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莫希幹人》美國經典長篇小說,是美國文學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美國小說的鼻祖”庫珀的代表作邊疆五部麯《皮裹腿故事集》(包括《獵鹿者》、《探路人》、《大草原》、《最後一個莫希幹人》、《拓荒者》)中最出色的一部。1992年被拍成電影搬上美國銀屏,深受廣大觀衆喜愛和關註。
小說《最後的莫希幹人》 - 作品簡介
《最後的莫希幹人》是《皮裹腿故事集》中最出色的一部。故事發生在十八世紀五十年代末期,英法兩國為爭奪北美殖民地而進行的“七年戰爭”的第三年,地點是在赫德森河的源頭和喬治湖一帶。當時,這兒是一片腥風血雨的戰場。小說以威廉·亨利堡司令孟羅上校的兩個女兒科拉和艾麗斯,前往堡壘探望父親途中被劫持的經歷為主綫,展開了在原始森林中追蹤、伏擊、戰鬥等一係列驚險情節的描寫。
小說《最後的莫希幹人》
主人公納蒂·邦波,此時已做了英軍的偵察員,並已獲得“鷹眼”的綽號,他和他的老友莫希幹族酋長“大蟒蛇”欽加哥,以及欽加哥的兒子“快腿鹿”恩卡斯挺身而出,為了救出姐妹倆,和劫持者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最後以一場大廝殺而告終。表面看來,這有點像一個“遊俠騎士式”的浪漫故事,實質上,作品首先告訴我們的是:英法殖民主義者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他們為了掠奪這片印第安人土地而發動了戰爭,他們共同對印第安人實行詐騙、暴虐乃至駭人聽聞的種族滅絶政策。他們用高價收購印第安人的頭皮,用“火水”和《聖經》麻醉印第安人的鬥志,用欺騙和脅迫要印第安人充當炮灰,惡毒地挑撥印第安各部落互相殘殺,使之同歸於盡。欽加哥原為莫希幹族的大酋長,他的部落就是在白人殖民者的槍炮和姦計下慘遭覆滅的。他曾嚮老友邦波傷心地訴說道:“英國人來到這兒之前……我們的部落團结一致,我們生活得很幸福。????湖給我們鮮魚,森林給我們麋鹿,天空給我們飛鳥,我們娶了老婆,而老婆又給我們生了孩子……那些荷蘭人登陸後,把火水給了我的人民,一直到讓他們喝得天地也分不清……後來他們就被迫離開了自己的土地,一步步被趕離了可愛的河岸,最後落到了這樣的地步:我作為一個首領和大酋長,也衹能從樹縫裏見到陽光,而一直不能去看一下自己的祖墳!”不幸的是,連他惟一的後嗣恩卡斯,也死在同為印第安人的麥格瓦刀下。同莫希幹族的遭遇一樣,受法國殖民當局利用的懷安多特族,在最後的一場大廝殺中,也被“整個兒消滅”在霍裏肯湖畔。這使我們形象地看到,北美殖民地的發展史,實質上就是這樣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淚史。對於印第安人的被殺戮和印第安部落的消亡,作者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他深深懷着同情和憤慨。他寫道:“莫希幹人的領土,是被歐洲人侵占去的美洲大陸的第一塊地盤,因而,莫希幹人就第一個成了離鄉背井的人。面臨着文明的推進,也可以說,文明的入侵,所有印第安部落的人民,就像他們故土林木上的緑葉在刺骨的嚴寒侵凌下紛紛墜地一樣,日益消亡,看來這已成為落到他們頭上的不可避免的命運。有足夠的歷史事實可以證明,這幅慘像並非虛妄之作。”作者把本書取名為《最後的莫希幹人》,就有着令人心酸的悲哀音調。正直、勇敢的莫希幹人恩卡斯和美麗善良的科拉之死,也不無更深的寓意:隨着他們的死去,他們心靈上的那種美德和純潔的感情也消亡了,留下的衹是籠罩在美洲大地上的那些貪婪、殘暴的惡意和邪念。
小說《最後的莫希幹人》 - 作品賞析
小說《最後的莫希幹人》
