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門人辯機奉唐太宗之敕令筆受編集而成。《大唐西域記》共十二捲,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為玄奘遊歷印度、西域旅途19年間之遊歷見聞錄。其中,包括玄奘遊學五印,大破外道諸論的精彩片段,高潮迭起。
《大唐西域記》係唐太宗欽定,玄奘親自編撰,由弟子辯機整理而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秋七月,玄奘在翻譯出佛經的同時,終於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於十三日進表於太宗。言道:“所聞所歷一百二十八國,今所記述,有異前聞,皆存實錄,非敢雕華,編裁而成,稱為《大唐西域記》共十二捲。”據悉,該書記述128個國傢和地區的都城、疆域、地理、歷史、語言、文化、生産生活、物産風俗、宗教信仰,此外還記述了其他十餘國傢的情況。本書是繼晉代法顯之後又一取經遊記巨著。書中除生動描述了阿富汗巴米揚大佛、印度雁塔傳說、那爛陀學府以及諸如佛祖成道、佛陀涅磐等無數佛陀聖跡,還有很多佛教傳說故事。內容全面係統,詳實生動,先後被譯為英、法、德、日等國文字廣為傳播,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佛教歷史及交通史、民族史的珍貴資料。《大唐西域記》實際是一部玄奘西行的實錄。在西行求法的徵程中,經歷了數年時光,所到國傢上百,山河城關成千上萬,觀禮佛寺寶塔成千上萬,親歷事故和接觸的人物不計其數,而《大唐西域記》裏連同他每走一地所處方位、距離多少裏、國體民情、風俗習慣、氣候物産、文化歷史都寫得清清楚楚,就連哪個寺院所奉某乘某宗,僧衆多少,是何人講什麽經,多少捲等,都寫得十分詳盡,準確無誤。這些記載又被後來的歷史文獻和文物考古所佐證。依據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記》記載提供的綫索,對著名的印度那爛陀寺、聖地王捨城、鹿野苑古剎等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古跡,成為考古史上一大奇跡。這些都充分證明,玄奘當年在險惡艱難的求法途中,將所經歷的大量信息和各類資料準確無誤地記錄在案。
《大唐西域記》係唐太宗欽定,玄奘親自編撰,由弟子辯機整理而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秋七月,玄奘在翻譯出佛經的同時,終於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於十三日進表於太宗。言道:“所聞所歷一百二十八國,今所記述,有異前聞,皆存實錄,非敢雕華,編裁而成,稱為《大唐西域記》共十二捲。”據悉,該書記述128個國傢和地區的都城、疆域、地理、歷史、語言、文化、生産生活、物産風俗、宗教信仰,此外還記述了其他十餘國傢的情況。本書是繼晉代法顯之後又一取經遊記巨著。書中除生動描述了阿富汗巴米揚大佛、印度雁塔傳說、那爛陀學府以及諸如佛祖成道、佛陀涅磐等無數佛陀聖跡,還有很多佛教傳說故事。內容全面係統,詳實生動,先後被譯為英、法、德、日等國文字廣為傳播,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佛教歷史及交通史、民族史的珍貴資料。《大唐西域記》實際是一部玄奘西行的實錄。在西行求法的徵程中,經歷了數年時光,所到國傢上百,山河城關成千上萬,觀禮佛寺寶塔成千上萬,親歷事故和接觸的人物不計其數,而《大唐西域記》裏連同他每走一地所處方位、距離多少裏、國體民情、風俗習慣、氣候物産、文化歷史都寫得清清楚楚,就連哪個寺院所奉某乘某宗,僧衆多少,是何人講什麽經,多少捲等,都寫得十分詳盡,準確無誤。這些記載又被後來的歷史文獻和文物考古所佐證。依據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記》記載提供的綫索,對著名的印度那爛陀寺、聖地王捨城、鹿野苑古剎等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古跡,成為考古史上一大奇跡。這些都充分證明,玄奘當年在險惡艱難的求法途中,將所經歷的大量信息和各類資料準確無誤地記錄在案。
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全經衹有一捲, 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捲中的一節。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經》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勝天般若》、《勝天王般若》、《文殊問般若》、《金剛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本處所用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則由淺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義理精要。可謂言簡而義豐,詞寡而旨深。古來認為讀此經可以瞭解般若經類的基本精神。
《般若經》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勝天般若》、《勝天王般若》、《文殊問般若》、《金剛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本處所用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則由淺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義理精要。可謂言簡而義豐,詞寡而旨深。古來認為讀此經可以瞭解般若經類的基本精神。
