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生活>>历史>>载记
  连横的《台湾通史》,仿司马迁《史记》体例,时间从隋朝大业元年至清光绪21年(1895年),横跨1290年的历史时空,将包罗万象之内容纳入88篇之中。是台湾历史上第一部按通史体例撰修的史书。连横积数十年之力,搜集有关台湾的中外文献、档案和传闻,其突出的特点,一是典据精深,记述详明,因立足奠基台湾史,故史料编撰宁详勿略,宁取无弃。无论是旧籍疏略之岛内抚垦拓殖的情况、故纸未载之相逼而来的外交兵祸,还是岛内动植矿物等天然资源的种类及分布情况、稻米糖茶等诸种作物乃至食用方法,或据资料详细系统地载录下来,或依耳闻目睹据实列述,内容扎实,使《台湾通史》成为文献大宗。二是较以往修史注重兵、刑、礼、乐者,凸显“民贵”史观,对岛内民生之丰啬、民德之隆污,特别是攸关国民生计之官方奏疏一律详细载录,以供后人借鉴。三是对以往史书以“岛夷海寇”视之而一笔代过之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以及其后率领大陆同胞迁台拓台的事迹给予重新矫正定位;对台湾人民介乎以卵击石、艰贞抵御日侮的历史详情,更是重笔彩墨,致意再三。四是全书既体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经济、法律、典仪、文化、宗教等方面一脉相传的历史渊源,又突出了台湾的地方特色,安排有序,相得益彰。
  
  全书内容起于隋大业元年,终于清光绪二十一年,时间横跨1290年,有纪四、志二十四、传六十。从最早到达台湾的开拓者,到清中后期抵抗日本侵略的志士将领,凡有关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物产、风俗、人物等等,均有论列。对大陆人民开拓台湾与台湾人民抗击荷、英、法、日等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叙述尤详。《台湾通史》郁“自戕其身,至于短折。余甚哀之。顾余则不然,祸患之来,静以镇之,横逆之施,柔以报之。而眷怀家国,凭吊河山,虽多回肠荡气之辞,绝无道困言贫之语。故十年中未尝有忧,未尝有病。岂天之独厚于余,盖余之能全于天也。”民国十五年春(1926),连横携眷游杭州西湖,欲了却其“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的宿愿。不久,北伐战争开始,于是又返回台湾。这时期日本人在台湾禁止学习汉文,且不许学生使用台语,连横为保存故国文化始作《台湾语典》四卷。本书曾由作者于1920~1921年在台湾分三册出版,内地流传极少。商务印书馆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曾将其重新出版,此后亦有重印,但读者现在也不易找到当时版本。
  越绝书是记载我国早期吴越历史的重要典籍。它所记载的内容,以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事实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所涉及。其中有些记述,不见于现存其他典籍文献,而为此书所独详;有些记述,则可与其他典籍文献互为发明,彼此印证,因而向为学者所重视。在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中,曾有不少人,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利用越绝书,来考察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民族史、汉语语言学史、中国历史地理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并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这说明此书对于以上诸学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纯钧
  
