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在线>>郭思 Guo Sai
  郭思(生卒年不详),
  《瑶溪集》十卷,一作《瑶池集》,又名《郭思诗话》,《通志》著录于诗评类,《宋史·艺文志》著录于文史类。是书约成于北宋之季,原书久佚,亦未见诸家著录。元人方回有《瑶池集考》。是书《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竹庄诗话》、《能改斋漫录》均有所录存,郭绍虞《宋诗话辑佚》辑录二条。
  
  《瑶溪集》体例与《竹庄诗话》及《诗林广记》相近,先引全诗,后加品题,非如其他诗话,但拈一句一联或止称某人某篇。受五代诗格影响,全书辟为十五类,如诗名、诗体、诗式等。
  
  郭思论诗,推崇杜甫,谓“老杜体格,无所不备,斯周诗以来老杜所以为独步也”,又谓“诗人之全者,惟杜子美时能兼之”。颇近于元稷宋祁、秦观诸家之说。但又以《文逊为“文章祖宗”,杜诗“大率宗法《文逊”,所见未免偏执。
  
  哈哈儿据中华书局1980年版《宋诗话辑佚》录校制作。附录其父所著《林泉高致》,转自网络。
  《林泉高致》,中国北宋时期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作者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著名画家。《林泉高致》6篇,由郭思编述其父郭熙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而成。
  
  《林泉高致》产生在中国山水画充分成熟的时期,集中地论述了有关自然美与山水画的许多基本问题。郭熙认为,山石林泉胜景是“君子”所向往的,但他们不愿因渴慕自然风光而远离君、亲,面对山水画就可以“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充分领略自然山水的美,以解决“君子”厌烦世俗事务而又留恋功名的矛盾。用观画代替欣赏自然真景的所谓“卧游”的思想,早在南朝的宗炳就已提出。但宗炳是谢绝仕途的隐士,而郭熙却是为宫廷服务的山水画家。因此他对自然美的看法,既不同于宗炳,也不同于以纵情山水求得精神解脱的文人画家。
  
  在绘画理论史上,郭熙最早明确而具体地提出,山水画家应当努力创造一种美的境界,使观者“如真在此山中”,产生可游、可居的感觉,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境界的创造,又与表现山川“意态”的美不能分离,所谓“春山淡冶而如笑”、“冬山惨淡而如睡”等说法,表明郭熙看到了山水的“意态”美,同人的感情与自然景物的交流密切相关。他和同时代的苏轼,都看到了诗画在意境上的相通点。郭熙还强调画家不应单纯模仿一家一派,也不应拘泥于一时一地的景色,而应“饱游饫看”,广泛摄取山水美的“精粹”,而后加以熔铸创造,这和西方绘画中强调实景写生很不相同。郭熙在探求山水画的艺术美的过程中创立了“三远”说,即高远、深远、平远,在理论上阐明了中国山水画所特有的三种不同的空间处理和由此产生的意境美、章法美。(见彩图)
  
  《林泉高致》存世的古版本有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四库全书》文津阁本和文渊阁本等。
首页>> 艺术在线>>郭思 Guo S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