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一個深情而神秘的地方,聞名遐爾。“白鹿原民俗風情旅遊區”地處西安市東南,白鹿原腹地,鯨魚溝中上遊,距西安20公裏。
白鹿原自然環境獨特,東南依山,三面環水,風成黃土堆積臺原面積263平方公裏,海拔高於西安 300米,虎視十三代古都,自古是兵傢必爭之地,歷代王朝長治久安的天然屏障:土層厚達百米,土壤肥沃,農業發達;地下水藴藏豐富,鯨魚溝水萬古長流,水質甘冽甜潤;空氣清新,天空湛藍,四季分明。
白鹿原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是古代金、元、羌等少數民族雜居及其與漢文化融匯之所。民風淳厚,傳奇色彩濃烈。著名作傢陳忠實依據白鹿原20世紀前半葉為背景創作的小說《白鹿原》,獲第四屆茅盾文學奬,《人民文學》出版社99年評選為“華人百年百部文學作品第一名”,將白鹿原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推嚮了世界,勾勒出一幅白鹿原雄奇史詩,描繪出一軸波瀾壯闊的白鹿原畫捲,奠定了白鹿原民俗風情旅遊的基礎。
陳忠實筆下的《白鹿原》,大傢都很熟悉,事實上這個地名並非虛構,它是陳忠實土生土長的一片土地。
白鹿原隸屬於西安市灞橋區狄寨鎮,在西安市的最邊上,沒有林立的高樓大廈,沒有熙來攘往的人,衹是一個安靜的村子。因了那本同名的書,白鹿原總算露了些臉,村口有一碑,上面有陳忠實寫的“白鹿原”三字。碑的對面有一個大園子,是薄姬墓,圈起來的地很廣,但未加修繕和管理,中間的封土堆,臺階 145級,聳起於一片麥田之間,在上面看五月的麥田,四下是金黃的一片。
進到村裏,可以看到路邊很樸實的老房子,一般年代早點的也就建於解放初期,但整個村子透露出的濃郁的滄桑感和鄉土氣息,卻讓人體會到陝西特有的那種厚重。
白鹿原最出名的旅遊景點是鯨魚溝,它在白鹿原和馬炮原之間,有瀑布一條、湖泊一個,湖邊山腰遍植毛竹,風光疑是江南。不過兩岸的梯田是陝西特色,而且植被很好,黃土較少,滿眼緑色。在湖邊走過,不時有山雞從草叢中飛出,湖中也常看見水鴨和白鷺,一派寧靜祥和的景色。
白鹿原-地理位置
白鹿原位於西安東南,東靠終南山東段的簣山,依偎在終南的懷抱,南臨湯浴河與岱峪河匯入鏟河順原西南嚮北轉入渭河,北依輞川灞河,三面環水。是一個土層以 320米的高差直落鏟、灞二河,上部覆蓋100多米的黃土,中部為三趾馬紅土,下部為棕色沙質泥岩。是億萬年形成的風成黃土臺原。南北寬約9公裏,東西長約30公裏,原面平坦,從東南嚮西北分佈,總面積約263平方公裏。海拔600—780米,高出鏟、灞及西安城區200-300米。年平均氣溫11.8 度。土地肥沃、空氣清新、四季分明。
現行政區劃有藍田縣安村鄉、孟村鄉、前衛鎮三個鄉鎮,長安區炮裏鄉,霸橋區狄寨鄉和霸陵鄉。人口約20萬。原面上鯨魚溝將原面切割為南原(也叫炮裏原)、北原(也叫狄寨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造就了這塊緊臨大都市西安,但無都市污染的一塊淨土。目前白鹿原區域無大型工廠,完全是農耕區域。建設白鹿原文化城,按照現代生態平衡要求,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農、林、牧、副、漁文化旅遊全面發展,建設一個以文化産業為核心的文化城。設計規劃建設容易,條件優越。
白鹿原-歷史淵源
白鹿原,古名“長壽山”、“霸上”,為中更新世紀時期流水和風等自然力經過幾百萬年長期作用下沉澱形成的土狀堆積形黃土臺原,原面平坦完整。白鹿原歷史悠久,人文遠古,實為一文化大原、歷史名原。
據史料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秦漢時期,白鹿原地處京畿,為“上林苑”一部分,相傳趙高指鹿為馬故事中用的鹿,就是從白鹿原上捕獲。
自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割藍田西北置芷陽縣起,歷史上曾先後在白鹿原建過芷陽、灞城、灞陵、南陵、北山、白鹿、寧民、萬年、樊川、杜縣、長安、藍田等縣。
白鹿原原高坡陡,居高臨下,依山傍水,地勢雄偉,灞河水環繞原腳,原上平坦開闊,是古長安東面的天然屏障,歷來為古代兵傢必爭之地,傳說中的黃帝滅蚩尤之戰遺址就在原上南邊的“尤風嶺”。漢景帝大將周亞夫、唐李淵女婿左親王衛段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都曾屯兵白鹿原上。
白鹿原白鹿原景觀
白鹿原在歷史上曾是皇親國戚、商賈、墨客旅遊避暑憩息之勝地,唐德成元年,高祖李淵校獵於白鹿原,修築“神堯山莊”。
原上文物遺跡豐富,廟宇寺觀衆多,僅《藍田縣志》記載的就有七十多處,最著名的有清涼寺、太平寺、永福寺等,太平寺原有僧人千餘衆,清涼寺相傳王維曾經居住,是唐太宗每年避暑之地。
白鹿原是藍田的文化區,又是一方革命熱土。1920年白鹿原腹地孟村鄉成立了約有40名進步青年教師為主要成員的勉學會,他們以“宣傳提倡桑梓文化,改造陝西社會”為綱領,在陝西革命史上留下深深一筆。1927年1月成立農民代表大會,點燃了藍田縣農民協會運動的火種,1927年4月,由張含輝、陳子敬等宣傳發動,在白鹿原郗傢村成立了藍田地區第一個黨組織,使藍田地區的革命面貌煥然一新,為革命輸送了一大批優秀分子。
白鹿原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南北朝時期的智勝法師就是白鹿原人,他自幼聰慧過人,譽為神童,24歲從揚州乘船經海路赴印度求法,遍遊印度及爛陀寺等,並到鹿野苑學習大乘諸論及講經說法,名聞西域佛國;唐代中葉著名的畫傢韓幹也是白鹿原人,他特別擅長畫馬,官至大廟寺丞;明末闖王李自成麾下大將劉宗敏便是白鹿原大王村人,他參加起義十餘年,馳騁疆場,有勇有謀,屢建奇功,被封“權將軍”、“汝侯”,為17世紀中葉舊中國大地上叱咤風雲的一位英雄人物。還有現代為民除害、護送汪峰、令白匪聞風喪膽的原海軍劉司令員趙啓民;德高望重,對家乡懷有濃濃深情,官至陝西省省長的趙伯平。這些都是藍田人特別是白鹿原人傑出的代表。
白鹿原-交通提示
從西安市區到白鹿原18千米,可在西京醫院乘240路公交直達,票價:2元。
白鹿原自然環境獨特,東南依山,三面環水,風成黃土堆積臺原面積263平方公裏,海拔高於西安 300米,虎視十三代古都,自古是兵傢必爭之地,歷代王朝長治久安的天然屏障:土層厚達百米,土壤肥沃,農業發達;地下水藴藏豐富,鯨魚溝水萬古長流,水質甘冽甜潤;空氣清新,天空湛藍,四季分明。
白鹿原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是古代金、元、羌等少數民族雜居及其與漢文化融匯之所。民風淳厚,傳奇色彩濃烈。著名作傢陳忠實依據白鹿原20世紀前半葉為背景創作的小說《白鹿原》,獲第四屆茅盾文學奬,《人民文學》出版社99年評選為“華人百年百部文學作品第一名”,將白鹿原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推嚮了世界,勾勒出一幅白鹿原雄奇史詩,描繪出一軸波瀾壯闊的白鹿原畫捲,奠定了白鹿原民俗風情旅遊的基礎。
