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由中國茶道的奠基人陸羽所著。此書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産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産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一部劃時代的茶學專著。它不僅是一部精闢的農學著作又是一本闡述茶文化的書。它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它是中國古代專門論述茶葉的一類重要著作,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自唐代陸羽《茶經》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飭皖茶文牘》,專著共計100多種 。包括茶法、雜記、茶譜、茶錄、茶經、煎茶品茶、水品、茶稅、茶論、茶史、茶記、茶集、茶書、茶疏、茶考、茶述、茶辯、茶事、茶訣、茶約、茶衡、茶堂、茶乘、茶話、茶莢、茗譚等。絶大多數都是大文豪或大官吏所作,可惜大部分已經失傳。此外,在書中有關茶葉的詩歌、散文、記事也有幾百篇。
陸羽,名疾,字鴻漸、季疵,號桑寧翁、竟陵子,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學用功,學問淵博,詩文亦佳,且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為太子太學、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為避安史之亂,陸羽隱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間在親自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認真總結、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産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因此被尊為茶神和茶仙。《茶經》分三捲十節,約7000字。捲上:一之源,講茶的起源、形狀、功用、名稱、品質;二之具,談採茶製茶的用具,如採茶籃、蒸茶竈、焙茶棚等;三之造,論述茶的種類和采製方法。捲中:四之器,敘述煮茶、飲茶的器皿,即24種飲茶用具,如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捲下:五之煮,講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品第;六之飲,講飲茶的風俗,即陳述唐代以前的飲茶歷史;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産地和藥效等;八之出,將唐代全國茶區的分佈歸納為山南(荊州之南)、浙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西、嶺南等八區,並談各地所産茶葉的優劣;九之略,分析採茶、製茶用具可依當時環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圖,教人用絹素寫茶經,陳諸座隅,目擊而存。《茶經》係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采製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産、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産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且《茶經》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容,都有敘述。以後茶書皆本於此。
自陸羽著《茶經》之後,茶葉專著陸續問世,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茶事的發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明代錢椿年撰、顧元慶校《茶譜》、張源的《茶錄》,清代劉源長《茶史》等。
中國茶經從一開始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最初,茶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進茶葉生産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就有著不少對佛教的頌揚和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禪茶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産生的。
