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語》可分為兩大部分:前44回寫源氏極享榮華,伴隨着感情糾葛的一生。這是作品的中心內容。10回寫源氏之子薫(實為三公主和柏木大將的私生子)與宇治山莊女子之間錯綜的愛情故事。小說歷經4代天皇、跨越70多個年頭,登場人物數以百計,僅主要人物就有幾十人之多。
故事開始於桐壺帝在位的時候。出身低微的更衣,獨得桐壺帝的寵愛。後此更衣生下一位皇子,其他嬪妃,尤其是弘徽殿女禦也愈加忌恨。更衣不堪凌辱折磨,生子不到3年,便悒鬱而亡。小皇子沒有強大的外戚做靠山,很難在宮中立足。桐壺帝不得已將其降為臣籍,賜姓源氏。源氏不僅貌美驚人,而且才華橫溢。12歲行冠禮後,娶當權的左大臣之女葵姬為妻,但葵姬不遂源氏的意。於是源氏追求桐壺帝續娶的女禦藤壺,據說女禦酷肖源氏生母。不久,兩人發生亂倫關係,生下一子,後來即位稱冷泉帝。源氏到處偷香竊玉,強行占有了伊豫介的後妻空蟬,還嚮比他大7歲的嬸母六條妃子求歡,並同時輾轉在花散裏、末摘花等衆女子之間。當他劫持一位不明身分的弱女子夕顔去荒屋幽會時,這女子不幸暴亡,源氏為此大病一場,病愈進香時遇到一個酷似自己日思夜想而不得相見的藤壺的女孩,得知她是藤壺女禦的侄女,名叫紫姬,就趁紫姬熟睡把她帶回傢中,收為養女,朝夕相伴,以寄托對藤壺的思慕。幾年後紫姬出落得亭亭玉立,高貴優雅,纔藝超衆,十分可人。源氏便把她據為己有。葵姬因六條妃子生魂附體過世後,紫姬被扶為正夫人。
桐壺帝退位以後,右大臣弘徽殿女禦的兒子登上皇位(朱雀帝),源氏及嶽父左大臣一派從此失勢。恰巧源氏與右大臣女兒朧月夜偷情之事敗露,源氏自覺噩運臨頭,便遠離京城,到荒涼少人的須磨、明石隱居。為排遣寂寞,與明石道人的女兒明石姬結合,後生一女,被選入宮中做了皇后。
由於天降異兆,朱雀帝又重病在身,朝政不穩。源氏奉召回京輔佐朝廷。不久,朱雀帝讓位給冷泉帝。源氏升任太政大臣,源氏及左大臣一門恢復了往日的繁華氣派。源氏建造了集四季景物為一體、蔚為壯觀的六條院寓所,將昔日戀人統統接到院裏來住。源氏近40歲時,將朱雀帝之女三公主納為正妻,紫姬終因心力交瘁,病臥在床。早已凱覦三公主美貌的頭中將之子柏木趁源氏探病的機會,與三公主幽會,被源氏發現。柏木懼悔交加,一病不起,英年夭折。三公主生下容貌與柏木毫無二緻的私生子薫後,落發為尼。源氏深感自己和藤壺亂倫之罪的報應臨頭,心如死灰。恰巧紫姬不久又逝,源氏失去了精神支柱,了斷塵緣,隱遁出傢。幾年後死去。
源氏之子薫生性嚴謹。20歲來到宇治山莊愛上了莊主八親王的大女公子,不料遭到拒絶。大女公子病故後,他尋回外貌酷肖大女公子的八親王的私生女浮舟,填補心靈的空白。可是有人深夜闖入浮舟臥房,假冒薫的聲音,占有了浮舟。當浮舟意識到自己一身事二主後,毅然跳水自盡,被人救起後削發出傢。儘管薫一往情深,多次捎信,以求一見,但終未了此心願。
《源氏物語》-作者簡介
作者紫式部,本姓藤原,原名不詳。因其長兄任式部丞,故稱為藤式部,這是宮裏女官中的一種時尚,她們往往以父兄的官銜為名,以示身份;後來她寫成《源氏物語》,書中女主人公紫姬為世人傳誦,遂又稱作紫式部。作者生卒年月也無法詳考,大約是生於九七八年,歿於一○一五年。紫式部出身中層貴族,是書香門第的纔女,曾祖父、祖父、伯父和兄長都是有名的歌人,父親兼長漢詩、和歌,對中國古典文學頗有研究。作者自幼隨父學習漢詩,熟讀中國古代文獻,特別是對白居易的詩有較深的造詣。
此外,她還十分熟悉音樂和佛經。不幸傢道中落,她嫁給了一個比她年長二十多歲的地方官藤原宣孝,婚後不久,丈夫去世,她過着孤苦的孀居生活。後來應當時統治者藤原道長之召,入宮充當一條彰子皇后的女官,給彰子講解《日本書紀》和白居易的詩作,有機會直接接觸宮廷的生活,對婦女的不幸和宮廷的內幕有了全面的瞭解,對貴族階級的沒落傾嚮也有所感受。這些都為她的創作提供了藝術構思的廣阔天地和堅實的生活基礎。
