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曾國藩 Zeng Guofan
  中國歷史上的“傢訓”著作可謂蔚為大現,像《顔氏傢訓》、《袁氏世範》、《溫公傢範》、《治傢格言》等都是響鐺鐺的傢訓經典。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部傢訓著作像《曾國藩傢書》這樣奇特。從時間上看,這些傢書前後跨越30 年,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 年至同治10 年前後達30 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從數量看近1500 封,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絶無僅有的;以對象而言,上由祖父母至父母,中對諸兄弟,下及兒輩,足以探索全家的生活和形象。它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小到人際瑣事和家庭生計的指陳,大到進德修業、經邦緯國之道的闡述,可謂事無巨細、一皆覆載。因而,這不是一部單純意義上的傢訓著作,而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傢、治軍、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也是研究曾國藩本人的重要史料。此書自問世以來就備受世人關註。臺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衹有一套——《曾國藩傢書》”。
  
  曾氏傢書形式自由,不落俗套,或長或短,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儘管公務纏身、戎馬倥傯,很多傢書都成於匆忙之中,甚至軍務緊急之時,但行文從容鎮定,娓娓而談,全無矯柔造作之態,真的是如話傢常,面對面地訴說傢務世事。曾國藩是孝子。常言道:父母在,不遠遊。但宦海遨遊的曾國藩卻憑一紙傢書讓祖父祖母、生身父母心寧意定,雖然高堂念子,不勝牽挂,但不會讓他們為自己擔驚害怕。因而曾國藩不僅對朝廷盡了忠,也對父母盡了孝,古人所謂忠孝不能兩全,而曾氏則兩而全之,不愧為人中豪傑。曾國藩又是好兄長。俗話說:長哥當父,他對弟妹的教導和照顧可謂“誨汝諄諄”,體貼入微,其真情實意,極為動人,他的幾個弟弟都是湘軍中的風雲人物,其中曾國荃成為與左宗棠、李鴻章並駕齊驅的人物,這與曾國藩的教導分不開。同時曾氏更是位仁慈而嚴正的父親,對子女要求非常嚴格,要求他們立身處世務,必符合聖賢之道,要有積極進取的人生精神。他在為官時,還讓女兒和兒媳每年給他做鞋一雙,以考察他們的“女工”。他希望後代兢兢業業、努力治學,他常對子女說,衹要有學問,就不怕沒飯吃。他還說門第太盛就會出事端,主張不把財産留給子孫,子孫不肖,留也無用,子孫圖強,也不愁吃飯的途徑。他的子女也堪稱大器,兒子曾紀澤作為清王朝的外交官與沙俄交涉,在左宗棠的軍事配合下,粉碎了沙俄侵吞中國新疆的企圖,捍衛了中國的主權,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屈指可數的幾位成功的外交傢之一。他的孫子和曾孫都是著名的學者和教授。
  
  曾氏的“修身之道”是貫串傢書的靈魂。曾國藩早年治學,立志於聖賢之道,後來投筆從戎亦不改初衷,並加以很好地實踐,他一生的經歷就是其“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真實寫照。他在鹹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緻弟曾國荃的信中寫道:“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註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
  
  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我生平坐犯無恆的弊病,實在受害不小。當翰林時,應留心詩字,則好涉獵他書,以紛其志。讀性理書時,則雜以詩文各集,以歧其趨。在六部時,又不甚實力講求公事。在外帶兵,又不能竭力專治軍事,或讀書寫字以亂其意。坐是垂老而百無一成。”青年時代的毛澤東讀了這段話後,以為是金玉之言,並用曾氏的這個觀點來檢測自己,表示今後治學要專心緻志,不再兼營並騖。
  
  曾氏很重視立身處世之道。正像他的祖父當年教育他們兄弟時那樣:“君子在下則排一方之難,在上則息萬物之囂”,“人以懦弱無剛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曾國藩的立身處世,為官領兵頗具這一本色。
  
  曾國藩很講究“堅忍”二字,他說“李申夫嘗謂餘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自強,因引諺曰:“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餘平生咬牙立志之訣”。曾國藩一生雖屢歷險境,但終能在逆境中奮發,成就大器,正是因為咬定“堅忍”不放鬆,正所謂“志之所嚮,金石為開”。
  