公元758年左右,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捲茶葉專著------《茶經》。《茶經》的問世,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志,是唐代茶業發展的需要和産物,是其當時代中國人民關於茶的經驗的總結。作者詳細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歷史、産地、茶的功效、栽培、采製、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使茶葉生産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葉生産的發展起過一定積極地推動作用。 《茶經》是唐朝的陸羽(733--804)創作的。《茶經》一問世,就成為人所至愛,被盛贊為茶業的開創之功。《茶經》全書共七千多字,其實篇幅並不大。共分310節。
《茶經》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是陸羽對人類的一大貢獻。全書分上、中、下三捲共十個部分。其主要內容和結構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圖。
《茶經》是陸羽在各大茶區觀察了茶葉的生長規律、觀察了茶農對茶葉的加工,進一步分析了茶葉的品質的優劣,並學習了民間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礎上總結出的一套規律,此外陸羽還留心於民間茶具和茶器的製作,且製作出自己獨特的一套茶具。陸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腳步遍及全國各大茶區。
茶業科學技術
我國悠久的茶葉歷史為人類創造了,也為世界積纍了最豐富的茶業歷史文獻。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專門論述茶葉的書,而且在史籍、茶史、筆記、雜考和字書類古書中,也都記有大量關於茶事、茶史、茶法及茶葉生産技術的內容。公元758年左右,唐代陸羽編寫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捲茶葉專著--《茶經》。《茶經》的誕生,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志,是唐代茶業發展的需要和産物,是對唐代茶文化的一個歸納,同時又對以後茶文化的發展起着積極地推動作用。《茶經》全書共分310節。上捲3節:"一之源",論述茶的起源、名稱、品質,介紹茶樹的形態特徵、茶葉品質與土壤的關係,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種與鮮葉品質的關係,以及栽培方法,飲茶對人體的生理保健功能。還提到湖北巴東和四川東南發現的大茶樹。" 二之具"談有關採茶葉的用具。詳細介紹製作餅茶所需的19種工具名稱、規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講茶葉種類和采製方法。指出採茶的重要性和採茶的要求,提出了適時採茶的理論。敘述了製造餅茶的6道工序:蒸熟、搗碎、入模拍壓成形、焙幹、穿成串、封裝,並將餅茶按外形的勻整和色澤分為8個等級。中捲1 節:"四之器"寫煮茶飲茶之器皿。詳細敘述了28種煮茶、飲茶用具的名稱、形狀、用材、規格、製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對茶湯品質的影響,還論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壞及使用規則。下捲6節:"五之煮"寫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優劣,敘述餅茶茶湯的調製,着重講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對茶湯色香味的影響提出茶湯顯現雪白而濃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飲”講飲茶風俗,敘述飲茶風尚的起源、傳播和飲茶習俗,提出飲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産地和藥效。記述了唐代以前與茶有關的歷史資料、傳說、掌故、詩詞、雜文、藥方等。“八之出”評各地所産茶之優劣。敘說唐代茶葉的産地和品質,將唐代全國茶葉生産區域劃分成八大茶區,每一茶區出産的茶葉按品質分上、中、下、又下四級。“九之略”談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以省略哪些製茶過程、工具或煮茶、飲茶的器皿。
如到深山茶地采製茶葉,隨采隨製,可簡化七種工具。"十之圖"提出把《茶經》所述內容寫在素絹上挂在座旁,《茶經》內容就可一目瞭然。《茶經》是中國第一部係統地總結唐代及唐代以前有關茶事的綜合性茶業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作者詳細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歷史、産地、茶的功效、栽培、采製、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使茶葉生産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葉生産的發展起過一定的推動作用。
