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天下>>王卫平 Wang Weiping
曹禺名剧的误解、曲解与理解
王卫平 Wang Weiping阅读
  《雷雨》是一出四幕的悲剧,作家向我们展现了两个家庭,周家和鲁家前后30余年的矛盾纠葛,复杂的血缘关系乃至于乱伦关系,最后真相大白。这个真相大白由于鲁侍萍突然出现在周公馆,使得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告之于天下,最后酿成一个悲剧的结局。我们对于这样一个悲剧的主题怎么来理解呢?从过去到现在多少年来,我们往往强调《雷雨》的主题思想是,它展现了家庭的悲剧,而这个家庭又是具有封建性的资本家的家庭,因此说《雷雨》的主题是反封建。还有的时候我们说《雷雨》的主题是说揭露周朴园这个资本家的罪恶。它揭示了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不会有好命运,它必然要灭亡,因此这个剧本它表现的是社会问题,阶级斗争。可是当我们仔细琢磨一下,我们会发现曹禺在写《雷雨》的时候是一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23岁的曹禺是怎么想的?他是不是像我们后来所说的这么想的呢?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文献来理解曹禺的真实意图。第一个文献是《<雷雨>的写作》,第二个文献是《雷雨》序,这两个文献中,曹禺讲了真话。曹禺说,他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述诗,而决非是社会问题剧。《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四凤和周冲的遭际足以代表,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错。这是曹禺在《雷雨》序所讲的。这才是曹禺的写作意图。
  
    而曹禺的第二个剧《日出》。也没有逃脱这个命运。它的第三幕在演出中,也被导演删去了,导演和评论家几乎一致认为《日出》的第三幕在结构上有所游离。曹禺对此又深感遗憾,他在《日出》跋中为第三幕的被枪毙而不平。他说这是挖心,较之《雷雨》的斩头截尾更令人难堪,删去了第三幕,等于是挖去了《日出》的心脏,任它惨亡。
  
    那么我们不仅要问,曹禺的戏剧为什么会出现上面我们描述的误读、曲解、误解这些现象呢?是导演,演员,观众有意和作者作对吗?当然不是,按照艺术接受学的观点,创造者有他自己独特的视界。接受者因为兴趣、爱好和修养的不同,也有自己独特的视界,当这两个视界差异性过大,距离过远,就容易出现误解和曲解这一现象。而事实上曹禺在戏剧上的探索和包括导演在内的所领会的意义,这两者的差异就很大,因此误解曲解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并不是奇怪的事了。辽宁师范大学王卫平教授为您详细阐述这一问题……
首页>> 旅游天下>>王卫平 Wang Wei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