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實叉難陀 Shi Chanantuo
  《地藏經》,中文版本是唐朝高僧實叉難陀翻譯的。又稱《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本願經》、《地藏本行經》、《地藏本誓力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册。
  
  經中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欲界六天的第二層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佛在經中贊揚了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正菩提」的宏大誓願,並介紹了地藏菩薩在因地修行過程中的典型事例,如婆羅門女、光目女救度母親的故事。還通過文殊菩薩、佛母摩耶夫人、定自在王菩薩、四天王、普賢菩薩、普廣菩薩、大辯長者、閻羅天子、惡毒鬼王、主命鬼王、堅牢地神、觀世音菩薩、虛空藏菩薩的依次提問,以及地藏菩薩與釋迦牟尼佛的對話,介紹了地獄的狀況,解釋了衆生解脫生死、懺悔業障、救拔親人眷屬苦難的種種方法。釋迦牟尼佛還在此經中表明,自己入滅之後至彌勒成佛以前的無佛世界中,教育度化世人的任務由大願地藏菩薩負責。
  
  全經構成
  
  全經分為十三個部分: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十方諸佛菩薩集會贊嘆。如來含笑,放光明雲,出微妙音。十方天竜鬼神亦皆集會。佛為文殊菩薩說地藏菩薩往昔修行故事。
  
  〈分身集會品第二〉︰十方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與諸受化衆生來見世尊。世尊摩地藏菩薩頂並付囑雲︰『汝觀吾纍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衆生。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吾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已來衆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
  
  〈觀衆生業緣品第三〉︰摩耶夫人問業報所感惡趣,地藏菩薩略答五無間事。
  
  〈閻浮衆生業感品第四〉︰定自在王菩薩更問地藏菩薩往因,佛又略說二事。四天王請問菩薩大願方便,佛述其所說因果規律。
  
  〈地獄名號品第五〉︰普賢菩薩問地獄名號,地藏菩薩簡略解答。
  
  〈如來贊嘆品第六〉︰佛放身光,出大音聲,贊嘆地藏菩薩。普廣菩薩請問利益,佛為說供像讀經持名等所獲利益詳情。
  
  〈利益存亡品第七〉︰地藏菩薩白佛,普勸衆生斷惡修善。太辯長者請問薦亡功德,地藏菩薩為說七分獲一。
  
  〈閻羅王衆贊嘆品第八〉︰鬼王與閻羅天子,承佛菩薩神力,俱詣忉利,請問衆生不依善道之故,佛以如迷路人喻之。次有惡毒鬼王主命鬼王各發善願,佛稱贊之,並授主命道記。
  
  〈稱佛名號品第九〉︰地藏菩薩為利衆生,演說聽聞過去諸佛名號功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地藏菩薩請問布施果報等,佛分別作答。
  
  〈地神護法品第十一〉︰堅牢地神明供像十利。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佛放頂光,妙音稱贊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請問不思議事,佛為說供像持名等所獲各種利益。
  
  〈囑纍人天品第十三〉︰佛又摩地藏菩薩頂,以諸衆生付囑令度。
  
  《地藏經》是一部說明人們生、老、病、死的過程,使人趨吉避兇以改變命運的方法,以及超度去世親眷令其解脫的因果經。人們自無始劫以來輪回不已,福報的聚集和修行功德的纍積是他人無法替代的。此經能使我們明白如何消除業障,以及如何修福增慧,廣利有情衆生。
  
  《地藏經》融合了地藏王菩薩的大悲誓願和諸佛菩薩的見證,本經以白話文體來敘述佛陀深入淺出的慈悲開示。對於深究佛法的修行者,可以印證因緣果報的不可思議;而初發心者,也能逐漸契入地藏王菩薩的慈悲誓願。在所有經典中,教理淺顯易懂,不需他人傳授者,並不多見,《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乃其中之一。
  
