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者,本也;問者,皇帝問於岐伯也。”岐伯乃上古醫學先知,因此就誕生了以皇帝與先知們問答形式撰寫的綜合性醫學文獻——《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內經素問》簡稱《素問》,(英文意譯 ),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相傳為黃帝創作,實際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原來9捲,古書早已亡佚,後經唐王冰訂補,改編為24捲,計81篇,定名為《黃帝內經素問》,所論內容十分豐富,以人與自然統一觀、陰陽學說、五行說、髒腑經絡學為主綫,論述攝生、髒腑、經絡、病因、病機、治則、藥物以及養生防病等各方面的關係,集醫理、醫論、醫方於一體,保存了《五色》、《脈變》、《上經》、《下經》、《太始天元册》等20多種古代醫籍,突出闡發了古代的哲學思想,強調了人體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從而成為中醫基本理論的淵源。
《黃帝內經》,即《素問》與《靈樞》之合稱,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反映了中國古代的醫學成就,創立了中國醫藥學的理論體係,奠定了中國醫學發展的基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黃帝內經》一直指導着中國醫藥學的發展。直到今天,《黃帝內經》對於中醫藥學的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此外,《黃帝內經》中還記述了大量中國古代天文、氣象、物候等學科的知識,為各有關學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素問》和《靈樞》本是兩部獨立的著作,兩書名(包括《針經》、《九捲》等名)一直分別使用,見於歷代正史書目。可是長期以來卻被合稱為《黃帝內經》。這是晉代皇甫謐在沒有史料作證的情況下,衹以《素問》九捲與《九捲》(後稱《針經》、《靈樞》)合篇,其捲數與《黃帝內經》18捲數目相同,即以為是《黃帝內經》,致使此兩書長期失去了它們應有的歷史地位。
《素問》和《靈樞》是否為原本《黃帝內經》,歷代都有爭論。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人們對此作了大量的考證,其中考證最全面者,當推趙明山教授。
趙氏認為,“目前我們衹能以傳世本《素問》和《靈樞》作為考察對象,結合史志、文物等來判斷其是否為《黃帝內經》,以及它的成書過程和年代。”趙氏從社會背景、科學技術、語言文字、史志、著作、文物等來進行考證。最後認為“通過以上引述與論證,大體可知《素問》和《靈樞》保存了大量先秦古醫經的思想和材料,也匯集了不同醫學流派的理論,不同篇章的寫作年代也會有先有後,是經過長期積纍,最後由一人或幾個人進行整理、匯編為《素問》和《九捲》。”
趙氏還將醫經與經方篇數作了對比,認為《素問》和《靈樞》含量達162篇之多,肯定篇數多於18捲本的《黃帝內經》。整理修訂者完全可能把收集到的原為《黃帝外經》的內容,甚至扁鵲學派的著作《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的內容,編入《素問》和《靈樞》之中,但改換了扁鵲等人的名字。劉澄中經考證,認為兩書中確有扁鵲學派的內容。
關於《黃帝內經》是否能獨存的問題,趙氏引述了廖育群的質疑。廖氏認為“《漢書·藝文志》所載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類醫籍,‘凡36傢,868捲’,除今人所稱《黃帝內經》18捲外,全部蕩然無存。何存此書流傳至今,且保存得如是完好?”劉澄中則引述餘自漢等語:“《方技略》的醫經和經方類著作不為東漢末的張仲景,以及西晉王叔和、皇甫謐所知這一事實,清楚地說明:《方技略》的醫經、經方亡佚於王莽之末,或東漢末年的戰火。”據此筆者認為原本《黃帝內經》在戰火中能夠獨存的可能性是極微的。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認為《素問》和《靈樞》兩部書是戰國秦漢時代我國醫學之集大成者,是歷代醫學成就的全面總結。它倆的源頭包括了以《黃帝內經》為首的七傢醫經在內,兩千年來中國醫學就是沿着《素問》和《靈樞》的道路不斷嚮前發展。《素問》和《靈樞》是我國最早的兩部傳世醫學經典,這也是兩書的歷史地位。這樣理解,並無損害《黃帝內經》的形象與名譽,何必維護與固守《黃帝內經》空名(無實物存在)呢?最近嚴季潤撰編的《十部醫經類編》,是以《素問》和《靈樞》為獨立的醫經入編。施杞教授主編的中醫藥係列叢書中由陳農編寫的首部即以“醫經”命名而不以“內經”命名,可見已有帶頭人。故筆者提出,應盡快恢復《素問》和《靈樞》應有的歷史地位。健康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黃帝內經素問》簡稱《素問》,(英文意譯
