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生活>>《北美枫》之窗>>随笔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19条(不包括黄侃《校记》增加的2条),其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
  
  顾炎武曾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现在,人们仍然常常用顾炎武“采铜于山”的比喻,说明历史研究要重视第一手资料,可见其影响之深远。《日知录》的思想也超越了当时大多数学者,其中尤以区分“保国"与"保天下”为最.“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19条(不包括黄侃《校记》增加的2条),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 5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字。这与作者立志学术创新有密切的联系。潘耒把《日知录》的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四库全书总目》则分作十五类,即经义、政事、世风、礼制、科举、艺文、名义、古事真妄、史法、注书、杂事、兵及外国事、天象术数、地理、杂考证。这两种划分都有其价值。前者重视了《日知录》的经世意义,抓住了其主要的方面,并说这书只有宋元时期的名儒能做出来,明朝三百年来没有这样的书,将来治国者采用其说,会大有益于“世道人心”,如果仅叹服其考据的精辟,文辞的博辨,那不是作者著书的本意。后者则偏重其学术意义,划分虽更为细致却不免得其体而遗其神,评价也与前者相左,盛称顾氏考据之学而贬低其经世思想,认为“其说或迂而难行,或愎而过锐”。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撰写《日知录》,“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这说明,《日知录》是寄托作者经世思想的一部书,内容大体分为三类:经术、治道、博闻,而核心则是“治道 ”。
  
  《日知录》中的经世思想是丰富的。顾氏提出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说:“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他说评价君主的功绩首先要看社会风气:“论世而不考其风俗,无以明人主之功”。他不但从政治上提出了整顿“人心风俗”的具体措施,如重流品、崇厚抑浮、贵廉、提倡耿介和俭约等,还从经济上分析了“人心风俗”败坏的原因,认为要使风俗变好,必须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除正面倡导培养人心风俗、加强礼治,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
  
