将
  主 演:梁朝伟 刘德华 汪明荃
  导 演:暂无
  国家地区:港台
  剧情介绍:
  辽国起兵犯宋,杨家将领兵讨伐。宋人潘洪勾结辽国,设下毒计令杨家将全军覆没。七郎〔梁朝伟〕身中多箭惨死;四郎〔苗侨伟〕获辽国青莲公主招为驸马;五郎〔黄日华〕为五台山和尚所救,削发为僧;六郎〔刘德华〕回京告御状,潘终被处斩。其后六郎征辽被困,杨令婆得仙人汉钟离指点,亲率四郎、五郎及杨家女将破阵救出六郎。吕洞宾与汉钟离斗法,令杨家将大败,青莲更为救四郎而死。四郎因青莲之死耿耿于怀,最后飘然远去,五郎则重回五台山。杨令婆不胜唏嘘,黯然归隐火塘关……
  清代小说。全称《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题“仁和钱彩锦文氏编次”,“永福金丰大有氏增订”。钱、金二人生平均不详。共82回,卷首有金丰序。此书于清代乾隆年间被查禁,又金丰序标年为甲子,清代在乾隆以前,“甲子”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或乾隆九年(1744),故此书大约是康熙至乾隆时期的作品。
  
  岳飞的故事早在南宋末年就成为民间说话艺人的题材。明代著为小说有 2种。①熊大木编《大宋中兴通俗演义》8卷80则,以“斡离不举兵南寇”为始,“冥司中报应秦桧”为末,已略具后来《说岳全传》的规模,然而人物情节均较粗率,文字半文半白。②于华玉编《按鉴通俗演义精忠传》。于华玉不同意熊大木脱离正史的虚构,他编岳传尽除虚构,一一对照正史,这岳传遂失小说趣味,成为史传的复述。《说岳全传》虚实兼有,金丰的《序》说:“从来创说者,不宜尽出于虚,而亦不必尽由于实。苟事事皆虚,则过于诞妄,而无以服考古之心;事事忠实,则失于平庸,而无以动一时之听。”它一方面吸收了过去岳传中精彩部分,同时又加进许多民间传说。若按之历史固然有许多的不合,但它故事性强,突出了岳飞和他的部将。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其成就和影响都超过了前两种小说。清代嘉庆三年刻本《说岳全传》
  
  《说岳全传》先交代因果,岳飞前世为佛顶大鹏,秦桧为虬龙,秦桧妻王氏为女土蝠,万俟□为团鱼精,因大鹏啄死女土蝠和团鱼精,啄瞎虬龙左眼,遂结下前世冤仇。大鹏投胎岳家,虬龙要报一啄之仇,发黄河大水淹没河南汤阴县岳家庄,幸得陈抟老祖相救,岳飞和母亲在花缸内不至淹死。虬龙发水违犯天条被斩,转世为秦桧。岳飞母子漂流至河北黄县被王明收留。岳飞在母亲严教下长大,又从周侗学艺,少年即文武双全。岳飞与结义兄弟赴京考武举,枪挑小梁王闯下大祸,逃回乡里。不久金兀术兴兵南犯,徽宗、钦宗以及康王尽被俘虏。康王得天之助,泥马逃过长江在金陵即位,召岳飞入伍抗金。岳飞击败金兀术,因功而升为五省大元帅。金兀术于是买嘱秦桧,送他回国充当内□。正当岳飞挥兵北上,在朱仙镇大破金兵“连环马”、“铁浮陀”,最后大破金龙纹尾阵,金兵溃不成军,岳飞准备直捣黄龙府之时,12道金牌令岳飞立即回京。秦桧夫妇为破坏抗金事业,以“莫须有”的罪名屈杀岳飞、岳云和张宪于风波亭。62回以后,接着写岳飞之子岳雷、岳霖结义,岳家军将领子弟闹临安,祭岳坟,后秦桧夫妇暴死、高宗驾崩,孝宗即位为岳飞昭雪,岳雷挂帅抵抗金兀术的新入侵。岳家小将全歼金兵,生擒金兀术,金兀术当场气死,牛皋当场笑死。结末是忠臣皆得封赠,岳飞之灵由佛爷启迪顿悟因果,遂复为佛顶大鹏。
  