全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由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和地藏經一樣,藥師經是贊嘆藥師佛行願的佛經,是大乘經典之一。
《阿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從一日乃至七日能夠一心不亂,此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等所說的東方藥師佛居住教化的琉璃世界,也是佛教徒所嚮往的理想國土。那裏的地面由琉璃構成,連藥師佛的身軀,也如同琉璃一樣內外光潔,所以稱琉璃世界。佛經上說此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一樣,具有說不盡的莊嚴美妙;那裏沒有男女性別上的差異,沒有五欲的過患;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垣、宮殿都是七寶所成。人們衹要在生前持誦《藥師經》,稱念藥師佛名號,並廣修衆善,死後即可往生琉璃世界。
藥師如來在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所發之十二大願(又稱十二上願)。
第一大願:原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 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煞綱莊嚴。過於日月。幽冥衆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衆生有乏少。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同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聲音埡。攀足背僂。白癩顛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立智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衆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傢。‘貧窮多厄。我之名號。一經其耳。衆病悉除身心安樂。傢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脫綱。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綿當引攝。罩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連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加。縛錄鞭撻。係閉牢獄。工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前逼。身心受苦。若聞聲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 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天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昧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惜。貧無衣服。蚊蟲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實莊嚴具。華麗。塗香。鼓樂。衆伎。隨心所欲。皆令滿足。
由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和地藏經一樣,藥師經是贊嘆藥師佛行願的佛經,是大乘經典之一。
《阿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從一日乃至七日能夠一心不亂,此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等所說的東方藥師佛居住教化的琉璃世界,也是佛教徒所嚮往的理想國土。那裏的地面由琉璃構成,連藥師佛的身軀,也如同琉璃一樣內外光潔,所以稱琉璃世界。佛經上說此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一樣,具有說不盡的莊嚴美妙;那裏沒有男女性別上的差異,沒有五欲的過患;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垣、宮殿都是七寶所成。人們衹要在生前持誦《藥師經》,稱念藥師佛名號,並廣修衆善,死後即可往生琉璃世界。
藥師如來在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所發之十二大願(又稱十二上願)。
