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出海的船中常帶有三種人物,一種是道教的法師,一種是念經的和尚,最有趣的是還有兩個卜卦算命的人。還有更奇怪的,有時船上居然還帶着兩名穩婆,即近代所謂接生婆。我初初看到這個記載,覺得非常詫異,再繼續看下去,原來鄭和每到一處,總要設帳施診給藥,還教導當地土人如何接生。馬哥孛羅在十七歲那年,隨着父親與叔父來到中國,當時的元朝皇帝非常喜歡這個年輕小夥子,帶他騎在皇帝的象背上去打獵,准許他在富麗的大理石皇宮和避暑離宮裏自由來往。那些鍍金的雕刻品、藝術珍藏和高官大臣,使馬哥孛羅眼都花了……他離開傢園差不多二十五年,當返抵威尼斯時,已沒有人認得出他,即使是傢中的老僕,也不準他進入別墅,老早就認為他已經死了。馬哥孛羅把他破破爛爛的衣衫剖開來,裏面全是珍珠寶貝……
這是作者的又一本札記類作品。和《抗戰時代生活史》以及《銀元時代生活史》不同的是,它是以中國藥物的發明這一自然科學論題為主綫,在進行中西醫比較的基礎上,闡述中醫在世界醫學史上所作的巨大貢獻和所處的重要地位。該書秉承了作者一貫的風格,旁徵博引,瀟灑詼諧,將自然科學的發展與社會科學的發展密切相連,特別是作者獨特的職業身份,更是將常人難以觸及的豐富的社會層面揭示出來,讓人讀後回味不已。
本書是作者在香港《大成》等雜志上刊發的連載文章,曾收錄在他的論文集裏,沒有出版過單行本。作者在業醫之餘,興趣廣泛,交遊廣泛,藏書豐,見識多,文筆勤,往往能將自己的遊歷和見識水乳交融地化為一篇篇通俗而又耐讀的文章。這本書就是講他的交遊,主要涉及中國現代史上文化界、實業界的幾個重要人物:章太炎、劉半農、鬍適、杜月笙、秦瘦鷗、陳光甫、董浩雲、張宗昌。風行水上,自然成文,縱橫開合,妙趣橫生,人情、世故、學問、文采兼備,讀之如飲醇酒。
本書是陳存仁在香港《大成》等雜志上刊發的連載文章,曾收錄在作者的論文集裏,沒有出版過單行本。作者在業醫之餘,興趣廣泛,交遊廣泛,藏書多,見識多,文筆勤,往往能將自己的遊歷和見識水乳交融地融為一篇通俗而又耐讀的文章。本書詳細考證了三個古人:徐福、袁枚和光緒皇帝,集中記錄了在四個地方的遊歷:日本、韓國、英國倫敦和中國澳門,或於紀行中穿插考證,或於考證中復原古人,或於懷人時點綴舊事,或藉舊事以抒發感情,風行水上,自然成文,縱橫開合,妙趣橫生,人情、世故、學問、文采兼備,讀之如飲醇酒。
全書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女性酷刑纏足考和男性酷刑太監考。“女性酷刑纏足考”考證了纏足始於何時、歷代的演變、纏足的遺害等,既有書籍的引用,也融入了作者的生活經歷。“男性酷刑太監考”從太監的各種名稱、成為太監的過程、太監的生活、太監的心理、中國歷代禍國太監、太監中的傑出人才等方面,對於太監進行了方方面面的考證。兩部分,合為“中國古代酷刑考”。既可作為歷史筆記來看,也可作為可讀性強的醫學小品來讀。書裏配有許多插圖,有些是作者第一手的資料,十分珍貴,而且和文字相得益彰。
陸小曼、杜月笙、張學良、袁雪芬、戴笠等都曾求治於他,他的診所在港開業時,費穆、白沉、王人美、鮑方、王丹鳳等衆多電影界名人前去道賀,本書講述了作者從醫中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