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筆:對神性和人生的追問與眺望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傢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與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當多數作傢在消費主義時代裏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嚮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守地與未明事物作鬥爭。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傢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與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當多數作傢在消費主義時代裏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嚮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守地與未明事物作鬥爭。
我與地壇
史鐵生
我常覺得這中間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第001章
第002章
第003章
第004章
第005章
第006章
第007章
史鐵生
我常覺得這中間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第001章
第002章
第003章
第004章
第005章
第006章
第007章
務虛筆記
史鐵生 著
一、寫作之夜
二、殘疾與愛情
三、死亡序幕
四、童年之門
五、戀人
六、生日
七、母親
八、人群
九、夏天的墻
十、白色鳥
十一、白楊樹
十二、欲望
十三、葵林故事(上)
十四、昨天
十五、小街
十六、葵林故事(下)
十七、害怕
十八、孤單與孤獨
十九、差別
二十、無極之維
二十一、猜測
二十二、結束或開始
史鐵生 著
一、寫作之夜
二、殘疾與愛情
三、死亡序幕
四、童年之門
五、戀人
六、生日
七、母親
八、人群
九、夏天的墻
十、白色鳥
十一、白楊樹
十二、欲望
十三、葵林故事(上)
十四、昨天
十五、小街
十六、葵林故事(下)
十七、害怕
十八、孤單與孤獨
十九、差別
二十、無極之維
二十一、猜測
二十二、結束或開始
史鐵生文集
作者簡介
秋天的懷念
有關廟的回憶
答自己問
理想的當代文學批評
寫作四談
姻緣
死國幻記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附錄:寧靜的史鐵生
附錄:史鐵生:要為活着找到充分理由
作者簡介
秋天的懷念
有關廟的回憶
答自己問
理想的當代文學批評
寫作四談
姻緣
死國幻記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附錄:寧靜的史鐵生
附錄:史鐵生:要為活着找到充分理由
史鐵生三捲本文集
第一捲
第二捲
第三捲
兄弟
愛情的命運
法學教授及其夫人
午餐半小時
沒有太陽的角落
“傻人”的希望
緑色的夢
綿綿的秋雨
秋天的懷念
樹林裏的上帝
神童
黑黑
小小說四篇
人間
巷口老樹下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白色的紙帆
夏天的玫瑰
老人
在一個鼕天的晚上
白雲
奶奶的星星
足球
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
幾回回夢裏回延安
山頂上的傳說
來到人間
命若琴弦
插隊的故事
毒藥
我之舞
車神
禮拜日
原罪---宿命
一種謎語的幾種簡單的猜法
草帽
小說三篇(一)
小說三篇(二)
小說三篇(三)
合歡樹
隨想與反省 《禮拜日》代後記
“忘了”與“別忘了”
我的夢想
文革記愧
康復本義斷想
“安樂死”斷想
答自己問
自言自語
《瀚海》序
讀洪峰小說有感
《姚平詩集》序
《周忠陵小說集》序
她是一片緑葉
鐘聲
第一人稱
中篇1或短篇4
《務虛筆記》備忘
別人
我與地壇
好運設計
我二十一歲那年
對話四則
散文三篇
隨筆十三
相逢何必曾相識
黃土地情歌
遊戲---平等---墓地
減災四想
三月留念
“嘎巴兒死”和“雜種”
電腦,好東西!
給盲童朋友
筆墨良心
沒有生活
也說散文熱
隨筆三則
愛情問題
故鄉的鬍同
神位 官位 心位
記憶迷宮
一封關於音樂的信
一封信
《何立偉漫畫集》跋
一封傢書
歸去來
印象與理解——寫好人李雪健
悼路遙
《韓春旭散文集》序
謝幕
新的角度與心的角度——談周忠陵小說
短評三篇
獲“莊重文文學奬”時的發言
告別郿英
紀念我的老師王玉田
作者後記
第一捲
第二捲
第三捲
兄弟
愛情的命運
法學教授及其夫人
午餐半小時
沒有太陽的角落
“傻人”的希望
緑色的夢
綿綿的秋雨
秋天的懷念
樹林裏的上帝
神童
黑黑
小小說四篇
人間
巷口老樹下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白色的紙帆
夏天的玫瑰
老人
在一個鼕天的晚上
白雲
奶奶的星星
足球
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
幾回回夢裏回延安
山頂上的傳說
來到人間
命若琴弦
插隊的故事
毒藥
我之舞
車神
禮拜日
原罪---宿命
一種謎語的幾種簡單的猜法
草帽
小說三篇(一)
小說三篇(二)
小說三篇(三)
合歡樹
隨想與反省 《禮拜日》代後記
“忘了”與“別忘了”
我的夢想
文革記愧
康復本義斷想
“安樂死”斷想
答自己問
自言自語
《瀚海》序
讀洪峰小說有感
《姚平詩集》序
《周忠陵小說集》序
她是一片緑葉
鐘聲
第一人稱
中篇1或短篇4
《務虛筆記》備忘
別人
我與地壇
好運設計
我二十一歲那年
對話四則
散文三篇
隨筆十三
相逢何必曾相識
黃土地情歌
遊戲---平等---墓地
減災四想
三月留念
“嘎巴兒死”和“雜種”
電腦,好東西!