陳忠實筆下的《白鹿原》,大傢都很熟悉,事實上這個地名並非虛構,它是陳忠實土生土長的一片土地。
白鹿原隸屬於西安市灞橋區狄寨鎮,在西安市的最邊上,沒有林立的高樓大廈,沒有熙來攘往的人,衹是一個安靜的村子。因了那本同名的書,白鹿原總算露了些臉,村口有一碑,上面有陳忠實寫的“白鹿原”三字。碑的對面有一個大園子,是薄姬墓,圈起來的地很廣,但未加修繕和管理,中間的封土堆,臺階 145級,聳起於一片麥田之間,在上面看五月的麥田,四下是金黃的一片。
進到村裏,可以看到路邊很樸實的老房子,一般年代早點的也就建於解放初期,但整個村子透露出的濃郁的滄桑感和鄉土氣息,卻讓人體會到陝西特有的那種厚重。
白鹿原最出名的旅遊景點是鯨魚溝,它在白鹿原和馬炮原之間,有瀑布一條、湖泊一個,湖邊山腰遍植毛竹,風光疑是江南。不過兩岸的梯田是陝西特色,而且植被很好,黃土較少,滿眼緑色。在湖邊走過,不時有山雞從草叢中飛出,湖中也常看見水鴨和白鷺,一派寧靜祥和的景色。
白鹿原-地理位置
白鹿原位於西安東南,東靠終南山東段的簣山,依偎在終南的懷抱,南臨湯浴河與岱峪河匯入鏟河順原西南嚮北轉入渭河,北依輞川灞河,三面環水。是一個土層以 320米的高差直落鏟、灞二河,上部覆蓋100多米的黃土,中部為三趾馬紅土,下部為棕色沙質泥岩。是億萬年形成的風成黃土臺原。南北寬約9公裏,東西長約30公裏,原面平坦,從東南嚮西北分佈,總面積約263平方公裏。海拔600—780米,高出鏟、灞及西安城區200-300米。年平均氣溫11.8 度。土地肥沃、空氣清新、四季分明。
現行政區劃有藍田縣安村鄉、孟村鄉、前衛鎮三個鄉鎮,長安區炮裏鄉,霸橋區狄寨鄉和霸陵鄉。人口約20萬。原面上鯨魚溝將原面切割為南原(也叫炮裏原)、北原(也叫狄寨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造就了這塊緊臨大都市西安,但無都市污染的一塊淨土。目前白鹿原區域無大型工廠,完全是農耕區域。建設白鹿原文化城,按照現代生態平衡要求,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農、林、牧、副、漁文化旅遊全面發展,建設一個以文化産業為核心的文化城。設計規劃建設容易,條件優越。
白鹿原-歷史淵源
白鹿原,古名“長壽山”、“霸上”,為中更新世紀時期流水和風等自然力經過幾百萬年長期作用下沉澱形成的土狀堆積形黃土臺原,原面平坦完整。白鹿原歷史悠久,人文遠古,實為一文化大原、歷史名原。
據史料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秦漢時期,白鹿原地處京畿,為“上林苑”一部分,相傳趙高指鹿為馬故事中用的鹿,就是從白鹿原上捕獲。
自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割藍田西北置芷陽縣起,歷史上曾先後在白鹿原建過芷陽、灞城、灞陵、南陵、北山、白鹿、寧民、萬年、樊川、杜縣、長安、藍田等縣。
白鹿原原高坡陡,居高臨下,依山傍水,地勢雄偉,灞河水環繞原腳,原上平坦開闊,是古長安東面的天然屏障,歷來為古代兵傢必爭之地,傳說中的黃帝滅蚩尤之戰遺址就在原上南邊的“尤風嶺”。漢景帝大將周亞夫、唐李淵女婿左親王衛段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都曾屯兵白鹿原上。
白鹿原白鹿原景觀
白鹿原在歷史上曾是皇親國戚、商賈、墨客旅遊避暑憩息之勝地,唐德成元年,高祖李淵校獵於白鹿原,修築“神堯山莊”。
原上文物遺跡豐富,廟宇寺觀衆多,僅《藍田縣志》記載的就有七十多處,最著名的有清涼寺、太平寺、永福寺等,太平寺原有僧人千餘衆,清涼寺相傳王維曾經居住,是唐太宗每年避暑之地。
白鹿原是藍田的文化區,又是一方革命熱土。1920年白鹿原腹地孟村鄉成立了約有40名進步青年教師為主要成員的勉學會,他們以“宣傳提倡桑梓文化,改造陝西社會”為綱領,在陝西革命史上留下深深一筆。1927年1月成立農民代表大會,點燃了藍田縣農民協會運動的火種,1927年4月,由張含輝、陳子敬等宣傳發動,在白鹿原郗傢村成立了藍田地區第一個黨組織,使藍田地區的革命面貌煥然一新,為革命輸送了一大批優秀分子。
白鹿原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南北朝時期的智勝法師就是白鹿原人,他自幼聰慧過人,譽為神童,24歲從揚州乘船經海路赴印度求法,遍遊印度及爛陀寺等,並到鹿野苑學習大乘諸論及講經說法,名聞西域佛國;唐代中葉著名的畫傢韓幹也是白鹿原人,他特別擅長畫馬,官至大廟寺丞;明末闖王李自成麾下大將劉宗敏便是白鹿原大王村人,他參加起義十餘年,馳騁疆場,有勇有謀,屢建奇功,被封“權將軍”、“汝侯”,為17世紀中葉舊中國大地上叱咤風雲的一位英雄人物。還有現代為民除害、護送汪峰、令白匪聞風喪膽的原海軍劉司令員趙啓民;德高望重,對家乡懷有濃濃深情,官至陝西省省長的趙伯平。這些都是藍田人特別是白鹿原人傑出的代表。
白鹿原-交通提示
從西安市區到白鹿原18千米,可在西京醫院乘240路公交直達,票價:2元。
早班遠郊公共汽車開進桑樹鎮,把古老的鄉村小鎮從黎明前
的酣睡中驚醒了。宋濤從“咣噹”一聲自動打開的車門裏下來,
踏着厚厚的積雪,嚮鎮外走去。他與前妻所生的兒子今天結婚。
他是趕早回到鄉下來參加兒子的婚禮的。他得知這個消息是在昨
天,置買什麽東西顯然已經來不及了,腰裏裝着三百元現鈔,讓
孩子們日後再去置買他們需要的物品,比他買什麽禮物可能更合
乎實際。
大雪覆蓋了原野。黎明的微曦中,無垠的雪原閃着清冷的白
光。從桑樹鎮通南宋村的小路早已拓寬了,雪路上有汽車或拖拉
機碾過的轍印。路兩邊的白楊長得小桶粗了。像兩堵齊刷刷的墻
壁,一直伸展到黑黝黝的河灘裏。黎明時的風好冷啊,田野寂然
無聲比剋泰德(Epiktetos,約66—?)、馬可·奧勒留
(MarcusAuF,軟軟的積雪在腳下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
宋濤穿着長袍,戴着禮帽,帽殼上纏着一匝紅綢子,被前呼
後擁着,走在這條小路上。他的身後則是最高級的理念,以它為
本,形成一個階梯體係。但宇宙,是在嗩吶鳴奏中忽閃忽閃行進
的花轎,轎裏坐着尚未見面的媳婦。
嗚嗚哇……嗚嗚哇……悠揚的嗩吶聲吹得宋濤腦子裏混沌一
片,總是像在問,是啥樣……是啥樣……
當左鄰右捨的嬸娘和嫂子們把蒙着臉的新娘攙進新房,他立
即跳上炕去,蹺起一隻腿,想從新娘的頭頂繞一匝。這是自古流
傳下來的風俗,為了防止新娘婚後瘋長,新娘進門先蹺一個“尿
騷”。她的個子又幾乎和他一樣,還敢再長嗎?儘管他當時已經
是小學教員了,仍然很認真地蹺起腿來。
她似乎早有所料,一揚手,就把他的腿隔到一邊去了。他打
個趔趄,想再次擡腳,她已經躲到墻根,遠遠地站着。
他跳下炕來,在隔壁二嬸努嘴示意下,忐忑不安地揭起蒙在
她臉上的紅布,心裏嗡地一下,血涌到臉上,眼睛也花了,那是
一張多麽漂亮的臉蛋呀!