自唐代陸羽《茶經》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飭皖茶文牘》,專著共計100多種 。包括茶法、雜記、茶譜、茶錄、茶經、煎茶品茶、水品、茶稅、茶論、茶史、茶記、茶集、茶書、茶疏、茶考、茶述、茶辯、茶事、茶訣、茶約、茶衡、茶堂、茶乘、茶話、茶莢、茗譚等。絶大多數都是大文豪或大官吏所作,可惜大部分已經失傳。此外,在書中有關茶葉的詩歌、散文、記事也有幾百篇。
陸羽,名疾,字鴻漸、季疵,號桑寧翁、竟陵子,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學用功,學問淵博,詩文亦佳,且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為太子太學、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為避安史之亂,陸羽隱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間在親自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認真總結、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産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因此被尊為茶神和茶仙。《茶經》分三捲十節,約7000字。捲上:一之源,講茶的起源、形狀、功用、名稱、品質;二之具,談採茶製茶的用具,如採茶籃、蒸茶竈、焙茶棚等;三之造,論述茶的種類和采製方法。捲中:四之器,敘述煮茶、飲茶的器皿,即24種飲茶用具,如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捲下:五之煮,講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品第;六之飲,講飲茶的風俗,即陳述唐代以前的飲茶歷史;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産地和藥效等;八之出,將唐代全國茶區的分佈歸納為山南(荊州之南)、浙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西、嶺南等八區,並談各地所産茶葉的優劣;九之略,分析採茶、製茶用具可依當時環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圖,教人用絹素寫茶經,陳諸座隅,目擊而存。《茶經》係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采製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産、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産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且《茶經》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容,都有敘述。以後茶書皆本於此。
自陸羽著《茶經》之後,茶葉專著陸續問世,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茶事的發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明代錢椿年撰、顧元慶校《茶譜》、張源的《茶錄》,清代劉源長《茶史》等。
中國茶經從一開始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最初,茶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進茶葉生産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就有著不少對佛教的頌揚和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禪茶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産生的。
公元758年左右,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捲茶葉專著------《茶經》。《茶經》的問世,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志,是唐代茶業發展的需要和産物,是其當時代中國人民關於茶的經驗的總結。作者詳細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歷史、産地、茶的功效、栽培、采製、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使茶葉生産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葉生産的發展起過一定積極地推動作用。 《茶經》是唐朝的陸羽(733--804)創作的。《茶經》一問世,就成為人所至愛,被盛贊為茶業的開創之功。《茶經》全書共七千多字,其實篇幅並不大。共分310節。
《茶經》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是陸羽對人類的一大貢獻。全書分上、中、下三捲共十個部分。其主要內容和結構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圖。