《源氏物語》-作品主題
長篇寫實小說《源氏物語》浸潤着濃厚的佛教色彩,透過光源氏身世、用世、玩世、超世之苦,映射出“四大皆空”的佛學觀念。但它並不是一部宣傳宗教教義的宗教性文學作品,它思想上的真正價值在於展示了平安王朝的宮廷豪華奢侈、腐朽淫亂的生活,反映了貴族階級人與人之間爭權奪勢、互相傾軋的人際關係,暴露了貴族社會門第為重、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的社會現象。這就從客觀上預示了舊貴族階級必然崩潰、滅亡的趨勢。因此,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思想意義。
藝術成就《源氏物語》藝術上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塑造了源氏及衆多女性形象,並通過這些形象反映了物哀、幽情等審美意嚮。
《源氏物語》-寫作背景
《源氏物語》産生的時代,是藤原道長執政下平安王朝貴族社會全盛時期。這個時期,平安京的上層貴族恣意享樂,表面上一派太平盛世,實際上卻充滿着極其復雜而尖銳的矛盾。藤原利用纍代是皇室外戚,實行攝關政治①,由其一族壟斷了所有的高官顯職,擴大了自己的莊園,而且同族之間又展開權利之爭;皇室貴族則依靠大寺院,設置上皇 “院政”,以對抗藤源氏的勢力;至於中下層貴族,雖有才能也得不到晉身之階,他們紛紛到地方去別尋出路,地方貴族勢力迅速擡頭;加上莊園百姓的反抗,使這些矛盾更加激化,甚至爆發了多次武裝叛亂。整個貴族社會危機四起,已經到了盛極而衰的轉折時期。
《源氏物語》正是以這段歷史為背景,通過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經歷和愛情故事,描寫了當時貴族社會的腐敗政治和淫逸生活,以典型的藝術形象,真實地反映了這個時代的面貌和特徵。
首先,作者敏銳地覺察到王朝貴族社會的種種矛盾,特別是貴族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作品中以弘徽殿女禦(地位最高的妃子)及其父右大臣為代表的皇室外戚一派政治勢力,同以源氏及其嶽父左大臣為代表的皇室一派政治勢力之間的較量,正是這種矛盾和鬥爭的反映,是主人公源氏生活的時代環境,而且决定着他一生的命運。源氏是桐壺天皇同更衣(次於女禦的妃子)所生的小皇子,母子深得天皇的寵愛,弘徽殿出於妒忌,更怕天皇册立源氏為皇太子,於是逼死更衣,打擊源氏及其一派,促使天皇將源氏降為臣籍。在天皇讓位給弘徽殿所生的朱雀天皇之後,右大臣掌政,源氏便完全失勢;弘徽殿一派進而抓住源氏與右大臣的女兒朧月夜偷情的把柄,逼使源氏離開宮廷,把他流放到須磨、明石。
後來朝政日非,朱雀天皇身罹重病,為收拾殘局纔不顧弘徽殿的堅决反對,召源氏回京,恢復他的官爵。冷泉天皇繼位以後,知道源氏是他的生父,就倍加禮遇,後源氏官至太政大臣,獨攬朝綱。但是,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並沒有停息,源氏與左大臣之子圍繞為冷泉天皇立後一事又産生了新的矛盾。
作者在書中表白:“作者女流之輩,不敢侈談天下大事。”所以作品對政治鬥爭的反映,多采用側寫的手法,少有具體深入的描寫,然而,我們仍能清晰地看出上層貴族之間的互相傾軋、權力之爭是貫穿全書的一條主綫,主人公的榮辱沉浮都與之密不可分。總之,《源氏物語》隱蔽式地折射了這個階級走嚮滅亡的必然趨勢,可以堪稱為一幅歷史畫捲。