給盲童朋友
筆墨良心
沒有生活
也說散文熱
隨筆三則
愛情問題
故鄉的鬍同
神位 官位 心位
記憶迷宮
一封關於音樂的信
一封信
《何立偉漫畫集》跋
一封傢書
歸去來
印象與理解——寫好人李雪健
悼路遙
《韓春旭散文集》序
謝幕
新的角度與心的角度——談周忠陵小說
短評三篇
獲“莊重文文學奬”時的發言
告別郿英
紀念我的老師王玉田
作者後記
1·我其實未必合適當作傢,衹不過命運把我弄到這一條路上來了。左右蒼茫時,總也得有條路走,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 ,便用筆去找。而這樣的找,後來發現利於此一鐵生,利於世間一顆最為躁動的心走嚮寧靜。
我的寫作因此與文學關係疏淺,或者竟是無關也可能。我衹是走得不明不白,不由得嘮叨;走得孤單寂寞,四下裏張望;走得怵目驚心,便嚮着不知所終的方向祈禱。我僅僅算是一個寫作者吧,與任何“學”都不沾邊兒。學,是挺講究的東西,尤其需要公認。數學、哲學、美學,還有文學,都不是打打鬧鬧的事。寫作不然,沒那麽多規矩,癡人說夢也可,捕風捉影也行,滿腹狐疑終無所歸都能算數。當然,文責自負。
2·我想,何妨就把“文學”與“寫作”分開,文學留給作傢,寫作單讓給一些不守規矩的尋覓者。文學或有其更為高深廣大的使命,值得仰望,寫作則可平易些個,無辜而落生斯世者,尤其生來長去還是不大通透的一類,都可以不管不顧地走一走這條路。沒別的意思,衹是說寫作可以跟文學不一樣,不必拿種種成習去勉強它。
3·寫作者,未必能夠塑造真實的他人,衹可能塑造真實的自己。———— 前人也這麽說過。你靠什麽來塑造他人?你衹可能像我一樣,以史鐵生之心度他人之腹,以自己心中的陰暗去追查張三的陰暗,以自己心中的光明去拓展張三的光明,你衹能以自己的血肉和心智去塑造。那麽,與其說這是塑造,倒不如說是受造,與其說是寫作者塑造了張三,莫如說是寫作者經由張三而有了新在。
4·因此我嚮往着這樣的寫作———史鐵生曾稱之為“寫作之夜”。當白晝的一切明智與迷障都消散了以後,黑夜要我用另一種眼睛看這世界。很可能是第五衹眼睛,第三他不是外來者,第四他也沒有特異功能,他是對生命意義不肯放鬆的纍人的眼睛。如果還有什麽別的眼睛,盡可都排在他面前,總之這是最後的眼睛,是對白晝表示懷疑而對黑夜素有期盼的眼睛。這樣的寫作或這樣的眼睛,不看重成品,看重的是受造之中的那縷遊魂,看重那遊魂之種種可能的去嚮,看重那徘徊所攜帶的消息。因為,在這樣的消息裏,才能看清一個人,一個猶豫、睏惑的人,一個受造者;比如說我纔有可能看看史鐵生到底是什麽,並由此對他的未來保持住興趣和信心。
幸虧寫作可以這樣,否則他輪椅下的路早也就走完了。有很多人問過我:史鐵生從20歲上就睏在屋子裏,他哪兒來的那麽多可寫的?藉此機會我也算作出回答:白晝的清晰是有限的,黑夜卻是遼闊無邊。
我的寫作因此與文學關係疏淺,或者竟是無關也可能。我衹是走得不明不白,不由得嘮叨;走得孤單寂寞,四下裏張望;走得怵目驚心,便嚮着不知所終的方向祈禱。我僅僅算是一個寫作者吧,與任何“學”都不沾邊兒。學,是挺講究的東西,尤其需要公認。數學、哲學、美學,還有文學,都不是打打鬧鬧的事。寫作不然,沒那麽多規矩,癡人說夢也可,捕風捉影也行,滿腹狐疑終無所歸都能算數。當然,文責自負。
2·我想,何妨就把“文學”與“寫作”分開,文學留給作傢,寫作單讓給一些不守規矩的尋覓者。文學或有其更為高深廣大的使命,值得仰望,寫作則可平易些個,無辜而落生斯世者,尤其生來長去還是不大通透的一類,都可以不管不顧地走一走這條路。沒別的意思,衹是說寫作可以跟文學不一樣,不必拿種種成習去勉強它。
3·寫作者,未必能夠塑造真實的他人,衹可能塑造真實的自己。———— 前人也這麽說過。你靠什麽來塑造他人?你衹可能像我一樣,以史鐵生之心度他人之腹,以自己心中的陰暗去追查張三的陰暗,以自己心中的光明去拓展張三的光明,你衹能以自己的血肉和心智去塑造。那麽,與其說這是塑造,倒不如說是受造,與其說是寫作者塑造了張三,莫如說是寫作者經由張三而有了新在。
4·因此我嚮往着這樣的寫作———史鐵生曾稱之為“寫作之夜”。當白晝的一切明智與迷障都消散了以後,黑夜要我用另一種眼睛看這世界。很可能是第五衹眼睛,第三他不是外來者,第四他也沒有特異功能,他是對生命意義不肯放鬆的纍人的眼睛。如果還有什麽別的眼睛,盡可都排在他面前,總之這是最後的眼睛,是對白晝表示懷疑而對黑夜素有期盼的眼睛。這樣的寫作或這樣的眼睛,不看重成品,看重的是受造之中的那縷遊魂,看重那遊魂之種種可能的去嚮,看重那徘徊所攜帶的消息。因為,在這樣的消息裏,才能看清一個人,一個猶豫、睏惑的人,一個受造者;比如說我纔有可能看看史鐵生到底是什麽,並由此對他的未來保持住興趣和信心。
幸虧寫作可以這樣,否則他輪椅下的路早也就走完了。有很多人問過我:史鐵生從20歲上就睏在屋子裏,他哪兒來的那麽多可寫的?藉此機會我也算作出回答:白晝的清晰是有限的,黑夜卻是遼闊無邊。
據說,過去北京城內的每一條鬍同都有廟,或大或小總有一座。這或許有誇張成分。
但慢慢回想,我住過以及我熟悉的鬍同裏,確實都有廟或廟的遺跡。
在我出生的那條鬍同裏,與我傢院門斜對着,曾經就是一座小廟。我見到它時它已
改作油坊,廟門、廟院尚無大變,惟走了僧人,常有馬車運來大包小包的花生、芝麻,
院子裏終日磨聲隆隆,嗆人的油脂味經久不散。推磨的驢們輪換着在門前的空地上休息,
打滾兒,大驚小怪地喊叫。
從那條鬍同一直往東的另一條鬍同中,有一座大些的廟,香火猶存。或者是庵,記
不得名字了,衹記得奶奶說過那裏面沒有男人。那是奶奶常領我去的地方,廟院很大,
鬆柏森然。夏天的傍晚不管多麽燠熱難熬,一走進那廟院立刻就覺清涼,我和奶奶並排
坐在廟堂的石階上,享受晚風和月光,看星星一個一個亮起來。僧尼們並不驅趕俗衆,
更不收門票,見了我們惟頷首微笑,然後靜靜地不知走到哪裏去了,有如晚風掀動鬆柏
的脂香似有若無。廟堂中常有法事,鐘鼓聲、鐃鈸聲、木魚聲,噌噌……,那音樂讓人
心中猶豫。誦經聲如無字的伴歌,好像黑夜的愁嘆,好像被灼烤了一白天的土地終於得
以舒展便油然地飄繚起霧靄。奶奶一動不動地靜聽,但鼓勵我去看看。我遲疑着走近門
邊,衹嚮門縫中望了一眼,立刻跑開;那一眼印象極為深刻。現在想,大約任何聲音、
光綫、形狀、姿態,乃至溫度和氣息,都在人的心底有着先天的響應,因而很多事可以
不懂但能夠知道,說不清楚,卻永遠記住。那大約就是形式的力量,氣氛或者情緒,整
體地襲來,它們大於言說,它們進入了言不可及之域,以至使一個五六歲的孩子本能地
審視而不單是看見。我跑回奶奶身旁,出於本能我知道了那是別一種地方,或通嚮着另
一種地方;比如說樹林中穿流的霧靄,全是遊魂。奶奶聽得入神,搖撼她她也不覺,她
正從那音樂和誦唱中回想生命,眺望那另一種地方吧。我的年齡無可回想,無以眺望,
另一種地方對一個初來的生命是嚴重的威脅。我鑽進奶奶的懷裏不敢看,不敢聽也不敢
