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麯《楊傢將》】
戲麯裏的在《楊傢將》大多取材於民間口頭文學,它之所以能深受中國老百姓的厚愛歡迎垂青,到如今有着幾百年的旺盛的生命力,當然離不開無數梨園前輩大師們的精雕細刻千錘百煉的傾註一生的狠功夫,纔使得戲麯的種子深深根植於觀衆百姓的內心裏,舞臺上的演員們所表演的楊傢將人物身上特有的勤勞、勇敢、智慧、善良,大義凜然,保傢衛國的品質性格它不僅僅屬於戲中人物,它屬於人民群衆。這些優秀的戲麯藝術真應該值得現在的藝術傢們的搶救和挖掘,不應該讓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民族寶貝”消失在我們的手裏,千萬不要等數年以後,當我們的子孫面對劇本裏的經典唱詞,卻不知為何物?那時我們會成為戲麯的罪人,到那時我們將無顔面對中國古老的民族藝術。
相關戲劇
電影《楊門女將》的拍攝更是讓電影觀衆過足了戲癮。電影是根據民間傳說《十二寡婦徵西》和揚劇《百歲挂帥》改編而成的。電影寫的是:天波府喜氣盈門,百歲老人佘太君正在為鎮守邊關的孫子楊宗保舉辦五十壽宴,從邊關回來的焦廷貴、孟懷源帶來了楊宗保陣亡的噩耗,立時壽堂變靈堂,楊門一時陷入悲痛之中,這時,朝廷畏懼強敵,意欲求和,佘太君力抑悲憤,率領孀居的兒媳、孫媳和重孫子楊文廣等,駁斥了以王輝為首的主和派的謬見,在丞相寇準的支持下凜然挂帥,全家出徵。年輕的楊文廣也立請出徵替父報仇,其母穆桂英也願意兒子上陣,但祖母柴郡主卻擔心楊門衹此獨子,不準前行。佘太君令她們母子比武,以定去留。校場比武中,楊文廣在七祖母的授意和母親的暗讓下,用梅花槍取勝,終隨軍去至邊關。陣前一仗,來犯的西夏王大敗,退回老營,憑藉天險頑守,並設計欲將文廣誑進絶𠔌,以威脅楊傢。其計為太君和桂英識破,她們根據楊宗保生前絶𠔌探道的遺言和馬夫張彪的陳述,證實葫蘆𠔌內確有棧道可以飛躍天險,奇襲敵營。於是穆桂英請求將計就計闖進𠔌去,太君允準,並將楊宗保的坐騎白竜馬贈給楊文廣,以壯其行。穆桂英母子、楊七娘率精銳小分隊闖進絶𠔌後,歷盡艱險幾經波折,終於在識途老馬的引導和採藥老人的幫助下,攀上棧道。此時,西夏王已將𠔌口圍攻住,揚言縱火,威脅佘太君。百歲老人不為所動。忽見敵營內火光衝天,知道桂英奇襲成功,遂率兵猛撲敵營,裏外夾攻,全部殲滅西夏兵將。這部彩色戲麯藝術片在六十年代初曾經獲得百花奬。並成為中國京劇院的保留節目。
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演的穆桂英挂帥成了中華民族戲麯史上一麯華彩樂章。排演此戲時,梅先生已是六十有五的高齡,但是舞臺風采决不減當年。該戲作為梅先生生前創作的收山之作,一經演出便引起轟動,同時成為一出梅派的代表劇目。其中最有藝術價值的就應該數“捧印”一場。在這場戲裏,最出彩的就是穆桂英挂帥前後兩種不同的復雜心理,“非是我臨國難袖手不問,見帥印又勾起多少前情。楊傢將捨身忘傢把社稷定,凱歌還人受恩寵我添新墳……,所以她纔”誓不為宋天子領兵上陣。但是經過佘老太君的“救兵救火古來訓,退敵不求加恩寵”的教育,特別是百歲老人的一句:你不挂帥我挂帥,你不領兵我領兵的發聾振聵的誓言後,最終激發出這位當年大破天門陣女英雄的豪情壯志,於是唱出了京劇的傳世之作的是[西皮散板]轉[快板]再轉[散板]成套唱腔。其中梅先生表演“捧印”時的身段美不勝收,大師是把一些大武生的身段化在了穆桂英身上,他擷取了武生楊小樓在《青石山》中關平“托印”的身段,吸收了《鐵籠山》姜維的觀星動作,又將《一箭仇》中史文恭的回莊使用的身段編成舞蹈,配以[九錘半]鑼鼓。使這十六句唱一氣呵成,緩時如小橋流水,急時如珠走玉盤。將一位巾幗不讓須眉的女英雄淋漓盡致地表現在舞臺上。
清代地方戲麯對傳統楊傢將故事的革新
清代地方戲麯對傳統楊傢將故事大致有兩類,一類是移植、改編的傳統楊傢將故事,如《金沙灘》、《天門陣》、《楊文廣徵西》等等;一類是民間藝人新編的楊傢將故事,如《四郎探母》、《牧虎關》、《楊八姐遊春》,等等。傳統故事主要取材於《楊傢將演義》和宮廷戲。這類劇目在搬演演義和宮廷戲故事的同時,無可避免地也接受了它們的思想影響,把忠君報國當作了戲的基本主題。不過,傳統的影響無論多麽巨大,畢竟衹是一方面。清皇朝已是我國封建社會全面走嚮崩潰的時代,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因素進一步發展。在意識形態領域,思想、學術、文學藝術各部門匯合了一股反封建正統的“異端”勢力,形成了一個反封建思想啓蒙運動。地方戲麯中的新編楊傢將故事,正是這股“異端”勢力在民間的一翼。
楊傢將故事發展階段上反傳統的“異端”傾嚮,明顯地表現為題材的變更。魯迅說過:“時勢屢更,人情日異於昔,久亦稍厭,漸生別流……其所以然者,即一緣文人或有憾於《紅樓》……一緣民心已不能於《水滸》……”,更何況護王保駕之類了。於是,楊傢將戲的內容出現了“人情化”的趨勢,從一味地表現忠勇逐漸轉嚮表現人的悲歡離合。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在敘述楊傢將戲演出情況時寫道:
近時所行之京戲中演其一門事跡者多,《李陵碑》之外,《四郎探母》、《穆柯寨》、《轅門斬子》、《雁門關》等各出,極受臺下歡迎。
從這時列舉的劇目可以看出,舞臺上流行的楊傢將戲,表現他們悲歡離合的故事遠遠超過了傳統的忠節故事,且“極受臺下歡迎”。同時在當舞臺上“男女戲”盛行的風氣影響下,楊傢將的招親故事更是層出不窮。楊傢門裏每一個成員幾乎都有一段浪漫故事。不僅傳統的招親戲(《餘塘關》、《穆柯寨》等)大為流傳,而且象楊六郎招親這個在演義裏衹略提一筆的內容,也被敷衍成一出大戲(豫劇《狀元媒》,又名《傅楊爭親》)。甚至一些正面描寫兩國交鋒的武戲(《九竜峪》、《孤鸞陣》等),男女關係的描寫卻也占了十之八、九。不管這些戲的思想內容有多大的差別,僅僅是題材的這一變化,已經露出以觀衆和藝人對舊題材的淡漠,反傳統的傾嚮始露端倪。
戲麯界的不少專傢一直認為京劇《四郎探母》的“人情化”傾嚮是一種“獨反其道而行之”的“異己,思想滲透”。這並不符合事實。實際上,當時舞臺上楊傢將故事的演出,不僅題材出現了“人情化”的趨勢,就連一部分傳統故事的內容也發生着深刻的變化。舊故事裏那此“忠肝義膽,爭光日月而震動乾坤”的英雄,被一個一個從天上拉回了人間。戲麯藝術傢們在這些“懷赤心白意以報效天子”的忠臣良將血管裏註入了凡夫俗子的血液,使他們充滿了普通人的感情、欲望和弱點。藉用 “現代化”概念來說,就是英雄們被“非英雄化”了。
楊令公死節的故事,演義所着意表現的是英雄遭害、壯志難伸的憤慨。這從楊令公在李陵廟上題的可以看出來:
其所以觸碑而死,也是因為“聖上遇我甚厚,實期捍邊討賊以仰答之,不意為姦臣所逼,而致王師敗績,我尚有何面目求活!”然而,在京劇《托兆碰碑》裏,這種英雄末路的悲壯意境則由另一種凄楚動人的父子之情取代了。這出戲雖然保留了“令公碰碑”的傳統情節,但整個情調發生了質的變化。戲從楊七郎鬼魂“托兆”開始,引出楊令公“夢子”、“別子”、“望子”的動人情節。令公碰碑的動機也由“若被遼人生擒,受他恥辱,不如趁早死之為愈”的死節變成了由於“被睏兩狼山,白日受饑餓,夜晚受風吹,盼兵兵不到,盼子子不歸”的絶望。這出以唱為主的老生戲,幾乎完全是以聲樂來表現人物的。“盼姣兒不由人珠淚雙流”的成套“ 二黃”唱腔,一開始就表明了令公的心事,為整出戲奠定了基調。而作為“戲核兒”的大段“反二黃”更是通過追敘楊傢八郎的不幸結局充分表現楊公公此時此刻的痛子之情。特別是兩個“我的兒啊!”的大腔,完全是人物的這種感情達到頂峰時痛苦的悲吟。如果說,傳統故事是通過“王師敗績”的後果來譴責潘仁美弄權的,那麽京劇便是以“一傢人無有下梢”的家庭悲劇來揭露權臣的兇殘。後者的“人情化”傾嚮十分鮮明。
戲麯藝術傢們不僅背離傳統,大膽地表現人情,而且還利用舊故事來諷刺不近人情的人物。楊六郎斬子的故事,演義裏並沒有表現楊延昭的無情。他的“囚禁”宗保也衹是“恐其貪戀新婚而不用心破陣也”。11然而,京劇《轅門斬子》卻把楊延昭當作一個諷刺對象,諷刺了他的無情無義。這出喜劇通過“我今日到無有父子的恩大,她那裏卻還有夫妻的情長”,12這樣的形象對比,贊頌了人懷對於“王法”的勝利。儘管這是以獻降竜木,破天門陣-“投效宋傢”為代價的人情,實際上跟王法並不抵觸,但多少含有一點離經叛道的味道。
在這樣的基礎上,新編楊傢將故事的一些優秀代表,再現出了更加鮮明的“異端”傾嚮。它們以大膽的革新精神和人文主義的思想意識,對舊傳統進行了勇猛的衝擊。
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相似,《四郎探母》、《楊八姐遊春》這些戲雖然取材於舊故事,利用了傳說中的人物和一部分情節,但進行了大量的發揮和脫胎換骨的改造,徹底襬脫了楊傢將故事的“忠君報國”的傳統主題。以《四郎探母》為例,它就是以“血成河屍骨堆山”的兩國交鋒為背景,通過楊傢將妻離子散、傢破人亡的境遇,通過他們極端痛苦的內心世界,形象含蓄地表露了劇作者對這類戰爭的厭惡,表達了勞動人民對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這種主題的變化,不僅是藝術跳出了舊的窠臼,而且是思想意識的大飛躍。
在新編的故事裏,傳說中的楊傢將形象也註入了新的血液。楊門女將不再因為忠君報國、效死疆場而被歌頌。《楊八姐遊春》裏敢於譏諷皇帝的佘太君,敢於提兵抗婚的八姐、九妹,都以她們的叛逆精神而光彩奪目。《四郎探母》中的鐵鏡公主也以善良、爽直、多情、機智的性格區別於演義裏那個“嫁夫隨夫”、三從四德的公主形象。
對於傳統故事裏的各種封建意識,新編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打破。一出《四郎探母》幾乎對傳統故事裏的封建正統觀念、大漢族主義情緒都作了否定。在傳統故事裏,徵遼戰爭與鎮壓少數民族起義的徵儂智高是相提並論的。這與《水滸》把徵遼與徵方臘相提並論一樣,實際上都是以宋朝為正統,把少數民族政權和農民起義看成“盜賊”。《四郎探母》卻能擺脫這種觀念的桎梏,敢於正視歷史,敢於提示宋遼之間“兩國不和常交戰”,“各為其主奪江山”的封建戰爭的實質。尤其是它從楊四郎被俘招親的情節生發開去,安排了蕭、楊兩傢既是親傢,又是敵人的戲劇性情節,通過楊四郎這條紐帶,使兩傢同時陷進了戰爭所造成的不幸裏。這樣的描寫,其意義已不衹是一般化地揭露戰爭給個別家庭帶來的不幸和痛苦,而是反映了民族間的不和睦給兩個民族帶來的苦難。這表明了作者能夠跳出狹隘的民族偏見,對歷史作較為深刻的洞察。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新編故事以濃厚的人情味來與傳統故事的道德教化相對立。《四郎探母》的思想內容,三十年來一直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是鼓吹“招降納叛 ”,也有把楊四郎與歷史上的“和親”相並論。我們認為,這些都不符合這出戲最基本、最主要的內容。《四郎探母》所表現的中心內容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人情”。全劇一共三大段。第一段,探母的準備(坐宮、盜令),寫的是楊延輝的思母之情和夫妻間的恩怨;第二段,探母的過程(過關、巡營、見娘、哭堂),着力刻劃了楊傢將生離死別的痛苦;第三段,探母的後果(回令),雖然夾雜了一些庸俗的科諢,但中心還是沒有離開骨肉之情。圍繞着赦、殺楊延輝的戲劇糾葛,展開的是人情與王法的衝突。最後是人情戰勝了王法。這裏的確有人情高於一切的思想。有的評論者認為這是《四郎探母》的“反動思想性”所在。13這種論斷是缺乏歷史觀點的。評價任何歷史現象都不應該籠統地下結論。正象我們不能籠統地肯定“執法如山”一樣,我們也不能籠統地否定《四郎探母》“人情至上”的描寫。首先,要求《四郎探母》的作者運用階級觀點來進行人情描寫是沒有道理的。其次,這種的人情描寫是為戲的主題服務的。把楊傢母子、夫妻、手足之情描繪得越純真、越深厚,他們生離死別的痛苦就越動人、越深刻,對封建戰爭的揭露也就越有力,越富於形象性。其三,針對傳統故事“忠節至上”的道德教條,《四郎探母》的人情描寫反其道而行之,具有反封建的意義。在傳統故事裏,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描寫往往衹有一個幹枯的概念。一切親子之愛、夫婦之情、手足之義……都淹沒在效忠王事的義務裏了。過去許多評論都曾分析過楊傢將故事中有關愛情婚姻描寫的民主傾嚮。其實,傳統故事中的自主婚姻與《卓文君》、《西廂記》一類戲裏所表現的愛情追求有本質的區別。楊傢將的婚姻與對封建國傢的義務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在描寫楊宗保私自招親的同時,作者一方面強調穆桂英也是“忠良之後”,表明她與楊傢門當戶對;另一方面還把婚姻與獻降竜木、破天門陣-“投效宋傢”聯繫起來,以此作為婚姻的基礎。說穿了,這不過是一場自主的封建政治聯姻罷了。楊傢將的婚姻差不多都離不開這一模式。針對這樣的窠臼,《四郎探母》纔把人情提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不能說是在封建壓近下的一種“人的覺醒”。而這種反封建的思想傾嚮正是新編故事對舊傳統的有力突破。