《源氏物語》-作品評價
源氏生為皇子卻不得不降為臣籍,空有濟世之才卻無心仕途,酷愛紫姬卻不斷沾花拈草,一世風流卻落得剃度為僧的結局。他的一生伴隨着許多的矛盾和煩惱,其中最折磨他的是與藤壺亂倫的罪孽感和背叛紫姬的深深自責。他的靈魂與肉欲始終在鬥爭中苦苦掙紮,結果又總是欲望壓倒理智,從而陷入更深的心靈衝突之中。源氏最終棄傢出走,面壁嚮佛,正是這種心靈衝突導致的結果。作者大寫特寫源氏生活中無法擺脫的矛盾造成的苦悶及精神上接連不斷的碰撞造成的無奈,意在說明人生的苦痛和悲哀,顯露了作者以哀動人、以悲感人的美學觀。
“物哀”的審美意嚮除以源氏掙紮的一生反映出來外,還通過作品中所有與源氏命運連在一起的女性的不幸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在紫式部筆下,這些女子個個容貌姣好,聰明伶俐,性情可人,然而個個都是有命無運之人。
紫姬是作者着意刻畫的理想淑女形象,她氣質優雅,藝壓群芳,性格婉約,通情達理。深得源氏鐘愛,被公認為最幸福的女人。可是即便是這位十全十美的女人,也有着難以言說的苦楚—— 因源氏用情不專而引起的嫉妒,所以正值盛年,日漸衰弱,香消玉殞。
《源氏物語》中的女性命運衹有3種選擇,要麽走入墳墓一了百了,要麽落發為尼斬斷塵緣,要麽獨守空閨雖生猶死。這些女性的多災多難的命運和源氏一生經歷一樣,反映了紫式部感物而哀的審美特徵。
物哀的審美意嚮,主要來自“人生無常”、“四大皆空”等佛學觀,在她看來人生不過是欲海橫流,欲海也便是苦海,擺脫欲海的最佳途徑,就是皈依佛門。紫式部在這裏無意識地宣傳了無欲之說,表現了她在佛教思想影響下的人生觀、世界觀。這種佛教宿命思想從一定意義上削弱了作品主題的深刻性。
《源氏物語》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長篇寫實小說,作品流露出明顯的現實主義傾嚮,被認為代表了日本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峰,給後世作傢的創作提供了藝術典範。它所創立的物哀等美學傳統,一直被後世作傢繼承和發展,成為日本文學民族化的一大因素。
在《源氏物語》中,作者雖然主要描寫源氏的愛情生活,但又不是單純地描寫愛情,而是通過源氏的戀愛、婚姻,揭示一夫多妻製下婦女的悲慘命運。在貴族社會裏,男女婚嫁往往是同政治利益聯繫在一起的,是政治鬥爭的手段,婦女成了政治交易的工具。在這方面,紫式部作了大膽的描寫。左大臣把自己的女兒葵姬許配給源氏,是為了加強自己的聲勢,朱雀天皇在源氏四十歲得勢之時,將年方十六歲的女兒三公主嫁給源氏,也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就連政敵右大臣發現源氏和自己的女兒朧月夜偷情,也擬將她許配給源氏,以圖分化源氏一派。地方貴族明石道人和常陸介,一個為了求得富貴,強迫自己的女兒嫁給源氏;一個為了混上高官,將自己的女兒許給了左近少將,而左近少將娶他的女兒,則是為了利用常陸介的財力。作者筆下的衆多婦女形象,有身份高貴的,也有身世低賤的,但她們的處境都是一樣,不僅成了貴族政治鬥爭的工具,也成了貴族男人手中的玩物,一夫多妻製的犧牲品。
小說着墨最多的是源氏及其上下三代人對婦女的摧殘。源氏的父皇玩弄了更衣,由於她出身寒微,在宮中備受冷落,最後屈死於權力鬥爭之中。源氏依仗自己的權勢,糟蹋了不少婦女:半夜闖進地方官夫人空蟬的居室玷污了這個有夫之婦;踐踏了出身低賤的夕顔的愛情,使她抑鬱而死;看見繼母藤壺肖似自己的母親,由思慕進而與她通姦;闖入傢道中落的摘末花的內室調戲她,發現她長相醜陋,又加以奚落。此外,他對紫姬、明石姬等許多不同身份的女子,也都大體如此。在後十回裏出現的源氏繼承人董君(他名義上是源氏和三公主之子,實際上是三公主同源氏的妻舅之子柏木私通所生)繼承了祖、父兩輩人荒淫的傳統,摧殘了孤苦伶仃的弱女浮舟,又怕事情敗露,把她棄置在荒涼的宇治山莊。