《茶經》是陸羽在各大茶區觀察了茶葉的生長規律、觀察了茶農對茶葉的加工,進一步分析了茶葉的品質的優劣,並學習了民間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礎上總結出的一套規律,此外陸羽還留心於民間茶具和茶器的製作,且製作出自己獨特的一套茶具。陸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腳步遍及全國各大茶區。
茶業科學技術
我國悠久的茶葉歷史為人類創造了,也為世界積纍了最豐富的茶業歷史文獻。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專門論述茶葉的書,而且在史籍、茶史、筆記、雜考和字書類古書中,也都記有大量關於茶事、茶史、茶法及茶葉生産技術的內容。公元758年左右,唐代陸羽編寫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捲茶葉專著--《茶經》。《茶經》的誕生,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志,是唐代茶業發展的需要和産物,是對唐代茶文化的一個歸納,同時又對以後茶文化的發展起着積極地推動作用。《茶經》全書共分310節。上捲3節:"一之源",論述茶的起源、名稱、品質,介紹茶樹的形態特徵、茶葉品質與土壤的關係,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種與鮮葉品質的關係,以及栽培方法,飲茶對人體的生理保健功能。還提到湖北巴東和四川東南發現的大茶樹。" 二之具"談有關採茶葉的用具。詳細介紹製作餅茶所需的19種工具名稱、規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講茶葉種類和采製方法。指出採茶的重要性和採茶的要求,提出了適時採茶的理論。敘述了製造餅茶的6道工序:蒸熟、搗碎、入模拍壓成形、焙幹、穿成串、封裝,並將餅茶按外形的勻整和色澤分為8個等級。中捲1 節:"四之器"寫煮茶飲茶之器皿。詳細敘述了28種煮茶、飲茶用具的名稱、形狀、用材、規格、製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對茶湯品質的影響,還論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壞及使用規則。下捲6節:"五之煮"寫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優劣,敘述餅茶茶湯的調製,着重講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對茶湯色香味的影響提出茶湯顯現雪白而濃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飲”講飲茶風俗,敘述飲茶風尚的起源、傳播和飲茶習俗,提出飲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産地和藥效。記述了唐代以前與茶有關的歷史資料、傳說、掌故、詩詞、雜文、藥方等。“八之出”評各地所産茶之優劣。敘說唐代茶葉的産地和品質,將唐代全國茶葉生産區域劃分成八大茶區,每一茶區出産的茶葉按品質分上、中、下、又下四級。“九之略”談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以省略哪些製茶過程、工具或煮茶、飲茶的器皿。
如到深山茶地采製茶葉,隨采隨製,可簡化七種工具。"十之圖"提出把《茶經》所述內容寫在素絹上挂在座旁,《茶經》內容就可一目瞭然。《茶經》是中國第一部係統地總結唐代及唐代以前有關茶事的綜合性茶業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作者詳細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歷史、産地、茶的功效、栽培、采製、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使茶葉生産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葉生産的發展起過一定的推動作用。
《酒譜》一捲,宋竇蘋撰。蘋字子野,汶上人。晁公武《讀書志》載蘋有《新唐書音訓》四捲,在吳縝、孫甫之前,當為仁宗時人。公武稱其學問精博,蓋亦好古之士。別本有刻作竇革者,然詳其名字,乃有取於鹿鳴之詩,作蘋字者是也。其書雜敘酒之故事,寥寥數條,似有脫佚,然《宋志》著錄,實作一捲。觀其始於酒名,終於酒令,首尾已具,知原本僅止於此。大抵摘取新穎字句,以供采掇,與譜錄之體亦稍有不同。其引杜甫少年行醉倒,終同臥竹根句,謂以竹根為飲器。考庾信詩有山杯捧竹根句,蘋所說不為杜撰,然核甫詩意,究以醉臥於竹下為是。蘋之所說,姑存以備異聞可也。
張源,字伯淵,號樵海山人,包山(即洞庭西山,在今江蘇震澤縣)人。“隱於山𠔌間,無所事事,日習誦子百傢言。每博覽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無間暑,歷三十年疲精殫思,不究茶之指歸不已。”(顧大典《茶錄。且引》)
作序者,顧大典,字道行,號衡寓。為降慶進士,官至福建提學副使,工書畫、音律,詩宗唐人。其“引”中雲:“餘乞緊十載,夙有茶癖,得君百千言。”故可知此書成於萬歷中,約在1595年前後。
該書刊本僅見茶書全集本(乙本),《茶書全集》目錄題為“茶錄”,而正文題為《張伯淵茶錄》。
此以茶書全集(乙本)為底本,參校以其他資料。