  持誦經文的註意事項
  
  1.持誦時必須發出聲音,但無須大聲朗讀,重以誠心誠意的恭敬心和懺悔心護念。
  
  2.持誦時,或跪、或立、或坐皆可。
  
  3.24小時皆可讀誦。每部持誦以90分鐘為宜,應不急不緩,切莫過快,否則誦經功德將會減少,若以速度取功德則是以貪心修法;誦經貴在虔誠恭敬。
  
  4.關於誦經立香案:傢中若有佛堂者,需奉三炷香口念:“恭請南無大慈大悲地藏菩薩慈悲護持”(三遍),持誦經文若間斷一個小時以上需重新恭請。
  
  5.持誦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現象,例如:頭暈目眩、流眼淚、字體模糊、身體酸軟不適、心生疑惑、雜念紛至等,尤以開始持誦的第一個月內最為嚴重。遇此情況者,乃過去世的怨親債主作祟所致,應以最誠懇的懺悔心,乞求怨親債主原諒,並將現在及將來誦經的功德回嚮給他們,這樣讓他們反過來督促自己修行,最後跟他們一起脫離痛苦、圓滿證果。
  
  原理
  
  人的修行以消除業障、償還宿債、懺悔惡業為始,之後方能順利地修行。怨親債主的糾纏是陰陽皆苦的果報;運勢不好、事業不順、夫妻不和、子女不孝、睡覺作惡夢、疑難怪病、甚至常見病、以及修行的諸多障礙,絶大多數皆因怨親債主得不到超升而欲索債所引起。萬法皆因緣所生,如是因,如是果,若無法超度怨親債主,菩提道上必是坎坷不平,如果你有出離六道之心,怨親債主看你要出離六道,就會更加着急嚮你討債,很多人修行稍有進步時,就麻煩不斷,多是這種原因。所以至少要以持誦200部以上《地藏經》的功德回嚮,超拔個人纍生纍世的怨親債主,使之離苦得樂,究竟解脫。
  
  重在回嚮
  
  誦經有不可思議功德,而功德回嚮尤為重要。回嚮十方一切衆生的回嚮偈並非不好,但欲先消除自己的業障,懺悔宿業,應先回嚮給自己過去生中的父母,以及與自己有糾葛過節的怨親債主,這些衆生與你最有因緣,因此最易障礙你、糾纏你,而你對他們有義不容辭的義務,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故應首先救度他們,解决他們的問題之後,自己的問題、障礙纔得以消除,這是完全合乎邏輯的。當修行道路暢通時,再發心將功德普皆回嚮十方衆生,求生西方極樂淨土,那樣修行速度纔會提高,積纍功德纔會彰顯。
  
  回嚮文(每次做完功課後回嚮)
  
  (合掌)弟子_____願以所誦《地藏經》一部(或幾部或念佛菩薩聖號××小時)之功德,回嚮給弟子_____過去生中的父母及怨親債主,祈請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薩慈光普照,方便救度,使之業障消除,離苦得樂,往生淨土。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念三遍)
  
  註:此回嚮文是專門用於自己纍生纍世的怨親債主,不用於其他的回嚮。
  
  蓮友:如果得重病、夫妻不和、子女不孝、事業不順等等,皆是業報現前,怨親債主已來索債,我們要用功誦經或者念佛菩薩聖號,做功德回嚮給纍生纍世的怨親債主,求佛菩薩慈悲護佑,超拔他們,業障消除,離苦得樂,往生淨土。這樣種種睏難自然改善,這是根本解决之道。每日所做一切功德(誦經、念佛、求懺悔、行善等),要指定回嚮給怨親債主,直到睏難解决為止,所以,做回嚮暫不能象往常功德圓滿時,回嚮十方衆生結緣。如同你欠下別人的錢,他現在來要,你應馬上還這個人的錢,而不是不理他,反倒到外面幫助別人,就算這個要錢的人會對你産生好感,但不會因為你幫助了別人,他就不要你欠他的錢了。這是非常淺顯的道理。
  