想,惟覺幽瞑之氣彌漫,月光也似冷暗了。這個孩子生而怯懦,稟性愚頑,想必正是他
要來這人間的緣由。
上小學的那一年,我們搬了傢,原因是若幹條街道聯合起來成立了人民公社,公社
機關看中了我們原來住的那個院子以及相鄰的兩個院子,於是他們搬進來我們搬出去。
我記得這件事進行得十分匆忙,上午一通知下午就搬,街道幹部打電話把各傢的主要勞
力都從單位裏叫回傢,從中午一直搬到深夜。這事很讓我興奮,所有要搬走的孩子都很
興奮,不用去上學了,很可能明天和後天也不用上學了,而且我們一齊搬走,搬走之後
依然住在一起。我們跳上運傢具的卡車奔赴新傢,覺得正有一些動人的事情在發生,有
些新鮮的東西正等着我們,可惜路程不遠,完全談不上什麽經歷新傢就到了。不過微微
的失望轉瞬即逝,我們衝進院子,在所有的屋子裏都風似的颳一遍,以主人的身份接管
了它們。從未來的角度看,這院子遠不如我們原來的院子,但新鮮是主要的,新鮮與孩
子天生有緣,新鮮在那樣的季節裏統統都被推崇,我們纔不管院子是否比原來的小或房
子是否比原來的破,立刻在橫倒竪歪的傢具中間捉迷藏,瘋跑瘋叫,把所有的房門都打
開然後關上,把所有的電燈都關上然後打開,爬到樹上去然後跳下來,被忙亂的人群撞
倒然後自己爬起來,為每一個新發現激動不已,然後看看其實也沒什麽……最後集體在
某一個角落裏睡熟,睡得不醒人事,叫也叫不應。那時母親正在外地出差,來不及通知
她,幾天後她回來時看見傢已經變成了公社機關,她在那門前站了很久纔有人來嚮她解
釋,大意是:不要緊放心吧,搬走的都是好同志,住在哪兒和不住在哪兒都一樣是革命
需要。
新傢所在之地叫“觀音寺鬍同”,顧名思義那兒有一座廟。那廟不能算小,但早已
破敗,久失看管。廟門不翼而飛,院子裏枯藤老樹荒草藏人。側殿空空。正殿裏尚存幾
尊泥像,彩飾斑駁,站立兩旁的護法天神怒目圓睜但已赤手空拳,兵器早不知被誰奪下
扔在地上。我和幾個同齡的孩子就撿起那兵器,揮舞着,在大殿中跳上跳下殺進殺出,
模仿俗世的戰爭,朝殘圮的泥胎劈砍,嚮草叢中衝鋒,披荊斬棘草葉橫飛,似有堂吉訶
德之神采,然後給寂寞的老樹“施肥”,擦屁股紙貼在墻上……做盡褻瀆神靈的惡事然
後鳥兒一樣在夕光中回傢。很長一段時期那兒都是我們的樂園,放了學不回傢先要到那
兒去,那兒有發現不完的秘密,草叢中有死貓,老樹上有鳥窩,幽暗的殿頂上據說有蛇
和黃鼬,但始終未得一見。有時是為了一本小人書,租期緊,大傢輪不過來,就一齊跑
到那廟裏去看,一個人捧着大傢圍在四周,大傢都說看好了纔翻頁。誰看得慢了,大傢
就駡他笨,其實都還識不得幾個字,主要是看畫,看畫自然也有笨與不笨之分。或者是
為了抄作業,有幾個笨主作業老是不會,就抄別人的,廟裏安全,老師和傢長都看不見。
佛嘛,心中無佛什麽事都敢幹。抄者蹶着屁股在菩薩眼皮底下緊抄,被抄者則乘機大肆
炫耀其優越感,說一句“我的時間不多你要抄就快點兒”,然後故意放大輕鬆與快樂,
去捉螞蚱、逮蜻蜓,大喊大叫地彈球兒、扇三角,急得抄者流汗,蹶起的屁股有節奏地
顛,嘴裏念念有詞,不時扭起頭來喊一句:“等我會兒嘿!”其實誰也知道,沒法等。
還有一回專門是為了比賽膽兒大。“晚上誰敢到那廟裏去?”“這有什麽,嘁!”“有
什麽?有鬼,你敢去嗎?”“廢話!我早都去過了。”“牛×!”“嘿,你要不信嘿……
今兒晚上就去你敢不敢?”“去就去有什麽呀,嘁!”“行,誰不去誰孫子敢不敢?”
“行,幾點?”“九點。”“就怕那會兒我媽不讓我出來。”“哎喲喂,不敢就說不敢!”
“行,九點就九點!”那天晚上我們真的到那廟裏去了一回,有人拿了個手電筒,還有
人帶了把水果刀好歹算一件武器。我們走進廟門時還是滿天星鬥,不一會兒天卻陰下來,
而且起了風。我們在側殿的臺階上蹲着,擠成一堆兒,不敢動也不敢大聲說話,荒草搖
搖,老樹沙沙,月亮在雲中一跳一跳地走。有人說想回傢去撒泡尿。有人說撒尿你就到
那邊撒去唄。有人說別的倒也不怕,就怕是要下雨了。有人說下雨也不怕,就怕一下雨
傢裏人該着急了。有人說一下雨蛇先出來,然後指不定還有什麽呢。那個想撒尿的開始
發抖,說不光想撒尿這會兒又想屙屎,可惜沒帶紙。這樣,大傢漸漸地都有了便意,說
憋屎憋尿是要生病的,有個人老是憋屎憋尿後來就變成了羅鍋兒。大傢驚詫道:是嗎?
那就不如都回傢上厠所吧。可是第二天,那個最先要上厠所的成了惟一要上厠所的,大
傢都埋怨他,說要不是他我們還會在那兒呆很久,說不定就能捉到蛇,甚至可能看看鬼。
有一天,那廟院裏忽然出現了很多暗紅色粉末,一堆堆像小山似的,不知道是什麽,
也想不通到底何用。那粉末又幹又輕,一腳踩上去“噗”的一聲到處飛揚,而且從此鞋
就變成暗紅色,再也別想洗幹淨。又過了幾天,廟裏來了一些人,整天在那暗紅色的粉
末裏折騰,於是一個個都變成暗紅色不說,廟墻和臺階也都變成暗紅色,荒草和老樹也
都變成暗紅色,那粉末隨風而走或順水而流,不久,半條鬍同都變成了暗紅色。隨後,
廟門前挂出了一塊招牌:有色金屬加工廠。從此遊戲的地方沒有了,蛇和鬼不知遷徙何
方,荒草被鋤淨,老樹被伐倒,衹剩下一團暗紅色滿天滿地逐日壯大。再後來,廟堂也
拆了,廟墻也拆了,蓋起了一座轟轟烈烈的大廠房。那條鬍同也改了名字,以後出生的
人會以為那兒從來沒有過廟。
我的小學,校園本也是一座廟,準確說是一座大廟的一部分。大廟叫柏林寺,裏面
有很多合抱粗的柏樹。有風的時候,老柏樹濃密而深沉的響聲一浪一浪,傳遍校園,傳
進教室,使吵鬧的孩子也不由得安靜下來,使朗朗的讀書聲時而飛揚時而沉落,使得上
課和下課的鈴聲飄忽而悠揚。
搖鈴的老頭兒,據說曾經就是這廟中的和尚,廟既改作學校,他便還俗做了這兒的
看門人,看門兼而搖鈴。老頭兒極和藹,隨你怎樣摸他的紅鼻頭和光腦袋他都不惱,看
見你不快活他甚至會低下頭來給你,說:想摸摸嗎?孩子們都願意到傳達室去玩,擠在
他的床上,擠得密不透風,沒大沒小地跟他說笑。上課或下課的時間到了,他搖起銅鈴,
不緊不慢地在所有的窗廊下走過,目不旁顧,一路都不改變姿勢。丁當丁當棗丁當丁當
棗那鈴聲在風中飄搖,在校園回蕩,在陽光裏漫散開去,在所有孩子的心中留下難以磨
滅的記憶。那鈴聲,上課時搖得緊張,下課時搖得舒暢,但無論緊張還是舒暢都比後來
的電鈴有味道,浪漫,多情,仿佛知道你的懼怕和盼望。
但有一天那鈴聲忽然消失,搖鈴的老人也不見了,聽說是回他的農村老傢去了。為
什麽呢?據說是因為他仍在悄悄地燒香念佛,而一個嶄新的時代應該是無神論的時代。
孩子們再走進校門時,看見那銅鈴還在窗前,但物是人非,傳達室裏端坐着一名嚴厲的
老太太。老太太可不讓孩子們在她的辦公重地胡闹。上課和下課,老太太衹在按鈕上輕
輕一點,電鈴於是“哇棗哇”地響起來,不分青紅皂白,把整個校園都嚇得仿佛昏眩。
在那近乎殘酷的聲音裏,孩子們懂得了懷念:以往的鈴聲,它到哪兒去了?惟有一點是
確定的,它隨着記憶走進了未來。在它飄逝多年之後,在夢中,我常常又聽見它,聽見
它的飄忽與悠揚,看見那搖鈴老人沉着的步伐,在他一無改變的面容中驚醒。那鈴聲中
是否早已埋藏下未來,早已知道在它飄逝之後的事情呢?