  春秋时期,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经过数年卧薪尝胆终于击败吴国的越王勾践,睡了一个甜美的午觉醒了过来,心情非常舒畅。饮了一壶上好的龙井新茶后,勾践兴致勃勃地派手下去找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薛烛。薛烛是秦国人,此时正在越国游历。薛烛虽然年纪轻轻,但却已经名动列国,被人称为天下第一相剑大师。不大一会儿,眉清目秀文质彬彬的薛烛就赶来了。宾主一番客套寒暄之后,就带着随从来到室外宽阔的露台之上。越王勾践酷爱刀剑,这个露台高达数丈,气势舒张,光线充沛,专门用来看剑赏刀。落座之后,勾剑扫了一眼身边的薛烛,心想这个年轻人虽然年纪轻轻但却阅剑无数,一般刀剑肯定难入他的法眼,于是,勾践一开口就叫手下取来了自己颇为得意的两把宝剑:毫曹和巨阙。
  
  哪知,薛烛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随便地说了一句:“这两把剑都有缺点,毫曹光华散淡,巨阙质地趋粗,不能算宝剑。”说完他还在温暖的阳光里懒懒地打了一个哈欠。勾践颇感意外,觉得很没面子,他想了一想,一咬牙,俯在一个贴身侍从耳边吩咐了几句,过了一会儿,侍从率领几百个铁甲武士护送一把宝剑来到台下。薛烛感到好笑,问道:“大王这么兴师动众,拿来的是什么剑啊?”勾践对薛烛的态度有一丝不快,他没好气地吐出了两个字:“纯均”。只听见“咣啷”一声,薛烛从座位上仰面摔倒,束发的金钗掉在地上,一头长发披散下来,面色突然凝住、呆滞。好大一会儿,才突然惊醒,只见他脚尖点地几个纵跃掠下台阶,来到剑前,深深一躬,然后又表情肃然地整理好自己的衣服,从侍者手中接过宝剑,小心翼翼地敲了几敲掂了几掂之后方才将剑从鞘中缓缓拔出。只见一团光华绽放而出宛如出水的芙蓉雍容而清冽,剑柄上的雕饰如星宿运行闪出深邃的光芒,剑身、阳光浑然一体象清水漫过池塘从容而舒缓,而剑刃就象壁立千丈的断崖崇高而巍峨……过了好久,薛烛才用颤抖的声音问道:“这就是纯钧吗?!”勾践点了点头:是,”他得意地接着说道:“有人要用千匹骏马三处富乡两座大城来换这把宝剑,你看行吗?”薛烛连忙说道:“不能换。”勾践做作地皱了一下眉头问道:“为什么?你说说道理。”薛烛激动地大声对道:“因为这把剑是天人共铸的不二之作。为铸这把剑,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锡,万载若耶江江水干涸而出铜。铸剑之时,雷公打铁,雨娘淋水,蛟龙捧炉,天帝装炭。铸剑大师欧冶子承天之命呕心沥血与众神铸磨十载此剑方成。剑成之后,众神归天,赤堇山闭合如初,若耶江波涛再起,欧冶子也力尽神竭而亡,这把剑已成绝唱,区区骏马城池何足道哉……”勾践满意地频频点头:“说得有理,既是无价之宝,我就永远把它珍藏吧。”故事见于《越绝书》。纯均是一把尊贵无双之剑。
  
  出于种种原因,在越绝书的成书年代、作者、卷数。书名、篇名等问题上,至今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如关于成书年代,有春秋说、战国说、战国--西汉--东汉说、战国--东汉说、东汉初年说、东汉末年说、东汉初年--东汉末年说、西晋说;关于作者,有子贡撰说、子胥撰说、袁康撰说、袁康、吴平合撰说、袁康撰吴平修订说、袁康、吴平辑录说;关于卷数,有十五卷说、十六卷说;关于书名,有越绝书原称越绝说、越绝书原称越绝记说、越绝记非越绝书说;关于篇名,有吴太伯与兵法篇亡佚说、今本吴地传即古本吴太伯篇说、伍子胥水战兵法内经即古本兵法篇说、今本陈成恒非古本陈恒篇说,等等。以上这些,一方面说明,关于越绝书的一些重要问题,意见尚未统一,疑点犹待探讨;另一方面也同时说明,正是由于越绝书的史料价值,在诸典籍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而使众多的研究者为之锲而不舍.