《黃帝內經》,即《素問》與《靈樞》之合稱,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反映了中國古代的醫學成就,創立了中國醫藥學的理論體係,奠定了中國醫學發展的基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黃帝內經》一直指導着中國醫藥學的發展。直到今天,《黃帝內經》對於中醫藥學的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此外,《黃帝內經》中還記述了大量中國古代天文、氣象、物候等學科的知識,為各有關學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素問》和《靈樞》本是兩部獨立的著作,兩書名(包括《針經》、《九捲》等名)一直分別使用,見於歷代正史書目。可是長期以來卻被合稱為《黃帝內經》。這是晉代皇甫謐在沒有史料作證的情況下,衹以《素問》九捲與《九捲》(後稱《針經》、《靈樞》)合篇,其捲數與《黃帝內經》18捲數目相同,即以為是《黃帝內經》,致使此兩書長期失去了它們應有的歷史地位。
《素問》和《靈樞》是否為原本《黃帝內經》,歷代都有爭論。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人們對此作了大量的考證,其中考證最全面者,當推趙明山教授。
趙氏認為,“目前我們衹能以傳世本《素問》和《靈樞》作為考察對象,結合史志、文物等來判斷其是否為《黃帝內經》,以及它的成書過程和年代。”趙氏從社會背景、科學技術、語言文字、史志、著作、文物等來進行考證。最後認為“通過以上引述與論證,大體可知《素問》和《靈樞》保存了大量先秦古醫經的思想和材料,也匯集了不同醫學流派的理論,不同篇章的寫作年代也會有先有後,是經過長期積纍,最後由一人或幾個人進行整理、匯編為《素問》和《九捲》。”
趙氏還將醫經與經方篇數作了對比,認為《素問》和《靈樞》含量達162篇之多,肯定篇數多於18捲本的《黃帝內經》。整理修訂者完全可能把收集到的原為《黃帝外經》的內容,甚至扁鵲學派的著作《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的內容,編入《素問》和《靈樞》之中,但改換了扁鵲等人的名字。劉澄中經考證,認為兩書中確有扁鵲學派的內容。
關於《黃帝內經》是否能獨存的問題,趙氏引述了廖育群的質疑。廖氏認為“《漢書·藝文志》所載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類醫籍,‘凡36傢,868捲’,除今人所稱《黃帝內經》18捲外,全部蕩然無存。何存此書流傳至今,且保存得如是完好?”劉澄中則引述餘自漢等語:“《方技略》的醫經和經方類著作不為東漢末的張仲景,以及西晉王叔和、皇甫謐所知這一事實,清楚地說明:《方技略》的醫經、經方亡佚於王莽之末,或東漢末年的戰火。”據此筆者認為原本《黃帝內經》在戰火中能夠獨存的可能性是極微的。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認為《素問》和《靈樞》兩部書是戰國秦漢時代我國醫學之集大成者,是歷代醫學成就的全面總結。它倆的源頭包括了以《黃帝內經》為首的七傢醫經在內,兩千年來中國醫學就是沿着《素問》和《靈樞》的道路不斷嚮前發展。《素問》和《靈樞》是我國最早的兩部傳世醫學經典,這也是兩書的歷史地位。這樣理解,並無損害《黃帝內經》的形象與名譽,何必維護與固守《黃帝內經》空名(無實物存在)呢?最近嚴季潤撰編的《十部醫經類編》,是以《素問》和《靈樞》為獨立的醫經入編。施杞教授主編的中醫藥係列叢書中由陳農編寫的首部即以“醫經”命名而不以“內經”命名,可見已有帶頭人。故筆者提出,應盡快恢復《素問》和《靈樞》應有的歷史地位。健康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 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哲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我國古代樸素主義辨證思想。
《黃帝內經》共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每部分各為81篇,共162篇。《素問》主要論述了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人與自然的關係等;《靈樞》的核心內容`為髒腑經絡學說。
中醫學理論的形成直接來源於《黃帝內經》,此書在我國醫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黃帝內經》共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每部分各為81篇,共162篇。《素問》主要論述了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人與自然的關係等;《靈樞》的核心內容`為髒腑經絡學說。
中醫學理論的形成直接來源於《黃帝內經》,此書在我國醫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