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載南詔史事的史書。又名《雲南志》、《雲南記》、《雲南史記》、《南夷志》、《南蠻志》、《南蠻記》。十捲。唐樊綽撰。樊綽為安南經略使(今越南河內)蔡襲幕僚。862年(唐懿宗鹹通三年),南詔王世隆遣將攻安南,經略使王寬不能禦,朝廷以湖南觀察使蔡襲代王寬為經略使,將兵屯守。樊綽隨行。為了對付南詔,他受蔡襲命,對南詔情況進行調查瞭解,搜集資料並參考前人著作(主要是袁滋《雲南記》),寫成此書。863(唐鹹通四年)南詔軍攻陷交阯,蔡襲戰死,樊綽於城陷時攜帶印信,浮水渡過富良江走免。次年六月受命任夔州(今四川奉節東)都督府長史,復訪問黔、涇、巴、夏四邑民族情況,並參考《後漢書》、《夔城圖經》、王通明《廣異記》等書,為文附於此書第十捲後。書中對南詔統治區的政治、經濟、民族、山川、交通城鎮及境外諸國作了較詳細記述,為現今僅存唐代著述中有關雲南地區之專著,具有極重要的史料價值。自宋、元至明初流傳不絶。《新唐書·藝文志》、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宋史·藝文志》等書均有著錄。此後不見傳本。惟《永樂大典》收入此書,題作《雲南史記》,為明初以來僅有之本。清乾隆間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刊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中,復流傳於世。此後福建、廣東有翻刻本,《琳琅秘室叢書》、《漸西村捨匯刊》均收入;桐葉館、知不足齋有單刻本,《雲南備徵志》亦收入,並為一捲,但錯簡訛奪較多,有待校理。今人方國瑜著有《樊綽雲南志概說》,對此書名稱、資料來源、版本等考校精詳。嚮達校註此書,題為《蠻書校註》,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
宇宙未有之奇書
《水經註》是公元6世紀北魏時酈道元所著,是我國第一部以記載河道水係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國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過深遠影響,自明清以後不少學者從各方面對它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專門研究,形成了一門內容廣泛的“酈學”。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涿州酈亭(今河北涿縣南)人。他生年說法不一,尚難確定。史書僅記載他於孝昌三年(527年)被害於陰盤驛亭(今陝西臨潼縣東)。他出身仕宦之傢,少年時隨父官居山東,喜好遊歷,酷愛祖國錦綉河山,培養了“訪瀆搜渠”的興趣。成年後承襲其父封爵,封為永寧伯,先後出任太尉掾、書侍御史、冀州鎮東府長史、穎川太守、魯陽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黃門侍郎、侍中兼攝行臺尚書、御史中尉等職。他利用任職機會,周遊了北方黃淮流域廣大地區,足跡遍布今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內蒙、山東、江蘇、安徽等省區。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道形勢,溯本窮源,遊覽名勝古跡,在實地考察中廣泛搜集各種資料,以補文獻不足,從而完成了舉世無雙的地理名著《水經註》。酈道元自幼好學,歷覽奇書,除《水經註》外,還撰有《本志》13捲及《七聘》諸文,但都已亡佚,僅《水經註》得以流傳。
我國古代記載河流的專著就叫《水經》,其作者歷來說法不一,二說晉郭璞撰,一說東漢桑欽撰,又說郭璞曾註桑欽撰的《水經》。當代酈學家陳橋驛認為即使漢桑欽撰有《水經》,晉郭璞為其作註確有其事,但這部《水經》和《水經註》也都已失傳,今本酈道元所註的《水經》當是另外一部,是無名氏所為,其成書年代,諸傢說法不一,全祖望認為是東漢初,戴震認為是三國時作品,今人鐘鳳年又認為是新莽時所作,諸說尚難確認,不過大體應為漢魏之作不成問題。
《水經註》則是以註《水經》而得名。
酈道元為何要為《水經》作註呢?在他自己序文中就寫道:首先,古代地理書籍,《山海經》過於荒雜,《禹貢》、《周禮·職方》衹具輪廓,《漢書·地理志》記述又不詳備,而一些都、賦限於體裁不能暢所記述《水經》一書雖專述河流,具係統綱領,但未記水道以外地理情況。他在遊歷大好河山時所見所聞十分豐富,為了把這些豐富的地理知識傳於後人,所以他選定《水經》一書為綱來描述全國地理情況。正如王先謙所說,酈道元註《水經》的目的在於“因水以證地,即地以存右”(《王先謙合校本序》)。其次,他認識到地理現象是在經常變化的,上古情況已很渺茫,其後部族遷徙、城市興衰、河道變遷、名稱交互更替等等都十分復雜,所以他决定以水道為綱,可以進而描述經常變化中的地理情況。而更重要的是,他當時身處政局分裂時代,他嚮往祖國統一,着眼於《禹貢》所描寫過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版圖廣大的祖國,他利用屬於全國的自然因素河流水係來作綱,可以把當時人為的政治疆界的限製打破了,從而充分體現他要實施祖國統一的决心。由此說明酈道元是一位愛國主義者,他所著的《水經註》是一部愛國主義著作。
《水經註》是以《水經》所記水道為綱,《唐六典》註中稱《水經》共載水道137條,而《水經註》則將支流等補充發展為1252條。今人趙永復將全書水體包括湖、澱、陂、澤、泉、渠、池、故瀆等算入,實記2596,倍於《唐六典》之數。
註文達30萬字。涉及的地域範圍,除了基本上以西漢王朝的疆域作為其撰寫對象外,還涉及到當時不少域外地區,包括今印度、中南半島和朝鮮半島若幹地區,覆蓋面積實屬空前。
所記述的時間幅度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當代,上下約2000多年。它所包容的地理內容十分廣泛,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勝景、歷史沿革、風俗習慣、人物掌故、神話故事等等,真可謂是我國6世紀的一部地理百科全書,無所不容。難能可貴的是這麽豐富多彩的內容並非單純地羅列現象,而是有係統地進行綜合性的記述。侯仁之教授概括得最為貼切:“他賦予地理描寫以時間的深度,又給予許多歷史事件以具體的空間的真實感。”(《水經註選釋·前言》)
《水經註》是我國古代地理名著,其內容包括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個方面。在自然地理方面,所記大小河流有1000餘條,從河流的發源到入海,舉凡幹流、支流、河𠔌寬度、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季節變化,含沙量、冰期以及沿河所經的伏流、瀑布、急流、灘瀨、湖泊等等都廣泛搜羅,詳細記載。所記湖泊、沼澤500餘處,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處,伏流有30餘處,瀑布60多處。所記各種地貌,高地有山、嶽、峰、嶺、坂、岡、丘、阜、崮、障、峰、磯、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僅山嶽、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處,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記洞穴達70餘處,植物地理方面記載的植物品種多達140餘種,動物地理方面記載的動物種類超過100種,各種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風災、蝗災、地震等,記載的水災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在人文地理方面,所記的一些政區建置往往可以補充正史地理志的不足。所記的縣級城市和其他城邑共2800座,古都180座,除此以外,小於城邑的聚落包括鎮、鄉、亭、裏、聚、村、墟、戍、塢、堡等10類,共約1000處。在這些城市中包括國外一些城市,如在今印度的波羅奈城、巴連弗邑、王捨新城、瞻婆國城等,林邑國的軍事要地區粟城和國都典衝城等都有詳細記載。交通地理包括水運和陸路交通,其中僅橋梁就記有100座左右,津渡也近100處。經濟地理方面有大量農田水利資料,記載的農田水利工程名稱就有坡湖、堤、塘、堰、堨、覩、墱*、坨、水門、石逗等。還記有大批屯田、耕作制度等資料。在手工業生産方面,包括采礦、冶金、機器、紡織、造幣、食品等。所記礦物有金屬礦物如金、銀、銅、鐵、錫、汞等,非金屬礦物有雄黃、硫黃、????、石墨、雲母、石英、玉、石材等,能源礦物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等。此外還有兵要地理、人口地理、民族地理等各方面資料。
除了豐富的地理內容外,還有許多學科方面的材料。諸如書中所記各類地名約在2萬處上下,其中解釋的地名就有2400多處。所記中外古塔30多處,宮殿120餘處,各種陵墓260餘處,寺院26處以及不少園林等。可見該書對歷史學、考古學、地名學、水利史學以至民族學、宗教學、藝術等方面都有一定參考價值。以上這些內容不僅在數量上驚人,更重要的是作者采用了文學藝術手法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所以它還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在文學史上居有一定地位。它“寫水着眼於動態”,“寫山則致力於靜態”,它“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散文的集錦,神話傳說的薈萃,名勝古跡的導遊圖,風土民情的采訪錄”。《水經註》在語言運用上也是出類拔萃的,僅就描寫的瀑布來說,它所用的詞彙就有:瀧、洪、懸流、懸水、懸濤、懸泉、懸澗、懸波、頽波、飛清等,真是變化無窮。所以我們說《水經註》不僅是科學名著,也是文學藝術的珍品。
如此豐富的內容,其價值自不待言。這裏僅就歷史地理方面來說,就有取之不盡的功效,侯仁之教授曾利用它復原了北京周圍古代水利工程,研究了毛烏素沙漠的歷史變遷。我們可以運用它來研究古代水道變遷,湖泊湮廢、地下水開發、海岸變遷、城市規劃、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等等諸多課題。
《水經註》有如此深遠影響,這與酈道元治學態度的認真是分不開的。為了著作此書,他搜集了大量文獻資料,引書多達437種,輯錄了漢魏金石碑刻多達350種左右,還采錄了不少民間歌謠、諺語方言、傳說故事等,並對所得各種資料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親自實地考察,尋訪古跡,追末溯源,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這本書實際上是我國北魏以前的古代地理總結,書中許多珍貴資料早已失傳,不少人從中可以輯佚或校正一些古籍。
當然,如此宏富的巨作,受到當時時代和條件的限製,難免存在不少錯誤。唐代杜佑在《通典》中即已明確指出其黃河河源問題上的“紕繆”。另外由於他不可能到邊遠地區和南方進行實地調查,這方面錯誤也較多些。有些地方的引書也不盡可信等等,但這些並不損害全書價值。
《水經註》原有40捲,宋初已缺5捲,後人將其所餘35捲,重新編定成40捲。由於迭經傳抄翻刻,錯簡奪偽十分嚴重,有些章節甚至難以辨讀。明清時不少學者為研究《水經註》做了大量工作,有的訂正了經註混淆500餘處,使經註基本恢復了原來面貌。有的做了不少輯佚工作,更多的是做了校勘註疏工作,清末著名學者楊守敬與其弟子熊會貞用了畢生精力撰寫了《水經註疏》和編繪了古今對照、朱墨套印的《水經註圖》,最近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有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的《水經註疏》,為今後研究利用《水經註》提供了方便。
戴震校勘《水經註》,刪去妄增之字 一個多個 ,改正錯訛三千多處,補葺闕佚兩千多處,足見功夫之深,如段玉裁所說:“凡故訓、音聲、算數、天文、地理、制度、名物、人事之善惡是非,以及陰陽、氣化、道德、性命,莫不究乎其實。”
——《戴震全書》
《水經註》是公元6世紀北魏時酈道元所著,是我國第一部以記載河道水係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國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過深遠影響,自明清以後不少學者從各方面對它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專門研究,形成了一門內容廣泛的“酈學”。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涿州酈亭(今河北涿縣南)人。他生年說法不一,尚難確定。史書僅記載他於孝昌三年(527年)被害於陰盤驛亭(今陝西臨潼縣東)。他出身仕宦之傢,少年時隨父官居山東,喜好遊歷,酷愛祖國錦綉河山,培養了“訪瀆搜渠”的興趣。成年後承襲其父封爵,封為永寧伯,先後出任太尉掾、書侍御史、冀州鎮東府長史、穎川太守、魯陽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黃門侍郎、侍中兼攝行臺尚書、御史中尉等職。他利用任職機會,周遊了北方黃淮流域廣大地區,足跡遍布今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內蒙、山東、江蘇、安徽等省區。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道形勢,溯本窮源,遊覽名勝古跡,在實地考察中廣泛搜集各種資料,以補文獻不足,從而完成了舉世無雙的地理名著《水經註》。酈道元自幼好學,歷覽奇書,除《水經註》外,還撰有《本志》13捲及《七聘》諸文,但都已亡佚,僅《水經註》得以流傳。