  《说岳全传》前61回主要写岳飞。写他在国难当头,置个人得失荣辱于度外,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驰骋疆场,精忠报国,是一位民族英雄;写他待人宽厚,军令森严,武艺高强,韬略精通,又是一位卓越的军事统帅。岳飞部队的主要战将都是各地起义的绿林好汉。他们或者是梁山幸存的英雄,如呼延灼;或者是梁山好汉的子孙,如阮小二之子阮良,关胜之子关铃,董平之子董芳,张青之子张国祥,韩滔之子韩起龙、韩起凤;或者是杨家将后裔,如杨再兴.杨继周;或者是啸聚山林的义士,如杨虎、余化龙。而牛皋则是这类英雄的代表。他对朝廷不满,骂皇帝“尽是无情无义的”,朝廷迫害便立即造反上山,一旦民族大敌当前,他又能下山出兵,“待我前去杀退了兀术,再回太行山便了”。岳飞3次打败金兀术,主要就是依靠了这些绿林英雄。在小说中,朝廷始终是软弱的,皇帝是无情无义、苟且偷安的昏君,重用的是张邦昌、秦桧之类的权□,朝廷不但无决心无力量抗战,而且在关键时刻充当了破坏抗战的祸首。《说岳全传》实际上写了以岳飞为首的人民的抗战,这是它不同以往的岳传的地方,也是它的最主要的特点。
  
  小说中也赋予岳飞形象以过多的封建伦理色彩,作者为要表现他是忠孝仁义的化身,有时竟违背常情。如曹宁杀死汉□父亲起义,岳飞竟斥之为不孝,逼得曹宁自杀。万俟□、罗汝楫触犯军令罪不当赦,岳飞却以仁厚待之。张保探监撞死在岳飞面前,岳飞竟夸为义气。王横要保护岳飞,岳飞竟加阻拦,让钦差将王横乱刀砍死;施全要刺死秦桧为岳飞报仇,岳飞魂灵却拿住他的两臂,使他被捕斩首。此外,作者把岳飞与□臣强寇的矛盾解释为前世冤孽,则掩盖了岳飞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后19回写佞臣强寇均遭惩罚,忠臣烈士均得封赠,虽反映着群众“幻将奇语慰忠魂”的愿望,实质上仍是背离现实的大团圆俗套。
  
  《说岳全传》明显地保留着民间话本的痕迹。每回结尾都是在情节紧要处打住,体现着说话人吸引听众的技巧。小说以叙述为主,是粗线条的描写,但多是说话人的套语。某些细节一再重复,如第28回平江知府错把牛皋当岳飞,恭敬迎候,牛皋竟以一小小统制受之无愧,这样细节在别的场合重复描写了两次。这种重复只在说话中可以获得演出效果。小说还留存着“说话”人的许多插话,或者解释、评论情节,或者打诨逗笑。小说题名有说本2字,并不是虚设。
  又名《万花楼演义》丶《万花楼杨包狄演义》丶《后续大宋杨家将文武曲星包公狄青初传》
  长庆堂刻本。十四卷六十八回。
  为杨家将故事的续书丶《五虎平西》故事的前传。以狄青为主,叙述狄青丶包公和杨宗保三人的故事。将历史演义与公案小说巧妙结合成一体,某些情节,例如狸猫换太子,更影响后世小说戏曲作品。
  叙述英雄传奇人物杨宗保、包拯、狄青等忠臣良将外击西夏、内除奸臣、忠君报国的故事;以狄青为主人翁,加上忠奸势力的水火交锋,情节复杂曲折,故事丰富有趣。
  描写春秋战国时代“列国”故事。关于 “列国”故事的平话,最早产生在元代。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字畏斋)撰《列国志传》,以烽火戏诸侯开篇,分节不分回,每节随事立题。明末冯梦龙加以改编,凡余邵鱼疏忽或遗漏的地方,都根据史书作了订正,艺术上也有显著的提高,改名为《新列国志》,共108回。清代乾隆年间,秣陵(今江苏南京)蔡元放(名 □,号七都梦夫、野云主人)又作了一番修改,并加了序、读法、详细的评语和简要的注释,改名为《东周列国志》。
  
  作品简评
  
  《东周列国志》写的是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历史,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展开的。其中叙写的事实,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秦汉前的一些史家为了某种原则立场,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有时会隐而不言,把意思深藏在记述的文字中,没有一定见地的人,很难发觉,更谈不上理解了。这部书的通俗之处,正是将那暗礁一样的文字弄得水落石出,大家一看便心知眼明,种种是非善恶,忠好智愚,毕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这是作者编写此书的用意,也是他们对后人的贡献。
  