《最後的莫希幹人》是詹姆斯•費尼摩爾•庫柏的“皮襪子”係列中最受歡迎、享譽世界的一種,傳統上認為是一本激動人心、構思精巧的冒險小說。但是近年來,批評界發現這部殖民地時代戰爭經典小說有更深層次的含義。本書導論中,丹尼爾-佩剋研究了這些新的進展,追溯了這部小說自1826年出版以來到目前的文學批評觀點。
其他論述從多個批評視角展現了對《最後的莫希幹人》的當代評價。維恩·富蘭剋林論述了庫柏對格倫斯瀑布——故事發生的關鍵場景之一——的描述如何再現了作傢通過想象進入美國歷史的過程。特倫斯·馬丁考察了小說中偉大的關鍵章節,威廉·亨利要塞大屠殺,揭示出這個特別的歷史事件如何忽略甚至取代了英勇的安卡斯和納蒂•邦波斯,從而再現了歷史的力量。尼娜-拜姆將小說與19世紀20年代的兩位女性作傢的作品進行比較和評論。莉迪亞-瑪利亞。奇爾德和凱瑟琳·瑪利亞·西季維剋用她們的女性中心的敘述方式含蓄地挑戰庫柏的性、種族和社會角色等方面的假設觀念。謝莉t塞繆爾斯結合女性主義和新歷史觀,論述了文化通婚的主題,並展示了小說中大量身份認同的混亂如何戲劇化地表現了女人的恐懼和自然繁殖的恐。
在《最後的莫希幹人》中,也像在《殺鹿人》中一樣,“鷹眼”納蒂·邦波和莫希幹族酋長“大蟒蛇”欽加哥,又建立了衆多的功勳,經受了多次死亡的考驗,他們仍一如既往,為他人出生入死。另外作品還塑造了欽加哥的兒子“快腿鹿”恩卡斯的英雄形象,他有着高尚的品質,純潔的情操,正直勇敢,富有自我犧牲精神。還有勇敢、善良的科拉。他們的品德,都引起人們的贊嘆。此外,作者還以他嫻熟的手法和鮮明的色彩,描繪了年邁的塔曼儂、“刁狐狸”麥格瓦、海沃德少校、聖歌教師等諸多人物,以及大自然的絢麗景色。書中對印第安人的習俗,如募兵活動、殯葬儀式等的描寫,以及他們那些充滿比喻象徵的語言,使作品更顯得具有獨特的情趣和神秘的色彩。《最後的莫希幹人》中,有些場面仍顯出人為的痕跡,其中有的巧合奇遇,似乎不那麽合情合理,人物的塑造上,也有理想化的因素,正面人物過於完美無缺。此外,書中把親法的印第安人寫成狡猾陰險、兇惡殘忍的敗類,也是片面的,不公正的。但是,瑕不掩瑜,作者在《最後的莫希幹人》中,畢竟用鮮明而生動的色彩,重現了英法爭奪殖民地戰爭中的某些重大事件,使我們懂得了殖民主義者的貪婪和殘酷,同時也瞭解到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印第安人的精神面貌。作為一個前期浪漫主義作傢,他認為自己有權運用誇張的手法,來描繪那些歷史事件和現實生活。而且,不可否認,在這濃重的浪漫色彩中,是有着明顯的道德觀念和現實意義的。
小說《最後的莫希幹人》 - 背景資料
小說《最後的莫希幹人》
《最後的莫希幹人》是美國文學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美國小說的鼻祖”庫珀的代表作邊疆五部麯《皮裹腿故事集》(包括《獵鹿者》、《探路人》、《大草原》、《最後一個莫希幹人》、《拓荒者》 )中最出色的一部。五部小說連成一體又各自獨立成章。小說集中以當地白人後裔納蒂•邦波(綽號“鷹眼”Hawkeye)為主人公,講述了一個個緊張懸疑、冒險刺激的傳奇故事,洋溢着勇敢與奮鬥精神,引人入勝。《拓荒者》主要描寫獨文戰爭後紐約州開發地上的小城鎮生活。因使用鹿皮護腿而得到“皮裹腿”綽號的納蒂•班彼在森林中以狩獵為生,與印第安人為伍,因兩次救過法官的女兒,法官企圖把班波置於他所代表的“文明”的保護之下。班波不喜愛這種“文明”,走嚮西部未開發的土地去過他熱愛的森林生活。五部麯中最出色的是《最後的莫希幹人》,主要寫18世紀中葉英法殖民主義者為掠奪印第安人而發生的戰爭。印第安人一方面被屠殺或充當炮灰,另一方面又互相殘殺,終於使整個部落瀕於絶滅。《大草原》中描寫班波90歲高齡仍充當帶路人,以後死在西部草原他視為兄弟的印第安人之手。