我國十六世紀以來的資本主義萌芽不茁壯。反映在意識形態領域,反封建思想啓蒙運動缺乏歐洲歷史上那樣“狂飆突起”的巨大聲勢。因而,楊傢將故事的發展階段上,反對封建傳統的力量也不強大。《四郎探母》這樣的人文主義作品衹是少數。這是《四郎探母》長期不為人理解的原因之一。
從更廣的範圍來看,《四郎探母》等新編楊傢將故事的革新精神與清代整個文化界反封建的啓蒙運動是血肉相連的。這些戲對楊傢將故事題材的開拓,與清代“楊州八怪”畫派對“四王”派正統山水畫的叛逆一樣,其基本精神都是反對舊傳統的大膽革新。而《四郎探母》等戲以人情來對抗道德說教與當時思想界猛烈抨擊綱常倫理的矛頭也是一致的。不管它們的批判有多麽大的局限性,衹要它們是針對封建壓迫而作的反抗,就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楊傢將故事】
在山西省代縣城裏,有一座頗有氣概的鐘鼓樓。在它的正面和背面分別懸挂着“威震三關”、“聲聞四達”兩塊巨大的題匾。傳說這是人們為紀念楊傢將不朽功勳,而流傳到今天的一處珍貴遺跡。
提起楊傢將,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楊業。歷史上,這位名震千裏的一代名將,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漢政權,受到北漢皇帝的信任,任侍衛新軍都虞侯。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已經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全國統一大局已定。楊業嚮北漢皇帝劉繼元提出了“奉國歸宋”的建議,遭到反對。但他深感劉氏厚遇之恩,並未變心投宋,而是捨命保衛北漢政權。後來,北漢戰敗,楊業卻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是一員勇將,便派北漢亡國皇帝劉繼元的親信前去勸降。見到劉繼元派來的勸降使者,楊業悲憤地大哭了一場,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於邊事,洞曉邊情”,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與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擔負起了山西防禦契丹的重任。實際上,潘美衹是挂了個虛銜,重擔全部壓在代州前綫楊業的身上。
楊業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武藝也高,每次打獵,收穫總比別人多一倍。他對同伴說:“我將來帶兵打仗,也如同獵鷹追逐野兔一般。”
楊業不負宋太宗的重托,在契丹軍出入的各個要道口,連續修建了陽武寨、崞寨、西陘塞、茹越寨、鬍𠔌寨、大石寨(均在今代縣、繁峙境內)6 個兵寨。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萬軍馬來攻雁門,楊業率部用堵截和奇襲辦法,大敗契丹軍,殺死他們的節度使、駙馬、侍中肖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從此,敵兵一見“楊”字大旗,便嚇得心驚膽戰而不戰自退,稱楊業為“楊無敵”。朝廷由此提升他為雲州觀察使,仍知代州。楊業駐守雁門關八年之久,契丹軍始終不敢侵入一步。
楊業的顯赫戰功,使得一些心胸狹窄的同僚妒火中燒。一些人給宋太宗寫匿名信,詆毀楊業。宋太宗沒有輕信,而是把這些謗書封好交給楊業,表示了對他的信任。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太宗為了徹底解决契丹對邊境的騷擾,執意全面進攻契丹,下詔分兵三路進行北伐:東路由大將曹彬、崔彥進率主力從雄州出發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進統率,由定州攻飛狐;西路由潘美、楊業統率,出雁門關,攻朔(今山西朔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等四州,最終目標是三路大軍會師幽州,與契丹進行决戰。三路大軍同時前進,東路軍剛出擊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擊,大敗於歧溝關;中路軍聞聽東路敗北,也就不戰而潰;衹有潘美、楊業的西路軍,出師僅兩個月,便戰果纍纍,收復了朔、寰、雲、應四州之地,兵鋒直抵桑乾河。但是,由於東、中兩路守軍的潰敗,他們卻成了孤軍深入。契丹在打敗東路和中路兩路宋軍後,調集十萬精銳,全力嚮潘、楊部占領的寰州壓來。朝廷命令潘、楊率軍護送朔、寰、雲、應四州百姓立即遷回代州。在當時大兵壓境的時刻,要完成這一任務非常艱巨。楊業經過周密思考,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雲、朔等州守將,等我軍離代州北上時,令雲州民衆先出,我軍到達應州時,契丹必定會派兵迎戰,這時,命令朔州民衆再出城,同時派騎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𠔌口,這樣百姓就可安全內遷。
對於楊業這個切實可行的方案,監軍王詵和主帥潘美卻堅决反對。他們為了爭功,硬要楊業率兵去打寰州。王先說:“你有幾萬精兵為什麽還這樣膽怯?應當直接出雁門關北上!”楊業說:“不行,這樣做,衹有失敗。”王先陰險地說:“你不是號稱‘楊天敵’嗎,為什麽不敢與敵人正面交鋒,難道你還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楊業氣忿地說:“我這樣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你既然這樣責問我,那好吧,我現在就遵命前往。”出發時,楊業流着眼淚對潘美說:“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漢降將,蒙皇上大恩,我願以死報國。”他又用手指着陳傢𠔌(今山西朔縣南)說:“你們務必在兩翼佈置強有力的弓箭手,我轉戰到這裏,你們就出兵夾擊,不然我們將會全軍覆沒。”說罷,楊業就率兵出發了。經過兩場惡戰,因寡不敵衆,楊業戰敗。退到陳傢𠔌時,王先、潘美卻率軍早已離開了𠔌口,楊業得不到接應,陷入重圍。雖然他奮不顧身,英勇作戰,終因寡不敵衆,身負重傷,墜馬被俘,最後不屈絶食而死。他的兒子七郎也在這一次戰鬥中犧牲。
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玉外,還有延朗、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楊延朗後改名延昭,人們稱他為“楊六郎”。他智勇善戰,號令嚴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將。楊延昭兒童時代受到父親的熏陶,十分愛做軍事遊戲。楊業常對人說:“這個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總要帶他上陣。戰爭中,楊延昭很快鍛煉成為一名驍勇善戰的大將。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楊業率軍北伐應、朔,派楊延昭任先鋒,與契丹軍在朔州城下激戰。延昭被亂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講命地與敵人廝殺。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 999年)鼕天,契丹軍又一次嚮宋朝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宋軍節節失利。這時,楊延昭正守衛遂城(今河北徐水縣西)。在契丹圍攻之下,遂城城小無備,人人危懼。楊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亂。他讓士兵在城墻上澆水成冰,使城墻變得又堅固又光滑。契丹軍攻城不下,衹好繞道去攻打別處。在楊業死後,楊延昭守衛北方20多年,屢敗契丹軍隊,繼承和發揚了楊傢“忠心報國”的優良傢風。
楊傢將的第三代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兒子,也是宋代一名邊防名將。在宋仁宗時期,他先後在河北、陝西邊境做過鎮守將軍。他鎮守陝西時,主要是防務西夏國對中原地區的騷擾。
楊傢將正是這樣一代接一代地為保衛祖國恪盡職守。他們的事跡不斷走入傳說、故事、戲麯舞臺和影視劇創作。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稱贊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裏兒野竪,皆能道之。”宋元之際,民間藝人把楊傢將的故事編成戲麯,搬上舞臺。到了明代,民間文學家又把他們的故事編成《楊傢將演義》、《楊傢將傳》,用小說評書的形式在社會民間廣泛傳播。這些傳說和故事,把楊傢將英勇戰鬥、犧牲的過程,敘述得十分詳細和感人。他們還把宋代功臣潘美描繪成大姦臣做陪襯,使楊傢將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傢風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挂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徵西、佘太君百歲挂帥、楊排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愛國者形象,在世間廣為流傳,傢喻戶曉,盡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
對於楊傢將忠心報國世代相傳的優良傢風,對於一個傢族前赴後繼捍衛祖國既忠又勇的行為,人們傳誦他們,緬懷他們,熱愛他們,崇敬他們,以各種形式,為他們竪起一座座豐碑。
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傢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裏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傢後代。