  越南史书。约撰于越南陈朝(1225—1400)年间。共三卷,采编年体。记述李朝史迹较详,後附陈朝纪年。为越南最古史书之一。
  
  提要:
  
  臣等谨案:
  《越史略》三卷,不著撰人名氏,纪安南国事。上卷曰国初沿革,为赵佗(约前203—前137年在位)以下诸王;曰歴代守任,为西汉至石晋交州牧守姓名;曰吴纪,乃五代末吴权(898—944)及其子昌岌、昌文等事迹;曰十二使君,乃昌文没後诸将杜景硕等争立事迹;曰丁纪,则丁部领(968—979年在位)以下诸王;曰黎纪,则黎桓(980—1005年在位)以下诸王。中卷下卷皆曰阮纪,则自李公蕴(1010—1028年在位)得国後诸王事迹,纪述特详。惟以李为阮,与史不合。案黎崱《安南志略》称陈氏代立,凡李氏宗族及齐民姓李者,皆令更为阮,以绝民望。则此书当为陈氏之臣所作。崱志又载陈普尝作《越志》,黎休尝修《越志》,俱陈太王时人。太王者,陈日煚(1225—1258年在位)之諡。则此书或附录臣即出普休二人手未可知也。安南自汉迄唐并为州郡,五季末为土豪窃据,宋初始自立国。此书自唐以前大抵全袭史文,自丁部领以下则出其国人之词,与史所载殊有同异。葢史臣但承赴告之辞,故如薨卒之类往往较差一年。至名号官爵或祇自行国中而不以通于大朝,故亦有所错互。其牴牾之处颇可与正史相参证。又史称陈日尊(1279—1293年在位)自帝其国,尊公蕴为太祖神武皇帝,国号大越。此书原题《大越史略》,葢举国号为名,而所列公蕴至昊旵八王皆僭帝号,不独陈日尊一代,则尤史所未详。又《玉海》记交趾天贶、寳象、神武、彰圣、嘉庆诸年号此书皆与相合。特所列黎阮诸王无不改元者,而史家并未悉载,则必当时深自讳之,故中国不能尽知耳。书末又载陈日煚以下纪年一篇,但录所僭諡号、改元,而不具事迹其中,所称太王者,以史按之,当为陈叔明(1370—1373年在位)。其称今王者,当为陈炜(1377—1388年在位)。而史载日煚至炜十二世,此书乃仅得十世,未详其故。又考《廉州府志》纪康熈十三年(1674)海濵得钟,题皇越昌符九年乙丑,说者疑为宋时李乾徳以後僭号,今此书称今王昌符元年丁巳,当明洪武十二年(1379),其九年正值乙丑,则为陈炜僭号无疑,是亦足资考证矣。安南自宋以後,世共职贡,乃敢乗前代失驭之际,辄窃号国中,至著之简策以妄自夸大,实悖谬不足采。然吴楚僭王,春秋绝之,而作传者亦不没其实。故特依伪史例录之,以著其罪,且以补宋元二史外国传之所未备焉。乾隆四十五年(1780)九月恭校上。
  一卷(永乐大典本)
  谨案:《邺中记》旧有二本,其一本二卷,见《隋书·经籍志》,称晋国子
  助教陆翙撰。其一本一卷,见陈振孙《书录解题》,称不知撰人名氏。又称《唐
  志》有《邺都故事》二卷,肃、代时马温撰,今书多引之。是以为肃、代后人作
  矣。今考是书所记,有北齐高欢、高洋二事,上距东晋之末已一百三四十年。又
  寒食一条,引隋杜台卿《玉烛宝典》,时代尤不相蒙。陈氏不以为翙书,似乎可
  据。然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作於太宗贞观时,徐坚《初学记》作於玄宗开元时,
  所引翙书皆一一与今本合。又《邺都故事》,《唐志》虽称肃、代时人,而《史
  通·书志篇》曰:远则汉有《三辅典》,近则隋有《东都记》,南则有宋《南徐
  州记》、《晋宫阙名》,北则有《洛阳伽蓝记》、《邺都故事》。则《邺都故事》
  在刘知几之前,《唐志》所言,亦不足为证。以理推之,殆翙书二卷惟记石虎之
  事,后人稍摭《邺都故事》以补之,并为一卷。犹之《神农本草》郡列秦名,汉
  氏《黄图》里标唐号,辗转附益,渐失本真。而要其实则一书。观高欢、高洋二
  条,与全书不类,而与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引《邺都故事》文体相同,则此二