她羞怯地瞧他一眼,就頷首低眉,坐在椅子上,雙手搭在膝
間,一動不動……
一批又一批的親戚坐過席,挎上提盒籠兒上路了。夜晚鬧房
的小夥子們也離去了。所有繁冗的鄉村傳統結婚禮儀的最後一道
手續,是新婚夫妻吃合歡餛飩。餛飩是由娘傢兒女雙全的嫂子們
捏的,裝在一隻紅漆木盒裏,由弟弟跟隨花轎提來的。他的二嬸
從廚房裏端着一隻木盤進來了,木盤裏有兩衹金邊細碗,兩雙新
筷,他早已聽過母親的叮囑,默默地急吃急咽,想一口咬到那衹
包着一枚銅錢的餛飩,那是福氣和吉祥的象徵。她卻慢吞細嚼,
並不在意的樣子。眼看碗裏衹留下三四個餛飩的時候,二嬸一把
奪過,又把她的碗遞到他手裏。
輕輕一聲磣牙的咯響,他看見,從她細密的牙齒間,夾着一
枚金黃的銅錢。她的臉略一紅,把銅錢交到二嬸手裏。
“俺娃有福。”二嬸笑着,拍着她的頭,“跟了個女婿是先
生,誰有這福氣!”
二嬸把銅錢遞過去,很嚴肅的擱在他的手心裏,用眼睛和嘴
巴同時示意:放到嘴裏去!
金黃色的銅錢,濕溜溜的,粘着她的唾液。他有點不好意思,
一擡眼,她正專註地盯着他,神情嚴肅極了,她在揣測和試驗,
他嫌她的口液髒嗎?他一把把銅錢填到嘴裏,那銅錢使他的口腔
裏産生一股奇異的感覺,淡淡的,甜甜的,心兒在胸腔裏忽悠悠
飄動起來。一側頭,他看見她低下頭去,臉頰上浮起一層紅暈,
現出兩個淺淺的酒窩。
“二嬸,我咽到肚裏去了!”他故作懊惱地說。
二嬸嗔笑着,從他嘴裏掏出銅錢,壓在炕席下,拍拍手,狡
黠地一笑,壓低聲兒:“知道不?倆人的頭要壓着銅錢……”旋
即走出門,從外面把門拉上了。
她的臉騰地飛紅了,雙手捂在臉頰上,彎下腰去了。
他的臉發燒,呆呆地坐着,出着粗氣。院裏走過父親和母親
送二嬸出門回傢的腳步聲,街門“咣噹”一聲插上門栓了,父母
在裏屋住的木板也響起關閉時的吱扭聲,小院裏靜息下來了。
他輕輕關上房門,心跳得更厲害了。她仍然雙手捂着臉頰,
彎着腰,低着頭,壓抑着的出氣聲,越來越不勻稱。他站在窄小
的廈房的腳地,瞧着離他兩三尺遠的媳婦,似乎今天不是第一次
見面,而是早就熟悉的。是的,他日夜在心裏渴盼着、盼望着、
描繪着的,不就是這樣一位可心的人兒嗎?不,她比他想象中的
朦朧的影子生動多了。
他沒有陌生感,先是輕輕地摟住她渾實的肩膀。今天清早纔
輓起的發髻,把蓬鬆的劉海和鬢發一齊攏梳到腦後那個頭髮疙瘩
裏,作姑娘時覆蓋着的耳朵和脖頸露出來了,像剛剛揭開的豆芽
的顔色。她的身上,有一股奇異的香氣(不是脂粉)撲到他的臉
上來。他緊緊地擁抱着那溫熱的肩頭。
“你……甭……”她掙脫開他的手臂,自己也挺身坐端了,
“我有話……跟你說。”
“說呀!我聽着。”他在另一隻椅子上坐下。
“我……”她擡起頭,沉靜地瞧着他,“我不識字……你不
嫌棄嗎?”
“我教你認字,寫字。”他笑了,當是什麽嚴重事情,並且
隨即攤開一張紙,拔出插在製服口袋上的水筆,在紙上寫起來,
“看,這是你的名字:田——秀——芬。”
“我能學會嗎?”
“能!”
他把水筆塞到她手裏,把她的手和筆一起握在自己手心,臉
貼着她的頭髮,在紙上一筆一畫寫下她的名字。
她側過頭來,眼裏騰起一縷霧樣的東西,像小河早春彌漫的
水汽,顫着聲說:“再幫我,寫下你的名字……”
她在兩個名字之間,畫着一顆拙劣的心的圖樣,然後端詳着,
久久地端詳着,摺叠好,從席下取出那枚銅錢,包在紙折裏,又
壓在席下。
他恍然醒悟,這個沒有文化的農村姑娘,有着怎樣的細膩的
感情啊!
她走到他的跟前,沉靜地盯着他的眼睛,然後撲跌進他的懷
裏:“哥……”
一輛手扶拖拉機開過來,車輪濺起的雪粒甩到他的臉上,涼
冰冰的。車上坐着男女農民,女人們用頭巾包裹着臉頰,衹露出
眼睛,男人們把耳扇緊緊拴在下巴底下,臉凍得紅紅的。臘月中
旬了,傳統的新春佳節就要來臨了,他們大約都是一早趕到鎮上
去置辦年貨的。
天色完全亮了,雪原上白茫茫一片。臨近村莊裏的大喇叭正
在播出當日新聞,打破了黎明時天地間靜謐的氣氛。湛藍的天空
像一望無際的藍色錦緞,白色的原野似無限伸展的白綢。驟然而
降又驟然而止的大雪,把入鼕以來幹旱的黃塵洗濯得幹幹淨淨,
大地淨潔,高空深遠,空氣清新,這是生養他的北方故鄉的田園。
離開大路,斜插上一條積雪茸茸的小道,他走到河沿上來了。
河灘上的雪似乎更厚,一堆堆的河卵石,包裹着雪衣,一條細流
在雪地裏彎來繞去,嘩嘩響着。河道兩岸修起高大的河堤,臨水
面用水泥砌成一方一塊的護坡。河堤上高大的楊樹和柳樹,枝條
上綉着一層雪。
河上架着木板橋,河對岸就是他的村莊,宋濤一步一步,終
於從滑溜的木板橋上走到對岸了。那株大柳樹,有兩三合抱粗了,
中間似乎已經空心,而枝條依然稠密,臨近水,柳樹的壽命是很
長久的……
“你怎跑到這兒來!”從他村子裏下了河,順着彎彎麯麯的
河岸走下來,在大柳樹下,看見了秀芬,她蹲在河邊洗衣服,搓
呀,捶呀,涮呀,河水中飄流着皂角的白色泡沫。“回吧!”