楊傢祠堂始建於元代,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傢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為“太尉”,謚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傢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塊鹿蹄石,形狀奇特,雕刻秀美。傳說是楊業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時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這衹鹿帶箭逃走,楊友緊追不放,追到現在的鹿蹄澗村,梅花鹿突然鑽入地下。楊友命人挖掘,挖出奇異的一方石頭,上面雕刻着梅花鹿帶箭圖案,並有明顯的鹿蹄印。後來,人們將這塊奇異的石頭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澗村由此得名。
多少年以來,為緬懷先祖精忠報國的高尚情懷,鹿蹄澗村年年都舉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定唱戲,唱戲必唱楊傢將戲。
“血戰金沙灘”是楊傢將傳說故事中,楊傢將打得最悲壯、最慘烈的一仗。在這場惡戰中,楊傢將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戰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傢,整個一個楊傢戰死一大半。戲麯《金沙灘》演的就是這件英勇悲壯的事跡。但鹿跨澗村民什麽戲都看,唯獨不看《金沙灘》這出戲。
據說,有一年的春天,村裏正唱戲,點戲人就點了《金沙灘》。說也怪,開戲前,天氣晴朗,風塵不動。戲開後,契丹兵嚮楊傢將猛烈進攻,這時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黃塵滾滾,攪得天昏地暗,臺上臺下,頓時亂作一團,臺上的“契丹兵”也衹好鳴金收兵。風沙過後,觀衆稍稍坐定,臺上又緊鑼密鼓敲打起來,楊老令公披挂上陣,領兵迎敵。演到二郎、三郎慘死疆場時,突然從西北方向滾過一團烏雲,剎那間,風雲過後,就是電閃雷鳴,瓢潑大雨鋪天蓋地從天而降,整個場子裏成了風雨世界。
風雨過後,人們說:這是祖宗對咱們的報應,老祖宗不想讓咱們再提那些傷心的事。咱們鬧紅火,別讓他們不高興,好吧,從今往後,演楊傢喜慶的戲,咱再不演《金沙灘》了。後來換了別的戲,說也奇怪,一連幾天全是風和日麗。
當然,這衹不過是一個民間傳說,人們也沒有必要追究它的真實性。不過鹿蹄澗村人從來不看《金沙灘》這出戲倒是真的。因為他們不願回憶祖先悲傷的往事,更不願讓這慘烈的場面再去攪擾祖先的在天之靈。他們期望的是沒有侵略,沒有戰爭,衹有和平與安寧的世界。
凝聚在楊傢將傳說故事中的前仆後繼、忠心報國的偉大精神,是千百年來中國人面對外族侵擾和西方列強欺凌,反抗侵略、保傢衛國、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種寄托。為了追求這種希望,楊老令公戰死了,楊六郎、楊文廣繼承遺志繼續戰鬥;男人犧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繼承遺志繼續戰鬥;主人戰死了,楊排風等傢丁、丫環也要繼承遺志繼續戰鬥。在中國歷史上,凝聚着這種忠烈傢風的事例絶非楊傢將一傢。僅在山西,還有薛仁貴、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傢將和呼延贊、呼延灼的呼傢將。這些傢將的傳說和故事,相互輝映,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閃耀着璀璨的理想主義光芒。
雁門關外楊傢將徵戰過的那個叫做金沙灘的古戰場,昔日的刀光劍影。硝煙烽火,早已隨着歷史前進的車輪而蕩然無存。今日的金沙灘,放眼望去,滿灘皆樹,枝繁葉茂,碩果纍纍,成為十裏飄香的果園。
當我們乘坐北同蒲的火車經過這裏時,列車播音員或其他知曉這個地方的人,總要手指窗外,說:“快看,這就是楊傢將戰鬥過的金沙灘。”聽者無不轉頭註目車外,看着這片早已面目全非的舊地,想起有關楊傢將的事跡,心中升起崇敬之情。
楊傢將以及薛傢將、呼傢將已遠遠走出歷史的範疇,而升華為一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勵精圖治,振興中華。
【歷史上真實的楊傢將】
楊業本名叫楊重貴,其父楊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占據麟州,自稱刺史,由於時局的動蕩,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後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少年的楊重貴到太原。後楊信投靠了後周,楊重貴留在了太原。楊信死,以其子楊崇勳(楊業的弟弟)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後楊崇勳又歸附了後周。雖然有這樣的反復,但是由於處於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麽影響。年少英武的楊重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嚮無敵,國人號稱無敵。然而劉繼業在北漢三十多年的戰績卻湮沒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宋史》和《遼史》均缺乏這方面的記載,《宋史》中提到幾次與劉繼業的交鋒,全是以劉繼業的失敗而告終。劉繼業與宋將黨進戰於太原城下,被黨進以少擊衆,大敗,劉繼業先躲在壕溝裏,然後靠城上垂下的繩索,纔得以逃生。以這樣狼狽的戰績,不知道為何成為無敵?而在《續資治通鑒》中,僅僅提到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鬥,知道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纔大哭解甲歸降。其中描述這段歷史的文字不過幾十字,非常簡略。同時期的《九國志》曾經記載過劉繼業的功績,但是遺憾的是其中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沒有流傳到今天。《遼史》中有遼將耶律斜軫責問楊業說: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可見劉繼業在北漢時期主要的對手是遼國。雖然北漢一直臣事遼國,但是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估計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這樣的經歷讓劉繼業積纍了邊防的豐富經驗。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御使。劉繼業歸宋以後,復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嚮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而實際上書誹謗楊業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對楊業早就心存嫉妒,這樣的心理,在某個特別的時刻就會表現出來。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徵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衆遷移到內地。當時,遼國十餘萬大軍已經反擊,攻破了寰州。遼軍兵力占有很大的優勢,楊業等人的任務衹是遷移民衆,不需要與敵人决戰。他嚮潘美進言,上萬全之計。楊業與遼國交鋒多年,更深知邊境地勢,他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判斷非常正確。但是護軍王冼和劉文裕卻不以為然,非要與遼國正面交鋒,並且以怯敵嘲笑楊業。而作為主將的潘美,也是經驗豐富的將領,應該知道在敵衆我寡下應采取什麽策略。而且此行的任務不是與敵交鋒,衹是遷移民衆。但是在這時,由於嫉妒心理的作怪,他卻沒有支持楊業的意見。最後楊業力爭不果,衹能冒險出擊,他和潘美做了約定,讓潘美在要道陳傢𠔌部署步兵強弩接應。楊業知道此行很難取勝,潘美在陳傢𠔌設伏接應,還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楊業出擊以後,王冼等人很久沒有消息,以為遼軍已經敗退,為了爭功,率領部隊出擊,前進不久,得到了楊業敗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了。作為主將的潘美,不遵守與楊業的約定,更不製止部下的擅自行動,聽到楊業失敗的消息,就一走了着,顯然是不顧楊業的死活。楊業力戰盡日,轉戰到陳傢𠔌,沒有看到接應的人馬,非常悲憤,再率領部下力戰。楊業身受幾十處傷,左右殆盡,仍手刃敵軍數十百人,楊業筋疲力盡,戰馬又受了重傷,最後為遼軍生擒。楊業的長子楊延玉,以及部將王貴、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楊業被擒不屈,絶食三日而死。
《遼史》中對楊業的死大書特書,可見他們對楊業的忌憚。而宋朝方面所記載奪取山西四州的功績,全算在潘美頭上。而在《遼史》中卻記載楊業奪取了這些城池,遼國與楊業交鋒,確實知道他的戰績。可見楊業的善戰和功績。而宋朝的史官卻根據奏疏記載記功,埋沒了楊業。而楊業最初陣亡的撫恤,反不如比他低的王貴等人,可見有人掩蓋了事實真相,可能就是潘美。其中經過正史沒有記載,根據方志記載,楊業妻子折氏嚮宋太宗上書說明真相。宋太宗下詔厚恤楊業傢屬。潘美被降職,王冼、劉文裕都被削職發配。楊業禦下有恩,與士卒同甘共苦,陳傢𠔌血戰,楊業曾讓幸存的士卒突圍,士卒不願,全部戰死。宋太宗有統一天下的雄心,然而用人不當,喪失了楊業這樣的勇將,北伐怎麽能夠成功呢?楊業的死,雖然出於王冼等人阻撓譏諷,但是作為主將的潘美出於嫉妒心理,不發一言,坐視楊業走上死路。實際上是潘美導致了楊業的死,但潘美是國戚宿將,宋太宗也衹能大事化小了。但是民間輿論沒有放過潘美,在以後民間流傳的小說和戲劇中,潘美被描寫成一個無能陰險無恥的小人,真是公道自在人心。楊業是楊傢將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犧牲最壯烈。
楊傢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朗,為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是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遊戲,楊業看了以後說:“此兒類我。”以後出徵,必然帶楊延昭同行。楊延昭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熏陶,成年以後,也成為一個職業軍人。