紫式部的創作不可避免地有其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她既不滿當時的社會現實,哀嘆貴族階級的沒落,卻又無法徹底否定這個社會和這個階級;她既感到“這個惡濁可嘆的末世……總是越來越壞”,可又未能自覺認識貴族階級滅亡的歷史必然性,以她在觸及貴族腐敗政治的時候,一方面譴責了弘徽殿一派政治野心和獨斷專行,另一方面又襢護源氏一派,並企圖將源氏理想化,作為自己政治上的希望和寄托,對源氏政治生命的完結不勝其悲。書中第四十一回衹有題目《雲隱》而無正文,以這種奇特的表現手法來暗喻源氏的結局,正透露了作者的哀惋心情。另外在寫到婦女命運的時候,她一方面對她們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把源氏寫成一個有始有終的婦女的庇護者,竭力美化源氏,在一定程度上對源氏表示同情與肯定。此外,作品中還充滿了貴族階級的美學情趣、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以及虛空感傷的情調。
《源氏物語》在藝術上也是一部有很大成就的作品,它開闢了日本物語文學的新道路,使日本古典現實主義文學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源氏物語》問世以來,已經過去近千年了。儘管它在結構上顯得有些龐雜、冗長,相同場面和心理描寫重複過多,有損於作品的藝術完美性,但它畢竟是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的日本古典文學作品,在今天仍保持着它的藝術生命力,對日本文學繼續産生着影響。
故事開始於桐壺帝在位的時候。出身低微的更衣,獨得桐壺帝的寵愛。後此更衣生下一位皇子,其他嬪妃,尤其是弘徽殿女禦也愈加忌恨。更衣不堪凌辱折磨,生子不到3年,便悒鬱而亡。小皇子沒有強大的外戚做靠山,很難在宮中立足。桐壺帝不得已將其降為臣籍,賜姓源氏。源氏不僅貌美驚人,而且才華橫溢。12歲行冠禮後,娶當權的左大臣之女葵姬為妻,但葵姬不遂源氏的意。於是源氏追求桐壺帝續娶的女禦藤壺,據說女禦酷肖源氏生母。不久,兩人發生亂倫關係,生下一子,後來即位稱冷泉帝。源氏到處偷香竊玉,強行占有了伊豫介的後妻空蟬,還嚮比他大7歲的嬸母六條妃子求歡,並同時輾轉在花散裏、末摘花等衆女子之間。當他劫持一位不明身分的弱女子夕顔去荒屋幽會時,這女子不幸暴亡,源氏為此大病一場,病愈進香時遇到一個酷似自己日思夜想而不得相見的藤壺的女孩,得知她是藤壺女禦的侄女,名叫紫姬,就趁紫姬熟睡把她帶回傢中,收為養女,朝夕相伴,以寄托對藤壺的思慕。幾年後紫姬出落得亭亭玉立,高貴優雅,纔藝超衆,十分可人。源氏便把她據為己有。葵姬因六條妃子生魂附體過世後,紫姬被扶為正夫人。
桐壺帝退位以後,右大臣弘徽殿女禦的兒子登上皇位(朱雀帝),源氏及嶽父左大臣一派從此失勢。恰巧源氏與右大臣女兒朧月夜偷情之事敗露,源氏自覺噩運臨頭,便遠離京城,到荒涼少人的須磨、明石隱居。為排遣寂寞,與明石道人的女兒明石姬結合,後生一女,被選入宮中做了皇后。