我國古代記載河流的專著就叫《水經》,其作者歷來說法不一,二說晉郭璞撰,一說東漢桑欽撰,又說郭璞曾註桑欽撰的《水經》。當代酈學家陳橋驛認為即使漢桑欽撰有《水經》,晉郭璞為其作註確有其事,但這部《水經》和《水經註》也都已失傳,今本酈道元所註的《水經》當是另外一部,是無名氏所為,其成書年代,諸傢說法不一,全祖望認為是東漢初,戴震認為是三國時作品,今人鐘鳳年又認為是新莽時所作,諸說尚難確認,不過大體應為漢魏之作不成問題。
《水經註》則是以註《水經》而得名。
酈道元為何要為《水經》作註呢?在他自己序文中就寫道:首先,古代地理書籍,《山海經》過於荒雜,《禹貢》、《周禮·職方》衹具輪廓,《漢書·地理志》記述又不詳備,而一些都、賦限於體裁不能暢所記述《水經》一書雖專述河流,具係統綱領,但未記水道以外地理情況。他在遊歷大好河山時所見所聞十分豐富,為了把這些豐富的地理知識傳於後人,所以他選定《水經》一書為綱來描述全國地理情況。正如王先謙所說,酈道元註《水經》的目的在於“因水以證地,即地以存右”(《王先謙合校本序》)。其次,他認識到地理現象是在經常變化的,上古情況已很渺茫,其後部族遷徙、城市興衰、河道變遷、名稱交互更替等等都十分復雜,所以他决定以水道為綱,可以進而描述經常變化中的地理情況。而更重要的是,他當時身處政局分裂時代,他嚮往祖國統一,着眼於《禹貢》所描寫過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版圖廣大的祖國,他利用屬於全國的自然因素河流水係來作綱,可以把當時人為的政治疆界的限製打破了,從而充分體現他要實施祖國統一的决心。由此說明酈道元是一位愛國主義者,他所著的《水經註》是一部愛國主義著作。
《水經註》是以《水經》所記水道為綱,《唐六典》註中稱《水經》共載水道137條,而《水經註》則將支流等補充發展為1252條。今人趙永復將全書水體包括湖、澱、陂、澤、泉、渠、池、故瀆等算入,實記2596,倍於《唐六典》之數。
註文達30萬字。涉及的地域範圍,除了基本上以西漢王朝的疆域作為其撰寫對象外,還涉及到當時不少域外地區,包括今印度、中南半島和朝鮮半島若幹地區,覆蓋面積實屬空前。
所記述的時間幅度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當代,上下約2000多年。它所包容的地理內容十分廣泛,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勝景、歷史沿革、風俗習慣、人物掌故、神話故事等等,真可謂是我國6世紀的一部地理百科全書,無所不容。難能可貴的是這麽豐富多彩的內容並非單純地羅列現象,而是有係統地進行綜合性的記述。侯仁之教授概括得最為貼切:“他賦予地理描寫以時間的深度,又給予許多歷史事件以具體的空間的真實感。”(《水經註選釋·前言》)
《水經註》是我國古代地理名著,其內容包括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個方面。在自然地理方面,所記大小河流有1000餘條,從河流的發源到入海,舉凡幹流、支流、河𠔌寬度、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季節變化,含沙量、冰期以及沿河所經的伏流、瀑布、急流、灘瀨、湖泊等等都廣泛搜羅,詳細記載。所記湖泊、沼澤500餘處,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處,伏流有30餘處,瀑布60多處。所記各種地貌,高地有山、嶽、峰、嶺、坂、岡、丘、阜、崮、障、峰、磯、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僅山嶽、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處,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記洞穴達70餘處,植物地理方面記載的植物品種多達140餘種,動物地理方面記載的動物種類超過100種,各種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風災、蝗災、地震等,記載的水災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在人文地理方面,所記的一些政區建置往往可以補充正史地理志的不足。所記的縣級城市和其他城邑共2800座,古都180座,除此以外,小於城邑的聚落包括鎮、鄉、亭、裏、聚、村、墟、戍、塢、堡等10類,共約1000處。在這些城市中包括國外一些城市,如在今印度的波羅奈城、巴連弗邑、王捨新城、瞻婆國城等,林邑國的軍事要地區粟城和國都典衝城等都有詳細記載。交通地理包括水運和陸路交通,其中僅橋梁就記有100座左右,津渡也近100處。經濟地理方面有大量農田水利資料,記載的農田水利工程名稱就有坡湖、堤、塘、堰、堨、覩、墱*、坨、水門、石逗等。還記有大批屯田、耕作制度等資料。在手工業生産方面,包括采礦、冶金、機器、紡織、造幣、食品等。所記礦物有金屬礦物如金、銀、銅、鐵、錫、汞等,非金屬礦物有雄黃、硫黃、????、石墨、雲母、石英、玉、石材等,能源礦物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等。此外還有兵要地理、人口地理、民族地理等各方面資料。
除了豐富的地理內容外,還有許多學科方面的材料。諸如書中所記各類地名約在2萬處上下,其中解釋的地名就有2400多處。所記中外古塔30多處,宮殿120餘處,各種陵墓260餘處,寺院26處以及不少園林等。可見該書對歷史學、考古學、地名學、水利史學以至民族學、宗教學、藝術等方面都有一定參考價值。以上這些內容不僅在數量上驚人,更重要的是作者采用了文學藝術手法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所以它還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在文學史上居有一定地位。它“寫水着眼於動態”,“寫山則致力於靜態”,它“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散文的集錦,神話傳說的薈萃,名勝古跡的導遊圖,風土民情的采訪錄”。《水經註》在語言運用上也是出類拔萃的,僅就描寫的瀑布來說,它所用的詞彙就有:瀧、洪、懸流、懸水、懸濤、懸泉、懸澗、懸波、頽波、飛清等,真是變化無窮。所以我們說《水經註》不僅是科學名著,也是文學藝術的珍品。
如此豐富的內容,其價值自不待言。這裏僅就歷史地理方面來說,就有取之不盡的功效,侯仁之教授曾利用它復原了北京周圍古代水利工程,研究了毛烏素沙漠的歷史變遷。我們可以運用它來研究古代水道變遷,湖泊湮廢、地下水開發、海岸變遷、城市規劃、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等等諸多課題。
《水經註》有如此深遠影響,這與酈道元治學態度的認真是分不開的。為了著作此書,他搜集了大量文獻資料,引書多達437種,輯錄了漢魏金石碑刻多達350種左右,還采錄了不少民間歌謠、諺語方言、傳說故事等,並對所得各種資料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親自實地考察,尋訪古跡,追末溯源,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這本書實際上是我國北魏以前的古代地理總結,書中許多珍貴資料早已失傳,不少人從中可以輯佚或校正一些古籍。
當然,如此宏富的巨作,受到當時時代和條件的限製,難免存在不少錯誤。唐代杜佑在《通典》中即已明確指出其黃河河源問題上的“紕繆”。另外由於他不可能到邊遠地區和南方進行實地調查,這方面錯誤也較多些。有些地方的引書也不盡可信等等,但這些並不損害全書價值。
《水經註》原有40捲,宋初已缺5捲,後人將其所餘35捲,重新編定成40捲。由於迭經傳抄翻刻,錯簡奪偽十分嚴重,有些章節甚至難以辨讀。明清時不少學者為研究《水經註》做了大量工作,有的訂正了經註混淆500餘處,使經註基本恢復了原來面貌。有的做了不少輯佚工作,更多的是做了校勘註疏工作,清末著名學者楊守敬與其弟子熊會貞用了畢生精力撰寫了《水經註疏》和編繪了古今對照、朱墨套印的《水經註圖》,最近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有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的《水經註疏》,為今後研究利用《水經註》提供了方便。
戴震校勘《水經註》,刪去妄增之字 一個多個 ,改正錯訛三千多處,補葺闕佚兩千多處,足見功夫之深,如段玉裁所說:“凡故訓、音聲、算數、天文、地理、制度、名物、人事之善惡是非,以及陰陽、氣化、道德、性命,莫不究乎其實。”
——《戴震全書》
介紹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共二十捲。南宋吳自牧撰。自牧臨安府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事跡不詳。
該書成書年代,據自序有“時異事殊”,“緬懷往事,殆猶夢也”之語,當在元軍攻陷臨安之後。所署“甲戌歲中秋日”,甲戌即宋度宗鹹淳十年(1274),疑傳抄有誤。該書仿效《東京夢華錄》體例,記載南宋臨安的郊廟、宮殿、山川、人物、市肆、物産、戶口、風俗、百工、雜戲和寺觀、學校等,為瞭解南宋城市經濟活動,手工業、商業發展情況,市民的經濟文化生活,特別是都城的面貌,提供了較豐富的史料。書中妓樂、百戲伎藝、角觝、小說講經史諸節,為宋代文藝的珍貴資料。
1956年,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根據《知不足齋叢書》本校點排印,收入《東京夢華錄(外四種)》。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依同一版本校點,出版了單行本。
該書成書年代,據自序有“時異事殊”,“緬懷往事,殆猶夢也”之語,當在元軍攻陷臨安之後。所署“甲戌歲中秋日”,甲戌即宋度宗鹹淳十年(1274),疑傳抄有誤。該書仿效《東京夢華錄》體例,記載南宋臨安的郊廟、宮殿、山川、人物、市肆、物産、戶口、風俗、百工、雜戲和寺觀、學校等,為瞭解南宋城市經濟活動,手工業、商業發展情況,市民的經濟文化生活,特別是都城的面貌,提供了較豐富的史料。書中妓樂、百戲伎藝、角觝、小說講經史諸節,為宋代文藝的珍貴資料。
1956年,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根據《知不足齋叢書》本校點排印,收入《東京夢華錄(外四種)》。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依同一版本校點,出版了單行本。
《北戶錄》,唐代段公路着,三捲。主要記述嶺南風土物産。
全書三捲,詳列南遊五嶺所采民風土俗風物飲食衣製歌謠,草木果蔬蟲魚羽毛之類,與奇書異說相參驗。
段公路,唐臨淄(現在山東省臨淄縣)人,官京兆萬年(現在陝西長安附近)縣尉。
《藝文志》着錄《北戶雜錄》時,隨文附註其撰者段公路為“文昌孫”。文昌為穆宗宰相。文昌子成式,所撰《酉陽雜俎》亦着錄於《藝文志》。公路書中着鹹通年號,則已至唐懿宗時。書首結銜為知京兆府萬年縣尉,又無其他仕歷可考。未知何以遠居嶺南,並在其地撰文著述。北戶之名始見於秦時。《史記•秦始皇本紀》說秦地,謂二十六年,“南至北嚮戶”;二十八年琅邪刻石,又說到“南盡北戶”。《漢書•地理志》日南郡下顔師古註:“言其在日之南,所謂開北戶以嚮日者。”按其所說,北戶當在今越南中部,唐時為州境。公路此書泛記嶺南風土,於當地物産尤為詳備,蓋取北戶之名,並不以日南為限。《藝文志》着錄作《北戶雜錄》,當為其書的本稱,今本作《北戶錄》,可能是傳寫過程有所省略。
《北戶錄》三捲一册
唐段公路撰,鈔本。公路為唐僖宗時人,宰相文昌之孫,嘗官京兆萬年縣尉,是書為在廣州時作,雜記嶺南風土物産,飲食服飾,凡草木果蔬,蟲魚鳥獸無所不包。徵引博洽,註文詳贍,有資考證。
全書三捲,詳列南遊五嶺所采民風土俗風物飲食衣製歌謠,草木果蔬蟲魚羽毛之類,與奇書異說相參驗。
段公路,唐臨淄(現在山東省臨淄縣)人,官京兆萬年(現在陝西長安附近)縣尉。
《藝文志》着錄《北戶雜錄》時,隨文附註其撰者段公路為“文昌孫”。文昌為穆宗宰相。文昌子成式,所撰《酉陽雜俎》亦着錄於《藝文志》。公路書中着鹹通年號,則已至唐懿宗時。書首結銜為知京兆府萬年縣尉,又無其他仕歷可考。未知何以遠居嶺南,並在其地撰文著述。北戶之名始見於秦時。《史記•秦始皇本紀》說秦地,謂二十六年,“南至北嚮戶”;二十八年琅邪刻石,又說到“南盡北戶”。《漢書•地理志》日南郡下顔師古註:“言其在日之南,所謂開北戶以嚮日者。”按其所說,北戶當在今越南中部,唐時為州境。公路此書泛記嶺南風土,於當地物産尤為詳備,蓋取北戶之名,並不以日南為限。《藝文志》着錄作《北戶雜錄》,當為其書的本稱,今本作《北戶錄》,可能是傳寫過程有所省略。
《北戶錄》三捲一册