雍熙三年北伐,楊延昭與父兄一起出徵,攻擊朔州的時候,楊延昭作為前鋒進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卻更為勇猛的作戰。楊業陣亡以後,楊延昭由供奉官升遷為崇儀副使。後來有擔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在河北的邊防前綫任職。北宋鹹平二年,遼國南下進犯。楊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沒有作好防守的準備,遭到了遼軍的猛烈圍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楊延昭召集城中壯丁,授予武器,配合宋軍,全力固守。當時正值隆鼕,楊延昭命人擔水澆在城墻上,一夜之間就凍成了堅冰,城墻光滑難登,遼軍的猛烈攻勢也無法繼續,衹好撤退了,宋軍繳獲了遼軍遺棄的軍資器械。楊延昭出奇計保全了遂城,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他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遼國南下進犯,身為鎮定高陽關都部署的傅潛率領重兵駐紮在中山,屯兵不出,消極避戰,不積極打擊進犯的遼軍。而楊延昭以及楊嗣、石普等將領屢次請求傅潛增派人馬,主動出擊,傅潛都不聽從,龜縮在中山。即使部下的將領出擊取勝,傅潛也掩蓋他們的功績。後來宋真宗得到報告,將傅潛削職流放。宋真宗召見楊延昭,嚮他詢問邊防策略。宋真宗對楊延昭的表現非常滿意,稱贊楊延昭行軍作戰大有父風,給他很優厚的賞賜。鹹平四年,遼國又南下進攻,楊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領部隊與遼軍交鋒,將遼軍引誘在伏擊圈,與伏兵一起夾擊,遼軍大敗,陣斬遼國大將。楊延昭因功被加封為莫州團練使。他和當時另外一位邊防驍將楊嗣,並稱為二楊。楊延昭等人卓著的戰績,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經對宰相說:“嗣及延昭,並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衆,朕力為保庇以至於此。”鹹平五年,遼國進攻保州,楊延昭和楊嗣率領部隊支援,還未列陣,就遭到遼軍突襲,部隊損失很大。宋真宗以兩人素以忠勇聞名,赦免了他們的罪過。楊延昭仍然擔任莫州團練使。鹹平六年,楊延昭又被任命為緣邊都巡檢,後又遷為寧邊軍部署。景德元年,宋真宗將楊延昭的兵馬增加到上萬人,如遼國進犯,就屯駐靜戎軍之東,並許他便宜行事,不聽都部署王超的指揮。澶州之役,楊延昭反對議和。他上書認為:契丹頓澶淵,去北境數千裏,人馬俱乏,雖衆易敗。凡有剽掠,率在馬上,願飭諸軍扼其要路,衆可殲焉。即幽、易等數州。可襲而取。楊延昭的主張和當時寇準的主張不謀而合,然而北宋朝廷並未對此作出反應。楊延昭就自己率領人馬進入遼國境內,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戰果。以後澶淵定盟,楊延昭因為守邊的功勞,屢次升遷,景德二年,楊延昭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楊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於任上,終年五十七歲。宋真宗聽到這個消息,極為悲痛,派使者護靈而歸,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為這落淚。北宋朝廷錄用楊延昭的三個兒子為官,並且從楊延昭常從門客中選取有才能的人為官。
楊延昭英勇善戰,所得賞賜,全部分給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風簡樸,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繼承了楊業的作風。楊延昭每戰都身先士卒,獲得功勞,與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樂於為他效命。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稱他為楊六郎。
楊延昭正好處在北宋對遼國進行防禦的時期,他為保衛宋朝的邊防而奮戰,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延續了楊傢將的威名。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後來與安撫陝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徵廣西,楊文廣隨軍從徵,但此時的楊文廣還是個無名之輩。治平中,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以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竜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御使,秦鳳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韓琦派楊文廣率領部隊在篳篥築城,控製要道,防禦西夏。楊文廣先揚言要到噴珠築城,然後率軍迅速趕往篳篥,黃昏時趕到目的地,連夜搶修城寨,構築好了防禦工事,作好了戰鬥準備。第二天天明,西夏騎兵大至,看到宋軍已經占據有利地勢,作好了準備,衹能無奈的撤退,楊文廣乘機遣將出擊,斬獲敵人很多。皇帝下詔嘉奬,賞賜豐厚,並任命他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嚮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楊文廣就死於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作為楊傢將的第三代,楊文廣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因為此時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而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戰間搖擺,衹是防禦。但是楊文廣繼承了楊傢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沒有忘記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還在為這個奮鬥了三代的目標努力。但是此時的宋朝積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諱言用兵,楊文廣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個人是歷史中楊傢將的主要人物。楊傢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跡,為後人所傳揚。尤其是楊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已經天下聞名。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志銘》中寫:“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裏兒野竪,皆能道之”。這裏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叫楊琪,其祖父是楊崇勳,楊業是其伯祖。宋朝積弱,最後亡於外敵,所以遺民們更加追思那些血戰保國的將領。於是楊傢將的故事得以廣泛流傳,在流傳過程中,民間加入了許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遺民所著的《燼餘錄》中,將楊嗣的功績安到楊延嗣身上,將楊文廣的事跡,創造出了一個楊宗保。還杜撰了楊傢將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節。而在元朝的雜劇中,有關楊傢將的劇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
【TVB電視劇】
片 名:楊傢將
主 演:梁朝偉 劉德華 汪明荃
導 演:暫無
國傢地區:港臺
劇情介紹:
遼國起兵犯宋,楊傢將領兵討伐。宋人潘洪勾結遼國,設下毒計令楊傢將全軍覆沒。七郎〔梁朝偉〕身中多箭慘死;四郎〔苗僑偉〕獲遼國青蓮公主招為駙馬;五郎〔黃日華〕為五臺山和尚所救,削發為僧;六郎〔劉德華〕回京告禦狀,潘終被處斬。其後六郎徵遼被睏,楊令婆得仙人漢鐘離指點,親率四郎、五郎及楊傢女將破陣救出六郎。呂洞賓與漢鐘離鬥法,令楊傢將大敗,青蓮更為救四郎而死。四郎因青蓮之死耿耿於懷,最後飄然遠去,五郎則重回五臺山。楊令婆不勝唏噓,黯然歸隱火塘關……
戲麯裏的在《楊傢將》大多取材於民間口頭文學,它之所以能深受中國老百姓的厚愛歡迎垂青,到如今有着幾百年的旺盛的生命力,當然離不開無數梨園前輩大師們的精雕細刻千錘百煉的傾註一生的狠功夫,纔使得戲麯的種子深深根植於觀衆百姓的內心裏,舞臺上的演員們所表演的楊傢將人物身上特有的勤勞、勇敢、智慧、善良,大義凜然,保傢衛國的品質性格它不僅僅屬於戲中人物,它屬於人民群衆。這些優秀的戲麯藝術真應該值得現在的藝術傢們的搶救和挖掘,不應該讓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民族寶貝”消失在我們的手裏,千萬不要等數年以後,當我們的子孫面對劇本裏的經典唱詞,卻不知為何物?那時我們會成為戲麯的罪人,到那時我們將無顔面對中國古老的民族藝術。
相關戲劇
電影《楊門女將》的拍攝更是讓電影觀衆過足了戲癮。電影是根據民間傳說《十二寡婦徵西》和揚劇《百歲挂帥》改編而成的。電影寫的是:天波府喜氣盈門,百歲老人佘太君正在為鎮守邊關的孫子楊宗保舉辦五十壽宴,從邊關回來的焦廷貴、孟懷源帶來了楊宗保陣亡的噩耗,立時壽堂變靈堂,楊門一時陷入悲痛之中,這時,朝廷畏懼強敵,意欲求和,佘太君力抑悲憤,率領孀居的兒媳、孫媳和重孫子楊文廣等,駁斥了以王輝為首的主和派的謬見,在丞相寇準的支持下凜然挂帥,全家出徵。年輕的楊文廣也立請出徵替父報仇,其母穆桂英也願意兒子上陣,但祖母柴郡主卻擔心楊門衹此獨子,不準前行。佘太君令她們母子比武,以定去留。校場比武中,楊文廣在七祖母的授意和母親的暗讓下,用梅花槍取勝,終隨軍去至邊關。陣前一仗,來犯的西夏王大敗,退回老營,憑藉天險頑守,並設計欲將文廣誑進絶𠔌,以威脅楊傢。其計為太君和桂英識破,她們根據楊宗保生前絶𠔌探道的遺言和馬夫張彪的陳述,證實葫蘆𠔌內確有棧道可以飛躍天險,奇襲敵營。於是穆桂英請求將計就計闖進𠔌去,太君允準,並將楊宗保的坐騎白竜馬贈給楊文廣,以壯其行。穆桂英母子、楊七娘率精銳小分隊闖進絶𠔌後,歷盡艱險幾經波折,終於在識途老馬的引導和採藥老人的幫助下,攀上棧道。此時,西夏王已將𠔌口圍攻住,揚言縱火,威脅佘太君。百歲老人不為所動。忽見敵營內火光衝天,知道桂英奇襲成功,遂率兵猛撲敵營,裏外夾攻,全部殲滅西夏兵將。這部彩色戲麯藝術片在六十年代初曾經獲得百花奬。並成為中國京劇院的保留節目。
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演的穆桂英挂帥成了中華民族戲麯史上一麯華彩樂章。排演此戲時,梅先生已是六十有五的高齡,但是舞臺風采决不減當年。該戲作為梅先生生前創作的收山之作,一經演出便引起轟動,同時成為一出梅派的代表劇目。其中最有藝術價值的就應該數“捧印”一場。在這場戲裏,最出彩的就是穆桂英挂帥前後兩種不同的復雜心理,“非是我臨國難袖手不問,見帥印又勾起多少前情。楊傢將捨身忘傢把社稷定,凱歌還人受恩寵我添新墳……,所以她纔”誓不為宋天子領兵上陣。但是經過佘老太君的“救兵救火古來訓,退敵不求加恩寵”的教育,特別是百歲老人的一句:你不挂帥我挂帥,你不領兵我領兵的發聾振聵的誓言後,最終激發出這位當年大破天門陣女英雄的豪情壯志,於是唱出了京劇的傳世之作的是[西皮散板]轉[快板]再轉[散板]成套唱腔。其中梅先生表演“捧印”時的身段美不勝收,大師是把一些大武生的身段化在了穆桂英身上,他擷取了武生楊小樓在《青石山》中關平“托印”的身段,吸收了《鐵籠山》姜維的觀星動作,又將《一箭仇》中史文恭的回莊使用的身段編成舞蹈,配以[九錘半]鑼鼓。使這十六句唱一氣呵成,緩時如小橋流水,急時如珠走玉盤。將一位巾幗不讓須眉的女英雄淋漓盡致地表現在舞臺上。
清代地方戲麯對傳統楊傢將故事的革新