作序者,顧大典,字道行,號衡寓。為降慶進士,官至福建提學副使,工書畫、音律,詩宗唐人。其“引”中雲:“餘乞緊十載,夙有茶癖,得君百千言。”故可知此書成於萬歷中,約在1595年前後。
該書刊本僅見茶書全集本(乙本),《茶書全集》目錄題為“茶錄”,而正文題為《張伯淵茶錄》。
此以茶書全集(乙本)為底本,參校以其他資料。
《酒經》。又名《北山酒經》,著者北宋人朱肱(字翼中) ,曾在杭州開辦酒坊,有豐富的釀酒經驗。《酒經》載有酒麯13種,除傳統罨麯外,還出現了風麯和曝麯,作麯全部改用生料,且多加入各種草藥,表明北宋時製麯工藝技術比魏晉南北朝時要進步得多。關於釀酒技術,《酒經》特別強調酸漿的重要,它能調節發酵醪的酸度,提供酵母菌良好的營養料,抑製雜菌生長,有利酵母菌的繁殖。《酒經》還記載了當時加熱酒液殺菌保存的新技術.
許次紓(1549~1604),字然明,號南華,明錢塘人。清歷鶚《東城雜記》載:“許次紓……方伯茗山公之幼子,跛而能文,好蓄奇石,好品泉,又好客,性不善飲……所著詩文甚富,有《小品室》、《蕩櫛齋》二集,今失傳。予曾得其所著《茶疏》一捲,……深得茗柯至理,與陸羽《茶經》相表裏。”許次紓嗜茶之品鑒,並得吳興姚紹憲指授,故深得茶理。該書撰於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
該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存目,並評日:“是書凡三十九則,論采摘、收貯、烹點之法頗詳。中間‘擇水’一條,誤以金山頂上井為中泠泉,考證殊為疏舛。”主要刊本有:(1)萬歷丁未(1607年)許世奇刊本;(2)寶顔堂秘笈本;(3)茶書全集本;(4)居傢必備本;(5)欣賞編本;(6)廣百川學海本(不全);(7)說郛續本(不全);(8)古今圖書集成本(不全);(9)古今說部叢書本;(10)叢書集成本(即寶顔堂秘笈本的排印本)。
此以茶書全集本(甲本)為底本,以叢書集成本、廣百川學海本、古今說部叢書本等作校。
該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存目,並評日:“是書凡三十九則,論采摘、收貯、烹點之法頗詳。中間‘擇水’一條,誤以金山頂上井為中泠泉,考證殊為疏舛。”主要刊本有:(1)萬歷丁未(1607年)許世奇刊本;(2)寶顔堂秘笈本;(3)茶書全集本;(4)居傢必備本;(5)欣賞編本;(6)廣百川學海本(不全);(7)說郛續本(不全);(8)古今圖書集成本(不全);(9)古今說部叢書本;(10)叢書集成本(即寶顔堂秘笈本的排印本)。
此以茶書全集本(甲本)為底本,以叢書集成本、廣百川學海本、古今說部叢書本等作校。
《糖霜譜》一捲。宋王灼撰。灼字晦叔,號頤堂,遂寧人,紹興中嘗為幕官。是編凡分七篇。惟首篇題“原委第一”,敘唐大歷中鄒和尚始創糖霜之事。自第二篇以下,則皆無標題。今以其文考之,第二篇言以蔗為糖始末。言“蔗漿”始見《楚詞》,而“蔗餳”始見《三國志》。第三篇言種蔗。第四篇言造糖之器。第五篇言結霜之法。第六篇言糖霜或結或不結,似有運命,因及於宣和中供禦諸事。第七篇則糖霜之性味及製食諸法也。葢宋時産糖霜者,凡福唐、四明、畨禺、廣漢、遂寧五地,而遂寧為最。灼生於遂寧,故為此譜。所考古人題詠,始於蘇、黃。案古人謂“糟”為“糖”。《晉書•何曽傳》所云“蟹之將糖,躁擾彌甚”是也。《說文》有“飴”字無“糖”字。徐鉉《新附字》中乃有之,然亦訓為“飴”,不言蔗造。鉉,五代宋初人也,尚不知蔗糖事。則灼所徵故實,始於元佑,非疏漏矣。惟灼稱糖霜以紫色為上,白色為下。而今日所尚,乃貴白而賤紫。灼稱糖霜須一年有半乃結,其結也以自然。今則製之甚易,其法亦不相同。是亦今古異宜,未可執後來追議前人也。
田藝蘅,字子藝,號品嵒[岩]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約生活在明嘉靖,隆慶和萬歷處這段時間內。《明史》捲二八七《文苑傳》(附見其父田汝成傳)載:“性放誕不羈,嗜酒任俠。以歲貢生為徽州訓導,罷歸。作詩有才調,為人所稱。”但其舉業偃騫,“七舉不遇”,遂放浪西湖,優遊山林。著有《大明同文集》、《田子藝集》、《留青日記》等。
《煮泉小品》撰於嘉靖三十三年(1554),主要版本有:(1)寶顔堂秘笈本;(2)茶書全集本;(3)讀說郛本;(4)四庫全書本。明益府崇禎十三年(1640)刻《茶譜》十二捲中,有《煮泉小品》一捲,誤題田崇衡。
書前有嘉靖甲寅(1554)趙觀“敘”及田氏自“引”,書後有蔣灼“跋”。
全書分十部分,記述考據並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大抵原本舊文,未能標異於《水品》、《茶經》之外。”按,田藝蘅序《水品》雲:“餘嘗著《煮泉小品》,有取材於鴻漸《茶經》者十有三近遊吳興,會徐伯臣《水品》,其旨契餘者十有三……”因知《煮》文在前,《水品》隨後,豈可責之以“未能標異於《水品》哉?
此以茶書全集本(甲本)為底本,以寶顔堂秘笈本、續說郛本為副本,並參較以其他有關文獻。
《煮泉小品》撰於嘉靖三十三年(1554),主要版本有:(1)寶顔堂秘笈本;(2)茶書全集本;(3)讀說郛本;(4)四庫全書本。明益府崇禎十三年(1640)刻《茶譜》十二捲中,有《煮泉小品》一捲,誤題田崇衡。
書前有嘉靖甲寅(1554)趙觀“敘”及田氏自“引”,書後有蔣灼“跋”。
全書分十部分,記述考據並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大抵原本舊文,未能標異於《水品》、《茶經》之外。”按,田藝蘅序《水品》雲:“餘嘗著《煮泉小品》,有取材於鴻漸《茶經》者十有三近遊吳興,會徐伯臣《水品》,其旨契餘者十有三……”因知《煮》文在前,《水品》隨後,豈可責之以“未能標異於《水品》哉?