第一大願:原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 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煞綱莊嚴。過於日月。幽冥衆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衆生有乏少。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同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聲音埡。攀足背僂。白癩顛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立智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衆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傢。‘貧窮多厄。我之名號。一經其耳。衆病悉除身心安樂。傢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脫綱。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綿當引攝。罩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連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加。縛錄鞭撻。係閉牢獄。工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前逼。身心受苦。若聞聲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 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天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昧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惜。貧無衣服。蚊蟲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實莊嚴具。華麗。塗香。鼓樂。衆伎。隨心所欲。皆令滿足。
佛教經典。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唐玄奘譯,知仁筆受。1捲。為般若經類的精要之作。在玄奘譯出前有失譯本《摩訶般若波羅密神咒》(舊題《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1捲,舊傳鳩摩羅什譯。現存異譯本6種:①唐法月譯《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②唐般若、利言等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③唐智慧輪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④唐法成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⑤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⑥宋施護譯《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其中玄奘譯本、失譯本和敦煌本為“小本 ”,衹有正文;其餘為“廣本”,有序、正、流通三分。玄奘所譯為通常流行本。全經260字,闡述五藴、三科、四諦、十二因緣等皆空的佛教義理,而歸於“無所得”(不可得),認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盤,證得菩提果。由於經文短小精粹,便於持誦,在中國內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譯為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
此經現存梵本有尼泊爾發現的廣本和日本保存的各種傳寫摩刻小本兩種。日本手抄貝葉梵本,約在609年以後製作。另外,在敦煌還發現《心經》的7種譯本,其中廣本與藏文大藏經所收錄的《心經》相同,而與小本不同。
相傳有註疏200餘種。據記載,僅中國撰述即有40餘種。最著名的有印度提婆《心經註》1捲;中國有唐新羅僧人圓測《心經贊》1捲,明曠《心經略疏》1 捲,慧淨《心經疏》1捲(敦煌發現),窺基《心經幽贊》2捲,法藏《心經略疏》1捲,宋智圓《心經疏》1捲等;日本有空海《心經秘鍵》2捲,最澄《心經釋》1捲,真興《心經略釋》1捲,宗純《心經註》1捲等。
此經現存梵本有尼泊爾發現的廣本和日本保存的各種傳寫摩刻小本兩種。日本手抄貝葉梵本,約在609年以後製作。另外,在敦煌還發現《心經》的7種譯本,其中廣本與藏文大藏經所收錄的《心經》相同,而與小本不同。
相傳有註疏200餘種。據記載,僅中國撰述即有40餘種。最著名的有印度提婆《心經註》1捲;中國有唐新羅僧人圓測《心經贊》1捲,明曠《心經略疏》1 捲,慧淨《心經疏》1捲(敦煌發現),窺基《心經幽贊》2捲,法藏《心經略疏》1捲,宋智圓《心經疏》1捲等;日本有空海《心經秘鍵》2捲,最澄《心經釋》1捲,真興《心經略釋》1捲,宗純《心經註》1捲等。
大正藏 第 02 册 No. 0124 緣起經
No. 124 [Nos. 99(1248), 123, 125(49.1)]
緣起經一捲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無量無數聲聞菩薩天人等俱。爾時世尊告苾芻衆。吾當為汝宣說緣起初差別義。汝應諦聽極善思惟吾今為汝分別解說。苾芻衆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佛言。雲何名緣起初。謂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起愁嘆苦憂惱是名為純大苦藴集。如是名為緣起初義。