清代地方戲麯對傳統楊傢將故事大致有兩類,一類是移植、改編的傳統楊傢將故事,如《金沙灘》、《天門陣》、《楊文廣徵西》等等;一類是民間藝人新編的楊傢將故事,如《四郎探母》、《牧虎關》、《楊八姐遊春》,等等。傳統故事主要取材於《楊傢將演義》和宮廷戲。這類劇目在搬演演義和宮廷戲故事的同時,無可避免地也接受了它們的思想影響,把忠君報國當作了戲的基本主題。不過,傳統的影響無論多麽巨大,畢竟衹是一方面。清皇朝已是我國封建社會全面走嚮崩潰的時代,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因素進一步發展。在意識形態領域,思想、學術、文學藝術各部門匯合了一股反封建正統的“異端”勢力,形成了一個反封建思想啓蒙運動。地方戲麯中的新編楊傢將故事,正是這股“異端”勢力在民間的一翼。
楊傢將故事發展階段上反傳統的“異端”傾嚮,明顯地表現為題材的變更。魯迅說過:“時勢屢更,人情日異於昔,久亦稍厭,漸生別流……其所以然者,即一緣文人或有憾於《紅樓》……一緣民心已不能於《水滸》……”,更何況護王保駕之類了。於是,楊傢將戲的內容出現了“人情化”的趨勢,從一味地表現忠勇逐漸轉嚮表現人的悲歡離合。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在敘述楊傢將戲演出情況時寫道:
近時所行之京戲中演其一門事跡者多,《李陵碑》之外,《四郎探母》、《穆柯寨》、《轅門斬子》、《雁門關》等各出,極受臺下歡迎。
從這時列舉的劇目可以看出,舞臺上流行的楊傢將戲,表現他們悲歡離合的故事遠遠超過了傳統的忠節故事,且“極受臺下歡迎”。同時在當舞臺上“男女戲”盛行的風氣影響下,楊傢將的招親故事更是層出不窮。楊傢門裏每一個成員幾乎都有一段浪漫故事。不僅傳統的招親戲(《餘塘關》、《穆柯寨》等)大為流傳,而且象楊六郎招親這個在演義裏衹略提一筆的內容,也被敷衍成一出大戲(豫劇《狀元媒》,又名《傅楊爭親》)。甚至一些正面描寫兩國交鋒的武戲(《九竜峪》、《孤鸞陣》等),男女關係的描寫卻也占了十之八、九。不管這些戲的思想內容有多大的差別,僅僅是題材的這一變化,已經露出以觀衆和藝人對舊題材的淡漠,反傳統的傾嚮始露端倪。
戲麯界的不少專傢一直認為京劇《四郎探母》的“人情化”傾嚮是一種“獨反其道而行之”的“異己,思想滲透”。這並不符合事實。實際上,當時舞臺上楊傢將故事的演出,不僅題材出現了“人情化”的趨勢,就連一部分傳統故事的內容也發生着深刻的變化。舊故事裏那此“忠肝義膽,爭光日月而震動乾坤”的英雄,被一個一個從天上拉回了人間。戲麯藝術傢們在這些“懷赤心白意以報效天子”的忠臣良將血管裏註入了凡夫俗子的血液,使他們充滿了普通人的感情、欲望和弱點。藉用 “現代化”概念來說,就是英雄們被“非英雄化”了。
楊令公死節的故事,演義所着意表現的是英雄遭害、壯志難伸的憤慨。這從楊令公在李陵廟上題的可以看出來:
其所以觸碑而死,也是因為“聖上遇我甚厚,實期捍邊討賊以仰答之,不意為姦臣所逼,而致王師敗績,我尚有何面目求活!”然而,在京劇《托兆碰碑》裏,這種英雄末路的悲壯意境則由另一種凄楚動人的父子之情取代了。這出戲雖然保留了“令公碰碑”的傳統情節,但整個情調發生了質的變化。戲從楊七郎鬼魂“托兆”開始,引出楊令公“夢子”、“別子”、“望子”的動人情節。令公碰碑的動機也由“若被遼人生擒,受他恥辱,不如趁早死之為愈”的死節變成了由於“被睏兩狼山,白日受饑餓,夜晚受風吹,盼兵兵不到,盼子子不歸”的絶望。這出以唱為主的老生戲,幾乎完全是以聲樂來表現人物的。“盼姣兒不由人珠淚雙流”的成套“ 二黃”唱腔,一開始就表明了令公的心事,為整出戲奠定了基調。而作為“戲核兒”的大段“反二黃”更是通過追敘楊傢八郎的不幸結局充分表現楊公公此時此刻的痛子之情。特別是兩個“我的兒啊!”的大腔,完全是人物的這種感情達到頂峰時痛苦的悲吟。如果說,傳統故事是通過“王師敗績”的後果來譴責潘仁美弄權的,那麽京劇便是以“一傢人無有下梢”的家庭悲劇來揭露權臣的兇殘。後者的“人情化”傾嚮十分鮮明。
戲麯藝術傢們不僅背離傳統,大膽地表現人情,而且還利用舊故事來諷刺不近人情的人物。楊六郎斬子的故事,演義裏並沒有表現楊延昭的無情。他的“囚禁”宗保也衹是“恐其貪戀新婚而不用心破陣也”。11然而,京劇《轅門斬子》卻把楊延昭當作一個諷刺對象,諷刺了他的無情無義。這出喜劇通過“我今日到無有父子的恩大,她那裏卻還有夫妻的情長”,12這樣的形象對比,贊頌了人懷對於“王法”的勝利。儘管這是以獻降竜木,破天門陣-“投效宋傢”為代價的人情,實際上跟王法並不抵觸,但多少含有一點離經叛道的味道。
在這樣的基礎上,新編楊傢將故事的一些優秀代表,再現出了更加鮮明的“異端”傾嚮。它們以大膽的革新精神和人文主義的思想意識,對舊傳統進行了勇猛的衝擊。
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相似,《四郎探母》、《楊八姐遊春》這些戲雖然取材於舊故事,利用了傳說中的人物和一部分情節,但進行了大量的發揮和脫胎換骨的改造,徹底襬脫了楊傢將故事的“忠君報國”的傳統主題。以《四郎探母》為例,它就是以“血成河屍骨堆山”的兩國交鋒為背景,通過楊傢將妻離子散、傢破人亡的境遇,通過他們極端痛苦的內心世界,形象含蓄地表露了劇作者對這類戰爭的厭惡,表達了勞動人民對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這種主題的變化,不僅是藝術跳出了舊的窠臼,而且是思想意識的大飛躍。
在新編的故事裏,傳說中的楊傢將形象也註入了新的血液。楊門女將不再因為忠君報國、效死疆場而被歌頌。《楊八姐遊春》裏敢於譏諷皇帝的佘太君,敢於提兵抗婚的八姐、九妹,都以她們的叛逆精神而光彩奪目。《四郎探母》中的鐵鏡公主也以善良、爽直、多情、機智的性格區別於演義裏那個“嫁夫隨夫”、三從四德的公主形象。
對於傳統故事裏的各種封建意識,新編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打破。一出《四郎探母》幾乎對傳統故事裏的封建正統觀念、大漢族主義情緒都作了否定。在傳統故事裏,徵遼戰爭與鎮壓少數民族起義的徵儂智高是相提並論的。這與《水滸》把徵遼與徵方臘相提並論一樣,實際上都是以宋朝為正統,把少數民族政權和農民起義看成“盜賊”。《四郎探母》卻能擺脫這種觀念的桎梏,敢於正視歷史,敢於提示宋遼之間“兩國不和常交戰”,“各為其主奪江山”的封建戰爭的實質。尤其是它從楊四郎被俘招親的情節生發開去,安排了蕭、楊兩傢既是親傢,又是敵人的戲劇性情節,通過楊四郎這條紐帶,使兩傢同時陷進了戰爭所造成的不幸裏。這樣的描寫,其意義已不衹是一般化地揭露戰爭給個別家庭帶來的不幸和痛苦,而是反映了民族間的不和睦給兩個民族帶來的苦難。這表明了作者能夠跳出狹隘的民族偏見,對歷史作較為深刻的洞察。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新編故事以濃厚的人情味來與傳統故事的道德教化相對立。《四郎探母》的思想內容,三十年來一直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是鼓吹“招降納叛 ”,也有把楊四郎與歷史上的“和親”相並論。我們認為,這些都不符合這出戲最基本、最主要的內容。《四郎探母》所表現的中心內容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人情”。全劇一共三大段。第一段,探母的準備(坐宮、盜令),寫的是楊延輝的思母之情和夫妻間的恩怨;第二段,探母的過程(過關、巡營、見娘、哭堂),着力刻劃了楊傢將生離死別的痛苦;第三段,探母的後果(回令),雖然夾雜了一些庸俗的科諢,但中心還是沒有離開骨肉之情。圍繞着赦、殺楊延輝的戲劇糾葛,展開的是人情與王法的衝突。最後是人情戰勝了王法。這裏的確有人情高於一切的思想。有的評論者認為這是《四郎探母》的“反動思想性”所在。13這種論斷是缺乏歷史觀點的。評價任何歷史現象都不應該籠統地下結論。正象我們不能籠統地肯定“執法如山”一樣,我們也不能籠統地否定《四郎探母》“人情至上”的描寫。首先,要求《四郎探母》的作者運用階級觀點來進行人情描寫是沒有道理的。其次,這種的人情描寫是為戲的主題服務的。把楊傢母子、夫妻、手足之情描繪得越純真、越深厚,他們生離死別的痛苦就越動人、越深刻,對封建戰爭的揭露也就越有力,越富於形象性。其三,針對傳統故事“忠節至上”的道德教條,《四郎探母》的人情描寫反其道而行之,具有反封建的意義。在傳統故事裏,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描寫往往衹有一個幹枯的概念。一切親子之愛、夫婦之情、手足之義……都淹沒在效忠王事的義務裏了。過去許多評論都曾分析過楊傢將故事中有關愛情婚姻描寫的民主傾嚮。其實,傳統故事中的自主婚姻與《卓文君》、《西廂記》一類戲裏所表現的愛情追求有本質的區別。楊傢將的婚姻與對封建國傢的義務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在描寫楊宗保私自招親的同時,作者一方面強調穆桂英也是“忠良之後”,表明她與楊傢門當戶對;另一方面還把婚姻與獻降竜木、破天門陣-“投效宋傢”聯繫起來,以此作為婚姻的基礎。說穿了,這不過是一場自主的封建政治聯姻罷了。楊傢將的婚姻差不多都離不開這一模式。針對這樣的窠臼,《四郎探母》纔把人情提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不能說是在封建壓近下的一種“人的覺醒”。而這種反封建的思想傾嚮正是新編故事對舊傳統的有力突破。
我國十六世紀以來的資本主義萌芽不茁壯。反映在意識形態領域,反封建思想啓蒙運動缺乏歐洲歷史上那樣“狂飆突起”的巨大聲勢。因而,楊傢將故事的發展階段上,反對封建傳統的力量也不強大。《四郎探母》這樣的人文主義作品衹是少數。這是《四郎探母》長期不為人理解的原因之一。
從更廣的範圍來看,《四郎探母》等新編楊傢將故事的革新精神與清代整個文化界反封建的啓蒙運動是血肉相連的。這些戲對楊傢將故事題材的開拓,與清代“楊州八怪”畫派對“四王”派正統山水畫的叛逆一樣,其基本精神都是反對舊傳統的大膽革新。而《四郎探母》等戲以人情來對抗道德說教與當時思想界猛烈抨擊綱常倫理的矛頭也是一致的。不管它們的批判有多麽大的局限性,衹要它們是針對封建壓迫而作的反抗,就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楊傢將故事】
在山西省代縣城裏,有一座頗有氣概的鐘鼓樓。在它的正面和背面分別懸挂着“威震三關”、“聲聞四達”兩塊巨大的題匾。傳說這是人們為紀念楊傢將不朽功勳,而流傳到今天的一處珍貴遺跡。
提起楊傢將,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楊業。歷史上,這位名震千裏的一代名將,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漢政權,受到北漢皇帝的信任,任侍衛新軍都虞侯。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已經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全國統一大局已定。楊業嚮北漢皇帝劉繼元提出了“奉國歸宋”的建議,遭到反對。但他深感劉氏厚遇之恩,並未變心投宋,而是捨命保衛北漢政權。後來,北漢戰敗,楊業卻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是一員勇將,便派北漢亡國皇帝劉繼元的親信前去勸降。見到劉繼元派來的勸降使者,楊業悲憤地大哭了一場,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於邊事,洞曉邊情”,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與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擔負起了山西防禦契丹的重任。實際上,潘美衹是挂了個虛銜,重擔全部壓在代州前綫楊業的身上。
楊業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武藝也高,每次打獵,收穫總比別人多一倍。他對同伴說:“我將來帶兵打仗,也如同獵鷹追逐野兔一般。”