  顾炎武看到了“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提出要顺势而行,“物来而顺应”的变革思想。对于君主的地位,君主与臣下的关系,顾炎武也作了新的解释。在《周室班爵禄》条中,他说,天子、公、侯、伯、子、男,并不是天生的尊贵,他们管理国家事物,与老百姓一样,也是靠劳动吃饭。“禄”是他们为老百姓工作,取之于百姓的报酬。所以,君主不应该肆虐于上以自尊,不应该厚取于民以自奉。他列举出大量的历史上“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 人臣称万岁”的例子,以淡化至高无上的君权,为建立新型的君臣关系提供历史根据,表现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自然,同一切历史人物一样,顾炎武也有他的历史局限性。他的思想中有比较浓厚的封建正统意识和狭隘的民族观念;他提出的“寓封建于郡县之中”的改革方案也带有不少宗法色彩。这些在《日知录》都有所反映。汲取精华、剔除糟粕,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对待《日知录》,也应如此。
花随人圣庵摭忆
黄浚 Huang Jun阅读
花随人圣庵摭忆
  黄浚对历史及宫廷掌故知之甚详,民国二十四年公余之暇,在中央时事周报上撰写掌故随笔,集为此书,当时引起极大回响。原书无排序,小标为编者所下。
  本书讲述千年古都西安心灵史和西路上一位著名作家的情感之旅!
  是贾平凹经典散文中最厚重,最有价值的一部作品。作者以文化学者身份透析历史名城所做的人类学方式的长篇散文报告。作者对古城西安的历史演变,做了个人感受式考察抒写。贾平凹采取民间百姓的评说方式,借以阐释西安的历史沿革。文章纵横捭阖,把个人参与历史建构时的感悟与历史事件的描述融合抒写出来。全文既像人类学的城市史调查,又似历史学的时段研究方法,不仅有短时段的政治军事史研究,还有中时段的经济文化史研究。
  贾平凹是当今中国最有实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除了小说具有广泛的影响,散文更是独具风格。本书收入了作者自 1981年至2005年期间的随笔六十八篇,共十六万字。在这二十五年里,世事沧桑,作者的思想经历了不少变化,但是自然的人化和人与自然的协调一直是其写作的基本母题。正如作者所言:“以中国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这是我创作追求的东西。”……
  作品切入多是生活琐事,但都与中国人的价值观相关。形式上看似闲散,有如周作人、梁实秋的小品文里的信手拈来;主题则同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说舍得”是其中一篇文章的标题,值得玩味。
  散文是一种轻灵而又自由的文体,为我国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数千年来,流派异彩纷呈,名篇佳迭出,一直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道亮丽景观。经过严格遴选,进入本套“当代散文大家精品文库”丛书的作家,都是当代创作颇丰、名满文坛的散文大家。这套丛书,每人一卷,每卷精选20余万字。这套丛书,风格迥然,特色鲜明,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读者可一览当代散文大家的不同风范。
  本书为“当代散文大家精品文库”之一。书中收入贾平凹精品散文50篇,约21.5万字,书中选取了许多能够代表贾平凹个人生活及创作轨迹的作品,如:《在女儿婚礼上的讲话》、《安妥我灵魂的这本书》等……
  贾平凹写人散文集《朋友》虽是他众多作品之一端,但所选240余篇文章,集中了作者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各个时期的写人之作,其质不言而喻。其中有写亲人的文章和不少新近之作,不论篇幅长至数千,还是短为几百,作者对待生活及友情的思考和认识,内涵深厚,思想深邃,形象鲜活而鲜明,均表现出了作家感情深挚之特质。
  本书为孔庆东2006年9月-2007年9月的年度新作结集。此书幽默温情不减当年,所涉内容更显宽广深刻。讲文革掌故、领袖佚事,生动再现毛泽东、江清、林彪、张国涛、张春桥、耿飙等历史人物鲜为人知的一面;谈时政风云、异国见闻,津津有味,趣味横生;怀念亲人、朋友、同学、师长,柔肠寸断,极富深情;读书评书,见他人所不曾见,尽现老孔独门功夫。
  一线作家刘心武全新的作品,被作者称为是“散文随笔树”上的新果子,坦露身世家事,老伴儿子亲情浓厚,第一次承认自己是海关子弟,具有海关情结。全书内文配有刘心武亲自手绘插图。
  刘心武把自己的写作比喻为栽4棵树,而且是4棵挂果很多的树。第一棵便是小说树。第二棵是随笔树。刘心武的第三棵树是红学树。刘心武很喜欢自己这四棵树。他说,有的作家擅长写自我,有的专注于写幻想,有的追求文本的诡奇,而他,是思考型作家,总是关注现实,喜欢写众生相。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人们,心灵发生着频繁而巨大、急剧又微妙的变化,《心灵体操》意在倡导通过做心灵体操,让心灵保持健康与纯洁。刘心武说,这些随笔首先是为自己写的,“坦率地说,与大家一样,我的内心深处同样有着大块的灰色地带。比如我在50岁以前,有嫉妒同辈作家之心,害怕他们超过自己;60岁后又羡慕青年一代作家的才情,恐慌他们盖过了我们这代作家的风头。好在我这些年及时‘做操’,才驱散了郁积在心里的阴影,心态变得健康明媚起来。”
  来过北京的人都会强烈地感觉到一点,就是北京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特有的人文环境。这是北京这个城市最独特的地方,也是这一点构成了北京的京味儿文化。那么什么是京味儿文化?它有什么特点?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赵大年先生认为,主要有这么四条,一是运用北京语言。二是描写北京的人和事。三是环境和民俗是北京的。第四条就是挖掘北京人特有的心理素质。当然赵先生认为用这四个标准不能反过来说,这就是京味小说的条件或者定义,但是能大体概括出京味儿。
  
    京味儿就是一种韵味儿,京味儿文化或者管它叫做京华文化,从前是由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这四大板块相互交织而成的。从元大都算起,七百年帝都,全国政治文化中心,这些优越条件,使京华文化具有了皇家气派。
  
    说京味儿首先要说的就是北京话。北京话也是一种方言,它有儿字腔,卷舌音,又有很丰富的词汇,只属于北京方言的词汇和字眼。北京话不是普通话,然而呢,普通话是以北方语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为什么?北京话,其实也是历史形成的一种官话。
  