  《东周列国志》与其他史书一样,以国家的兴亡成败为主题,致力探讨气运盛衰、人事成败之间转化变迁的因果关系。作者通过人物命运的沉浮,形象地告诉人们,能否注重道义,任用贤能是判断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最根本的依据。得民心者得天下。道义是对无意的阐发,天意就是民心。民心存,其政举,民心亡,其政息。这种人本主义的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
  
  《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群星灿烂,千百年后,虽不乏其人,但这一时期的人和事,在历史上最突出,最典型,它几乎是后世是非成败的理论源头,更是后人行事为人的标准和榜样。小说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赞扬了从善人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有勇有谋的将相,也赞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与这些正面人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说也塑造了一些昏聩、残暴、荒淫无耻的帝王、诸侯等统治者,和贪婪、奸诈。阴险的佞臣小人。作者对他们揭露与鞭挞的态度自然而然地融入情节的进展之中。
  《二度梅全传》,是清初的章回体通俗长篇小说,作品署名为惜阴堂主人编辑,天花主人编次。作者的真实姓名及生平均不详。
  这部长篇小说,写的是梅、陈两家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其中,着意描绘了梅魁之子梅良玉、陈东初之女陈杏元的爱情故事。作品以唐代肃宗年间为背景,展示了较为广阔的生活画面。山东济南府历城知县梅魁,在任十年,为官清正,"只吃民间一杯水,不要百姓半文钱"。在他被晋升为吏部都给事以后,对奸相卢杞之流不仅不趋炎附势,而且敢于正面冲突。因而被奸相卢杞陷害,斩首西郊。卢杞还假借圣意,捉拿梅魁全家。梅魁之子梅良玉及其母,只好弃家而逃,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几经周折,幸而来到陈东初家,并与杏元小姐联姻。但卢杞为了达到陷东初于死地的目的,又害杏元小姐出关和番,把梅良玉和杏元小姐这对情侣活活拆散。在奸相卢杞的搜捕中,梅良玉又得到邹伯符的庇护。在经过艰难曲折的磨难以后,梅良玉终于闱战得捷,名列金榜首位,并被钦封为巡按,除暴安良,在皇帝的亲自主持下,得以和杏元小姐完婚团聚。在梅良玉的曲折、痛苦的经历中,交插描绘了陈东初之子陈春生的故事。他在父母被捕入天牢,姐姐被逼和番,奸相卢杞对他进行追捕的情况下,历尽艰辛,被渔家所救,被邱公收养,最后中了榜眼,与周玉姐结为伉俪。
  这两个青年人的爱情故事交插描绘,彼此辉映,构成了曲折复杂、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使整个作品变化多端,波澜起伏,不时陷入绝境,旋即绝处逢生,扣人心弦,撼人肺腑,使读者随着主人公的经历、遭际,时喜、时怒、时哀、时乐,可以说,这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小说。
木兰奇女传
佚名 Yi Ming阅读
  全名《忠孝勇烈木兰传》,又名《忠孝勇烈奇女传》,四卷三十二回,有清代刊本。书中不题撰人。校点:路远南。本书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辞》和有关史书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敷衍创作而成的。其中,有的人物和情节还受到了唐代、明代传奇的影响与启发。书中写木兰从军十二载,转战千里,备觉艰辛,后因屡建奇功而被封为将军。然最后竟蒙冤涉进武则天乱国案中,不得已剖心自杀以表对朝廷的忠诚,结局惨烈异常。木兰从军的故事早已流传古今,家喻户晓。本书将这一故事加以细致描写,情节更为具体。同时,书中指称木兰姓朱,家住黄陂,也是有一定根据的。明代人焦竑曾考证黄陂古为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等。另外,《黄陂县志》中有《木兰传》一篇,内容与本书基本相同。
宋太祖三下南唐
好古主人 Hao Guzhuren阅读
  又名《赵太祖三下南唐》,《侠义奇女传》 八卷五十三回 存
  
  同治乙丑(1865)丹桂堂刊本,佛镇福禄大街英文堂藏版小本。目录页题“新锓绣像宋太祖三下南唐被一圈受州城”。有序,有像赞二十六幅。正文半叶十行,行二十字。【藏南京图书馆】
后宋慈云走国全传
佚名 Yi Ming阅读
  全名《绣像后宋慈云走国全传》,全书三十五回,有清代刊本。书中不题撰人。校点:李仲凯。本书是一部历史小说,写北宋、南宋之交的历史事件。书中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涉及征战、外交、江湖、山林、宫廷、官场种种场面,其中描写权谋斗争尤为细致,颇有可读之处。
乾隆下江南
佚名 Yi Ming阅读
  清朝的历史上,记载了康熙与乾隆都曾经六次下江南。
  