“我一會兒就洗完咧。”秀芬轉過頭來,輕輕噓口氣,嫵媚
地笑着,“馬上完。”
“回去!”他抓住裝衣服的籠,“回去,陪我坐在屋裏,啥
也甭幹!咱倆在一起……衹有三天了……”
“你坐在這兒。”她指着身邊的一塊石頭,“你不能穿着髒
衣服走呀!”
“歇一會兒。”他說。
她多情地盯他一眼,溫順地笑笑,把手上的水在衣襟上擦擦,
和他靠肩坐在柳樹下。四周是高過人頭的葦叢,呱呱鳥的叫聲響
成一片,它們在葦叢裏追逐、嬉戲、熱戀,然後合夥銜草造窩,
産卵,哺育幼鳥。
傍晚溫馨的河風吹過葦叢,她的散亂的鬢發拂到他的臉上,
她閉着眼睛,靠在他的肩頭上。
“朝鮮很遠嗎?”
“很遠。”
“你……不去……不成嗎?”
“我是青年團員。”
“我總覺得……害怕。”
“甭怕。”
“我想你了怎辦?”
“……”
他回答不瞭瞭,看見她的臉上,淚珠咕嚕咕嚕滾落下來。
“甭哭。”他說,自己喉頭也哽住了。
“我沒哭。”她噘起嘴,“當面把眼淚流完,省得你走後再
流。”
“我走了,誰都放心得下。爸和媽年齡還不大,有哥哥照
看。”他說,“衹有你……一個人……”
“甭挂念我。”她看他難受了,反倒一挺身子,給他寬心,
“我小時候啥苦都吃過,現時好到天上了。爸媽人都老好,待我
也好,我跟在親娘跟前一樣……”
多好的妻子啊!
“朝鮮在哪兒?”她問。
“在那邊。”他指着東邊的天空。河柳和白楊織成的濃密的
林帶。老鷹在五月湛藍的天空悠然展翅。秦嶺的群峰隱沒在淡淡
的灰霧裏。
“我們離得太遠了。”他說。
“不遠。”她說,“你永遠在我跟前。”
她從內衣口袋裏掏出他們新婚第一夜裏,他捉着她的手,寫
下倆人名字的那張紙,紙上有她畫的一顆心的圖像。那枚被夫妻
合吮過的銅錢,當地一聲掉在石頭上了。
“你日夜都在我心裏。”
遠處有腳步響,宋濤放開摟着秀芬肩膀的手。葦叢中的荒草
地上,閃過一個人挎着草籠的身影。他看出來,那是父親,知趣
地躲到葦叢中去了……
鼕季裏,雪把一切都嚴嚴地遮蓋着,分不清葦園、稻田和麥
地,呱呱鳥早已飛回南方過鼕去了。他靜靜地站在大柳樹下,哪
一塊河石,是秀芬掄着棒槌給他搓洗衣服來呢?
鼕日的太陽遲遲從東山群峰的巔頂露出臉來,雪野裏反射出
耀眼的光環,雪在變幻着色彩,這是十分明麗壯觀的景象。
走上河堤,有一條在雪地裏任意踩踏出來的便道,直通南宋
村。
他從朝鮮光榮回歸,到城裏一傢工廠當宣傳科長了。每個星
期六,騎着自行車回來,和父母妻子歡聚一天,留下工資的大部,
周日晚再去城裏工廠上班,一傢人和美地過日子,左鄰右捨誰不
誇他們一傢人啊!公公是最好的阿公,母親是頂賢明的婆婆,媳
婦是賢慧的媳婦,而他,是南宋村當時頂有出息、幹成大事的偉
人!可誰能料到,不過兩年,在朝鮮僅僅衹是認識的一位女文工
團員分配到了宣傳科,這兒是正在掀起新的建設熱潮的古老的城
市,兩個從戰火中結識的戰友,從同志和上下級的關係,很快發
展到……他和她結婚了。
重新結婚是歡樂的,而與秀芬離異是痛苦的,沒有文工團員
給他的歡樂作安慰,他是無法忍受離異的痛苦的。父親是一個傳
統道德的忠誠衛士,母親是太喜歡秀芬了。他在朝鮮的幾年裏,
和家庭多少有些陌生了,而秀芬卻和這個家庭結成了血肉交鑄的
關係……父親和母親,居然下决心趕走了叛逆的兒子,甘願繼續
和一個異姓的媳婦過他們的農傢生活。
“滾!至死,你都甭進我的傢門!”父親說。
“你享你的榮華富貴,俺過俺的莊稼漢日月,俺和孫孫餓死,
不求拜你娃子!”母親“咣噹”一聲,把街門關上了。
他從緊關着的街門口,走到村口,四下的樹後墻惻隱藏着看
熱鬧的村人,是一種怎樣卑視的眼目!他沉重地走出村,過了木
板橋,進了城……
他和後妻的家庭是幸福的。她比秀芬長得聰穎,眉目傳情,
面貌秀氣,皮膚細膩,說話和氣,知書識禮,對他體貼愛護……
短短的狂熱時期一過,他卻總也感覺不到秀芬那些特有的東西,
他常常暗暗思念她,有一種負疚的心情。如果秀芬也像父母一樣
刻毒的駡他,咒他,也許會把她最初給他的幸福而美好的印象衝
刷掉。可是,她除了哭,就是苦心勸,勸不下,她就任他去了,
什麽也不說……
在城裏偶爾遇見南宋村的鄉黨,他托他們帶些錢和衣物給孩
子,想不到,過後又被南宋村進城的鄉黨用包裹帶回來了,而且
捎來母親或是父親的話:“黃面饃,稠米湯,能養大宋濤,也就
能養大孫孫!”
他開始憎恨父親和母親。尤其令他不能容忍的是,秀芬一直
寡居着。新社會,有這樣頑固的阿公和婆婆,秀芬太苦了。如果
她能找到一個可心的丈夫,對他的心是一種安慰。可是許多年過
去了,她仍然在沒有丈夫的阿公阿婆傢裏過活着,這樣的日月,
她怎麽過啊……
算着兒子已足二十的成年年齡,他早已升任人員和設備擴大
了幾倍的中型工廠的副廠長了。適逢工廠招工,破例地有一批招
收農村青年的名額。他想到兒子,是盡父親最後也是最初的一次
責任了,他寫了急信,要兒子來找他。
兒子沒有來,任何人也沒有來,卻收到一封信,說他在農村
生活尚好,爺爺和奶奶年邁了,母親也接近晚年,農村生産隊裏,
沒有一個男勞力是不行的,吃水都睏難……
踏上場塄,一眼就看見他傢的門樓、土圍墻。門鎖着,顯然,
一傢人不在。臨河這一排老莊基的東邊,過去是一片荒樹園子,
他和夥伴們掏鳥蛋、打彈弓的樂園,現在是一排整齊的新住宅區,
一律是磚包墻,寬敞的新式門窗,現出一片紅色的機製大瓦,莊
前屋後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樹木,標志着房屋落成的遲早,那
兒擁着一堆人,他隱約得知,兒子已經蓋起一院新房,肯定就在
那裏了。
年輕小夥和媳婦們,沒有人認識他,他也不認識他們。直到
門前人多的地方,纔有一位老婦人擠眨着眼睛:“這不是濤娃子
嗎?”他也認出,這是二嬸,強迫他把合歡銅錢填到嘴裏去的二
嬸呀,老得佝僂着腰,拄着拐杖,頭髮全白了,像田野裏的雪。
她驚嘆他也老了!