雲何名為緣起差別。謂無明緣行者。雲何無明。謂於前際無知。於後際無知。於前後際無知。於內無知。於外無知。於內外無知。於業無知。於異熟無知。於業異熟無知。於佛無知於法無知於僧無知。於苦無知於集無知於滅無知於道無知。於因無知於果無知。於因已生諸法無知。於善無知於不善無知。於有罪無知於無罪無知。於應修習無知於不應修習無知。於下劣無知於上妙無知。於黑無知於白無知。於有異分無知。於緣已生或六觸處。如實通達無知。如是於彼彼處如實無知。無見無現觀。愚癡無明黑闇。是謂無明。雲何為行。行有三種。謂身行語行意行。是名為行。行緣識者。雲何為識。謂六識身。一者眼識。二者耳識。三者鼻識。四者舌識。五者身識。六者意識。是名為識。識緣名色者。雲何為名。謂四無色藴。一者受藴。二者想藴。三者行藴。四者識藴。雲何為色。謂諸所有色。一切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此色前名總略為一。合名名色。是謂名色。名色緣六處者。雲何六處。謂六內處。一眼內處。二耳內處。三鼻內處。四舌內處。五身內處。六意內處。是謂六處。六處緣觸者。雲何為觸。謂六觸身。一者眼觸。二者耳觸。三者鼻觸。四者舌觸。五者身觸。六者意觸。是名為觸。觸緣受者。雲何為受。受有三種。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名為受。
受緣愛者。雲何為愛。愛有三種。謂欲愛色愛無色愛。是名為愛。愛緣取者。雲何為取。謂四取。一者欲取。二者見取。三者戒禁取。四者我語取。是名為取。取緣有者。雲何為有。有有三種。謂欲有色有無色有。是名為有。有緣生者。雲何為生。謂彼彼有情。於彼彼有情類。諸生等生趣。起出現藴。得界得處得諸藴。生起命根出現。是名為生。生緣老死者。雲何為老。謂發衰變。皮膚緩皺。衰熟損壞。身脊傴麯黑黶間身。喘息奔急。形貌僂前。憑據策杖。惛昧羸劣。損減衰退。諸根耄熟。功用破壞。諸行朽故。其形腐敗。是名為老。雲何為死。謂彼彼有情。從彼彼有情類。終盡壞沒。捨壽捨暖。命根謝滅。棄捨諸藴。死時運盡。是名為死。此死前老總略為一。合名老死。如是名為緣起差別義。
苾芻。我已為汝等說所標緣起初差別義時。薄伽梵說是經已。聲聞菩薩天人等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得未曾有信受奉行。
緣起經一捲
No. 124 [Nos. 99(1248), 123, 125(49.1)]
緣起經一捲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無量無數聲聞菩薩天人等俱。爾時世尊告苾芻衆。吾當為汝宣說緣起初差別義。汝應諦聽極善思惟吾今為汝分別解說。苾芻衆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佛言。雲何名緣起初。謂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起愁嘆苦憂惱是名為純大苦藴集。如是名為緣起初義。
雲何名為緣起差別。謂無明緣行者。雲何無明。謂於前際無知。於後際無知。於前後際無知。於內無知。於外無知。於內外無知。於業無知。於異熟無知。於業異熟無知。於佛無知於法無知於僧無知。於苦無知於集無知於滅無知於道無知。於因無知於果無知。於因已生諸法無知。於善無知於不善無知。於有罪無知於無罪無知。於應修習無知於不應修習無知。於下劣無知於上妙無知。於黑無知於白無知。於有異分無知。於緣已生或六觸處。如實通達無知。如是於彼彼處如實無知。無見無現觀。愚癡無明黑闇。是謂無明。雲何為行。行有三種。謂身行語行意行。是名為行。行緣識者。雲何為識。謂六識身。一者眼識。二者耳識。三者鼻識。四者舌識。五者身識。六者意識。是名為識。識緣名色者。雲何為名。謂四無色藴。一者受藴。二者想藴。三者行藴。四者識藴。雲何為色。謂諸所有色。一切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此色前名總略為一。合名名色。是謂名色。名色緣六處者。雲何六處。謂六內處。一眼內處。二耳內處。三鼻內處。四舌內處。五身內處。六意內處。是謂六處。六處緣觸者。雲何為觸。謂六觸身。一者眼觸。二者耳觸。三者鼻觸。四者舌觸。五者身觸。六者意觸。是名為觸。觸緣受者。雲何為受。受有三種。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名為受。
受緣愛者。雲何為愛。愛有三種。謂欲愛色愛無色愛。是名為愛。愛緣取者。雲何為取。謂四取。一者欲取。二者見取。三者戒禁取。四者我語取。是名為取。取緣有者。雲何為有。有有三種。謂欲有色有無色有。是名為有。有緣生者。雲何為生。謂彼彼有情。於彼彼有情類。諸生等生趣。起出現藴。得界得處得諸藴。生起命根出現。是名為生。生緣老死者。雲何為老。謂發衰變。皮膚緩皺。衰熟損壞。身脊傴麯黑黶間身。喘息奔急。形貌僂前。憑據策杖。惛昧羸劣。損減衰退。諸根耄熟。功用破壞。諸行朽故。其形腐敗。是名為老。雲何為死。謂彼彼有情。從彼彼有情類。終盡壞沒。捨壽捨暖。命根謝滅。棄捨諸藴。死時運盡。是名為死。此死前老總略為一。合名老死。如是名為緣起差別義。
苾芻。我已為汝等說所標緣起初差別義時。薄伽梵說是經已。聲聞菩薩天人等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得未曾有信受奉行。
緣起經一捲
梵名Maha^ -prajn~a^pa^ramita^-su^tra 。凡六百捲。略稱大般若經。唐代玄奘譯。收於大正藏第五至七册。‘般若波羅蜜’,意即‘通過智慧到達彼岸’。全經旨在說明世俗認識及其面對之一切對象,均屬因緣和合,假而不實,唯有通過‘般若’對世俗真相之認識,方能把握絶對真理,達於覺悟解脫之境。為大乘佛教之基礎理論,亦為諸部般若經之集大成者。