多年以後,我21歲,插隊回來,找不到工作,等了很久還是找不到,就進了一個街
道生産組。我在另外的文章裏寫過,幾間老屋塵灰滿面,我在那兒一幹7年,在仿古的傢
具上畫些花鳥魚蟲、山水人物,每月所得可以糊口。那生産組就在柏林寺的南墻外面。
其時,柏林寺已改作北京圖書館的一處書庫。我和幾個同是待業的小兄弟常常就在那面
紅墻下幹活兒。老屋裏昏暗而且無聊,我們就到外面去,一邊幹活兒一邊觀望街景,看
來來往往的各色人等,時間似乎就輕快了許多。早晨,上班去的人們騎着車,車後架上
夾着飯盒,一路吹着口哨,按響車鈴,單那姿態就令人羨慕。上班的人流過後,零零散
散地有一些人嚮柏林寺的大門走來,多半提個皮包,進門時亮一亮證件,也不管守門人
看不看得清楚便大步朝裏面去,那氣派更是讓人不由得仰望了。並非什麽人都可以到那
兒去藉書和查閱資料的,小D說得是教授或者局級纔行。“你知道?”“廢話!”小D重
感覺不重證據。小D比我小幾歲,因為小兒麻痹一條腿比另一條腿短了3釐米,中學一畢
業就到了這個生産組。很多招工單位也是重感覺不重證據,小D其實什麽都能幹。我們從
早到晚坐在那面廟墻下,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不用看表也不用看太陽便知此刻何時。一
輛串街的雜貨車,“油????醬醋花椒大料洗衣粉”一路喊過來,是上午9點。收買廢品的三
輪車來時,大約10點。磨剪子磨刀的老頭兒總是星期三到,瞄準生産組旁邊的一傢小飯
館,“磨剪子來嘿棗搶菜刀棗!”聲音十分洪亮;大傢都說他真是糟蹋了,幹嗎不去唱
戲?下午3點,必有一群幼兒園的孩子出現,一個牽定一個的衣襟,咿咿呀呀地唱着,以
為不經意走進的這個人間將會多麽美好,鮮豔的衣裳彩虹一樣地閃爍,再彩虹一樣地消
失。四五點鐘,常有一輛囚車從我們面前開過,離柏林寺不遠有一座著名的監獄,據說
專門收容小偷。有個叫小德子的,十七八歲沒爹沒媽,曾經和我們一起在生産組幹過。
這小子能吃,有一回生産組不知惹了什麽麻煩要請人吃飯,吃客們走後,折籮足足一臉
盆,小德子買了一瓶啤酒,坐在火爐前稀裏呼嚕衹用了半小時臉盆就見了底。但是有一
天小德子忽然失蹤,生産組的大媽大嬸們四處打聽,纔知那小子在外面行竊被逮住了。
以後的很多天,我們加倍地註意天黑前那輛囚車,看看裏面有沒有他;囚車呼嘯而過,
大傢一齊喊“小德子!小德子!”小德子還有一個月工資未及領取。
那時,我仍然沒頭沒腦地相信,最好還是要有一份正式工作,倘能進一傢全民所有
製單位,一生便有了依靠。母親陪我一起去勞動局申請。我記得那地方廊回路轉的,庭
院深深,大約曾經也是一座廟。什麽申請呀,簡直就像去賠禮道歉,一進門母親先就滿
臉堆笑,戰戰兢兢,然後不管抓住一個什麽人,就把她的兒子介紹一遍,保證說這一個
坐在輪椅上的孩子其實仍可胜任很多工作。那些人自然是滿口官腔,母親跑了前院跑後
院,從這屋被支使到那屋。我那時年輕氣盛,沒那麽多好聽的話獻給他們。最後出來一
位負責同志,有理有據地給了我們回答:“慢慢再等一等吧,全須兒全尾兒的我們這還
分配不過來呢!”此後我不再去找他們了。再也不去。但是母親,直到她去世之前還在
一趟一趟地往那兒跑,去之前什麽都不說,疲憊地回來時再嚮她憤怒的兒子賠不是。我
便也不再說什麽,但我知道她還會去的,她會在兩個星期內重新積纍起足夠的希望。
我在一篇名為《合歡樹》的散文中寫過,母親就是在去為我找工作的路上,在一棵
大樹下,挖回一棵含羞草;以為是含羞草,越長越大,其實是一棵合歡樹。
大約1979年夏天,某一日,我們正坐在那廟墻下吃午飯,不知從哪兒忽然走來了兩
個緇衣落發的和尚,一老一少仿佛飄然而至。“喲?”大傢停止吞咽,目光一齊追隨他
們。他們邊走邊談,眉目清朗,步履輕捷,顰笑之間好像周圍的一切都變得空闊甚至是
虛擬了。或許是我們的緊張被他們發現,走過我們面前時他們特意地頷首微笑。這一下,
讓我想起了久違的童年。然後,仍然是那樣,他們悄然地走遠,像多年以前一樣不知走
到哪裏去了。
“不是柏林寺要恢復了吧?”
“沒聽說呀?”
“不會。那得多大動靜呀,咱能不知道?”