  回嚮偈
  
  願以此功德,回嚮給生生世世父母,師長和無始劫來的六親眷屬,怨親債主,過去故殺、錯殺、誤殺的一切生靈及十方法界一切衆生,除礙離苦,得大利樂,同生極樂,同圓種智。
  
  回嚮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佛教經典。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另稱《雜華經》。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華嚴經》的編集,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大約在公元2~4世紀中葉之間,最早流傳於南印度,以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有人認為,在梵本《樹嚴經》及《大方廣佛華經》(第58捲)中都提到 ysa 一字,這是於闐文而不是梵文。因此,該經出現的年代和傳播的地區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譯本漢譯3種:①東晉佛陀跋陀羅譯,6034品,稱《舊(晉)譯華嚴》或《六十華嚴》;②唐實叉難陀譯,8039品,稱《新譯華嚴》或《八十華嚴》;③唐貞元中般若譯,40捲,稱《四十華嚴》,為經中《入法界品》的別譯,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此外,傳譯該經中某一品或一部分的亦不少。從東漢支婁迦讖譯此經別行本《兜沙經》(《如來名號品》)開始,至唐時止,據法藏《華嚴經傳記》所載,這類別行譯本有35部之多。各譯本中,以唐譯《八十華嚴》品目完備,文義暢達,最為流行。其中重要的有支謙譯《菩薩本業經》(光明覺品)1捲;聶道真譯《諸菩薩求佛本業經》(淨行品)1捲;竺法護譯《菩薩十住行道品》(十住品)1捲;祗多蜜譯《菩薩十住經》(十住品)1捲;鳩摩羅什譯《十住經》(十地品)4捲;竺法護譯《等日菩薩所問三昧經》(十寶品)3捲;竺法護譯《度世品經》(離世間品)6捲;聖賢譯《羅摩伽經》(入法界品)3捲;地婆訶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1捲。藏文大藏經丹珠爾中亦有《華嚴經》,共45品,原本來自於闐,譯者勝友、智軍,校者遍照。
  
  《華嚴經》的梵文本目前衹發現《十地經》(相當於《十地品》)和《樹嚴經》(相當於《入法界品》)。在印度,這兩本經是單獨傳播的,在尼泊爾則列入“九法”之中,中國也有單譯本。
  
  內容主要發揮輾轉一心,深入法界,無盡緣起的理論與普賢行願的實踐相一致的大乘瑜伽思想。漢譯實叉難陀的80捲本,主要講菩薩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嚮、十地等法門行相和修行的感果差別,以及依此修行實踐證得廣大無量功德等,最後宣說諸菩薩依教證入清淨法界、頌揚佛的功德海相等。中心內容是從“法性本淨”的觀點出發,進一步闡明法界諸法等同一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盡緣起等理論。在修行實踐上依據“三界唯心”的觀點出發,進一步闡明法界諸法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盡緣起等理論。在修行實踐上依據“三界唯心”的教義,強調解脫的關鍵是在心(阿賴耶識)上用功,指出依十地而輾轉增勝的普賢願行,最終能入佛地境界即清淨法界。所提出的十方成佛和成佛必須經過種種十法階次等思想,對大乘佛教理論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此經在隋唐時弘傳極盛,終於出現了專弘《華嚴經》教觀的華嚴宗。7世紀中,新羅僧人義湘來唐受學於智儼,回國後成為朝鮮華嚴宗初祖。8世紀中,此經在日本已有流傳,後有唐道睿東渡弘傳《華嚴經》,為日本華嚴宗初祖。
  
  註疏在印度有竜樹的《大不思議論》(一部分漢譯為《十住毗婆沙論》),此外有世親的《十地經論》和金剛軍、堅慧的《十地品釋》等。中國的註疏甚多,最主要的有隋吉藏《華嚴經遊意》1捲,杜順《華嚴五教止觀》1捲;唐智儼《華嚴搜玄記》10捲、《華嚴孔目章》4捲、《華嚴五十要問答》2捲,法藏《華嚴經探玄記》 20捲、《華嚴經旨歸》1捲、《華嚴經文義綱目》1捲、《華嚴經傳記》5捲、《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又稱《五教章》)4捲、《華嚴經問答》2捲、《華嚴策林》1捲、《華嚴經義海百門》1捲、《華嚴遊心法界記》1捲、《修華嚴奧旨妄盡還原觀》1捲,澄觀《華嚴經疏》60捲、《華嚴經隨疏演義鈔》90捲、《華嚴法界玄鏡》2捲、《華嚴心要尖門》1捲,宗密《華嚴原人論》1捲、《註華嚴法界觀門》1捲、《註華嚴法界觀科文》1捲、《華嚴心要法門註》1捲等。此外還有新羅元曉、太賢、表員等人的註疏。
首頁>> >>實叉難陀 Shi Chanant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