  条为后人摭入翙书明矣。不得以小小舛异,尽举而归之唐以后也。原书久佚。陶
  宗仪《说郛》所载,寥寥数页,亦非完本。今以散见《永乐大典》者蒐罗薈稡,
  以诸书互证,删除重复,共得七十二条。排比成编,仍为一卷。以石虎诸事为翙
  本书,其续入诸条亦唐以前人所纪,弃之可惜,则殿居卷末,别以附录名焉。是
  书虽篇帙无多,而叙述典核,颇资考证。如王维《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朝
  罢须裁五色诏”句,李颀郑《樱桃歌》,“官军女骑一千匹”及“百尺金梯倚银
  汉”句,不得此书,皆无从而训诂也。六朝旧籍,世远逾稀,断璧残玑,弥足为
  宝。佚而复存,是亦罕覯之秘笈矣。
  三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宋郑文宝撰。文宝字仲贤,宁化人。南唐镇海节度使彦华之子,初仕为校书
  郎,入宋举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官至陕西转运使、兵部员外郎。《东都事略》
  载入《文艺传》中。始,徐铉、汤悦奉诏集李氏事,作《江南录》,多所遗落。
  文宝因为此编,上卷纪烈祖事,中卷纪元宗事,下卷纪后主事,不编年月。於诸
  王大臣并标其名,亦无事实,记载甚简。又独全录《韩熙载归国状》、《张佖
  谏疏》各一首,去取亦颇不可解。然文宝为南唐旧臣,《砚北杂志》载其归宋后,
  常披蓑荷笠,作渔者以见李煜,深加宽譬,煜甚忠之。《铁围山丛谈》又载其初
  受业於徐铉,及为陕西转运使,时铉方谪居,仍叩谒,执弟子礼,铉亦坐受其拜。
  盖惓惓笃故旧之谊者。故其纪后主亡国,亦只以果於自信,越人始谋为言。与徐
  铉墓碑相类,其意尚有足取。其记李煜时贡献赋敛一条,王巩《随手杂录》全取
  之。且注其下曰:“《江表志》,郑文宝撰。”则亦颇重其书。又如《江南江北
  旧家乡》一诗,文宝以为吴让皇杨溥所作,而马令《南唐书》则直以为后主作。
  然文宝亲事后主,所闻当得其真,是亦可以订马书之误也。晁氏《读书志》称文
  宝有序,题庚戌,乃大中祥符三年,此本无之。今从《学海类编》补录成完帙焉。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所撰。清代编四库全书的官员为此书写提要,称其“所述虽稍曼衍,而词颇丰蔚,其中如伍尚占甲子之日……未免多所附会”。然而,因书中保留了许多史料,后世将其视为史部之书,并不仅仅当作稗官小说看待。
  
  十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汉赵煜撰。煜,山阴人,见《后汉书·儒林传》。是书前有旧《序》,称
  《隋唐经籍志》皆云十二卷,今存者十卷,殆非全书。又云杨方撰《吴越春秋削
  繁》五卷,皇甫遵撰《吴越春秋传》十卷。此二书,今人罕见,独煜书行於世。
  《史记注》有徐广所引《吴越春秋》语,而《索隐》以为今无此语。他如《文选
  注》引季札见遗金事,《吴地记》载阖闾时夷亭事,及《水经注》尝载越事数条,
  类皆援据《吴越春秋》。今煜本咸无其文云云。考证颇为详悉,然不著名姓。
  《汉魏丛书》所载,合十卷为六卷,而削去此《序》并《注》,亦不题撰人,弥
  失其初。此本为元大德十年丙午所刊。后有题识云,前文林郎国子监书库官徐天
  祐音注。然后知注中称“徐天祐曰”者,即注者之自名,非援引他书之语。惟其
  后又列绍兴路儒学学录留坚,学正陈昺伯,教授梁相,正议大夫、绍兴路总管提
  调学校官刘克昌四人,不知序出谁手耳。煜所述虽稍伤曼衍,而词颇丰蔚。其中
  如伍尚占甲子之日,时加於巳;范蠡占戊寅之日,时加日出,有螣蛇青龙之语;
  文种占阴画六阳画三,有玄武、天空、天关、天梁、天一、神光诸神名。皆非三