題材廣泛,情節麯折,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出色,人物刻劃成功,這套“皮裹腿故事集”對後來美國西部小說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該小說集中包含大量史料,介紹了美國印第安文化的起源、內涵,以及印第安人為生存和保存文化而進行的不懈努力。他們高尚的品質、純潔的情操、正直勇敢以及自我犧牲精神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對印第安人的習俗,如募兵活動、殯葬儀式的描寫,以及他們那些充滿比喻象徵的語言,使作品更顯得具有獨特的情趣和神秘的色彩。而且庫柏的環境描寫,總是跟情節的變化,人物的心情交融在一起,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小說《最後的莫希幹人》 - 作者簡介
詹姆斯·費尼莫爾·庫柏
詹姆斯·費尼莫爾·庫柏(JamesFenimoreCooper)於一七八九年九月十五日出生在新澤西州的伯林頓。一年後,他父親威廉·庫柏法官,把他帶到紐約州中部奧獲高湖畔的庫柏鎮。這兒有他父親的一大片新開發地。
庫柏的父親威廉法官,是英國教友派教徒的後裔,是當地的大地主,曾兩度任國會議員。他在政治上屬於聯邦派,他的思想和社會地位對庫柏有一定的影響。庫柏的母親伊麗莎白•費尼莫爾是瑞典人。
一八○六年十月,庫柏在一艘商船上當了水手,隨船去歐洲,做了十一個月的海上航行。一八○八年一月,他加入海軍,做見習士官。一八○九年十一月,他開始任海軍軍官,從海軍準尉直至升任為海軍上尉。一八一○年,他請了一年長假,在假期中結了婚。一八一一年,庫柏自海軍退役。這五六年的海上生涯,為他後來寫海上小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小說《最後的莫希幹人》
一八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這另外一本書問世了,它就是長篇小說《間諜》。該書出版後,受到讀者熱烈歡迎,不僅在國內連續再版,而且在國外被譯成多種歐洲文字。緊接着,庫柏一鼓作氣,又寫出了以邊疆生活為題材的《拓荒者》(一八二三)和以海上生活為題材的《領航員》 (一八二三)。這三部作品出版後,影響很大,它們既滿足了國內讀者對民族題材的要求,也嚮國外讀者揭開了美國這個新興國傢的面貌。新鮮生動的民族題材和浪漫主義的樂觀情調,使國內外讀者耳目為之一新。《間諜》傳到俄國後,對俄國人民的革命鬥爭起了鼓舞作用。庫柏很快就成了美國文學史上第一個世界知名的小說傢。
從一八二一年發表《間諜》到一八五一年逝世的三十年間,庫柏不停地寫作,即使在一八二六至一八三三年旅歐期間和出任駐外使節時,也沒有擱筆,總共出版了五十多部作品。除長篇小說三十多部外,還有旅行札記、政治諷刺小品、寓言故事……以及一部美國海軍發展史。
庫柏在晚年陷入了一係列政治和文學的爭議之中。他在庫柏鎮和敵視他的報紙打了無數官司,雖然幾乎次次勝訴,但這也影響到他的聲望,使他深感痛苦,他甚至要求在他死後不要給他寫傳記。但他仍堅持寫作,直至一八五一年九月十四日他六十二歲生日前一天逝世。
小說《最後的莫希幹人》 - 電影《最後的莫希幹人》
電影《最後的莫希幹人》
中文名稱:最後的莫希幹人
英文名稱: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資源類型:APE
發行時間:1992年
專輯歌手:Trevor Jones
Randy Edelman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電影梗概
1757年,英法兩國為爭奪美洲殖民地不斷交戰。當地的印地安部落也飽受其害,有一個莫希幹族,僅剩下三個人——老戰士曾阿慶父子和他的白人養子豪剋依(Hawkeye,鷹眼之意)。他們敬慕神靈,衹為生存而狩獵,過着傳統、安寧的遊獵生活。