唐段公路撰,鈔本。公路為唐僖宗時人,宰相文昌之孫,嘗官京兆萬年縣尉,是書為在廣州時作,雜記嶺南風土物産,飲食服飾,凡草木果蔬,蟲魚鳥獸無所不包。徵引博洽,註文詳贍,有資考證。
《風土記》是記述地方風俗的名著,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陽等等習俗,所依據的便是這一部《風土記》。
《溪蠻叢笑》一捲。宋朱輔撰。輔字季公,桐鄉人,不詳其仕履。惟《虎丘志》載:所作詠虎丘詩一首,知為南宋末人耳。溪蠻者,即《後漢詩》所謂五溪蠻者。《懷太子註》稱武陵有雄溪、樠溪、西溪、潕溪、辰溪、悉是蠻夷所居,故謂五溪蠻。在今辰州界者是也。輔葢甞服官其地,故據所聞見作為是書。所記諸蠻風土物産頗備,如闌幹布之傳於漢代、三脊茅之出於包茅山、數典亦為詳瞻。至其俗尚之、異種類之別麯折纎悉,臚列明晰。事雖鄙而詞頗雅,可謂工於敘述,用資考證多益見聞,固不容以瑣屑廢矣。
《嶺表錄異》三捲,舊本題唐劉恂撰。宋僧贊寧《筍譜》,稱恂於唐昭宗朝出為廣州司馬。官滿,上京擾攘,遂居南海,作《嶺表錄》。陳振孫《書錄解題》亦云,昭宗時人。然考書中雲唐乾符四年,又云唐昭宗即位。唐之臣子宜有內詞,不應直稱其國號。且昭宗時人,不應預稱謚號。殆書成於五代時歟?粵東輿地之書,如郭義恭《廣志》、瀋懷遠《南越志》,皆已不傳。諸傢所援據者,以恂是編為最古。而《百川學海》及《說郛》所載,寥寥數頁,首尾不完。蓋僅從類書抄撮數條,以備一種。而恂之原本,則已久佚。宋代《太平寰宇記》、《太平廣記》、《太平御覽》諸書,徵引頗夥,然尚多挂漏。惟散見《永樂大典》者,條理較詳,尚可編次。謹逐捲裒輯,而佐以旁見諸書者,排比其文,仍成三捲,以復《唐志》之舊。雖《永樂大典》闕捲數函,無從考驗,或不免一二之遺,而證以諸書,似已十得其八九焉。唐人著述,傳世者稀,斷簡殘編,已足珍惜。此更於放失之餘,復成完帙,使三四百年博物君子所未睹者,一旦頓還其舊觀,彌足寶矣。恂書體例不可考,今不敢強為分門。僅使各以類聚,庶便省覽。其中記載博贍,而文章古雅,於蟲魚草木,所錄尤繁。訓詁名義,率多精核。葉廷《海錄碎事》釋《爾雅》“魁陸”,引此書瓦隴以證之。張世南《遊宦紀聞》引郭璞《爾雅註》犀有三角之文,據此書稱犀二角以辨之。歷來考據之傢,皆資引證,蓋不特圖經之圭臬,抑亦《蒼雅》之支流。有裨小學,非淺鮮也。諸書所引,或稱《嶺表錄》,或稱《嶺表記》,或稱《嶺表異錄》,或稱《嶺表錄異記》,或稱《嶺南錄異》。核其文句,實皆此書。殆以舊本不存,轉相稗販,故流傳訛異,緻有數名。惟《永樂大典》所題與《唐志》合。今特從之,以存其真焉。
此書按照城內、城東、南、西、北的次序,以四十多所名寺院為綱,兼顧所在裏巷、方位以至名勝古跡,同時敘述相關事跡。從書中可以瞭解孝文帝遷洛陽到爾朱氏之亂,四十年間洛陽的故事和臺省坊市的分佈,甚至於外商來洛陽居住和各國的風土人情、道裏遠近書中都有所涉獵。內容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學、藝術、思想、宗教等方面,史料價值極高。其中,第五捲收錄的宋雲《傢紀》、慧生《行記》、《道榮傳》,詳細記載了宋雲去天竺的情況,成為現今研究中印交通史的珍貴史料。此書的文學價值也很高。
《徐霞客遊記》以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明末徐弘祖經30多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世傳本有10捲、12捲、20捲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
地理學成就
在地理學上的重要成就有: (1)喀斯特地區的類型分佈和各地區間的差異,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徵、類型及成因,有詳細的考察和科學的記述。僅在中國廣西、貴州、雲南3省區,他親自探查過的洞穴便有270多個,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寬度和深度的具體記載。並初步論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機械侵蝕造成,鐘乳石是含鈣質的水滴蒸發後逐漸凝聚而成等。他是中國和世界廣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驅。 (2)糾正了文獻記載的關於中國水道源流的一些錯誤。如否定自《尚書·禹貢》以來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導江”舊說,肯定金沙江是長江上源。正確指出河岸彎麯或岩岸近逼水流之處衝刷侵蝕厲害,河床坡度與侵蝕力的大小成正比等問題。對噴泉的發生和潛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學的解釋。 (3)觀察記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態品種,明確提出了地形、氣溫、風速對植物分佈和開花早晚的各種影響。 (4)調查了雲南騰衝打鷹山的火山遺跡,科學地記錄與解釋了火山噴發出來的紅色浮石的質地及成因;對地熱現象的詳細描述在中國也是最早的;對所到之處的人文地理情況,包括各地的經濟、交通、城鎮聚落、少數民族和風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記述。 他在中國古代地理學史上超越前人的貢獻,特別是關於喀斯特地貌的詳細記述和探索,居於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
文學特點
在文學上的主要特點是: (1)寫景記事,悉從真實中來,具有濃厚的生活實感; (2)寫景狀物,力求精細,常運用動態描寫或擬人手法,遠較前人遊記細緻入微; (3)詞彙豐富,敏於創製;絶不因襲套語,落入窠臼; (4)寫景時註重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同時註意表現人的主觀感覺; (5)通過豐富的描繪手段,使遊記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性,具有恆久的審美價值。
此外,在記遊的同時,還常常兼及當時各地的居民生活、風俗人情、少數民族的聚落分佈、土司之間的戰爭兼併等等情事,多為正史稗官所不載,具有一定歷史學、民族學價值。《徐霞客遊記》被後人譽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地理學成就
在地理學上的重要成就有: (1)喀斯特地區的類型分佈和各地區間的差異,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徵、類型及成因,有詳細的考察和科學的記述。僅在中國廣西、貴州、雲南3省區,他親自探查過的洞穴便有270多個,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寬度和深度的具體記載。並初步論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機械侵蝕造成,鐘乳石是含鈣質的水滴蒸發後逐漸凝聚而成等。他是中國和世界廣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驅。 (2)糾正了文獻記載的關於中國水道源流的一些錯誤。如否定自《尚書·禹貢》以來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導江”舊說,肯定金沙江是長江上源。正確指出河岸彎麯或岩岸近逼水流之處衝刷侵蝕厲害,河床坡度與侵蝕力的大小成正比等問題。對噴泉的發生和潛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學的解釋。 (3)觀察記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態品種,明確提出了地形、氣溫、風速對植物分佈和開花早晚的各種影響。 (4)調查了雲南騰衝打鷹山的火山遺跡,科學地記錄與解釋了火山噴發出來的紅色浮石的質地及成因;對地熱現象的詳細描述在中國也是最早的;對所到之處的人文地理情況,包括各地的經濟、交通、城鎮聚落、少數民族和風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記述。 他在中國古代地理學史上超越前人的貢獻,特別是關於喀斯特地貌的詳細記述和探索,居於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
文學特點
在文學上的主要特點是: (1)寫景記事,悉從真實中來,具有濃厚的生活實感; (2)寫景狀物,力求精細,常運用動態描寫或擬人手法,遠較前人遊記細緻入微; (3)詞彙豐富,敏於創製;絶不因襲套語,落入窠臼; (4)寫景時註重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同時註意表現人的主觀感覺; (5)通過豐富的描繪手段,使遊記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性,具有恆久的審美價值。
此外,在記遊的同時,還常常兼及當時各地的居民生活、風俗人情、少數民族的聚落分佈、土司之間的戰爭兼併等等情事,多為正史稗官所不載,具有一定歷史學、民族學價值。《徐霞客遊記》被後人譽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門人辯機奉唐太宗之敕令筆受編集而成。《大唐西域記》共十二捲,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為玄奘遊歷印度、西域旅途19年間之遊歷見聞錄。其中,包括玄奘遊學五印,大破外道諸論的精彩片段,高潮迭起。
《大唐西域記》係唐太宗欽定,玄奘親自編撰,由弟子辯機整理而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秋七月,玄奘在翻譯出佛經的同時,終於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於十三日進表於太宗。言道:“所聞所歷一百二十八國,今所記述,有異前聞,皆存實錄,非敢雕華,編裁而成,稱為《大唐西域記》共十二捲。”據悉,該書記述128個國傢和地區的都城、疆域、地理、歷史、語言、文化、生産生活、物産風俗、宗教信仰,此外還記述了其他十餘國傢的情況。本書是繼晉代法顯之後又一取經遊記巨著。書中除生動描述了阿富汗巴米揚大佛、印度雁塔傳說、那爛陀學府以及諸如佛祖成道、佛陀涅磐等無數佛陀聖跡,還有很多佛教傳說故事。內容全面係統,詳實生動,先後被譯為英、法、德、日等國文字廣為傳播,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佛教歷史及交通史、民族史的珍貴資料。《大唐西域記》實際是一部玄奘西行的實錄。在西行求法的徵程中,經歷了數年時光,所到國傢上百,山河城關成千上萬,觀禮佛寺寶塔成千上萬,親歷事故和接觸的人物不計其數,而《大唐西域記》裏連同他每走一地所處方位、距離多少裏、國體民情、風俗習慣、氣候物産、文化歷史都寫得清清楚楚,就連哪個寺院所奉某乘某宗,僧衆多少,是何人講什麽經,多少捲等,都寫得十分詳盡,準確無誤。這些記載又被後來的歷史文獻和文物考古所佐證。依據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記》記載提供的綫索,對著名的印度那爛陀寺、聖地王捨城、鹿野苑古剎等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古跡,成為考古史上一大奇跡。這些都充分證明,玄奘當年在險惡艱難的求法途中,將所經歷的大量信息和各類資料準確無誤地記錄在案。
《大唐西域記》係唐太宗欽定,玄奘親自編撰,由弟子辯機整理而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秋七月,玄奘在翻譯出佛經的同時,終於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於十三日進表於太宗。言道:“所聞所歷一百二十八國,今所記述,有異前聞,皆存實錄,非敢雕華,編裁而成,稱為《大唐西域記》共十二捲。”據悉,該書記述128個國傢和地區的都城、疆域、地理、歷史、語言、文化、生産生活、物産風俗、宗教信仰,此外還記述了其他十餘國傢的情況。本書是繼晉代法顯之後又一取經遊記巨著。書中除生動描述了阿富汗巴米揚大佛、印度雁塔傳說、那爛陀學府以及諸如佛祖成道、佛陀涅磐等無數佛陀聖跡,還有很多佛教傳說故事。內容全面係統,詳實生動,先後被譯為英、法、德、日等國文字廣為傳播,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佛教歷史及交通史、民族史的珍貴資料。《大唐西域記》實際是一部玄奘西行的實錄。在西行求法的徵程中,經歷了數年時光,所到國傢上百,山河城關成千上萬,觀禮佛寺寶塔成千上萬,親歷事故和接觸的人物不計其數,而《大唐西域記》裏連同他每走一地所處方位、距離多少裏、國體民情、風俗習慣、氣候物産、文化歷史都寫得清清楚楚,就連哪個寺院所奉某乘某宗,僧衆多少,是何人講什麽經,多少捲等,都寫得十分詳盡,準確無誤。這些記載又被後來的歷史文獻和文物考古所佐證。依據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記》記載提供的綫索,對著名的印度那爛陀寺、聖地王捨城、鹿野苑古剎等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古跡,成為考古史上一大奇跡。這些都充分證明,玄奘當年在險惡艱難的求法途中,將所經歷的大量信息和各類資料準確無誤地記錄在案。