  说起乾隆南巡,从官方的史籍到民间的野史中,都有许多描述:或是说他修筑堤堰,功泽千秋;或说他把国家大事都扔给手下大臣,自己迷恋在江南美景中;或说他风流成性,挥霍无度……总之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实际上乾隆南巡一开始就遭到有些大臣的反对。《清史纪事本末》中记载,乾隆即位不久,听说苏州的景色美如天堂,他很想去江南巡游视察,并派大学士讷亲去江南查看道路。
  
  讷亲从心里就不赞成乾隆南巡,所以他在给乾隆的回奏中说:苏州城外的虎丘还算得上名胜,实际上像一个大坟堆。苏州城里河道狭窄,粪便船只拥挤在一起,过了中午就臭不可闻,根本不算什么风景。乾隆听了讷亲的回报,只好暂时打消了南巡的念头。
  
  洪泽湖
  
  到了乾隆十四年,江南地方官吏为了迎合乾隆,上奏请求乾隆南巡浙江,这一请求正合乾隆的心思,在当年的十月初五,乾隆宣布两年后举行南巡。
  
  康熙当年南巡主要是为了视察水利,乾隆也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
  
  第一次南巡时,乾隆来到洪泽湖,视察水利工程,他了解到高家堰与蒋家坝之间的黄河大堤只有三座大坝,每年到了夏秋两季,洪泽湖水位上涨,由于排泄不畅,很容易发生水灾。河道总督高斌提了一个方案,建议再增加两座坝,乾隆接受了这个意见。
  
  这样,高家堰就共有了五座水坝,分别被命名为“仁”、“义”、“智”、“礼”、“信”。每当洪泽湖水位上涨时,根据水势情况,五座大坝可以及时分别调节水的流速和流量,非常有效地保证了大堤和下游的安全。
  
  乾隆第三次南巡时,又制定了清口水志,规定:上坝的水位上涨一尺,下坝的闸门可以开到十丈。河道官员遵守这一规定,确保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下游的各州县避免了水患的灾害。
  
  江苏镇江金山寺 原乾隆行宫
  
  徐州附近黄河大堤也是乾隆要巡察的重点之一。乾隆多次来到这里。根据乾隆的命令,这里先后修筑的防洪石堤大坝全长70多华里。
  
  浙江的海宁州和仁和县,是江海的交汇处,每天都要发生两次大潮汐。一旦海堤被冲垮,整个江南将一片汪洋。早在汉朝的时候,人们就已开始在这里修建海塘,以后历代修筑海塘,一直没有间断过。
  
  到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浙江又一次水情告急,而在海塘施工中又出现了石塘、柴塘之争。究竟是修筑石塘,还是修筑柴塘意见不统一。
  
  乾隆第三次南巡到达海宁的第二天,马上亲临现场,亲自试验打桩。他看到如果修建石塘,必须从旧塘坝向后移数十丈才能打桩,这样势必会毁掉许多百姓的田地和村庄,乾隆看到这种情况说,本来想保护民众,现在反而先害了他们。于是乾隆决定先修筑柴塘,并要求每年用竹篓装上石头加固。
  
  在第五次南巡时,乾隆见到堤坝的泥土被湍急的水流不断冲走,装石头的竹篓都露了出来。于是乾隆决定在可以修建石塘的地方,都改建鱼鳞石塘。
  
  喀尔吉善奏折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最后一次南巡时,下令继续修筑范公塘石坝。海塘工程的建成,有力地保护了江南水乡的繁华昌盛。
  
  乾隆南巡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笼络人心。凡是他经过的地方,都被不同程度地减免了赋税。
  
  乾隆对接驾及办差的官员大加赏赐,加官晋爵;将一些原来受过处分官员恢复原职。特别是对前来接驾的老臣,他问寒问暖,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品,还要赏赐他的子孙功名。
  
  在南巡途中,乾隆一方面多次在各地的孔庙行礼,另一方面对前来拜见的文人士子,他亲自命题考试。他出的不少考题,摆脱了科举考试的八股陋习而注重实际应用。如浙江省大修海塘,他就以《海塘得失策》为题。取得一等成绩的考生,立即授予官职,这样就选拔了许多实用的人才。
  