好多年長的老者圍住他,問長問短,全沒有記恨他的意思,
他們當年不能容忍他的心情現在淡忘了,和他客客氣氣說話,羨
慕他升了官,發了財,是城裏人了。
二嬸指使一位中年媳婦,叫秀芬出來迎接客人。她知道他此
刻的難處,怎麽貿然進去呢?二嬸真是好二嬸,老了仍然知人心。
那媳婦旋即出來,在二嬸耳根悄悄說着什麽。他猜到了,前妻秀
芬不來迎接他。二嬸裝做無事一樣:“走!跟二嬸進。”
他跟二嬸走着,身後傳來鄉黨們的竊竊議論:
“現時看,當時人傢在城裏成傢,倒是對!”
“吃穿不愁腸,兒女有工作!有文化人看世事就是遠……”
“比咱笨莊稼人眼光寬哩!”
是這樣嗎?莊稼人現在這樣看世事了。鄉黨們對他這樣評議
了。他卻想着,如果當初不離開秀芬,現在在故鄉的田園裏修一
院房,退休之後,幫兒子種種自留地,責任田,前院裏養點花,
後院養些雞,傍晚到小河裏釣魚,又何嘗不如城市那兩三間小閣
樓呢?他愈到晚年,愈覺得鄉村的親切。可是,鄉裏人現在卻贊
成他當時是有遠見的舉動……
大門用黑漆刷飾一新,勾着紅邊,門框上貼着大紅對聯。院
子上空吊搭起葦席,擋着寒風,席棚下襬着一排排桌凳,後院臨
時安頓着廚房,傳出滾油的爆響。
走過院子,裏屋門口,老態竜鐘的母親和鬢絲灰白的秀芬,
在迎接他。
“媽——”他走到跟前,帶着懺悔的真誠口氣,聲音哽住了,
頓一頓,他轉過臉,“秀芬——”
母親的多皺的嘴角痙攣似地抽動着,沒有應聲。
“你……回來了!”秀芬招呼他,眉間現出兩道皺折,“坐
屋裏。”
二十多年沒有聽到這熟悉的聲音了。顯然,聲音和她的容顔
一樣蒼老了,渾厚了,隱伏着暗暗的悲涼的韻味。
……我不識字,你不嫌棄嗎?
……你……永遠在我心裏!
他在椅子上坐下,那麽迫切地點燃了一支煙,問母親:“俺
爸呢?”
“喂牛去了。”母親說,“和宋老大傢合夥養了一頭母牛。”
父親該有七十六七了,還在喂牛,兒子卻按照國傢規定的職
工勞動條例,過不了幾年就該退休了。
一個年輕小夥端着木盤進來了,放在他面前的,是家乡的鱢
子面,每當過年過節,紅白喜事,莊稼人早飯都是一律的鱢子面。
肉丁、豆腐,黃花和木耳燴製的鱢子,那味道留在兒時的記憶裏,
至今不忘。進城以後,也沒少吃這種麵條,可味道和母親做出來
的差遠了。他一早趕路,腹中空空,那碗裏的香味,一下了撩撥
起他的食欲來。
他捏滅了煙,抓起紅漆竹筷,攪動起長長的機製麵條。這當
兒,秀芬卻搶先一步,從他筷下把碗端起來了。他一愣,揚起頭,
她要懲治他、報復他嗎?
“我去冒一下滾水。”秀芬說。
宋濤腦子裏嗡地一聲,足足麻木了半分鐘,像突然遭到電擊
一般……
她和他結婚的那年夏天,熱得人心燒目亂,她給他用新打的
井水冰了一碗涼面,拌了香油,調了芝麻????,他吃得好香。可是,
到後晌,他的肚疼病犯了,疼得在炕上打滾。
她急得撓頭抓腮,手慌腳亂,眼淚直流。
母親進來了,問:“晌午吃啥飯來?我不在。”
“涼面。”她緊張地回答。
“他自小肚子不好,不能吃涼飯。過了涼水的面,要到滾水
裏再冒一下。”母親說,並沒有責難的意思,“我忘了叮囑你。”
“可他……咋不說呢?”她流着眼淚,怨自己也怨他,那怨
聲裏含着怎樣一種摯情啊。
“他貪嘴!”母親疼愛地看着兒媳,替她解脫。接着就坐在
炕上,伸出一隻手,撩起衣襟,在他的肚子上揉撫着。他偷喝了
河渠裏的水,他偷摘了人傢的酸杏毛桃,一次次害得肚子疼的時
候,母親就這樣揉得他安然入睡,母親的那雙手啊!
母親揉了一會兒,說她還有事,就出去了。
他和她都明白:母親是在給兒媳做示範。
她照母親在炕上的姿勢坐好,把手伸到他的肚皮上,輕輕地
按着、揉着……那是區別於母親的一雙溫柔的手……
……我去冒一下。
她還記得他不能吃涼飯的毛病,而他自己連這一點也忘記了。
在朝鮮戰場的烽火硝煙裏,惡劣的自然環境,早已鍛煉出他一副
消鐵化石的胃腸……可她還記着!
……我去冒一下!
秀芬端着一碗面進來了,雙手遞到他的手裏,然後轉過身,
低着頭,坐到母親旁邊的一條凳子上,頭低着。
他看着冒着熱氣的面碗,再也抑製不住心頭的酸痛,兩行熱
淚奪眶而出,滴在碗裏了。
母親的嘴角抽動得發抖,拄着拐杖,長長地哎噓一聲,走出
門去了。
他擡起頭,秀芬也盯着他。屋子裏很靜,院裏嘻嘻哈哈的吵
鬧聲,說笑聲,更襯托出這一間小屋裏的安靜的氣氛。他終於忍
不住,哽哽咽咽地說:“你……受……苦了……”
她一把捂住自己的嘴巴,沒有哭出聲來,眼淚卻從鼻梁兩邊
涌流下來,從手背上滾過,滴在前襟上了……久久地沉默之後,
她一甩頭,揚起來,說:“過去了的事,再……再甭……提說
了!”
她如果痛駡他幾句,他可能得到心理上的平衡。她沒有駡,
離婚時沒有,離婚後也沒有,今天他和她當面,她仍然沒有。她
對他太寬容了,這種寬容所産生的負疚心理,與日俱增,在歲月
的流逝中負重越來越深了。
“我錯了第一步,父母錯了第二步。”他終於把積在心頭的
話說出來,“衹有你……”
她的眼裏現出一種凜然的神色,說:“不怪父母,他們叫我
走……那一條路,是我不想。”
“為啥?”他問,“你何必折磨自個?”
“我……的心裏……再裝不進……別人咧……”
她又一把捂住自己的嘴。
他跌坐在椅子上,唉……地一聲,說不出話了。果然是這樣!