“八成是北邊的淨土寺,那兒的房子早就翻修呢。”
“沒錯兒,淨土寺!”小D說,“前天我瞧見那兒的廟門油漆一新我還說這是要幹嗎
呢。”
大傢愣愣地朝北邊望。側耳聽時,也並沒有什麽特殊的聲音傳來。這時我纔忽然想
到,廟,已經消失了這麽多年了。消失了,或者封閉了,連同那可以眺望的另一種地方。
在我的印象裏,就是從那一刻起,一個時代結束了。
傍晚,我獨自搖着輪椅去找那小廟。我並不明確為什麽要去找它,也許衹是為了找
回童年的某種感覺?總之,我忽然想念起廟,想念起廟堂的屋檐、石階、門廊,月夜下
廟院的幽靜與空荒,香縷細細地飄升、破碎。我想念起廟的形式。我由衷地想念那令人
猶豫的音樂,也許是那樣的猶豫,終於符合了我的已經不太年輕的生命。然而,其實,
我並不是多麽喜歡那樣的音樂。那音樂,想一想也依然令人壓抑、惶恐、膽戰心驚。但
以我已經走過的歲月,我不由得回想,不由得眺望,不由得從那音樂的壓力之中聽見另
一種存在了。我並不喜歡它,譬如不能像喜歡生一樣地喜歡死。但是要有它。人的心中,
先天就埋藏了對它的響應。響應,什麽樣的響應呢?在我(這個生性愚頑的孩子),那永
遠不會是成就圓滿的欣喜,恰恰相反,是殘缺明確地顯露。眺望越是美好,越是看見自
己的醜弱,越是無邊,越看到限製。神在何處?以我的愚頑,怎麽也想象不出一個無苦
無憂的極樂之地。設若確有那樣的極樂之地,設若有福的人果真到了那裏,然後呢?我
總是這樣想:然後再往哪兒去呢?心如死水還是再有什麽心願?無論再往哪兒去吧,都
說明此地並非圓滿。醜弱的人和圓滿的神,之間,是信者永遠的路。這樣,我聽見,那
猶豫的音樂是提醒着一件事: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這大約就是佛之
慈悲的那一個悲字。慈呢,便是在這一條無盡無休的路上行走,所要有的持念。
沒有了廟的時代結束了。緊跟着,另一個時代到來了,風風火火。北京城內外的一
些有名的寺廟相繼修葺一新,重新開放。但那更像是寺廟變成公園的開始,人們到那兒
去多是遊覽,於是要收門票,票價不菲。香火重新旺盛起來。但是有些異樣。人們大把
大把地燒香,整簇整簇的香投入香爐,火光熊熊,煙氣熏蒸,人們衷心地跪拜,祈求升
遷,祈求福壽,消災避難,財運亨通……倘今生難為,可於來世兌現,總之祈求佛祖全
面的優待。廟,消失多年,回來時已經是一個極為現實的地方了,再沒有什麽猶豫。
在那樣的年月裏,我遇見過一個老人,不是在廟宇寺觀,是在一面墻下。我曾在
《墻下短記》一文中寫過,那是在一座古園。一個鼕夜,大雪之後,惡劣的心情把我引
去那裏,引去那寂寞的老墻下面……月光朦朧,車輪吱吱唧唧軋着雪路,是園中惟一的
聲響。這麽走着,聽見一縷悠沉的簫聲遠遠傳來,在老柏樹搖落的雪霧中似有似無,尚
不能識別那麯調時已覺其悠沉之音恰好碰住我的心緒。側耳屏息,聽出是《蘇武牧羊》。
麯終,心裏正有些凄愴,忽覺墻影裏一動,纔發現一個老人背壁盤腿端坐在石凳上,黑
衣白發,有些玄虛。雪地和月光,安靜得也似非凡。竹簫又響,還是那首流放絶地、哀
而不死的詠頌。原來簫聲並不傳自遠處,就在那老人唇邊。也許是氣力不濟,也許是這
古麯一路至今光陰坎坷,簫聲若斷若續並不高亢,老人顫顫的吐納之聲亦可悉聞。一麯
又盡,老人把簫管輕橫腿上,雙手攤放膝頭,看不清他是否閉目。我驚詫而至感激,以
為是天喻或是神來引領,一遍遍聽那簫聲和簫聲斷處的空寂……聽出那簫聲是唱着“接
受”。接受天命的限製,接受殘缺,接受苦難,接受墻的存在。
1996年春天,我坐了八九個小時飛機,到了很遠的地方,地球另一面,一座美麗的
城市。一天傍晚,會議結束,我和妻子在街上走,一陣鐘聲把我們引進了一座小教堂(廟)。
那兒有很多教堂,清澈的陽光裏總能聽見飄揚的鐘聲。那鐘聲讓我想起小時候我傢附近
有一座教堂,我站在院子裏,最多兩歲,剛剛從虛無中睜開眼睛,尚未見到外面的世界
先就聽見了它的聲音,清朗、悠遠、沉穩,仿佛響自天上。此鐘聲是否彼鐘聲呢?當然,
我知道,中間隔了八千公裏並四十幾年。我和妻子走進那小教堂,在那兒拍照,大聲說
笑,東張西望,毫不吝惜地按動快門……這時,我看見一個中年女人獨自坐在一個角落,
默默地朝嚮耶穌的雕像(後來,在洗印出來的照片中,在我和妻子身後,我又看見了她)。
她的眉間似有些愁苦,但雙手放鬆地攤開在膝頭,心情又似非常沉靜,對我們的喧嘩一
無覺察,或者是我們的喧嘩一點也不能攪擾她。我心裏忽然顫抖棗那一瞬間,我以為我
看見了我的母親。
我一直有着一個凄苦的夢,隔一段時間就會在我的黑夜裏重複一回:母親,她並沒
有死,她衹是深深地失望了,對我,或者尤其對這個世界,完全地失望了,困苦的靈魂
無處訴告,無以支持,因而她走了,離開我們到很遠的地方去了,不再回來。在夢中,
我絶望地哭喊,心裏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離開,但你總要捎個信兒來
呀,你不知道我們會牽挂你不知道我們是多麽想念你嗎?”但就連這樣的話也無從說給
她,衹知道她在很遠的地方,並不知道她到底在哪兒。這個夢一再地走進我的黑夜,驅
之不去,我便在醒來時、在白日的夢裏為它作一個續:母親,她的靈魂並未消散,她在
幽冥之中註視我並保佑了我多年,直等到我的眺望在幽冥中與她會合,她纔放了心,重
新投生別處,投生在一個靈魂有所訴告的地方了。
我希望,我把這個夢寫出來,我的黑夜從此也有了皈依了。
1999年6月15日二稿完
但慢慢回想,我住過以及我熟悉的鬍同裏,確實都有廟或廟的遺跡。
在我出生的那條鬍同裏,與我傢院門斜對着,曾經就是一座小廟。我見到它時它已
改作油坊,廟門、廟院尚無大變,惟走了僧人,常有馬車運來大包小包的花生、芝麻,
院子裏終日磨聲隆隆,嗆人的油脂味經久不散。推磨的驢們輪換着在門前的空地上休息,