英軍少校鄧肯在護送蒙羅上校之女柯娜姐妹去蒙羅的駐地威廉堡途中,被實為法軍姦細的休倫族嚮導馬瓜誘騙,陷入親法土著休倫族的埋伏。危急時刻,三個莫希幹人解救了他們,並護送他們去威廉堡。途中,他們看到了曾和莫西幹人和睦相處的白人後裔遭到法軍屠戮、房屋被毀的慘狀。從豪剋依口中,柯娜也理解了她們與土著在文化習慣上的諸多差異,並為他們對自由的維護精神而感動。
當他們接近威廉堡時,發現法軍正在圍攻英軍。原來蒙羅上校早已嚮韋伯將軍發出求救信,不料落入馬瓜手中,威廉堡危在旦夕。於是,蒙羅衹能連夜再嚮韋伯發信求援。在蒙羅營中,柯娜再次拒絶了鄧肯的求愛,卻和正直、勇猛的豪剋依産生了情愫。由於豪剋依幫助英軍民團中的當地居民離開營地回去保衛傢園而被抓,蒙羅上校要以煽動叛亂罪名絞死豪剋依,柯娜十分不滿,為這些土著的自由與父親和鄧肯激烈辯護。由於救援無望,蒙羅衹能率軍嚮法軍投降。法軍將領想以和平的方式把英軍徹底逐出美洲,而馬瓜因宿仇發誓要親手殺死蒙羅。於是,在英軍的撤離途中,馬瓜帶領休倫族人襲擊英軍並殺死了蒙羅。激戰中,豪剋依掙脫繩索救出了柯娜姐妹。三個莫希幹人與柯娜姐妹和鄧肯在逃避追捕中躲入一個瀑布山洞。最終,馬瓜還是找到那裏。無奈,為保留生存的希望,莫希幹人跳下瀑布,而柯娜姐妹和鄧肯落入馬瓜之手。
三個莫希幹人來到休倫族營地附近,豪剋依冒死衹身進入,請求休倫族酋長釋放三人並揭露了馬瓜的野心和陰謀可能給印地安人帶來更大的災難。最後酋長决定放走鄧肯、燒死柯娜、其妹愛麗斯由馬瓜帶走。關鍵時刻,鄧肯用自己的生命換得了柯娜的自由。為解救愛麗斯,三個莫希幹人追蹤馬瓜的隊伍。終於,在高山之巔、在緑蔭之下、在悠揚、急促的主題音樂聲中,三個莫希幹人與馬瓜進行了一場恩怨了斷——每個人都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命運――無論生死……
影音評述
電影《最後的莫希幹人》
《最後的莫希幹人》以英、法兩大帝國爭奪美洲殖民地為背景,用殖民與反殖民,壓迫與自由,殖民者與土著內部的鬥爭以及追求獨立自由的白裔土著與殖民者之間的真情作為意藴內核,組織了並不復雜但感人至深的故事情節。時代環境就已具有史詩氣息,加以電影創作者着意營造、攝取的宏偉壯麗的自然景象和宏大逼真的戰鬥場面,尤其是影片中最後三個莫希幹人身上張揚着的對自由、獨立的不屈追求和勇猛抗爭的精神,展現出一種人性的自由與完美,使人心潮澎湃,激宕不已。土著之間的相互爭鬥,野蠻而可悲。他們為了自己的生存以動物的方式互相傾軋、吞噬,而他們又無一不是殖民者壓迫的對象和利用工具。他們流淌的鮮血都是殖民者罪惡的見證。在這些土著中,最為正直的就是這最後三個莫希幹人。他們與其他土著的不同關鍵在於他們始終保持着人格的獨立和清醒的頭腦,他們决不加入任何一方的殖民軍團中,他們始終昂首闊步,鎮定自如地走在他們世代生長的土地上,在他們身上,集中顯現了對自由的追求和維護的可貴精神。正是在這種堅定的人生信仰下,他們勇猛不屈,正直無私。該片同時表現了白裔土著豪剋依與殖民軍官之女柯娜的愛情。他們超越界限的愛情並非傳奇,觀衆完全可以相信接受這個事實。柯娜拒絶英國軍官的求婚卻投入莫希幹土著人這一所謂的“野蠻不化人”的懷中,正是感動於其身上揚溢着的那種人性的高尚和不屈的生命力。豪剋依與柯娜的愛情足以證明人性的可溝聯性和真純愛情超越界限的巨大力量。
該片於1992年上映,又譯《最後一個莫希幹人》。由於小說本身就是名著,加上電影恰當和唯美的藝術渲染,使該片發散出難以抵擋的巨大魅力,成為一部在電影界地位與小說同樣的世界經典!影片的攝影和配樂也相當氣勢恢宏,更是與電影無與倫比的絶配!電影一開始,一陣節奏明快急促低沉的鼓點敲擊着耳膜,敲醒了神經,吸引着思維緩緩進入深邃幽遠、磅礴起伏的山巒,掃視着蒼翠茂密、生機無限的森林,簡直是美輪美奐的視聽享受,全身心都是美感和沉醉!
