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4年,魏國以龐涓為將率軍伐趙,兵圍邯鄲。次年,邯鄲在久因之下已岌岌可危,而魏軍也因久攻不下,損失很大。齊國應趙國之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擊魏救趙。孫臏令一部輕兵乘虛直趨魏都大梁,而以主力埋伏於龐涓大軍歸途必經的桂陵之地。魏國因主力遠征,都城十分空虛。魏惠王見齊軍逼進,急令龐涓回師自救。剛剛攻下邯鄲的龐涓聞大梁告急,急率疲憊之師回救。至桂陵時,遭到齊軍迎頭痛擊,幾乎全軍覆滅龐涓僅以身免。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
12年後,魏國在國力恢復之後,再次發動戰爭,將矛頭指嚮了自己的另一鄰國——韓國。韓國難以抵擋強大的魏軍,遂派使嚮齊國求救。齊威王采納孫臏“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議,在魏韓兩國幾經激戰、韓危魏疲之際,再次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韓。孫膜依然采用圍魏救趙的計策,率兵長驅魏境,兵鋒直逼大梁。魏國鑒於桂陵之戰的教訓,遂撤韓國之圍,調10萬大軍,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副,準備與齊軍進行一場戰略性决戰。孫臏為調動敵人,創造戰機,果斷引兵東撤。一路上,他用減竈計造成齊軍大量逃亡的假象,以誘敵深入。龐涓果然上當,便丟下步兵,率輕騎精銳,兼程窮追。至馬陵時,遭到齊軍主力伏擊,龐涓智窮力竭,憤愧自殺。齊軍遂全殲魏軍,俘太子申,取得了馬陵之戰的重大勝利。
馬陵之戰後,田忌遭宰相鄒忌的陷害,被迫流亡楚國。孫臏辭官歸隱,潛心軍事理論研究,終於寫成了流傳千古的軍事名著——《孫臏兵法》。
《孫臏兵法》又名《齊孫子》,係與《孫子兵法》區別之故。《漢書·藝文志》稱“《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捲”,但自《隋書·經籍志》始,便不見於歷代著錄,概大約在東漢末年便已失傳。1972年,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這部古兵法始重見天日。但由於年代久遠,竹簡殘缺不全,損壞嚴重。經竹簡整理小組整理考證,文物出版社於1975年出版了簡本《孫臏兵法》,共收竹簡364枚,分上、下編,各十五篇。對於這批簡文,學術界一般認為,上篇當屬原著無疑,係在孫膜著述和言論的基礎上經弟子輯錄、整理而成;下篇內容雖與上篇內容相類,但也存在着編撰體例上的不同,是否為孫臏及其弟子所著尚無充分的證據。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中,收入《孫臏兵法》凡16篇,係原上編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為:擒龐涓、見威王、威王問、陳忌問壘、篡卒、月戰、八陣、地葆、勢備、兵情、行篡、殺士、延氣、官一、五教法、強兵。
12年後,魏國在國力恢復之後,再次發動戰爭,將矛頭指嚮了自己的另一鄰國——韓國。韓國難以抵擋強大的魏軍,遂派使嚮齊國求救。齊威王采納孫臏“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議,在魏韓兩國幾經激戰、韓危魏疲之際,再次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韓。孫膜依然采用圍魏救趙的計策,率兵長驅魏境,兵鋒直逼大梁。魏國鑒於桂陵之戰的教訓,遂撤韓國之圍,調10萬大軍,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副,準備與齊軍進行一場戰略性决戰。孫臏為調動敵人,創造戰機,果斷引兵東撤。一路上,他用減竈計造成齊軍大量逃亡的假象,以誘敵深入。龐涓果然上當,便丟下步兵,率輕騎精銳,兼程窮追。至馬陵時,遭到齊軍主力伏擊,龐涓智窮力竭,憤愧自殺。齊軍遂全殲魏軍,俘太子申,取得了馬陵之戰的重大勝利。
馬陵之戰後,田忌遭宰相鄒忌的陷害,被迫流亡楚國。孫臏辭官歸隱,潛心軍事理論研究,終於寫成了流傳千古的軍事名著——《孫臏兵法》。
《孫臏兵法》又名《齊孫子》,係與《孫子兵法》區別之故。《漢書·藝文志》稱“《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捲”,但自《隋書·經籍志》始,便不見於歷代著錄,概大約在東漢末年便已失傳。1972年,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這部古兵法始重見天日。但由於年代久遠,竹簡殘缺不全,損壞嚴重。經竹簡整理小組整理考證,文物出版社於1975年出版了簡本《孫臏兵法》,共收竹簡364枚,分上、下編,各十五篇。對於這批簡文,學術界一般認為,上篇當屬原著無疑,係在孫膜著述和言論的基礎上經弟子輯錄、整理而成;下篇內容雖與上篇內容相類,但也存在着編撰體例上的不同,是否為孫臏及其弟子所著尚無充分的證據。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中,收入《孫臏兵法》凡16篇,係原上編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為:擒龐涓、見威王、威王問、陳忌問壘、篡卒、月戰、八陣、地葆、勢備、兵情、行篡、殺士、延氣、官一、五教法、強兵。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整理
1972 年在山東省臨沂銀雀山一、二號漢墓中發現4900多枚竹簡,一號墓竹簡內容為《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管子》、《晏子春秋》以及不少軍事、政治和陰陽雜占等佚書,二號墓竹簡內容為《漢武帝元光元年歷譜》。這些竹簡的出土,為有關古籍的校刊、輯佚和辨偽等工作有重要意義。尤其《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的同時出土,結束了長期以來關於這兩部書的一些懸而未决的爭議。其整理情況如下: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八開綫裝本,文物出版社,1975年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孫臏兵法(銀雀漢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75年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孫子兵法(銀雀山漢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76年
張震澤《孫臏兵法校理》,中華書局,1984年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竹書〈守法〉、〈守令〉等十三篇》,《文物》1985年第4期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文物出版社,1985年
吳九竜《銀雀山漢簡釋文》,秦漢魏晉出土文獻,文物出版社,1985年
駢宇騫《銀雀山漢墓竹簡 晏子春秋校釋》,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1972 年在山東省臨沂銀雀山一、二號漢墓中發現4900多枚竹簡,一號墓竹簡內容為《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管子》、《晏子春秋》以及不少軍事、政治和陰陽雜占等佚書,二號墓竹簡內容為《漢武帝元光元年歷譜》。這些竹簡的出土,為有關古籍的校刊、輯佚和辨偽等工作有重要意義。尤其《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的同時出土,結束了長期以來關於這兩部書的一些懸而未决的爭議。其整理情況如下: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八開綫裝本,文物出版社,1975年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孫臏兵法(銀雀漢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75年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孫子兵法(銀雀山漢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76年
張震澤《孫臏兵法校理》,中華書局,1984年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竹書〈守法〉、〈守令〉等十三篇》,《文物》1985年第4期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文物出版社,1985年
吳九竜《銀雀山漢簡釋文》,秦漢魏晉出土文獻,文物出版社,1985年
駢宇騫《銀雀山漢墓竹簡 晏子春秋校釋》,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