由於天降異兆,朱雀帝又重病在身,朝政不穩。源氏奉召回京輔佐朝廷。不久,朱雀帝讓位給冷泉帝。源氏升任太政大臣,源氏及左大臣一門恢復了往日的繁華氣派。源氏建造了集四季景物為一體、蔚為壯觀的六條院寓所,將昔日戀人統統接到院裏來住。源氏近40歲時,將朱雀帝之女三公主納為正妻,紫姬終因心力交瘁,病臥在床。早已凱覦三公主美貌的頭中將之子柏木趁源氏探病的機會,與三公主幽會,被源氏發現。柏木懼悔交加,一病不起,英年夭折。三公主生下容貌與柏木毫無二緻的私生子薫後,落發為尼。源氏深感自己和藤壺亂倫之罪的報應臨頭,心如死灰。恰巧紫姬不久又逝,源氏失去了精神支柱,了斷塵緣,隱遁出傢。幾年後死去。
源氏之子薫生性嚴謹。20歲來到宇治山莊愛上了莊主八親王的大女公子,不料遭到拒絶。大女公子病故後,他尋回外貌酷肖大女公子的八親王的私生女浮舟,填補心靈的空白。可是有人深夜闖入浮舟臥房,假冒薫的聲音,占有了浮舟。當浮舟意識到自己一身事二主後,毅然跳水自盡,被人救起後削發出傢。儘管薫一往情深,多次捎信,以求一見,但終未了此心願。
《源氏物語》-作者簡介
作者紫式部,本姓藤原,原名不詳。因其長兄任式部丞,故稱為藤式部,這是宮裏女官中的一種時尚,她們往往以父兄的官銜為名,以示身份;後來她寫成《源氏物語》,書中女主人公紫姬為世人傳誦,遂又稱作紫式部。作者生卒年月也無法詳考,大約是生於九七八年,歿於一○一五年。紫式部出身中層貴族,是書香門第的纔女,曾祖父、祖父、伯父和兄長都是有名的歌人,父親兼長漢詩、和歌,對中國古典文學頗有研究。作者自幼隨父學習漢詩,熟讀中國古代文獻,特別是對白居易的詩有較深的造詣。
此外,她還十分熟悉音樂和佛經。不幸傢道中落,她嫁給了一個比她年長二十多歲的地方官藤原宣孝,婚後不久,丈夫去世,她過着孤苦的孀居生活。後來應當時統治者藤原道長之召,入宮充當一條彰子皇后的女官,給彰子講解《日本書紀》和白居易的詩作,有機會直接接觸宮廷的生活,對婦女的不幸和宮廷的內幕有了全面的瞭解,對貴族階級的沒落傾嚮也有所感受。這些都為她的創作提供了藝術構思的廣阔天地和堅實的生活基礎。
《源氏物語》-作品主題
長篇寫實小說《源氏物語》浸潤着濃厚的佛教色彩,透過光源氏身世、用世、玩世、超世之苦,映射出“四大皆空”的佛學觀念。但它並不是一部宣傳宗教教義的宗教性文學作品,它思想上的真正價值在於展示了平安王朝的宮廷豪華奢侈、腐朽淫亂的生活,反映了貴族階級人與人之間爭權奪勢、互相傾軋的人際關係,暴露了貴族社會門第為重、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的社會現象。這就從客觀上預示了舊貴族階級必然崩潰、滅亡的趨勢。因此,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思想意義。
藝術成就《源氏物語》藝術上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塑造了源氏及衆多女性形象,並通過這些形象反映了物哀、幽情等審美意嚮。
《源氏物語》-寫作背景
《源氏物語》産生的時代,是藤原道長執政下平安王朝貴族社會全盛時期。這個時期,平安京的上層貴族恣意享樂,表面上一派太平盛世,實際上卻充滿着極其復雜而尖銳的矛盾。藤原利用纍代是皇室外戚,實行攝關政治①,由其一族壟斷了所有的高官顯職,擴大了自己的莊園,而且同族之間又展開權利之爭;皇室貴族則依靠大寺院,設置上皇 “院政”,以對抗藤源氏的勢力;至於中下層貴族,雖有才能也得不到晉身之階,他們紛紛到地方去別尋出路,地方貴族勢力迅速擡頭;加上莊園百姓的反抗,使這些矛盾更加激化,甚至爆發了多次武裝叛亂。整個貴族社會危機四起,已經到了盛極而衰的轉折時期。
《源氏物語》正是以這段歷史為背景,通過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經歷和愛情故事,描寫了當時貴族社會的腐敗政治和淫逸生活,以典型的藝術形象,真實地反映了這個時代的面貌和特徵。