的酣睡中驚醒了。宋濤從“咣噹”一聲自動打開的車門裏下來,
踏着厚厚的積雪,嚮鎮外走去。他與前妻所生的兒子今天結婚。
他是趕早回到鄉下來參加兒子的婚禮的。他得知這個消息是在昨
天,置買什麽東西顯然已經來不及了,腰裏裝着三百元現鈔,讓
孩子們日後再去置買他們需要的物品,比他買什麽禮物可能更合
乎實際。
大雪覆蓋了原野。黎明的微曦中,無垠的雪原閃着清冷的白
光。從桑樹鎮通南宋村的小路早已拓寬了,雪路上有汽車或拖拉
機碾過的轍印。路兩邊的白楊長得小桶粗了。像兩堵齊刷刷的墻
壁,一直伸展到黑黝黝的河灘裏。黎明時的風好冷啊,田野寂然
無聲比剋泰德(Epiktetos,約66—?)、馬可·奧勒留
(MarcusAuF,軟軟的積雪在腳下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
宋濤穿着長袍,戴着禮帽,帽殼上纏着一匝紅綢子,被前呼
後擁着,走在這條小路上。他的身後則是最高級的理念,以它為
本,形成一個階梯體係。但宇宙,是在嗩吶鳴奏中忽閃忽閃行進
的花轎,轎裏坐着尚未見面的媳婦。
嗚嗚哇……嗚嗚哇……悠揚的嗩吶聲吹得宋濤腦子裏混沌一
片,總是像在問,是啥樣……是啥樣……
當左鄰右捨的嬸娘和嫂子們把蒙着臉的新娘攙進新房,他立
即跳上炕去,蹺起一隻腿,想從新娘的頭頂繞一匝。這是自古流
傳下來的風俗,為了防止新娘婚後瘋長,新娘進門先蹺一個“尿
騷”。她的個子又幾乎和他一樣,還敢再長嗎?儘管他當時已經
是小學教員了,仍然很認真地蹺起腿來。
她似乎早有所料,一揚手,就把他的腿隔到一邊去了。他打
個趔趄,想再次擡腳,她已經躲到墻根,遠遠地站着。
他跳下炕來,在隔壁二嬸努嘴示意下,忐忑不安地揭起蒙在
她臉上的紅布,心裏嗡地一下,血涌到臉上,眼睛也花了,那是
一張多麽漂亮的臉蛋呀!
她羞怯地瞧他一眼,就頷首低眉,坐在椅子上,雙手搭在膝
間,一動不動……
一批又一批的親戚坐過席,挎上提盒籠兒上路了。夜晚鬧房
的小夥子們也離去了。所有繁冗的鄉村傳統結婚禮儀的最後一道
手續,是新婚夫妻吃合歡餛飩。餛飩是由娘傢兒女雙全的嫂子們
捏的,裝在一隻紅漆木盒裏,由弟弟跟隨花轎提來的。他的二嬸
從廚房裏端着一隻木盤進來了,木盤裏有兩衹金邊細碗,兩雙新
筷,他早已聽過母親的叮囑,默默地急吃急咽,想一口咬到那衹
包着一枚銅錢的餛飩,那是福氣和吉祥的象徵。她卻慢吞細嚼,
並不在意的樣子。眼看碗裏衹留下三四個餛飩的時候,二嬸一把
奪過,又把她的碗遞到他手裏。
輕輕一聲磣牙的咯響,他看見,從她細密的牙齒間,夾着一
枚金黃的銅錢。她的臉略一紅,把銅錢交到二嬸手裏。
“俺娃有福。”二嬸笑着,拍着她的頭,“跟了個女婿是先
生,誰有這福氣!”
二嬸把銅錢遞過去,很嚴肅的擱在他的手心裏,用眼睛和嘴
巴同時示意:放到嘴裏去!
金黃色的銅錢,濕溜溜的,粘着她的唾液。他有點不好意思,
一擡眼,她正專註地盯着他,神情嚴肅極了,她在揣測和試驗,
他嫌她的口液髒嗎?他一把把銅錢填到嘴裏,那銅錢使他的口腔
裏産生一股奇異的感覺,淡淡的,甜甜的,心兒在胸腔裏忽悠悠
飄動起來。一側頭,他看見她低下頭去,臉頰上浮起一層紅暈,
現出兩個淺淺的酒窩。
“二嬸,我咽到肚裏去了!”他故作懊惱地說。
二嬸嗔笑着,從他嘴裏掏出銅錢,壓在炕席下,拍拍手,狡
黠地一笑,壓低聲兒:“知道不?倆人的頭要壓着銅錢……”旋
即走出門,從外面把門拉上了。
她的臉騰地飛紅了,雙手捂在臉頰上,彎下腰去了。
他的臉發燒,呆呆地坐着,出着粗氣。院裏走過父親和母親
送二嬸出門回傢的腳步聲,街門“咣噹”一聲插上門栓了,父母
在裏屋住的木板也響起關閉時的吱扭聲,小院裏靜息下來了。
他輕輕關上房門,心跳得更厲害了。她仍然雙手捂着臉頰,
彎着腰,低着頭,壓抑着的出氣聲,越來越不勻稱。他站在窄小
的廈房的腳地,瞧着離他兩三尺遠的媳婦,似乎今天不是第一次
見面,而是早就熟悉的。是的,他日夜在心裏渴盼着、盼望着、
描繪着的,不就是這樣一位可心的人兒嗎?不,她比他想象中的
朦朧的影子生動多了。
他沒有陌生感,先是輕輕地摟住她渾實的肩膀。今天清早纔
輓起的發髻,把蓬鬆的劉海和鬢發一齊攏梳到腦後那個頭髮疙瘩
裏,作姑娘時覆蓋着的耳朵和脖頸露出來了,像剛剛揭開的豆芽
的顔色。她的身上,有一股奇異的香氣(不是脂粉)撲到他的臉
上來。他緊緊地擁抱着那溫熱的肩頭。
“你……甭……”她掙脫開他的手臂,自己也挺身坐端了,
“我有話……跟你說。”
“說呀!我聽着。”他在另一隻椅子上坐下。
“我……”她擡起頭,沉靜地瞧着他,“我不識字……你不
嫌棄嗎?”
“我教你認字,寫字。”他笑了,當是什麽嚴重事情,並且
隨即攤開一張紙,拔出插在製服口袋上的水筆,在紙上寫起來,
“看,這是你的名字:田——秀——芬。”
“我能學會嗎?”
“能!”
他把水筆塞到她手裏,把她的手和筆一起握在自己手心,臉
貼着她的頭髮,在紙上一筆一畫寫下她的名字。
她側過頭來,眼裏騰起一縷霧樣的東西,像小河早春彌漫的
水汽,顫着聲說:“再幫我,寫下你的名字……”
她在兩個名字之間,畫着一顆拙劣的心的圖樣,然後端詳着,
久久地端詳着,摺叠好,從席下取出那枚銅錢,包在紙折裏,又
壓在席下。
他恍然醒悟,這個沒有文化的農村姑娘,有着怎樣的細膩的
感情啊!
她走到他的跟前,沉靜地盯着他的眼睛,然後撲跌進他的懷
裏:“哥……”
一輛手扶拖拉機開過來,車輪濺起的雪粒甩到他的臉上,涼
冰冰的。車上坐着男女農民,女人們用頭巾包裹着臉頰,衹露出
眼睛,男人們把耳扇緊緊拴在下巴底下,臉凍得紅紅的。臘月中
旬了,傳統的新春佳節就要來臨了,他們大約都是一早趕到鎮上
去置辦年貨的。
天色完全亮了,雪原上白茫茫一片。臨近村莊裏的大喇叭正
在播出當日新聞,打破了黎明時天地間靜謐的氣氛。湛藍的天空
像一望無際的藍色錦緞,白色的原野似無限伸展的白綢。驟然而
降又驟然而止的大雪,把入鼕以來幹旱的黃塵洗濯得幹幹淨淨,
大地淨潔,高空深遠,空氣清新,這是生養他的北方故鄉的田園。
離開大路,斜插上一條積雪茸茸的小道,他走到河沿上來了。
河灘上的雪似乎更厚,一堆堆的河卵石,包裹着雪衣,一條細流
在雪地裏彎來繞去,嘩嘩響着。河道兩岸修起高大的河堤,臨水
面用水泥砌成一方一塊的護坡。河堤上高大的楊樹和柳樹,枝條
上綉着一層雪。
河上架着木板橋,河對岸就是他的村莊,宋濤一步一步,終
於從滑溜的木板橋上走到對岸了。那株大柳樹,有兩三合抱粗了,
中間似乎已經空心,而枝條依然稠密,臨近水,柳樹的壽命是很
長久的……
“你怎跑到這兒來!”從他村子裏下了河,順着彎彎麯麯的
河岸走下來,在大柳樹下,看見了秀芬,她蹲在河邊洗衣服,搓
呀,捶呀,涮呀,河水中飄流着皂角的白色泡沫。“回吧!”