記述中國宋代官辦絲織業和蜀錦情況的專著。元代費著撰。作者為至正年間(1341~1368)進士,生卒年及成書年代均不詳。《蜀錦譜》記述了宋代設於四川的官辦絲織手工業機構,規模,産品原料、品種和數量等,並記述了蜀錦的歷史、品名、色彩和圖案。全書分概述和名色兩個部分。概述部分扼要闡明蜀錦的悠久歷史。到宋代蜀錦發展到鼎盛時期。名色部分闡述蜀錦的品名,其中北宋有八答暈錦、盤錦、大窠獅子錦等12種,繼承了隋唐織錦而又有所發展;南宋有粗、細兩種,主要産於黎州(今四川漢源)、文州(今甘肅文縣)、南平軍(今四川綦江)、敘州(今四川宜賓)等地。其中大百花孔雀錦、青緑如意牡丹錦、真紅穿花鳳錦等細色織錦出現了寫生折枝花鳥等新的圖案,對元、明、清的織錦有着深遠的影響。
宋代佚名所著的《歲華紀麗譜》(一般認為本書係元人費著所著,謝元魯的考證反之)一書開篇闢首即斷言:“成都遊賞之盛,甲於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換言之,西蜀大地都有遊賞之俗,而成都為最,遊賞在成都有着相當的物質和群衆基礎——地大物繁和俗好遊樂兩者缺一不可,衹有任何一點都不可能形成大規模的遊賞盛況。
宋代佚名所著的《歲華紀麗譜》(一般認為本書係元人費著所著,謝元魯的考證反之)一書開篇闢首即斷言:“成都遊賞之盛,甲於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換言之,西蜀大地都有遊賞之俗,而成都為最,遊賞在成都有着相當的物質和群衆基礎——地大物繁和俗好遊樂兩者缺一不可,衹有任何一點都不可能形成大規模的遊賞盛況。
《南方草木狀》是我國古代一部植物專著。全書三捲,上捲草類29種,中捲木類28種,下捲果類17種和竹類6種,總共記載各種植物80種。此書主要記述了我國古代嶺南地區的植物,文筆典雅而逼真,所記植物名稱,多數至今仍在沿用,因此,《南方草木狀》享有“世界最早的植物志”、“最早的南方植物志”之譽。
然而,有關《南方草木狀》的作者、成書時間等問題,卻是學術界長期爭論而至今未能解决的一個懸案。這場爭論,,在時間上,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在空間上,從國內又擴大到國外。1983年12月,廣州就召開過一次《南方草木狀》國際學術討論會,有中、美、日、法等國學者出席。
考《南方草木狀》之書名,始見於唐初類書《藝文類聚》。但是,歷史上最早提出此書為西晉嵇含所撰的是南宋的陳振孫。他在《直齋書錄解題》捲八中說:此書為“晉襄陽(乃襄城之誤)太守嵇含撰”。但查《隋書》和《舊唐書》等史書,均不見著錄。到了清代,紀昀在所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認為,此書“敘述典雅,非唐以後人所能偽,不得以始見《宋書》疑之……”對宋人舊題國以肯定。清人周中孚在《鄭堂讀書記補遺》捲十八中,與紀氏持同一觀點。開始對此書作者提出疑問的是清人文廷式,他在《補晉書藝文志》裏說:“自是唐以前作,然以為嵇含則非也。”
由於《南方草木狀》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據有一定的地位,我國學術界對它的作者和成書年代問題,一直頗為註意。最近若幹年來已有許多專題文章問世。總的來看,大致有兩種意見:
一、肯定宋人舊說,認為作者確為晉人嵇含,如果彭世奬的《〈南方草木狀〉撰者撰期的若幹問題》(《農史研究》1980年第1輯)、杜石然等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和苟萃華的《也談〈南言草木狀〉一書的作者和年代問題》(《自然科學史研究》1984年第3捲第2期)都作如是觀。苟萃華認為:《南方草木狀》是晉代嵇含所著,但也可能有後人增補的材料。考察嵇含的生平,可以看到他受到其叔祖父嵇康養生神仙思想的影響,特別是他的《瓜賦》一文,帶有明顯的仙藥的色彩。由此看來,嵇含曾涉獵過方士、仙術、本草之類的著作,而他註意南方草木也許與此有關。另外,嵇含雖未到過我國南方,便他在洛陽時,曾與南方士人廣泛接觸,而且公元305年,嵇含由襄城去襄陽投奔劉弘,到他被劉弘手下的郭勵殺害為止,曾在襄陽逗留半年以上。這期間,他接觸到南方士人,瞭解南方物産的機會就更多了。所以,嵇含寫作《南方草木狀》是完全可能的。至於為什麽《隋書》、《舊唐書》沒有著錄此書,可能是此原來並未單獨編成捲帙,而是收入《嵇含集》中的緣故。
二、否定宋人舊說,認為此書出自南宋時人的偽托等等。如馬泰來的《〈南方草木狀〉辨偽》(《農史研究》1983年第3輯)陳連慶的《今本〈南方草木狀〉研究》)(《農名研究》1983年第18輯)、以及劉昌芝的《試論〈南方草木狀〉的著者和著作年代》(《自然科學史研究》1984年第3捲第1期),都持這一觀點。劉昌芝認為:據《晉書》記載:嵇含雖然曾經被任命為廣州刺史,但他尚未出發就被人殺害,因此嵇含本人並沒有到過廣州。而《南方草木狀》一書中對植物生態特徵描寫得非常生動,對許多植物的産地和用途,也作了相當精確的說明,如果作者沒有親臨其地,沒有親自進行過實地觀察,這樣的文字是寫不出來的。因此,《南方草木狀》一書,不可能是沒有到過嶺南的嵇含所作。根據史料進行對比分析,把《南方草木狀》一書定為東晉至劉宋初的徐衷所撰,是較為可信的。今本《南方草木狀》是在參考了徐衷《南方草木狀》以及其他南方地志著作的基礎上編撰而成的,而徐衷的《南方草木狀》則早已亡佚。
綜上所述,《南方草木狀》的撰時撰者問題,確實還是一個需要繼續進行研究的歷史懸案。
(馮兆平)
然而,有關《南方草木狀》的作者、成書時間等問題,卻是學術界長期爭論而至今未能解决的一個懸案。這場爭論,,在時間上,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在空間上,從國內又擴大到國外。1983年12月,廣州就召開過一次《南方草木狀》國際學術討論會,有中、美、日、法等國學者出席。
考《南方草木狀》之書名,始見於唐初類書《藝文類聚》。但是,歷史上最早提出此書為西晉嵇含所撰的是南宋的陳振孫。他在《直齋書錄解題》捲八中說:此書為“晉襄陽(乃襄城之誤)太守嵇含撰”。但查《隋書》和《舊唐書》等史書,均不見著錄。到了清代,紀昀在所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認為,此書“敘述典雅,非唐以後人所能偽,不得以始見《宋書》疑之……”對宋人舊題國以肯定。清人周中孚在《鄭堂讀書記補遺》捲十八中,與紀氏持同一觀點。開始對此書作者提出疑問的是清人文廷式,他在《補晉書藝文志》裏說:“自是唐以前作,然以為嵇含則非也。”
由於《南方草木狀》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據有一定的地位,我國學術界對它的作者和成書年代問題,一直頗為註意。最近若幹年來已有許多專題文章問世。總的來看,大致有兩種意見:
一、肯定宋人舊說,認為作者確為晉人嵇含,如果彭世奬的《〈南方草木狀〉撰者撰期的若幹問題》(《農史研究》1980年第1輯)、杜石然等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和苟萃華的《也談〈南言草木狀〉一書的作者和年代問題》(《自然科學史研究》1984年第3捲第2期)都作如是觀。苟萃華認為:《南方草木狀》是晉代嵇含所著,但也可能有後人增補的材料。考察嵇含的生平,可以看到他受到其叔祖父嵇康養生神仙思想的影響,特別是他的《瓜賦》一文,帶有明顯的仙藥的色彩。由此看來,嵇含曾涉獵過方士、仙術、本草之類的著作,而他註意南方草木也許與此有關。另外,嵇含雖未到過我國南方,便他在洛陽時,曾與南方士人廣泛接觸,而且公元305年,嵇含由襄城去襄陽投奔劉弘,到他被劉弘手下的郭勵殺害為止,曾在襄陽逗留半年以上。這期間,他接觸到南方士人,瞭解南方物産的機會就更多了。所以,嵇含寫作《南方草木狀》是完全可能的。至於為什麽《隋書》、《舊唐書》沒有著錄此書,可能是此原來並未單獨編成捲帙,而是收入《嵇含集》中的緣故。
二、否定宋人舊說,認為此書出自南宋時人的偽托等等。如馬泰來的《〈南方草木狀〉辨偽》(《農史研究》1983年第3輯)陳連慶的《今本〈南方草木狀〉研究》)(《農名研究》1983年第18輯)、以及劉昌芝的《試論〈南方草木狀〉的著者和著作年代》(《自然科學史研究》1984年第3捲第1期),都持這一觀點。劉昌芝認為:據《晉書》記載:嵇含雖然曾經被任命為廣州刺史,但他尚未出發就被人殺害,因此嵇含本人並沒有到過廣州。而《南方草木狀》一書中對植物生態特徵描寫得非常生動,對許多植物的産地和用途,也作了相當精確的說明,如果作者沒有親臨其地,沒有親自進行過實地觀察,這樣的文字是寫不出來的。因此,《南方草木狀》一書,不可能是沒有到過嶺南的嵇含所作。根據史料進行對比分析,把《南方草木狀》一書定為東晉至劉宋初的徐衷所撰,是較為可信的。今本《南方草木狀》是在參考了徐衷《南方草木狀》以及其他南方地志著作的基礎上編撰而成的,而徐衷的《南方草木狀》則早已亡佚。
綜上所述,《南方草木狀》的撰時撰者問題,確實還是一個需要繼續進行研究的歷史懸案。
(馮兆平)
《益部方物略記》一巻,宋宋祁撰。祁字子京,雍邱人。天聖二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承旨,謚景文,事跡具宋史本傳。是編乃嘉佑二年祁由端明殿學士吏部侍 郎知益州時所作。因東陽瀋立所撰劍南方物二十八種補其缺遺,凡草朩之屬四十一,藥之屬九,鳥獸之屬八,蟲魚之屬七,共六十五種,列而圖之,各繋以贊,而附 註其形狀於題下。贊居前,題列後,古書體例大抵如斯。今本爾雅猶此式也。其圖已佚。贊皆古雅,蓋力摹郭璞山海經圖贊,往往近之。註則頗傷蹇澀,亦每似所作 新唐書。蓋祁序、記之文類如是也。鬍震亨跋引範成大聖瑞花詩證是花開於春夏間,祁註稱悉以秋開為非,殆由氣候不齊,各據所見。又引薛濤鴛鴦草詩“但娯春日 長,不管秋風早”句證祁註是草春葉晚生之非,則橫生枝節。夫春日已長,非春晚而何歟?至虞美人草自屬藉人以名物,如菊號西施之類,必改為娯美人草,麯生訓 釋,是則支離無所取耳。
該書作者係明代周高起,此書撰於崇禎十三年(1640)前後,該書共一捲,除序言外,分為創始、正始、大傢、名傢、雅流、神品、別派,以品係人,列製壺傢及其風格品鑒,並論及泥品和品茗用壺之宜。後附有周伯高詩二首,林茂之,俞仲茅詩各一首。該書是研究宜興紫砂茶具有重要著作。
山海經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經多人寫集成的一部古書,作者大概都是楚地的楚人。《山海經》是一部以神話為主流的書,它的內容包括範圍龐大,它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話資料而然,還涉及到學術領域的各個方面,諸如宗教學、哲學、歷史學、民族學、天文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醫藥衛生學等,此書內容包羅萬象,可以稱得上是一部當時的生活日用百科全書。此書《五藏山經》的各經後面,大量列舉了祀神所用之物,有雄雞、犬、牡羊、圭、璧、璋、糈……等,而“糈”字在各經中所見最多。“糈,精米,所以享神。” 即是說巫師用精米來享神。《山海經》祀神物中多用糈,又有關於醫藥、咒禁、神怪等記敘。所以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裏說它“蓋古之巫書”,當是平情之論。
袁珂先生在《山海經校註.序》中曾這樣說:“《山海經》匪特史地之權輿,亦乃神話之淵府。”說《山海經》是中國神話的“淵府”(寶庫),是為歷來研究中國神話的學者衆所公認的。
魯訊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亦說《山海經》“蓋古之巫書”,又在《漢文學綱要》中說“蓋以記神事”。足以證明《山海經》是一部極具神話研究價值的古書。
整部《山海經》大約可分如下幾部份:
一.《五藏山經》,共五篇 ,約占全書二分之三以上;內容有關山川地理、祀神的典禮儀式和所用之物,間中敘寫到諸山山神的形貌和神力。
二.《海外經》,共四篇;內容多記海外各國的異人、異物,也有些古老神話零片記敘,如誇父追日、刑天斷首。
三.《海內經》,共四篇;內容是記海內神奇事物,如昆竜景象、建木形態、巴蛇、雷神等。
四.《茺經》,共五篇;內又分為《大茺經》四篇和《海內經》一篇;內裏記錄了一些有關帝俊和黃帝(古代東西兩大民族所奉祀的上帝)的神話。此經是保存神話資料最多和最原始的;大部份重要的神話材料幾乎會萃在這裏,而這部份之寫作時期可能比經中其他部份還早。
從 “海外南經第六” 起到最後 “海外經第十八” 止之十三篇,簡稱為《海經》。和前面的《五藏山經》即《山經》合起來,總名之曰《山海經》
《神話性質》
1. 宗教
《山海經》書中展示之巫師所有宗教活動,真是觸目皆是,多難勝舉。如《山海經》中,每一小節的後面,都記載有對某係列山山神的不同禮典,不僅有如魯訊先生所說的“禮神之物多用糈(精米),與巫術合” ,禮典中還有什麼“幹舞置鼓”、“雄雞瘞之”、“合巫祝二人舞”、“聊用魚” ……等等,不外都是巫師祠祭時的景象。如諸山山神,有身人面者、有鹿身八足蛇尾者、有鳥身竜首者、有竜身鳥首者、有羊身人者、有竜身人面者、有豕身人面者、有人面三首者,奇形怪狀,種種不一,或是動物形體的拼湊,或是半人半獸的組合,也顯現了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特色。
2. 歷史