    与京味儿相联系的还有北京人,北京人的成分和来历非常复杂,首先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设元大都,很多蒙古人进入北京,再一个就是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清朝,当时进京赶考的人也不少,有的留在了北京,有的到外地做官了。北京人还有一些特点:眼高手低。这个要一分为二。眼高,手经过锻炼是可以提高的,怕的是眼低,眼要低了手怎么也高不了。北京就拥有这么一大批眼高手低的理论家、评论家、鉴赏家、美食家、球迷、影迷。
  
    北京人、北京话、北京的环境、风俗习惯和北京人的心理素质都在不断变化当中,今日北京已经不是老舍先生笔下的十里城了,这个变化太大了。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给北京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翻天覆地的,但是这么多变化它并没有破坏京味儿,而是大大地丰富了北京人的生活,也丰富了作家们的创作素材。
未能忘情于诗酒
梁实秋 Liang Shiqiu阅读
  有道之士,对于尘劳烦恼早已不放在心上,自然更能欣赏沉默的境界。这种沉默,不是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寂然,惟迦叶破颜微笑,这会心微笑胜似千言万语。本册主要收录梁实秋先生体会生活的情趣与抒发人生感悟的文章。
人生不过如此
林语堂 Lin Yutang阅读
  在林语堂先生的文学作品种中不乏论述人生智慧与生活哲学的经典散文,而本书就是首次将林语堂先生的这一系列的经典散文结集出版,呈现在读者面前。可以发现他是以人生优游者的独特视角来看待人生与生活,在他的文章中所展现出来的是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王蒙散文随笔集:忘却的魅力
王蒙 Wang Meng阅读
  本书记录了王蒙自1989年以来写的12篇散文。这些作品文字隽永,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情,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柯云路把脉当代婚恋:谁的灵魂更可悲
柯云路 Ke Yunlu阅读
  这是我从文二十多年来的第一本随笔集。都是这两年的作品,并无陈年老账。写这类杂文随笔,我的宗旨很简单。一是全说真事,不要半点虚的。能用事说明的道理,把事说了就得。读者都不弱智,不要一咏三叹。过去年代那些太高大的说道和太放眼的抒怀要不得,现在年代那些过分聪明的调侃也会让人觉得矫情。再一个,若真有点议论要发,一定是有感而发。无感而发的命题文章一篇都不写。三是文字只求平实,不拿捏.不摆出一个写什么写什么的大架式。只说些平常故事平常话。写了二十多年,越来越知道平实的文字其实最好。这本随笔集涉及的事情五花八门,大致归类,有政治社会、生命关怀、婚恋教育、文学艺术、生活杂谈、修身养性等。
15岁中学生留美随笔:学会担承
吴宽林 Wu Kuanlin阅读
  一个15岁的留美交换生,通过60篇留美随笔以及照片若干,讲述了自己如何成功地融入美国学校以及社会,如何汇入美国学生圈子,如何运用美式思维和其游戏规则。时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出国学习,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出国留学。面对这种潮流,与其在琳琅满目的留学资讯中手足无措,不如坐下来,捧读这一册妙趣横生的留美随笔集,跟随作者清新自然的叙述,在不知不觉之中,开拓眼界,感受思维方式的转变。
季羡林谈人生
季羡林 Ji Xianlin阅读
  《谈人生》是本套自选集中最突出的作品。季老亲定的97篇文章中,有40余篇为首次出版。本书将季老不同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体验、感悟与回忆文章等有关探讨人生问题的佳作整理结集,是季老百年人生积淀的精华。本书比已出版的《季羡林谈人生》内容更全面,更合理,更正统。对引导当今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美好的人生理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同时它还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季羡林素以学术造诣较深著称,他虽是年事耄耋却神思焕发,有大量散文随笔问世,亦是文坛一大幸事。本书收集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散文随笔,蕴涵着作者一生的追求、理想和人生观,它虽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从平实无华的叙述中,却透露出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读过之后让人的心灵不禁为之一振。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精妙,从书中可以领略欣赏季羡林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为人处事的原则,以及对待人生的态度。读他的作品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从中可以窥见国学大师的生活态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寻。
首页>> 文化生活>>《北美枫》之窗>>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