打滾兒,大驚小怪地喊叫。
從那條鬍同一直往東的另一條鬍同中,有一座大些的廟,香火猶存。或者是庵,記
不得名字了,衹記得奶奶說過那裏面沒有男人。那是奶奶常領我去的地方,廟院很大,
鬆柏森然。夏天的傍晚不管多麽燠熱難熬,一走進那廟院立刻就覺清涼,我和奶奶並排
坐在廟堂的石階上,享受晚風和月光,看星星一個一個亮起來。僧尼們並不驅趕俗衆,
更不收門票,見了我們惟頷首微笑,然後靜靜地不知走到哪裏去了,有如晚風掀動鬆柏
的脂香似有若無。廟堂中常有法事,鐘鼓聲、鐃鈸聲、木魚聲,噌噌……,那音樂讓人
心中猶豫。誦經聲如無字的伴歌,好像黑夜的愁嘆,好像被灼烤了一白天的土地終於得
以舒展便油然地飄繚起霧靄。奶奶一動不動地靜聽,但鼓勵我去看看。我遲疑着走近門
邊,衹嚮門縫中望了一眼,立刻跑開;那一眼印象極為深刻。現在想,大約任何聲音、
光綫、形狀、姿態,乃至溫度和氣息,都在人的心底有着先天的響應,因而很多事可以
不懂但能夠知道,說不清楚,卻永遠記住。那大約就是形式的力量,氣氛或者情緒,整
體地襲來,它們大於言說,它們進入了言不可及之域,以至使一個五六歲的孩子本能地
審視而不單是看見。我跑回奶奶身旁,出於本能我知道了那是別一種地方,或通嚮着另
一種地方;比如說樹林中穿流的霧靄,全是遊魂。奶奶聽得入神,搖撼她她也不覺,她
正從那音樂和誦唱中回想生命,眺望那另一種地方吧。我的年齡無可回想,無以眺望,
另一種地方對一個初來的生命是嚴重的威脅。我鑽進奶奶的懷裏不敢看,不敢聽也不敢
想,惟覺幽瞑之氣彌漫,月光也似冷暗了。這個孩子生而怯懦,稟性愚頑,想必正是他
要來這人間的緣由。
上小學的那一年,我們搬了傢,原因是若幹條街道聯合起來成立了人民公社,公社
機關看中了我們原來住的那個院子以及相鄰的兩個院子,於是他們搬進來我們搬出去。
我記得這件事進行得十分匆忙,上午一通知下午就搬,街道幹部打電話把各傢的主要勞
力都從單位裏叫回傢,從中午一直搬到深夜。這事很讓我興奮,所有要搬走的孩子都很
興奮,不用去上學了,很可能明天和後天也不用上學了,而且我們一齊搬走,搬走之後
依然住在一起。我們跳上運傢具的卡車奔赴新傢,覺得正有一些動人的事情在發生,有
些新鮮的東西正等着我們,可惜路程不遠,完全談不上什麽經歷新傢就到了。不過微微
的失望轉瞬即逝,我們衝進院子,在所有的屋子裏都風似的颳一遍,以主人的身份接管
了它們。從未來的角度看,這院子遠不如我們原來的院子,但新鮮是主要的,新鮮與孩
子天生有緣,新鮮在那樣的季節裏統統都被推崇,我們纔不管院子是否比原來的小或房
子是否比原來的破,立刻在橫倒竪歪的傢具中間捉迷藏,瘋跑瘋叫,把所有的房門都打
開然後關上,把所有的電燈都關上然後打開,爬到樹上去然後跳下來,被忙亂的人群撞
倒然後自己爬起來,為每一個新發現激動不已,然後看看其實也沒什麽……最後集體在
某一個角落裏睡熟,睡得不醒人事,叫也叫不應。那時母親正在外地出差,來不及通知
她,幾天後她回來時看見傢已經變成了公社機關,她在那門前站了很久纔有人來嚮她解
釋,大意是:不要緊放心吧,搬走的都是好同志,住在哪兒和不住在哪兒都一樣是革命
需要。
新傢所在之地叫“觀音寺鬍同”,顧名思義那兒有一座廟。那廟不能算小,但早已
破敗,久失看管。廟門不翼而飛,院子裏枯藤老樹荒草藏人。側殿空空。正殿裏尚存幾
尊泥像,彩飾斑駁,站立兩旁的護法天神怒目圓睜但已赤手空拳,兵器早不知被誰奪下
扔在地上。我和幾個同齡的孩子就撿起那兵器,揮舞着,在大殿中跳上跳下殺進殺出,
模仿俗世的戰爭,朝殘圮的泥胎劈砍,嚮草叢中衝鋒,披荊斬棘草葉橫飛,似有堂吉訶
德之神采,然後給寂寞的老樹“施肥”,擦屁股紙貼在墻上……做盡褻瀆神靈的惡事然
後鳥兒一樣在夕光中回傢。很長一段時期那兒都是我們的樂園,放了學不回傢先要到那
兒去,那兒有發現不完的秘密,草叢中有死貓,老樹上有鳥窩,幽暗的殿頂上據說有蛇
和黃鼬,但始終未得一見。有時是為了一本小人書,租期緊,大傢輪不過來,就一齊跑
到那廟裏去看,一個人捧着大傢圍在四周,大傢都說看好了纔翻頁。誰看得慢了,大傢
就駡他笨,其實都還識不得幾個字,主要是看畫,看畫自然也有笨與不笨之分。或者是
為了抄作業,有幾個笨主作業老是不會,就抄別人的,廟裏安全,老師和傢長都看不見。
佛嘛,心中無佛什麽事都敢幹。抄者蹶着屁股在菩薩眼皮底下緊抄,被抄者則乘機大肆
炫耀其優越感,說一句“我的時間不多你要抄就快點兒”,然後故意放大輕鬆與快樂,
去捉螞蚱、逮蜻蜓,大喊大叫地彈球兒、扇三角,急得抄者流汗,蹶起的屁股有節奏地
顛,嘴裏念念有詞,不時扭起頭來喊一句:“等我會兒嘿!”其實誰也知道,沒法等。
還有一回專門是為了比賽膽兒大。“晚上誰敢到那廟裏去?”“這有什麽,嘁!”“有
什麽?有鬼,你敢去嗎?”“廢話!我早都去過了。”“牛×!”“嘿,你要不信嘿……
今兒晚上就去你敢不敢?”“去就去有什麽呀,嘁!”“行,誰不去誰孫子敢不敢?”
“行,幾點?”“九點。”“就怕那會兒我媽不讓我出來。”“哎喲喂,不敢就說不敢!”
“行,九點就九點!”那天晚上我們真的到那廟裏去了一回,有人拿了個手電筒,還有
人帶了把水果刀好歹算一件武器。我們走進廟門時還是滿天星鬥,不一會兒天卻陰下來,
而且起了風。我們在側殿的臺階上蹲着,擠成一堆兒,不敢動也不敢大聲說話,荒草搖
搖,老樹沙沙,月亮在雲中一跳一跳地走。有人說想回傢去撒泡尿。有人說撒尿你就到
那邊撒去唄。有人說別的倒也不怕,就怕是要下雨了。有人說下雨也不怕,就怕一下雨
傢裏人該着急了。有人說一下雨蛇先出來,然後指不定還有什麽呢。那個想撒尿的開始
發抖,說不光想撒尿這會兒又想屙屎,可惜沒帶紙。這樣,大傢漸漸地都有了便意,說
憋屎憋尿是要生病的,有個人老是憋屎憋尿後來就變成了羅鍋兒。大傢驚詫道:是嗎?