《山海經》書中記有孚些神譜,有帝俊、炎帝、黃帝…… 的神譜,其他歷史性質的書中也記有若幹帝王譜係,我們若將二者來對照觀察,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神話與歷史竟是同步的。這可證明到原始初民是將口耳相傳的神話視為是他們的歷史。某些民族中巫師祀神寺演唱創世史詩和英雄史詩,講述天地如何開闢,人類如何誕生,講述祖先的事績和英雄的戰功等,在初民視為是歷史的,其實也全是神話。此可證在上古時期,神話與歷史同出一源。
3. 地理
神話和地理的關係,在《山海經》一書中,見得更是密切。整部《山海經》,便可說是一部神話性質的地理書。以禹因治水而求賢人的記錄為例。禹因東西南北所經之地,都作了神話性質的描述,文中所寫的地名國名,大都不可證實,衹可視為神話地理。
4. 民族
《山海經》給我們展示了豐富的民族學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當然亦充分帶著神話色彩,如象不死民、三首國、長臂國、丈夫國、一目國、誇金國、跂踵國、犬封國、黑齒國,等等,單看以上的名目,就知道是屬於神話的民族學範圍。
5. 動物和植物
《山海經》所記的奇禽怪獸,異草珍木,就是神話的動物學和植物學;這些奇異的動物和植物,各自有其醫療效用,能治各種常見和不常見的病癥,這又成了神話性質的醫藥衛生學。例如有種動物,吃了它能使人不會放屁;有一種九條尾的狐狸,人吃了它庇不逢妖邪氣。有的動物狀如羊,九尾四耳;又有的狀如烏龜,卻有鳥首。各種奇形怪狀的動物,什為有趣。
6. 天文和氣象
如象羲和生日、浴日、常羲生月、浴月、湯𠔌十日、石夷“司日月之長短”,等等。又如《大荒東經》中記日月所出之山凡六:大言山、合虛山、明星山、鞠陵於又山、猗天藝門山、壑明俊疾山;《大荒西經》日月之山亦六:豐沮玉間山、竜山、明山、鏖巨山、常羊山、大荒出。此外,經中亦記,凡某神出入某山某淵,必伴隨著風雨晦明。而有此神一出現,便會帶來水災等。
7. 哲學
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刑天斷首,鯀腹生禹,等等。其中都是鼓舞人們自強不息的精神和鬥志的,然而卻不用枯燥的說教,而是用通過神話折光反映出來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最著名的是愚公移山的神話,其實是一段古老的神話,一段寓意性強的神話,它體現的精神,精衛填海的精神一致。接近道傢思想的《準南子》中,也記錄了相當可觀的神話傳說,其中所記四大神話:女禍天、羿射十日、共工觸山、嫦娥奔月,都各自有其寓意。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産、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
《山海經》全書十八捲,其中“山經”五捲,“海經”八捲,“大荒經”四捲,“海內經”一捲,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産等訊息。其中《山海經》所載的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經長期傳寫編纂,多少會有所誇飾,但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山海經》的地域範圍】
《山海經》的地域範圍:《南山經》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5省。
《西山經》東起山、陝間黃河,南起陝、甘秦嶺山脈,北抵寧夏????池西北,西北達新疆阿爾金山,《北山經》西起今內蒙、寧夏騰格裏沙漠賀蘭山,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北至內蒙陰山以北。《東山經》包括今山東及蘇皖北境。《中山經》西達四川盆地西北邊緣。
【《山海經》具有多方面的價值】
對歷史,民俗,科學等的作用
《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也許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除了我們大傢都很熟悉的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鯀禹治水等之外,還有許多是人們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經》中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衆帝之臺。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臺。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衝南方。”這個禹殺相柳的傳說充滿了神奇色彩,既可從文學或神話學的角度來研究,也可以從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間的關係,由此可見古代民族部落之間的鬥爭。《山海經》中大量存在的這些神話傳說,是今天我們研究原始宗教的難得材料。例如:巫鹹國在女醜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海外西經》)有靈山,巫鹹、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大荒西經》)
在《山海經》的神話中,不僅可以看到巫師的活動,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在《山海經》中,存在着大量的神奇動物的記載,這些動物主要是鳥、獸、竜、蛇之類,它們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這些動物很可能就是古人的圖騰崇拜。如上文所引的《海外西經》中的文字。“巫鹹國在女醜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蛇可能就是巫鹹國的圖騰。研究中國古代的宗教信仰,《山海經》是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
《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不僅僅是神話傳說,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歷史。雖然由於濃厚的神話色彩,其真實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們畢竟留下了歷史的影子。把幾條類似的材料加以比較,有時還是可以看到歷史的真實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經》中黃帝戰蚩尤的記載,剔除其神話色彩,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場古代部落之間的殘酷戰爭。又如《大荒西經》、《海內經》中記載了一個黃帝的譜係: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海內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經》)這個譜係具有傳奇色彩,具有神譜的性質,但是,它與《大戴禮記·帝係篇》、《史記·五帝本紀》、皇甫謐《帝王世紀》基本相同。
同時,《山海經》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記載了古代科學家們的創造發明,也有他們的科學實踐活動,還反映了當時的科學思想以及已經達到的科學技術水平。例如,關於農業生産,《大荒海內經》載:“後稷是始播百𠔌”,“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經》載:“叔均乃為田祖。”關於手工業,《大荒海內經》載:“義均是始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關於天文、歷法,《大荒海內經》載:“噎鳴生歲有十二。”《大荒西經》載:“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諸如此類的記載不勝枚舉。有一些自然現象的記載尤其珍貴,這在其他書中是看不到的,如《海外北經》載:“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暝為夜;吹為鼕,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裏。在無{上啓下月}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現在,許多學者均認為,《山海經》在這裏記載的是北極地帶半年為晝,半年為夜的極地現象,衹不過是古人無法解釋這種現象,於是就用神話來解釋。這種記載無疑是寶貴的科學資料。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例如《大荒東經》載:“湯𠔌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又如《海外東經》載:“湯𠔌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這兩條記載,有人認為前者記載的是太陽黑子活動和北極的極地現象,後者記載的是極地附近的假日現象。此外,從《山海經》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人對大地的探測活動。《海外東經》載:“帝命竪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竪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中山經》說:“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裏。南北二萬六千裏。”這些記載,數字未必確實,但已反映出中國古人的探測活動。總而言之,《山海經》是一部充滿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內容無奇不有,無所不包,藴藏着豐富的地理學、神話學、民俗學、科學史、醫學等學科的寶貴資料,細心鑽研,深入探討,就不愁沒有新發現。
袁珂先生在《山海經校註.序》中曾這樣說:“《山海經》匪特史地之權輿,亦乃神話之淵府。”說《山海經》是中國神話的“淵府”(寶庫),是為歷來研究中國神話的學者衆所公認的。
魯訊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亦說《山海經》“蓋古之巫書”,又在《漢文學綱要》中說“蓋以記神事”。足以證明《山海經》是一部極具神話研究價值的古書。
整部《山海經》大約可分如下幾部份:
一.《五藏山經》,共五篇 ,約占全書二分之三以上;內容有關山川地理、祀神的典禮儀式和所用之物,間中敘寫到諸山山神的形貌和神力。
二.《海外經》,共四篇;內容多記海外各國的異人、異物,也有些古老神話零片記敘,如誇父追日、刑天斷首。
三.《海內經》,共四篇;內容是記海內神奇事物,如昆竜景象、建木形態、巴蛇、雷神等。
四.《茺經》,共五篇;內又分為《大茺經》四篇和《海內經》一篇;內裏記錄了一些有關帝俊和黃帝(古代東西兩大民族所奉祀的上帝)的神話。此經是保存神話資料最多和最原始的;大部份重要的神話材料幾乎會萃在這裏,而這部份之寫作時期可能比經中其他部份還早。
從 “海外南經第六” 起到最後 “海外經第十八” 止之十三篇,簡稱為《海經》。和前面的《五藏山經》即《山經》合起來,總名之曰《山海經》
《神話性質》
1. 宗教
《山海經》書中展示之巫師所有宗教活動,真是觸目皆是,多難勝舉。如《山海經》中,每一小節的後面,都記載有對某係列山山神的不同禮典,不僅有如魯訊先生所說的“禮神之物多用糈(精米),與巫術合” ,禮典中還有什麼“幹舞置鼓”、“雄雞瘞之”、“合巫祝二人舞”、“聊用魚” ……等等,不外都是巫師祠祭時的景象。如諸山山神,有身人面者、有鹿身八足蛇尾者、有鳥身竜首者、有竜身鳥首者、有羊身人者、有竜身人面者、有豕身人面者、有人面三首者,奇形怪狀,種種不一,或是動物形體的拼湊,或是半人半獸的組合,也顯現了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特色。
2. 歷史
《山海經》書中記有孚些神譜,有帝俊、炎帝、黃帝…… 的神譜,其他歷史性質的書中也記有若幹帝王譜係,我們若將二者來對照觀察,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神話與歷史竟是同步的。這可證明到原始初民是將口耳相傳的神話視為是他們的歷史。某些民族中巫師祀神寺演唱創世史詩和英雄史詩,講述天地如何開闢,人類如何誕生,講述祖先的事績和英雄的戰功等,在初民視為是歷史的,其實也全是神話。此可證在上古時期,神話與歷史同出一源。
3. 地理
神話和地理的關係,在《山海經》一書中,見得更是密切。整部《山海經》,便可說是一部神話性質的地理書。以禹因治水而求賢人的記錄為例。禹因東西南北所經之地,都作了神話性質的描述,文中所寫的地名國名,大都不可證實,衹可視為神話地理。
4. 民族
《山海經》給我們展示了豐富的民族學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當然亦充分帶著神話色彩,如象不死民、三首國、長臂國、丈夫國、一目國、誇金國、跂踵國、犬封國、黑齒國,等等,單看以上的名目,就知道是屬於神話的民族學範圍。