  講述治軍之道是曾氏傢書的一大內容。曾國藩治軍有其獨到之處,非常重視人在戰爭中的能動作用,他認為:“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攻守之要,在人而不在兵”,認為人的能動作用的發揮是决定戰爭勝敗的關鍵。
  
  他主張以禮治軍:“帶勇之法,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禮”。他用兵非常謹慎,戰略上主張積極進攻,以攻為守,迫敵决戰。戰術上則以守為攻,穩打穩紮,步步為營,後發製人。曾國藩之所以敢在太平天國聲勢浩大之時臨危受命,領兵徵討,並最終成功,沒有深厚的軍事素養是不能想象的。
  
  傢書中還有大量篇幅講述用人之道。曾國藩非常註重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他主張按“崇實黜浮,力杜工巧之風”的標準選拔人才,並建議朝廷嚴格進行官吏的考核和任免。由於曾氏堅持任人唯賢,全無私念,禮賢下士,故四方之士慕名而至麾下者,不計其數,曾氏的幕府人才雲集,儼然是一座專門培養人才的學校,他的很多門生幕僚後來都成為獨擋一面的封疆大吏,在十九世紀晚期的清王朝政壇上成為一支幾乎可以左右政局的重要力量。太平天國的擎天柱石達開也對曾氏的用人之道表示肯定,他說“曾國藩不明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與曾氏頗有矛盾的左宗棠也感嘆道:“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
  
  曾國藩很擅長理財之道。古人云:大軍作戰,糧草為先,後勤保障直接影響到戰爭的勝負。曾國藩同太平軍作戰曠日持久,長達十餘年,沒有穩固的後勤保障,要取得的戰爭勝利是難以想象的。而事實上曾國藩不僅是運籌帷幄的能人,也是理財的好手。為瞭解决湘軍的兵源和激發鬥志,曾國藩在湘軍中實行豐厚的薪俸製,當時湘軍勇丁的糧餉收入比緑營兵相應高出2—4倍。這種厚餉給後勤保障帶來了影響,一方面糧餉開支大,另一方面清政府又因財政睏難和其他種種原因而不給撥官款,巨額的糧餉完全靠湘軍統帥自行解决。為此,曾國藩建立了一套特殊的後勤制度,在後勤體製上,既不受中央戶兵二部的控製,也不受地方督撫的掣肘,而是自成體係將餉權與兵權集於統帥一身。湘軍設有前敵和後路糧臺以及轉運局,專門負責餉械的籌集和運輸,糧餉的主要來源有捐輸、釐金和協餉等。曾氏籌餉可謂艱辛備至,先是受地方要挾供其餉就得保其疆域;後是湘軍小股疲餓之師被地方官吏以小利誘引,攻大股太平軍,導致覆沒的不止一起。曾氏靠人格感化,使地方紳士、豪強紛紛解囊。曾氏傢書關於這方面的內容不少。
  
  此外,《曾國藩傢書》中關於交友、治學、為政、治傢之道的論述也見解獨到,卓然自成一傢。
  
  綜上所述,《曾國藩傢書》在中國傢訓經典中超然卓立並非偶然,主要在於其內容廣博精要,大有聖賢垂憲之良苦用心。儘管曾氏留下來的著作太少,但僅就一部傢書就可以在各個方面留下自己非凡的影響,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象。古人說:“人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立立言”,推崇曾國藩的人認為他三者兼而有之,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位“完人”。
  
  《傳世名著百部》所收《曾國藩傢書》並非是曾氏全部傢書,但這些傢書亦可謂面面俱到,能全面反映曾氏在各個方面的造詣,至於我們編校的不足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斧正。
  曾國藩文集
  作者:王澧華 編
  前言
  散文
  筆記
  詩詞
  聯語
  書信(一)
  書信(二)
  日記
  冰鑒
  處世金針·修身之要
  處世金針·學問之道
  處世金針·齊傢之方
  處世金針·治軍之術
首頁>> >>曾國藩 Zeng Guo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