那就不如都回傢上厠所吧。可是第二天,那個最先要上厠所的成了惟一要上厠所的,大
傢都埋怨他,說要不是他我們還會在那兒呆很久,說不定就能捉到蛇,甚至可能看看鬼。
有一天,那廟院裏忽然出現了很多暗紅色粉末,一堆堆像小山似的,不知道是什麽,
也想不通到底何用。那粉末又幹又輕,一腳踩上去“噗”的一聲到處飛揚,而且從此鞋
就變成暗紅色,再也別想洗幹淨。又過了幾天,廟裏來了一些人,整天在那暗紅色的粉
末裏折騰,於是一個個都變成暗紅色不說,廟墻和臺階也都變成暗紅色,荒草和老樹也
都變成暗紅色,那粉末隨風而走或順水而流,不久,半條鬍同都變成了暗紅色。隨後,
廟門前挂出了一塊招牌:有色金屬加工廠。從此遊戲的地方沒有了,蛇和鬼不知遷徙何
方,荒草被鋤淨,老樹被伐倒,衹剩下一團暗紅色滿天滿地逐日壯大。再後來,廟堂也
拆了,廟墻也拆了,蓋起了一座轟轟烈烈的大廠房。那條鬍同也改了名字,以後出生的
人會以為那兒從來沒有過廟。
我的小學,校園本也是一座廟,準確說是一座大廟的一部分。大廟叫柏林寺,裏面
有很多合抱粗的柏樹。有風的時候,老柏樹濃密而深沉的響聲一浪一浪,傳遍校園,傳
進教室,使吵鬧的孩子也不由得安靜下來,使朗朗的讀書聲時而飛揚時而沉落,使得上
課和下課的鈴聲飄忽而悠揚。
搖鈴的老頭兒,據說曾經就是這廟中的和尚,廟既改作學校,他便還俗做了這兒的
看門人,看門兼而搖鈴。老頭兒極和藹,隨你怎樣摸他的紅鼻頭和光腦袋他都不惱,看
見你不快活他甚至會低下頭來給你,說:想摸摸嗎?孩子們都願意到傳達室去玩,擠在
他的床上,擠得密不透風,沒大沒小地跟他說笑。上課或下課的時間到了,他搖起銅鈴,
不緊不慢地在所有的窗廊下走過,目不旁顧,一路都不改變姿勢。丁當丁當棗丁當丁當
棗那鈴聲在風中飄搖,在校園回蕩,在陽光裏漫散開去,在所有孩子的心中留下難以磨
滅的記憶。那鈴聲,上課時搖得緊張,下課時搖得舒暢,但無論緊張還是舒暢都比後來
的電鈴有味道,浪漫,多情,仿佛知道你的懼怕和盼望。
但有一天那鈴聲忽然消失,搖鈴的老人也不見了,聽說是回他的農村老傢去了。為
什麽呢?據說是因為他仍在悄悄地燒香念佛,而一個嶄新的時代應該是無神論的時代。
孩子們再走進校門時,看見那銅鈴還在窗前,但物是人非,傳達室裏端坐着一名嚴厲的
老太太。老太太可不讓孩子們在她的辦公重地胡闹。上課和下課,老太太衹在按鈕上輕
輕一點,電鈴於是“哇棗哇”地響起來,不分青紅皂白,把整個校園都嚇得仿佛昏眩。
在那近乎殘酷的聲音裏,孩子們懂得了懷念:以往的鈴聲,它到哪兒去了?惟有一點是
確定的,它隨着記憶走進了未來。在它飄逝多年之後,在夢中,我常常又聽見它,聽見
它的飄忽與悠揚,看見那搖鈴老人沉着的步伐,在他一無改變的面容中驚醒。那鈴聲中
是否早已埋藏下未來,早已知道在它飄逝之後的事情呢?
多年以後,我21歲,插隊回來,找不到工作,等了很久還是找不到,就進了一個街
道生産組。我在另外的文章裏寫過,幾間老屋塵灰滿面,我在那兒一幹7年,在仿古的傢
具上畫些花鳥魚蟲、山水人物,每月所得可以糊口。那生産組就在柏林寺的南墻外面。
其時,柏林寺已改作北京圖書館的一處書庫。我和幾個同是待業的小兄弟常常就在那面
紅墻下幹活兒。老屋裏昏暗而且無聊,我們就到外面去,一邊幹活兒一邊觀望街景,看
來來往往的各色人等,時間似乎就輕快了許多。早晨,上班去的人們騎着車,車後架上
夾着飯盒,一路吹着口哨,按響車鈴,單那姿態就令人羨慕。上班的人流過後,零零散
散地有一些人嚮柏林寺的大門走來,多半提個皮包,進門時亮一亮證件,也不管守門人
看不看得清楚便大步朝裏面去,那氣派更是讓人不由得仰望了。並非什麽人都可以到那
兒去藉書和查閱資料的,小D說得是教授或者局級纔行。“你知道?”“廢話!”小D重
感覺不重證據。小D比我小幾歲,因為小兒麻痹一條腿比另一條腿短了3釐米,中學一畢
業就到了這個生産組。很多招工單位也是重感覺不重證據,小D其實什麽都能幹。我們從
早到晚坐在那面廟墻下,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不用看表也不用看太陽便知此刻何時。一
輛串街的雜貨車,“油????醬醋花椒大料洗衣粉”一路喊過來,是上午9點。收買廢品的三
輪車來時,大約10點。磨剪子磨刀的老頭兒總是星期三到,瞄準生産組旁邊的一傢小飯
館,“磨剪子來嘿棗搶菜刀棗!”聲音十分洪亮;大傢都說他真是糟蹋了,幹嗎不去唱
戲?下午3點,必有一群幼兒園的孩子出現,一個牽定一個的衣襟,咿咿呀呀地唱着,以
為不經意走進的這個人間將會多麽美好,鮮豔的衣裳彩虹一樣地閃爍,再彩虹一樣地消
失。四五點鐘,常有一輛囚車從我們面前開過,離柏林寺不遠有一座著名的監獄,據說
專門收容小偷。有個叫小德子的,十七八歲沒爹沒媽,曾經和我們一起在生産組幹過。
這小子能吃,有一回生産組不知惹了什麽麻煩要請人吃飯,吃客們走後,折籮足足一臉
盆,小德子買了一瓶啤酒,坐在火爐前稀裏呼嚕衹用了半小時臉盆就見了底。但是有一
天小德子忽然失蹤,生産組的大媽大嬸們四處打聽,纔知那小子在外面行竊被逮住了。
以後的很多天,我們加倍地註意天黑前那輛囚車,看看裏面有沒有他;囚車呼嘯而過,
大傢一齊喊“小德子!小德子!”小德子還有一個月工資未及領取。
那時,我仍然沒頭沒腦地相信,最好還是要有一份正式工作,倘能進一傢全民所有
製單位,一生便有了依靠。母親陪我一起去勞動局申請。我記得那地方廊回路轉的,庭
院深深,大約曾經也是一座廟。什麽申請呀,簡直就像去賠禮道歉,一進門母親先就滿
臉堆笑,戰戰兢兢,然後不管抓住一個什麽人,就把她的兒子介紹一遍,保證說這一個
坐在輪椅上的孩子其實仍可胜任很多工作。那些人自然是滿口官腔,母親跑了前院跑後
院,從這屋被支使到那屋。我那時年輕氣盛,沒那麽多好聽的話獻給他們。最後出來一
位負責同志,有理有據地給了我們回答:“慢慢再等一等吧,全須兒全尾兒的我們這還
分配不過來呢!”此後我不再去找他們了。再也不去。但是母親,直到她去世之前還在
一趟一趟地往那兒跑,去之前什麽都不說,疲憊地回來時再嚮她憤怒的兒子賠不是。我
便也不再說什麽,但我知道她還會去的,她會在兩個星期內重新積纍起足夠的希望。
我在一篇名為《合歡樹》的散文中寫過,母親就是在去為我找工作的路上,在一棵
大樹下,挖回一棵含羞草;以為是含羞草,越長越大,其實是一棵合歡樹。
大約1979年夏天,某一日,我們正坐在那廟墻下吃午飯,不知從哪兒忽然走來了兩
個緇衣落發的和尚,一老一少仿佛飄然而至。“喲?”大傢停止吞咽,目光一齊追隨他
們。他們邊走邊談,眉目清朗,步履輕捷,顰笑之間好像周圍的一切都變得空闊甚至是
虛擬了。或許是我們的緊張被他們發現,走過我們面前時他們特意地頷首微笑。這一下,
讓我想起了久違的童年。然後,仍然是那樣,他們悄然地走遠,像多年以前一樣不知走
到哪裏去了。
“不是柏林寺要恢復了吧?”