5. 動物和植物
《山海經》所記的奇禽怪獸,異草珍木,就是神話的動物學和植物學;這些奇異的動物和植物,各自有其醫療效用,能治各種常見和不常見的病癥,這又成了神話性質的醫藥衛生學。例如有種動物,吃了它能使人不會放屁;有一種九條尾的狐狸,人吃了它庇不逢妖邪氣。有的動物狀如羊,九尾四耳;又有的狀如烏龜,卻有鳥首。各種奇形怪狀的動物,什為有趣。
6. 天文和氣象
如象羲和生日、浴日、常羲生月、浴月、湯𠔌十日、石夷“司日月之長短”,等等。又如《大荒東經》中記日月所出之山凡六:大言山、合虛山、明星山、鞠陵於又山、猗天藝門山、壑明俊疾山;《大荒西經》日月之山亦六:豐沮玉間山、竜山、明山、鏖巨山、常羊山、大荒出。此外,經中亦記,凡某神出入某山某淵,必伴隨著風雨晦明。而有此神一出現,便會帶來水災等。
7. 哲學
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刑天斷首,鯀腹生禹,等等。其中都是鼓舞人們自強不息的精神和鬥志的,然而卻不用枯燥的說教,而是用通過神話折光反映出來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最著名的是愚公移山的神話,其實是一段古老的神話,一段寓意性強的神話,它體現的精神,精衛填海的精神一致。接近道傢思想的《準南子》中,也記錄了相當可觀的神話傳說,其中所記四大神話:女禍天、羿射十日、共工觸山、嫦娥奔月,都各自有其寓意。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産、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
《山海經》全書十八捲,其中“山經”五捲,“海經”八捲,“大荒經”四捲,“海內經”一捲,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産等訊息。其中《山海經》所載的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經長期傳寫編纂,多少會有所誇飾,但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山海經》的地域範圍】
《山海經》的地域範圍:《南山經》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5省。
《西山經》東起山、陝間黃河,南起陝、甘秦嶺山脈,北抵寧夏????池西北,西北達新疆阿爾金山,《北山經》西起今內蒙、寧夏騰格裏沙漠賀蘭山,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北至內蒙陰山以北。《東山經》包括今山東及蘇皖北境。《中山經》西達四川盆地西北邊緣。
【《山海經》具有多方面的價值】
對歷史,民俗,科學等的作用
《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也許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除了我們大傢都很熟悉的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鯀禹治水等之外,還有許多是人們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經》中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衆帝之臺。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臺。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衝南方。”這個禹殺相柳的傳說充滿了神奇色彩,既可從文學或神話學的角度來研究,也可以從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間的關係,由此可見古代民族部落之間的鬥爭。《山海經》中大量存在的這些神話傳說,是今天我們研究原始宗教的難得材料。例如:巫鹹國在女醜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海外西經》)有靈山,巫鹹、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大荒西經》)
在《山海經》的神話中,不僅可以看到巫師的活動,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在《山海經》中,存在着大量的神奇動物的記載,這些動物主要是鳥、獸、竜、蛇之類,它們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這些動物很可能就是古人的圖騰崇拜。如上文所引的《海外西經》中的文字。“巫鹹國在女醜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蛇可能就是巫鹹國的圖騰。研究中國古代的宗教信仰,《山海經》是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
《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不僅僅是神話傳說,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歷史。雖然由於濃厚的神話色彩,其真實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們畢竟留下了歷史的影子。把幾條類似的材料加以比較,有時還是可以看到歷史的真實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經》中黃帝戰蚩尤的記載,剔除其神話色彩,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場古代部落之間的殘酷戰爭。又如《大荒西經》、《海內經》中記載了一個黃帝的譜係: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海內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經》)這個譜係具有傳奇色彩,具有神譜的性質,但是,它與《大戴禮記·帝係篇》、《史記·五帝本紀》、皇甫謐《帝王世紀》基本相同。
同時,《山海經》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記載了古代科學家們的創造發明,也有他們的科學實踐活動,還反映了當時的科學思想以及已經達到的科學技術水平。例如,關於農業生産,《大荒海內經》載:“後稷是始播百𠔌”,“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經》載:“叔均乃為田祖。”關於手工業,《大荒海內經》載:“義均是始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關於天文、歷法,《大荒海內經》載:“噎鳴生歲有十二。”《大荒西經》載:“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諸如此類的記載不勝枚舉。有一些自然現象的記載尤其珍貴,這在其他書中是看不到的,如《海外北經》載:“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暝為夜;吹為鼕,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裏。在無{上啓下月}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現在,許多學者均認為,《山海經》在這裏記載的是北極地帶半年為晝,半年為夜的極地現象,衹不過是古人無法解釋這種現象,於是就用神話來解釋。這種記載無疑是寶貴的科學資料。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例如《大荒東經》載:“湯𠔌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又如《海外東經》載:“湯𠔌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這兩條記載,有人認為前者記載的是太陽黑子活動和北極的極地現象,後者記載的是極地附近的假日現象。此外,從《山海經》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人對大地的探測活動。《海外東經》載:“帝命竪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竪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中山經》說:“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裏。南北二萬六千裏。”這些記載,數字未必確實,但已反映出中國古人的探測活動。總而言之,《山海經》是一部充滿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內容無奇不有,無所不包,藴藏着豐富的地理學、神話學、民俗學、科學史、醫學等學科的寶貴資料,細心鑽研,深入探討,就不愁沒有新發現。
《山海經校註》是我國著名神話學家袁珂的大作,大概也是國內迄今為止最好的《山海經》校本,郭璞註,郝懿行註,和袁珂註那是讀《山海經》的必備。
袁珂校註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排印本
袁珂校註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排印本
本書由西晉張華編撰。為我國第一部博物學著作。《博物志》共十捲,分類記載了山川地理、飛禽走獸、人物傳記、神話古史、神仙方術等。實為繼《山海經》後,我國又一部包羅萬象的奇書,填補了我國自古無博物類書籍的空白。
該書另一大貢獻是保存了我國古代不少神話材料。如所記八月有人浮槎至天河見織女的傳聞,是有關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的原始資料。
據東晉王嘉《拾遺記》稱。此書原400捲,晉武帝令張華刪訂為10捲。《隋書·經籍志》雜傢類著錄本書即為10捲。因原書已佚,故今本《博物志》由後人搜輯而成。
該書另一大貢獻是保存了我國古代不少神話材料。如所記八月有人浮槎至天河見織女的傳聞,是有關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的原始資料。
據東晉王嘉《拾遺記》稱。此書原400捲,晉武帝令張華刪訂為10捲。《隋書·經籍志》雜傢類著錄本書即為10捲。因原書已佚,故今本《博物志》由後人搜輯而成。
馬縞,字裏不詳。唐末以明經及第,又舉拔萃科。後梁時為太常修撰,纍歷尚書郎,參知禮院事,遷太常少卿。此書以考證名物制度為主,體例與崔豹《古今註》大致相同,二書部分內容重複。此書版本甚多,主要有《百川學海》、《古今逸史》、《說郛》、《叢書集成初編》、《古今逸史》諸本。
《讀史方輿紀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輿紀要》。
“千古絶作”,“海內奇書”
有清一代地理著作層出不窮,其中,清初顧祖禹獨撰的《讀史方輿紀要》頗受後世稱道,被譽為“千古絶作”、“海內奇書”。
本書特點
《讀史方輿紀要》共130捲(後附《輿地要覽》4捲),約280萬字。綜觀全書有如下一些特點:
第一,選材得當,體裁新穎。《讀史方輿紀要》選取材料與一般地志不同。着重記述歷代興亡大事、戰爭勝負與地理形勢的關係,而遊觀詩詞則大多“汰去之”。前9捲撰述歷代州域形勢。接着,以114捲之多,以明代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及所屬府州縣為綱,分敘其四至八到、建置沿革、方位、古跡、山川、城鎮、關隘、驛站等內容。與各地理實體有關的重要史實,附係於各類地名地物之下。並常在敘述中指出該地理實體得名的原由。隨後,以6捲記述“川瀆異同”,作為“昭九州之脈絡”。最後一捲是傳統之說“分野”,作天地對應,有“俯察仰觀之義”。前面歷代州域形勢以朝代為經,以地理為緯;後面分省則以政區為綱,朝代為目,全書經緯交錯,綱目分明,且自作自註,敘述生動,結構嚴謹,讀之趣味無窮。
第二,具有濃厚的軍事地理色彩。顧祖禹著述《讀史方輿紀要》的主要目的之一既然是為反清復明之需,當然十分註重對於軍事的記述。他鑒於明朝統治者不會利用山川形勢險要,未能記取古今用兵成敗的教訓,最後遭緻亡國的歷史,在書中着重論述州域形勢、山川險隘、關塞攻守,引證史事,推論成敗得失,“以古今之史,質之以方輿”。詳細記載歷代興亡成敗與地理環境的關係,而對名勝古跡的記載則相對簡單得多。不僅前面9捲專門論述歷代州域形勢,而且每省每府均以疆域、山川險要、形勢得失開端。各省形勢及其在軍事上的重要性,皆有總序一篇進行論述。《歷代州域形勢》和各省山川險要總論,幾乎每篇都是甚有價值的軍事地理論文。
而且每敘述某一地理實體時,必窮根究源備述其軍事上的地位和價值。顧祖禹認為,地利是行軍之本。地形對於兵傢,有如人為了生存需要飲食,遠行者需靠舟車一樣重要。衹有先知地利,才能行軍,加上“鄉導”的幫助,“夫然後可以動無不勝”。這正是他在《讀史方輿紀要》中,對於地理環境與戰爭得失成敗的關係着重記述的初衷。難怪張之洞認為“此書專為兵事而作,意不在地理考證。”梁啓超也認為,“景範之書,實為極有別裁之軍事地理”。