首先,作者敏銳地覺察到王朝貴族社會的種種矛盾,特別是貴族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作品中以弘徽殿女禦(地位最高的妃子)及其父右大臣為代表的皇室外戚一派政治勢力,同以源氏及其嶽父左大臣為代表的皇室一派政治勢力之間的較量,正是這種矛盾和鬥爭的反映,是主人公源氏生活的時代環境,而且决定着他一生的命運。源氏是桐壺天皇同更衣(次於女禦的妃子)所生的小皇子,母子深得天皇的寵愛,弘徽殿出於妒忌,更怕天皇册立源氏為皇太子,於是逼死更衣,打擊源氏及其一派,促使天皇將源氏降為臣籍。在天皇讓位給弘徽殿所生的朱雀天皇之後,右大臣掌政,源氏便完全失勢;弘徽殿一派進而抓住源氏與右大臣的女兒朧月夜偷情的把柄,逼使源氏離開宮廷,把他流放到須磨、明石。
後來朝政日非,朱雀天皇身罹重病,為收拾殘局纔不顧弘徽殿的堅决反對,召源氏回京,恢復他的官爵。冷泉天皇繼位以後,知道源氏是他的生父,就倍加禮遇,後源氏官至太政大臣,獨攬朝綱。但是,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並沒有停息,源氏與左大臣之子圍繞為冷泉天皇立後一事又産生了新的矛盾。
作者在書中表白:“作者女流之輩,不敢侈談天下大事。”所以作品對政治鬥爭的反映,多采用側寫的手法,少有具體深入的描寫,然而,我們仍能清晰地看出上層貴族之間的互相傾軋、權力之爭是貫穿全書的一條主綫,主人公的榮辱沉浮都與之密不可分。總之,《源氏物語》隱蔽式地折射了這個階級走嚮滅亡的必然趨勢,可以堪稱為一幅歷史畫捲。
《源氏物語》-作品評價
源氏生為皇子卻不得不降為臣籍,空有濟世之才卻無心仕途,酷愛紫姬卻不斷沾花拈草,一世風流卻落得剃度為僧的結局。他的一生伴隨着許多的矛盾和煩惱,其中最折磨他的是與藤壺亂倫的罪孽感和背叛紫姬的深深自責。他的靈魂與肉欲始終在鬥爭中苦苦掙紮,結果又總是欲望壓倒理智,從而陷入更深的心靈衝突之中。源氏最終棄傢出走,面壁嚮佛,正是這種心靈衝突導致的結果。作者大寫特寫源氏生活中無法擺脫的矛盾造成的苦悶及精神上接連不斷的碰撞造成的無奈,意在說明人生的苦痛和悲哀,顯露了作者以哀動人、以悲感人的美學觀。
“物哀”的審美意嚮除以源氏掙紮的一生反映出來外,還通過作品中所有與源氏命運連在一起的女性的不幸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在紫式部筆下,這些女子個個容貌姣好,聰明伶俐,性情可人,然而個個都是有命無運之人。
紫姬是作者着意刻畫的理想淑女形象,她氣質優雅,藝壓群芳,性格婉約,通情達理。深得源氏鐘愛,被公認為最幸福的女人。可是即便是這位十全十美的女人,也有着難以言說的苦楚—— 因源氏用情不專而引起的嫉妒,所以正值盛年,日漸衰弱,香消玉殞。
《源氏物語》中的女性命運衹有3種選擇,要麽走入墳墓一了百了,要麽落發為尼斬斷塵緣,要麽獨守空閨雖生猶死。這些女性的多災多難的命運和源氏一生經歷一樣,反映了紫式部感物而哀的審美特徵。
物哀的審美意嚮,主要來自“人生無常”、“四大皆空”等佛學觀,在她看來人生不過是欲海橫流,欲海也便是苦海,擺脫欲海的最佳途徑,就是皈依佛門。紫式部在這裏無意識地宣傳了無欲之說,表現了她在佛教思想影響下的人生觀、世界觀。這種佛教宿命思想從一定意義上削弱了作品主題的深刻性。
《源氏物語》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長篇寫實小說,作品流露出明顯的現實主義傾嚮,被認為代表了日本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峰,給後世作傢的創作提供了藝術典範。它所創立的物哀等美學傳統,一直被後世作傢繼承和發展,成為日本文學民族化的一大因素。