  由于江南一带人才荟萃,读书应试的人很多,乾隆下令给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官办学府增加名额。《四库全书》告成后,他个人掏腰包让人抄录了三份,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并命令地方官吏允许学子们拿出来抄录传看。这些举措,对江浙一带的文化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乾隆八旬万寿庆典
  
  阅兵也是乾隆南巡中重要的活动之一。满族历来有重视骑射,崇尚勇武的传统,历代帝王也都熟练掌握骑马射箭。乾隆历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举行盛大的阅兵式。
  
  乾隆本想通过阅兵,训练士兵,扭转颓败的风气,并向江南人民显示大清朝的力量。但没想到,阅兵反而闹了许多笑话。乾隆最后一次南巡阅兵是在杭州,嘉庆皇帝后来回忆那次阅兵时的情形说: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一时传为笑谈。
  
  乾隆南巡,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饱览山川美景。所以他六次南巡每次都带画师随行,将喜爱的江南景色摹绘成图,在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仿建。
  
  南京的瞻园、海宁的安澜园、杭州的小有天园和苏州的狮子林,这江南的四大名园后来都在圆明园中一一重新造了一座。
  
  杭州的雷锋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等西湖十景,更是实景仿制,连景点的名称都原样照搬。
  
  乾隆六次南巡时间表
  
  苏州的狮子林乾隆特别喜爱,于是又在避暑山庄仿建一所。搬进避暑山庄的,还有镇江的金山寺、嘉兴的烟雨楼和仿宁波天一阁而建的文津阁、仿无锡的双湖夹镜等多处江南名胜。
  
  康熙南巡还是比较简朴。他第一次南巡的时候,途中经过丹阳、常州、无锡,一路上没有停留,昼夜行船三百六十余里。
  
  康熙南巡时,主要是住在地方官员的官邸,只有在扬州、杭州等地,建造了少量行宫。乾隆下江南就要比康熙南巡奢华得多了。从北京到杭州,沿途建造了三十个行宫。乾隆乘的御舟被称为安福舻、翔凤艇,共有五艘,制作工艺极其精美。整个南巡船队共约有一千多只船。一路上吃的、用的,就连喝的水,都由沿途各地事先做好准备。
  
  尽管乾隆三令五申严禁铺张,但地方官员为取得他的欢心,无不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投其所好。
  
  “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这是乾隆第六次南巡写下的诗句,他连做梦都在回味下江南时的情景,充满了无限眷恋。但是,这六次南巡,排场一次比一次大,耗费一次比一次多,甚至造成国库的枯竭,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朝廷中不乏有头脑的官员,多次劝阻乾隆停止南巡,但却多遭到严厉的斥责。
  
  乾隆上谕档
  
  许多谏阻南巡的官员,都被惩处或罢官。在这种高压下,大臣们谁也不敢再说话,眼睁睁看着国库枯竭,国家走向衰败。
  
  民间传说乾隆喜欢江南美女,每次南巡时少不了寻花问柳。所以皇后天天和他吵闹,乾隆一气之下,将皇后遣送回京。乾隆第四次南巡时,将皇后遣送回京确有其事,这在乾隆三十年《春季档》中就有记载。
  
  到了乾隆晚年,他才完全认识到南巡的错误。在《清史稿》的《吴熊光传》中,记载了乾隆说:我当皇帝六十年,自认为自己没犯什么大错。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把好事办成了坏事。
  
  乾隆南巡耗资巨大,以后的清朝皇帝再也没人仿效过。因为后来的清朝国库已经承担不起了。六次南巡,留给人们的是一个“康乾盛世”的奢华美景,此后,大清王朝开始一步步地走向衰落。
  