第三,註重人地關係的辯證思維。以研究天險地利為主的《讀史方輿紀要》,始終貫穿着天險地利衹是成敗得失的從屬條件,而决定的因素還在於社會和人事的正確思想。因為“陰陽無常位、寒暑無常時、險易無常處”。雖是“金城湯池”之故,若 “不得其人以守之”,連同“培塿之丘”、“泛濫之水”都不如。如若用人得當,縱使“枯木朽株皆可以為敵難”。也就是說,决定戰爭勝負的原因,地理形勢固然重要,但帶兵將領所起的作用更大。在論述歷代都城的變化和原因時,顧祖禹認為是由許多因素决定的,並非地勢險固决定一切。首先,都城的選擇與當時的形勢有關,此時可以建都的地方,而到彼時則不一定適於建都,其次,是否適合建都不但要看地勢是否險固,攻守是否有利,而且要看交通是否方便,生産是否發達,對敵鬥爭是否有利。由於建都的各種因素是在經常變化的,不能單純考慮山川地勢。他的這種觀點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基本上是符合的。
第四,註重經世致用,有關國計民生的問題尤其重視。顧祖禹認為:輿地之書不但要記載歷代疆域的演變和政區的沿革,而且還要包括河渠、食貨、屯田、馬政、????鐵、職貢等歷史自然地理和歷史經濟地理的內容。當他開始撰寫時的確對此十分重視,但後來由於各種原因,原稿多有散佚,加上“病侵事擾”,顧不上補綴,但其大略亦能“錯見於篇中”。不過他在論述各地的地理形勢時,盡量做到以地理條件為印證,使歷史成為地理的嚮導,地理成為歷史的圖籍,互相緊密融匯。全書對於有關國計民生的多寫,無關的少寫,詳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詳,這也是《讀史方輿紀要》有別於其他地理著作之處。由於黃河之患歷來不止,直接對國計民生産生不良影響,因此,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大量輯錄前人治水的主張,以留給後人藉鑒。他十分賞識潘季馴的治河方針。認為“以堤束水,藉水攻沙,為以水治水之良法,切要而不可易也。”(《讀史方輿紀要》126)書中對潘季馴的主張頗多引證。此外,書中對漕運的記載也十分重視。顧祖禹認為漕運相當重要,因為“天下大命,實係於此”。但他反對為了漕運而置運河沿綫百姓生命財産於不顧的觀點。在《川瀆異同》中,他以整整一捲的篇幅,論述漕運和海運,又在有關州縣下,詳細記載運河的閘、壩、堤防和濟運諸泉。此外,對於明代農業經濟發展較快的蘇鬆地區,以及揚州、淮安等轉漕城鎮衝要地位,書中都一一作了記載。同時,《讀史方輿紀要》於農田水利的興廢、交通路綫的變遷、城邑鎮市的盛衰,都詳略得當地有所記載。由此可見,不但對於軍事地理、沿革地理方面《讀史方輿紀要》有十分重要的記述,而且在經濟地理方面亦有相當可觀的內容。
本書意義
以軍事地理為主,集自然與人文地理於一身的巨著——《讀史方輿紀要》的撰成,當然與顧祖禹本人的努力分不開。
為了編撰這本巨型歷史地理著作,他先後查閱了二十一史和100多種地志,旁徵博引,取材十分廣泛。同時,他也比較註重作實地考察,每凡外出有便必然觀覽城廓,而且對於山川、道裏、關津無不註意察看。並且深入作調查,無論過往商旅、徵戍之夫,乃至與客人談論時都註意對地理狀況的異同進行考核。但無論實地考察或是調查,囿於條件所限,他都衹能“間有涉歷”而已。主要工作還是限於對圖書資料的探索和考校。儘管全書考證嚴謹,描述論證也多確實可靠,但他本人總覺得未能十分滿意,尤其以缺乏衹有從實地考察中才能獲得的感性知識為憾事。當然,由於時代與條件的限製,加上全書僅為顧祖禹一人獨撰,難免有疏漏、謬誤之處,但這些並非其主流,毫不影響它閃耀於歷史地理巨著之林的光輝。
《讀史方輿紀要》長期以來由於內容豐富、地名齊全、考訂精詳、結構嚴密,不但勝於唐代成書的《元和郡縣圖志》、宋代成書的《太平寰宇記》,而且超越明代成書的《寰宇通志》、《大明一統志》。若與清代歷史地理巨著、官修的《大清一統志》相比,也是各有千秋,並不遜色。至今仍成為歷史地理學者乃至研究歷史、經濟、軍事的學者們必讀的重要參考書。
“千古絶作”,“海內奇書”
有清一代地理著作層出不窮,其中,清初顧祖禹獨撰的《讀史方輿紀要》頗受後世稱道,被譽為“千古絶作”、“海內奇書”。
本書特點
《讀史方輿紀要》共130捲(後附《輿地要覽》4捲),約280萬字。綜觀全書有如下一些特點:
第一,選材得當,體裁新穎。《讀史方輿紀要》選取材料與一般地志不同。着重記述歷代興亡大事、戰爭勝負與地理形勢的關係,而遊觀詩詞則大多“汰去之”。前9捲撰述歷代州域形勢。接着,以114捲之多,以明代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及所屬府州縣為綱,分敘其四至八到、建置沿革、方位、古跡、山川、城鎮、關隘、驛站等內容。與各地理實體有關的重要史實,附係於各類地名地物之下。並常在敘述中指出該地理實體得名的原由。隨後,以6捲記述“川瀆異同”,作為“昭九州之脈絡”。最後一捲是傳統之說“分野”,作天地對應,有“俯察仰觀之義”。前面歷代州域形勢以朝代為經,以地理為緯;後面分省則以政區為綱,朝代為目,全書經緯交錯,綱目分明,且自作自註,敘述生動,結構嚴謹,讀之趣味無窮。
第二,具有濃厚的軍事地理色彩。顧祖禹著述《讀史方輿紀要》的主要目的之一既然是為反清復明之需,當然十分註重對於軍事的記述。他鑒於明朝統治者不會利用山川形勢險要,未能記取古今用兵成敗的教訓,最後遭緻亡國的歷史,在書中着重論述州域形勢、山川險隘、關塞攻守,引證史事,推論成敗得失,“以古今之史,質之以方輿”。詳細記載歷代興亡成敗與地理環境的關係,而對名勝古跡的記載則相對簡單得多。不僅前面9捲專門論述歷代州域形勢,而且每省每府均以疆域、山川險要、形勢得失開端。各省形勢及其在軍事上的重要性,皆有總序一篇進行論述。《歷代州域形勢》和各省山川險要總論,幾乎每篇都是甚有價值的軍事地理論文。
而且每敘述某一地理實體時,必窮根究源備述其軍事上的地位和價值。顧祖禹認為,地利是行軍之本。地形對於兵傢,有如人為了生存需要飲食,遠行者需靠舟車一樣重要。衹有先知地利,才能行軍,加上“鄉導”的幫助,“夫然後可以動無不勝”。這正是他在《讀史方輿紀要》中,對於地理環境與戰爭得失成敗的關係着重記述的初衷。難怪張之洞認為“此書專為兵事而作,意不在地理考證。”梁啓超也認為,“景範之書,實為極有別裁之軍事地理”。
第三,註重人地關係的辯證思維。以研究天險地利為主的《讀史方輿紀要》,始終貫穿着天險地利衹是成敗得失的從屬條件,而决定的因素還在於社會和人事的正確思想。因為“陰陽無常位、寒暑無常時、險易無常處”。雖是“金城湯池”之故,若 “不得其人以守之”,連同“培塿之丘”、“泛濫之水”都不如。如若用人得當,縱使“枯木朽株皆可以為敵難”。也就是說,决定戰爭勝負的原因,地理形勢固然重要,但帶兵將領所起的作用更大。在論述歷代都城的變化和原因時,顧祖禹認為是由許多因素决定的,並非地勢險固决定一切。首先,都城的選擇與當時的形勢有關,此時可以建都的地方,而到彼時則不一定適於建都,其次,是否適合建都不但要看地勢是否險固,攻守是否有利,而且要看交通是否方便,生産是否發達,對敵鬥爭是否有利。由於建都的各種因素是在經常變化的,不能單純考慮山川地勢。他的這種觀點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基本上是符合的。
第四,註重經世致用,有關國計民生的問題尤其重視。顧祖禹認為:輿地之書不但要記載歷代疆域的演變和政區的沿革,而且還要包括河渠、食貨、屯田、馬政、????鐵、職貢等歷史自然地理和歷史經濟地理的內容。當他開始撰寫時的確對此十分重視,但後來由於各種原因,原稿多有散佚,加上“病侵事擾”,顧不上補綴,但其大略亦能“錯見於篇中”。不過他在論述各地的地理形勢時,盡量做到以地理條件為印證,使歷史成為地理的嚮導,地理成為歷史的圖籍,互相緊密融匯。全書對於有關國計民生的多寫,無關的少寫,詳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詳,這也是《讀史方輿紀要》有別於其他地理著作之處。由於黃河之患歷來不止,直接對國計民生産生不良影響,因此,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大量輯錄前人治水的主張,以留給後人藉鑒。他十分賞識潘季馴的治河方針。認為“以堤束水,藉水攻沙,為以水治水之良法,切要而不可易也。”(《讀史方輿紀要》126)書中對潘季馴的主張頗多引證。此外,書中對漕運的記載也十分重視。顧祖禹認為漕運相當重要,因為“天下大命,實係於此”。但他反對為了漕運而置運河沿綫百姓生命財産於不顧的觀點。在《川瀆異同》中,他以整整一捲的篇幅,論述漕運和海運,又在有關州縣下,詳細記載運河的閘、壩、堤防和濟運諸泉。此外,對於明代農業經濟發展較快的蘇鬆地區,以及揚州、淮安等轉漕城鎮衝要地位,書中都一一作了記載。同時,《讀史方輿紀要》於農田水利的興廢、交通路綫的變遷、城邑鎮市的盛衰,都詳略得當地有所記載。由此可見,不但對於軍事地理、沿革地理方面《讀史方輿紀要》有十分重要的記述,而且在經濟地理方面亦有相當可觀的內容。
本書意義
以軍事地理為主,集自然與人文地理於一身的巨著——《讀史方輿紀要》的撰成,當然與顧祖禹本人的努力分不開。
為了編撰這本巨型歷史地理著作,他先後查閱了二十一史和100多種地志,旁徵博引,取材十分廣泛。同時,他也比較註重作實地考察,每凡外出有便必然觀覽城廓,而且對於山川、道裏、關津無不註意察看。並且深入作調查,無論過往商旅、徵戍之夫,乃至與客人談論時都註意對地理狀況的異同進行考核。但無論實地考察或是調查,囿於條件所限,他都衹能“間有涉歷”而已。主要工作還是限於對圖書資料的探索和考校。儘管全書考證嚴謹,描述論證也多確實可靠,但他本人總覺得未能十分滿意,尤其以缺乏衹有從實地考察中才能獲得的感性知識為憾事。當然,由於時代與條件的限製,加上全書僅為顧祖禹一人獨撰,難免有疏漏、謬誤之處,但這些並非其主流,毫不影響它閃耀於歷史地理巨著之林的光輝。
《讀史方輿紀要》長期以來由於內容豐富、地名齊全、考訂精詳、結構嚴密,不但勝於唐代成書的《元和郡縣圖志》、宋代成書的《太平寰宇記》,而且超越明代成書的《寰宇通志》、《大明一統志》。若與清代歷史地理巨著、官修的《大清一統志》相比,也是各有千秋,並不遜色。至今仍成為歷史地理學者乃至研究歷史、經濟、軍事的學者們必讀的重要參考書。
本書根據著名收藏傢馬未都先生在中央電視臺《百傢講壇》已做關於中國陶瓷藝術的12期講座內容整理而成,圖文並茂,相得益彰。全書共12章,既對陶瓷及陶瓷歷史等層面做了宏觀描述,也對歷代名窯,以及宋、元、明等朝代瓷器做了微觀闡釋。語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尤以大量生動實例為佐證,讀者會在不經意間領略到中國陶瓷藝術文化的獨特魅力。作者精心選配的150餘幅相關圖片,更是起到錦上添花之功,為本書增色不少。
本書根據著名收藏傢馬未都先生在中央電視臺《百傢講壇》已做關於中國陶瓷藝術的12期講座內容整理而成,圖文並茂,相得益彰。全書共12章,既對陶瓷及陶瓷歷史等層面做了宏觀描述,也對歷代名窯,以及宋、元、明等朝代瓷器做了微觀闡釋。語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尤以大量生動實例為佐證,讀者會在不經意間領略到中國陶瓷藝術文化的獨特魅力。
根據著名收藏傢馬未都先生在中央電視臺《百傢講壇》所做關於收藏文化的係列講座內容整理而成,圖文並茂,相得益彰。“傢具篇”共10章,既有對傢具收藏史、傢具用材、傢具辨偽、傢具沿革等層面所做的宏觀把握,亦包括對中國傳統傢具中交椅、床榻、椅凳、桌案、櫃架、屏幾等具體物件的微觀闡釋,語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尤以大量生動實例作為佐證,讀者會在不經意間領略到中國傳統傢具文化的獨特魅力。作者精心選配的100餘幅相關圖片,更是起到錦上添花之功,為本書增色不少。
中國古代青銅器源遠流長,絢麗璀燦,有着永恆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傳世和近年發現的大量青銅器表明,青銅器自身有着一個完整的發展演變係統。自夏、商、周至秦、漢整個青銅器發展史,大約可以分為十三期:即夏為二裏頭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為早、中、晚三期,戰國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漢為青銅器發展史的餘輝。
一、青銅器起源與青銅器時代斷代
1、二裏頭文化期 公元前1900-前1600年
二裏頭文化期得名於河南偃師二裏頭文化遺址的發掘。二裏頭遺址發現了相互疊壓的四個文化層次,發掘了墓葬和宮殿遺址。目前二裏頭髮現的青銅器不多,是一些小工具和兵器矢鏃及戈、戚等,但是發現了青銅禮器爵,爵的整個數字雖還不足十件,但在鑄造史上極為重要。從鑄造簡單的兵器、工具到鑄造容器,在技術上是一個飛躍。中國古代青銅器以禮器為主體。青銅禮器是青銅時代的主要徵象。二裏頭文化中青銅禮器的發現。表明歷史已進入具有古代中國特色的青銅時代。
2、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紀——前15世紀中葉
相當於商二裏岡文化期。鄭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測定碳14年代為公元前1620年,正合於商湯立國的時期,但是二裏岡文化的下限還不大清楚。二裏岡遺存分上下兩層,上下層青銅器的差別不是屬於風格方面,而是上層比下層的器類有更多的發展。商代早期青銅器在鄭州出土很多,這是由於鄭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之故。重要的有二裏岡、白傢莊、張寨南街、楊莊,南關外、銘功路、二七路等地的墓葬或窖藏。大體分佈在商城的南面和東南角。在城的東北和西面,也有埋青銅器的墓地。在河南北部發現了商代早期青銅器多起。在湖北黃陂盤竜城、安徽嘉山泊崗、江西清江吳城等地也有重要的發現。以上遺址和墓葬中發現的商代早期青銅器,以二裏岡上層的居多。