般若部乃大藏經中最大部之經典,約占全部‘經藏’三分之一;而大般若經即占般若部四分之三,其餘四分之一則為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金剛般若等般若諸經。於經典成立之發展過程中,般若部諸經之先後次第,以道行般若、小品般若為最早,其次為大品般若、金剛般若等,其後乃為大般若經及其餘諸部般若之續出,其時約於大乘經典成立之中期。
玄奘之前,已有若幹般若經之漢譯,然因未能周備,故玄奘乃集衆重譯,校合三種梵文原本,以嘉尚、大乘欽、大乘光、慧朗、窺基等人任‘筆受’之職,玄則、神昉等人任‘綴文’之職,慧貴、神泰、慧景等人任‘證義’之職,於玉華宮寺,自高宗顯慶五年(660)正月至竜朔三年(663)十月譯成。翌年二月,玄奘即示寂於玉華宮寺。
全經共有四處十六會六百捲。四處,係指佛陀宣說本經之四個處所,即:王捨城鷲峰山、給孤獨園、他化自在天王宮、王捨城竹林精捨。十六會中,第一、三、五、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等九會為玄奘新譯,共計四八一捲,其餘七會為重譯。
第一會共七十九品,凡四百捲。此會詳述般若觀之開闡與習行、菩薩之願行進趣、般若之甚深殊勝,敘說諸大弟子、諸天、釋梵之供養贊嘆因緣及受持一句之廣大功德,並由常啼、法涌二菩薩受般若之因緣,說明聽聞般若波羅蜜甚為難得。據法苑珠林捲一○○、開元釋教錄捲十一等所載,第一會之梵本共有十三萬二千六百頌。相當於現存之梵文十萬頌般若(梵S/a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根據大正藏之對校,梵本凡有六章七十二品,內缺常啼菩薩、法涌菩薩、結勸等三品,其餘諸品之開合與漢譯本相異處頗多。西藏譯之各版本亦多同於梵本,惟奈塘(藏Snar-than )版中具有常啼菩薩等三品,而共計七十五品。
第二會共有八十五品,凡七十八捲。與第一會相較,文略而義同,各品之廢立亦異,並缺常啼菩薩等三品。相當於現存之梵文二萬五千頌般若(梵 Pan~cavim!s/ati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法苑珠林捲一○○、開元釋教錄捲十一等,亦載其梵本有二萬五千頌。西藏譯本分為七十六品,內有常啼品等。另據西明寺玄則所撰第二會序等載,西晉無羅叉譯之放光般若經二十捲、竺法護譯之光贊經十捲(缺後半)、姚秦鳩摩羅什譯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十七捲(大品)等諸經,皆為此會之同本異譯。
第三會共有三十一品,凡五十九捲。其旨趣雖與前兩會相近,而諸品之開合不同,亦缺常啼、法涌等三品。據法苑珠林捲一○○、開元釋教錄捲十一載,第三會梵本有一萬八千頌。相當於西藏譯一萬八千頌般若(藏S/es-rab-kyi Pha-rol-tu-phyin -pa khri-brgyad-ston%-pa )西藏譯本共分八十七品,具有常啼菩薩品等。
第四會共有二十九品,凡十八捲。其大旨雖與前三會相同,文字則頗見省略。據玄則第四會序、法苑珠林、開元釋教錄等所載,後漢支婁迦讖譯之道行般若經十捲、吳·支謙譯之大明度經六捲、後秦鳩摩羅什譯之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十捲等諸經,皆為此會之同本異譯(北宋施護譯之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十五捲,亦與此會為同本),梵本共有八千頌。相當於現存之梵文八千頌般若(梵As!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
第五會共有二十四品,凡十捲。所說較第四會尤為簡略,法苑珠林及開元釋教錄等書,皆記載其梵本為四千頌。
第六會共有十七品,凡八捲。乃佛對最勝天王說般若及其修習之法。此會與南朝陳代月婆首那譯之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七捲為同本。法苑珠林及開元釋教錄等,載其梵本共有二千五百頌。
第七會曼殊室利分二捲,相當於梵文七百頌般若(梵Saptas/atika^ -prajn~a^pa^ramita^ ),不另立品名。敘述曼殊室利及佛有關如來、有情界之一相不可得、福田相不可思議、一相莊嚴三摩地等之說法。此會與梁代曼陀羅仙譯之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捲(收載於大寶積經第四十六會)、僧伽婆羅譯之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一捲為同本。法苑珠林、開元釋教錄等,載其梵本共有八百頌。
第八會那伽室利分一捲,記述妙吉祥菩薩有關一切法非實如幻夢及無上法食等之說法,與宋代翔公譯之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二捲為同本。法苑珠林及開元釋教錄等,說其梵本共有四百頌。
第九會能斷金剛分一捲,相當於梵文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多(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乃佛對善現尊者說菩薩乘之發趣、般若之修行及心之攝伏等。此會與後秦鳩摩羅什、元魏菩提流支、陳·真諦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各一捲,及隋代笈多譯之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一捲、唐代義淨譯之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捲等皆屬同本。法苑珠林及開元釋教錄等,說其梵本有三百頌。