楊業不負宋太宗的重托,在契丹軍出入的各個要道口,連續修建了陽武寨、崞寨、西陘塞、茹越寨、鬍𠔌寨、大石寨(均在今代縣、繁峙境內)6 個兵寨。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萬軍馬來攻雁門,楊業率部用堵截和奇襲辦法,大敗契丹軍,殺死他們的節度使、駙馬、侍中肖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從此,敵兵一見“楊”字大旗,便嚇得心驚膽戰而不戰自退,稱楊業為“楊無敵”。朝廷由此提升他為雲州觀察使,仍知代州。楊業駐守雁門關八年之久,契丹軍始終不敢侵入一步。
楊業的顯赫戰功,使得一些心胸狹窄的同僚妒火中燒。一些人給宋太宗寫匿名信,詆毀楊業。宋太宗沒有輕信,而是把這些謗書封好交給楊業,表示了對他的信任。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太宗為了徹底解决契丹對邊境的騷擾,執意全面進攻契丹,下詔分兵三路進行北伐:東路由大將曹彬、崔彥進率主力從雄州出發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進統率,由定州攻飛狐;西路由潘美、楊業統率,出雁門關,攻朔(今山西朔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等四州,最終目標是三路大軍會師幽州,與契丹進行决戰。三路大軍同時前進,東路軍剛出擊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擊,大敗於歧溝關;中路軍聞聽東路敗北,也就不戰而潰;衹有潘美、楊業的西路軍,出師僅兩個月,便戰果纍纍,收復了朔、寰、雲、應四州之地,兵鋒直抵桑乾河。但是,由於東、中兩路守軍的潰敗,他們卻成了孤軍深入。契丹在打敗東路和中路兩路宋軍後,調集十萬精銳,全力嚮潘、楊部占領的寰州壓來。朝廷命令潘、楊率軍護送朔、寰、雲、應四州百姓立即遷回代州。在當時大兵壓境的時刻,要完成這一任務非常艱巨。楊業經過周密思考,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雲、朔等州守將,等我軍離代州北上時,令雲州民衆先出,我軍到達應州時,契丹必定會派兵迎戰,這時,命令朔州民衆再出城,同時派騎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𠔌口,這樣百姓就可安全內遷。
對於楊業這個切實可行的方案,監軍王詵和主帥潘美卻堅决反對。他們為了爭功,硬要楊業率兵去打寰州。王先說:“你有幾萬精兵為什麽還這樣膽怯?應當直接出雁門關北上!”楊業說:“不行,這樣做,衹有失敗。”王先陰險地說:“你不是號稱‘楊天敵’嗎,為什麽不敢與敵人正面交鋒,難道你還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楊業氣忿地說:“我這樣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你既然這樣責問我,那好吧,我現在就遵命前往。”出發時,楊業流着眼淚對潘美說:“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漢降將,蒙皇上大恩,我願以死報國。”他又用手指着陳傢𠔌(今山西朔縣南)說:“你們務必在兩翼佈置強有力的弓箭手,我轉戰到這裏,你們就出兵夾擊,不然我們將會全軍覆沒。”說罷,楊業就率兵出發了。經過兩場惡戰,因寡不敵衆,楊業戰敗。退到陳傢𠔌時,王先、潘美卻率軍早已離開了𠔌口,楊業得不到接應,陷入重圍。雖然他奮不顧身,英勇作戰,終因寡不敵衆,身負重傷,墜馬被俘,最後不屈絶食而死。他的兒子七郎也在這一次戰鬥中犧牲。
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玉外,還有延朗、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楊延朗後改名延昭,人們稱他為“楊六郎”。他智勇善戰,號令嚴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將。楊延昭兒童時代受到父親的熏陶,十分愛做軍事遊戲。楊業常對人說:“這個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總要帶他上陣。戰爭中,楊延昭很快鍛煉成為一名驍勇善戰的大將。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楊業率軍北伐應、朔,派楊延昭任先鋒,與契丹軍在朔州城下激戰。延昭被亂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講命地與敵人廝殺。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 999年)鼕天,契丹軍又一次嚮宋朝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宋軍節節失利。這時,楊延昭正守衛遂城(今河北徐水縣西)。在契丹圍攻之下,遂城城小無備,人人危懼。楊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亂。他讓士兵在城墻上澆水成冰,使城墻變得又堅固又光滑。契丹軍攻城不下,衹好繞道去攻打別處。在楊業死後,楊延昭守衛北方20多年,屢敗契丹軍隊,繼承和發揚了楊傢“忠心報國”的優良傢風。
楊傢將的第三代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兒子,也是宋代一名邊防名將。在宋仁宗時期,他先後在河北、陝西邊境做過鎮守將軍。他鎮守陝西時,主要是防務西夏國對中原地區的騷擾。
楊傢將正是這樣一代接一代地為保衛祖國恪盡職守。他們的事跡不斷走入傳說、故事、戲麯舞臺和影視劇創作。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稱贊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裏兒野竪,皆能道之。”宋元之際,民間藝人把楊傢將的故事編成戲麯,搬上舞臺。到了明代,民間文學家又把他們的故事編成《楊傢將演義》、《楊傢將傳》,用小說評書的形式在社會民間廣泛傳播。這些傳說和故事,把楊傢將英勇戰鬥、犧牲的過程,敘述得十分詳細和感人。他們還把宋代功臣潘美描繪成大姦臣做陪襯,使楊傢將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傢風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挂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徵西、佘太君百歲挂帥、楊排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愛國者形象,在世間廣為流傳,傢喻戶曉,盡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
對於楊傢將忠心報國世代相傳的優良傢風,對於一個傢族前赴後繼捍衛祖國既忠又勇的行為,人們傳誦他們,緬懷他們,熱愛他們,崇敬他們,以各種形式,為他們竪起一座座豐碑。
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傢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裏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傢後代。
楊傢祠堂始建於元代,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傢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為“太尉”,謚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傢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塊鹿蹄石,形狀奇特,雕刻秀美。傳說是楊業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時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這衹鹿帶箭逃走,楊友緊追不放,追到現在的鹿蹄澗村,梅花鹿突然鑽入地下。楊友命人挖掘,挖出奇異的一方石頭,上面雕刻着梅花鹿帶箭圖案,並有明顯的鹿蹄印。後來,人們將這塊奇異的石頭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澗村由此得名。
多少年以來,為緬懷先祖精忠報國的高尚情懷,鹿蹄澗村年年都舉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定唱戲,唱戲必唱楊傢將戲。
“血戰金沙灘”是楊傢將傳說故事中,楊傢將打得最悲壯、最慘烈的一仗。在這場惡戰中,楊傢將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戰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傢,整個一個楊傢戰死一大半。戲麯《金沙灘》演的就是這件英勇悲壯的事跡。但鹿跨澗村民什麽戲都看,唯獨不看《金沙灘》這出戲。
據說,有一年的春天,村裏正唱戲,點戲人就點了《金沙灘》。說也怪,開戲前,天氣晴朗,風塵不動。戲開後,契丹兵嚮楊傢將猛烈進攻,這時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黃塵滾滾,攪得天昏地暗,臺上臺下,頓時亂作一團,臺上的“契丹兵”也衹好鳴金收兵。風沙過後,觀衆稍稍坐定,臺上又緊鑼密鼓敲打起來,楊老令公披挂上陣,領兵迎敵。演到二郎、三郎慘死疆場時,突然從西北方向滾過一團烏雲,剎那間,風雲過後,就是電閃雷鳴,瓢潑大雨鋪天蓋地從天而降,整個場子裏成了風雨世界。
風雨過後,人們說:這是祖宗對咱們的報應,老祖宗不想讓咱們再提那些傷心的事。咱們鬧紅火,別讓他們不高興,好吧,從今往後,演楊傢喜慶的戲,咱再不演《金沙灘》了。後來換了別的戲,說也奇怪,一連幾天全是風和日麗。
當然,這衹不過是一個民間傳說,人們也沒有必要追究它的真實性。不過鹿蹄澗村人從來不看《金沙灘》這出戲倒是真的。因為他們不願回憶祖先悲傷的往事,更不願讓這慘烈的場面再去攪擾祖先的在天之靈。他們期望的是沒有侵略,沒有戰爭,衹有和平與安寧的世界。
凝聚在楊傢將傳說故事中的前仆後繼、忠心報國的偉大精神,是千百年來中國人面對外族侵擾和西方列強欺凌,反抗侵略、保傢衛國、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種寄托。為了追求這種希望,楊老令公戰死了,楊六郎、楊文廣繼承遺志繼續戰鬥;男人犧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繼承遺志繼續戰鬥;主人戰死了,楊排風等傢丁、丫環也要繼承遺志繼續戰鬥。在中國歷史上,凝聚着這種忠烈傢風的事例絶非楊傢將一傢。僅在山西,還有薛仁貴、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傢將和呼延贊、呼延灼的呼傢將。這些傢將的傳說和故事,相互輝映,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閃耀着璀璨的理想主義光芒。
雁門關外楊傢將徵戰過的那個叫做金沙灘的古戰場,昔日的刀光劍影。硝煙烽火,早已隨着歷史前進的車輪而蕩然無存。今日的金沙灘,放眼望去,滿灘皆樹,枝繁葉茂,碩果纍纍,成為十裏飄香的果園。
當我們乘坐北同蒲的火車經過這裏時,列車播音員或其他知曉這個地方的人,總要手指窗外,說:“快看,這就是楊傢將戰鬥過的金沙灘。”聽者無不轉頭註目車外,看着這片早已面目全非的舊地,想起有關楊傢將的事跡,心中升起崇敬之情。