“沒聽說呀?”
“不會。那得多大動靜呀,咱能不知道?”
“八成是北邊的淨土寺,那兒的房子早就翻修呢。”
“沒錯兒,淨土寺!”小D說,“前天我瞧見那兒的廟門油漆一新我還說這是要幹嗎
呢。”
大傢愣愣地朝北邊望。側耳聽時,也並沒有什麽特殊的聲音傳來。這時我纔忽然想
到,廟,已經消失了這麽多年了。消失了,或者封閉了,連同那可以眺望的另一種地方。
在我的印象裏,就是從那一刻起,一個時代結束了。
傍晚,我獨自搖着輪椅去找那小廟。我並不明確為什麽要去找它,也許衹是為了找
回童年的某種感覺?總之,我忽然想念起廟,想念起廟堂的屋檐、石階、門廊,月夜下
廟院的幽靜與空荒,香縷細細地飄升、破碎。我想念起廟的形式。我由衷地想念那令人
猶豫的音樂,也許是那樣的猶豫,終於符合了我的已經不太年輕的生命。然而,其實,
我並不是多麽喜歡那樣的音樂。那音樂,想一想也依然令人壓抑、惶恐、膽戰心驚。但
以我已經走過的歲月,我不由得回想,不由得眺望,不由得從那音樂的壓力之中聽見另
一種存在了。我並不喜歡它,譬如不能像喜歡生一樣地喜歡死。但是要有它。人的心中,
先天就埋藏了對它的響應。響應,什麽樣的響應呢?在我(這個生性愚頑的孩子),那永
遠不會是成就圓滿的欣喜,恰恰相反,是殘缺明確地顯露。眺望越是美好,越是看見自
己的醜弱,越是無邊,越看到限製。神在何處?以我的愚頑,怎麽也想象不出一個無苦
無憂的極樂之地。設若確有那樣的極樂之地,設若有福的人果真到了那裏,然後呢?我
總是這樣想:然後再往哪兒去呢?心如死水還是再有什麽心願?無論再往哪兒去吧,都
說明此地並非圓滿。醜弱的人和圓滿的神,之間,是信者永遠的路。這樣,我聽見,那
猶豫的音樂是提醒着一件事: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這大約就是佛之
慈悲的那一個悲字。慈呢,便是在這一條無盡無休的路上行走,所要有的持念。
沒有了廟的時代結束了。緊跟着,另一個時代到來了,風風火火。北京城內外的一
些有名的寺廟相繼修葺一新,重新開放。但那更像是寺廟變成公園的開始,人們到那兒
去多是遊覽,於是要收門票,票價不菲。香火重新旺盛起來。但是有些異樣。人們大把
大把地燒香,整簇整簇的香投入香爐,火光熊熊,煙氣熏蒸,人們衷心地跪拜,祈求升
遷,祈求福壽,消災避難,財運亨通……倘今生難為,可於來世兌現,總之祈求佛祖全
面的優待。廟,消失多年,回來時已經是一個極為現實的地方了,再沒有什麽猶豫。
在那樣的年月裏,我遇見過一個老人,不是在廟宇寺觀,是在一面墻下。我曾在
《墻下短記》一文中寫過,那是在一座古園。一個鼕夜,大雪之後,惡劣的心情把我引
去那裏,引去那寂寞的老墻下面……月光朦朧,車輪吱吱唧唧軋着雪路,是園中惟一的
聲響。這麽走着,聽見一縷悠沉的簫聲遠遠傳來,在老柏樹搖落的雪霧中似有似無,尚
不能識別那麯調時已覺其悠沉之音恰好碰住我的心緒。側耳屏息,聽出是《蘇武牧羊》。
麯終,心裏正有些凄愴,忽覺墻影裏一動,纔發現一個老人背壁盤腿端坐在石凳上,黑
衣白發,有些玄虛。雪地和月光,安靜得也似非凡。竹簫又響,還是那首流放絶地、哀
而不死的詠頌。原來簫聲並不傳自遠處,就在那老人唇邊。也許是氣力不濟,也許是這
古麯一路至今光陰坎坷,簫聲若斷若續並不高亢,老人顫顫的吐納之聲亦可悉聞。一麯
又盡,老人把簫管輕橫腿上,雙手攤放膝頭,看不清他是否閉目。我驚詫而至感激,以
為是天喻或是神來引領,一遍遍聽那簫聲和簫聲斷處的空寂……聽出那簫聲是唱着“接
受”。接受天命的限製,接受殘缺,接受苦難,接受墻的存在。
1996年春天,我坐了八九個小時飛機,到了很遠的地方,地球另一面,一座美麗的
城市。一天傍晚,會議結束,我和妻子在街上走,一陣鐘聲把我們引進了一座小教堂(廟)。
那兒有很多教堂,清澈的陽光裏總能聽見飄揚的鐘聲。那鐘聲讓我想起小時候我傢附近
有一座教堂,我站在院子裏,最多兩歲,剛剛從虛無中睜開眼睛,尚未見到外面的世界
先就聽見了它的聲音,清朗、悠遠、沉穩,仿佛響自天上。此鐘聲是否彼鐘聲呢?當然,
我知道,中間隔了八千公裏並四十幾年。我和妻子走進那小教堂,在那兒拍照,大聲說
笑,東張西望,毫不吝惜地按動快門……這時,我看見一個中年女人獨自坐在一個角落,
默默地朝嚮耶穌的雕像(後來,在洗印出來的照片中,在我和妻子身後,我又看見了她)。
她的眉間似有些愁苦,但雙手放鬆地攤開在膝頭,心情又似非常沉靜,對我們的喧嘩一
無覺察,或者是我們的喧嘩一點也不能攪擾她。我心裏忽然顫抖棗那一瞬間,我以為我
看見了我的母親。
我一直有着一個凄苦的夢,隔一段時間就會在我的黑夜裏重複一回:母親,她並沒
有死,她衹是深深地失望了,對我,或者尤其對這個世界,完全地失望了,困苦的靈魂
無處訴告,無以支持,因而她走了,離開我們到很遠的地方去了,不再回來。在夢中,
我絶望地哭喊,心裏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離開,但你總要捎個信兒來
呀,你不知道我們會牽挂你不知道我們是多麽想念你嗎?”但就連這樣的話也無從說給
她,衹知道她在很遠的地方,並不知道她到底在哪兒。這個夢一再地走進我的黑夜,驅
之不去,我便在醒來時、在白日的夢裏為它作一個續:母親,她的靈魂並未消散,她在
幽冥之中註視我並保佑了我多年,直等到我的眺望在幽冥中與她會合,她纔放了心,重
新投生別處,投生在一個靈魂有所訴告的地方了。
我希望,我把這個夢寫出來,我的黑夜從此也有了皈依了。
1999年6月15日二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