  (CCTV《探索·发现》供稿)
  原名《希夷梦》。清末上海苏报馆校印本。十二卷四十回。
  不题撰人。据序知作者为汪寄。汪寄,号蜉蝣子,清安徽徽州府(今安徽祁门一带)人。作此书当在乾隆五十一(1786)年之前。
  叙述韩速、闾丘仲卿二人在海国建功立业五十年,而两宋兴衰已三百年的故事。本书结构新颖,故事曲折。
罂粟花
  一名《通商原委》、《通商原委演义》。光绪三十三(1907)年自印本。二十五回。叙述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国失败签下南京条约的始末。本书二集未见。
  是一部反映鸦片战争全史的作品,属于通俗历史演义的性质。小说着重写林则徐的查禁鸦片和抗英斗争,惋叹他功败垂成,颂扬了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人丹心报国的浩然正气;表彰了三元里人民抗英,击毙英将伯麦的轰烈壮举,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不可侮。同时,小说细叙述英军的进攻过程,激烈抨击当时的卖国群奸,庸儒颟顸,畏敌如虎,坐令侵略者猖狂无忌。据《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该词目的作者说,此书名为“演义”,实乃排比当时政治事件而成文。
  一名《忠烈奇书》、又名《崇祯惨史》 五十回 存
  题“松排山人编”“龙岩子较阅”。
  
  光绪四年(1878)宏文堂刊本。内封上镌“光绪四年新镌”。右镌“内附李闯攻打岱州”,中间两行题“绣像铁寇图忠烈全传”,右偏下镌“宏文堂藏板”,首《忠烈奇书序》,不题撰人。正文半叶十行,行二十二字,有图十二幅,幅半叶,另半叶为赞。【藏南京图书馆】另《孙目》著录此书之光绪十六年(1890)三余堂刊小本,谓题“松滋山人编,龙岩子较阅”。光绪二十年(1894)友德堂刊本。【藏天津图书馆】民国二十三年启智书局铅印本,改题《崇祯惨史》,亦五十回,题“松排山人撰”。【藏南京图书馆】
  
  ---出《通俗小说总目提要》
  又名《明珠缘》。清木刻本。五十卷五十回。
  书中所叙之事,最晚者为明崇祯三(1630)年,成书约在明末。叙述明代宦官魏忠贤与明熹宗乳母客印月互相勾结丶乱政篡权的故事。
  又名《樵史演义》。清初刻本。四十回。
  题“江左樵子编辑”。江左樵子,应为陆应旸(约1572~约1658),字伯生,松江青浦人。少补县学生,已而被斥,絶意仕进。
  叙述了明末天启丶崇祯及南明弘光朝的历史。
  民初石印本。三十三回。
  不题撰人。
  记叙康熙十三(1674)甲寅年四月至康熙十六(1674)丁巳年六月止,广东潮州总兵刘进忠起兵抗清及失败的过程。三年过后,一切依旧,故名《三春梦》。
  《隋唐两朝志传》的林瀚序是可信的。万历时林家一门依然兴盛,书贾当不敢冒名以作伪。此书虽为罗贯中原本,内中亦有林瀚纂辑的份额。罗贯中不满足于演说动乱分裂的历史,隋唐史是他创作统一王朝全史的全新尝试。从全书结构看,罗贯中用42回的篇幅,填补了240年和平时期的史事,虽只占全书的34.42%, 但这一填补对后世全史演义的写作,有着极大的示范作用。
  《隋唐两朝志传》12卷122回,今存万历四十七年(1619)姑苏书林龚绍山刊本,卷端题“东原贯中罗本编辑,西蜀升庵杨慎批评”。由于现存版本刊刻年代较晚,加之此书“在故事情节关目及用语方面,俱于《三国》倚赖甚深”[1](P95),颇有学者对所题“贯中罗本编辑”持怀疑态度,甚至否定它是罗贯中的作品。此书有林瀚《〈隋唐志传通俗演义〉序》,对版本来源和编订经过作了说明:“罗贯中所编《三国志》一书,行于世久矣,逸士无不观之。而隋唐独未有传志,予每憾焉。前寓京师,访有此书,求而阅之,始知实亦罗氏原本。
  全称《北宋三遂平妖传》,又名《新平妖传》
  明代小说。分两种。一为四卷廿回,题东原罗贯中编次;一为不分卷四十回,题宋东原罗贯中编,明陇西张元咎校。本书为二十回。
  书演北宋时王则起义于贝州一事,故事在南宋时已在民间流传。推测罗贯中搜集有关起义史料、民间传说,加工整理而成此书。
  又名《全相平话五种》
  元英宗至治年间(1312~1323)建安虞氏新刊本。计有《武王伐纣书》(别题《吕望兴周》)丶《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丶《秦并六国平话》(别题《秦始皇传》)丶《续前汉书平话》(别题《吕后斩韩信》)丶《三国志平话》等五种。
  元代讲史话本。所述五种故事,真伪参杂,虚实并存,但对后世小说发展,有深刻影响。
首页>> 文化生活>>历史>>演义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