第十會般若理趣分一捲,相當於梵文般若理趣百五十頌(Prajn~a^pa^ramita^-naya-s/atapan~ca^s/atika^)。乃佛為諸菩薩說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淨法門等。唐代菩提流志譯之實相般若波羅蜜經、金剛智譯之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不空譯之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麽耶經、宋代施護譯之遍照般若波羅蜜經各一捲,皆與此會為同本。法苑珠林及開元釋教錄等,載其梵本凡三百頌。至元法寶勘同總錄捲一則說此會與現存梵本相同,皆為一百五十頌。
第十一會布施波羅蜜多分以下至第十五會,相當於西藏譯 Pha-rol-tu-phyin-pa ln%a-bstan-pa。其中,第十一會布施波羅蜜多分五捲,捨利子為諸菩薩述說以大悲心行布施,則得攝受一切智智,證無上菩提等。佛對滿慈子闡明一切法非實有,無捨得損益之義,並以神力令大衆見十方世界無量菩薩之布施行,並宣說發心乃至菩提之差別、發心求一切智智之功德、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之發起等。第十二會淨戒波羅蜜多分五捲,捨利子承佛神力而廣說淨戒之真義,闡明持守淨戒與非持淨戒之一一戒條,如發二乘心為犯戒,趣嚮無上正等菩提為持戒,味着施相、分別諸法、遠離一切智為犯戒。第十三會安忍波羅蜜多分一捲,滿慈子與捨利子之間,闡明安忍無上菩提之法,即以慚愧心作空觀,則止息鬥心而得安穩。第十四會精進波羅蜜多分一捲,佛對滿慈子闡釋住於般若,止息六情,精勤三學,完成菩薩行之道。第十五會靜慮波羅蜜多分二捲,佛在靈山會中對捨利子、滿慈子解說四禪、八解脫、九次第定等一切定,並說空般若三昧。據開元釋教錄載,第十一、十二兩會之梵本各為二千頌,第十三、十四兩會各為四百頌,第十五會為八百頌。法苑珠林則謂十四會之梵本為八百頌。
第十六會般若波羅蜜多分八捲,佛於王捨城竹林會中,對善勇猛菩薩遍說般若無所得解脫。法苑珠林及開元釋教錄等,載其梵本為二千五百頌。此會相當於現存梵文 Suvikra^ntavikra^mi-paripr!ccha^,西藏譯分為七章。
此十六會中,已有部分刊行出版其梵本及西藏譯本,如初會、第四會、第七會、第九會等。本經傳譯之後,西明寺玄則對十六會各別製序,大慈恩寺窺基作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理趣分述贊三捲、新羅元曉作大慧度經宗要一捲。另有大般若經關法六捲(宋代大隱)、大般若經綱要十捲(清代葛□)等。又大藏經綱目指要錄捲一、捲二上,大藏聖教法寶標目捲一、閱藏知津捲十六至捲二十三等,亦各記述本經之綱要。本經各會之捲次、品數及古來之同本異譯等,列表如下:
[大唐內典錄捲五、古今譯經圖紀捲四、開元釋教錄捲八、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至元法寶勘同總錄捲一、佛教經典概說、新佛教第九之七(渡邊海旭,大般若經概觀)、宗教研究新第二之四(幹潟竜祥,般若經の諸問題)、原始般若經の研究]
般若部乃大藏經中最大部之經典,約占全部‘經藏’三分之一;而大般若經即占般若部四分之三,其餘四分之一則為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金剛般若等般若諸經。於經典成立之發展過程中,般若部諸經之先後次第,以道行般若、小品般若為最早,其次為大品般若、金剛般若等,其後乃為大般若經及其餘諸部般若之續出,其時約於大乘經典成立之中期。
玄奘之前,已有若幹般若經之漢譯,然因未能周備,故玄奘乃集衆重譯,校合三種梵文原本,以嘉尚、大乘欽、大乘光、慧朗、窺基等人任‘筆受’之職,玄則、神昉等人任‘綴文’之職,慧貴、神泰、慧景等人任‘證義’之職,於玉華宮寺,自高宗顯慶五年(660)正月至竜朔三年(663)十月譯成。翌年二月,玄奘即示寂於玉華宮寺。
全經共有四處十六會六百捲。四處,係指佛陀宣說本經之四個處所,即:王捨城鷲峰山、給孤獨園、他化自在天王宮、王捨城竹林精捨。十六會中,第一、三、五、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等九會為玄奘新譯,共計四八一捲,其餘七會為重譯。
第一會共七十九品,凡四百捲。此會詳述般若觀之開闡與習行、菩薩之願行進趣、般若之甚深殊勝,敘說諸大弟子、諸天、釋梵之供養贊嘆因緣及受持一句之廣大功德,並由常啼、法涌二菩薩受般若之因緣,說明聽聞般若波羅蜜甚為難得。據法苑珠林捲一○○、開元釋教錄捲十一等所載,第一會之梵本共有十三萬二千六百頌。相當於現存之梵文十萬頌般若(梵S/a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根據大正藏之對校,梵本凡有六章七十二品,內缺常啼菩薩、法涌菩薩、結勸等三品,其餘諸品之開合與漢譯本相異處頗多。西藏譯之各版本亦多同於梵本,惟奈塘(藏Snar-than )版中具有常啼菩薩等三品,而共計七十五品。
第二會共有八十五品,凡七十八捲。與第一會相較,文略而義同,各品之廢立亦異,並缺常啼菩薩等三品。相當於現存之梵文二萬五千頌般若(梵 Pan~cavim!s/ati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法苑珠林捲一○○、開元釋教錄捲十一等,亦載其梵本有二萬五千頌。西藏譯本分為七十六品,內有常啼品等。另據西明寺玄則所撰第二會序等載,西晉無羅叉譯之放光般若經二十捲、竺法護譯之光贊經十捲(缺後半)、姚秦鳩摩羅什譯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十七捲(大品)等諸經,皆為此會之同本異譯。