作者:詹·費·庫柏[美]
宋兆霖 譯
譯本序
第01章
第02章
第03章
第04章
第05章
第06章
第07章
第08章
第0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小說《最後的莫希幹人》 - 作品簡介
《最後的莫希幹人》是《皮裹腿故事集》中最出色的一部。故事發生在十八世紀五十年代末期,英法兩國為爭奪北美殖民地而進行的“七年戰爭”的第三年,地點是在赫德森河的源頭和喬治湖一帶。當時,這兒是一片腥風血雨的戰場。小說以威廉·亨利堡司令孟羅上校的兩個女兒科拉和艾麗斯,前往堡壘探望父親途中被劫持的經歷為主綫,展開了在原始森林中追蹤、伏擊、戰鬥等一係列驚險情節的描寫。
小說《最後的莫希幹人》
主人公納蒂·邦波,此時已做了英軍的偵察員,並已獲得“鷹眼”的綽號,他和他的老友莫希幹族酋長“大蟒蛇”欽加哥,以及欽加哥的兒子“快腿鹿”恩卡斯挺身而出,為了救出姐妹倆,和劫持者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最後以一場大廝殺而告終。表面看來,這有點像一個“遊俠騎士式”的浪漫故事,實質上,作品首先告訴我們的是:英法殖民主義者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他們為了掠奪這片印第安人土地而發動了戰爭,他們共同對印第安人實行詐騙、暴虐乃至駭人聽聞的種族滅絶政策。他們用高價收購印第安人的頭皮,用“火水”和《聖經》麻醉印第安人的鬥志,用欺騙和脅迫要印第安人充當炮灰,惡毒地挑撥印第安各部落互相殘殺,使之同歸於盡。欽加哥原為莫希幹族的大酋長,他的部落就是在白人殖民者的槍炮和姦計下慘遭覆滅的。他曾嚮老友邦波傷心地訴說道:“英國人來到這兒之前……我們的部落團结一致,我們生活得很幸福。????湖給我們鮮魚,森林給我們麋鹿,天空給我們飛鳥,我們娶了老婆,而老婆又給我們生了孩子……那些荷蘭人登陸後,把火水給了我的人民,一直到讓他們喝得天地也分不清……後來他們就被迫離開了自己的土地,一步步被趕離了可愛的河岸,最後落到了這樣的地步:我作為一個首領和大酋長,也衹能從樹縫裏見到陽光,而一直不能去看一下自己的祖墳!”不幸的是,連他惟一的後嗣恩卡斯,也死在同為印第安人的麥格瓦刀下。同莫希幹族的遭遇一樣,受法國殖民當局利用的懷安多特族,在最後的一場大廝殺中,也被“整個兒消滅”在霍裏肯湖畔。這使我們形象地看到,北美殖民地的發展史,實質上就是這樣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淚史。對於印第安人的被殺戮和印第安部落的消亡,作者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他深深懷着同情和憤慨。他寫道:“莫希幹人的領土,是被歐洲人侵占去的美洲大陸的第一塊地盤,因而,莫希幹人就第一個成了離鄉背井的人。面臨着文明的推進,也可以說,文明的入侵,所有印第安部落的人民,就像他們故土林木上的緑葉在刺骨的嚴寒侵凌下紛紛墜地一樣,日益消亡,看來這已成為落到他們頭上的不可避免的命運。有足夠的歷史事實可以證明,這幅慘像並非虛妄之作。”作者把本書取名為《最後的莫希幹人》,就有着令人心酸的悲哀音調。正直、勇敢的莫希幹人恩卡斯和美麗善良的科拉之死,也不無更深的寓意:隨着他們的死去,他們心靈上的那種美德和純潔的感情也消亡了,留下的衹是籠罩在美洲大地上的那些貪婪、殘暴的惡意和邪念。
小說《最後的莫希幹人》 - 作品賞析
小說《最後的莫希幹人》
《最後的莫希幹人》是詹姆斯•費尼摩爾•庫柏的“皮襪子”係列中最受歡迎、享譽世界的一種,傳統上認為是一本激動人心、構思精巧的冒險小說。但是近年來,批評界發現這部殖民地時代戰爭經典小說有更深層次的含義。本書導論中,丹尼爾-佩剋研究了這些新的進展,追溯了這部小說自1826年出版以來到目前的文學批評觀點。