“我一會兒就洗完咧。”秀芬轉過頭來,輕輕噓口氣,嫵媚
地笑着,“馬上完。”
“回去!”他抓住裝衣服的籠,“回去,陪我坐在屋裏,啥
也甭幹!咱倆在一起……衹有三天了……”
“你坐在這兒。”她指着身邊的一塊石頭,“你不能穿着髒
衣服走呀!”
“歇一會兒。”他說。
她多情地盯他一眼,溫順地笑笑,把手上的水在衣襟上擦擦,
和他靠肩坐在柳樹下。四周是高過人頭的葦叢,呱呱鳥的叫聲響
成一片,它們在葦叢裏追逐、嬉戲、熱戀,然後合夥銜草造窩,
産卵,哺育幼鳥。
傍晚溫馨的河風吹過葦叢,她的散亂的鬢發拂到他的臉上,
她閉着眼睛,靠在他的肩頭上。
“朝鮮很遠嗎?”
“很遠。”
“你……不去……不成嗎?”
“我是青年團員。”
“我總覺得……害怕。”
“甭怕。”
“我想你了怎辦?”
“……”
他回答不瞭瞭,看見她的臉上,淚珠咕嚕咕嚕滾落下來。
“甭哭。”他說,自己喉頭也哽住了。
“我沒哭。”她噘起嘴,“當面把眼淚流完,省得你走後再
流。”
“我走了,誰都放心得下。爸和媽年齡還不大,有哥哥照
看。”他說,“衹有你……一個人……”
“甭挂念我。”她看他難受了,反倒一挺身子,給他寬心,
“我小時候啥苦都吃過,現時好到天上了。爸媽人都老好,待我
也好,我跟在親娘跟前一樣……”
多好的妻子啊!
“朝鮮在哪兒?”她問。
“在那邊。”他指着東邊的天空。河柳和白楊織成的濃密的
林帶。老鷹在五月湛藍的天空悠然展翅。秦嶺的群峰隱沒在淡淡
的灰霧裏。
“我們離得太遠了。”他說。
“不遠。”她說,“你永遠在我跟前。”
她從內衣口袋裏掏出他們新婚第一夜裏,他捉着她的手,寫
下倆人名字的那張紙,紙上有她畫的一顆心的圖像。那枚被夫妻
合吮過的銅錢,當地一聲掉在石頭上了。
“你日夜都在我心裏。”
遠處有腳步響,宋濤放開摟着秀芬肩膀的手。葦叢中的荒草
地上,閃過一個人挎着草籠的身影。他看出來,那是父親,知趣
地躲到葦叢中去了……
鼕季裏,雪把一切都嚴嚴地遮蓋着,分不清葦園、稻田和麥
地,呱呱鳥早已飛回南方過鼕去了。他靜靜地站在大柳樹下,哪
一塊河石,是秀芬掄着棒槌給他搓洗衣服來呢?
鼕日的太陽遲遲從東山群峰的巔頂露出臉來,雪野裏反射出
耀眼的光環,雪在變幻着色彩,這是十分明麗壯觀的景象。
走上河堤,有一條在雪地裏任意踩踏出來的便道,直通南宋
村。
他從朝鮮光榮回歸,到城裏一傢工廠當宣傳科長了。每個星
期六,騎着自行車回來,和父母妻子歡聚一天,留下工資的大部,
周日晚再去城裏工廠上班,一傢人和美地過日子,左鄰右捨誰不
誇他們一傢人啊!公公是最好的阿公,母親是頂賢明的婆婆,媳
婦是賢慧的媳婦,而他,是南宋村當時頂有出息、幹成大事的偉
人!可誰能料到,不過兩年,在朝鮮僅僅衹是認識的一位女文工
團員分配到了宣傳科,這兒是正在掀起新的建設熱潮的古老的城
市,兩個從戰火中結識的戰友,從同志和上下級的關係,很快發
展到……他和她結婚了。
重新結婚是歡樂的,而與秀芬離異是痛苦的,沒有文工團員
給他的歡樂作安慰,他是無法忍受離異的痛苦的。父親是一個傳
統道德的忠誠衛士,母親是太喜歡秀芬了。他在朝鮮的幾年裏,
和家庭多少有些陌生了,而秀芬卻和這個家庭結成了血肉交鑄的
關係……父親和母親,居然下决心趕走了叛逆的兒子,甘願繼續
和一個異姓的媳婦過他們的農傢生活。
“滾!至死,你都甭進我的傢門!”父親說。
“你享你的榮華富貴,俺過俺的莊稼漢日月,俺和孫孫餓死,
不求拜你娃子!”母親“咣噹”一聲,把街門關上了。
他從緊關着的街門口,走到村口,四下的樹後墻惻隱藏着看
熱鬧的村人,是一種怎樣卑視的眼目!他沉重地走出村,過了木
板橋,進了城……
他和後妻的家庭是幸福的。她比秀芬長得聰穎,眉目傳情,
面貌秀氣,皮膚細膩,說話和氣,知書識禮,對他體貼愛護……
短短的狂熱時期一過,他卻總也感覺不到秀芬那些特有的東西,
他常常暗暗思念她,有一種負疚的心情。如果秀芬也像父母一樣
刻毒的駡他,咒他,也許會把她最初給他的幸福而美好的印象衝
刷掉。可是,她除了哭,就是苦心勸,勸不下,她就任他去了,
什麽也不說……
在城裏偶爾遇見南宋村的鄉黨,他托他們帶些錢和衣物給孩
子,想不到,過後又被南宋村進城的鄉黨用包裹帶回來了,而且
捎來母親或是父親的話:“黃面饃,稠米湯,能養大宋濤,也就
能養大孫孫!”
他開始憎恨父親和母親。尤其令他不能容忍的是,秀芬一直
寡居着。新社會,有這樣頑固的阿公和婆婆,秀芬太苦了。如果
她能找到一個可心的丈夫,對他的心是一種安慰。可是許多年過
去了,她仍然在沒有丈夫的阿公阿婆傢裏過活着,這樣的日月,
她怎麽過啊……
算着兒子已足二十的成年年齡,他早已升任人員和設備擴大
了幾倍的中型工廠的副廠長了。適逢工廠招工,破例地有一批招
收農村青年的名額。他想到兒子,是盡父親最後也是最初的一次
責任了,他寫了急信,要兒子來找他。
兒子沒有來,任何人也沒有來,卻收到一封信,說他在農村
生活尚好,爺爺和奶奶年邁了,母親也接近晚年,農村生産隊裏,
沒有一個男勞力是不行的,吃水都睏難……
踏上場塄,一眼就看見他傢的門樓、土圍墻。門鎖着,顯然,
一傢人不在。臨河這一排老莊基的東邊,過去是一片荒樹園子,
他和夥伴們掏鳥蛋、打彈弓的樂園,現在是一排整齊的新住宅區,
一律是磚包墻,寬敞的新式門窗,現出一片紅色的機製大瓦,莊
前屋後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樹木,標志着房屋落成的遲早,那
兒擁着一堆人,他隱約得知,兒子已經蓋起一院新房,肯定就在
那裏了。
年輕小夥和媳婦們,沒有人認識他,他也不認識他們。直到
門前人多的地方,纔有一位老婦人擠眨着眼睛:“這不是濤娃子
嗎?”他也認出,這是二嬸,強迫他把合歡銅錢填到嘴裏去的二
嬸呀,老得佝僂着腰,拄着拐杖,頭髮全白了,像田野裏的雪。
她驚嘆他也老了!