  代卜筮之法,未免多所附会。至於处女试剑,老人化猿,公孙圣三呼三应之类,
  尤近小说家言。然自是汉、晋间稗官杂记之体。徐天祐以为不类汉文,是以马、
  班史法求之,非其伦也。天祐注於事迹异同颇有考证,其中如季孙使越、子期私
  与吴为市之类,虽犹有未及详辨者,而原书失实之处,能纠正者为多。其旁核众
  说,不徇本书,犹有刘孝标注《世说新语》之遗意焉。
  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南汉”条下称刘晟本二名,上一字犯宣祖讳,去之,则北
  宋人。又“南唐”条下称尝以其事质於江南一朝士,则犹在宋初,得见李氏旧臣
  也。中於南汉称彭城氏,於留从效姓称娄。钱塘厉鹗跋,以为吴越国人入宋所作,
  避武肃王讳。然闽王“延翰”条下,称其妻为博陵氏,则又何为而讳崔乎?年代
  绵邈,盖不可考矣。其书纪吴杨氏、南唐李氏、蜀王氏、孟氏、南汉刘氏、闽王
  氏之事,称曰五国。然以其地而论,当为四国。若以其人而论,当为六国。未审
  其杨、李并为一,抑孟、王并为一也。郑樵《通志略》列之《霸史类》中,实则
  小说之体,记录颇为繁碎。中如徐知诰斥进黄袍诸事,为史所不载。又李煜为李
  璟第六子,而此云璟之次子,与史亦小有异同。然考古在於博徵,固未可以琐杂
  废也。前有万历中太常寺少卿余寅题词,讥其四国俱加伪字,於蜀独否。今考书
  中明书伪蜀王建,又书孟知祥以长兴五年遂僣大号,何尝不著其伪。卷首总纲既
  以前蜀、后蜀为分,再加伪字,则或曰前伪蜀、后伪蜀,或曰伪前蜀、伪后蜀,
  词句皆嫌於赘,是以省之。《公羊传》所谓避不成文是也。谓不伪蜀,殊失其旨。
  至“南汉”条下称伪汉先主名岩,后名俊,又名,之字曰俨,本无此字,
  欲自大,乃以龙天合成其字。以其不典,故不书之。寅援《唐史》书武后名曌以
  驳之,则其说当矣。
  宋周羽翀撰。羽翀里贯未详。自署称儒林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前桂州修仁令,盖宋初人也。其称三楚者,以长沙马殷、武陵周行逢、江陵高季兴皆据楚地称王,故论次其兴废本末,以一国为一卷。其中与史牴牾不合者甚多,如马殷本为武安节度使刘建锋先锋指挥使,佐之夺湖南,及建锋为陈瞻所杀,军中迎殷为留後,亦未尝为邵州刺史。今羽翀乃称殷随渠帅何氏南侵,何命为邵州刺史,何氏卒,众军迎殷为主。其说皆凿空无据。又谓马希范入觐,桑维翰旅游楚泗,求货不得,拂衣而去。及希范立,维翰巳为宰相,奏削去其半仗云云。今考希范嗣立在唐明宗长兴三年,时晋未立国,安得有维翰为宰相之事?亦为诬罔。又如王逵为潘叔嗣所袭,与战败没,而羽翀以为败於南越,仅以身免,竟死於路。与诸书所纪,并有异同。盖羽翀未睹国史,仅据故老所传述纂录成书,故不能尽归精审。然其所闻轶事,为史所不载者,亦多可采。稗官野记,古所不废,固不妨录存其书,备读五代史者参考焉。
  二卷(永乐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艺文志》载之《霸史类》中,亦不云谁作。马端临
  《文献通考》、戚光《南唐书音释》并作《江南馆载》,字之讹也。陈氏《书录
  解题》载是书原序,略曰:“徐铉始奉诏为《江南录》,其后王举、路振、陈彭
  年、杨亿皆有书。大概六家皆不足以史称,而龙衮为尤甚。熙宁八年,得郑君所
  述於楚州,其事迹有六家所遗或小异者,删落是正,取百九十五段,以类相从”
  云云。振孙谓郑君者,莫知何人。考郑文宝有《南唐近事》二卷,作於太平兴国
  二年丁丑。又《江表志》三卷,作於大中祥符三年庚戌。不在此序所列六家之内,
  则所称得於楚州者,当即文宝之书。检此书所录杂事,亦与文宝《江表志》所载
  互相出入,然则所谓删落是正者,实据《江表志》为稿本矣。今世所行《江表志》,