第三會共有三十一品,凡五十九捲。其旨趣雖與前兩會相近,而諸品之開合不同,亦缺常啼、法涌等三品。據法苑珠林捲一○○、開元釋教錄捲十一載,第三會梵本有一萬八千頌。相當於西藏譯一萬八千頌般若(藏S/es-rab-kyi Pha-rol-tu-phyin -pa khri-brgyad-ston%-pa )西藏譯本共分八十七品,具有常啼菩薩品等。
第四會共有二十九品,凡十八捲。其大旨雖與前三會相同,文字則頗見省略。據玄則第四會序、法苑珠林、開元釋教錄等所載,後漢支婁迦讖譯之道行般若經十捲、吳·支謙譯之大明度經六捲、後秦鳩摩羅什譯之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十捲等諸經,皆為此會之同本異譯(北宋施護譯之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十五捲,亦與此會為同本),梵本共有八千頌。相當於現存之梵文八千頌般若(梵As!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
第五會共有二十四品,凡十捲。所說較第四會尤為簡略,法苑珠林及開元釋教錄等書,皆記載其梵本為四千頌。
第六會共有十七品,凡八捲。乃佛對最勝天王說般若及其修習之法。此會與南朝陳代月婆首那譯之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七捲為同本。法苑珠林及開元釋教錄等,載其梵本共有二千五百頌。
第七會曼殊室利分二捲,相當於梵文七百頌般若(梵Saptas/atika^ -prajn~a^pa^ramita^ ),不另立品名。敘述曼殊室利及佛有關如來、有情界之一相不可得、福田相不可思議、一相莊嚴三摩地等之說法。此會與梁代曼陀羅仙譯之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捲(收載於大寶積經第四十六會)、僧伽婆羅譯之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一捲為同本。法苑珠林、開元釋教錄等,載其梵本共有八百頌。
第八會那伽室利分一捲,記述妙吉祥菩薩有關一切法非實如幻夢及無上法食等之說法,與宋代翔公譯之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二捲為同本。法苑珠林及開元釋教錄等,說其梵本共有四百頌。
第九會能斷金剛分一捲,相當於梵文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多(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乃佛對善現尊者說菩薩乘之發趣、般若之修行及心之攝伏等。此會與後秦鳩摩羅什、元魏菩提流支、陳·真諦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各一捲,及隋代笈多譯之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一捲、唐代義淨譯之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捲等皆屬同本。法苑珠林及開元釋教錄等,說其梵本有三百頌。
第十會般若理趣分一捲,相當於梵文般若理趣百五十頌(Prajn~a^pa^ramita^-naya-s/atapan~ca^s/atika^)。乃佛為諸菩薩說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淨法門等。唐代菩提流志譯之實相般若波羅蜜經、金剛智譯之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不空譯之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麽耶經、宋代施護譯之遍照般若波羅蜜經各一捲,皆與此會為同本。法苑珠林及開元釋教錄等,載其梵本凡三百頌。至元法寶勘同總錄捲一則說此會與現存梵本相同,皆為一百五十頌。
第十一會布施波羅蜜多分以下至第十五會,相當於西藏譯 Pha-rol-tu-phyin-pa ln%a-bstan-pa。其中,第十一會布施波羅蜜多分五捲,捨利子為諸菩薩述說以大悲心行布施,則得攝受一切智智,證無上菩提等。佛對滿慈子闡明一切法非實有,無捨得損益之義,並以神力令大衆見十方世界無量菩薩之布施行,並宣說發心乃至菩提之差別、發心求一切智智之功德、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之發起等。第十二會淨戒波羅蜜多分五捲,捨利子承佛神力而廣說淨戒之真義,闡明持守淨戒與非持淨戒之一一戒條,如發二乘心為犯戒,趣嚮無上正等菩提為持戒,味着施相、分別諸法、遠離一切智為犯戒。第十三會安忍波羅蜜多分一捲,滿慈子與捨利子之間,闡明安忍無上菩提之法,即以慚愧心作空觀,則止息鬥心而得安穩。第十四會精進波羅蜜多分一捲,佛對滿慈子闡釋住於般若,止息六情,精勤三學,完成菩薩行之道。第十五會靜慮波羅蜜多分二捲,佛在靈山會中對捨利子、滿慈子解說四禪、八解脫、九次第定等一切定,並說空般若三昧。據開元釋教錄載,第十一、十二兩會之梵本各為二千頌,第十三、十四兩會各為四百頌,第十五會為八百頌。法苑珠林則謂十四會之梵本為八百頌。
第十六會般若波羅蜜多分八捲,佛於王捨城竹林會中,對善勇猛菩薩遍說般若無所得解脫。法苑珠林及開元釋教錄等,載其梵本為二千五百頌。此會相當於現存梵文 Suvikra^ntavikra^mi-paripr!ccha^,西藏譯分為七章。
此十六會中,已有部分刊行出版其梵本及西藏譯本,如初會、第四會、第七會、第九會等。本經傳譯之後,西明寺玄則對十六會各別製序,大慈恩寺窺基作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理趣分述贊三捲、新羅元曉作大慧度經宗要一捲。另有大般若經關法六捲(宋代大隱)、大般若經綱要十捲(清代葛□)等。又大藏經綱目指要錄捲一、捲二上,大藏聖教法寶標目捲一、閱藏知津捲十六至捲二十三等,亦各記述本經之綱要。本經各會之捲次、品數及古來之同本異譯等,列表如下:
