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難以勝計的筆記小說中,知名度最高,影響最巨,傳播最廣者,無過於《夢溪筆談》一書了。本書乃集作者瀋括一生學識和見聞之精萃而撰成,因成書於夢溪園,故名《夢溪筆談》。
瀋括(1031-1095),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祐(1056-1063年)進士。神宗朝參予王安石變法,嘗出使契丹,力爭河東黃嵬山地。瀋括於文學、藝術、歷史、考古、軍事、天文、方志、律歷、醫藥、卜算均有研究,且多貢獻,為我國及世界少有之通纔。晚年居潤州,築夢溪園(今江蘇鎮江東郊),以平生聞見,著《夢溪筆談》。著述甚豐,今存者除《夢溪筆談》外,尚有《蘇瀋良方》和捲帙不全之《長興集》。《宋史·瀋遘傳》附《瀋括傳》,《宋史新編》、《東都事略》、《京口耆舊傳》亦有傳。張蔭麟有《瀋括編年事輯》。
《夢溪筆談》分故事、辨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藥議十七門,共二十六捲,又有《補筆談》一捲,《續筆談》一捲。《郡齋讀書志》、《宋史·藝文志》著錄於子部小說傢類,《直齋書錄解題》、《遂初堂書目》著錄於子類小說傢類。《四庫全書》收於子部雜傢類。
瀋括長於自然科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在北宋,學問最為博治。於當代掌故,及天文、算法、鐘律,尤所究心。”瀋括論詩亦重在求實、“造微”,以為詩之狀物、寫景、敘事,均宜確切。如評《長恨歌》,稱峨嵋與唐玄宗幸蜀“全無交涉”。詩中不當言“峨嵋山下少人行”;《蚊詩》雲:“十幅紅綃圍夜玉”,然“十幅紅綃為帳,方不及四五尺,不知如何伸腳?”二詩均失其實。鸛雀樓,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諸所詠為佳,蓋三詩皆“能狀其景”。又稱詩須“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方稱工到。如王安石集句詩“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一聯,上句靜中有動,下句動中有靜,遂成名句。論詩又主含蓄,稱“景意縱全”,而“一讀便盡,更無可諷味”。作詩欲求實,“造微”而可“諷味”,即應“旬鍛月煉”,“埏蹂極工”;而讀詩亦須通達,窮詰詞義,是書即詳考“郭索”,“鈎輈”、“烏鬼”等語,其言多可從。瀋括精於音律,論詩、麯關係亦較切當。
瀋括論詩間有求實太過之病,如稱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一聯,狀古柏“徑七尺,無乃太細長乎”?持論甚陋,常為後人非議,如王楙《野客叢書》即譏其“以九章算法”言詩,不諳杜詩僅“言其極高爾”。
本書轉載自網絡,未進行重校,衹更正了個別明顯錯誤。非詩話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筆談》部分轉自文化共享網,《序》及《補筆談》、《續筆談》部分轉自獵書人網。全書詩話部分不多,故摘錄部分集中列示,小標題為摘者所加,非書中原有。
瀋括(1031-1095),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祐(1056-1063年)進士。神宗朝參予王安石變法,嘗出使契丹,力爭河東黃嵬山地。瀋括於文學、藝術、歷史、考古、軍事、天文、方志、律歷、醫藥、卜算均有研究,且多貢獻,為我國及世界少有之通纔。晚年居潤州,築夢溪園(今江蘇鎮江東郊),以平生聞見,著《夢溪筆談》。著述甚豐,今存者除《夢溪筆談》外,尚有《蘇瀋良方》和捲帙不全之《長興集》。《宋史·瀋遘傳》附《瀋括傳》,《宋史新編》、《東都事略》、《京口耆舊傳》亦有傳。張蔭麟有《瀋括編年事輯》。
《夢溪筆談》分故事、辨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藥議十七門,共二十六捲,又有《補筆談》一捲,《續筆談》一捲。《郡齋讀書志》、《宋史·藝文志》著錄於子部小說傢類,《直齋書錄解題》、《遂初堂書目》著錄於子類小說傢類。《四庫全書》收於子部雜傢類。
瀋括長於自然科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在北宋,學問最為博治。於當代掌故,及天文、算法、鐘律,尤所究心。”瀋括論詩亦重在求實、“造微”,以為詩之狀物、寫景、敘事,均宜確切。如評《長恨歌》,稱峨嵋與唐玄宗幸蜀“全無交涉”。詩中不當言“峨嵋山下少人行”;《蚊詩》雲:“十幅紅綃圍夜玉”,然“十幅紅綃為帳,方不及四五尺,不知如何伸腳?”二詩均失其實。鸛雀樓,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諸所詠為佳,蓋三詩皆“能狀其景”。又稱詩須“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方稱工到。如王安石集句詩“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一聯,上句靜中有動,下句動中有靜,遂成名句。論詩又主含蓄,稱“景意縱全”,而“一讀便盡,更無可諷味”。作詩欲求實,“造微”而可“諷味”,即應“旬鍛月煉”,“埏蹂極工”;而讀詩亦須通達,窮詰詞義,是書即詳考“郭索”,“鈎輈”、“烏鬼”等語,其言多可從。瀋括精於音律,論詩、麯關係亦較切當。
瀋括論詩間有求實太過之病,如稱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一聯,狀古柏“徑七尺,無乃太細長乎”?持論甚陋,常為後人非議,如王楙《野客叢書》即譏其“以九章算法”言詩,不諳杜詩僅“言其極高爾”。
本書轉載自網絡,未進行重校,衹更正了個別明顯錯誤。非詩話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筆談》部分轉自文化共享網,《序》及《補筆談》、《續筆談》部分轉自獵書人網。全書詩話部分不多,故摘錄部分集中列示,小標題為摘者所加,非書中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