  名为三卷,实止二十四页。盖残阙掇拾,已非完书。此书所谓一百九十五段者,
  今虽不可全见,而《永乐大典》内所引尚夥,多有《江表志》所不载者。则《江
  表志》虽存而实佚,此书虽佚尚有大半之存也。《宋志》载此书二卷,《书录解
  题》及诸家书目并同。今采辑其文,仍为二卷,以补《江表志》之阙焉。
  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龙衮撰。衮爵里未详。其书皆记南唐事,用纪传之体,而不立纪传之名,
  如陈寿之志吴蜀。第一卷为先主昪,第二卷为嗣主璟,第三卷为后主煜,而附以
  宜春王从谦及小周后,第四卷以下载宋齐邱以下仅三十人,陈陶、孟宾于诸人有
  传,而查文徽、韩熙载诸人,乃悉不载。考郑樵《通志·略》,载此书原二十卷,
  此本阙十卷。晁公武《读书志》载此书凡八十四传,而此本阙五十传。殆辗转传
  写,佚脱其半。钱曾《读书敏求记》亦作十卷,则明以来已无完本,不自今始也。
  曾称其行文赡雅,今观诸传,皆叙次冗杂,颇乖史体。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无
  名氏江南馀载序,排诋此书颇甚,是当时已讥其疏。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摘
  其叙江为世系与史不符,又摘其记伶人李家明《苑中咏牛》及《皖公山》两诗,
  与杨亿《谈苑》所记王感化对嗣主李璟事,姓名时代互异。又摘其记“家明对嗣
  主雨惧抽税事”,与南唐近事以为申渐高者,亦复牴牾。王楙《野客丛书》摘其
  记陈陶仙去,而曹松、方干皆有哭陶诗。是传闻异词,亦所不免。然其中如孙晟、
  林文肇诸传与五代史颇有异同,可资考证,马、陆二书亦多采之。流传既久,固
  亦未可废焉。
  四卷、《补遗》·一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旧本题宋武胜军节度使掌书记范坰、巡官林禹撰。载钱镠以下累世事迹,据
  旧目卷首列《年号世系图》,《诸王子弟官爵封谥表》,《十三州图》,《十三
  州考》,今唯存《十三州考》一篇,其图表俱佚。后附《补遗》一卷,则不载作
  者名氏。考陈振孙《书录解题》,载钱俶之弟俨,著《吴越遗事》,有开宝五年
  序。又谓《备史》亦俨所作,托名林范。今是书四卷之末有跋二首,一题嘉祐元
  年四代孙中孚,一题绍兴二年七代孙休涣。如据书中所记而言,则当从钱镠起算,
  不当从钱俶起算。所称四代、七代,显据作书者而言,则振孙以《备史》为俨撰,
  似得其实。钱曾《敏求记》云,今本为镠十七世孙德洪(案《吴越世家》疑辨作
  十九世孙,未详孰是)嘉靖间刊本。序称《补遗》为其门人马荩臣所续,序次紊
  乱。如衣锦城建金箓醮及迎释迦等事,皆失载。今是书於此数事,咸备无阙,则
  非德洪重刊之本。其以《补遗》为马荩臣所续,亦别无证据。荩臣曾撰《吴越世
  家疑辨》,自序谓曾作《备史》图表,亦不云又续其书。考此《补遗》之首有序
  一篇,不题名氏年月,序中有“家王故事”之语,当即中孚等所题。亦云不知作
  自何人,则不出於荩臣审矣。《备史》所记讫太祖戊辰,《补遗》所记讫太宗丁
  亥,与《中兴书目》所载“前十二卷尽开宝元年,后增三卷,尽雍熙四年”者正
  合。特并十二卷为四,并三卷为一耳。陈振孙谓今书起石晋开运,前阙三卷,勘
  验此本,所佚亦同。则是书自宋季以来,已非完帙。今无从校补,亦姑仍其旧焉。
十六国春秋别传
崔鸿 Cui Hong阅读
  《别本十六国春秋》·十六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旧本亦题魏崔鸿撰,载何钅堂《汉魏丛书》中。其出在屠乔孙本之前,而亦