楊傢將以及薛傢將、呼傢將已遠遠走出歷史的範疇,而升華為一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勵精圖治,振興中華。
【歷史上真實的楊傢將】
楊業本名叫楊重貴,其父楊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占據麟州,自稱刺史,由於時局的動蕩,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後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少年的楊重貴到太原。後楊信投靠了後周,楊重貴留在了太原。楊信死,以其子楊崇勳(楊業的弟弟)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後楊崇勳又歸附了後周。雖然有這樣的反復,但是由於處於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麽影響。年少英武的楊重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嚮無敵,國人號稱無敵。然而劉繼業在北漢三十多年的戰績卻湮沒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宋史》和《遼史》均缺乏這方面的記載,《宋史》中提到幾次與劉繼業的交鋒,全是以劉繼業的失敗而告終。劉繼業與宋將黨進戰於太原城下,被黨進以少擊衆,大敗,劉繼業先躲在壕溝裏,然後靠城上垂下的繩索,纔得以逃生。以這樣狼狽的戰績,不知道為何成為無敵?而在《續資治通鑒》中,僅僅提到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鬥,知道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纔大哭解甲歸降。其中描述這段歷史的文字不過幾十字,非常簡略。同時期的《九國志》曾經記載過劉繼業的功績,但是遺憾的是其中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沒有流傳到今天。《遼史》中有遼將耶律斜軫責問楊業說: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可見劉繼業在北漢時期主要的對手是遼國。雖然北漢一直臣事遼國,但是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估計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這樣的經歷讓劉繼業積纍了邊防的豐富經驗。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御使。劉繼業歸宋以後,復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嚮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而實際上書誹謗楊業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對楊業早就心存嫉妒,這樣的心理,在某個特別的時刻就會表現出來。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徵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衆遷移到內地。當時,遼國十餘萬大軍已經反擊,攻破了寰州。遼軍兵力占有很大的優勢,楊業等人的任務衹是遷移民衆,不需要與敵人决戰。他嚮潘美進言,上萬全之計。楊業與遼國交鋒多年,更深知邊境地勢,他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判斷非常正確。但是護軍王冼和劉文裕卻不以為然,非要與遼國正面交鋒,並且以怯敵嘲笑楊業。而作為主將的潘美,也是經驗豐富的將領,應該知道在敵衆我寡下應采取什麽策略。而且此行的任務不是與敵交鋒,衹是遷移民衆。但是在這時,由於嫉妒心理的作怪,他卻沒有支持楊業的意見。最後楊業力爭不果,衹能冒險出擊,他和潘美做了約定,讓潘美在要道陳傢𠔌部署步兵強弩接應。楊業知道此行很難取勝,潘美在陳傢𠔌設伏接應,還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楊業出擊以後,王冼等人很久沒有消息,以為遼軍已經敗退,為了爭功,率領部隊出擊,前進不久,得到了楊業敗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了。作為主將的潘美,不遵守與楊業的約定,更不製止部下的擅自行動,聽到楊業失敗的消息,就一走了着,顯然是不顧楊業的死活。楊業力戰盡日,轉戰到陳傢𠔌,沒有看到接應的人馬,非常悲憤,再率領部下力戰。楊業身受幾十處傷,左右殆盡,仍手刃敵軍數十百人,楊業筋疲力盡,戰馬又受了重傷,最後為遼軍生擒。楊業的長子楊延玉,以及部將王貴、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楊業被擒不屈,絶食三日而死。
《遼史》中對楊業的死大書特書,可見他們對楊業的忌憚。而宋朝方面所記載奪取山西四州的功績,全算在潘美頭上。而在《遼史》中卻記載楊業奪取了這些城池,遼國與楊業交鋒,確實知道他的戰績。可見楊業的善戰和功績。而宋朝的史官卻根據奏疏記載記功,埋沒了楊業。而楊業最初陣亡的撫恤,反不如比他低的王貴等人,可見有人掩蓋了事實真相,可能就是潘美。其中經過正史沒有記載,根據方志記載,楊業妻子折氏嚮宋太宗上書說明真相。宋太宗下詔厚恤楊業傢屬。潘美被降職,王冼、劉文裕都被削職發配。楊業禦下有恩,與士卒同甘共苦,陳傢𠔌血戰,楊業曾讓幸存的士卒突圍,士卒不願,全部戰死。宋太宗有統一天下的雄心,然而用人不當,喪失了楊業這樣的勇將,北伐怎麽能夠成功呢?楊業的死,雖然出於王冼等人阻撓譏諷,但是作為主將的潘美出於嫉妒心理,不發一言,坐視楊業走上死路。實際上是潘美導致了楊業的死,但潘美是國戚宿將,宋太宗也衹能大事化小了。但是民間輿論沒有放過潘美,在以後民間流傳的小說和戲劇中,潘美被描寫成一個無能陰險無恥的小人,真是公道自在人心。楊業是楊傢將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犧牲最壯烈。
楊傢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朗,為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是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遊戲,楊業看了以後說:“此兒類我。”以後出徵,必然帶楊延昭同行。楊延昭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熏陶,成年以後,也成為一個職業軍人。
雍熙三年北伐,楊延昭與父兄一起出徵,攻擊朔州的時候,楊延昭作為前鋒進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卻更為勇猛的作戰。楊業陣亡以後,楊延昭由供奉官升遷為崇儀副使。後來有擔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在河北的邊防前綫任職。北宋鹹平二年,遼國南下進犯。楊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沒有作好防守的準備,遭到了遼軍的猛烈圍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楊延昭召集城中壯丁,授予武器,配合宋軍,全力固守。當時正值隆鼕,楊延昭命人擔水澆在城墻上,一夜之間就凍成了堅冰,城墻光滑難登,遼軍的猛烈攻勢也無法繼續,衹好撤退了,宋軍繳獲了遼軍遺棄的軍資器械。楊延昭出奇計保全了遂城,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他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遼國南下進犯,身為鎮定高陽關都部署的傅潛率領重兵駐紮在中山,屯兵不出,消極避戰,不積極打擊進犯的遼軍。而楊延昭以及楊嗣、石普等將領屢次請求傅潛增派人馬,主動出擊,傅潛都不聽從,龜縮在中山。即使部下的將領出擊取勝,傅潛也掩蓋他們的功績。後來宋真宗得到報告,將傅潛削職流放。宋真宗召見楊延昭,嚮他詢問邊防策略。宋真宗對楊延昭的表現非常滿意,稱贊楊延昭行軍作戰大有父風,給他很優厚的賞賜。鹹平四年,遼國又南下進攻,楊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領部隊與遼軍交鋒,將遼軍引誘在伏擊圈,與伏兵一起夾擊,遼軍大敗,陣斬遼國大將。楊延昭因功被加封為莫州團練使。他和當時另外一位邊防驍將楊嗣,並稱為二楊。楊延昭等人卓著的戰績,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經對宰相說:“嗣及延昭,並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衆,朕力為保庇以至於此。”鹹平五年,遼國進攻保州,楊延昭和楊嗣率領部隊支援,還未列陣,就遭到遼軍突襲,部隊損失很大。宋真宗以兩人素以忠勇聞名,赦免了他們的罪過。楊延昭仍然擔任莫州團練使。鹹平六年,楊延昭又被任命為緣邊都巡檢,後又遷為寧邊軍部署。景德元年,宋真宗將楊延昭的兵馬增加到上萬人,如遼國進犯,就屯駐靜戎軍之東,並許他便宜行事,不聽都部署王超的指揮。澶州之役,楊延昭反對議和。他上書認為:契丹頓澶淵,去北境數千裏,人馬俱乏,雖衆易敗。凡有剽掠,率在馬上,願飭諸軍扼其要路,衆可殲焉。即幽、易等數州。可襲而取。楊延昭的主張和當時寇準的主張不謀而合,然而北宋朝廷並未對此作出反應。楊延昭就自己率領人馬進入遼國境內,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戰果。以後澶淵定盟,楊延昭因為守邊的功勞,屢次升遷,景德二年,楊延昭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楊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於任上,終年五十七歲。宋真宗聽到這個消息,極為悲痛,派使者護靈而歸,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為這落淚。北宋朝廷錄用楊延昭的三個兒子為官,並且從楊延昭常從門客中選取有才能的人為官。
楊延昭英勇善戰,所得賞賜,全部分給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風簡樸,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繼承了楊業的作風。楊延昭每戰都身先士卒,獲得功勞,與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樂於為他效命。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稱他為楊六郎。