其他論述從多個批評視角展現了對《最後的莫希幹人》的當代評價。維恩·富蘭剋林論述了庫柏對格倫斯瀑布——故事發生的關鍵場景之一——的描述如何再現了作傢通過想象進入美國歷史的過程。特倫斯·馬丁考察了小說中偉大的關鍵章節,威廉·亨利要塞大屠殺,揭示出這個特別的歷史事件如何忽略甚至取代了英勇的安卡斯和納蒂•邦波斯,從而再現了歷史的力量。尼娜-拜姆將小說與19世紀20年代的兩位女性作傢的作品進行比較和評論。莉迪亞-瑪利亞。奇爾德和凱瑟琳·瑪利亞·西季維剋用她們的女性中心的敘述方式含蓄地挑戰庫柏的性、種族和社會角色等方面的假設觀念。謝莉t塞繆爾斯結合女性主義和新歷史觀,論述了文化通婚的主題,並展示了小說中大量身份認同的混亂如何戲劇化地表現了女人的恐懼和自然繁殖的恐。
在《最後的莫希幹人》中,也像在《殺鹿人》中一樣,“鷹眼”納蒂·邦波和莫希幹族酋長“大蟒蛇”欽加哥,又建立了衆多的功勳,經受了多次死亡的考驗,他們仍一如既往,為他人出生入死。另外作品還塑造了欽加哥的兒子“快腿鹿”恩卡斯的英雄形象,他有着高尚的品質,純潔的情操,正直勇敢,富有自我犧牲精神。還有勇敢、善良的科拉。他們的品德,都引起人們的贊嘆。此外,作者還以他嫻熟的手法和鮮明的色彩,描繪了年邁的塔曼儂、“刁狐狸”麥格瓦、海沃德少校、聖歌教師等諸多人物,以及大自然的絢麗景色。書中對印第安人的習俗,如募兵活動、殯葬儀式等的描寫,以及他們那些充滿比喻象徵的語言,使作品更顯得具有獨特的情趣和神秘的色彩。《最後的莫希幹人》中,有些場面仍顯出人為的痕跡,其中有的巧合奇遇,似乎不那麽合情合理,人物的塑造上,也有理想化的因素,正面人物過於完美無缺。此外,書中把親法的印第安人寫成狡猾陰險、兇惡殘忍的敗類,也是片面的,不公正的。但是,瑕不掩瑜,作者在《最後的莫希幹人》中,畢竟用鮮明而生動的色彩,重現了英法爭奪殖民地戰爭中的某些重大事件,使我們懂得了殖民主義者的貪婪和殘酷,同時也瞭解到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印第安人的精神面貌。作為一個前期浪漫主義作傢,他認為自己有權運用誇張的手法,來描繪那些歷史事件和現實生活。而且,不可否認,在這濃重的浪漫色彩中,是有着明顯的道德觀念和現實意義的。
小說《最後的莫希幹人》 - 背景資料
小說《最後的莫希幹人》
《最後的莫希幹人》是美國文學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美國小說的鼻祖”庫珀的代表作邊疆五部麯《皮裹腿故事集》(包括《獵鹿者》、《探路人》、《大草原》、《最後一個莫希幹人》、《拓荒者》 )中最出色的一部。五部小說連成一體又各自獨立成章。小說集中以當地白人後裔納蒂•邦波(綽號“鷹眼”Hawkeye)為主人公,講述了一個個緊張懸疑、冒險刺激的傳奇故事,洋溢着勇敢與奮鬥精神,引人入勝。《拓荒者》主要描寫獨文戰爭後紐約州開發地上的小城鎮生活。因使用鹿皮護腿而得到“皮裹腿”綽號的納蒂•班彼在森林中以狩獵為生,與印第安人為伍,因兩次救過法官的女兒,法官企圖把班波置於他所代表的“文明”的保護之下。班波不喜愛這種“文明”,走嚮西部未開發的土地去過他熱愛的森林生活。五部麯中最出色的是《最後的莫希幹人》,主要寫18世紀中葉英法殖民主義者為掠奪印第安人而發生的戰爭。印第安人一方面被屠殺或充當炮灰,另一方面又互相殘殺,終於使整個部落瀕於絶滅。《大草原》中描寫班波90歲高齡仍充當帶路人,以後死在西部草原他視為兄弟的印第安人之手。題材廣泛,情節麯折,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出色,人物刻劃成功,這套“皮裹腿故事集”對後來美國西部小說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該小說集中包含大量史料,介紹了美國印第安文化的起源、內涵,以及印第安人為生存和保存文化而進行的不懈努力。