好多年長的老者圍住他,問長問短,全沒有記恨他的意思,
他們當年不能容忍他的心情現在淡忘了,和他客客氣氣說話,羨
慕他升了官,發了財,是城裏人了。
二嬸指使一位中年媳婦,叫秀芬出來迎接客人。她知道他此
刻的難處,怎麽貿然進去呢?二嬸真是好二嬸,老了仍然知人心。
那媳婦旋即出來,在二嬸耳根悄悄說着什麽。他猜到了,前妻秀
芬不來迎接他。二嬸裝做無事一樣:“走!跟二嬸進。”
他跟二嬸走着,身後傳來鄉黨們的竊竊議論:
“現時看,當時人傢在城裏成傢,倒是對!”
“吃穿不愁腸,兒女有工作!有文化人看世事就是遠……”
“比咱笨莊稼人眼光寬哩!”
是這樣嗎?莊稼人現在這樣看世事了。鄉黨們對他這樣評議
了。他卻想着,如果當初不離開秀芬,現在在故鄉的田園裏修一
院房,退休之後,幫兒子種種自留地,責任田,前院裏養點花,
後院養些雞,傍晚到小河裏釣魚,又何嘗不如城市那兩三間小閣
樓呢?他愈到晚年,愈覺得鄉村的親切。可是,鄉裏人現在卻贊
成他當時是有遠見的舉動……
大門用黑漆刷飾一新,勾着紅邊,門框上貼着大紅對聯。院
子上空吊搭起葦席,擋着寒風,席棚下襬着一排排桌凳,後院臨
時安頓着廚房,傳出滾油的爆響。
走過院子,裏屋門口,老態竜鐘的母親和鬢絲灰白的秀芬,
在迎接他。
“媽——”他走到跟前,帶着懺悔的真誠口氣,聲音哽住了,
頓一頓,他轉過臉,“秀芬——”
母親的多皺的嘴角痙攣似地抽動着,沒有應聲。
“你……回來了!”秀芬招呼他,眉間現出兩道皺折,“坐
屋裏。”
二十多年沒有聽到這熟悉的聲音了。顯然,聲音和她的容顔
一樣蒼老了,渾厚了,隱伏着暗暗的悲涼的韻味。
……我不識字,你不嫌棄嗎?
……你……永遠在我心裏!
他在椅子上坐下,那麽迫切地點燃了一支煙,問母親:“俺
爸呢?”
“喂牛去了。”母親說,“和宋老大傢合夥養了一頭母牛。”
父親該有七十六七了,還在喂牛,兒子卻按照國傢規定的職
工勞動條例,過不了幾年就該退休了。
一個年輕小夥端着木盤進來了,放在他面前的,是家乡的鱢
子面,每當過年過節,紅白喜事,莊稼人早飯都是一律的鱢子面。
肉丁、豆腐,黃花和木耳燴製的鱢子,那味道留在兒時的記憶裏,
至今不忘。進城以後,也沒少吃這種麵條,可味道和母親做出來
的差遠了。他一早趕路,腹中空空,那碗裏的香味,一下了撩撥
起他的食欲來。
他捏滅了煙,抓起紅漆竹筷,攪動起長長的機製麵條。這當
兒,秀芬卻搶先一步,從他筷下把碗端起來了。他一愣,揚起頭,
她要懲治他、報復他嗎?
“我去冒一下滾水。”秀芬說。
宋濤腦子裏嗡地一聲,足足麻木了半分鐘,像突然遭到電擊
一般……
她和他結婚的那年夏天,熱得人心燒目亂,她給他用新打的
井水冰了一碗涼面,拌了香油,調了芝麻????,他吃得好香。可是,
到後晌,他的肚疼病犯了,疼得在炕上打滾。
她急得撓頭抓腮,手慌腳亂,眼淚直流。
母親進來了,問:“晌午吃啥飯來?我不在。”
“涼面。”她緊張地回答。
“他自小肚子不好,不能吃涼飯。過了涼水的面,要到滾水
裏再冒一下。”母親說,並沒有責難的意思,“我忘了叮囑你。”
“可他……咋不說呢?”她流着眼淚,怨自己也怨他,那怨
聲裏含着怎樣一種摯情啊。
“他貪嘴!”母親疼愛地看着兒媳,替她解脫。接着就坐在
炕上,伸出一隻手,撩起衣襟,在他的肚子上揉撫着。他偷喝了
河渠裏的水,他偷摘了人傢的酸杏毛桃,一次次害得肚子疼的時
候,母親就這樣揉得他安然入睡,母親的那雙手啊!
母親揉了一會兒,說她還有事,就出去了。
他和她都明白:母親是在給兒媳做示範。
她照母親在炕上的姿勢坐好,把手伸到他的肚皮上,輕輕地
按着、揉着……那是區別於母親的一雙溫柔的手……
……我去冒一下。
她還記得他不能吃涼飯的毛病,而他自己連這一點也忘記了。
在朝鮮戰場的烽火硝煙裏,惡劣的自然環境,早已鍛煉出他一副
消鐵化石的胃腸……可她還記着!
……我去冒一下!
秀芬端着一碗面進來了,雙手遞到他的手裏,然後轉過身,
低着頭,坐到母親旁邊的一條凳子上,頭低着。
他看着冒着熱氣的面碗,再也抑製不住心頭的酸痛,兩行熱
淚奪眶而出,滴在碗裏了。
母親的嘴角抽動得發抖,拄着拐杖,長長地哎噓一聲,走出
門去了。
他擡起頭,秀芬也盯着他。屋子裏很靜,院裏嘻嘻哈哈的吵
鬧聲,說笑聲,更襯托出這一間小屋裏的安靜的氣氛。他終於忍
不住,哽哽咽咽地說:“你……受……苦了……”
她一把捂住自己的嘴巴,沒有哭出聲來,眼淚卻從鼻梁兩邊
涌流下來,從手背上滾過,滴在前襟上了……久久地沉默之後,
她一甩頭,揚起來,說:“過去了的事,再……再甭……提說
了!”
她如果痛駡他幾句,他可能得到心理上的平衡。她沒有駡,
離婚時沒有,離婚後也沒有,今天他和她當面,她仍然沒有。她
對他太寬容了,這種寬容所産生的負疚心理,與日俱增,在歲月
的流逝中負重越來越深了。
“我錯了第一步,父母錯了第二步。”他終於把積在心頭的
話說出來,“衹有你……”
她的眼裏現出一種凜然的神色,說:“不怪父母,他們叫我
走……那一條路,是我不想。”
“為啥?”他問,“你何必折磨自個?”
“我……的心裏……再裝不進……別人咧……”
她又一把捂住自己的嘴。
他跌坐在椅子上,唉……地一聲,說不出話了。果然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