此以茶書全集本(甲本)為底本,以寶顔堂秘笈本、續說郛本為副本,並參較以其他有關文獻。
冒襄(1611-1693),字闢疆,號巢民,又號樸巢,江蘇如臯人。冒襄幼有俊纔,負時譽。史可法薦為監軍,後又特用司李,皆不就。明亡後無意用世,性喜客,所居有樸巢、水繪園、深翠山房諸勝,擅池沼亭館之景,四方名士,招致無虛日。晚年結匿峰廬,以圖書自娛。有《水繪園詩文集》、《樸巢詩文集》及《影梅庵憶語》等傳世。
《岕茶匯抄》大半取材於馮可賓《岕茶箋》,還鈔於許次紓《茶疏》和熊明遇《羅岕茶記》。刊本有昭代叢書本,張潮撰序和跋;有冒氏小品四種本,光緒乙酉(1885)刊;有冒氏叢書本,光緒己亥(1899)刊。
本書以冒氏小品四種本為底本,參校他本。
《岕茶匯抄》大半取材於馮可賓《岕茶箋》,還鈔於許次紓《茶疏》和熊明遇《羅岕茶記》。刊本有昭代叢書本,張潮撰序和跋;有冒氏小品四種本,光緒乙酉(1885)刊;有冒氏叢書本,光緒己亥(1899)刊。
本書以冒氏小品四種本為底本,參校他本。
《北山酒經》三捲,宋朱翼中撰。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大隱翁,而不詳其姓氏。考宋李保有《續北山酒經》,與此書並載陶宗儀《說郛》。保自敘雲,大隱先生朱翼中,著書釀酒,僑居湖上。朝廷大興醫學,起為博士。坐書東坡詩,貶達州。則大隱固翼中之自號也。是編首捲為總論,二、三捲載製麴造酒之法頗詳。《宋史· 藝文志》作一捲,蓋傳刻之誤。《說郛》所采僅總論一篇,餘皆有目無書,則此固為完本矣。明焦竑原序稱,於田氏《留青日札》中考得作者姓名,似未見李保序者。而程百二又取保序冠於此書之前,標曰題《北山酒經》後,亦為乖誤。捲末有袁宏道《觴政》十六則,王績《醉鄉記》一篇,蓋鬍之衍所附入。然古來著述,言酒事者多矣。附錄一明人,一唐人,何所取義?今並刊除焉。
《宣和北苑貢茶錄》一捲、附《北苑別錄》一捲,《宣和北苑貢茶錄》,宋熊蕃撰。所述皆建安茶園采焙入貢法式。淳熙中,其子校書郎剋,始鋟諸木。凡為圖三十有八,附以採茶詩十章。陳振孫《書錄解題》謂蕃子剋益寫其形製而傳之,則圖蓋剋所增入也。時福建轉運使主管帳司趙汝礪復作《別錄》一捲,以補其未備。所言水數贏縮,火候淹亟,綱次先後,品目多寡,尤極該晰。考茗飲盛於唐,至南唐始立茶官,北苑所由名也,至宋而建茶遂名天下。壑源沙溪以外,北苑獨稱官焙,為漕司歲貢所自出。文士每紀述其事,然書不盡傳,傳者亦多疏略。惟此二書,於當時任土作貢之製,言之最詳。所載模製器具,頗多新意,亦有可以資故實而供詞翰者,存之亦博物之一端,不可廢也。蕃字叔茂,建陽人。宗王安石之學,工於吟詠,見《書錄解題》。剋有《中興小歷》已著錄。汝礪行事無所見,惟《宋史·宗室世係表》漢王房下,有漢東侯宗楷曾孫汝礪,意者即其人歟。
咖啡是西方文化的産物,茶是中國文明的結晶。西方文學以咖啡相伴,中國文學以茶為靈感。
在中國,男人喜品茶,女人愛咖啡;在西方則反之,男人愛咖啡,女人喜紅茶。
咖啡是一種境界,茶是另一種境界。
咖啡與茶究竟有着怎樣的靈魂與內涵?