他們高尚的品質、純潔的情操、正直勇敢以及自我犧牲精神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對印第安人的習俗,如募兵活動、殯葬儀式的描寫,以及他們那些充滿比喻象徵的語言,使作品更顯得具有獨特的情趣和神秘的色彩。而且庫柏的環境描寫,總是跟情節的變化,人物的心情交融在一起,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小說《最後的莫希幹人》 - 作者簡介
詹姆斯·費尼莫爾·庫柏
詹姆斯·費尼莫爾·庫柏(JamesFenimoreCooper)於一七八九年九月十五日出生在新澤西州的伯林頓。一年後,他父親威廉·庫柏法官,把他帶到紐約州中部奧獲高湖畔的庫柏鎮。這兒有他父親的一大片新開發地。
庫柏的父親威廉法官,是英國教友派教徒的後裔,是當地的大地主,曾兩度任國會議員。他在政治上屬於聯邦派,他的思想和社會地位對庫柏有一定的影響。庫柏的母親伊麗莎白•費尼莫爾是瑞典人。
一八○六年十月,庫柏在一艘商船上當了水手,隨船去歐洲,做了十一個月的海上航行。一八○八年一月,他加入海軍,做見習士官。一八○九年十一月,他開始任海軍軍官,從海軍準尉直至升任為海軍上尉。一八一○年,他請了一年長假,在假期中結了婚。一八一一年,庫柏自海軍退役。這五六年的海上生涯,為他後來寫海上小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小說《最後的莫希幹人》
一八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這另外一本書問世了,它就是長篇小說《間諜》。該書出版後,受到讀者熱烈歡迎,不僅在國內連續再版,而且在國外被譯成多種歐洲文字。緊接着,庫柏一鼓作氣,又寫出了以邊疆生活為題材的《拓荒者》(一八二三)和以海上生活為題材的《領航員》 (一八二三)。這三部作品出版後,影響很大,它們既滿足了國內讀者對民族題材的要求,也嚮國外讀者揭開了美國這個新興國傢的面貌。新鮮生動的民族題材和浪漫主義的樂觀情調,使國內外讀者耳目為之一新。《間諜》傳到俄國後,對俄國人民的革命鬥爭起了鼓舞作用。庫柏很快就成了美國文學史上第一個世界知名的小說傢。
從一八二一年發表《間諜》到一八五一年逝世的三十年間,庫柏不停地寫作,即使在一八二六至一八三三年旅歐期間和出任駐外使節時,也沒有擱筆,總共出版了五十多部作品。除長篇小說三十多部外,還有旅行札記、政治諷刺小品、寓言故事……以及一部美國海軍發展史。
庫柏在晚年陷入了一係列政治和文學的爭議之中。他在庫柏鎮和敵視他的報紙打了無數官司,雖然幾乎次次勝訴,但這也影響到他的聲望,使他深感痛苦,他甚至要求在他死後不要給他寫傳記。但他仍堅持寫作,直至一八五一年九月十四日他六十二歲生日前一天逝世。
小說《最後的莫希幹人》 - 電影《最後的莫希幹人》
電影《最後的莫希幹人》
中文名稱:最後的莫希幹人
英文名稱: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資源類型:APE
發行時間:1992年
專輯歌手:Trevor Jones
Randy Edelman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電影梗概
1757年,英法兩國為爭奪美洲殖民地不斷交戰。當地的印地安部落也飽受其害,有一個莫希幹族,僅剩下三個人——老戰士曾阿慶父子和他的白人養子豪剋依(Hawkeye,鷹眼之意)。他們敬慕神靈,衹為生存而狩獵,過着傳統、安寧的遊獵生活。