在《源氏物語》中,作者雖然主要描寫源氏的愛情生活,但又不是單純地描寫愛情,而是通過源氏的戀愛、婚姻,揭示一夫多妻製下婦女的悲慘命運。在貴族社會裏,男女婚嫁往往是同政治利益聯繫在一起的,是政治鬥爭的手段,婦女成了政治交易的工具。在這方面,紫式部作了大膽的描寫。左大臣把自己的女兒葵姬許配給源氏,是為了加強自己的聲勢,朱雀天皇在源氏四十歲得勢之時,將年方十六歲的女兒三公主嫁給源氏,也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就連政敵右大臣發現源氏和自己的女兒朧月夜偷情,也擬將她許配給源氏,以圖分化源氏一派。地方貴族明石道人和常陸介,一個為了求得富貴,強迫自己的女兒嫁給源氏;一個為了混上高官,將自己的女兒許給了左近少將,而左近少將娶他的女兒,則是為了利用常陸介的財力。作者筆下的衆多婦女形象,有身份高貴的,也有身世低賤的,但她們的處境都是一樣,不僅成了貴族政治鬥爭的工具,也成了貴族男人手中的玩物,一夫多妻製的犧牲品。
小說着墨最多的是源氏及其上下三代人對婦女的摧殘。源氏的父皇玩弄了更衣,由於她出身寒微,在宮中備受冷落,最後屈死於權力鬥爭之中。源氏依仗自己的權勢,糟蹋了不少婦女:半夜闖進地方官夫人空蟬的居室玷污了這個有夫之婦;踐踏了出身低賤的夕顔的愛情,使她抑鬱而死;看見繼母藤壺肖似自己的母親,由思慕進而與她通姦;闖入傢道中落的摘末花的內室調戲她,發現她長相醜陋,又加以奚落。此外,他對紫姬、明石姬等許多不同身份的女子,也都大體如此。在後十回裏出現的源氏繼承人董君(他名義上是源氏和三公主之子,實際上是三公主同源氏的妻舅之子柏木私通所生)繼承了祖、父兩輩人荒淫的傳統,摧殘了孤苦伶仃的弱女浮舟,又怕事情敗露,把她棄置在荒涼的宇治山莊。
紫式部的創作不可避免地有其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她既不滿當時的社會現實,哀嘆貴族階級的沒落,卻又無法徹底否定這個社會和這個階級;她既感到“這個惡濁可嘆的末世……總是越來越壞”,可又未能自覺認識貴族階級滅亡的歷史必然性,以她在觸及貴族腐敗政治的時候,一方面譴責了弘徽殿一派政治野心和獨斷專行,另一方面又襢護源氏一派,並企圖將源氏理想化,作為自己政治上的希望和寄托,對源氏政治生命的完結不勝其悲。書中第四十一回衹有題目《雲隱》而無正文,以這種奇特的表現手法來暗喻源氏的結局,正透露了作者的哀惋心情。另外在寫到婦女命運的時候,她一方面對她們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把源氏寫成一個有始有終的婦女的庇護者,竭力美化源氏,在一定程度上對源氏表示同情與肯定。此外,作品中還充滿了貴族階級的美學情趣、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以及虛空感傷的情調。
《源氏物語》在藝術上也是一部有很大成就的作品,它開闢了日本物語文學的新道路,使日本古典現實主義文學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源氏物語》問世以來,已經過去近千年了。儘管它在結構上顯得有些龐雜、冗長,相同場面和心理描寫重複過多,有損於作品的藝術完美性,但它畢竟是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的日本古典文學作品,在今天仍保持着它的藝術生命力,對日本文學繼續産生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