在中國,男人喜品茶,女人愛咖啡;在西方則反之,男人愛咖啡,女人喜紅茶。
咖啡是一種境界,茶是另一種境界。
咖啡與茶究竟有着怎樣的靈魂與內涵?
首先,追根求源。(一)酒的發明:古猿造酒、儀狄造酒、杜康造酒。(二)酒的種類:有白酒,有葡萄酒,還有就是米酒。中國古代的酒有六、七千年的歷史,應該是比較肯定的。
其次,酒具綜述。中國古代酒具,它從數量上講是非常巨大,中國古代酒文化的內涵也是非常豐富。(一)酒器種類:按質料分類:陶、銅、漆、瓷、玉、金銀、象牙、犀角、玻璃、竹木等;按用途分類:釀酒、儲酒、盛酒、溫酒、冰酒、斟酒、飲酒、挹酒等。(二)酒器的演變:按時代介紹代表器物,酒器演變綜述。
第三,醉鄉藝林。主要是講酒跟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關係。主要從這六個方面:酒與文學、繪畫、書法、雕塑、音樂、舞蹈、雜技的關係,做了大概的闡述。
第四,香醴飲經。(一)溫酒健脾胃:商代銅斝、漢代溫酒杯爐、宋代溫酒註子;(二)冰酒驅暑熱:曾侯乙墓出土青銅冰鑒酒缶等。
第五,酒令漫話。酒令有:猜枚、骰子令、酒牌令、籌令等。
第六,清酌禮俗。除酒令以外,民間還有好多習俗、活動跟喝酒有關:婚禮合卺、禮射、投壺、上巳修禊與麯水流觴。
第七,酒樓清旗。既然有酒了,喝酒又有章法了,那麽這酒是不是都要自己做啊?從哪兒來?杜教授講了古代的酒坊、酒肆、酒店的一些問題。
最後,酒鄉奇人。杜教授講了古代飲界人物和飲酒的原則。
其次,酒具綜述。中國古代酒具,它從數量上講是非常巨大,中國古代酒文化的內涵也是非常豐富。(一)酒器種類:按質料分類:陶、銅、漆、瓷、玉、金銀、象牙、犀角、玻璃、竹木等;按用途分類:釀酒、儲酒、盛酒、溫酒、冰酒、斟酒、飲酒、挹酒等。(二)酒器的演變:按時代介紹代表器物,酒器演變綜述。
第三,醉鄉藝林。主要是講酒跟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關係。主要從這六個方面:酒與文學、繪畫、書法、雕塑、音樂、舞蹈、雜技的關係,做了大概的闡述。
第四,香醴飲經。(一)溫酒健脾胃:商代銅斝、漢代溫酒杯爐、宋代溫酒註子;(二)冰酒驅暑熱:曾侯乙墓出土青銅冰鑒酒缶等。
第五,酒令漫話。酒令有:猜枚、骰子令、酒牌令、籌令等。
第六,清酌禮俗。除酒令以外,民間還有好多習俗、活動跟喝酒有關:婚禮合卺、禮射、投壺、上巳修禊與麯水流觴。
第七,酒樓清旗。既然有酒了,喝酒又有章法了,那麽這酒是不是都要自己做啊?從哪兒來?杜教授講了古代的酒坊、酒肆、酒店的一些問題。
最後,酒鄉奇人。杜教授講了古代飲界人物和飲酒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