英軍少校鄧肯在護送蒙羅上校之女柯娜姐妹去蒙羅的駐地威廉堡途中,被實為法軍姦細的休倫族嚮導馬瓜誘騙,陷入親法土著休倫族的埋伏。危急時刻,三個莫希幹人解救了他們,並護送他們去威廉堡。途中,他們看到了曾和莫西幹人和睦相處的白人後裔遭到法軍屠戮、房屋被毀的慘狀。從豪剋依口中,柯娜也理解了她們與土著在文化習慣上的諸多差異,並為他們對自由的維護精神而感動。
當他們接近威廉堡時,發現法軍正在圍攻英軍。原來蒙羅上校早已嚮韋伯將軍發出求救信,不料落入馬瓜手中,威廉堡危在旦夕。於是,蒙羅衹能連夜再嚮韋伯發信求援。在蒙羅營中,柯娜再次拒絶了鄧肯的求愛,卻和正直、勇猛的豪剋依産生了情愫。由於豪剋依幫助英軍民團中的當地居民離開營地回去保衛傢園而被抓,蒙羅上校要以煽動叛亂罪名絞死豪剋依,柯娜十分不滿,為這些土著的自由與父親和鄧肯激烈辯護。由於救援無望,蒙羅衹能率軍嚮法軍投降。法軍將領想以和平的方式把英軍徹底逐出美洲,而馬瓜因宿仇發誓要親手殺死蒙羅。於是,在英軍的撤離途中,馬瓜帶領休倫族人襲擊英軍並殺死了蒙羅。激戰中,豪剋依掙脫繩索救出了柯娜姐妹。三個莫希幹人與柯娜姐妹和鄧肯在逃避追捕中躲入一個瀑布山洞。最終,馬瓜還是找到那裏。無奈,為保留生存的希望,莫希幹人跳下瀑布,而柯娜姐妹和鄧肯落入馬瓜之手。
三個莫希幹人來到休倫族營地附近,豪剋依冒死衹身進入,請求休倫族酋長釋放三人並揭露了馬瓜的野心和陰謀可能給印地安人帶來更大的災難。最後酋長决定放走鄧肯、燒死柯娜、其妹愛麗斯由馬瓜帶走。關鍵時刻,鄧肯用自己的生命換得了柯娜的自由。為解救愛麗斯,三個莫希幹人追蹤馬瓜的隊伍。終於,在高山之巔、在緑蔭之下、在悠揚、急促的主題音樂聲中,三個莫希幹人與馬瓜進行了一場恩怨了斷——每個人都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命運――無論生死……
影音評述
電影《最後的莫希幹人》
《最後的莫希幹人》以英、法兩大帝國爭奪美洲殖民地為背景,用殖民與反殖民,壓迫與自由,殖民者與土著內部的鬥爭以及追求獨立自由的白裔土著與殖民者之間的真情作為意藴內核,組織了並不復雜但感人至深的故事情節。時代環境就已具有史詩氣息,加以電影創作者着意營造、攝取的宏偉壯麗的自然景象和宏大逼真的戰鬥場面,尤其是影片中最後三個莫希幹人身上張揚着的對自由、獨立的不屈追求和勇猛抗爭的精神,展現出一種人性的自由與完美,使人心潮澎湃,激宕不已。土著之間的相互爭鬥,野蠻而可悲。他們為了自己的生存以動物的方式互相傾軋、吞噬,而他們又無一不是殖民者壓迫的對象和利用工具。他們流淌的鮮血都是殖民者罪惡的見證。在這些土著中,最為正直的就是這最後三個莫希幹人。他們與其他土著的不同關鍵在於他們始終保持着人格的獨立和清醒的頭腦,他們决不加入任何一方的殖民軍團中,他們始終昂首闊步,鎮定自如地走在他們世代生長的土地上,在他們身上,集中顯現了對自由的追求和維護的可貴精神。正是在這種堅定的人生信仰下,他們勇猛不屈,正直無私。該片同時表現了白裔土著豪剋依與殖民軍官之女柯娜的愛情。他們超越界限的愛情並非傳奇,觀衆完全可以相信接受這個事實。柯娜拒絶英國軍官的求婚卻投入莫希幹土著人這一所謂的“野蠻不化人”的懷中,正是感動於其身上揚溢着的那種人性的高尚和不屈的生命力。豪剋依與柯娜的愛情足以證明人性的可溝聯性和真純愛情超越界限的巨大力量。
該片於1992年上映,又譯《最後一個莫希幹人》。由於小說本身就是名著,加上電影恰當和唯美的藝術渲染,使該片發散出難以抵擋的巨大魅力,成為一部在電影界地位與小說同樣的世界經典!影片的攝影和配樂也相當氣勢恢宏,更是與電影無與倫比的絶配!電影一開始,一陣節奏明快急促低沉的鼓點敲擊着耳膜,敲醒了神經,吸引着思維緩緩進入深邃幽遠、磅礴起伏的山巒,掃視着蒼翠茂密、生機無限的森林,簡直是美輪美奐的視聽享受,全身心都是美感和沉醉!
作者:詹·費·庫柏[美]
宋兆霖 譯
譯本序
第01章
第02章
第03章
第04章
第05章
第06章
第07章
第08章
第0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