綜合各地出土的器物,計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壺、瓠形提梁壺、中柱盤、盤等,包括了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門類。較早的器類比較簡單,但是爵、觚、斝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現。二裏岡上層青銅器的器形更為發展,商代青銅禮器的體製業已形成。屬於二裏岡下層的青銅器,器壁普遍很薄,二裏岡上層的青銅器,有的器壁巳相當厚重。
3、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紀中葉—前13世紀
在商二裏岡文化期和殷墟文化期之間,有幾批青銅器出土。這些器物有某種商代早期的特點,然而已有較多的演變;也有某些殷墟時期青銅器特點的肇始。比較典型的是河北地區藁城臺西下層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銅器,北京平𠔌劉傢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安徽阜南和肥西地區出土的青銅器。在豫西的靈寶東橋,也有出土。殷墟文化一期有這類器物發現,如小屯232號墓所出土的一組青銅器,和小屯331、333號墓等所出土的部分青銅器。但這一類器物在殷墟發現並不多,而在其它地區有的反而比殷墟的更為典型而精好,現在還找不出像二裏岡或殷墟那樣生産這類青銅器的商代大都邑。盤庚遷殷之前的商都在奄,更早在庇和相,但是在二裏岡期之後,殷墟期之前這批青銅器是客觀存在。由於這類青銅器具有早期至晚期的過渡特點,所以有的將之斷在二裏岡期,有的斷為殷墟文化早期。這類青銅器的分佈具有一定的廣泛性,而其時生産它們的中心又不在殷,因而完全有必要在二裏岡文化期之後,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之前,劃出一個稱之為商代中期的階段。商代中期的上限不易確定,下限約在武丁之前。
這一時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雖然與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寬,出現的圓體爵是放所未見的。斝在空椎狀足之外,出現了丁字形足,底多嚮下臌出,平底已較少見。早期雖已出現了寬肩的大口尊,這類器形在此時有較大的發展,像阜南的竜虎尊和獸面紋尊這樣厚重雄偉的造型, 在商代早期是從未出現的。
4、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紀至前11世紀
自武丁至於帝辛。段墟文化的考古分期一般采用鄒衡的四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小乙,第二期武丁至祖甲,第三期辛至文丁,第四期帝乙帝辛。以後的發現,大體上都沒有越過這個界限。而殷墟的青銅器分期則有張長壽的三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武丁,第二期祖庚至康丁,第三期武乙至帝辛。此外,還有—些其它的說法。
《史記.殷本紀》載盤庚至武丁時較詳,陽甲時,殷衰,盤庚五遷,至小辛復衰,至武丁得到了傅說為相,而後才能使“殷道復興”。所謂殷衰,是指商王對諸侯失去控製力,諸侯不朝,即政治不從屬,經濟上不貢賦,因而國力衰微。而殷墟高度繁榮的青銅文化,必需在武丁的武功文治經營相當時期方能達到,武丁—即位不可能立即出現殷墟青銅文化的高度發展。因此,這個時代,可能是商代中期青銅器和晚期青銅器的交替時期。
二、青銅器的名稱及種類
三、青銅器的仿造、偽造與辨別
偽造青銅器主要是為了牟利,而仿造青銅器則是出於對古代文化的尊重與愛好,或是出於復古以宣揚傳統禮教之目的,所以仿古與偽造二者製作的目的與性質均不同,由此在器物上也表現出某些不同的特點,有必要加以區別。唐代以來各個時期仿古作偽的情況大致可概括為四句話:唐宋為仿,元明是變,清代在改,民國是騙。現將其基本情況概述如下。
1、古代青銅器的仿造
仿造先秦青銅器的歷史約可以追溯至宋代,當時金石學興起,公私皆以收藏商周青銅器為樂事,宋宮廷曾據內府所藏商周青銅禮樂器大量仿造,以為郊廟之用。特別是政和年間,由於徽宗酷喜古物,常命良工仿製新得之古器,故所製尤多(見翟耆年《榴史》)。但南宋之後,銅器常被銷毀鑄幣,宋代仿製古器傳至今日者為數較少。但宋代仿古之風延續至元、明、清時代。元代時詔修諸路府州邑縣之廟宇以供春秋祭祀。元成宗時為此設置了出蠟局(《元史·祭祀志》),以仿製古祭器。明代的仿造規模甚大,留傳於世者亦較多。明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因見郊壇宗廟及內廷所陳設之鼎彝均非古製,遂生復古之心,於是在宣德三年敕諭工部仿照宋人《考古圖》、《博古圖》諸書所記商周青銅器器形,鑄造仿古銅器,此外亦令仿造內府所藏名窯四款式典雅者鑄銅器 。
2、青銅器器的偽造與辨別
青銅器偽造歷史之概況。
本世紀青銅器辨偽之主要成果。
偽造青銅器之主要類型與辨別。
一、青銅器起源與青銅器時代斷代
1、二裏頭文化期 公元前1900-前1600年
二裏頭文化期得名於河南偃師二裏頭文化遺址的發掘。二裏頭遺址發現了相互疊壓的四個文化層次,發掘了墓葬和宮殿遺址。目前二裏頭髮現的青銅器不多,是一些小工具和兵器矢鏃及戈、戚等,但是發現了青銅禮器爵,爵的整個數字雖還不足十件,但在鑄造史上極為重要。從鑄造簡單的兵器、工具到鑄造容器,在技術上是一個飛躍。中國古代青銅器以禮器為主體。青銅禮器是青銅時代的主要徵象。二裏頭文化中青銅禮器的發現。表明歷史已進入具有古代中國特色的青銅時代。
2、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紀——前15世紀中葉
相當於商二裏岡文化期。鄭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測定碳14年代為公元前1620年,正合於商湯立國的時期,但是二裏岡文化的下限還不大清楚。二裏岡遺存分上下兩層,上下層青銅器的差別不是屬於風格方面,而是上層比下層的器類有更多的發展。商代早期青銅器在鄭州出土很多,這是由於鄭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之故。重要的有二裏岡、白傢莊、張寨南街、楊莊,南關外、銘功路、二七路等地的墓葬或窖藏。大體分佈在商城的南面和東南角。在城的東北和西面,也有埋青銅器的墓地。在河南北部發現了商代早期青銅器多起。在湖北黃陂盤竜城、安徽嘉山泊崗、江西清江吳城等地也有重要的發現。以上遺址和墓葬中發現的商代早期青銅器,以二裏岡上層的居多。
綜合各地出土的器物,計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壺、瓠形提梁壺、中柱盤、盤等,包括了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門類。較早的器類比較簡單,但是爵、觚、斝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現。二裏岡上層青銅器的器形更為發展,商代青銅禮器的體製業已形成。屬於二裏岡下層的青銅器,器壁普遍很薄,二裏岡上層的青銅器,有的器壁巳相當厚重。
3、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紀中葉—前13世紀
在商二裏岡文化期和殷墟文化期之間,有幾批青銅器出土。這些器物有某種商代早期的特點,然而已有較多的演變;也有某些殷墟時期青銅器特點的肇始。比較典型的是河北地區藁城臺西下層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銅器,北京平𠔌劉傢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安徽阜南和肥西地區出土的青銅器。在豫西的靈寶東橋,也有出土。殷墟文化一期有這類器物發現,如小屯232號墓所出土的一組青銅器,和小屯331、333號墓等所出土的部分青銅器。但這一類器物在殷墟發現並不多,而在其它地區有的反而比殷墟的更為典型而精好,現在還找不出像二裏岡或殷墟那樣生産這類青銅器的商代大都邑。盤庚遷殷之前的商都在奄,更早在庇和相,但是在二裏岡期之後,殷墟期之前這批青銅器是客觀存在。由於這類青銅器具有早期至晚期的過渡特點,所以有的將之斷在二裏岡期,有的斷為殷墟文化早期。這類青銅器的分佈具有一定的廣泛性,而其時生産它們的中心又不在殷,因而完全有必要在二裏岡文化期之後,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之前,劃出一個稱之為商代中期的階段。商代中期的上限不易確定,下限約在武丁之前。
這一時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雖然與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寬,出現的圓體爵是放所未見的。斝在空椎狀足之外,出現了丁字形足,底多嚮下臌出,平底已較少見。早期雖已出現了寬肩的大口尊,這類器形在此時有較大的發展,像阜南的竜虎尊和獸面紋尊這樣厚重雄偉的造型, 在商代早期是從未出現的。
4、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紀至前11世紀
自武丁至於帝辛。段墟文化的考古分期一般采用鄒衡的四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小乙,第二期武丁至祖甲,第三期辛至文丁,第四期帝乙帝辛。以後的發現,大體上都沒有越過這個界限。而殷墟的青銅器分期則有張長壽的三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武丁,第二期祖庚至康丁,第三期武乙至帝辛。此外,還有—些其它的說法。
《史記.殷本紀》載盤庚至武丁時較詳,陽甲時,殷衰,盤庚五遷,至小辛復衰,至武丁得到了傅說為相,而後才能使“殷道復興”。所謂殷衰,是指商王對諸侯失去控製力,諸侯不朝,即政治不從屬,經濟上不貢賦,因而國力衰微。而殷墟高度繁榮的青銅文化,必需在武丁的武功文治經營相當時期方能達到,武丁—即位不可能立即出現殷墟青銅文化的高度發展。因此,這個時代,可能是商代中期青銅器和晚期青銅器的交替時期。
二、青銅器的名稱及種類
三、青銅器的仿造、偽造與辨別
偽造青銅器主要是為了牟利,而仿造青銅器則是出於對古代文化的尊重與愛好,或是出於復古以宣揚傳統禮教之目的,所以仿古與偽造二者製作的目的與性質均不同,由此在器物上也表現出某些不同的特點,有必要加以區別。唐代以來各個時期仿古作偽的情況大致可概括為四句話:唐宋為仿,元明是變,清代在改,民國是騙。現將其基本情況概述如下。
1、古代青銅器的仿造
仿造先秦青銅器的歷史約可以追溯至宋代,當時金石學興起,公私皆以收藏商周青銅器為樂事,宋宮廷曾據內府所藏商周青銅禮樂器大量仿造,以為郊廟之用。特別是政和年間,由於徽宗酷喜古物,常命良工仿製新得之古器,故所製尤多(見翟耆年《榴史》)。但南宋之後,銅器常被銷毀鑄幣,宋代仿製古器傳至今日者為數較少。但宋代仿古之風延續至元、明、清時代。元代時詔修諸路府州邑縣之廟宇以供春秋祭祀。元成宗時為此設置了出蠟局(《元史·祭祀志》),以仿製古祭器。明代的仿造規模甚大,留傳於世者亦較多。明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因見郊壇宗廟及內廷所陳設之鼎彝均非古製,遂生復古之心,於是在宣德三年敕諭工部仿照宋人《考古圖》、《博古圖》諸書所記商周青銅器器形,鑄造仿古銅器,此外亦令仿造內府所藏名窯四款式典雅者鑄銅器 。
2、青銅器器的偽造與辨別
青銅器偽造歷史之概況。
本世紀青銅器辨偽之主要成果。
偽造青銅器之主要類型與辨別。
燦爛輝煌的黃金、白銀,自古以來被視為珍貴財富的象徵。中國古代金銀器富麗華美、格調高雅。一件件巧奪天工的傳世之作,凝聚着古代人民的智慧與靈感。透視出一個朝代的繁華與發展。黃金、白銀的自然魅力和永恆價值,使古今中外的人們對他們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現代考古學挖掘的大量實物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代金銀器的製造和使用,曾出現過變幻莫測,疊宕起伏的變化。在古代社會中,金銀器還擔負着多種社會功能。它們所藴涵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百傢講壇》為您播出《揭示中華古文化》大型係列節目,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生導師,齊東方教授做客《百傢講壇》,為您講述《漢唐金銀器與社會生活》,敬請關註。
《百傢講壇》為您播出《揭示中華古文化》大型係列節目,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生導師,齊東方教授做客《百傢講壇》,為您講述《漢唐金銀器與社會生活》,敬請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