[大唐內典錄捲五、古今譯經圖紀捲四、開元釋教錄捲八、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至元法寶勘同總錄捲一、佛教經典概說、新佛教第九之七(渡邊海旭,大般若經概觀)、宗教研究新第二之四(幹潟竜祥,般若經の諸問題)、原始般若經の研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Boreboluomiduoxinjing
佛教經典。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唐玄奘譯,知仁筆受。1捲。為般若經類的精要之作。在玄奘譯出前有失譯本《摩訶般若波羅密神咒》(舊題《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1捲,舊傳鳩摩羅什譯。現存異譯本6種:①唐法月譯《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②唐般若、利言等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③唐智慧輪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④唐法成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⑤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⑥宋施護譯《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其中玄奘譯本、失譯本和敦煌本為“小本”,衹有正文;其餘為“廣本”,有序、正、流通三分。玄奘所譯為通常流行本。全經260字,闡述五藴、三科、四諦、十二因緣等皆空的佛教義理,而歸於“無所得”(不可得),認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證得菩提果。由於經文短小精粹,便於持誦,在中國內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譯為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
此經現存梵本有尼泊爾發現的廣本和日本保存的各種傳寫摩刻小本兩種。日本手抄貝葉梵本,約在609年以後製作。另外,在敦煌還發現《心經》的7種譯本,其中廣本與藏文大藏經所收錄的《心經》相同,而與小本不同。
相傳有註疏200餘種。據記載,僅中國撰述即有40餘種。最著名的有印度提婆《心經註》1捲;中國有唐新羅僧人圓測《心經贊》1捲,明曠《心經略疏》 1捲,慧淨《心經疏》1捲(敦煌發現),窺基《心經幽贊》2捲,法藏《心經略疏》1捲,宋智圓《心經疏》1捲等;日本有空海《心經秘鍵》2捲,最澄《心經釋》1捲,真興《心經略釋》1捲,宗純《心經註》1捲等。(田光烈)
Boreboluomiduoxinjing
佛教經典。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唐玄奘譯,知仁筆受。1捲。為般若經類的精要之作。在玄奘譯出前有失譯本《摩訶般若波羅密神咒》(舊題《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1捲,舊傳鳩摩羅什譯。現存異譯本6種:①唐法月譯《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②唐般若、利言等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③唐智慧輪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④唐法成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⑤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⑥宋施護譯《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其中玄奘譯本、失譯本和敦煌本為“小本”,衹有正文;其餘為“廣本”,有序、正、流通三分。玄奘所譯為通常流行本。全經260字,闡述五藴、三科、四諦、十二因緣等皆空的佛教義理,而歸於“無所得”(不可得),認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證得菩提果。由於經文短小精粹,便於持誦,在中國內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譯為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
此經現存梵本有尼泊爾發現的廣本和日本保存的各種傳寫摩刻小本兩種。日本手抄貝葉梵本,約在609年以後製作。另外,在敦煌還發現《心經》的7種譯本,其中廣本與藏文大藏經所收錄的《心經》相同,而與小本不同。
相傳有註疏200餘種。據記載,僅中國撰述即有40餘種。最著名的有印度提婆《心經註》1捲;中國有唐新羅僧人圓測《心經贊》1捲,明曠《心經略疏》 1捲,慧淨《心經疏》1捲(敦煌發現),窺基《心經幽贊》2捲,法藏《心經略疏》1捲,宋智圓《心經疏》1捲等;日本有空海《心經秘鍵》2捲,最澄《心經釋》1捲,真興《心經略釋》1捲,宗純《心經註》1捲等。(田光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