楊延昭正好處在北宋對遼國進行防禦的時期,他為保衛宋朝的邊防而奮戰,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延續了楊傢將的威名。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後來與安撫陝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徵廣西,楊文廣隨軍從徵,但此時的楊文廣還是個無名之輩。治平中,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以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竜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御使,秦鳳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韓琦派楊文廣率領部隊在篳篥築城,控製要道,防禦西夏。楊文廣先揚言要到噴珠築城,然後率軍迅速趕往篳篥,黃昏時趕到目的地,連夜搶修城寨,構築好了防禦工事,作好了戰鬥準備。第二天天明,西夏騎兵大至,看到宋軍已經占據有利地勢,作好了準備,衹能無奈的撤退,楊文廣乘機遣將出擊,斬獲敵人很多。皇帝下詔嘉奬,賞賜豐厚,並任命他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嚮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楊文廣就死於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作為楊傢將的第三代,楊文廣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因為此時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而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戰間搖擺,衹是防禦。但是楊文廣繼承了楊傢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沒有忘記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還在為這個奮鬥了三代的目標努力。但是此時的宋朝積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諱言用兵,楊文廣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個人是歷史中楊傢將的主要人物。楊傢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跡,為後人所傳揚。尤其是楊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已經天下聞名。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志銘》中寫:“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裏兒野竪,皆能道之”。這裏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叫楊琪,其祖父是楊崇勳,楊業是其伯祖。宋朝積弱,最後亡於外敵,所以遺民們更加追思那些血戰保國的將領。於是楊傢將的故事得以廣泛流傳,在流傳過程中,民間加入了許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遺民所著的《燼餘錄》中,將楊嗣的功績安到楊延嗣身上,將楊文廣的事跡,創造出了一個楊宗保。還杜撰了楊傢將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節。而在元朝的雜劇中,有關楊傢將的劇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
【TVB電視劇】
片 名:楊傢將
主 演:梁朝偉 劉德華 汪明荃
導 演:暫無
國傢地區:港臺
劇情介紹:
遼國起兵犯宋,楊傢將領兵討伐。宋人潘洪勾結遼國,設下毒計令楊傢將全軍覆沒。七郎〔梁朝偉〕身中多箭慘死;四郎〔苗僑偉〕獲遼國青蓮公主招為駙馬;五郎〔黃日華〕為五臺山和尚所救,削發為僧;六郎〔劉德華〕回京告禦狀,潘終被處斬。其後六郎徵遼被睏,楊令婆得仙人漢鐘離指點,親率四郎、五郎及楊傢女將破陣救出六郎。呂洞賓與漢鐘離鬥法,令楊傢將大敗,青蓮更為救四郎而死。四郎因青蓮之死耿耿於懷,最後飄然遠去,五郎則重回五臺山。楊令婆不勝唏噓,黯然歸隱火塘關……
《後西遊記》,明代神魔小說,《西遊記》三大續書之一。(另兩者為《續西遊記》、《西遊補》)該書作於明代(書中語及“錦衣衛”),作者不詳,現存版本僅標明“天花才子評點”字樣,但有作者名叫梅子和的說法,未經證實。
書的內容主要為:唐憲宗年間,唐玄奘當年所取回的真經為貪僧歪解,用作騙取銀錢所用。如來遂封了經文,令唐玄奘師徒再尋取經人到靈山求取真解,唐玄奘尋到正僧大顛,又集得孫小聖、豬一戒、沙彌。師徒四人歷經千辛萬苦取來真解,普渡衆生,終成正果。值得一提的是唐半偈的性格與唐僧迥異,不再有唐三藏的懦弱與是非不分。
該書共四十回,影響雖不如《西遊記》,但在針砭時弊、笑駡文采方面頗與《西遊記》相比肩,魯迅也對此書有所好評——
“《後西遊記》六捲四十回,不題何人作。中謂花果山復生石猴,仍得神通,稱為小聖,輔大顛和尚賜號半偈者復往西天,虔求真解。途中收豬一戒,得沙彌,且遇諸魔,屢陷危難,顧終達靈山,得解而返。其謂儒釋本一,亦同《西遊》,而行文造事並遜,以吳承恩詩文之清綺推之,當非所作矣。”
此外,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於1984年出版17册的連環畫改編之作,亦是佳作。
書的內容主要為:唐憲宗年間,唐玄奘當年所取回的真經為貪僧歪解,用作騙取銀錢所用。如來遂封了經文,令唐玄奘師徒再尋取經人到靈山求取真解,唐玄奘尋到正僧大顛,又集得孫小聖、豬一戒、沙彌。師徒四人歷經千辛萬苦取來真解,普渡衆生,終成正果。值得一提的是唐半偈的性格與唐僧迥異,不再有唐三藏的懦弱與是非不分。
該書共四十回,影響雖不如《西遊記》,但在針砭時弊、笑駡文采方面頗與《西遊記》相比肩,魯迅也對此書有所好評——
“《後西遊記》六捲四十回,不題何人作。中謂花果山復生石猴,仍得神通,稱為小聖,輔大顛和尚賜號半偈者復往西天,虔求真解。途中收豬一戒,得沙彌,且遇諸魔,屢陷危難,顧終達靈山,得解而返。其謂儒釋本一,亦同《西遊》,而行文造事並遜,以吳承恩詩文之清綺推之,當非所作矣。”
此外,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於1984年出版17册的連環畫改編之作,亦是佳作。
天緣奇遇吳中祁羽秋,字子,擅詩詞書畫。姑姑嫁給都督府參軍廉尚,不幸早亡,留下三女玉勝,麗貞,毓秀,都是一流美女。祁生偶遇麗人吳妙娘,遂相通,又跟鄰居陸用的老婆山茶勾搭成姦。山茶又把祁生推薦給婆母徐氏。徐氏甚歡,返還青春一般。但不久事發,徐氏羞愧至極,自縊而亡。祁生月下漫步,遇玉香仙子,與她交合,自此精氣大增,神采煥然。
祁生去廉傢,看望姑夫及三位表妹。三女之中,祁生看上二女麗貞,夜裏彈琴挑逗她。不久,先後與玉勝婢女素蘭、麗貞婢女桂紅通姦,長姐玉勝怒不可遏,把祁生趕出傢門。回傢不幾天,被仇敵蕭鶴捕獲,準備誣告偷竊之罪送官府。蕭的兒媳金園心腸善良,叫丫環琴娘送飲食,又與祁生幽會,送他逃走。祁生避禍山中,日夜潛心讀書,山下以柴戶常供應祁生柴米,料其日後必有發達之日,又將女兒道芳許配給祁生。祁生入太學深造,拜別廉尚及其傢人,玉勝後悔當年之粗暴,以身許之。
不久,祁生赴試,中途救下書生陸喬元,一路同行。又遇盜匪,祁生獨自逃奔,不巧避入竜庵,為衆尼姑淫戲。在尼庵淹留數月,回廉傢尋玉勝,而玉勝已他嫁;又與毓秀私通,與麗貞定盟。
春去秋來,試期又近,祁生赴試中第一,鐵木迭兒丞相看中麗貞,想給兒子作妻,廉尚不同意,丞相羞怒,誣廉參軍作亂,拿問斬首,女眷全部送進後宮,成為皇室婢女。祁生又赴京考試,中探花。仇傢蕭鶴父子已死,金園寄食母傢。祁生平亂有功,太後賜給他四個宮人為妻,即麗貞、毓秀、曉雲,嬌元,又收金園入自己內室。祁生官至丞相,娶美女十二人,號香臺十二釵。晚年歸隱山林,玉香仙子重又現行,贈仙丹,祁生與衆女眷服下,一起到終南山修煉。
此篇又名《奇緣記》,是明代中篇小說中情節、人物最復雜的一篇。後代有傳奇《玉香記》、《玉如意記》均據此演義而來。書中祁羽狄才貌出衆,得仙人傳授,禦女不疲,隨後頻有豔遇,最終做高官,擁美女,功成身退,隱居成仙,這一構思佈局,成為後來才子佳人小說的榜樣,如《浪史》、《桃花影》、《巫夢緣》、《可花天》、《巫山豔史》等,可見其影響之大。
祁生去廉傢,看望姑夫及三位表妹。三女之中,祁生看上二女麗貞,夜裏彈琴挑逗她。不久,先後與玉勝婢女素蘭、麗貞婢女桂紅通姦,長姐玉勝怒不可遏,把祁生趕出傢門。回傢不幾天,被仇敵蕭鶴捕獲,準備誣告偷竊之罪送官府。蕭的兒媳金園心腸善良,叫丫環琴娘送飲食,又與祁生幽會,送他逃走。祁生避禍山中,日夜潛心讀書,山下以柴戶常供應祁生柴米,料其日後必有發達之日,又將女兒道芳許配給祁生。祁生入太學深造,拜別廉尚及其傢人,玉勝後悔當年之粗暴,以身許之。
不久,祁生赴試,中途救下書生陸喬元,一路同行。又遇盜匪,祁生獨自逃奔,不巧避入竜庵,為衆尼姑淫戲。在尼庵淹留數月,回廉傢尋玉勝,而玉勝已他嫁;又與毓秀私通,與麗貞定盟。
春去秋來,試期又近,祁生赴試中第一,鐵木迭兒丞相看中麗貞,想給兒子作妻,廉尚不同意,丞相羞怒,誣廉參軍作亂,拿問斬首,女眷全部送進後宮,成為皇室婢女。祁生又赴京考試,中探花。仇傢蕭鶴父子已死,金園寄食母傢。祁生平亂有功,太後賜給他四個宮人為妻,即麗貞、毓秀、曉雲,嬌元,又收金園入自己內室。祁生官至丞相,娶美女十二人,號香臺十二釵。晚年歸隱山林,玉香仙子重又現行,贈仙丹,祁生與衆女眷服下,一起到終南山修煉。
此篇又名《奇緣記》,是明代中篇小說中情節、人物最復雜的一篇。後代有傳奇《玉香記》、《玉如意記》均據此演義而來。書中祁羽狄才貌出衆,得仙人傳授,禦女不疲,隨後頻有豔遇,最終做高官,擁美女,功成身退,隱居成仙,這一構思佈局,成為後來才子佳人小說的榜樣,如《浪史》、《桃花影》、《巫夢緣》、《可花天》、《巫山豔史》等,可見其影響之大。
北平錄,一捲,不着撰人名氏。此篇載明初太祖命將北徵之事。紀事簡略,惟詳於徐達、李文忠所上二表,太祖封爵諸臣詔諭及君臣鑒戒之語。似後人摘鈔明太祖實錄之文。
議處安南事宜,一捲,不着撰者姓氏。所載為毛伯溫疏文、兵部揭帖及韶旨一通。
議處安南事宜一捲(左都御史張若溎傢藏本)
不着撰人名氏嘉靖十八年復命仇鸞毛伯溫徵安南伯溫抵廣西傳檄諭意莫登庸自至鎮南關請降伯溫承製赦之馳疏以聞詔改安南國為安南都統使司此本列伯溫原疏兵部揭帖及詔旨一通而兵部議覆疏未載疑尚有所闕佚也(四庫全書總目·史部·雜史類存目)
議處安南事宜一捲(左都御史張若溎傢藏本)
不着撰人名氏嘉靖十八年復命仇鸞毛伯溫徵安南伯溫抵廣西傳檄諭意莫登庸自至鎮南關請降伯溫承製赦之馳疏以聞詔改安南國為安南都統使司此本列伯溫原疏兵部揭帖及詔旨一通而兵部議覆疏未載疑尚有所闕佚也(四庫全書總目·史部·雜史類存目)
建文皇帝遺跡,一捲,無撰者名氏。臺灣學生書局出版的明代史籍匯刊中收有建文皇帝事跡備遺錄一捲,與此書內容同,題為大嶽山人撰,亦未詳為何人。
建文事跡備遺錄一捲(左都御史張若溎傢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有自序稱嘉靖辛卯陽月太嶽山人書於水竹村居考明史藝文志黃虞稷千頃堂書目皆不載此書之名不知其為何人明人惟張居正號太嶽亦不聞有此書莫能詳也錄中皆紀建文死事諸臣殊多傳聞失實其稱太祖恆欲廢燕王賴廷臣力諫得免又嘗幽於別苑不許進食賴高後私食之得不死皆荒唐無稽之言不足取信(四庫全書總目·史部·雜史類存目)
建文事跡備遺錄一捲(左都御史張若溎傢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有自序稱嘉靖辛卯陽月太嶽山人書於水竹村居考明史藝文志黃虞稷千頃堂書目皆不載此書之名不知其為何人明人惟張居正號太嶽亦不聞有此書莫能詳也錄中皆紀建文死事諸臣殊多傳聞失實其稱太祖恆欲廢燕王賴廷臣力諫得免又嘗幽於別苑不許進食賴高後私食之得不死皆荒唐無稽之言不足取信(四庫全書總目·史部·雜史類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