  莫详其所自。十六国各为一录,惟列僣伪之主五十八人。其诸臣皆不为立传,全
  为载记之体,其非一百二卷之旧,已不待言。证以《晋书·载记》,大致互相出
  入。而不以晋宋纪年,与《史通》所说迥异。岂好事者摭类书之语,以《晋书·
  载记》排比之,成此伪本耶?然考《崇文总目》有《十六国春秋略》二卷,不著
  撰人名氏。司马光《通鉴考异》所引诸书,亦有《十六国春秋抄》之名。则或属
  后人节录鸿书,亦未可定也。屠氏所刻百卷之本,既为依托,此本亦疑以传疑,
  未能遽废,姑并存之,以备参考焉。
  《东都事略》纪传体北宋史。南宋孝宗时王称(以前曾长期误作“王■”)撰。因为北宋建都开封(今属河南),称东京,故书名《东都事略》。全书一百三十卷,起自宋太祖赵匡胤,终于宋钦宗赵桓,计帝纪十二卷,为各代帝王在位时的大事记;世家五卷,记叙后妃和宗室;列传一百零五卷,载各种人物共六百九十七人事迹;附录八卷,列举辽、金、夏、西蕃、交的情况,没有表和志。
  王称的父亲王尝曾在南宋绍兴年间做过实录修撰官,王称继承父业,根据国史、实录,还采用了野史的资料,写成该书。虽然它的内容颇显单薄,但是叙事简明扼要,有些内容为《宋史》所无,或可纠正《宋史》的失误,可与《宋史》互相补充,为研究宋史不可缺少的资料。清乾隆刊本是该书较好的版本。
  本书(一册七八面四六、八○○字)分上中下三卷,与第一种「台湾割据志」同为日人川口长孺撰。按本书所述,起自日本庆长十七年(明万历四十年)郑芝龙初谒日本幕府、迄于元禄十三年(清康熙三十九年)清 帝诏令郑成功父子归葬南安,凡记八十九年闲郑氏四世之事。与「台湾割据志」较,同者皆用编年体,并注明资料出处,又皆附以考异式之自注。异者则「割据志」 以中国纪元为主,下附日本纪元;「郑氏纪事」改以日本纪元为主,下附中国纪元。此外,如「割据志」述及台湾与先住民习俗,又述及康熙末年朱一贵之变;而本 书皆未见。再,「割据志」叙事芜杂之处,本书亦多去繁就简。至朱之瑜(舜水)事迹,「割据志」未详载而本书则增益之;而成功有弟曰田川七左卫门说,则见于本书而「割据志」未之及。又,本书原为刻本,而「割据志」则未见刊行。
  本书(一册七八面四六、八○○字)分上下两卷,夏琳撰。琳字元斌,泉 南人。泉南当指福建泉州南安,系与郑成功同里。由于本书所述台湾郑氏史事及若干关系文书多为他书所无,或为其亲历目睹之纪录。本书据连横校刊本排印,今加 「弁言」并将「连序」全行引入。「连序」云:『起隆武元年,讫永历三十七年,凡郑氏三世之事,编年系月,巨细靡遗;而尊崇延平,义如「纲目」,是正史也』。惟就形式而言,尚系以清历纪年,仅附明朔;并称南明诸帝曰「明主」,在成功官爵上冠以「明某官某职」或径称其名(经与克塽同此)。此显属以「清」为主体、以「明」为客体,尚不及另一种同为夏氏所撰「海纪辑要」以明朔纪年老之表裹一致。卷上自乙酉(明隆武元年)至壬子(永历二十六年)、卷下自癸丑(永历二十七年)至癸亥(永历三十七年),两卷篇幅相若。余参阅第二二种「海纪辑要」篇。
台湾郑氏始末
沈云 Shen Yun阅读
  本书(一册八七面五二、二○○字)分六卷,沈云撰。云字舒白,号闲亭;浙江德清人,清道光甲辰(二十四年)进士。书首「自叙」云:「道光丙申岁(十六年),余在京师,从藏书家假得江日升「台湾纪事本末」四十九篇;叙天启甲子岁(四年)郑芝龙倡乱、至康熙癸亥(二十二年)其曾孙克塽投诚而止,凡十数万言,顿为详尽。惜体类小说,辞不雅驯。余因参考他书,删其繁芜,加以润色。其事迹年月有不合者,则姑仍之。盖疑以传疑,古人所尚,自非身亲目接者固未见彼之为是而此之为非也。书既成,析为六卷;题曰「台湾郑氏始末」,并识其缘起于简端云』。书采编年体,以千支纪年纪日。书中所有地名(包括道里),并由鸟程沈垚加注,有裨省览。
首页>> 文化生活>>历史>>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